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實訓總結8篇

時間:2023-02-15 02:34:3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模特實訓總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模特實訓總結

篇1

本文闡述了人物形象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遵循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和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特點與具體實施步驟。首先要明確形象設計專業的教學目的,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其次改進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在實踐教學中導入具體項目,在實踐操作中進行任務驅動,課堂實踐與崗位職能相結合。再次改革實踐教學中的考核評價體系,通過實踐教學中的探索和研究,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

關鍵詞:

人物形象設計;實踐教學;工學結合;一體化

隨著人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義烏電商的蓬勃發展,人物形象設計人才需求不斷升溫。筆者學院順應發展,抓住機遇,在2011年開設了中韓合作人物形象設計專業,主要為電視臺、攝影行業、廣告行業、時尚行業、服裝行業、婚慶公司、化妝品公司等相關媒體機構單位,培養從事化妝造型、發型設計、服飾搭配設計、整體形象設計等具有基礎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專業主干課程設置有化妝基礎、發型基礎、創意彩妝、時尚化妝、人物整體造型設計等。本專業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探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招生、培養、就業的良好機制,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效果。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努力,現在筆者學院人物形象設計專業學生人數從最初的40名發展到現在的120余名,并擁有專兼職專業教師6名。學院不僅在校內建立了化妝室、發型室、繪畫室等實踐場所,還依托義烏電商網絡平臺在校外建立了10多個實習實訓基地,擴大教師、學生的實踐平臺。針對專業的專業特點,學生需要的更多是掌握操作技能,因此,技術是第一位的。在實踐教學組織上,本專業側重的是校內的實踐機會和校外的業務拓展,多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充分了解目前的就業市場,也盡量多帶領學生走出校門,比較課堂和用人單位的區別,及時為人才培養模式做修正,讓中職的學生真正體現職業化的特點,調動了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在實踐教學的改革中,學院不斷探索,不斷改進,在教學過程中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和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不斷加大校企合作,增加工學交替的實踐機會。在義烏的社會背景下,筆者對人物形象設計專業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教學的探索和研究。

一、本專業進行的實踐教學改革內容

1.明確教學目的,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以能力目標為主,兼顧知識和素質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時,在調研的基礎上,充分聽取行業專家和企業用人單位的意見,及時引入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不斷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進和更新,使其緊跟行業發展狀況;注重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將職業化妝師的職業核心能力和素質教育的內容融入專業課程之中,增加行業、企業崗位準入標準,加強專業技術在實際任務中的綜合應用,充分體現化妝造型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2.以“一體化”改進教學方法

通過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以及放手讓專業教師開設工作室的形式,使實踐教學環節得到實質性的加強,提升專業教師、學生對外技術服務能力,并能將有關設計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工學結合”“產學研”結合真正落實。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基礎上,建設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工學結合”課程,探索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和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同時通過項目實踐教學,打破簡單地“教、學、做”的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更加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就業工作能力。以真實任務為載體,圍繞真實的項目組織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完成教學任務,改善硬件條件,開展具有真實職業氛圍的實訓。

3.工學交替,強化實踐訓練

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大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課程分為理論、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3種,理論與實踐教學課時的比例大于1∶3,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實踐教學中綜合訓練項目遵循職業技術能力標準循序遞進,同時結合行業職業崗位標準,在高三的一學年中安排定崗實習單位,實行“工學交替”,讓學生進行真實體驗,及時進行總結,帶著目標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

4.實施過程考核

考核基于實際工作流程,以每一單項項目任務為考核內容。考核成績分為課內理論、實踐考核和課外實踐考核。成立考評組,由行業專家、兼職教師、專任教師組成,成績的權重比例為2∶3∶5。考核包括所有要求完成的實訓項目過程和除技能外的職業核心能力評估,平時表現成績主要考核職業道德、安全操作、文明服務禮儀等方面。這種過程考核重點考核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和職業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掌握課程的操作技能和職業能力,并把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有機地融合進來。在評定實訓實習成績時,注重讓學生把實訓、實習期間遇到的技術問題進行總結,并通過解決遇到的問題,培養創新能力。

5.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全面開展社會服務

在專業成立之初,學院積極與行業和企業進行溝通交流,取得了豐碩成果。與義烏市美容美發協會、義烏電視臺等相關單位保持密切的聯系,校企互兼互聘,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合作開發課程、校本教材和網絡視頻教學片,合作承擔科研項目,開展訂單式培養,組織專業實踐與頂崗實習,促進學生畢業就業等,同時,參與電商模特造型、影樓工作、企業的晚會和學院大型綜合活動、中小學合唱比賽等,為企業和社會提供多個方面的對外服務。

二、本專業實踐教學設計

針對形象設計專業重技能的專業特點,發現單一教師示范、學生實踐、教師修改的實踐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結合三年多來教學模式的變革,對本專業進行的實踐教學設計過程總結如下。

1.從“單項技能訓練”轉向“綜合項目訓練”

傳統的人物形象設計專業教學將技能訓練放在實訓課程中,讓學生把理論課堂的學習搬到實操室,單項逐一訓練。盡管這種方法也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但是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職業能力是杯水車薪。真正要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的基礎人才,適應社會發展,提高自身素養和職業能力,就必須兼顧項目的整體,從發型、妝面、服飾搭配、人物造型的綜合實施、完成等各個環節都讓學生有所體驗,在體驗中自覺學習。學院將該專業中典型的活動案例貫穿與教學始終,讓學生承擔新娘造型設計、飾品設計會、電商模特造型、學院迎新晚會、元旦晚會等大型活動的人物造型設計。這樣真實的項目綜合訓練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包括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困難的種種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創新意識。

2.從“單一教學內容”轉向“項目導向、任務驅動”

拋棄很多專業單一教學單元的內容設計,徹底消除課程與課程之間的脫節,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脫節。學院運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將課程以工作任務為主線,緊緊圍繞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設計。學生通過晚會的人物造型設計、新娘造型設計、創意造型設計等,將發型基礎、化妝基礎、人物造型設計、服飾搭配訓練,造型設計訓練等課程內容綜合運用到各項具體任務中。

3.從“學”“做”分離轉向“工學結合”

從傳統的教學經驗來看,學生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并且很難將脫節的單個實操技能進行綜合運用,總是需要教師手把手地傳教,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義烏電商化妝品模特的造型設計、新娘造型設計等訓練課程的學習不是靠學完再練就能掌握的,而是基于工作過程,通過任務導向,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鍛煉摸索,學生通過實踐來逐一學習。這樣將“學習”和“實踐”真正融為一體,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教會了學生實踐的本事。另外,在“工學結合”的模式里,在學生真正融入真實的實際項目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職業道德、基本素養、職業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這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對學生的終身教育。

4.從“實訓室”到“真實職業氛圍工作環境”

篇2

侗族民族服飾色彩常用黑、青(藍)、深紫和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節日。女裙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侗族的服飾普遍沒有苗族華麗,銀飾的使用無論從式樣和數量上都比苗族少許多。侗族服飾樸素,色調以青、藍、白、紫為主。男子多穿對襟短衣,或右衽無領短衣,包大頭巾。女子上穿大襟無領無扣上衣,下穿百褶裙或長褲,束腰帶、裹腿,包頭帕或戴銀冠及各種銀飾等。

2服裝專業畢業設計開發

根據院校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畢業設計綜合實訓》一致認為是服裝專業課程中重中之重[2],做好畢業規劃設計需遵循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設計、考核評價標準三大原則。

2.1制定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設計思路和課程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態度目標),核心內容包括課程內容和要求,設計了教學方法、合理利用教學資源、綜合教學評價,全面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對加強學校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素質全面、富有創造性的人才起到了推動、儲備作用。

2.2教學內容設計

根據服裝畢業設計課程的教學需要,《畢業設計綜合實訓》對服裝設計的重要性、畢業設計的前期組織和選題、實用裝、創意裝的設計方法和設計流程、畢業設計作品匯展以及畢業生求職技能指導等進行輔導[3]。

2.3考核評價標準

課程教學評價遵循整體性、全面性原則,注重教學的“多元化、多方式”評價,改變以考試成績一錘定音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設計制作全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的整體評價。改革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注重T臺展示和靜態展示相結合方式進行評價。讓低年級的學生、學校其他科室的教師和學校的領導作為評價主體,以投票的方式作為畢業設計作品評分的標準,一改以前師傅帶徒弟,一切師傅說了算的應試教育的評價模式,改由更加公平、更加公正和更加合理的民主投票評選方式,更激發學生對畢業設計的積極性,以及對行業的熱愛。

3《畢業設計綜合實訓》課程實踐

3.1實施新的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內容包括課程性質、設計思路和課程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態度目標),核心內容包括課程內容和要求,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和教學評價。

3.2校本教材《服裝專業款式設計》中民族服裝進行推廣應用

深入了解廣西民族特色服裝,記住壯族、瑤族、苗族和侗族各族服裝每個細節,找出各族服裝精髓進行分析、提煉。結合系列服裝要求,設計出屬于自己的畢業設計服裝,為自己的學業又增一彩。

3.3運用多媒體對畢業設計展開教學

多媒體技術使知識內容可以通過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影像等各種單一形式或者是幾種形式的組合來表現,例《畢業設計綜合實訓》課程在課堂教學中就非常需要借助多媒體技術,如系列設計的形式、面料的效果、模特表演、T臺展示及流行趨勢的掌握、各時裝會等,沒有直觀地觀看效果是無法想象出來的。只有通過多媒體展示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4]。

3.4教學學習評價

學習評價,是根據了解學生學習已達到的水平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明確目標,采用及時、有效的方法讓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總結,達到目標進步。3.4.1問題歸納收集、歸納學生在畢業設計中可能出現的個別問題和普遍問題,為以后教學提供有價值的的信息。3.4.2教學評價對學生兩年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并讓學生自主地經歷一次服裝從設計到制作完成,再到T臺展示的服裝設計制作的完整流程,為學生今后在各個工作崗位上清晰自己的工作任務打下良好基礎。3.4.3教學反思對本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最佳,還能否采用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做更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4結語

篇3

【關鍵詞】視障學生 經絡腧穴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158-01

視力障礙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眼視力障礙或視野縮小,而難以做到一般人所能從事的工作、學習或其他活動。視覺障礙一般包括盲和低視力兩種類型。由于視覺的缺失,限制了視障學生對事物感知的廣度和深度。根據缺陷補償原理,視障學生的聽覺、觸覺往往比明眼人更好。因此,我們要強調進行缺陷補償和發展優勢教育。要重視個別教育,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特殊需要。

經絡腧穴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對于中醫康復保健專業,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學好以后的各科按摩的基礎。本門課程的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課堂理論講授相比,它與臨床結合緊密,更容易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針對這些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以下方法:

一 分組教學法

視力障礙班級學生年齡差距大,文化水平不同,他們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教學上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分組教學是以小組為單位,優化組合不同文化層次的學生。分組原則主要根據視力、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保證每組學生中都有全盲學生、低視力學生、明眼學生。從中選取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強的學生作為小組長。教師在統一講解理論課程后,首先教師要手把手確保小組長定位準確,然后由小組長手把手地教組員。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二 手把手演示法

劃經點穴是經絡腧穴學的重要環節。因此,要確保重點腧穴的準確定位,由老師來把關。手把手演示法是教師在學生中選擇一個骨性標志明顯的學生作為模特,然后教師用貼紙在模特身上把本堂課所學的腧穴貼好定位。再由學生分組觸摸。觸摸時教師握著學生的手進行指導。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老師的個別指點,并且檢驗自己的定位是否準確。當然,貼紙也可以用王不留行籽代替,目的是讓學生觸摸突起的穴位,加深記憶。

三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學生在實訓室中,兩兩一組,其中一個學生扮演醫生,一個學生扮演患者,互相點穴找觸感。因為經絡腧穴學的教學更強調實體操作,所以學生在點穴時要有得氣的感覺,也就是在點到穴位后,患者要有酸麻脹重的感覺,而當位置不準確時,患者就只有痛的感覺而沒有得氣感。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加深記憶;更讓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學習,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四 多媒體模型應用

本門課程主要在校內針灸推拿實訓室中完成,實訓室中有針灸銅人、語音電子經絡腧穴模型、發光電子經絡模型、經絡掛圖等。利用盲人的聽覺優勢,在教師講授理論課程時,利用語音電子經絡模型,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在學生操作過程中,一遍一遍地播放,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后在課程結束時,利用發光電子模型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發光電子模型是仿真人身高制作,骨骼、肌肉標志比較明顯,而每個穴位都是突起的。這樣方便盲生觸摸,教師需要在一旁指點。

總之,經絡腧穴學是中醫康復保健專業的主干課程,它能為以后的各科按摩打基礎。這門課程內容多而雜亂,要記憶的東西很多,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困難重重,往往興趣不高。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必須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并且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而適合盲生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高職高專 旅游管理 應用 培養模式

中國在旅游發展方面的目標是要在2020年成為世界旅游強國,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對旅游行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業具有服務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高職高專旅游管理專業辦學宗旨是培養適應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性的旅游管理專門人才,這要求學生除掌握必要理論知識外還需具備更多的實踐能力和經驗,也就是注重能力和應用。但目前我們在高職高專旅游管理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改進。

1 存在的問題

1.1 實訓基地建設不夠重視,實訓模式缺少科學性、規范性

目前我國許多高職高專院校在培養旅游管理專業人才方面還沿用其他傳統學科的老教學方法,重視理論知識輕實踐教學,或者有重實踐這個意識但缺乏有效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方面能力的方法。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只能依靠模擬訓練來進行實訓、實踐,而模擬訓練的實訓標準達不到理想效果,與實際應用和操作還有一定距離。理論課程內容缺乏應用性和創新性,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偏少。在旅游企業用人過程中,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表現出高分低能,好高騖遠,實際動手能力差,缺乏創新和獨擋一面的能力,影響了他們的就業。實踐課程安排有時流于形式,實訓效果不明顯。由于旅游行業的特殊性,現在旅游管理專業和旅游企業單位的頂崗實習或預就業還處在初級階段,作為學生的一門實踐課程,學校把學生送到旅游企業,完成學生的實習任務,至于學生到了旅游企業是否較好地結合所學進行實習,把所學帶到實踐中,又把實踐中的問題帶回課堂繼續學習,每個環節有沒有問題的研究還比較少;而旅游企業是否真的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較好地學習及培養能力,還是只簡單的在使用廉價勞動力?這些存在的問題使我們的實踐基地不夠完善,缺少科學規范性。如何建立規范成熟的實訓基地模式,并進行有效科學的合作和實訓管理是我們期待解決的問題

1.2 把專業操作訓練當作學生素質培養

現在旅游市場上需要的人才是接受國際先進服務理念,并能把服務意識融進熟練的操作中。而我們現在許多高職院校卻錯把專業操作訓練當作學生素質培養。旅游管理專業課程中設置的課程如儀表儀容、公共關系、語言訓練、客房服務、前廳服務、飯店服務、導游服務等大多是基礎技能方面的訓練,以為這樣就能搞好學生素質培養。其實這只能說是學生的專業操作訓練,而實訓過程中素質培養從思想到內容都跟不上,學生在參加這些訓練的過程中更多地感受到是單純的重復勞動,這達不到讓學生從教育理念上接受國際旅游的管理思想和服務規范,增強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適應當代社會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1.3 學生創業創新培養有待加強

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可能會擁有一些帶團機會,在服務技能和實際能力方面能得到一定鍛煉,但學生對整體運作、旅游產品銷售、管理經驗方面缺乏實踐。只能具體地根據安排來做一些事情,如果讓其站在一定高度來做一個旅游產品還不行,在創業創新、獨擋一面方面欠缺。

1.4 專業師資力量薄弱,影響實訓課質量的整體提高

目前許多高職旅游專業教師大部分從高校旅游專業畢業直接從事高職教育,他們沒有太多實踐經歷,對實踐環節及實訓中將遇到什么問題,如何處理無從下手。更談不上指導學生較好地進行實訓,較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才了。很多教師還是按高中教學方法重知識傳授,輕動手練習的模式來教授學生,或照本宣科,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要求,培養出來的學生較難適應工作需要和社會需求。

2 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2.1 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規范

高職高專學校領導及從事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一線工作者必須從思想上意識到實訓對培養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及將來學生步入社會的重要意義,同時要將之付諸行動,把實訓基地建設規范起來。

2.1.1 校內

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都應該按照國家有關標準進行建設,盡可能的與實際情況零距離靠攏,如模擬導游實訓,模擬客房,模擬前廳。同時運用計算機軟件將模擬方法用于教學科研活動,模擬旅游企業的經營環境,供模擬參與者進行旅游企業經營決策,營銷人力資源等方面教學訓練方式。通過建立導游模擬實驗室,主要模擬導游業務和旅行社業務現場訓練,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綜合實驗室針對學生進行氣質形象,美容美體、服裝化妝、社交人際關系、禮貌禮儀等方面進行綜合訓練。專業實驗室為學生提供模擬防真的訓練環境,適應行業特點,培養了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

許多高職高專學校都有自己的產業部門,有的學校有高校招待所、專家樓、高校旅行社、餐廳等實體。把這些實體辦成實習基地,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急企業所急,想企業所想,培養出獨擋一面的就業能力。如讓學生進入校招待所、專家樓、餐廳等讓學生思考并實踐如何經營與服務才能讓顧客滿意,才能提高經濟效益,搞好經營;讓學生參加旅行社的工作,甚至在老師的指導下直接由學生自己負責整個業務的運行,包括拉客源,做計劃,安排行程,帶團,處理善后事宜等工作。作為高校的實體既完成了實習任務,更好的協助學生就業、創業,又可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節約開支,只要認真研究,敢于探索,這樣的方式會越來越多的走向成功。當然萬事有利就有弊,難免會有不利的一面,如因學生實踐能力不過關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這樣就要求在學生上崗前做好相關培訓和提醒工作,上崗時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或老師及時提醒和定時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真的出現什么差錯向客人做好賠禮道歉工作,當事人作出檢討分析差錯原因,及時總結經驗并警示所有同學。

2.1.2 校外

校外實訓以頂崗為主,嚴格把好校外實訓基地的關,選擇專業性強、操作規范,行業中處于先進管理的旅游企業作為實訓基地。與企業簽定“合作辦學協議”,堅持資源共享、產學雙贏的原則,為學生提供頂崗實踐的實習基地。具體操作可把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一個穩定時間內如半年或一年內進行頂崗實習,另一部分留校學習,到期后可互換。這樣總能保證企業有學生在崗,不影響企業的工作進程,學校正常安排學生的學習,把學生從實習中帶來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穩定的實習基地實習,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也改善了實踐教學條件,真正與企業之間行成了“雙贏”。

2.1.3 旅游企業、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門

高職高專學校可創造條件在校園內部舉辦針對旅游管理專業的供需見面活動,為學生就業創造有利的條件,也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為學生打開就業渠道及與外界聯系打開了一道窗口。具體操作可在實訓、就業辦公室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來組織安排供需見面活動,把學生按能力大小進行搭配,輪流進行:1.去社會上了解、收集、整理對口的用人單位信息;2.向單位發出邀請函或親自到用人單位邀請;3.布置安排好見面會場;4.會后班級討論,總結安排活動成敗經驗,寫出總結。事實證明學生在這個實踐活動中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有的在安排供需見面會的過程中就被企業相中到企業去預就業或就業。學校還應加強與地方旅游局的聯系,及時了解旅游人才市場需求的最新動態,及時調整修改旅游專業實踐計劃,指導學生就業。與政府有關部門聯合,把資格證書考試,全省導游大賽,旅游界的有影響的活動引進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相關技能比賽,與旅游局合作,在學校設置國家導游員資格證書考點及考前培訓,鼓勵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早拿證、多拿證,早上崗、早就業;同時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演講比賽、模特大賽、導游員大賽、歌舞比賽等,促進個性特長充分發展,提高職業能力。

2.2 重視職業素質教育與國際旅游接軌

職業素質培養主要包括思想、理論、技能和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培養。現在的學生,雖然理論水平及特長愛好突出,但團隊合作精神差,遇到困難缺少耐心和韌性。我們可在實訓中加強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隊合作、公關協調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提升應變能力和獨擋一面的能力;提升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多學習國外先進管理和服務經驗,更好的順應中國旅游強國的大發展方向,與國際旅游管理接軌。具體的做法可多結合成功案例進行分析講解,既生動又能讓學生更好理解。組織學生分組到艱苦的農村開展“三下鄉”活動,到貧困山區去“獻愛心”,在校內組織一些象“烹飪大賽”這樣的勞動光榮,勤動手腳的活動;到校外搞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等。

2.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高職高專如何采取措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實訓師資隊伍建設,重點是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實訓師資隊伍。我們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加強:首先是由學校自己培養。我們從學校的教師中選拔優秀的、有責任心的青年教師到相關校外實訓基地或合作的旅游企業進行一年到兩年培訓或頂崗實習,讓他們真正扎根在工作上,深深的體會學生將來在實訓中會面對的問題,需要老師和學校協調或解決的問題及工作中應重點培養的地方。能及時發現、解決并協調好各方面問題,同時積累大量實踐工作經驗,對學生以后的實訓指導能做到心中有數,能理論聯系實際,真正意義的站在較高平臺上指導學生的實訓。有能力、有實力培養出新一代應用型人才;其次就是主動引進。我們可以從旅游企業中聘請經驗豐富的金牌導游,資深從業人員來作學生的專業兼職教師,請他們用帶團的方式讓學生親臨其境的感受,也可以通過講座,團體的、個別的指導等形式指導及參與學生實訓,提高實訓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金仁重.高職高專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的研究[J].機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2]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探討[J].內蒙古財經學報,2007(4)

[3]王景山,孫德營.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工學結合,半共半度“T”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篇5

1存在的問題

1.1實訓基地建設不夠重視,實訓模式缺少科學性、規范性

目前我國許多高職高專院校在培養旅游管理專業人才方面還沿用其他傳統學科的老教學方法,重視理論知識輕實踐教學,或者有重實踐這個意識但缺乏有效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方面能力的方法。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只能依靠模擬訓練來進行實訓、實踐,而模擬訓練的實訓標準達不到理想效果,與實際應用和操作還有一定距離。理論課程內容缺乏應用性和創新性,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偏少。在旅游企業用人過程中,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表現出高分低能,好高騖遠,實際動手能力差,缺乏創新和獨擋一面的能力,影響了他們的就業。實踐課程安排有時流于形式,實訓效果不明顯。由于旅游行業的特殊性,現在旅游管理專業和旅游企業單位的頂崗實習或預就業還處在初級階段,作為學生的一門實踐課程,學校把學生送到旅游企業,完成學生的實習任務,至于學生到了旅游企業是否較好地結合所學進行實習,把所學帶到實踐中,又把實踐中的問題帶回課堂繼續學習,每個環節有沒有問題的研究還比較少;而旅游企業是否真的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較好地學習及培養能力,還是只簡單的在使用廉價勞動力?這些存在的問題使我們的實踐基地不夠完善,缺少科學規范性。如何建立規范成熟的實訓基地模式,并進行有效科學的合作和實訓管理是我們期待解決的問題

1.2把專業操作訓練當作學生素質培養

現在旅游市場上需要的人才是接受國際先進服務理念,并能把服務意識融進熟練的操作中。而我們現在許多高職院校卻錯把專業操作訓練當作學生素質培養。旅游管理專業課程中設置的課程如儀表儀容、公共關系、語言訓練、客房服務、前廳服務、飯店服務、導游服務等大多是基礎技能方面的訓練,以為這樣就能搞好學生素質培養。其實這只能說是學生的專業操作訓練,而實訓過程中素質培養從思想到內容都跟不上,學生在參加這些訓練的過程中更多地感受到是單純的重復勞動,這達不到讓學生從教育理念上接受國際旅游的管理思想和服務規范,增強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適應當代社會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1.3學生創業創新培養有待加強

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可能會擁有一些帶團機會,在服務技能和實際能力方面能得到一定鍛煉,但學生對整體運作、旅游產品銷售、管理經驗方面缺乏實踐。只能具體地根據安排來做一些事情,如果讓其站在一定高度來做一個旅游產品還不行,在創業創新、獨擋一面方面欠缺。

1.4專業師資力量薄弱,影響實訓課質量的整體提高

目前許多高職旅游專業教師大部分從高校旅游專業畢業直接從事高職教育,他們沒有太多實踐經歷,對實踐環節及實訓中將遇到什么問題,如何處理無從下手。更談不上指導學生較好地進行實訓,較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才了。很多教師還是按高中教學方法重知識傳授,輕動手練習的模式來教授學生,或照本宣科,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要求,培養出來的學生較難適應工作需要和社會需求。

2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2.1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規范

高職高專學校領導及從事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一線工作者必須從思想上意識到實訓對培養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及將來學生步入社會的重要意義,同時要將之付諸行動,把實訓基地建設規范起來。

2.1.1校內

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都應該按照國家有關標準進行建設,盡可能的與實際情況零距離靠攏,如模擬導游實訓,模擬客房,模擬前廳。同時運用計算機軟件將模擬方法用于教學科研活動,模擬旅游企業的經營環境,供模擬參與者進行旅游企業經營決策,營銷人力資源等方面教學訓練方式。通過建立導游模擬實驗室,主要模擬導游業務和旅行社業務現場訓練,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綜合實驗室針對學生進行氣質形象,美容美體、服裝化妝、社交人際關系、禮貌禮儀等方面進行綜合訓練。專業實驗室為學生提供模擬防真的訓練環境,適應行業特點,培養了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

許多高職高專學校都有自己的產業部門,有的學校有高校招待所、專家樓、高校旅行社、餐廳等實體。把這些實體辦成實習基地,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急企業所急,想企業所想,培養出獨擋一面的就業能力。如讓學生進入校招待所、專家樓、餐廳等讓學生思考并實踐如何經營與服務才能讓顧客滿意,才能提高經濟效益,搞好經營;讓學生參加旅行社的工作,甚至在老師的指導下直接由學生自己負責整個業務的運行,包括拉客源,做計劃,安排行程,帶團,處理善后事宜等工作。作為高校的實體既完成了實習任務,更好的協助學生就業、創業,又可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節約開支,只要認真研究,敢于探索,這樣的方式會越來越多的走向成功。當然萬事有利就有弊,難免會有不利的一面,如因學生實踐能力不過關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這樣就要求在學生上崗前做好相關培訓和提醒工作,上崗時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或老師及時提醒和定時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真的出現什么差錯向客人做好賠禮道歉工作,當事人作出檢討分析差錯原因,及時總結經驗并警示所有同學。

2.1.2校外

校外實訓以頂崗為主,嚴格把好校外實訓基地的關,選擇專業性強、操作規范,行業中處于先進管理的旅游企業作為實訓基地。與企業簽定“合作辦學協議”,堅持資源共享、產學雙贏的原則,為學生提供頂崗實踐的實習基地。具體操作可把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一個穩定時間內如半年或一年內進行頂崗實習,另一部分留校學習,到期后可互換。這樣總能保證企業有學生在崗,不影響企業的工作進程,學校正常安排學生的學習,把學生從實習中帶來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穩定的實習基地實習,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也改善了實踐教學條件,真正與企業之間行成了“雙贏”。

2.1.3旅游企業、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門

高職高專學校可創造條件在校園內部舉辦針對旅游管理專業的供需見面活動,為學生就業創造有利的條件,也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為學生打開就業渠道及與外界聯系打開了一道窗口。具體操作可在實訓、就業辦公室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來組織安排供需見面活動,把學生按能力大小進行搭配,輪流進行:1.去社會上了解、收集、整理對口的用人單位信息;2.向單位發出邀請函或親自到用人單位邀請;3.布置安排好見面會場;4.會后班級討論,總結安排活動成敗經驗,寫出總結。事實證明學生在這個實踐活動中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有的在安排供需見面會的過程中就被企業相中到企業去預就業或就業。學校還應加強與地方旅游局的聯系,及時了解旅游人才市場需求的最新動態,及時調整修改旅游專業實踐計劃,指導學生就業。與政府有關部門聯合,把資格證書考試,全省導游大賽,旅游界的有影響的活動引進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相關技能比賽,與旅游局合作,在學校設置國家導游員資格證書考點及考前培訓,鼓勵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早拿證、多拿證,早上崗、早就業;同時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演講比賽、模特大賽、導游員大賽、歌舞比賽等,促進個性特長充分發展,提高職業能力。

2.2重視職業素質教育與國際旅游接軌

職業素質培養主要包括思想、理論、技能和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培養。現在的學生,雖然理論水平及特長愛好突出,但團隊合作精神差,遇到困難缺少耐心和韌性。我們可在實訓中加強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隊合作、公關協調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提升應變能力和獨擋一面的能力;提升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多學習國外先進管理和服務經驗,更好的順應中國旅游強國的大發展方向,與國際旅游管理接軌。具體的做法可多結合成功案例進行分析講解,既生動又能讓學生更好理解。組織學生分組到艱苦的農村開展“三下鄉”活動,到貧困山區去“獻愛心”,在校內組織一些象“烹飪大賽”這樣的勞動光榮,勤動手腳的活動;到校外搞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等。

篇6

關鍵詞: 服裝陳列設計 課程設置 教學方法

陳列設計是一個應市場所需而產生的職業,早在20世紀20年代,紐約的百貨公司就獨創了櫥窗陳列。中國加入WTO以后,外商外資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尤其是服裝行業。隨著經濟的發展,陳列應運而生。市場的繁榮造就了對專業人才需求的迫切,市場需求與人才空缺之間的落差也已經成為阻礙陳列設計進步的桎梏。在國內陳列設計教育的空白、需求迫切的大背景下,部分高校設置了服裝陳列設計專業,陳列教育成為了推動陳列設計進步的原動力,必將成為整個服裝行業關注與期待的焦點。

目前國內的陳列設計教育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服裝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部分高校設立了服裝陳列設計專業,可以說在全國打了頭炮,但是,就大學教育本身來說,如何真正實現對陳列設計師的專業培養,還是一個有待探討的問題。

因為陳列專業是國內服裝教育領域最近幾年新發展起來的專業,專業建設還處于不斷探索之中,必然存在種種誤區和不足,在發展過程中凸顯出很多問題。現試以該專業的課程設置為例加以分析。

(一)課程設置要更加系統科學。

調查發現,目前服裝教育領域雖然有部分高校開設了陳列專業,但這些專業的的課程設置不夠系統科學。開設的服裝類課程數量不多,大部分只開設了服裝概論、男女裝設計、立體裁剪、服裝營銷、成衣工藝等幾門課程,而其中立體裁剪、成衣工藝這些專業性很強的課程課時量偏多。我認為對于此類課程可以改為選修類課程,陳列專業學生作一般了解即可。

櫥窗在陳列設計中是重要一環,亦是很難設計的一部分,櫥窗不僅是一個品牌的窗口,而且是一個城市的窗口。櫥窗有一個美譽:“銷售現場的立體廣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櫥窗,不僅在設計風格上有所不同,而且映照出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和文化水準。所以,在陳列專業課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櫥窗設計,而且要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課程來上。

關于服裝陳列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我認為,除了服裝陳列設計的專業課而外,如陳列色彩設計、櫥窗設計、陳列空間設計與創意、陳列平面圖技法、展示材料、店鋪規劃與設計、服裝賣場陳列設計等,還應該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服裝陳列設計專業是從服裝設計專業中細分出來的專業,所以服裝設計類的課程要適當設置,例如:服裝概論、服裝效果圖設計、服裝款式設計、服裝材料、服裝史、服裝色彩設計、服裝營銷、服飾搭配、服裝人體工程學、服裝消費心理學等;第二,陳列展示對藝術設計的要求比值也很大,所以藝術類課程也要適當設置,如藝術概論、電腦藝術設計、室內設計、裝潢設計、廣告設計、音樂設計、燈光設計等。陳列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包含了這三個模塊,才會更加科學、系統,才能使學生的知識架構更加完善、合理。

(二)應增加實踐性課時分配量。

職業類教育非常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兼陳列專業的專業特性,所以實踐性課程的課時量不可少。調查發現,目前很多陳列專業的實踐環節課時分配量有待提高,例如,《服裝陳列設計》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某高校的設置是理論20節,實踐14節,總共34節,我認為調整為實踐24節、理論10節較為合適,既可突出該課程的實踐性特性,又可分配出4節實踐課時用于市場調研。因為,陳列設計服務于服裝市場,自然離不開市場,專業的設置和發展必須經得起市場的檢驗,得到市場的認可。

(三)教材選擇、運用要與市場緊密結合。

教材是傳承知識的載體。據調查,目前,服裝陳列設計專業所選用的教材多是2007年以前版本,教材中相關理論陳舊滯后,與行業市場的契合度較低,難以反映市場的發展趨勢,教材中許多圖片只是反映了幾年前的流行元素,與最前沿時尚元素嚴重脫節。所以服裝陳列專業教育要想守住行業市場的前沿陣地,就必須解決教材問題,選用與市場契合度較高的能反映行業前沿視點的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選用合適的教材,多作市場調研也是學生接受服裝市場前沿信息的重要途徑,要與市場緊密結合,不僅要掌握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要將所學理論放到市場中去檢驗,在做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拓寬專業視野。

(四)應增設動態展示課程。

模特表演也是服裝陳列設計教學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對服裝作品的動態展示。可是我們往往注重靜態展示,而忽視動態展示的重要性。而且,目前的動態展示舞臺背景往往比較單調,模特從光溜溜的舞臺走出來擺個造型展示一下服裝就算完事,空洞、單調、乏味,缺乏對人物出場和舞臺背景的包裝與展示。迪奧的百年經典服裝展示就給我們不一樣的感覺,其舞臺設計很新穎,模特的出場設計也很獨特,我們不僅僅看到了這個品牌的服裝,更感受到了該品牌的文化理念、環保理念,以及其品牌地位,這充分說明了動態展示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在陳列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應增設動態展示課程,而不是作為少量章節一帶而過。

從目前對服裝教育領域所設陳列專業的相關調查來看,不僅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不足,急需改革,在教學方法方面同樣存在一定的問題,許多院校仍然沿用傳統的理論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并不能適應陳列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專業特色,需要改革創新。鑒于此,我根據數年來的專業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種與陳列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專業特色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與同行交流探討。

(一)理論教學:專題性討論。

陳列設計是服裝設計的外延設計部分,國際知名服裝品牌一般都是從整體的大設計理念出發來考慮陳列設計的。目前比較常見的店面設計多傾向于主題化設計,以推行某種“生活方式”的陳列設計為主,整個陳列設計形態,傾向于視覺空間的舒適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選取或創設有挑戰性、有思考價值、有可探索空間的研討主題,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查詢信息、思考及討論交流,借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動機。這種教學方法極具開放性,可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培養學生個性化設計理念與開創性設計思維。

(二)技術手段:多媒體仿真。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已越來越明顯,使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化教學過程,而且可以為學生提供相對立體、仿真的學習環境。

服裝陳列設計是視覺設計領域的一個方面,當然也涉及到觸覺、聽覺等領域。很多品牌越來越重視視覺營銷,視覺起到的廣告效應越來越強烈。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陳列課堂教學,既可以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形象性強,從而打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眾人聽”這種傳統教法,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提供一個高度仿真、多維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形象性、直觀性認知。

(三)實踐教學:情境式模擬。

服裝陳列設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所以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動腦,而且要讓學多動手操作,所以情境式教學很適用于這個專業。

以江西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08年,其校內實訓基地被列入江西省級示范實訓基地;2009年,被列入國家級示范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內設立了婚紗、女裝、男裝、休閑裝、童裝、內衣、羽絨服、舞臺裝、鞋子、箱包、毛絨玩具等工作室,還有服飾文化陳列館等,這些室、館不僅成為陳列專業教師進行情境式教學的最佳課堂,而且為陳列專業學生提供了能與市場對接的模擬操作場所和實訓機會。

(四)拓展教學:聘專家講學。

篇7

傳統的講授法、討論法、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依舊被禮儀課堂采納,除此以外,還采用了示范法、指導法(個別指導和分組指導)、點評法(老師點評、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情境模擬法等。根據教學任務和需要將各種方法靈活地綜合運用。例如,在儀容儀表教學部分,除了結合課本,利用多媒體展示化妝的步驟和技巧外,教師還將學生帶到形象設計室內進行現場操作,讓學生當模特,教師親自為其打底妝、畫眼妝等;打領帶、系絲巾等教學環節都可依此方式授課,所謂“言傳身教”,教師的親身示范能產生巨大的吸引力,近距離地觀察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技能更加了解,再輔助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夠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技能。在示范的過程中,教師能根據學生的現場反饋得到第一手資料,按照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靈活地調整教學進度和重點,針對性強的授課方式能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儀態教學部分,采用的是多媒體教學+講解+示范+練習+指導+拍攝+點評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先播放相關視頻和圖片,讓學生從直觀上感知什么站姿得體恰當,什么站姿失態不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由老師講解站姿要領,親自做示范,接著手把手地指導學生進行規范動作的訓練。單純的動作練習可能會引起學生的厭倦,此時可播放音樂,緩解學生的疲憊感,同時陶冶情操,提升審美品位和文化修養。期間挑選個別學生做重點指導,指出其不足和優點,還采用了分組演示的方式,將他人視為第二面鏡子(第一面鏡子為形體訓練房內的鏡子),讓學生在參照對比的過程中更加明白動作的規范,這種學生相互間的學習和點評更能增加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練習后是分階段考核環節,由學生自行選樂和分組練習,最后用DV錄下每個小組的配樂展示,然后現場用投影儀回放給學生,這種及時的反饋形式能讓學生站在第三方角度客觀看待自己的表現,清楚地了解并掌握動作規范。觀看過程中笑聲不斷,掌聲不停。在輕松熱烈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掌握了站姿要領,獲得了成就感,提高了審美和表現能力,而且自信和團隊合作意識也得到了增強。

在握手禮儀教學部分,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式。先將學生進行分組,告訴他們本堂課需要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進行學習,接著設定不同的情境,要求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這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的檢驗,也是對學生職業技能的演練,更是對學生團隊合作、隨機應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每組表演結束后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最后由教師對表演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將之回歸到理論,同時教師自己也可查漏補缺,改進下一次的教學。教師和學生都切實做到“做中學,學中做”,都獲得提升。

二、革新考核形式

傳統的一紙化理論考核形式使得禮儀課程考試流于形式,根本無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運用,無法實現開設該課程的目標。禮儀的考核應側重于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際禮儀素養的提升。具體說起來,禮儀課程分數應當由平時成績、形成性成績、最終考核和獎勵分四部分構成。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依舊納入平時成績,這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建立即時的考核評價記錄系統,每次教學任務完成后都應有相應的考核項目,如書面作業、討論、表演等,教師記錄每個項目的得分,這種形成性考核記錄的形式體現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最終的考核成績來自于特定禮儀主題的微電影,即學生自己創設一個主題,如參加面試、接待訪客等,采用各種攝影設備進行拍攝的作品。

從劇本、臺詞、人物設計、服裝化妝、場地布置、到后期的字幕、配音配樂、剪輯合成等,統統交由學生自己完成,這對他們的綜合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習熱情異常高漲。期末考核的時候按照分組的順序,先集體觀看每組動手制作的作品,接著是學生自評與互評,教師點評,三方面的綜合評價形成考核成績。播放和點評完后,該組學生結合他人和老師的點評再次進行現場表演。老師和全班同學依據該組綜合表現評出“最佳編劇獎”、“最佳男(女)演員”等獎項,老師或其他領導現場頒獎、拍照留念等。將學生感興趣的頒獎儀式搬到課堂上,學生欣喜不已,紛紛表示這是他們上過的印象最深刻的課。獎勵分給予參加校內外禮儀活動的學生,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在社會實踐中踐行禮儀。

三、改革的方向

(一)打造禮儀實訓室,積極編寫禮儀實訓教材,為禮儀教學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禮儀實訓室配備基本的禮儀教學設施和道具,逼真環境的呈現能夠減少學生情境模擬實訓的隨意性和失范性,為其提供了一個鍛煉實踐技能的基地。以職業和崗位需求為導向,編寫操作性強的禮儀實訓教材,便于學生操作和自主學習。

(二)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學校加強對禮儀教師的培訓和培養,打造一支專業技術過硬的精良教學團隊。同時,禮儀教師應努力尋求機會進行自我增值和充電,還必須有高度自律性,使自身的形象與言談舉止符合禮儀規范,起到表率作用,產生說服力和公信力。

(三)拓展延伸禮儀課堂,探求校企合作途徑。打破固定教室的限制,將禮儀課堂延伸拓展,校園、公司乃至社會都可以成為禮儀學習的課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相關活動,如職業形象設計比賽、禮儀展示比賽等,組建校園禮儀隊,為學院或企業提供禮儀服務。爭取校外社會實踐的機會,在校外實習基地參與實習,立身踐行禮儀。

篇8

關鍵詞 隱喻 隱喻教學 輸入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The Input Mode of Cognitive Metaphor in the Secretary English Teaching

XIAO Yaoyao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The metaphor is a fundamental way of human cognitive things, there are a lot in life, and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multiplicity of the Secretary of the role of the Secret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ontains numerous metaphors. In this paper,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eachers in teaching how clever input metaphor, to get interesting in learning this cour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knowledge.

Key words metaphor; metaphor teaching; input mode

0 引言

“隱喻狂熱”在國際學術界出現在上世紀70 年代,近年來國內學術界也受到波及。盡管隱喻一直被傳統修辭學視為語言現象,由于不斷深入的語言研究,認知隱喻學已將這一術語引入其范疇。英國修辭學家理查茲認為隱喻是“語言無所不在的原理”,萊考夫和約翰遜也指出: 我們進行思考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秘書扮演的角色紛繁復雜,且人們在定義和形容秘書角色時使用的語言往往是隱喻性的。如形容秘書角色時常用“4M”,即 like a mother , a manager,a maid and a model 。秘書是“母親、管理者、女仆和模特”,像母親一樣照顧好上司,像管理者一樣管理好上司的日常時間和工作,像女仆一樣隨傳隨到,衣著舉止像模特一樣得體。①于是,隱喻思維參與了人們對秘書角色意識的構建,這使得專門為商務英語專業大學生開設的秘書英語課中隱喻也具有多樣性。那么,教師教學中如何正確有效地運用隱喻教學法則成為創新點和難點。

1 隱喻教學法

隱喻作為極普遍的語言現象,與人類認知、思維關系密切。Randal Holme②的《隱喻、語言學習與情感》中提到隱喻這種學習機制使得我們通過類推已有知識來學習和掌握新知識。隱喻教學法的本質是通過對兩種事物感知交融來實現對未知的認識,在新舊事物間通過相似聯想,把兩種不同范疇的事物相提并論。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教授新知識、新事物時,只有通過隱喻已經建立起了聯系的新舊知識,我們才能更容易接受。萊考夫和約翰遜得出統計,70%的英語都來源于隱喻。理查茲③認為,“日常會話中幾乎每三句話就可能出現一個隱喻。”Friqueguon說過 :“知識就是使用隱喻”;④由于目前影響深遠的隱喻認知理論,已有不少國內外學者提出要注意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隱喻能力”,并將這種能力與語言、交際能力并列為三大能力,即將“隱喻能力”單獨列出來。⑤教育學中有隱喻認知理論的運用,也是近30年的事情。而開展外語教學教師在培養學生隱喻能力重要性的認識和行動上也亟須更新觀念并付諸實踐。雖許多教育專家和外語教師在解讀隱喻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上,付出了艱辛努力,但主要探討的是隱喻教學法與英語詞匯、習語、精讀、閱讀、寫作教學及文化思維能力培養等之間的關系,尚未有學者對秘書英語教學中隱喻教學法的運用進行專門研究。因此,本文研究具有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 秘書英語教學中認知隱喻輸入模式

秘書英語教學過程中隱喻輸入模式,筆者根據實際教學經歷,總結為兩大類,即課內輸入與課外輸入。

2.1 課內輸入

秘書英語教學過程中,課堂知識學習是主要的語言輸入形式。秘書英語隱喻習得的主體是課內隱喻輸入與認知。課內隱喻輸入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三,即教師教學用語與隱喻結合;媒體教學中隱喻與語言輸入結合;教材中的隱喻表達。

學生習得隱喻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徑是教師課堂用語。比如教師經常會對遲到的學生說:“You are a late bird.”在鼓勵學生到教室進行英語晨讀時說:“Early birds get early worms.”這樣的隱喻表達既能快速引起學生的好奇,又給人深刻印象,與直接向學生下命令相比,這樣的方法更高效。

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有著多種形式,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有著積極作用。秘書英語課上,教師常常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視頻聽寫、音頻聽力、圖像、講義等教學材料,而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的視聽語言隱喻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寬廣的途徑。用視頻、圖像、多媒體講義進行秘書英語教學中,教師講到怎樣才是秘書接待客人的正確眼神、儀容和面部表情等時,教師會給學生展示一些相關的人物圖片,讓學生根據所學秘書知識去猜測和區分各個圖片代表的含義。不同的圖片都具有隱含意義,如見客時眼球向上表示“傲慢”,眼球向下表示“屈服”,眼球居中表示“客觀”。音頻聽力中隱喻也比比皆是,如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的《涉外秘書英語實訓教程》中的聽力材料中有這樣的句子:

Mr. Stone is engaging now.(working)

Mr. Stone is expecting you now.(waiting for)

秘書英語教材是對與秘書角色密切相關專業知識的系統講述。由于人們在給秘書角色定位時使用的語言向來就是隱喻性的,這就決定了秘書英語教材中的語言也富含隱喻。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教材中這一語言特色,更談不上利用現有資源中的隱喻精華,在學生知識學習中進行有效輸入。如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的《涉外秘書英語實訓教程》中:

Etiquette may be wielded as a social weapon.(making the social relation harmonious)

Poor telephone etiquette equals lost revenue.(something can’t be won back)

有研究者認為輸入必須能夠被注意,才能發揮作用( Wynne Wong,2007: 28)。⑥Schmidt 也認為,輸入的語言特征只有在能夠被學習者意識到時才是有價值的( Schmidt,1990,1993) 。教師作為語言輸入載體,必須仔細鉆研教材,善于發現并靈活輸入隱喻于教學中,有意識培養學生對隱喻語言的敏感度,才能為學生對目標語樹立更好隱喻思維起促進作用。

2.2 課外輸入

秘書英語中隱喻的課外輸入主要是通過秘書這一角色在社會行為規范中的言行舉止而習得。秘書的角色是多姿多彩的。秘書像管理者,與領導相處時,必須要做到領導在下達命令前,或即使領導不直接下達命令,也要能揣測到領導的所思所想。秘書衣著舉止像模特一樣得體,這決定了秘書的形象代表公司的品牌,公司來訪者和業務往來者由秘書的第一印象會判斷值不值得與對方做生意。秘書合理得體的身勢語也是隱喻輸入的一個重要途徑。與人談話中,提到人名時即使不指明地位上孰重誰輕,最先被談及的總是最重要的人。見面握手時,隱含規則一般是男士先向女士伸手。此外,秘書不同的著裝、坐姿、手勢、表情等身勢語都傳達著不同的隱喻含義,只有將不同的隱含意義弄清楚,才能勝任秘書角色。總之,由于課外隱喻語料多具現時性,對于語言學習者課堂外隱喻意識的培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 結語

總之,隱喻認知需要從一個心理認知空間轉換到另一個心理認知空間。秘書英語教學中,應用隱喻的認知功能指導教學具有特殊的意義。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既要善于發現隱喻,又要能夠將隱喻靈活地運用于教學之中。由于有了隱喻教學法的參與,在構建新舊知識之間相似聯系上則更加水到渠成,新舊知識間的過渡更加自然,學生學起來不僅更加容易,而且也感受到了隱喻語言的魅力,同時使他們逐步培養起隱喻思維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此外,秘書英語中隱喻教學法的應用是教師教學中的創新點,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總結教學經驗,在教學法上再創新法。

注釋

① 朱欣文.“秘書角色定位之我見” [J].職業圈,2007(9).

② 朱曉琴.隱喻認知理論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運用[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6(1).

③ Richards, 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推薦期刊
  • 城色
    刊號:37-1457/Z
    級別:省級期刊
  • 上海服飾
    刊號:31-1064/TS
    級別:省級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婷婷中文字幕精品 | 亚洲精选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女同第一区 | 日本精品不卡中文AⅤ | 亚洲国产精品路线一 | 青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