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寫作的源泉8篇

時間:2022-09-02 07:00:3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篇1

【關鍵詞】生活;源泉;閱讀;基石;情境;興趣;欣賞;肯定;提高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創新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因此作為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寫作文時做到說真話、訴真情,并在寫作中發展和提高寫作能力和思維水平。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學中的四點體會。

一、作文碓從諫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這番話道出了作文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社會,了解生活,了解國家大事,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們感受生活的充實。可以對家庭中的種種瑣事,校園內的樁樁小事,鄰里之間的不同爭執,乃至街頭巷尾的見聞,去體驗生活,領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只要把學生引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以飽滿的熱情去體驗生活,歌頌生活,贊美生活,才會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因為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接觸的。教師應組織學生經常開展有趣的班隊活動,帶學生參觀游覽,領略大自然無限的風光;走進社會,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用心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導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并關注他人在活動中的表現。只有將生活和作文聯系起來,讓作文素材開發成為無盡的源頭活水,學生習作時才會左右逢源,運用自如。沒有了材料,習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活是學生習作的主要源泉,學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寫作之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二、作文離不開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石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要讓學生廣泛地閱讀,不斷增加詞匯量,并在積累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到生活的大課堂中學習生活的語言。把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學校中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班級和班級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還要讓學生隨時摘錄,寫感受,有意識地背誦,并隨時評獎。因為小學生正是發展記憶力的黃金時段,記憶是智慧的倉庫,中學階段讓學生多記住一些東西,對他們的一生都大有益處。學生頭腦中儲存的材料就會與日俱增,再也沒有學生對作文“望而卻步”,“無米下鍋”,從而也激發了學生對作文產生了濃厚興趣,也就不再怕寫作文了。

通過學習我領會了在教學中還很注重運用多種方法來激勵學生多讀書。我常利用積累時間來開展讀書比賽,優秀詩文朗誦及背誦比賽。激發閱讀興趣,鼓勵他們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讀一些詞句優美、情節感人的詩詞文章。我們規定每個學生必須準備一本讀書筆記,把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日記、觀后感、評論人物時事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也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

三、創設寫作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勤奮的探索,執著的追求。常言道:“情動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維的翅膀,認知的催化劑。作文一定要有感而發,不能無病,這就要求學生要善于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寫作時找“動情點”,要細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樂,嘗試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學習中的成敗得失,回味經歷過的美好時光。總之,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只有在真情涌動、激情蕩漾、熱情似火的融情狀態下,才會煥發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實現知識的超越和理性的升華。因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的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有生活氣息,有真情實感,才能避免寫空話、假話的抄襲的弊端。如開展活動、實物演示、現場表演等各種游戲活動,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仔細觀察,在歡樂的氣氛中親自動手、動口、操作、思考,再寫出自己的親身體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嘗到寫作的樂趣。

四、適當地欣賞學生,鼓勵肯定學生

中小學生年齡小,但他們上進心強,榮譽感強。他們非常看重教師對他們的評價,渴望成功、期盼正確評價是學生共同的心理,他們常常把教師的鼓勵性評價視為最受鼓舞的精神褒獎。有時一兩句鼓勵性的話,勝過一大堆指指點點。

因此,教師適當地欣賞學生,肯定學生的成功能激活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信心,從而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如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文時,要以朋友的口吻,長輩的,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點滴成績,微小的閃光點,哪怕是一個標點、一個詞、一句話,應毫不吝嗇地給予肯定和鼓勵。教師評改作文時,要實行高分政策,欣賞學生,激勵學生,再加上自己的閱讀感受,如“你把人的心理活動寫得逼真形象,合情合理,老師非常欣賞”,“你把這次活動過程寫得這么精彩,說明你觀察仔細認真,想象豐富,老師真想和你們再玩一次”,“你的書寫進步了,繼續努力!”……學生看到這樣的話語,定會激發強烈的寫作欲望,產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學生在這種情緒下,必然會主動熱情地去寫他們熟悉和喜愛的人、事、物,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定會得以提高,也就達到了作文教學的理想目標。

篇2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由于小學生在寫作時,讀書少,寫作經驗不足,所以寫起作文來,一般都會遇到種種困難。長期以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費時費力,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調動小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小學語文老師經常探討的問題。現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作文教學體會。

引導閱讀,喚起興趣。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首先必須讓學生多閱讀。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美的文章和片段,這是寫作教學的好材料。課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語言生動形象,易感易學,很適合學生閱讀。對于這些課文,我們應該讓學生多讀多記,必要時背下來,積累的東西多了,到寫作文時語言就會像涓涓細流,自然而然地從筆下“流淌”出來。要寫出好文章,不但要讓學生熟讀課文,還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閱讀大量的報刊,閱讀名家名篇,汲取其中豐富的寫作營養———只有做到讀書破萬卷,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

走進生活,積累素材。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們身邊的生活寫出來,把平時所見的、所聽的、所想的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正如葉圣陶所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這就要求教師多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如郊游、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廣泛積累寫作素材。在生活、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觀察過程,若有一些心得體會,就要及時記下來。這樣堅持久了,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就會習慣于記實事、寫真人、抒真情、發實感。

注重觀察,教授寫法。學生寫好作文還有一些重要方法,如多觀察、多體驗、多寫、多說等。這些方法都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多體驗。“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實際觀察與生活體驗是獲取一切知識的門戶,也是學生直接運用感官在實際生活中獲取第一手材料的重要途徑。教師指導學生實際觀察、體驗生活中的點滴情趣是培養與訓練他們寫作基本功的重要方法,這一訓練應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學生通過處處觀察和體驗周圍生活的人、事、物,將會得到許多作文的好材料,也將會把文章寫得更生動、更細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各種動植物,體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學生通過一段時間觀察和親身體驗寫作時就會得心應手,真正體會到了寫作的無窮樂趣。多說多寫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有了寫作興趣以后,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多說多寫。寫是積累,說是提高,只有說與寫結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

作者:秦艷平 單位:吉林省四平市中央東路小學校

篇3

關鍵詞:生活 觀察 體驗

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那么如何讓學生從生活中引進源頭活水呢?

一、在觀察中記錄生活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如自然界的四季輪回、晝夜更替、春雨沙沙、秋風落葉……這一切都是大自然為孩子們早已準備好的習作“源泉”。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去觀察生活,放飛他們的心靈,激起他們表達的欲望。怎樣去積累材料呢?

1、從觀察入手找素材。不少學生一提起作文,不知怎么寫才好,正所謂舉筆千斤下筆難,原因何在?主要的就是沒有注意觀察生活,找不到寫作材料。現實生活是五彩斑瀾、生動具體、有血有肉的,是作文取之不盡的素材。觀察是獲取材料的主要途徑,教師應幫助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引用《課標》)。

2、從實踐入手找素材。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引導學生用探究、好奇的目光去觀察大自然充滿的泥土氣息,然后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事件,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舉個例子說吧,春暖花開,可帶領學生到校園苗圃里除雜草;雙休日,組織學生養家禽、種蔬菜……事后趁熱打鐵,指導學生寫簡短的敘事、寫人、寫景、狀物的文章。因為寫作素材學生親眼所見,就有內容可敘述,有感情可抒發。

3、從情境入手找素材。在作文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為學生設置某種“需要”,讓學生去關注身邊的每一個人,留意他們的生活和思想,感悟一句溫暖的問候、一份純真的友情;關注周圍的每一件事,留心它們的發生和發展;飼養一只動物,在敬畏生命的同時,呵護所有的生靈;種植一棵花草,在體悟生命的同時,放飛綠色的心靈……讓學生從這些樂趣無窮的“天堂”里,感知生動鮮活的寫作材料,以“玩”為媒介,指導學生練筆,描述歡樂的場面,表達愉悅的心情,讓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成為學生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

4、從活動入手找素材。沒有活動,孩子們就失去了活力。校園生活的單調枯燥是造成學生習作興趣淡薄也是學生作文源泉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此,我們要經常開展一些有趣有益的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豐富習作的資源。

二、在體驗中寫出生活

著名作家孫犁說過:“作家不是教室里培養出來的。”課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社會是一個運動著、變化著的大課堂。教師要善于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積極引導學生在“社會”這個大課堂里體驗生活,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

我和孩子們一起觀察學校花園一年四季的變化,在學校的大柳樹下捉毛毛蟲、看螞蟻搬食物,時間長了孩子們也就自然地學會了在課堂外感受生活、積累素材,他們的習作中也就自然地多了生活的真實素材,多了生活的氣息。

三、在“別人的生活”中積累素材

現在許多學校都營造了“書香校園”的氛圍,師生共同捧讀,人人手溢書香,多么令人欣喜啊!

1、指導孩子多讀書。由于孩子們的個人生活空間所限,他們不可能直接去體驗到生活各個層面的事物,但是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走進別人的生活”即多讀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也告訴我們,閱讀是習作的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以他三十多年的教育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少年時期學生除了教科書外什么都不讀,那他就連教科書也讀不好;如果學生其他書讀得較多,那么他不僅能夠學好正課,而且會剩下時間去滿足他在其他方面的興趣。”由此可見,除了指導學生讀好語文課本以外,我們還應該指導學生多閱讀課外書刊,如報紙、雜志、童話、百科知識、名著等,增長學生們的見識,開闊他們的視野,引導他們就作品的思想傾向、感人的情節、優美的語言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另外,在讀書的過程中還應該將好詞佳句、名言警句摘錄下來,以便在適當的時候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2、引導孩子多背。對于一些經典名篇,不僅要讓學生讀,最好讓他們能夠熟讀成誦,牢牢地背會。名篇背得越多,他們肚子里面的“貨”就會越多,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學熏陶,寫起作文來也就會信手拈來,文章也自然會隨之增色添彩。

篇4

寫作情境小學生對于小學生而言,情境寫作能使學生受益匪淺,更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情境寫作的關鍵在于創設寫作情境,讓寫作的情境寓主體素養的發揮之中。那么,我們在情境寫作中應注意什么呢?

首先,情境寫作的關鍵在于創設寫作情境,讓寫作的情境寓主體素養的發揮之中,就要加強主體素養。我們所說的寫作主體,是指寫作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因而,加強主體素養和能力的培養,無疑是寫作能力的根本。離開了主體,或者說因為主體素養與能力的局限、欠缺,客觀外物就無法被準確、深刻的反映和認識,寫作的構思、文章的制作都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因此,加強主體的素養和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寫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礎。那么,加強主體素養,主要指加強作者的生活素養、思想素養、審美素養。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主要指觀察與采集能力,感受與想象能力和思維與表達能力。

其次,情境寫作的關鍵在于創設寫作情境,讓寫作的情境寓主體素養的發揮之中,就要深入社會生活。因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任何文章都是現實生活、客觀事物在寫作者頭腦中主觀、能動的反映。如果沒有社會生活做基礎,寫作就失去了源頭。所以說,生活是最主要的老師。我們學習寫作,一定要投入到社會生活之中,學會觀察生活,學會感受生活,學會體驗生活,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尋找生活的樂趣,從而獲得寫作的源泉。

誠然,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復雜的,社會生活總在不斷演變,不斷向前發展,學習寫作要時時處處留心周圍各種各樣的事物,熟悉形形的社會生活,只有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生活經歷,跟蹤時代的步伐,捕捉生活的熱點,尋找激情,才能保持新鮮的、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比如說,我們在講“啊!我發現了……”時,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從身邊的生活中搜集生活素材,細心觀察周圍的生活,使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找到自己的快樂,讓學生感到寫作是一種情趣,不再為寫作犯愁、犯難,無話可說,無事可寫,而是自己愿意去寫,愿意去做,愿意用它來表達傾吐自己的思想、情感、心聲。

再次,情境寫作的關鍵在于創設寫作情境,讓寫作的情境寓主體素養的發揮之中,就要堅持多讀勤寫。我們要想寫出好作文來,必須先要學會看人家寫的好文章,琢磨人家的文章是怎樣寫出來的,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感受生活的火熱!閱讀可以擴大人的知識視野,增強人的知識素養,培養人的生活情趣。牛頓就把書比作“巨人的肩膀”,并說自己許多成就就是在“巨人的肩膀”上得來的。諸多的名人作品其樂無窮,在閱讀中尋找快樂,摘抄一些美好的句子,寓于自己的寫作之中,并嘗到寫作是一種享受。還有,寫作能力的獲得最重要的是勤奮,不停地去寫。堅持勤奮寫作很重要,干什么都要有一種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干好事業,干出成績來。說實在的,提高寫作能力,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勁頭才行,平時要勤動筆、常練筆、不停筆。在寫作中找到樂趣,找到,找到人生的意義。讓我們感受到生活里有無窮無盡的魅力之所在。

篇5

“寫作”實際上是一種觀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達意的創新方式,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心理、行為的過程,是一種把看清楚、想清楚的東西寫清楚的能力。“寫作難!”這是許多學生的煩惱。學生對作文的畏懼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樣才能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呢?我認為可以從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入手,然而寫作興趣不是生來就有的,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那如何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呢?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策略。

一、鼓勵閱讀,激起興趣

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首先必須讓學生多閱讀。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美的文章和片段,這是寫作教學的好材料。課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語言生動形象,易感易學,很適合學生閱讀。對于這些課文,我們應該讓學生多讀多記,必要時背下來,積累的東西多了,到寫作文時語言就會像涓涓細流,自然而然地從筆下“流淌”出來。要寫出好文章,不但要讓學生熟讀課文,還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閱讀大量的報刊,閱讀名家名篇,汲取其中豐富的寫作營養――只有做到讀書破萬卷,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

二、融入生活,積累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們身邊的生活寫出來,把平時所見的、所聽的、所想的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正如葉圣陶所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這就要求教師多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如郊游、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廣泛積累寫作素材。在生活、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觀察過程,若有一些心得體會,就要及時記下來。這樣堅持久了,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就會習慣于記實事、寫真人、抒真情、發實感。實踐證明,讓學生平時多積累一些素材會使他們感到“胸有成竹”,寫起作文來才能“信手捻來”,天長日久,自信心增強了,自然而然寫作興趣也就提高了。

篇6

關鍵詞:農村小學;作文教學;觀察;體驗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說話完全一個樣。”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該從生活入手,以生活為實,以實踐為主,采用多種方式,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筆去描繪出五彩繽紛的世界,切身感受到“生活處處是作文”。

一、從農村生活中開拓作文教學的源泉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農村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生活豐富多彩,自然風光、風土人情、農家生活皆為農村小學生作文提供了豐盈不竭的源泉。特別是近年來新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是農村孩子親眼目睹的也是他們得天獨厚的寫作素材。因此農村教師應就地取材,從農村生活中開拓作文教學的源泉。

二、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觀察的習慣

魯迅先生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我在作文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觀察圖片進行寫作外,還讓學生走出教室,去觀察大自然豐富多彩的畫面,使他們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寫作材料。如:每天上學、放學,留心一下地里莊稼的變化,路邊小草的變化,山川、河流的變化……寫花草樹木的文章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色彩、形狀,再摸一摸、聞一聞;寫有關季節景象的作文時,讓學生廣泛搜集各個季節的資料,再走進大自然,親自用耳、口、鼻、手等多種感官,把大自然體驗得更具體、更形象。這樣多層次的活動觀察,使學生經歷了喚起表象、加深表象、更新充實表象的心理活動過程,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

另外,我還特別注意捕捉寫作的契機,指導學生觀察,落筆成文。如:學校搞大掃除,學生有的拔草,有的掃地,有的清理垃圾……個個滿頭大汗,這一場面學生寫起來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一只大黃蜂飛進了教室,便成了觀察課。師生們驚、躲、趕、打,目睹了它逃生的過程,寫出的文章格外生動有趣,耐人尋味,新穎活潑。

三、在游戲中體驗習作的樂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孩子的最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作文教學中我把游戲作為攻克作文難的一把利器,適時創設一些游戲活動,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在玩中激活他們的觀察、說話、思維和表達的潛能。例如:游戲“盲人”雕塑家,生動有趣,能吸引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首先,讓“盲人”雕塑家和蠟人戴上眼罩后,請模特擺出一個夸張的造型;其次,請“盲人”雕塑家通過用手觸摸的方式來觀察模特;接下來請“盲人”雕塑家將蠟人擺弄成與模特一樣的造型,盡量保持一致;最后,請孩子們擦亮眼睛,仔細找“茬兒”,在原來100分的基礎上,發現蠟人和模特每一處差異就扣10分,最后看看雕塑家能得到多少分。我在游戲中注意調控好課堂節奏,提醒孩子注意觀察、傾聽,引導參與者一邊玩一邊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并讓孩子們快速記錄游戲過程。游戲結束后,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所見所感,由于他們或親身參與到游戲中,或坐在臺下為表演者吶喊加油,或密切關注著游戲的進展。每一個學生都是游戲的親歷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所以他們有話可說,有感而發,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變苦寫為樂寫。

四、親身實踐,體驗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如:家是一個人的情感歸宿,家庭生活是學生習作的素材庫。學生在家庭生活中主動與家人交流,參與家務勞動,親身體驗后就能把文章寫得細膩而富有童趣。在《第一次殺魚》中一個學生這樣寫道:“我左手用力抓緊魚,右手拿著菜刀,準備刨魚鱗,刀剛碰到魚尾,魚兒不知哪來的勁,頭尾都翹了起來,接著一掙扎,‘撲’的一聲跳了起來,水全濺到我的臉上,魚也跳到地上……”這段話一連用了好幾個動作的詞,生動形象。另外,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現實社會中去,獲取習作的源泉,從而為寫作奠定基礎。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農村作文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袤的生活空間,去捕捉和觀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竭力為學生營造出一個開放性的寫作環境,讓學生愛上寫作課。

參考文獻:

[1]戎艷麗.淺談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難點和對策[J].新課程,2009(1).

篇7

關鍵詞:語文教學;寫作能力;培養

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一直是語文老師所探索和頭疼的事。好多學生也因為寫作水平差,而害怕上作文課。甚者,作文課上,學生迫不得已就會找本作文范文來應付;大考之前,老師也會給學生一些范文,讓其背下來。其實,這樣的做法并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

一、作文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這番話道出了作文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社會,了解生活,了解國家大事,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們感受生活的充實。可以對家庭中的種種瑣事,校園內的樁樁小事,鄰里之間的不同爭執,乃至街頭巷尾的見聞,去體驗生活,領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只要把學生引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以飽滿的熱情去體驗生活,歌頌生活,贊美生活,才會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因為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接觸的。教師應組織學生經常開展有趣的班隊活動,帶學生參觀游覽,領略大自然無限的風光;走進社會,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用心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導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并關注他人在活動中的表現。

只有將生活和作文聯系起來,讓作文素材開發成為無盡的源頭活水,學生習作時才會左右逢源,運用自如。沒有了材料,習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活是學生習作的主要源泉,學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寫作之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二、作文離不開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石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要讓學生廣泛地閱讀,不斷增加詞匯量,并在積累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到生活的大課堂中學習生活的語言。把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學校中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班級和班級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還要讓學生隨時摘錄,寫感受,有意識地背誦,并隨時評獎。因為初中正是學生發展記憶力的黃金時段,記憶是智慧的倉庫,初中階段讓學生多記住一些東西,對他們的一生都大有益處。學生頭腦中儲存的材料就會與日俱增,再也沒有學生對作文“望而卻步”,“無米下鍋”,從而也激發了學生對作文產生了濃厚興趣,也就不再怕寫作文了。

我在教學中還很注重運用多種方法來激勵學生多讀書。我常利用積累時間來開展讀書比賽,優秀詩文朗誦及背誦比賽。激發閱讀興趣,鼓勵他們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讀一些詞句優美、情節感人的詩詞文章。我們規定每個學生必須準備一本讀書筆記,把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日記、觀后感、評論人物時事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也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

三、寫作貴在積累,厚積薄發

部分學生一看到作文題目就傻眼,腦子一片空白,無話可說。其實是心中沒有寫作素材,“巧妙難為無米之炊”,自然寫不出。這就要求學生學會積累寫作素材。積累名句就是個好方法。“積學以儲寶”,積累名句就是一個采集零瓊碎玉使之日積月累,變成自己的聚寶盆的過程。積累名句對于寫作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要持之以恒,切忌間斷和疏忽。否則,就有可能讓有價值的材料白白遺漏。

積累名句可從兩方面入手:

1.從課本中積累名句,可采用卡片法。卡片法就是將閱讀時讀到的格言、警句、諺語等自己認為有價值而實用的東西記在卡片上。課本中收入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特別是古詩詞曲和文言文,其中的名句俯拾即是,思想精博,材料豐富,可以供作文時使用。

2.從課外閱讀中積累名句,可采用摘錄法。摘錄法就是指我們在閱讀時,把具有參考價值、可資引用、借鑒的精彩句子等抄錄下來。做摘錄要按原文實錄,不得增添、刪減、更改原字句和標點符號。課外書浩如煙海,閱讀時應有所側重。《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中推薦的名著應作為主要閱讀篇目,要求學生盡可能都找來閱讀。

不管是采用卡片法還是摘錄法,最后都要注明出處,如書名、頁碼、出版社、版面、出版時期及作家姓名,便于日后查實。通過課內外閱讀,積累大量名人名篇中的名句,學生在寫作時就能旁征博引,厚積薄發。

四、加強作文指導,做好批改、講評

加強作文指導,做好批改、講評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起決定性的作用。每次進行作文練習,我注重對學生進行作文指導。具體步驟是:一是指導審題,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明白寫什么,怎么寫。二是指導立意,讓學生明確文章的中心,明白為什么寫,是說明一個問題,表達一種感情,還是贊美一種精神等。三是指導選材,讓學生明白選擇什么材料才能更好地為中心服務。審題、立意、選材是作文指導的方向,用上各種寫作手法、技巧,謀篇布局等。教師指導方法得當,學生才能寫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五、挖掘語文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練習仿寫

篇8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教學;點滴感悟

小學生年齡小,但他們上進心強,渴望成功,常常把教師的鼓勵性評價視為最受鼓舞的精神褒獎。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創新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寫作文時做到說真話、訴真情,并在寫作中發展和提高寫作能力和思維水平。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1、作文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可以對家庭中的種種瑣事,校園內的樁樁小事,鄰里之間的不同爭執,乃至街頭巷尾的見聞,去體驗生活,領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只要把學生引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以飽滿的熱情去體驗生活,歌頌生活,贊美生活,才會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因為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接觸的。教師應組織學生經常開展有趣的班隊活動,帶學生參觀游覽,領略大自然無限的風光;走進社會,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用心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導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并關注他人在活動中的表現。只有將生活和作文聯系起來,讓作文素材開發成為無盡的源頭活水,學生習作時才會左右逢源,運用自如。沒有了材料,習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活是學生習作的主要源泉,學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寫作之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作文離不開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石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要讓學生廣泛地閱讀,不斷增加詞匯量,并在積累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到生活的大課堂中學習生活的語言。把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學校中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班級和班級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還要讓學生隨時摘錄,寫感受,有意識地背誦,并隨時評獎。因為小學生正是發展記憶力的黃金時段,記憶是智慧的倉庫,小學階段讓學生多記住一些東西,對他們的一生都大有益處。學生頭腦中儲存的材料就會與日俱增,再也沒有學生對作文“望而卻步”,“無米下鍋”,從而也激發了學生對作文產生了濃厚興趣,也就不再怕寫作文了。我在教學中還很注重運用多種方法來激勵學生多讀書。我常利用積累時間來開展讀書比賽,優秀詩文朗誦及背誦比賽。激發閱讀興趣,鼓勵他們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讀一些詞句優美、情節感人的詩詞文章。我們規定每個學生必須準備一本讀書筆記,把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日記、觀后感、評論人物時事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也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

3、創設寫作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勤奮的探索,執著的追求。常言道:“情動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維的翅膀,認知的催化劑。作文一定要有感而發,不能無病,這就要求學生要善于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寫作時找“動情點”,要細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樂,嘗試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學習中的成敗得失,回味經歷過的美好時光。總之,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只有在真情涌動、激情蕩漾、熱情似火的融情狀態下,才會煥發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實現知識的超越和理性的升華。因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的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有生活氣息,有真情實感,才能避免寫空話、假話的抄襲的弊端。如開展活動、實物演示、現場表演等各種游戲活動,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仔細觀察,在歡樂的氣氛中親自動手、動口、操作、思考,再寫出自己的親身體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嘗到寫作的樂趣。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本人成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亚洲日本情欲片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 |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五月 | 中文字幕在线区中文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