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μmol/L78例;除上述表現外,同時伴有嗜睡、神經活動減弱、不愿吃奶等..." />
時間:2024-01-11 11:51:4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新生兒黃疸的護理評估,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289―01
新生兒黃疸又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的常見病。發病原理是由于血液中非結合型的膽紅素含量過高。當黃疸嚴重時,未結合膽紅素能通過血腦屏障,引起下丘腦、大腦基底節和第四腦室的腦細胞變性、受損及壞死,導致膽紅素腦病,直接威脅小兒生命或造成嚴重神的中樞經性系統后遺癥。我們通過進行護理干預措施加速糞便的排出及皮膚的排泄等,在臨床上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選擇10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的臨床治療進行跟蹤調查,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臨床表現僅為皮膚黃染、實驗室檢查血清總膽紅素濃度>221μmol/L78例;除上述表現外,同時伴有嗜睡、神經活動減弱、不愿吃奶等,并有不同程度感染或溶血等22例。
1.2 護理干預方法
1.2.1藍光療法
藍光照射療法是通過利用藍光照射的方法,使4Z,15Z-膽紅素轉變為水溶性的4Z,15E-膽紅素異構體,從而易于從膽汁和尿液中排出體外,達到退黃的療效。
藍光照射治療的護理干預方法簡便而且安全,護士為具體的操作人員。具體操作方法為將患兒全身,用深顏色尿布遮住會,戴好眼罩。放入已預熱好的光療箱中。我科的光療箱為單面藍光,護士一般每2小時給患兒更換一次,仰臥、側臥、俯臥交替進行。俯臥時,專人守護,以免口鼻受壓影響呼吸。在藍光照射的同時,給患兒適當多飲水,補充水分,并幫助膽紅素異構體自尿液排出。藍光照射治療的護理干預措施簡便有效。
1.2.2新生兒沐浴
患兒游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在加速新生兒的結合型膽紅素的代謝上能夠取到很好的效果。在護士的陪護下,抱住嬰兒進行游泳運動,保持頭部的呼吸順暢以及注意嬰兒的手足運動情況,每天1次,每次10―20分鐘,促使新陳代謝加快,促進皮膚排泄,清除皮膚黃染。
1.2.3新生兒撫觸
通過撫觸按摩,促進皮膚代謝,按摩腹部以促進腸道蠕動,促進消化道排泄。
2 結果分析
經過臨床早期護理干預4d―7d后,新生兒黃疸治療效果顯著。其中有明顯康復效果的患兒有89例,皮膚黃染全部消退,患兒能夠正常吃奶和睡眠,實驗室檢查血清總膽紅素濃度
3 討論
本文所進行的一系列針對新生兒黃疸的早期護理干預措施,通過臨床資料分析和臨床實踐檢驗證明了其治療的有效性。綜合運用各種護理干預措施,注重在早期的治療,最大程度地增加新生兒黃疸康復的可能性。對新生兒黃疸的早期進行護理干預,我們探索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在護理干預過程中,我們十分注意各種護理干預方法的相互配合運用,以期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姜永芳.足月新生兒黃疸的早期干預與評估研究[J].菏澤醫學??茖W校學報,2008,20(1):20-21.
可提高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 臨床可積極采用?!娟P鍵詞】 新生兒黃疸;臨床護理;膽紅素腦病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59
新生兒黃疸屬于早期新生兒中一類較為常見的病灶。針對該疾病 , 臨床主張采取藍光治療[1]。在治療期間 , 為了達到最佳效果 , 實施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顯得非常重要。本次將 86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 主要是探討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護理方法及效果, 現將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入選的 86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于 2014年 2月 ~2015年 2月收治于本院, 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有關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診斷標準。其中男 48例, 女 38例;足月兒 40例、早產兒 46例;發病時間分布:24例在出生 1 d內發病、28例在 1~3 d內發病、20例在 4~7 d內發病 , 其余14例在 1~2周內發病?;純褐饕呐R床癥狀包括發熱、缺氧、產傷以及體溫低等。
1. 2 方法 此次入選的 86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主要采取藍光治療方法 , 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 具體內容如下。
1. 2. 1 病情觀察 在護理期間 , 需對患兒病情進行嚴密觀察, 詳細了解患兒相關的喂養方式、保暖方法以及體質量等。定期對患兒的體溫進行測量 , 同時嚴密觀察患兒尿液以及大
作者單位:136200 吉林省遼源市婦嬰醫院
便的顏色改變情況, 從而獲取患兒黃疸狀況。
1. 2. 2 健康宣教 由于新生兒年齡的限制 , 因此主要需做好新生兒家屬的健康宣教工作, 告知家屬黃疸疾病的危害性 , 引起家屬的重視。護理人員需積極主動與家屬進行溝通 , 從而增強治療的配合度。
1. 2. 3 飲食護理 對于黃疸患兒來說 , 倘若有吸吮乏力癥狀發生 , 則會導致喂養艱難 , 因此需要實施少量多次喂養措施 , 或者采取間歇喂養措施;與此同時 , 需將奶量攝入維持在合理水平內。
1. 2. 4 病理整體護理 針對患兒具體病理情況 , 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①若患兒血清膽紅素過高 , 需采取藍光治療措施。在治療期間 , 需采取黑色眼罩保護患兒的雙眼 , 以此避免視網膜損傷。保護患兒隱私部位 , 治療時長維持在3~5 d。在治療期間, 倘若不顯性失水明顯加重, 需及時補水。對患兒采取保暖措施 , 同時對腹瀉以及發熱做好相應預防工作。②合理采取白蛋白以及酶誘導劑。糾正酸中毒 , 給膽紅素與白蛋白的結合提供便利 , 進一步有效降低膽紅素腦病的發生。③規范科學進行補液 , 以不同補液內容為依據 , 合理調控速度 , 充分避免高滲性藥物快速滴入的行為 , 以此使膽紅素流入腦組織的現象得到有效控制。
1. 3 療效判定標準
1. 3. 1 臨床護理效果 結合羅文英[2]作出的研究 , 并以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情況為依據 , 將患兒臨床護理效果分為三個等級:①痊愈:皮膚黃疸完全消除;小便顏色恢復正常;經復查 , 患兒血清總膽紅素
1. 3. 2 滿意度 采取自制調查問卷 , 將患兒對護理的滿意度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 由家屬輔助填寫完成??倽M意度為滿意和較滿意兩者之和。
2 結果
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 , 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 痊愈78例、有效 6例、無效 2例, 總有效率為97.67%。滿意 70例、較滿意 12例、不滿意 4例, 總滿意度為95.35%。 3 討論
在醫學領域中 , 將出生 28 d內新生兒引發的黃疸視為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臨床兒科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 , 膽紅素生成偏多、膽汁排泄障礙以及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是主要的致病因素[3]。此類患兒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發熱、缺氧、產傷以及體溫低等[4]。在臨床中 , 主要采取藍光治療。為了改善患兒預后 , 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顯得極為重要。本次提到的護理方法包括嚴密觀察患兒病情、健康宣教、飲食護理以及病理整體護理等[5,6]。有學者經研究表明 , 對新生兒黃疸患兒采取對癥護理效果顯著 , 能夠提升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此次得出了與該學者相一致的研究成果[7]。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 痊愈 78例、有效 6例、無效 2例 ,
總有效率為97.67%。在患兒對護理的滿意度方面, 滿意 70例、
較滿意 12例、不滿意 4例, 總滿意度為95.35%。
綜上所述 , 對于新生兒黃疸患兒 , 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
采取對癥護理措施具有顯著優勢 , 能夠提高護理效果 , 同時
提高患兒對護理的滿意度。但需充分注重的是 , 需對新生兒
膽紅素腦病、遺留神經后遺癥采取有效護理措施 , 進一步為
患兒預后效果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許敏 .新生兒黃疸 120例臨床護理 .現代養生 , 2014(6):231.
[2]羅文英 .早期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分析 .當代醫學 , 2013, 19(15):115-116.
[3]陳玲 , 楊梅 .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的護理體會 . 醫藥前沿 , 2013(14):294-295.
[4]蒲玲 . 新生兒黃疸的觀察與護理 . 醫學理論與實踐 , 2013(13): 1786-1787.
[5]高鴻英 ,苗福榮 ,劉春平 , 等 . 35例新生兒黃疸的早期觀察與護理. 醫療裝備 , 2013,26(7):90-91.
[6]王燕 ,劉娜 ,孟麗 . 綜合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醫藥前沿 , 2013(31):15-16.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隨機選擇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我院產科出生的88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3例,女45例,早產兒26例子,足月兒62例;自然分娩29例,剖宮產59例。所有患兒中,出現黃疸時間:24小時以內19例,1-2天45例,2-7天24例。膽紅素功能下降者24例,膽汁排泄障礙者19例,膽紅素生成過多者45例,所有患兒入住我院均多表現為面目局部皮膚黏膜黃染。
1.2檢查方法與病因分析均對患兒行白蛋白、血清總蛋白、靜脈血總膽、血常規、血培養、大小便常規及C-反應蛋白等檢查。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如若伴有溶血,需檢測患兒家屬的血型;為判斷患兒是否為阻塞性黃疸,需行B超檢查?;純赫T發黃疸的影響因素較多,不僅包括主觀因素也包括客觀因素,經我院檢查后,總結病理性黃疸的相關因素,具體概括為以下:①感染因素37例。因素概括為,新生兒常見疾病肺、肝炎、膿皰瘡及臍炎等[1]。②母乳性病理性黃疸25例。③溶血病病理性黃疸16例。④原因不明10例。
1.3治療采用藍光光療治療患兒黃染,時長8-12小時,直至患兒膽紅素下降至7mg/L以內停止光療。于照射前用黑布遮蓋患兒雙眼與生殖器,避免光療對其造成傷害,光光療。新生兒血溶病,采用靜脈注入丙種球蛋白,劑量以500mg/(kg.d)為準。88例患兒經我院治療3-5天后,病情均得到緩解,所有患兒均預后狀況良好。
2護理
2.1健康宣教患兒入院后,醫護人員向患兒家屬展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健康宣教,詳解病理性黃疸的病因,包括客觀因素、主觀因素,讓其了解該疾病對患兒身體健康造成的影響,從而提高認知度[2]。
2.2一般護理一般護理:①24小時內嚴密觀察患兒面目局部或周身皮膚黃染狀況。②詳細記錄患兒進食、排便時間。③判斷患兒吸吮能力。吸吮能力較弱者,護理人員給予耐心、細心喂養,為患兒營養支持提供保障。④低血糖患兒需行靜脈注入濃度為10%的葡萄糖溶液。
2.3光療護理我們先采用醫學儀器評估患兒病理性黃疸程度,后對其稱重與檢測身體體征,護理人員觀察患兒排便情況。行光療前,護理人員先對其實施周身清洗,后喂食、修建指甲,采用眼罩護眼及黑布遮蓋生殖器,避免光療對部位造成影響。均對患兒行藍光光療,箱內溫度、濕度分別維持為28-30°C、55%-65%。為獲取最佳光療療效,行光療的位置至關重要,將患兒衣物去除,躺于床中央,調節患兒周身與光療燈管的最佳距離。醫護人員于患兒行光療期間,每間隔2-4小時內需檢測患兒生命體征,檢測血壓、脈搏、心跳以及體溫等指標。尤其關注患兒的體溫變化,根據體溫變化調節藍光箱內的溫度、濕度,通常應保持患兒體溫處于(36.5-37)°C以內。觀察患兒黃疸程度是否出現變化,檢查患兒周身皮膚,查看皮膚黃染狀況,及時發現病情的惡化及早采取措施具有重要意義[3]。如:行藍光光療中,患兒周身皮膚是否干燥且有無發疹及發紅等現象,為促進光療順利完成,護理人員給予患兒靜脈注入營養液,為行光療提供營養支持。此外,如有需要者,也可喂母乳。
3討論
引起新生兒誘發病理性黃疸的因素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因素呈現復雜化,但母乳性、感染性及溶血性是新生兒患病理性黃疸的主要原因。其中,母乳性病理性黃疸與新生兒的膽紅素水平具有直接關系,分為早發性、遲發性兩種,針對病發時間差異,產婦需采取我院建議的措施:①早發性。早發母乳性病理性黃疸患兒,建議產婦增加新生兒吸吮母乳的次數,提高其腸道蠕動水平,促進排便,進而降低新生兒膽紅素的吸收率。②遲發性。建議產婦先暫停新生兒吸吮母乳3天左右,后行全面檢查,針對主要病因采取治療方法。
【關鍵詞】混合喂養;單純母乳喂養;膽紅素;黃疸指數;通便性能;新生兒黃疸
黃疸即膽紅素血癥,屬于引致嬰兒(新生)眼球泛黃、皮膚泛黃的直接誘因。若初乳分泌量(分娩后前3d)比較少,嬰兒(新生)機體需求在無法達到的情況下,患黃疸的幾率就會增高 [1]。本文為了探析新生兒黃疸的出現和母乳喂養的相關性,在本次的新生兒黃疸研究中,抽選2011-04-08到2013-02-08我院130例正常新生兒為探析對象,具體見下文。
1 資料和方法
1.1病人資料
抽選2011-04-08到2013-02-08我院130例正常新生兒為探析對象,男性74例,女性56例。依照喂養形式分組:60例單純母乳喂養,稱為母乳組,70例為混合喂養,稱為混合組。在母乳組中,28例(46.67%)為順產,32例(53.33%)為剖宮產。在混合組中,34例(48.57%)為順產,36例(51.43%)為剖宮產。無論是母乳組,還是混合組,母嬰都未有合并癥、伴隨癥。此外,母乳組與混合組Apgar評分:10分。
1.2探析方法
在母乳組中,有充足的母乳分泌量,且只需純母乳喂養。在混合組中,分泌母乳量欠缺,單純吸吮母乳無法滿足新生兒機體需要,與此同時,給予配方奶(按需添加)。每日記錄母乳組與混合組的胎便初排、體重數量、大小便次數以及哺乳次數,且對膽紅素值行皮測,并對黃疸顯現與消失狀況、皮膚顏色予以觀察。
1.3評估標準
根據膽紅素測定情況實施評估標準,于部分母乳喂養完畢之后,對混合組予以測定;于純母乳喂養完畢之后,對母乳組予以測定。無論是混合組,還是母乳組,所有新生兒均通過皮測黃疸儀(JH20-IC)對膽紅素情況予以測定,測定部位:正中眉弓上方(前額,緊貼皮膚),測定方法:垂直測量,以3次垂直測量之后的平均膽紅素值為標準[2-3]。
1.4統計方法
統計軟件:SPSS15.0,數據檢驗X2 檢驗。若P
2 結果
比較母乳組與混合組的胎便初排狀況、高膽紅素血癥顯現幾率、大便次數、黃疸指數以及胎便轉黃情況,母乳組的各項情況比混合組好,P
3 討論
黃疸屬于出生7日內嬰兒的常見病癥,若黃疸嚴重,則對健康發育極其不利。依照膽紅素代謝情況,據統計,在足月兒之中,會有55%左右的新生兒患生理性黃疸,在早產兒中,會有80%患生理性黃疸。據臨床觀察,通常產婦的初乳分泌量(分娩后前3d)都比較少,無法達到嬰兒(新生)機體需求,因此此時患黃疸(高膽紅素血癥)的幾率很高[4]。本文研究發現,在母乳組中,黃疸發生率:2.67%,在混合組中,黃疸發生率:16.00%,且母乳組的各項情況(胎便初排狀況、大便次數、黃疸指數以及胎便轉黃情況)均比混合組好,P
參考文獻
[1] 邵國清,王杰秀,張明明.新生兒黃疸與母乳喂養的關系探討[J].社區醫學雜志,2012,10(17):144- 145.
[2] 劉靜,周海洋,王璇暢.新生兒黃疸與母乳喂養關系探討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1,18(14):18- 19.
[3] 申衛紅.經皮黃疸測定儀與藍光照射配合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探討[J].中外醫療,2013,19(15):159- 160.
[4] 肖翔燕.系統性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膽紅素水平以及排便狀況的影響[J].當代護士??瓢妫ㄏ卵?,2013,17(14):181- 182.
表1:母乳組與混合組的胎便初排狀況、高膽紅素血癥(黃疸)顯現幾率、大便次數、黃疸指數以及胎便轉黃情況對比
小組名稱n黃疸指數胎便轉黃時間每日排便次數胎便初排時間黃疸發生率
母乳組6085.50±17.0632.79±4.134.81±2.356.95±1.872(3.33%)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322―01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血清膽紅素濃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膚、鞏膜及黏膜等黃染的癥狀,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部分病理性黃疸可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產生膽紅素腦病。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疾病之一,國內報道在世界范圍內發病率40%~50%[1],本院2010-2012年10月,對108例新生兒黃疸進行家庭訪視,對其進行觀察、治療及護理,效果滿意,現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08例新生兒黃疸,男68例,女40例,生理性黃疸 60例,病理性黃疸48例。均在第1周家庭訪視中發現嬰兒有黃疸,其家人均未發現,并向其家人講解黃疸的相關知識,注意觀察嬰兒的精神狀態,吃奶情況以及嬰兒黃疸顏色、部位等變化。第3周60例新生兒黃疸自行消退,確定為生理性黃疸,48例新生兒仍有黃疸,顏色加深,嬰兒一般情況良好,查血清膽紅素均超過 12 mg/dl,通過詢問病史、家族遺傳史以及觀察嬰兒一般情況,考慮黃疸與母乳喂養有關,向其家人建議停止母乳喂養 1周,改為人工喂養,3天后4例新生兒黃疸下降,3周后黃疸消退,確定為母乳性黃疸,1例新生兒仍然較重,再次與其家長溝通,發現家長未給予重視,沒有停止母乳喂養,認為小兒吃奶正常,沒有生病,同時害怕小兒營養不良,再三向其家長耐心地解釋,打消顧慮,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養,改為人工喂養,并來我院檢測黃疸的指數仍然很高,開始配合光照療法及藥物退黃治療,8周后嬰兒黃疸消退,影響嬰兒正常預防接種。
2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兒生理特點
2.1.1膽紅素生成較多 由于新生兒紅細胞數目相對較多,且其壽命比成人短20~40天,破壞快,每日生成膽紅素約為成人2倍以上,旁路膽紅素來源多,產生膽紅素的潛力大。
2.1.2肝臟功能不完善 肝細胞內Y、Z蛋白含量低,對膽紅素攝取能力差,出生后5~15天可達到成人水平;肝細胞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結合膽紅素的功能不足。
2.1.3腸肝循環特殊性 初生嬰兒的腸道內細菌量少,不能將進入腸道的膽紅素還原成糞、尿膽原,加之新生兒腸道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較高,能將結合膽紅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結合膽紅素,后者經腸壁吸收經門靜脈到達肝臟,加重肝臟負擔。
2.2母乳喂養引起的病理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即母乳喂養的嬰兒可發生母乳性黃疸,而且發生率較多,達到1%左右。其特點是非溶血性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常與生理性黃疸重疊且持續不退,嬰兒一般狀態良好,黃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養后3天,如黃疸下降即可確定母乳性黃疸。
3 病情觀察
3.1精神狀態觀察 新生兒一般精神狀態良好,若出現嗜睡、反應差、擁抱反應減弱等,要注意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嚴重可致嬰兒死亡。
3.2 皮膚、鞏膜色澤觀察 注意觀察皮膚、鞏膜色澤變化,根據患兒皮膚黃染的部位和范圍,估計血清膽紅素的近似值。若新生兒黃疸從鞏膜、頭面部,逐漸擴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顏色加深,說明黃疸逐漸加重,應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詳細掌握患兒的黃疸發展狀況,對于生后24h出現皮膚鞏膜黃染并發展迅速的患兒應高度重視,避免溶血癥及核黃疸的發生。
3.3喂養奶量觀察 生理性黃疸和母乳性黃疸不影響嬰兒的飲食,這一點也是嬰兒家長不重視的原因,認為小兒吃奶正常,身體沒有病,其實是家長缺乏黃疸的相關知識,應引起廣大嬰兒家長注意。若嬰兒出現拒乳、喂養困難、吮吸無力等,應予以重視,及時治療,防止核黃疸發生.
3.4糞便、尿液觀察 觀察嬰兒糞便、尿液顏色的變化情況。尿液顏色變化,反映黃疸輕重變化,新生兒溶血病引起的黃疸,尿液呈醬油色;糞便由淺黃轉為白色,應考慮膽道閉鎖引起的黃疸。所以,糞便、尿液觀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時診斷和治療。早吮吸、早開奶可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刺激腸蠕動,以利于排便,減少肝腸循環[2]。
3.5生命體征觀察 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及有無出血傾向,患兒哭聲、吮吸力、肌張力的變化,判斷有無感染以及有無核黃疸的發生。
4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
4.1藍光療法護理 藍光照射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療效好且無嚴重副作用,得到廣泛使用,它能使血中間接膽紅素經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膽紅素,使之易于從膽汁及尿液中排出[3]。在護理過程中,首先評估患兒的黃疸程度,稱體重,檢測生命體征及觀察大便情況。光照療法用藍光照射治療時,嬰兒雙眼應用黑色眼罩保護,以免視網膜受損,除會陰、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持續時間1~4天。光療時不顯性失水增加,應注意補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發熱、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或遵醫囑給予補液和白蛋白治療,糾正酸中毒,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4.2 提早人工喂養暫停母乳喂養 提早人工喂養可刺激腸道蠕動,促進大便和膽紅素的排出。本文48例嬰兒均為母乳性黃疸,停止母乳喂養3~7天后,黃疸下降,認為此母乳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過高,使膽紅素在腸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黃疸。
4.3 健康宣教 講解黃疸病因及臨床表現,以了解病情的轉歸,取得家長的配合;既往有新生兒溶血癥流產或死胎的孕婦,應講解產前檢查及胎兒宮內治療的重要性,防止新生兒出生時溶血癥的發生。對膽紅素后遺癥者,應給予康復治療和護理的指導,母乳性黃疸的患兒,母乳喂養可暫停1~4天或改為隔次母乳喂養,黃疸消退后再恢復母乳喂養。 1例嬰兒家長未予重視,致使嬰兒8周后黃疸才消退,影響嬰兒預防接種,這應引起廣大家長及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紅細胞酶缺陷者,忌食蠶豆及其制品,患兒衣物保管時勿放樟腦丸,并注意藥物的選用,以免誘發溶血。
5 小結
通過總結108例新生兒黃疸的觀察與護理經驗,有助于在日后的護理工作盡快找出原因,及時開展治療,加強對廣大家長的健康宣教,防止膽紅素腦病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顧惠英.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的舒適護理.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6,10(10):35.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指出生28天內期間,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導致皮膚、黏膜及鞏膜被黃染的一種病癥。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后者嚴重時會導致膽紅素腦病,嚴重危害患兒的生命健康,有效的治療和科學的護理至關重要,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9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通過加強觀察及護理,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90例研究對象均為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黃疸患兒,男52例,女38例,患兒年齡為12h~8d,其中,生理性黃疸47例,母乳性黃疸17 例,病理性黃疸26例?;純壕憩F為不同程度的全身的黃染,血清總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均高于正常值。
1.2 方法
所有新生兒黃疸患兒入院后對其病情作出評估,做好基礎護理,并進一步了解患兒黃疸出現的時間和病情發展狀況,針對不同的病因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對26例病理性黃疸患兒進行光療治療。
2 護理
2.1 基礎護理
(1)密切關注患兒的體溫、呼吸及心率等基本生命體征的變化,觀察皮膚及面部黃染的程度和部位,還要注意觀察糞便的顏色,同時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和吮吸情況等。
(2)消毒護理:定時對病區進行紫外線消毒,接觸患兒前必須清洗雙手,進入病區需換消毒衣服、帽子和拖鞋,患兒的生活用品及食具專用,使用前后都要進行清洗和消毒,預防交叉感染。
(3)喂養護理:對患兒進行按需哺乳,在做好母乳喂養的同時加喂水以促進排尿和排便,從而促進膽紅素的排出。對于鼻飼喂養的患兒要加強口腔護理,以防患兒口炎和唇部干裂。
(4)皮膚護理:每天堅持給患兒洗澡,用溫水認真擦洗腋下、腹股溝,做好臀部的清潔護理。用75%乙醇或0.75%稀碘酊擦拭臍帶,每日2~3次,以防止臍炎的發生。
(5)心理護理:做好家屬的宣傳教育工作,將黃疸的發病原因和臨床表現及護理注意事項告知家屬,耐心回答他們提出的疑問,安撫家屬以減輕其心理負擔,取得家長的信任并保持良好的醫患關系。
2.2 生理性黃疸的護理
生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后2~3d出現,最遲在第5d出現。本研究中,47例被確診為生理性黃疸,小兒沒有其他癥狀,精神反應良好,個別新生兒吃奶稍差。生理性黃疸無需治療,護理措施主要是注意新生兒的保暖,勤哺乳,供給足夠的熱能和水分,促進胎便的排出,以減少膽紅素的積累,從而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
2.3 母乳性黃疸的護理
本研究中17患兒被確診為母乳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3d左右出現,常與生理性黃疸重疊且2周左右后持續不退,停止母乳喂養3d后黃疸癥狀減輕。護理方面提倡暫停母乳喂養,提早人工喂養以刺激新生兒腸道的蠕動,促進胎便便和膽紅素的排出。但為了防治新生兒對配方奶的依賴,也可使用顧平等設計的新生兒哺乳輔助器補充配方奶的方法,既可以降低新生兒血中膽紅素的積累,又避免造成新生兒對配方奶的依賴。
2.4 病理性黃疸護理
本研究中,26例新生兒被確診為病理性黃疸,采用光照療法給予治療。藍光療法是一種通過熒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1)患兒入箱前的準備。脫去患兒衣褲,并對患兒全身進行清潔,剪短指甲,佩戴黑色遮光眼罩保護雙眼,用布條保護好新生兒的外生殖器,選擇舒適的。調節箱的溫度保持在30~32℃。
(2)入箱后的護理。光療時注意及時更換,保持患兒全身均勻受光,俯臥照射時要有專人護理,密切觀察患兒鼻腔是否受壓,定時測量箱溫和患兒體溫的變化,使患兒體溫保持在正常范圍內,如果患兒在光療過程中出現發熱、皮膚脫水、呈現青銅色、驚厥、嘔吐、呼吸暫停等突況,應暫停光療并及時告知醫生。
(3)口服瓊脂的護理。瓊脂中的纖維素可以使光療過程中轉化了的膽紅素穩定在溶液中,降低被細菌轉化的可能,通過膽紅素的結合和排泄。瓊脂用10%~15%的葡萄糖溶解后喂食,每次500mg/kg,6~7h/次。應在患兒情緒平靜時喂食,以免嗆咳,大便次數過多時應停止喂食。
(4)撫觸護理。對生命體征平穩的患兒可進行撫觸護理,每日1次,每次10min~20min。對患兒頭頸部、胸腹部及四肢、背部進行標準有序的撫觸,頭頸部和背部的撫觸用指捏法,四肢的撫觸用擠捏法,力度要輕柔,每個動作重復3次。撫觸者需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對患兒進行充滿愛意的撫觸,當患兒因疲勞、煩躁、饑餓有抵觸情緒時應停止撫觸。撫觸能夠刺激迷走神經的興奮性,增加胃泌素和胰島素等的分泌,促進患兒對乳汁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胎便的排泄。
3 結果
47例生理性黃疸患兒和17例母乳性黃疸患兒通過藥物治療及針對性的護理,均痊愈出院;26例病理性黃疸患兒接受藍光照射的平均時間為7~8h,療程為4~5d,臨床癥狀均得到改善,均痊愈出院。
4 護理體會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一種病癥,對于生理性黃疸患兒,只要給予及時有效的護理就能痊愈。如果不能及早發現并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容易導致生理性發展為病理性,持續時間過久會造成神經中樞收到損害從而引發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嚴重危害患兒的健康。
綜合有效的護理內容,是保證患兒能夠得到有效治療的基礎。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根據黃疸患兒發生的實際情和具體發病原因,除了采取常規護理方法外,還要針對不同類型的黃疸給予針對性的觀察和分析,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策略,為其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使患兒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周根秀.127例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護理體會[J].臨床護理,2012(8).
[2]解中芬,康朝風.新生兒黃疽的整體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19).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健康教育;干預
新生兒黃疸(又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指新生兒全身皮膚、黏膜及鞏膜出現黃色的臨床現象。當血清膽紅素>85.5~102.5 μmol/L時,新生兒即呈現黃疸。新生兒黃疸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屬于正常生理現象,絕大多數新生兒在出生后2~5 d開始出現黃疸,足月兒在10~14 d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至3~4周消退[1]。病理性黃疸:黃疸出現早(24 h內);黃疸重,手足心發黃,血清膽紅素>205μmol/L;黃疸退而復現或迅速加重,血清膽紅素每天升高>85.5 μmol/L等;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由于生理性黃疸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其表現與病理性黃疸易混淆,且大多數家長對此缺乏足夠的了解和正確的認識,因此,針對患兒父母開展有關新生兒黃疸的健康教育就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護理措施。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期間對156例新生兒黃疸癥患兒進行了觀察,并運用健康教育對其進行了輔助治療和有效干預,現將具體措施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患兒的一般資料
病名例數黃疸開始時間黃疸持續時間血清膽紅素黃疸原因生理性黃疸136生后2~3 d1~2周85.5 μmol/L以上無明顯誘因母乳性黃疸12生后4~7 d1~2個月106 μmol/L以上母親泌乳不足新生兒溶血癥6生后24 h內1個月155 μmol/L以上母嬰血型不和、貧血其 他2生后2~7 d2~4周126 μmol/L以上先天性疾病1.2 治療:一般情況下,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仍需密切注意觀察,以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對病理性黃疸或黃疸程度重的患兒根據病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如下。
1.2.1 一般療法:①提早喂奶誘導建立正常腸道菌群,保持大便通暢,減少腸肝循環,不用對肝臟有損害及可能引起溶血的藥物;②糾正缺氧和水、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注意保暖,供給營養。
1.2.2 對癥治療:一般采用光照療法。溶血性黃疸患兒需延長藍光治療時間,可連續照射24~72 h。光照療法是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但早產兒肝臟功能不成熟,產生白蛋白少,故除進行光療外還要同時給予輸白蛋白以減少游離膽紅素,促進黃疸的消退,減少發生核黃疸的危險[2]。
2 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的方法
2.1.1 會談法:安排正式會談和利用工作間隙,按照預定的健康教育內容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交談,以建立護患雙方相互合作和信任的關系,并獲得對方對患兒疾病所持態度和問題的自我陳述。
2.1.2 觀察法: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安排較多的時間與患兒家長接觸,從其語言、語氣、行為和對治療的配合程度的觀察中了解并分析健康教育的效果。
2.1.3 心理評估:通過觀察和交談中收集的資料,對患兒家長進行多方面評估,根據個體差異選擇相應的健康教育措施,分析其理解和接受程度,并作出改進和補充。
2.2 健康教育內容
2.2.1 生理性黃疸:①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現象。許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2~3 d后面色發黃,過幾天更明顯了,感到很害怕,甚至誤認為孩子得了肝炎。實際上,這個時期的黃疸大部分是正常現象,只有少數情況是由于疾病造成的。我們通過向新生兒父母提供關于新生兒黃疸的書面和口頭信息,增強了他們對醫護人員的信任,逐漸消除了思想顧慮。②有些家長由于經驗不足或生活習慣,在對嬰兒的日常生活照顧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因為害怕受涼而不愿為嬰兒洗澡、換衣;因為害怕受風或見光而緊閉門窗,甚至連窗簾也從不拉開。而出現黃疸的患兒常會因皮膚搔癢和干燥脫屑而煩躁、哭鬧,且室內通風不足和光線黑暗會延長黃疸持續時間。因此,我們重視日常生活宣教,指導他們形成科學的生活習慣,鼓勵并幫助他們經常給寶寶洗澡,保持嬰兒全身皮膚的清潔,勤換衣物,天氣晴朗的時候讓嬰兒隔著玻璃曬曬太陽,充分接觸陽光,同時保持室內的光線充足??吹胶⒆佑蔁┰曜兊冒察o,黃疸程度明顯消退的表現,家長們認識到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并積極地配合治療,間接達到了減輕黃疸、縮短黃疸持續時間的目的。③母乳是嬰兒的最好食品。現在有些年輕的母親或擔心身材變形,或以工作忙為借口,不愿給嬰兒哺乳,是造成新生兒黃疸的因素之一。據臨床研究,早期新生兒黃疸程度與出生后體重下降有密切的關系。目前提倡母乳喂養從母親產后半小時開始,這樣既可避免浪費極有營養價值的初乳,還能加強新生兒腸蠕動,促進胎糞排出,減輕新生兒黃疸的程度。結合臨床,向患兒家長闡明母乳喂養不但能促進患兒黃疸的消退,更能達到促進自身的恢復和預防育后并發癥的目的。以此鼓勵患兒母親保持健康的心態,堅持施行母乳喂養,且哺乳次數不應少于8~12次/d。經過反復耐心的宣教,患兒父母均能采納建議,轉變態度,愉快地接受了喂哺母乳的任務,為改善患兒的身體狀況和黃疸的順利消退打下堅實的基礎。
2.2.2 病理性黃疸:①母乳性黃疸:經臨床統計,70%以上的產婦分娩后0~24 h僅分泌不足5 ml的乳汁,是母乳喂養兒發生早發性母乳性黃疸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況下,鼓勵母親繼續授乳,適當增加水分與熱量的攝入,減輕新生兒體重降低程度,提高母乳喂養率,對促進黃疸的消退和預防新生兒腦損傷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有些患兒在繼續接受母乳后仍出現黃疸,家長們就增加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因此,在進行心理開導和常規健康教育的同時,向患兒家長介紹發病原因和應對措施,適當調整母乳喂養的次數和時間,如改為隔次母乳喂養逐步過渡到正常母乳喂養,黃疸嚴重,患兒一般情況差時,可考慮暫停母乳喂養,黃疸消退后再恢復母乳喂養的方法,使得家長們減輕了心理負擔,接受了正確的喂哺方式,達到了配合治療、促進疾病恢復的功效。②對于新生兒溶血癥,常要向家長講明病因、治療方案等與疾病相關的知識,積極反饋患兒的病情轉歸,客觀的介紹臨床上此類疾病的預后情況,消除了患兒父母內心的疑慮和不安。在進行長時間蘭光治療的過程中,也能保持足夠的耐心,及時為患兒補充營養和水分,為疾病的治療起到積極的作用。③病理性黃疸患兒除結合以上宣教內容外,還需指導患兒家長密切觀察皮膚黃疸的轉變情況,注意過遲消退或黃疸逐漸加深或退而復現等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和早期控制感染、貧血、心肌損害及核黃疸等并發癥。
3 小結
通過對患兒家長進行有關新生兒黃疸方面健康教育,使其對此疾病的病因、癥狀及防治加深了了解,逐漸消除了顧慮,并能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136例生理性黃疸患兒均在2周內皮膚黃染得以順利消退;20例病理性黃疸患兒病情得以控制,皮膚黃染逐漸消退,無出現并發癥病例,達到預期目標。充分顯示運用健康教育對各類新生兒黃疸的治療起到了積極的輔助作用。
4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母乳喂養;護理措施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血清膽紅素(大部分為未結合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引起的皮膚、鞏膜及黏膜等黃染的癥狀,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嚴重的可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產生膽紅素腦病,引起嚴重的后遺癥,故應加強對新生兒的觀察,盡快找出原因,及時治療、加強護理。引起黃疸的原因較多,我院2011年211例新生兒黃疸原因如下。
1新生兒黃疸發生原因分析
新生兒肝炎:大多因病毒通過胎盤使胎兒感染,或通過產道被感染,例數16例;新生兒敗血癥及其他感染:由于細菌毒素的侵入加快紅細胞破壞,例數11例;新生兒溶血?。耗笅胙筒缓?,例數8例;膽道閉鎖:與宮內感染有關,例數3例;遺傳性疾?。喝缂t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陷,例數0例;藥物性黃疸:由于維生素K1 、維生素K4 新霉素等藥物引起,例數2例;母乳性的黃疸:由喂養母乳引起,例數171例。可看出:我院2011年1至12月份211例新生兒黃疸中,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為81%,發生的原因,近年來隨著母乳喂養的普及,母乳性的黃疸的發病率有所升高。
2母乳性黃疸
2.1定義
母乳性黃疸是指發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養兒中以未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的高膽紅素血癥。根據其血清膽紅素峰值出現的早晚分為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母乳喂養性黃疸)和遲發性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
2.2母乳性黃疸的分類及臨床特點
①母乳喂養性黃疸(早發型母乳性黃疸)。原因:由于喂養不足導致的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臨床特點:單純母乳喂養。黃疸出現時間:多見于初產婦、喂奶次數少早期出院,對早發型認識不足;生后3~4天(7天內),血清膽紅素濃度達12mg/dl。黃疸高峰時間:生后5~7天。黃疸的程度:黃疸以中度為主,有的可達重度。預后:如診斷治療不及時可發展成重度,有引起膽紅素腦病的危險。發生例數142例,發生率為83%。②母乳性黃疸(遲發型母乳性黃疸)。原因:可能是母乳中未識別因子使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所致。臨床特點:單純母乳喂養。黃疸出現時間:膽紅素下降較慢,于生后10天左右血清膽紅素增加達第二個高峰,濃度達12mg/dl,大約2/3的母乳喂養的嬰兒膽紅素水平持續升高至第3周,其中半數是臨床黃疸。黃疸高峰時間:生后2~3周。黃疸的程度:無癥狀,生長發育良好,黃疸以輕、中度為主。預后:一般良好,很少引起膽紅素腦病。發生例數29例,發生率17%。從上可以看出:母乳性的黃疸中又以母乳喂養性黃疸(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為主,占83%。
3母乳喂養性黃疸(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發生原因
由于早期奶量攝入不足,而使體內熱卡比人工喂養要少,攝入不足,腸蠕動減少,腸道菌群建立晚,也可使腸道結合膽紅素排泄少,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引起早期奶量攝入不足的原因很多。
3.1母乳的產生不足
①由于有的初產婦沒有喂奶的信心,自認為母乳不足致母乳的產生不足。②未做到早吸吮、按需哺乳,喂養次數少,開奶時間晚,影響乳汁的分泌。③新生兒吃奶前后添加葡萄糖水,對母乳需求降低。④母嬰分離時未做到按時擠奶,致使母乳產生不足。⑤過多的奶瓶喂養使母乳產生少。
3.2母親問題
內陷或扁平;疼痛或皸裂;長;腫脹;母親認識不足,未認識到母乳喂養,早吸吮,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母親信心不足,自認為奶量不夠;母親由于疾病奶量分泌不足。
3.3嬰兒問題
嬰兒的吸吮、吞咽差,如早產兒、患病的新生兒。拒絕母乳喂養,過多的奶瓶喂養使新生兒產生錯覺。生病或疼痛,新生兒患肺炎、口瘡。母乳喂養技術上的困難,新生兒含接姿勢不正確,母親喂奶姿勢不正確,使新生兒得不到更多的奶。
3.4醫護人員的原因
健康指導不足,使母親未認識到母乳喂養,早吸吮,按需哺乳的重要性,含接姿勢不正確,母親喂奶姿勢不正確。在母親遇到喂養困難時未及時得到幫助、解決。個別醫務人員工作責任心不強,對母乳喂養指導不夠。
4母乳喂養性黃疸(早發型母乳性黃疸)護理措施
4.1母乳喂養的護理
主要采取各種措施保證奶量的攝入。嬰兒頻繁、有效地吸吮,有助于增加泌乳量。每天吸吮10次,吸吮時間30分/次。在分娩室、母嬰同室區助產士或責任護士在新生兒出生一小時內吸吮母親,促進乳汁的分泌。鼓勵母親按需哺乳,按嬰兒的需要,不分時間次數。 鼓勵母親,讓母親建立喂奶信心,無論孩子年齡多大,再泌乳都有可能,無論停止多長時間,再泌乳都有可能。保證母親有足夠的攝入量。做到合理營養,每日多攝入湯類。讓新生兒與媽媽在一起,充分的母嬰接觸。指導母親與新生兒同步睡眠,指導正確的哺乳姿勢和含接姿勢,放松哺乳。鼓勵夜間哺乳。教會使用匙子而不用奶瓶喂養。嬰兒拒絕吸"空",用滴管或母乳喂養輔助器給嬰兒加奶。扁平和內陷,責任護士教會母親糾正扁平和內陷的方法,2次/日,每次一側5分鐘。幫助母親用不同的喂奶,擠出或吸出喂孩子。痛和皸裂,指導母親先喂未受累的一側,每次喂奶采用不同的。腫脹,指導母親在兩次喂奶之間熱敷、輕輕按摩,擠奶。嬰兒吸吮差,用滴管、吸管、鼻飼管喂養。 責任護士加強責任心,做好母乳喂養的健康指導,在母親遇到喂養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
4.2黃疸的護理措施
觀察皮膚黃染的部位和范圍,注意皮膚、鞏膜的色澤。監測生命體征、體溫、哭聲、吸吮力和肌張力,精神狀態,及時判斷有無核黃疸發生。皮測膽紅素Q6h,根據皮測膽紅素的值評價病情的進展情況,足月兒如果皮測膽紅素>12mg/dl可行光療,如果皮測膽紅素20mg/dl,未成熟兒皮測膽紅素>15mg/dl且出現拒食、嗜睡、肌張力減退等膽紅素腦病的表現時應立即通知醫生作好搶救的準備。觀察大、小便次數、量及性質,必要時可灌腸,促進糞便及膽紅素的排出。保暖,合理喂養,在光療時保證足夠的水份和營養的供給。對光療的患兒注意觀察和處理光療的副作用,如發熱,腹瀉、嘔吐,皮疹。光療的過程中注意保護眼、會陰。記錄光療的時間。光療前后及光療期間應監測血清膽紅素變化,以判斷療效。責任護士在光療前、光療后應了解、評估患兒,估計光療過程中患兒常見的護理問題。
5結論
通過對211例新生兒黃疸原因分析,其中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為81%,而在母乳性黃疸中又以母乳喂養性黃疸(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為多見,為83%。針對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的原因采取一定的護理措施,使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明顯減少或已患母乳性黃疸的新生兒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北京:人民衛生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