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協調發展8篇

時間:2024-01-29 17:31:5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文明協調發展,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文明協調發展

篇1

關鍵詞:生態文明 中原城市群 協調發展 資源共享

一、中原城市群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必要性和意義

城市群是一定程度上獨立的城市集合體,是相當數量城市關系的總和。它的特點主要反映在,經濟的緊密聯系;資源的高度共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集中發展。其實質,聚攏這些城市構成一個巨大的商圈或經濟圈。

現階段,我國比較成熟的城市群有三大城市群,即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它們引領了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全國的經濟勢頭,給中國經濟帶來春天。2016年12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2017年1月,中原城市群正式躋身七大國家級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繼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之后,城市群規模最大、一體化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是支撐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地帶。它肩負著承接發達國家及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地區資源輸出的重要任務,是促進中部崛起、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因此,規劃建設中原城市群,對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五省30個市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中原城市群和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發展的必要性

1.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原城市群實現中部崛起的戰略抉擇。中原城市群的平穩發展離不開優良的環境支撐,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于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提出“五位一體”建設,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戰略選擇。良好的生態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舒心的環境,有利于中原城市群的穩定發展。

2.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原城市群實現富民強省的客觀要求。生態文明建設隸屬于可持續發展范疇,符合中原城市群實現富民強省的客觀要求。將良好的生態環境作依托,加快城市群的發展步伐,滿足城鎮與鄉村人民生活和工業生產所需的良好環境要求,對于實現促進中原城市群經濟、改善人居環境條件具有現實價值。

3.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原城市群實現生態環境優良目標的現實選擇。生態環境優良是中原城市群良好發展的衡量目標之一,城市群的發展不應僅僅是經濟的飛速前進,而環境的不斷優化也應是城市群發展的題中之義。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效規劃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步驟,并適時作出調整,以適應不同階段中原城市群的發展狀況,使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的建設過程中,促進中原城市群的長遠發展。

(二)中原城市群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意義

以生態文明為視角來建設中原城市群,其意義和價值非凡。第一,有利于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觀念。人與自然的和諧,意味著生態環境的良好,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想;第二,有利于拓展我國經濟發展新空間,加快整個中部地區的發展步伐;第三,有利于東中西三大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推動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拓展,形成合理的空間發展格局;第四,以生態文明為視角建設中原城市群,從根本上有利于保障農業安全,為人口密集的傳統農區建設探索有益經驗。

二、中原城市群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原城市群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承,有著密不可分而千絲萬縷的關系。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中原城市群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較為嚴重,分析這些存在的問題,對于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中原城市群的整體發展具有重大且深遠的意義。

(一)能源消耗量大,空氣污染嚴重

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包括中部地區的河南、山西、安徽三省,并聯動輻射河北、山東兩省,這五省基本是霧霾的重災區。近年來因城市工業與家庭用車的快速發展,工業企業廢氣排放不斷增加、汽車尾車排放與日俱增,碳排放量增加,而氧氣量不斷減少,空氣凈化和調節能力日漸削弱;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中鋼筋混凝土樓房大增,林園綠地相對減少,在一些盆地城市往往形成逆溫氣象,致使大氣中的污染物和煙霧不能向上向遠處擴散。這些使得能源消耗量大且快,造成空氣污染嚴重,加劇霧霾天的形成,加劇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危害。城市居民的環保意識有待提高,很多民眾只關注到霧霾對自身身體健康的惡性影響,并未從真正根源上去遏制污染物的產生。對霧霾的防護只存在于表面,忽略了源頭的有效遏制。雖然有關環保政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還市民以“碧水藍天”,但是根源的問題并未解決。

(二)水資源失衡,污染普遍

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來判斷,我國屬于中度缺水的國家。我國北方地區普遍存在資源性缺水的問題。原本缺水的狀態使得城市化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再加上水資源的浪費和嚴重污染,勢必給城市群建設帶來壓力。有的城市,由于河流和水源受到工業發展與居民生活排放的廢水的嚴重污染,致使難以保證居民生活用水的清潔,造成飲水困難。有的城市,由于地下水的超量開采,地下水位連年下降,影響到地下水的循環,樹木的生長,造成井水枯竭。城市用水的緊張和工業生產用水的污染,是造成水資源浪費的根源。城市居民的節約用水意識淡薄,無法從自身建設和國家發展有效連接起來,所以造成城市生活用水普遍緊張的常態。工業生產用水后排污環節的治理不嚴,凈化力度不夠,這是造成生產用水污染浪費的重要原因。

(三)土地資源供給壓力大,水土流失嚴重

城市群的發展勢必給土地資源帶來壓力。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城市群發展的重要環節,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是其中之關鍵。聯動五省發展城市化,擴大城市用地,壓縮農業用地,在征用土地的過程中,難免因為方法不或者執法不嚴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加劇水土流失。由于城市園林綠地少、樹林生長受影響,城市匯水面積大,加之不少開發建設項目的排洪設施不到位,以及其他因素如城市河道淤積,雨水不能及時滲漏和流失,極易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四)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區域生態環境脆弱

農村科技落后,在土地使用過程中,對土地容易造成過度使用,且保護力度弱小。使得原本脆弱的農村生態環境更加惡劣。且在破壞原有土地生態之后,因為技術上的弱勢,觀念上的落后,對土地生態的恢復工作缺口很大。使得土地的再次使用只能是更加貧瘠或又一次傷害,造成惡性循環。人們在追求經濟效益驅使下,無所節制而以殺雞取卵式的野蠻方式對待大自然,違背了自然生態規律,使自然生態環境變得十分脆弱。循環和平衡規律是不能違背的,自然資源如空氣、水、土壤、樹木的光合作用等有自身的運動規律,破壞了自然法則,勢必會遭受大自然的懲罰和警告,有時會以次生自然災害的方式讓人類承擔因開發利用自然不當給自然本身帶來的不堪承受的結果。當人類深受其害時,意識到人類必須以文明的方式自覺地敬畏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合理利用大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中原城市群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樹立中原城市群現代生態價值觀

1. 倡導健康綠色消費觀念。中原城市群的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社會大眾的整體努力。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企業生產和居民日常生活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從根源上遏制污染的產生是十分關鍵且必要的。污染源追根到底是人類造成的,從觀念上對人們進行教化,讓人們從根本的認知上深刻的領悟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從而自覺的為社會的穩定發展約束自己的行為,改善自己的周邊環境,保護城市整潔文明。

2. 轉變傳統經濟發展理念。中原城市群經濟的穩定和長期發展,依賴于現代的生態價值觀念。低碳、綠色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促進中原城市群的穩定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生態文明建設歸根結底依靠的是社會全體人員的共同參與,因此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態道德意識,使人們對生態環境有自覺的保護意識,并能從行動上做保護生態環境的主力軍,才能解決生態保護的根本問題,為生態文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倡導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現代生態價值觀,以期早日為中原城市群的發展提供可持續的良好發展模式。

3.加強區域生態文化建設。整個社會是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建設生態文明的同時,也應重視加強區域生態文化建設。比如在社區內進行生態文化的正面宣講,給社區成員普及生態建設的理念。在學校開展生態文化的課程教育,可以帶領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一起為環境保護貢獻微薄的力量。

(二)發展中原城市群生態經濟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經濟的發展,適時調整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為現代經濟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大膽采用新的更加環??茖W的經濟發展模式,為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探索更契合的新模式,向集約節約環保模式轉變,帶動整個中原城市群的整體協調發展。

2.建立生態經濟體系。建立適合中原城市群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更好的促進整個中原城市群的穩定崛起,需要結合中原經濟發展的常態式,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革和創新,順應時代潮流,加入生態經濟的觀念,指導形成新的經濟體系。

(三)促進中原城市群生態科技發展

1. 加快生態科技創新。二十一世紀是科技世界的較量。將前沿科技運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既符合科技為人類社會服務的理念,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加快生態科技的創新,就是為中原城市群的發展爭取時間和機會,當今社會變化之快,科技的更新換代也是日新月異,而創新就是生命力。

2. 培養生態科技人才。人才戰略是不會過時的戰略選擇??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培養引進生態科技人才,對中原城市群的規劃發展作出長遠有利的科學指導,是中原城市群發展的保障。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探索發展的過程中,依靠科技人員適時制定出調整方略,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城市群的平穩良好發展。所以,生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對于城市群的發展作用巨大。

3.完善生態科技政策制定。中原城市群的穩定發展需要政府牽頭,制定合理的生態科技政策,從宏觀上把控整個城市群的l展走向。在制定相關生態科技的政策中,要立足中原城市群的現有經濟基礎,針對不同地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適時而變,制定適合特定區域的切實可行的生態科技政策。

(四)加強中原城市群生態制度建設

1. 創建區域生態政策協調機制。“五位一體”建設就是與和諧社會建設相契合的,創建區域生態政策協調機制,有利于統籌區域生態的和諧發展。另外,保護環境要從源頭抓起,不僅做好水源地保護,還要做好退耕還林還草工作,穩步推進植樹造林和天然林的保護工程建設;加快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創建工程,切實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要地位;加強城市綠地濕地等的保護,還城市及市民一片藍天;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資源,力爭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2. 完善區域內環境監督體系、區域聯合執法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把發展循環經濟同生態城市建設結合起來,將其統一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去。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發揮著重要作用,完善區域內環境監督體系,加快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樹立生態示范工程,對于保障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意義重大。中原城市群是涵蓋五省的大城市群,地域廣,難于統一管理是顯而易見的問題所在,加強各區域間執法部門的聯合,以及執法力度的統一,完善聯合執法機制,對于整個城市群的管理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評估、政績考核及激勵機制。在推進中原城市群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制度建設不規范與不健全,往往出現紕漏甚至扯皮現象,生態文明建設帶來被動和難以落實的局面。黨的“十”報告中,著重強調了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對全民進行“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的宣傳教育,幫助全民樹立環保意識,激發全民以行動進行環境保護的熱情。從長遠來看,我們要在建立健全法規政策體系、目標任務體系、標準評價體系、技術指標體系、監督檢查體系、宣傳教育體系的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各種管理制度,形成科學規范、程序清晰、職責分明、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并有監督檢查、問責制度作保障,同時,還應當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讓人民群眾有知情權、參與權、發言權與監督權,從而促進各種制度的落實,讓環保變成切實的行動。因此,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評估、政績考核及激勵機制,對于經濟區的良性發展既是鼓勵,更是鞭策。

參考文獻:

[1]王陶濤.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與中原城市群關系研究,經濟經緯[J].2016.2.

篇2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模式;西南喀斯特地區

基金項目:貴州省軟科學項目:“貴州連片特困地區包容性綠色城鎮化與精準扶貧聯動機制研究”(編號:2016GZ95614);商務部聯合基金項目:“貴州綠色開放與新型工業化協調發展研究”(編號:2015SWBZD14)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8日

一、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相容性

新型城鎮化的提出是既堅持將城鎮化作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也決心克服以往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城鄉、區域、資源、環境等一系列問題。根據已有研究的總結,新型城鎮化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將成為新一輪城鎮發展的基本動力;二是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內容,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一體化目?;仁墙洕⑸鐣蜕鷳B環境協調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四是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合理布局,形成完善的城鎮體系。

生態文明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宗旨的文明形態,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因此,要建設好生態文明社會,就需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通過上面對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內涵的概括,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具有很強的內在相容性。在立意上,都體現了全面、系統、包容的廣闊視野。新型城鎮化戰略并不僅僅考慮城鎮自身的經濟社會問題,而是以城鎮化為動力推動未來中國的全面發展,通過城鎮化引領整個中國的產業升級、居民生活質量提高、資源集約利用與生態環境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同樣也不是簡單生態環保問題。從人類生態學的視角看,人類生態系統是一個經濟―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包括人與自然相關的各個方面??梢哉f,生態文明是貫穿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理念,新型城鎮化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動力。在目標上,都貫穿著公平、協調、可持續的本質要求。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中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高投入、高能耗、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中都包含了城鄉、區域、代際之間在發展機會、資源利用、享受良好生態環境的平等權利;都包含了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促進社會和諧,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實現國家綠色、健康、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二、喀斯特生態環境對城鎮化的影響

喀斯特在地貌學上主要指通過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解侵蝕作用,在地表形成的各種奇峰、柱石、洼地、谷地、大泉,在地下則發育成各種溶隙、通道、溶洞、暗河等現象的地形區。在生態學含義上,喀斯特又可指那種具有高效的喀斯特剝蝕(溶蝕)、以大氣降水的地下排泄為主、脆弱性顯著的地區??λ固氐孛苍谥袊哂袕V泛的分布,其中西南地區分布較為集中??λ固氐貐^的獨特地貌特征使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城鎮化產生影響。

首先,土地貧瘠,而且易流失、難恢復。在喀斯特地區,同樣條件下土壤層厚度比非碳酸鹽巖類巖石土壤層薄、分布面積小,而且具有富鈣、營養成分不高的土壤成分特點。溶蝕形成各種孔穴、裂隙又為土壤提供流失通道,造成土壤不易保持。這樣的土地資源條件給喀斯特地區的城鎮化造成了人口和環境的雙重壓力。一方面土地貧瘠使農業產量低下,土壤易流失、難恢復導致農耕開墾后土地石漠化,可用耕地面積不斷縮小,農業能夠容納的人口有限;另一方面城市大規模開發造成的水土流失,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更突出。

其次,水資源分布不均,地表大多呈“喀斯特干旱”。喀斯特地區溶蝕作用使得喀斯特水文存在地上、地下兩套系統。西南的喀斯特地區雖然氣候濕潤,降水豐沛,但因巖層漏水,大部分地表水滲入地下,造成地表徑流不發達,加之土層淺薄、保水力差,更加劇了地表缺水程度,進而造成許多地方的干旱和半干旱。這樣的水資源條件使城鎮規模擴大過程中面臨缺水的風險。

再次,森林資源脆弱。由于喀斯特地區土壤形成困難、水分層較深,對植被的發生和保護具有很大的限制。在喀斯特環境生態系統中,森林是維持系統平衡和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森林中形成的枯枝落葉層具有良好的吸水功能,形成良好的滯留水層,因而大大減輕了水土流失的可能。如果森林遭到破壞,就會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生態系統平衡被打破,環境進一步逆向退化,一旦出現石漠化,恢復相當困難。因此,城市大規模開發一旦對脆弱的森林資源造成破壞,對于整個區域的生態系統將造成難以修復的負面影響。

最后,地形條件也在空間上給城鎮化造成了制約。喀斯特地區的地形崎嶇,以山地為主,平壩、河谷地帶所占比重低而且單位面積較小。這不僅限制了城鎮的發展規模,而且在城鎮范圍內往往也會受到山地、坡地對內部空間結構的分割和限制。因此,降低了單個城鎮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總之,喀斯特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和崎嶇的地形條件,決定了該地區城鎮化面臨著生態環境承載力低、地域擴張的空間較為有限的制約因素。同時,中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由于歷史和地理條件等原因,目前城鎮化水平仍然很低,經濟發展水平還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在農村還有大量貧困人口和農業剩余人口需要轉移;而另一方面獨特的喀斯特地貌也造就了絢麗的自然景觀和多姿的民族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旅游資源。無論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還是開發旅游資源,都需要以城鎮發展為支點,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可見,加快城鎮化在喀斯特地區比其他地區具有更大的需求。

三、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基本模式

面對加快城鎮發展的巨大需求和生態環境脆弱的約束條件,中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必須探尋一種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新模式。從人類生態學的視角看,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而且處于一個更大的生態系統之中。城市生態系統是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復合生態系統,是系統內外以及內部各子系統之間人流、物流、能流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整體。因此,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模式應該符合城市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為原則,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以城鎮體系協調發展為載體,以生態經濟發展為支撐,以人口城鎮化和減少農村貧困為重點,按照集約高效的發展方式,現城鄉一體的生態城鎮化。

在城鎮空間結構方面,要對西南喀斯特地區進行主體功能區劃分,綜合考慮生態環境承載力,明確城鎮化重點發展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據此制定城鎮規模上限,調整城鎮布局;完善城鎮體系結構,強調各級城鎮在規模和功能層級上的分工與協調,形成聯通城鄉的有序梯度節點。

產業發展方向要與生態環境的約束相適應。第一產業要在保持水土、保護林地、草場的前提下,以特色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通過農牧產品深加工和產業鏈延伸增加效益;第二產業要淘汰造成污染的企業和生產方式,嚴格執行清潔生產標準,通過技術進步和效率提升彌補污染防控成本;大力拓展第三產業,重點是結合喀斯特地區秀美多姿的自然環境優勢,圍繞“生態產品”的供給做文章,生態產品主要指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等,提供更好的生態產品不僅可以創造大量服務業崗位,而且可以給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推動,產生很強的聯動效應。構建起經濟效率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就業帶動強的產業體系。

將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創建和諧宜居社會作為根本歸宿。以新型社區和新型社會組織為載體,通過社會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的創新,實現城鄉人口有序流動、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和均等的公共服務,生活方式低碳環保,生活條件便利、宜人,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社會階層基本呈橄欖型分布的包容和諧社會。

主要參考文獻:

[1]倪鵬飛.新型城鎮化的基本模式、具體路徑與推進對策[J].江海學刊,2013.1.

[2]沈清基.論基于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J].城市規劃學刊,2013.1.

[3]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

[4]黃英,魏成熙,汪遠品,王紅.喀斯特區域農村城鎮化的發展分析[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6.25.4.

[5]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35.1.

[6]李玉輝.喀斯特的內涵的發展及喀斯特生態環境保護[J].中國巖溶,2000.19.3.

篇3

(一)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們始終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

首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我們要堅持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因此,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這對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我們要實事求是地對待它們的關系,不能夸大或忽視某一方面的作用。

(二)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個方面含義: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三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因此,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堅持矛盾普遍性的指導下,著重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各有其性質和特點,二者的關系也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和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因此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要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問

題時必須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對立和統一分別體現了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性質和趨勢主要表現為兩方面:其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其二,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貫通。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屬性。恩格斯說:“運動本身就是矛盾”[2]。這決定了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從表面上看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水火不相容,經濟建設必須犧牲生態環境,其實它們處于一個有機的共同體中,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從經濟學的“木桶”原理來看,決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如今,生態環境這塊木板越來越短,若人類一如既往地一味地追求經濟價值,忽視生態環境,雖然經濟這塊木板越來越長,最終也將是無發展的增長。因此,我們既要看到它們之間的斗爭性,又要看到它們之間的同一性,在對立統一中把握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四)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兼顧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矛盾,而在這些矛盾中又可以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每一個矛盾中也存在著諸多方面,可分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這要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需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兼顧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要根據我國國情的變化,與時俱進地分清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次關系,既要分清矛盾的主次關系,又要推進矛盾的相互轉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提出不同的對策。

二、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

長期以來,人們對生態環境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限制因素。首先是人們非生態性的發展觀以價值為單一目標,重經濟,輕發展,片面地以經濟增長為核心,唯GDP至上。從而導致生態失衡、環境惡化、資源浪費的局面。其次人們環境保護意識薄弱。人們一直沒有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提高警覺,責任心淺薄。最后相關制度不健全。

三、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生態文明是經濟建設的物質前提和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持續發展和人們生存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基礎。生態文明其實質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狀態。只有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經濟建設提供物質保障。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和后代的生存環境為代價。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但在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經濟的發展。因為良好的環境只有在發達的經濟條件下才能達到,如若不然就會出現濫伐濫砍,過度放牧和捕撈等現象,從而破壞生態平衡。而且治理污染和保護環境需要大量的經濟支持。

四、解決我國當前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具體對策

(一)發揮新聞媒體輿論的導向作用,提高人們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意識

生態環境與人類的幸福感息息相關,嚴重的生態問題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近年來在我國京津冀、華東等地區霧霾天氣頻發,特別是在2013年1月,多地遭遇大范圍持續霧霾,北京市有26天為霧霾天氣,為1954年以來同期最多[3]。近5年來,我國僅西北地區累計遭受到的嚴重沙塵暴襲擊就有20多次,造成經濟損失12億多元,死亡失蹤人數超過200多人[4]。這些數字和現象讓人觸目驚心。在這些情況下,人類的幸福感大大降低。因此環境保護迫在眉睫,需要每個人的參與。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廣泛宣傳綠色經濟、生態城市等與生態文明相關的科普知識,使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認識環境標志,選擇綠色食品,少用一次性物品,積極抵制過度包裝的產品,節約用水、用電,做好垃圾分類回收。崇尚低碳生活,反對奢侈浪費,自覺綠色出行,高揚合理消費的時尚理念,積極參與到節約低碳健康科學的新生活中。

(二)建立新的生產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傳統的生產方式是一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的生產方式。而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引領生態文明建設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強調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發展不僅要與現有的自然條件相適應,也要顧及子孫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使人們認識到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而不是一味地從自然中索取。

(四)拓寬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的渠道,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健全干部考核制度

篇4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17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by the scientific, typical, comparable, feasible and oriented indicator system. The relevant data of 2010-2014 is collected. Based on th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five in one", entropy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weight, and the "five in on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i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non resource-based cit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關鍵詞: 五位一體;資源型城市;協調發展評價;山東省

Key words: five in one;resource-based cities;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Shandong Province

中圖分類號:F205;X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7-0023-04

0 引言

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戰略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近年來,中國供需比正面臨著結構性失衡,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幾大工業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資源型城市的再續發展存在極大挑戰。因此,如何科學客觀的評價資源型城市的協調發展情況變得尤為重要。我國國務院提出,資源型城市應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落實有序開發綜合利用資源、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加強支撐保障能力建設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這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實際指黨的“十報告”中提出的五大建設,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是根本保障,政治建設是條件保證,文化建設是建設的靈魂,社會建設是發展的必要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國家2003年界定的資源型城市中,山東省東營市、淄博市、臨沂市、棗莊市、濟寧市、泰安市、萊蕪市7個城市上榜,資源型城市數量、所占比例位于全國前列。因此本文選定山東省為研究對象,通過資源型城市與非資源型城市比較,研究資源型城市協調發展情況。

祝建梅通過構建經濟、能源和環境三個系統的協調度指標評價體系,通過采用德爾菲法和主成分法加權賦值,得出江蘇省絕大多數市處于不協調狀態的結論。[1]張思峰采用數學方法將能源產業分類,并對陜北進行實證分析,將其城市分為存在性可持續、維持性可持續、不減性可持續和限制性可持續四類,并推導評價方法。[2]陳靜采用復相關系數法計算指標評價得分,采用灰色GM(1,N)模型對系統之間的協調狀況進行了分析[3]。徐倩基于五位一體視域,從生態經濟文明、生態文化文明、生B社會文明、生態政治文明、生態環境文明5個層面,構建了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青島市進行評價分析[4]。

1 模型和研究方法

在計算協調度時,首先應計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個系統的綜合評價得分。為避免了人為因素帶來的偏差,防止各個指標間的相互影響,確保結論的準確性、真實性,本文選用熵值法計算各個指標的離散程度,從而確定指標權重以得出系統評價得分。

1.1 熵值法

熵值表示的是不確定性,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越小,熵值也就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確定性越大,熵值也就越大。熵值法是一種客觀賦值法,權重的確定依據于各項指標間的離散程度。因此,指標的熵值越小,其代表的離散程度就越大,該指標的權重也就越大。通過熵值法計算系統評價得分的具體步驟如下:

c――協調發展度;

p――政治系統綜合評價得分;

e――經濟系統綜合評價得分;

s――社會系統綜合評價得分;

c――文化系統綜合評價得分;

i――生態系統綜合評價得分。

2 指標體系的建立與數據獲取

本著科學性、典型性、可比性、可行性、導向性的指標體系建立原則,基于“五位一體”視域下,將資源型城市轉型與生態化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一級指標5項(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二級指標10項、三級指標27項。

本文數據以山東省統計年鑒為基礎,并經過計算整理形成山東省2010-2014 三年17個地市的數據。

3 實證結果分析

根據公式(1)-公式(2),具體計算結果見表2。

從計算結果來看,2010-2014五年間全省協調發展度整體走低,起伏較大。在2013-2014年山東省四大分區的協調發展度下降較快,尤其以魯西北和魯南地區下降最為明顯,但依舊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從中可以推測,位于華北腹地的魯西南地區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運輸方式的改變并且依托新式交通的發展進入了轉型時期,經濟指標的下降致使魯西北地區的協調發展度下降,比如東營市和濱州市擯棄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進行集約式發展,致使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資源豐富,以煤炭為主的魯南地區在轉方式、調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壞境治理力度,使生態指標不斷提升,棗莊最為突出,致使協調度適當的下降。縱向上來看,協調發展度基本呈現魯西北、魯南、魯中、膠東地區依次下降趨勢,其中魯中和膠東地區五年連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從中可以推斷出膠東地區以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為依托,旅游業發展迅速,不斷建設自己城市形象與城市精神,宣揚自己城市品牌,文化指標突出,而且呈現上升趨勢,雖然在經濟、政治、社會以及生態上得分并不是很低但五種要素之間無法形成平衡,致使協調度較低,發展上還是呈現出不平衡性與地區差異性。

結合模型與相關數據可以得出,濟南、濟寧、青島政治系統得分較高,可以推測其因為在精準扶貧背景之下加大了政府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強了政治的穩定性與發展性;青島,威海等地因為地理因素和歷史因素,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為主,不斷處在改革的前沿,打造中國新型發展城市,注重強調自己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內核,不斷進行文化建設,文化系統得分較高;棗莊、東營生態建設明顯處于滯后階段,建設較為緩慢??偠灾?,各個地市在大維度上各有自己的側重,但是將五個方面相互結合卻是不足的,五大維度的聯動性很差。全省認定的7個資源型城市大多呈現震蕩下降,以東營市、萊蕪市下降最為明顯。按照山東省各地市五年協調發展度均值進行分類,可以將按照山東省17地市分為4個檔次,分類標準如表3所示。

按照表3的分類原則,三年間山東省各層次區域城市變化情況見表4:從表4可以清晰的看出,處于優協調發展的城市逐年減少,從2010年的5個下降到2014年的1個,這說明山東省協調發展情況正處于下降的過程中。

山東省的東營市、濟寧市、萊蕪市分別被譽為為“油城”、“煤城”、“鋼城”,目前同樣面臨著經濟結構失衡、接續替代產業乏力、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諸多問題。從表中易看出,東營市、濟寧市、萊蕪市的協調發揮度呈現下降的趨勢。并且通過東營市、濟寧市和萊蕪市這山東三大資源型城市的對比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除經濟系統外,濟寧市其余四個系統得分均高于萊蕪市、東營市。這說明東營、萊蕪還處于較為傳統的發展方式之中,污染物排放較多,治理力度也不足。濟寧市經濟系統得分呈現逐年回升趨勢,分析可得出濟寧在轉型發展之中做出了較為成功的嘗試。

淄博市是山東7個資源型城市中唯一協調發展度上升的城市,對其各系統得分進行分析,除生態系統,其余系統均成穩中有降的形勢。這更加論證了協調發展的含義即協調條件下的多元、全面、綜合的發展。在“協調發展”中,發展是系統運動的指向,而協調則是對這種指向行為的有益約束和規定,強調的是整體性、綜合性和內在性的發展聚合,不是單個系統或要素的“增長”。[7]

棗莊市、泰安市、臨沂市則呈現先升后降之勢。就泰安市進行分析,2010年-2012年政治、經濟、文化系統連續三年上升,但社會、生態系統得分逐年下降,致使其協調發展度在2012年達到極值后逐年下降。其具體原因可大致分析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社會財富分布不均,階層存在固化趨勢。這提醒我們應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大力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加快全面深化改革,通過一系列有序制度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真正確保實現協調發展,在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互協調,提高發展水平的同時,進而解決好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的問題。

單一系統的發展進步,可能是建立在其他系統受損的基礎上。但協調發展強調在發展的同時應保持系統之間的理想狀態。協調發展不應是單個系統的發展,而應是在協調的條件下多元、全面、綜合的發展。單項得分高的城市協調發展度得分可能并不是最高的。所謂協調發展,就是妥善處理發展中的重要關系,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青島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系統得分都較高,但是文化、生態兩個系統相對于其他系統得分過高,致使在協調發展度這一個項目上得分相較于其他城市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挑戰了大家的認知。所以青島市要加強協調發展,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同時也提醒我們,應辯證、客觀的看待協調發展度。

4 結論與啟示

本文在五位一體基礎上,構建了山東省區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應用熵值法對協調發展度進行了評價研究。研究發現:①2010-2014五年間,全省協調發展度整體走低,起伏較大。②魯西北和魯南地區下降最為明顯,但依舊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從中可以推測,位于華北腹地的魯西南地區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運輸方式的改變并且依托新式交通的發展進入了轉型時期。縱向上來看,協調發展度基本呈現魯西北、魯南、魯中、膠東地區依次下降趨勢。③全省認定的7個資源型城市大多呈現震蕩下降,以東營市、萊蕪市下降最為明顯。因為五位一體新理念的提出,東營、濟寧、萊蕪等資源型城市正處于艱難的轉型過渡時期,正在經歷著一段從未有過的劇痛。同時由于轉方式、調結構和科學發展觀的雙線并行,致使它們正經歷著蛻變。因片面、畸形發展而導致一系列問題。新常態下,發展的不平衡、不全面、不可持續的矛盾依然存在。資源大量快速消耗、環境污染加劇已經成為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和影響山東省和諧社會構建的重大障礙。[6]城鎮化速度過快,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發展與城鎮化發展不協調問題尚未解決,區域發展、城鄉發展和人口結構仍不平衡,資源緊缺和生態惡化趨勢仍存在,基礎供給能力和人口素質仍不高,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仍需調整,所以成熟型資源型城市也在不斷呈現出新的矛盾與問題。

由此可以得出,資源型城市應做到有序開發、協調發展。在開采自然資源的同時也應樹立起牢固的生態文明理念與有序開發的意識,防止地方生態的破壞與市場供給的失衡。加強資源開發規劃和管理,嚴格準入條件,實現資源開發與城市發展的良性互動。盡可能發展綠色礦業、發展壯大接續替代產業,推進資源性城市由單一經濟向多元經濟的轉變。同時政府應對市場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穩定市場價格與供給,為當地發展提供穩定環境。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使資源型城市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用“五位一體”的眼光去看待發展,用協調可持續的態度對待建設,最終實現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再生。

參考文獻:

[1]祝建梅,聶銳.經濟、能源和環境系統協調度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01):36-37,42.

[2]張思鋒,沈志江.資源型城市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構建及應用[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87-91.

[3]陳靜,曾珍香.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評價模型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4(03):9-12.

[4]徐倩,齊蕾.“五位一體”視角下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基于青島市的實證分析[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19-22,30.

[5]郭德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分析[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73-78.

篇5

全面而深刻的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對于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經濟不發展,社會很難發展;經濟、社會不發展,人很難發展,人的發展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核心內容。因此,我國所提倡的發展觀有別于傳統發展觀,傳統發展觀僅僅單純的追求經濟發展,忽視了人的發展,而科學發展觀所提倡的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認為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人”,人的全面發展能夠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因此,一旦我國的發展離開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社會就會迷失方向。我國在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首先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求,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要加快政治建設,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再者,加快文化建設,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豐富的精神食量,使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因此,我國要始終著力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此外,我國重視于調動人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提高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堅持尊重人、理解人,充分尊重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以及創造精神。最廣大的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如: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等社會氛圍。同時,在生產生活中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正確處理好城鎮、鄉之間以及各行業間群眾的利益關系。為保證人民群眾能夠共享改革開放發展的成果,要正確處理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因此,科學發展觀,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發展,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也是現代化建設的現實任務。

2.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發展的觀點

目前,我國主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即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社會建設合為一體的社會主義社會,四者之間存在相輔相成、共進退的密切關系??茖W發展觀堅持全面發展,也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動政治、文化、經濟與社會建設,從而實現我國經濟不斷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在我國貫徹全面發展中堅持以協調發展為基礎,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等。不斷促進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達到相互協調的格局。從我國國情來看,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與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因此,全面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其是一個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有機整體,必須實現全面協調發展,才能使我國經濟、文化、政治、社會得以持續且又快又好的發展下去。

3.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

3.1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意義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注重于在謀求當期利益的同時并著眼于長遠利益,避免了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只顧眼前發展而犧牲長遠的持續發展。因此,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尊重自然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客觀性原則,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在貫徹中,應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經濟的發展應與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促進人與自然的“循環發展”。因此,這樣才能夠把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綜合要求,保護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能力,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自然資源的有序利用和現實社會的有序發展。

3.2科學發展觀協調發展的意義我國保持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原則。所謂協調發展,其含義是在發展中實現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的發展,實現人與社會相互協調發展。唯物論證法認為,世間萬物是普遍聯系,各事物之間、各要素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因此,事物的發展必然是協調的,反之則是畸形的發展,甚至是倒退和停頓。從廣泛的世界角度來看,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從而推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各個方面以及各環節的協調發展。

3.3科學發展觀全面發展的意義為使我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茖W發展觀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發展觀,是經濟、政治和文化全面發展的發展觀。我國必須正確認識并處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辯證關系。思想政治學科中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發展,體現了“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這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即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我國根據自身的國情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來看,在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時,為更好地抓住重點與主流,必須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我國科學發展觀從過去傳統發展觀只注重于追求經濟發展演變為促進經濟、社會、人的全面發展,這表明了我黨在發展觀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貫徹中,既堅持了以經濟建設為總心,又同時強調促進并加快發展。不斷增加促進經濟發展的投入、社會發展的投入以及資源和環境的投入;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化建設、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關注經濟指標、社會發展指標、人文指標、資源指標與環境指標等,從而實現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4.結束語

篇6

關鍵詞:城鄉協調發展;系統;城鄉土地利用系統

Abstract: Research goal: The paper embarks from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gle, based on systematic theory method, construct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system, to take the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research.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theoretical study were employed. The paper has limited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land utilization concep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clear about between the system interior various subsystems intrinsic connection as well as mutually affects. Indicating that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land utilization system is a complex system, including the city land utilization system, the town land utilization system and countryside land utilization system three subsystems.

Key words: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ystematic theory; the system of the of land use of urban and rural

中圖分類號:U412.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問題的提出

1.1 土地利用結構協調發展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

(1) 城鄉協調發展的內涵

城鄉協調發展是針對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結構提出的,其含義為:城鎮與其所在區域具有地域上的開放性和邊界的模糊性。城鎮的生產、市場、技術、資金等經濟活動要素,必然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經濟的內在聯系以及自然地理條件,突破城區的行政界限,形成城鄉協同區域,雙向互補。

因此,城鄉協調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城市和鄉村成為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充分發揮城市和鄉村各自的優勢和作用,即鄉村要確保農業的現代化,為城鎮的發展提供資源和市場,城鄉的勞動力、技術、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合理交流和組合;在空間上互為環境,生態協調、環境幽雅,人們享有充分的自由,形成一種城市和鄉村穩定持久的結合,城鄉交融發展,使城鄉系統的整體功能日益提高。

(2) 土地利用結構協調發展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

簡單來說城鄉協調發展包括城鄉社會融合、經濟融合、生態環境融合、人口融合、文化融合以及空間融合等六個方面內容。其中城鄉經濟融合、社會融合、生態融合是城鄉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城鄉人口融合、文化融合、空間融合是城鄉協調發展的最終結果,城鄉空間融合就意味著城鄉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協調,是城鄉協調發展的直觀印象。

資源結構協調發展是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對城鄉經濟、生態協調發展有重要意義。鄉村和城市用地的有機結合才是根本調節生態環境的方法,城鄉空間融合是城鄉統籌發展發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綜合生態觀的物質題寫,它結合了城市和鄉村的優點,是城鄉全方面融合的物質載體,因此,對城鄉土地利用結構的研究非常有意義。

1.2 土地利用結構協調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結果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涵概了“三農問題”的方方面面,昭示了在一個發展中大國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吧鐣髁x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實質是以生產發展替代經濟發展;以生活富裕替代生活殷實;以村容整潔替代社會和諧;以鄉風文明替代文化繁榮;以管理民主替代民主健全。具體一點,新農村的新表現在:發展新產業、建設新社區、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建立新體制??梢哉f,這都是從統籌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政治文明角度,對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高度概括。

2004年的《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中指出:“鼓勵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要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痹诋斍靶罗r村建設積極推進的大趨勢下,各地都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旗幟下,對農村土地進行土地整理,如何在既保證農村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的同時,又為城市擴張提供土地保障,作好農村建設用地以及農用地減少與城市建設用地增加相掛鉤的工作更顯得尤為重要,農村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與城鎮、城市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相協調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和最終結果。

2 城鄉土地利用系統的構建

2.1 城鄉土地利用系統的界定

系統研究是當今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也是認識和解決復雜問題的根本途徑,特別是復雜系統理論研究和方法的不斷發展,為人們認識與研究解決諸如,社會、地理環境等復雜系統問題提供了科學工具。如果把城市、城鎮和農村經濟、產業結構的變化用相對靜態的因素來描述的話,這個因素則首選土地資源,經濟、產業結構變化的實質是土地利用結構的動態變化。土地資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城市、城鎮和農村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把土地按不同職能劃分開來,又從社會、經濟和生態三個方面把三者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構成了城鄉土地利用系統。

本文界定的城鄉土地利用系統是指在城市空間范圍(包括與城市作用緊密的城鎮和農村區域)內,土地資源經過一定時間在城市及其影響范圍內有規律地配置而成的,土地資源應不斷向最適宜的、最優的利用方式轉變,促使各個子系統土地利用變化,最終形成的具有穩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其中城鄉土地利用系統包括三個子系統:城市土地利用系統、城鎮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村土地利用系統,城鄉土地利用系統協調發展是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

2.2 城鄉土地利用結構系統的特征

(1)協同性。從協同學的角度出發,城鄉土地利用的變化是由三個子系統共同變化決定的,城市、城鎮在城市化進程中,不斷向農村擴張,使農村土地減少,農村土地利用結構發生變化,城市、城鎮土地利用結構同步變化,具有協同性的特征,因此,其子系統間必須協調發展,即只有城鄉土地利用系統協調發展才能達到城鄉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

(2) 可持續性??沙掷m性是土地利用的特點之一,也是城鄉土地利用系統的本質特征,可持續發展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土地利用功能具有不可變更性,改變土地利用用途具有很大的風險,因此,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對土地加以利用。

(3)時空不同步性。城鄉土地利用系統具有時空不對應性,城市、城鎮在擴張過程中需要占用農村土地,土地在系統內部的變化在時間上是一致的,但在空間上具有逐漸變化的特點,農村土地通過征用變成城市土地,但城市土地空間結構并不會馬上發生改變,這與項目的進程有關,是城鄉土地利用系統不同于其他系統的特點。

(4)不可變更性或穩定性。是指城鄉土地利用結構系統中,城市、城鎮建設用地向農用地轉變的不可能性。一般來說,只要規劃允許,農業用地轉變為建設用地較為容易,但建設用地轉變為農用地就較為困難。因此,農村土地利用系統和城市、城鎮土地利用系統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

(5)可調控性即政策性。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土地正逐漸作為宏觀調控對象,政策對土地利用的影響正逐漸加大。從城鄉協調發展的角度,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對城鄉土地利用結構系統間土地在各系統間流動的速度、數量等有很大影響,同時影響著系統內部結構的變化。因此,由于土地參與宏觀調控,城鄉土地利用結構系統實則是一個復雜系統自組織的過程,政府可以通過政策——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對城鄉協調發展進行調控,它既可能促進系統的協調發展,也可能延續或者破壞系統的協調發展。

3 結語

從系統學角度研究城鄉土地利用關系,并將城鄉土地利用系統分為三個層次進行分析,在分析其內部具體關系時具有相當的復雜性,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僅從概念上對城鄉土地利用系統進行了界定與評述,并分析了城鄉土地利用系統的獨特特征,對城鄉協調發展的系統研究有以下重要意義:1)有助于決策者從全局考慮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配置,使城鄉系統中個子系統達到最優結構并發揮最佳功能;2)對城鄉區域發展研究具有重要參照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培峰.城鄉一體化系統初探.城市規劃匯刊[J],1999,2:51-54

[2] 宋西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EB/OL].2006-07-21

[3] 葉義成,柯麗華,黃德育.系統綜合評價技術及其應用.冶金工業出版社[M].2006:1-3

[4] 李小健.經濟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M].1999:89

篇7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發展;協調問題

中圖分類號:X22;F1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8-00000-01

現階段,人們往往在抓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忽視對生態文化的保護,造成對生態不同程度的破壞,降低自然環境的質量,直接影響著人們正常的生活。因此,如何構建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的重點問題,從而構建生態和諧、環境良好的美麗中國。因此,我國應當重視各領域間的和諧發展,加快生態體系的建立,對生態系統加以完善。

一、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問題

(一)不合理資源結構

通過合理地整合與利用優質資源,實現對資源的再利用,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既可以節約大量資源,又可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因此,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努力實現對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然而,目前我國缺乏對整合與利用廢物資源的意識,行動效率非常的低下,結果造成資源錯位的問題,無法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導致污染的問題愈加嚴重。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對資源的優化與合理利用,造成嚴重的浪費與污染,無法充分地利用資源,生態負效的問題更加嚴重。

(二)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進步與發展,進一步地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然而,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盲目地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造成過度開采以及濫砍濫伐等問題,忽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然而,毋庸置疑資源是有限的,可利用資源愈加匱乏,影響著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存。除此之外,隨著來往行駛的車輛、工業生產廢水廢氣的排放,以及建筑工程建設的日益增多,所產生的大量廢氣、廢水、粉塵以及固體顆粒等,影響著大氣環境與水質環境等,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然而,由于人們缺乏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正確認識,阻礙著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這就需要人們轉變落后的發展觀念。

(三)缺乏完善的生態制度

通過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態制度,從而對各種不恰當的行為加以約束與限制,如肆意砍伐以及過度開采等,加強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推動與促進經濟的健康長遠發展。除此之外,有利于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催生出全新的地區經濟增長點,推動循環經濟目標的實現。然而,現階段,我國相應的出臺有關規定與政策,但是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機制有待完善,成為阻礙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以及循環經濟相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比較缺乏。近些年,我國的社會經濟取得顯著的進步,生產力逐步的提高,加大對環保的投入,然而在投入力度上還有所不足,無法保障生態保護的效果,未能夠充分地發揮出環保效益。

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的措施

(一)轉變傳統的觀念

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基礎的良性發展。因此,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不應當對生態進行肆意的索取,而是應當為生態文明發展提供有利支撐。為此,應當重視采取多種方式,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特別是學校以及企業,應當深入地學習生態文明,在平時的教學與生產實踐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積極地倡導與弘揚生態文明建設。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提高對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認識,正確地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兩者之間的關系,達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目標,樹立起生態與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經濟與社會發展各個指標中融入生態因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完善生態立法制度

通過制定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直接的、有效的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質量。因此,應當以當地特點為出發點,建立起符合時展要求的法律法規體系,對自然資源開采限定條例加以完善,從而避免出現肆意開采的問題。對于造成對生態破壞的自然行為,需要嚴格地追究其刑事責任,確保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因此,需要從法律與制度層面,加強對行為的約束與規范,及時地表彰或懲罰某些行為。與此同時,對于重視生態環保的發展中企業給予一定的補償政策。通過立法的方式,明確各個主體的權力與責任,嚴厲地懲治違法行為,從根源上杜絕生態破壞行為的發生。

(三)綠色生活方式

企業應當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快新能源的開發,合理地利用資源,引進先進的綠色生態技術,大力發展綠色經濟。與此同時,應當重視轉變生產方式,由以往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發展方式。通過整合利用資源,實現變廢為寶,節約資源、美化環境,減少浪費、降低污染。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摒棄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的方式,重視發展低碳經濟,保護自然環境,還給人們一個干凈明亮的天空。同時,人們應當轉變消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應當重視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兼顧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這就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參考文獻:

[1]李珉婷.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問題的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4:63-64.

[2]伍丹.對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思考[J].學術論壇,2011,10:131-133+148.

篇8

前幾日通過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受益匪淺。不僅使我更深一步了解我們黨,了解科學發展觀,也時我從中學會了一些人生道理。

首先,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他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作為一個在校大學生,在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概念的同時也應該深入思考,結合自身實際,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義。

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我們大學學習生活中,堅持以人為本,我認為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培養自己,二是對待他人。自身方面,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熱情??茖W的發展自己,在學好自己專業課的同時也要樂于創新,樂于感悟;多多了解社會,關注社會動態;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在對待他人方面,要堅持尊重原則,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寬容他人。做事之前想想他人的利益,顧顧他人的感受。一個尊重他人并樂于助人的人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贊賞。

全面,就是要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對于大學生而言,全面即意味著全面發展自己。要全面發展自己,科學知識固然重要,但自身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學中有許多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我們應該努力去爭取。只有自己真正做過那才是經驗,才能從中培養出能力。不要害怕失敗,畢竟失敗也是人生的一次經歷,所謂“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其次,還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健康的人格。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人。

協調,就是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大學與初中高中的不同就在于它不僅是一個學習的殿堂,還是一個給予學生更多自由空間的樂園。這就要求大學生學會約束自己,管理自己,協調自己。統籌學習、社團工作或是社會實踐的協調發展。從而為自己走向社會,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中出仑乱中文字幕在线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爱 | 特黄V片欧美高清在线 | 日韩欧美中文久久精品人人爽 | 亚洲精品在线第一 | 亚洲综合一区自偷自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