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3 03:27:1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我國最早的詩歌,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詩歌除外”――從中考到高考,再到公務員考試,哪一份語文卷子不用到這詞組?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解風情、不懂詩歌的國度嗎?答案是斷然否定的。
白居易在其《新樂府序》里提到“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理論,有事即可有詩。我國最早的文學樣式是詩歌,最早的詩集是《詩經》,那令我們驕傲的唐詩宋詞元曲,如日月般璀璨,如恒星般生輝,光耀千年,深深滋養著所有的中國人。我們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俗語,據此理論,可以毫不自卑地說:凡受過詩歌啟蒙的中國人,個個都是詩人。
可是,為什么在這個有著幾千年詩歌傳統的國度里,本該最受歡迎的詩歌竟如此不招人待見?
責怪歷史的傳承?責怪現實的發展?責怪人心的急功近利?分析起來,每一個小觀點都可以寫就洋洋灑灑數千字的長篇大論。然而,寫者落花,閱者流水,花大力氣做無用功并非詩歌的優良傳統。何況,古今名家早有諸多關于詩歌本質的精辟言論,挑兩位有代表性的來看看他們的說法。
宋代梅堯臣關于詩歌有名言:“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五千年沒有間斷的歷史文化造就了漢語的成熟,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詩歌語言更是極為精妙,浸其中數十載也未必能領略其偉大之一二,乾隆皇帝,熱愛詩歌,作詩數萬首,也未能成為杰出的詩人,也未必有一首詩歌能達到有口皆碑、婦孺皆知的程度――在詩歌堆里打滾著長大的中國人實在太挑剔了。
錢鐘書先生在為外國人做演講而寫的《談中國詩》中說:“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錢老先生說“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他自己對中國詩高屋建瓴的俯瞰闡釋,將自己也歸入了“流毒無窮的中國人”之列。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開篇首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在一片生機盎然的汀洲之上,成雙成對嬉戲悠游的水鳥,它們正發出甜美動聽的“關關”歡叫……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意境!既可以為詩又可以為畫,既可以為山水、為人物,亦可以為花鳥,這可以說是我國“詩中有畫”的最早實據。
我國的繪畫肇始于原始社會,據實物考證于今至少有三萬年以上的歷史。人類的祖先在生產勞動和工具的制造過程當中,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既進行物質生產,又相對獨立地進行精神生產,這就為繪畫的萌始準備了條件。在距今三萬年左右的山西省朔縣峙峪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件刻著似為羚羊、飛鳥和獵人等圖像的獸骨片,獵人以此寄寓獵獲野獸的愿望。這種刻有仿生圖像作品的出現,為繪畫的產生揭開了序幕。
作為愛詩的炎黃子孫,我們愛的不僅僅是詩的格式,更是詩的韻味與樂趣。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諸多優美的詩篇,從最老的《詩經》,到兩晉的山水田園詩,再至繁榮的唐宋,詩歌負載了人們的太多的情緒表達。詩歌里有贊嘆愛情的甜蜜和苦楚,哀嘆戰爭的壯烈和殘酷,歌唱生活的艱辛與沉重,描繪自然的壯麗與滄桑;讀詩可以聆聽到詩人情感沉浮的傾訴,可以目睹英雄的成功與失敗,可以見證山河大地的滄海桑田,可以說,詩歌是傳承上下幾千年光陰的心緒。
讀詩,讀的是一種心情,讀的是一種氛圍,所得到的所感到的是一種說不出的美。 而觀畫又會有諸多相同于詩歌又有別于詩歌的感受,可以言說,難以言說!因為精妙的繪畫講究畫與詩的完美結合。繪畫,給人的是視覺享受,是畫家將體驗到的美經過巧妙加工后呈現于觀者眼前的美。常言道:‘詩是有聲的畫,畫是無聲的詩’。”從接受的藝術感官和心理功能來說,繪畫是視覺藝術,通過眼睛就可以直接掌握,給予的想象空間相對較少;而詩歌則是聽覺藝術,但是詩歌不是僅憑感官就能一下子掌握的,它需要有記憶和想象來共同完成。
同樣是藝術,繪畫體現的是一分凝重,一分靜態里的含蓄。而畫家恰恰就在這含蓄中,在色彩的變化與明暗的轉化中寄托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獨特體驗。詩歌與繪畫可以相互補充,互相啟發。詩作為畫的補充,對人們審美視野的拓寬作用是明顯的,這在歷代的題畫詩中表現極為明顯。
知我者下一句接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意思是了解我的人,不用多做解釋,不了解我的人,解釋了也沒用。這句詩出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在《王風》集中,題為《黍離》。
《王風·黍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東周都城洛邑周邊地區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國興亡的詩歌。此詩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諧,在空靈抽象的情境中傳遞出憫意情懷,蘊含著主人公綿綿不盡的故國之思和凄愴無已之情。全詩三章,每章十句,其主要特點是用重疊的字句,回還反復地吟唱,表現出主人公不勝憂郁之狀。
(來源:文章屋網 )
1、高中文學常識:《詩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儒家經典之一,收錄從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世稱“詩三百”,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常用表現手法為賦(敷陳其事而直言)、比(以彼物比此物)、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開創文學“現實主義”先河。著名篇目《氓》《無衣》《靜女》《伐檀》《碩鼠》《關雎》。
2、《國語》,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傳為左丘明所著。《國語》和《左傳》明顯的區別是《國語》分別寫不同國家,以記言見勝;《左傳》則按年代編寫,長于記事。《勾踐滅吳》。
3、《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殽之戰》《燭之武退秦師》。
4、《戰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鄒忌諷齊王納諫》《馮諼客孟嘗君》。
(來源:文章屋網 )
一、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詩歌單元的認識
1.必修二反映了先秦到南北朝時期。在先秦到南北朝時期這個關鍵時期,誕生了以詩歌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從最早的《詩經》,到屈原驚世駭俗的《離騷》,都證明了戰國人民在詩歌藝術上的造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陸續誕生了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以及以《短歌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師對這些詩歌進行講解,重點要表明詩歌在我國的文化價值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讓學生對詩歌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中也能更加投入。
2.必修三講述了唐代詩。來自唐代的詩歌,也是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部分。學生對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等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對這些詩人的生平事跡十分明白。其實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詩人之外,唐代詩壇也涌現出了其他非常優秀的詩人,詩歌藝術在唐代被推向了巔峰。在必修三的詩歌教學中,收入了李商隱的《錦瑟》、李白的《蜀道難》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
3.必修四描述宋詞。詞發展到宋代,進入了黃金的發展時期,在高中語文第四冊當中,將宋詞分成了豪放派與婉約派進行單獨的分析。在婉約派中,有李清照的《醉花陰》有柳永的《望海潮》;而在豪放派之中有辛棄疾的《水龍吟》、蘇軾《念奴嬌》等詞賦,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也展現了宋詞極高的藝術造詣水平。
二、詩歌單元的教學實踐
1.以補與增相結合的形式來整合課程資源。在高中語文的教學當中,應當充分肯定必修教材的核心作用,在學生消化掉了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適當增添課外讀物以及輔助聯系,有效地將一個單元內的詩歌課文整合起來進行教學。例如可以將不同類型的詩歌整合到一塊進行教學,根據詩歌的表達思想、時代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對其進行分類教學,達到連接整個單元的目的。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注重學生的理解程度,根據其理解程度的高低靈活調整能夠教學的進度。例如在進行《詩三首》的教學時,由于這三首詩來自于不同的時間段,例如較早的《涉江采芙蓉》,三國時期的《短歌行》,最后是晉朝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因此在導入這一課的時候,用《西北有高樓》這一首詩,讓學生理解到詩人在作者失意的時候的情感變化,才能更好的理解這首詩所表現出的現實主義風格,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語文學習的質量。
2.采用朗誦與背誦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地點,課堂教學必須得到充分重視,教師要有計劃的開展教學,確保教學目標被學生所理解,并且要保持課堂教學的高效。在一節課的四十分鐘內,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優勢,進而提高詩歌教學的效率。這樣的教學方法被形象的稱為“一二一”。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趙州橋、雕板印刷術的發明、唐詩和杰出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書法和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著名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藝術寶庫莫高窟、唐朝樂舞。
通過與其他其他類型橋梁進行對比,分析趙州橋在設計上的巧妙之處,培養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
隋唐時期,文學藝術獲得高度發展,尤其是詩歌、書法以及石窟藝術進入了我國的黃金時代,在我國及世界文學藝術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在文學藝術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學生體會到,他們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一是來自于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民間疾苦的關心。
教材分析
唐詩和杰出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的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有輝煌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望。隋唐時期,是古代中國歷史發展的黃金時代,不僅政治、經濟上達到鼎盛時期,文化上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隋唐在建筑業取得的成就。
一、興盛的建筑業
出示《趙州橋圖》,學生回答橋的名稱、設計者、修建的時間。
1、隋朝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位于今天河北趙縣的洨(xiao)河上,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
(出示圓拱橋和多孔橋圖)
學生對比三幅圖,講講趙州橋在設計上有什么巧妙之處?
①修橋的目的是為了方便交通,多孔橋不利于船只通行。趙州橋采用平拱橋的形式,既方便船只通行,又方便車馬、行人在橋上行走。
②趙州橋大拱兩端各有兩個小拱,既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自身重量對橋基的壓力,遇到洪水,小拱還可起泄洪的作用,這樣就減弱激流對橋身的沖擊。
二、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我們的祖先從蓋章中得到啟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由學生來描述雕版印刷術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塊木板上,讓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紙,輕輕一刷,字跡就印在紙上成了正字了。(通過圖片說明)
在隋唐時期,一些流通較大的書籍,如佛經、日歷、詩集,已經雕刻出版。
(出示《金剛經》圖片)
這本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金剛經》的卷首是一幅如來向他的弟子傳教的圖畫,畫面精美、清晰。從這幅圖可以說明當時雕版印刷術已經很成熟了。在《金剛經》末頁,標有確切的日期“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868年5月11日。《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并且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當時熟練的工匠,一天可印兩千張。這對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詩人?
介紹唐詩的三個代表性人物。
1、李白
簡介李白并概括詩歌的特點:(可由學生介紹)李白,字太白。少年時喜好文學,熟讀百家書籍。青年時代游歷祖國名山大川,寫下許多優秀的詩篇。四十歲時,經推薦,被唐玄宗召到長安,作為文學侍從,參加政府文件的起草工作。后因政治黑暗,李白憤而離開朝廷,繼續游歷各地,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李白一生愛酒,許多優秀的詩篇都是李白在酒席上寫成的,所以有李白“斗酒詩百篇”。李白存詩九百多首,他的詩有的歌唱祖國山川的壯麗,有的抒寫目睹國家浩劫的痛苦和恢復河山的壯志,有的表達他對人民命運的關心和同情。
從學生列舉的李白的詩歌中,總結李白詩歌的特點:豪邁奔放,想象豐富。
2、杜甫
簡介杜甫并概括詩歌的特點:杜甫,字子美。7歲開始寫詩,15歲時他的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的重視。20歲時,杜甫進行了10年的游歷生活,擴展了視野,豐富了見識。公元736年,杜甫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當時李林甫當權,政治腐敗,杜甫不幸落榜。安史之亂時,杜甫全家走在難民的行列里,飽嘗戰亂之苦。杜甫存詩1400多首,他的詩記載了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反映了唐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的歷史時代,被人們稱為“詩史”。
從學生列舉的杜甫的詩歌中,總結杜甫詩歌的特點:反映社會現實。
3、白居易
簡介白居易并概括詩歌的特點:字樂天,五六開始作詩,他刻苦讀書,以致口舌生瘡。白居易年輕時,家里貧困,又逢戰亂,他長期流浪,對人民的疾苦有較深的了解,他的詩,通俗易懂。據說他寫詩,常常先念給老婆婆聽,修改到老婆婆聽懂為止。
從學生列舉的白居易的詩歌中,總結白居易詩歌的特點:通俗時易懂,反映社會現實。
四、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略講)
1、書法
隋唐時期,我國書法藝術達到了高峰。
回憶“書圣”——王羲之。
列舉這一時期出現了哪些大書法家及其代表作。
顔體顔真卿《多寶塔碑》
柳體柳宗元《玄秘塔碑》
通過《唐代書法》的錄像讓學生了解唐代書法取得的成就。
四、繪畫(略講)
隋唐時期,繪畫大放光彩。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畫家有哪兩位,他們的代表作是什么?
閻立本《步輦圖》
畫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吳道子的畫,神情生動,衣帶飄飄若飛,人稱“吳帶當風”,由于吳道子在繪畫上成就,被譽為“畫圣”。
通過《唐代繪畫》的錄像讓學生了解唐代繪畫取得的成就。
五、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
石窟藝術在隋唐時期有了很大發展。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通過觀看《莫高窟》的錄像和相關的圖片了解莫高窟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介紹《霓裳羽衣曲》
總結: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關鍵詞 詩經 民族精神 現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from the "Book of Songs"
LIU Yingying
(Guang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most famous poems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st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t. "The book of songs" contribution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development, but its heritage of culture temperament and spirit of our nation, we become the cultural wealth of valuable.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national spirit; realism
《詩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部杰作,是漢語文學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詩歌總集,代表著我國先秦文明的集大成的成果。《詩經》的主要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記錄、收集的詩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思想全面,為我國古典文學與傳統詩歌的發展提供了源頭。此外,《詩經》集中展示了先秦時期中國人民的樸素情感與真摯精神,為我們民族特質的延續和進步提供了范例。
1 《詩經》展現了浪漫開明、大度包容的中華民族精神
《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堪稱是先秦民間文化的發端之作,在古代乃至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都是獨特而崇高的。《詩經》中的愛情詩盛行一時,對后世的詩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以愛情詩為代表的《詩經》詩歌為人民集中展現了我國先民對自然、生活與未來的熱愛,這是一種浪漫開明的精神和氣質,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此外,《詩經》的很多詩篇大氣磅礴,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先河,為構筑漢民族大度包容、氣象萬千的民族氣魄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從這點來說,《詩經》為我們民族的氣息找到了發源點,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詩經》中的名篇《國風?秦風?蒹葭》一詩,集中展示了我國古代人民對浪漫愛情、淳樸情感的向往和憧憬,也從一個側面投射出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2 《詩經》集中表現了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民族主義情懷
《詩經》之所以偉大絕不僅僅先于那些浪漫主義的愛情詩歌,更重要的是因為《詩經》具備一種人文主義、愛國主義的情懷,可以激勵更多的仁人志士為振興民族和國家為竭力奮斗。在《詩經》305篇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運用諷刺手法對封建主義制度、腐朽官員、不良現象的影射,也可以看到對窮苦百姓、下層民眾的同情與憐憫。所以,《詩經》中包含的情感是極為復雜的,夾雜其中的民族情緒和愛國主義情懷令人動容。在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進程中,《詩經》應運而生,到了春秋時期《詩經》基本成書,所以《詩經》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顯示出濃烈的時代特征,也彰顯了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質。
《詩經》中蘊含的樸素的衛國情緒與宗國情感,是那個時期的人們精神特質的依托,也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的熔爐。一方面,《詩經》中的愛國情感可以表現為對本國、本地的保護,對別國的抵御和戰爭;另一方面,《詩經》中以保家衛國、憂國憂民為題材的詩歌屢見不鮮,集中體現了我國民族發展早期民間愛國精神的變遷。所以,《詩經》的詩歌是現實主義主導下的創造,是民間文學的變化的產物,根植于那個時代、那種文化。
例如,《國風?邶風?擊鼓》就表現了那個時期的人們為了保家衛國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其中的“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等詩句,就表現了男人為了參加保衛國家的戰爭為放棄家庭、妻子的場景,場面感人至深、讓人潸然淚下。所以,《詩經》中類似的內容集中體現的愛國情懷是時至今日都值得發揚和傳頌的。
3 《詩經》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情感與精神
《詩經》是先秦時期民間文明的展示,其中著力渲染了具備神話傳說色彩的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人類的發展狀況等。《詩經》為人們的展示的則是一種自然屬性下人的主導地位,引申開來可以視為中華民族的人文主義精神。在今天,我們強調和諧社會、小康社會建設的時候,《詩經》中的人性化色彩仍然放射著光芒。很明顯,《詩經》中的大部分詩篇都已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感變化、日常勞作、愛情婚姻等為主要線索,其貫穿始終的就是“人性化”要素。也就是說,將人的生命、生活與成長作為詩歌創造的主要方向,是《詩經》的集中貢獻,也折射出濃郁的現實主義氣息。對于其他對于的古代文明,比如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古羅馬的宗教文化等,我國的《詩經》始終以人的事務為創造主線,顯示出了我們民族的人本主義氣質與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核。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提倡以人為本,著重激發人民群眾的活力與精神動力,這與幾千年前的《詩經》精神似曾相識,體現了偉大的文化傳承與民族精神的延續。
比如,《國風?衛風?氓》以現實主義的手法集中鞭撻了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毒害和侵蝕,展示了棄婦愛情婚姻的悲劇場景,至今讀來都讓人思緒波動。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其中的“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體現了女主人從早到晚、日復一日的痛苦輪回;“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則是借桑葉的隕落礙事女主人的心情低沉與情緒的失落,其中的真摯情緒讓人感動。類似的詩句比比皆是,集中體現了《詩經》始終關注人的情感與生活,是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與寫真主義的詩歌作品,為中華民族人性化精神的延續提供了可參照的藍本。在今天,我們宣揚《詩經》的人文主義精神,就是要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提供依據。
4 《詩經》體現了積德行善、弘揚正義的民族精神
《詩經》具備濃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同時也充滿“正能量”,這一點恐怕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詩經》對那些帶領族人遷移定居、開發事業、抵御自然災害,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的英雄祖先、民族首領等給予了熱烈的歌頌。如《大雅》中的《生民》歌頌了后稷的誕生和發明農業、定居邵地、開創祭禮的豐功偉績,《公劉》記述了公劉帶領周人自邵遷幽、開始定居并發展農業的事跡。這些詩篇都把弘揚社會正義、展示民間勞動人民的能力作為主要對象,是民族偉大精神的發源點。
其次,《詩經》對現實生活中本領超群的能人及種種社會美德大加贊揚,如《衛風?淇奧》贊揚衛武公年過九十仍嚴于自律、善納人諫;《豳風?狼跋》贊揚公孫的寬厚與仁愛;《風?定之方中》贊美衛文公大興農業、克勤克儉的美德……
綜上所述,《詩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產物,也繼承和延續了我國的民族文化精神,這些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也應該成為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 殷達蘭.《詩經》中的鄉土情韻[J].文學教育(下),2009(1).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谷香
左手一指太,右手一指是呂梁
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
嘩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杏花村里開杏花
兒女正當好年華,男兒不怕千般苦
女兒能繡萬種花,人有那志氣永不老
你看那白發的婆婆,挺起那腰板也像十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