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管理論文8篇

時間:2022-12-18 10:45:3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糖尿病管理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糖尿病管理論文

篇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患者,男33例,女12例,年齡48~67歲,病程10+5年。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

病因分析

(1)血管病變長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糖脂代謝紊亂,機體處于高糖、高凝、高粘狀態而發生管壁增厚、管腔狹窄,下肢供血逐漸減少。

(2)神經病變高血糖微血管病變導致神經內膜缺血缺氧而發生神經病變,導致周圍感覺神經缺失,肢體末梢的保護性感覺減弱或喪失,周圍運動神經病變,骨間肌萎縮,足部脂肪墊變薄,跖骨頭突起。

(3)合并感染因神經病變患者痛覺減低或消失。當外界因素損傷局部組織造成傷口感染,引起糖尿病足,嚴重者導致壞疽。其次,糖尿病患者的白細胞功能障礙,多核細胞的移動趨化功能降低,噬菌能力下降,是導致感染的另一重要原因。{3}

(4)其它誘因

①患者缺乏糖尿病相關知識,對末梢神經病變如肢體麻木,蟻走感、灼痛感等不及時就醫,足部潰爛不及時診治而造成糖尿病足。

②生活習慣不良,如嗜酒,不講衛生,不注意防范。

③忽視足部護理,只注意心腦腎的防護。

治療方法

(1)控制血糖:

使FPG控制在4.4~6.1mmol/L

PPG控制在4.4~7.8mmol/L

(2)控制感染

根據藥敏結果或經驗用藥選用兩種或以上抗生素聯合應用。

(3)傷口處理

清創去膿,每天換藥1~2次,局部用紅外線照射,及濕敷,濕敷液配制:生理鹽水100ml,胰島素8u,慶大霉素8萬u,654-210mg,局部壞死嚴重者,可予以祛腐生肌藥外敷。

(4)擴管改善微循環

(5)營養神經

(6)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促纖溶

(7)營養支持

(8)截肢:病變嚴重損壞骨質感染擴大明顯,及時截肢。

護理方法:

(1)糖尿病知識教育

(2)戒煙

(3)每天檢查足,看足底有無大皰,割傷或跛足,尤其是要注意足趾之間。

(4)每天洗足,仔細擦足,特別是足趾之間。

(5)避免溫度過高或過低,洗澡前手試水溫。

(6)不要赤足。

(7)不要使用化學制劑。

(8)不使用足操作的一些工具。

(9)經常檢查鞋內有無異物。

(10)對干燥的足,可以在洗澡后稍擦護膚油。

(11)直著修前剪趾甲。

(12)確保每次就診時均檢查足。

(13)足皮膚有大皰或潰瘍時均看醫生。

參考文獻

[1]鄧堯利,糖尿病足的臨床護理體會[J],使用醫技雜志2005;12(2)七月:385

篇2

1.1干預措施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藥物治療方式,試驗組患者采用社區干預措施,具體包括:

①飲食指導。患者應少食多餐,禁止暴飲暴食,多食五谷雜糧,少食淀粉含量高、糖分高的瓜果類食物,日常生活中適量運動,合理控制體重。

②運動指導。給予患者運動方面的指導,指導患者多進行有氧運動,如慢跑、騎行、散步等,不做劇烈運動。日常生活中通過適量運動減輕體重。

③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養成良#的飲食習慣,教導患者正確進行血糖監測,通過宣傳單頁、報紙等對患者實施糖尿病疾病的教育,鼓勵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多參與社區舉辦的健康知識講座,以提高自身及患者對糖尿病的防治知識儲備量。

④心理指導。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治療周期長,患者易出現焦慮、煩躁情緒,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患者指導,通過語言輔導以及列舉成功病例等開導患者,降低疾病治療期間的消極因素,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積極面對疾病,耐心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情況,及時協助患者調節自身情緒’必要時可及時就醫。通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防止患者出現代謝紊亂情況,并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幫助病情好轉。

⑤開展健康體檢。對該社區的糖尿病患者進行匯總并建立健康檔案,社區衛生機構每年為糖尿病患者實施1次體檢,體檢內容包括血壓、體溫、脈搏、血常規、尿常規、血糖、血脂等;社區衛生機構每年定期組織巡診,對納入檔案管理的糖尿病患者進行面對面的隨訪,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性化用藥措施以及生活指導等,并及時記錄患者病情,將記錄表歸檔。

⑥實施雙向就診。社區管理過程中若發現糖尿病高危患者,應及時轉到上一級醫療機構確診;上級醫療機構將控制效果較好或巳康復的患者轉到社區衛生機構中,反饋患者的基本信息,方便社區對患者進行管理,及時將患者納入健康管理服務中。

1.2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情況。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床表示,用f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較治療前改善,但試驗組患者的改善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

3討論

篇3

1.1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3年3月,在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隨訪的2型糖尿病患者244例,其中男128例,女116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44.28歲。全部患者符合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9.24±2.14)mmol/L,餐后2h血糖(14.08±1.78)mmol/L。

1.2監測指標

治療1年后檢測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情況。

1.3管理方法

1.3.1健康教育

要叮囑患者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合理飲食、戒煙、限制飲酒、加強身體鍛煉。指導患者要定期到醫院監測血糖、血脂、血壓、眼底和體重等情況。教予其正確的血糖測量方式和良好的血糖值。使患者掌握糖尿病的相關知識,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從而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

1.3.2藥物治療

指導患者正確、合理的用藥,勿機械用藥。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的患者要告知患者一個部位不能多次重復注射,應交替使用,防止脂肪萎縮和硬結的發生;對于行口服降糖藥的患者,要囑其用藥時間和進餐時間的配合,要注意劑量的準確應用,如發生低血糖可口服糖水。

1.3.3血糖的監測

加強患者血糖的監測。對于有條件的患者囑其每周行1次血糖和尿糖監測,病情穩定后可每月檢測1次,掌握好患者的血糖變化情況,以期能夠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維持患者正常的血糖水平,這樣才能延緩病情的發展,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1.3.4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在本社區隨訪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占有較大比重,針對這一特點,合理應用治療糖尿病和其他基礎疾病的藥物,盡量避免藥物不良反應,制定個性化的

2型糖尿病的社區管理

藥物、飲食和運動方案,使其與患者個體特征相符。要使患者有正確的疾病治療觀,使其能夠接受規范化的治療方案,約束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1.3.5運動療法

2型糖尿病與肥胖、缺少運動相關。運動可加速脂肪的分解,加強脂肪細胞中酶的活性,使得血脂降低,體重減輕。對于2型糖尿病,運動還可改善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加強血糖的消耗,使得血糖降低。要使患者知曉運動療法的重要性和長期性,應循序漸進、長此以往、持之以恒。要根據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運動方案,囑其勿空腹運動,以免發生低血糖。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1年的積極管理,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7.22±1.18)mmol/L、(9.27±1.32)mmol/L,與在社區管理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篇4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寧波市第四醫院辦理出院手續的300例無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按干預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0例。觀察組男82例,女68例;年齡36~80歲,平均(58.7±2.4)歲;體質量45~80kg,平均(68.5±3.4)kg;病程1~3年,平均(1.8±06)年。對照組男90例,女60例;年齡40~82歲,平均(55.4±3.1)歲;體質量50~85kg,平均(61.4±4.2)kg;病程0.5~3年,平均(2.1±0.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出院時建立健康檔案,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出院指導,包括監測、服藥、飲食、休息及運動等方面的注意事項,出院1周進行第1次隨訪,其后6個月隨訪1次,注意隨訪期間有無低血糖、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癥發生,有無因并發癥就診等;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社區管理。

1.2.1社區管理方案

出院前準備:首先在患者出院前2d對其進行身體狀況評估,并發放糖尿病知識調查問卷,讓患者及其家屬一同參與調查,評估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針對性的健康宣傳。隨訪及健康指導:患者出院第1周進行第1次隨訪,以后每月進行一次電話隨訪,每3個月進行一次家庭訪視,回訪的主要內容是了解患者飲食習慣、運動、血糖水平、病情和心理變化等情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分別給予正確的運動指導及飲食指導,教會患者對血糖水平進行監測,出現并發癥的及時要求糖尿病醫生及其他專科醫生會診。知識教育:定期舉辦糖尿病相關知識講座,通知觀察組各患者參加,通過知識講座增加患者對糖尿病疾病的認識,學會自我監測,同時還可促建患者之間的交流,促進康復。

1.2.2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在1年內不同時段(1周、6個月、1年)的血糖控制水平、醫囑遵從情況及并發癥發生率等差異,并以試卷或問答的形式了解兩組患者對糖尿病認知程度的差異。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2檢驗。<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在出院1周后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認知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0.05);在6個月及1年后的隨訪中觀察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糖尿病認知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0.05)。出院1周后血糖檢測、運動及飲食控制和并發癥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0.05),出院6個月及1年后,觀察組患者血糖自我檢測、運動及飲食控制明顯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0.05)。

3討論

篇5

治療情況:口服1種藥物101例(36.1%),≥2種179例(63.9%);血糖檢測:控制不佳123例(43.9%),反復多變74例(26.5%),基本穩定28例(10%),正常55例(19.6%)。治療依從性與相關知識的調查分析:治療依從性普遍較低,女性比男性更低,男女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較低,多數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了解明顯缺乏。見表1和表2。

本次調查發現,農村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普遍低,特別是治療的依從性較低,其優良率29.6%,女性更低。58.2%的患者對血糖的正常值不清楚,30.7%的患者回答模糊不清,僅11.1%的患者回答正確;63.2%的患者不了解低血糖的癥狀,67.9%的患者不知道低血糖的自我急救方法。統計發現,本組調查對象的糖尿病并發癥的比例較高。

導致糖尿病知識知曉率和治療依從性低的主要原因:①缺少衛生科普宣傳力度:當地政府對農村地區的衛生科普宣傳的投入力度不足,導致社區科普宣傳活動減少,居民缺乏對糖尿病知識的了解途徑。調查顯示,不同性別、職業和文化程度的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具有明顯差異,特別是與受教育程度和經濟收入有密切關系。文化程度越低,經濟收入越少,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越差。本資料統計,50%的文盲或小學文化程度的患者對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藥物治療、飲食控制、血糖監測了解甚少。一些家庭經濟條件差的患者,經常出現擅自減藥或減少服藥次數,甚至停藥,導致血糖反復波動,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嚴重影響了生存質量。②醫療保障薄弱:大多數農村患者的社會保障力度較低,特別是醫療保障的力度明顯低于城鎮職工,醫療費用的自付比例較高。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和血糖的監測,醫療費用的支出較高,對收入較低的農村患者來說難以承受,影響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特別是文化程度低的女性患者治療依從性更差。③患者的自身因素:有些老年人身患多種疾病,除了糖尿病外,還有其他各種慢性病,如高血壓、白內障、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腦卒中等,治療費用大,療效不明顯,失去繼續治療的信心。另外,老年人的記憶力較差,對藥物劑量、使用方法和服藥時間記憶不清,導致誤服、漏服、多服,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就會停藥,甚至放棄治療。④醫務人員告知不全:就診時醫生對患者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及藥物的不良反應交代不清,一旦藥物產生不良反應時,患者就會對醫生的診治產生疑慮,對藥物產生畏懼心理,就會擅自停藥或改藥。另外,醫生對患者的飲食控制、服藥頻次、數量、時間等相關信息告知不全時,常常會影響患者的遵醫行為。

有人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取決于自我管理的好壞[3],為此,筆者建議應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強社區健康教育:地方政府應加大對社區衛生科普的投入,衛生部門應借助村委會、居委會平臺,大力開展社區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居民的科學素養和保健意識。活動形式要豐富多彩,內容要通俗易懂,便于農村居民的理解、記憶、參與。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吸煙是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等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4]。本調查對象中,男性患者中79例有長期吸煙史,其中86例并發不同程度的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在開展社區衛生科普宣傳時,加強宣傳吸煙對人類的危害性,強調控煙行為的重要性,幫助人們建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糖尿病和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②建立良好醫患關系:醫務人員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提高服務質量,耐心細致地向患者交代清楚用藥的細節和病情的演變,使患者對治療產生安全感。并針對老年患者記憶力差、健忘等特點,在制定治療方案時要盡量簡化,盡可能減少服藥次數和種類。根據病情和經濟狀況,篩選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小、相對廉價的藥物進行治療,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同時要反復強調堅持服藥、控制飲食、適當運動的重要性,要使患者認識到糖尿病是終身疾病,治療必須持之以恒。③加強社區慢性病的管理:農村地區的糖尿病大多數為2型糖尿病,常在心腦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就診時發現。因此在給居民進行健康檢查時,將血糖檢測作為常規項目,減少漏診的可能。本調查中有不少患者伴有多種及不同程度的慢性并發癥,預后較差,這些患者應列入重點關注的對象。糖尿病的綜合治療和管理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是反復不斷進行的工作,應加強隨訪與反饋[5]。因此,在開展社區慢性病管理中應把糖尿病列入社區重點管理的對象,通過全科團隊下鄉、家庭醫生上門服務、熱線電話、建立個人健康檔案等形式,加強與患者的聯系,并通過電子信息化管理,加強病情監測,減少遠期大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④加大農村醫療保障的力度:調查顯示,由并發癥產生的醫療費用要占糖尿病患者終身醫療費用的70%~80%[6]。政府應加大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力度,提高農村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自覺進行血糖的監測,對防治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十分重要。

作者:朱祖紅陸明霞徐芳單位:上海市奉賢區金匯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篇6

糖尿病足(Diaees fo^DF)是糖尿病的嚴重慢性并 發癥之一。本病于1956年由Okla提出,1972年Olerall 再次明確其定義為:糖尿病病人因神經病變而失去感覺或 因缺血而失去活動能力,合并感染所致的足部疾患[3]。是 糖尿病的最嚴重的慢性并發癥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 殘、致死的主要因素。末梢神經病變、下肢動脈供血不足、 細菌感染等常常是其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臨床主要表現 為足部疼痛、皮膚深潰瘍和肢端壞疽等癥狀。近年來,糖 尿病的發生率在逐年升高,糖尿病足患病人數也在逐漸增 多,但發生率及所占比例卻在逐年下降,這都得益于糖尿 病診療措施的完善,如采用中西結合,內外合治,多法并施 的綜合療法,其中護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擬從臨 床護理的一些實踐,結合權威文獻資料有關臨床護理的可 靠證據,就糖尿病足護理中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探討。

1 對糖尿病飲食控制的“度”的把握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是糖尿病得以良好控制的重 要環節。一般原則是,糖尿病病程較短,體質較好,以糖尿 病足為首發表現,且創面多為濕性壞疽者,要求嚴格控制 飲食的攝入;糖尿病病程達十年以上的糖尿病足,一般患 者身體痩弱,抵抗力低下,創口顏色暗淡,分泌物清稀、無 臭,生長速度緩慢,蛋白、脂肪等營養物質的攝入應適當增 加,否則創面組織缺乏營養支持,生長乏源,難以愈合。有 學者認為糖尿病足傷口不易愈合,為加速傷口的愈合,患 者飲食中必須有充足的蛋白質[4]。然而,是否予充足的營 養補給應該結合患者的體重指數(BU1)情況、合并并發癥 多少、當前的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lAlq的高低而 定,一般情況,對于高BMI(男性> 5Kg/m〗女性> 24Kg/ m2)、同時合并高血壓、血脂異常的DF患者,主張嚴格的飲 食控制;而EMI過低(男性< 25Kg/m2女性^ 24 Kg/m2) 同時合并其他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甲亢)或貧血的DF 患者,則應積極給予必要的營養補充,包括精細優質蛋白 的補充。DCCT(糖尿病控制與并發癥試驗)和UKIDS(英 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已證實,糖尿病足患者同樣可以從 飲食控制中獲益,該研究還強調飲食控制應當個體化[5]。 可見對DF而言,飲食控制必須因人而異,因并發癥而異。

2 心理護理的“過度”與“不及”

由于糖尿病病程長,難治愈,并發癥多,致殘率高,給 患者帶來巨大精神負擔;同時高昂的醫療費用給患者造成 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糖尿病足患者的心理疾患主要來 源于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兩方面。于是,這部分患者往往 因悲觀失望而迫切希望得到來自家人,朋友及醫護人員的 關心、鼓勵和安慰,同時又特別容易被激惹,表現為言語過 激,脾氣暴躁,無名怒火。因此,醫護人員在實施護理之 前,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是否為空巢家庭、喪偶等)及 性格特點,揣摩其心理變化,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護理和 調試。大量的臨床護理實踐及研究已證實,心理護理可以 發揮藥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對DF患者而言,心理 護理也必須把握好過度與不及的問題。部分糖尿病足患 者往往有逆反心理,常常在對其實施心理護理時將素時的 積怨莫名的往醫護人員身上發泄。這時,心理護理多了不 如少的好;相反,對于性情溫和而渴求得到關心的患者,耐 心細致的心理調試將有助于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利于 疾病康復。

 

     對糖尿病飲食控制的“度”的把握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是糖尿病得以良好控制的重 要環節。一般原則是,糖尿病病程較短,體質較好,以糖尿 病足為首發表現,且創面多為濕性壞疽者,要求嚴格控制 飲食的攝入;糖尿病病程達十年以上的糖尿病足,一般患 者身體痩弱,抵抗力低下,創口顏色暗淡,分泌物清稀、無 臭,生長速度緩慢,蛋白、脂肪等營養物質的攝入應適當增 加,否則創面組織缺乏營養支持,生長乏源,難以愈合。有 學者認為糖尿病足傷口不易愈合,為加速傷口的愈合,患 者飲食中必須有充足的蛋白質[4]。然而,是否予充足的營 養補給應該結合患者的體重指數(BU1)情況、合并并發癥 多少、當前的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lAlq的高低而 定,一般情況,對于高BMI(男性> 5Kg/m〗女性> 24Kg/ m2)、同時合并高血壓、血脂異常的DF患者,主張嚴格的飲 食控制;而EMI過低(男性< 25Kg/m2女性^ 24 Kg/m2) 同時合并其他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甲亢)或貧血的DF 患者,則應積極給予必要的營養補充,包括精細優質蛋白 的補充。DCCT(糖尿病控制與并發癥試驗)和UKIDS(英 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已證實,糖尿病足患者同樣可以從 飲食控制中獲益,該研究還強調飲食控制應當個體化[5]。 可見對DF而言,飲食控制必須因人而異,因并發癥而異。

3 胰島素使用的價值及其“利”與“弊”

將胰島素應用于糖尿病足的局部治療已經很普遍,目 前認為胰島素可以改善局部組織對葡萄糖利用,減少乳酸 堆積,促進感染局部M值升高,增強細胞修復力[6];可以 降低局部血糖,加速組織修復,使新鮮肉芽組織形成及利 于潰瘍愈合[7]。對于胰島素用量的大小,胰島素使用的類 型、是否稀釋以及稀釋的度等問題,就近十年的相關文獻 來看,差別很大。劑量大小尚可根據局部潰瘍面的大小靈活選擇,對于劑型的選擇上,還未發現有關普通胰島素、人 工胰島素、混合胰島素之間的療效差異的試驗和臨床研究 結論。稀釋與否及稀釋度的循證學證據尚缺如。因此,盡 管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足方面呈現出有益的作用和價值, 但目前的證據來源還停留在經驗的層面。目前的共識是, 胰島素的使用并不是多多益善,一般地,對于血糖控制較 理想的患者,足部胰島素的使用有造成局部低血糖之弊, 使抵抗力降低,影響潰面愈合;而對于胰島素抵抗(insL1n resistance R)和/或高胰島素血癥(hyperjnsu丨inmia)患者,由于其可通過促進脂質合成及剌激動脈內膜平滑肌細胞 增殖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這于創面愈合顯 然不利,此時局部胰島素的使用應當謹慎。因此,我們認 為在缺乏可靠的循證學證據之前,是否局部使用胰島素應 結合患者的局部及全身情況而定。

4 中藥外用的適應癥及其“揚”與“棄”

臨床和試驗研究結果已證實,中藥具有改善局部血循 環,促進新生血管形成,加速潰瘍愈合的作用。并在臨床 上得到小范圍應用。然而,目前文獻有關中藥外用治療糖 尿病足的報道多屬小樣本、非隨機、非盲法研究,個人經驗 色彩較濃厚。因而,其被認可和推廣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證 據。就糖尿病足而言,按糖尿病足W angr分級法(即將糖 尿病足分為0 ~ 5級:0級一有發生足部潰瘍的高度危險 性,但尚沒有潰瘍形成;1級一有淺表性潰瘍,沒有臨床感 染征象,但可出現胼胝;2級一有較深足部潰瘍,可伴有蜂 窩組織炎,但無深部膿腫和骨髓炎的形成;3級一可出現深 部感染、骨髓炎和膿腫;4級一有局限性壞疽:5級一壞疽累 及整個足部。)指導中藥的局部外用更具有科學性。我們 認為,0 1級潰瘍是中藥湯劑使用的適應癥,2級非開放性 潰瘍仍可適當的選擇中藥治療。任何2級以上的開放性足 潰瘍,中藥湯劑的使用原則上應列為禁忌。依據有以下幾 個方面:①創面新生組織嬌嫩,局部神經損害不同程度損 害,感覺減退,浸泡或熏洗時易造成燙傷;②中藥湯劑殘渣 微粒較多,易留置或藏匿于創口深部及褶皺處,形成異物, 影響愈合;③創口急性期膿液及分泌物較多,中藥浸泡或 熏洗有造成膿液之弊,使感染擴散。現代藥理證實[8],桂 枝具有擴張血管、促進發汗、鎮痛抗菌之效;伸筋草、紅花 等活血祛淤藥具有改善血液的濃、粘、凝聚狀態,抑制血小 板聚集[9],改善局部供血、供氧,促進神經傳導功能的恢 復,可作參考使用。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少妇 | 日本五月丁香有码在线观看 | 日本一本香蕉大道高清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资源第1页 | 亚洲宅男永久在线 | 中文字幕九九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