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的傳統文化內涵8篇

時間:2024-03-18 14:44:1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漢服的傳統文化內涵,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漢服的傳統文化內涵

篇1

 

關鍵詞: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內涵,審美意蘊,時尚服飾設計 

    人類作為智能化生命,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無止境的進取性,以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愉悅人世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是一個承傳延續的生命演繹歷程。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服飾文化理應遵循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服飾的文化意義在于適應自然環境以滿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體活動、美化身姿體態以娛悅身心健康、顯示社會身份以表征社會角色等。作為人體的延伸,服飾還能夠表現出穿著者的長處和特點,極富魅力地表現個性、欲望和心理特征。為此,服飾設計不僅要切合現時美觀大方的流行趨勢,使其富有突出的個性表現力,體認穿著者的心理特征和觀賞者的趨同心態,而且應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其中,凸顯其生命蘊涵和審美意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營造出有底蘊的時尚服飾文化。

一、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并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設計、面料選用、顏色組合等,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審美觀念。

篇2

 

關鍵詞: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內涵,審美意蘊,時尚服飾設計 

    人類作為智能化生命,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無止境的進取性,以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愉悅人世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是一個承傳延續的生命演繹歷程。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服飾文化理應遵循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服飾的文化意義在于適應自然環境以滿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體活動、美化身姿體態以娛悅身心健康、顯示社會身份以表征社會角色等。作為人體的延伸,服飾還能夠表現出穿著者的長處和特點,極富魅力地表現個性、欲望和心理特征。為此,服飾設計不僅要切合現時美觀大方的流行趨勢,使其富有突出的個性表現力,體認穿著者的心理特征和觀賞者的趨同心態,而且應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其中,凸顯其生命蘊涵和審美意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營造出有底蘊的時尚服飾文化。

一、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并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設計、面料選用、顏色組合等,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審美觀念。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于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既主張象征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創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統一之美來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f”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征。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并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于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標志性象征,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出干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崇拜以及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而呈現出明快的色彩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既賞心悅目又簡單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

    人類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文化的王國,文化伴隨著人類生命的進程而發展,并在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服飾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一方面,服飾是文化重要的構成要素,文化的發展刺激著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又豐富了文化的內涵,把文化對自然的改造與人的自身培養及生命審美聯系在了一起,最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著名人類學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藝術》中指出:“追求藝術表現和優雅的外觀,是人類的共性。可以說,在古代社會中,許多人已經感覺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們的意識,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銳得多,強烈得多。在人類歷史的演變進程中,服裝對于人類已不僅僅限于遮體御寒,還能滿足人們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體認,如中國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獵手用獵物的牙齒、蹄爪、羽毛或尾巴裝飾在自己衣物上,以顯示其英勇無敵或地位崇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衣服的質料、顏色、式樣及附屬裝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和個性心理相呼應,服飾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符號,能夠傳達時代風尚、文化特色以及個人的文化教養、知識水平、風度氣質與社會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尤其是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美國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在(世界服裝史》中寫道:“將一種鮮花戴在頭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雙唇染上紅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審美觀點……女性服裝的質料、色彩、縫制以及與服裝相匹配的佩飾能夠加強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場合的自信心、風度、競爭力量。

二、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意蘊

1.適中、和諧的“情理美”

    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中國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華夏“中國”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中國傳統民族服裝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確勾勒人體,又不同于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用一塊布隨意地披掛或纏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適體”的樣式,即倡導一種包藏又不局限人體的若即若離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德為中華民族的先輩所推崇,所謂“人生但須果腹耳,此外盡屬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諦是“精神快樂休閑,勝干物質進步”。這反映在服飾文化中就是講究隨意、閑適、和諧,沒有過分的突出、夸張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給人一種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國傳統服裝的制作者(裁縫)在設計和制作服裝的過程中憑借直覺與經驗,于“適體”中呈現的是一種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種以數理為基礎的精確到尺寸的“理性美”。

篇3

 

關鍵詞: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內涵,審美意蘊,時尚服飾設計

    人類作為智能化生命,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無止境的進取性,以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愉悅人世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是一個承傳延續的生命演繹歷程。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服飾文化理應遵循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服飾的文化意義在于適應自然環境以滿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體活動、美化身姿體態以娛悅身心健康、顯示社會身份以表征社會角色等。作為人體的延伸,服飾還能夠表現出穿著者的長處和特點,極富魅力地表現個性、欲望和心理特征。為此,服飾設計不僅要切合現時美觀大方的流行趨勢,使其富有突出的個性表現力,體認穿著者的心理特征和觀賞者的趨同心態,而且應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其中,凸顯其生命蘊涵和審美意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營造出有底蘊的時尚服飾文化。

一、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并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設計、面料選用、顏色組合等,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審美觀念。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于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既主張象征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創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統一之美來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f”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征。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并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于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標志性象征,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出干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崇拜以及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而呈現出明快的色彩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既賞心悅目又簡單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

    人類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文化的王國,文化伴隨著人類生命的進程而發展,并在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服飾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一方面,服飾是文化重要的構成要素,文化的發展刺激著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又豐富了文化的內涵,把文化對自然的改造與人的自身培養及生命審美聯系在了一起,最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著名人類學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藝術》中指出:“追求藝術表現和優雅的外觀,是人類的共性。可以說,在古代社會中,許多人已經感覺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們的意識,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銳得多,強烈得多。在人類歷史的演變進程中,服裝對于人類已不僅僅限于遮體御寒,還能滿足人們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體認,如中國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獵手用獵物的牙齒、蹄爪、羽毛或尾巴裝飾在自己衣物上,以顯示其英勇無敵或地位崇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衣服的質料、顏色、式樣及附屬裝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和個性心理相呼應,服飾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符號,能夠傳達時代風尚、文化特色以及個人的文化教養、知識水平、風度氣質與社會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尤其是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美國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在(世界服裝史》中寫道:“將一種鮮花戴在頭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雙唇染上紅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審美觀點……女性服裝的質料、色彩、縫制以及與服裝相匹配的佩飾能夠加強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場合的自信心、風度、競爭力量。

二、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意蘊

1.適中、和諧的“情理美”

    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中國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華夏“中國”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中國傳統民族服裝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確勾勒人體,又不同于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用一塊布隨意地披掛或纏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適體”的樣式,即倡導一種包藏又不局限人體的若即若離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德為中華民族的先輩所推崇,所謂“人生但須果腹耳,此外盡屬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諦是“精神快樂休閑,勝干物質進步”。這反映在服飾文化中就是講究隨意、閑適、和諧,沒有過分的突出、夸張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給人一種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國傳統服裝的制作者(裁縫)在設計和制作服裝的過程中憑借直覺與經驗,于“適體”中呈現的是一種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種以數理為基礎的精確到尺寸的“理性美”。

篇4

關鍵詞:漢服;漢服熱;民族文化;傳承

華夏民族幾千年以來都是漢民族的美稱,《左傳定公十年》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1]漢族,又名華夏民族或中華民族的古老民族,它的名字“華”便是源于她瑰麗的華裳——漢服。如今,有這樣一群年輕人,為了尋回屬于漢民族自身的服飾,喚醒酣睡的民族文化,在網絡陣營中發動起了漢服運動。隨之帶動起“漢服熱”的潮流。“漢服熱”遠不只是簡簡單單的找回衣服,它隱藏著的是一群華夏兒女對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片赤子之心。

一、漢服的命運沉浮

(一)從顯貴到被排擠

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定型于周朝,并通過漢朝的宗周尊儒形成完備的服制體系。[2]這個完備的衣飾文化體系由最初其他民族對于漢人傳統服飾的稱謂,經過歷史的發展演變進而成為了漢民族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征。宋元時期,一些異族執政者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的國服,甚至在元代修《遼史》時專門為漢人國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分皇室朝臣祭服、朝服和常服。[3]到了清朝,統治者則推行“剃發易服”政策,這是因為在滿清時代,“漢服”是政治高壓下的敏感詞,同屬于文字獄性質的政治問題。雖然在統治者手中被判了死刑,但漢服仍以巨大的魅力吸引著廣大民眾,甚至雍正、乾隆父子也對漢服欲罷不能。查看保存至今的藏圖,有大量他們父子倆穿著漢服的畫像,例如《松石流泉圖》、《觀畫圖》、《行樂圖》等。這就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漢服就在這種矛盾又糾結的夾縫中生存著。

(二)從新生到象征

漢服見證了從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的興盛衰敗,伴隨著中華民族共同成長。從黃帝登基到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地區,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它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如今尋回華夏文化,重塑中華文明的“漢服熱”,讓人們逐漸了解什么是深衣襦裙,什么是交領右衽。漢服已經成為華夏民族傳承千年的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漢服熱”的興起

(一)“漢服熱”的燈塔

2001年中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上,與會代表們身穿唐裝出場亮相,之后漢服漸漸回歸到了大眾視野。在這之后,唐裝聞名遐邇,并被一度視為中國的國服。然而,在中國很多學識淵博的漢服愛好者不贊成這種說法。其實,唐裝并非唐朝時期的服裝,不能望文生義。如今,中國的經濟迅速增長,中國人開始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榮,中國的其它民族文化也開始重返當代社會,因此“漢服運動”應運而生。“漢服運動”成為了“漢服熱”的指明燈,“漢服熱”在現代化的中華大地上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

(二)“漢服熱”的意義

近年來,由于民族自豪感的需求和漢服愛好者的推動下,漢服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影響范圍日益擴大。追溯“漢服熱”的源頭,漢服愛好者們只是單純的宣傳和推廣漢服文化來實現“使漢民族有衣可穿”的理想。如今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傳統的漢民族服飾近乎消散,而日韓這兩個鄰國卻始終傳承和保護著本民族的傳統服飾。在他們看來,一件衣服是可以維護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漢服熱”使漢民族人人能夠認識漢服、了解漢服,能夠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身穿我們的傳統服飾,知道自己姓甚名誰,來自何處,以此為基重拾傳統漢文化,展現華夏民族千年的文化魅力。

三、“漢服熱”的背后:民族文化回歸

任何一種內容都需要形式來承載寄托,漢服承載的是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傳統漢服為外表,充實中國古典文化之內里。漢民族傳承了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漢服,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是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制度、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4]在清朝之前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服飾一直是許多民族歷史記憶、審美認知和族群識別的重要載體。與本民族的歌舞、詩史、節日等形式結合,具有豐富的美學藝術研究價值。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導致的經濟社會等評價標準的差異,人們開始淡忘了對本民族服飾的認同感。提出實現“中國夢”,其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實現“中國夢”必然要傳承民族文化。隨著中央到地方對優秀傳統文化復興所展現出來的強大號召與政策導向,更多的漢服商家開始積極尋求文化產業的跨領域合作,還有一些外國游客也訂購漢服等民族傳統服飾。透視“漢服熱”的背后必然是民族文化的回歸與傳承。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篇5

關鍵詞:漢服;形制特征;審美意蘊

一、漢服的形制特征

(1)交領右衽。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方位詞“左”和“右”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不僅表示不同的方位,而且還體現了古代社會中尊卑貴賤的等級意識。有“尊左卑右”和“尊右卑左”兩種,古代人服飾衣襟的穿戴則按照“尊右卑左”的原則。衽表示衣襟,穿戴時采用“左壓右”的形式,在右側腋下固定住衣襟,這種穿戴方式叫做“右衽”,古代漢族服飾大多采用“右衽”。古代漢服的衣襟和衣領是連在一起的,采用“左壓右”的穿戴形式,會使衣襟在胸前交叉形成特有的領型,這便是“交領”。這種“交領右衽”的形制是漢服固定的款式特征,不僅影響著漢服以后的形制發展,而且對周邊少數民族服飾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2)袖寬且長。漢服的衣袖有窄袖和大袖兩種,禮服主要采用大袖,小袖主要出現在便服和常服中。寬而長的大袖體現了漢服的魅力,這種大袖的服飾特征在世界民族的服飾史上也是不多見的。這種寬而大的禮服不僅具有透氣、遮陽的功能,而且還能體現出瀟灑飄逸、大氣華貴的風度。也有一些漢服是窄袖和短袖的,收口比較緊小,不僅保暖性好,而且行動比較方便,適合勞動人民和軍隊將領穿戴。

(3)隱扣和系帶。現代服飾大多使用扣子,而漢服是不靠扣子固定的,主要是通過衣服上的帶子進行打結而固定的,也叫做“隱扣”,這種將扣子隱藏起來的系衣方式可以使漢服顯得美觀整潔。在漢服的腰間還有兩對大帶,在左側腋下和右側腋下分別有一條,分別與右衣襟的帶子和左衣襟的帶子進行打結,更好地固定衣服,而且還能起到良好的裝飾作用。

(4)上衣下裳。漢服上衣下裳的款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衣裳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衣和下裳獨立裁剪,并且在腰部連接在一起,從而將上衣和下裳進行完美的整合,這種形制的漢服屬于常服,在社會各個階層都可以穿;另一種是上衣和下裳分離的形式,代表的服飾有“襦裙”,“襦”是指短衣,也就是上衣的服飾,“裙”和下“裳”是相同的,指代下身所穿的服飾。貴衣輕裳是我國古代對服飾的傳統觀念,上衣講究顏色純正,而對下裳沒有嚴格的要求,從中可以看出古代漢服的特點。

二、漢服的審美意蘊

1.漢服之美

漢服具有瀟灑飄逸、端莊整齊、舒適自然的特征,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漢代民族文化內涵和民族風尚。漢服的審美意蘊首先體現在其形態上,漢服的形態不僅反映了我國古代的民族文化心理,而且展現了古代的民族審美方向。漢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漢服的外在形態可以看出其蘊藏的豐富文化積淀。

漢服的審美意蘊同時也體現在其剪裁方式上,它不同于西方精確的裁剪方式。這種平面剪裁可以凸顯漢服的飄逸,穿在身上可以感覺舒適自然,不僅能夠展現自由的美感,而且活動不受約束。這種審美形制的特征可以在空間上進行多層次的體現,做到動靜結合,體現虛實相生的意境之美。

2.漢服的文化內涵

(1)“天人合一”的形制內涵。“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它的理念和人生理想追求體現在漢服的設計中,表征了漢服的深層意蘊和外在形式的審美。漢服中的許多細節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比如,漢服中的寬大袖口,表征了天道圓融;漢服中的深衣體現出公平正直和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正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賦予了漢服特有的意蘊。

(2)“五行”和“五色”的色彩內涵。色彩對服飾的審美效果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漢服的色彩不僅能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而且還能集中反映其文化內涵,具有較強的象征性。漢服自出現以來,其在色彩使用上便有著明確的規定,反映古代人對自然色彩親近的理念,漢服“五色”與中國的陰陽五行有著重要的關聯,人們使人的自然行為與世間萬物運行規律保持協調,體現漢服的審美意蘊。

篇6

一、 漢服概念綜述

我國悠久的中華文化孕育了漢服,從黃帝即位至明末,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以漢族的禮儀文化為基礎,形成了屬于華夏民族文化風貌、獨特的服裝體系。近些年來,很多相關的著作與學術論文認為“漢服”是一種類似“圖騰”的虛構。如:在《對傳統漢服特征及恢復思考》一文中,作者指出漢服是東方民族謙虛內斂的民族特征體現,是將身體包裹的服飾;還有人認為漢服是唐裝;也有人認為漢服代表不了整個中華民族只是漢族的服飾。實際上,漢服不是某個特定朝代、服飾的服裝,漢服反映了漢民族的文化禮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開始,漢服經過3000年的歷史延續,到明朝時期呈現出了具有漢族特點的服飾。并且漢服深刻的影響著周邊少數少數民族的服飾,如:胡服就是從漢服借鑒過去的。因此,漢服是歷史上以漢民族為主的華夏服飾的一種總稱,是以華夏民族文化為基礎,自然演變形成的具有濃郁華夏民族風格和獨特文化風貌性格的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漢服的風格特色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從最早的“上衣下裳”時代,到漢代“深衣”的出現,在總體特點上,漢服充分的體現出了中華文明的哲學內涵。如:上下衣相連的樣式暗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上衣色彩用純色,下衣用間色,充分的體現了“天地玄黃”的哲學思想,寬袍大袖則完全符合傳統文化中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審美追求。

二、 漢服在電影中的應用

在歷史語境中,漢服是中華民族的服飾傳統。從黃帝即位至明末,在這4000年的歷史中,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以漢族的禮儀文化為基礎,形成了屬于華夏民族文化風貌、獨特的服裝體系。漢服的“上衣下裳,束發右衽”是華夏民主最早的服飾傳統,“上衣下裳”有方領與交領之分,交領處有結,又叫“衿”,腰間系帶,女性常用絲帶,男性常用革帶,貧民多少粗麻、獸毛制成的短衣,貴族多少帛衣和皮衣,學子多少青色交領上衣。如:曹操在《短歌行》中,為了表達其功業未就、求賢若渴的情感,寫出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詩句。“裳”有帷裳,是圍在下身的布帛,由上古先民的遮羞布演變而來的。如《論語?鄉黨》中:“非帷裳,必殺之”,可見帷裳是裳的最初形式。裳的大致樣式是腰部帶褶,前面三幅連綴,后面四幅連綴,并且裳的上腰部與穿著腰深粗細決定了褶的多少、大小。另外,華夏民族最早的服飾傳統中“束發右s”是成年男女的日常服飾特點,女子束發以加笄,男子束發以加冠。古人為了遮掩裳的開口之處嗎,衣服都是衣襟右掩,束于腰間。

在一部古裝電影中,服裝設計是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服裝設計不但要拘牽于劇本和劇情,還要有利于演員在典型環境中的形象塑造,因此,電影服裝設計要基本符合人物形象所處歷史階段的服飾風俗和傳統。近些年來,古裝影片《十面埋伏》《英雄》《夜宴》等都成了我國電影中的亮點,贏得了不菲的票房紀錄。影片中,作為視聽綜合藝術形式要素的服裝與美術設計,表現出了美輪美奐、別出心裁的特點,成了電影受眾議論的焦點與影片的亮點,大有喧賓奪主的氣勢。如:在美國電影業服裝設計工會獎上,《滿城盡帶黃金甲》獲得了歷史類最佳電影服裝設計獎,那充滿殺機并不乏唯美色彩的圍巾,數量千萬的金色與銀色的鎧甲,宮女嬪妃穿的低領V字開口的艷裝,令人震撼不已。而在《英雄》中,章子怡、李連杰、張曼玉、梁朝偉的服裝都被分別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意義。由此可見,在古裝電影中,漢服在不同時代的流行款式和“上衣下裳,束發右s”的基本特點,已經成了電影服裝設計的重要參照,在大致遵循漢服形制的前提下,根據演員的風格與角色的性格、影片類型,決定取舍演員著裝的顏色和具體款式,甚至為了將服裝設計化入人物形象塑造,加進了很多現代設計原色,使漢服傳遞出了與影片主題相同的文化內涵,成了劇情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 漢服在電影中的審美意象

漢服的審美特征與華夏民族文化傳統具有密切的聯系。而在電影中作為華夏文化的符號,漢服承擔著形象識別的功能。幾千年來,漢服之美不僅表現為古人對美的追求與創造,還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所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和審美理念,特別是為漢服自覺呈現的審美意象,被作為了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如:《周易?系辭上傳》中:“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華夏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使漢服成了社會特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傳統,反應出了漢文化發展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數千年來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漢服的審美意象是一種“道”的外化與象征,傳達出一種精神內涵。春秋時期,中國上層社會將寬衣博帶是為尊貴并加以推崇,衣與裳被時人縫綴在一起,即“深衣”。根據《急就篇》中記載:漢代以前,就已經開始盛行袍服,“長衣曰袍,下至足跗”。在中國服飾史上,深衣是華夏服飾重要的代表,流行時間長,出現得早,對現代服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根據《禮記?深衣第三十九》記載,深衣形制強調“天人合一”和等級秩序,講究“規”“方”“直”“平”,隱含著其符合儒家思想要求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社會思想、倫理觀念等。在我國儒家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主流,因此,深衣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實存,不僅是漢服的一種款式,也是華夏文明的一種表征。如:《禮記?郊特牲第十一》中的“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另外,根據《周易?系辭下傳》中記載的“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可以看出,漢服的上衣下裳趨向于天尊地卑的意思,成了標志和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決定了君臣之間君尊臣卑的等級關系。這就明顯章示了古代服飾的文化功能,把服飾創造與治國平天下聯系起來。因此,上衣下裳是一種文化符號,一個統治工具,一種象征,不單單是服飾本身,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服飾治世”的文化現象。

事實上,漢服對于整個華夏文明來說,僅僅表征的是華夏文明的一種文化事象,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在較為嚴格的文化學理論范疇上,文化研究專家霍夫斯塔德的理論將漢服看成與語言、建筑物一樣,共同隸屬于最外層的象征物,人們能夠看得見,容易分辨。其中,在象征物意義上,漢服常常關系到個體在社會交往與生活中的行為方式、方法,處于禮儀的需要,因此,漢服隸屬于禮儀層。但是事實上,漢服在象征物和禮儀上都能傳達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而作為影像加工與創造銀幕世界的一種“代碼”,按照巴爾特結構主義符號學的理論,電影服裝設計可以不斷生成意義和認同,可以為視覺形象的感知。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作為電影視覺符號的漢服能夠生產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具有生產功能。同時,作為電影視覺符號的漢服,傳達的是漢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與理想追求,是的美學工藝,因此漢服還能生產出相應的文化認同和社會解讀。每一位華夏子孫都能從中體會到歷史的厚重感,尋找到某種精神皈依,從而增強實現民族騰飛的責任感。

四、 漢服視覺藝術的審美期待

篇7

男生身著朱子深衣漢服,女生身著曲裾深衣漢服,全體校領導、校學位委員會成員、導師代表均著漢服肅然而立。典禮儀式采取穿漢服、行漢禮、奏漢樂的形式,古風漢韻貫穿全程,現場莊嚴肅穆、氣勢磅礴。同時,教育部、徐州市等官員亦身著漢服出席。

爭 鳴

近些年,很多高校探索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學位服,不斷引發社會關注。今年,江蘇師范大學連續第三年舉行研究生漢服畢業典禮,因有教育部的官員應邀出席,所以格外引人注意,也激起了熱議。

正方:傳統中式學位服合情合理

當下社會廣為熟悉的學位服包括學位帽、流蘇、學位袍和垂布四部分組成,1994年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定通過,并下發《關于推薦使用學位服的通知》,稱這種學位服“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世界慣例”,將之作為統一規范的學位服,向全國學位授予單位推薦使用,同時要求其他樣式的學位服一律廢止。

可是,引發質疑和詬病的是,這種學位服中國元素很少,西方特色突出,基本上照抄自歐美學位服。

我們在經歷了全民綠軍裝、“灰螞蟻”的時代后,隨著國力恢復,中華文化終于漸進復歸,這同時催生了國服復興,其中,“漢服運動”最為引人注目,傳統中式學位服則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按理說,我們面對中國高校探索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學位服時,不再將其當成一個問題。遺憾的是,在今天的中國,這仍然是一個引發巨大爭議的文化問題。

文化是國家精神的一個體現,衣冠具有最鮮明的文化象征意義。《國語》云:“服者,心之文也。”穿著何種服裝,就體現何種心境。因衣冠具有民族文化身份識別功能,可促進文化認同,所以唐代孔穎達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的說法。茲事體大,故而,古今中外的重大國際外交場合,各國俱高度重視如何著裝。

探索中國傳統特色學位服和畢業典禮,江蘇師大等高校的做法值得肯定和稱贊。在穿越了百年歷史文化迷霧之后,我們應該認識到,斬斷本國傳統,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于國不利,亟需徹底反省、撥亂反正。

反方:漢服“演出”是一種跟風

筆者無緣躬逢其盛,相信參加儀式者,一時間恐怕會惶然不知今夕何夕,到底是置身于“大漢王朝”,還是處在現代大學校園。于是,一場原本普普通通的畢業典禮,竟然成了新聞事件。而且,據說江蘇師范大學這種著漢服的畢業典禮已經連續舉行三年了。

這其中,被符號化的“漢服”,就使得大家自然地聯想到了中國文化、傳統文化、國學等內涵。

但,不要以為有了所謂的元素、符號,就必然有文化。還說江蘇師范大學的漢服畢業典禮吧,服飾在這個新聞中成了唯一的看點,也只能成為一個唯一的看點。因為漢服的服飾,并不意味著就承載了中國文化、傳統文化。漢服,只是一種服飾,一種器物,一種工具,當傳統那氤氳于身心的溫柔敦厚、郁郁乎文的氣象、修養,早已在泛濫的物欲中喪失殆盡的時候,僅靠所謂的漢服“出演”,是否就能喚醒久違的傳統之魂?筆者并不樂觀。

稍微了解一點現代大學歷史的人都會知道,現代大學的根基在哪里?陳寅恪在借為王國維撰寫碑文之際,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一個現代大學得以自立繁榮,學術得以創新,文化得以傳承,人性得以涵養的根本。大學的精神還未樹立,就匆匆忙忙又搞起了花樣,這其實也是一種跟風,而這種跟風,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所謂創新的焦慮。一所大學,尤其是一所大學的主導者不去思考這些根本性的問題,只知去跟風,只知去考慮在技巧層面去吸引媒體的聚焦,恐怕不是學校之福,更非教育之本分。

所以,從教育部門官員到大學的領導教授,別把精力花在如何經營漢服“演出”和儀式的恢弘精美上,而應該多踏踏實實地考慮如何在日常教學、科研中將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文化的義理深深植入這所學校的魂魄。我們不能不說,目前的大學問題多多,弊病叢生。錢學森之問,其實是每個大學都要應對和解決的,而不是靠幾次古裝的“演出”就回應的。

中立:穿不穿漢服,也應有邊界

設想如果今天中國所有的大學畢業典禮都采取穿漢服、行漢禮、奏漢樂的形式,確實會讓中國的高等教育多了一點“中國特色”,至少會讓人們對傳統增加一份印象,對國學增添一份了解。不過,從弘揚傳統文化的態度看,我認為弘揚傳統并不體現在某些形式(如禮儀)上,而在于兩件事:一、現在在高等教育體制中,究竟有多少真正的國學課,究竟有多少非國學專業的人才獲得了良好的國學訓練;二、現在從事國學的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激活了國學的智慧,讓年輕人從中受益?如果從事國學的人不在這些實事上做功夫,只注重一些形式,事實上并不利于國學在千百萬普通人心靈深處扎下根,不利于國學的真正復興。

作為一個長期研究國學、自認為要在文化傳統中安身立命的人,我并不認為“中國特色”的選擇應該沒有邊界。為什么這樣說?古代士子們穿漢服、行漢禮、奏漢樂的行為,與他們對禮樂文明的研習和信奉緊密聯系在一起。只有當人們的外在行為與他們的思想精神一致時,才會產生相得益彰的效果。相反,如果人們學的是現代科學技術,而穿的是漢服,理論研究與實際行為并不相同,他們內心也可能會產生反感。今天中國的大學生真正研習古代經典的人太少,而大學專業中跟國學或傳統有關的就更少。

我們研習古人可以發現,這些漢禮、漢服、漢樂,一旦缺乏內心的敬意,也就會流為形式,變得壓抑人性。如果是國學或傳統文化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典禮上穿漢服、行漢禮、奏漢樂,我會覺得再正常不過,禮儀與專業的一致會激發他們內心的某種熱情甚至神圣感。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專業與國學無關,他對這些形式上的做法或許會產生反感,如此一來就和初衷南轅北轍了。從真正弘揚國學、發展儒學的角度看,這種行為也許事與愿違。

篇8

關鍵詞:古琴藝術;漢服

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33-0166-01

一、對傳統文化的發揚

古琴是我國漢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傳統樂器。幾千年來,古琴一直是中國文人修身養性的工具和完美人格的象征,并以其文獻浩瀚、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而為世人所珍視,其遺存之豐碩堪稱中國樂器之最!近年來,尤其是在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古琴藝術呈現出春意盎然的發展態勢,實為琴壇之喜。

而漢服,即華夏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在古代時期,琴人們彈琴,自然而然地穿著漢服彈奏古琴。所以,在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古裝片里,彈古琴者都是著漢服的。由此說明,漢服與古琴同源于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

當今舞臺上都活躍著漢服的身影,相聲、昆劇、京,傳統戲曲等。這些舞臺文化承載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作為服飾文明,不論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個人國家,都與其息息相關,所以是最易于普及和被人們所接受的。所以在中國文化復興的今天,衣冠琴禮等古琴文化,理應受到人們(包括琴人)的關注與重視。許多琴人在彈古琴時紛紛按照琴學古籍的要求,穿著寬松瀟灑的漢服,戴冠、巾、帽等。通身透著遠古人文氣息的古琴高古的境界,實現了“漢服、古琴的完美結合”。當然,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只要琴彈得好,穿什么并不重要,不值得在這些細枝末節上花費這么大工夫。漢服撫琴只是一種在表觀形式上模仿古華夏風貌,沒有什么高深的。”其實,著漢服彈古琴,本身就是傳播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古琴禮儀的外化

儒家創始人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也就是說,沒有合乎禮儀的外在形式(包括服飾),就像個粗俗的凡夫野人,但如果只有美好的合乎“禮”的外在形式,能掌握一種符合進退俯仰的,給人以莊嚴肅穆的美感的動作(包括著裝禮儀),而缺乏“仁”的品質,那么包括服飾在內的任何外在虛飾,都只能使人感到像是個浮夸的史官。孔子以為服飾要合乎“禮”的要求,只有著裝適度才能體現出社會制度的有序和本人的綜合修養,也才能符合社會規范。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于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因此,在孔子的眼中,作為教化人倫的樂器――古琴,古琴自然更加重視衣著了。

在傳統的士大夫眼里,彈古琴不是一個簡單的娛樂項目,而是一個修養身心與凈化自我的過程。在他們眼中,古琴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一件參禪悟道的法器。所以對彈琴的時間、地點、場地、環境以及心境都有許多的要求與禁忌。現代人往往把這些要求與禁忌看作僅僅是追求形式上的一種風度,其實這些表面的形式是有它深刻的內涵的,因為彈琴與現代社會的一些樂器表演有著本質的不同。琴有十疵中提到“坐席不正、衣冠不雅、容貌不莊”。古人有“不衣冠不彈”,是因為操琴是心靈藝術。既為心靈之體現,自然要鄭重自然、清凈灑脫。為了利于達到這樣的心理狀態,琴家操琴時,往往要潔凈身心,穿著寬松舒適的衣服(漢服是最佳選擇)。明代楊表正在《彈琴雜說》中說“如要鼓琴,先須衣冠整齊,或鶴氅、或深衣,要知古人之象表,方可稱圣人之器。然后與水焚香,方才就榻,以琴近案”。《綠綺新聲》中也寫到:“衣冠不肅、毀形異服”不宜彈。

儀表本身就是琴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說是一種彈琴禮儀,而衣冠則是古琴禮節儀表的重要組成。可見儀表在琴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因為這種儀表不僅是穿什么衣服的問題,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種禮儀的規范,即“琴儀”。楊表正在書中又寫道:“琴本衣冠嚴肅,體貌端莊,仁德相稱為之……毀形異服而抱鼓者,辱圣人之樂,大不宜也”。可見,衣冠不僅是古琴禮儀的一部分,更是琴德的外在表現。

身著漢服可展示傳統禮儀。“諸形于內,必形于外。”著名古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楊青先生也強調“雅韻華章”的表演形式,即穿中國人的服飾(漢服),奏中國人的樂曲(古琴),更能體現中華文化與人為善、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

三、舞臺演出的需要

音樂與服飾,猶如雙生之花,曼妙的音樂需要備色服飾相伴才能沁人心脾;而絢麗多彩的服裝則在音樂聲中迷倒眾生。音樂會上的燕尾禮服,時裝秀上的感性韻律,音樂與服裝和諧共生,呈現一場“視覺盛宴”。然而,我們看到,在正規場合下,鋼琴家在演奏鋼琴時,通常是穿燕尾服或晚禮服的,若身著牛仔服彈鋼琴,就會給人一種不入流的感覺,那么有著五千年文化傳統的古琴在儀表方面的要求難道還不如鋼琴嗎?琴者,禁也。作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時自然有其獨特而嚴格的規范。平常撫琴尚且如此,作為舞臺專業演出應更加重視。

古琴演奏中的漢服是古琴演奏外在形式的完美表達,是琴德修養的外在表現,與古琴文化相得益彰,與古琴演奏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

參考文獻: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AV观看大全 | 夜夜操国产视频91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高清 | 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 | 日本又黄又潮娇喘视频免费 | 亚洲中出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