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4 11:59:0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思想教案,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注學科特點,體現思想性
政治學科和其他學科的一個突出差異在于:它不是以知識識記和理解為主要目標,而是以學科知識為載體,明確科學信仰,樹立主流價值觀。因此,一份優秀的政治教學案,其核心價值應該在于思想的廣度和深度。
教案設計:以高中《經濟生活》中“新時代的勞動者”一課為例,筆者在設計時,首先從整體上考慮到“勞動是一種幸福”的這一主題思想的貫穿;然后分成3個方面,依次設計為“擇業,實現幸福”“就業,挑戰幸福”“維權,保障幸福”。
設計意圖:一份優秀的教學案,其實是融會知識智慧與生命思想的載體。只有彰顯人文與思想的教學案,才能顯示政治這門學科的生命。勞動最光榮是我國的主流價值觀。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進入產業大軍的勞動者,他們面向全世界闡釋了“吃苦耐勞”這一中國勞動者形象。以“有活干是件很幸福的事”為主線,能夠喚醒學生主流價值觀和生命的情感契合。
關注問題沖突,體現思辨性
著名教育家蒙旦曾提倡讀書需“思辨”,他認為教學“不是要學生知道多少知識,而是使學生成為更好更多地判斷知識的人”。這和我們政治學科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而教案中的問題設計正是實施這一教育的具體手段。一種富有理性思辨的設問,讓課堂回答既不能隨意,也有話可說。這避免了只是“是”“不是”“對”“不對”這種淺表性地機械反應,使學生能從思維和知識上做出更深層次的理論解釋和現實分析,逐漸養成理性分析的品質。那么,什么是思辨性的問題設計呢?問題設計能引起學生多角度思考或者周延的思維導向,符合知識本身規律,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
教案設計:就業難是近幾年的社會熱點,與此同時,一些企業卻面臨“招工難”的困擾。一邊呈現人才過剩,另一邊卻招不到人。如此兩難,原因何在?教師追問:“十幾年來,‘就業難’發生了哪些變化?目前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究竟難在哪里?”
設計意圖:從設問的形式看,這是對一個教學內容的連續三個提問,其中既有“是什么”,又有“為什么”。專注于引導學生如何辯證地思考復雜的社會現象,做出理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設問的內容看,就業難與招工難,正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既存在對立,又存在統一。就對立性看,前者反映勞動力的需求不足,而后者反映供給不足;就統一性看,大學生群體和農民工群體面臨著同樣的經濟產業結構調整,都需要在勞動力市場展開激烈競爭,在不同的主客觀條件下,其就業的概率也就不盡相同。
關注資源整合,體現開放性
政治學科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內化國家的主流價值觀。而價值觀的培養不是外部強加的結果,必須通過圍繞主題的豐富情景,內在體驗生成。因此,教案的設計更需要情理交融,拓寬閱讀資源,優化結構,形成課堂知識的互補增值。
教案設計:本節課,筆者動用的閱讀資源包括:導致就業難的落后觀念;解決“就業難”“招工難”兩難問題,既需頂層設計,又需增強就業能力;反饋問題階段的“問題留白”。
設計意圖:拓寬學生閱讀,使學生能從大量感性材料入手,不斷體驗就業難題在理論和現實層面的障礙;不斷思考,從國家和個人層面入手找到合適的工作。
關注社會體驗,體現求實性
如何才能通過教案的設計,讓學生從生活邏輯出發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呢?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答案就是不僅從書本中找答案,還要在引入社會教育在體驗中求實,不是坐而受教。
教案設計:筆者設計了“職場菜鳥,小心陷阱――請同學們來點評案例”環節。設計如下:小美應聘到一家快遞公司上班,口頭約定月薪為5000多元。可簽訂勞動合同時,小美發現合同上并未寫明工資和崗位,仍在這份空白勞動合同上簽字。實際上,他每月只領到工資3000多元。小美和公司屢次協調未果,最終被開除。小美要求公司支付當初承諾的工資并支付經濟補償金,這時公司拿出已經簽訂的勞動合同,小美居然發現這份空合同“被填”了,原來的勞動報酬處已填上3000多元。
設計意圖:像小美這樣即使簽訂了勞動合同仍“被填空”的現象并不少見。盡管書本講怎樣維權時僅僅用了“簽訂勞動合同”的廣泛知識,并沒有繼續細化。但針對現實,難道不應該與時俱進地深化社會知識嗎?難道學生不應該進一步懂得“即使簽訂勞動合同,但是合同文本若保留一些空白,可能發生根據單位的意愿隨意更改,這也為勞動者以后維權埋下隱患”?因此,教案的設計不應僅是對教材的解讀,而且應該向社會生活延伸,引導學生求實求是,豐富人生智慧。
參考文獻
1.通過學習六位諾貝爾科學家獲得者對中國青年的寄語的學習,激發學生對科學思想、精神的關注與探索。
2.在閱讀中篩選有效信息,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學習六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寄語中寓含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教學難點:
1.課外查閱的資料的整理及科學家的觀點的篩選與整理。
2.對六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寄語的思想內涵的理解與認識。
教學準備:
學生自愿組合,分組合作到學校圖書室或上網查閱諾貝爾及諾貝爾獎和文中六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辦成小報或報告材料。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源于智慧,并形成智慧之流,才是一種思想。人類前行的歷史,一定程度上講,就是一部智慧史或思想史。圓通的智慧,生動的人格,深刻的思想,如千年大江,流過現代流到將來也濤聲依舊,又如天空中閃耀的星辰,光芒永恒。感知它們,野蠻就會變得文明,庸俗會變得崇高,愚昧會變得聰慧,狹隘會變得開闊。親近這些思想大師吧,也走進這些思想吧,因為我們還要繼續走下去。今天,就讓咱們一起走進《思想的聲音吧》!
一.課題解說:
文題有主標題和副標題。主標題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副標題是對主標題的補充說明。
二.作者簡介:
1.讓·多塞(1916至今)法國免疫學家、醫學家,在巴黎大學血液免疫實驗室工作。
2.福井謙一(1918—1998)日本化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前線電子”和“前線軌道”的概念,到60年代中期發現前線軌道的對稱性可以解釋和預測化學反應結果,創立前線軌道理論,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化學理論方面最重大成就之一。
3.西德尼·奧爾特曼:
4.P.G·德然納:
5.喬治·夏帕克,1924年8月1日出生于波蘭,后移居法國,1946年成為法國公民,發明并發展用于高能物理學的探測器多絲正比計數管,在發明研制多種粒子探測器和多絲正比室方面功勛卓著,獲獎。
6.詹斯·C·斯科(1918至今)與保羅·波耶爾(美國)、約翰·沃克(英國)一起獲得1997年諾貝爾獎。
三.速讀全文,掃清字詞障礙:
崎嶇:形容山路不平。
闡述:論述。
誠摯:誠懇真摯。
四.內容講解:
教材精選了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寄語。他們以自己的經驗和體會指出成功并不取決于天賦,而是靠后天的培養和勤學,同時還需要有尊重個人興趣的客觀環境。而這一切歸結起來,就是要有正確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這對于正處在學習階段的青年或進行著科學研究的青年們尤為重要。
6位科學家的觀點分別是:
讓·多塞:要認識到人的重要性,人應該是自由、獨立、自尊的。只有尊重人,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人的作用。
福井謙一:要敬畏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注重對大自然的體驗,只有體驗才能認識大自然那無比的深奧,美麗與微妙。
西德尼·奧爾特曼:讀書,接受教育和努力工作,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P.G·德然納:關注自然,理解自然,生命科學和社會倫理將是科學研究的廣闊領域。
喬治·夏帕克:對人性本質的研究是重新確定的研究方向,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或是需要的,就不要怕晚。
詹斯·C·斯科:(1)要激發年輕人對科學和科學傳播的興趣。
(2)要重視基礎學科的研究,質疑人們已經接受的事物,努力拓展知識的疆界。關注研究過程,不強調結果,是一個科學家必備的素質。
(3)能夠自由地交換信息,樂于思辨和系統地闡述問題,樂于追尋解決的辦法,并能夠體會出研究史的樂趣。
五.閱讀價值取向:
1、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內容。
2、品味鑒賞兩位哲學家深邃的思想。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捕捉關鍵信息和對文中深邃思想的理解。
2、安排兩教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教時
內容:學習《人是能思想的葦草》
一、導入,板書課題。
帕斯卡爾是法國17世紀有一位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另一位法國啟蒙思想家和文學家蒙田的影響。蒙田認為思想很難保留和捕捉,“我把思想寫下來,樂事,我寫下的卻是思想逃逸了”,因為人的記憶能力差,念頭過多,要捕捉到有價值的思想全靠運氣。于是帕斯卡爾追隨蒙田《隨筆錄》的方式,記錄下偶然閃現出的思想,并保持原貌,這就是《思想錄》。這些零星無序的思想比邏輯演繹的思想更加真實、細致,是一種智慧而不是胡思亂想。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思想錄》中有關思想價值的一個段落,來體會其思想的光輝。
二、要求學生圍繞以下問題閱讀課文,重點看看文章說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思考:“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概括了人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說人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思想既然是無與倫比的東西,為什么又說它有缺點又是卑賤的?如何認識人是可悲與偉大的統一體?
師生討論問題;
①文章的核心觀點是什么?
第一段:思想形成人的偉大。即:人之偉大源于他擁有思想。
②作者以“葦草”為喻說明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比喻?
形象寫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擊。這樣比喻是為了襯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變得高貴和有尊嚴。宇宙的浩大,能毀滅脆弱渺小的人;人卻因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嚴。
③為什么說“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怎樣理解“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為人及人超出其他萬物的標志。因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著絕對的優勢,它的優勢表現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質,可以通向無限,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嚴,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說:“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我們存在于世界的意義,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這里作者把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層面,換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即喪失了人之為人的起碼條件。
④怎樣理解“表現為天使的人卻表現為禽獸”?
作者認為,人的心靈追求與實際表現是矛盾的。人,即使他墮落了,但也沒有完全泯滅心中的靈性之光,所以他才會想表現為天使;但是這個善良的愿望只是人的顯意識,而在這一意識的冰山下蠕動的,常常是連禽獸都不如的邪惡,而人又常常由以示或者無意識地漠視這種邪惡。有一句老話:善良的愿望優勢八人引導到地獄中去,這些善良的愿望可以用自有、民族、平等、博愛等名之,也可以用幸福、革命、富裕、正義等描繪,但在歷史上,有多少罪惡都是憑著這些善良的愿望而大行其道。
⑤“思想由于他的本性是何等地偉大啊!思想又由于他的缺點是何等卑賤啊!”這里的“本性”和“缺點”指什么?
思想是偉大的,因為它是獨立的、自由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可驚嘆的、無與倫比的東西。正是它使人如蘆葦一樣脆弱的生命變得有力;使它使人高于其它萬物,超越了一切貌似強悍的對手,成為萬物靈長;使它使人擁有了尊嚴,使它形成了人的偉大。這就是思想的本性。同時,它又是卑賤的的。帕斯卡爾認為“欲念和強力是我們行為的一切根源”,人們總是被許多虛幻、邪惡的欲念包圍著,它驅使人們追求享樂、追求安適、追求衣食溫飽,追求天倫之樂,人們永遠不會滿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得更高的來自別人的關懷,所以思想難以超越這些虛榮而真實地生活。這就是思想的缺點。
⑥第八、九兩節反復強調了什么意思?第十節以“偉大的君主”、“失了位的國王”類比,又是強調了什么?
八九兩節寫人是偉大與可悲的統一體。人是一個可悲的存在,人是卑鄙渺小、微不足道的,然而可貴的是,人能認識到他的可悲,其他萬物,譬如一棵樹就做不到,因此人又是偉大的。
帕斯卡爾深刻地洞察了人類心靈的辯證法。他不像憤世嫉俗的人那樣,只看到人性的黑暗;也沒有如那些膚淺的樂觀主義者一般,只看到了人性的光明。面對著人的心靈,他敏銳地察覺到:人性之中最奇怪的東西莫過于我們在一切事物里都發現相反性。人的偉大與可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點。
第十節以“偉大的君主”、“失掉位的國王”類比,仍然強調人是偉大與可悲的統一體。
三、總結:“人是能思想的葦草”這一著名比喻,不僅確立了思想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也蘊含了帕斯卡爾對于能思想的人生的自尊與激情。帕斯卡爾認為只有同時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軟弱無力才能看到真理。他在《思想錄》中,反復論述:人是偉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達到幸福的,又是處于十分悲慘的狀況的,所以認識自己至少是認識人的一部分,偉大與卑微的統一,高貴與貧賤的統一,幸福與不幸的統一。我們對自己越是認識得越深刻就越接近于一個真實的人。
第二課時
四、閱讀:
關于“人是能思想的葦草”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心。
金燦燦的陽光,金燦燦的溪灘,金燦燦的笑容。
周圍的東西影響我的心情,因為,我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容易觸景生情。
——寫在前面的話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這是法國思想家帕斯卡告訴我的:“人只不過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她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所以人們能創造發明各式各樣的奇珍異寶。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比其他星球更富麗堂皇。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人類比其他的生物更高級,他們總是站得比其他生物高,看得比其他生物遠,自然就成了整個地球的主宰者。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愛迪生能發明電燈。這樣,人類在夜里就更覺得明亮,至少不用點著油燈,遭受滾滾的黑煙。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賈生能演繹出偷香的浪漫;李白的杯中酒能讓他有無限的情思;曹雪芹的夢中淚能讓他成就巨著《紅樓夢》;多多少少的深閨女子為《牡丹亭》憂郁又癡狂。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我會感嘆“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的那種瀟灑;會惋惜宋代那位“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的女詞人;會感慨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和豁然;也會憐憫那位吟著“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多愁善感的葬花人。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我們人類周圍的世界很亮麗很精彩,各個角落里會有個個感人的故事,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情感。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我會歡喜我會憂,喜的是美麗的一切,精彩的一切,憂的是丑惡的一切。因為記不清哪位哲人告訴我“事物都是有兩面性”,我相對于“人是能思想的葦草”也是一樣的吧!所以,和平天空上的陰云會久久不散,也神出鬼沒,不計其數的無辜伊拉克人民會遭受戰爭的苦難。然而,我們最不愿看到的這一切也正是因為“人能思想”而引起的。這點我們還能否認嗎?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朋友,思想是尊貴的,是無代價的。我們要緊緊把握好我們的思想。“只要還能思想,就證明人是活著的”,這是一句值得我們深思的話。朋友,只要你是活著的,你就能思想,就意味著一切有可能發生。但是,聰明的朋友,我們要讓我們的思想產生有益的作用,而不是有害的副作用。
尋找生命的價值
作者:熊怡莎
在心理學上有一座著名的"馬斯洛金字塔":第一個臺階上,是人類的溫飽;緊接著就是安全的需要;第三階梯上寫著"愛";愛之高處,就是第四階梯的"尊嚴感";在金字塔的最高點,屹立的是自我價值的追求與實現。
記得數學家帕斯卡爾有句名言:"人是能思想的葦草"。的確,人的生命與葦草一樣渺小易逝,可是人的生命卻比葦草要高貴,因為人在完成生命的一個階段后,就會有一種熊熊燃燒的內在生命力促使他向上攀登。人只有在向上攀登的過程中才能豐富自己的人生,尋找生命的內在價值。
可是,這攀登的過程又是多么坎坷啊!有時還未開始攀登就已經遭遇挫折:知道鄧亞萍的人很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經因為身材矮小而被人否定?知道孫雯的人很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因為身材而被人否定?知道杰克?韋爾奇的很多,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經因為口吃被人嘲笑?
一直佩服劉墉,他似乎總能以那么理智的心態看待生命:"我們要知命,造命,受命,惜命,救命,以積極的態度把握生命。所以我們不能認命。"細細品味,這竟是一番人生哲理:"人可以被打死,但不能被打敗"。鄧亞萍成了一個乒乓球時代的旗幟;孫雯成了美國人心中真正的"SUN";杰克?韋爾奇成了美國通用電器的首席執行官!他們始終堅信,人是不可以認命的。
"我簡單而豐富,所以我深刻;我簡單而豐富,所以我不簡單。保持簡單的心,走不簡單的路。"這就是人生價值的追求與體現吧。"簡單"不正是劉墉的"知命,造命,受命,惜命,救命,以積極的態度把握生命"的那種心態嗎?而"深刻"的是那人生的經歷,因此才會有了舒婷不簡單的人生路。冰川橫流,山巖上留下雄渾的擦痕;火山爆發,天地間留下豐厚的饋贈;挫折洗禮,生命的痕跡會更加深刻……
憎惡壞人,有警惕性和自我保護意識。
行為:
不輕信陌生人的話;不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獨自在家時,不給陌生人開門。
教學建議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一、二年級“熱愛生命”德目中的有關要求設置的。
本課屬“熱愛生命”教育,這方面內容很多,中高年級還有“愛護身體,積極鍛煉,保持身心健康”等內容,逐步拓寬、加深。
課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張明十分機智地擺脫壞人的糾纏。第二部分,講述張明立即把遇到壞人的事告訴媽媽。第三部分,講述張明再次發現壞人后,立即向老師報告,民警很快抓住了壞人。
教學重點
1.知道壞人欺騙兒童慣用的一些手段。
2.知道一些提防壞人、不上當受騙的方法。
教學難點
憎惡壞人,有警惕性和自我保護意識。
教學中應該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要提防壞,不輕信陌生人的話,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
2.遇事要主動向家長匯報,求得家長的幫助。
3.提高警惕,發現壞人報告老師。
教法建議
1為了使教學更有實效,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親身體驗的教學方式。具體操作步驟見“探究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提高警惕性,防止上當受騙。
2可以講故事進行導入,并設置環節、增加懸念,讓學生猜測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激起學生的興趣,并加深記憶。
3 在講上當受騙的實例時,最好播放一些已有的實例錄像,音頻或圖片。更具有真實感。
4 在講解遇見具體事情該怎么辦時,讓學生自己說并表演,老師給予歸納和補充。有利于學生學以至用。
教學設計示例
十二不上當受騙
教學目標
認識:
1.知道社會上有傷害兒童的壞人。
2.知道壞人欺騙兒童慣用的一些手段。
3.知道一些提防壞人、不上當受騙的方法。
情感:
憎惡壞人,有警惕性和自我保護意識。
行為:
不輕信陌生人的話;不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獨自在家時,不給陌生人開門。
教學重點:
1.知道壞人欺騙兒童慣用的一些手段。
2.知道一些提防壞人、不上當受騙的方法。
教學難點:憎惡壞人,有警惕性和自我保護意識。
教育過程:
一、播放故事,導入新課
1.講故事或播放錄音故事:《狼和七只小山羊》(參見擴展資料)
當講到“沒過多久,“咚咚咚”,有人敲門。“小山羊乖乖,我是媽媽,我回來了,帶來好多好吃的東西。”時,師問:“你們猜七只小山羊是怎么做的呢?現在你們就是這七只小山羊,以最快的速度討論一下,你們會怎樣做?(把學生分成七人一組,模擬七只小山羊)
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用各種方法識破了大灰狼的詭計,沒有上當受騙。可是,你們知道嗎?并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向你們這樣警惕,他們很容易就被騙了。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情,請看!
出示圖片1或放錄像《被騙的三個學生》(錄像可根據情節自行拍攝)
師問:你們猜猜會發生什么情況呢?
學生回答
出示圖片2和擴展資料2、3、4,展現被騙的可怕結果。(參見擴展資料)
師追問:我們怎么幫助這三個孩子,才能使他們不上當受騙呢?
板書:不上當受騙
學生回答:(1、問問家人叫什么名字?2、撒跟就跑。3、不吃陌生人的東西。4、不輕信別人的話。5、找警察叔叔幫忙。6、大聲的喊叫等。)
師小結:仔細聽、認真看,動腦筋想,識破壞人的詭計,不上當受騙。
過渡語: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壞人,怎樣才能防止上壞人的當呢?
二、學習課文,初步明理
1.演示課件(課文1、2、3自然段的內容)
2.教師提問:
(1)張明在上學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人?
(2)這個陌生人對他說了什么,做了什么?
3.學生回答。
4.教師小結:張明不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跟陌生走,當陌生人強迫要帶他走時,他大聲呼救。回家后,還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
板書:不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大聲呼救告訴家長
教師繼續演示課件(課文第4自然段內容)
5.教師提問:
(1)張明遇到的陌生人是什么人?
(2)張明是怎么做的?
學生討論并回答
6.教師小結:
張明遇到的是一個壞人,他把看到壞人的事告訴了老師,老師與派出所取得了聯系,抓住了壞人。(告訴老師報警)
7.教師提問:
民警叔叔和老師是怎么夸獎張明的?
8.教師小結:在日常生活中,與陌生人交往時一定要提高警惕。
板書:提高警惕
播放兒歌并講解:不輕信 不貪小
遇事情 要動腦
提高警惕不上當
安全自護記得牢
三、指導練習,深入明理
1.學生討論:
舉例說說壞人是怎樣欺騙兒童。
2.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3.教師小結:
壞人騙人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要想避免上當受騙,一定要提高警惕。
演一演
1.教師分發卡片,學生領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1)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你拾到了一個錢包,正當你在尋找失主時,有人自稱她是錢包的主人,向你索要錢包,你會怎么辦?
(2)當你一個人在家時,有人敲門說要給你家修水管,讓你給他開門,你會怎么辦?
(3)有人跟蹤你,怎么辦?
(4)陌生人向你問路,怎么辦?
2.學生分組討論應該怎么辦。
3.師生共同表演。
4.讓學生進行評價,評價處理問題的學生,做得怎么樣。
5.教師 小結:
當你拾到錢包時,一定要先把錢包收好,失主尋找錢包時,要尋問失主,錢包里有什么東西,經過核對后才能把錢包歸還失主。
當有陌生人敲門時,不能隨便給陌生人開門。如果陌生人不走,要及時與家長、鄰居或居委會取得聯系,如果你發現這個陌生人確實是壞人時,可以打“110”報警。這樣做才能避免上當受騙。報警時應該注意說清地點及情況。(但也要切記:不要隨便拔打“110”報警電話玩。)
有人跟蹤你時,大聲喊叫并往人多的地方跑,可打110或直接找路邊的警察叔叔等。
當有陌生人向你問路時,可以給他指路,但不帶他去;或者干脆不理陌生人;趕快跑;等等。
請學生進行拔“110”報警電話的模擬活動。
四、全課總結
我們生活的社會上,是比較復雜的,有好人也有壞人,所以我們與人交往時,一定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要有很高的警惕性,不能隨便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給陌生人開門,如果遇到壞人,要想辦法保護自己,避免自己受到不必要損失與傷害。
板書設計:
十二不上當受騙
提高警惕
不吃陌生人的東西
不跟陌生人走
不給陌生人開門
大聲呼救
告訴家長、老師
報警
探究活動
活動名稱:看誰最機智
活動目的:檢驗學生課上學習的效果,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懂得只有提高警惕性才能防止上當受騙。
活動步驟:
1.在課間,教師找一位本班學生不認識的人,用各類手段騙學生跟他走,看學生反映如何?一定要錄像。(找六、七個學生進行實驗)
2.課上,播放錄像,分別對警惕性高或低的學生進行采訪,讓他們談談當時的想法。
3.教師總結整個活動。(提醒學生平時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上當受騙。)
行為:
對人說話和氣有禮貌。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文明禮貌”德國中的有關規定設置的。
文明禮貌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小學德育的基本內容之一。我國是文明古國,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要教育小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明禮貌是文明社會做人的起碼要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共同行為準則。要把當前的小學生培養成21世紀的主人,應當從小就教育他們講文明、懂禮貌。人人講文明。懂禮貌,有利于社會安定團結。
本課的重點是使學生比較正反事例,懂得應該對人有禮貌,知道對人有禮貌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只有對人有禮貌才能贏得別人的好感,使別人愿意與之交往。要使學生以講文明禮貌為榮,愿意對人有禮貌,為下一課學習禮貌用語打下基礎。
教法建議
本課教學應注意以下兩點。
1.本課的重點是從正反事例比較中引起學生思考,提高認識。比較的事例有課文故事,有“比一比”欄目中的事例,有回憶自己的事例,還有比喻手法中“風”的藝術形象,比較的角度有的是從對方的不同表現比,有的是從自己的感受比,也可以是從對方和自己一方交互比。從事例中進行分析比較,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清道理。講道理不要脫離事例,分析事例不要就事論事,要將事與理教合,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
2.在比較正反事例時,不要只強調對人不禮貌就辦不成事,為辦成事就要對人有禮貌,似乎只為辦成事才需對人有禮貌,使對人有禮貌帶有很大的功利性。這是不符合禮貌教育的本意的。進行文明禮貌教育要著重提出:尊重別人,為他人著想,樹立自己講文明、有禮貌、有教養的形象。當然不文明,對人不禮貌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會使別人不高興,不愿與你交往,因此事情也就辦不成。
3、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親自表演路路主動要求還錘子的過程。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課對人有禮貌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對人有禮貌是尊敬別人的表現。
2.比較正反事例,說明對人應該有禮貌。
情感:
1.以對人有禮貌為榮。
2.愿意做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行為:
對人說話和氣,有禮貌。
教具準備
1.根據“想一想”欄目和課文內容制成錄像帶。
2.根據“比一比”欄目制成投影片兩張。
3.根據“讀一讀”欄目制成錄音帶。
4.采訪使用的話筒一個。
教學過程
一、想一想。
1.看錄像:路路去>文秘站:
提問:
路路為什么沒把錘子借來?
2.小結:
路路對老爺爺沒禮貌,不尊敬老爺爺。老爺爺對他很不滿意,就不愿意把錘子借給他。
二、議一議。
過渡語:
路路沒有把錘子借來,平平拉著路路一起又去借錘子,這次他們借來了嗎?
1.看錄像:平平去傳達室借錘子(課文內容)。
提問:
(1)平平是怎樣向黃爺爺借錘子的?
板書課題:對人有禮貌
(2)黃爺爺對平平什么態度?
小結:
平平對人有禮貌,黃爺爺喜歡他,愿意把錘子借給他,還夸獎他是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2.學生分組討論。
從路路和平平借錘子的事情中,你懂得了什么?
板書:有禮貌別人喜歡
小結:
與人交往時要對人有禮貌,這是尊重別人的表現,使別人愿意和你交往。反之,對人沒禮貌,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別人不愿意和你交往。
板書:尊重別人
三、演一演。
過渡語:
路路知道錯了,決心向平平學習,主動要求去還錘子。你知道路路是怎樣還錘子的
嗎?
1.請學生表演。
2.提問:
這次黃爺爺對路路什么態度?.
3.小結:
對人有禮貌是好孩子,人人都會喜歡。
四、比一比。
師:冬冬家附近有一個足球場,常有人把球踢過鐵欄桿,讓冬冬幫助撿球。
1.出示投影片(“比一比”欄目內容)。
提問:
(1)冬冬兩次都把球扔過去了,但兩次的心情不同。你知道冬冬這兩次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嗎?為什么不同?
(2)假如你是冬冬,遇到這樣的事情,會怎么想?
2.學生分組討論。
3.小結:
在和別人交往中,應該有禮貌。對別人以利相待,尊重人家,他人和自己都高興。反之,對別人不禮貌,不尊重人家,他人和自己都不高興,事情也辦不成。
五、說一說。
過渡語: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人與人之間要講禮貌。下面,請你們談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講禮貌和不講禮貌的事情。
1.說說你與別人之間互相有禮貌的事,并說說事情的結果。
2.說說你見過的不講禮貌的事。
3.小結:
對人有禮貌,能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增進團結和友誼,使別人高興,還可以把該做的事做成。對人不講禮貌,損壞友誼和團結,讓人討厭。我們要做有禮貌的好孩子。
六、讀一讀。
師:為了記住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我們來學習一首兒歌。
1.看書17頁。
(1)聽兒歌的錄音。
(2)學生跟老師讀。
(3)師生齊讀。
2.提問:
讀完這首兒歌,你知道了什么?
3.小結:
對人溫和有禮貌,人人心里溫暖,處處受人歡迎。
1.向大人學習做家務活。
2.經常干些簡單家務活。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一、二年級“勤勞節儉”德目中的有關要求設置的。勤勞節儉教育在小學三個年段反復進行,逐步提高。低年級是啟蒙階段,本課是在一年級進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家務勞動的意識和能力。
課文是一個兒童故事,雖然短小,但涵蓋的內容全面,認知、情感、行為方面的要求都能體現,要充分利用課文提煉觀點。
1.交待什么是家務活兒。
2.講明學做家務活的好處。(1)能學習勞動本領;(2)能減輕家長負擔;(3)能培養愛勞動的品質,養成勤勞的好習慣。
3.指導學生怎樣學做家務活兒。
第一、細心看。
第二、虛心學。
第三、經常干。
本課設五個欄目。
第一個欄目“說一說”,設在課文前邊,起導入作用。力求達到兩個目的。一是通過問學生會做哪些家務活兒,還有哪些家務活不會做,了解本班學生在家務勞動方面的一般情況,以便加強針對性。二是通過學生的回答,滲透家務勞動的范圍,為講“什么是家務活兒”做鋪墊。
其余四個欄目均在課文之后,起練習作用。
教法建議:
1.為了讓孩子體會父母是家務勞動的主要承擔者,在課前可以安排一項調查活動,讓學生通過調查活動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從而激發學生學做家務活動自覺性。
2.學生是否能夠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建議教師在本課結束后發給學生一張家務勞動的評價表,讓家長評價學生做家務的情況,督促學生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一周后,請學生匯報勞動的情況,頒發家務勞動光榮卡。
教學設計示例
第八課 學做家務活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小學生應該學習做簡單的家務活。
2.知道學做家務活是愛勞動的表現。
情感:
1.愿意學做家務活。
2.做家務活后感到愉快。
行為:
1.向大人學習做家務活。
2.經常干些簡單家務活。
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小學生應該學習做簡單的家務活。
教學難點:使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學做家務活。
教育過程:
一、匯報調查結果,導入新課
1.教師談話:
課前,老師請同學們進行家務勞動的調查活動,同學們都調查了嗎?請大家拿出自己的調查表,進行一下匯報。
2.學生匯報自己的調查結果。
3.學生談調查體會。
4.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次調查活動,我們了解到在每個家庭中都有很多家務活,而且在大多數家庭中,承擔家務活的主要是父母,父母不僅要工作還要做家務確實非常辛苦。
5.教師提問:
你平時在家里做家務活嗎?你會做哪些家務活?
6.教師小結并提問:
你們會做這么多家務活呢,你們可真棒!那么,你們還有哪些家務活不會做嗎?
7.學生舉例。
8.教師小結:
同學們因為年齡小,現在還有很多家務活不會做,沒關系,我們可以慢慢學著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八課《學做家務活》
板書:八學做家務活
二、分析課文,講明道理
1.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2.教師出示討論題:
張英學做家務活好嗎?好在哪里?
3.學生小組邊看書邊討論。
4.學生分組匯報討論結果。
5.教師小結:
張英平時經常幫大人做家務活,他雖然不會摘韭菜,但她能夠仔細觀察奶奶是怎么干的,還虛心向奶奶學,她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
板書:經常干 仔細看 虛心學
6.教師提問:
請大家想一想,經常干家務活有什么好處?
7.同桌兩位同學互相交流想法。
8.學生自由發言。
板書:學本領、減輕父母的負擔、養成勞動習慣
9.教師小結:
經常干家務活,不僅可以使自己學會很多勞動的本領,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而且還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
三、指導練習,深入明理
評一評
1.教師演示課件(教材第35頁“評一評”的內容)
2.請學生讀題目要求。
要求內容:下面幾位同學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不對?如果是你,會怎樣想,怎樣做?
3.學生分組自選一位同學的想法和做法進行討論。
4.各小組派代表談看法。
5.教師小結:
做家務是為了培養自己愛勞動的好習慣,不能怕臟、怕麻煩,也不能從興趣出發,只有耐心學習,克服困難,堅持去做,才能做好家務活。
過渡語:
老師知道同學們都非常愛勞動,但是有時家長怕你們做不好,不讓你們做,比如下面兩位同學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想一想
1.請學生打開教材第36頁看“想一想”中的圖。
2.教師介紹圖意:
(1)小青在家中掃地,剛掃了幾下,奶奶走過來說:“你掃不好,我掃吧!”
(2)小勇的爸爸正在喂豬,小勇說:“爸爸,我幫你喂吧!”“這活你不會,不用你干。”爸爸說。
3.教師提問:
你在家里遇到過類似這樣的情況嗎?當時,你是怎么做的?
4.學生思考后用表演的方式來回答。
5.教師小結:
在家里,有時家長不愿意讓我們干一些活是怕我們干不好,給他們添麻煩,但是如果總是不去干,是不可能學會勞動本領的,希望同學們能耐心說服家長,認真向家長學,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學會,而且會做得很好。
做一做
1.請學生討論一下,從今天開始,你準備學做一件什么家務活。
2.學生同桌相互討論后自由發言。
3.教師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家務勞動評比表,鼓勵學生堅持做。
4.教師出示學生家務勞動光榮卡,卡上畫著一朵愛勞動的光榮花。
5.教師進行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八課《學做家務活》,知道了做家務活有很多好處,希望同學們回家后,主動幫助家長做家務活,不會做的,學著做,當你學會一種家務活時,老師將發給你這朵愛勞動的光榮花。老師希望你們能早點戴上這朵光榮花,成為愛勞動的好學生。
板書設計:
八學做家務活
經常干
1、能夠主動愛護公用設施,做到小心使用不損壞。
2、發現公用設施被損壞的情況能夠用合適的辦法解決。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通過公用設施的自述,告訴大家公用設施的作用。從而喚起大家對公用設施的保護意識。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公用設施,知道這些公用設施的作用,愛護公用設施,做到小心使用不損壞。
教法建議:
1、通過各種手段盡可能地讓學生多認識一些公用設施。
2、選取典型事例,最好是真實的事例,使學生感受公用設施的作用,知道公用設施和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從而激發學生自覺保護公用設施的意識。
3、選取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辨析,提高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4、加強學生公德意識的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5、本課教學不過多展示公用設施被破壞的情況,也不引導學生過多地對此種現象進行議論,以免給學生造成負面影響。
教學設計示例
第九課公用設施的自述
教學目標
認知:
1、認識生活中常用的公用設施,并知道它們的作用。
2、知道要愛護公用設施。
情感:
要自覺愛護公用設施,對破壞公用設施的行為感到氣憤。
行為:
1、能夠主動愛護公用設施,做到小心使用不損壞。
2、發現公用設施被損壞的情況能夠用合適的辦法解決。
教學重點:
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公用設施,知道這些公用設施的作用,愛護公用設施,做到小心使用不損壞。
[教學過程]
一、看錄像找公用設施(使學生知道什么是公用設施)
同學們,20__年奧運會就要在北京召開了,你們有沒有發現,北京越變越美了,還增添了很多公用設施。請你仔細觀察,錄像中有哪些公用設施?
(播放錄像,內容是生活中常見的公用設施:路燈公用電話車站牌紅綠燈道路公廁公共汽車垃圾筒閱報欄公園長椅……)
小結:大家找的這些,在公共場所,供大家使用的設施就是公用設施。
二、用議論加自述的方式,使學生知道公用設施的作用。
1、同學們對身邊的公用設施很熟悉,公用設施是個大家庭,我們剛才所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么,公用設施為我們提供了哪些方便呢?聽,有位公用設施小代表在向我們做自我介紹呢。請你猜一猜這種公用設施是什么?
(播放課件內容為教材中的第二段路燈的自述但不出現路燈的名字)
2、現在,老師請同學們來作公用設施小代表,假如你是公用設施中的一員,請你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給人們帶來了哪些方便。(教師這里為你提供了一些參考,你也可以選擇屏幕以外的公用設施向大家介紹。)
3、聰明的孩子們,趕快向你周圍的同學介紹一下吧。(小組內互相介紹)
4、請同學到前面來給大家介紹。
(在學生介紹過程中老師進行補充)。
如:車站牌 最近,在市區內出現了一種電子車站牌,這種車站牌通過電子技術可以隨時顯示即將開來的公交車所在的位置,進一步方便了乘客。
公廁 近年來北京市政府花費很大財力物力新建了許多公共廁所,而且,今年北京市的公共廁所取消了收費,進一步地方便了市民,真是可喜的變化啊。
……
三、從側面讓學生體會公用設施的作用。
聽了小代表的介紹,我們知道了公用設施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方便,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公用設施,我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
學生操作課件:見書中的主圖。(叫學生將公用設施移走)
小結:如果沒有這些公用設施,我們就好像回到了偏遠的農村。公用設施對于大家的學習、生活太重要了,我們真的離不開公用設施。如果沒有它們,我們的學習生活會非常的不方便。
四、聯系實際指導學生愛護和保護公用設施。
1、看來公用設施不可少,我們生活離不了。那我們怎么對待公用設施呢?(愛護)
和周圍的同學說說你有什么好辦法愛護公用設施。
請同學向大家介紹愛護公用設施的好辦法。
2、如果遇到了以下情況,我們怎么辦?
(播放錄像內容是公用設施被破壞的事例電話亭被損壞車站牌被損壞井蓋被偷垃圾筒被破壞)
小結:遇到公用設施被損壞的情況,如果是我們力所能及的,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解決,愛護公用設施要從小做起,如果我們解決不了,可以咨詢一下,問問老師,家長或者旁邊的大人,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我們在使用公用設施時要小心使用不損壞。
(在敘述同時用課件出示板書:愛護公用設施要從小做起、要小心使用不損壞、自己不能解決時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
五、結合實際,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愛護公用設施的重要。
1、老師知道同學們愛護公用設施的意識都很濃,公用設施一旦被損壞,受到影響的將是我們自己。如果到了20__年,世界各地的朋友來到中國,看到這些被損壞的公用設施,會怎么想?
2、學生自由發言。(學生進行大膽設想。)
小結:快不要再設想下去了,這后果太嚴重了,那我們怎么辦啊?
(愛護公用設施)
3、愛護公用設施不僅是一個人守公德的表現,而且體現著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反映著國民良好的精神風貌。20__年,奧運會正一天天向我們走近,隨著社會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公用設施來到我們身邊,為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方便。只是我們小學生愛護公用設施就行了么?
(不行要讓大家都來愛護公用設施)
4、你有什么辦法讓更多的人來愛護公用設施呢?快和你周圍的同學商量商量吧。
(小組討論)
(生會提出上網做電視節目等)
老師明白了,同學們是想向人們發出倡議,讓大家都來愛護公用設施,對么?
真好,你們和老師想到一塊去了。
5、老師這里有一份倡議書的底稿,請同學們一起來完成。(倡議書附后)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
請同學讀一讀自己組的倡議書。
小結: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倡議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現代媒體,傳遞給大家,這樣,不僅我們自己提高了愛護公用設施的公德意識,而且是讓更多的人都來愛護公用設施。
相信我們這么做了,到了20__年,我們 會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奧運會。
6、放錄像內容是優美的環境,生活中的常見公用設施。
六、總結全課。
同學們,公用設施服務為大家,愛護要靠你我(生一起說他)好了,同學們如果你還有更好的辦法來愛護公用設施或者有問題想和老師討論,你可以給老師發電子郵件,這里是老師的郵箱地址。(課件出現郵件地址,和學生建立更廣泛的聯系,提高教學實效。)
附件:
倡議書
親愛的朋友們:
隨著20__年奧運會的臨近,我們的北京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了。在我們的生活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公用設施,它們為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了方便。愛護公用設施是每一個公民守公德的表現,也反映了我們國民的良好精神風貌。為了使公用設施更好地為大家服務,希望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為:
1.對父母說話有禮貌,會問候。
2.外出和回家要向父母打招呼。
3.吃東西要先想到父母。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小學一、二年級“孝親敬長”德目中的有關規定設置的。孝敬父母教育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小學生是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有些家長對子女的生活關心、照顧過多,教育不夠,造成有的孩子只知受愛,不知愛人,認為父母的關心、照顧是應當的,不懂得回報父母,愛父母。因此,加強孝敬父母的教育尤為必要。
本課主要教育學生,了解父母養育自己很辛苦,從中體會到父母的愛心,從而激發他們對父母的愛,促使他們產生孝敬父母的行動,為此安排了本課課文,內容是父母給小蘭過生日那天,小蘭看著自己從小到大的照片,回憶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父母養育自己的辛苦,對于過生日就有了一種新的理解,于是就把蛋糕讓給爸爸媽媽先吃的這個故事。這也是課文的重點部分,感情的升華是難點。課文之所以選用這個故事,是因為給孩子過生日是當前家庭生活中常見的,通過這樣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教育比較親切。
本課與下一課同屬“孝親敬長”德目,本課側重孝敬父母的教育,下一課側重孝敬祖輩的教育,兩課有些教育要求是相同的,如:知道他們養育后代很辛苦,應當敬愛他們,對他們有禮貌、會問候,外出和回家要打招呼,吃東西要先想到他們等。但是父母與祖輩年齡不同,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因此這兩課的教育還是有區別的,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握好這兩課的不同之處。
課文還安排了小蘭對父母有禮貌的其他行為,即練習部分的“看一看”欄目,目的是為學生例舉出一些具體行為,以便鼓勵學生向小蘭學習,達到本課的行為目標教學。
教法建議
本課教學應注意四點。
1.本課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要將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結合,通過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愛”,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愛”,在教學中要貫穿“愛”的情感,不僅要情理交融,還要請行結合,以情促行,以行表達情意。
2.本課教學要加強行為指導,一年級小學生往往有了一定認識,有了情感,但不知該怎么做,或上課激動一時,下課行動依舊。本課教學要在激發學生愛爸爸媽媽情感的基礎上,提出明確的行為要求,激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按行為要求去做。
3.本課教學要緊密聯系本校、本班學生的實際,在學生中發現好的典型,以學生身邊榜樣的真人真事打動學生。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老師要心中有數,使教學加強針對性。但要注意堅持正面教育,以正面典型促使學生自己認識到以往做的不足之處。不要過多地擺出學生的錯誤之處。
4.“孝親敬長”德目的教育,在一、二年級體現一個重點,安排五課時,一些內容在二年級教學中進行,以后各年級仍要進行這一教育。因此,在一年級進行這一教育時,不要求全,不要拔高,要認真體現課程標準對一年級教學的有關要求,符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實際。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我愛爸爸媽媽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父母養育子女很辛苦,自己是在父母親切關懷、照顧下長大的。
2.知道應當敬愛父母,做敬愛父母的好孩子。
情感:
1.體會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產生愛爸爸媽媽的情感。
2.愿意做敬愛父母的好孩子。
行為:
1.對父母說話有禮貌,會問候。
2.外出和回家要向父母打招呼。
3.吃東西要先想到父母。
教學重點:體會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辛苦。
教學難點:小蘭體會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辛苦,對于過生日有了新的理解,過生日時應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因此把生日蛋糕給父母吃。
教具準備
1.動畫課件:《我愛爸爸媽媽》。
2.音頻:錄音故事《看誰做得好》
3.文本資料:《小明和媽媽》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同學們,誰能說說在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是誰?
2、同學們,在你的家里都有什么人,他們對你怎么樣?
3、同學們,你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又是怎樣長到這么大的嗎?
學生討論著回答問題。
過渡語:好,剛才所有的學生都提到了爸爸媽媽,那現在就請同學們來說一說自己的爸爸媽媽對你們都做過哪些事情?你認為哪些是愛你們的,哪些是不愛你們的。
一、說說自己的爸爸媽媽
1、學生回答,討論。
教師提示:同學們剛才的回答有很多是相同的或相近的,現在就請同學們把剛才回答的問題一一記下來,然后分組討論總結,父母愛你們的有多少條?不愛你們的有多少條?然后由各組代表匯報結果。
學生分組討論,記錄,總結,匯報。
教師小結:父母愛我們的差不多,不愛我們的有兩點不同意見,最突出的就是認為父母打孩子是否是不愛你們的行為。噢,這個問題比較點型,這樣吧!現在我們采取正反方辯論的形式,認為不愛你們的同學坐到左邊,你們是反方,認為愛你們的同學坐到右邊,你們是正方。我(教師)是主持人。
板書:說說爸爸媽媽
二、怎樣理解爸爸媽媽
1、父母打孩子是否是不愛孩子的行為辯論大賽現在開始。
正方同學發言。
展示拓展資料中的《小明和媽媽》
故事中小明的媽媽打了他,你難道說媽媽不愛他嗎?其實可能正相反,就是媽媽太愛他了,所以不想把家里的困難告訴他,但當時打他,可能是實在沒辦法。但我方也不贊同父母打孩子,可以說服教育,或和老師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反方同學發言。
正反方激烈地辯論。
教師小節:正方同學的那個故事很感人,反方同學說的也不差,父母打孩子不是不愛孩子的行為,只是教育方式有些錯誤。但我也不贊同父母打孩子,可以說服教育,或和老師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現在我來給大家看一段動畫,大家來評一評小蘭做得好不好,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
演示動畫:我愛爸爸媽媽 下載
教師小結:小蘭把蛋糕給媽媽吃,說明她已經理解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小明把騙媽媽的錢還給了媽媽,說明他也理解了父母的恩情,理解了父母的恩情,就知道了爸爸媽媽是愛我們的,那我們是不是也要把同樣的愛獻給父母呢?那現在就請各組說一說怎 樣把愛獻給父母。
板書:理解爸爸媽媽
三、怎樣愛父母爸爸媽媽
學生回答。
播放錄音故事:《看誰做得好》。看看是不是和我們同學做得一樣好。
教師小結:瞧,故事里做到的,同學們也都做到了。在家里聽媽媽的話,不惹媽媽生氣;好好學習,讓父母高興;出門時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時要叫爸爸媽媽; 吃東西時要先想到父母。
板書:愛爸爸媽媽
四、為爸爸媽媽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