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的生態治理8篇

時間:2024-01-25 15:55:4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河道的生態治理,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河道的生態治理

篇1

關鍵詞:河道治理;河流生態修復;治理原則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244

1 河道治理存在的困難

我國非常注重對水資源的利用,并采取多種措施進行了河道整治,讓河道為城市化進程發展發揮作用。但隨著人為且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干涉整治,河流生態系統遭受到樂氐鈉蘋擔即河流出現污染、干涸等問題。因此為了使河道以正常的生態特征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人類需要進行河流生態修復。河道屬于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具備自我生態修復的能力,然而人們常常采用人為治理的方式,對河道自我生態修復造成影響,致使河流生物逐漸遷徙,甚至死亡。人們在對河道進行整治時,會使河流、水質、植被等都產生影響,這些都是保障河流生態環境的因素,如果其受到影響,則河流生態環境則會受到破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針對河道治理的措施越來越多,如采用各種技術和設施,使河流轉向、斷開、加深、拉直等,導致河道的形態被強行改變。河道形態的改變,會影響城市地下水的生態性,使城市供水出現問題。河道本身蜿蜒曲折,符合自然規律,但采用人為整治的方式,導致河道儲蓄洪水能力遭受到破壞。人們采用混凝土進行改造,致使自然水體之間不能完成互動,增加洪水發生期間洪水的破壞力,同時也會增加泄洪難度。因此在進行河道治理和改造時,要考慮河道原本的形態,滿足自然規律下河流本身的形態。

人為進行河道治理,勢必會對自然生長的植物產生影響,很多植物會因為河道改造而逐漸死亡,對自然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如果城市主張發展旅游經濟,被破壞后植物會影響城市的美感,導致其旅游經濟受到影響。而且如果不針對河流和植物進行修復,則會導致城市自然環境越來越差。

2 河道治理的原則

如今人類的生產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且人類為了加大水資源的利用率,而采用人為整治的方式,強行對河道進行改造,致使河道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的破壞。因此在進行河道治理時,不能夠強行采用人為方式進行生態修復,而是需要滿足自然規律和河流原本生態系統的情況下,適當地采用人為方式進行生態修復。如通過植物改造河岸的方式,進行河道的治理。河道治理工程比較復雜,且需要耗費較大的精力和較長的時間。我國應當注重對各個國家先進治理經驗的學習,根據河道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治理規劃。除了考慮河道的特征外,還需要結合城市特征和發展規劃,進行河道治理規劃。在進行河道治理時,不能單單只考慮河道生態系統或城市經濟發展,應當綜合考慮所有的因素,保障各個因素的協調發展。人們之所以進行河道治理,是希望河道能夠最大化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在進行河流生態修復時,要考慮人類的需求。如果城市發展和生態環境出現矛盾,則需要著重考慮生態環境,避免生態環境惡化,影響城市的發展。但仍然需要注意,河道治理不僅僅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規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3 河流生態修復技術

3.1 河道形態的修復

人為進行河道修復主要是進行緩坡或低坡的改造,將已經難以發揮作用的攔河壩拆除。同時為了保障河流水體的流動性,需要建設通道,促使河流恢復生態流動的連續性。另外還可以通過建造和埋設溝壑的方式,確保水體流動性更加符合自然規律。為了使河道的泄洪能力得到提升,應當進行堤線和灘地高度的改造,使河流具有增多的流動空間。

3.2 河床斷面的修復

人們在進行河床斷面的修復時,主要是針對護岸和護坡進行改造。人們之前在進行河道改造時,會在河床上鋪設硬質材料,不利于河流生態修復,因此需要將硬質材料拆除,并結合河道實際情況采用石頭或魚巢的方式,進行河床生態修復。另外,還可以根據河道的徑流進行河道的拓寬,可以根據相應的分級方式,將河道徑流分為多個不同的等級,隨后徑流級別進行改造。針對已經暴露時間較長的河床,可以通過種植植物的方式,保障河床的生態型建設。通過種植植物進行河床的改造,還可以增加河道的美觀性,并對河流水質凈化起到作用,符合城市發展規劃和生態系統修復的要求。

3.3 河流水質的修復

生態浮床技術、河道曝氣技術、外流引水稀釋沖刷技術及底泥疏浚等都是目前水質修復的常用方法,生態浮床技術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進行河水水質的修復,即通過水生植物及其他物種的關系,提高人工生態系統的作用,以達到降低河流污染的目的。河道曝氣的主要作用是河流水質實現自我凈化的能力,即通過加速復氧過程,提高河流生物的活性。外流引水稀釋沖刷技術,主要是通過引入外流,降低河流的污染負荷,但通過外流引水的方式,會導致河流本身水質受到影響。底泥疏浚的主要作用是清除河流底部的毒害物質。在城市的發展中,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對水資源污染效果比較嚴重,因此在進行河流水質的修復時,還要進行各類廢水的控制,避免因為廢水過多,污染過于嚴重,而導致河流水質修復無法產生作用。

3.4 河流生態修復材料的應用

植物是最常用的河流生態修復材料,如蘆葦具有凈化水質的作用,且其對生長條件的要求不高,因此可以通過大范圍種植,促進河流生態系統的修復。另外生物相容型材料具有透氣透水等優勢,滿足多類植物的生長需求,同時其還具備吸附微生物的作用,達到水質凈化的目的,因此可以使用發材料進行河流生態修復。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為了使水資源滿足生產生活需求,而對河道進行整治,導致河流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出現水資源污染、干涸等情況,因此需要進行河流生態修復。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河流生態修復屬于復雜且耗費時間較長的工程,需要進行完善的規劃,確保河道具有生態性,并滿足人類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徐世輝.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態修復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4(18):288.

篇2

關鍵詞:河道治理;生態水利;河流生態修復

自古以來,我國就已經注意到了河流的重要作用,特別是最近幾十年以來,我國因為經濟的迅猛發展,大力的興修水利工程,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從七十年代開始,人們就已經注意到了水利工程的大量興修和河流的生態問題息息相關,產生了一些負面的作用,成為一個關注的焦點。水利的興修是河道治理的一種,河道治理當中不僅要確保河道功能的正常發揮,現在人們也越來越多的關注到了河道治理中河流的生態修復的問題。

一、河流生態修復的重要意義

凡事都有兩面性,在外面大力建設水利工程,給經濟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使河流的生態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人為產生的破壞無法避免,但是對破壞以后的合理生態進行修復卻是可以的。對河流的生態進行破壞以后的修復是一項復雜而耗費巨大的工程,如果修復好了,又具有重大的作用,不僅可以改善河流的各項功能,還能保持水土,改善小氣候等等,對合理的生態進行及時的修復,十分的必要。

1.改善河流的生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河道治理利用河流的相關規律、河道的規律,從河流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勢利導的調整水流的位置,改善水流的條件。通過一系列的工程措施來保證河流的灌溉、航運等功能的發揮。但是,在河道治理的同時極其容易只注意治理而忽視了河道治理的同時河流生態的保護問題,使得河流的生態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壞。這種破壞是極其嚴重的,使得河流內布生物的多樣性變化,旱澇災害時有發生,城市的正常供水補給受到威脅,河流沿岸的氣候產生變化,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曾經的美麗景色不復存在。

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態恢復,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僅可以恢復河流曾經的活力,改善被破壞的河流的生態,還可以實現自然和人類的和諧。人們在看到了河流生態遭受到的破壞以后,體驗到了生態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之后,開始注意到了生態的保護,開始審視自然和人類的關系,這對河流生態修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破壞了的河流生態進行修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保證河流的功能,促使發揮更大的作用

對河流進行治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證河流發揮它的最大的功能,這些功能包括:航運、灌溉、防洪、供水等等。治理可以使得河流達到這些要求,而要如何保持這些功能的長時間、不打折扣的發揮,生態問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要素。

在進行河道治理的同時重視河流生態的修復不僅對合理發揮功能無害,相反是大有裨益的。河流生態修復了,從灌溉的角度來說,無論在枯水期還是豐水期都能保證灌溉。從防洪的角度來說,既滿足了河流航運的要求,又不至于在雨水多的時候,無法承擔蓄水壓力。洪水來了,因為生態比較好,植被覆蓋有保證,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如果河流不僅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在災難來臨的時候還不能減少災難的發生,更談不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了。改善、修復河流的生態,在保證河流最基本功能的同時,還能促使河流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正是治理河道所期望的。

二、河流生態修復的重要舉措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態修復不是一蹴而就的,河道治理本身就是一個難題,在河道治理的同時進行河流的生態修復,困難重重。河道修復不像一般的建筑施工過程那樣比較容易掌握,而是一個涉及各種地形地貌、彎曲的河道、變化的河床、河道旁的植被等等一個立體的工程。所以要修復好河流的生態,得在先搞清楚河道治理,在進行河道治理中的生態修復,還要從多方面探討修復的方法,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好的生態修復效果。

1.河道、河床修復,為生態恢復創造條件

現代的河道治理一般都是運用當今時代的科學技術、材料來進行河道的治理。鋼筋混凝土的結構固然的堅實有力,但換個角度來說,正是因為這種材料的使用使得河道在洪水來臨的時候,河水是難以改道的。在河道治理的時候要注意河道的修復指的就是要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態,河道的自然形態一般都是蜿蜒曲折的,而不是筆直的。蜿蜒曲折的河道可以使得水流的流速不同,流速不同自然的水體流動就具有多樣性,多樣性的水體流動是十分的有利于合理的生物的多樣性的,這對修復河流的生態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樣,在河道治理當中,修復河床也要體現對修復河流生態的意義。河床是河流生物的棲息環境,生態河堤不僅可以防洪,還能有利于河流生物的生息繁衍。

修復河流的生態就是要使河流的生態回到曾經那個多樣性的面貌,而生物的多樣性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在進行河道、河床治理的時候就充分的考慮到河流生態的問題,在治理的時候就著手于恢復,一舉兩得。

2.緩沖帶修復,降低河流的壓力

河流自身并不是孤立的、脫離于陸地之外的一個存在,河流和陸地之間有一個緩沖帶,這個緩沖帶把河流和陸地緊緊地聯系起來。河流的生態破壞包括緩沖帶的破壞,緩沖帶一般是由河邊濕地,河谷等組成,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場所。河道治理的時候要注意河流緩沖帶的修復,這對修復河流生態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要在河流的兩個岸邊都要留出一定的位置,專門設立一個足夠寬度的緩沖帶。緩沖帶的作用在平時顯現不出來,一旦洪水發生,它不僅可以起到減弱洪水沖擊的作用,還能把洪水分蓄一部分出來,大大降低了河流的壓力。緩沖帶承擔著給河流降壓的作用,還發揮著維持河流生態多樣性的作用,它的濕地、河谷等等可以給生物提供一個生存的環境,還能凈化河流的水質,為人類提供一個良好的活動空間。

3.植被景觀修復,保持生態平衡

過去一直認為,所謂的生態修復就是指植被的修復,今天雖然人們的認識已經發極大的提高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植被的修復在合理生態的修復當中還真是非常重要的。過去破壞的植被導致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無情的報復,在治理河道的時候,修復破壞的植被可以改善生態環境。

在科技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要善于運用各種科技手段,因時、因地制宜,結合實際,修復被破壞的植被,使得植被的覆蓋能夠恢復,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植被覆蓋水平。植被的修復、恢復可以極大的保持水土,有利于河道的質量,是一種根本的、生態的治理方法。植被恢復了,毫無疑問的將會對生物的多樣性有益,形成一個比較良好的生態環境系統,是河道治理和河流生態修復一直以來所期望達到的目標效果。

總結:

認識到了問題就要積極的去解決,即使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也要積極的探索、實踐。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態恢復是順應時展的,雖然至今理論和實踐經驗都還有不足之處,但是其重要性已經體現了出來。合理的生態修復是一個長過程的修復,涉及面廣、問題多,比較復雜。雖然如此,進行積極的探討,找到修復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方法,對河流的生態進行修復,對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都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倪晉仁,劉元元.論河流生態修復[J].水利學報,2007,30(9)

[2]孫永波,陳俊娟.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J].科技致富向導,2011(12)

[3]張世玉.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0)

篇3

關鍵詞:河道治理;河流生態;修復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識碼:A

一、河流生態修復的重要意義

凡事都有兩面性,在全面大力建設水利工程,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使河流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人為產生的破壞無法避免,但是對破壞以后的合理生態進行修復卻是可以的。對河流的生態進行破壞以后的修復是一項復雜而耗費巨大的工程,如果修復好了,又具有重大的作用,不僅可以改善河流的各項功能,還能保持水土,改善氣候等等,對河流的生態環境進行及時的修復,顯得十分的必要。

1.改善河流的生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河道治理利用河流的相關規律、河道的規律,從河流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勢利導的調整水流的位置,改善水流的條件。通過一系列的工程措施來保證河流的灌溉、航運等功能的發揮。但是,在河道治理的同時極其容易造成只注意治理而忽視了河道治理的同時河流生態的保護問題,使得河流的生態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壞。這種破壞是極其嚴重的,使得河流內部生物的多樣性變化,旱澇災害時有發生,城市的正常供水補給受到威脅,河流沿岸的氣候產生變化,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曾經的美麗景色不復存在。

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態恢復,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僅可以恢復河流曾經的活力,改善被破壞的河流的生態,還可以實現自然和人類的和諧。人們在看到了河流生態遭受到的破壞,體驗到了生態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之后,開始注意到了生態的保護,開始審視自然和人類的關系,這對河流生態修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破壞了的河流生態進行修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1]。

2.保證河流的功能,促使發揮更大的作用

對河流進行治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證河流發揮它的最大的功能,這些功能包括:航運、灌溉、防洪、供水等等。治理可以使得河流達到這些要求,而要如何保持這些功能的長時間、不打折扣的發揮,生態問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要素。

在進行河道治理的同時重視河流生態的修復不僅對合理發揮功能無害,相反是大有裨益的。河流生態修復了,從灌溉的角度來說,無論在枯水期還是豐水期都能保證灌溉。從防洪的角度來說,既滿足了河流航運的要求,又不至于在雨水多的時候,無法承擔排水壓力。洪水來了,因為生態比較好,植被覆蓋有保證,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如果河流不僅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在災難來臨的時候還不能減少災難的發生,更談不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了。改善、修復河流的生態,在保證河流最基本功能的同時,還能促使河流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正是治理河道所期望的。

二、河流生態修復的重要舉措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態修復不是一蹴而就的,河道治理本身就是一個難題,在河道治理的同時進行河流的生態修復,困難重重。河道修復不像一般的建筑施工過程那樣比較容易掌握,而是一個涉及各種地形地貌、彎曲的河道、變化的河床、已有跨河橋梁、取水建筑物、河道旁的植被等等一個立體的工程。所以要修復好河流的生態,要先規劃好河道治理的標準和規模,再進行河道治理中的生態修復,還要從多方面探討修復的方法,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好的生態修復效果。

1.河道、河床修復,為生態恢復創造條件

現代的河道治理一般都是運用當今時代的科學技術、材料來進行河道的治理。鋼筋混凝土的結構固然的堅實有力,但換個角度來說,正是因為這種材料的使用使得河道在洪水來臨的時候,河水是難以改道的。在河道治理的時候要注意河道的修復指的就是要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態,河道的自然形態一般都是蜿蜒曲折的,而不是筆直的。蜿蜒曲折的河道可以使得水流的流速不同,流速不同自然的水體流動就具有多樣性,多樣性的水體流動是十分的有利于合理的生物的多樣性的,這對修復河流的生態具有積極的意義[2]。同樣,在河道治理當中,修復河床也要體現對修復河流生態的意義。河床是河流生物的棲息環境,生態河堤不僅可以防洪,還能有利于河流生物的生息繁衍。

修復河流的生態就是要使河流的生態回到曾經那個多樣性的面貌,而生物的多樣性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在進行河道、河床治理的時候就要充分的考慮到河流生態的問題,在治理的時候就著手于恢復,一舉兩得。

2.緩沖帶修復,降低河流的壓力

河流自身并不是孤立的、脫離于陸地之外的一個存在,河流和陸地之間有一個緩沖帶,這個緩沖帶把河流和陸地緊緊地聯系起來。河流的生態破壞包括緩沖帶的破壞,緩沖帶一般是由河邊濕地,河谷等組成,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場所。河道治理的時候要注意河流緩沖帶的修復,這對修復河流生態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要在河流的兩個岸邊都要留出一定的位置,專門設立一個足夠寬度的緩沖帶。緩沖帶的作用在平時顯現不出來,一旦洪水發生,它不僅可以起到減弱洪水沖擊的作用,還能把洪水分蓄一部分出來,大大降低了河流的壓力。緩沖帶承擔著給河流降壓的作用,還發揮著維持河流生態多樣性的作用,它的濕地、河谷等等可以給生物提供一個生存的環境,還能凈化河流的水質,為人類提供一個良好的活動空間。

3.植被景觀修復,保持生態平衡

過去一直認為,所謂的生態修復就是指植被的修復,今天雖然人們的認識已經發生極大的提高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植被的修復在合理生態的修復當中還是非常重要的。過去破壞的植被導致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無情的報復,在治理河道的時候,修復破壞的植被可以改善生態環境。

在科技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要善于運用各種科技手段,因時、因地制宜,結合實際,修復被破壞的植被,使得植被的覆蓋能夠恢復,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植被覆蓋水平。植被的修復、恢復可以極大的保持水土,減少水土流失的同時,也可減小洪水的峰值,有利于河道的暢通,是一種根本的、生態的治理方法。植被恢復了,毫無疑問的將會對生物的多樣性有益,形成一個比較良好的生態環境系統,是河道治理和河流生態修復一直以來所期望達到的目標效果[3]。

三、結語

認識到了問題就要積極的去解決,即使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也要積極的探索、實踐?;诤拥乐卫淼暮侠砩鷳B恢復是順應時展的,雖然至今理論和實踐經驗都還有不足之處,但是其重要性已經體現了出來。合理的生態修復是一個長過程的修復,涉及面廣、問題多,比較復雜。雖然如此,進行積極的探討,找到修復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方法,對河流的生態進行修復,對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都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靈峰,張玉萍,鄧建綿,吳波,明海濤,王哲.河流修復技術應用現狀及生態學意義[J]. 安徽農業科學. 2009(07)

篇4

目前的現代化河道治理生態水利的實際應用,是綜合的采用美學、生態學、水利工程學、環境學、生物學等,借助外界自然生態循環系統來實現河道治理的現實目標。這樣不但能保持河道防洪蓄水的功能還能有效提高整體河道生態系統的全局穩定性,在河道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 生態水利的實際應用優勢 

所謂生態水利,是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在重視水利樞紐的建設的同時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生態工程。生態水利的現實目的是不僅研究和把握水利水文的特性、生物種群之間的特性、河道河流之間的特性等,還要創新河流湖泊等節能型的開發和利用。不僅重視水利資源開發的同時還要重視周邊環境生態系統的研究、重視水體特征性的研究和流域的循環性研究。在開發和設計河流過程中,應該考慮到河流整體和河流中包含的各種生物體還有周邊環境等諸多因素的產生,在有效滿足開發的基礎上,保持原生態系統固有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的優勢。 

傳統所做的河道治理方式不但會破環河道的整體生態環境、景觀等還會影響到人類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為此,結合采用美學、生態學、水利工程學、環境學、生物學等大多學科為整體的河道治理即生態水利便是現代環境和有效改善的首選方案。生態水利和傳統的河道治理相比較,生態水利的實際應用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在河道治理中運用生態水利理念,能大幅度的提高河道水流自身的凈化能力,做到凈化河道中有機污染物,良好的有機物能做到為真菌和細菌提供生態環境和所需營養, 

同時在有機物的氧化作用下進行分解處理,分解后的無機物被藻類吸收,隨著光合作用釋放充足的氧氣,能夠滿足河道生物的生長需求為河道整體的周邊環境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 

②生態治理是依據河道周邊的環境,通過科學配置讓水中的生物和周邊植物有機聯系在一起,形成穩定良性循環系統下的河道生態環境,能對河道兩側植被恢復的同時還能為河道中水生物的生長和岸上的鳥類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3 生態水利的實際應用分析 

3.1 能進行自然恢復的河道環境 

生態水利工程的實施主要目的在于實現河道和水體內生物的多樣性,保障河道建設、水利工程防洪蓄水等功能前提下,將河道周邊環境改善到從前的自然生長狀態。恢復河道內自身的自然環境,創造多樣化河道結構能為達成河道環境自然的恢復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運行河道岸線設計的時候,根據河岸自然生態駁岸的基本特點,對坡度緩和、土質質量較高的地段采用天然河道邊坡,同時幫助格室結構、拋石插值、植活木樁等方式,這樣的方法不僅能符合自然形式功能的需求,還能夠保障河道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河道自然生長狀態的修復兩方面都有著重要的現實作用。除此之外,進行河道治理設計的過程中,還應重視周邊的環境和河道生態網絡建立的配合,達到周邊環境和河道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例如,在河岸設計時應突破傳統混凝土河岸,增添綠色植被為周邊鳥類動物等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條件,從而實現河道系統多樣化,為維持整體河道生態系統穩定性提供良好發展保障。

    3.2 生態護坡設計的建設 

進行河道治理過程中,應從綜合考慮河道本身功能特點、周邊環境等因素著手,制定適應河道生態系統的河道生態護坡設計方案。在生態護坡方案施工前,對河道周邊植被、生物類型進行分布狀態的全面調查,用來保障河道施工劃分不會影響周邊生態系統的自然運行狀態。將河道區域劃分時分成三個區域:常淹區、變化區和常露區,不同的區域特點選擇不同的植被,提高植被在所選區域正常的生長。例如,分別在三種區域種植不同的植被。在常淹區內種植水生的植被;在變化區種植較為干旱抗淹的植被;在常露區種植耐旱植被。在不同環境下種植相匹配的植被能為河道創造良好穩定的生態護坡。另外,在進行設計方案時,還要視為設計重點的是進行河道環境美化的設計,努力滿足人類對河道美觀程度的需求,在進行護坡設計之時,在河道兩岸建設淺灘,給人營造一種河道漸寬的視覺上的沖擊,還能為河道中水生物提供寬闊的活動范圍,提高生物多樣,這對維持河道整體的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 

3.3 實際應用生態水利事例 

實例1:利用動物和生物的自然生長,提高河道的自凈能力。關鍵是利用土地處理、人工濕地處理、生物膜處理、生物操縱等技術進行河道自然環境的生態恢復,利用植被生長分解河道中存在的污染物,達到水體的凈化目的。同時,利用水環境的空間藝術進行環境造景,創造河道生命力,營造快樂、輕松、靈動的河道生態系統環境[1]。例如:北方濱海地區多采用圖1所示表面流人工濕地斷面,利用挺水植物與沉水植物搭配,為微生物提供充足空間,與溢流壩結合建成水流穩定的水生態系統。 

實例2:創設親水性活動空間,重點在于堅持可持續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生態治理原則,保障不影響河道防洪蓄水的功能基礎上,建造親水性活動空間,用以實現活動空間和城市景觀的整體結合,同時進行河道旅游領域的開發。例如,某濕地公園河道治理如圖2所示,充分利用濱水、河流等自然環境條件,結合濕地的綠化功能,創建了回歸自然的旅游和休閑的場所[2]。 

實例3:河道污染的有效治理,濕地對于污染的控制具有顯著的作用和效果,能調節改善小范圍內的氣候,使各類生物、植物自然生長棲息。采用人工濕地建設的方法對河道水體生態進行恢復建設,運用合理的轉化達到最佳污染處理作用。此外,充分結合水體環境空間藝術,利用水體特征造景[3]。例如,某濕地生態水利河岸設計如圖3所示,賦予原本靜止狀態的自然水體以生命力,達到給人自然、愉悅享受的感覺。 

河道治理工程在進行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環境污染的等諸多問題,這是對生態可持續發展以及河道生態環境的穩定性非常不利的因素。通過對河道治理實際應用生態水利,在不影響河道抗洪蓄水基礎上,能夠做到對河道生態系統穩定修復、增加生物多樣性、河道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為此,加強生態水利實際應用探究、提高應用效果進一步改善水質和水資源利用率等工作是河道治理工程的重中之重[4]。 

4 結論 

在當前科技日益發達的時代下,人類的需求不再是傳統的河道治理方式,而是開始面向研究具有環境、生態保護、造景功能的新型生態水利發展。生態水利在現代環境下河道治理中的實際應用已被人們廣泛關注,本文望通過以上所述對河道生態水利問題進行初步探究,能夠為新時代下人文自然和諧發展的水環境建設提供思考。 

【參考文獻】 

【1】許映建,石磊.如皋城區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態水利設計理念的應用[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6(07):38-41. 

【2】范磊.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30):75-76. 

篇5

關鍵詞:河道治理;生態水利;現狀;應用

中圖分類號: TV 文獻標識碼: A

一、生態水利的概述及重要性

1.1 生態水利的概述

傳統的水利工程主要目標在于控制水流來滿足人們的供水、防洪、發電、航運等要求,但是在水工建筑物發揮其功能的同時,生態環境已經一步一步遭受破壞,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嚴重失衡。而生態水利指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兼顧水利樞紐建設和生態系統建設的水利系統,河流成為了這個生態系統的骨干,既滿足了人們需求又保留了完整的生態體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生態水利的重要性

(1)生態環境惡化

當前社會面臨的重大全球性問題就是能源和生態問題。雖然隨著經濟建設的加速,我國在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植樹造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人口增長和消費需求增多,造成了許多地區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的問題,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危機日益凸顯。與此同時,傳統的水利工程過分強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忽視了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建設,這更進一步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同時由于在我國傳統的水利工程理論中,比較多的受到改造自然、人定勝天思想的影響,沒有把人類作為流域內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來加以研究和考察,而是片面強調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愿望,以至干擾甚至破壞了流域內生態系統的協調和均衡。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的惡化己成為我國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尋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途徑,是當前十分迫切的任務。

(2)生態水利是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從水利建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水利工程數目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水資源的利用趨向綜合性,單向工程逐步發展成流域系統綜合利用開發,除了傳統水利具有的功能之外,還與生態與環境保護緊密相關。因為生態環境是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自然資源,而傳統的水利工程無法長遠持久的實現人們和環境的雙贏,它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只有穩定發展生態水利才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3)生態水利是實現生態系統循環的需要

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是其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保持其動態平衡的關鍵就在于控制其關鍵因素。生態水利充分考慮生態系統,在經濟建設的同時維持好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實現良性發展。

二、河道治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現狀

河道的主要功能是行洪排澇,而現階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主要特征,不再是為了治河而治河,而是通過綜合整治流域,充分發揮水系的基本功能和生態功能,實現流域的可持續發展。

2.1 河道治理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

傳統的河道治理,往往只單獨考慮河道自身的功能,忽略了生態環境保護功能.更加忽略了河道與周邊的人文、地理、環境的協調,對原有生態景觀、人類生存環境及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具體來說,河道治理工程通常是在天然河道基礎上進行的,這就直接破壞了原有的長期形成生態系統,導致了河流局部形態的單一和非連續。例如水庫的建設改變了其水溫水質,蓄水后的壩前水溫高于河道水溫,嚴重干擾了魚類繁殖,而河流流速的改變則降低了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能力,降低了其自凈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治理施工勢必破壞大量植被,對陸生動物造成了極大影響,同事施工中排放的污廢水將改變河道理化性質,危害周邊生物的生存發展。

2.2 河道治理現狀

因人們需求和社會經濟環境不同,我國的河道治理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依附自然被動階段,該階段基本是在原有自然條件下進行,河流防洪效益不高;與河爭地的階段,該階段是在國民經濟增長的同時修建了提水灌溉、河道治理、堤防建設等工程,但治理方法落后、單一、不科學;經濟治河階段,主要是利用有限的資金進行河道整治以保護耕地、道路設施和排放污廢水;和諧治理階段,在我國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首先在經濟建設的同時,考慮到提高生活品質和創造優美環境,河道治理工程保持了河道的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然而坦白說,我國河道治理理念仍相對滯后,導致了我國的河道系統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防洪能力下降、堤防功能單一、基流減少、水質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等。可見,生態水利建設迫在眉睫。

三、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

現實工程之中,河道治理工程當中已經涉及到一些生態方法,如構建水生植被、構建水生動物種群、種植水生花卉和機械除藻等。整體而言,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策略主要在生態河堤和自然化河流建設兩個方面。

3.1 生態河堤建設

生態河堤指的是對自然河堤進行人工恢復的人工護岸,它保持了河床的原有功能,同時兼顧滲透性,充分保障河流與河岸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功能,又具備足夠的抗洪功能。一般生態河堤有以下幾個類型:(1)自然原型護岸,通常采用植物保護河堤,如柳樹、水楊、蘆葦等;(2)自然型護岸,相比前者增加了天然材料護底;(3)人工自然型護岸,在前者的基礎增加混凝土等材料增強防洪功能。

一般來說,生態護岸的設計有以下幾個原則:經濟性原則,即是保證相關功能的同時降低工程造價;協調性原則,為美化工程環境,應盡量減少剛性結構;需要進行準確的水文分析,確定不同區域下的植被種類和數量;多孔性構造原則;自然性原則,即是盡量采用自然材料,避免二次污染;親水性原則。在實際工程設計之中,應切實考慮岸邊線的布置,因為它的布置直接影響著河流的整體形態和景觀效果。另一方面,要考慮親水性,如以低護岸制造近水的感覺。最后,相關材料的選擇應充分考慮河流所在區域的自然條件,注重護岸表面形態的多樣化,主要有天然材料、疊砌塊石、漿砌塊石和混凝土等,具體做法本文不再贅述。

3.2 自然化河流建設

自然化河流建設是指河流治理既要保持、重現及創造河流原始的自然風情又要實現其相關水系功能。它不是簡單的保護自然環境,而是在采實現防洪抗澇等作用的同時,降低人類對河流環境的損害,與自然和諧共存。在自然化河流建設之中,水邊環境的建設是重中之重,包括空間環境、生物環境和水環境三部分。

自然化河流建設的原則主要在于在趨向自然的前提下創造豐富的環境條件,例如將河岸線設計成不規則型,彰顯結構多樣性;盡量順應自然,例如分區域分階段的治理河道,盡量利用自然動力進行治理,宜沖則沖,宜彎則彎;建設綠化網絡,河流是較為孤立的生態系統,應將水和綠化網絡化,使豐富和穩定生物物種;構造簡潔的河流景觀,盡量采用自然的植被石材,讓建設的河流形態盡可能的接近原生態。自然化河流建設方法有以下兩種:(1)河道治理,河道治理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善河道流路及河床的物理特性,從而構造出最自然狀態,河流具有有不同的流速帶,河底的沖刷不再那么大,即是河流有淺灘也有深潭,采用多孔化河床,保證水體流動多樣性從而讓生物物種具有多樣性。如植石治理法常常將自然石埋入河床構造深溝及淺灘,營造出魚類喜歡的棲息環境。但是這種植石治理法有一定的限制,適用于河床比降大于1/500,植石帶不易被洪水沖走且不會被沙土堵塞的河道。為了提高抗洪能力,另一種常用方法為浮石帶治理法,它是構造混凝土框架用來抵御洪水的同時又為魚類提供巢穴,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2)護岸治理,即是選用生態水利方案構造自然型護岸。

結束語

傳統的河道治理工程將會加重環境負擔,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水利工程保護和尊重自然環境,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目的。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只有認識到水利河道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才能在河道治理中充分的應用到生態水利。

參考文獻:

[1]李祥龍,陳廷濤.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J].科技與企業,2012,(1).

篇6

[關鍵詞] 河道治理 生態環境 修復

[中圖分類號] TV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0-0286-01

近年來,隨著生活的快節奏發展,人們對河流的開發力度也在逐漸增強,對河道的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問題出現。河流開發要考慮傳統的水利作用,如:防滑用、發電、旅游、供水和航運等;另外還要考慮河流的生態系統是否能夠健康穩步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治理河道的目標就是將生態修復功能和水利功能相結合,在保護河流的生態系統與開發利用河道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一、河流治理及生態修復的必要性

河流的開發會帶來經濟上的發展,但是它的負面影響也是深遠的。第一,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導致生物多樣性受損,政治河道導致了流量的變化及輸送泥沙的變化,很多生物的原有棲息地消失,導致了物種的消失。第二,頻繁發生洪澇災害,并且城市中的強度有所增強,河流裁彎取直,河床的不透水面積有所增加,河流的泄洪被大大削弱了。第三,影響了城市的地下水供給,這是由于河床硬化。第四,影響兩岸的自然美景。

二、河流治理及生態修復的原則

1.生態治理的原則

人類的活動已經對大自然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對河道的生態系統也有所打擊,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時候要對原有成熟的生態系統進行保留,最大程度上不去破壞原本的自然狀態。有需要時可以進行人工修復,以建造河岸的方式來對河道進行治理,選擇的樹種可以是灌木,也可以是喬木等等。

2.遠近結合的原則

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畢竟河流治理工程是長期的事業,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應該進行詳細規劃,分階段進行。在城市的地形特征與發展狀況要被考慮其中,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確定時間和河流區域。

3.和區域規劃一致的原則

河流的治理好要綜合考慮城市的各方面發展和生態環境,不能偏激的只考慮一方面內容,畢竟治理河道是為人們服務的,不能本末倒置。如果出現沖突,要從兩方面進行權衡,避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河流治理是城市整體規劃的一部分,要與城市發展一起為人們提供更高的生活質量。

三、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的方法

河道的生態修復有兩種方法,一是工程措施修復,二是調度措施修復。調度措施修復方法是針對水資源利用造成的生態問題進行修復。工程措施修復是對由于河道治理導致的生態受損進行修復。

1.修復河道的形態

對于天然河道我們要盡量保持它原有的狀態,但是形態的修復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一是河道要有連續性。將舊的攔河壩清除,直立的跌水可以改造成緩坡,架設輔助的水道,設置不同種類的魚道,通常在落差很大的斷面。二是使水體的流動具有多樣性。利用植石治理的方法,把石頭埋入河底,從而形成了深溝與淺灘。三是給予河流更大的空間。四是選擇治理方案要嚴謹。需要考慮的問題有很多,比如:河畔林、生息地、瀕臨滅絕的物種等。

2.修復河床斷面

城市中河流的河床硬化覆蓋可以進行以下處理。清理之前在河床上設置的硬質材料,使河床的自然泥沙狀態呈現,局部河段可以用復式斷面,不同河道有不同的保證率,把他們分成幾個等級,按級擴展河道的寬度。河道的上部護坡和平臺的過流頻率較小,一般可以種植矮喬木,這樣還可以促成河道的立體綠化,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嚴謹對待河道覆蓋和侵占。

原來河道與護岸的改造需要建造生態型的護岸。生態型護岸有三種類型,自然原型護岸和多自然型護岸、自然型護岸。

3.重造河岸的植被與濕地的群落

濕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河岸帶,它的作用是緩沖、廊道、植被護岸等。利用河岸帶的生物重建技術和河岸的緩沖帶技術,可以建立起一定規模的植被,這是在生物恢復和重建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物恢復和重建的技術包括物種引入、物種保護、物種選育與培植、種群行為的控制、種群動態調控、群落結構了優化等。河岸的緩沖技術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土壤恢復、坡面工程等。

4.引進國外的先進經驗

一些發達的國家在河道治理和生態修復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成績,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優秀技術和經驗。例如:日本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實施了一個計劃,倡導一些河段要盡量使用天然材料修建河堤,例如:竹籠、木樁等。日本國內把它叫做”生態河堤”,日本政府為了拯救河流的生態狀況應用了這種方式,結果就是流經城市的河岸草木蔥蘢,堤壩的修建都是用純天然的石頭,現如今,日本有很多自然型河道治理的例子。河道生態修復的工作在我國起步比較晚,正處在向外國學習的發展階段,現階段在全國內推行大規模的修復工作還為時尚早。但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已經很明顯,對河道生態修復的熱潮必然興起。

結語

對河道進行治理及生態修復這已經是必然的,此項目在全國甚至是世界都是很有前景的。雖然是一種新生事物,相關技術和理論并不十分完善,但是,它的可操作性與實用性保證了它的存在的必要。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河流,我們對河道的改造雖然滿足了經濟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水質和景觀都受到了極大,尤其是生態功能的破壞。我們進行的修復工作可以改善河流的生態系統,提高水的自凈能力,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河道治理和生態修復要從實踐出發,并且有理論、技術的指導,在不斷實踐當中積累經驗,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創新方法,從而使得環境的良好發展和經濟發展做到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戴斌,尉紅星.綠化生態河道.造福子孫后代――關于新民市柳繞地區生態河道建設的新思路[J].科技資訊,2009(22).

[2]徐曉艷,王鵬,董海波.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模式研究[J].科技資訊,2009(09).

篇7

關鍵詞城市河道;生態化治理;設計方法

過去,城市河道治理往往偏重于水利灌溉、排水泄洪,護岸硬化、渠化現象嚴重,加上兩岸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的排入,導致很多河道變成臭水溝,水生物無法生存,生態系統遭到極大破壞。在日益嚴峻的環境危機中,城市的建設者們開始尋找一條有效的生態化解決方案,以解決鋼筋混凝土叢林中人與自然隔絕的現象,創造一個水清岸綠、蟲叫蛙鳴、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的水岸環境[1]。

生態恢復是一個系統工程,河道的生態化治理措施應該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而這些措施圍繞的核心就是如何進行生態系統的恢復,這就對設計者提出了新的挑戰[2]。每一個設計元素都應該為生態恢復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形成生態化河道,即通過人工物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夠貼近自然原生態,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逐步形成草木豐茂、生物多樣、自然野趣、水質改善、物種種群相互依存,并能達到有自我凈化、自我修復能力的水利工程[3]。所以,設計者應該多利用自然的抗干擾、自我修復能力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不是大量采用人工結構和形式來取代自然,這是生態設計與傳統設計方法的區別。

1河道線型設計

河道線型設計即河道總體平面的設計。由于城市用地緊缺,河道濱水地帶不斷被侵占,水面越來越少,河寬越修越窄,但是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證過水斷面,只好將河道取直、河床挖深,這樣對駁坎的強度要求就逐步提高,建設費用逐漸加大,而生態功能逐漸衰退,河道基本成為泄洪渠道,這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相悖。而生態化治理需要退地還河,恢復濱水地帶,拆除原先視覺單調、生硬、熱島效應明顯的渠道護岸,盡量恢復河道的天然形態,宜彎則彎,寬窄結合,避免線型直線化。

自然蜿蜒的河道和濱水地帶為各種生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樣性的景觀基礎。河灣、凹岸處可以為生物提供繁殖的場所,洪峰來臨時還可以將其作為避難場所,為生物的生命的繁衍增加濕地、河灣、淺灘、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態,既增添了自然美感,又可以利用河流形態的多樣性來改善生境的多樣性,從而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樣性。相對于直線化的渠道,自然曲折的河岸設計更能夠提高水中含氧量,增加曝氣量,因此也更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環境。

從工程的角度看,自然曲折的河道線型能夠緩解洪峰,削減流水能量,控制流速,所以也減少了流水對下游護岸的沖刷,對沿線護岸起到保護作用。退地還河、濱水地帶的恢復,使得城市建設設計人員在河道斷面的設計上留有選擇的余地,不需要采用高強度的結構形式對河濱建筑進行保護。順應河勢,因河制宜,無疑在工程經濟性方面也是較為有利的。

2河道斷面設計

河道斷面的選擇除了要考慮河道的主導功能、土地利用情況之外,還應結合河岸生態景觀,體現親水性,盡量為水陸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創造條件。

傳統的矩形斷面河道既要滿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滿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往往采用高駁坎的形式,這樣就導致水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隔離,兩棲動物無法躍上高駁坎,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為的阻隔。梯形斷面的河道在斷面形式上解決了水陸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問題,但是親水性較差,陡坡斷面對于生物的生長仍有一定的阻礙,而且不利于景觀的布置,而緩坡斷面又受到建設用地的限制。復式斷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斷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設置緩坡或者二級護岸,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時候,水流歸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許洪水漫灘,過水斷面陡然變大,所以復式斷面既解決了常水位時親水性的要求,又滿足了洪水位時泄洪的要求,為濱水區的景觀設計提供了空間,而且由于降低了駁坎護岸高度,結構抗力減小,護岸結構不需要采用漿砌塊石、混凝土等剛性結構,可以采取一些低強度的柔性護岸形式。人類活動較少的區域,在滿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應減少人工治理的痕跡,盡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態系統不被破壞。所以在河道斷面的選擇上,應盡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斷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斷面有困難時,按復式斷面、梯形斷面、矩形斷面的順序進行選擇。

然而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也應該避免斷面的單一化。不同的過水斷面能使水流速度產生變化,增加曝氣作用,從而加大水體中的含氧量。多樣化的河道斷面有利于產生多樣化的生態景觀,進而形成多樣化的生物群落。例如在淺灘的生境中,光熱條件優越,適于形成濕地,以供鳥類、兩棲動物和昆蟲棲息。積水洼地中,魚類和各類軟體動物豐富,它們是肉食性候鳥的食物來源,鳥糞和魚類肥土又能促進水生植物生長,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鳥類的食物,從而形成了有利于鳥類生長的食物鏈。深潭的生境中,由于水溫、陽光輻射、食物和含氧量隨水深變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層現象。

3河道護岸形式

傳統的河道護岸在材質方面大多數采用混凝土及漿砌塊石等硬質材料,整個護岸形成一個封閉的體系,猶如給河道穿上了一層盔甲,但只考慮了河道的安全性,卻忽視了對河流環境和生態系統及其他動植物與微生物生存環境的影響;不僅阻礙了水生態循環系統,連動植物、微生物的整體生物鏈都被阻斷;地下水與河水也不能及時的溝通,水循環過程被隔斷,河道變成了只進不出的封閉水體,從而有悖于城市的生態化建設。

在建設生態河道的過程中,河道護岸是否符合生態的要求,是否能夠提供動植物生長繁殖的場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復能力,是設計者應該著重考慮的事情。生態護岸應該是通過使用植物或植物與土工材料的結合,具備一定的結構強度,能減輕坡面及坡腳的不穩定性和侵蝕,同時能夠實現多種生物的共生與繁殖、具有自我修復能力、具有凈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結構。

目前很多設計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護岸設計方法,如土工格柵邊坡加固技術、干砌護坡技術、利用植物根系加固邊坡的技術、滲水混凝土技術、石籠、生態袋、生態砌塊等[4]。這些結構的共同點:一是具有較大的孔隙率,護岸上能夠生長植物,可以為生物提供棲息場所,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來增加堤岸結構的穩定性;二是地下水與河水能夠自由溝通,能夠實現物質、養分、能量的交流,促進水汽的循環;三是造價較低,不需要長期的維護管理,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四是護岸材料柔性化,適應曲折的河岸線型。但是生態護岸也有一些局限性,選用的材料及建造方法不同,堤岸的防護能力相差很大,所以要根據不同的坡面形式,選擇不同的結構形式。坡面較緩的河段,可以選擇生態砌塊、土工格柵等柔性結構,而坡面較陡的河段,可以選擇干砌塊石、石籠、滲水混凝土等半柔性的結構;生態護岸建造初期強度普遍較低,需要有一定時間的養護,以便植物的生長,否則會影響到以后防護作用的發揮;施工有一定的季節限制,常限于植物休眠的季節。

俗話說“蝦有蝦徑、蟹有蟹路”,各種生物都有自身獨特的生活習性,而不同的生態護岸結構形式能夠滿足不同的生物生長繁殖需求,例如石材類護岸可以提供螺螄、螃蟹等生物的寄居攀附,自然邊坡及土工格柵護岸可以提供泥鰍等軟體動物生長,淺灘地段適宜浮游生物的繁殖,深潭區域適宜魚類活動,所以在駁岸形式上,要根據地形地貌、原始的植被綠化情況,選擇多種護岸形式,為各種生物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體現生命多樣性的設計構思,這樣既可以保持豐富多樣的河岸形式,延續原始的水際邊緣效應,又給各種生物提供了生長的環境、遷徙的走廊,容易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

4植物配置設計

植物根系可固著土壤,提高土壤持水性,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既改善土壤的結構與性能,增加抗侵蝕能力和抗沖刷能力,起到固土護岸的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態環境。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不斷生長,這些作用將會不斷加強。

植物枝葉可截留雨水,過濾地表徑流,水邊植物的枝葉能抵消波浪的能量,從而起到保護堤岸、凈化水質、涵養水源的作用。豐富的植物群落,也為動物、水生物提卵場與棲息地[5]。

植物還具有凈化水質的作用,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質被植物吸收,能夠轉化為生長所需要的營養成分,變廢為寶,從而實現“污”“水”分離,降低河道富營養化水平。研究人員對生態化治理的河道進行監測發現,nh4+、tp、codmn和sd指標都明顯降低,水體質量得到顯著提高[6]。

根據生長條件的不同,河道植物分為常水位以下的水生植物、河坡植物、河灘植物和洪水位以上的河堤植物。在選擇植物的時候,不僅要達到豐富多彩的景觀效果,層次感分明,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果,根據水位和功能的不同,選擇適宜該水位生長的植物,并達到一定的功能。在常水位線以下且水流平緩的地方,應多種植生態美觀的水生植物,其功能主要是凈化水質,為水生動物提供棲食和活動場所,美化水面,根據河道特點選擇合適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并按其生態習性科學地配置,實行混合種植和塊狀種植相結合;常水位至洪水位的區域是河道水土保持的重點,其上植物的功能有固堤、保土和美化河岸作用,河坡部分以濕生植物為主,河灘部分選擇能耐短時間水淹的植物,河道植物的配置應考慮群落化,物種間應生態位互補,上下有層次,左右相連接,根系深淺相錯落,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為主體,在不影響行洪排澇的前提下,可種植少量喬木樹種。洪水位以上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綠化的亮點,是河道景觀營造的主要區段,群落的構建應選擇以當地能自然形成片林景觀的樹種為主,物種應豐富多彩、類型多樣,可適當增加常綠植物比例,以彌補洪水位以下植物群落景觀在冬季蕭條的缺陷。這樣,水生植物與河邊的灌喬木呼應配合,就形成了有層次的植物生態景觀。

在植物種類的選擇上,要盡量選擇適宜本地區氣候環境的物種,同時不造成外來物種入侵,植物生長后構成的景觀層要分明。水際邊緣地帶要選擇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的植物,比如香根草、百喜草等。人工污染較嚴重的河段或者郊區無污水管網的河段,要選擇環保效果好,能有效地消除氮磷、油污、有毒化學物質的植物種類,以達到生態治河的目的,比如伊樂藻、苦草、狐尾藻、金魚藻、浮萍、美人蕉等。有關研究表明,沉水植物比浮水、挺水植物更能有效去除污染物。有種植槽或濕地的地方,可以根據水生植物適應水深的情況,配置多種水生植物,重構水生植物、魚類、鳥類、兩棲類、昆蟲類動物的良好棲息場所,比如蘆葦、荷花等。

綜上所述,生態河道的設計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設計者要拓寬思路,結合生態學、工程學、水利學的知識,相互補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設計方法。

河道的生態化治理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要通過設計、施工、養護等一系列措施模擬一個生物生長的適宜環境,為各類水生、陸生和兩棲類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棲息、繁衍和避難的場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還必須有選擇的放養水生動物及微生物,恢復生物的多樣性,重建生物系統的生態鏈。

5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河道治理;生態建設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peopl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lso improving the rive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lso consists of a singl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to part of the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river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of the propo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river manage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 TV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當前河道的功能已經不再是僅僅局限于防汛,人們對河道的生態作用和城市景觀都有了新的要求,因而建設防汛、生態、景觀型標準河道勢在必行,河道堤防的最主要功能就是防汛蓄水,農村河道與城鎮河道雖有差別,但其功能基本相同,河道的功能也決定了堤防的功能。在開展河道工程建設之前,應當研究各條河流、工程區域每個河段的自然特征和保護對象,搞清楚為什么要采取工程措施、主要解決什么問題、能起到什么作用,然后再去考慮采用哪些技術手段。了解各個河段的自然特征,是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基礎工作,也是制定河道治理方案的重要環節。

1生態河道的建設

1.1建設生態型河道的提出

20世紀80-90年代,經濟發達國家鑒于水環境遭到破壞而給城鎮帶來的負面影響日趨嚴重,提出了建設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并建設了大量的示范工程,在河道治理中拆掉了漿砌石,采用土料筑堤,草皮護坡,堤腳采用防沖材料,或者采用隱藏式的硬質護岸,表明建成自然式的景觀,河道中擺放鵝卵石或不規則石塊,形成彎彎曲曲的潺潺細流,為魚、蝦、蟹等水生生物建造棲息場所,為兒童建造接觸自然、玩耍戲水的空間。治理前誰也不愿靠近的地方,成為居民親水活動的場所,河流的生態環境大為改善。

根據國內外先進經驗,作者結合自身實踐提出了適合本地區地理和氣候特點的建設生態型河道的新理念。實施這種理念首先要做的是逐步恢復河道的生態功能和本來面目,還原水面、綠化河道,形成既有現代氣息又有自然風貌的河道。

1.2恢復河道的生態功能和本來面貌

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特別是為人們居住環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水環境,需要對河道治理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及漿砌墻護岸進行必要的改造,恢復河道的生態功能和本來面貌。具體做法是依據生態河道建設的需要部分(或全部)拆除漿砌石護岸的上半部分,改用土料筑堤,自然草皮護坡,或者采用適于動植物生長的特殊結構護岸(如生態混凝土草坪護坡)。保留設計洪水位以下部分硬質護岸,或者保留堤基部分硬質護岸防止洪水沖刷。部分或全部拆除混凝土澆筑的河床,允許河岸和河底出現自然侵蝕、沖刷淤積等現象,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使河道形成淺灘、深潭自然分布,寬寬窄窄、彎彎曲曲的水路自然銜接,陡峭、平緩的多種構造多種材料的堤岸渾然一體,營造出生境豐富的多樣性空間。一般來說,在保證河道行洪安全的原則下,河道斷面的寬窄結合和深淺變化能夠增加調蓄洪水的能力,有利于發揮河道調節洪水,削減洪峰的作用,從防汛的角度來看是有利的。同時也有利于水流含氧量的改善和水生生物的生長,增強河道的自凈能力,改善河流水質。

在這種改造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宣傳工作,爭取沿岸居民的支持和參與,特別是在日常維護上,依賴當地基層組織,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另外還要根據財力狀況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分目標地逐步實施。

1.3還原水面,綠化河道

在以往的城鎮建設中,填平池塘、洼地,在小河溝上面蓋水泥板是非常普遍的做法。這樣雖然擴大了土地空間,避免了污水的臭氣散發,卻減少了水面面積,失去了水邊景觀。某市內原有小河道115.9km,已經蓋板的有52.8km。隨著下水道系統的分流制和污水集流與集中處理工程的實施,很有必要適當還原部分水面,建設水邊景觀,改善城市環境。對于現有開敞河道要依法劃定河流空間,任何工程不能侵占,其中包括設計洪水安全流過的行洪河道,以及塑造城市環境的沿河綠化帶。在非汛期,河道將為社會提供良好的休閑娛樂空間。為了補充河流水源,可以將污水處理后形成的中水向河道排放,增加河道中的基礎流量。為了使水體在河道中得到凈化,擬采取措施促使河床上長出利于凈化水質的水生植物。對岸邊進行大規模綠化、美化,使河流、綠地、樹木之間形成網絡,營造數量多、空間廣、連續性強、物種豐富的生態環境,使整個河道及周邊的生態系統富有生機和可持續性。

還原水面在城市的中心地區顯得尤為重要,有了河道空間以后,河流水源成為關鍵因素,從自然水循環的角度考慮,城市化造成的雨水滲透性削弱是其根源。為此,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把花壇、空地、路面、雨水管道等做成透水性構造,促進雨水滲透,這樣能夠使城市河道的水環境條件得到改善。為此,在城市規劃中就要把部分場地做成利于匯集雨水、利于雨水下滲的布置;在大型建筑物及居住小區、公園、學校等工程建設中,可以考慮推廣雨水儲留、利用與滲透技術,這樣既可以涵養地下水,增加非汛期的河道基礎流量,又能促進地上、地下的生物繁殖,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還可以減輕洪水期間城市排水的壓力,改善城市水循環。

在人口密集,污染相對比較嚴重的河段,還原水面或增加水面,進行河道綠化,可以改善城區的小氣候,使夏熱冬寒的極端溫度得到緩解,同時市區水域和綠化帶還可以凈化空氣,使生活在河道區域內的人們感受到生活的舒適,環境優美。這是生態型河道建設的理想狀態。

1.4豐富多彩的河道設計

河道規劃設計中,有條件的借鑒了國內外先進經驗,采用各式各樣的護岸形式,創造豐富多彩的水邊景觀。如適宜魚類生息的魚巢塊體護岸,適宜蛙類生存、繁衍的兩棲塊體護岸,適宜螢火蟲生存、繁衍的護岸等等。護岸形式的設計和選擇,要充分考慮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態狀況,精心構思,力求細致全面,特別是珍稀物種和特有物種,其生境條件的保護和合理改善非常必要,有時要作為重點項目認真研究,妥善對待。為了保護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河道治理選用的材料要取自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流與周圍河堤相協調。設計人員認真把握工程與生態的關系,使河道治理不僅能滿足人們對水環境的需要,又要能滿足生物多樣性的需要。

2解決河道建設問題的對策要徹底解決目前河道建設中的問題,重視生態的設計和施工是極其重要的。下面從設計、施工等角度談幾點解決和河道問題的對策。2.1堤線和堤型的選擇堤線的布置要因地制宜,應盡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態,保留或恢復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亂狀態,即保留或恢復濕地、河灣、急流和淺灘。在有條件的地方盡可能使堤線離開岸坡坡頂,一方面可保證足夠的行洪斷面和堤身的穩定,另一方面也可保持岸坡的天然形態并保護岸坡的天然植被。選擇堤型時,要結合場地及周圍環境因素,通過多方案比較擇優選用。堤型的選擇原則除滿足工程滲透穩定和滑動穩定等安全條件外,還應結合生態保護或恢復技術要求,盡量采用當地材料和緩坡,為植被生長創造條件,保持河流的側向聯通性。筑堤材料宜優先選用當地材料,一般多采用比較生態的土堤堤型,以便于堤坡的植草綠化,使堤內外生態環境協調,避免過多地采用直立的鋼筋混凝土和漿砌石堤型,這些堤型與周圍環境欠協調,同時在一定程度也影響堤內外的空氣交換。2.2河流斷面設計:自然河流的縱、橫斷面設計,在保證行洪安全的原則下,應盡量顯示出多樣性的變化,設計時應做到淺灘與深潭相間,寬與窄并存,最大限度的保證河床的原始性。2.3岸坡的防護盡可能保持岸坡的原來形態,盡量不破壞岸坡的原生植被,局部不穩定的岸坡可局部采用工程措施加以處理,避免大面積削坡,導致全堤段岸坡斷面統一化;盡可能少用單純的干砌石、漿砌石或混凝土護坡,宜采用植物護坡,在坡面種植適宜的植物,達到防沖固坡的目的,河道坡岸植物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保持土壤,即固土護坡。在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蝕一般包括3個基本過程:①坡面土壤表層被雨水濺蝕、動物踩踏或機械耕作后疏松和破壞;②疏松土壤被坡面徑流沖刷和搬運;③滑坡或崩塌導致的塊體運動。從上游侵蝕到下游沉積,不同的地理條件表現不同的侵蝕方式。最終土壤流失是侵蝕力和土壤抗侵蝕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坡岸植物通過機械效用和水文效用減弱侵蝕力或增強抗侵蝕力而保持土壤;盡可能保護岸坡坡腳附近的深潭和淺灘,這是河床多樣化的表現,為生物的生長提供棲息場所,增加與生物的和諧性。2.4對已建堤防作必要的生態修復由于認識和技術的局限性,以往修筑的一些堤防,尤其是河道堤防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存在的,可以采用必要的補救措施,盡可能減少或消除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修”復為主,杜絕“整改”,盡量不破壞河岸原有的植被。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国产网页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不卡视频 | 亚洲国内自拍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性色的视频网站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乱码二区免费 | 一本在线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