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分析論文8篇

時間:2023-02-21 22:44:4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美學分析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美學分析論文

篇1

1、優美的圖形總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如華東師大版初一數學(上)第一章P13第六題:請以給定的圖形(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為構件,構思獨特且有意義的圖形,并寫一兩句詼諧的解說詞。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先個人設計,發揮想象,并相互交流,然后對全班同學中的優秀作品展示并評獎。如“戰車”、“風箏”、“夕陽夾山”、“倒影入溪”等許多構思巧妙、意義豐富的圖形加上詼諧的解說詞,讓同學們體會到成功的樂趣。為用簡單的幾種幾何圖形也能構成美麗的圖案而感到驚奇,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對稱均衡的數學圖案設計,大大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創造力。

對稱圖形的學習,學生不僅僅是獲得了知識,還獲得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客觀世界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對稱圖形,它們讓我們感受到數學世界的美好。很多的對稱圖形是前人或現在的人們創造出來的,其中的精品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這些圖形裝點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使我們的審美水平和創造力得到了提高,還使我們多了一條解決問題的思路,對于一些題目,從對稱的角度去思考,可以使問題得到巧妙的解答。

、通過發現數學中的和諧美,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有趣”。

數學學科從定義、定理、公理、性質、公式以及數學方法、數學思想等方面來看,表面看來是獨立且毫無聯系的知識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特別是由數學的對稱性、統一性所表現出來的和諧性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美,既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有趣。比如在教學華師版初一數學(下)等腰三角形一節中“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時,在等腰三角形的三線(頂角的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線)中,知其一可說明另二。學生掌握這一定理也就容易多了。又如在平行四邊形一章中,幾種四邊形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著必然的聯系。學生認識從一般的四邊形到平行四邊形到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間的變化過程,對于學生認識幾種圖形,減輕學習中的負擔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學生發現了所有平行四邊形間的變化過程、掌握這一類圖形間的區別與聯系,也感到了學習樂趣。

三、發現數學中的殘缺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也“有惑”,激發學生想學習下去的欲望。

當代中小學數學教科書的“殘缺不全”,為學生提供了鍛煉思維的機會。當然,這兒指的“殘缺不全”是指數學知識因為認知能力的不夠而不完整,在我們的教課書中,數學始終在自我矛盾中發展的。還有指數學中的不和諧“比比皆是”,也構成了數學的殘缺美,為豐富數學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比如:某教師在教學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使用時,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題:某市體委從甲、乙兩名運動員中選拔一名運動員參加全運會,每人射擊5次,打中的環數為:甲:7環、8環、9環、8環、8環;乙:5環、10環、6環、9環、10環。根據以上數據,你認為選誰參加全運會比較合適?于是同學們對甲乙二人的成績作了分析:(1)平均數:兩人都是8環;(2)中位數:甲是8環,乙是9環;(3)眾數:甲是8環,乙是10環。明顯從中位數和眾數兩項指標上看,乙都優于甲,但是市體委領導卻選中了甲運動員參加全運會,你認為公平嗎?談談理由。學生激情高漲。是啊,都覺得應由乙參加全運會,因為運動員的成績主要指標是平均數,在平均數相同的條件下,為什么不讓乙運動員去,因為乙的發揮極不穩定。成績的穩定性要用另一種量來表示。于是學生迫切想繼續研究能夠表現成績穩定的量——方差。但是教師卻并不急于講解,只對學生說在以后的教材中會學習到,這樣留下一個不完美的結局,讓學生去研討、解惑,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習的興趣。

總之,數學總是美的,數學是美的科學,追求數學美是數學發展的動力之一,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數學本身從形式到內容都充滿了美,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和展示數學的美,使學生在美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2

一、教學觀的解放

一線的美術教師都知道,多少年來在我們的教學中總離不開一本厚厚的教參。那里面有現成的教材分析,教學目的以及本課重難點。甚至有現成的教案和教學效果。本來美術教學在舊課程里就是小三門,副科,沒有什么考核標準。因此當一個無經驗的新教師上崗時它便是不出教學失誤的保證書。當一個老教師教“疲”了的時候,它便是最現成的“午餐”。在對教師進行評價的時候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緊緊圍繞教材,重難點突出……”。大膽的創新對一個年青的教師來說最直接的陷阱可能就是公開課上的脫離教學大綱,組織教學不利的慘敗。在舊的講臺上當我們成熟起來的時,也許同時也發現我們失去了工作的創造力。試想一個發展學生創造力和個性的美術學科,由一個沒有創造激情的人來執教的話,后果會如何。

當然改變也就意味著摒棄我們過去習慣了的生活方式。因此新課程教學觀的解放無疑在為我們帶來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壓力和挑戰。它重新定義了教材的含義,把它從權威的指令變成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媒介。也就是說教師和學生不在是執行者和接受者。教學內容只是一個支點,至于能輻射出多大的能量就靠教師和學生的創生與開發了。在體會艱難的同時我們也漸漸感到了自由的快樂。教學的過程即是激發我們再創造的過程。課堂可以隨時變成實驗的田地,將我們的每一個想法和靈感付諸實現。以教學中的一課《奇妙的音樂》為例。本課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依靠聽覺感受,提高捕捉畫面的能力”。備課時我反復思索,在日常教學中抽象表現主義繪畫欣賞在小學一直是個空白。那么我能否利用本課教材的特殊性,結合音樂與美術這兩門藝術學科的通性為學生提供基礎性,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拓展藝術視野,使學習變的更有趣更容易呢?在這課中美術應該成為學生表達音樂感受的媒介而不是部分學生表現的障礙。基于這一思路并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將表現手段改具象為抽象的符號。來達到讓學生自由表現的目的。之前我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體會點線面和色彩的表現力,并結合抽象表現主義繪畫讓學生用自由聯想的方法談論對作品的感受。正處在無拘無束的年齡段的小學生接受的很快,不久他們就很樂意地開始嘗試用線條表達歡樂與悲傷,用色塊表達酸、甜、苦、辣。并為這種全新的表現手興奮不已。第二課時我直接由音樂導入,選取了,《江河水》、《慶豐收》、《杜鵑圓舞曲》、《野蜂飛舞》等音樂情緒比較鮮明的音樂片段讓學生完全沉浸在音樂的旋律之中,并通過自由聯想來表達音樂帶給他們的不同感受。充分活動后用音樂填充法讓學生找出與之相適合的美術作品。由于有了上一節課的基礎,學生很容易地完成了兩學科的跨越。開始愉快的利用各種材料手段并摹仿現代派大師的手法來表現樂曲《口哨與小狗》傳達給他們的感受。學生在學習中始終興奮著。課后反思時我發現在這一課的學習中雖然涉及了一個全新的陌生的知識領域卻沒有一個學生因為技法障礙而放棄。我用易于接受的表現方式和有趣的藝術活動打開了他們所有的感官。激起了每一個孩子表現的欲望。我想這已經足夠了。正如新課標中對學習者的定義中講到的,“學習者學習最有效的時刻就是當其全部感官活躍起來的時候”。

二、學習方式的解放

過去我們在備每一課時最后一個環節總是離不開“學生作業、教師輔導”。似乎那就是一節美術課的目的。而作業效果就是本節課學習效果的反饋。我發現這種單一學習方式導致最終的一個學習結果就是那些細心的基礎好的孩子就一直好,那些基礎差的孩子就一直差。我曾一度懷疑自己的教學能力為什么在那些孩子的學前印象前顯得那么微弱。因為無論我怎么努力也改變不了他們腦子中的繪畫模式。一定要畫太陽、畫房子,再要么沒眼珠、沒耳朵的畫人。我用盡了方法,成果總是不大。當我重新審視自己時,才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教畫畫”的怪圈里。我是一個美術教師,更是一個教育者,單一的學習對孩子來說就意味著被動。學生是有差異的,美術培養的不只是他們畫什么的能力,而是學生的個性與創新的能力。我的作用也不是教會他們畫什么,而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正像皮亞杰說的那樣“只有當所教的東西可以引起兒童積極從事再創造的活動,才會有效的被兒童接受。”由此我開始在平時的課堂中一點一點的改變。就拿《火車快跑》一課為例,教學設計時我拋棄了讓學生畫火車的原教學模式,做了幾個大的改變:首先調整了教室布局,將座位擺成車廂的格局以便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更快的進入情境;二、讓學生搜集所有表現火車的作品,包括音樂兒歌謎語,以便讓學生更充分的感知對象——火車。三、找到一切你可以用來表現火車的物品,以發揮每一個孩子的特長激發參與學習的欲望。通過改變,我發現學生們變了,課堂氣氛也變了。在感知的過程中通過聽歌,看模型,表演和小組開火車游戲讓每個學生都興奮的參與著。表現的過程中學生都拿出了自己準備的各種材料投入的干著。平時鬧著的他們有秩序的參與著。最后作業展示時我也驚喜的發現這些孩子還真是能干,找的材料五花八門。有彩紙貼的火車,有蔬菜做的火車,有個人畫的火車,有玩具插的火車,有廢易拉罐、紙箱做的火車,還有幾個學生創編的小舞蹈《火車開啦》。做出的火車也是各式各樣,充滿了創造與想象。通過這次實驗我發現把自己解放出來,把學生解放出來,乃至把學習方式解放出來是多么重要。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的去學,他們的主體性、獨立性、創造性才能發揮出來,教學也才是最有效的。之后,我又在平時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單項的調整,收效也不錯。如《去太空旅行》一課。我在課堂上大談太空知識,試圖吸引他們。結果一個孩子小聲在下面問同學“這是什么課呀?”它像一根小針泄了我所有的氣。我在下一班上課再也沒勁講。只問了學生一句“宇宙是什么?”誰知學生一下炸了鍋,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我突然靈機一動,順水推舟的問學生誰能用一個詞來表達宇宙給你的印象。這群二年級的孩子們煞有介事地說了許多,諸如“可怕、奇妙、美麗、奧秘、無邊無際、神奇......”我將它們都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由分成若干小組,開展想象,并討論其中一個詞,然后發言。結果學生將已知經驗加上自由想象,講得非常好,我臨時把作業調整為作業利用手邊的材料,做個旅行匯報,遞交上來,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小組完成,可以畫,可以寫,形式不限。一節課下來,我輕松的幾乎沒說什么,可學生很興奮,我也很興奮。這樣雖然不能保證每一個孩子都交上完美的繪畫作品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向我呈現他們內心更多更精彩的東西。這難道不是我們教的目的嗎?我想學習方式的解放不應只限于專門的實驗課,我手邊的每一節課、每個環節都可以改變,變成是給學生松綁的機會。只有這樣,教學才會讓所有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而不只是交上一張成功的繪畫作業。

三、評價體系的解放

本次課程改革徹底改變了過去單一的評價方式,強調了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甄別選拔,而是為了被選拔者的發展,是幫助我們“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從考察學生學會了什么到對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等進行考察和綜合評價。

美術課程是最重視學生個性的課程之一,美術課程在引導學生形成社會共同目的的價值觀的同時,也努力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我們更應該在美術課堂上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

篇3

[關鍵詞]血紅素加氧酶1;心臟疾病;文獻綜述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一種適應性變化就是能夠抵御外界氧化損傷而保持自身穩定。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和一些非酶類物質維生素E、維生素C在抵御外界氧化損傷中都起了重要作用,還有鮮為人知的血紅素加氧酶(HO)在應激條件下保持細胞的穩定性也至關重要。HO基因缺失的個體不能正常生長并且對氧化損傷的敏感性增加,直至最后死亡[1]。HO是血紅素氧化的限速酶,在體內有3種同工酶,HO1、HO2和HO3,分別由不同的基因編碼,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HO1與HO2之間是40%,HO2與HO3是90%。他們在分子結構、表達調節和組織分布中有很大差異。HO1為誘導型而HO2為構成型。HO的第3種亞型HO3最近才被發現,與HO2結構相似,但對血紅素的分解功能較弱。HO1在組織氧化損傷的病理條件下起著保護細胞作用,而HO2則起著生理性調節作用[2]。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對HO1的基因表達、調控以及與疾病的關系等方面。

1HO1的一般生物學特性與功能

HO1也稱之為熱休克蛋白32(HSP32),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種同工酶。相對分子質量為32000,染色體定位22q12,在細胞中定位于微粒體,誘導性表達于肝、脾、心、肺、血管平滑肌、腦等組織,誘導因素為應激、缺氧、內毒素、過氧化氫、重金屬、紫外線、細胞因子、生長因子等。作為血紅素降解的限速酶,HO1降解由衰老或破損的紅細胞釋放出血紅素,首先生成膽綠素、一氧化碳(CO)和Fe2+,然后膽綠素在膽綠素還原酶作用下轉換成膽紅素,Fe2+誘導并參與了體內鐵蛋白的合成。在血紅素降解過程中需要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供氫并消耗O2。以往認為血紅素代謝產物不僅對機體無益,過量時還可對機體造成損害。如游離膽紅素如果不能和葡萄糖醛酸充分結合并排出體外,就容易透過血腦屏障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傷;Fe2+可產生活性羥基引起嚴重的氧化應激,導致細胞膜損壞和組織的損傷[3];而CO和血紅蛋白結合后可造成組織缺氧。隨著研究深入,人們對HO1及其催化產物在機體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HO1分解血紅素,避免了血紅素對細胞的損傷,催化過程中消耗了O2,減少了氧自由基生成。其次HO1的催化產物鐵蛋白、CO、膽紅素在氧化應激中起著保護組織細胞的作用,其中鐵蛋白可降低細胞內Fe2+的濃度[4],同時HO1還可以上調內質網上的Fe2+通道,促進細胞內Fe2+泵出[5],防止由Fe2+介導的氧化應激損傷;膽紅素作為HO1的代謝產物,能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防止細胞脂質層過氧化,而且游離膽紅素比結合膽紅素更能有效地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分解[6];CO可以促使血管舒張,其機制為CO和NO一樣可以活化鳥甘酸環化酶,使三磷酸鳥嘌呤核苷(GTP)轉化成環磷酸鳥甙(cGMP),使血管舒張;CO還可以通過刺激平滑肌細胞膜上的K+通道促使血管舒張,以及抑制縮血管內皮素(ET1)的釋放所引起的血管收縮[7]。另外,CO還通過鳥甘酸環化酶活化P38有始分裂原活化MAPK信號轉導途徑,既可抑制炎癥因子的基因表達,又可促進抗炎因子的產生來抑制炎癥反應[8]。除此以外,CO還有防止血管平滑肌細胞過度增生、抗血小板聚集、抗凋亡等作用。

2HO1的誘導與表達

調控HO1可以被許多不同種類的因素所誘導,這些因素的共同特點是都能引起氧化應激,并通過有絲分裂原活化MAPK、蛋白激酶C、cAMP依賴性蛋白激酶A、cGMP依賴性蛋白激酶G等不同的信號途徑來誘導HO1基因表達。研究表明,HO1基因表達調控主要在轉錄水平上,HO1啟動子區域包含不同的順式反應元件,包括激活蛋白1(AP1)結合位點、金屬反應元件、抗氧化反應元件、熱休克和血紅素反應元件等,轉錄因子如氧化應激反應轉錄因子NFκB和AP1等與這些特殊元件結合可導致HO1基因激活。但HO1基因調控在不同細胞種類和物種之間有很大差異,如在大鼠HO1的啟動子上有熱休克反應元件,熱休克可促使熱休克核因子聚集到相應的基因片段使HO1基因穩定。但在人類,兩者結合則會引起HO1基因的表達[9]。目前研究最多的轉錄因子是激活蛋白因子1(AP1)家族,其中NFE2相關因子2(Nrf2)最為重要。Nrf2可以和HO1基因抗氧化反應片段結合,調節相關基因,在氧化應激細胞反應中起重要作用。動物試驗證實在小鼠HO1基因的增強區有一10bp序列,被稱為應激反應元件(StRE),對于缺氧以外各種因子引起的應激反應非常重要,StRE中包含了AP1家族結合位點,兩者結合可誘導HO1基因表達,而StRE突變會使HO1基因在應激狀況下不能被活化,顯示了AP1蛋白在HO1基因表達調控中的作用。其他轉錄因子如低氧誘導因子1(HIF1),在與HO1基因相應片段結合后可誘導缺氧狀況下的HO1基因表達[10]。HIF1在含氧量正常情況下也可被一些受體介導因子如生長因子、細胞因子所誘導,但效應遠低于低氧因素,低氧可以通過MAPK或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號通道介導HIF1蛋白合成[11]。

3HO1與心血管系統

3.1HO1與冠狀動脈疾病(CAD)早在1994年Schwertner等[12]第一次發現了血漿中膽紅素的濃度與CAD的發病率成顯著負相關,這個重要發現提示血漿中的膽紅素濃度低于正常可能會導致缺血性心臟疾病的發生。隨后,Hopkins等也注意到有家族性CAD的病人血漿中的膽紅素濃度明顯低于無家族史的病人。Hunt等進一步證實遺傳性膽紅素濃度降低病人早期易患CAD。另外人們發現膽紅素血漿濃度與許多CAD的危險因素如吸煙、低密度脂蛋白、糖尿病、肥胖呈負相關,與CAD保護性因素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關。但即使消除了CAD的危險因素,膽紅素血漿濃度降低仍易導致CAD,表明了血漿中的膽紅素濃度直接與CAD相關。CAD與氧自由基生成、脂質過氧化、動脈粥樣硬化以及炎癥有關[1314]。血管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是因為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并被內皮巨噬細胞吞噬后形成了富含脂質的泡沫狀細胞。而膽紅素能防止脂蛋白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從而阻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同時膽紅素能清除氧自由基和與炎癥有關的過氧化氫,保護心肌細胞膜免受氧化損傷。HO1還可通過其他途徑來影響CAD的發生。如HO1分解血紅蛋白(Heme),減少了Heme對心肌細胞的氧化損傷;產生的CO可通過活化鳥甘酸環化酶增加平滑肌細胞內的cGMP,使冠脈平滑肌舒張,還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增生;HO1促使鐵蛋白合成增加也消除了由細胞內鐵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慢性炎癥。總之,HO1及其代謝產物可通過不同的途徑降低CAD發病的危險性。

3.2心臟缺血再灌注損傷隨著心臟移植、體外循環、冠脈搭橋、冠脈介入治療應用于臨床,缺血再灌注損傷已引起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動物實驗顯示,氧自由基、鈣超載、心肌纖維能量代謝障礙、血管內皮細胞、一氧化氮、中性粒細胞、細胞黏附分子和細胞凋亡等均可能參與再灌注損傷的發病過程。而HO1作為抗氧化應激的蛋白酶,它在心肌缺血及隨后的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Clark等[6]發現在心肌缺血前24h用氯高鐵血紅素(HO1誘導劑)預處理,再灌注后心肌功能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而且在HO1高表達的區域,線粒體完整性保存較好,心肌梗死面積明顯縮小。氯高鐵血紅素預處理是否影響其他熱休克蛋白(HSP)的水平或觸發其他的心肌保護機制還缺乏試驗證實,但用HO1抑制劑后即使再用氯高鐵血紅素預處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依然沒有加重[15],表明HO1與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程度有直接聯系。同樣,Vulapalli等研究HO1在缺血再灌注心肌保護中的作用時發現,在心肌細胞中選擇性表達HO1的轉基因小鼠能有效防止缺血再灌注誘導的心肌細胞凋亡,而且HO1高表達并沒有影響到其他細胞保護性基因如HO2、HSP90的表達,這進一步證實了HO1在缺血再灌注中直接的心肌細胞保護作用。除了HO1在催化中消耗O2,減少了氧自由基形成以及HO1的催化產物膽紅素的抗細胞氧化作用外,對于HO1催化產物CO在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保護作用,Yet等[16]發現CO可以阻止炎性細胞浸潤,減少炎性滲出。作用機制可能是CO抑制細胞間黏附因子1(VCAM1)、血管細胞黏附因子1(ICAM1)基因的表達,阻礙了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壁上的黏附、滲出和浸潤,減少了炎性反應對心肌細胞的損害。CO舒張血管作用提高了再灌注心肌的血流,也可以減輕再灌注心肌的損傷。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和炎癥反應必然會導致心肌細胞的壞死和凋亡而造成心肌功能損害。Soares等[17]證實HO1過度表達可以抑制由腫瘤壞死因子(TNFα)引起的內皮細胞凋亡。Vulapalli等[18]的試驗結果也證實了HO1的抗調亡作用,但抗調亡機制尚不清楚,推測除了HO1的催化產物膽紅素和CO的抗氧化、抗炎作用抑制了引起細胞凋亡的因素外,HO1還促進抗凋亡基因Bcl2、抑制促凋亡基因caspase3的表達,提示HO1與凋亡相關基因之間的傳導途徑可為減輕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心肌損傷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3.3心肌重構以往人們認為心肌重構是由血壓或容量負荷增加引起心室壁應力的適應性變化,包括心肌細胞體積增大,心肌膠原蛋白合成增加。盡管開始是一種心臟功能代償機制,但病理性心臟肥大逐漸發展最終會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心臟重構過程中,心肌不斷對細胞外刺激如機械應激、缺血、氧自由基、生長因子、血管活性肽、激素等作出反應,心肌細胞體積不斷增大,膠原蛋白合成增加最終導致心力衰竭。有研究人員發現,HO1過表達能減輕Wister大鼠由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引起的心肌肥厚,但不能緩解由AngⅡ引起的高血壓[19]。這個發現提示AngⅡ引起的心肌重構可能并非直接繼發于AngⅡ引起的高血壓,HO1可能直接作用于心肌組織而非通過血壓調控機制來減輕心肌重構。Hu等認為由AngⅡ誘導產生的活性氧簇作為刺激心肌生長的信號分子而非由AngⅡ引起的血壓增高,在心肌重構中起了主要作用。而HO1的催化產物膽紅素清除活性氧和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活性氧簇引起的心肌重構。這種假設和早期研究抗氧化可以抑制心肌重構的試驗結果相吻合。總之,活性氧被認為是一種生長刺激因素的信使,明確活性氧在心肌重構時的傳導途徑,用HO1作為基因治療手段,可以為臨床治療心臟損傷后的心肌重構提供一種新的方法。

4小結與展望

HO1性質、功能與調控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大量研究表明HO1對氧化損傷所引起多種疾病具有保護作用。HO1催化血紅素降解的3個產物CO、膽紅素和鐵蛋白是發揮細胞保護作用的關鍵分子。雖然每個產物獨自作用時都有保護作用,但是細胞保護作用主要是三者協同作用的結果。當應激發生時,適量HO1的誘導產生,能維護細胞自身穩定,實現對細胞的保護。目前加拿大研究人員利用經改造過的病毒為載體,把額外的HO1基因副本釋放到實驗鼠的心臟組織,使其在缺血、缺氧情況下能迅速地制造出大量的HO1蛋白,以減輕心臟病發作對心肌的損傷。目前對HO1的研究已有很大進展,但HO1的分子結構、催化反應機制、調控系統尚未得到很好了解,有待進一步探索;3種降解產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還知之甚少。進一步探索HO1以及血紅素催化產物的細胞保護機制、HO1生成量調控已成為下一步研究的重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HO1將會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藥物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YachieA,NiidaY,WadaT,etal.Oxidativestresscausesenhancedendothelialcellinjuryinhumanhemeoxygenase1deficiency[J].JClinInvest,1999,103(1):129135.

[2]WagenerFA,daSilvaJL,FarleyT,etal.Differentialeffectsofhemeoxygenaseisoformsonhememediationofendothelialintra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expression[J].JPharmacolExpTher,1999,291(1):416423.

[3]AlayashAI,PatelRP,CashonRE.Redoxreactionsofhemoglobinandmyoglobin:biologicalandtoxicologicalimplications[J].AntioxidRedoxSignal,2001,3(2):313327.

[4]TortiFM,TortiSV.Regulationofferritingenesandprotein[J].Blood,2002,99(10):35053516.

[5]BarananoDE,WoloskerH,BaeBI,etal.AmammalianironATPaseinducedbyiron[J].JBiolChem,2000,275(20):1516615173.

[6]ClarkJE,ForestiR,SarathchandraP,etal.Hemeoxygenase1derivedbilirubinamelioratespostischemicmyocardialdysfunction[J].AmJPhysiolHeartCircPhysiol,2000,278(2):H643H651.

[7]ChenYH,YetSF,PerrellaMA.Roleofhemeoxygenase1intheregulationofbloodpressureandcardiacfunction[J].ExpBiolMed,2003,228(5):447451.

[8]SongR,NingW,LiuF,etal.RegulationofIL1betainducedGMCSFproductioninhumanairwaysmoothmusclecellsbycarbonmonoxide[J].AmJPhysiolLungCellMolPhysiol,2003,284(1):L50L56.

[9]OkinagaS,TakahashiK,TakedaM,etal.Regulationofhumanhemeoxygenase1geneexpressionunderthermalstress[J].Blood,1996,87(12):50745084.

[10]LeePJ,JiangBH,ChinBY,etal.Hypoxiainduciblefactor1mediatestranscriptionalactivationofthehemeoxygenase1geneinresponsetohypoxia[J].JBiolChem,1997,272(9):53755381.

[11]BiltonRL,BookerGW.Thesubtlesidetohypoxiainduciblefactor(HIFα)regulation[J].EurJBiochem,2003,270(5):791798.

[12]SchwertnerHA.Associationofsmokingandlowserumbilirubinantioxidantconcentrations[J].Atherosclerosis,1998,136(2):383387.

[13]MylonasC,KouretasD.Lipidperoxidationandtissuedamage[J].InVivo,1999,13(3):295309.

[14]RossR.Atherosclerosisaninflammatorydisease[J].NEnglJMed,1999,340(2):115126.

[15]WagenerFA,VolkHD,WillisD,etal.Differentfacesofthehemehemeoxygenasesystemininflammation[J].PharmacolRev,2003,55(3):551571.

[16]YetSF,TianR,LayneMD,etal.Cardiacspecificexpressionofhemeoxygenase1protectsagainstischemiaandreperfusioninjuryintransgenicmice[J].JCircResAm,2001,89(2):168173.

[17]SoaresMP,LinY,AnratherJ,etal.Expressionofhemeoxygenase1candeterminecardiacxenograftsurvival[J].NatMed,1998,4(9):10731077.

篇4

摘要:本文通過中美教師的合作,對兩國大學生學習觀念進行考察和對比,從中找出我們的差距。

一、引言美國的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

培養出許多世界級頂尖的科學家和學者,并以它科技魅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那么美國的大學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很長時間里人們在探討這個問題。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許多學校都聘請外籍教師來華講學,其中美籍教師居多。他們不僅帶來知識,也帶來了美國式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思維模式和異國文化,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美籍教師認為,中國學生的表現與他們的期待之間的差距很大,這給他們造成了一種課堂上的文化震撼,感受到了中美學生的差異,也經歷了來自學生方面的挑戰。2000年筆者就他們對中國學生的印象與來我院任教的三位美籍教師進行了座談,他們感慨地說,中國學生有驚人的記憶力,他們對老師極其尊重,課堂上多數人不愿意參加討論,等著老師來教,多數人不喜歡坐前排,怕被叫到,反饋很少。根據美籍教師對中國學生的不適應,我們也了解中國學生對美籍教師上課的認可度。許多學生說,美籍教師不會講課,他們除了純正的發音外,不如中國老師教的知識多,教的系統。是什么造成彼此期待間的差距?中美大學生在學習上存在哪些差異?此后我請美籍教師格蘭德.克爾夫人(Mrs.GlendaCole)與我合作探討中美大學生學習觀念上的差異,以期樹立中國大學生更有利于發展的學習觀念。

二、比較的切入點

比較是我們識別事物,更好地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中美大學生在許多方面都有同一性和差異性。通過與美籍教師的交流探討,我們共同認為兩國學生的根本差異在于各自的價值觀念不同,而價值觀念根植于傳統文化之中。為此我們決定把傳統價值觀念對美國大學生的學習觀念的影響作為切入點,以此為依據,對比中國大學生在相應方面的表現。美國傳統的價值觀是什么?美國從建國至今已形成一種以傳統價值觀為中心的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自從1908年以色列人Zangwill把這個移民國家稱為“熔爐”(Meltingpot)以來,這個概念就一直被沿用。是什么能把這樣一個由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凝聚在一個年輕的國家里?是主體文化。這種主體文化是以西歐中產階級清教徒為特征的,在此基礎上,在這個新的移民國家里形成和確立了一種特定的價值模式。Datesmanetal認為在美國傳統的價值觀中有六個價值觀念影響尤為突出,其中個人自由、機會均等、財富積累是吸引移民的原動力。為實現這些愿望人們必須獨立自主,勇于競爭,努力工作。這兩方面結合最終共同構成了美國傳統價值體系中的六個方面,其中每一方面的形成都與另一方面緊密相關。美國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思想的基礎也是傳統價值觀的再現。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1859-1952)主張學校與社會聯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大學階段是青年們開始充分認識和踐行傳統價值觀的階段。在這些觀念的積極影響下,大學生們養成了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強烈的責任感,這對他們的未來有絕對的意義。因此從這六個方面研究美國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表現將有助于我們從根本上認識兩國學生學習上的差異。

三、美國大學生學習觀念的調研結果

克爾夫人以美國傳統文化中的六個價值觀為參照框架,以自己所教的猶他州立大學強化英語語言學院的學生為對象,對傳統價值觀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每一方面的具體體現進行觀察和描述,其報告結果如下:1.體現個人自由方面a)學生自己選擇學校和專業;b)第一年可以是“選擇”(shop)的一年;c)學生在第一年“選擇”過程中,完成一些基礎教育課程。這也是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部分;d)第一年可能是了解自己的一年(WhoamI),即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專業興趣;e)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陳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f)不同的教授,不同的系部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g)教授和系部可建立自己的評分標準。2.體現獨立自主方面a)學生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b)如果學生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可以直接與教授聯系;c)學生可以通過工作、配偶、獎學金或貸款來資助他們完成高等教育;d)學生可以與教授意見不同,但應以適當的尊重的態度提出,教授對具體問題有最終的解釋權;e)學生不一定要在四年內完成學士課程,根據自己的情況可以延時畢業;f)學生自己要學會利用圖書館,學會使用計算機,學校提供這方面的課程。3.體現機會均等方面a)在稱呼上有的教授讓學生用名,如Bill,Mary來稱呼他們,教授們也稱呼學生的名;b)教授與學生保持良好的關系,在課內外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事實上教授是有權威的,學生處于服從地位。有時如果教授與學生們太友好,學生會利用這種友好。假如教授與學生一起喝咖啡,他/她就會不太注意或降低對其課程的標準。一般說來,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注重與教授之間的關系;c)在教室里創造一種輕松氣氛會給每個學生平等的機會。其理念是學生在舒適的氣氛中會學得更好;d)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得獎學金、學生貸款、助學金、工作-學習資助項目。4.體現勇于競爭方面a)如果教授評定成績按正弦曲線,學生則不愿意互相幫助;b)課堂上經常開展小組活動,多數學生積極參加;c)進入研究生院需要較高的平均分;d)分數用來激勵學生學習;e)學生經常因分數與教授發生爭執;g)作弊會遭唾棄,剽竊要受鄙視。這兩種行為會導致不及格或被開除。5.體現在物質財富方面a)學生中有一種普遍的觀點,受的教育越多,將來賺的錢也越多;b)成就感很重要。作業、測驗、考試成績是學習階段的財富,尤其是在本科階段;c)許多課外活動與課程一樣重要。經常是這樣:如果一個學生得B,但積極參加多種課外活動,如學生各種組織、體育運動項目等,他會被視為優秀學生。榮譽亦為財富。6.體現在努力工作方面a)按時認真完成教授指定的課內外任務;b)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的各種活動;c)做業余工,以滿足或補充學習和生活上的費用。

四、中國大學生學習觀念的調研結果

我們也以美國六個價值觀為框架,針對克爾夫人的觀察和描述,對中國大學生在相應的六個方面的表現,采用觀察、問卷、訪談的形式,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對象是東北電力學院2000級英語專業60名學生和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東北電力學院合作學院2000級20名學生。目的是要看中國大學生在這些方面表現如何。1.個人自由方面a)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專業,但80名學生中只有6人在選擇學校和專業時沒有受家長和老師的影響,其余都是家長或老師根據學生的高考成績和市場對專業需求替學生選擇的專業;b)學生入校已定好專業,一般不能改專業;c)第一年是了解專業的一年,也是培養職業興趣的一年;d)教師可建立自己的評分標準;e)由系部確定所開課程;f)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提問,但主動提問的人數不到五分之一。有與教師不同觀點和見解的也不愿意提出,80%學生的理由是:自己的見解不成熟,說出來怕同學笑話,60%的學生不喜歡聽別的同學的發言,認為是浪費時間。2.獨立自主方面a)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不負全責,教師和學校應負主要責任。80%的學生認為教得好才能學得好,10%的人認為教得不好通過自學也能學好;b)如果學生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可以直接與教授聯系,但95%的學生一年內從未找過教授;c)90%的學生靠家庭資助完成高等教育,小部分學生靠助學貸款完成學業;d)當學生與教師的意見不同時,有96%的學生不愿意公開表達,認為那樣做有失教師的尊嚴;e)學生應在四年內完成學士課程,只有特殊情況才可以休學延期;f)學校指導學生學會利用圖書館和使用計算機,此后學生自行使用。3.機會均等方面a)學生不可以對教師直呼其名,絕大多數教師稱呼學生時用全稱;55%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與教師保持良好的關系,40%的學生認為自己與老師的關系一般,5%的學生覺得自己與教師的關系不好,96%的學生承認教師有絕對權威;b)課堂氣氛一般比較嚴肅,因為大部分課堂時間是由教師一個人在講;c)獎學金、學生貸款、助學金、工作-學習資助項目數量比較少,并都有一定的條件限制。4.勇于競爭方面a)在成績呈正態分布的條件下,95%的學生愿意幫助關系比較好的同學,因為他們認為那是一種義氣,是國人的傳統美德;b)對課堂上的小組活動,只有30%的學生喜歡,其他人均不太喜歡。原因有二:第一因為小組活動一般不評定成績;第二學生間的討論不如教師講得精彩,有中心,有重點;c)80%的學生非常在意自己的分數值,另外20%的學生只關心及格或不及格;d)學生偶爾會向教師咨詢評分標準;e)考試作弊每學期都有發生,大多數學生認為對此應嚴厲制裁,因為作弊使考試失之公正。5.物質財富a)80%的學生視考試成績如財富,這對他們考研究生、就業都很重要;b)25%的學生愿意做學生工作,他們把它視為組織能力培養的機會;45%的學生愿意參加社團組織,他們覺得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培養和鍛煉。6.努力工作方面a)學生的努力程度與他們的前途設計有關。英語專業的學生的努力程度比合作學院的學生大。英語專業的學生每天學習時間平均13小時,因為他們中有70%的人初步定下考研,其他人為了順利就業,需要提供較好的成績單和有利的技能證書。合作學院的學生每天學習時間平均9小時。他們中的大多數學生家境比較好,將來有機會出國,不出國的家里都能安排;b)90%的學生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但30%的學生對開放式的作業如課外討論、短文寫作、調查報告等完成得不好。

五、結論和啟示

把中美大學生在六個方面的表現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兩國大學生在學習觀念上確實存在很大差異。與美國大學生相比,中國學生的獨立意識較差,他們過多地依賴體制、學校、老師和家長。這使得他們失去了個人自由的基礎。也正是由于獨立意識的缺乏,中國學生在學習態度上表現得比較被動。一位外教曾經把中美大學生的差異概括地總結幾點:對學習的態度,中國學生是Youcometoteach,而美國學生是Icometolearn;對學習的責任,中國學生是Theteacherisresponsible,而美國的學生是Thestudentisre2sponsible;在學習方法上,中國學生的學習是Basedonfacts,而美國學生的學習是Basedonfindings。這些差異也正是我們此次觀察研究的結果。中國大學生在學習觀念上的偏差導致了認識上的偏差,認識上的偏差又進一步導致了學習方法上的偏差。由此我們看出學生的學習觀念對學習效果十分重要。“整個學習過程深受觀念和態度的影響”。因此中國的大學生首先要解決這樣幾個觀念上的問題:1)改變以往的學習態度,學會自己承擔起學習的責任,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2)調整對師生角色的期待。教師不是保姆,學生也不是兒童;3)重新確立學習目標,把過去的以學歷教育為目的轉向以素質教育為目的;4)培養競爭意識。當然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從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上全方位的調整,使之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篇5

合理分組是分組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有著緊密的聯系,也關系到美術教學的整體質量。分組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使之形成協作精神。教師應利用科學的方式將學生分為不同的類型,綜合考慮其性格、接受能力、學習態度、成績等,分為A、B、C三類,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進行分組搭配,并保障各組中均有該三類學生,使其能夠相互扶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教師對小組進行分析,根據小組成員的特點及長處進行相應的指導。小組成員可以相互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充分表現自己的個性,并了解其他成員的想法,這有利于細化成員的各項分工,保障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及質量。教師可以任命手工能力較強或者組織能力良好的學生擔任組長,其能夠帶動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或者很好地組織小組的各項活動。但是組長也需要輪換,才能使得小組成員學習積極性更高,更有責任感,且不會出現內部矛盾。

二、小組競爭

在各小組之間設置合理的競爭,是構建小組評比激勵制度的重要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小組學習的效果。在該方法的實踐過程中需要避免出現個人主義,而重視團體的綜合實力能夠讓學生各方面均有所提升,如語言表達、自律性、色彩表現、創新設計、對學習內容的安排等。各小組成員應具有較強的集體意識和榮譽感,更積極地參加小組學習的各項活動,與其他成員積極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為小組合作活動積極思考對策,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蔬果的剖面》一課時,學生均需要參與該課題的小組學習,對各類蔬菜進行觀察與分析,包括顏色、形狀、造型等,每位小組成員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任意選擇蔬菜進行繪畫,或者發揮想象力,采用夸張的方式表現自己想象的蔬菜。成員將完成的作品交給組長,由組長將其貼到指定的位置進行展示,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蔬菜世界。最后進行小組之間的評比,利用這種競爭方式,能夠提高小組成員的團結程度,也使得美術課程充滿了樂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課題選擇

每位學生的性格、接受能力、美術基礎、興趣等差異較大,且各個學校的條件也不同,美術教學的課堂效率及質量也會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分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及學校的實際情況科學選擇課題,合理安排課程內容,這樣不僅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也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元宵節里掛彩燈》一課的教學,就可以運用分組合作的學習方法。教師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小組成員對教材內容進行探討,并根據各自的優勢與特長進行細致的分工,包括研究彩燈的形狀、結構、色彩,利用各種工具進行制作、結構拼裝等,最后制作成品。在該過程中,教師需要給學生充分的自,在關鍵環節則需要進行一定的點撥、引導,如彩燈的拼裝,教師可以教授一些技巧等。學生在分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操作的樂趣,提高了學習熱情,積極參與活動。教師需要做好活動的組織及指導工作,適當調節課堂氣氛,并及時巡查各組的活動情況及學習效果,鼓勵學生,及時幫助其克服困難,解答疑問,指點方向,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科學評價

科學評價分組學習的效果,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前一階段的學習情況,總結經驗,分析和反思不足,對于自身小組及其他小組的優勢、缺點等有更多的了解,在今后的活動中彌補不足,充分發揮優勢。對于小組的評價,需要先制定評價標準,學生美術作品創作的速度、質量、數量、色彩搭配、創新情況,學生對于作品內涵的理解,各小組的合作情況,等等,均可納入評價機制。對學生的評價要公平、公證、客觀,教師不僅需要適當指出其不足之處,更應對于其特點及優勢進行說明、鼓勵,使其不驕傲、不氣餒,在今后的學習中揚長避短,優化學習效率,使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五、結語

篇6

中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理念特色對比

“媒介素養”概念在面對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的差異時,發展出各不相同的“媒介素養”教育目標、理念與模式。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認為,媒介素養“是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認為,媒介素養“是學生理解和運用大眾媒介方法,對大眾媒介本質、媒介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這些技巧和手段所產生的效應的認知力和判斷力”;與加拿大相似,澳大利亞的媒介素養教育核心思想也是以文本解讀為中心的;英國的媒介教育則強調公民對媒介整體的理解。我國由于起步較晚,研究多是基于對國外著作翻譯,對媒介素養教育的解讀有綜合之感,既包含了對大眾媒介信息的使用,也涵蓋了甄別媒介信息的能力。國內學者基本認為,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意在提高其媒介使用和甄別媒介信息的能力,使正確理解、積極有效地利用大眾媒介信息和文化資源,從而更好地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生活,了解社會,認識世界。

中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教育方法、模式對比

選擇與使用怎樣的教育方法或模式來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觀點。英國的媒介教育專家萊恩•馬斯特曼(LenMasterman)提出:媒介素養教育是一種牽涉整體的教學過程。理想的媒介教育意味著以最佳的配合整合學生與父母、媒介從業者及教師的雙邊關系。國外主要的教育模式設置媒介素養教育獨立學科或者將其滲透到其它學科中;此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二個學校,“整合學生與父母”也是必要的教育聯合模式,加拿大媒介素養教育模式正是采用獨立學科與滲透其它學科和社會家庭相輔助的教學模式;再者,我們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中,因此不論是英國還是中國香港都提出了社會教育模式,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活動,讓學生了解媒介、信息及媒介環境以及利用媒介來表達心聲。而目前在國內,既沒有規定將其納入學科課程,也沒有多少社會團體或機構與學校聯合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國內研究者探討后提出的媒介素養教育模式,其實基本上與英國的教育模式大相徑庭。

中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設置、內容體系對比

1989年英國教育部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正式教學體系中,到1997年,有將近2/3的學校開設進階式媒介研究課程。美國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并非國家教育體系中的獨立課程,其開發推廣工作也主要由個別教師或民間組織來完成,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并不直接干預。臺灣媒介素養教育及其研究起步大約與香港同時,“媒介素養”相關科目目前在政大、臺大、世新等校開設,屬選修科目。在國內,目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高校已經開設“媒介素養”課程。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該校2004年9月在媒介與設計學院開設“傳媒素養”課程,著重從媒介的特征,傳媒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傳媒信息的選擇、理解能力、質疑、評估能力、創造制作能力等方面進行系統講授。雖然相關課程已相繼在一些高校開展,部分教材中包含了一些相關媒介的知識和應用方法,但總體而言,還缺乏系統的教育和指導,大多數人對媒介的理性認識有所欠缺,受眾的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篇7

關鍵字:多媒體、顯示信息、反饋信息、激起反應和控制反映。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活動主要依靠一張嘴、一本教科書、一塊黑板和一支粉筆來完成。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介入學校教育后,給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機遇。它將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讓教師從繁重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同時,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提供了一個雙向的、平等的交流平臺,它使教師、多個學生主體間圍繞共同問題進行協作、討論和對話成為可能,也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個別化教學和學習成為可能,促進了教學目標由“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轉變。多媒體網絡教學通過圖、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體地傳授知識和表現教學內容,并大大擴展時空范圍,有利于學生接受并將其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學效果大為提高。在網絡環境下,學生處于一個寬松、開放的學習環境中,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中“一切跟著教師走”的模式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多的是采取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下面就談談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探究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優化組合,創設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探究,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統計中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例1:小華統計一個路口在10分鐘內各種機動車通過的數量,并制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時,利用電腦創設教學情景,把課本上的插圖變成實景,動畫顯示出一輛輛摩托車、小汽車、大客車、載重車通過一個路口,學生處在安全的實景中收集數據,解決了課本難以解決的問題,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很濃,充分體會到實地收集數據的樂趣,教學效率提高了。

借助電教媒體,濃縮時空,超越時空,聲像結合,猶如身臨其境,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

課堂教學中要正確地、充分地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應創造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條件,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多媒體教學的優化組合,在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的有機結合,即電腦模擬和實物操作演示、投影顯示“聯手”,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易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長方體體積計算,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進程:⑴探討體積大小與什么條件有關。啟發學生提出有關如何解決體積計算方法的問題,利用電腦演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改變。⑵探討體積與長、寬、高有什么關系。利用電腦依次顯示:①一個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②把這樣的5個正方體擺成一排;③把這樣的正方體4排擺成一層;④同樣的共擺3層(最后得到一個體積為60立方厘米的長方體)。⑶分組實驗,填寫實驗報告單。學生以4人為一組,用60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拼出3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然后派代表上臺當“小老師”,用實物投影顯示學生的拼法,并對照本組實驗報告單說出每排個數、排數、層數與總個數的關系,長、寬、高與體積的關系。⑷歸納體積公式。⑸驗證公式。以上教學進程,多媒體的優化組合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展現在學生面前。

三、多媒體的運用,充分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多媒體的運用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例如:教學〈小數的性質〉一課,放錄象看商場里商品的標價,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使學生身臨其境,很自然地明白這節課要研究的目標和范圍。導入新課后,教師提出:“怎樣比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以及0.30、0.3的大小?”并為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了必要的學具。小組通過集體討論、操作后,選派代表上臺介紹各組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用電腦演示出來,接著老師又引導學生“猜想”什么樣的小數大小相等,試著寫幾個這樣的小數,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后引導學生再次驗證“猜想”,從而發現小數的性質這一規律。這樣的教學進程體現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意識。多媒體的優化組合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新知,而且培養了探索精神。

四、運用多媒體可揚長避短、省時高效。

現代媒體在顯示信息、反饋信息、激起反應和控制反映等功能上,表現出良好的特性,有效地彌補了傳統媒體的不足,在激發興趣、拓寬知識,培養能力和發展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如果動用實物或圖片進行直觀演示,由于時空限制,不利于引導學生充分觀察和思考。如果用幻燈片抽拉演示,雖然可以獲得“慢鏡頭”的效果,但由于操作中存在難以避免的誤差,很難使學生對“同時出發”、“相遇”等術語的獲得非常準確的感知形象,而在CAI課件中根據教學需要設計相應的運動過程,將各單位間內所行的路程依次準確地顯示出來,這樣“分鏡頭”的模擬既能準確顯示相遇問題的特點,又便于教師應到學生觀察,啟發學生思考。

五、利用多媒體教學省時,有利于提高效率。

篇8

1.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明確實驗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指南,同時也是學習評價的依據。讓學生在實驗前明確該實驗的理論知識部分、觀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達到的具體要求,對于減少學生實驗活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實驗前將教學目標等制成字幕,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過程,了解所用器材的構造、性能和注意事項。這樣不僅提高了實驗課的教學效率,而且也為實現實驗課的教學優化提供了目標和依據。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實驗操作準確、規范,增強實驗的安全性

化學實驗的藥品絕大多數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某些氣體易燃、易爆,有關強酸、強堿的實驗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等。因此,對實驗的操作步驟、操作規程要求較高。一旦有誤,不僅不能正常進行實驗,嚴重的還會出現意外事故。雖然老師在演示時一再強調,但還是有學生聽而不見。因此,實驗前有必要用投影模擬演示試驗操作方法,如果使用實驗教學課件通過正誤兩種演示,并分析本操作的要點,讓學生觀察、判斷,從而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做到準確規范,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嚴謹求實的學風,又對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有很大的幫助。如初中化學實驗中氫氣的制取和性質:在點燃氫氣前一定要驗純,否則可能引起爆炸。在實驗前播放動畫顯示點燃不純的混合氣體而使啟普發生器爆炸的情景,真實而形象的反映出違反操作規程的嚴重后果,這比老師“紙上談兵”反復強調要印象深刻的多,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點燃可燃性氣體前一定要驗純這一原理的直觀理解,又使學生在以后做相關實驗時得到啟迪,使實驗操作更具規范性、科學性和安全性。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實驗現象的可視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化學概念和原理大多較為抽象。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化學反應的本質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過程,因此,但靠語言和文字描述,學生較難理解。通過計算機軟件制作的課件進行動畫模擬,形象生動的表現分子、原子、離子的微觀運動特征,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直接認識微觀世界,這樣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反應原理。

化學演示實驗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演示,而演示的現象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如固體的溶解、分子的擴散以及氣體的溢出等現象,可見度較小,有時除前排的學生外,后面的學生很難看到變化的現象,再做一次實驗又浪費時間和實驗器材。如果將這些演示實驗通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效果幫助學生觀察,學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氣體的產生和溢出,顏色的變化及沉淀的析出等現象,這樣增強了可見度和動態感,變抽象內容為直觀現象,學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強了演示效果。同時,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這種新穎的教學方法,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注意,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演示試驗現象,豐富學生思維,優化實驗教學過程,達到教學目的

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動態模擬,是多媒體教學的一大優點,它能使學生獲得在課堂上難以見到的、接近真實直觀的實驗和體會,對掌握所學知識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時間有長有短,長的象石油和煤的形成,鋼鐵生銹等,短的如氫氣的爆鳴等,用計算機虛擬實驗,可以跨越時空,即可直接將實驗過程用圖像顯示出來。又如分子和原子知識部分,實驗雖簡單,但原理卻不易理解,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將分子和原子的質量、體積、分子和原子間作用力、原子排列方式及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微觀解釋講清楚,利用計算機對這一過程進行模擬,使之形象化、直觀化,讓學生一看就明白。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使較難想象又不好理解的知識,在自然、有趣的環境中得以順利掌握。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模擬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方式是老師設計實驗,學生“照方抓藥”,使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遏制;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事先進行模擬、分析、處理,讓學生自己找出實驗的最佳方案,再予實施。有些學生因為好奇而喜歡將實驗藥品隨意混合或任意改變反應條件來觀察發生的變化,老師也會因考慮安全因素而加以制止,雖然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與創新精神,但實屬無奈。CIA課件的發展,可以根據不同的反應,創造不同的實驗條件,讓學生在計算機中的“實驗室”里充分發揮各自的才能,進行設計、探索、實驗。人機交換可以顯示不同的實驗過程和結果,使學生得出不同的結論,從而為學生創造了更為廣闊、更具自主性的探索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總之,利用多媒體這一現代化教學工具作為教學輔助手段,一方面有利于發揮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引導、啟迪、設疑、歸納等方面的主導作用,有利于輕松實現實驗教學目標,提高實驗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它可以將抽象的現象和概念具體化、直觀化、形象化。事實證明,多媒體教學手段進入化學實驗教學,給學生帶來了勃勃生氣,它通過文本、圖像、動畫、視頻、聲音等方式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化靜為動,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打破了傳統單一的實驗教學模式,確保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同步進行,大大提高了化學實驗教學的質量。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秘在线看 | 亚洲第一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特黄特色的大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内自拍资源总站 |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