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0 17:57:2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古代漢語文學,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古代文學;教學;教師;學生
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其知識內容繁雜,而課時少,學期跨度大,一直是漢語言文學本科生學習的重點難點課程。多年來,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教學模式。而這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教育的發展規律,也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古代文學教學現狀
(一)教師層面
目前,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的講授主要分為古代文學史和歷代文學作品兩部分。古代文學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習歷朝歷代的文學名家的文學作品了解和掌握文學規律、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和文學創作手段。由此可見,古代文學的教學應以學習文學作品為主,了解文學史為輔。而現在大部分古代文學課堂教學還是以講授文學史知識為主,講授文學史所占課時較重,而對文學作品的解讀過少,僅僅在文學史講授過程中涉及到某篇作品才會簡單講解,導致現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藝術特色、寫作手法、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等書本知識能較好的掌握,而對文學作品知之甚少,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較差。而且由于古代文學教學往往將《中國古代文學史》教材上的內容當成定論去精細講解,使得學生把書本的知識當成定論,從而固定了學生的思維模式,使學生缺少思辨和創新能力,也降低了學生鑒賞作品的能力。再者,從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到宋元明清整個古代史長達幾千年,其涉及到的文學作家、作品、流派、文學現象紛繁復雜,涉及到的知識內容博大精深。由于其時代變遷和民族因素等原因,古代文學作品顯得晦澀難懂,加之內容較多,課時有限,故而,古代文學課堂大多“滿堂灌”,以教師的單一講解為主,這也是使學生對古代文學失去興趣的原因之一。
(二)學生層面
隨著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現代人的日常娛樂項目越來越多,作為在校大學生的90后和00后,對新鮮事物本就懷有好奇心,加之本身自制力較差,使得追趕潮流和時尚的大學生們很容易沉迷于現代的娛樂手段不能自拔。而與多樣化的娛樂手段相比,課堂上的古代文學知識顯得尤為枯燥乏味,很容易使他們放棄對古代文學的學習。再者,由于當今社會經濟和物質生活的發展,現代人講求實用主義,漢語言文學畢業的學生雖然就業范圍較廣,但相比理工科畢業生,工資待遇方面往往較低,所以很多學生出于就業考慮,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考證(如國家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證、就業資格證等等)、考研、公務員及事業單位考試、社會兼職、班干部工作等等事務上,以增加就業幾率和薪金待遇,因此往往忽略了專業課的學習。
二、古代文學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改變課程設置
第一,古代文學課堂應該以作品講授為主,文學史為輔。優秀文學作品應該精講,《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所有篇目學生都應細讀,做到流利誦讀、講解,個別優秀篇目應達到能背誦的目標。要讓古代文學課堂回歸文學本位,注重文學作品的講解和挖掘,切不可將古代文學的講授變為古代文學史的教授,要讓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時體會古代文學的魅力和精髓,為古代文學研究注入新活力。二,以必修課為主,課后作業、選修課和講座為輔的教學模式。古代文學涉及的內容繁雜,而課時有限,重點的必講的知識內容以必修課的形式進行講解,次要的內容可以以小組作業的形式分小組進行學習。對于文學經典系列,如諸子散文、《詩經》、《史記》、唐詩、宋詞、元雜劇、名著等可以開設選修課,使感興趣的學生有自由選擇權,這樣更有利于學習。學術性較強的創新的觀點可以以講座的形式為學生呈現。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
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堂還是以教師講、學生聽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往往會使學生對課程失去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方式改變這種情況。一,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使課堂豐富起來。例如在講解詩詞作品時可以配上圖像和聲音;講雜劇和小說時可以適當的選擇影視片段進行播放等等。這種方式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二,增加討論課和學生講解作品課等多樣的課堂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三,改編或演出一些經典的作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編、創作、演出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深入到古代文學的情景中去,去體會和挖掘作品的內涵,感受作品的美,從而增加他們對古代文學的興趣,并提高他們的組織、表達、賞析能力等等。四,利用學校的網絡自主教學平臺,增加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可以將課程的相關資料或課上未講到的內容錄制成視頻放在平臺上供學生們課后學習使用,也可以在平臺上為學生答疑解惑。
(三)完善教師的評價體系
古代文學教學呈現單一講授的教學模式,跟高校的教師評價體系也有一定的關系。目前,各大高校表面上是科研和教學并重。但往往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看科研材料,對教學上的評價一般就是不出教學事故,循規蹈矩地完成教學任務即可。教師評職、評優、導師遴選等等均與科研成果有關。一位教師課教得再好,學生再認可但只要沒有科研成果,各項榮譽和晉升職稱均與其無緣。所以現今高校的教師更注重搞科研,出科研成果,而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往往不被重視。這樣的評價體系從根本上導致了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而教學上僅僅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故而,學校應該完善評價體系,將教學評價等同于科研評價。將教師的課堂評價、教研成果、教學獎項作為評職晉升、評優評先進、導師遴選等的指標。這樣才能提高教師抓教學、搞教研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總之,要真正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就應從改變課程設置、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完善教師評價體系等方面多措并舉,從而使古代文學教學呈現出新活力。
參考文獻:
[1]李波.論古代文學教學的當下境遇及改革設想[J].科教文匯,2009.
[2]戴建業.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現狀與反思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2013.
關于古代文學的教學目標,多數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有著相似的明確的說法,即傳承中華傳統文明在文學領域的光輝成就,培養學生在文學中陶冶感情的能力、鑒賞和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寫作和審美的能力等,從而增進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按說這樣的目標是符合這門學科自身的特性的,它畢竟不同于理工科等實踐性和時效性很強的學科。人文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持久性,它是在長期的接觸中潛移默化地感染讀者,陶冶讀者,提升讀者。這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那種追求立竿見影教學效果的理念在這類學科中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科學的。但是在現代商品經濟的沖擊之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普遍蔓延,受這種思想的干擾,好多院校無形中對人文學科也提出了這些要求,即突出實踐性,加大應用性,這實際是一種很不切合實際的做法。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現代教育理念過度強調教育的工具性,已經背離了人類教育的初衷。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其目標在于培育精神、情感、體魄都高大健康的人,而不是為社會‘打造螺絲釘’”、“教育就是育人!所謂育人是說教育要以受教育對象為主體,關注其情感興發與精神、人格、情趣的提升,而不是以社會需要為本位,一味強調其知識灌輸與能力訓練”。當然,在重視人文教育的同時,我們也不否認古代文學有工具性的一面,即可以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寫作能力乃至審美能力。故此,根據專業特點適當突出抑或是延伸古代文學實用性的一面,也是我們的教育目標之一。但這種延伸必須以深厚的文學積淀為基礎,它其實是在以追求和實現人文素養提升為主要目標的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附加值,二者有本末之分。只有實現了人文素養為本的教學目標,才會相應地有專業實踐性應用性的可能。
二、選用合適的教材
現在非漢語文學專業古代文學教材的選用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大多數院校基本照搬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套,即將《中國文學史》作為主講教材,以文學史的教學為主線,力求讓學生全面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演變的整個過程。可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課時數量的相對不足,這條線索往往就不是那么清晰完整。而對這種力求面面俱到的粗線條勾勒學生也是不感興趣,由此,很自然地形成了教師雖盡心竭力講授,最后卻往往很難達到滿意效果,學生更是心不在焉無所事事的現象。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教材選用不當卻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就又回到我們的教學目標上來了,如前所述,對于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開設古代文學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其豐富的人文素養以及閱讀、分析、審美的能力和相應的寫作能力,而不是讓他們系統地了解古代文學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要實現這個目標,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措施莫過于通過對大量的文學作品的解讀分析來啟發感染學生,由教師引導到學生主動學習,通過長期的積淀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因此,在選用教材方面,就要選取淡化史的線索,突出對優秀文學作品的選錄并進行詳細分析講解的教材。讓學生直接面向作品,老師主要講解分析作品,通過對優秀作品的解讀最終達到像曾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的那樣:“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效果。關于這一點,有不少教師也有同感,如西華大學人文學院的喻芳就曾撰文指出“我們應該用這種多向的多維聯系的思維方式對古代作家、作品進行全新的審視和詮釋,從而激活作品的內在價值,挖掘出中國古代人文精神所倡揚的人生意義、人格修養、精神境界、氣節操守、做人原則、審美追求等等寶貴財富,以拉近古代作品與現實人生的距離,使學生們能夠感受到古代文學對于人的心靈啟迪,從而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三、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國最古老然而又是極其富有科學性的教學方法。畢竟受教育對象不同,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對于非漢語文學專業的中文學科學生來說,在進行古代文學教學時,一方面要體現學科的性質,突出課程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接受對象所學專業的特點,盡可能有意地搭建學科與專業對接的橋梁,讓接受者充分認識到學習古代文學對于自己專業學習及其今后發展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實現這一目標,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有重要意義的。就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妨在教學中加大對學生進行名篇名作朗讀的訓練,通過朗讀一則鍛煉了學生的口才,二則使學生感受到古代文學作品語言的優美,亦或是意境的美妙,思想的深邃,感情的真摯,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播音和主持藝術專業古代文學教學尤其需要強化識記功能,通過通讀和背誦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能力,促進其表達能力的提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對于廣告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中國古典文學中發現美及培養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比如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音樂美、結構美、語言美等方面的美的特色,可以大力挖掘,借鑒并吸收。廣告創意的成功與否,與其內容、形式、情感、理念等多種因素相關,好的廣告往往是以美的意蘊來打動大眾。如劍南春酒的廣告語“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就很明顯地借鑒了古典詩歌的對仗形式,不但結構整齊一致,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劍南春酒悠久的歷史也讓人回味無窮,昔日的尊榮地位和今日的盛世美景往往很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四、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傳統的古代文學課程評價方式主要是學期末的閉卷考試,超過六十分為通過,否則為不及格。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感到這種評價方式太單一,不足以反映出學生在該學科方面所取得的學習效果。尤其是面對非漢語文學專業的學生,這種評價方式更是弊端多多。眾所周知,評價方式的制定最終是要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即通過相應的評價方式要能夠考察出我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否實現。而非漢語文學專業的古代文學教學目標既有知識積累的層面,也有能力培養的層面,更有人文素養的范疇,后兩者更傾向于日常行為的表現,那么單一的一份主要以考察知識掌握程度為主的試卷如何能夠涵蓋多維的教學目標呢?因此,改革落后的評價方式,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就成為非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中一個重要環節。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并借鑒同行和同類課程的經驗,筆者提出如下設想:首先,打破一錘定音的單一的期末閉卷考試,建立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比如將平時作業、出勤、課堂表現、學習態度等列入考核的范疇,平時成績的比例不低于總評的百分之五十。其次,將側重知識積累的考核轉變為知識、能力、素養等多層面的考核。如果說期末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知識層面的考核上,那么平時的考核則主要應該集中于能力、素養等方面的考核。能力、素養的考核方式,可根據接受對象專業的特點,考察其知識的應用能力和轉化能力,比如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可通過學生聲情并茂的閱讀來考察其對具體作品的領悟和接受程度,廣告學專業的學生則通過擬定一則廣告語看其是否從古代文學作品中有所借鑒,新聞專業的學生則重點考核其對作品的獨到分析和評價。
五、結語
關于古代文學的教學目標,多數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有著相似的明確的說法,即傳承中華傳統文明在文學領域的光輝成就,培養學生在文學中陶冶感情的能力、鑒賞和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寫作和審美的能力等,從而增進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按說這樣的目標是符合這門學科自身的特性的,它畢竟不同于理工科等實踐性和時效性很強的學科。人文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持久性,它是在長期的接觸中潛移默化地感染讀者,陶冶讀者,提升讀者。這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那種追求立竿見影教學效果的理念在這類學科中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科學的。但是在現代商品經濟的沖擊之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普遍蔓延,受這種思想的干擾,好多院校無形中對人文學科也提出了這些要求,即突出實踐性,加大應用性,這實際是一種很不切合實際的做法。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現代教育理念過度強調教育的工具性,已經背離了人類教育的初衷。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其目標在于培育精神、情感、體魄都高大健康的人,而不是為社會‘打造螺絲釘’”、“教育就是育人!所謂育人是說教育要以受教育對象為主體,關注其情感興發與精神、人格、情趣的提升,而不是以社會需要為本位,一味強調其知識灌輸與能力訓練”。當然,在重視人文教育的同時,我們也不否認古代文學有工具性的一面,即可以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寫作能力乃至審美能力。故此,根據專業特點適當突出抑或是延伸古代文學實用性的一面,也是我們的教育目標之一。但這種延伸必須以深厚的文學積淀為基礎,它其實是在以追求和實現人文素養提升為主要目標的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附加值,二者有本末之分。只有實現了人文素養為本的教學目標,才會相應地有專業實踐性應用性的可能。
二、選用合適的教材
現在非漢語文學專業古代文學教材的選用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大多數院校基本照搬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套,即將《中國文學史》作為主講教材,以文學史的教學為主線,力求讓學生全面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演變的整個過程。可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課時數量的相對不足,這條線索往往就不是那么清晰完整。而對這種力求面面俱到的粗線條勾勒學生也是不感興趣,由此,很自然地形成了教師雖盡心竭力講授,最后卻往往很難達到滿意效果,學生更是心不在焉無所事事的現象。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教材選用不當卻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就又回到我們的教學目標上來了,如前所述,對于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開設古代文學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其豐富的人文素養以及閱讀、分析、審美的能力和相應的寫作能力,而不是讓他們系統地了解古代文學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要實現這個目標,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措施莫過于通過對大量的文學作品的解讀分析來啟發感染學生,由教師引導到學生主動學習,通過長期的積淀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因此,在選用教材方面,就要選取淡化史的線索,突出對優秀文學作品的選錄并進行詳細分析講解的教材。讓學生直接面向作品,老師主要講解分析作品,通過對優秀作品的解讀最終達到像曾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的那樣:“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效果。關于這一點,有不少教師也有同感,如西華大學人文學院的喻芳就曾撰文指出“我們應該用這種多向的多維聯系的思維方式對古代作家、作品進行全新的審視和詮釋,從而激活作品的內在價值,挖掘出中國古代人文精神所倡揚的人生意義、人格修養、精神境界、氣節操守、做人原則、審美追求等等寶貴財富,以拉近古代作品與現實人生的距離,使學生們能夠感受到古代文學對于人的心靈啟迪,從而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三、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國最古老然而又是極其富有科學性的教學方法。畢竟受教育對象不同,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對于非漢語文學專業的中文學科學生來說,在進行古代文學教學時,一方面要體現學科的性質,突出課程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接受對象所學專業的特點,盡可能有意地搭建學科與專業對接的橋梁,讓接受者充分認識到學習古代文學對于自己專業學習及其今后發展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實現這一目標,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有重要意義的。就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妨在教學中加大對學生進行名篇名作朗讀的訓練,通過朗讀一則鍛煉了學生的口才,二則使學生感受到古代文學作品語言的優美,亦或是意境的美妙,思想的深邃,感情的真摯,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播音和主持藝術專業古代文學教學尤其需要強化識記功能,通過通讀和背誦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能力,促進其表達能力的提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對于廣告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中國古典文學中發現美及培養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比如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音樂美、結構美、語言美等方面的美的特色,可以大力挖掘,借鑒并吸收。廣告創意的成功與否,與其內容、形式、情感、理念等多種因素相關,好的廣告往往是以美的意蘊來打動大眾。如劍南春酒的廣告語“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就很明顯地借鑒了古典詩歌的對仗形式,不但結構整齊一致,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劍南春酒悠久的歷史也讓人回味無窮,昔日的尊榮地位和今日的盛世美景往往很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四、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以下為求學網為您編輯的:“古代文學論文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建設之我見”,敬請關注!!
古代文學論文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建設之我見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古代文學論文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建設之我見”,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偉大人物,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在教育上,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他平生有弟子三千人,賢人七十二,當時的人們爭先恐后去當孔子的學生。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以至于對歷朝歷代乃至如今的教育和文化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于孔子的文學作品,以及他的作品中所蘊涵的教育思想,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和分析:
一、溫故而知新
在孔子的名言中,我想大家都應該對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很熟悉,對于孔子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分為幾個層面來分析和理解,首先,溫故而知新中的故通古,也就是暗指過去的政治、歷史、文化知識等;新也就是指今,通俗地講就是指現代社會中所存在的實際問題,孔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想讓他的學生不僅要掌握過去的文化知識,更要了解當時社會的文化知識,這種文化要求來自各個方面。
孔子在《季氏》中還提到了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君子有九種考慮:看的時候,考慮看明白了沒有;聽的時候,考慮聽更清楚了沒有;臉上的顏色,考慮溫和么;容貌態度,考慮莊矜么;說得言語,考慮忠誠老實么;對待工作考慮嚴肅認真么;遇到疑問;考慮怎樣向大家請教;將發怒了,考慮有什么后果看見可得的,考慮我是否應該得到。孔子主張他的學生們要善于創新。創新就是做別人所沒有做的,想別人所沒有想的。孔子曾非常謙虛地說自己無所作為,但實際上他對我國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他編寫的《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和《春秋》,都是非常寶貴的著作,為我國的古代文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學而優則仕
孔子一直認為學習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的這種觀點一也在《子路》中這樣寫道:一言可以興邦。他曾在《陽貨》中這樣寫道:不知言,無以知人一也。這句話一也就是說言為心聲,知言才能知人心。這些都充分地說出了學習的重要性,孔子編制的六經適合所有的人群,在六經中他教人們去學習,教人們如何能夠更好地去發現與思考,教導人們要學會孝順父母,善于觀察周圍的事物,充分地去思考,去領悟其中的真理。為當時的朝廷培養出了大量的人才。那么對于孔子的培養目標,我認為可以分為三點來進行闡述和理解。
(一)孔子倡導言語上的溫文爾雅
孔子的這種觀點在《左傳》中也進行了特別概括: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這句話的意思是,言語如果沒有文采,那么它就流傳不遠。這一也就充分表明講話要有所講究,要講究方法。他還曾在《顏淵》中這樣說過: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葬,猶犬羊之葬。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文采和內容同樣重要,這就好比豹子和狗羊去掉了身上的花紋和色彩之后的毛,這兩類皮革的價值就發生了變化。這些語句都證明了一點,孔子在教育弟子,要求他們在說話的時候要講究方法,講究文雅。在《論語》的書中充分地體現出了孔子與弟子們之間的對話,這些對話表現為各種形式,哪怕人物的形態也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也正說明孔子要求其弟子在講話的時候要講究藝術、發揮文采。
(二)孔子倡導誠信
在《憲問》一書中,孔子曾這樣說過: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從這句話中一也充分地說出了言和德之間的重要關系。孔子一生一直在倡導仁、禮,這也是孔子一直以來的主張和他所倡導的精神所在。在一整部《論語》中,涉及到仁字的就有58章,其中仁字就有百余處,從這些數量上也可以看出孔子對仁極其重視。這也道出了孔子在教育思想中所要達到的目標,即仁,要讓更多的人去體會到仁的來之不易和其重要性。
(三)孔子倡導德才兼備
不憤不啟,不徘不發。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憤則啟,徘則發。朱熹曰: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之開意;發,未達其辭。孔子曾在《子張》中這樣說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由于孔子一心想要從政,所以他就大力倡導他的弟子們在學成之后要從政。這句話也就是說,做了官的人,除了盡力干好本職的工作外,還須不斷地學習,沒有做官的人,首先要進行學習,在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之后再做官。這句話也道出了孔子所倡導的學習和仕途是分不開的思想。
三、孔子倡導循循善誘
孔子是我國最具劃時代意義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何個人的優勢和劣勢,再去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從循循善誘這種觀點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一)因材施教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對不同情況的弟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曾在《雍一也》一書中這樣說:中人以上,可以悟商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句話是說具有中等以上水平的人,給他講授高深的知識;水平不及中等的人,就不要把難于理解的知識傳授給他。
(二)興趣先行
孔子在《為政》一書中曾這樣說過: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這句話一也充分講述了他培養的學生所具備的索質。我們可以從這句話中感受到,孔子強調學生必須有遠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所以他也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知道的人趕不上喜好的人,喜好的人追趕不上樂于實行的人。孔子通過對他的弟子們灌輸這樣的思想,促進他的學生們能夠真正意義上地樹立人生的遠大目標,努力培養自己學習知識的強烈興趣,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中去。
(三)多聽多看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major course and an instrument as well for the Chines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le in the present teaching practice, the phenomena such as poor teaching effect, students’ fear of the difficulty and dislike of studying are very common. The problems that lead to this phenomenon include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teacher, the social reality, and so on.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Ancient Chinese and achieve the expected teaching aims, the only way is to unfold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and present the necessary solutions.
關鍵詞: 古代漢語;教學;問題;簡論
Key words: Ancient Chinese;teaching;problems;brief discussion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2-0209-02
0引言
高校古代漢語課程是為中文系漢語言文學、語文教育等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主干專業基礎課和工具課,一直受到各開課部門的重視。但是有人認為古代漢語教學從上世紀末以來,始終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這種觀點是否公允,作為古代漢語教學者不做辯解。但是提出這種觀點至少說明近一二十年來的古代漢語教學起色不大,個別高校的古代漢語教學甚至陷入了窘境。作為主干基礎課程之一的古代漢語教學面臨這種境況,不得不引起每一位古代漢語教師的深思。結合多年的思考、研究和古代漢語教學經歷,發現目前古代漢語教學中確實存在很多問題:這其中有學生方面的問題;也有教學內容、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師的古代漢語綜合素養方面的問題;還有社會現實方面的問題。要真正改變目前古代漢語的教學現狀,必須從根本上揭示導致這種局面的癥結所在,并對癥下藥地予以診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古代漢語的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1學生古代漢語基礎下滑,心存畏難情緒,缺乏學習的動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決定教學活動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學生的古代漢語知識基礎、學習心態也在不斷地變化,這勢必影響到古代漢語教學。
1.1 高校擴大招生數量以來,各類高校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有明顯的下滑,尤其是對傳統學科基礎的掌握在整體上明顯不如擴招以前的整體水平。我國大學擴招以來,招生人數比擴招前翻了幾番。我們假定中學教學質量不變,只看擴招,通過簡單的分析就會發現,擴招是把原本錄取不上的學生錄取上了。比如原來每門課平均分達到80分才能達到錄取分數線,現在可能降低到50分,這樣勢必造成大學入學的部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下降。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比過去寬泛了,對外界的了解也比過去多了,但是這卻分散了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尤其是對與現代生活聯系不十分密切的傳統課程的學習影響最大。這造成了當代中國青年一代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普遍性薄弱、甚至缺失,特別是對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極端生疏。以上兩方面的因素都給古代漢語教學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1.2 學生對古代漢語學習心存畏難情緒很多學生和教師都認為古代漢語課程是中文系所開設的課程中最難學、最枯燥乏味的一門課。古代漢語課程包含的內容多、涉及的知識面廣,它所涉及的字、詞、句、語音、語法、修辭與現代漢語差距很大,所以古代漢語學起來枯燥乏味,讀起來詰屈聱牙,有時感覺是在讀天書。即使經過刻苦學習,古代漢語綜合素養也很難在短期內取得大幅度提高。這樣,很多學生必然產生畏難情緒。
導致學生對古代漢語學習產生畏難情緒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目前配合中學語文教材的文言文翻譯參考書越來越多,學生貪圖簡單,只讀譯文,不讀經典原文,導致學生接觸古代經典原文的機會越來越少,文言文感悟能力也就越來越差,學起來也就越來越困難;二是古人行文簡略,省略較多,有時失之過簡,造成文意的跳躍,甚至脫節,理解起來不連貫,要真正讀懂古代經典原文,必須反復推敲上下文,費時費力;三是古代漢語距今年代久遠,其語言所傳遞的社會生活、文化信息與今天差異太大,要讀懂古代文獻,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古代天文、地理、歷法、禮儀、習俗、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背景知識。如果不了解這些背景知識,閱讀古文往往茫然不知所云,這勢必挫傷閱讀的興趣。學生心理上存在畏難情緒,這給古代漢語教學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1.3 學生對古代漢語課程的重要性理解不夠,缺乏學習的興趣。學習古代漢語不僅僅是閱讀古代文獻、了解一些古代詞語、句式的用法,培養繼承我國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的人才,學習古代漢語還可以幫助提高理解、使用現代漢語的能力,提高人的綜合素養,同時也是學習研究古代文學、歷史、哲學、文化、醫學等學科的必備利器,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課程。但是很多學生對古代漢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以為古代漢語在時間上距離我們非常遙遠,很多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又用不上,以為只要以后不接觸古籍,就沒有必要學習古代漢語。
另外,要學好古代漢語,要求學習者必須靜下心來,具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一字一句細心地、慢慢地品味、咀嚼。而目前社會心理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傾向普遍,古代漢語又不是技術性很強的學科,不可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雖然古代漢語可以提高理解語言和應用語言的能力,提高人的綜合素養,但是這些效果的取得需要循序漸進、長期積累才能湊效,這也勢必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甚至打消學習古代漢語的想法。
2一些古代漢語教師的古代漢語綜合素養存在問題
作為教學活動主導的教師,其專業素養、教學態度、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因素都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而教師這個群體的綜合素養也是參差不齊,部分古代漢語教師在以上這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
2.1 一些教師本身的古代漢語綜合素養方面有欠缺古代漢語是一門具有復雜知識體系和深厚文化底蘊的課程,知識繁多、內容復雜。要講好古代漢語,對教師的綜合素養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要有較強的語言方面的綜合素養,對古代字、詞、句、語音、語法、修辭的特點、古今差異以及發展演變規律必須爛熟于心。其次要真正講好古代語言,必須把古代語言放在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大背景下進行,否則很多問題只能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連知其所以然的程度都達不到。因此古代漢語教師在有較強的語言素養的基礎上,還必須熟悉古代的天文、地理、歷法、禮儀、習俗、典章制度等方面的綜合知識背景。除了具備上述兩方面素養,古代漢語教師還必須具有一名優秀教師具備的一般素養,這也就是有的古代漢語教學者所說的古代漢語教師必須具備的六個方面的素質:對古代漢語有濃厚的興趣,有駕馭教材的能力,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激發學生試講的能力。筆者認為除上述素質以外,古代漢語教師還必須具有較強的教研科研能力。只有具有較強的教研和科研能力的古代漢語教師,才能把握學科發展的最新動向和研究成果,并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增強古代漢語課堂的教學內涵,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求同時具備上述綜合素養,談何容易,沒有多年的刻苦磨礪是不能達到的。一些古代漢語教師缺乏這種綜合素養,課堂上就不能左右逢源,古今貫通,舉一反三,講授內容枯燥乏味,這必然影響到古代漢語的教學效果。
2.2 教學方式、方法不夠靈活,死板單一有些古代漢語教師在教學中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敷衍應付,在教學中不能主動地去探索教學方法,不能主觀能動地駕馭教材、主宰教材,不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去改進教學方法和調整教學內容,上課照本宣科、做教材的傳聲筒,知識對號入座,一個蘿卜一個坑,條條框框地羅列知識。因此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和求知欲,學生也只能被動地接收知識,死記硬背,沒有余暇去思維想象。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學生也變成了教材的附庸,學得枯燥乏味。
教師教學方法不靈活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教師缺乏教學主觀能動性、創造性以外,教師的古代漢語綜合知識素養有缺陷也會影響到教學方式、方法的靈活運用。同時,還有兩方面原因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是目前高校教師普遍有重視科學研究、輕視教學研究的傾向。有些教師認為教學研究屬于雕蟲小技,不屑于在這方面花費時間和精力。從2000年以來,古代漢語方面的科研成果碩果累累,但是教研方面的成果不多,尤其是高質量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教研成果非常匱乏,甚至有些古代漢語教師基本不進行教學研究。有些古代漢語教師自身專業素養非常深厚,但是不進行教學研究,沒有靈活、生動、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不能成功地把自身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現象并不少見。二是古代漢語教師跟不上時展的步伐,不能把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應用于古代漢語教學之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能極大地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但是有些古代漢語教師無視這些變化,仍然堅持單一陳舊、越來越跟不上時代步伐的傳統教學方式,造成的局面是教師在講臺上津津樂道、口若懸河,學生在下面疲憊不堪,昏昏欲睡。
2.3 只講不練習或缺少練習在全國普通高校普遍壓縮專業課時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師都感覺到學時不夠,教學內容講不完,于是就剝奪學生練習的機會,采用多講少練甚至基本不練的教學方式,試圖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可能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這種做法的出發點是好的,結果事與愿違,欲速則不達,違背了教學基本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把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理論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鞏固知識,發現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順利解決實際問題,可以給學生帶來學習的成就感,激發新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如果只講不練,學生疲于接收知識,沒有吸收、消化的機會,這樣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學習疲勞,挫傷學習的動力和自信心,自然很難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古代漢語教學內容不適應目前的教學要求
目前,我們古代漢語教學內容基本上還是上世紀60年代王力先生所確立的文選、通論、常用詞三者結合的教學模式(常用詞屬于通論內容,其實質是文選、通論兩結合的教學模式),古代漢語教材編寫也基本沿襲王力先生《古代漢語》的編寫體例,沒有多少實質性創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王力先生關于古代漢語教學的思想對古代漢語教學確實發揮了歷史性作用,筆者也沒有挑戰王力先生所確立的古代漢語教學模式權威性的意圖。然而古代漢語教學內容經過這么多年沒有多大調整,這本身就說明其中存在問題。上世紀60年代教學目的、教學對象、社會環境等方面因素與目前存在很大差異,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們的古代漢語教學似乎沒有因為這些差異而調整教學內容。文選與通論相結合的古代漢語教學模式其宗旨是正確的,關鍵在于我們古代漢語教學應該隨著教學各方面因素的變化對教學內容適時進行內部調整。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古代漢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研究型人才,而目前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加之目前大學生古代漢語基礎較上世紀60年代有明顯的下滑,面對這些變化,我們古代漢語教學內容應該做些什么樣的調整,目前尚缺乏實證研究。面對學生古代漢語基礎普遍下滑,傳統的面面俱到的教學方式必須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在教學內容調整方面,必須把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放在首位,但是在這方面目前還沒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和成功的教學范例。正是因為教學內容不能適應目前的教學要求,影響到了古代漢語教學效果。
總之,導致目前古代漢語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問題引起的,我們首先必須正確地揭示、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古代漢語教學才有可能煥發新的生機。至于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另撰專文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1995.
[2]郭錫良等.古代漢語[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古代文學教學中學生的研究性學習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習慣是至關重要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1]研究性學習能夠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變為積極、自主、探索性學習,有益于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可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十分重要的,而這是需要教師精心指導和耐心培養的。教師要刻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作品講授之前,提出問題,使學生有目的地閱讀,逐漸形成對作品的深層領悟能力。例如,在講解施耐庵《水滸傳》之前,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通過相關文獻和著作的查閱,整理分析水滸戲的發展流變,并引導學生來思考水滸戲中的主要人物(比如李逵)和“小說”中人物在性格特征上的區別,或是分析作品人物的“同而不同”,[2]以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教師還可以因勢利導以此作為選題,鼓勵學生整理資料、分析研討、梳理觀點,寫成小型論文或是研究報告。整個過程,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隨著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也得到了較大發展。
古代文學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古代文學教師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從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等方面出發,藝術地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但同時又會產生由于信息量過大導致學生應對不及和限制想象等方面的弊端。因此我們不得不考慮如何通過多媒體的輔助將教學效果最佳化。
1.多媒體教學的前提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時,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現代信息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萬萬不可喧賓奪主。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而不是課件的復述者和演示者。在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的思考才是課堂的中心環節。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正確運用多媒體,不可濫用、泛用。
[關鍵詞] 對外漢語;古代文學教學;現狀;對策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古代文學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1、對外漢語專業中古代文學教學的現狀
近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日漸趨近于工具化和技術性。在大學校園中,古代文學的地位遠遠及不上經濟、法律、新聞、公關、市場營銷等實用性課程。在學生中間也普遍存在這樣的心理,風花雪月的句子在殘酷的就業現實面前更無可與考過幾個計算機等級證書和英語等級證書相提并論。因此,很多學生都不愿在古代文學的學習上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從另一方面來看,學校老師和學生的普遍忽視自然而然導致了古代文學教學時數的縮減,這一學科的教學不可避免流于條框的闡釋。為了保證古代文學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只能停留在對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的簡單勾勒。教師講授的主要是《古代文學史》,而與之配套的《歷代文學作品選》則很少有時間顧及,很少有時間對具體作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和闡釋。并且在課堂上教師為了節省時間也總是把結論性的東西以最簡潔的方式交代給學生,學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很少有機會得到訓練和提升。
2、對外漢語專業中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模糊嚴重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目前形勢下,在我國很多高校中,無論是辦學者還是對外漢語專業的研究人員往往自然而然地將具體的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和漢語言專業等同對待,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科教學和專業教育的區別,從而過分注重語言的學習和訓練,忽視了文化知識的傳授。教學目標的不明確導致了他們只是片面以為對外漢語教學側重的是語言能力的學習,并不是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所以在語言類課時增加的同時古代文學的課時數卻被大打折扣,這樣的結果就導致老師教的力不從心,學生學的一知半解。這樣很顯然大大阻礙了古代文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2)教學方法呆板根本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人們對這門學科的忽視使得在課時安排上受到極大的限制,然而在古代文學的教學方法還采用傳統的機械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這樣直觀地看來教師是想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最大程度地為學生傳送知識。在教學實踐中也只好單純圍繞著作家作品、創作背景、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灌輸,但實際上在學生看來是毫無意義可言的,學生只能生硬地接受,程式化地記錄筆記。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以教師的單純知識傳授為主,以學生的機械被動接受為輔,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忽視了對學生人格素養、審美鑒賞、文化修養等方面的提升,忽視了文學自身對學生潛移默化地巨大影響。
(3)教學氛圍沉悶大大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基于上述對高校中很多學生普遍心理傾向的調查分析,很多學生對于古代文學這門學科本身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不僅僅是因為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疏漏,還包括課程本身缺乏吸引力。學生更多是自我感覺需要在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外語等學科上加強學習和訓練,古代文學本身作為陶冶情操的所在可以使可有可無的。這種觀點是十分錯誤的,但短時期內在大學校園中并不能徹底扭轉,大多數的學生依舊會投入很大的精力背外語單詞和課文以便順利通過專業外語的晉級,而很少愿意投入時間去背誦古詩詞或閱讀經典之作。還有一些學生覺得古代文學與我們所處的時代太過久遠,學習缺乏實際意義,不實用,所以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在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的影響,學生對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
二、加強和改進對外漢語專業中古代文學教學的有效途徑
1、做好學科定位,明確教學目標
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國際間的交往也日益密切,我國綜合國力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進步,逐步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世界需要了解中國,許多國家希望能從多方面多元化地與中國開展交流。因此對外漢語這門課程的開展就為外國學生了解中國開啟了大門。古代文學作為歷史的產物,是祖先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代文學教學中,文化與語言是同等重要的存在,它們共同為中華文化的傳播作貢獻。
2、緊密結合實際,豐富教學內容
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他們今后的就業所要面臨的是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在紛雜的外事活動中,無論是從事教學還是文化交流工作,關鍵是要永存一顆愛我中華之心。因此在古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可適度加強對愛國文人的學習,學習那些不屈不撓、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龔自珍,都是絕佳的學習對象。還可以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講解古典名著中的精華篇目,指導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古代文學作品,使學生徜徉在古文的智慧海洋之中,領悟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從而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熱愛。
3、改進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氛圍
針對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采取填鴨式的機械灌輸文化典籍毫無裨益,作為一名古代文學教師應當積極營造和諧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自覺沉醉其中。僅僅以刻板的考卷來衡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很不科學的。而是應當充分發揮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多方面、全方位地調動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對他們的文學素養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采取一種客觀公正的方式進行有效地考核和評定,諸如在向學生介紹清代著名詞人納蘭容若的時候,不僅需要使學生明白他的作品及所抒發的情懷,還應當鼓勵學生通過圖書館和互聯網等平臺借閱相關著作評論,適當進行內容擴展,把與納蘭性德有相似境遇的李煜拿來進行對比,或簡答或論述,使他們盡自己的能力來加深對這兩位文人的學習。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古代文學這門課程在對外漢語專業中的重要作用,無論是辦學人員還是該學科的具體研究人員都應當充分審視并明確學科的地位,明確學科定位,在此基礎上注意結合現實實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的審美旨趣。認真把握并積極改進在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古代文學不是語言類課程的補充,而是一門強化語言的人文素質課,因此就應該針對它的特點,不斷完善它的教育功能,要讓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在古代文學的學習中成為有強烈的愛國之心、有文化素質、有審美能力的優秀的外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華.關于提高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01).
[2]楊冬梅;訾希坤.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9).
[3]楊華.試論對外漢語專業中古代文學教學問題及對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05).
[4]邱蔚華.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建設之我見[J].龍巖學院學報,2011,(02).
[5]李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代文學教學[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