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語言的文化差異8篇

時間:2024-03-01 14:46:3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中英語言的文化差異,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中英語言的文化差異

篇1

關鍵詞:中英文 文化差異 廣告

語言和文化的聯系非常密切,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結晶,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不可分離。語言是思想與文化的統一體,傳達著傳統文明、生活方式和某一特定文化體系中的觀念和觀點。語言凝聚了一個民族的特征,它包括該民族的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蘊涵著該民族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語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也是語言的反映。語言反映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和制約作用。文化是語言源泉,也是語言表達的內容。廣告是通過付費的方式對大眾進行傳播,來傳遞和通告信息,目的是為了引起消費者對廣告商品的注意,促使消費者產生興趣,刺激消費者產生購買愿望,誘發消費者付諸購買行動,從而使廣告主獲得利益。廣告語言是有別于其他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但仍屬于語言的范疇,同樣具有語言的特點。廣告語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同時,特定的文化背景也會對廣告語言起著制約作用。為了讓消費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廣告語言又有其獨特之處,用簡潔新穎的詞匯、簡單生動的語言形式來言簡意賅地表達內容。

一、中英文廣告的語言差異

(一)語音

中英文分屬兩個不同的語系,有著不同的語音特點。漢語是漢字表義、拼音表音;而英語是音形結合的。中文廣告中的疊音現象是英文不具備的獨有的特點,把相同的兩個音節重疊,構成重疊的音律形式,便于加深印象,增強美感。如:晶晶亮,透心涼(雪碧廣告)悠悠歲月久,滴滴沱牌曲(沱牌酒廣告)而英文廣告中的頭韻又是有別于中文廣告的一個重要特點。所謂頭韻,就是在一個詞組、一行詩或句子中有兩個以上彼此靠近的詞,其開頭的音節具有相同的字母或聲音。如:Health,hum or and happiness. Gifts we’d love to give. (星期六晚報廣告)Double delicious,Double your pleasure. (某食品廣告)

(二)句法

中英文廣告在句子結構、語法規則上也同樣存在一定的差異。中文廣告在句式上整齊對仗,妙趣橫生,以達到音律對稱、結構整齊的效果。而這種效果主要體現在回環、頂真、鑲嵌等修辭手段上。利用回環修辭,強調產品的特點,達到加深印象的效果。例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園田牌通風透骨廣告)再如利用頂真的修辭,使中文廣告句子緊湊,別具匠心。例如: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豐田車。(豐田汽車廣告)這種句式上的特點源于漢語句法規則的靈活性,英文則缺乏這方面的特點,而具有簡潔、客觀、邏輯性強的特點。英文廣告寫作可以概括為KISS原則,即:Keep it short and swee!t簡短清晰的句式,經濟實惠,節奏急促,跳躍性強,易于記憶且給人印象深刻,容易激發消費者的情緒,是英文廣告用語的首選。例如:Easy to shoot Easy to share,Share moments,Share life. (柯達相機廣告)

(三)詞法

中英文兩種語言詞法結構上存在明顯的區別。漢語屬于孤立語,缺乏詞形變化;英語屬于屈折語,存在復雜的詞形變化,詞和詞的關系主要靠詞形變化來表示。中文廣告用詞十分講究,廣告用詞的最明顯的特點是四字結構的使用。特別是產品廣告中的套語,大多為四字結構,如“規格齊全”、“品種繁多”、“款式新穎”、“經久耐用”、“品質優良”等,不僅數量多,而且使用頻率高。英語廣告在用詞方面卻不如漢語那樣講究,而用簡單口語,杜撰大量新詞、錯詞和合成詞是英語廣告用詞的一大特色,使消費者能在不經意間注意到廣告的商品。這樣既體現了產品的新、奇、特,滿足了消費者追求新潮的個性心理,又可取得某種修辭效果,引人注目。如:superslim (減肥食品); timex (天美時表);footique (女鞋);band-aid (邦迪)(2)用倒拼、錯拼、合成等方法創造新詞,如:klim (美國一奶粉,由milk倒拼而成);Ezyrub (易擦鞋油) ; OIC (Oh,I see!縮寫眼鏡廣告);hi-fun (由hi-fun演化合成新詞,意為超級趣味)。

二、中英文廣告的文化差異

(一)思維

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思維方式是螺旋形的,所以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含蓄的、間接的。這就決定了中國廣告善于用大量的華麗辭藻,羅列詳細的具體信息做鋪墊。而西方人的思維是直線型的,所以西方人的表達方式直截了當,一目了然,開門見山。這決定了英文廣告在布局謀篇上會先亮要點,再講細節,語言傾向直白。

(二)習俗

由于歷史、宗教、信仰的不同,東西方在社會風俗習慣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中國人喜歡紅色,西方人認為紅色象征暴力和流血;中國人忌諱“4”、“7”等數字,西方人忌諱“13”;中國人認為龍是神圣吉祥的象征,西方人認為龍(dragon)是罪惡、邪惡的象征;中國人喜歡用美麗的鳥蟲作廣告,西方人認為鳥蟲給人以質量低劣感,而使用大量大人物名作商標,如: Apollo (阿波羅鐘表)、Chrysler (克萊斯勒)、Lincoln (林肯)。“孔雀”牌彩色電視機不能直譯為“Peacock color TV”,孔雀(peacock)在漢語中是十分優雅美麗的象征,而西方人通常認為孔雀是“污穢”,“自傲”的。

三、總結

總而言之,廣告是跨語言、跨文化的商品推廣的重要手段。廣告創作與翻譯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產品的競爭力。廣告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揭示了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心里特征,信仰和價值觀念。廣告的創作和翻譯需要的不僅是一些簡單的方法和技巧,還需要從跨文化的角度綜合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文化藝術鑒賞力。

參考文獻:

[1]王蘭.中英文廣告的語言與文化差異[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03).

篇2

[關鍵詞]幽默言語 英語 漢語 文化因素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2-0068-01幽默是人類交際的普遍形式。幽默言語可分為語言幽默和情景幽默。前者指由語音、詞語、語意引發的幽默效果;后者指由違反常識或正常理由的行為、回答或結果引發的幽默效果。語言與文化水融,密不可分。(Samovar & Porter, 2000)作為語言與交際的特殊形式,幽默不僅植根于一個民族的語言中,而且更深源于文化。因此,了解幽默言語是外語學習者學習目的語文化的一種有效且有趣的方式。

一、中英幽默言語差異

(一)話題選擇的差異

在英漢幽默言語中,為產生相似的認知效果引起聽者或讀者發笑,人們熟悉的事物和人物經常成為幽默話題。由于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兩者存在明顯差異。在英語中,“最普遍的幽默話題是關于性、含有攻擊意味的話題或種族方面的話題”(Ziv, 1998)。

(1)Carol: Didn’t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ex?

Ross: The sex? I’m having enough with the image of you and Susan together….(Susan and Carol are lesbian couples.) (Friends)

漢語中的幽默話題卻很少涉及以上幾方面的話題。這與中國人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響有關,這幾個話題被認為不應出現在公開場合。即使必須談到,中國人也會采用間接、委婉的言語表達。

(二)對象選擇的差異

“幽默對象”包括兩個要素,一是被取笑的人;二是與被取笑人的關系,這與使用幽默言語的時間、地點和場合有關。由于文化差異,中西方在幽默對象的選擇上有很大差異。英語國家人士喜歡取笑一些擁有體面工作或社會地位的特殊群體,甚至包括在正式的新聞會上總統、首相的發言。例如:

(2)“Scots and Irish are the butts of jests in Britain,and Jews and the Black are the targets of slurs in the United States”(Reader’s Digest,April 2001)

而傳統的中國笑話或幽默言語往往傾向于取笑“傻瓜、軟弱無能或懼怕妻子的丈夫”。(陳孝英,1998)

(3)某男畏妻如虎。一晚酒醉竟摸進了動物園,爬到放養鱷魚的池邊呼呼大睡起來。第二天一早,悍妻見丈夫一夜未歸,手執棍棒尋找而來。看見丈夫躺在鱷魚身邊,還在呼呼大睡,便用木棍敲著池邊的欄桿大聲道:“膽小鬼,你出來!”(http://)

與漢語幽默相比,英語幽默言語更加隨意、自然。(Apte,1995)中國人很少在面對長輩、上級時或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使用幽默言語,通常要選擇非正式場合下與密友或同事談話中才會用幽默調節氣氛。

(三)表達方式的差異

英語中的幽默在馬克·吐溫時期非常流行,在各種小說、短劇、詩歌、戲劇、音樂劇中都有體現。(陳孝英,1998)最典型的是情景喜劇,例如Growing Pains, Friends, I Love Lucy, The Golden Girls等。他們的幽默強調的是個人表現和內心感受。而典型的中國式幽默言語集中體現在相聲和小品兩個藝術形式中,并深受人們喜愛。

二、產生差異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背景

黃河流域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被視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典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塑造了中國人內斂、謙虛、寬容的性格,這使得我們不愿公開談論一些私密或不禮貌的話題。而西方文明源自希臘文明,與海洋息息相關,英美人大多性格外向、樂于開拓、冒險。因此,我們認為不可接受的幽默話題在他們看來卻很普通。例如,他們可以用“上帝”來開玩笑,中國人卻很少用“佛”來取笑。

(二)思維模式

人們的言語組織規律與其特定的思維模式緊密相關,這在幽默言語中也自然有體現。漢語思維方式以直覺、具體和圓式為特征,中國人在表達思想時,常常慣于繞開主題,從寬泛的時間和空間入手,在幽默表達時常把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英語思維模式采用直接切題的方式,在言語表達中習慣開門見山。這種傳統思維模式對英語幽默言語影響深刻。“西方人的幽默常帶有攻擊性,這可以帶給講話者一種自我滿足感”。(Berger, 1993)

(三)人際關系

中國人深信儒家思想,“仁”和“禮”構成其核心,主張“人應該待人溫和,尊敬長輩”,社會各個行業的人都有自己的“禮”,(賈玉新,1999)即使在使用幽默言語時,也要講究“身份對稱”。西方人的價值觀強調的則是“個人主義”,高度重視平等和自由,他們的人際關系明顯具有“工具性”。由于強調“人人平等”,不同社會群體和階層的人之間同樣可以使用幽默語。

篇3

一、從詞匯的文化負載中看差異

詞匯中往往負載著許多文化內涵。如在中國虎代表的是百獸之王,詞匯中常常出現將門虎子、虎踞龍蟠、虎虎生威等詞語。但在英語中虎的地位被獅子所代替。如英國的別稱以及前段時間播映的動畫片《獅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貶義: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國文化中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譯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并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閑事的人”、black tea并非黑茶而是紅茶、黃色書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據字面直譯就會鬧出大笑話。

二、日常交談規則

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見面談生活,英美人見面談天氣。英國人打招呼常用的方式是談天氣,譬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或“Good morning, it’s a nice day, isn’t it?”等 。在中國朋友之間寒暄語常用“到哪里去?”、“吃過了嗎?”、“最近在忙些什么?”等,問者并不是真正在意對方的回答,只是表示一種關心罷了。若將這些話直譯為“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What are you busy with?”就不再是打招呼的寒暄語了,而變成了期待對方答復的問題。這些話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使用,若作為招呼隨便亂用,有時就會傷害對方的感情――因為英美人對這些話做出的反應是“Why do you ask? ”甚至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1、 邀請

當別人邀請你吃飯時,中國人一般很客套 ,而英美人實在。我國人一般先是拒絕,這樣以示你并不貪吃或者是想要占別人的便宜。請別人吃飯即使是滿漢全席也還說是“吃個便飯” 、“粗茶淡飯“之類的。 而英美人則不同,就是請人吃點心,也常說“I’ve made these especially for you. Enjoy yourself.” 在英美國家有人邀請是件高興的事情,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都會樂意接受,一般不會無故推辭,并且會表示感謝“Thank you very much for inviting me to your dinner party.”

2、送禮和受禮在不同的國度也有不同的社會規范,中國人很含蓄 ,而英美人一般很大方。

中國人將心意表達同送禮物的輕重相聯系。禮物的輕重表示心意的輕重、與受禮人的關系密切程度有關。中國人送禮,即使禮品很貴重,還要說“禮物微薄,不成敬意”、“略表心意,敬請笑納”。而英美人即使送一個小小的相冊也會說“Here is a beautiful album, I hope you like it.” 在接受禮物時,中國人表現得更含蓄,往往要推辭一番,并待客人走后才打開;英美人收到禮物不推辭,并當面打開加以贊揚,表示衷心的感謝。

3、不同文化衍生不同的禮俗規范。稱贊別人是融洽人際關系的一種手段,被頻繁應用于語言交際中。

但中西方人對夸贊的反應方式是不同的,中國人謙虛 英美人自信。英美人對頻頻出現的稱贊語從肯定方面坦然接受,并感謝對方,如:“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You are a beautiful lady.”以“Thank you” 等作答。而中國人往往卻做出自我否定或淡化贊揚的反應。如“過獎了”、“不敢當”“哪里哪里”、“彼此彼此”等,以示謙虛。

4、電話的開場白

Hello, this is May speaking. Is that Mary?這是英語中一個簡單的電話開場白。中文意義為:您好,我是梅。你是瑪麗嗎?這里就不能簡單地運用中文想當然地用上I am和Are you的句式。

5、稱呼上的差異

在非正式場合、平輩人中英兩國人都喜歡相互以名字來稱呼以示親密。但在上下輩中的稱呼上,就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中國人中需要嚴守上下輩分的差別,對長輩要用尊稱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語國家中則不一定嚴格照此實行,在非正式場合中或雙方關系較為密切的情況下,則常以名字來相互稱呼,對父母、師長、領導、長輩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現對父母直呼其名的情況。在對親戚的稱呼中,中國人分得很細而英語國家則是較為粗略。例如:uncle一詞的中文含義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緣關系的也有無血緣關系的,是個統稱。這與兩個國家人民的家族觀念有著很深的關系。此外,中國人喜歡以職務和身份來稱呼,如王老師、老王等;而英語國家則不會如此,如王老師-Mr./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

三、如何在教學中解決這些問題

淺談中英文化的語言差異的意義在于:由于存在差異,我們的母語--中文勢必對我們學習英語產生一些負面作用。如何通過了解這種差異, 并在教學中避免母語產生的負面影響而提高學習效率?

首先,在做好英語日常教學的基礎上,有目的地在教學中滲透一些交際文化背景。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輔的課外閱讀,或組織英語原聲電影、錄像、VCD的觀看,運用網絡,通過一些有聲的無聲的,有形的無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會文化內涵滲透到學生心中,讓學生盡可能地觸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語世界。

篇4

摘要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國語言對于外國學習者來說一直是難以攻克的學習領域。中國的東方傳統形象受其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影響,始終帶著神秘的面紗。語言,作為文化的表達方式,無法與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相分離,是其社會特點的重要體現。對于不同文化之間差異與共同點的研究,是全球化的內在需要。由經濟技術發展而蓬勃發展的文化特色,也會影響到其表現形式――語言的變化。所以,對文化差異的研究是進行語言研究的重要策略。本文從5大方面對中、英兩國的文化差異進行分析,研究其對英漢語的影響。

關鍵詞:文化 差異 語言 宗教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與傳統的語言學理論不同,語言不應該被看做為一種孤立的、處于真空狀態的現象。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的次領域。文化比語言更復雜。一個人也許可以通過5年的潛心鉆研學習一種語言,但他卻要花費至少20年才能對一種文化相對完全地掌握。

從本質上說語言根植于文化。想要解釋語言,則必須與其更廣泛的話語內容相連接。語言只有在與文化相聯系的時候才能被理解。1911年,語言學家Boas進一步發展了文化的主要內容,討論了語言、思想和環境之間的聯系。Boas認為,語言本身并不是構成思維障礙的主要原因。語言、思維和文化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系。語言的形式一定會受其所處的文化模式的影響,最終,文化塑造其語言。

二 英漢文化差異的表現

盡管不可否認的是,中英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二者的差異也存在于各個方面。這是由他們的歷史、地理環境、社會結構、種族、習俗、價值觀、思考模式、宗教和道德觀等決定的。作為文化載體的一部分,語言一定會在其各方面特性中表現出這種差異。本文將對中國和英國之間的宗教文化差異進行重點討論,探討宗教因素在影響語言使用程度方面的作用。同時,在地理環境、生活習慣、社會習俗和歷史方面,本文也進行了進行討論。

三 中英文化在宗教方面差異

宗教,作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廣泛而深遠地影響了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語言交際。英漢宗教文化上的差異勢必且已經影響到了英語、漢語的語言行為以及兩國的人民。

大多數的英國人都信仰基督教,教堂在英國十分常見。作為一個神圣的場所,教堂里是不販賣食物的,所以教堂里的老鼠往往會因此餓死,這就產生了一個語言習語“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貧如洗,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樣)”。此外,英國人堅信上帝、天堂、地獄、惡魔的存在,受圣經的影響,很多英語習語包含了宗教成分。以“God”(上帝)為例:“My God”(天啊),“God bless me”(上帝保佑),“Thank God”(謝天謝地),“God forbid”(上帝不允許),“God knows”(天知道),“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God damn you”(上帝詛咒你)等。

來自《圣經》的另一個例子就是:“there is a bit of old Adam in us all”(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個亞當)。“old Adam”的人物形象來自圣經,與特定的文化內涵相關。亞當是人類的祖先,但他卻由于人類本身邪惡的自私品質背叛了上帝。也就是說,上句話的含義是“人人皆有惡”。

在中國,佛教盛行了千年之久,中國人信佛,所以寺廟是中國非常常見的建筑。中國的習語中常常會涉及到以佛、寺廟和和尚為代表的宗教形象。例如:“借花獻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薩心腸”,“臨時抱佛腳”,“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等等。當中國人想要取得成功的時候也會祈禱“菩薩保佑”。

四 影響中英宗教文化的因素

由上文可見,宗教對語言的影響已經滲透在語言表達的各方面。那么宗教文化,確切地說是文化,也受到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最終反映到語言本身。

1 中英在地理環境上的文化差異

語言根植于其本土的環境。英國是一個由多島嶼組成的國家,漁業和航海業是英國經濟的兩大主要產業。中國是陸地國家,人民的生活與土地緊密相連。所以,在漢語中找到與英語習語完全對等的話語表達是十分困難的,例如英語中的“rest on one’s oars”(在船槳上休息),“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頭要保持在水面之上),“all at sea”(一些皆在海上),“have other fish to fry”(換條魚炸),“drink like fish”(像魚一樣飲),“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只有魚會碰網),“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絕不要教魚游泳)等一些習語表達,就無法找到對等的漢語表達。

另一個影響英漢語言的因素是二者的氣候差異。中國坐落在東半球亞熱帶,主要氣候是大陸性氣候。所以中國人喜歡東風,因為它是春風,帶來生命和力量,而西風卻是帶來蕭條和悲傷的標志。然而,英國坐落在西半球北溫帶,主要氣候是海洋性氣候。所以對英國人來說,西風帶來了春天,帶來了稀缺的雨水,給萬物以生命和活力。英國最偉大的詩人Shelley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風頌》,正是歌頌了西風的到來。相似的是,在中國,夏季往往與似火的酷熱聯系在一起,漢語中有“赤日炎炎似火”和“驕陽似火”等表示夏季的炎熱。與其相反,在英國夏季是一個相當涼爽的季節,人們描述夏季的詞匯往往是“lovely”(可愛的),“nice”(美好的),“tender”(溫和的)等等。在Shakespeare的十四行詩中就可以找到證據: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這首詩中,詩人就是將他的愛比作了夏天。

2 中英文化在生活習慣上的差異

不同的生活環境產生了不同的生活習慣,這些也會體現在語言中。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樣,英國坐落在北溫帶,主要的工業產品是小麥,畜牧業也在其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英國的主要生產成品是面包和牛奶。所以這兩種食物出現在英語中就不足為奇了。例如,“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ne”(一半面包總比沒有好),“earn one’s bread”,(掙某人的面包),“know which side one’s bread is buttered on”,(了解哪面面包涂了黃油),“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body’s mouth”(從別人的口中奪面包),“don’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不要和你的黃油面包爭吵),“cry over spilt mike”(為灑了的牛奶哭泣),“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過多的黃油就不再是美味)等等。

然而在中國,由于其歷史悠久的水稻耕種產業,中國的傳統食物是大米而不是面包。在漢語中,與“飯”相關的詞匯隨處可見。如“飯碗”指代事業,“夾生飯”指代不成熟,“魚米之鄉”指代美麗富饒之地,“生米煮成熟飯”暗示了結局已定,不能在改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暗示了沒有最基本的條件,再有能力的人也無法成功。

3 中英文化在社會習俗方面的差異

語言是人們的生活經歷和社會習俗的產物。正是由于不同的社會經歷和習俗,中英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也存在很大差異。

中國人和英國人對待動物方面各有其不同的認知觀念和情感。以獅子為例,在英國,“lion is the king of animal”獅子是百獸之王,象征了勇敢、強健和力量。英國的獅子可以代表這個民族。一些與獅子相關的英語習語有:“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入獅穴捋獅須),表示挑戰力量強勁的對手;“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頭置獅口),表示處在危險當中;“A lion in the way”(路上的獅子),表示巨大的困難,相當于漢語中的“攔路虎”;“The lion’s share”,指代最大的利潤。

但是在中國,與力量、強健和高地位相關聯的動物是“虎”而非“獅”。中國人把虎看做是百獸之王,所以在中國習語中有“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狐假虎威”等。更重要的是,漢語中“虎”象征了勇敢和力量,我們有“虎符”,“臥虎藏龍”,“生龍活虎”等。當然,與英語相通的是“虎”也象征了危險,如“虎口脫險”。

除此之外,兩個民族在表達同一情感時,也會有兩種不同的動物形象去表述,而對于同一動物,往往也有不同的情感趨向。

漢語中,“hare”(野兔)常常與“靈活敏捷”相聯系,我們有“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來描寫一個人動靜皆宜,轉換快速。但是在英國,“Hare”是膽小的標志,如“as timid as a hare”(兔子一樣的膽小)。

相似的是,另一種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也產生相反含義的是“dog”(狗)。在漢語中,狗是一種卑微且討人嫌的動物。大多數與“狗”相聯系的習語都具有貶義色彩。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勢”,“走狗”,“落水狗”,“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相反,在英國,“dog”的形象是正面積極的,因為狗對于英國人來說是最忠實的朋友,英語中有“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lucky dog”(幸運者),“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個人都會有時來運轉的一天)。

4 中英文化在社會歷史背景下的差異

中英文化在社會、歷史背景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文化歷史的古老民族。中國的文化承載了強烈的封建、帝王色彩。根植在中國傳統封建統治社會文化之上的中國語言特點,透露出強烈的封建系統特點。例如“打官腔”,“官官相護”,“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等等。

在英國歷史上,其經常受到外來勢力的入侵,所以在英語中可以明顯體會到其他文化的滲透。例如一些來源于拉丁語和法語的習語:“fortune favors the bold”(幸運青睞膽大者),“art is long,life is short”(生命是短暫的,藝術是永恒的),“two dogs over one bone seldom agree”(垂涎于同一根骨頭的兩只狗達不成協議),“after dinner,mustard”(飯后吃點芥末)。除此之外,一些語言表達方式也來源于希臘神話。例如:“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腳后跟),比喻致命弱點;“Penelope’s web”(佩內洛浦的織物),指代永遠完成不了的工作;“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萬惡之源。

五 結語

從以上5點,我們可以看出文化的魅力是無處不在的。對于外來語言學習者來說文化是充滿神奇,難以完全掌握的。從個人角度上來講,如若沒有出生,成長在目的語文化社團中,就只有通過后天辛勤的努力來了解文化。根據文化學家Hall的觀點,文化可以被分成3個層次:技術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非正式的文化既是無意識的文化,也是文化最難掌握的部分。的確,語言根植于文化,一個掌握了語言的人不等同于完全掌握了其語言所處的文化。作為文化核心之一的宗教,其對語言掌握能力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由本文可見,除卻宗教文化外,很多因素對語言能力都有影響,由此,我們對語言的研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David Crystal: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 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4] Mildred L Larson:Meaning based translation.A guide to cross-language equivalence,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4.

[5] 顧嘉祖、陸升:《語言與文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 錢谷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 吳克禮:《文化學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篇5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文化差異 英漢語言差異

一、前言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承載體。語言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承載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內涵。跨文化交際和文化緊密結合,翻譯是在其中將一種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文化活動。各個民族在歷史、政治、文化、地理、風俗、宗教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異,不同民族的語言交流實質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視文化內涵,處理好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才能克服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語言障礙,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溝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內涵是否理解。

二、文化差異

1.地域文化差異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環境、自然環境方面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對同一種現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由于地理位置和環境的差異性,導致中西文化的差異。如英國是大西洋上的一個島國,四面環海,屬于溫帶海洋氣候。英國的夏季正是溫暖宜人的季節,常與lovely(可愛),warm(溫和),nice(美好)相連。而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夏天常與“酷暑炎熱”等詞語聯系在一起。又如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國,與耕牛朝夕相處。耕牛是勤勞的象征,漢語中有“老黃牛精神”、“俯首甘為孺子牛”等習語。而西方人起源于游牧民族,與奔馬感情深厚,在英語中有大量帶“馬”的習語,如a will horse(勤懇認真的人)等。那么在跨文化交際中,就可以將“老黃‘牛’”翻譯為a will “horse”。若對地球位置、氣候條件、國家概況等缺乏了解,就很難理解英語語言所表達的真正含義,反之,對于漢語也是如此。

2.風俗習慣的差異

風俗文化指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有民族習俗、習慣形成的文化。英漢習俗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中國人打招呼的方式之一便是問對方“吃飯了沒有?”。若外國人聽到,他不會認為這是一種“問候”的方式,而是對方拋給他的一個真正的“問題”,他首先會想“吃沒有吃”是自己的私事,然后猜“是不是對方要請吃飯了?”。又如中國人做了一桌子菜請客,卻說“菜不多請慢慢吃。”外國人不認為這是“客氣話”,反而當真,他們就會想:“菜不多請我們吃,菜多會不會就不請我來了?”這就是風俗習慣差異造成的誤解。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注意,漢語的“吃過沒有”應翻譯為“Good morning.”或“Hi.”等招呼用語;“菜不多”為客套話,按英語的習俗就是“Help yourself.”。

3.和歷史典故的差異

和歷史典故已深深滲透到語言當中,形成文化的個性差異。儒家、道教、佛教、歷史典故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借花獻佛”、“玉帝”、“開天”等。在西方,許多歷史典故來源于古希臘和羅馬神話及圣經故事,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Pandora’s box(災難、禍害的根源)。有這樣一個句子:“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在希臘神話中,Ceres,Bacchus,Venus分別是谷神、酒神和愛神。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沒有飯吃,沒有酒喝,愛情再深也干涸。每個國家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歷史背景,使得一種文化所包含的信息并不存在于另一種文化之中。

4.價值觀念與審美情趣的差異

中西方民族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不同的價值觀、審美觀、審美習慣給跨文化交際帶來的困難可想而知。價值觀念因文化的不同而各異,是個人在社會文化過程中長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在漢語中,“龍”象征著力量、智慧、權力,但在英語中,“dragon”象征邪惡。“他的兒子可謂天壤之別:一個是龍,一個是蟲。”有譯者誤譯為:There is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his two sons:one is like a dragon,while the other a worm.若了解英國文化,便知道這樣的理解十分荒謬,把“龍、蟲”的漢語比喻原封不動套到英語上去了。正確的翻譯為:“There is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his two sons:one is very capable,while the other is extremely incompetent.”

5.思維差異

思維方式是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區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著持某種語言的民族群體千百年來形成的語言心理傾向,體現著持該語言民族的思維特征。英漢兩種語言也毫不例外。如,“我發現你的工作信心不夠。”根據英語思維,“工作信心”即“confidence in one’s work”若譯為“working confidence”就成“中式英語了”。由此可見,跨文化交流的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的轉化,更是兩種思維方式的轉換。由于英漢思維的差異導致了這兩種語言內容與形式上的差異,翻譯時要根據英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作必要的調整,提高交際質量。

三、結語

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面對文化差異,應根據各自民族文化特點,運用替換原來喻體、調整原語序等方法,使其做到達意又傳神。要想在兩種文化之間無阻地交流,除了通曉兩種語言文字之外,還必須了解兩種文化,深刻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盡量減少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現誤解和誤用,讓交流更加清晰準確。

參考文獻:

[1]楊自檢主編.英漢比較與翻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4]賈秀海.論中西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4,(5).

[5]黃志梅.從翻譯中看英漢邏輯思維的不同.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5).

篇6

關鍵詞:句子核心結構 文化差異 翻譯

中西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筆者認為這種差異主要反映在三個層面,即語音形態上的差異、句子結構上的差異和兩種不同文化積淀所造成的種種差異。本文著重探討英漢句子結構之間的差異和中英文化積淀所造成的差異。以及翻譯上對這些差異的處理。

一、英漢句子核心結構的差異

研究英漢對比的語言學家普遍認為,盡管英漢兩種語言的詞序都是主謂(賓),但英語是注重主語的語言,漢語是注重話題的語言。二者句子結構的本質差異在于英語句子的二分結構(NP+VP)是語法的:語法的句子結構注重形式的嚴謹。主語不可缺少。而漢語句子的二分結構是語義的:語義的句子結構注重內容的意會性。所謂意會性,就是一句話的意思需要通過語境去意會。主語雖然也重要,但不一定是必有的,常常可以從句子結構中省略。漢語在表示施動者、動作、受動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幾乎全依賴意合。抓住了這一本質差異,其他差異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例如:A:活干完了嗎? B:干完了。

英語譯文:A:Have you finished your job?B:Yes,Ihave,

這個五個漢字組成的句子。跟英語的譯文比較。有兩個不同。一是沒有主語,從字面上難以確定是誰,只能根據具體語境去意會;二是漢語的話題――活(指工作),在英語的譯文中成了賓語。所以,從這個簡單的句子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漢、英兩種語言的結構性差異,即漢語句子的核心結構是話題+說明,英語句子的核心結構是NP+VP。同樣,“艱難之路。唯勇者行”(When the goinggets tough,the tough get going,)也是這個結構。

二、不同文化積淀投影下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及其翻譯上的處理

中西方文化差異也對翻譯產生影響。由于漢語和英語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礎上的兩種語言,他們各自反映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這種差異是由于中西生存環境、社會風俗、核心價值觀、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不同造成的。一個民族語言的成語(idiom)、典故(classical allusion)、諺語(proverb)和慣用法(usage)都是一個民族長期的文化積淀在民族語言上的反映。也可以說,作為慣用表達方式的成語、典故、諺語,蘊藏著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筆者將在以下篇幅中探討翻譯上是如何完成對這種差異上的處理和轉換的,

1 英語成語的漢譯。含典故的成語中,in the seventhheaven常被誤譯為“在七重天”,正確的譯文應是“高興極了,非常愉快”。七重天在漢語文化中沒有特殊意義,玉皇大帝的凌霄殿和嫦娥的月宮都在九重天。在西方,七重天指上帝和天使居住的天國,在最高層。言下之意。人能身居天國,與上帝和天使同住,自然是非常快樂的。這是借喻。不能照字面直譯。

其它含典故的成語還有很多,如: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腳踵(直譯,尚未被漢語文化接受,不好理解),致命的弱點,惟一的弱點(意譯,準確到位,但典故的形象性蕩然無存)。

不含典故的一些成語的翻譯:beat about/around thebush,誤譯:打草驚蛇;正譯:旁敲側擊。

go back on one’s words,誤譯:收回自己說過的話:正譯:食言,說話不算數。

gild/paint the lily,誤譯:錦上添花;正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2 漢語成語的英譯。一些含典故的成語,如:黃粱美夢(pipe dream),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四面楚歌(bebesieged on all sides;in desperate straits)等都是采取意譯。原文的典故蕩然無存。一些不含典故的成語可以英譯如下:對牛彈琴(D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listener/,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守口如瓶(keep a stilltongue in one’s head*);雪中送炭(help a lame dog over astile*);引狼入室(set the wolf to keep the sheep*)。帶*的英譯都是大致對等的成語。

3 英語諺語的漢譯。英語中有大量的諺語,這里精選幾個含借喻或典故的諺語,配上漢譯,如:He that sows thewind will reap the whidwind,玩火者必自焚*/,自作者自受:When shepherds quarrel,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鷸蚌相爭,漁翁得利*;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green,長青的友誼需要保持距離。/君子之交淡如水*。

以上帶*號的漢譯都是大致的對等的漢語,其余的采用的是意譯。

4 漢語諺語的英譯。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Hethat hatht,een bitten by aserpent is afraid of a rope/Oncebitten,twice shy.*);家家有本難念的經(Every family hasits own hard nut to crack,/Every family has a skekton inthe cupboard*)。

以上帶*號的英譯都是大致對等的英語諺語,其余的用直譯或意譯。

成語和諺語是一個民族的人民在長期生活的經驗中和傳統文化活動中提煉出來的語言精華和智慧結晶。英、漢的諺語都有這樣的特點:用詞簡煉,比喻生動,寓意雋永。講究音韻,多平行結構或對仗,語言通俗,便于記憶流傳。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選擇合適的翻譯手法來傳達原文的文化信息,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內涵。

三、非邏輯的特殊詞語和特殊句式及其翻譯處理

作為特殊語法現象的英語慣用法常常出現非邏輯的結構。英漢互譯在語言邏輯上遇到的困惑突出地反映在這方面。以下。筆者將分兩大方面進行探討。

1 英譯漢的特殊翻譯處理。

a,反說正譯法(litotes)例:IT’s an ill wind that blowsnobedy good,(prov,)

誤譯:凡是壞事,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正譯:對人人都有害的事世上少有。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壞事。本句的

含意實際上相當于“Even an ill wind may not blow harm toeverybody,”

b,部分否定法(patrial negafive)例:All that glitters isnot gold,(prov,)

All在這里也是部分否定,相當于“Not all that glittersis gold,”譯為:閃光的不都是金子。/閃閃發光物,未必都是金。

c,矛盾修飾法(oxymoron)例:The government’s re-spense to the report has been a deafening silence,

既然是silence(沉默),又怎么會deafening(震耳欲聾)呢?其實這是一種修辭手段――矛盾修飾法,產生一種警醒的。甚至是辛辣諷刺的效果。本句應譯為“政府對此報道置之不理,讓公眾聽不到官方的一點反應”。

2 漢譯英的特殊翻譯處理。

a,漢語無主句的英譯處理。例:在船上可以比在陸地上看到更多的星星(More stars could be observed on boardthe shipt than on the land)。

b,使用形式主語it來幫助構成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式。例1:一般來說。上海的冬天沒有南京冷(Normally,itis not so cold in Shanghai as in Nanjing in winter);例2:希望中美兩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經濟上的往來(Itis hoped that economic exchanges will be expanded betweenChina and the United Srates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mutual benefit)。

c,處于次要信息地位的主語之英譯處理。例1:其實,美國一直很重視對大學生的理財教育(In fact,due imper-tart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financing in America)。

說明:原旬的主語“美國”是場所,而句中的主要信息是“重視……”。

例2:在這方面,國家還沒有出臺相關的法律規定(Relevant Laws haven’t been prom-lgated in terms of thisarea sofar)。

說明:本句的主要信息是“相關的法律規定”,而原句的主語“國家”處于次要信息地位,而且含義籠統不明確。在譯文中可以省略。

四、結語

篇7

關鍵詞:文化差異;高中英語;閱讀障礙

一、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承擔著記錄者和傳播者的角色。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基礎,沒有語言也就沒有文化。另一方面,語言受制于文化,各種語言由于受其特殊的歷史、地理、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常常帶有特定的內涵。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如果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就不能準確地運用語言的文化功能,會形成閱讀障礙。

二、產生閱讀障礙的原因

1.歷史文化。歷史文化是指一個國家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社會遺產和特定事件,這些都會成為歷史典故。如果學生不了解英國受侵略的歷史,他們就難以理解為什么英語中有大量詞義相近的單詞。在每一次外族入侵的過程中都會極大程度地豐富英語自身的詞匯,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抽出一兩節課系統地介紹英國歷史,尤其是伴隨幾次大的入侵事件而產生的英語詞匯的重大變化。

2.地理文化。地理文化是指由于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同而形成的地方文化。中國是大陸文化(即以大陸為生成背景的農業文化),西方是海洋文化(即以海洋為背景的商業文化),所以西方出現了大批與海有關的短語。中國雖然也臨海,但航海業一直處于落后狀態,因此與航海有關的詞匯數量不多,并沒有“海文化”所賦予這些詞組的文化內涵。

3.心理文化。本文所闡述的心理文化,主要指由審美情趣、、價值觀等不同而對該語言產生的精神方面的影響。西方人的思維以邏輯、分析為主,中國人則強調內省和直覺。漢語文化價值觀強調,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要以集體利益為重。西方文化則強調個體主義,強調獨立奮斗精神,強調自力更生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

三、文化差異的語言表現形式

1.詞匯。詞匯是語言理解的基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同一詞匯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有一些詞,在另一種文化中找不到對應詞,這就是“詞匯缺失”。例如,高中外研版英語教材book1 module1中有一句:We went and had an enormous breakfast in a nearby hotel.根據上下文,這里的hotel指的是普通小客棧。但是Hotel 一般指正規高檔城市旅館或星級酒店。這里應該用“Inn”,該詞的意思是客棧、小旅社,尤指鄉村或公路邊的小旅館, 客棧、酒館,這就對英語文化進行了錯誤解讀。

2.句子。句子中也常常含有文化隱喻。例如,高中英語課本中有一段在商場購物的對話:A:What can I do for you? B:I want to buy some potatoes.句A通常是售貨員詢問顧客的,漢語意思是:“我能為你做點什么呢?”但是在中國,如果我們去商店,大部分售貨員會問:“請問您需要買點什么呢?”學生往往就會迷惑不解,為什么說:“What do you want to buy?”顯然這樣的句子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給學生點明中西文化的差異。

3.篇章。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中西篇章布局、結構也有所不同。英語文章一般是采用先總述再展開的模式,是直線結構;漢語文章則是先分述后總結,呈螺旋結構。例如,高中英語教材中的《禮物》一課,由歐?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說Magi’s gift改編而成。該小說描述了一位美麗的女子在家為準備丈夫圣誕節的禮物而糾結萬分,思量許久之后,狠心將自己一頭瀑布般金棕色的長發賣了,買了一條金色的表鏈。而與此同時,她的丈夫也很痛苦,于是他將自己的金表賣了,買了一把精致的桃木梳來配妻子的秀發。這種強烈的轉折令讀者印象深刻,似乎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因此,教師要從文學創作的角度分析,把作者的意圖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這種美國文學典型代表――“含淚的微笑”式結尾的風格。

四、文化差異對克服閱讀障礙的啟示

1.教師方面。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在學生心中,英語教師不僅是成功的英語學習者,同時也是文化的傳播者和輸送者。教師要加強對東西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其次,教師的課堂管理也非常重要。教師與學生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合作學習,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相對應的文化細節和文化差異。

2.學生方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做到把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因為僅僅靠課堂上教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中西文化博大精深,課堂上學生所接觸到的文化知識畢竟十分有限,而且教師自身了解的文化知識也是一定的。所以,學生更要注重發展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做到主動學習,主動思考。

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階段,既要使學生奠定扎實的語言基礎,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跨文化知識的輸入和跨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只有學生掌握了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和語言背景知識,才能從本質上明白產生文化障礙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學習英語。

參考文獻:

[1]杜曉軍.淺議文化背景知識導致的英語閱讀障礙及其解決對策[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4):337-339.

篇8

關鍵詞: 英漢語言文化差異 禮貌原則 差異性

1.引言

眾所周知,通過語言表達禮貌是最常用的手段,它的確是成功交際的一條十分重要的原則。禮貌作為人們交際活動的基本準則,是維系人際和諧的工具和手段,是實現人與人之間成功交際的基本條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然而,禮貌雖然是人類言語交際中的普遍現象,但不同的文化對禮貌有不同的解釋和側重。

英漢兩種語言在語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約有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約。英國語言學家Leech根據英語文化的特征列舉了六條禮貌原則,而顧曰國先生在《禮貌、語用與文化》一文中分析了漢文化的禮貌持征,歸納了五個禮貌準則。將顧先生與Leech的禮貌準則作比較可發現英、漢語的禮貌準則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科學地分析、對比這些差異是防止語用失誤、促進交際順利開展的有效途徑。

2.英漢文化背景下的禮貌原則

不同語言文化的差異性決定了人們言語行為方式的不同,也決定了表達禮貌方式的差異。因此,要討論禮貌原則在英漢語言文化中的差異,首先有必要了解兩種文化的主要價值取向。

2.1以英語文化為背景的禮貌準則

封建制度桎梏對英語語言文化的影響時間較短,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學思想體系是英語國家文化的主體。在英語言文化中具有“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價值”的特點,相信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以個人的工作和成績來評定人(包括自己)。英語語言文化沒有傳統的貴賤之分,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敬他人。

根據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前人做了大量研究。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戈夫曼(E.Goffman)就從社會學角度提出了“面子行為理論”,建立了禮貌模式。1987年英國學者Brown和Levinson根據Goffman的解釋提出面子論。他們把它分成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兩種,這樣禮貌也就隨之分為積極禮貌和消極禮貌。

20世紀8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Leech在“合作原則”的基礎上,從修辭學、語體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著名的“禮貌原則”。Leech的這一原則也是本論文的一條主線。他的禮貌原則概括地說就是: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把不禮貌信念的表達減弱到最低限度,把禮貌信念的表達增大到最高限度。Leech的禮貌原則包括六項準則,每項準則都有兩條次準則。

(1)策略準則:a)盡量少讓別人吃虧,b)盡量多讓別人得益;比如:“I would like to borrow your bike,if you wouldn’t mind.”用完之后往往要說:“Thanks a lot.”(盡量夸大自己所得到的利益)。若直接說:“Lend me your bike.”就顯得不禮貌。

(2)慷慨準則:a)盡量少使自己得益,b)盡量多讓自己吃虧。如:“You can use my bike.”“Have another sandwich.”比“Hand me the newspaper.”“Got a cigarette?”更禮貌一些。

(3)贊譽準則:a)盡量少貶低別人,b)盡量多贊譽別人。如教師用語中批評學生“你是個榆木腦袋”“你是個笨蛋!”這樣的對學生全盤否定,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做人的信心,引發對立情緒,無法為學生接受。

(4)謙虛準則:a)盡量少贊譽自己,b)盡量多貶低自己。如:A:Your performance was outstanding.B:Yes,wasn’t it!又如:Please accept this large gift as a token of our esteem.以上兩句都認為是不禮貌的,因為都違反了禮貌原則中的謙虛原則。

(5)一致準則,也叫贊同原則:a)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b)盡量多增加雙方的一致。例如:A:It was an interesting exhibition,wasn’t it?B:No,it was very uninteresting.以上B的回答被認為是不禮貌的。

(6)同情準則:a)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b)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如:A:English is a difficult language to learn.B:True,but the grammar is quite easy.以部分同意代替完全不同意,顯示出禮貌。

可以看出,以上各項準則的兩條次準則含義相當,只是說話的著重點不同。Leech認為所有的語言均要遵守他所提出的這一禮貌原則,禮貌是世界上所有語言具有的共同特征。這一論斷有些偏頗。因為世界上的語言畢竟千差萬別,迄今為止,我們也無法窮盡對所有語言的研究。學理論研究本族語的具體問題,就必須在其理論的指導下,深入了解本族語的具體語言事實。本著這一原則,中國的許多學者也提出了適合漢民族語言的禮貌原則,其中以顧曰國先生的五個原則最為顯著,以此與Leech的禮貌原則相呼應,也從另一角度證實了禮貌原則的普遍存在。

2.2以漢語文化為背景的禮貌原則

我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稱,長期以來提倡“禮”的精神思想。“禮”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中國社會的文化背景,中國學者在吸取Leech提出的禮貌原則和Brown & Levinson的“面子保全論”的合理部分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漢民族獨特的禮貌現象,并提出了更符合漢文化的禮貌原則。徐盛桓(1992)在他的禮貌原則中修正了Leech的禮貌原則,用“通常傾向于”等字眼替代“最大”和“最小”等詞,對禮貌的得體性有所考慮。另一位學者L.R.Mao比較了中英兩種文化的差異后提出了“相對面子指向的構想”。何兆熊(2000)認為,西方文化中的禮貌,是指向理想的個人自主性,而漢語文化中的禮貌是指向理想的社會同一性,這是中西方禮貌內涵差異的本質特征。顧曰國先生根據漢語言文化中的禮貌特征在Leech的理論框架的基礎上研究漢語中的禮貌現象,總結了漢語言文化有關的禮貌準則,在此基礎上他于1992年又提出漢語禮貌五準則。

(1)稱呼準則:用適當的稱呼問侯對方。它體現了漢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稱呼語的改變往往意味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改變,稱呼語必須體現尊重原則,是“上下有異,貴賤有分,長幼有序”等在現代文化中的積淀和反映。例如:對比自己年長的人我們用尊敬的語言,比如我們不能直呼老師的名字,而對比自己年幼的人往往沒有這種等級差別。

(2)貶己尊人準則:“貶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指謂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要“謙”。指謂聽者或與聽者有關聯的事物時要“抬”要“尊”。例如稱自己為“小弟”“下官”,稱自己的妻為“賤內”,而稱對方妻子為“尊夫人”等。

(3)雅言準則:出言高雅,文質彬彬往往被人認為是懂禮貌。這一原則反映了說話者的語言修養和自身的文化素養。例如:我們為回避忌諱,對“死”字可以用“長眠”、“老了”、“安息”等委婉語表達,否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

(4)求同準則:這與“臉”、“面”有關。所謂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要保持相稱,說話雙方力求和諧一致。即交際雙方盡量減少不同之處,盡量和諧一致,滿足對方的要求,贊同對方。像下面這組對話就違反了這一原則:“A:周六圖書館開門嗎?B:只有才會這么問。”

(5)德言行準則: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他人的利益。這個原則反映了漢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恥有其詞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的傳統思想。

3.兩種文化中的禮貌原則對比與分析

3.1英漢文化禮貌原則的共同處

從Leech的禮貌原則的提出到目前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曾有人對其存在的普遍性提出疑問,但從跨文化的角度上來講,Leech的六準則仍帶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將六原則與顧日國提出的有中國特色的禮貌五準則相比較,不難發現,兩者都是對人類言語行為禮貌的概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兼容性和普遍性。根據惠和損關系,我們可以看出禮貌交際的核心是注意到人們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壞話,因而這兩者都是“投其所好”,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對別人胃口。它們都是達到交際的“社會目的”的手段,而這樣做恰好也是為達到交際的“真正目的”:掃除障礙。

3.2英漢文化禮貌原則的差異

盡管Leech的禮貌原則與顧曰國的有中國特色的禮貌原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具體到不同民族、文化,或者說在跨文化言語交際中,禮貌原則的個性便會顯現出來。

(1)準則側重方面。英語文化把禮貌看成是處理人際關系的策略手段,很多情況下,它要求言語是真實的。因此利奇強調,策略準則是最重要的準則,構成了英語語言文化禮貌原則的核心。而中國文化則把禮貌看成是道德的修養問題,主要表現為“仁者愛人”也就是在處理人際關系時重視倫理關系和人情。“自卑而尊人”是漢語言文化中的核心成分,具有較長的歷史淵源。因此在顧曰國先生的準則中“貶己尊人”是核心。

(2)稱呼方面的差異。具有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在東方,血緣宗親關系復雜,稱呼講輩分,長幼有序。而英語國家的家庭稱謂一般較籠統,而且只講輩分不講長幼。如:aunt,既可指叔叔又可指舅舅。對中國人來說,禮貌意味著對別人要體現出尊敬。如果一個孩子直接喊其父親的名字則被認為是完全不禮貌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3)禮貌行為的態度和使用上存在差異。很多場合,同一情景,所采用的禮貌方略會因文化而異。在中國,人們在打擾別人時常采用“指示性”言語行為來表示禮貌,而西方人則習慣用“抱歉”性言語行為以示禮貌。最為明顯的是對于“感謝”(Thank you)這一禮貌行為的態度。“Thank you”在美國生活中已經成為一種公式化的習慣性的行為,然而在中國卻有不同的概念,它總是和因“蒙恩”“受惠”而表示感謝相連,人們只在感到“受恩”有義務向對方表示感謝時才用此言語行為。比如:

a.A:Your coat is very beautiful.

B:Thank you.

b.A:你的鋼筆壞啦,用我的吧!

B:好的,謝謝。

(4)隱私問題方面的差異。中國人在互相閑聊時,經常談論并詢問對方的姓名、工資、子女等問題,而西方人很忌諱談論這類話題,認為這些是個人隱私。這與中西文化、價值觀念有關。中國人與西方人交談時要盡量避免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否則會認為是不禮貌、不尊重別人的行為。例如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入門時,必須掌握的簡單句型包括:

A: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

B:My name is Li.(我姓李。)

A: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

B:I am forty.(我四十了)

上述這段對話從形式上說是正確的,但在西方人看來,是典型干涉對方私事的問題。“隱私”在不同的文化中定義不同。漢語言文化對隱私這個詞的含義理解較為狹窄,一般認為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開的事”;英語言文化中認為“privacy”“幾乎包括一切涉及個人和家庭的私事”。由此看來,漢語言文化中認為是符合禮貌原則的語言,在英語言文化中很有可能被視為侵犯了隱私。

(5)價值觀念的不同。在中國,個人主義被認為是自私的表現,帶有貶義色彩。中國注重子孫滿堂。而在西方,個人主義是褒義詞,他們崇尚自由。其價值觀念是建立在個人行動的自由、權利和獨立基礎上的。正如跨文化交流學者拉里?阿?薩穆瓦所說:“在西方文化中個人是至高無上的,個人主義是首要的和肯定的價值觀。”在西方社會,強行邀請別人被認為是侵犯了他們的自由。而在中國社會,這被認為是善意的表現。例如,當邀請別人就餐時,勸對方多吃,有時勸他們吃所不喜歡的食物,這顯然違反了禮貌原則。

(6)思維模式上的差異。西方文化從古希臘開始就注重邏輯,注重分析,重理性。亞里士多德把演說的篇章概括為:開頭,提出問題,分析論證,結尾。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一般是直線形的,說話、寫文章習慣開門見山,把話題放在最前面,先表達中心意思。中國人受儒家、道家與佛教哲學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重視悟性和事物之間的聯系,講含蓄,語言有一定的模糊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自覺、具體為特征,思維活動多是螺旋式地繞圈向前發展。如中國人打電話,通常開始都不談自己的意圖、目的(除了急事重大的事情外),而總是談些關心對方的話,最后才說出打電話的真正目的。而西方人則習慣于開門見山,先說出打電話的目的和要談的正事,然后再細說和談些其它的事。因有此差異,西方人往往覺得聽中國人的話很費勁,難以理解,太嗦,把簡單事情復雜化,認為不太禮貌;而中國人又覺得西方人說話太直接,一點也不禮貌。

4.結語

禮貌現象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交際中。因中西方文化中民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不同,各自的禮貌原則可能兼容,也可能有相互抵觸之處。禮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須遵守和維護的準則,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具有不同的禮貌規范。只有對英漢語言中體現的禮貌原則作出比較,才能使我們更好地感知語言的社會文化差異,保證言語行為中話語的得體性和禮貌程度,從而促進人們交流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Brown,P.,Levinson,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欧洲亚洲国产Av大全 | 综合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制服丝袜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