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3 16:09:3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動物學的定義,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
醋酸奧曲肽;烏司他丁;急性胰腺炎;血流動力學
急性胰腺炎病情危重、并發癥較多、病死率高,是多種病因引起患者體內的胰酶激活,從而導致胰腺組織出現的炎癥反應[1]。本研究中,筆者采用烏司他丁聯合醋酸奧曲肽治療了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結果取得較佳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本院就診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齡20~70歲,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觀察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47.7±6.9)歲;對照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48.2±6.5)歲。兩組急性胰腺炎患者性別比、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急性胰腺炎患者均給予禁食、持續胃腸減壓、控制感染等常規治療。①對照組:醋酸奧曲肽(武漢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99),0.1 mg皮下注射,3次/d。②觀察組:在對照組用藥方式的基礎上,加用烏司他丁(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132),10萬U,溶于10%葡萄糖250 ml靜脈滴注,2次/d,3 d 后改為5萬U靜脈滴注,2次/d。
1.3 療效評價 兩組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后進行無創血壓(MAP)、心率(HR)及中心靜脈壓(CVP)監測[2]。參考文獻[3]制定療效標準:①治愈:治療7 d后,癥狀、體征消失,患者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②顯效:治療7 d后,癥狀體征進步2個或2個以上等級,或實驗室指標有75%以上恢復正常。③有效:治療7 d后,患者癥狀體征進步至少1個等級,或實驗室指標有50%以上恢復正常。④無效:治療7 d后,急性胰腺炎患者癥狀體征無改變或惡化。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處理。組間比較,采用 χ2 檢驗或 t 檢驗。 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3.33%優于對照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2.2 兩組血流動力學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血流動力學參數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3 討論
急性胰腺炎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但其共同點是胰泡破裂,胰腺多種酶的活化導致胰腺組織的自身消化和破壞而引起的化學性炎癥[4]。孔憲和等[5]回顧性分析東莞地區1999~2008年期間1397例急性胰腺炎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發現1999~2008年間東莞地區急性胰腺炎患者呈逐年增加趨勢,急性胰腺炎的高發年齡相對集中在從30歲到60歲年齡段,其中膽道疾病相關急性胰腺炎以女性居多,而酒精相關急性胰腺炎以男性為主。孔憲和等還認為急性胰腺炎患者病兇構成比為:膽道疾病占58.3%,高脂血癥占11.5%,酒精相關占7.5%,其他占4.1%;而特發性占18.6%。
烏司他丁是從人尿提取精制的糖蛋白,具有抑制胰蛋白酶等各種胰酶活性的作用[6],還可抑制腫瘤壞死因子的釋放,調節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改善微循環及減輕組織的損傷[7]。奧曲肽是人工合成的八肽化合物,藥理作用與天然激素相似。血流動力學監測是急性胰腺炎等急危重癥患者病情評估及搶救治療中重要的監測手段[8]。本研究中,筆者在對照組給予醋酸奧曲肽治療急性胰腺炎,觀察組給予醋酸奧曲肽聯合烏司他丁治療急性胰腺炎。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3.33%優于對照組73.33%,差異顯著;治療后,觀察組血流動力學參數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提示醋酸奧曲肽聯合烏司他丁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可靠,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
參 考 文 獻
[1] 侯玉英. 急性胰腺炎的護理干預措施及效果評價.中國醫藥導刊,2012,14(03):479-480.
[2] 楊文雄,康利民,鄭永,等.高滲鹽水對重癥急性胰腺炎血流動力學及臨床預后的影響.哈爾濱醫藥,2011,31(5):331-332.
[3] 張安,董曉靜.烏司他丁與奧曲肽聯合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試驗.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8,24(2):104-106.
[4] 賀競敏.奧曲肽聯合烏司他丁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觀察.臨床合理用藥,2011,4(1):44-45.
[5] 孔憲和,陳曉春.急性胰腺炎1397例病因分析.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0,15(02):117-118.
[5] 吳杰,梁英姿.烏司他丁與奧曲肽聯合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41例的臨床研究.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5(02):59-61.
【關鍵詞】 有效教學 教學目標 同課異構
1. 教學目標的意義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魯姆指出:“有效的教學目標是讓有準備的教學達到一定的目標。目標是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要建立以目標為導向、以反饋為核心的目標控制體系。”從此可見,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整個教學過程有很強的引領性和規定性。它不僅決定著教學內容的確立、教學步驟的設計等,還是判定教學是否有效的依據。
2. 常見教學目標的設定誤區及解析和對策
2.1教學目標的設定以教師為主體而不是以學生為主體
【案例一】 八年級人教版新目標 Unit 2 What should I do? Section A 教學技能目標
例如: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解析及對策:我們在設定教學目標時,第一點:應該關注一下學生通過這一節課能學到什么而不是教師應該完成什么,也就是說教學目標的主語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第二點:以學生為主體還要關注學生的需求,學生原有的知識能力水平,情感等。我們的教學目標時要根據學生的需求、現狀來實事求是地設定,要根據最近發展區原則來設定,不能過高或過低于學生目前的水平。因此上述教學目標可改為:To be able to talk about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with their partners fluently。
2.2教學目標模糊、籠統應付差事而不是明確、細化具有檢測性
【案例二】 八年級人教版新目標 Unit 2 What should I do?中的閱讀部分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
例如: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解析及對策: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該把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和教學目的細化到我們每一節課的教學中,而不是把一些大而又籠統的教學目的列為我們的教學目標。在平時的教學目標設定中我們應該怎么去做呢?拿閱讀課來說,在平時的教學中英語閱讀有哪些技能訓練,而這堂課我要著重訓練哪一種或哪幾種技能?怎樣去訓練學生的這種技能?因此,上述的閱讀目標可以修改為: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 mos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is passage better by adjusting their reading speed they read and underlining the key points as they read.
2.3教學目標單一化而不是多維化、立體化
【案例三】 八年級人教版新目標 Unit 2 What should I do? Section B 部分
例如: Teaching objectives: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keep out; argue; style; out of style
Train student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listening skill
解析及對策:傳統的課堂教學重視學生的知識接受和技能的訓練,忽視學生的過程與方法,冷落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新課程的三維目標中,知識、技能是實現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維度目標的載體,過程與方法是鏈接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維度的橋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教學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升華
2.4目標設定沒有層次性
【案例四】 八年級人教版新目標 Unit 2 What should I do? Section B 部分的知識和能力的教學目標可以進行如下設計
1. Be able to master the following structures (low-level students): What should I do?
Be able to master the following structures and talk about their problems fluently with their partners (for high-level students)
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既要確定面向全體學生的共同目標,又要考慮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設計可靈活調整的拓展性目標。教學目標的層次性還體現在:教師有時針對一節課設置幾個目標,其中一個可能是核心目標或重點目標,其余的則是為實現或強化核心目標而設計的次要目標,它們難易適當,層層深入,逐步接近核心目標。(郭美紅,2009)
3. 結束語
總之,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僅要以學生為主體,還要多維的、明確的、創造性的去制定教學目標,真正地讓教師為達標而教,學生為達標而學,帶著目標走進課堂,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1] 余文森. 課堂教學[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關鍵詞:化學需氧量(COD) 855型自動電位滴定儀 測定
化學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用強氧化劑氧化水中的還原性物質所消耗氧化劑相對應的氧的質量濃度,它是表示水中有機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 。在環境監測單位,COD是所有的地表水及絕大部分企業污水的必測項目,而COD本身分析消耗的時間較長,從樣品前處理消解,到一個一個人工滴定,再加上樣品量本身很巨大,給環境監測單位的COD分析者帶來了沉重的工作量。近年來,COD改進的方法也很多,如沈覦伉等提出了COD 快速開管測定法,消解溫度為165 C,消解反應在12 min 內完成[1],孫濤等[2]研究用微波消解法測定污水的化學需氧量,周蘭影等[3]研究用分光光度法測定COD。但其因為不是國標,且與國標差別較大,因此可信度不高,其測定值不能作為環保部門的評判標準,而本文使用瑞士萬通855型自動電位滴定儀用自動滴定代替手動滴定測定COD值,其前處理及原理跟國標相同,只是把手動滴定改為自動滴定,其測定結果可信,且大大節省了勞動力。
一、材料與方法
1.儀器和試劑
1.1儀器
855型自動電位滴定儀,附氧化還原電極(瑞士萬通); JH-12型COD恒溫加熱器,附消解管和空氣冷凝管(青島嶗山);自動調零滴定玻璃裝置(上海)。
1.2試劑
1.2.1重鉻酸鉀標準溶液(1/6K2Cr207=0.2500mol/L):稱取預先在120℃烘干2h基準或優級純重鉻酸鉀12.2580g溶于水中,移入1000mL容量瓶,稀釋至標線,搖勻。
1.2.2重鉻酸鉀標準溶液(1/6K2Cr207=0.0250mol/L):將重鉻酸鉀標準溶液(1/6K2Cr207=0.2500mol/L)稀釋10倍。
1.2.3硫酸亞鐵銨標準溶液[(NH4)2Fe(S04)2·6H20≈0.1mol/L]:稱取39.5 g硫酸亞鐵銨溶于水中,邊攪拌邊緩慢加入10mL濃硫酸,冷卻后移入1000mL容量瓶,稀釋至標線,搖勻。
1.2.4硫酸亞鐵銨標準溶液[(NH4)2Fe(S04)2·6H20≈0.01mol/L]:將硫酸亞鐵銨標準溶液[(NH4)2Fe(S04)2·6H20≈0.1mol/L]稀釋10倍。
1.2.5硫酸一硫酸銀溶液:在2500mL濃硫酸中加入25g硫酸銀。放置24h,期間不時搖動使其溶解。
1.2.6試亞鐵靈指示液:稱取1.458g鄰菲羅啉,0.695g FeSO4·7H20溶于水中,稀釋至100 mL,貯于棕色瓶內。
1.2.7硫酸汞:結晶或粉末,分析純。
二、實驗方法
1.水樣消解前處理
準確吸取20mL混合均勻的水樣,于COD消解管內,再依次準確加入10mL重鉻酸鉀標準溶液、適量硫酸汞、30mL硫酸-硫酸銀混合溶液,于COD恒溫加熱器中加熱回流2h(自開始沸騰時計時),同時以20mL一級水做空白樣消解。COD值小于50mg/L的水樣使用0.0250mol/L 的重鉻酸鉀標準溶液,COD值大50mg/L的水樣使用0.2500mol/L 的重鉻酸鉀標準溶液
2.樣品測定
2.1手動測定:將上述消解完的樣品轉移至250ml錐形瓶中,并用水潤洗3次,使溶液體積不小于140mL,加3滴試亞鐵靈指示劑,用硫酸亞鐵銨溶液滴定至終點,記錄硫酸亞鐵銨的用量。
2.2自動測定:將上述消解完的樣品轉移至轉為瑞士萬通定制的250ml燒杯瓶中,并用水潤洗三次,放入自動樣品盤中,進入855自動電位滴定儀的樣品操作系統,選用氧化還原電極用硫酸亞鐵銨溶液滴定至終點,記錄硫酸亞鐵銨的用量。
2.3COD值小于50mg/L的水樣使用0.01mol/L 的硫酸亞鐵銨標準溶液,COD值大于50mg/L的水樣使用0.1mol/L 的硫酸亞鐵銨標準溶液。
三、準確度試驗
1.自動滴定與常規手動滴定的比對實驗
分別手動滴定和自動滴定測定3個不同河流的地表水樣品,測定結果表明,瑞士萬通855型電位自動滴定儀測定的COD值與常規手動測定的COD值的相對偏差分別為8.3%、4.8%、2.2%,均在允許的相對偏差內。同時分別手動和自動滴定測定測定4個不同企業的污水樣品,測定結果表明,瑞士萬通855型電位自動滴定儀自動滴定的COD值與常規手動測定的COD值的相對偏差分別為10%、1.5%、2.7%,2.4%,均在允許的相對偏差內。
2.自動滴定標準樣品的實驗
按自動測定分析步驟用瑞士萬通855型自動電位滴定儀分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制備COD標準樣品,以檢驗自動滴定方法的準確性。測定了不同濃度COD值的三個標準樣品 200167、200170、200166 ,測定值均在保證值范圍內。
3.精密度試驗
3.1 按自動測定步驟分別測定不同類型水樣的COD值。測定6個地表水1的平行樣品,標準偏差為0.82mg/L,相對標準偏差為3.42%。測定6個污水1的平行標樣品,標準偏差為2.61mg/L,相對標準偏差為1.76%。
3.2按自動測定步驟分別測定不同濃度水樣的COD值。測定6個低濃度COD值的平行樣品,標準偏差為0.82mg/L,相對標準偏差為4.82%。測定6個中等濃度COD值的平行標樣品,標準偏差為1.72mg/L,相對標準偏差為2.61%。測定6個高濃度COD值的平行標樣品,標準偏差為1.97mg/L,相對標準偏差為0.74%。
四、 結論
本文使用瑞士萬通855型自動電位滴定儀自動滴定地表水和污水中的COD值,得到較好的準確度和精密度。同時和常規手動滴定比較后,確定不同類型的水樣及不同濃度水樣的結果均可信。且此方法不受水樣濁度和色度的影響,不需要指示劑。比用指示劑指示終點的手動滴定方法更為客觀、更為準確[4]。該方法加快了實驗室COD的分析速度,且解放了COD實驗人員的相當一部分勞動力,不失為環境監測事業中的一大突破。總之,該方法在環境監測各個單位的應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周蘭影,孟凡勝,于連貴,等. 利用分光光度法測定水體中的化學需氧量[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2,24(1):69 — 71.
[2]孫濤,陳育香,劉天才. 用微波消解法測定污水的化學需氧量[J]. 廣石化科技,2001,(4):30 — 32.
作為最受好評和暢銷的行為學教材,本書是其第6版;首版于1998年出版。關于行為學,可以追溯到1963年廷伯根提出的“行為學4個基本問題”——功能、演化、因果、發育依然是動物行為學的“中心法則”。
本書分為7章,每章下面涵蓋5到14主題。1. 導言。內容包括:有關動物行為的問題、逃脫的蜣螂、艾草松雞的求偶、神經系統的單元、反射弧與復雜行為、行為學研究的分異與統和;2. 行為的發育。動物幼體的發育、基于機體的本能和學習、本能和學習的特征、遺傳與行為、神經系統的發育和演變、激素與胚前發育、幼體經驗和護幼行為的多樣性、游戲、行為印記、鳥類鳴叫的發育;3. 刺激和交流。刺激的定義與作用、多樣化的感知能力、模式識別的問題、信號刺激的特征、超常刺激、信號刺激的神經行為學基礎、廣義特征感知、交流、交流的定義、作為有效刺激的信號、蜜蜂的舞蹈、黑長尾猴的求救行為;4. 決策和動機。不同時間尺度的決策、決策與動機、動機大小的測量、動機是特異的還是普適的、目標作為決策點、穩態和負反饋、動機之間的競爭、抑制與去抑制、信息有限時的決策、煩躁和“異常”行為、決策的生理學基礎、激素與行為時序、沖突和生理應激、決策、動機和動物福利;5. 學習和記憶。作為適應方式的學習、感知和習慣化、關聯性學習、學習能力的特化類型、動物學習的實質、動物的學習有高級形式嗎、動物學習的比較研究、社會化學習與文化、動物心智的本質、記憶的本質;6. 進化。行為的適應性、基因和行為演化、親緣選擇與內含性適應、演化性穩態的策略、性和性選擇、種群隔離和選擇、行為的種系發生學——廷伯根之問;7. 社會的組織化。群體中的個體、群體化的優勢、社群的多樣化、真社會性:等級分化、脊椎動物社群的領地、系統和社會組織、社會系統中的統治、哺乳動物社會行為、靈長類社會組織。
Aubrey Manning是愛丁堡大學的生物學院榮休教授,Marian Stamp Dawkins是牛津大學教授。兩位作者在動物行為學領域研究多年,造詣深厚。本書適合動物行為學、生態學、動物生理學、保護生物學、心理學等領域的大學生及其他感興趣人士。
魏玉保,博士生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
Biology of the Land Crabs
2009, 479pp.
Paperback
ISBN: 9780521112925
Warren W. Bruggren等著
隨著生物學家對陸生生物的關注越來越多,人們對于陸蟹類的研究興趣也迅速發展。本書在1988年第一版出版以前,還沒有一本專門研究陸蟹類的專業性書籍供那些對陸生十足類甲殼動物的各個方面感興趣的生物學家們參考。本書是一本關于陸蟹類的綜合性專著,它包含了甲殼綱動物中異尾類和短尾類動物近期和長期以來所進行的研究結果。
全書共有11章,1.引言部分,編者從整體上定義了什么是陸蟹類,強調了陸蟹類的重要作用,并指明了本書的研究范圍;2.Richard Hartnoll對陸蟹類系統學做出的十分重要的評論,盡管作者將討論范圍限定在了陸蟹類,但是,書中所提供的有關陸蟹的進化、系統學以及地理分布等內容對于不同研究方向的甲殼動物學者們都是十分有用的;3.Thomas Wolcott討論了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都十分感興趣的陸蟹類生態學,本章涉及陸蟹生存的環境條件、與其他動物及人類的相互關系以及繁殖生態學等內容;4.關于陸蟹類行為學的內容,包括取食、梳理、打斗行為以及聽覺和運動行為等;5.研究了繁殖和發育,本章重點討論了生理學的內容,而對于陸蟹類幼體的發育和特征卻討論的較少,特別是考慮到這方面的工作已經開展了很多,作者對這方面的介紹就略顯單薄;6.討論了陸蟹的生長與蛻皮,特別是自割與再生現象;7.很好地論述了陸蟹的滲透調節,作者對于陸蟹類動物的鹽和水分調節機理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與討論;8.是由本書的兩位編者撰寫的關于陸地呼吸問題的論述,綜述了有關供氧生理學及其機制方面的知識及其在陸蟹類呼吸系統中的應用;9.10.討論了陸蟹的循環系統以及與動物取食、消化、生理代謝和運動有關的能量學的內容;11.總結了陸蟹類研究的現狀及本書對于后續研究的啟示作用和目的。
本書的一點小小的瑕疵就是在術語的應用方面還存在一些不統一,這將對本類群研究不是很專業的同行造成一定的迷惑。
本書的兩位編者,Warren W.Burggren和Brian McMahon都是非常有名的甲殼動物生理學家,Warren W. Bruggren現為北德克薩斯州大學生物系教授,他主要致力于組織和器官水平的生理學研究。
本書不僅適用于甲殼動物學家,而且對于一般陸生動物生態學研究者們也同樣十分有用。
朱立峰,博士后
(中國科學院動物學研究所)
關鍵詞: 玄武巖板塊
一、晚泥盆地、晚石炭世巖漿巖時代的確定
玄武巖為中上泥盆統大民山組之夾層,時代置于晚泥盆世;英云閃長巖侵入中上泥盆統大民山組,而下石炭統角高山組的礫巖中見有英云閃長巖之礫石,因此,時代置于晚泥盆世;石英閃長巖獲得單顆粒鋯石206Pb/238U表面年齡310.3±1.6Ma,黑云二長花崗巖獲得單顆粒鋯石206Pb/238U表面年齡303.5±1.4Ma;花崗閃長巖侵入上泥盆統大民山組,綜上認為,石英閃長巖、石英二長閃長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形成時代為晚石炭世。
二、晚古生代巖漿巖地球動力學環境的分析研究
(一)晚泥盆世玄武巖板塊構造環境
玄武巖主要巖石化學、微量元素含量(Wt)及有關參數見表1。在Rb-Y+Nb圖(圖略),樣點落入火山弧區,采用Mullen的TiO2-10MnO-10P2O5圖解(圖略),玄武巖落入鈣堿性巖區,Rb/Sr比值為0.05,K/Rb比值為333,顯示為大陸鈣堿性系列,與Mullen的圖解一致,反映為板塊邊緣壓應力環境下的島弧或活動陸緣火山巖,TFeO/MgO=1.15<2.0,K2O/Na2O=0.55<0.6,兩比值顯示玄武巖具島弧特征。稀土總量低,為41.58×10-6, LREE/HREE為1.41,δEu為1.11;綜上認為玄武巖指示的板塊構造環境為島弧發育成熟-大陸邊緣早期環境。
(二)、晚石炭世石英閃長巖――二長花崗巖構造環境
1.主要巖石化學、微量元素含量(Wt)及有關參數見表2;SiΟ2含量=59.5%~73.6%, Al2Ο3含量=13.0%~16.5%,總體偏低, K2Ο+Na2Ο含量=5.4%~9.6%,K2Ο總體偏高;σ值變化為1.78~3.96<4,屬于鈣堿性系列,在SiΟ2(%)-Na2Ο+K2Ο(%)圖解(圖1)上樣品點落入亞堿性巖區,在K2Ο(%)- SiΟ2(%)圖解(圖2)上樣品投入高鉀鈣堿性系列區;A/NKC(分子比)值=0.79~1.07<1.1,NK/A(分子比)值=0.43~0.85<1.0,剛玉標準礦物分子含量小于1.24%,礦物組成為中性斜長石+普通角閃石+黑云母±榍石±褐簾石組合,副礦物組合為磁鐵礦±榍石+鋯石+磷灰石型,有鈦鐵礦,但磁鐵礦>> 鈦鐵礦;總體屬高鉀偏鋁的“I”型花崗巖。
2.稀土元素ΣREE含量中等,變化為106.1×10-6~203.2×10-6,LREE/HREE變化為7.4~10.2,二長花崗巖為巖漿演化晚期產物,δEu為0.49,巖漿演化早期巖石δEu為0.70~0.94>0.7,表明該巖石成因與板塊有關;微量元素比值:Rb/Sr=0.10~1.20,K/Rb=205~318,顯示為同熔型;巖石中暗色閃長質包體的產出意味著巖漿形成時有另一種巖漿源存在;綜上認為巖漿來源為殼幔混源型。
3.在Rb-Y+Nb判斷圖解中(圖3),樣品點落入火山弧花崗巖區,在里特曼-戈蒂里圖中(圖4)樣品投影點均落入造山帶火山巖區(B區),說明巖石形成造山帶(島弧及活動大陸邊緣)背景。
4.采用 Maniar和Piccoli(1989)的五組圖解判別構造環境的方法,在FeΟ(T)/[FeO(T)+MgΟ]-SiΟ2二元圖解、(Al2Ο3-Na2Ο-K2Ο)-FeΟ(T)-MgΟ三元圖解、(Al2Ο3- Na2Ο-K2Ο)-[FeΟ(T)+MgΟ]-CaΟ三元圖解(圖5、6、7)中,樣品在三組圖中主要落入IAG+CAG+CCG區域內,結合它的巖石化學特征、礦物學特征及巖性,判定為大陸弧花崗巖類(CAG型),即指大洋板塊俯沖在大陸板塊之下在大陸上形成的巖漿弧巖石。
綜上所述,石英閃長巖-二長花崗巖是地幔成分為主的混合源,是大陸弧花崗巖,形成于活動大陸邊緣造山帶背景,俯沖作用地球動力學環境,是大洋板塊俯沖在大陸板塊之下在大陸上形成的巖漿弧巖石。
Computational Models of
Conditioning
2010,300pp
Hardback
ISBN9780521113649
自從經典調節的多個性質首次描述以來,人們發現并證實了對利用數學模型幫助解釋所定義特性的需求。這些模型的數學復雜性使得對它們運行的理解超出了人類直覺思考的能力,這就使得計算機模擬成為不可取代的重要方法。
這本專集收錄了在調節計算模型杜克專題討論會上宣讀的論文,該討論會于2009年5月15-17日在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的杜克大學舉行。這次會議是由杜克大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系及杜克藝術與科學研究委員會等單位舉辦的。
除了緒論以外,本書共有8章,出自不同的專家之手。1.學習中注意力的演化,作者是J•K•Kruschke和R•A•Hullinger,他們都來自美國盧明頓市的印第安那大學;2.自由聯想的歸納論證,作者是J•A•Harris,他來自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心理學院;3.條件作用的混合建模方法,作者是M•E•LE•Pelley,他來自英國威爾士加的夫市的加的夫大學心理學院;4.內心復合自由聯想:模型與數據,作者是J•E•Witnauer 和R•R•Miller,兩位均來自美國賓爾姆頓紐約州立大學心理系;5.無條件反射刺激處理的自由聯想調整:對反應弱化理解的實現,作者是A•R•Wagner和E•H•Vogel,前者來自美國紐黑文的耶魯大學,后者來自智利塔爾卡市的塔爾卡大學;6.注意力、自由聯想和條件作用反射完形,作者是N•A•Schmajuk, M•G•Kutlu, J•Dunsmoor 和J•A•Larrauri, 他們都來自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系;7.小腦的計算機模擬,作者是M•D•Mauk, 他來自美國奧斯汀的德州大學的學習、記憶及神經生物學中心;8.操作/反應區分:計算神經網絡分析,作者是J•E•Burgos, 他來自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大學
本書的編者是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及神經科學教授,他開發并且測試了好幾個涉及經典條件作用、工具性條件作用、動物交流、創造性、空間學習、認知映射及前脈沖禁止的神經網絡模型。他已經出版的著作包括:1997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動物學習與認知:神經網絡方法》、2002年由Kluwer Academic出版社出版的《隱性禁止及其神經基質》,以及2010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典條件作用機理的計算方法》。
這本書涉及的內容將會引起心理學家、神經學家以及計算機科學家和工程師極大的興趣,他們可以從本書中搜尋可用于設計模仿動物行為機器人的觀念。
胡光華,
退休高工
(原中國科學院物理學研究所)
導演李安在關于《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采訪中保持著他一貫的冷靜和儒雅,微笑總是這么迷人而平和。但我知道,他的內心是極不平靜的,一個喜歡閱讀的導演總是能在故事的平凡之中看見不平凡,在微弱之中看見花火,在閱盡春色之后看見秋的堅韌和寒熱。這是一個少年劫后重生的現代寓言,這個寓言和現實生存困境無關,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不會有機會和一只老虎在一艘漂流的船上共度227個日夜。這是一個關乎精神困境的寓言。李安說這是一個面對自己內心的故事,我們在紛繁錯落的枝枝節節之中如何安置自己,如何向自己敞開心靈。我們的靈魂該如何存在,這跟227天的漂流有關,也似乎無關。
在pi所遭遇的困境里,現實與宗教的爭論一直擊打著pi的神經。關于宗教的討論對筆者構成一個極大的誘惑,因為筆者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但在伊犁多民族聚集地生活會遇見很多有宗教信仰的人們,他們虔誠的信仰之姿常常影響到我,筆者甚至還與回族鄰居專門探討過關于宗教信仰的問題。
下面筆者從精神困境及宗教兩方面入手,展開對《少年pi的奇幻漂流》影片及原著的分析討論。
何為精神困境,哲學家雅斯貝爾斯首先對何為處境做了一個說明,他說處境就是一種現實,不僅是自然規律的,而且尤其是具有意義的現實,它不是就心理而言,也不是就生理而言,而是同時就身心兩方面而言的具體現實,它對我的實存意味著或者有利和或者有害,或者是機會或者是限制,那么這種現實就叫做處境。雅斯貝爾斯進一步對處境和精神困境的關系做了明確的說明:處境有內外兩個方面,既包括外在的環境,也包括人所處在的某種特殊的精神狀態,這就是人心理上的某種情調。這種情調在人身上每時每刻都有,仿佛是某種不以意志為轉移的外在東西,人永遠也擺脫不了某一情調的糾纏。換言之,人的精神上的處境就是所謂的精神困境。哲學家薩特對精神困境做過更加形象的說明:精神困境就如懸崖,我們走在懸崖邊,并不苦惱,害怕掉下懸崖才是我們真正的苦惱。如果用死亡作為精神困境的象征物,那么死亡本身并不令人苦惱,真正令人苦惱的是如何避免死亡。
揚馬特爾在原著一開始就提到,pi獲得的是雙學士學位:動物學和宗教學。pi的動物學畢業論文寫的是關于樹懶的研究。樹懶,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在樹上生存的很懶的動物,平均每天睡眠或休息20個小時。pi說我寫樹懶是因為它鎮定自若,溫文爾雅,喜歡自省,欣賞并觀察樹懶可以讓心煩意亂的生活得到平靜。平靜、寧靜、平和、平衡等狀態是pi從少年時代就追求的人生狀態,這種平和的狀態輻散在人與自然、人與神、人與宗教、人與周圍的一切之間。據說樹懶嘴上總是掛著和善的微笑,在樹上生活的樣子像一個頭朝下陷入深深沉思的瑜伽修行者,或是潛心祈禱的隱士,這種充滿想象的生活是理性的科學所無法解釋的,這段文字明顯把pi的興趣傾向指向了佛教。佛學似乎不是一個少年所能擔當的,但pi天生是一個宗教的學習者、研究者和領悟者,動物學學士學位論文描寫自然界的隱士樹懶,這本身就指向了佛家境地。相傳釋迦摩尼在森林里苦修六年,之后在菩提樹下苦思數天之后參悟佛法,這與pi所喜愛的自然界的隱士樹懶有太多相似之處,比如大多數時間都在沉默,仿佛瑜伽修行者。不知道釋迦摩尼在苦修時是否猶如樹懶,臉上總是掛著神秘的微笑。
無論原著還是電影都很明顯地顯示出佛家苦修帶給孤苦中在海上漂流的pi以堅韌與超脫的力量。佛家上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苦悶,即怨憎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pi至少正面對著兩大苦:其一是愛別離苦,pi終日思念在海難中失去的父母和哥哥;其二是求不得苦,把求生的字條放在瓶中讓其漂流到遠處以求得援助,求充足的水與食物,求安全,而一切都似乎不可得。最后在垂危之際幻聽幻覺,猶如佛教修行者正在完成涅槃一樣。
海上漂流的苦難讓pi由最初的求生渴望到失望到不再對萬物萬事抱有任何幻想只是堅韌地戰斗著。海明威說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戰爭,勝利的人一無所獲。漂流的pi在孤獨地戰斗。pi祈求上帝的拯救時上帝并沒有如約而來,這讓pi很難過并開始懷疑上帝的存在,當pi準備徹底放棄生命并不再進食時,醒來時卻看見一個漂流的綠色的島嶼,是不是上帝看見了垂危的pi并動了惻隱之心?老虎在饑餓中怒吼時,驕陽暴曬pi的皮膚時,暴雨傾泄時,電閃雷鳴時,沒有食物時,甚至在原著中pi開始吃老虎的糞便以求活命時,筆者一直默默地為pi加油,希望孤獨的pi不要放棄,因為傳統的教育讓我相信堅持就是勝利。但pi上岸之后的一句話讓筆者不得不重新思考關于勝利的定義,他說他大聲地哭泣不是因為自己活了下來而是因為和他朝夕相處亦敵亦友相依為命的老虎一躍而走進樹林沒有回頭看他一眼,就那樣隨隨便便地走了,永遠消失在樹林的無限之地。這讓pi難以忍受,因為pi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和這只老虎血肉相連成為生命不可分離之物,不可分離之物輕易的離開讓pi悲痛不已。pi出現了一種那227天里都不曾有過的巨大的挫敗感,有一種東西在他心里轟然倒塌,崩毀,渙散,這讓pi如同死去。這樣的結果到底是勝利還是比死亡還令人沮喪的失敗?人生真的是一場孤獨的戰爭嗎,最后的岸邊真的只會留下孤獨的自己嗎,勝利的人真的會一無所獲嗎,真的連敵人都會最終消失嗎這讓筆者不禁想起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想起那個孤獨的捕魚老人,想起他克服一切恐懼和障礙,得到一副毫無價值的魚骨。想起老人那勝利的失敗面容。也許生命的全部歡喜和悲傷體現在孤獨戰斗的過程中而非岸上,體現在獨自一人的漂流中而非獲救,體現在信仰與理性的掙扎之中而非絕對的有或無pi說他總是喜歡把人類的情感投射到動物身上,總是認為動物的眼神里表達的情感比我們知道的更多,但父親的理性的動物學知識教給了pi生存技能,尤其是和老虎的相處和模仿訓練場的一切技能都來自父親的教誨。但是不是這一切足以讓漂流的pi獲救?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在茫茫無際之中歷經艱險的pi,是宗教嗎?上帝為pi送來了一座島嶼,讓他在生命即將逝去時看見曙光并活了下來,但為什么又讓那只愛恨交加如同生命的老虎隨意散淡地走掉,頭也不回,看也不看pi,哪怕一眼?動物的眼神里到底有沒有更多的情感,還是一切只是人們加上去的虛幻的想像?那么宗教又是什么,為什么上帝送來一座島嶼時卻叫走了那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一只有著人類名字的老虎是不是應該具有人類的情感,比如離開時回一下頭?動物學和宗教學的雙學士學位從一開始就注定了pi的關于世界的認識是復雜而混淆的,整個漂流的過程充滿了理性和神學的糾纏和縈繞。到最后,我們似乎沒有資格期待一只老虎會像人類一樣深情地回眸一望,但在那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隨意地離開時我們會像pi一樣心如斧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