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9 20:23:4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高考議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觀點明確
議論文必須要有中心論點,且中心論點是唯一的。
二、論證充分
最常用的論證方法是引證法和例證法。我們還可以從學過的文言論說文中學習論證方法,如荀子《勸學》大量運用比喻論證,《察今》運用寓言故事說理,《過秦論》運用對比論證,《六國論》運用假設說理。綜合運用多種論證方法,能使論證充分。
三、結構清晰
議論文的開頭提出問題(引論),主體部分分析論證(本論),結尾解決問題(結論),整體上常采用“總分總”的結構――開頭提出中心論點,中間論證中心論點,結尾重申中心論點。主體部分常采用的結構有:
(一)并列式。
即在主體部分把中心論點化為幾個分論點進行論證。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滿分作文《談意氣》(3),開頭提出中心論點“舍我其誰,勇戰萬方的意氣是成功的基石”,主體部分化為三個分論點――舍我其誰的意氣使人奮起;獻身理想的意氣使人勇敢;勇于探索的意氣是人們發揮潛能的金鑰匙。
(二)遞進式。
即在主體部分對中心論點進行層層深入的論證。如2006年高考全國卷I滿分作文《找準位置發揚自我》,開頭提出中心論點“萬類霜天都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長處,我們應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出自己的優點,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發揮自己的長處,發揚自我”,主體部分先論證小草、烏龜、小河等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位置,不盲目隨從別的東西,再論證我們人類也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要盲目崇拜別人的優點。在論證這一分論點時,先舉古代仁人志士屈原、司馬遷的例子,然后舉現代社會任長霞、袁隆平的例子,他們都找準了自己的位置,為國家作出了貢獻。這樣,由物及人,由古及今,層層深入地論證了中心論點。
(三)對照式。
即在主體部分對中心論點進行正反兩方面的論證。如2005年高考廣東卷滿分作文《讓紀念閃耀理性的光芒》,開頭先提出中心論點“紀念需要行動來升華,更需要理性來引導”,主體部分先舉德意志民族的紀念,修建集中營紀念館,他們的紀念是理性的紀念;再舉日本大和民族的紀念,美化侵略罪行,他們的紀念脫離了理性的制約,一正一反形成鮮明對照。
四、對事實的敘述不能太詳
在運用舉例論證時,不能對自己或他人的經歷從頭到尾詳細敘述,要根據觀點進行簡明扼要地敘述。
五、要通過分析把論據和論點聯系起來,使二者相統一
相同的事例可以證明不同的觀點,關鍵在于自己的分析。如,同樣是司馬遷受宮刑發憤創作《史記》的例子,在2007年高考上海卷滿分作文《必須跨過這道坎》中,作者寫道:“是放棄尊嚴還是放棄先父遺愿,在這個人生的門坎上,司馬遷明白他必須勇敢跨過。他跨過了宮刑之痛,跨過了君王之恨,跨過了親人之怨,用帶著血的雙手捧出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痹?006年高考全國卷I滿分作文《找準位置發揚自我》中,作者寫道:“ 司馬遷忍辱負重,受過種種刑罰,甚至受過使人生不如死的宮刑,然而他忍受著身體的疼痛與精神的壓力,找準自己的位置,為國家為社會寫下了真實的歷史,是真正的華夏兒女精神?!?/p>
六、論據的選取
(一)可以從學過的文章中找。
課本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要善于把課文的學習和寫作聯系起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莊子的《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等都是高考作文中常用的材料。如在2003年高考滿分作文《勿以好惡論斷之》中,作者寫道:“勿以好惡論斷之。如果楚王不是因聽信鄭袖之辭而疏遠屈原,就不會為秦國所吞并。勿以好惡論斷之。如果李存勖不寵幸伶人,重用伶官,不理國事,自不會因一人之亂而七廟隳,為天下蒼生所笑。勿以好惡論斷之。如果諸葛亮不聽信馬謖的信誓旦旦,自不會痛失街亭,一敗千里,死難瞑目?!彼x取的論據都是出自所學課文。
(二)可以從歷史人物中找。
屈原、荊軻、諸葛亮、項羽等是高考作文中常出現的人物,幾乎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可以找到他們的影子。
(三)可以從“感動中國”人物中找。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也是高考作文中常用的材料。如2005年高考全國卷I 滿分作文《沒有付出哪有累累碩果》,選取了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徐本禹、梁萬俊、桂希恩、明正彬的事跡作為論據;2006年高考廣東卷滿分作文《用愛雕刻心中的天使》,選取了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李春燕、叢飛、洪戰輝的事跡作為論據。
七、語言要力求優美、精練
議論文的語言枯燥、乏味是不能得到高分的,要想取得高分,就要對語言加以修飾,使文章帶有散文氣息。
(1)善用排比,富有氣勢。
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滿分作文《談意氣》(1)的開頭。
(2)善于引用,內容充實。
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滿分作文《談意氣》(2)的開頭。
高考考試說明對作文發展等級的“深刻”有明確要求: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這就要求高中學生具備較高的認識水平、較強的分析能力、周密的思維品質,并且在作文當中體現出來,使自己的作文符合“深刻”的標準,達到發展等級的要求,最終取得理想的高考作文成績。
但是,現實卻并不令人樂觀。到了高三,多數學生的作文難以突破基礎等級的標準,或立意偏差,或膚淺單薄,或缺乏辯證。學生著急、無助,老師失望、無奈……
很顯然,學生的作文遇到了瓶頸——膚淺、不夠“深刻”。敢問路在何方?破瓶頸之術有哪些?學生該如何寫作才能做到“深刻”呢?以議論文為例,指明途徑一二。
一、立論要切合題意
材料作文要夠“深刻”,首先“ 立論”要切合題意。符合題意或基本符合題意都不能使作文達到“深刻”的層次。如何分析材料才能使“ 立論”切合題意?
“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最佳的方法。構成材料的言行、結果、表象等,僅是材料的外殼,是材料的表層意義。由此立論,就事論事,難免浮淺。只有對材料進行縱向開掘,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剖殼見核,找到那具有內驅力的思想、原因、本質,才能把握住材料的深刻內涵,立論才會準確、深刻,吹盡“黃沙”拾到“金”。
如:聶衛平在韓國比賽間隙,在一家商場的柜臺前打聽一雙鱷魚皮鞋的價錢,服務小姐說:“你看看就可以了,你們中國人也買不起,太貴了?!崩下櫼宦?,拍出一萬美元,買下了這雙皮鞋。
從表層意義看,老聶花了一萬美金買一雙皮鞋,可說是花了冤枉錢,或者說他擺闊氣,這種認識就膚淺了。我們知道,人物的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從人物的表現入手剖析他之所以這樣做的思想根源,才能抓住實質,立論深刻。老聶為何有這個“舉動”——維護人格尊嚴,有愛國熱情。挖不到這步,立意就不會深刻。
“事出有因”,凡事都有因果關系,一則作文材料往往包含著一種或幾種因果關系。我們分析材料時,首先要找出其中的“果”,再逆溯出其中的“因”,最后從這種因果關系中悟出一個“理”。事物是復雜的,因果關系更是復雜的,從不同角度分析,便可找出不同的因果關系。某些“果”可能有很多“因”,有內因,有外因,有主要原因,有次要原因。要使立論準確,切合題意,則必須找出其中的內因、主因。從內因、主因入手立意,文章才深刻??聪旅嬉粍t材料:古巴比倫人想建造一座通天塔,上帝知道后便從中挑撥,使巴比倫人內部不和,在如何建塔的問題上爭吵不休,結果建塔的計劃成了泡影。
上面這則材料至少有兩個“因”,其中“上帝挑撥”是外因,“內部不和”是內因。從外因可立論:成事須有主見,警惕上帝挑撥。顯然只是符合題意。從內因可立論:團結就是力量,分裂就會失敗。這個立意才切合題意,以此“立意”寫成的文章才會深刻。
二、議論要深入透徹
有一文段這樣寫:
學貴有恒。學習上最難得的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白熾燈時,為了找到白熾燈的燈絲材料,經過一千多次實驗,淘汰了上千種材料,最后才獲得成功。無獨有偶,藥品“606”據說也是經歷了606次實驗才制成的,故發明者命之為“606”。
上文觀點明確,論據充分,本應該是不錯的文段。但細加研讀,總覺得缺少了點什么。這是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即“觀點+材料”式的議論文。這類文章不乏鮮明觀點,不乏充實材料,但就是缺乏議論,不能把論點和論據連接起來,論據為什么能證明論點不能指明,同時也顯示了作者缺乏思考,沒有較深的思辨能力,也就沒有達到“深刻”的要求。
上文可以修改成下面的內容:
學貴有恒。學習上最難得的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白熾燈時,為了找到白熾燈的燈絲材料,經過一千多次實驗,淘汰了上千種材料,最后才獲得成功。試想,倘若愛迪生無恒心,能經受這一千多次失敗的考驗嗎?還能有白熾燈的發明嗎?無獨有偶,藥品“606”據說也是經歷了606次的實驗才制成的,故發明者命之為“606”。倘若發明者缺乏恒心,哪怕是進行到605次實驗的時候,便打退堂鼓,敗下陣來,還會有“606”的誕生嗎?
文段加了幾句議論性的句子。有了這幾句,整段文字就如同畫龍點睛,論點和論據之間就有了緊密的聯系,論證效果就變得深刻透徹。
議論說理是議論文的核心、靈魂和生命線。議論文,重在議論,貴在說理。議論是否精彩,說理是否透徹,關系到文章思想是否深刻,也就直接關系到議論文質量的高低。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議論文中的議論說理卻成為制約議論文寫作的瓶頸,成為議論文提升檔次的隘口。有的學生只敘不議,或以敘代議,不能在敘述的基礎上議論說理,升華主旨,文章顯得頭重腳輕,毫無說服力可言,很難讓人信服,嚴重影響了作文質量。因而,努力掌握議論文的議論方法,連接好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是提升議論文品味,寫出夠“深刻”的作文的法寶。
法寶有哪些?法寶有二:
1.因果分析法
葉圣陶說:“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而議論文卻以‘說服他人’為成功?!保ā段恼吕挕罚┻@正說明了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議論文不但要論說對某一議論對象的見解,表示作者的態度(即觀點),而且要闡明為什么提出這種見解,為什么抱這種態度。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論據所述的事實(結果),并據此推求形成結果的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如:
君不見照亮了苗鄉的那位月亮般的姑娘,即使她沒有翅膀,她依然是天使。為什么?就因為她用全心的愛,燃燒自己的青春,點亮了苗鄉的路??!用愛,她肩負起十里八鄉的健康。叢飛雖不在了,但他是永生的天使,永遠飛舞于人們的心中。為什么?因為叢飛用愛心包容了整個世界!他的博大的愛,感動了全中國。
上文中的“為什么”,較好地架起了事例與結論之間的橋梁,使論點和材料的聯系緊密了,達到“敘”為“議”服務的目的,材料就有了說服力,文章就夠“深刻”了。
2.假設分析法
運用假設推理對所列舉的論據進行分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襯,很有說服力。具體地說,就是在敘例之后,假設事例中能達到某種結果的條件不存在,并分析在這種情況下可能產生的結果,然后,將這一結果與原事例中的結果作比較,對比鮮明,結論自明。具體的方法是——敘正面事例從反面進行假設分析,敘反面事例從正面進行假設分析。如:
歐立希為發明一種新藥,堅持進行試驗,失敗了,總結教訓再干,一直試驗了606次獲得成功,制出了以試驗次數命名的新藥“606”,新藥的問世是堅持的結果。試想,如果歐立希僅僅試驗一兩次,失敗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藥又怎能會問世呢?如果他試驗了一二百次都以失敗而告終,他若認為成功的希望已經渺茫,甚至懷疑了原來的設想,因此而偃旗息鼓,自甘放棄,不另辟蹊徑,那么“606”自然不會誕生。即使他試驗了605次,又失敗了,如果他這時喪失了信心,希望之火熄滅了,那么,他也會功虧一簣,功敗垂成,同樣,也絕不會有“606”的誕生。正因為他堅持下去了,最后,他終于獲得勝利??梢姡瑘猿植攀莿倮?。
這樣的文章,有事例,有分析,有深度,有力度,令人信服。
三、論證結構須“層進”
議論文的結構模式常見的有“并列式”“對比式”“層進式”等,其中“層進式”不僅論述“為什么”,還要闡述“怎么辦”,即指出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方法。這樣,分析透徹,說理深刻,文章才能閃耀出理性的光芒。請看高考滿分作文:
鎧甲存身,利劍出鞘
①被狼追到河邊的兔子不會游泳,難保其身,于是學習游泳。游泳遇到了困難,小兔子還要堅持訓練自己的弱項嗎?
②我相信這是每個有志的青年人步入社會時都要遇到的疑問:“做一個專才,還是一個全才?”
③這的確是一個如何實現自我價值的難題。依我看,我們在世上做一個生活的戰士,必身著護身鎧甲,手持破敵利劍。這鎧甲,便是全面發展帶給我們的游刃有余,存身于世;這利劍,則是突出才能帶給我們的耀眼鋒芒,閃耀生命。
④我們需要鎧甲,是為了身處困境時從容不迫。諸葛孔明通曉天文地理,又看透人心,終成一代智絕。試想如果他不能預知天氣,縱使看穿公瑾的小肚雞腸,孔明也難演草船借箭的神奇。沙漠中的旅行者,如果只會辨明東西,而缺少找尋水源的技巧,恐怕也兇多吉少。缺少全能的鎧甲,不足以安身立命。
⑤我們需要鎧甲,是為了戰機有利時更自信地進攻。大哲羅素,正是擁有數學、科學、文學、哲學的深厚底蘊,才能在譴責文明墮落、霸權政治時收放自如,深入人心,面對攻擊輕松化解。一身鎧甲,才促使羅素站穩重心,扮演攻堅者的角色。
⑥擁有護身鎧甲的同時,一定要記得磨利你手中的長劍,使你出手不凡,直中要害。莫奈正是不滿足于熟稔各派技法而獨辟蹊徑,用光與影的變幻作劍,辟出了印象派的王國;陳景潤如果不舍棄其他廣博的科學愛好而專攻無窮級數,手中便不會握住那刺破數學王國黑夜的劍,為后來者帶來黎明。
⑦所以說,鎧甲存身,利劍出鞘。
⑧鑄一身鎧甲,需要勇敢的擔當與面對挫折時的堅強。不是所有事情我們都擅長,煉就“全才”的道路必然是艱苦的。但我們絕不能中途放棄,像空有專業技術卻不修煉人際關系,最終待業在家的北大博士。只有勇于擔當生活責任的戰士,才能耐心鑄好每一個鎧甲的縫隙,像打工皇帝唐駿,打磨自己的每個方面,終使夢想得以發揮效力,改變人生。
⑨磨一把利劍,需要認清自我的智慧與敢于選擇的魄力。找準你要磨的是哪把劍,有時并不容易。美國國務卿賴斯做到了。曾身為“小鋼琴神童”的她一次在目睹其他少年天才的表演之后,毅然放棄了這條“別人注定比我優秀”的道路,重新尋找劍的定位。20年后,她成為斯坦福大學最犀利的政治學講師。
⑩鎧甲存身,利劍出鞘,是一種對人生、對社會負責的態度,也是應對社會競爭以不變應萬變的法門。像那只小兔子,我的建議是:努力練好各種技能的同時,將跑步練得更快更強。這樣便不致于被狼逼到海邊;即使逼到海邊,也可順利脫身,展開另一場生命較量。
11鎧甲存身,利劍出鞘,用一顆堅韌而勇敢的心,像戰士那樣去開辟生命的疆域,廣闊無邊,為生命立心,立身,立豐碑!
這篇高考作文能獲滿分,主要歸功于“深刻”。文章立論切合題意,第④段的假設分析、第⑤段的因果分析、第⑥段假設分析與因果分析相結合,使文章的論述深入、透徹。特別是文章運用了“層進式”結構——④⑤⑥段從“為什么”層面論述了“為什么需要鎧甲(孔明、 羅素)、為什么要磨利你手中的長劍(莫奈 、陳景潤)”的道理,⑧、⑨段從更高的“怎么辦(做)”的層面闡述了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方法:鑄一身鎧甲,需要擔當與堅強(正反舉例:北大博士、唐駿);磨一把利劍,需要認清自我的智慧與敢于選擇的魄力(賴斯)??芍^說理全面、充實,分析透徹、深刻。
四、說理要辯證周密
所謂辯證說理,就是要用辯證的、發展的、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事理,既要看到問題的這一面,又要顧及另一面,不絕對化,不片面化。說理思維的周密性,是一個人思想成熟的重要標準。只有思想成熟的人才能寫出足夠“深刻”的文章。不周密的觀點、主張是談不上“深刻”的。
試看下面的例子:
例1:“自信與謙虛”,這是一個關系型話題,文章要把握住二者之間的關系,先闡述既要相信自己又要謙虛聽取別人意見的道理,再指出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盲目聽從。觀點鮮明而說理辯證,論證十分嚴密。
為什么要細分分論點呢?首先,分論點的出現能使中心論點得到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充分論證,從而使得中心論點更為突出明確。其次,分論點的出現能有效防止文章跑題、偏題,即使在一個分論點里論述稍有偏題,下一個分論點也能迅速進行挽救。當然,細分分論點還有一個顯見的好處,那就是充實文章內容,讓考生不再為達不到高考作文800字的字數要求而發愁。
明白了分論點的重要性后,那么該如何細分分論點呢?
首先,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列提綱構思的時候,就要明確寫作時使用什么結構,是并列結構、遞進結構、對比結構,還是綜合式結構。
設置并列式的分論點必須從同一個角度或同一個方面對中心論點進行分解,這幾個并列的分論點不能重復,不能交叉,不能包含。并列式的分論點應追求句式一致、形式整齊。設置并列式分論點的好處在于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論述觀點,使文章條理清晰、論述充分,避免了論述片面、空泛的問題。
層進式的分論點必須嚴格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邏輯順序設置三個分論點,思想內容上的層進式的分論點必須具有在內容上層層深入的特點。設置層進式分論點的好處在于能使說理透徹,邏輯思路清晰;能使文章分析層次清楚,更好地顯示分析論證的條理性和深刻性。
對照式的分論點是從正反兩個方面對中心論點進行分解,兩個對照的分論點必須針鋒相對、截然相反,但也可以追求句式的一致,形式的整齊。設置對照式分論點的好處在于能使觀點、做法的利弊善惡對比更加鮮明直觀,論述更有力量,說理的穿透性更強。
設置綜合式的分論點應該注意文章整體上采用哪種方式,每一部分內部又采用哪種方式,處理好文章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做到分論點之間的關系清晰而不混亂。綜合式分論點的好處在于能把復雜的問題論述得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能體現高超的論辯技巧。
一、取物設喻,切入正題
取物設喻的開頭方法,形象生動,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可感,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自然地引出要論證的觀點。我們來看個例子:
睡眠有深淺,閱讀亦如是。
淺睡眠,或伴之以夢魘,或失之以深潛,一覺醒來如未睡一般,慵懶疲乏,淺閱讀其實與淺睡眠相仿佛。(《閱讀還在于深度》)
在這個開頭中,作者用睡眠作比喻,將深睡眠和淺睡眠對應深閱讀和淺閱讀,由淺入深,通俗易懂,主張“深閱讀”的觀點在比喻中表達明白。再看一個例子:
茫茫書海之中,如果深閱讀是大海,那么淺閱讀只能是小溪;如果深閱讀是藍天,那么淺閱讀只能是浮云;如果深閱讀是草原,那么淺閱讀只能是綠坪。
大海,永遠充斥著的,只有河水跌撞而來的轟轟濤聲。有時表面上默默無聞,但那叫波瀾不驚,不為外界所動,然而小溪,整日嗚咽,用全身力氣叫喊也只不過是滴滴答答。那溪中的青蛙自以為是地亮著歌喉;再看那海中蛟龍,騰溪而上,一切美景盡收眼底。(《淺閱讀與深閱讀》)
在這里,作者運用了一組比喻句,將深閱讀比喻成“大?!薄八{天”“草原”,而淺閱讀則只能是“小溪”“浮云”“綠坪”,比喻之中套用排比,既明白易懂又富有氣勢。運用這些整齊的句式,作者想要表明的觀點就顯露無遺了。
二、鋪排比興,由物及人
這種寫法的好處在于能夠連類而及,由物及人,由事及理。往往可以形成句式整飭的排比句,加強語氣,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作者平時的素養和積淀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例如:
仰望蒼穹,浩瀚的宇宙中無數的星球,塵埃匯聚著,它們就是宇宙的內涵,就是宇宙的精華。我們每一個個體如同宇宙一樣,我們也有內涵,那是我們閱讀所得到的。
天空深邃悠遠,是因為它有飄逸的云兒和飛翔的小鳥;大海廣闊無邊,是因為它有跳動的浪花和暢游的魚兒;草原蔥綠美麗,是因為它有茁壯的小草和馳騁的駿馬;我快樂穿梭于天地,是因為我有“悅讀”的行囊。(《背上“悅讀”的行囊》)
三、排比壯勢,打造華章
排比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方法,它的好處是可以壯大文章聲勢,一浪高過一浪,或逐層深入,或多個角度,比較充分的證明觀點,又能給人氣貫長虹的感受。暢快淋漓的排比,不管是組句還是組段,或許都是不可或缺的利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與落構成了張弛有度的完美一天;月圓是畫,月缺是詩,圓與缺構成了皎皎明月的完美形象;光明如彩虹,陰影如風雨,光明與陰影構成了搖曳多姿的完美人生。(《光?影?人生》)
四、引文入題,博雅深沉
恰如其分的引用不僅可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而且可以彰顯文采,事半功倍。引用是借他人的智慧之光照亮自己的文章,如同在夜幕中鑲嵌一粒粒閃光的珍珠,其效果不言而喻。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淡淡的樹影,隔著輕簾,若隱若現;“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花雜衣香”,江南水鄉,采蓮歌女,繞過長橋,淺笑顧盼;“被酒莫驚春睡重,讀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一襲長袍,一樹蕭秋,殘陽余暉,孑然一人!(《猶憶書香》)
五、欲擒故縱,迂回取勝
先從反面入手,破而后立。先說觀點的對立面,對立面一望可知的謬誤或黑暗與文章想要提出的觀點相對照,對比中彰顯觀點的正確和鮮亮。這種用法注意迂回時不能太過,要簡潔明了。簡明的對比后直接入題,開篇立論。例如:
當哥本哈根大會在無果、無奈與無聲的嘆息中結束時,我不禁感慨,也許綠色的生活只能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之中。(《綠色生活》)
六、直指現實,關注生活
高考滿分作文議論文800字:修心如蓮
樹求禽獸以攜,遭拒;結實以靜候,則咸相食,其籽得傳。
《勸學》有云:“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比凰锖我栽笧槲宜?蓋因其腹中有物,非空也。
人,只有自我修行,價值昭彰,才可求他人賞識,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即是此理。修心如蓮,不蔓不枝,香遠益清。田田的荷葉間一段綠波,愈令風荷芳行萬里。
漢有昭君,不賂畫工,寂寂深宮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蓮,終得一日,天理昭昭。她的傾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親匈奴。識大體的智慧,濟蒼生的胸懷,沉著大氣的風范,令她成為一首絕唱。直至百千年后,人們仍可從杜甫的吟誦中瞥見那一抹驚鴻的倩影,驚艷了歲月。是什么讓一位紅顏以扶柳之態名留青史?是其內在的德。修心如蓮,憑自我價值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蜀有孔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躬耕于南陽,不爭虛名于諸侯。然而一代名主劉玄德恭敬相邀,三請兩拒,傳為美談。如果他不是臥龍先生,只是一介凡夫俗子,又有哪個帝王會甘心低頭細語呢?羽扇綸巾間的豪情膽識是其吸引劉備的法寶。修心如蓮,孔明靜候。以兼濟天下之大才贏得生前身后名。
姜子牙垂釣言:“愿者上鉤。”八十高齡遇文王??梢姡廊丝是蟮呐c年齡無關,與相貌無緣。內在價值的升華才是一個人得到贊賞的根源。
甜美的果實讓飛禽走獸們心甘情愿地為之奔波;幾句空話卻沒有激起一絲漣漪,人性說到底總還是帶著那么一點點的自私與冷漠。為利相謀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誰也沒有必要因此去指責他人。如何讓他人盡心盡力地伸出援手?我們應當磨礪出自我價值,給別人一個襄助自己的理由。人,如果一味只求索取,最終沒有誰會愿意施予。
修心如蓮,讓馨德之香愈遠愈清。礪己如實,令品質之花不凋不敗。
于天地山川中探求,亦得此理。紫云英鋪滿山野而無人理睬,菟絲子則更令人厭惡。然而,蘭花之較弱易萎,仍有人大費精力悉心養護。蚌深臥水底,恒有漁人冒死打撈。為何?因其有內在價值值得人為之一搏。唯有自身璀璨如星空,如鉆石,如珍珠,才可讓人于萬千沙礫中發現自己。不入法眼,焉得相助?
散文化議論文集散文與議論文兩種文體優勢于一身。散文重在語言的形象生動,議論文重在有思想見解,用優美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思想,這就是好文章。它不僅具有充足的論證力和說服力,而且更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力。
散文化議論文最大的成功在于它的散文化,有散文的特質,避免了傳統議論文語言的枯燥乏味和空洞抽象。“語言就是力量!”雨果如是說。它最有利于展示語言的魅力,能把語言做好、做精和做美,使文章錦心繡口,文采飛揚。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备呖甲魑陌l展等級也明確規定要富有文采。而且評卷時,同等內容的作文以語言的優劣評定分數的高低。
因此,散文化議論文也最能體現出文學性。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也能展示較深厚的文化積淀,最能見出考生的文學功力和文化底蘊。而且語文閱卷老師也大都喜歡此類文章,因他們最鐘愛于文學。
散文化議論文的本體是議論文,而議論文往往觀點明確,便于閱卷老師一目了然,能迅速抓住全文觀點和所寫內容,不致于費時費力,閱卷既快捷又準確。很多學生包括語文老師都認為記敘文多年寫作,十分熟悉,寫記敘文最穩妥。殊不知,學生最難寫好記敘文,一是語言平凡甚至平庸,二是難寫出敘事的波瀾曲折,所以學生不具備寫好記敘文的能力。況且記敘文必須全文看完才知所寫內容,而如此則會耽擱很多時間,不合考場閱卷習慣。因此記敘文難得高分,除了經典的小小說,但經典的小小說又是極難寫成功的。而散文化議論文適宜于寫任何內容,可謂以不變應萬變。何況,散文化議論文還可做出具體模式,供學生借鑒運用,學生極易操作,精益求精,大多學生都能寫好。
當然,練好散文化議論文必須首先練語言,而語言必須從高一開始慢慢訓練,而且要用多種方法全方位訓練:積累語詞,盡量運用新鮮、新穎和新奇的詞語,避免運用大眾詞、常見詞,因漢詞豐富多彩;多用典雅、純正的書面語,少用或不用乏表現力的口語,可增強文章的書卷氣;練句練段,不在乎句段的長短,重在其有意蘊,耐人尋味,力爭練經典句段;練各類仿寫和擴寫,強化整句意識,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練修辭手法尤其是比喻和排比,這是散文的重要特征;練各種描寫,描寫是最重要的寫作能力,最具文學色彩;提煉詩語,詩歌語言是語言礦藏中的鈾,能提煉或運用詩語,更增文章的含金量。不僅如此,老師還要經常給學生介紹名言警句、經典語段、新詩精品、古典詩詞名句名作,學生多加領悟、背記和運用。通過種種舉措,學生可提高語言水平,寫好散文化議論文。
高考專題輔導:作文文體-常見作文文體之議論文
議論文重在說理。道理貴在深刻而廣博。但是太多數學生都只滿足于樹立明確新穎的中心論點,而缺乏更深入的思考,從而形成了觀點加論據的簡單議論文。語言平淡、蒼白,思維缺乏張力。
確定論點固然重要,但展開論點更加重要。要將道理分析得深刻,就應該分解中心論點,得出分論點,在深度與廣度上推進,具體而言有以下分解方法:
點擊下載全部:高考作文高分秘笈:常見作文文體之議論文
【關鍵詞】新課標高考;高中議論文作文教學;走出校園走向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傳統作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師存在問題
(1)教師在審題、立意、選材、布局甚至講開頭、結尾等等方面的引導上存在較大問題,不注重專項訓練,作文教學流于形式,導致學生作文普遍大而空。同時,教師提倡的優秀范文又離學生寫作水平較遠,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無從談起。(2)教師過分點撥作文技法,不注重學生平時的積累,給學生造成了思維定勢,學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和創意,更談不上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
(二)學生存在問題
(1)行文不夠流暢,語病太多,很多錯別字。學生作文往往在行文中,抓不住重點,抓不住論點。如在《論理想》中,學生多寫什么是理想,而不是理想的重要性和對人生的意義。(2)論點提出不夠合理,不夠明確,論證方法的選擇上沒有章法,論證過程重復嗦。在學生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往往先保證的是字數,但很多學生只停留在這個層次,沒有在扣題、深挖思想上下工夫。(3)論據相當缺乏,不具有代表性。學生忙于應付各種考試,沒有靜下心來讀書,積累的素材和論據少之又少,在寫作中一個論據反復用,生搬硬套,不講究切題,極大地削弱了文章的論辯性。(4)文章寫作缺乏深入思考,名人名句堆砌現象減少的同時,日記化、私人化寫作的內容比比皆是,不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同時,在深挖材料的深層內涵上欠缺很大,造成文章沒有深度。(5)學生作文脫離了當下社會熱點、時代特色,這與高考要求相背離。
二、新課標高考下高中議論文作文教學創新途徑
(1)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向生活要素材。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進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感人畫面,發現生活中的趣事奇聞。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觀察生活趣事,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觀察社會現象、自然現象,獲得生動的感性材料,并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是一種很好的積累,也是成長的記錄單、生長年輪的歲月證明。長期積累,豐富生活閱歷,同時,也可以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傊?,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觀察生活,保證學生寫出生活的豐富多彩,展現個性,展現個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才是新課標下作文教學的歸宿。
(2)鼓勵學生記日記,走出紛擾世界,走進小宇宙,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學生有一顆赤子之心,用一雙單純的眼,把身邊經歷的,把自己聽到、看到的都記錄下來,養成一種記日記的好習慣。對每個處在成長期的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好習慣,而日記則成為人生的巨大收獲,是一筆無價的財富。同時,在記日記的時候,只有思考了,走進內心了,才會有見解;走進了心靈世界,才會看到真實的心,不停地用歲月打磨粗糙的心,讓它晶瑩剔透;不停地用情感去擦拭疲倦的心,讓它清爽無比。
在整個時代“壓力山大”的時候,學生更不能例外,學業負擔太重,有那么多看不懂的人和事,有那么多放不下的人和事,而當學習之余,翻開日記,面對日記,一切紛擾都統統放下;面對日記就像是面對自己一顆真實的心一樣,日記里住著一個真實的自己,住著一顆勇敢的心。
(3)鼓勵學生課前進行兩分鐘的演講,增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分享中積累素材。每天出一個話題給學生,讓學生課下準備,讓學生從各種媒體上找素材,讓學生也當一回演說家,過段時間,讓學生逐一展示。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提取篩選信息,個性化解讀能力。學生可以從新聞中獲取營養,不管是國內外新聞還是身邊的新聞,都會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貫徹了國家提倡的“大語文”要求,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素材和語料,為學生寫出言之有物、內容詳實的作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鼓勵學生預先小組互評作文,找到不足。首先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小組互相批改作文,在批改中找到不足,在作文互評中了解高考作文評價標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和平時的訓練中能夠按照高考評閱標準去進行每一次作文的寫作。長此以往,學生的高考意識強了,作文的規范性也提高了,是一舉多得的措施。
(5)鼓勵學生課前介紹名人名言,拓寬學生知識面,幫助學生擴充論據積累量。
安排學生課下搜集名人名言,經過課下準備,鍛煉了學生的搜集能力,并且讓學生課前進行集中演講。采取分組搜索有關話題方式,最后找出集中時間進行學習和認識。擴展了學生視野,擴充了材料積累,增加了作文論據積累量。
(6)組織學生分組收集論據,增加論據積累。分組給每一個小組一個話題,分組收集論據。學生課下充分地準備,再選時間集中交流。一個小組收集論據,全班分為8個組,長期堅持學生的資源實現共享,論據量得到幾數倍的擴充。
(7)舉辦辯論比賽,在實戰中錘煉辯證思維。組織學生舉辦辯論比賽,在辯論中錘煉辯證思維。雙方的辯題就是自己一方的觀點,論證自己的觀點正確需要有充分的論據,而且更需要辯手有清晰的辯證思維,而這極大地錘煉了學生的思維。例如辯題“金錢是萬惡之源”和“金錢不是萬惡之源”,學生在作文中辯得不很理想,于是我們發動大家去準備一次辯論比賽。我想對于學生而言,正也是一種鍛煉。
新課標高考背景下,高中議論文作文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中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積累素材,擴充論據量,激活學生辯證思維模式,進而提高高考作文得分,最終提高高考成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