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8 10:49:0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生活與健康,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還是從生活中的事實說起吧:
我家的左鄰右舍是兩戶工人家庭。說來也巧,兩家的人員構成十分相近,都是一對中年夫妻,上有老母,下有兒女各一。工資收入也相近。
不過,兩家的精神生活卻大不相同。寫本文時,左鄰李家正利用假日全家自費去承德旅游;而右鄰何家老太太卻因高血壓病加重住在醫院里,三天前男主人又突然得了冠心病,也住進醫院,其他三口人則忙于護理和照料病人。
兩家人的健康情況為什么會這樣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個不被人注意的因素,那就是兩家的家庭精神生活迥然不同。李家每天晚上靜悄悄的,全家人都投入學習,而每到節日的夜晚,卻總傳出悠揚的琴聲和歌聲,全家除老人外,人人都能拉善唱。男主人還擅長書法、繪畫;女主人是位業余收藏家,已集郵三十多年;兩個孩子都是三好生。每天晚上七點多鐘,只要天氣好,全家人都到附近的林蔭路上漫步半個多小時。清晨,老太太站在院中央打太極拳;父親帶壽兒子慢跑;母親與女兒打羽毛球。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家還舉行家庭晚會或詩歌朗誦會、故事會,每人都演出節目,居室里時常傳來老少三代爽朗的笑聲……
何家可大不相同。他家婆媳不和,夫妻經常爭吵,兩個孩子也常動手動腳。因此,從他家傳出的,多半是喊叫聲。他們家的業余時間絕大部分被電視機占去。有時,夫妻高興了,也與孩子們玩玩撲克,但一玩就是大半夜。早晨,全家人都有睡懶覺的習慣,誰也不愿意早起一會兒,所以,空肚子上班或上學,已習以為常。 精神生活時刻影響健康
有人可能認為,上面的例子是個巧合,是偶然現象,珠不知現代科學已經證實,人體健康與人的精神狀態、情緒好壞關系極為密切。諸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神經官能癥等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_心身性疾病,主要的特點是在該病發生或形成過程中心理(精神)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強烈的精神刺激,或長期的不良情緒,均會引起這類疾病的發生或惡化。良好的情緒則來自豐富、充實的精神生活。人一天有三分之二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家庭精神生活也決定著人的情緒。李家友愛相處,精神生涪豐富多彩、積極實,全家心情舒暢、愉快,這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是健康的溫床。相反,何家人際關系緊張,精神生活貧乏,家庭成員的精神狀態經常處于緊張、消沉和煩悶之中,長期這樣,勢必危害健康,引起心身性疾病。在家庭里,片面追求吃得好、穿得好、住得舒適、用得方便,并不會使健康得到保障。只有不斷完善和充實家庭精神生活,講究和注意心理衛生,才能保障和增進家庭成員的健康。
怎樣才能充實家庭精神生活
提到充實精神生活,不少人可能感到為難,有人會說:我們家的文化水平不高;家里沒人擅長文藝,不會彈又不會唱呀;我們夫妻愛好不同,秉性不一,精神生活很難充實……
其實,這些都不是豐富家庭精神生活的主要障礙。家庭精神生活得以充實、豐富的首要因素不是別的,乃是愛――家庭成員之間的真摯的愛。德國革命家臺爾曼有一句名言:“愛就是快樂,她會象陽光一樣,透過一切苦難、悲哀、失敗和憂慮,照耀著一切有生之物。”是啊,只要有了愛,家庭里才會產生無比的溫暖。夫妻間、父子間、母子間,婆媳間、兄弟姐妹問,有7真摯的愛,會融化掉妨礙他們親愛相處的一切消極因素。愛是家庭精神生活融洽、充實的基石。作為家庭主要成員的中年父母往往是傳播愛的主體,更應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地做到處處尊老愛幼。
梅華麗
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使人健康長壽,否則,就會影響或有損健康,甚至會導致壽命縮短。這是近年來日本等國家的學者研究的結果。
據報道,有人對美國波士頓市附近一個城鎮的居民,進行了20年以上的生活習慣和健康關系的調查,發現日常生活中的身體鍛煉與循環系統疾病有關的一些現象。
例如,以睡眠狀態下1小時消耗的能量為身體活動指數1,發現身體活動指數在27以下的不愛活動的人,無論在哪一年都比指數是36以上的經常運動的人患病率高。而且從猝死、心絞痛、腦血栓的患病率來看,也是不經常活動的人高。
在對健康超“副作用”的生活習慣中,吸煙是十分嚴重的一項。
學者們對紐約市加入健康保險的約11萬人,進行有無吸煙習慣、運動的程度與心肌梗塞患病率之間關系的調查,發現吸煙而又幾乎不進行鍛煉身體的人,每1000人中有10,89人患心肌梗塞,并且其中的半數在發病48小時內死亡。與此相反,在沒有吸煙習慣,并且平時經常運動的人中,只有3,03人患心肌梗塞,死亡率也很低。可見,經常運動確實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使人體健壽增;吸煙卻對人體健康有著極大的危害。
近年來,不少人為了戒煙,卻養成了嗜糖的習慣,以吃糖代替抽煙,這樣好像變害為益了,然而食糖量多,也對健康不利。據專家們發現,,日常食糖過多,就易患引起冠心病的動脈血管硬化、肥胖病和糖尿病。另外,食糖量多會增加牙科疾患。專家們指出,糖對人類的侵害是很難直接感覺到的,它的危害是逐漸形成的。因此,一些發達國家在宣傳“戒煙”的同時,正在流行的“戒糖”口號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
此外,日本學者根據以1064004名老年人為對象進行的有關生活習慣和疾病關系的調查報告發現,與進行運動使死亡率顯著降低的同時,睡眠時間以每天7小時為界值,7小時者死亡率最低,增加或減少都會使死亡率逐漸提高。
當然,合理的睡眠時間,不應機械地規定,要因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習慣以及季節變化和體力消耗等具體隋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最為明智的做法,就是要保持睡眠的經常連貫性,即每晚都要睡足7小時。
至于飲食習慣,對健康和壽命的影響顯然更大。例如,德國男子的生活習慣中吃的脂肪、糖、肉類太多,經常飲酒,加之抽煙厲害,缺少活動和工作勞累等,結果導致健康欠佳,壽命縮短,現在的平均期望壽命只有69歲,比20年前縮短了3歲。然而,在美國人養成新的生活習慣后,大大減少了脂肪、鹽和糖的攝人量,人們由喝烈性酒改喝葡萄酒,保健食品銷售額逐年增大,特別是有一億多人參加體育鍛煉,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健康水平。
尤其令人關注的是,日本人的壽命在延長。男人的壽命居世界首位,1982年平均壽命已達74,22歲,比1981年延長了0,43歲。女人的平均壽命79,66歲,比1981年延長0,53歲。他們的生活習慣是利用業余時間打球類(網球、高爾夫球和棒壘球等)、游泳、跑步、做智力游戲、跳舞,到國外去游覽,追求提高生活樂趣,從而解除疲勞,增進健康,延年益壽。
以上事實可以說明,老年人要想預防成人病,達到健康長壽,應該懂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堅持運動,不吸煙,少飲酒,食糖適量,飲食清淡而豐富、定時定量,睡眠規律,起居有常,以及愛好和興趣廣泛等等。
防癌食品的選擇
趙 芳
由于癌癥對人類的危害極大,人們對防癌食品的選擇更加重視,下列幾類食品可供大家選用。
一、蔬菜類
蘿卜、豆芽、豌豆、萵苣、大白菜、南瓜、冬瓜等可抵消飲食中亞硝胺的致癌性,并含有大量的纖維素,有利于胃腸的蠕動;扁豆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刀豆和大蒜對多種癌細胞有抑制作用;綠豆、海帶、芋艿、慈菇、荸薺等可清熱化痰,消腫散結,具有直接和間接的抗癌作用。此外,薏米仁、百合、菱角、無花果等均對多種癌細胞有抑制作用。
二、菌類
香蕈、猴頭菇、花菇、平菇、冬菇、蘑菇、銀耳、黑木耳等,含多糖類成分,具有明顯的抗癌作用。
三、動物類
烏龜、甲魚、鵝血、蜂乳等能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海蜇可清熱化痰,消腫散結,亦具有抗癌效果。
自1996年開始,每年的6月6日成為“全國愛眼日”。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眼睛的使用頻率也逐漸升高,各類媒體及互聯網相繼出現“手機貼膜傷眼睛”“夜間用手機危害眼睛”“趴著睡覺易患青光眼”“美瞳誘發眼疾”等話題,引起人們對用眼健康的關注。
手機貼膜傷眼睛
一條“手機貼膜傷眼睛”的互聯網微博被一些網友轉載,不少“拇指一族”震驚之余,直接把手機貼膜撕下來扔了。更有不少網友紛紛要求解釋,手機貼膜傷眼的科學依據在哪里?
手機貼膜形形,價格差異也很大,很多手機用戶都會為手機貼上保護膜,以增加屏幕耐磨性。對此,福建省人民醫院眼科主任醫師林穎表示,透光率高的貼膜,對眼睛傷害小;透光率差的,則會影響視力。由于保護膜很容易使手機屏幕的光線發生折射,長時間盯著看會引起視覺疲勞。尤其是在戶外太陽光下,屏幕照明不足,不能清晰地看清字體。這樣一來,眼睛的睫狀肌常處于緊張狀態,晶狀體的凸度總是較大,眼睛很容易因為調節過度而疲勞。久而久之,變凸的晶狀體不能恢復到正常狀態,就會形成或加重近視程度。同時,近距離使用手機,屏幕產生的熱效應也會對眼睛的健康造成危害。
夜看手機有危害
很多人都有關燈后,躺在床上玩手機或玩平板電腦的經歷,不少人更是養成了這樣的習慣。那么,這樣的習慣是否如網上所言,易誘發青光眼呢?
對此,四川省成都市第三醫院眼科主任廖志強表示,在光線較暗的情況下,為了看清楚東西,人們眼睛的瞳孔會散大。瞳孔散大會阻塞眼睛內的“房角”,引起眼壓增高,從而誘發青光眼。在醫學上,有一種篩查青光眼的辦法,就是讓患者在暗室里,觀察其瞳孔散大的情況,瞳孔散得越大,得青光眼的概率就越大。
那么,將手機屏幕的光線調整為比較柔和的“夜間閱讀”模式,對眼睛的刺激會不會較小?廖志強也解答說,其實這種方法并不可靠,反而會增加青光眼發生的危險。實際上只要在暗的環境下用眼,都可能誘發青光眼。將手機設置為“夜間閱讀”模式,手機屏幕的光線變暗,這樣眼睛為了看清楚東西,瞳孔會散得更大,更容易導致青光眼的發生。
趴著睡覺很傷眼
一條“午休時千萬不要用胳膊當枕頭”的互聯網微博稱,“趴著睡覺對眼睛有害。枕在胳膊上眼球受到壓迫,如長時間這樣,會造成眼壓過高,視力受損,久而久之會使眼球脹大、眼軸增長,形成高度近視,同時易增加青光眼發病率。”
趴著睡覺對眼睛到底有沒有危害?武漢總醫院眼科醫院主任醫師沈政偉表示,眼球若受外界長時間的壓迫,的確會導致眼壓升高,對眼球內的血流形成障礙,對視力有一定影響。不過,趴著睡很難引發高度近視,更不會導致青光眼發病率增加。沈政偉說,眼球受外界直接壓迫持續4 h以上,才會出現危害。事實上,一般人午休時間較短,也不會始終一個姿勢不變,該微博有夸大之嫌。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用胳膊當枕頭”的午休方式,確實不值得提倡。較為最理想的午休方式是在安靜避光的地方側臥,時間不宜超過20 min。如不方便攜帶躺椅,不妨帶個U形枕,午休時墊在脖子下,靠著椅背睡覺,不僅讓眼睛,還能讓頸椎等其他部位真正松弛休整。
美瞳使用有風險
“美瞳”是能使眼睛看起來又大又漂亮的隱形眼鏡。美瞳雖美,但長時間佩戴容易引發眼部疾病,甚至可能降低眼睛視力。徐州市中心醫院眼科主任醫師智淑平舉了一個案例:有一位剛參加工作的王女士,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漂亮,特意從互聯網上購買了一款黑色平光隱形眼鏡(俗稱“美瞳”)。在一次聚會中,王女士戴了一整天的美瞳,而后眼睛便出現充血、干澀、痛癢的癥狀,布滿血絲的眼睛著實讓親友嚇了一跳。第二天王女士到醫院檢查才知道,她的眼角膜出現了局部磨損,還有細菌感染,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美瞳。在眼科醫生的指導下經治療才恢復了正常。
美瞳片是彩色隱形眼鏡,是一種戴在眼球角膜上,用以矯正視力或保護眼睛的鏡片,屬于三類醫療器械,需要同眼睛直接接觸,其透氧率越高越好。劣質彩色隱形眼鏡由于含有過多的化學成分,常常會受佩戴方式不正確、個人衛生習慣不良、眼睛敏感程度差異,以及天氣變化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引起佩戴者眼睛充血、發炎,情況嚴重的,還會導致角膜缺氧變形,造成眼睛感染、角膜穿孔等重大眼部疾病,甚至失明。
男性ED增加帕金森癥風險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男性功能障礙(ED)和帕金森癥發病率存在密切聯系。
據英國媒體報道,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高翔博士及其同事從1986年開始,調查了32616名男性的生殖和神經系統的健康狀況。
經過了16年的跟蹤調查,2002年,研究人員發現有200名男性被查出患有帕金森癥。而對比在1986年之前功能良好的男性,那些報告有功能障礙的男性,患帕金森癥的概率要明顯高出3.8倍。
高翔等人解釋說,功能受身體自主神經系統控制,而之前曾有研究表明,自主神經系統可能和帕金森癥有關。“關鍵的問題是,自主神經系統受損是發生在帕金森癥之前還是之后。”高翔總結說,“我們的研究支持了‘自主神經系統在患帕金森癥前數年就已受到損傷’的結論。”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結論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提醒ED患者,應密切關注自己的神經系統健康,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
每天吃豆腐傷
據美國多家媒體近日報道,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再一次明確,如果每天都食用大豆制品,會讓男性的數量明顯下降。
這項研究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喬治·查瓦羅博士完成。從2000年到2006年,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99名男性。研究結果令人吃驚:每天都吃大豆制品的男性,其每毫升中只有4100萬個,明顯低于少吃大豆制品的男性。據了解,每毫升中數量少于2000萬個就屬于濃度過低,容易不育。此外,這一聯系在肥胖男性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查瓦羅認為,大豆制品對男性生殖系統,尤其是的生成有不利影響。大豆及其制品中含有豐富的異黃酮類植物雌激素,若攝入過多,自然會影響到男性體內雄性激素的水平,從而導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我國也曾有男科專家提出,吃大豆制品過多會影響男性數量。近5年來,南京市婦幼保健院男科醫生潘連軍一直在關注這一問題。他還發現,常吃大豆制品的男性,發生功能障礙的概率是不常吃者的
3.46倍。
但據英國《衛報》報道,代表英國大豆食品加工業的大豆蛋白協會稱,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大豆對人體健康有害,而且日常生活中的大豆食用量根本不會讓男性出現雌激素增高的危險。潘連軍認為,適量吃大豆制品,是避免男性出現健康隱患的最好方法。所謂“適量”,是指一周吃3次以下,每次100克左右。
喜歡奶制品的男性須留心前列腺癌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不久前發表的研究表明,喜歡奶制品的男性與同樣年齡不常吃這些奶制品的男性相比,患前列腺癌的危險要大。
這項研究針對2.1萬名男性進行了為期11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那些每天通過奶制品攝取鈣質超過600毫克的男性與那些每天攝取鈣質不到150毫克的男性相比,患前列腺癌的危險性要高出32%。
這個發現顯示了奶制品的高攝取量和前列腺癌之間有關聯。每天通過奶制品大量攝取鈣,會抑制血液內維生素D的水平。報告指出,維生素D除了作為一種重要的營養素,還是一種能防止前列腺癌腫瘤細胞增生的激素,從而起到預防前列腺癌的作用。泌尿專科醫生認為,有關的最新調查還須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確定維生素D在預防前列腺癌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鈣是如何影響維生素D的水平的。他說,臨床的觀察也發現,前列腺癌較常發生在發達國家的人群中,說明它與飲食習慣有一定關系,其他因素包括老化和遺傳。
因此,年紀較大的男性須多注意飲食健康,如少吃肉類、定期運動及多吃低脂肪食物和蔬菜水果。
男性多吃雞蛋不利健康
美國研究人員最近說,每周吃7個或7個以上雞蛋的中年男性早死的風險較高。路透社援引《美國臨床營養學》月刊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報道說,哈佛大學醫學院布里格姆婦科醫院的盧克朱塞和邁克爾加齊亞諾領導一個科研小組,進行了“醫生健康研究”項目的研究。
關鍵詞:健康 生活方式 體育
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某種價值觀念指導下,各種生活活動的形成,包括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不同的自然社會環境和歷史文化傳統使生活方式發生千姿百態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變化,會引起社會的健康問題。現代生活方式中存在著多種健康隱患:環境污染、營養過剩、運動不足、精神緊張、生活危險等,造成的人體結構與機能退化和亞健康狀態,不利于人類的進化與發展[1]。
在影響健康的因素中,竟有60%是可以由我們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面對不良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疾病,迫切需要通過重新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來解決。在國內,有一些專業健康管理機構,通過多年的實踐向世人證實了:生活方式疾病,是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得到有效康復的,關鍵在于我們選擇了什么樣的生活方式。
現代化的工作與生活都是那么方便和省力,以致于生活又給人們帶來了過度刺激,不停頓的“感覺轟炸”(阿爾溫•托夫勒語)、信息負荷過重、不斷面臨新的抉擇等等,使人壓力重重。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給人帶來的困擾,就會使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現障礙,最后導致病患的發生和人體健康水平的下降。據美國哈里斯民意測驗所調查發現:89%的美國人都經歷過沉重的心理壓抑。
高科技給社會帶來的變化也給人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這些效應主要體現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癥候盡管千差萬別,但概括而言,稱之為“現代文明病”。如:過多的選擇使人感到緊張和疲勞;生活變化速率過快使人感到焦慮不安;工作節奏、生活節奏過緊使人無暇顧及身體鍛煉,造成運動不足等等,使人的身體和心理上產生病變。美國心理學家戴維總結壓力對人產生的生理心理后果是:生理方面――腎損壞、糖尿病、低血糖、精力衰竭、心臟病、胃病、頭暈目眩、心率紊亂、中風等;心理方面――專心和注意力范圍縮小、記憶力減退、悲觀失望、自我評價能力下降等。日本出現的“過勞死”現象,無疑是工作壓力太大,生活節奏太緊,娛樂休閑、身體鍛煉太少綜合產生的猝死。一些常見的疾病,如近視、肥胖、精神障礙等,在現代青少年兒童中發病率之高令人難以置信,而這些疾病的病因大多與學習壓力大、缺乏身體運動以及營養過剩等有關。國家教委對全國12.6萬大學生的抽樣調查結果:因心理壓力而患心理疾病的比率為20.23%。上海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顧牛范教授調查告稱:上海有75萬各類精神、心理障礙癥患者,其中大多為工作、學習、生活壓力過大、長年超負荷運轉的青年人,大學生發病率高達25%,故專家認為人類已從“傳染病時代”、“軀體疾病時代”進入“精神病時代”。應該說,現代“文明病”的發生,并不是科學技術本身造成的[4]。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象一把雙刃劍,關鍵是掌握這把劍的人是怎樣去運用它。“文明病”的產生與其說是科學技術的副作用,不如說是人們錯誤使用現代科技成果的結果和人類社會自身的競爭機制導致的不良后果。很顯然,要消除“文明病”對人類的傷害,必須對人類社會進行重新審勢,深刻認識在現代文明高度發展的條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精神情感方面的缺陷,修正不適宜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方式,積極主動去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體育運動之所以能在現代人的休閑方式中占有顯著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與它本身的特點和所具有的社會功能,以及它對個體自身改造的意義是密切相關的。體育運動較好地滿足了人們的這種需求。據研究發現,人們利用余暇時間去參加各種休閑活動的動機不外有如下幾種:以某種活動來緩解壓力和宣泄不滿情緒,以使心境恢復平靜;通過某種余暇活動來體驗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不能得到的成功感和滿足感;通過參與某些余暇活動達到與他人交往、提高自身某些素質、發展自己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的目的。當然,有的人參與余暇活動可能純粹是為了獲得某種感官刺激或逃避某種社會、家庭責任,但就多數人而言,他們參加各種余暇活動大都與上述幾種主要動機有關。現代運動生理學研究發現:體力上的疲勞得以恢復的方式可采取積極的與消極的兩種,其中,積極的方式是借助于輕松的身體運動來促進有機體新陳代謝的過程,從而達到機能恢復的目的,其恢復速度較消極方式更快且更有效。
體育運動是貫穿整個生活方式之中起著調節作用的成分,它調節并改善著人們由于飲食、營養、體重、作息等方面長期不合理的積習所造成的生活方面的健康效應。
提高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水平,對于整個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一項以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為目標的偉大事業蓬勃發展起來。《全民健身計劃》到2000年的目標是:努力實現體育與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和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應該看到,隨著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將日趨提高,健康問題亦將成為我國人民關心的頭等大事,人們從事體育運動已不再有階段性,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的思想觀念將由于《全民健身計劃》進一步深入發展而得以強化。另一方面在我國實施的《全民健身計劃》也是世界性健身潮流中掀起的一個巨浪,在這個巨浪的推動下,世界健身潮流將會更加有力地沖擊到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體育運動亦將成為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一生都要從事的活動之一。
為了人類文明的進步、為了社會的發展、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為了家庭的和睦幸福、為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請大家一起來“一二一”。
參考文獻:
[1]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2]蔡玉玲.生活方式與健康[M].湖南省:教育出版社.
乳制品
鈣質是強壯骨骼的基石。成年至 50 歲的人每天需要 1000 毫克鈣質。51 歲以后,女性每天需要 1200 毫克的鈣質;而男性則是 71 歲以后每天需攝取 1000 毫克的鈣質。毫無疑問,牛奶是鈣質來源的明星食物。不管是脫脂、低脂還是全脂牛乳,一杯 (約240毫升)中就含有 300 毫克鈣。
酸奶與奶酪
不喝牛奶?沒關系,一杯酸奶的含鈣量跟一杯鮮奶差不多,約30克瑞士奶酪也含有這么多的鈣質。即使你有乳糖不耐癥的困擾,攝入酸奶與硬奶酪是不會有問題的,因為它們的乳糖含量非常少。或者你可以嘗試減少乳糖或無乳糖的乳制品,牛奶去除乳糖后并不會影響它們鈣質的含量。
沙丁魚
牛奶與乳制品不是豐富鈣質的唯一來源,沙丁魚是另外一個不錯的來源。凡是小魚的骨頭都含有建構骨質所需的鈣質。每 3 盎司(約 85 克)罐裝沙丁魚提供的鈣質比一杯牛奶要多一些。
綠色蔬菜
或許你會驚訝,蔬菜里竟然也含有這么豐富的鈣質。不錯,像青江菜、大白菜和羽衣甘藍等綠葉蔬菜都是鈣質的來源。
大豆制品
半杯鈣質強化的豆腐的鈣質含量可高達 861 毫克,不過,鈣對于你的骨骼健康可不是唯一有用的營養素。新的研究證明來自植物的異黃酮也能強化骨密度。大豆食物(如豆腐)中含有豐富的異黃酮,它對身體能發揮類似雌激素的作用。這個特性可能對于停經的女性在減緩骨質流失方面有幫助。
少鹽
鹽是使體內鈣質流失的罪魁禍首。鹽吃得越多,就有越多的鈣質會從尿液排出體外。低鹽飲食能幫助你留住更多的鈣質,讓骨骼更強壯。
鈣營養補充品
營養補充品是一個簡單的增加鈣質攝取的方法。不過有些研究報告認為,你可能用不著它們。如果你已經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鈣質了,那么再多吃一些錠劑或膠囊的鈣對你的骨骼健康可是一點幫助也沒有的。專家說每天鈣質攝取超過2000毫克的好處只有一點點,但攝取過多還有導致腎結石的風險。為了達到最好的鈣質吸收效果,一次不要攝取超過500毫克的鈣。另外,碳酸鈣隨餐食用會有較佳的吸收效果;檸檬酸鈣則隨時吃都可以。
鮭魚
鮭魚與其他油脂高的魚類能提供一些對骨質健康有益的營養素。它們含有鈣與幫助鈣質吸收的維生素 D。此外,它們也含有豐富的 Omega-3 脂肪酸。研究已經證實,魚油營養補充品能減少老年女性的骨質流失,或許能用來預防骨質疏松癥。
堅果類與種子
堅果類與種子對骨頭健康的益處有許多方面。核桃與亞麻籽含有豐富的 Omega-3 脂肪酸。花生與杏仁則含有豐富的鉀,它能避免鈣質自尿液流失。堅果也含有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等對強健骨骼有用處的營養素。
陽光
陽光不是食物,但身體要制造維生素 D 卻得依賴陽光。沒有維生素 D 我們的身體就不能好好地吸收食物中的鈣質。陰天、住在高緯度地區或是深色肌膚都可能干擾體內維生素 D 的合成。也因此有些人會選擇維生素 D 的營養補充品。對大部分成年人來說,一日維生素D的建議攝取量是 600 IU,對70 歲以上的人則建議每日攝取 800 IU。
關鍵詞:味精;由來與發展;提取工藝;人體健康
一、前言
味精又叫味素,化學名為一谷氨酸一鈉鹽,分子式為C5H8N04Na,是左旋谷氨酸鈉的一鈉鹽,呈白色晶體或者結晶性粉末,含一分子結晶水;無氣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無吸濕性,對光穩定,中性條件下水溶液加熱也不分解,一般情況下無毒性;有肉類鮮味,是商品味精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作醫藥品(谷氨酸鈉制成針劑,在臨床上靜脈滴注治療肝昏迷和由血氨引起的精神癥狀)。
烹調中味精用量要適當,一般濃度不超過千分之五,多了反而不鮮,味精在略顯堿性的條件下使用,這樣會生成似咸非咸,似澀非澀的谷氨酸二鈉,鮮味降低.味精也不宜在高溫下使用,150度時失去結晶水,210度發生吡咯烷酮化生成有害的焦谷氨酸鹽,達到熔點270度左右則分解。在PH值小于5的酸性或堿性條件下也會發生吡咯烷酮化,使鮮度下降。味精使用溫度為80度左右,最高不超過120度。宜在酸性或中性條件下使用。一般再食用之前添加,這樣效果最佳。
二、味精的由來與發展
德國立赫生教授發現利用硫酸分解小麥面筋蛋白質最先得到分解出味精的母體谷氨酸,但他們只是將其用于學術上的探討和分子結構上的推證,而真正發現谷氨酸具有調劑鮮味功能的是日本的池田菊苗,他在1866年就發現了;爾后,1872年,赫拉西惠士與哈勃門烏爾夫等人又利用不同方法制出谷氨酸。
1923年我國著名化學工業家吳蘊初創建了中國第一家味精廠上海天廚味精廠,吳蘊初先生定名產品為味精,以示與味之素的區別,取味之精華之意。味精兩字經注冊,曾一度屬于天廚味精廠專用商品名以來,倍受全國人民的青睞。解放后,吳蘊初應邀從國外返回,受到的接見,被稱為“味精大王”,至此“味精”這一“天廚味精廠”的專用商品名稱開始被全國各地廠家沿用至今。
三、味精的提取工藝
味精誕生百多年,從1909年開始,世界各國生產味精采用的生產工藝技術方法均是含用蛋白質的面筋,小麥面筋和豆鼓為原料的工藝技術,經鹽酸水解提取而成,收得率低,勞動強度大。
四、味精在人體中的作用
味精能被吸收,進入人體參與合成人體所需要的蛋白質,可刺激食欲,促進消化,但不宜多食,每人每日攝入量不超過6克為宜,過多食用會是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升高,影響人體對新成代謝必需的二價鈣、鎂陽離子的利用,造成短時間的惡心、心跳、頭痛等癥狀,嬰幼兒宜少食。
4.1.增加食欲
味精有強烈的肉類鮮味,溶液稀釋至3000倍仍能感其鮮味,添加食物中使鮮味倍增,風味增強而增進食欲。
4.2.生理與藥理作用
谷氨酸鈉進入胃腸后很快被消化吸收成為人體組織中的蛋白質,參與正常的物質代謝,有特殊的生理于藥理作用,并可用于臨床,已被列入許多國家藥典。
4.2.1生成氨基酸
谷氨酸雖非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反應如下:
谷氨酸+丙酮酸一α一酮戊二酸+丙氨酸
4.2.2維持和改善腦功能
谷氨酸參與人腦內蛋白質和糖的代謝,促進腦細胞氧化。由于腦組織只能氧化谷氨酸,而不能氧化其他氨基酸,故顯其必要的功能。當葡萄糖供應不足時,谷氨酸可成為腦組織能源通過血腦障壁,因此可改善腦組織功能。
4.2.3降低血氨中毒
當肝臟有疾患,血中含氨量增高引起氮代謝紊亂時,谷氨酸與體內血氨結合成為無毒的谷氨酰氨而降低血氨,使肝昏迷癥狀減輕,反應如下:
谷氨酸+氨一谷氨酰胺+水
具有保肝功能的藥理作用,可用作輔助治療肝病,肝功能不全,肝受損及肝昏迷等。
4.2.4補腦作用
谷氨酸有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補腦作用,用作神經患者中樞神經和大腦皮質的補劑,能改善神經有缺陷的兒童的智力;臨床上常用于治療神經疾患,增強記憶及安定情緒,也是精神分裂癥及癲癇的輔助治療藥。
4.3藥膳
味精可作為藥膳的調味劑。中國藥膳認為味精不但味極鮮美,且有健身、補腦、保肝作用,是藥膳的調料。用于提高鮮味、增進食欲,對老人、體質虛弱者、產婦及厭食兒童,可增強營養的吸收與消化,促進體質和改善健康。五、安全性評價
1993年我國發酵工業協會組織全國醫學界、營養食品界、烹飪界等方面專家學者及全國名牌廠家參加的味精食用營養與安全討論會,以確定數據從不同角度一致直肯定味精是一種富有營養且有非常安全的傳統鮮味劑。
健康管理就是為乳腺癌術后患者建立健康檔案、進行健康管理、通過作乳腺康體操、堅持患肢功能鍛煉、佩戴義乳、心理護理干預等措施,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1健康檔案建立詳細了解患者病情,體征、主要癥狀、家族史、過敏史、手術史以及遺傳史,為患者建立完善的健康檔案,并跟蹤至終生。
1.2健康教育要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如住院期間教會患者掌握乳腺康體操的基本動作、堅持患肢功能鍛煉、佩戴義乳等。術后的1~3d為臥床期,以指關節、掌關節的活動為主,4~5次/d,10min/次,術后7d內患者禁止肩關節外展活動,避免過度牽拉傷口,以免造成皮下積液。然后進行腕關節運動,由患側向著健側牽引,下床期則主要為肩關節鍛煉,如患者斜方肌、三角肌等,出院后則例行上肢旋轉運動和上肢后伸運動,從而增強患肢力量,但是要注意避免過度疲勞,每天練習2次乳腺康體操,堅持2年左右。術后近期避免用患肢搬動重物,逐漸活動術側肢體;術后5年內應避免妊娠;放療期間注意保護皮膚,出現放射性皮炎時及時就診;不穿過緊的衣服;術后病人每月自查1次患側,健側每年X攝片檢查1次,以便早期發現復發征象;有家族史病人的姐妹和女兒屬于乳腺癌的高危人群,應自發育后每月自查1次,并定期到醫院體檢。
1.3心理護理干預患者術后表現為對自己形體的擔心,為此,需要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提供改善自我形象的措施及方法,幫助病人選擇佩戴義乳,注重病人隱私,在護理等操作時避免過度暴露手術部位,鼓勵家屬給予患者情感支持,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1.4出院指導出院后指導患者進行功能性鍛煉,注意健側的檢查,定期體檢,指導患者進行自檢,傷口痊愈后可每天用溫水洗傷口處皮膚,做到因人而異,靈活指導。
1.5統計學分析采取SPSS13.0軟件實施統計分析,差異有統計意義,即P<0.05。
2結果
兩組患者效果分析觀察組的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滿意度為97.5%(39例),不滿意為2.5%(1例);對照組的滿意度65.0%(26例),不滿意為35.0%(14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乳腺癌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占本國全身惡性腫瘤的7%~10%。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方法給予治療,也是當前最為有效和最為主要的一種方法,且通過術后通過健康管理,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如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通過健康管理其臨床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充分證明了健康管理對乳腺癌術后患者康復的重要性。因此,要重視對乳腺癌術后患者進行健康管理,幫助患者快速康復,改善患者病情,并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