《網絡文化研究》于2020年創辦,全刊信息多卻有條有理,堅持打造交流思想和經驗共享的主流平臺,國內刊號為:44-1748/I,創刊多年來受到許多讀者的支持和喜愛。是一本專注于探討互聯網時代文化現象及其影響的學術期刊,旨在為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以及對網絡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交流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平臺。雖然具體的創辦機構和出版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但這類期刊普遍關注網絡文化的多個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網絡社會學、傳播學、新媒體藝術、數字人文等領域。
作為專業領域的學術期刊,在推動網絡文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不僅是學者們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也是政策制定者、行業從業者了解網絡文化動態的有效途徑。通過定期組織專題研討會、論壇等活動,網絡文化研究還促進了學術界與產業界的溝通合作,有助于形成更加健康和諧的網絡文化生態。是面向廣大研究者、教育者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的一份重要學術資源,對于理解和應對日益復雜的網絡文化環境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變遷,這份期刊將繼續發揮其獨特的影響力,引領網絡文化研究的方向。
Ⅰ、本刊崇尚學術創新,堅決抵制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一稿多投、重復發表等學術不端行為,并將在初審時和稿件刊登前進行學術不端行為檢測,一旦發現有學術不端現象,將立即退稿。
Ⅱ、論文標題一般不用縮略語,即使不得不使用,也應盡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縮略語、字符、代號和公式。
Ⅲ、引征注釋以頁下腳注形式連續編排,翻譯文章中,譯者需要對專有名詞進行解釋說明,并以【*譯注】的方式在腳注中表明;如譯者對原文內容進行實質性補充論述或舉出相反例證的,應以【*譯按】的方式在腳注中表明。
Ⅳ、引證的參考文獻限于公開發表的列入,并用單字母方式標示參考文獻引用論文的類型(專著M,論文集C,報紙N,期刊J,學位論文D,研究報告R,標準S,專利P,DB/OL-聯機網上的數據庫,其他Z)。
Ⅴ、本刊歡迎各類省部級以上基金資助項目投稿,省級以上立項的課題(項目),請注明項目名稱與編號。
VI、文中圖、表要精選,具有自明性,切忌相互重復或與文字表述重復。每個圖、表均應有簡明的圖題或表題及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的圖序和表序。
VII、對文章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職稱、學位等作出介紹,其前以“[作者簡介]”作為標識,排在篇首頁地腳,基金項目之下。
VIII、正文中表示標題級別的序號形式,一般從大到小依次為:“一”“(一)”“1”“(1)”“①”等。可以根據標題的實有級別,跳過某些形式的序號。
IX、中文摘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5個要素,內容盡可能詳細,即應寫出論文的重要研究背景,主要研究目的,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過程及主要結果和結論,重點描述研究中的創新內容。
X、引征應能體現所援用文獻、資料等的信息特點,能(1)與其他文獻、資料等相區別;(2)能說明該文獻、資料等的相關來源,方便讀者查找。
我們不是雜志社。本站持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主要從事雜志訂閱與期刊推薦,不是任何雜志官網。直投稿件請聯系雜志社,地址:北京鼓樓西大街甲158號,郵編:100720。
該雜志是省級期刊。收錄在知網收錄(中)、
該雜志是一本具有的期刊,。
該雜志是年刊 。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鼓樓西大街甲158號,郵編: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