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4 01:10:1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虎字四字吉祥成語,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日語;中語;慣用句;比較
中圖分類號:H08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2-0228-03
所謂的慣用句,在日語中(《廣辭苑》第五版)的解釋是這樣的:二つ以上のから成され、句全體の意味が々のの元來の意味からはまらないような用的表。(由兩個以上的詞語組成,句子的整體意思不能由各個詞語本來的意思決定,是一種習慣的表達。)
日語的慣用句是日本民眾在漫長的語言文化生活中逐漸創造并豐富起來的。它不僅在表達形式上生動活潑,而且也形象地反映出日本民眾的生活情趣、時尚以及他們的思維習慣,是日本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慣用句大多都是用極簡短的語言來表達,不僅被廣泛用于口頭會話,也常被用于文章之中。通過慣用句,我們可以生動、幽默地表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日語中的足を洗う(洗手不干)、鼻毛がい(好色)、貓の手も借りたい(非常忙)等等,而漢語當中,也有很多的慣用表達。例如,“墻頭草”、“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晴天霹靂”、“對牛彈琴”。這些表達在漢語中被分別歸類在諺語、成語、歇后語等之中。由于在漢語中與日語慣用句對應的比例較大的是成語,因此本文以成語為主要的比較對象。
不少學者專家都曾對中、日文的慣用句做過比較分析,其中絕大多數是以身體詞匯為中心的。而筆者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發現中、日文慣用句之間的關于動物的詞匯也是很有趣的比較對象。例如:犬と猿の仲(水火不容)、貓に小判(對牛彈琴)、蚊の(微乎其微)、蛙の子は蛙(龍生龍鳳生鳳)。可見,在日語和漢語之間,表達意思相同的慣用句所使用的動物詞匯是有不同的。從這一點上說,對中、日與動物有關的慣用句做一個歸納和分析,對日語學習者來說是有必要的。
本文以日語常用慣用句詞典中收錄的慣用句為調查對象,從中找出了與動物有關的慣用句231個;以漢語《通用成語詞典》中的收錄的成語為對象,從中找出了與動物有關的成語慣用句124個;以這些慣用句作為例子,重新整理歸納之后,找到了兩者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并試圖從文化等角度來尋求其中的原因。
一、中、日語成語中的相同之處
(一)有相同的表達方式
例如:漢語
井の中の蛙(井底之蛙) の穴から堤も崩れる(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俎上の(俎上肉) 虎に翼(如虎添翼) 牛に文(對牛彈琴) 塞翁が(塞翁失馬) 虎の威を借りる狐(狐假虎威)
(二)動物詞匯來源廣泛
例如:漢語
一馬當先 亡羊補牢 門可羅雀 風聲鶴唳 打草驚蛇 龍飛鳳舞 鳥語花香 殺雞取卵 鸚鵡學舌 噤若寒蟬
日語
足元からが立つ の上のも追えない 鼠がを引く 後の雁が先になる 虻蜂取らず の穴からも堤も崩れる 蛙の子も蛙 狐と貍の化かしあい 犬に のも信心から みにする
(三)動物詞匯使用時所含的意義褒貶一致
在漢語中,有“鶴發童顏”一詞,而在日語里,有「は千年、は萬年的說法。相似的說法請看下面一組:
虎の子(珍貴的東西,寶貝) に遭えば鼠も虎になる(耗子逢時也能成老虎) を牛にりえる(棄優擇劣)
而漢語中,有“生龍活虎”、“鼠目寸光”、“馬到成功”等等。對于“虎”“馬”等動物詞匯賦予了褒義的含義,而“鼠”這樣的動物,中、日文中的慣用句里都賦予了貶義之意。
二、中、日語成語中的不同之處
(一)漢日語慣用句的字數不同
漢語的慣用句以成語為例,成語多為四字。而其他的,如“拍馬屁”、“背黑鍋”等等多為三字。可以說,漢語的慣用句字數相對固定。與此相對,日語中的慣用句沒有固定字數,如上所舉之例,「は、「兔に祭文、「雉もかずばたれまい等,有三字,也有四字或者更多字數,沒有一定的規律。
(二)慣用句中使用的動物詞匯有不同的傾向
漢語慣用句方面,在《通用成語詞典》中的123個關于動物的成語慣用句中,有26個中包含了“馬”,13個包含了“虎”,依次為“龍”,“牛”,“雞”,“狗”等。
日語慣用句方面,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常出現在慣用句里。例如:、蛭、蛤、泥、、、、、蛙、、、、等等。
(三)慣用句中出現的動物詞匯所含的意義褒貶不一致
如前所述,中、日文中的慣用句中的動物詞匯所含的意義褒貶一致的例子為數不少。但是也存在眾多的褒貶意義不同的現象。例如下面一組例子。
のお灸(小兒爛嘴瘡) の行水(蜻蜓點水)
のぬれ羽色(頭發烏黑發亮,象烏鴉沾水的羽毛)
の甲より年の功(姜還是老的辣)
上面列舉的日語慣用句中出現了「(烏鴉)、「(烏龜),而慣用句本身并沒有貶義之意,甚至有褒義的表達。而這兩種動物在漢語的慣用句中出現時,例如愛屋及烏、縮頭烏龜等,有貶義之意。
類似的例子還有“蟲”。日語中「蟲がいい表示自私自利。而在漢語用于貶義的較少。
(四)漢日語中都有自己特色的動物詞匯表達
漢語中關于“龍鳳”的慣用句相當豐富。例如:龍飛鳳舞、龍爭虎斗、龍潭虎穴、乘龍快婿、龜龍麟鳳、鳳髓龍肝、鳳子龍孫等等。這種表達方式在日語中甚少出現。
日語中「が豆を食ったよう(驚慌失措)、「に三枝の禮あり(有禮貌)「蟲が起こる(抽風)、「蟲が嫌う(不喜歡)、「蟲がまる(消氣)等說法。前者的“鴿”在漢語慣用句中幾乎沒有出現過。而“蟲”在漢語慣用句中也不在表達人的情感上使用。
三、日語和漢語中慣用句表達方式異同分析
日語和漢語都有大量的和動物有關的慣用句,這些慣用句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并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因為人和動物共同生存在同一個地球上,因此在人類的語言中出現大量和動物有關的詞匯也是必然的。但是由于不同國家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審美標準不同,在慣用句中的動物詞匯的特點也存在差異。通過上述的比較分析,我們清楚地找到了漢語和日語慣用句在關于動物詞匯之間的異同。想從幾個方面來討論一下存在異同的原因。
(一)文化背景有相似之處
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都生活在東亞的土地上,并且兩國自古以來交往頻繁。因此兩國人民的文化背景會存在一些共性。這種共性使人們形成了一些共識。另外,由于日本文化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日本民族和漢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相似性更高。體現在關于動物的慣用句上的便是,許多動物的文化內涵在中日兩國人民的文化認識上是一致的。
例如上述所舉的例子,關于“虎”這種動物,無論是中國人民還是日本人民都會想到它的威武、兇猛。而“鼠”,在中國和日本都是非常不受歡迎的動物。日本人民認為老鼠膽小,猥瑣,所以有「のい鼠(家賊)的說法。而在中國,人們也有同樣的看法,例如:賊眉鼠眼,用來形容人的長相猥瑣。漢語中有“膽小如鼠”,日語中有「鼠のように臆病(膽小如鼠)。又如中日兩國人民都認為“豬”是一種懶又笨的動物,而“羊”卻代表溫順善良,“兔”則是機敏迅速的形象。可見在大的生活背景相同的情況下,慣用句中的關于動物的部分還是存在不少相同的表達習慣。
(二)文化之間有差異沖突
雖然中日之間有一部分文化是重合的,但是中國和日本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中國是大陸國家,而日本是島國。因此地理環境,價值觀念,風俗習慣都有不同。漢語和日語也各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它們對某一些動物的文化理解會有偏差。
例如“龜”,中日兩國人民都把它看成是長壽的象征,但是在漢語中除了用于褒義的,如龜鶴遐齡。還有在慣用句中出現“千年烏龜萬年王八”來罵人的說法。相反,如上所舉的例子,日語中的「的褒義色彩較濃。在日本人看來,龜是很吉利的動物,也是吉祥長壽的象征。所以就有「の年をがうらやむ(鶴嫉妒烏龜的長壽,貪得無厭之意)。
此外,上面的例子中提到的「(烏鴉)在中日兩國人民的理解中也有較大差異。在中國,烏鴉和喜鵲是代表相反含義的動物。喜鵲是報喜之鳥,是喜慶的象征,能給人們帶來好運氣,而烏鴉確是不吉利的象征,經常和死亡、恐懼及厄運聯系在一起。烏鴉的啼叫也被認為是兇兆,人們認為烏鴉的叫喚會帶走人的性命,抽走人的靈魂,因此烏鴉是被中國人討厭的動物。“愛屋及烏”,“天下烏鴉一般黑”中的烏鴉都是讓人很反感的。而在日本,烏鴉卻是受到尊敬的鳥。據說日本人在處理垃圾時,都會為烏鴉考慮,把烏鴉能夠食用的垃圾分開裝袋以供烏鴉享用,以致于烏鴉中也出現了“上班族”:為了能吃到不同地區的新鮮垃圾,烏鴉們每天都很忙碌。另外,在動漫作品中也經常出現烏鴉的身影,而它并不會帶來什么壞運氣。日本人認為烏鴉的叫聲淳樸,而喜鵲反倒是因為“喳喳”聲,被日本人看成是愛搬弄是非的長舌婦,不受歡迎。所以在日語慣用句中就出現了前面提到的「のぬれ羽色(頭發烏黑發亮,象烏鴉沾水的羽毛)。
類似的這種由于文化差異而產生的不同的慣用句還有很多:
蟲がいい(自私自利) 雀の(微乎其微)蛙の面に水(滿不在乎)
が合う(投緣)貓の手も借りたい(人手不足)犬と猿(水火不容)
(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在部分關于動物的慣用句中,中日兩國用不同的動物形象來表達了同一種意思。例如,漢語中的“對牛彈琴”,日語中有多種表達,分別是:貓に小判,牛に文,豚に真珠,の耳に念,犬に,等。
另外,漢語的“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日語中有「なき里の蝙蝠。漢語的“守株待兔”,日語中有「柳の下にいつも泥はおらぬ等等。
除此之外,在上述的比較之中,提到了、蛭、蛤、泥、、、、、蛙、、、、等等詞匯。例如:
蛙の子も蛙,の寢床,でをる,をむ,に瓢簞,蛞蝓に,等。
由于日本四面臨海,陸地面積狹小,日本人的食物中魚類產品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創造出了很多和魚類相關的慣用句。而中國由于地處亞洲大陸,中國人長期生活在農耕文化和畜牧文化之中,因此對陸地動物更為熟悉。所以漢語中和“馬”、“牛”相關的慣用句則較常見。
四、結語
雞年企業拜年賀詞
2017雞年吉祥賀詞
最新雞年春節賀詞
2017雞年英文新年賀詞
雞年熱門拜年賀詞大全
2017雞年賀詞賀語大全
2017年雞年吉祥賀詞大全
2017新年雞年賀卡賀詞大全
1. 幸福美滿 官運亨通 美夢連連 萬事順利
2. 恭賀春節 恭賀新喜 恭賀新禧 官運亨通
3. 合家歡樂 龍鳳呈祥 龍門精神 紅紅火火
4. 二龍騰飛 三羊開泰 四季平安 五福臨門
5. 六六大順 七星高照 八方來財 九九同心
6. 官運亨通 美夢連連 萬事順利 榮華富貴
7. 榮華富貴 一帆風順 金玉滿堂 龍鳳呈祥
8. 新年快樂 龍馬精神 萬事如意 百尺竿頭
9. 紅紅火火 事業有成 心想事成 一帆風順
10. 國家興旺 民眾安康 國家安慶 人壽年豐
11. 春光駘蕩 國步龍騰 門凝瑞靄 戶發春光
12. 風光勝舊 歲序更新 天翔紫燕 地暖春風
13. 天高地闊 人壽年豐 天開淑景 人樂豐年
14. 萬物回春 天開化宇 人在春臺 一門瑞氣
15. 萬里春風 春回柳葉 賦獻梅花 千祥云集
16. 百福駢臻 人登壽域 世躋春臺 椒花獻頌
17. 萬馬奔騰 全家福氣 滿院春光 慶云躍日
18. 金玉滿堂 龍鳳呈祥 龍門精神 百業興旺
19. 芳草迎春 江山秀麗 人物風流 江山如畫
20. 吉星高照 吉祥如意 開春大吉 五谷豐登
21. 五福臨門 萬事順利 萬事順意 六蓄興旺
22. 榮華富貴 金玉滿堂 鵬程萬里 萬古長青
23. 笑逐顏開 心曠神怡 鶯歌燕舞 招財進寶
24. 新年快樂 學業有成 福星高照 萬事如意
25. 日月皆春 江山永固 祖國長春 紅梅獻歲
26. 喜鵲鳴春 花香四季 月滿一輪 花迎春光
27. 勵精圖治 革故鼎新 抬頭見喜 舉步迎春
28. 空談誤國 實干興邦 國光蔚起 民氣昭蘇
29. 財源廣進 恭賀新禧 吉星高照 恭喜發財
30. 財源廣進 合家歡樂 飛黃騰達 萬事順意
31. 新春快樂 福壽安康 歲歲平安 年年有余
32. 恭喜發財 財源亨通 金玉滿堂 喜氣洋洋
33. 萬事如意 大吉大利 三羊開泰 財源廣進
34. 牛耕綠野 虎嘯青山 無邊春舍 有福人家
35. 四時喜慶 五谷豐登 四時如意 萬事遂心
36. 龍吟國瑞 虎嘯年豐 龍興華夏 燕舞新春
37. 平安無恙 吉慶有余 百花獻瑞 百花齊放
38. 福星高照 恭賀新春 吉慶有余 福享新春
2. 恭喜發財 財源亨通 金玉滿堂 喜氣洋洋
3. 萬事如意 大吉大利 三羊開泰 財源廣進
4. 牛耕綠野 虎嘯青山 無邊春舍 有福人家
5. 四時喜慶 五谷豐登 四時如意 萬事遂心
6. 龍吟國瑞 虎嘯年豐 龍興華夏 燕舞新春
7. 平安無恙 吉慶有余 百花獻瑞 百花齊放
8. 福星高照 恭賀新春 吉慶有余 福享新春
9. 喜氣盈門 歲且更始 時乃日新 三陽開泰
10. 心想事成 五福臨門 五谷豐登 迎春接福
11. 春光駘蕩 國步龍騰 門凝瑞靄 戶發春光
12. 風光勝舊 歲序更新 天翔紫燕 地暖春風
13. 天高地闊 人壽年豐 天開淑景 人樂豐年
14. 萬物回春 天開化宇 人在春臺 一門瑞氣
15. 萬里春風 春回柳葉 賦獻梅花 千祥云集
16. 百福駢臻 人登壽域 世躋春臺 椒花獻頌
17. 萬馬奔騰 全家福氣 滿院春光 慶云躍日
18. 金玉滿堂 龍鳳呈祥 龍門精神 百業興旺
19. 芳草迎春 江山秀麗 人物風流 江山如畫
20. 吉星高照 吉祥如意 開春大吉 五谷豐登
21. 五福臨門 萬事順利 萬事順意 六蓄興旺
22. 榮華富貴 金玉滿堂 鵬程萬里 萬古長青
23. 笑逐顏開 心曠神怡 鶯歌燕舞 招財進寶
24. 新年快樂 學業有成 福星高照 萬事如意
25. 日月皆春 江山永固 祖國長春 紅梅獻歲
26. 喜鵲鳴春 花香四季 月滿一輪 花迎春光
27. 勵精圖治 革故鼎新 抬頭見喜 舉步迎春
28. 空談誤國 實干興邦 國光蔚起 民氣昭蘇
29. 財源廣進 恭賀新禧 吉星高照 恭喜發財
30. 財源廣進 合家歡樂 飛黃騰達 萬事順意
31. 幸福美滿 官運亨通 美夢連連 萬事順利
32. 恭賀春節 恭賀新喜 恭賀新禧 官運亨通
33. 合家歡樂 龍鳳呈祥 龍門精神 紅紅火火
34. 二龍騰飛 三羊開泰 四季平安 五福臨門
35. 六六大順 七星高照 八方來財 九九同心
36. 官運亨通 美夢連連 萬事順利 榮華富貴
關鍵詞: 漢語成語 超額翻譯 欠額翻譯
一、引言
漢語成語是漢語民族在勞動實踐與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經過千錘百煉而提煉、總結出來的思想結晶和語言精華,是中華民族歷史,社會和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對文化的傳承、記載和反映。漢語成語一般結構嚴謹、形式簡練、含義精辟、形象生動,具有完整性和固定性的特點。完整性是指成語的含義并不是各個詞義的簡單疊加,而且它的各個組成部分不可分割,不能被孤立地分開、截取使用,因此我們在使用成語的時候不能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固定性是指成語的形式和結構都是固定的,不能被更改、替換,即使是同義詞替換也不行。另一方面,由于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因此成語折射出漢語民族所特有的歷史地域、民俗典故、宗教心理、價值觀念等文化信息,使成語本身蘊涵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翻譯漢語成語的過程中要想準確完整地傳達出原文的文化內涵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這樣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便成了漢語成語翻譯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本文擬從語義信息和文化背景的角度,探討漢語成語翻譯過程中的理解表達及超額欠額現象。
二、漢語成語翻譯中的超額和欠額現象
超額翻譯(over-loaded translation)通常是指譯文承載的信息量大于原文的信息量,增加了原文沒有的內容;而欠額翻譯(under-loaded translation)指譯文承載的信息量少于原文的信息量,即譯文沒有完全、充分地傳達原文內容。這種信息的超出或缺失在漢語成語翻譯過程中普遍存在,因為許多成語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內涵、民族色彩,文化上的差異在所難免地導致在翻譯過程中可能超出或丟失某些東西,造成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
1.語義信息的超譯和欠譯
英國語言學家Geoffrey Leech將意義劃分為七種不同的類型,除了表示邏輯、認知和外延的理性意義,作為語序、強調手段的主題意義和表達說話人態度的情感意義之外,Leech還區分了和語言運用社會環境有關的社會意義,以及與其它語言成分共現時所產生的內涵意義、反映意義和搭配意義,這些意義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在翻譯中很難把握,通常是造成超譯或欠譯的原因,如成語“望子成龍”,一般意譯成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但漢語中“龍”的意義就沒有充分表達出來。因為龍在中西文化中代表兩種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象征著吉祥,漢語中與“龍”有關的成語一般都含褒義,如“龍馬精神”、“龍鳳呈祥”、“乘龍快婿”、“龍飛鳳舞”、“龍騰虎躍”等。而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卻是一種長著翅膀口中噴火的動物,令人感到恐怖,通常代表邪惡。因此在這里,我們沒法將這個“龍”轉譯成dragon,造成反映意義的欠譯。
又如成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但其實這里漢語中的“天”和英文中的“God”是不能等同的:“天”指中國人信奉的天神,有時候又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泛指萬物的主宰者,并不指哪一個具體的神仙;而“God”是基督教中的上帝――世界唯一的創造者和主宰者,和“天”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譯文“Man proposes,God disposes.”里,一方面丟掉了中文“天”的含義,造成欠譯,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西方基督教文明里God的內涵,造成超譯。
“世外桃源”(Shangri-la)也是如此,Shangri-la一詞源出James Holton小說Lost Horizon中假想的喜馬拉雅山山谷名,那是一個偏僻怡人的理想樂園;而“世外桃源”則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述的與世隔絕、不受戰禍的安樂美好之地。因此將“世外桃源”翻譯成Shangri-la,造成其源語內涵意義欠譯的同時,也導致譯語內涵意義的超譯。
再如成語“紅運當頭”(have a spate of good luck),中華民族崇尚紅色,用紅色象征喜慶、歡樂和吉祥。因此,包含“紅”字的詞語一般都有繁榮昌盛、受歡迎之意,如“紅得發紫”、“紅極一時”、“紅光滿面”等,而英文red卻不具備此意,所以在翻譯時也只好采取意譯的方式,形成欠譯。
另外還有許多其它的例子如“魚米之鄉”(a land of milk and honey)、“未雨綢繆”(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害群之馬”(black sheep)、“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somebody’s eye)、“守口如瓶”(as close as an oyster)、“繁文縟節”(red tape)等,都由于詞語內涵意義、社會意義、反映意義或搭配意義的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超譯與欠譯。
2.文化背景的超譯和欠譯
英國人類文化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是一種復雜的集合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格以及其在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可見文化是一個包含廣泛的系統。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自身獨特的文化淵源,尤其是漢語成語,要想在翻譯時將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如實地、恰到好處地傳譯出來,絕非易事,欠額或超額翻譯在所難免。
比如成語“東施效顰”出自《莊子?天運》,說美女西施病了,皺著眉頭,按著心口。同村的丑女人東施看見了,覺得姿態很美,也學著她的樣子,卻丑得可怕。所以“東施效顰”比喻胡亂模仿,效果很壞。因此,不管是將其意譯成imitate awkwardly,還是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楊憲益譯),無疑都會要么丟失原文背后的文化典故,要么使譯文晦澀難懂。而如果采取地道的英文表達法,將其全部道來: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 Shi’s ugly neighbor,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David Hawkes譯),則又如講述一段故事,損壞了“東施效顰”作為漢語四字成語的結構特點和概括力,是典型的欠額翻譯。
“名落孫山”(fall behind Sun Shan――fail in an exam or a competition)也是如此,這個成語出自宋代范公《過庭錄》:宋朝孫山考了末一名回家,有人向他打聽自己兒子考中沒有,孫山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婉言應考不中。fall behind Sun Shan――fail in an exam or a competition是采取直譯加注的方式,但在源語的風格、文化背景和民族色彩方面都有所欠缺。一些包含有典故的成語如“三顧茅廬”(make three calls at the thatched cottage――repeatedly request sb.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葉公好龍”(Lord Ye professed to love dragons;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退避三舍”(give way to sb.to avoid a conflict);“請君入甕”(make a person suffer from his own scheme),“愚公移山”(the determination to win victory and the courage to surmount every difficulty);“塞翁失馬,焉知非福”(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邯鄲學步(learn the Handan walk――lose the ability one already has in trying to acquire a new trick; attempt to walk like a swan)等,它們都存在同樣的欠額翻譯情況。
還有一些成語采取歸化的譯法,就是以譯入語的文化為歸宿,盡量依照譯入語的文化習慣來處理漢語成語的翻譯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比如“致命要害”(Achilles’ heel),“畫蛇添足”(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說曹操,曹操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足智多謀”(as wise as Solomon),“不辭而別”(take a French leave)等都采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其優點在于以英文中現成的形象和比喻來轉達漢語成語中相同或相似的喻義,通順簡練易懂,但它們都存在欠額與超額同時并存的現象:欠缺的是源語的文化背景,超出的是譯入語的文化背景。
三、結語
將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文化背景的漢語成語恰到好處地翻譯為英語絕非易事,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欠譯或超譯現象。綜上所述,為了盡可能最大限度地傳達成語及詞匯本身概念之外各種不同的聯想意義,譯者首先應充分理解成語的內涵,尤其是文化內涵,其次通過大量翻譯練習和實踐,靈活運用多種翻譯方法,根據不同情境、具體的上下文及讀者需要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再現原文的風貌,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對原文的忠實,同時也增強譯文的表現力。
參考文獻: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杰弗里?利奇.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摘要::學習語言,必須了解文化。成語習語作為文化的承載物,有著濃厚的文化色彩。中英文作為世界上兩種影響面極大的語言,有著極其豐富的成語習語資源,并反映在地理環境、宗教信仰、文學作品、歷史典故等諸多方面。本文通過大量的實例從文化的角度對漢英中的成語習語進行對比分析,從而使讀者更好地了解語言、掌握語言。
關鍵詞:成語 對比 文化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反過來影響了人類,促使人類走向更大的進步。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積聚下來的文化遺產都給語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類的語言是人類社會文化中的語言,它與人類社會、人類的文化有著許多密切的關系。馬林諾夫斯基指出:“語言是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個工具的體系,而是一套發育的風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爾特認為,語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詞匯作為文化的承載物,有著濃厚的文化色彩。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對成語習語的定義、英漢成語習語的文化內涵加以闡釋。
二 成語習語的定義
習語,包括比喻性詞語(metaphorical)、俚語(slang)、俗語(colloquialism)、諺語(proverb)、成語(idiom)、格言(maxim)等,是指詞匯中結構固定,語意、語法完整,在功能上以獨立的單位來運用的詞、詞組或句子,是語言長期使用的結果。習語具有形象、簡練、寓意深刻、機智幽默等特點。作為一種特殊短語,是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的最典型的表現。
漢語的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英語“idiom”廣義指一種民族語言中所有的習慣用法和特殊表達方法,可以是一個詞、一個詞組,也可以是一個句子;狹義指的是長期以來習用的、表達完整意義的、結構定型的固定詞組或短句。
三 英漢成語習語的文化內涵
詞匯與文化息息相關,詞匯中的習語則是詞匯中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和變化最為敏感的部分。下面我們從地理環境、宗教信仰、文學作品、歷史典故等方面對英漢習語及成語的文化內涵進行比較。
1 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的說話方式和特性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地方特色,習語也如此。每個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繁衍,因而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字的產生就和該民族的自然環境、山川物產密切相關。英國是位于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英國漁業發達,人們歷來善于航海,因此就有大量的成語涉及海上的航行和經受的風雨。如:“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進退兩難)”、“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plain sailing(一帆風順)”、“all at sea(不知所措)”、“trim the sails(隨風轉舵)”、“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濟)”等。
農業是每個國家都不可少的,磨坊和鐵匠鋪曾經是英國農村重要的手工業,從中也產生了大量的成語。如:“to plough a lonely furrow(孤獨地行動)”、“to plough the sand(白費力氣)”、“to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說得中肯,打中要害,做得恰到好處)”、“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 a spade(實話實說)”、“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賣)”等。
中國是“以農業立國”的國家,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因此相應的,習語很大部分與農業有關,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順藤摸瓜”;“枯木逢春”;“七十二行,莊稼頭一行;“不耕不種,終身落空”;“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等。
中國盛產竹子,漢字里便有很多同竹子有關的成語,如:“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罄竹難書”、“雨后春筍”、“節外生枝”等等。而英國不出產竹子,英語中“bamboo”的一詞也源自馬來語,所以英文中這方面的習語也寥寥無幾。
2 宗教信仰
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也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所以許多英語成語出自《圣經》。如:“a labor of love(愛做的事,出自喜愛而做的事)”、“after one’s heart(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to heap coals of fire on somebody’s head(以德報怨使人感到后悔慚愧)”、“to fall from grace(墮落,犯罪)”、“to cast pearl s before a swine(明珠暗投,把珍貴的東西送給不識貨者)”、“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想要面包,反而給石頭;意為“得非所求”)”等。
中國人大多信仰佛教,如:“一塵不染”、“不二法門” 、“五體投地”、“回頭是岸”、“菩薩心腸”、“借花獻佛”、“大慈大悲”、“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在劫難逃”等。
對于不同的民族來說,被神秘化的數字文化內涵不同。英語國家的人們對數字“七”情有獨鐘。這是由于古人將七個天體(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與神聯系起來,從而使數字“七”被神化,而這個神秘的數字則對西方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如宗教方面的習語有:“Seven Days in Creation(上帝用七天時間創造世間萬物)”;“The 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Faith(信任),Hope(希望),Charity(仁慈),Justice(公正),Fortitude(毅力),Prudence(謹慎)and Temperance(節制)”;“The 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七大禮物)”;“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禮)”;“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七天精神善事)”。
英國人不喜歡13這個數字。有時就用“baker’s dozen”來代替。這條習語起源于15世紀的英國。當時,英國對各種面包的重量作了規定。但是,要保證面包的重量,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不容易做到。為了避免因短秤少兩而受罰,面包師便在規定的一打12個面包上再免費多加一個,寧多勿少。這樣,“面包師的一打(baker’s dozen)”就變成13,而不是12了。例如:“She bought a baker’s dozen of eggs.(她買了13個雞蛋)”。
對于中國人來說,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數字要算“九”了。“九”這個數字的象征意義,在我國可以說歷時最久、涉及面也最廣。九起初是龍形(或蛇形)之圖騰化的文字,后來演化出“神怪”之意,象征著天。例如,北京城有九門;天安門面闊九間;紫禁城有大小院落及房屋9999間。漢語中帶有九的成語比比皆是,例如,“九霄云外”、“九天攬月”、“九天九地”、“九牛一毛”、“九生一死”、“九牛二虎之力”等。另外,“天誕日”為正月初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民間還有九頭鳥之說。
如今,隨著國人思想觀念的變化,其價值觀也發生相應變化,勤勞致富成了人們共同的愿望,由此帶來對另一個數字――“8”的膜拜。因為數字“8”漢語諧音為“發”,因此凡是電話號碼、汽車牌照、商店名稱(或開張日)無不帶有“8”這個吉利的數字。由此可見,英漢民族不同的數字觀念,蘊藏著不同的文化內涵。
3 文學作品
古典文學名著是成語的重要源泉之一。一些名著的詩文語句因此成為廣泛流傳的習語或成語,這一點英語和漢語具有共性。英漢語的一些習語或成語都來自本民族膾炙人口的名學名著。如英語有這些成語:“a nine day’s wonder(九天的新鮮)”,該習語出自英國詩歌之父喬叟的傳奇詩《特羅勒斯和克麗西德》,比喻曇花一現的人事物;“paint the lily(給百合花涂彩)”,源自莎士比亞劇本《約翰王》第4幕第2場,喻指“作不恰當而過分的修飾”,這條習語相當漢語的“畫蛇添足”(to paint the lily)。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百合花(lily)象征著純潔、高貴、美麗與吉祥。關于百合花還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夏娃因為同亞當違背了上帝的旨意,被趕出了伊甸園。她悔恨自己的過失,不禁流出了眼淚。而這表示懺悔的淚水落到地上,立即長出了百合花。也許由于這一傳說的緣故,西方人一直視百合花為圣花,他們不允許任何人褻瀆這種象征純潔吉祥的花。如果有人給百合花上色,那就是“多此一舉”,有時還引申為“冒犯”的意思。如在美國,人們常說“to gild the lily.”
再如,“Mid summer madness(仲夏瘋狂)”源自莎士比亞劇本《第十二夜》第3幕第4場,這條習語被后來人喻指“極度瘋狂”。
漢語中源自中國古名典名著的成語更是俯拾皆是,如四大名著中的成語就有很多。如:
《三國演義》成語: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割須斷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足鼎立;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
《紅樓夢》成語:骨肉分離;太虛幻境;曲徑通幽;鴛鴦在梁;摸著石頭過河;風水寶地;尋花問柳;耳鬢廝磨;錦衣紈褲;飫甘饜肥;茅椽蓬牖;瓦灶繩床;晨夕風露;階柳庭花;了然不惑。
《水滸傳》成語:腥風血雨;心滿意足;一馬當先;逼上梁山;不識泰山;飛檐走壁;一箭之遙;人困馬乏;改邪歸正;徇私舞弊;積草屯糧;天誅地滅;探頭探腦;有頭有尾;民窮財匱;指手畫腳;兩相情愿。
《西游記》成語:三頭六臂;拖男契女;三五成群;長年累月;福星高照;一本正經;萬事不求人;好自為之;好吃懶做;神通廣大;呼風喚雨;普度眾生;法力無邊。
4 歷史典故與歷史事件
典故是指典制和掌故,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典故結構簡練,言簡意賅,能使文章語言洗練、形象生動、含蓄幽默。一般典故都具有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如果不了解這樣的一個淵源和背景是很難理解典故的涵義的。例如:“拔苗助長”、“濫竽充數”、“黔驢技窮”、“愚公移山”、“葉公好龍”、“鄭人買履”、“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朝三暮四”、“畫蛇添足”、“鷸蚌相爭”、“東施效顰”等來自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畫龍點睛”、“精衛填海”等出自神話傳說。這些成語、習語都源自中華民族特有的古代文化。英語中與此對等的習語很難找到,表現了與英語民族文化的巨大差異。西方國家也有類似從典故中產生的習語,如“to be cat’s paw(被人利用,吃力不討好)”,源自《伊索寓言》:相傳有一只狡猾的猴子看見火堆中烤著的粟子,自己想吃而又不敢拿,于是哄著貓兒“火中取粟”。貓取出一個,猴子就吃一個,等到貓把火中的粟子全部取出后,猴子也就全部吃光了。貓只落得“為他人做嫁衣”的結果。
四 結語
成語是語言的精華,是“濃縮的文化”。通過英漢成語的文化內涵的比較,可以看到各個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然環境、歷史發展、生活習俗等方面各具特色,從而形成了各具民族文化特征的語言表達形式。可以說,不同的民族文化語言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成語。
近代以來,尤其是上世紀末以來,中西文化就像兩條相距遙遠的平行河流,現在相交匯流了,但源頭的差異,決定了歷史發展的不同軌跡,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過自己一段獨立的互不相交的發展史,它們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我們今天來研究中國與西方在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點,旨在把握中西兩種文化在各種具體文化觀念方面的特點和差異、認識文化交際的本質,從而跨越語言理解的障礙,在翻譯實踐中更好地實現文化傳達。
參考文獻:
[1] 洪蓉:《比較英漢習語及成語 透視中西文化差異》,《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10期。
[2] 趙冰:《從成語看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3] 陳蘭娟:《從習語看中英文化差異》,《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4] 蔣磊:《英漢習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摘要詞匯同語言一樣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注重挖掘二語習得過程中詞匯的文化內涵、明確二語習得詞匯文化的差異性,不但能夠幫助二語習得者掌握詞匯,更有利于加強二語習得者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語言表達能力。本文以英漢語言中典型的文化負載詞匯為例,通過二者語言詞匯文化的比較研究,闡述了二語習得過程中詞匯的文化內涵及其差異性。
關鍵詞:二語習得 英漢詞匯 文化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文化反過來成為語言的內涵。詞匯作為語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必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特質。然而在長期的二語習得教學中,學習者往往偏重于追求詞匯數量的增加,而并不十分重視探求詞匯本身的文化內涵,造成了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詞義理解偏差、語境與詞匯選擇不得當等等交際失誤。英國語言學家里奇在《語義學》著作中闡述了詞匯的概念意義和內涵意義的區別,即:詞匯的概念意義指可以觀察到的外部世界某一特定部分明確所指的意義;詞匯的內涵意義指詞在說者或聽者、作者或讀者的腦海中所形成的情感和想法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意義,也就是聯想意義。我們可以得知,二語習得過程中詞匯的文化涵義直接影響著二語習得者的語言交際能力,二語習得者對詞匯的文化涵義理解不夠深刻,就會造成詞義對應的錯位、詞匯匹配的錯位等問題。筆者以英漢語言中典型的文化負載詞匯為例,通過二者語言詞匯文化的比較研究,進而對二語習得過程中詞匯的文化內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一 二語習得過程中色彩詞文化的比較分析
人們通過對色彩的感知來認識世界,又經過不斷的判斷與推理,運用語言來描述色彩,從而產生了色彩詞;這些色彩詞在不同的地域或民族語言中,經過轉義、引申的過程,逐漸具備了文化內涵。不同文化體系中的色彩詞,其文化涵義差異很大,只有在參考地域特征、民族文化、思維方式、語言體系等因素的基礎上,才能對色彩詞的文化內涵進行明確的判斷。
在我國古代,色彩觀念自“黃帝”崇尚單色起,就與我國的文化體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春秋時期,孔子把色彩與“禮”結合到一起,寓于色彩儒家傳統的哲學思想,先秦時期色彩被納入“五行說”,此后色彩與政治的關系日益緊密,封建統治、封建迷信使得中國古代的色彩觀念更為抽象,色彩寓意深廣,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相比而言,西方文化體系的建構更加注重科學理性,提倡現實主義的科學態度,力求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來規范人的言行舉止,因此,西方人的色彩觀念較之中國而言寓意更為直接。下面筆者通過“黃色”與“紅色”這兩個典型色彩詞的文化寓意來進一步闡釋。
1 “黃色”
“黃色”在中國古代就被奉為“正色”,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如:人文始祖“黃帝”、文明起源“黃河”、古代文化重地“黃土高原”、華夏兒女的“黃皮膚”等等。自漢代起,黃色就成為我國古代皇室的專用色彩,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常常被運用到、皇室、皇陵、寺廟等建筑上,甚至我國古代君王的“龍袍”都是以黃色為主的。同時,封建迷信思想,把黃色詮釋皇權的神圣也推廣到對神靈的敬畏,便有了祭祀神靈的“黃表紙”等衍生物,中國人也常常把死人要去的地方稱為“黃泉”(the place where the dead were buried),把大吉大利的日子稱“黃道吉日”(the lucky day to do something important)。而黃色在西方文化中卻沒有如此鄭重的寓意,英語中yellow一詞往往寓意膽怯、卑鄙、靠不住、嫉妒、聳人聽聞等,英語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have a yellow streak(膽怯、卑鄙的行為)、yellow belly(可鄙的膽小鬼)、yellow looks(可怕的臉色、詫異的眼神)等等,這些寓意始于《圣經》中猶大為了30塊凱撒幣而出賣耶穌的卑鄙行為,由于黃色是猶大衣服的顏色,所以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在英語詞匯中用yellow來形容庸俗低劣的行為。
2 “紅色”
中國古人對紅色有著特殊情感眷戀,從民間到宮廷,逢年過節,結婚生子等喜慶之日都要掛紅,例如:紅燈籠、貼紅福字、紅春聯、紅喜字,紅蓋頭、紅裙紅袍等等。紅色在中國社會文化中代表正統、喜慶、吉祥如意,當紅色被賦予了封建等級色彩后,自然成為皇室的主要裝飾顏色。紅色除了被用于裝飾之外,更重要的是衍生出來很多帶有“紅”字的詞匯,形容突來橫運可以說“紅運當頭”,形容生意興隆可以用“紅紅火火”,形容嫉妒羨慕可以用“眼紅”,某人很受歡迎可以稱為“大紅人”,形容美麗女子可以用“紅顏”等等。一個“紅色”寄托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期盼吉祥康泰的美好愿景。與此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中的red多是貶義,按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紅色本是鮮血之色,理應寓意暴力與流血,例如red ruin(火災)、red battle(血戰)、red revenge(血腥復仇)等等。
二 二語習得過程中習語文化的比較分析
習語是指語言中意義和結構相對比較穩定的語言表達法,往往言簡意賅、寓意深刻,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傳統的高度概括。《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對idiom也做過如下闡釋: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 meanings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nt as a whole unit.(表示整體意義而不表各個詞的意義)language or dialect of a people or country(某個民族或者某個國家的方言或者語言),因而習語較之其他語言表達方式而言,具有更為突出的表現力,同時又與詞一樣是現成的語言建筑材料。一般包括:成語、諺語、俚語、俗語、格言、歇后語、典故等。本文以成語與諺語為例來分析二語習得過程中習語的文化內涵。
1 成語
廣義上來講是社會上流傳的現成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把成語定義為“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成語具有它鮮明的民族性特征,成語的形成和使用同該語言的歷史、社會環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有著密切的聯系。
我國歷史悠久,漢語中成語頗為豐富,大多由四字構成,一般都有出處。例如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過一個神話寓言:古代有個葉公,很喜愛龍,器物上畫著龍,房屋里也刻著龍。真龍知道了,就來到了葉公家里,把頭從窗戶探進來。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后用“葉公好龍”來比喻口頭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愛好的人。又如《左傳?昭公十五年》中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籍談出使周朝,周景王問籍談,晉國為什么沒有貢品。籍談回答說,晉國從來沒有受過周王室的賞賜,哪里有貢品來進貢。周景王一一舉出晉國受賞的事實,責備籍談:你作為晉國掌管典制文書官的后代,怎么連這些都忘記了?說他是“數典而忘其祖”,其后便出現“數典忘祖”這一成語,用以形容某人忘本或者對于本國的歷史無知。
而英語成語往往由短語組成,長短不一,其隱喻意義要在了解其文化內涵后,才能得以知曉。與漢語一樣,英語中也有很多成語出自神話故事或詩文名句等。例如,An Apple of Discord按照直譯應為 “糾紛的蘋果”,實際上是指“事物的爭端”。An Apple of Discord出自于希臘神話:傳說在珀琉斯和愛西蒂斯婚禮上,因為沒有邀請掌管爭執的女神厄里斯,厄里斯惱羞成怒決定制造爭端。她悄悄來到婚禮并且帶來了“屬于最美者”的金蘋果,導致了赫拉、雅典娜、阿芙羅狄蒂的爭執,后因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熱衷于阿芙羅狄蒂許下的“絕世美人”而把“屬于最美者”的金蘋果給了阿芙羅狄蒂,由此而引起的爭奪“絕世美女海倫王后”的特洛伊戰爭。an apple of discord這個成語由此產生,多有爭端、罪魁禍首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英漢成語中,都多有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但是喻體與喻指不對等,即對于同一個喻指,二者采用不同的喻體;同一個喻體,卻表達著不同的喻指甚至出現語義缺失的現象,這些都直接反映了英漢成語之間語義特征以及文化內涵的差異。
2 諺語
諺語是一種生動簡練、涵義深刻的語言表達法,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傳統背景下,人們在生產實踐和文化生活中不斷總結出來的知識經驗。例如在農業文明的古代中國就常常出現一些關于農業生產的諺語,如“清明斷雪,谷雨斷霜”、“吃了端午粽,棉衣遠遠送”等,還有一些諺語本身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封建社會的階級傳統,如“人窮志短,馬瘦毛長”、“頭發長,見識短”等等,總體來講漢語諺語結構復雜多樣。
而英語諺語往往句式結構較為完整,例如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喻指,人多手雜反而誤事),這就與漢語中的“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團體觀念有著很大的差別,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英漢不同的語言文化。
三 二語習得過程中動物詞文化的比較分析
動物詞在英漢詞匯中,都有著相同或者不同的文化內涵,成為一種文化負載的代碼,對跨文化交際有著重要的影響,這都是由于英漢語言不同的文化傳統、社會環境、審美心理、風俗習慣等因素造成的。
中國古代崇尚“天人合一,體用不二”的哲學思想,于是常常取用自然之物來喻指人的品行,漢語動物詞的文化內涵便由此而產生了。例如:牛在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時期,充當著重要的角色,牛的動物特性使得中國人由此聯想到人的勤勞、樸實、忠厚等品行,所以在漢語詞匯中出現了如“初生牛犢不怕虎”(形容年輕人膽大肯干,不肯服輸的精神)、老牛舐犢(借用牛的特性來比喻父母疼愛子女)等。而西方人卻很少用動物來比喻人的品行,而是用動物的自然屬性來象征人的自然屬性或社會屬性,這與西方人重視事物的客觀性是分不開的。季羨林先生曾寫道:“西方印歐語系的語言,特別是那一些最古老的如吠陀語和梵文等等,形態變化異常復雜,只看一個詞兒,就能判定它的含義。漢語沒有形態變化,只看單獨一個詞兒,你不敢判斷它的含義。必須把它放到一個詞組中或者句子中,它的含義才能判定。”季羨林先生的這段話不但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體用不二”的哲學思想,也形象地概括了英漢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表現在英漢詞匯中的動物詞文化中,就是漢語中的動物詞匯文化往往追求一種心靈上的領悟,所以往往將動物道德化、人格化,而英語中動物詞匯文化卻受其直線思維的影響,多表現在更為直觀的形式上的追求。
例如,中國古人崇拜“龍”,于是造出了許多關于龍的成語:望子成龍、生龍活虎、車水馬龍、畫龍點睛、來龍去脈、龍盤虎踞、群龍無首、龍騰虎躍等。而在西方,龍卻是被人們極其厭惡的一種動物,在《新約啟示錄》中曾描述龍是一種古蛇,又名魔鬼,是迷惑天下的撒旦,因此龍在西方常常被比喻為魔鬼。又如在中國的詞匯典故中“狗”常常被描述為狗仗人勢、狗急跳墻、偷雞摸狗、狐朋狗友、狗屁不通等,這是中國人根據狗的特性而聯想到人的品行,往往帶有諷刺意味和貶義色彩,中國人雖然喜愛動物,但是仍會習慣把動物當做牲畜或玩物,實際上不為人所重視。但是在西方就大有不同,“狗”這個詞在英語中被稱為dog,在英語中有涉及到狗的相關詞匯也很多,往往直接指代人而非人的某些品行。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個幸運的家伙),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風水輪流轉)等等。這些詞匯往往都有褒獎意味,顯然可以體現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差異。可見,同一個概念意義詞匯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所蘊含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參考文獻:
[1]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中華書局,1954年版。
[2] 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 顧嘉祖:《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文學中的隱蔽文化》,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 向明友、徐玲:《大學英語語言教學與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簡介:
關鍵詞:卜鳳;典故;溯源;沿用
一.典故溯源
《春秋左氏傳?莊公二十二年》:
君子曰:“酒以成禮,不繼以,義也;以君成禮,弗納于,仁也。”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皇,和鳴鏘鏘。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
白居易《得乙女將嫁于丁既納幣而乙悔判》:
乙將求佳婿,曾不良圖,入幣之儀,既從五兩,御輪之禮,未及三周,遂違在耳之言,欲阻齊眉之請。況卜鳳以求士,且靡咎言;何奠雁而從人,有乖宿諾。
據《漢語大辭典》中對“卜鳳”詞條的解釋,卜鳳最早出自于《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說的是春秋時期,齊國人懿仲想把女兒嫁給陳敬仲,在擇婿時懿仲很信天命,于是現卜卦看看是否恰當。占卜的結果得到“鳳皇,和鳴鏘鏘”等吉語,于是就同意了這門親事。后因以“卜鳳”為擇婿的典故。唐白居易《得乙女將嫁于丁既納幣而乙悔判》:“況卜鳳以求士,且靡咎言;何奠雁而從人,有乖宿諾。”
“卜鳳”這一典故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使用,這主要在于古代先民們對占卜之術的熱衷,以及對鳳鳥的崇拜。
占卜是指用龜殼、紙牌或星象等手段和征兆來推斷未來的吉兇禍福的一種普世文化現象,人類學家發現從古代到現在都可以在宗教與文化中發現占卜的存在。中國古代先民們深諳占卜之術,并且這種文化在歲月長河中不斷沿流。鳳是象征祥瑞之物。歷代文人常用鳳比喻有圣德的人或帝王,又或者是文才薈萃的地方。“卜鳳”這一典故把占卜之術與鳳鳥結合在了一起,因此具有了獨特的意義。歷代文人究竟是怎樣運用這一典故的,而這一典故又有著怎樣的演變?這都是本文將要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卜鳳”典故沿流
(一)、“卜鳳”典故歷代使用情況普查
“卜鳳”典故的出現,源于古代先民對占卜之術和鳳鳥的崇拜,這一典故在歷代流傳的時候,出現了眾多變化。本文借用漢籍全文檢索系統、漢語典故大辭典等工具,查閱歷代典籍資料,共分析出24個典形,分別是:卜鳳、卜妻、陳鳳、鳳卜、鳳凰、鳳凰、鳳凰之兆、鳳鳴、鳳占、鳳兆、鳳翥鸞翔、和鳳、鸞儔鳳侶、鸞鳳、鸞鳳和鳴、鸞交鳳友、鳴鳳、鳴鳳朝陽、鳴鳳飛、梧鳳之鳴、梧桐棲鳳、燕燕、、占鳳。根據各變體的中心意,本文將做以下分類:
① 占卜婚姻義:卜鳳、卜妻、鳳卜、鳳占、鳳凰之兆、鳳兆、占鳳
② 鳳鳥義:鳳凰、鸞鳳
③ 美滿愛情義:鳳翥鸞翔、鸞儔鳳侶、鸞鳳和鳴、鳴鳳飛、鳳凰、燕燕、、鸞交鳳友、鳳鳴
④ 德者賢才義:鳴鳳、鳴鳳朝陽、梧桐棲鳳
⑤ 政教和諧義:梧鳳之鳴
⑥ 后妃伴隨君主義:和鳳
⑦ 詠夫人義:陳鳳
(二)、“卜鳳”典故源與流釋義
1、表示占卜婚姻
“卜鳳”典故始于先秦,用來表達占卜婚姻之義,最具典型性的記載是《春秋左氏傳?莊公二十二年》里的文段:“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皇,和鳴鏘鏘,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春秋左傳》中有大量描述占卜之術的文字,此篇中描寫占卜婚姻以擇婿的故事形象的展現了當時占卜文化中的一部分。“占鳳”、“卜鳳”都指卜婚、擇婿,《聊齋志異?胭脂》:“父寶愛之,欲占鳳于清門。”
《醒世恒言?第一卷?〈兩縣令競義婚孤女〉》中寫道:“娶無依之女,雖屬高情;更已定之婚,終乖正道。小女與令郎,久諧鳳卜,準擬鸞鳴。”因懿氏卜妻敬仲,得吉卦,謂“鳳凰,和鳴鏘鏘”,因而將占卜婚事叫做“鳳卜”,或稱好姻緣為“諧鳳卜”。另外,由“鳳卜”一詞還延伸出“鳳卜其昌”,意為男女的結合兆示未來的家庭昌盛發達。
“鳳占”一詞與“鳳卜”意近,《剪燈余話?卷四?洞天花燭記》:“每到春時懶倍添,綠窗慵把繡針拈。奇逢詎料諧鴛耦,吉卜寧期葉鳳占?鬢亂綠鬟云擾擾,手籠紅袖玉纖纖。”春秋時,陳國大夫懿氏將把女兒嫁給陳完,用龜殼占卜是否吉祥之事,所以后世遂以“鳳占”比喻占卜妻子,亦作“鳳卜”。
“鳳凰之兆”比喻美滿婚姻的預兆。唐皇甫枚的作品《王知古》:“(保母)乃曰:‘今夕何夕,獲遘良人。潘楊之睦何遵,鳳凰之兆斯在。未知雅抱何如耳?’”
2、表示鳳鳥
“鳳凰”也作“鳳皇”,雄的叫“鳳”,雌的叫“凰”,通常稱“鳳”或“鳳凰”。傳說中此鳥非梧不棲,非竹實不食,帝王有道即現,無道則隱。《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像也,麟前鹿后,蛇頸魚尾,龍文龜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過昆侖、飲砥柱,濯羽溺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兮,于彼高岡。”《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鳳凰來儀意為扮作鳳凰的舞樂隊來跳舞。文獻中對鳳凰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年末,公元前四世紀的編年史《春秋》中說:鳳凰出現(與麒麟、白虎、龜、青龍、朱雀、以及玄武在一起)標志著國家是在正義之君的統治之下。孔子曾提到沒有祥瑞,鳳凰不再出現:這大約是由于朝廷太腐敗了的緣故。鳳凰是四種神異動物中的第二種,它屬于有羽類動物之王。鳳與龍在一起,象征著皇后與皇帝。后來,鳳凰還用來指女人。
“鸞鳳”指鸞鳥和鳳凰。可以比喻賢俊之士。《后漢書?劉陶傳》:“公卿所舉,率黨其私,所謂放鴟梟而囚鸞鳳。”也常比喻夫婦。盧儲《催妝》詩:“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
3、表示美滿愛情
“”一詞出自《詩經 大雅 卷阿》:“鳳皇,其羽。”本義是鳳和凰相偕而飛,后來用來比喻夫妻和諧相愛,或用以祝人婚姻美滿之辭。也作“鳳皇”或“鳳皇于蜚”。后世經常有“愿”的說法,“愿”指男女結為夫婦的愿望,如《鐵花仙史?第二十六回?三神仙法潤玉莢蓉》:而今幸遂愿,紅葉為媒信有之。
“鳳翥鸞翔”同“鳳凰”,意為并列像鳳凰向高處飛騰,比喻女子婚姻美滿合意,多用于婚姻方面。明李東陽《祭孔氏女文》:“我女之嫁,鳳翥鸞翔。我女之行,山遙水長。”“鸞儔鳳侶”《好逑傳?第十六回?美人局歪廝纏實難領教》:“何不與舍侄女竟成鸞儔鳳侶,便完了百年的大事?”源見“卜鳳”,謂男女歡愛如鸞鳳般相偕作伴。另外,“鸞交鳳友”也比喻夫妻,《再生緣?十二回》:“從前上個陳情表,少不得,成就鸞交鳳友緣。”《花月痕?二七》:“好一對兒鸞交鳳友,耍孩兒,自今以始歲其有。”也作“鳳友鸞交。”“鸞鳳和鳴”比喻夫妻關系非常恩愛,《全三國文?卷四十七?魏四十七?嵇康》:“翩綿飄邈,微音迅逝。遠而聽之,若鸞鳳和鳴戲云中;迫而察之,若眾葩敷榮曜春風。”“鳳鳴”也比喻夫妻感情融洽,宋吳s《五總志》:“白屋同愁,已失鳳鳴之侶;朱門自樂,難容烏合之人。”
4、表示德者賢才
“鳴鳳”有多重意思,一般指德者賢才或泛指杰出者,也可以用來比喻夫婦和諧,或單純指鳳凰鳴叫。這里主要講它的第一重意思,即指德者賢才或杰出者的情況。《文心雕龍?風骨》:“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中“鳴鳳”比喻文章的風骨、辭采俱備。《詩?大雅?卷阿》:“鳳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鄭玄箋:“鳳皇鳴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視下,觀可集止,喻賢者待禮乃行,翔而后集。”后即以“鳴鳳”比喻賢者。
宋范成大《劉德修少卿避暑惠山因便寄贈》詩:“鳴鳳朝陽尺五天,匆匆忽過白鷗邊。”鳳凰在太陽升起時鳴叫,古代以為是天下太平的吉兆,比喻賢臣得遇明君、生逢良時;也有形容人奮發有為之義,趙癯齋《買陂塘?壽監丞吳芹庵》:“正看鳴鳳朝陽影,何事驚鴻翩舉。”
“梧桐棲鳳”也是賢才之喻,梧桐為樹中之王,相傳是靈樹,能知時知令。《聞見錄》:“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作為百鳥之王的鳳凰身懷宇宙,非梧桐不棲;《魏書?王勰傳》“鳳凰非梧桐不棲”鳳凰擇木而棲,后比喻賢才擇主而恃。
5、其它
“和鳳”源見“卜鳳”,意為后妃伴隨君主,唐王勃《乾元殿頌序》:“芝庭揖訓,遠清和鳳之儀;蘭承風,競峻當熊之節。”后以“和鳳”為后妃伴隨君主之典實。
唐沈縉凇短旃俅奘湯煞蛉寺氏挽歌》:“潘魚從此隔,陳鳳宛然飛。”這里引用陳敬仲娶妻事,以“陳鳳”代指盧氏,哀挽盧氏去世。春秋時,懿氏將女兒嫁給陳國公子完(敬仲),嫁前占卜,得“鳳凰”之吉卦,后世以“陳鳳”作為詠夫人的典故。
《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朝有梧鳳之鳴,野無谷駒之嘆。”其中“梧鳳之鳴”源見“鳳鳴朝陽”,比喻政教和協,天下太平,也比喻賢者盡展其才。
(三)、“卜鳳”典故的詞語結構
從先秦直到如今,“卜鳳”典故及其變體共計24個,這24個詞語的結構并非完全相同,而是有多種結構類型。根據黃伯榮、廖旭東先生主編的《現代漢語》一書中的理論,本文將這些典故詞語劃分為聯合型、偏正型、動賓型和主謂型。
1.聯合型
聯合型是指由兩個意義相同、相近、相關或相反的詞根并列組合而成,又叫并列式。可劃分為聯合型的有五個:鳳凰、鸞鳳、鳳翥鸞翔、鸞儔鳳侶、鸞交鳳友。
“鳳凰”和“鸞鳳”這兩個詞語結構類似,它們各自的兩個詞根的意義都是并列的,可以互相說明,其中“雄鳥曰鳳,雌鳥曰凰”,人們常將“鳳”與“凰”合稱而為“鳳凰”;“鸞鳥”與“鳳鳥”也是合稱而為“鸞鳳”。“鳳翥鸞翔”、“鸞儔鳳侶”、“鸞交鳳友”則分別由兩個結構相同、意義相似的詞語組合在一起,達到了強化詞義的效果。
2.偏正型
偏正型是指前一詞根修飾、限制后一詞根:陳鳳、鳴鳳、和鳳、鳳兆、、鳳凰之兆、梧鳳之鳴、梧桐棲鳳。
其中是定中關系的有:陳鳳、鳴鳳、和鳳、鳳兆、鳳凰之兆、梧鳳之鳴、梧桐棲鳳;是狀中關系的有:。
3.動賓型
動賓型是指前一詞根表示動作、行為,后一詞根表示動作行為所支配關涉的事物。例如:卜鳳、卜妻、占鳳。這三個詞從詞語結構上來分析都可以定義為動賓型詞語。“卜”和“占”都是動詞,“鳳”和“妻”皆為名詞。
4.主謂型
主謂型是指前一詞根表示被陳述的事物,后一詞根是陳述前一詞根的詞。
鳳卜、鳳鳴、鳳占、鳳凰、鸞鳳和鳴、鳴鳳朝陽、鳴鳳飛、燕燕這八個詞屬于主謂結構。
三、結語
“卜鳳”典故源于古代先民對占卜之術和鳳鳥的崇拜,它將鳳鳥與中國古代的占卜之術結合在一起,并由此產生了特殊的意義。本文借用漢籍全文檢索系統、漢語典故大辭典等工具,共分析出24個典形。這些典形在意義上都與占卜之術或鳳鳥相關,本文經過整合分析,共總結出這些變體關于占卜婚姻、鳳鳥、美滿愛情、德者賢才等七重含義,并對它們進行了分類說明;在形式上,這些典形的詞語結構又可分為聯合型、偏正型、動賓型和主謂型這四種,以兩字詞語和四字成語居多。(作者單位:中南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漢籍全文檢索系統(第四版).
[關鍵詞]旅游英語;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D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2 ― 0060 ― 02
當今社會,旅游業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產業,發展迅速并對經濟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要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就是旅游文化的宣傳和旅游景點的推介。因此,旅游海外宣傳資料的漢英翻譯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準確,生動,形象的景點介紹譯文會讓外國游客用眼睛欣賞風景之時,也能夠用心體會到濃郁的文化。由于西方游客與中國人在思維方式、語言特征、文化底蘊等方面的不同,這就要求旅游景點的英語翻譯在傳達游覽信息的基礎上必須與文化聯系起來,從文化差異的視角來看待旅游英語翻譯。
一、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旅游的核心之處在于文化感受,壯麗山河、秀美風景不僅讓外國游客陶醉其中,滿足了感官上的愉悅享受,更重要的是親臨體驗了異國他鄉的歷史文化和地方風情,了解了其中獨特的文化氣息。旅游宣傳資料成為推介這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重要媒介, 濃郁的民族氣息自然而然地滲透其中,體現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旅游不僅是生態旅游,也是文化旅游,在游覽中陶冶情操,豐富知識,體驗文化。
旅游語篇是文化的載體。吸引游客、喚起他們參觀景點的興致,并激發其參與游覽的樂趣,這是旅游英語翻譯的目的所在。與此同時,還要增加游客對地域歷史風俗習慣的了解,傳播中國文化精髓。文化內涵的翻譯傳遞就成為旅游資料語篇翻譯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為漢英兩種語言和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而種種不同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資料的翻譯中。自然山水風景和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旅游文化特點,我們要利用旅游英語弘揚民族精神。在翻譯時,不僅要進行兩種語言的轉化和對比,還要考慮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要注重文化的準確傳達,使旅游英語成為不同文化背景下游客之間的精神紐帶和交流橋梁。
二、旅游英語中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跨文化意識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一種認知標準和調節方法,或者是對文化的一種敏感性,跨文化交際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交際雙方以語言為媒介,通過信息源――編碼――信息傳遞――解碼――反饋等環節所構成的一個雙向信息交換的動態過程。旅游本身就是一種大規模的文化交流,這種文化溝通是旅游活動的基礎和依托,旅游資料中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外國游客在感受理解游覽地獨特文化的同時,也把自己國家的文化習俗帶到景區所在地,使地區間的文化差別日益縮小,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跨文化交際變成一種需要。
為外國讀者和游客提供實用的游覽信息,包括歷史文化信息,這是旅游資料翻譯的根本目的,在旅游服務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宣傳資料翻譯實際上是代表源語文化的譯者與代表譯語文化的外國讀者之間的跨文化交際。由于不同文化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例如文化取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認知行為、社會規范等,因而有可能造成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相互溝通受阻,交流合作不暢。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看待旅游翻譯可有效減少由于不了解文化差異和文化特性而引起的語用失誤和交際誤解。旅游資料翻譯作為一種專門用途英語的翻譯同樣離不開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滲透,因此了解和研究文化差異有助于追求多元文化的協調兼容,洞察交際障礙與文化沖突的原因,同時探討有效的解決方法。
三、文化差異對比分析
1.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積淀下來的或是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歷史文化、不同的地域自然環境會使生活在特定區域的人們養成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華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西方文化也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同一詞在東西文化中有不同褒貶義、聯想義及象征義。如“喜鵲”漢語報春,預兆喜事臨門,而英語指傻子,比喻話匣子,嘰嘰喳喳的人;“狗”漢語多貶義,而英語多褒義,指可愛的寵物、忠實的朋友;“龍”在中國是權力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卻是兇狠的惡魔。另外,這一差異還表現在以不同事物表達相同語用意義,如獸中之王在中國人心目中為虎,而西方則指獅子;富貴牡丹是中國人眼中的花魁,而浪漫玫瑰則是西方的代表。
2.民風民俗
文化的淵源不同,詞匯所承載的民族文化涵義也必然不同。由于兩國的民風習俗差異造成的詞匯空缺而導致不同程度的翻譯困難是合理的。附加上必要的注釋成為譯者在處理譯文文化轉換時常用的方法,以促進交流順暢,加強不同民族間的溝通。如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們會在農歷五月初五當天賽龍舟,吃粽子。因為“端午節”是漢語有的詞匯,在英語中找不出與之相對應的詞語。那我們如何讓外國人在吃到粽子時懷有這種感情,我們肯定要加上必要的說明和解釋。又如Spring Festival,對外國人而言, 因為西方文化中沒有“春節”所隱含的包餃子、貼春聯、放鞭炮、拜年給紅包等信息,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地把它認為是春天的一個節日,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而已。而西方的傳統節日,如感恩節、復活節、圣誕節,西方人也有不同的慶祝方式和民俗活動。
另外,在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下,詞語表層的指稱意義與深層的言內意義不一致。在英國人的印象中,“西風”為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說,而中國詩句中的“古道西風瘦馬”則道出了蒼涼之感。漢語中的“東風”象征“春天,溫暖”,東風報春,萬物復蘇大地回暖,而英國的“東風”則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吹來的,寒冷凜冽,給人蕭條凄冷之感。對于不同生活習俗差異所帶來的不同影響力,譯者必須要仔細領會并融會貫通。
3.思維心理
中國人注重整體上的感觀認識,直覺思維占主導地位;而西方人關注邏輯思維,嚴謹縝密,理性心理占主要成分。例如,漢語旅游語篇先從不同角度廣泛描寫記述,言辭華麗文筆優美,主觀感受強,最后歸納總結出段落的重點,呈螺旋上升式。而英語旅游景介則注重客觀寫實,語言簡約而流暢,段落的開頭先有一個傳遞信息出發點的主題句,簡明扼要告訴讀者段落的主線和范圍,便于其理解和接受,呈直線式。漢語無論修飾語長短、繁簡,都放在中心語前面;而西方人則喜歡將介詞短語、動詞不定式、分詞、定語從句等諸如此類的修飾語放在中心語的后面,句式嚴密。中國人在待人接物上強調謙虛和褒揚,這是長期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這樣的文化心理導致中國產生了很多敬辭與謙辭,如恭候、令尊、貴國、拙作、高見等,可是英語里的to await respectfully,your father,your country,your opinion,my (poor) writing等并不是這些敬辭的完全語用等效翻譯。因此要譯者要熟悉西方人思維習慣和心理特征,牢牢樹立起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得譯文符合目的語的思維表達方式,使譯入語讀者能夠準確理解。
4.語言特征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漢英旅游文體獨特的語言風格也是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發展的結果,形成了中西方讀者各自喜聞樂見的形式。英語和漢語是這個世界上發展非常成熟的語種,英漢互譯有相當的難度,這一點尤其體現在詞匯選擇和句式運用上。例如,有的譯文把“精品游覽線”中的“精品”譯成essence,這里的“精品”應理解為“精選”而不是“精華、精粹”,最好譯成choice或well-selected。再如小吃“藕粉”不應譯成“lotus root starch”,這會讓西方游客想到吃多淀粉食物帶來肥胖的后果,所以應譯成“lotus root paste,powder或pudding”,讓外國游客一目了然更容易接受。
中國的古典文學一貫強調神韻、格調以及心境意緒的傳達,喜歡借景抒情,主觀色彩極濃。在語言上注重意合,語言形式零散,語法呈隱性。漢語講究中庸,推崇“不偏不倚”,喜歡大量使用四字成語,比如鶯歌燕舞、雕梁畫棟、槳聲燈影等。在介紹旅游景點時,大多使用描述性語言,托物言志,傾向神似,語篇優美華麗,用詞凝練含蓄,行文工整,聲律對仗,達到音、形、意皆美的效果。相比之下,西方傳統哲學強調分析型的抽象理性思維,英語重形式、重寫實、重理性,其句式框架嚴整,表達思維縝密、用詞強調簡潔自然、行文注重邏輯理性、描述突出直觀可感,在主觀與客觀的物象關系上更多地強調的是摹仿和再現。
5.語篇風格和修辭
漢英語言中謀篇布局、篇章風格、修辭方法等行文習慣的差異,就是漢英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的真實反映。東方人擅長于整體性,富于想象依賴直覺。西方人則擅長于分析和邏輯推理,民族審美情趣看重簡潔嚴謹。在描述旅游景點的介紹中,英語旅游文體大多風格簡約,邏輯嚴謹,表達方式直觀通俗易懂,在旅游信息設置上,英語旅游文體重在明示,強調提供資訊的功能,內容準確豐富實用,通過對景點地理環境、服務設施等諸方面的信息傳遞突出客觀性與可靠性,在中文景介中經常出現的風光景色等描述性篇幅則用筆不多。
一般來說,漢語旅游語篇常以邏輯關系和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先敘事描寫,后下結論,由遠及近,重心落在句尾,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大一統”思想和整體本位觀的影響。而英語旅游資料則是開門見山,先下結論,后記述,從近到遠,中心句和主題句常位于句首。另外,漢語旅游資料中形象生動的景點描繪語言往往與修辭緊密相連,在英譯的過程中也應注意通過使用修辭方法為游客提供更有趣、更具吸引力的旅游材料,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明喻、暗喻、擬人等。
綜上所述,旅游資源有了文化內涵才會具有靈性,才能給游客帶來特有的文化感受。旅游資料作為一種對外宣傳資料,起著傳達文化信息、促進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旅游英語翻譯過程中,有意識地注意到并深入了解中西思維方式及文化的差異,將旅游資料中所蘊涵的社會文化信息恰當、微妙而又辯證有效地傳遞出來,是保證旅游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對不同文化差異內涵的理解和合理處理,有利于培養譯者的跨文化意識,有助于提高旅游英語翻譯的準確性,更有利于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從而樹立起良好的旅游文化形象。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陳剛.跨文化意識――導游詞譯者之必備〔J〕.中國翻譯,2002,(02).
〔3〕張寧.旅游資料翻譯中的文化思考〔J〕.中國翻譯,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