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審計風險的措施8篇

時間:2024-01-15 14:50:5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應對審計風險的措施,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應對審計風險的措施

篇1

關鍵詞:審計風險 評估審計 風險應對 特殊審計 風險及應對

步入二十世紀后,國際接連爆發安然公司與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聯合舞弊及世界通信財務造假案。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公司業務的拓展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業務中面臨的審計風險愈來愈大。這就要求會計師師事務所加強風險評估,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對審計風險的應對。

一、審計風險

從審計風險評估的角度分析可將審計風險量化為,可將其分為固有風險和檢查風險。固有風險是指被審計單位本身存在的錯報風險。而檢查風險是指會計師事務所對被審計單位出具不恰當審計報告的風險。其中審計風險和檢查風險涵蓋于報表層面和具體業務流程層面。

二、審計風險評估

1、審計風險評估的定義

為了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易識別和評估報表層及業務流程層的重大錯報風險(無論是由于錯誤或是舞弊導致)而實施的審計程序。這是審計業務中必不可少的審計程序。

2、審計風險評估的目的

為了識別和評估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層及業務流程層所包含的重大錯報風險。并進一步評估事務所能否在合理控制審計成本的前提下應對該風險。

3、風險評估程序的方法

詢問管理層及被審計單位內部其他人員;分析程序;觀察和檢查。

4、風險評估的具體內容

首先進行項目組討論:項目組討論是注冊會計師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制定總體應對措施、設計并實施進一步審程序、甚至評價審計證據、出具審計報告等整個審計工作中一種專業工作要求。

項目組討論的實質是在經驗豐富的項目合伙人帶領下有效的整合項目做內部的資源,督促項目組成員保持必要的職業謹慎,著重討論被審計單位所面臨的審計風險及其容易發審錯報的領域特別是無比導致的重大錯報風險。從而在保證審計質量前提下達到審計成本的最小化。項目組討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貫穿審計工作的始終。

其次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對于事務所而言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充分了解被審計的單位及其環境。注冊會計師才能有方向有重點的對被審計單位易發生重大錯報的領域進行重點審計。其大體包括:被審計單位行業狀況、法律環境和監管環境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審計單位性質;被審計單位會計政策的選擇和使用,被審計單位的目標、戰略以及相關經營風險;被審計單位財務業績的衡量和評價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以上六項是與一個單位息息相關的外部環境,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必然影響行業的走勢。

如果被審計單位報表指標或經營決策與企業外部環境相反橫可能存在舞弊問題。例如:被審計單位其銷售凈利率增長超過同行業其他競爭伙伴,那表明其很可能存在銷售利潤造假。關注被審計單位行業特定規則及監管環境、法規框架,有利于判斷被審計單位是否有違法行為對財務報表造成潛在影響。

對于公司內部需要密切關注被審計單位的性質,如股權結構、治理結構、所有制結構等。這有助于識別關聯方和注冊會計師了解被審計單位的業務活動,交易決策的主要范圍。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公司建立內部控制是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表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效果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守。內部控制從其目的上可分為財務報告目的、經營目的、合規性目的。從內部控制要素上看可分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過程、信息與溝通、控制活動及監督。其中的各個要素貫穿企業所有的業務活動中,也就是說只要是企業發生的活動都會在內控系統中留下痕跡。

注冊會計師在這一環節的工作是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進行深入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并評價其設計的是否合理,管理層對其理解是否深入,是否的大切實有效的執行性,但此環節不包括對內控是否得到一貫執行的測試。

此外還要考慮內控的局限性,并對被審計單位準確估計被審計單位內控的局限行。

通過上述審計程序,最終從整體層面及業務流程層面了解內部控制。整體層即報表從整體角度出發考慮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也為流程層則是落實到具體業務通過穿行測試報審計工作落實到每筆業務上,從細節上考慮被審計單位的重大錯報風險。

除上述兩個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外還需要考慮特殊風險中舞弊風險的考慮以及是否有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特殊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識別和評估的、根據判斷認為需要特別考慮的重大錯報風險。這些風險往往會導致潛在的錯報及舞弊行為,是在風險評估階段必須重點考慮的。

三、審計風險應對

通過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實行風險評估程序,評估出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層、業務流程以及特殊風險的發生概率(重大錯報風險率)。在于項目組討論其應對程序。

首先在充分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后,應進行控制測試以量化對控制環境的評估并確定下一步風險應對程序的實施方式。

控制測試是指評估內部控制在防止或發現并糾正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運行有效性的審計程序。其主要內容是:檢查控制測試是否得到一貫之行;控制由哪個部門以何種方式執行;控制在審計期間的相關時點是如何運行的。

其中控制測試以詢問、觀察和檢查、分析程序等方法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在控制企業業務方面發揮的作用,在確保報表有效性、可靠性方面發揮的作用以確定在進行是采用綜合方案還是實質性方案。

總體審計程序有兩種類型:實質性審計計劃是指實施進一步的審計會計師事務所主要實質性審計程序;全面計劃本質的實現進一步的審計程序,注冊會計師將聯合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從而提高審計效率,有效節約審計的成本。

其次在進行有效的控制測試之后針對財務報表層的重大錯報風險計劃總體應對措施,其中包括:向項目組強調職業懷疑的重要性;提供更多的監督與輔導;對擬實施的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作出總體修改;指派更有經驗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審計人員或利用專家工作;例如:對某些以前未測試的低于設定的重要性水平或風險較小的賬戶余額和認定實施實質性程序,體現了增加審計不確定性的要求;在期末而非期中實施更多的審計程序。

最后根據風險水平進一步審計程序的重大錯報。進一步審計程序是指注冊會計師根據評價的各類交易、賬戶余額、披露,水平的實施審計程序包括重大錯報風險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

注冊會計師根據評估的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層進一步審計程序,特別是自然、時間和范圍的審計。

針對認定層審計要應用:檢查、觀察、詢問、、重新執行、函證、重新分類、分析程序等具體審計程序,從細節入手如: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不足,可能首先運用實質性分析程序分析應收賬款的賬齡,再用重新計算對應收賬款的壞賬計提重新計算;懷疑主營業務收入多計,應先采用分析程序,分析同行業及被審計單位歷史銷售數據,并詢問其車間人員確定是否生產足夠銷售的產品,再次函證采購單位確定銷售是否真實。

注冊會計師除了關注財務報表層和認定層的重大錯報風險,還需特別關注舞弊風險及法律法規,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環境的了解和項目組討論注冊會計師應關注收入舞弊風險,通過詢問被審計單位內部人員進行分析程序識別被審計單位內部是否有舞弊的動機和壓力。如:被審計單位是IPO(首發上市)可能存在虛增收入抬高股價,這是應對公司收入實施函證以確認其真實性;公司管理層的薪酬與公司業績掛鉤則可能會給管理層壓力。這是注冊會計師應及時與被審計單位治理層溝通并擴大審計范圍,增加審計的不可預見性,以實施實質性審計程序為主。

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環境的了解再到進行控制測試,量化審計風險,最后通過控制測試與實質性程序相結合。在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充分審計后,按審計準則的規定出具審計報告。

參考文獻:

[1]李曉慧.《審計學實務與案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6

篇2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審計風險;應對措施

一、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常見風險

自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國開始推行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近年來,隨著該項工作的深入進行,經濟審計逐漸進入各大企業,起到了明確企事業單位領導者的經營管理經濟責任并對其實施監管的重要作用。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對單位領導干部任職期間企業的資產、負債以及損益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型,以及對其有關經濟活動應當負有的責任進行相關審計。

受到企業經營業務、管理控制水平以及審計制度、審計成本和審計能力的制約,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往往存在著一些風險,總的來說,是指審計方面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對被審計對象造成的判斷失誤,產生的結果與企業真實情況不符,從而造成某種損失的現象,而出現審計風險的環節范圍較廣,如企業財務報表、相關會計資料、人員活動記錄等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存在會導致較為嚴重的后果,直接造成審計工作的失敗,發表了錯誤的審計意見,對企業的經營情況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因此,做好企業經濟審計風險防范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幫助企業正確決策,并推動我國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提高審計水平。

二、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風險成因

(一)審計體制存在缺陷

由于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在我國發展時間尚短,基礎較為薄弱,因而我國的審計體制上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在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審計機構與被審計企業應相對獨立,沒有經濟利益方面的聯系或沖突,方能保證審計結構的客觀公正,而我國進行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體制主要是強制性委托,審計機關缺乏相對獨立性,造成了審計結果不準確的風險。審計體制缺陷還體現在監督體系的匱乏和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方面:不少企業缺乏對于領導層的監管制度,企業內部領導獨斷專行現象較為嚴重;國內缺乏明確的審計法規作為制約,也導致了腐敗現象的出現,對審計結果產生負面影響。

(二)審計手段較為落后

在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手段方面,我國仍然采取傳統的審計方法,不能突出審計的重點,僅僅單純的采取抽樣審計復合審計等基礎方法,通過統計企業賬目、證書、會計表格等內容匯總成為審計報告,并在過程中允許一定的風險出現,以均衡審計風險與審計成本,必然會造成一定的結果誤差。傳統的審計方法在企業內部控制測評方面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缺陷,手段上的落后也造成了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潛在風險。

(三)審計人員水平不達標

作為造成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重要主觀因素,我國審計機構工作人員的綜合水平尚達不到經濟責任審計的客觀要求,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均有待提高。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不僅需要審計人員具有審計、經濟評估和會計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審計人員具有法律、工程、機械等方面的知識,對工作人員的知識水平綜合結構方面具有較高的要求,而我國相關從業人員往往知識結構單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審計結構不準確,導致審計上的風險。

三、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應對措施

(一)加強內部控制制度評審

內部控制制度評審是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效防范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關鍵之一。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加強對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執行力匱乏的審計對象的的審計力度。企業的內部控制一般分為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兩部分,這兩個組成部分系統的對企業內部經濟責任進行控制。對會計控制實行符合性測試,能夠使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以及范圍更加明確,有效的提高審計的效率,降低相應的審計檢查風險。對管理控制的評審能夠有效識別企業經營發展所面臨的潛在風險領域,從而為量化經營風險以及控制審計風險打下堅實的環境基礎。而將分線基礎審計模式于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聯系賬目基礎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將極大的降低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出現的幾率,達到控制審計風險的目的。

(二)改進審計手段

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時間長,具體工作事項多,同時相關部門對于審計結果的要求急,因此改進審計手段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迫在眉睫。首先應將賬面審計與實際調查結果相結合,通過相關領導責任人員的實際考察,增加審計線索的來源渠道。制定審計公開制度,加強審計工作與群眾的聯系,從基層了解情況杜絕相關人員違紀瞞報的情況。其次是有效利用審計結果,進步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以前的錯誤并加以改進,因此應充分利用以前年度審計的結果,了解審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參考其對現行審計程度的價值,找尋審計的切入點和重點。最后是加強審計的結合性,做到查一級聯系兩級,查內部聯系外調,查賬目聯系實際,通過豐富的審計資料對審計對象進行徹底的審查,給予其公證全面的評審結果。

篇3

【關鍵詞】 錯報風險; 工作壓力; 復核方式

在審計實務中,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需要消耗會計師事務所大量的審計資源。就審計時間這種審計資源來說,審計經理50%以上的審計時間資源和全部審計人員30%以上的審計時間資源都要分配給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程序(Bamber and Bylinski,1987;Asare and McDaniel,1996)。此外,安然事件后審計監管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審計人員所面臨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而電子溝通方式和電子工作底稿的出現緩解了審計人員在分配審計資源方面面臨的巨大壓力。電子工作底稿和使用電子郵件等電子方式傳輸工作底稿的復核資料能夠節約審計人員的時間資源,尤其是在審計人員與被審單位的地理位置相隔較遠時。然而,工作底稿現場復核的方法由于可以體現審計復核成員之間的互動,加強參與者之間溝通的有效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審計工作底稿的質量。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IFA)也比較推崇工作底稿復核方式的多樣化,并建議審計人員應當在審計計劃程序中明確考慮對審計工作底稿復核方式的選擇。一些研究文獻也表明,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方式也很重要,復核的有效性、審計判斷的質量和支持性工作底稿的作用,均受到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方式的影響(Brazel et al.,2004)。

一、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方式

(一)可選擇的審計工作底稿復核方式

在進行財務報表審計時,審計人員編制審計工作底稿,用來記錄他們所實施的審計程序、所采用的審計方法以及所得出的審計結論等,但這些工作底稿都需要高級審計師的進一步復核。對工作底稿的進一步復核能夠確保所實施的審計程序的充分性和所得出結論的適當性。然而,由于審計復核程序占用了注冊會計師大量的審計資源,因此,會計師事務所都力圖來簡化這一程序。最近幾年的技術進步(如電子工作底稿和電子溝通方式的出現)已經向審計復核人員提供了更多的審計復核方式的選擇空間。隨著審計復核人員逐漸轉向電子工作底稿和電子郵件,電子復核方式已經變成了審計復核人員所主要依賴的復核手段。這種電子復核方式主要包括審計復核人員在線審查工作底稿,與工作底稿編制者采用電子溝通方式來交接、討論和解決問題。

同時,其他的復核方式已經演變為主要依靠面對面溝通方式來進行復核,比如面談復核(review-by-interview)與實時復核(real-time review)。面談復核是指審計復核人員就審計人員所實施的審計程序、所搜集的審計證據和得出的審計結論而向工作底稿的編制者進行提問。實時復核是一種與面談復核類似的審計復核方式,主要指審計復核人員與工作底稿編制者之間更加頻繁的溝通和交流,也包括在工作底稿編制者實施審計程序之前所進行的討論。IFA已經認識到對審計復核方式選擇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底稿的復核中對復核方式的選擇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審計計劃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電子溝通與面對面溝通的優勢

電子溝通方式與面對面溝通方式各具不同的優勢。面對面溝通允許相關參與方之間的同步交流,同時也能展示溝通中的一些非語言的表達和類語言的表達,比如面部表情、肢體語言、感覺、情緒和口吃的表達,以及猶豫的反映(Brazel et al.,2004)。這些通過類語言和非語言傳達出來的信息有助于參與者之間更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人類的大腦生來就會對這些要素有自然的表達,因此,面對面溝通是溝通者之間更加自然的溝通媒介。而對于電子溝通方式來說,由于受到時間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比較分散的個人之間的溝通更加便利(如不用專門安排溝通者之間見面的時間和地點),實施成本也比較?。p少了見面溝通的時間成本和貨幣成本)。同樣,在一個審計環境中,電子復核方式在審計復核中具有兩種優勢:一是它允許同時進行多項工作的復核;二是它降低了花費在行程上的時間。

雖然電子溝通方式所具有的優勢使得電子溝通(電子復核)變得相當普遍,但是它是否會帶來與面對面溝通方式具有相似質量的決策,仍然存在疑問。最近的一些研究均表明,當審計人員預期到復核人員會對他們的工作采用面對面的方式進行復核時,他們會編制更加有效的工作底稿,作出更高質量的審計判斷。Brazel et al.(2004)比較了審計人員對審計復核方式有不同的預期時,審計師們是否會有不同的專業判斷。他們發現,當審計人員預期到復核人員會對他們的工作采用面對面的方式進行復核時,他們較小可能受到以前年度審計判斷①的影響,并且作出更高質量的審計判斷。他們將這種結果解釋為兩種不同的審計復核方式使審計人員感知到了不同的需求,與電子復核方式相比,面對面的復核方式使得審計人員感知到了更大的需求(如感覺責任更大),因此就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審計工作底稿也會更加有效。Payne(2004)也發現,相對于預期到書面復核的審計人員,那些預期到面對面復核的審計人員會投入更大的努力,因此帶來了復雜任務業績的改善。Agoglia et al.(2006)發現,當預期到面對面的復核方式時,審計人員會作出更高質量的審計判斷。

二、錯報風險對審計工作底稿復核方式的影響

在使用不同的工作底稿復核方式時,復核人員會形成對這些不同復核方式的認知,這種認知會影響他們實施工作底稿復核的決策。有文獻表明,人們對溝通方式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他們所感知的某種溝通方式與其他溝通方式相比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Webster and Trevino,1995)。審計風險是影響審計師判斷的一個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審計風險水平下,審計復核人員在實施工作底稿復核時會權衡電子溝通方式和面對面溝通方式的優缺點。

背景和社會因素(如溝通者之間的物理距離、溝通中人際風險的程度、對他人的責任等)也會影響溝通方式的選擇(Webster and Trevino,1995),因為溝通媒介有不同的社會表征水平(同步性程度和語言/類語言暗示),對媒介的選擇可能部分地取決于手中某項具體任務的背景或者社會因素,這樣的因素使我們不得不考慮所討論的問題的風險性。例如,當一個任務具有較高的風險時,那么具有更多社會表征的溝通媒介(如面對面溝通)明顯會受到追捧,而具有較少社會表征的溝通媒介則可能會導致對信息的錯誤解讀,因此在較高風險的環境下通常是不受歡迎的。

實際上,審計師對審計風險的評估會對審計師的行為有重要影響。已有的研究表明,當面臨較高的審計風險時,審計師通常會通過增加審計投入,他們預期通過審計投入的增加來對審計的效果產生影響。

已有的研究還表明,審計師通常會對高風險作出反應,通過增加審計投入,他們預期這種努力的再匯集會對審計的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Davidson and Gist,1996)。而專業文獻普遍認為,審計復核人員應當根據每個審計領域/賬戶的風險來分配審計資源,當審計資源的投入從低風險領域轉移到高風險領域時,效率/效果的權衡就會在不同的賬戶之間得以調整(Sprinkle and Tubbs,1998)。當然,在不同的審計風險水平下,審計復核人員會在不同的審計程序之間轉移他們對審計資源的投入,如做好書面審計復核記錄,實施進一步的審計程序或者對審計證據進行再次評價,對客戶進行實地觀察,并最終決定審計工作底稿編制者所搜集的審計證據的有效性(Sprinkle and Tubbs,1998)。再者,最近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審計工作底稿編制者和審計復核人員來說,改變復核方式代表著審計方向的重點轉移,因為相對于電子復核方式,面對面的審計復核表明審計人員對相關的當前年度的證據進行了更大的審計投入,明顯會使審計復核人員作出更高質量的判斷。因此,當錯報風險比較高時,復核人員當然會更可能選擇實施面對面的復核方式。

三、工作壓力對審計工作底稿復核方式的影響

除了錯報風險之外,審計人員工作壓力的強度也是影響審計復核人員對溝通媒介選擇的重要的環境因素??紤]到電子復核方式具有較高的效率,那么在面臨較大的工作壓力時,復核人員更可能選擇實施電子化的復核方式。

人們對審計師職業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審計師的工作壓力,增加的工作壓力相應地也會對審計決策制定有重要影響。我國深圳證券交易所2006年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第六十三條規定,注冊會計師在對公司進行年度審計時,應參照有關主管部門的規定,就公司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情況出具評價意見。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監管要求提高之后,許多大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師工作壓力大大增加,因而導致審計師的流失和轉行,這種情況對那些留下來的審計師又造成了更大的工作壓力,即使是那些具有豐富審計經驗的審計師也不例外。這些增加了的工作壓力會對審計師在實施審計工作時產生影響。一些審計文獻研究認為審計人員較高的工作壓力/負擔會造成較低的審計質量。這些都表明,審計行業忙季的強烈需求會降低審計人員審計業績的質量。因此,研究者們對工作壓力給審計質量造成的影響也表現出了更多的關注。

由于溝通的同步性和方便程度會隨著溝通媒介而變化,因此審計復核人員可能會偏好某一種審計復核方式,這取決于他們所面臨的工作壓力。比如說,使用電子郵件的溝通方式通常會提高效率,因為在等待對方給自己回復電子郵件的過程中,復核人員還能夠進行其他的工作。當具有較高的工作壓力和競爭性的客戶需求時,審計復核人員可能會偏好電子溝通方式,因為電子溝通可以盡快地完成談判,甚至還允許他們在等候對方的回復時有機會進行其他的任務/談判。此外,電子溝通方式使得復核人員不需要實地到達客戶與之溝通,節約了審計時間資源,是一種有效的審計復核溝通方式??傊?,當承擔大量需要投入精力的繁重的工作任務/項目時,為了減輕工作壓力,審計復核人員很可能會選擇一種更加方便的復核方法,從而增加了對電子復核方式的偏好。

總之,審計技術環境的變化增加了審計復核人員與他們的審計團隊的溝通方式。審計人員對電子工作底稿的依賴,以及對電子溝通方式的使用,都潛在地影響了審計師們的判斷。由于審計復核人員通常對如何實施復核有很大的認識上的偏差,因此復核方式的選擇被適當地認為是一種可控制的審計投入。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復核方式給審計人員帶來了不同的環境壓力,導致了性質完全不同的工作底稿和審計判斷(Brazel et al.,2004)。因此,復核者對復核方式的選擇可能會影響審計工作小組的審計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從理論上分析了錯報風險和工作壓力這兩大因素對復核方式選擇的影響,推動了我們對影響審計復核方式選擇的因素的理解,這對實施審計復核的審計人員、有關的企業、監管者與政策制定者等都有一定啟示。我們只分析了兩個可能影響復核方式選擇的因素,未來的研究也可能會調查其他影響復核選擇的因素,以及對復核行為和工作底稿質量的影響,這類研究也會進一步深化我們對影響復核方式選擇因素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Agoglia,C. P.,R. C. Hatfield,and J. F. Brazel. The effects of audit review format on review team judgments. Working Paper,Drexel University.2006.

[2] Asare,S. K.,and L. McDaniel. The effect of familiarity with the preparer and task complexit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udit review proces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 71(4):139-159.

[3] Bamber,E. M.,and J. H. Bylinski. The effects of the planning memorandum,time pressure and individual auditor characteristics on audit managers’review time judgmen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87,3(Fall):501-513.

[4] Brazel,J. F.,C. P. Agoglia,and R. C. Hatfield. Electronic versus face-to-face review:th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forms of review on auditors’performance[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9(4):949-966.

[5] Davidson,R.,and W. Gist.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fun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audit planning and total audit effor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6(Spring):111-124.

[6] Payne,E. A. An examination of audit workpaper review methods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reviewee performance. Working paper,Xavier University.2004.

篇4

【關鍵詞】風險導向審計;審計流程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基于戰略系統觀,對被審計單位的重大錯報風險進行評估,克服了傳統審計缺乏全面性分析而導致審計風險的缺點,是審計技術方法、審計程序上的一大變革,也是審計理念的一次更新。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將更加準確、科學,能更準確地判斷重大風險點和風險域,從而可以依據審計重點,合理配置審計資源,降低審計成本,防范審計風險,提高審計的效率與效果。

一、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產生的動因

目前“制度基礎審計”是審計人員普遍使用的審計方法,它使審計人員容易將審計重點偏向于單位的內部控制系統,而忽視了單位本身的目標,在沒有檢查組織目標和所處風險而直接評估控制程序,其結果意義不大。因為審計人員無法判斷哪些控制對風險而言是最重要的,這一模式也帶來一些問題,如:過度控制使許多人員從事無附加值的工作,無效率的控制不斷增加,使對與組織目前所面臨的風險根本無關的控制的審計,變得更無意義。

沒有風險就沒有控制,控制只為風險而存在。不分析風險而想有效地評價控制是不可能的,將風險評估引入內部控制并將其列為控制的核心,是審計發展的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審計以后的發展方向。以風險評估為基礎的風險導向審計使內審人員開始關心組織所面臨的風險,并根據風險評估的思路開展對內部控制的評估。

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基本內涵分析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理論假設在于:被審計單位在復雜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出現經營業績下滑會影響其戰略目標的實現。面對嚴格的市場監管和社會各方壓力,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層就很可能會產生利用財務報告舞弊以掩蓋經營不利的動機?;诖思僭O,審計風險與被審計單位的經營風險和企業戰略密切相關,經營風險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審計風險。因此,有效的審計需要審計師站得高、看得遠,從源頭上尋找可能產生舞弊的根源,從而更有效地評價財務報告的重大錯報風險。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以戰略觀和系統觀思想指導重大錯報風險評估和整個審計流程,因此又稱為風險基礎戰略系統審計方法。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審計風險主要來源于企業財務報告的錯報風險,而錯報風險主要來源于整個企業的經營風險,因此,有效的審計應該是建立在對企業所處社會和行業的宏觀環境、戰略目標和關鍵經營環節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綜合評價經營風險以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時間和程序。

三、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流程與審計策略

風險導向審計模型下的審計業務流程主要是圍繞著識別重大的錯報風險而展開的,形成了風險識別、評估和應對程序。

(一)實施風險評估程序

由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以企業宏觀層面上可能導致重大錯報的風險因素為導向,因此采用自上而下的審計邏輯:

首先,對被審計單位所處的宏觀外部環境和主營業務所處的行業環境進行分析,以全面理解企業總體發展戰略,識別顯性的戰略風險;

第二步,分析被審計單位與外部環境之間的聯系,從而發現潛在的戰略風險。對于識別出的風險,要分析被審計單位所做的監控(即業績衡量)和應對(即管理控制)措施;

第三步,分析被審計單位的內部經營環節風險。內部經營尤其是關系到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關鍵經營環節的結果,既能夠降低戰略風險,也能夠導致經營風險。針對被審計單位對于這些關鍵經營環節的風險監控與過程控制進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四步,審計人員利用職業判斷對已經識別的風險進行總結并得出剩余風險。分析完成后,審計人員認為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并且對會計報表有重大影響的風險就成為剩余風險,是后來的審計程序所關注的重點;

最后,根據剩余風險結論進行實質性測試,從而將總體審計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二)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的程序

審計人員應當針對評估的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確定總體應對措施,并針對評估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

第一:針對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總體應對措施

審計人員應當針對評估的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確定向項目組強調在收集和評價審計證據過程中保持職業懷疑態度的必要性;分派更有經驗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審計人員,或利用專家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督導,注意選擇的進一步審計程序不被管理層預見或事先了解。對擬實施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做出總體修改等總體應對措施。審計人員評估的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以及采取的總體應對措施,對擬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總體方案具有重大影響。

第二:針對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進一步審計程序

審計人員應當針對評估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包括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進一步審計程序是指審計人員針對評估的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包括披露) 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實施的審計程序,包括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審計人員設計和實施的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應當與評估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具備明確的對應關系。在應對評估風險時,合理確定審計程序的性質是最重要的。進一步審計程序的目的包括通過實施控制測試以確定內部控制運行的有效性,通過實施實質性程序以發現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其類型包括檢查、觀察、詢問、函證、重新計算、重新執行和分析程序等。

第三:評價列報的適當性

第四:評價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適當性

(三)審計報告完成階段 ,形成審計意見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 ,全面總結前幾個階段的測試結果并進行一些追加的測試。審計人員需要在會計師事務所規定的審計風險水平限度內,發表恰當的審計意見。

四、結束語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審計技術方法的重大創新?,F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發展,是審計職業為了應對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重新塑造和完善審計職業抽象知識體系和保護審計職業職責范圍的客觀需要,更利于降低審計成本,防范審計風險和提高審計效率。

參考文獻:

[1]丁瑜.審計風險模式的演變及風險導向審計的新發展[J].當代財經,2006 (11):118-121.

[2]謝榮,吳建友.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論研究與實務發展[J].會計研究,2004(04):47-51.

篇5

關鍵詞: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審計風險應對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企業愈發重視自身經濟的發展,為了避免自身的財務風險,應加大審計力度,應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來強化對審計風險的有效評估,培養高素質的審計人才成為當前的重要目標。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應加強學生對重大風險導向審計工作的重視,以戰略與系統性的思想對重大的錯報風險進行指導,嚴格規范整個審計流程,為保證學生的專業性與職業性,應提升學生在風險導向審計方面的專業知識,可為其就業、服務企業提供前提。

一、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概述

風險導向審計就是指注冊會計師將審計風險模型作為重要條件而開展的審計工作,屬于審計類的專用術語。風險導向審計是以戰略性與思想性的方式來應對重大錯報風險評估與整個審計流程。審計風險與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只有降低風險,才能為企業的發展營造更為健康、和諧的發展環境。對于企業來說,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應用非常關鍵,審計風險的滋生與企業所存在的固有風險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其中涉及到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與品德素養、業務的實際性質、錯報會計數據與信息等等,這些因素都可為企業帶來致命的風險,影響著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審計風險模型

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審計風險模型可以表述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通過對該模型的分析,重大錯報風險與檢查風險共同作用而形成了企業的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屬于一種較為客觀性的風險,是人力無法改變的,且會對后續的檢查風險構成影響,最終會大大的影響審計成本。因此,為了實現對整體風險的有效評估,做好前期的重大錯報風險評估才是關鍵。在注冊會計師專業學生學習時,應及時灌輸學生審計風險的相關問題,只有嚴格約束自身行為,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工作態度以及謹慎性,就可保證自己的工作效率,可避免賬戶統計錯誤或錯報的問題,進而降低審計風險。此外,學生應及時了解審計風險模型,能根據所指定的模型提出針對性的分析,就審計風險模型來看,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審計風險模型的出現,為注冊會計師工作的開展提供前提,可轉變傳統風險審計中抽樣審計的操作,還對資源分配問題予以解決。

三、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審計風險應對策略

(一)強化對審計專業人才的培訓

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審計風險管理,應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能就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而制定合理的方針與政策,積極培養專業的注冊會計師,旨在提高企業的風險審計水平。為了保證人才的專業性與職業性,企業應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提倡訂單式培養模式,將注冊會計師培養視為重要訂單。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企業可為學生提供最為專業的實訓平臺,可將最為先進的工作技能與環境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企業中進行實習,真正的了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應用的流程,還要掌握審計風險模型,對模型具有專業的解讀與分析能力,根據現階段企業的發展態勢來制定審計風險應對方案,在耳濡目染中,注冊會計師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會逐漸提高,能大大提高人才素質的提升,還能降低企業的審計風險。

(二)重大錯報風險的控制

重大錯報風險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主要風險之一,其主要包含報表層次與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兩種。若想控制這兩種風險類型,會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合理區分二者間的不同是前期的重要工作。除此之外,還要對其他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評估,由于被審計方的風險類型相對較多,審計人員若想從中篩選出準確的信息實屬不易,且無法進行有效評估,可見,強化對剩余風險范圍與類型的界定也是一項關鍵任務。

(三)檢查風險的控制措施

檢查風險主要產生在操作與取證的過程中,且不容易發現,操作時比較松懈,就會引起檢查風險,若想實現對檢查風險的控制,應加強對取證過程的有控制,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在操作與實施的過程中應具備高度的謹慎性,做好風險的防范工作是關鍵。具體來講,第一,應對審計的流程與程序的時間、性質與范圍等進行合理的界定,強化對各項元素的控制,是降低審計風險的重要前提,也是對審計人員專業素質的全面考量。第二,審計人員應具備高度的職責意識,能嚴格控制各個環節的審計質量,是降低風險的關鍵所在。審計人員應根據審計風險模型、企業的實際運行情況等因素,對整個審計工作開展的深度與力度進行探究,將風險問題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成為當前的重要問題。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最早產生于西方國家,傳入我國的時間較短,在各個方面的應用還不夠完善,制約著審計風險的管理與應對。為了培養風險導向審計的相關人員,必須意識到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應用的重要性與價值意義,必須根據審計風險模型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評估,能及時為企業的經濟與發展排憂解難。

參考文獻:

[1]周慶西,謝偉.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模式創新[J].中國內部審計,2013,03:44-47

[2]姚琦.論風險導向審計下的審計風險評估[J].經濟研究導刊,2013,08:135-137

篇6

【關鍵詞】新審計風險模型 理論進步 運用

2003年,國際審計和保證準則委員會了新的國際審計風險準則,目的在于促使審計人員評估風險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等得到根本的提高。對新的審計風險模型進行啟用,“即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1]是這一次修訂的核心內容,也是其發生的最大的變化。

一、新審計風險模型的理論進步

(一)將“重大錯報風險”的概念引進來,且規定對此方面的評估作為審計程序是首先需要考慮的,也是必要的。因此,審計工作整體上也才有了正確的起點,而在重大錯報的發現方面,也由此獲得了有益的線索

“重大錯報風險是指會計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2]這就是對審計風險模型進行了重構。但值得注意的是重大錯報風險絕不是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簡單并稱,其改進是具有實質性意義的。新準則啟用新審計風險模型之后,對CPA的要求更為嚴格,要求其在進行設計和審計測試之前,一定要對重大錯報風險進行評估,不評估就進行的審計測試是盲目的;若是與以前一樣只是將重大錯報風險簡單設定為最高水平,就去進行全面而廣泛的實質性測試是不行的。若是不能將可能發生重大錯報風險的具體情況弄清楚就會難以真正查出什么結果。而新風險模型對審計工作作了明確規定,找準起點和正確的定位,且緊緊聯系著審計目標責任定位,這不但有助于審計責任的履行,也有助于審計目標的很好實現。

(二)要求評估重大錯報風險一定要分別進行,針對會計報表的整體層次和認定層次。而且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來使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適當性得到保證

新風險模型規定要針對兩個層次分別進行評估,再針對評估情況進行職業判斷,從而將總體應對措施確定下來,并對進一步的審計程序進行設計和實施,以便最大限度降低審計風險。此外,CPA評估的會計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會很大程度影響之后的總體審計策略。而總體應對措施的采取也有很大的影響作用,新模型對此方面比較強調。而原審計風險準則和模型對于總體應對措施還沒有明確指出,上述的相關影響方面也沒有進行強調。這會引起兩大層次錯報風險間的聯系發生割裂,審計風險模型的效用也就難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三)對審計業務流程進一步進行改進,使實施審計程序的效果得到了增強

原準則劃分的四大塊審計業務流程和程序是按照審計風險三要素模型進行的。新審計風險準則劃分成三大塊,是根據審計風險二要素模型。(l)風險評估程序,是對被審計單位和環境進行了解和熟悉,內部控制也涵蓋在其中。(2)這是在必要時進行的控制測試,主要是為了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檢測。(3)實質性測試,這主要是為了對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進行檢查。新準則將第(2)、(3)塊程序放在一起,稱之為“進一步審計程序”。還指出發表審計意見方面,風險評估程序提供的審計證據,還不夠充分適當。CPA對于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和評估還需要花大量的經歷,并積極采取相應的針對性措施,以便使會計報表能避免重大錯報的發生。

二、新審計風險模型的運用

(一)了解基本情況

這是必要程序,也是新審計風險模型的運用必須第一步要做好的。了解是真正意義的了解,目的在于將會計報表重大錯報風險識別和評估出來,并使進一步審計程序設計和實施出來。CPA需要將職業判斷運用好,從而規定應該了解的程度。這是一個連續的且動態的過程,需要進行信息的收集、更新和分析,這將伴隨著全部的審計過程。

1.了解運用的風險評估程序。CPA對被審計單位和環境進行了解和熟悉,需要通過下列風險評估程序的實施:(l)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進行詢問,以及對其他相關人員的詢問;(2)對程序進行分析;(3)觀察和檢查。在了解的過程中,要多開展一些討論活動,必須對項目組成員之間的討論加以充分利用。

2.了解的六方面。CPA對被審計單位和環境的了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l)一些外部因素,諸如行業狀況和監管環境之類;(2)單位性質;(3)會計政策在單位的整體運用情況;(4)單位目標、戰略和經營風險等相關內容;(5)考核財務業績;(6)內部控制。通過這些方面來對風險評估程序的性質和范圍、性質進行確定,CPA還需要對審計業務的具體情況和一些有關的審計經驗加以綜合考慮。

(二)評估兩大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

CPA對重大錯報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時,需要做好下面幾項工作:(1)在了解的過程中要做好風險識別,還要對各類交易、列報等加以綜合考慮;(2)在認定層次,有些領域或許有發生錯報的可能性,要將其與相關風險關聯思考;(3)要對識別風險的大小予以考慮,看其是否會造成會計報表重大錯報的發生;(4)主要是思考前一項所敘述的發生可能有大多。CPA獲取信息可以借助于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包括不同類型的審計證據和風險評估結果,以便對進一步審計程序實施時間和實施范圍進行確定。會計報表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起因是薄弱控制環境的可能性很大,薄弱的控制環境的影響十分廣泛,不能只局限于某一類。因而CPA有必要積極采取總體應對措施。在對錯報風險進行評估的時候,CPA就需要使所了解的控制聯系起特定認定。CPA或許會識別出一定的控制,將有助于特定認定發生重大錯報的防止;在對這些控制的有效性進行確認的時候,CPA就需要綜合考慮控制活動和其他的一些內控制要素。

CPA評估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前提就是審計證據的獲取,而在審計過程中會不斷獲取新的審計證據,因而也會不斷有相應的新變化產生。若是進一步審計程序實施后得到的審計證據和最初的發生矛盾,CPA就應該對風險評估結果進行及時修正,還要對之前的進一步審計程序進行修改。

(三)確定“總體應對措施”

根據評估的會計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新模型要求CPA有針對性地確定以下總體應對措施:(l)在對審計證據進行收集和評價的過程中,應該要求項目組始終保持職業懷疑態度;(2)分派的審計人員或專家,應該具有一定的經驗或者是有著特殊的技能;(3)加強督導;(4)對進一步審計程序進行選擇的時候,應該格外注意那些難以預見的程序;(5)總體修改擬實施審計程序的相關數據。

新模型還指出了整體審計策略會遭受的重大影響,主要是針對CPA評估的會計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另外還有總體應對措施的采取。主要包括兩大策略。一種是實質性策略,指的是CPA對于進一步審計程序的實施,更加側重于實質性程序;一種是綜合性策略,指的是CPA對于進一步審計程序的實施,對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兩種一起采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審計風險模型也會運用到會計報表層次,相比較這一模型運用于認定層次,在表示風險方面對采用非量化的方式更為側重??傮w上對應對措施更為強調,因為會計報表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會造成對多個認定的影響,所以,必須很好地配合兩個層次的運用風險模型,那么審計風險才有可能會最終降到容易接受的低水平。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風險導向審計;審計風險;審計風險模型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1

一、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審計風險的界定

研究眾多關于權威機構和學者關于現代審計的定義我們發現,一般認為審計就是一種發現審計對象偏差的過程(相對于審計標準而言),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受審計環境、審計技術等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必然有一些偏差是難以發現的,這就是所謂的審計風險。在現代經濟社會中,隨著審計對象及其所處的環境的復雜程度的不斷提高,客觀存在的審計風險越來越大,迫使審計理論和實務界不得不研究新的審計思路和模式來應對這種挑戰,這就導致了風險導向審計這種審計模式的出現。

風險導向審計是一種新型的、以風險防范為基礎的審計模式。風險導向審計經歷了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兩個階段。傳統風險導向審計主要是以被審計單位的交易活動為基礎,從具體業務的角度判斷是否存在重要錯報,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審計思路,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以被審計單位經營環境及經營風險為基礎,首先“自上而下”形成針對財務報表重大錯報的風險預期,而后再根據預期“自下而上”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對風險預期進行驗證的過程。相對于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從企業生存環境入手,更強調從宏觀的角度去了解和分析審計風險,從而對審計風險的把握更加全面、準確、深刻。

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與被審計單位相關的風險內涵非常廣泛,既包括與企業內部環境有關的風險(如行業風險、法律風險以及監管風險等),也包括與企業外部環境有關的風險(如經營風險、組織管理風險等),但是就審計活動本身而言,不可能――當然也沒有必要對與被審計單位有關的所有風險逐一進行識別和評估,只需要對與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有關的風險給予足夠的關注即可達到目的。當然,就被審計單位自身而言,不會任由各種風險隨意去蠶食、侵蝕其肌體,它會在盡可能的條件下通過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來增強免疫力,防范各種風險,這樣,有一部分重大錯報風險通過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免疫機制被化解了,剩余的重大錯報風險(簡稱剩余風險)才是審計活動中需要關注的重點,也就是說,剩余風險通常是審計人員要關注的審計風險的核心內容,需要通過進一步審計程序來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來驗證這種風險的存在及其影響。

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審計風險因素分析

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審計風險模型通常表述為:

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

從上述模型可以看出來,審計風險是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共同作用的結果。就財務報表的審計人員來說,重大錯報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風險,審計人員無法改變這種風險的大小,但是要對其做出客觀評價,并且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通常在審計工作開始之前,根據審計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是確定的,這樣,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結果,會直接影響檢查風險的大小,進而對決定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的選擇,最終決定審計成本的高低――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審計作為一種有償性的經營活動,審計成本對其意義非常重大。由此可見,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是審計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這也是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有別于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重要方面。

檢查風險指對于財務報表中既已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由于實施的審計程序不當等原因而未能將其有效發現的風險,這通常與審計人員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能力和水平有關,也與審計人員降低審計成本、追求審計效率的動機有關。

筆者認為,在構成審計風險的這兩種因素中,從模型本身來看兩者處于平等的地位,但是在實踐中,二者有很大的不同:(1)由于重大錯報風險和控制風險分別屬于客觀風險和主觀風險,因此對其采取的應對措施完全不同,對重大錯報風險需要“識透”,而對檢查風險需要做到“嚴控”;(2)由于可接受檢查風險確定后,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而針對重大錯報風險的風險評估程序是先行程序,因此,風險評估程序在現代風險導向模式中至關重要,其執行的效果會對后續程序產生直接影響;(3)檢查風險主要取決于實施實質性程序的質量,是整個審計過程的重心,耗用的審計資源最多,也是審計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

三、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審計風險控制

由于在審計風險模型中,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的性質不同,因此,要控制好審計風險,需要根據二者不同的特點,分別加以控制。

1.針對重大錯報風險實施風險評估程序時的控制

(1)正確區分報表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和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根據重大錯報風險影響范圍的不同,審計人員在進行重大錯報風險評估時通常將其分為報表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和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對于不同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因此,正確劃分兩種風險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

(2)準確界定剩余風險的范圍。由于與被審計單位相關的風險范圍非常廣泛,審計人員無法對其一一作出評估,風險評估主要是對經過過濾以后的剩余風險的評估,因此如何正確界定剩余風險是進行重大錯報風險控制的重要環節。

2.針對檢查風險的控制措施

檢查風險是在實施實質性程序進行取證的過程中產生的,對檢查風險的控制也就是對合理取證過程的控制,在這個過程中,要有效防范風險,應做到以下幾點:

(1)合理確定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是否正確是對審計程序運用是否恰當的全面詮釋,是對審計人員技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審計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需要審計人員合理選擇每一個審計程序。

(2)全面貫徹對各個環節的審計質量控制措施。審計質量控制是確保降低審計風險的重要措施,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認真貫徹質量控制措施,才能確保將審計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2010年修訂版)[S].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篇8

關鍵詞:審計信息化;內部控制審計;審計風險內部控制審計,是指會計師事務所接受企業委托,對企業特定基準日內部控制設計與運行的有效性進行審計,并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意見。而所謂信息化就是把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化數據處理工具和以信息論、系統論、數據庫以及計算機網絡等新興理論和技術應用于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進而實現會計工作的現代化。在新的形勢下,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對審計風險的影響和審計應采取的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對策成了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與信息化條件下相關的內部控制要素的現狀

(一)控制環境的現狀。信息技術使公司內部控制環境發生以下的變化:首先,內部控制層次明顯減少,崗位更加精簡。其次,信息化對公司管理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在企業的廣泛應用,不僅改變了傳統手工數據處理方式,而且觸發了企業管理模式、生產方式、交易方式、作業流程的變革。

(二)風險評估過程的現狀。在公司信息化環境下,業務流程的自動化降低了業務處理過程中源于人員疏漏或舞弊的風險,如果信息系統失靈或崩潰,重要信息被竊,都將給公司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信息技術環境下,風險變得更加復雜,其相應的危害性也更加嚴重。

(三)控制活動的現狀??刂苹顒邮瞧髽I為了保證指令得到實施而制定并執行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針對實現組織目標所涉及的風險而采取的必要防范或減少損失的措施。隨著計算機使用范圍的擴大,利用計算機進行的貪污、舞弊、詐騙等犯罪活動有所增加。 (四)信息與溝通的現狀。一個良好的信息溝通系統不僅要有向下的溝通管道,還應有向上的、橫向的以及對外界的信息溝通管道。網絡銜接企業各職能部門,實現會計和業務的一體化處理,使會計核算從事后的靜態核算轉變為事中的動態核算,信息需求者可以獲取實時信息,使得工作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接近不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這樣,內部控制可以由順序化向并行化發展。

二、信息化條件下內部控制審計存在的風險問題

(一)審計人員在信息化條件下的能力不足。審計的職責就是對會計信息使用人履行其應盡的義務,審計風險對審計人員來講是一條無形的標準,它能有效地保護會計信息使用人的利益,監督企業管理人員更加有效地管理好企業的經營活動。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審計工作質量還不盡如人意,審計風險已造成巨額的賠償損失,如果我們也能從立法的角度來看待審計風險的責任,就能十分有效地提高我國的會計工作與審計工作的質量。

(二)企業內部信息系統的環境可能存在安全問題。任何機構的內部控制環境均離不開信息系統的安全政策、標準和指南。息系統安全政策是對機構在信息系統的控制與安全方面的全面描述。如果機構內部尚不具有適當的信息系統安全政策,那么這將是是其內部控制的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其所面臨的風險是相當嚴重的。

(三)企業戰略目標在信息系統中的傳達過程可能產生風險。企業戰略目標已經成為決定企業競爭成敗的關鍵與核心問題之一,是企業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在總結歷史經驗、調查現狀、預測未來的基礎上,為謀求生存和發展而做出的長遠性、全局性的謀劃或方案。因此,企業戰略目標在信息系統中的傳達不可避免地與會計信息系統有效性密切相關。?

三、信息化條件下內部控制審計風險的評估策略探析

(一)評價相關人員及信息系統。評價內部審計人員、內部控制評價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和客觀性,以及信息系統的適當性,可以有效地降低相關審計風險。在評價他人的專業勝任能力時,外部審計人員應當考慮其專業資格、職業經驗與技能等相關因素。在評價他人的客觀性時,外部審計人員應當考慮是否存在某些因素,將削弱或者增強其客觀性。

(二)選擇自上而下的方法。選擇自上而下的方法并且考慮相關的信息系統控制,審計人員可以逐步找到風險的來源。當在識別和評價企業層面的控制風險時,應當把握重要性原則。外部審計人員應當綜合運用詢問適當人員、觀察經營活動、檢查相關文件、穿行測試和重新執行等方法識別與業務層面相關的控制的風險。

(三)有效而又準確地評價控制缺陷。根據已有的信息系統流程,通過有效而又準確地評價控制缺陷,可以進一步識別和評價相關風險。內部控制的特定領域存在重大缺陷的風險越高,給予該領域的審計關注就越多。審計人員應當考慮信息系統和相關人員相結合處理這些情況的有效性,進而較為準確地識別和評價審計風險。

四、信息化條件下內部控制審計風險的應對策略探析

(一)采取預防性的總體應對措施。加強對在職審計人員電算化應用水平的培訓,同時加快和財經類高校聯合辦班,專門培養復合型知識結構的審計系統開發人員,使他們成為電算化審計的專業技術人員

(二)在內部控制審計整個過程中強化風險防范意識。一方面,評價企業的內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確保會計電算化系統中會計記錄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護資產的完整性。通過以上兩方面的評價,可以判斷企業內部控制系統能在何種程度上防止或發現會計報表中的錯誤及經營過程的舞弊。

(三)加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環節以及后續環節的風險控制

做好審計發現問題的綜合分析工作,強化精品意識,提升審計報告的層次和水平是提高審計報告質量的關鍵。應該好以下四方面質量控制:一是對審計發現進行深加工,防止問題定性表面化;二是審計報告立意要高,防止內容庸俗化;三是審計結論要客觀準確,防止言而無據;四是提出的審計意見和建議要有可操作性,防止純理論化。

本文建議,事務所應該結合三級復核制度建立一套全面有效的風險管理制度,同時建立風險管理檔案、成立風險管理部門,設置風險績效考核指標,對風險實行實時監督和控制,并按審計事項對審計風險進行分類整理和綜合分析,以對未來審計事項提供參考和預警。(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相新江,2006:《論信息化應用中審計風險及應對措施》,《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精品99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