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5 14:59:0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二氧化碳排放過多的危害,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低碳經濟; 發展; 啟示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及產生的時代背景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
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化石能源對于氣候變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
(二)低碳經濟產生的時代背景
低碳經濟出現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氣候變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既包括生產活動,又包括日常生活活動,主要是生產、生活時,使用化石燃料過程中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等主要溫室氣體,造成大氣組成改變,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為應對氣候變化危機,英國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中提出了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發展戰略。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美國等國家紛紛結合本國國情,制定了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差異的低碳發展戰略。
二、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策略
(一)英國—制定激勵措施,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①立法應對氣候變化。2007年6月英國出臺的《氣候變化法案》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碳排放立法的國家。法案為英國政府推動低碳經濟發展,評估政府減排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②推出“氣候變化稅”。英國于2001年4月1日開始針對不同的能源品種進行征稅。如果重工業能源企業能夠通過新的投資實現較低的排放,則不需要支付全稅,最高可免稅80%。政府再將所得氣候稅收入通過“強化節能環保投資補貼”等辦法再返還給企業。③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英國降碳的重心從發展核能擴大到發展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多個領域,并為一些有競爭力、能盡快實現出口的技術領域提供資金、政策、財稅的支持。④設立碳信托基金。碳基金負責提供碳管理、能源審計、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等,安裝智能計量表,建立建筑證書制度。
(二)德國—倡導低碳技術,助推低碳經濟繁榮
①制定氣候保護技術戰略。2006年8月,德國在世界上首個推出政策全覆蓋的《德國高技術戰略》。2007年,在“高技術戰略”框架下制定了氣候保護技術戰略,成為國家技術創新領域綱領性文件。②投入大額資金發展低碳技術。德國教研部將在未來10年內投入10億歐元用于氣候保護技術的研發。德國科學界、經濟界將籌集到的30多億歐元私人資本全部用于企業低碳環保技術攻關。政府計劃每年撥款7億歐元對現有民用建筑的節能技術進行創新與改造。③建立低碳財政稅收政策。德國從1999年起對國內油、氣、電的使用征收生態稅,并與工業界簽訂協議,規定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與節能掛鉤,德國聯邦經濟部與復興信貸銀行建立起節能專項基金,促進國內中小企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日本—樹立低碳理念,全面構建低碳型社會
①確立“低碳社會行動計劃”。2004年日本環境省推出“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會情景”研究計劃, 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通過了“低碳社會行動計劃”,提出了建設低碳社會的中長期目標和措施,重點發展太陽能和核能等低碳能源,對住宅、工業、交通等部門提出了預期減排目標,建立相應的制度保障與技術支撐。②實施“六大低碳政策”。日本政府詳細制定了六大推動政策,即:低碳能源、環境稅收、低碳技術、綠色投融資、低碳產業及綠色消費政策。③創建低碳示范城市。2008年7月,日本政府選定了橫濱、九州、帶廣、富山、水俁、下川町六座城市作為“環境模范城市”。這六市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推廣環保的交通體系,實施更嚴格的二氧化碳減排措施,努力建設低碳型城市,促進日本社會低碳化發展。
三、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的啟示
(一)提供法律保障與政策支持
英國、美國、日本、德國、丹麥、芬蘭、荷蘭、意大利等國家采取了法律先行的手段,分別推出了各類低碳經濟法案,奠定了低碳經濟發展的法理依據,保證了低碳經濟發展有章可循。我國政府要繼續加大從國家宏觀角度給予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與政策支持,鼓勵相關地方法規的制定和實施。政府要盡快在征收碳稅和推行碳排放交易方面形成共識,調整稅收政策,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支持低碳經濟的稅收體系。
(二)增強科研力度與技術創新
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在于低碳技術。《京都議定書》規定了清潔發展機制,這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實踐中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所進行技術轉讓都有所保留。在自主創新方面,我國政府要采取有效手段,支持技術創新,給各種低碳技術的研究、開發及項目展示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撐和資金支持,促進低碳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通過技術交易等方式迅速推廣和應用先進低碳技術。
(三)加快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
英國《斯特恩報告》指出,及早開展相關行動在經濟上是占優勢的,行動越及時,經濟損失越少。面對日益嚴重的能源及環境約束,要摒棄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產業升級,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限制高耗能產業發展,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技術含量高,環境危害小、利潤回報高的低碳產業發展,促進生產的低碳化,帶動低碳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從長遠和全局的角度來看,我國要努力把低碳產業打造成經濟領域新的增長點。
(四)創建低碳試點與實踐區域
日本以低碳示范城市作為切入點,希望以點帶面最終實現低碳型社會。我國可以綜合考慮不同地區和行業的特點選擇幾個試點。可以在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率先試點,通過低碳技術的引入和改造,成為探索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首批“低碳城市”發展示范項目—中國上海和保定,在這兩個城市實踐區內,可以建立實現低碳發展的政策框架,大力建設低碳社區、低碳商業區及低碳產業園區等低碳發展綜合實踐區域,促進低碳技術的集成應用,帶動低碳經濟發展,探索低碳經濟發展規律,形成低碳經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任力.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及對啟示[J].發展研究.2009,(2)
在七年級的生物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應該背誦好重要的知識點,才能更好的應對考試。當然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好復習提綱,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七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第一章 人的由來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1.19世紀,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提出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種現代類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長臂猿、猩猩。
3.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使得部分古猿進化成現在人。
4.人與猿分界的標準之一是直立行走。
5.類人猿與人類的根本區別在于:
(1)運動方式不同(人類直立行走,類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3)腦的發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強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文學交流能力。)
第二節 人的生殖
一、生殖系統
1.生殖系統分為男性生殖系統和女性生殖系統
。
2.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的功能是產生并分泌雄性激素;
3.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產生卵細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二、生殖過程
1、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的場所是輸卵管。
2、每個人的生命是從受精卵開始的。
3、胚胎經過8周左右形成胎兒。
胎兒在38周左右發育成熟,成熟的胎兒從母體的陰道產出的過程稱為分娩。
4、胚胎發育的場所是子宮,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獲得所需的營養物質和氧氣。
5、試管嬰兒是指利用人工方法,讓卵細胞和在體外受精,受精卵在體外形成早期胚胎后再植入子宮,胚胎在子宮內完成發育。
第三節 青春期
計劃生育:
1、為了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我國已經把計劃生育列為一項基本國策。
2、計劃生育有具體要求: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三、計劃生育的意義。
1、堅持晚婚、晚育,對國家來說,有利于控制人口過快增長;
2、少生是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關鍵。
3、優生有利于提高我國的人口素質。
第二章 人體的營養第一節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1、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
(糖類是主要的供能物質;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的基本物質;水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成分。)
2、糖類、脂肪、蛋白質都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有機物。
并且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3、人體需要含鈣、磷、鐵、碘、鋅的無機鹽。
4、人體缺乏維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癥:缺乏維生素A:皮膚干燥、夜盲癥(夜晚看不清東西)、干眼癥等。
缺乏維生素B1:神經炎、腳氣病(維生素B1缺乏癥)、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缺乏維生素C:壞血病、抵抗力下降等。缺乏維生素D:佝僂病、骨質疏松癥等。維生素D可以促進磷、鈣的吸收和骨質發育。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內分解成可以被細胞吸收的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
1、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
2、消化道
(1)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內有牙齒、舌和唾液腺。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既沒有消化作用也沒有吸收作用。
(3)胃——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有暫時貯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質的作用。
(4)小腸——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小腸的起始部位為十二指腸)
(5)大腸—-暫時貯存糞便,既沒有消化作用也沒有吸收作用。
(6)
3、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 麥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質
(3)腸腺——分泌腸液,腸液含有多種酶,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有多種酶,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5)肝臟——分泌膽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注意:唾液腺、胰腺、肝臟位于消化道外,胰腺和肝臟分泌的消化液注入到十二指腸后與食物接觸。胃腺和腸腺位于消化道內。
6、小腸中含有三種消化液:膽汁、胰液、腸液。
7、適于小腸消化和吸收功能的特點:①小腸長5—6米
②小腸內表面有環形皺壁
③皺壁表面有小腸絨毛
8、淀粉、蛋白質、脂肪的消化情況
淀粉:在口腔開始被消化,,需要的消化液是唾液、腸液、胰液,最終產物是葡萄糖。
蛋白質:在胃開始被消化,需要的消化液胃液、腸液、胰液,最終產物是氨基酸。
脂肪:在小腸開始被消化,需要的消化液是腸液、膽汁、胰液,最終產物是甘油、脂肪酸。
第三節 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
1、合理營養是指全面而平衡的營養。
2、營養學家將食物分為五類,形象設計成平衡膳食寶塔。
從下往上依次是:谷類---果蔬類---魚蛋類---豆奶類----油脂類
3、保證每日三餐,按時進餐;
早、中、晚餐的能量應當分別占30%、40%、30%左右。
二、時刻注意食品安全
①食用蔬菜水果之前,應該浸泡、沖洗,或削皮; ②買食品時,應注意檢驗是否合格,是否變質等; ⑶發芽的馬鈴薯和毒蘑菇等有毒食品不要食用;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第一節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1、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
2、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
3、呼吸道的作用是:①保證氣體順暢通過的結構;
②能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到達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4、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我們要保持環境中的空氣新鮮、清潔。
5、咽既是消化器官,也是呼吸器官。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一、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1、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葉,右肺有三葉。
一分種大約呼吸16次。肺的基本單位是肺泡
2、胸廓橫向的擴張和收縮,是肋骨間的肌肉收縮和舒張的結果。
3、肋骨間的膈肌收縮,胸廓擴張時吸氣,肋骨間的膈肌舒張,胸廓收縮時呼氣。
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1、肺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是:肺泡外面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是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肺泡中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
同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
3、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第三節 空氣質量與健康
1、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
2、植樹造林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
第四章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第一節 流動的組織——血液
1、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
血液具有運輸、防御和保護的功能,被稱為流動的組織。
2、血液分層后,上層淡黃色的半透明液體是血漿。
下層是紅細胞,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3、血漿的主要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3、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4、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數量最多,富含血紅蛋白。
具有運輸氧的功能。
5、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但數量少。
能吞噬病菌,對人體起防御和保護作用。
6、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
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第二節 血流的管道——血管
1、三種不同的血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2、動脈是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彈性大,管內血液流速快。
3、靜脈是把血液從身體各部分輸送到心臟去的血管,管壁薄,彈性小,管內血液流慢。
4、毛細血管是連通于最少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細胞間物質交換的場所,
管壁薄,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內血液流速最慢。
第三節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一、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1、心臟解剖圖
2、心臟壁主要由心肌構成,心臟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個腔,只有同側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主動脈連左心室,肺動脈連右心室,同側的心房和心室之間,心室和動脈之間都有瓣膜,這些瓣膜單向開放的,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不能倒流。
3、心室與動脈之間的瓣膜叫動脈瓣;
心房與心室之間的瓣膜叫房室瓣。
二、血液循環的途徑
1、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后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
2、在體循環中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了物質交換,體循環把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
3、肺循環: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經右心室壓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4、在肺循環中,血液與肺泡之間進行了物質交換,肺循環把靜脈血變成動動脈血。
5、動脈血:含氧豐富,顏色鮮紅。
靜脈血:含氧較少,顏色暗紅。 注意:動脈中不一定流動脈血(如肺動脈),靜脈中不一定流靜脈血(如肺靜脈)。
6、人在安靜狀態下,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約為70毫升。
人體內的血液總量大約為4000毫升。
第四節 輸血與血型
1、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德斯坦納把血液分為A型、B型、AB型、O型。
2、輸血的時候,應以輸入同型血為原則。
3、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輸入少量的O型。
4、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當于本人體重的7%~8%。
5、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200~300毫升是不會影響健康的。6、從1998年起,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
第五章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第一節 尿的形成和排出
1人體將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無機鹽等排出體外的過程叫做排泄。
2、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組成;
泌尿系統的功能是形成并排出尿液。
尿的形成:
3腎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4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腎單位是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
5尿的形成:①腎小管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 ;②腎小管的重吸收。
5、腎小囊中的液體稱為原尿;
原尿中含有(水、無機鹽、尿素、葡萄糖和微量的蛋白質);人體每天形成原尿大約150升。
6、原尿經腎小管后剩下的水和無機鹽、尿素等形成尿液,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質);
人體每天排出的尿液約為1.5升。 7、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
8、排尿的作用:①排出廢物的作用;
②對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
9、人體產生的廢物是由:排尿、排汗、呼出氣體三種途徑排出體外;
第六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一、眼和視角
1、眼球的結構與視覺形成有關的主要結構是:角膜、虹膜、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
2、視覺的形成: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經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并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像。
視網膜上有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像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就形成了視覺。
2、物像落在視網膜上,才能被人看清楚。
3、人的瞳孔的大小根據外界環境光線的明暗可以自動調節。
4、人能看得清楚遠處和近處的物體是因為晶狀體的曲度可以調節。
5、近視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徑過長,晶狀體曲度過大,物像落到視網膜的前方所造成。
6、預防近視要做到“三要”“四不要”.
二、耳和聽覺
1、耳是人的聽覺器官。
2、人耳由外耳、中耳、內耳組成。
3、聽覺的形成過程是:外界的聲波經過耳道傳到鼓膜,鼓膜的振動通過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耳蝸內的敏感細胞,通過視覺神經傳到大腦,就形成了聽覺。
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組成
一、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
1、神經系統是由腦、脊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的。
2、腦和脊髓組成中樞神經系統;
腦神經和脊神經組成周圍神經系統。
大腦:包括左右兩個大腦半球,表面是大腦皮層,具有感覺、運動、語言等多種生命活動的功能區——神經中樞。
小腦:使運動協調、準確、維持身體平衡。
腦干:調節心跳、呼吸、血壓等基本生命活動。
脊髓:具有反射和傳導的功能。(能對外界或體內的刺激產生有規律的反應,還能將對這些刺激的反應傳導到大腦,是腦與軀干、內臟之間的聯系通路)
二、神經元
1、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能產生和傳導興奮。
包括細胞和突起兩部分。 2、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叫做神經末梢。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叫反射。
3反射是通過一定的神經結構——反射弧完成的。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5、反射分為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
6、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反射是復雜的,也是人類所特有的。
第四節 激素調節
1、激素由內分泌腺分泌,激素不通過導管,直接進入到腺體內的毛細血管,并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部。
2、人體內主要的內分泌腺有:
垂體: 分泌生長激素 促進生物的生長和發育。異常:幼年過多,巨人癥;幼年過少,侏儒癥。
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 促進生物的發育。 異常:幼年不足,發育遲緩,呆小癥
成年過少,導致大脖子病。缺乏時可以通過食用含碘的食物來治療。如海帶。
胰島: 分布于胰腺中,分泌胰島素等調節糖在體內的吸收和消化等。缺乏胰島素,導致細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減弱,形成糖尿。可以通過注射胰島素制劑來治療。
卵巢: 分泌雌性激素等 : 分泌雄性激素等
3、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
第七章 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1、人類活動對生物的影響:(1)亂砍濫伐,開墾草原,使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加重,還會引起沙塵暴。
(2) 空氣污染會形成酸雨。(3)水污染會破壞水域生態系統。(4) 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危害本地生物。
2、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到大氣中,容易導致酸雨的產生,酸雨對生物有極大的危害,被稱為“空中死神”;
過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還會導致全球的溫度的提升,形成“溫室效應”。含有貢、銀、鎘的固體廢物和工業廢水,會引發各種疾病:水俁病、痛痛病等。
3、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采取以下措施:植樹造林、保護鳥類、建立自然保護區、實施計劃生育、退耕還林還草。
關鍵詞:室內污染;治理技術
1、引言
現代人平均有90%的時間生活和工作在室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內裝飾裝修日益普及,伴隨而來的是室內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表明: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萬人因為室內空氣污染而死于哮喘病,其中35%是兒童;在我國,每年因室內空氣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數已達11.1萬人,每天大約是304人,即平均每五分鐘死一個人。室內環境污染已成為繼煤煙污染和光化學污染之后全球第三大空氣污染問題。
2、室內環境污染的類型、污染物來源、危害及污染特點
我國室內環境污染一般可分為物理污染、化學污染、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顆粒物污染等五種類型。
物理污染主要包括室外交通工具產生的噪音、室內燈光照明不足或過亮、溫濕度過高或過低等情況所引起的相關問題;化學污染主要包括從裝修材料、化妝用品、涂料、廚房等地方釋放或排放出來的無機和有機污染物;生物污染主要指由于室內清潔工作沒有做好及在濕度較大和通風較差的情況下,一些沒有經常光顧到的角落在適當的溫度和濕度下產生一些真菌等微生物,此外由于室內一些花卉而導致的花粉過敏也屬于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主要來自混凝土中釋放出來的氡氣及其衰變子體,還有由石材制成品大理石臺面、潔具、地板等釋放的Y射線;顆粒物污染是指由室外進入或廚房烹飪過程中產生的顆粒物。
目前,我國最突出的室內污染問題還是由于裝飾裝修造成的化學污染,主要化學污染物有甲醛、苯系物、氨等有機物。
甲醛主要來自于家庭裝修用的刨花板、纖維板、大芯板、膠合板、沙發用海綿、海綿床熱及墻壁、地面的裝飾鋪設用的粘合劑等。此外,一些化纖地毯、家具、塑料地板、油漆和用脲醛泡沫樹脂作為隔熱材料的預制板都會釋放甲醛。甲醛還可來自化妝品、清潔劑、殺蟲劑、消毒劑、防腐劑、印刷油墨、紙張等。室外空氣中也含有甲醛、但很少。甲醛是世界上公認的潛在致癌物,其毒性危害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及呼吸系統癥狀,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最終造成免疫功能異常、肺損傷及神經中樞系統受到影響,如頭疼、頭暈、咽干、咳嗽等,而且還能致使胎兒畸形。
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是無色且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液體,是室內常見的揮發性有機物。苯系物是裝修中使用的膠、漆、涂料和建筑材料的有機溶劑。高濃度苯蒸氣可引起急性苯中毒,輕度中毒會造成嗜睡、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胸部緊束感等,并可有輕度黏膜刺激癥狀。重度中毒會出現視物模糊、震顫、呼吸淺而快、心率不齊、抽搐和昏迷。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和循環衰竭,心室顫動。
氨是一種無色而具有強烈刺激性的氣體。居民住宅中的氨主要來源于混凝土的墻體。冬季施工過程中,在混凝土墻體中使用了尿素和氨水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防凍劑,房子建成后氨氣就從墻體中緩慢釋放出來,造成室內氨污染。氨可麻痹呼吸道纖毛和損害黏膜上皮組織,減弱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吸入的氨容易通過肺泡進入血液,與血紅蛋白結合,破壞其運氧功能。氨氣刺激人的眼睛和氣管,造成流淚、咽喉腫痛、呼吸困難等癥狀。
室內污染有如下特點:
2.1影響范圍廣。室內環境不同于特定的工礦企業環境、包包括居室環
境、辦公室環境、交通工具內環境、娛樂場所環境和醫院療養院環境等,幫所涉及的人群數量大,幾乎包括了整個年齡組。
2.2接觸時間長。人一生中至少有一半的時間是完全在室內度過的,一些調
查表明,即使濃度很低的污染物,在長期作用于人體后,也會影響人體健康。
2.3污染物濃度高。很多室內環境特別是剛剛裝修完畢的,從各種裝修材料中釋放出的污染物濃度均很大,并且在通風換氣不充分的條件下污染物不易排放到室外,使得室內污染物濃度很高,嚴重時室內污染物濃度可超過室外的幾十倍之多。
2.4污染物釋放周期長。對于從裝修材料中釋放出來的污染物,盡管在通風充足的條件下,它還是能不停地從材料中釋放出來,使室內空氣受到污染。有研究表明甲醛的釋放可達十幾年之久,而對于放射性污染其發生危害作用的時間可能更長。
3、室內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分析
如前所述,我國目前室內環境污染的主要特點是由室內裝飾裝修所造成的化學污染比較嚴重,因此,目前國內市場上出現的室內污染治理技術主要也是集中于治理化學污染。下面本文將對常見的室內污染治理技術進行介紹,并對其優、缺點進行分析。
3.1封閉技術
原理是使用專用的密封劑密封釋放污染物的材料表面,封閉釋放污染的縫隙,阻止污染物向室內散發,主要適用于家具、墻體。
優點是見效快、使用簡單、方便;缺點是不能徹底根除污染物,一旦封閉物質遭到破壞就失去了效果。
3.2植物生態技術
在居室內放一些抗污染的花草,也能起到“空氣凈化器”的作用。如:吊蘭、蘆會、蘭花、一葉蘭、虎皮蘭和龜背竹能對甲醛有去除作用;而常青藤、鐵樹等則對苯有凈化作用。
但由于夜間植物呼吸作用旺盛,放出二氧化碳,因此臥室內不宜放過多的植物,衛生間、書房、客廳、廚房的裝修材料不同,污染物質也不同,可以選擇不同凈化功能的植物。
3.3炭吸附技術
對于低濃度的有機氣體、二氧化碳、硫化物和氮氧化物,吸附技術是一種比較有效且簡便易行的方法。商業化的吸附劑有粒狀活性炭和活性炭纖維兩種,它們的吸附原理和工藝流程完全相同。其他的吸附劑,如沸石、分子篩等,也已在工業上得到應用,但因費用較高而限制了它們的廣泛使用。
活性炭吸附法最適于處理VC1;濃度為300×10-6~5000×10-6的有機廢氣,主要用于吸附回收脂肪和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大部分含氯溶劑、常用醇類、部分酮類和酯類等,便能與活性炭發生反應的VOC、會發生聚合反應的VOC和大分子高沸點的有機物,不宜用該法回收。
3.4臭氧氧化技術
采用臭氧強氧化性凈化空氣的治理技術,清除空氣中的有害成分,是目前國際公認的室內空氣治理的一種常用、安全的物理方法,適用于中度、輕度污染。現在這一技術已經醫院等公共場所廣泛采用。
3.5“空氣觸媒”凈化技術
2002年由日本大板市立研究所發明,是光觸媒的升級替代產品,“空氣觸媒”的成份是納米級磷酸二氧化鈦,鈦化物噴射到物體表面后,伴隨著水分的蒸發鈦化物出現脫水縮合,48小時內形成透明堅固的多孔質無機物聚合物薄膜(厚度為0.05nm~0.5nm的非結晶體)當多孔質無機物聚合物薄膜與空氣中的水及氧氣接觸時,在空氣中生成大量氧原子和氫氧游離基,氫氧游離基具有從有機物中奪取氧的強大力量,可有效分解各種有害氣體,抑制細菌生長,除臭、防霉變,保持空氣的持久清新。
“空氣觸媒”的特點就是在無光照條件下就能對各種裝飾污染起到分解作用,對甲醛等有害氣體的分解效果達到90%以上,效果遠遠高于其它產品。
“空氣觸媒”只對空氣中的氧和水分子進行催化,本身不參與反應,效果性在理論上有永久效果。
參考文獻:
[1]朱天樂《室內空氣污染控制》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