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前景分析8篇

時間:2024-03-20 10:16:0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現代農業前景分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一、項目概述

1、項目提出背景、意義及必要性

2、攻關目標和內容

3、項目形成成果、知識產權及完成時間

二、項目立項的必要性及市場需求分析

1、項目技術攻關的必要性

2、項目的市場需求分析

三、相關領域國內外技術現狀、發展趨勢及國內現有工作基礎

1、國內外技術現狀、專利等知識產權情況分析和國內現有的工作基礎

2、國內外技術發展趨勢

四、項目計劃項目及主要研究內容

1、主要目標

2、研究與開發內容

3、項目的技術關鍵,包括技術難點、創新點

五、技術、經濟效益分析(含市場風險分析、推廣應用前景及產業化可行性)

1、技術經濟效益分析(含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2、推廣應用前景分析(產業化可行性)

3、項目實施的風險分析(含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管理風險等)

六、計劃實施年限、經費預算及來源渠道

1、年度計劃

2、經費預算

3、經費來源

七、必要的支撐條件、組織措施及實施方案

1、必要支撐條件

2、組織管理的措施

3、組織實施方案

八、其它說明

九、行政主管部門(縣、區)意見(并加蓋公章)

項目實施方案(一)

根據自治縣民委“馬民經(**)19號”項目合同書內容和四川省民族兩金管理相關規定,現就2007年低產茶園改造項目具體實施制定如下方案:

一、項目實施總體要求

通過對勞動鄉、老河壩鄉、民建鎮三個鄉鎮部分老化茶園采取換種、深修剪、追施肥料等技術措施,實施低產茶園技術改造,通過改造大幅度提高項目區茶園生產性能,增加產量,提高茶葉品質,達到較大幅度增加經濟收入的目的。同時通過項目實施引進優良高產品種、推廣適用先進改造技術,對廣大茶農進行技術培訓,達到科技推廣宣傳,帶動全縣茶葉生產科技含量穩步提高,促進民族地區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二、項目實施地和工作量

㈠勞動鄉柏林村1500畝(其中換種500畝、深修剪1000畝);井池村深修剪1800畝。技術培訓1000人次。

㈡老河壩鄉永紅村1000畝(其中換種400畝、深修剪600畝)。技術培訓500人次。

㈢民建鎮天星村600畝(其中換種100畝、深修剪500畝)。技術培訓500人次。

三、項目實施單位和項目組織

縣科技局、勞動鄉人民政府、老河壩鄉人民政府、民建鎮人民政府。由縣科技局負責統一協調相關工作、技術支持和補助資金籌措;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發動村組干部群眾,并組織具體實施。

四、主要技術措施

㈠換種。對茶樹樹齡長,樹勢嚴重衰弱,產量低,品質差,生產性能無法恢復的茶園,選用現在最優品種,如名山131、福選九號、福鼎大白等進行換種。此項工作于2007年11月上旬完成。

㈡深修剪。對茶樹樹齡在十年左右,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樹勢有所減弱,出現減產,但生物經濟年限還很長的茶園,采取深修剪、追施肥料、防治病蟲等技術措施,恢復茶園生產能力,增加產量,提高品質。此項工作于2008年6月完成。

⒈樹冠更新。深修剪一般在春茶結束后進行,剪去樹冠上部5——8寸的細弱枝條,再用整枝剪清除茶蓬中的弱枝、病枝、枯枝及下垂枝,保留分生力強的骨干枝。

⒉根系更新。在根系旺盛生長來臨之前進行深耕,結合施有機肥。耕作深度應增加到9——16寸。

⒊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對土壤瘠薄的茶園,在茶樹行間沿樹冠邊緣垂直掘出深40厘米,寬50厘米的溝,取出地土放置在行間熟化,新土填入溝中,實行土壤局部更換;對茶園進行改梯、建梯,并按新茶園的要求,修建排蓄水系統,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深耕施有機肥,通過深耕結合施有機肥來逐步加厚耕作層,一般深耕30厘米以上,盡量做到表土與底土互換。

⒋強化改造后的管理

增施養料:包括增施基肥、追肥及根外肥。

修剪養蓬:低產茶園樹冠,不論采用何種修剪改造,在初期都要按照新茶園培養樹冠的要求,采用修剪和打頂養蓬方式培養樹冠,直至茶樹樹冠養成后才能正式投產開采。

合理采摘:樹冠改造后的1——2年,要貫徹“以養為主”的原則,在茶樹高度未達到70厘米,樹幅未超過1米時,只能采用打頂培養樹冠,要采高留低,采中留頂,采密留稀,抑制主枝生長,增加分枝密度,提高生長枝數量。

病蟲防治:以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

五、資金安排。本著茶農投入為主、政府補助為輔的原則開展該項目實施。項目資金初步安排如下:

㈠勞動鄉柏林村換種500畝,需茶苗款27萬元(300萬株),項目資金補助10萬元;深修剪改造茶園1000畝需肥料款15萬元,項目資金補助5萬元。

㈡勞動鄉井池村深修剪改造茶園1800畝需肥料款27萬元,項目資金補助15萬元。

㈢老河壩鄉永紅村換種400畝,需茶苗款21.6萬元(240萬侏),項目資金補助12萬元;深修剪改造600畝需肥料款9萬元,項目資金補助3萬元。

㈣民建鎮天星村換種100畝需茶苗款5.4萬元,項目資金補助3萬元;深修剪改造500畝需肥料款7.5萬元,項目資金補助2萬元。

以上四項合計項目補助資金:50萬元。

六、項目要求

㈠確保項目實施質量:為了扎實抓好項目實施,保質保量,對項目區參與項目實施的茶農實行實物補助形式,即由鄉鎮人民政府對農戶直接補助苗和肥料,不補助現金。同時確保茶苗品種純度和肥料質量;

㈡通過項目實施起到帶動項目區茶葉生產產量和產值大幅增加,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㈢通過項目實施進一步提高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支撐作用,激發廣大群眾用科技、學技術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生產技能,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先進技術推廣打下良好基礎;

㈣強化項目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黨和政府的政策不折不扣惠及群眾。

項目實施方案(二)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依靠科技,建設示范基地;品牌經營,實施標準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創新經營機制;注重與環境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實現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整合、聚集、轉化,推進農業園區化發展,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現代畜牧業發展、山區林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支撐和農民增收躍上新臺階。

二、基本原則

(一)優勢產業原則。立足我市產業特點,以市場為導向,在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推動特色高效農業發展。

(二)科技先導原則。綜合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現代農業生產手段和現代經營管理方式,促進主導產業升級,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三整合”、“三集中”原則。整合項目,整合資金,整合科技,推進農業資源聚集,破解現代農業發展資源要素約束難題。土地向業主大戶集中,促進規模化發展;農民向園區集中,促進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項目向園區集中,促進投入整合。

篇2

>> 生物制氫的研究進展及應用前景 Zr―3的研究進展及應用前景 肝卵圓細胞研究進展和應用前景 真菌漆酶的研究進展及其應用前景 高次諧波的應用前景與研究進展 納米藥物研究進展及前景展望 藜麥研究進展及發展前景 國外大眾旅游對海濱環境影響的研究進展 聚酯啤酒瓶的研究進展與應用前景 普羅布考抗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進展和應用前景 植物誘導抗病性研究進展及其應用前景 生物制氫技術的研究進展與應用前景 櫻桃李的研究進展及開發利用前景 納米光催化路面材料研究進展及前景分析 中醫治療艾滋病的研究進展及前景 基因組學時代害蟲治理的研究進展及前景 老年癡呆癥的研究進展及治療前景 魚類卵母細胞玻璃化凍存的研究進展及前景展望 淺析燃料電池研究進展及應用 激痛點及相關應用的研究進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6] 杜群,陳征海,孫孟軍,等.浙江省紅樹林資源調查及其發展規劃[J].林業調查規劃,2004,29(3):9-12.

[7] 鄭文炳,吳蓓莉.海濱木槿的灘涂生態適應性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2(6):83-84.

[8] 郭文琦,張培通,李春宏,等.沿海灘涂綠化樹種選擇和耐鹽性評價[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0):175-177.

[9] 韓玉潔,孫海菁,朱春玲,等.上海沿海防護林樹種適應性評價[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4(4):165-168.

[10] 謝瑞紅,周兆德.紅樹林生態系統及功能研究綜述[J].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5,11(4):48-52.

[11] 王小雪,孫海菁,劉 蕓,等.濃硫酸處理對海濱木槿10個家系種子萌發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2,23(11):2968-2974.

[12] 崔大練,馬玉心,俞興偉,等.Cd2+對海濱木槿種子萌發及根伸長抑制效應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8):4591-4593.

[13] 徐森富,汪成麗.不同溫度浸種對海濱木槿種子發芽率的影響[J].中國園藝文摘,2010(10):51.

[14] 崔大練,馬玉心,俞興偉,等.Zn2+對海濱木槿種子萌發及根伸長抑制效應的研究[J].種子,2011,30(2):45-48.

[15] 薄鵬飛,孫秀玲,宋杰,等.NaCl脅迫對海濱木槿種子萌發及Na+、K+含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8):3098-3100.

[16] 商宏艷,張士花,杜希華.不同鹽處理對海濱木槿種子離子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4(4):117-120.

[17] 李秀芬,朱建軍,王一涵,等.60Co-γ輻射對錦葵科3個樹種發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上海農業學報,2010,26(2):66-69.

[18] 周和鋒,房聰玲,李會欣,等.潮間帶消浪林海濱木槿光合作用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9,36(2):255-258.

[19] 吳統貴,袁濤,王宗星,等.兩種消浪樹種幼苗光合特性對模擬潮汐水淹的響應[J].植物研究,2012,32(5):615-620.

[20] 吳統貴,虞木奎,張翠,等.兩種消浪植物光合特征對起壟高度的響應[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9(4):674-677.

[21] 顧沈華,虞木奎,楊杰,等.海水水淹下海濱木槿和蠟楊梅幼苗葉片的光合作用及其影響因子研究[J].濕地科學,2013,11(3):398-403.

[22] 盧剛,李賀鵬,張曉勉,等.鹽脅迫對海濱木槿幼苗生長及光合特性的影響[J].浙江林業科技,2015,35(3):16-25.

[23] 王秀麗,張荻,劉紅梅,等.海濱木槿耐鹽性的初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10,28(3):248-254.

[24] 李會欣,吳明,方炎明,等.NaCl脅迫對海濱木槿葉片生理特性的影響[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10,19(3):55-61.

[25] 周和鋒,李會欣,邵學新,等.不同鹽度水淹脅迫對海濱木槿生理特性的影響[J].浙江林業科技,2013,33(6):41-45.

[26] 楊華,杜國堅,汪奎宏.脅迫環境下海濱木槿生理特性的研究[J].浙江林業科技,2008,28(3):43-47.

[27] 黃超群,屠娟麗,周金.鹽脅迫對海濱木槿葉片生理指標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0(4):773-774.

[28] 薄鵬飛,孫秀玲,孫同虎,等.NaCl脅迫對海濱木槿抗氧化系統和滲透調節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08,28(1):113-118.

[29] 孫宏麗,商宏艷,姚葉,等.NaCl與KCl處理對海濱木槿生長特性的影響[J].山東林業科技,2011(6):13-16.

[30] 王宗星,吳統貴,虞木奎,等.模擬海平面上升對海濱木槿滲透調節的影響[J].生態科學,2011,30(4):389-392.

[31] 蘆治國,殷云龍 ,於朝廣,等.NaCl脅迫條件下木槿嫁接苗和扦插苗及其砧木海濱木槿的生理差異[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11,20(4):49-57.

[32] 蘆治國,周冬琴,魏秀君,等.NaCl脅迫對嫁接木槿生長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0(3):241-243.

[33] 李翠云,姜彥成,喬桂榮,等.海濱木槿葉片蛋白質雙向電泳體系的建立[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12,32(4):30-35.

[34] 王奇志,劉敏,陳雨,等.海濱木槿不同部位提取物的體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技,2013,38(3):201-213.

[35] 孔慶躍,費行海.海濱木槿育苗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9):219-220.

篇3

>> 礦物元素指紋圖譜技術及其在農產品產地溯源中的應用 二維碼在農產品溯源中的應用 農產品溯源的想象空間 礦質元素指紋技術在植源性特色農產品產地溯源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空氣能熱泵干燥技術在農產品加工中的應用與分析 新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應用模式及技術實現 新疆農產品物流發展分析 農產品安全溯源物聯網體系分析 農業信息技術發展現狀及其在農產品流通中的應用 基于RFID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溯源系統應用研究 有機RFID標簽在農產品食品溯源中的應用 RFID技術在農產品物流系統中應用現狀與展望 農產品溯源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農產品物流的現狀分析及思考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農產品方面的應用研究 新疆農業投資與農產品對外貿易現狀分析 新疆農產品出口現狀研究 海南農產品超市化經營的現狀分析 農產品現代物流的現狀和對策分析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技術對接活動在新疆舉辦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4] RFID世界網. 二維碼應用于新疆阿克蘇林果業溯源[EB/OL].(2011-12-09)[2013-07-15]. .

[15] 中國廣播網. 兵團阿拉爾市實施生豬肉食品質量追本溯源體系[EB/OL].(2012-05-03)[2013-7-15]. .

[16] 新疆農業信息網. 新疆蜂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統溯源點建設工作穩步推進[EB/OL].(2012-08-24)[2013-07-15]. .

[17] 中國農業信息網. 烏魯木齊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信息平臺建成[EB/OL].(2012-12-12)[2013-07-15]. http://.cn/jjpd/ncpzlaq/201212/t20121212_783433.htm.

[18] 中國畜牧獸醫信息網. 新疆牛肉質量安全溯源項目啟動[EB/OL].(2013-03-08)[2013-07-15]. http://.cn/NewsDetails.aspx Id=50536.

[19] 房瑞景, 陳雨生, 周靜. 國外食品安全溯源信息監管體系及經驗借鑒[J]. 農業經濟, 2012 (9): 6-8.

[20] 田金琴, 丁紅勝. 無公害枸杞果產品質量溯源系統的設計[J]. 安徽農業科學, 2011, 39(20): 12 590-12 592.

[21] 張欣露, 王成, 吳勇, 等. 集成傳感器電子標簽在農產品溯源體系中的應用[J]. 農業機械學報, 2009, 40(1): 129-133.

[22] 陳華. 食品質量溯源系統的現狀及發展建議[J]. 湖南農業科學, 2010 (11): 87-89.

篇4

作者:唐文芳 崔加華 單位:吉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汪清縣分校 吉林省汪清縣東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由于應用這一技術無污染,與綠色生態環保農業的發展要求相符,因而在農業生產中值得推廣和應用。這一技術的應用主要是借助聲波助長儀的音箱所發出的聲音,將頻率聲波施加給植物,達到植物的生理系統頻率與聲波頻率一致而共振,從而提升植物內部活細胞的電子流的活動速度,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產。此外,還能幫助植物提升呼吸性能,抵御病蟲害的能力提升,提高植物成熟時間,提高植物的含糖量等作用米范圍內的瓦斯濃度小于等于0.5%,則表示局部通風機能正常啟動。農業生產中等離子種子處理技術的應用淺談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等離子種子處理技術,主要是在自由落體中的種子,接受來自等離子處理機的等離子的照射與交變電磁的作用,迅速提升種子活力,提升種子的病蟲害抵御能力,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該技術適用于大量農作物,除了增產增收,還能有效改善農作物質量,同樣是一種無污染無化學物質的現代物理農業生態技術。尤其是等離子處理機的使用簡單,能極大的降低種子處理成本,尤其具有十分可靠的技術性能,因而在現代生態環保農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農業生產中電子殺蟲技術的應用淺談電子式殺蟲燈是利用病蟲害的趨光性、趨波性、雌雄飛蛾趨性等特點,采用具有特定光譜的特殊光源和滅殺裝置,在夜間開啟光源將害蟲引誘飛來,在飛撲光源過程中,使之觸到設在光源的高壓電網,高壓電網瞬間放電將其擊殺死亡,達到有效地阻斷害蟲的生殖繁育鏈,降低危害農作物的蟲口密度,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的目的。可誘殺果樹害蟲、蔬菜害蟲、糧食害蟲、森林害蟲等多種害蟲。市場上還有一種多功能靜電滅蟲燈,其原理是:當殺蟲燈需要工作時,開啟高壓電極網,系統根據光照亮度自動亮燈。利用黑光燈特定波長和筒體顏色,針對昆蟲具有較強的趨光、趨波、趨色的特性,近距離用光,遠距離用波,白天用顏色,誘導害蟲產生趨光趨色興奮效應,引誘害蟲撲向殺蟲燈,殺蟲燈外配置高壓網殺死害蟲,使害蟲落入專用的接蟲盤,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農業生產中土壤連作障礙電處理技術的應用淺談該技術是根據直流電流土壤消毒原理、土壤微水分電處理原理以及脈沖電解原理合成的土壤電化學消毒技術原理,在直流脈沖作用下離子發生移動,使負脈沖PH值增高,正脈沖H+增高,土壤酸度增加,進而有效殺滅土壤傳播的病源微生物。該技術可有效解決連作障礙這一難題,避免作物連作減產、品質下降、土傳病害猖獗等問題,適用于農田土傳病害、根結線蟲、韭蛆等微小害蟲、根系有害分泌物、土壤物理性缺素癥等連作障礙的克服處理及土壤改良等。對土傳病害防治率可達90%,根結線蟲防治率達93%。

現代物理農業技術發展前景分析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有效的利用農業物理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和污染,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能力,最終到達增產的目的。現代農業物理的推廣及應用,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環保指標和作物本身的品質,加強農業生產的結構調整力度,增加農民收入,大大地激發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現代物理農業技術在我國是一門新生事物,通過依靠科技的進步,在推廣和應用現代物理農業這項農業科技新技術上提高大農業在國計民生中的地位,是擺在我們農業戰線上所有工作人員面前尤為重要的課題。

總之,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現代物理農業技術是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實現無害化、生態化、環保化的現代農業的必經之路。作為農業技術人員應緊跟時展的需要,著力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為我國的農業的發展而不懈努力。

篇5

【關鍵詞】膜下滴灌;旱區農業;有利因素;不利影響

膜下滴灌技術是將覆膜種植技術與滴灌技術相結合的一種新的灌水技術,也是地膜栽培技術的延伸與深化,它能夠適時、適量提供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和養分,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水、肥、氣、熱環境,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產量、改善品質的目的。我國的滴灌技術是1974年從墨西哥引入滴灌技術和設備后才開始的。1996年以來,新疆的滴灌技術日益成熟,特別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膜下滴灌技術得到了良好的推廣應用。目前,新疆已成為我國應用滴灌面積最大的地區,且滴灌技術也成為新疆最主要的節水灌溉方式。

一、膜下滴灌技術對旱區農業的有利因素

(一)膜下滴灌技術的節水增產效果

膜下滴灌技術是新疆本地誕生的一種利用地膜抑制地面蒸發和滴灌減少深層滲漏的特性而產生的灌水技術,它不僅節約灌溉水量,而且可控性強,可根據作物根系主要吸水層深度及吸水量來決定灌水量,水分利用率較高。膜下滴灌比常規灌溉可節水35%-50%,增產18.4%-39.0%,水分生產率提高約1.8倍,效益顯著;可提高土地利用率3%-5%,節省農機作業量25%,提高棉田管理定額3.3倍。在新疆棉花、番茄、哈密瓜種植生產中廣泛采用,同時,膜下滴灌對綠洲生態環境改善,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收入顯示了重要作用,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持續發展的潛力。

(二)膜下滴灌技術的節水抑鹽作用

目前,新疆灌溉面積已發展到7000余萬畝,人工綠洲面積由1950年的1.3萬km2擴大到6.2萬km2,極大地促進了新疆綠洲經濟發展。由于新疆地處西北干旱內陸地區,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具有典型的土壤鹽堿化特質,目前新疆約1/3的耕地受到土壤鹽堿化不同程度影響,新疆耕地鹽堿化問題已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表現出來。新疆“十一五”水利發展規劃強調鹽堿地改良治理問題,重點抓好耕地鹽堿地改造治理。新疆已啟動鹽堿地改良利用規劃工作,各地(州)縣(市)的規劃、調研及一些改良項目已啟動實施。

膜下滴灌技術由于覆蓋地膜的存在,土壤水在棵間蒸發方面可以降低到最大程度,而向下的深層滲漏可以通過控制灌水量的多少來完全杜絕,使灌溉的水量剛好作物的根系區。把水分按量的供給作物根系。在大量節水的同時逐漸抑制知道完全根治農田次生鹽漬化,給新疆綠洲農田節水抑鹽技術一體化奠定了基礎,具有良好的節水抑鹽作用。

(三)膜下滴灌技術的社會生態效應

膜下滴灌技術的成功應用推廣,降低了人們田間勞動強度,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進一步開展高效灌溉、精準灌溉創造了有利條件,是現化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膜下滴灌與覆膜栽培和機械化作業相結合,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用水方式,不僅節水,而且增產增收,改善了農民的生產條件,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科技措施。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一種新的節水灌溉技術,為更好的進行田間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水資源利用率,擴大了農業節水灌溉范圍。實施膜下滴灌技術,可有效改良農田土壤結構,防止土壤次生鹽堿化,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良性循環,向設施農業、精準農業和產業化經營轉變。

二、膜下滴灌技術對旱區農業的不利影響

膜下滴灌殘膜的回收比較困難,長此以往會造成白色污染,對后作種植產生負面影響。目前新疆農田殘膜“白色污染”日趨嚴重,同時,由于地膜使用量和面積的逐年增加,殘留在土壤的地膜對耕地土壤結構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其降解周期一般為200~300年,降解過程中還會溶出有毒物質,從而嚴重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對農作物的生長危害。土壤中的殘膜量不斷增加,阻礙作物根系對水肥的吸收和生長發育,降低土壤的肥力水平,甚至引起灌溉水難于下滲、土壤次生鹽堿化,最終導致土壤質量和農作物產量下降。試驗表明:連續覆膜3—5年的土壤,小麥產量下降2—3%,玉米產量下降10%左右,棉花產量下降10—23%,長此下去,必然給后人帶來難以解決的污染危害,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三、膜下滴灌技術在旱區的推廣應用前景分析

實踐證明膜下滴灌技術具有良好的節水抑鹽、高產高效的作用,為旱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基礎,為了旱區更好的發展利用膜下滴灌技術,在將來的推廣應用應當結合一下三點:(1)進一步研究開發新材料,尋找農膜替代品,降低白色污染,需研制出易降解,無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為聚乙烯農膜,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環境的污染。故應鼓勵開發無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農膜。目前,生物農膜強度不夠或成本較高而難以推廣,應進一步改進和優化生物農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推廣和應用;(2)實施“水肥一體化”,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有利作物對肥料的吸收利用;(3)極開展灌溉自動化控制研究應用膜下滴灌技術具有良好的可控性,應結合要土壤墑情和作物需水特性實施自動滴灌,達到高產、高效、和節水的目的。

四、結語

膜下滴灌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灌水方式,具有節水抑鹽、高產高效、省工省時的良好作用,對旱區農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應當結合先進農藝措施,形成一整套綜合的由栽培、灌溉、管理有機結合的旱區種植技術體系,不斷促進旱區農業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顧烈烽.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棉花膜下滴灌技術的形成與發展[J].節水灌溉,2003(1).

[2] 李毅,王文焰,王全九.論膜下滴灌技術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節水抑鹽灌溉中的應用[J].灌溉排水,2001(2).

篇6

[關鍵詞]農業物聯網技術農田節水灌溉系統

中圖分類號:S2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5-0125-01

1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成為必然,為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中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

水是農業的根本,也是整個國民經濟和人類生活的根本。水資源狀況和利用水平已成為評價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

2 農業用水現狀及節水灌溉發展趨勢

農業是我國的用水大戶,約占總用水量的73%,但有效性很差,水資源浪費非常嚴重。并且隨著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劇增加,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生產與生活、生產與生態等諸多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劇。在我國盡管采取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但大量的農田和灌溉用水被城市和工業占用,耕地資源減少的勢頭不可逆轉,水資源短缺的壓力進一步增大。

目前,比較有發展潛力的節水灌溉新技術是:一是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的作物調控灌溉技術。二是應用3S技術的精細灌溉技術。三是智能化節水灌溉裝備技術。

本文所設計的農田節水灌溉系統是將上述的三者進行有機的結合,在此基礎上運用物聯網技術,從而實現全自動化與信息化的節水灌溉系統。

3 系統結構設計

農田節水灌溉系統由土壤水分傳感器、物聯網終端采集單元、噴灌機控制終端、遠程監控計算機系統組成。如圖1所示。傳感器埋入土壤,直接獲取0~100cm地表層下各個深度處的土壤水分信息,并將其轉化為0~5V模擬電壓信號。物聯網終端采集單元一方面進行土壤水分信息的采集,另一方面用于在GPRS網絡模式下土壤水分信息與監控中心的監控計算機相互傳遞。監控中心計算機循環接收各個采集終端發送的土壤墑情信息,監控計算機將接收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與數據庫中的農作物需水量進行比較,形成最佳灌溉計劃,監控計算機將灌溉命令下發到噴灌機控制終端,噴灌機控制終端直接控制噴灌機以及深井泵等設備進行灌溉作業。

4 物聯網采集單元的設計

物聯網采集單元的設計為本系統的終端采集單元,因為農田灌溉上探測范圍比較大,數量多、位置不固定并只用于農耕季節等特點考慮,采集終端需要設計成可靈活移動、易于安裝的方式,第二在每一個采集終端上安裝GPS定位模塊,使發送到監控中心計算機上的數據帶有地理位置,中心計算機根據上傳的數據的地理位置下標來確定采集點具體地理位置,從而實現準確的數據采集。另外,由于數據采集單元放置在農田里,采用的供電方式為“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

采集終端主要由MCU單元、采集單元、太陽能供電單元、通信單元、GPS定位單元等部分組成,其結構所示。其中,采集單元利用土壤濕溫度傳感器采集土壤墑情數據,數據經嵌入式微控制器MCU(MicroControUer Unit)處理后,通過GPRS網絡發送至監控中心計算機上,中心計算機收集溫濕度數據,并自動顯示相關信息。土壤傳感器輸出的信號被信號調理電路處理后傳送到子系統內部的模數轉換器ADC(AnMog―to―DistalConvener)。MCU定時啟動ADC,進行模數轉換并取走數據,然后把經過處理的數據通過串行口傳送到GPRS模塊,并啟動該模塊將數據發送到GPRS無線網絡。數據被GPRS網絡接收后經由網關轉送至Internet,最后被連接到Intemet的中心站計算機接收。

嵌入式GPRS模塊的供電為直流5V供電,TXD、RXD為通信接口,在本設計中可直接連接至AVR單片機的串行接口上, ONLINE為在線指示接口,當連接到網絡以后該端口輸出一個低電平信號,通過74ALS04進行反向以后驅動D1發光二極管,當發光二極管點亮以后便證明現在控制器已連接網絡。GPS模塊通過單片機的COM2口連接。

5 應用前景分析

該系統的室外進行了測試的基礎上,2011年在廊坊市安次區馬神廟12畝農田上實際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效益,節水量較以前比較節約45%左右,晚春播玉米平均畝產929.44公斤,比對照畝增產252.84公斤,增幅為37.36%。對未來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梅方權,智慧地球與感知中國―物聯網的發展分析,《農業網絡信息》2009(12)

[2].孫忠富等,物聯網發展趨勢與農業應用展望,《農業網絡信息》2010(5)

篇7

關鍵詞 優質稻米基地;立項依據;建設目標;管理方式;技術方案;效益;大中農場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1-0093-01

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國內外市場對優質稻米的迫切需求,水稻生產目標由保面積、攻單產向保優質、創高產轉變。大中農場坐落于國家級生態示范市——大豐市境內,中心位置東經120°39′8″,北緯33°8′4″,土壤發源于江淮沖擊母質,質地砂壤-輕壤,有機質含量2.02%,是國家大型綠色食品生產企業和有機大米生產基地、江蘇省無公害畜禽生產基地、江蘇省第2批科技型企業。近年來,大中農場緊緊圍繞“優化品質、提高單產、開發品牌、壯大產業、增加效益”的思路,重視優質稻的生產和開發,努力發展優質高產、安全高效、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優質稻米“產—加—銷”模式[1],以提高經濟效益。

1 立項依據

根據國家關于優質稻米產業政策,結合《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關于發展現代農業精神,以及“江蘇省優勢農(漁)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10—2015)”中提出的優質稻米產量、品質等發展要求,大中農場在2010—2020年規劃中明確提出,利用5~10年時間建成666.67 hm2綠色優質稻米產業基地,稻米質量全面達國標二級以上,產量水平全省領先。

2 建設目標

面積指標:項目區優質稻連片種植666.67 hm2以上。產量指標:確保項目區水稻單產達到10.5 t/hm2以上,力爭實現11.25 t/hm2。品質指標:稻米品質達國標二級以上。效益指標:水稻效益達1.95萬元/hm2以上。技術指標:綠色無公害普及率達100%,藥物殘留低于國家標準。

3 管理方式

大中農場集體化經營,規模化生產,實現“六統一”管理體制,即統一產品經營、統一物資供應、統一作物布局、統一栽培技術、統一機械作業、統一勞動定額。

4 技術優勢

近年來,大中農場推行水稻超高產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節水灌溉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統防統治技術以及水稻生產全程綠色無公害栽培技術。現有農業技術人員126人(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48人),與揚州大學農學院、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使得大中農場稻麥生產水平名列江蘇省前茅。

5 技術方案

一是選擇優勢品種。選擇遲熟中粳品種淮稻13號、寧粳5號、武運粳24號等為項目區主栽品種;二是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無公害農藥和生物有機肥;三是制定優質水稻無公害栽培技術規范,運用新型無公害基質培育壯秧,秧苗期全程用無紡布覆蓋;四是大田做好移栽前封閉化除,分蘗期盡量少用或不用除草劑;五是進行干濕交替水管,促根壯苗,少施農藥和化肥,收割前30 d禁止施藥;六是適期收割,利用新型3518收割機收割,保全稻粒完整;七是啟用糧食烘干線,快速烘干,防止霉變;八是適度倉儲,及時生產,盡快銷售。

6 效益分析

6.1 經濟效益

一期規劃面積666.67 hm2,按照水稻產量10.5 t/hm2、出米率70%、大米單價5元/kg、稻殼單價0.26元/kg、麩糠單價2元/kg計算,可實現銷售收入為2 565萬元。減去水稻成本1.2萬元/hm2,稻米加工銷售成本0.2元/kg,銷售利潤可達1 625萬元,效益24 375元/hm2。

6.2 社會效益

優質稻米基地建設與國家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要求相一致,將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獨特的示范帶動作用,對周邊地區優質水稻種植具有顯著的輻射作用,通過組織現場觀摩、學習培訓等手段,提高周邊農戶、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的技術素質,促進周邊農村的水稻種植水平,提高水稻單產和效益,帶動農民增收。

6.3 生態效益

項目的實施,依靠種植優勢品種,依托科學的綠色無公害栽培技術措施,通過促進水稻植株個體的健壯奪取高產,選擇高效低毒農藥和生物有機肥,避免了生化農藥和肥料的濫用,顯著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降低了農產品的藥物殘留,避免了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影響[2]。

7 結論

大中農場地處國家級生態示范市大豐市,具備建設優質稻米基地的自然條件;年產糧7萬t,實現銷售收入近3億元,農業利潤超8 000萬元,具備建設優質稻米基地的經濟條件;承建了江蘇省沿海地區良種繁育與推廣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擁有先進的精米加工流水線,配套的烘干倉儲設施,具備建設優質稻米基地的技術條件;實現水稻超高產精確定量栽培技術[3],水稻全程綠色無公害管理,日常管理實現“六統一”,生產過程績效管理,稻麥種植機械化率100%,秸稈還田率100%,水稻優質化率100%,具備建設優質稻米基地的管理條件。“碧綠”牌精米為鹽城知名商標、鹽城名牌產品、中國糧食協會放心米,在江蘇、上海、浙江等省市具有極高的市場占有率,具備建設優質稻米基地的市場條件。綜上所述,大中農場完全有能力建設好萬畝綠色優質稻米產業基地[4-8]。

8 參考文獻

[1] 胡坤,項喜章.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模式分析[J].農產品加工刊,2011(1):100-103.

[2] 曾洪玉,唐寶國,蔡建華,等.秸稈還田對耕地質量及稻麥產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1(4):499-501.

[3] 張燕.氮磷鉀不同施用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2(15):14

[4] 于新民,劉德還.大中農場農科所常規粳稻生產實踐與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2(4):133,135.

[5] 蘇祖芳.加強水稻種植基地建設,發展優質無公害稻米生產[J].耕作與栽培,2004(5):6.

[6] 許立,金連登,朱智偉,等.有機稻米基地建設及生產過程控制技術簡述[J].中國稻米,2003(6):41-42.

篇8

關鍵詞 生物炭;土壤;肥料;作用;展望

中圖分類號 S1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3-0231-01

生物炭是一種多功能的材料,已經在我國的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有了更多的應用。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物炭的應用日益深入到更多的領域當中。土壤是人類生存的根本,能夠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各種生活資源,特別是現如今科技在不斷的發展,這也使得我國對于生物炭對土壤的肥料作用研究更加的深入。

在我國,對于生物炭的研究已經較為普及,為了更好地促進生物炭的研究成果,分析生物炭對土壤肥料的作用,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土壤肥料的分析。生物炭是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低溫熱化作用而形成的固體副產物,這種物質具有低碳含量高的特點,因此在農作物的施肥當中可以產生出非常重要的作用[1-2]。因為生物炭具有更為廣泛的適用性,所以更多的時候會用在堿性和多孔性的吸附能力強的材料上。當前環境下,我國的土壤鹽堿化和土壤酸化程度較為嚴重,在這種背景下,了解生物炭對土壤肥料的研究,分析生物炭對土壤肥料的作用,能夠更好地促使生物炭在土壤調解當中起到充分的土壤改良效果。

1 生物炭對土壤肥料的作用

1.1 生物碳的性質特征研究

生物炭是一種粉狀的顆粒,對現代來說是一種新興的科技產物,它主要是生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而產生的一種物質。像竹炭一樣,生物炭具有很強大的吸附能力,但是其內部結構和竹炭卻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主要原因是材料的不同,同時其結構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其主要特征當前來說并不能完全明確,生物炭當中含有的礦物質和有機物較為多,因此對于土壤具有有效的改良作用[3]。

1.2 生物炭對土壤有機質的作用

有大量研究都表明,生物炭和其他肥料都能改善土壤,可以增強土壤的肥效。從土壤的機理來分析,土壤不可能一直對農作物進行培養,因為土壤需要一定的修養期,以此來不斷地增加土壤當中的腐殖質,而傳統的方法為免耕和堆肥。但是肥料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不斷地揮發,因此真正能夠對土壤進行改良的很少,而且僅僅只有一部分肥料能夠轉化成為腐殖質,培肥效果并不好。而生物炭在土壤當中的損失更小,進而大大地增加土壤中的碳含量,因此與其他的物質相比,這是一種作用十分明顯的新型有機肥料。生物炭與其他肥料對于土壤的作用機制并不相同,因此人們在使用生物炭的時候需要對其他肥料的兼顧使用。

1.3 生物炭對土壤的理化性質的作用

因為生物炭是一種多孔的物質,而且孔與孔之間的距離較大,所以具有較大的間隙,具有良好的親水性。生物炭對于土壤具有良好的疏通作用,可以降低土壤的硬度。生物炭在土壤中可以促使土壤的滲水速度減緩,因此能夠浸潤土壤,土壤的水分趨于飽和狀態,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壤的含水量。生物肽還能夠促進微生物活性,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對土壤的分解作用,能夠促使土壤更加軟化而適合于耕種[4-5]。分析土壤的化學性質,可以從土壤的酸堿度和土壤的養分2個方面進行。雖然對于生物特征的研究并不完全,但是由于生物炭的原料加工工藝對于大部分生物炭都能夠產生堿性作用,所以將生物炭作用在土壤中可以提高土壤當中的有機離子與土壤的氫離子進行交換,發生化學反應,促使土壤的pH值升高。生物肽適用于酸性土壤,其效果會比其他中和劑更加明顯。中午太陽能夠產生一定的正負電荷,進而對于相關有機物質進行吸附,作用在土壤當中,可以增加土壤的養分[6]。一般情況下,生物探索含有的礦物質較低,因此起到的效果并不如普通的肥料。但是動物和禽類的糞便可以有效地對生物碳的物質進行分解,進而顯著增加土壤的礦物質含量。因此,將生物炭和其他肥料進行共同作用,就能夠增加土壤當中的氫、磷、鉀的含量,從而提高土壤的肥效。

1.4 生物炭的作物效應

生物炭對土壤具有一定的肥效作用,因為生物炭能夠對土壤進行改良,它的改良土壤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出高產量的植物,因此關于生物炭對于農作物的種植研究也非常重要。通過相關的調查和研究可以得出,生物炭能夠有效降低土壤當中的養分損失,而對于農作物的生長以及產量來說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分析生物炭的肥效機理,生物炭具有礦物質含量,因此并不能為農作物的生存提供全部有效的肥料,在進行農作物種植的時候,必須添加其他有效的化學肥料,這樣才能夠促進農作物生長。因為生物炭可以減少土壤中養分的釋放,改善土壤的pH值,所以和其他的肥料一起作用,更好地降低了化學肥料的使用量,種植出來的產物更加具有“綠色性”。

2 生物炭的未來研究展望

從研究歷史進行分析,竹炭被廣泛的使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竹炭和生物炭具有密切和緊密的聯系,我國進行生物炭的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從中也能夠看出我國生物炭的研究具有較為薄弱的基礎,分析生物炭的研究結構和性質,到目前來說掌握得不夠透徹。雖然生物炭的演化過程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本質上來分析,深入

研究還是一片空白,生物炭和竹炭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研究方法不盡相同。在研究生物炭的時候,我國缺乏系統的研究,因此在未來的研究方向當中,需要加大力度對于生物炭的特征和性質進行研究,并做好相關的突破性的研究,便于更好地確定生物碳的標準。

生物炭能夠對土壤性質進行改良,其載體的研究時間相對較為短暫,研究結果也不夠精確,因為實驗室的條件有限,所以研究的結果一般存在著一定的沖突。在未來對生物炭進行研究的時候,需要確定生物炭的研究方向,應該對生物炭進行持續性的系統性研究。

對生物炭進行研究的時候需要注意,分析生物炭對土壤的作用效果,動物對土壤失量有了明顯的反應差異,因為有些農作物在極少量的作用下才會產生相關的效果,還有一些生物需要大量的生物炭作用才能產生明顯的效果。這樣的矛盾可能使得研究者無法確定研究結果,需要對其矛盾進行進一步的改善。在進行肥料和生物炭的配合使用的時候,其共同作用可以產生正效應反應,而研究結果也能夠表明,肥料和生物炭之間是互補的關系,其共同作用能夠發揮出有效的效果。在進行生物炭研究的時候,需要注意及時對復合工藝的效果進行把握,這也是未來對生物炭進行分析和研究應該亟待解決的問題。

3 參考文獻

[1] 李淑香,李芳芳.黑碳不同添加量對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1(36):22395-22396.

[2] 劉星辰.生物炭對土壤肥料的作用與前景分析[J].農技服務,2015(12):146.

[3] 劉典三,黃錫春,肖先儀,等.生物炭固定化緩控釋肥對烤煙生長發育及品質的影響[J].江西農業學報,2014(12):28-31.

[4] 王浩,焦曉燕,王勁松,等.不同氮肥水平下生物炭對高粱苗期生長及有關生理特性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14(6):195-201.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中国国产精品视频 | 午夜男女视频一区二区 | 自拍偷自拍亚洲一区 |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地址精品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 | 婷婷丁香五月天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