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18 14:40:3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職業衛生安全,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我國職業安全衛生問題的現狀
根據國家安監總局統計2010年全國發生各類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10人以上的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85起,重大事故74起,特別重大事故11起;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1年4月的信息,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職業病報告,2010年新發職業病27240例。其中塵肺病23812例,急性職業中毒617例,慢性職業中毒1417例,其他職業病1394例。從行業分布看,煤炭、鐵道和有色金屬行業報告職業病病例數分別為13968例、2575例和2258例,共占全國報告職業病例數的69.02%。
近年來,職業病發病率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根據抽樣調查測算,煤炭行業每年因職業病死亡的人數,大約為工傷死亡人數的3倍左右。傷亡事故和職業病如此嚴重,除企業底子薄弱,技術落后,管理水平低等因素外,與職業安全衛生法制不健全有著重大關系。
二、職業安全衛生立法存在的問題
(一)尚未建立一部統一的職業安全衛生法
我國現行的職業安全衛生法律體系中《安全生產法》和《職業病防治法》兩法并立,至今沒有建立一部統一的職業安全衛生法。兩部法律對促進我國職業安全衛生事業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取代職業安全衛生法對勞動者保護的全部內容。《安全生產法》的立法目的在于:調整人與生產事故之間的關系;《職業病防治法》中的職業病是指法定職業病,這意味著其他職業危害不在《職業病防治法》的保護的范圍之內。而《職業安全衛生公約》的立法目的是:在合理可行的范圍內,把工作環境中內在的危險因素減少到最低限度,以預防來源于工作、與工作有關的或在工作過程中發生的事故和對健康的危害。職業安全衛生法與《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立法目的雖有重合,但不完全一致。目前有些學者將《安全生產法》視為職業安全法的替代法,《職業病防治法》視為職業衛生法的替代法,兩法并立可以替代職業安全衛生法,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二)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制分割導致體制不順立法分離
解放以來,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立法和監管經過了三個階段。建國初期直到1998年,職業安全衛生監管統一由勞動部門主導。1998年至2003年,職業安全、衛生監管體制分割,立法也隨之分離,安全生產問題由2000年新組建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管理。2003年至今,分工體制將職業衛生工作本身再次分割。也就是說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全面負責職業安全衛生工作的相應機構,目前仍為多頭管理的局面。職業安全衛生的監管管模式很冗雜,容易造成職能交叉的問題;再加上職能部門之間缺乏相互配合,甚至相互推諉責任的現象,使之無法形成高效、統一的工作機制。
(三)職業安全衛生法律實施覆蓋率低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資料,判定一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法律、法規實施的覆蓋率,可由工傷保險覆蓋率來判定。實行工傷保險就是要通過社會共濟,達到風險分擔的目的,免去企業的后顧之憂,從而改善整個投資環境。工傷保險是我國目前政府文件唯一提出在“中國境內”實行的社會保險項目,范圍比較廣泛,但目前社會化工傷保險的覆蓋范圍較低。2010年年末全國參加工傷保險人數僅為16161萬人。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4223萬人,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人數僅有6300萬人。這與高達98%的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工傷保險覆蓋率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努力提高職業安全保護法實施的覆蓋率是我們現階段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完善職業安全衛生立法的建議
(一)以《職業安全衛生公約》為基準制定職業安全衛生法
職業安全衛生法是維護勞動者職業勞動過程中的生命、健康安全權,是現代勞動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勞動關系領域中,勞動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第一位的,制定職業安全衛生法應當以保障勞動者權益為基本準則。立法的目的應該從追求生產第一,轉移到追求安全第一,同時促進經濟發展上來。全國2006年批準加入第155號《職業安全和衛生及工作環境公約》,此公約對我國已具有拘束力。筆者建議:我國可以以職業安全衛生公約為基準制定一部綜合性的職業安全衛生法,解決目前職業安全衛生法律不健全、無體系等問題,提升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的實際保護水平。
(二)建立職業安全與職業衛生一體化監管體制
目前我國的職業安全衛生監管體系比較復雜、混亂。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衛生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都具有該領域的監督執法權。僅就作業場所的主要監管部門,即安監部門和衛生部門來說,二者的職責分工在實踐中并不十分明確,為各種生產安全事故的高發埋下了隱患。因此,首先應理順職業安全衛生監管體系,構建完善有力的一體化監管體系,加強監管力度和責任追究機制。筆者認為可借鑒美國做法,建立一個獨立、統一的執法機構,管理全國所有的職業安全衛生工作,打破部門間的利益束縛,避免交叉管理導致的漏洞和空白問題。
【關鍵詞】職業安全;衛生;現狀;發展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現代化建設越來越快。與此同時,出現的職業安全衛生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我國的職業病、工傷人數在世界上都是排名靠前,在這種情況下,職業安全衛生工作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對此,本文就我國職業安全與衛生現狀及發展進行深入分析。
二、職業安全與衛生的概述
對于職業安全與衛生,主要是指在人類從事各種職業活動時,出現的安全問題和衛生問題,主要有勞動環境對勞動者身體健康安全的影響,以及預防職業性危害對人體健康的對策。在職業勞動中,只有為勞動者創建良好的工作條件,讓勞動者在身體上、精神上都保持健康,才能有效地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效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因此,職業安全衛生主要是指對各種工作的職業性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生命健康安全隱患等進行預防。所謂的職業性危害因素是指,勞動者在不良勞動環境下進行工作時,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出現對勞動者身體健康不利的現象,例如在進行石粉篩選時產生粉塵,在刷漆過程中散發的甲苯或者其他有機物,放射科醫師接觸的X射線等,都可以看做是職業性危害因素。對于職業性危害因素,主要可以分為3種情況:一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危害因素,如高低溫、高低氣壓、各種毒性物質、粉塵、紅外線、紫外線、噪聲等;二是在勞動過程出現的危害因素,如精神高度緊張、勞動時間過長、勞動量過大等;三是和工作條件、工作技術相關的不良因素,如通風不良的作業室。
三、職業安全與衛生的現狀分析
1.監管策略無法落實在實處
就目前而言,在我國的職業安全與衛生工作中,存在著監管策略無法落實在實處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首先,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中小型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這就極大的增加了職業安全衛生監管數量,也增加了職業安全衛生監管難度,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生產條件、生產技術落后的中小型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市場占有率,就會采取一些拒絕開展職業安全衛生工作的手段,或者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一些廉價的生產原料,從而對勞動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其次,地方政府部門對職業安全衛生監管不重視,對于職業安全衛生監管工作,是一項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需要由專業的監管人員進行,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對職業安全衛生監管不重視,沒有設置專門的職業安全衛生監管機構,也沒有組建專業的職業安全衛生監管隊伍,從而導致職業安全衛生監管工作無法有效地開展。對于政策執行不力問題,不僅僅局限于企業,也出現在地方政府部門中,一些地方政府過于注重當地經濟發展,沒有的嚴格的落實關于職業安全衛生的先關規定,從而影響到職業安全衛生工作的開展。
2. 職業病問題
對于職業病問題,還有很多勞動者缺乏有效地認識,勞動者受知識文化水平、受教育層度等因素的影響,勞動者的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差,對職業病防治缺乏有效地認識,加上社會就業環境的惡劣,一些求職者為了獲得工作,會選擇主動放棄一些防護設備,以期增加收入,這就極大的助長了職業病蔓延。除了勞動者自身外,地方政府、企業對職業病防治工作也有所欠缺,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經常會做出一些危害勞動者健康的行為,從而引起職業病。
四、職業安全與衛生發展對策
1.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
對于職業安全衛生問題,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公共性社會性產品,而政府部門對這種公共性產品,既有一定的法律責任,也有一定的社會道德責任,我國《職業安全衛生法》的實施,為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工作的實施提供了相應的法律依據。但是從實際執行情況看,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我國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一套完善的職業安全衛生體制,通過法律手段來對保證工傷保險等手段的強制性實施。對于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現狀,經過研究,學者們提出了加大投入、完善法律、加強機構建設等手段,但是這些問題并沒有全面的解決職業安全問題,在社會發展的背景下,還應該加強相關行業道德的建設,要提高人們對職業安全衛生的認識,提高人們的生命意識,通過社會力量來加強職業安全衛生監督。
2.培養專業的職業安全與衛生人才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才已經成為各行業競爭的重點。因此,不管是從社會工作的角度,還是從政府的角度,都應該加強職業安全衛生監管人才的培養,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職業安全衛生發展需求。在實際中,地方政府應該結合實際,成立專門的職業安全衛生監管機構,并組建專業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從而為職業安全衛生工作的開展提供專業的人才。地方政府應該注重與教育部門的聯合,通過教育來培養專業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才,從而促進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的全面發展。
3.實現現代化管理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已經廣泛應用在社會各個行業的生產發展中,同樣的,在職業安全衛生領域中,也應該加強信息化建設,要不斷提高職業安全衛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此促進職業安全衛生的發展。就目前而言,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的信息化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在信息資源質量、數量方面還沒有滿足信息化建設的需求,同時在對信息開發、利用、分析等方面,也沒有充分發揮出信息化系統的預警功能和監測功能,對于一些職業安全衛生的信息內容,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整理,對此,要加強信息整合,構建相應的職業安全衛生網站,增加職業安全衛生信息的豐富性,以此促進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工作的發展和進步。
4.立足于國際舞臺,提高國際化水平
近年來,隨著職業安全衛生問題的升級,整個世界對加大了對職業安全衛生的關注力度,調查顯示,在全世界,每年因為職業安全衛生因素而引起的傷亡人數已經達到2億以上,造成的損失達到全球GDP的5%。因此,不管是從我國國內出發,還是從國際整體看,都需要注重對職業安全衛生問題的解決,我國應該積極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手段和方法,來建設我國特色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以此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五、總結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還存在很多問題。對此,我國應該法律體系建設,培養專業的職業安全與衛生人才,實現現代化管理,立足于國際舞臺,提高國際化水平,以此全面促進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筱婕,王靜宇.論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監管體制的變革、現狀、問題與完善[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11, 13(04):34-36.
[2]宋月萍,李龍,朱超.我國農民工職業安全衛生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2014, 7(08):57-61.
[3]郝英杰.論我國職業安全與衛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 2007, 9(04):589-590.
[4]孔慶宇.當前我國職業衛生現狀及應對措施[J].機電安全, 2015(07):22-23.
[5]姜海超,況明春,戴巧紅.淺談職業衛生安全工程的問題和發展[J].科技致富向導, 2015(14):168-169.
[6]劉旭東,張志浩,李小明.我國職業衛生與安全工作現狀與展望[J].職業與健康, 2012, 28(03):141-143.
關鍵詞:ILO/CIS;信息;職業安全衛生
中圖分類號:G2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05-0000-01
China's Progress i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Information
Liu Hanxiang
(China Petroleum Jilin Oilfield Company Mining Business Services Department,Songyuan138008,China)
Abstract:Based on our current work status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information,pointed out our major problems in this area,in the future to further good work i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information,suggestions proposed.
Keywords:ILO/CIS;Information;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信息對我們開發職業安全衛生教育培訓計劃,開展預防事故和職業危害的科研工作,乃至制定政策、起草法規標準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采用多種渠道了解和掌握國外職業安全衛生發展最新動態,作到知己知彼,彼為已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我國職業安全衛生信息工作現狀
1991年,根據勞動部決定,以部機關圖書館、勞保所情報室、勞科所情報室、工資研究所資料室、國際勞工所資料室等單位的文獻資源、情報業務和部分人員為基礎,于同年5月正式組建了勞動部勞動情報文獻中心(對外合作名稱仍為ILO/CIS中國國家中心)。該中心主要為勞動工作提供信息服務,包括國內外職業安全衛生信息的收集、加工及館藏,為我國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提供職業安全衛生方面的信息。
1998年,由于政府機構改革,將國際勞工與信息研究所內設的“安全衛生情報室”和“編譯報導咨詢室”合并到新組建的國家經貿委安全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作為該中心的信息室(對外名稱仍為ILO/CIS中國國家中心)。其業務范圍是:負責國內外職業安全衛生文獻、圖書、期刊的采集、館藏、檢索和咨詢服務工作,并負責ILO/CIS與中國的聯系工作等。
隨著信息化大潮席卷全球,九十年代以來,我國信息化工作也有了很大發展,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也相繼建立了網站,各自的信息。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成立以來,對職業安全衛生信息工作比較重視,召開了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工作會議,在長遠規劃和近期工作部署中,都對信息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局辦公樓機關網絡已基本建成投入運行,建立和開通了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政府網站,開通了文件傳輸、信息查詢以及一些服務功能,并與國家相關部門建立了連接。信息網絡建設工作處于起步階段。
二、我國職業安全衛生信息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少一個統籌組織協調全國職業安全衛生信息工作的機構
十多年來,我們在與一些ILO/CIS國家中心接觸中了解到,各國國家中心都是在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對內組織、協調和指導本國的職業安全衛生信息工作;對外作為該國國家中心與ILO/CIS和一些相關組織開展交流與合作,但由于其地位一直沒有被有關主管部門明確,很難作為全國職業安全衛生信息工作的牽頭機構發揮作用。
(二)沒有一個能反映全國職業安全衛生工作的網站
目前,全國還沒有一個全面、系統地報道我國職業安全衛生工作狀況的網站,對于開展國際職業安全衛生信息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是十分不利的。
(三)沒有固定資金支持
盡管ILO/CIS中國國家中心在ILO/CIS的資助下,于1998年底建立了“中國職業安全衛生信息網”(中、英文版),我們設置了一些欄目,其中包括法律法規、事故情況、職業安全衛生動態、安全管理、宣傳教育與培訓等,報道了我國職業安全衛生工作情況,但由于沒有固定資金支持,人力和物力得不到保障,難以作到及時宣傳報道我國職業安全衛生最新信息,與各國信息交流的速度非常緩慢。國際勞工專家希望我們網能作到及時更新內容,以真正發揮出信息在職業安全衛生領域的高效作用。但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能作到網絡及時維護。
三、促進我國職業安全衛生工作之建議
我們必須借鑒發達國家在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上的成功經驗,充分利用國際上職業安全衛生科研成果,逐步實現與國際上通用的職業安全衛生規則與標準接軌,促進我國職業安全衛生工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為充分發揮信息在上述工作中的作用,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為加強全國職業安全衛生信息工作的管理,建議成立一個全國職業安全衛生信息工作的領導機構。該人員應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衛生部、勞動社會保障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工會、企業家協會相關部門的人員組成。
作為一套通行的標準,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提出的是一種企業經營中關于健康和安全的理念和規范,同時也給出了一組通用的法律和程序。按照這個思路進行管理,不僅使企業管理活動變得更科學有效,而且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管理活動和全面管理是兼容的。
一、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標準化實施現狀
在中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標準化工作已經開展了十多年,可以說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近些年來,一些特殊或者專業性較強的領域,比如石油化工行業、天然氣、交通運輸部門乃至航運企業,由于其一般具有較大的危險性,在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關注下,不僅建立健全了原有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獲得了國際的認證,而且還推進了制度的標準化、規范化。
二、推進企業實施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
職業衛生安全管理體系是一種科學的、系統的、全面的管理方法,也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這個管理體系強調的是以預防事故的發生為主,以系統安全的理論為核心和基礎,對企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從而在企業首先是防止和控制事故的發生,提高企業本質上的安全管理水平,在達到生產目的的同時,是其具有安全、健康、積極的企業環境,提高企業的自身形象,使企業的生產和發展都獲得較大的優質發展空間。
(一)實施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企業通過了符合國際標準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認證,會使企業具有正面的健康良好的企業形象,樹立企業的文化和品牌。
(二)實施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可以有針對性的改進工作環境條件,降低甚至消除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潛在風險,這就避免因此可能會帶來的各種損失。根據體系標準改善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可以減少或消除事故和職業病的發生,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三)實施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首先需要對企業員工進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和培訓,這實際上是完善了企業的管理工作,同時也體現了企業不僅追求經濟效益,更注重人文關懷、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以點帶面,加強企業員工的歸屬感和向心力,使企業不僅在人文精神上,也是在實際的工作中獲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企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的主要特點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說,企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是一個系統的、科學的管理體系,具有如下的特點:系統性、先進性、可發展性、預見性等。
(一)系統性
企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強調結構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管理手段。
(二)先進性
按規范和標準所建立的企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是加強企業安全管理,提高企業員工安全意識,從而提高企業生產效益的一個有效的、先進的、科學的手段。
(三)可發展性
企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標準明確要求企業制定的管理方針應該根據企業的形勢不斷進行完善,使其在企業的進步過程中都具有適應性和可持續發展性,能滿足企業在不斷的發展中的需求。
(四)預見性
對企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是建立企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的核心內容。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也是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的精髓之處,因此在實施企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時,危險源的辨識、控制和評價是核心和基礎。
四、建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的過程
由于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的特點,那么企業在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時也就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進行。總體來說,企業在建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時基本需要經過四個階段:準備階段、編制階段、運行階段和審核評審階段。
(一)準備階段
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認證計劃,開展教育培訓,對企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進行體系設計等等前期的準備工作。
(二)編制階段
結合企業的特點,制定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的文件,對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程序進行補充和完善。
(三)運行階段
按照制定的體系文件進行運行,以檢驗體系的實踐性、科學性、有效性和適合性。通過實踐,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找出隱患,進行糾正和改進。
(四)審核評審階段
企業要按照規范、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等文件對所對于建立和運行的體系進行審核和評審,目的是發現問題、進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進。可以確保體系的可發展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五、結論
企業在生產實現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企業產品的質量,而且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為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以確保員工的安全和健康,同時也為企業的持續、健康的良性發展打下基礎。
在企業實施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中,應該:
1我國職業安全衛生權法律保護的現狀
職業安全衛生權是指勞動者在從事職業性勞動的過程中所應當享有的,其生命和健康理應獲得法律上的保障,避免遭受工作場所中各種危險、有害因素的侵害,以及在遭受侵害之時或之后獲得及時充分救濟的一系列相關權利的集合體。其具有以下特征:權利主體須是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那些非職業勞動者(如在自家從事家務勞動者)則不應享有該項權利,義務主體應不限于直接用工的用人單位,還應包括國家有關政府部門;客體為勞動者在作業時和受侵害后作為救助對象的人身安全與健康;內容包含從業勞動者在整個工作過程中對人身安全與健康的預防、保護、控制和傷害救濟而形成的一系列權利的集合體;目標是使勞動者不受工作環境中的危險、有害因素侵害,以及在遭受侵害后能夠獲得及時且充分的救濟。
近年來,隨著我國向市場經濟過渡中勞動關系性質和利益關系的變化,追求利益最大化成為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的直接的經營目標,結果是勞動安全衛生工作被忽視和削弱。職業安全衛生事故頻發,勞動者的生命健康權受到極大的侵害。當前職業安全衛生權保護不力的具體表現為各類安全生產事故頻發和職業病發病率居高不下。僅在2010年全國工礦商貿企業事故總量和死亡人數分別為8431起、10616人,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為1 403起、死亡2 433人。近10年來全國非煤礦事故累計發生事故16791起,死亡21251人,平均年發生事故1679起、死亡2125人。與此相似,當前我國職業病發生率居高不下,患病人數令人震驚,其所造成的社會危害絲毫不遜色于礦難事故。我國現有約1600萬家企業存在有毒有害作業場所,約2億勞動者在從事勞動過程中遭受不同程度的職業危害。在各類職業病中,尤以塵肺病最為常見,發病率最高。目前,我國己成為世界上塵肺病最為嚴重的國家,累積發生塵肺病人數相當于世界上其他國家塵肺病人數的總和。近幾年,我國新發塵肺病例以每年1. 5萬2. 0萬人的速度增長,僅在2009年官方的新增塵肺病就有14 495例。從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作為我國社會進步重要標志之一的勞動保護現狀不盡如人意,侵犯勞動者職業安全衛生權的現象在現實中大量存在。我們認為,相關法制的欠缺是造成此種現狀的主要原因。
2職業安全衛生權法律保護的缺陷
2. 1立法指導思想偏離勞動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的立法主旨為為了保障礦山生產安全,防比礦山事故,保護礦山職工人身安全,促進采礦業的發展,制定本法。與此相似,《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以下簡稱《安全生產法》)第一條規定:為了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防比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制定本法。盡管這兩部法律都是出于保障勞動者職業安全的目的而制定,但保障安全生產或生產安全似乎更是這兩部法律的首要目的。即便是于2011年12月31日修改后實施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以下簡稱《職業病防治法》)第一條也規定: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可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也是其立法的主要目的之一,這與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理念不相符合。
2.2立法分散缺乏統一性
職業安全與職業衛生緊密相連,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是將兩者合并立法,統歸于勞工法體系當中。但我國卻采取將職業安全與職業衛生分別單獨立法,這種分隔立法模式在內容架構上存在重大設計缺陷,使得法律實施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今,各種跨行業、跨部門的新問題層出不窮,這些孤立散亂的單項法律法規適用范圍極其有限,根本無法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和其他一些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盡管對促進我國職業安全衛生事業具有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但從法律體系歸屬來說,這些法律都不能納入勞動法律體系,不能取代《職業安全衛生法》。一部綜合性的職業安全衛生基本法的缺失,使得許多現實問題的處理缺乏法律依據。
2. 3多頭監管職能交叉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九條明確規定: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勞動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卻難于履行具體職責,原因在于雖然其后頒布的《安全生產法》對于主管機關未作明確規定,但實際上是將職業安全工作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移歸到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統一負責管理。新修訂的《職業病防治法》第九條規定: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確定的職責,負責全國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職業病防治的有關監督管理工作。也就是說,職業衛生(職業病防治)監管工作是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甚至是國務院有關部門等多個部門來具體行使監督管理的行政職權。此外,有關法律法規又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負責危險性機械設備的監督檢查管理,煤礦安全監察部門、公安行政管理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以及紀檢監察等部門亦有相應的管理權限。由此看來,擁有職業安全衛生監管職權的部門竟然多達10余個,造成了多頭管理、職能交叉、職責不清甚至是越權越位管理或者相互推諉責任的混亂局面。
2.4缺乏三方協商機制
國際勞工組織于1976年通過的第144號國際勞工公約和第152號建議書,均要求公約各成員國在勞動關系領域建立政府、雇主、雇員三方協商機制。我國于1990年批準了第144號公約。200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工會和企業方而代表,建立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共同研究解決勞動關系方而的重大問題。這是目前我國推行三方協商制度的唯一法律依據困。目前我國設有政府、用人單位、職工(工會)三方協調體制,然而其協調內容尚未將職業安全衛生事業包括在內。
3完善職業安全衛生權法律保護的建議
3. 1將勞動者生命健康權益保護確立為首要或唯一的立法宗旨
我國有關職業安全衛生工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最近修訂的《職業病防治法》,其應該是反映了最新的立法精神),基本是將保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與促進經濟發展并列作為立法的主旨。我們認為,生命健康權作為第一位的人權,職業安全衛生領域的立法應當是以保護勞動者生命健康權益作為首要或唯一的目的,促進經濟發展的主旨應該從所有的職業安全衛生立法中刪除或弱化,即使這些立法在客觀上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立法的理念,應是以勞動者的相關權益保護為基礎,以勞動者的生命健康權益保障為核心。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終極理念,才能改變現有的這種重經濟效益、輕勞動保護的立法傾向。
3.2梳理和制定統一的職業安全衛生基本法
目前己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綜合性的職業安全衛生基本法,我國應借鑒先進國家的立法經驗,及時制定一部全而性、綜合性、基礎性的職業安全衛生統一法。我們認為,其名稱可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安全衛生法》,基本思路設想如下:(1)立法目的是為了保障勞動者在生產勞動(職業活動)中的安全與健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本法;(2)適用范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3)主要內容是國家職業安全衛生方針、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政府、用人單位、職工(工會)三方協調體制;政府的管理與監察職責與權力(應對現行機構進行調整、重建);用人單位的責任與權利,重在強化其保障責任;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及工會的職權,重在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與職業安全衛生相關單位及人員(如建筑承包商、產品及材料等的供應商、設計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等)的責任;違反法律的責任追究;授權制定實施細則及必要的配套法規及標準川。
3. 3整合重構執法監管體系改由勞動執法部門統一監管
如前所述,當前在職業安全衛生領域存在的這種多部門分散監管執法的局面,使得勞動者職業安全衛生權保護乏力。而先進國家一般是通過設立專門的職業安全衛生執法機構(一般是授權于勞動部門),職權職責明確,形成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一體化監管模式。我們認為,我國應參照先進國家經驗,突破部門利益束縛,建立由勞動部門主管,其他相關部門配合的職業安全衛生一體化監管的模式。具體做法包括:整合構建目前的執法監督行政機構,將職業安全衛生執法監督劃歸勞動執法監督的范圍,由勞動執法部門統一監管,并盡快擴大執法監管隊伍編制,提高其專業素質川。
1.相互聯系的系統性
OHSM由五大功能塊(或稱五個一級要素)組成,即方針、計劃、實施與運
行、檢查與糾正措施和管理評審。而每一功能塊又由若干要素組成,這些要素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
只有當一個體系或一個系統的所有要素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使之相互依賴、相互作用時,才能使所建立的體系完成一個特定的功能。這就是通過實施OHSMS審核規范的基本要求來建立OHSMS的總體思路。
要正確地理解和認識OHSMS,不能簡單地將其理解為建立一個文件體系,更不能將其理解為傳統的規章制度(包括操作規程)。一個有效的OHSMS,必然要涉及到與OHS管理有關的組織機構及其職責和職能分配,也必須涉及按照管理程序所實施的管理過程控制,更會涉及到實施管理所需的資源(包括人員、資金、裝備、材料、技術和軟件等)支持等。可以說一個OHSMS的有效實施,就意味著一個企業的OHS管理機制在資源支持下的基本形成。隨著體系逐步完善,該單位的OHS管理機制將得到逐步健全。
2.方針指導的原則性。
OHSMS標準要求企業制訂OHS方針,并為實現這一方針建立和實施OHSMS,從而使企業的OHS管理按照認可的體系要求運作;要求企業按照體系規定的手冊、程序、作業文件進行操作核維護,從而保證操作和維護規范化,滿足強制性國標、國內規定和規則的要求,并盡量符合建議性的要求。它沒有對安全技術標準作出任何規定,而是通過要求企業建立并實施OHSMS,來保證生產活動符合強制性國際公約、規則和國內法規、規章所規定的安全技術和操作標準。
3.程序規范的控制性OHSMS
要求企業實行程序化管理,從而實現對管理過程全面的系統控制。這與我國過分地依賴于管理執行者平時的主觀能動性的傳統管理方法有著根本區別。這樣即可以避免管理行為的隨意性,也可以避免部門之間、崗位之間推卸責任。按照OHSMS審核規范的規定要求,企業不僅要制定和執行OHS方針,還要有一系列的管理程序,以使該方針在管理活動中得到落實,保證管理、操作和維護按照已制定的手冊、程序、作業文件進行,從而符合強制性規定和規則。這些方針、手冊、程序和作業文件及其記錄構成了一個層次分明、相互聯系的文件系統。同時,OHSMS審核規范又對這些文件的控制提出要求,從而使這一文件系統更加科學化。
4.辨別評價的預防性
危害辨識、危險評價與控制是OHSMS的精髓所在,它充分體現了“預防為主”的方針。實施有效的危險評價與控制,可實現對事故的預防和生產作業的全過程控制。對各種作業和生產過程實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OHSMS策劃,形成OHSMS作業文件,對各種預知的危險因素做到事前控制,實現預防為主的目的,并對各種潛在的或可能突發的事故制定應急程序,力圖使損失最小化。
企業要通過OHSMS審核規范的認證,就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這樣就可以把“三同時”和“65項預評價條款”作為企業建立和實施OHSMS審核規范的前提。因而通過實施OHSMS審核規范,將促進企業從過去被動的執行法律、法規的要求,轉變為主動地遵守法律法規,并不斷地、主動地去發現和評估自身存在的OHS問題,制定目標并不斷改進。這將完全區別與過去那種被動的管理模式,通過建立OHSMS,使企業的OHS真正有效地走上“預防為主”的軌道。
OHSMS要求實施全過程控制。在研究企業的活動、產品和服務對職業安全健康的影響時,通常把可能造成事故的危險因素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和企業的管理有關的危險因素,它可通過建立管理體系、加強內部審核、管理評審和人的行為評價來解決;另一類是針對原材料、工藝過程、設備、設施、產品,研究整個生產過程的危險因素,它通過果取管理上和工程技術上的措施而得以消除或減少。
為了有效地控制整個生產活動過程的危險因素,必須對生產的全過程進行控制,采用先進的技術、先進的工藝、先進的設備及全員參與,才能確保組織的職業安全健康狀況得到改善。
5.持續改進的求實性
OHSMS審核規范明確要求單位的最高管理者在企業所制定的OHS方針中應包含對持續改進的承諾,對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其它要求的承諾,并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配備相應的各種資源。這些內容是實施OHSMS的依據,也是基本保證。同時,在OHSMS審核規范中的評審要素中又規定,單位的最高管理者應定期對OHSMS進行評審,以確保體系的持續適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通過評審使體系日臻完善、改進,使組織的OHS管理進入一個新水平。
按上圖所示的PDCA運行模式所建立的OHSMS,就是在OHS方針的指導下,周而復始地進行體系所要求的“計劃、實施與運行、檢查與糾正措施和管理評審”活動。體系在運行過程中,也會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而不斷???????????а?地、自覺地加大OHS工作的力度,強化體系的功能,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
OHSMS審核規范突出的求實性還體現在:只是規定了文件的規范格式,但要求應結合企業的特點,所有OHSMS建立與運行程序文件都應是“寫你要做的、做你所寫的、記你所做的”;OHSMS無統一模式或已規定具體的內容。任何單位都應遵循這一基本原則。
二、推行OHSMS應注意的問題
1.不同的管理層次對標準的條款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認識,層次越高,理解和認識的程度應該越高。因此,只要求具體負責OHS管理的人員和實際操作人員學習審核規范是不夠的,單位的高級管理層必須都理解和掌握。否則,所建立的管理體系無法保證有效的實施。
2.OHSMS審核規范所提供的只是管理標準,或者說是一種管理方法,如果沒有最高管理層的承諾,如果離開了各級管理人員的責任心、能力、態度和主觀能動性,按照該標準所建立的管理體系文件寫得再好,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3.任何單位都要充分認識到企業之間的區別和具體生產條件的不同,都不能照搬或照抄其他單位所建立的OHS管理體系。
4.OHSMS審核規范是認證性的標準
OHSMS審核規范是企業通過自身的體系建立、運行、審核和持續改進,并經過外部第三方認證機構的評審或審核,實現和認證自身的OHSMS績效(定義為:組織根據職業安全健康方針和目標,在控制和消除職業安全健康危險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和達到的效果)水平。因此,采取系統化的管理方法,強化企業內部的OHS管理已成為許多單位的實踐。OHSMS審核規范以幫助企業改善OHSMS管理,推動安全生產和持續改進,并為第三方提供了國際通用的評審或審核的依據。顯然,第三方認證機構在進行OHSMS認證時,應以國家、行業和地區性法律法規與OHSMS審核規范為審核和評審的依據。
5.OHSMS審核規范未對企業的OHS績效提出絕對的要求,實施審核規范也不一定取得最優的結果。
摘要:根據國外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分析現階段國內外農民工的特點、常見的職業病、職業性傷害事故以及農民工的職業安全衛生現狀,提出了盡快建立職業安全衛生體系,全面提高農民工自身素質和安全意識,改善農民工的就業環境等預防措施,為保障農民工的健康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農民工;職業安全衛生;職業病;預防措施
Abstract:It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occupational diseases,occupational injuries,as well as the currentsitu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igrant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experience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Various preven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system,improving migrant workers’quality and safety awareness,and promoting their employmentenvironment from important aspects of technology,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It provides the scientific basis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migrant workers;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occupational diseases;preventive measures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制度改革的深入進行,農民開始從農村走向城市,并逐漸成為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農民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將產生何種影響,特別是農民工的職業安全衛生等問題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本文旨在通過揭示與分析我國現階段農民工職業安全衛生現狀,對比國內外農民工職業安全衛生等多方面的不同,借鑒國外的經驗啟示,提出建立職業衛生體系,提高農民工自身素質和安全意識,改善農民工的就業環境等措施,為保障農民工的健康提供科學依據。
1關于農民工的定義
目前,對農民工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農民工概念的內涵是指戶籍在農村,主要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其外延則包括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流動農民工)和那些在農村就地被其他人雇去從事有償非農活動的農村人口(非流動農民工)。這與國外對農民工的概念有些不同,國外認為,農業和園藝業是最危險的工作之一[1-2],發達國家或地區常雇用一些不發達國家或地區的人來從事農業、園藝工作,這些人員也被稱為農民工[3]。本文中的農民工是指那些進城務工的流動農民工。
2關于農民工產生的原因
中國與很多發達國家一樣,均在一定歷史階段出現了大量的農民工,但其流動的原因不同。學術界一致認為,多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是因為工業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的經濟結構,這其中就包括農村的經濟結構,如蒸汽機的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生產對水力等自然動力的依賴狀態。而中國的情況則有些不同,現階段農民工的出現與工業化沒有太直接的關系,大規模農村勞動力流動時,工業總產值已超過了農業總產值。
3我國大陸農民工的職業安全衛生現狀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大陸外出打工者多達2000余萬人,到了90年代,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了全方位、大規模的轉移階段。1994年外出打工的農民工達到6000萬人,2002年進一步達到9400萬人[4]。2004年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數量更是增加到1.2億人,加上在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工,全大陸的農民工總數大約為2億多人,成為僅次于農民而多于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勞動力群體。我國的工傷和職業病主要集中在礦山開采、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三個行業,其中農民工是主要的受害群體。
有調查顯示,我國大陸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的人群、職業病患者、新發及死亡人數均居世界首位[5]。3.1塵肺1995年4月國際勞工組織(IL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職業衛生聯合委員會曾提出“ILO-WHO全球消除矽肺的國際規劃”,其目標是在2005年前明顯降低矽肺發病率,在2015年消除矽肺這一可預防的職業衛生問題。
我國大陸塵肺的防治形式不容樂觀。有調查顯示,塵肺患者主要集中在金礦采挖、石英砂粉碎和坑道工程建設等行業。
2005年國家衛生部共收到來自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暫未包括西藏、港、澳、臺的數據)各類職業病報告12212例,其中塵肺病例報告9173例,占75.11%。矽肺和煤工塵肺仍是最主要的塵肺病,分別為4358例和3967例,兩者共占塵肺病例總數的90.8%;其次是水泥塵肺177例、石棉肺170例和電焊工塵肺148例。塵肺新病例主要來自煤炭行業4477例,占48.80%;其次是冶金行業905例,占9.87%。截至2005年,中國大陸的塵肺累積病例數達607570例,其中存活病人為470089例。
3.2職業中毒
目前,我國大陸職業中毒的發病特點表現為在大量涌入城市的農民工中發生,其職業防護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健康影響難以估計和控制;急性職業中毒的惡性事件有增無減,且危害具有群體性,致死、致殘率高;隨著各種新材料、新技術工藝的引進和使用,傳統的職業危害尚未控制,過去未曾見過或很少發生的新危害又不斷產生,如正己烷中毒、三氯乙烯中毒等新發職業病。有調查顯示,430例急性職業中毒患者的患病率為68.9%,病死率為4.2%。急性職業中毒以有機溶劑引起的中毒最常見,刺激性氣體引起中毒的人數最多,且農民工患病率和病死率均高于正式職工[6]。
3.3職業傷害
又稱工傷,是指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機體組織的突發性意外損傷。以我國大陸建筑業為例,該行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是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的主要行業。具有現場作業環境復雜,條件變動大,臨時性強、危險性高的特點。據2004年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顯示,全建筑行業從業人員總計3893萬人,其中施工現場操作人員基本上是農民工,總人數達3201萬人。2005年全建筑行業的施工安全生產形勢呈現總體穩定好轉的趨勢,全年建筑業共發生事故2288起,死亡2607人。2005年建筑施工傷亡主要發生于高處墜落、坍塌、物體打擊、機械傷害、觸電等事故之中。其中,高處墜落致死人數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數的45.52%,坍塌占18.61%,且男性明顯高于女性[7-8]。
4國外解決農民工職業安全衛生問題的啟示4.1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職業安全衛生體系13世紀德國的《礦工保護法》可以算作是人類最早的職業安全法了。真正意義上的職業安全立法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世界各國分別根據各自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水平、立法體系的不同,制定出具有各自國家特點的職業安全衛生法。例如,1970年美國國會通過的《職業安全衛生法》。英國是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早在150多年前,就制定了有關生產安全與健康的規章。1974年頒布了《職業安全與健康法》。可是迄今,我國大陸還沒有一部統一的安全生產領域的法律,僅從雇主的職責、雇員的權利和監督管理三方面對職業安全衛生監督管理工作作了一些規范;從職業安全衛生的管理機構來看,還沒有一個統一全面負責職業安全衛生工作的機構。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出現監管“缺位”現象。例如,衛生、安監、煤炭等部門有職責交叉,又缺少協調配合,常使監管相互脫節。
4.2提高農民工的文化水平和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行業特征。發展職業教育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行業的積極參與。沒有職業教育培養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就沒有各行業的快速發展。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世界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已達到l1年,發達國家如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日本可分別達到18年,16年,12年,14年和12年,而我國大陸農民工則與之相距甚遠,由于貧困和教育落后,農民工的整體文化水平比較低,很少接受正規的職業技能培訓,最終致使其就業渠道比較窄,缺乏競爭力,不能滿足企業對熟練技工的需求,更談不上可供企業對專業性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選擇需求。以建筑行業為例,大約90%農民工的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下,且未經過專門的技能培訓。
德國在提高農民工文化水平、加強職業教育培訓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德國的教育事業及其體制在歐洲屬于佼佼者。學校不僅有小學、中學、理科中學,還有徒工學校、專業技術學校和綜合性大學。教育形式有家庭教育、工匠技術教育和學校教育三種。在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前二種教育主要在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和生產實踐經驗等方面起作用,而學校教育則側重于對青少年的系統文化科技知識與技能教育。
4.3加強對農民工的宣傳和培訓,提高其法律、健康和維護醫療保障權益意識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屬于社會保障制度范疇,是以確保農民的基本生活條件為目標和宗旨,是一種典型的公共產品。各國在維護農民工醫療保障權益方面的做法也各有不同。在美國,看病的成本很高,農民工多半不買健康保險,小病通常不進行治療,當遇到大病或需要急診時再去醫院。美國有專門的法律規定:醫院必須先對病人進行搶救再談醫療費。如果農民工實在無力支付大筆的醫療費,各種政策和規定會幫助這些貧困的弱勢人群將這筆醫療費合法地免除掉。德國的社會醫療保險則有足夠的法律保障,能從總體上充分體現出“高收入幫助低收入,團結互助”的宗旨。針對我國農民工法律知識缺乏和健康意識淡薄的情況,應加強對農民工現行法律、醫療保障政策的宣傳和健康教育工作。法律方面可以定期舉辦一些有關《勞動法》等相關法律的講座和培訓,做好對農民工的法律服務和援助工作,將農民工納入工會,強化工會維護農民工權益的作用。醫療保險方面主要側重于使農民工明白自身的權利與義務,改變農民工群體落后的健康觀念,使其意識到參加醫療保險的重要性。
總之,我們千萬不能忽略了加強農民工培訓教育和改善就業環境,提高健康水平,這不僅僅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增加收入,消除城鄉差別,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GERRARD C E.Farmers’occupational health:cause for concern,cause for action[J].J Adv Nurs 1998,28(3):155-163.
[2]REEVES M,SCHAFER K S.Greater risks,fewer rights:U.S.
farmworkers and pesticides[J].Int J Occup Environ Health,2003,9(1):30-39.
[3]CROSS P,EDWARDS R T,HOUNSOME B,et al.Comparativeassessment of migrant farm worker health in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horticultural systems in the United Kingdom[J].Sci Total Environ,2008,391(1):55-65.
[4]張玉玲.公平對待農民工—訪韓俊[N].光明日報,2003-01-20(B1).
[5]俞文蘭,周安壽.淺談現代企業健康促進實施要點[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04,17(3):M006-M007.
[6]祖翠義,雷衛星.430例急性職業中毒分析[J].工業衛生與職業病,1995,21(6):377-380.
[7]李秀樓,李立明.工傷事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0,21(1):64-65.
關鍵詞:實驗室;安全管理;化學品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職能是通過對工作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識別、檢測與鑒定掌握其性質、強度及時空分布情況,為預防控制職業病、保障勞動者健康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實驗室在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評價檢測、日常檢測還是事故檢測都離不開以實驗室為主的檢測,實驗室為展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工作提供礎數據和科學依據,是展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工作的核心后盾。但是實驗室內種類繁多的化學品性質各異、易燃易爆、腐蝕劇毒、一物多危、相互增危、有毒有危、情況復雜使實驗室安全問題面臨威脅。因此,規范化學品的貯存、使用、廢棄及處理,重視實驗室化學品安全管理 ,保障實驗者的人身安全、實驗室財產安全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
一、危險化學品分類
實驗室常見危險化學品包括爆炸品;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易燃液體;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品;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有和腐蝕品等。
二、化學品的儲存
化學品應有獨立儲存室并要遠離火源,室內配備滅火器、窗簾、溫濕度計和通風等設備,有條件的可配備空調,保持室內干燥、潔凈、通風、避光。根據實驗室化學品清單編制實驗室化學藥品安全數據說明書(MSDS),依據MSDS對化學品分區、分類甚至分庫放置,不得與禁忌物料混合儲存。
化學品必須入庫(危險化學品的庫存量應控制),由專人保管,非化驗人員不得進入存儲室。常用普通化學品與危險化學品分開儲存。常用普通化學品中無機物可按酸、堿、鹽分類,鹽類中可按周期表金屬元素順序排列例如鉀鹽、鈉鹽等,有機物可按官能團分類,如烴、醇、酚、酮、酸等。
危險化學品應設專柜分類儲存,可按隔離儲存、隔開儲存、分離儲存等方式進行儲存。易燃易爆試劑應存放于通風良好溫度低30°C并應隔絕火、熱、電源的房間內,并應遠離氧化劑、強酸、強堿等,同時室內不能存放易燃物。強氧化劑與強還原劑不能混放,有要與酸性腐蝕品遠離,酸性腐蝕品與堿性腐蝕品、金屬粉末、鹵素等遠離,腐蝕性試劑宜放在塑料或搪瓷的盤或桶中,禁止磕碰、打擊,謹防因瓶子破裂造成事故。若受儲存空間限制可從上至下依次為:易燃品、堿性腐蝕品、酸性腐蝕品、氧化劑存于柜中。劇毒藥品或試劑應存放于專門獨立的柜中,任命雙管理人員,領用需經審批,并實行雙把門鎖、雙人保管、雙人簽字管理制度,對用剩的余量應立即退庫保存,同時要求管理或使用人員應熟悉藥性。
壓縮氣體存儲于設計壓力大于12MPa鋼瓶中,常作為實驗室的大型精密儀器檢測的輔助設備。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實驗室中常見的有乙炔、氬氣、氮氣等壓縮氣。可燃性氣體氣瓶應單獨存放于實驗室外房間裝有報警裝置的氣瓶柜內,房間內需通風、陰涼、干燥、遠離火、熱源,并在房間外有醒目標志。對于不能燃燒的氣體應注意遠離明火、高溫,防止因高溫使氣瓶內壓力升高而發生爆炸。
對存放的危險化學藥品要定期檢查,并做好檢查記錄,防止因為物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造成事故發生。
三、化學品的安全使用
試劑庫應有詳細的出入庫、領用登記記錄,各種易燃、易爆、劇毒和腐蝕性的試劑品應根據需要領取最少量。實驗人員應熟悉所要使用的化學危險物品的名稱、性質、使用方法及其劑量。危險化學品可通過呼吸道、皮膚和消化道3條途徑侵入人體,使用前要制訂實驗方案及其應急防范措施,防止發生事故。
取用KCN、HgCl2等劇毒藥品時必須嚴格做好個人防護,操作完畢立即洗手,用過的廢物、廢液切忌亂扔、亂倒,按指定方法回收或加以處理。
取用濃酸、濃堿及其他具腐蝕性藥品時盡可能戴上防護眼鏡和戴手套。有毒氣體、強腐蝕性氣體、易揮發性酸氣或液體的操作,必須在通風柜內進行,并且不可同時在通風柜內使用有機物和酸類,避免發生爆炸事故。
無標簽或標簽無法辨認的試劑都要當成危險物品重新鑒別后小心處理,不可隨便亂扔,以免引起嚴重后果。此外,要注意化學試劑的存放期限,一些試劑在存放過程中會逐漸變質甚至形成危害物。
四、意外事故應急預案
實驗室內的易燃易爆品都有可能引起火災,一旦發生災情,切莫驚慌失措,立即熄滅附近所有火源、切斷電源,移走易燃品,疏散人員,視火勢情況是否報警。根據起火原因選擇合適的滅火器材進行滅火。一般起火可用水、泡沫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電器著火可用防火布、干粉、砂土等滅火,不可用水、泡沫滅火器滅火,以免引起觸電。有機溶劑著火時,切勿用水滅火,因為大多數有機溶劑不溶于水且比水輕,用水滅火時有機溶劑會浮在水上面,反而擴大火場。活潑金屬鈉、鉀、鋁、鎂等引起的著火只能用砂土、干粉滅火器,不可使用水、二氧化碳滅火器、泡沫滅火器。若衣服著火,切勿慌張奔跑,可用滅火毯等包裹著火處使火熄滅,或可就地臥倒打滾,達到滅火作用。
實驗室所用有也較多,若吸入刺激性或有毒氣體時,應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可吸入少量酒精和乙醚的混合蒸汽解毒。若是金屬中毒,汞、砷急性中毒時,立即用炭粉或石灰水洗胃,再喝2%的硫代硫酸鈉溶液,并喝雞蛋清、牛奶解毒,使其嘔吐后送醫院治療;
強酸、強堿等都具有腐蝕性,受強酸(堿)腐蝕時,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用飽和碳酸鈉或稀氨水沖洗(3%~5%醋酸或飽和硼酸溶液沖洗),切忌不沖水即沖洗稀弱堿或稀弱酸,因酸堿中和會放出大量的熱造成二次傷害。
五、廢棄化學品的處理
在檢測工作中經常會產生有毒有害的廢液、廢渣以及廢氣,直接排出會污染周圍的空氣和水源,造成環境污染,甚至發生爆炸事故,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因此,實驗室的“三廢”問題應嚴格按要求處理。實驗室內可備多個廢液回收桶,分別收集含無機物廢液、重金屬廢液、鹵素有機物廢液、一般有機物廢液,劇毒廢液應單獨回收。
無機酸類可將廢液慢慢到入過量的含碳酸鈉或氫氧化鈣的水中,中和(pH=6~9)后用大量水沖洗。無機堿類用6mol/L鹽酸水溶液中和(pH=6~9),大量水沖洗。含氰廢液加堿調pH>10后加入漂白粉使CN-氧化成氰酸鹽,進一步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氮氣。含重金屬廢液加入堿液或硫化鈉使之變成難溶的氫氧化物或硫化物沉淀,經過濾分離后處理。有機廢液集中后,能被氧化分解的加堿和氧化劑處理;難氧化有價值的可加活性炭吸附,然后進行解吸分離回收利用,普通的可燃燒處理。對于少量毒性小氣體可通過通風設備(通風櫥或通風管道)經稀釋后排至室外,而對于毒性大的氣體可用吸附、催化、吸收、氧化或分解等方法處理后排放。實驗室產生的廢渣按可回收利用的物質和不可回收利用的物質分開收集于特定容器中,對于可燃燒的物質,我們可以焚燒,堆肥,填埋等,必要時交環保部門處理。
六、結論
針對實驗室化學品的特性,對操作過程可能產生的安全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制定適合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化學品安全管理制度,確保化學品的危險度最低,實現實驗室在人員與設備、物料、環境和諧的環境下運作。只有建立科學、規范的化學品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實驗室人員、財產的安全,才能保障實驗室正常、高效地運轉,促使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在預防控制職業病、保障勞動者健康方面發揮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永剛;沈畢忠;實驗室中的化學品安全管理[J];醫學影像與檢驗;2010;23(11)。
[2] 李越敏;張志恒;郝曉穎;等.化學危險藥品管理與實驗室安全措施[J];化學教育;200;(4)。
[3] 馮華杰;蘇麗;龐書南;梁毅;黃海民;孫振范;等.化學實驗室突發事故的研究與對策[J];廣東化工;2012;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