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服務特征8篇

時間:2024-01-03 16:56:3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民航服務特征,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民航服務特征

篇1

關鍵詞:民航業;供給;分析

中圖分類號:F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5-0079-01

1 引言

民航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與旅游、商貿、物流等行業聯系緊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民航業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2006年我國民航運輸生產實現全年累計完成運輸總周轉量306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1.6億人,躍居世界第三,分別增長17.0%、和15.4。

然而,我國民航業的有效供給并沒有那么樂觀。我國民航業已經進入了買方市場,只有符合需求的產品供給才能夠真正在市場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中國消費者在現有收入水平上到底需要怎樣的民航產品以及民航產品應該由什么樣的主體提供,這些問題決定了民航業的發展方向。

2 民航業供給的特性分析

2.1 民航運輸業的規模經濟性

執行兩城市間的航班任務的航空公司,若每個航班都可達到合意的載運率,則在一定時間內,隨著往返飛行的次數增多,該公司的固定成本將逐漸攤薄,單位固定成本逐漸減少,平均成本曲線將向下傾斜。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擁有飛機數及開辟航線、航班的增多,公司的單位生產成本會不斷下降,進行大規模生產經營就具有成本上的優勢。這種隨航班量的增長而使平均成本曲線下降的情形就是規模經濟效應。

2.2 民航運輸業的范圍經濟性

可以把航空運輸企業在不同航線上提供的運輸服務看成是不同的產品。當一個企業在多個航線上提供運輸服務時,將表現出明顯的范圍經濟效應。如果所有的航線由某一個或幾個大型航空公司來提供時,由機平均利用率的提高以及使用更大機型等因素將使航空公司的單位運輸成本下降。若由一家企業經營所有航線比多家企業分割市場的總成本更小時,該公司的獨家壟斷經營就是有效率的。

2.3 民航運輸業的網絡經濟性

在更大的市場范圍內,或者說在多個區域性市場之間,軸心之間的聯系將形成更加龐大的網絡,在這一網絡中由于任意兩點之間都有可能連接,進一步提高的航空運輸的便捷性,促進了市場容量的加速度增長,使整個產業的總成本得到了節約,這就是網絡經濟性。

3 民航供給市場的結構分析

民航產業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及網絡經濟等特征決定了在該產業內必須由大規模企業為主導,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符合產業經濟特征的要求。2002年,民航總局為了改變直屬的九大國有航空公司經營成本高、經濟效益差、管理渙散以及安全管理薄弱等問題,對中國民航市場進行了結構性戰略重組。這次的民航市場結構重組主要是基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對國有航空公司進行了橫向合并,民航重組后,規模經濟效應開始顯現。客運市場的集中度有了很大提高(表一),三大航空公司的規模遙遙領先,民航產業呈現出寡頭壟斷的特征。

4 民航供給的政府管制

民航產業因為具有自然壟斷行業的明顯特征,包括規模經濟性、范圍經濟性和網絡經濟性,大航空公司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可以形成壟斷力量,而且企業內數目有限,從而它們可以操縱價格。傳統的經濟學認為需要由政府對資源配置的市場失靈進行糾正,對民航業進行實行管制。政府對民航業的管制是民航業的政策大環境,它對供給市場的市場結構以及供給主體的競爭行為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企業進入管制。

我國民航總局對航空運輸業實行嚴格的企業進入和退出管制。《民航法》規定,設立航空公司應當具備符合國家規定的適應保證飛行安全要求的民用航空器、有必需的依法取得執照的航空人員、有不少于國務院規定的最低限額的注冊資本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這從資金規模、技術水平上嚴格篩選了潛在進入者。

價格管制。

《民航法》規定,公共航空運輸企業的營業收費項目,由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確定。國內航空運輸的運價管理辦法,由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物價主管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準后執行。政府目前對運價實行的是幅度管理,只規定運價上限和下限,企業可以在此幅度范圍內自主定價。

航線進入管制。

航線經營權和航班起降時刻都由民航局的行政命令確定。航空公司向民航局爭取航線經營權后不需要支付使用費,不同經濟利益掛鉤。由于在航線審批程序上沒有具體和客觀的標準,造成航空公司盡可能多申報航線、而獲準的航線虛置情況時有發生。

服務和質量管制。

航班正常的管理是民航總局一項重要工作,對于航班延誤的處理方式有明確的指導意見同時雖然沒有對民航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組合進行明確規定,但企業若希望形成與現狀不同的“差異化”,必須得到民航總局的審批。

5 航空公司供給行為分析

民航產品的供給主體是航空公司,供給主體行為的選擇受到消費需求市場特點和供給市場結構的雙重影響。目前中國各民用航空公司供給行為主要體現在價格、服務及新技術和非價格排擠三個方面。

(1)價格行為。

政府對民航業的價格管制放松以后,由于民航業產品差異化程度低,需求的交叉彈性較高,放松價格管制必然使企業選擇價格競爭來擴大市場份額,然而由于我國民航業還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政企不分,使得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產權所有者民航管理局和現實經營者直屬航空公司之間形成了典型的委托――人關系,從而存在著人不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國有航空公司享有國家補貼,虧損是國家的,市場份額是自己的,航空公司缺乏預算約束,對價格信號不敏感,導致價格競爭最終演變為不計成本的掠奪性定價。2003年4月,發改委公布了民航運價改革方案。實行社會成本基礎上的浮動管理,這次是在航空公司與民航總局脫鉤的基礎上進行的,有利于促進民航企業加強內部管理,使企業在提高效率的基礎上展開市場競爭,政府給于企業更多的定價自,航空公司的價格行為也更加理性,積極采用“多等級票價體系和多級艙位管理”為核心的收益管理,采取更加靈活的價格政策來實現企業的收益最大化。

(2)服務及新技術。

服務競爭包括為旅客提供更細致入微的服務,增加營銷及服務網點,安培更為合適的航班時刻,提供更加完善的的聯航服務等。國內主要航空公司通過整合資源,強化管理,增加競爭能力等手段,從價格、網絡、服務等深層次上開拓市場。在加強日常的同時,目前幾乎所有航空公司都推出了常旅客計劃,特別注重對商務旅客和常旅客的服務。

電子客票是民航業采用的一種新技術,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客票已經是全球航空運輸發展勢不可擋的趨勢。2006年10月,中國民航官方宣布中國航空客運市場電子客票使用率達69%。成本優勢及方便的信息存儲功能是推動電子客票業務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3)非價格排擠行為。

民航業中的非價格排擠行為主要指某一企業阻止其他企業進入自己已經占領的某一區域性市場的行為。排擠行為與現行的航線資源分配方式相聯系,當某個或幾個企業已經取得一條航線的經營權時,它就會采取一定的措施說服管制者對航線的再進入實施限制,從而把潛在競爭者排除出該航線的經營之外,保證該企業在此航線上從事壟斷性經營。顯然,這種排擠行為無法保證資源的分配效率,造成航空資源的低效利用。也可能存在政府部門為了自身利益,通過審批航線航班而“設租”、“尋租”的現象,使企業行為發生扭曲,造成資源浪費。

6 小結

我國民航業供給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中國民航產業目前處于模擬的市場結構,沒有經過真正的市場競爭。形成的寡頭壟斷結構基本上是在政府的指導下完成的,并不是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我國的民航業并未經歷了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這種人為干預的市場重組對于生產及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還有待于時間的考察。民航企業需明確市場地位,進行符合經濟規律的市場競爭,共同促進民航產業競爭力的增強。

參考文獻

[1]連海霞. 論中國民航業的放松管制與再管制[J]. 經濟評論,2003(3).

[2]馬莉. 民航業市場結構及競爭策略分析[J].學海,2004(4).

[3]楊秀云.馮根福中國民航業市場結構的特征及其有效性分析[J].經濟學家,2004 (6).

[4]楊春妮. 我國民航業競爭格局和運行效率研究[J].當代財經, 2005(6).

篇2

關鍵詞:航空運輸經濟學;理論體系;研究內容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184-02

一、引言

伴隨著我國航空運輸業的快速發展,由于行業內外的諸多原因,各種矛盾逐漸暴露出來。例如,對整個航空運輸業而言,空域資源不足使軍、民航的發展都受到限制,在個別熱點地區矛盾有激化的可能;對民航業而言,政府面臨著產業組織結構、產業資源配置、通用航空發展路徑等問題,企業面臨著飛行員緊缺、航油價格高企、航班延誤較多等問題,其中個別現象(如航班延誤)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大眾的正常出行,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不能解決,從長遠來說必將制約民航的進一步發展。在民航,乃至整個國家已經日益走向市場化的今天,用經濟的觀點認識這些問題、用經濟的手段解決這些問題是中國民航進一步發展的關鍵,但由于已有研究成果多針對具體問題,缺少系統性和整體性,在如此復雜的問題前力不從心。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經濟學、特別是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航空運輸經濟的專業理論,參考國內其他交通運輸行業的研究成果,在中國民航的特殊文化背景下,建立起適應中國國情的航空運輸經濟理論體系。這樣做才能在兼顧理論體系完整、兼顧航空運輸經濟學國際性的同時,為我國航空運輸業發展真正起到指導、智力支持的作用。

二、我國航空運輸經濟成果回顧

我國已有的航空運輸經濟學研究成果:第一個層次:民航企業具體經濟問題研究,以民用飛機選型程序研究為代表。此類研究側重調查研究,以解決現場工作中遇到的具體經濟問題為目標,主要應用管理會計理論,強調針對性、現實性和可靠性,突出實用性。第二個層次:行業具體經濟政策研究,以“民航專項基金征管改革研究”和“民航專項資金投資機場補貼政策研究”為代表。此類研究多運用比較成熟的經濟管理理論和方法,如計量經濟學、現代統計學等,結合民航實際情況,幫助政府制訂經濟管理政策,強調成果的科學性、可操作性,也突出實用性。第三個層次:行業經濟理論研究。此類研究較少,以“航空運輸經濟理論與實踐——民航產業價值鏈研究”、“民航安全經濟學應用研究”和“民航便捷航空運輸工程研究”為代表,將以往的具體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形成理論邏輯,強調理論性、超前性,并開始嘗試指導實踐。綜合而言,中國航空運輸經濟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航空運輸領域,資料成果涉及通用航空,側重解決應用層面的經濟管理問題,應用對象既有政府(包括發改委、財政部、民航局和地方政府的對口管理部門),也有企業(包括航空公司、機場、空管局、油料公司等)。

三、我國航空運輸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及研究內容探討

1.航空運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航空運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航空運輸經濟活動及其規律。主要研究航空運輸產業的經濟特征以及航空運輸系統包括核心系統及其技術服務保障系統的經濟活動、資源配置方式、資源配置規律。航空運輸系統分為核心系統和技術服務保障系統。航空運輸核心系統的經濟活動:航空公司的經濟活動;機隊配置;航線的開辟和航線網絡;航班時刻表的編制;運價的制訂;機場的經濟活動;機場規模;候機樓容量;機場保障活動;空管的經濟活動。航空運輸技術服務保障系統:航空運輸技術服務保障系統包括航油、航材、航信、航空租賃等經濟環節的經濟活動。雖然航空運輸技術保障活動屬于航空運輸的延伸互動,但其資源配置方式和經濟規律對航空運輸有重要影響,因此也是航空運輸經濟學的研究需要涉及的內容。需要指出的是,與傳統的經濟學不同的是,①航空運輸經濟學并沒有更多的對個體或者是個人做更多的研究,而是更多的將航空運輸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轉而研究航空運輸這樣一個產業在生產技術和制度約束和可供使用的資源稟賦下的經濟行為。②航空運輸經濟學追求的是在現有的約束條件下尋求效用或滿足的最大化。因而航空運輸經濟學不僅研究航空運輸供給和需求的特征以及行為,而且還研究政府的行為,關注點在于資源的配置和優化資源配置。③航空運輸經濟學是分析現實并且給未來理想一個描述

2.空運輸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①航空運輸需求分析,在民航運輸需求分析方面,民航一直比較薄弱。改革開放之前,由于供給不足,忽視了作為運輸服務對象的旅客和貨主的研究。隨著國家民航運輸供給趨于成熟,競爭激烈,研究的首要內容應該是需求分析。本章需要就航空運輸市場構成、航空運輸需求特征、航空運輸客貨的總量需求、地區需求和航線需求影響因素等深入探討,在此基礎上,就航空運輸需求函數和航空運輸需求預測進行模擬演示。并要求學生掌握不同類型旅客需求價格彈性、航空運輸的的收入彈性及其與其它運輸方式的交叉彈性等,理解需求彈性與航空運輸收益的關系。②航空運輸供給分析,需求和供給是經濟學家思考問題的基本出發點。航空運輸供給也是學生了解航空運輸行業供給水平、布局、結構并通過國內外發展的對比了解我國航空航空運輸發展所處階段的重要內容。航空運輸供給具有系統性特征,除了航空公司、機場、空管等核心系統提供供給以外,還有航油、航信、航材、航空維修等技術服務保障部門共同提供航空運輸產品和服務,缺一不可。同時,航空運輸供給的整個產業特征包括準公共產品特征、產品的不可儲存和易逝特征、供給的網絡性和趨于壟斷性特征等,這些都是對行業進行經濟分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把握。③航空運輸成本分析,成本分析在航空公司經濟學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其成本函數與其生產函數之間有著很強的對偶關系,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供給。航空公司成本按照不同的用途而有不同的劃分。掌握航空公司運營成本構成、機場運營成本構成,能夠根據成本分類進行國內外典型航空公司及機場的運營成本水平比較,了解航空公司和機場相互合作的經濟關系,掌握航空運輸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網絡經濟特征,理解航空運輸的網絡經濟性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成本降低和航空聯盟等航空企業經濟行為。低成本航空發展的案例可以是本章內容的很好的補充。④航空運輸的定價和收入分析,國內外航空運輸價格制定的方式及其沿革、航空公司和機場不同業務的自然壟斷特征及其不同業務的定價方式、國內航空公司票價的形成機制、航空運輸價格歧視與收益管理的思想和常見方法、機場高峰小時定價的等都是本部分要深入研究的。⑤航空運輸市場結構與競爭分析,掌握市場結構的經濟學計量方法,能夠進行國內航空公司和機場的市場集中度比較分析,了解國內外航空公司市場結構及市場競爭行為、企業績效情況。用航空運輸企業之間博弈分析的一般方法,進行航空運輸企業的競爭博弈分析。全球航空聯盟的現狀、趨勢、經濟驅動可以作為市場結構與競爭分析的案例。⑥航空運輸的外部性,航空運輸產業有很強的外部性。以民航運輸為例,既有正的外部性,也有負的外部性。在正的外部性方面,民航運輸業的發展可以支持飛機制造、旅游、物流、倉儲等行業的發展,甚至帶動地區和國家國民經濟的發展。在該方面,國內外有很多研究成果,比較權威的觀點是英國牛津經濟預測研究所(Oxford Economic Forecasting(OEF))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消費者在民航業每投入1美元,將使整個社會福利增加7.7美元。關于中國的情況,已有學者進行了初步的估計,社會在民航運輸業的投入每增加1元,將帶動GDP增加8.2元左右。而臨空經濟作為航空運輸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近幾年來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另一方面,民航業也有負的外部經濟性,特別是環境問題。而治理環境污染問題時,經濟手段是現實的重要手段之一,這就需要經濟學的理論支持。近年來,西方國家在民航運輸外部成本的估算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多成果,學者們探討用各種方法,對由運輸活動所引起的各種噪聲、污染物排放等不良影響進行定量計算。⑦航空運輸市場的政府政策與管理,比起電信、鐵路等自然壟斷性行業,航空運輸業更具網絡經濟、自然壟斷和公益性等特點,使其在研究航空運輸的政府作用方面的復雜性更加明顯。本部分研究運輸業中的政府行為、國內外航空運輸市場的管制和放松管制的發展歷程和管理模式、價格、航線、航班時刻、投資準入等的政策與管理。本章要求掌握航空運輸產業特征和政府監管及監管演變規律,了解掌握中外航空運輸業中的政府行為,包括價格、航線、航班時刻、投資準入等的政策與管理。

3.航空運輸經濟學的體系框架。綜上,航空運輸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如下圖所示:

參考文獻:

[1]RIGAS DOGANIS.“Flying off Course,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airlines”[M].London:Printed by Routledge,1996.

[2]KENNETH D,BOYER.“The Principles of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Addison Wesley Longman,Inc.,1998.

[3][日]太田正樹.航空運輸經濟學[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88.

[4][英]肯尼斯·巴頓.運輸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5]N.K塔尼加.美國國際航空政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6]趙錫鐸.運輸經濟學[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6.

[7]Hollowa.S.“Straight and Level:Practical Airline Economics”[M].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

篇3

[關鍵詞]高速鐵路;民航運輸;競爭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055

1我國當前鐵路交通與民航運輸發展現狀

高速鐵路與民航運輸都是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在便捷人們出行及促進我國經濟的交流和發展方面都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二者在交通運輸屬性上都具有高速、便捷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市場相似性,但二者又具有各自獨立的特征。高速鐵路具有速度快、運能大、排放量低等特點,其近年來的快速發展豐富了居民的出行選擇,更好地滿足了旅客的外出需求。雖然我國高速鐵路的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非常迅速。統計表明,截至2010年,我國高鐵運營里程達到8000多千米。目前,我國建成并投入運營的高鐵路線有京津城際、京滬、武廣、鄭西以及滬杭等,其中京津城際及武廣高鐵較早投入運營,而其他線路尚未成型,處于培育階段。與高鐵建設的不成熟相比,我國民航事業近年來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首先在航線方面,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新增航線,客運需求量也迅速增加。國際間的航線也日漸完善和成熟,客運量也大幅增加,目前國內航空公司的盈利點主要在于中長途航線。高速鐵路與民航運輸在運行速度、票價以及運輸的服務特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客運市場中存在一定的沖擊,高鐵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交通格局,對民航市場有一定的沖擊作用。

2高鐵與民航運輸的競爭力影響因素

21客戶群體不同出行需求的影響

乘客的出行需求是決定高鐵、民航等交通運輸方式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著客運量和交通運輸的經濟發展。首先,客戶群體在選擇交通出行方式時會考慮安全性和經濟性。旅客運輸從本質上是一種商品性質和消費活動,而消費的群體是乘客本身,所以人們會考慮安全性因素,在其他影響因素相同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會首選經濟、安全的出行方式。比如,在時間、便捷性等大致相當的情況下,票價及出行安全則成為人們選擇的衡量標準。其次,出行的便捷性也是人們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乘客在購票、取票、檢票以及周邊設施是否齊全、是否容易到達等。最后,舒適性也是乘客選擇出行方式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乘坐空間的大小、乘坐時間、服務質量等。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對出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民航運輸以其速度快、服務質量高、出行時間短等優勢有著廣泛的發展,高鐵的運營與同行給民航帶來了一定的競爭,但是由于目前高鐵線尚不齊全、客運量不穩定等,也存在一定的劣勢。高鐵和民航的競爭在于客運量的競爭,因此必須從旅客的出行需求方面考慮。

22票價、出行距離及時間的影響

票價、出行距離以及出行時間是影響人們出行方式選擇的附屬因素,在滿足自身出行需求的基礎上,不同的旅客對于出行安排通常考慮這三個方面的影響。高鐵與民航都屬于票價較高的出行方式,民航采取特價機票等經營手段時通常會大大增加客運量,這主要是出于票價對人們出行方式選擇的影響。出行距離和出行時間兩方面是相互影響的,對于旅客而言,有時需要盡可能節省時間,有時更傾向于欣賞沿途的風景或對時間要求不高,這樣便可在民航與高鐵間選擇適合的出行方式。對于民航和高鐵而言,僅僅依靠“折扣機票”、出行距離、時間等可控性不強的因素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持續發展,必須對自身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對于民航而言,國內的航線通常聯系著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而這些區域也正是高鐵覆蓋的區域,在高鐵開通之后,相關航線上的客流量、票價等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這說明高鐵的提速使其與民航出現了運輸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導致民航的競爭力有一定的降低。

3高鐵與民航競爭下的發展途徑

31根據客戶需求,充分發揮行業自身優勢

從影響民航和高鐵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來看,要想促進行業的發展必須從旅客的需求出發,盡可能地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在高鐵和民航同時具有速度快、價格相當的背景下,要想提高行業競爭力不應該僅僅抓住二者相同的優勢,而是要及時調整自身的產業結構,創新行業自身的服務方式,更大程度地適應和滿足乘客的需求。在客運市場中,旅客特征主要包括年齡、職業、收入、文化等方面,民航和高鐵必須充分分析和了解旅客特征,并據此確定用戶需求和創新服務方式。面對民航和高鐵同質化競爭的現象,二者應將著力點放在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市場運輸結構,盡力找到各自的細分市場,并在產生分歧的方面不斷完善,培養和形成獨立、創新的服務方式,進而提升自身的競爭水平。另外,高鐵和民航還應從旅客出行的細節出發,更加全面地考慮乘客的出行需求,在很多情況下,一個很小的服務細節可能會帶來客運量的大幅提升。

32創新服務方式,提升市場競爭力

面對民航和高鐵同質化競爭的現象,二者應將著力點放在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市場運輸結構,盡力找到各自的細分市場,并在產生分歧的方面不斷完善,培養和形成獨立、創新的服務方式,進而提升自身的競爭水平。對于高鐵而言,具有壓縮兩端出行時間等較為明顯的競爭優勢,如果通過降低票價、完善售票方式、提高服務品質等積極措施,能夠較大程度提高行業自身的競爭力。而民航則可以側重于服務上,進一步優化、完善特色服務,調整自身產業結構,包括航班安排、運營模式等,提高乘坐的便捷性等。要實現產業自身的發展,必須從二者的不同點出發,并將獨具特色的地方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提高市場競爭力,只有擁有了市場,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行業才能快速、持續發展。

33促進民航與高鐵間的競合關系,爭取雙贏

高鐵和民航本身具有各自獨有的特征和運輸屬性,所以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各自市場,不可能從根本上誰被誰取代,所以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不是互相打壓,而是要促進二者之間的競合關系,爭取雙贏。高鐵的出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民航市場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但并非對民航運輸的全盤否定,因此,二者要實現發展,必須從各自所側重的市場出發,對市場運輸結構進行調整,即進行側向的合作。從自身結構來說,民航本身存在一定的航線距離、航段航線條數、飛機架次等問題,高鐵的出現,推動民航必須加快自身結構的調整,如重新定位市場目標、調整自身結構,建立科學、長久的未來發展戰略等。促進民航與高鐵間的競合關系,有利于實現交通運輸業的繁榮、快速發展。

4結論

高鐵與民航是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帶動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民航與高鐵同質化競爭的背景下,二者必須從乘客需求出發,以各自市場的側重點為主要調整方向,創新服務方式,提高行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高鐵與民航的競爭與合作,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完善,對運輸業的發展及我國經濟的騰飛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何韜我國高速鐵路與民航運輸競爭關系研究[D].北京:交通運輸大學,2012(6).

[2]武斌高速鐵路與民航運輸的競爭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3(4).

篇4

關鍵詞:民用航空;強國;國際貿易

中圖分類號:F56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2-0053-03

引言

自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國際貿易不斷快速增長,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我國GDP則位居全球第三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大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我國民航業取得了快速增長,2005年我國航空運輸總周轉量已位居世界第2位,從而確立了我國的民航大國地位。在此情況下,如何從民航大國轉向民航強國被逐漸提上了日程。從現實來看,只有在國際分工中獲得最大經濟利益,才能真正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民用航空業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全球性運輸網絡,每年40%(按價值算)的跨區出口商品經由航空運輸,40%的國際旅行者選用航空出行,在促進全球貿易和國際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1]。因此,民航強國、對外貿易強國和經濟強國三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深入分析民航強國建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對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民航強國的經濟內涵與特征

(一)“民航強國”的經濟內涵

從經濟上來看,所謂“強國”是指經濟發展相對較強的國家,而經濟上的“強”對于一國的現實意義在于能夠在與其他國家的經濟交往中獲得更多利益。因此,單就經濟而言,一國要成為“強國”,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其他國家之間存在著經濟交往,這是必要條件;二是在與他國經濟交往中能夠獲得超過對方的經濟利益,這是充分條件。

一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往來通常表現為多種商品和服務貿易,這些商品和服務又分別屬于不同的產業部門,因此,所謂經濟上的“強國”實際上也是由于所有這些產業在整體上“強”于他國,而整體上的“強”則意味著其中必然有一個或多個產業要“強”于其他國家。在此情況下,為了強調一國在某個或一些產業上的優勢,人們往往會在“強國”前加上相應產業的名稱。這種“某產業強國”概念的提出是否恰當或合理的判斷標準關鍵在于其能否滿足成為“強國”的必要條件,即這一產業是否屬于一國對外經濟交往的組成部分。換言之,該產業必須具有國際性,即產業所提供的一定比例的產品或服務要面向國際市場,否則,就失去了進行國際比較的現實意義。

由于國際航空運輸業務和民用飛機國際貿易的客觀存在和發展,民用航空業毫無疑問是構成國家對外經濟交往的產業部門之一,面向的是全球航空運輸市場。因此,“民航強國”概念的提出具有現實合理性。所謂民航強國,是指民航業相對較強的國家。這一概念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強的比較主體是國家,強調的是不同國家之間的比較,并非一國在時間上的比較;二是強的比較對象是民航,強調的是民航行業方面的比較,不是其他產業之間的比較。因此,民航強國實際上也即是指一國的民航業強于其他國家的民航業。

(二)“民航強國”的主要特征

根據對“強國”概念的辨析,要判斷一國是否為“民航強國”,唯一的標準就是一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民航業所獲得的經濟利益能否超過其他國家。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衡量。

一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市場份額是否多于其他國家,即在相關的國際航空運輸市場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承擔的運輸量相對較多,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國際競爭實力,關鍵在于航空公司與機場的生產效率與服務質量。

二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價值比重是否大于其他國家,即在提供的國際航空運輸服務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取得的增加值相對較大,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關鍵在于民用航空產業鏈的延伸長度與分工地位。

三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負外部性是否低于其他國家,即在從事的國際航空運輸活動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的負外部效應相對較低,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節能減排水平,關鍵在于航空運輸活動中的技術能力與運營水平。

二、民航強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一)對增加國際經濟收益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越來越緊密,世界經濟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經濟全球化有利于資本、資源、技術、勞務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和進行優化配置,有助于擴大全球經濟規模,推動全球經濟的增長。然而,經濟全球化在提升世界經濟發展的效益和效率的同時,也暴露出其發展進程中的不容忽視的弊端。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生產已超越了國界,由生產而引發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等完全屬于范圍之內的事務,突破了國家疆界的限制,對國家經濟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戰;另一方面,在全球化過程中,一些國家處于強勢地位,另一些國家則處于弱勢地位,經濟全球化極利于促進發達國家財富的增長,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則很難從全球化中獲得好處,造成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收益的巨大反差。

面對經濟全球化對國家的挑戰,處于弱勢的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地參與全球化進程,爭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國際體系結構的力量分布狀況,以此緩解全球化進程對國家的壓力,從而更好地維護和實現。

作為一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民航業本身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據航空運輸行動組織(ATAG)統計,2006年世界民航業對全球GDP的貢獻達到4 080億美元,其中,民航運輸部門為3 360億美元,民機制造部門為720億美元[2]。因此,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的擴大,要建設民航強國,就要努力在民航領域獲得超過他國的國際收益,為國家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從而更好地維護國家的經濟。

(二)對爭取國際貿易機遇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國際產業轉移的規模迅速擴大,使各國的產業發展及結構調整之間的互動性顯著增強,各國之間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為世界各國帶來了更多的分工效益,擴展了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以及獲得外部資源和先進技術的渠道。按照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是國內貿易發展的結果,其市場容量取決于交易效率的高低。因此,僅僅具有比較優勢并不是得到貿易好處的充分條件,一個國家即使對另一個國家有比較優勢,但如果其交易效率很低或對其他潛在的貿易伙伴并不都具有比較優勢的話,它將被排除在貿易之外[3]。

目前,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主要是依靠國際比較優勢,即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要素價格,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較完整的工業基礎與產業集群、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較高的勞動生產率。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價格逐漸攀升,自然資源利用受到很大限制,這一比較優勢正不斷減弱。與此同時,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顯現,與我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形成強有力競爭。在此情況下,提升交易效率對我國對外貿易而言顯得尤為迫切。

作為一種高效率的運輸方式,民航運輸是影響交易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大約18%的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認為空運連接直接影響到它們的投資選擇。因此,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發展和國際比較優勢的變化,建設民航強國,就要創建優于他國的國際運輸條件,加強我國與主要貿易國的經濟一體化發展,從而更好地爭取國際貿易機遇。

(三)對加強國際服務貿易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專業化分工進一步深化,不但體現在某個特定產業或某項特定產品上,還體現在同一產業或產品的價值鏈中[4]。價值鏈一端是研發設計,一端是品牌和營銷,中間是生產和加工,價值鏈上下兩端在原來意義上都是生產業,具有附加值高、利潤率高的特點,是工業生產環節中不可缺少的增值活動。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分工專業化的日益深入,生產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進而決定了一國在國際競爭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參與國際經濟交往的收益情況[5]。

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利益更多地流向發達國家,我國直接獲益相對較少。其原因在于發達國家憑借其先進的生產業特別是高水平的研發和市場營銷能力控制了價值鏈,取得了市場支配權。我國應盡快提升生產水平,逐步進入和占領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從而在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中獲得最大化利益。

作為生產業的一種,民航運輸是其它生產發展的基礎依托。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大約50%以上的企業認為航空服務對于開展商務活動和提高生產效率具有很強的重要性。因此,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國際服務貿易的擴大,建設民航強國,使生產要素空間流動效率高于他國,為本國生產業的發展提供平臺,從而增強我國的價值增值能力。

(四)對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的影響

提升國際分工地位也就是從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價值較小的經濟活動轉向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價值較大的經濟活動[6]。作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最重要的國家之一,產業轉移促進了我國制造業生產能力的提高,但也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一是資源和能源消耗較大,對外生產要素依賴程度增強;二是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三是高素質勞動力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四是對外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貿易摩擦持續增多[7]。這些問題充分反映出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迫切性。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當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一方面,可以通過擴大市場容量提升勞動分工水平,主動爭取發達國家加快產業轉移和技術轉讓;另一方面,為國內具有一定品牌與技術能力的企業擴大規模提供便利,降低技術創新的市場風險。

作為交易環節的構成要素,民航運輸是擴大市場服務范圍的有效工具。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70%的企業認為航空運輸使他們能夠在更大范圍的市場進行銷售和投資,30%的企業認為航空運輸帶來的市場潛力從根本上影響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因此,隨著我國生產能力的增強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建設民航強國,在擴大國際市場規模上強于他國,為本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提升我國的國際分工地位。

三、結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為了在統一的國際市場上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建設并成為經濟上的“強國”是必然的要求。反過來,能否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也是衡量一國是否為“強國”的唯一標準。

作為一項具有國際性特征的產業,民航業是國家對外經濟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從外部獲取經濟收益的渠道之一,因此,“民航強國”概念的提出具有現實合理性。衡量是否為民航強國的標準就在于一國的民航業在國際市場上所取得的收益是否超過了相關國家,這也是建設民航強國最基本的現實意義。要成為民航強國,獲得更多的利益,須要做到三點:一是市場份額多,即承擔的國際航空運輸業務多;二是價值比重大,即投入的生產要素自主比例大,尤其是民用飛機,作為航空運輸活動最主要的生產工具,在生產制造上的自主能力是影響價值比重的關鍵因素;三是負外部性低,即造成的外部環境不利影響低。

作為國際客貨運輸的重要載體之一,民航運輸與國家整個對外經濟活動的發展息息相關,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交易效率,因此,民航運輸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能否占據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國在爭取國際貿易機遇、增強價值增值能力和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等三個方面的發展水平,從而進一步關系到國家在其他相關產業領域的國際經濟收益。可以說,民航運輸是影響整個國家“強國”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這是建設民航強國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最突出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 Air Transport Action Group. The economic & social benefits of air transport[R].2006.

[2] Air Transport Action Group.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ir transport 2008[R].2008.

[3] 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超邊際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4] 范云芳.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特征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5] 丁勇,朱彤. 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7,(3).

[6] 金芳.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變化、內在矛盾及其走向[J].世界經濟研究,2008,(5).

篇5

摘要:根據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形勢,提出了“強國”建設的必要性。通過對民航業系統構成與行業特性的分析,論證了民航強國概念的現實合理性,研究了民航強國的內涵與特征。在相關理論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從增加國際經濟收益、爭取國際貿易機遇、加強國際服務貿易和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等四個方面,深入分析了建設民航強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民用航空;強國;國際貿易

引言

自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國際貿易不斷快速增長,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我國GDP則位居全球第三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大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我國民航業取得了快速增長,2005年我國航空運輸總周轉量已位居世界第2位,從而確立了我國的民航大國地位。在此情況下,如何從民航大國轉向民航強國被逐漸提上了日程。從現實來看,只有在國際分工中獲得最大經濟利益,才能真正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民用航空業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全球性運輸網絡,每年40%(按價值算)的跨區出口商品經由航空運輸,40%的國際旅行者選用航空出行,在促進全球貿易和國際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1]。因此,民航強國、對外貿易強國和經濟強國三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深入分析民航強國建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對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民航強國的經濟內涵與特征

(一)“民航強國”的經濟內涵

從經濟上來看,所謂“強國”是指經濟發展相對較強的國家,而經濟上的“強”對于一國的現實意義在于能夠在與其他國家的經濟交往中獲得更多利益。因此,單就經濟而言,一國要成為“強國”,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其他國家之間存在著經濟交往,這是必要條件;二是在與他國經濟交往中能夠獲得超過對方的經濟利益,這是充分條件。

一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往來通常表現為多種商品和服務貿易,這些商品和服務又分別屬于不同的產業部門,因此,所謂經濟上的“強國”實際上也是由于所有這些產業在整體上“強”于他國,而整體上的“強”則意味著其中必然有一個或多個產業要“強”于其他國家。在此情況下,為了強調一國在某個或一些產業上的優勢,人們往往會在“強國”前加上相應產業的名稱。這種“某產業強國”概念的提出是否恰當或合理的判斷標準關鍵在于其能否滿足成為“強國”的必要條件,即這一產業是否屬于一國對外經濟交往的組成部分。換言之,該產業必須具有國際性,即產業所提供的一定比例的產品或服務要面向國際市場,否則,就失去了進行國際比較的現實意義。

由于國際航空運輸業務和民用飛機國際貿易的客觀存在和發展,民用航空業毫無疑問是構成國家對外經濟交往的產業部門之一,面向的是全球航空運輸市場。因此,“民航強國”概念的提出具有現實合理性。所謂民航強國,是指民航業相對較強的國家。這一概念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強的比較主體是國家,強調的是不同國家之間的比較,并非一國在時間上的比較;二是強的比較對象是民航,強調的是民航行業方面的比較,不是其他產業之間的比較。因此,民航強國實際上也即是指一國的民航業強于其他國家的民航業。

(二)“民航強國”的主要特征

根據對“強國”概念的辨析,要判斷一國是否為“民航強國”,唯一的標準就是一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民航業所獲得的經濟利益能否超過其他國家。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衡量。

一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市場份額是否多于其他國家,即在相關的國際航空運輸市場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承擔的運輸量相對較多,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國際競爭實力,關鍵在于航空公司與機場的生產效率與服務質量。

二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價值比重是否大于其他國家,即在提供的國際航空運輸服務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取得的增加值相對較大,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關鍵在于民用航空產業鏈的延伸長度與分工地位。

三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負外部性是否低于其他國家,即在從事的國際航空運輸活動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的負外部效應相對較低,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節能減排水平,關鍵在于航空運輸活動中的技術能力與運營水平。

二、民航強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一)對增加國際經濟收益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越來越緊密,世界經濟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經濟全球化有利于資本、資源、技術、勞務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和進行優化配置,有助于擴大全球經濟規模,推動全球經濟的增長。然而,經濟全球化在提升世界經濟發展的效益和效率的同時,也暴露出其發展進程中的不容忽視的弊端。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生產已超越了國界,由生產而引發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等完全屬于主權范圍之內的事務,突破了主權國家疆界的限制,對國家經濟主權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戰;另一方面,在全球化過程中,一些國家處于強勢地位,另一些國家則處于弱勢地位,經濟全球化極利于促進發達國家財富的增長,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則很難從全球化中獲得好處,造成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收益的巨大反差。

面對經濟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挑戰,處于主權弱勢的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地參與全球化進程,爭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國際體系結構的力量分布狀況,以此緩解全球化進程對國家主權的壓力,從而更好地維護和實現主權。

作為一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民航業本身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據航空運輸行動組織(ATAG)統計,2006年世界民航業對全球GDP的貢獻達到4 080億美元,其中,民航運輸部門為3 360億美元,民機制造部門為720億美元。因此,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的擴大,要建設民航強國,就要努力在民航領域獲得超過他國的國際收益,為國家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從而更好地維護國家的經濟主權。

(二)對爭取國際貿易機遇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國際產業轉移的規模迅速擴大,使各國的產業發展及結構調整之間的互動性顯著增強,各國之間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為世界各國帶來了更多的分工效益,擴展了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以及獲得外部資源和先進技術的渠道。按照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是國內貿易發展的結果,其市場容量取決于交易效率的高低。因此,僅僅具有比較優勢并不是得到貿易好處的充分條件,一個國家即使對另一個國家有比較優勢,但如果其交易效率很低或對其他潛在的貿易伙伴并不都具有比較優勢的話,它將被排除在貿易之外。

目前,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主要是依靠國際比較優勢,即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要素價格,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較完整的工業基礎與產業集群、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較高的勞動生產率。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價格逐漸攀升,自然資源利用受到很大限制,這一比較優勢正不斷減弱。與此同時,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顯現,與我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形成強有力競爭。在此情況下,提升交易效率對我國對外貿易而言顯得尤為迫切。

作為一種高效率的運輸方式,民航運輸是影響交易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大約18%的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認為空運連接直接影響到它們的投資選擇。因此,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發展和國際比較優勢的變化,建設民航強國,就要創建優于他國的國際運輸條件,加強我國與主要貿易國的經濟一體化發展,從而更好地爭取國際貿易機遇。

(三)對加強國際服務貿易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專業化分工進一步深化,不但體現在某個特定產業或某項特定產品上,還體現在同一產業或產品的價值鏈中。價值鏈一端是研發設計,一端是品牌和營銷,中間是生產和加工,價值鏈上下兩端在原來意義上都是生產業,具有附加值高、利潤率高的特點,是工業生產環節中不可缺少的增值活動。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分工專業化的日益深入,生產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進而決定了一國在國際競爭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參與國際經濟交往的收益情況。

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利益更多地流向發達國家,我國直接獲益相對較少。其原因在于發達國家憑借其先進的生產業特別是高水平的研發和市場營銷能力控制了價值鏈,取得了市場支配權。我國應盡快提升生產水平,逐步進入和占領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從而在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中獲得最大化利益。

作為生產業的一種,民航運輸是其它生產發展的基礎依托。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大約50%以上的企業認為航空服務對于開展商務活動和提高生產效率具有很強的重要性。因此,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國際服務貿易的擴大,建設民航強國,使生產要素空間流動效率高于他國,為本國生產業的發展提供平臺,從而增強我國的價值增值能力。

(四)對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的影響

提升國際分工地位也就是從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價值較小的經濟活動轉向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價值較大的經濟活動。作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最重要的國家之一,產業轉移促進了我國制造業生產能力的提高,但也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一是資源和能源消耗較大,對外生產要素依賴程度增強;二是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三是高素質勞動力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四是對外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貿易摩擦持續增多。這些問題充分反映出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迫切性。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當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一方面,可以通過擴大市場容量提升勞動分工水平,主動爭取發達國家加快產業轉移和技術轉讓;另一方面,為國內具有一定品牌與技術能力的企業擴大規模提供便利,降低技術創新的市場風險。

作為交易環節的構成要素,民航運輸是擴大市場服務范圍的有效工具。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70%的企業認為航空運輸使他們能夠在更大范圍的市場進行銷售和投資,30%的企業認為航空運輸帶來的市場潛力從根本上影響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因此,隨著我國生產能力的增強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建設民航強國,在擴大國際市場規模上強于他國,為本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提升我國的國際分工地位。

三、結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為了在統一的國際市場上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建設并成為經濟上的“強國”是必然的要求。反過來,能否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也是衡量一國是否為“強國”的唯一標準。

作為一項具有國際性特征的產業,民航業是國家對外經濟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從外部獲取經濟收益的渠道之一,因此,“民航強國”概念的提出具有現實合理性。衡量是否為民航強國的標準就在于一國的民航業在國際市場上所取得的收益是否超過了相關國家,這也是建設民航強國最基本的現實意義。要成為民航強國,獲得更多的利益,須要做到三點:一是市場份額多,即承擔的國際航空運輸業務多;二是價值比重大,即投入的生產要素自主比例大,尤其是民用飛機,作為航空運輸活動最主要的生產工具,在生產制造上的自主能力是影響價值比重的關鍵因素;三是負外部性低,即造成的外部環境不利影響低。

作為國際客貨運輸的重要載體之一,民航運輸與國家整個對外經濟活動的發展息息相關,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交易效率,因此,民航運輸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能否占據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國在爭取國際貿易機遇、增強價值增值能力和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等三個方面的發展水平,從而進一步關系到國家在其他相關產業領域的國際經濟收益。可以說,民航運輸是影響整個國家“強國”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這是建設民航強國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最突出的戰略意義。

[1] Air Transport Action Group. The economic & social benefits of air transport[R].2006.

Air Transport Action Group.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ir transport 2008[R].2008.

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超邊際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范云芳.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特征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丁勇,朱彤. 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7,(3).

金芳.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變化、內在矛盾及其走向[J].世界經濟研究,2008,(5).

篇6

關鍵詞:民用航空;強國;國際貿易

引言

自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國際貿易不斷快速增長,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我國GDP則位居全球第三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大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我國民航業取得了快速增長,2005年我國航空運輸總周轉量已位居世界第2位,從而確立了我國的民航大國地位。在此情況下,如何從民航大國轉向民航強國被逐漸提上了日程。從現實來看,只有在國際分工中獲得最大經濟利益,才能真正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民用航空業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全球性運輸網絡,每年40%(按價值算)的跨區出口商品經由航空運輸,40%的國際旅行者選用航空出行,在促進全球貿易和國際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1]。因此,民航強國、對外貿易強國和經濟強國三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深入分析民航強國建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對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民航強國的經濟內涵與特征

(一)“民航強國”的經濟內涵

從經濟上來看,所謂“強國”是指經濟發展相對較強的國家,而經濟上的“強”對于一國的現實意義在于能夠在與其他國家的經濟交往中獲得更多利益。因此,單就經濟而言,一國要成為“強國”,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其他國家之間存在著經濟交往,這是必要條件;二是在與他國經濟交往中能夠獲得超過對方的經濟利益,這是充分條件。

一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往來通常表現為多種商品和服務貿易,這些商品和服務又分別屬于不同的產業部門,因此,所謂經濟上的“強國”實際上也是由于所有這些產業在整體上“強”于他國,而整體上的“強”則意味著其中必然有一個或多個產業要“強”于其他國家。在此情況下,為了強調一國在某個或一些產業上的優勢,人們往往會在“強國”前加上相應產業的名稱。這種“某產業強國”概念的提出是否恰當或合理的判斷標準關鍵在于其能否滿足成為“強國”的必要條件,即這一產業是否屬于一國對外經濟交往的組成部分。換言之,該產業必須具有國際性,即產業所提供的一定比例的產品或服務要面向國際市場,否則,就失去了進行國際比較的現實意義。

由于國際航空運輸業務和民用飛機國際貿易的客觀存在和發展,民用航空業毫無疑問是構成國家對外經濟交往的產業部門之一,面向的是全球航空運輸市場。因此,“民航強國”概念的提出具有現實合理性。所謂民航強國,是指民航業相對較強的國家。這一概念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強的比較主體是國家,強調的是不同國家之間的比較,并非一國在時間上的比較;二是強的比較對象是民航,強調的是民航行業方面的比較,不是其他產業之間的比較。因此,民航強國實際上也即是指一國的民航業強于其他國家的民航業。

(二)“民航強國”的主要特征

根據對“強國”概念的辨析,要判斷一國是否為“民航強國”,唯一的標準就是一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民航業所獲得的經濟利益能否超過其他國家。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衡量。

一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市場份額是否多于其他國家,即在相關的國際航空運輸市場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承擔的運輸量相對較多,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國際競爭實力,關鍵在于航空公司與機場的生產效率與服務質量。

二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價值比重是否大于其他國家,即在提供的國際航空運輸服務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取得的增加值相對較大,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關鍵在于民用航空產業鏈的延伸長度與分工地位。

三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負外部性是否低于其他國家,即在從事的國際航空運輸活動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的負外部效應相對較低,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節能減排水平,關鍵在于航空運輸活動中的技術能力與運營水平。

二、民航強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一)對增加國際經濟收益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越來越緊密,世界經濟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經濟全球化有利于資本、資源、技術、勞務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和進行優化配置,有助于擴大全球經濟規模,推動全球經濟的增長。然而,經濟全球化在提升世界經濟發展的效益和效率的同時,也暴露出其發展進程中的不容忽視的弊端。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生產已超越了國界,由生產而引發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等完全屬于主權范圍之內的事務,突破了主權國家疆界的限制,對國家經濟主權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戰;另一方面,在全球化過程中,一些國家處于強勢地位,另一些國家則處于弱勢地位,經濟全球化極利于促進發達國家財富的增長,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則很難從全球化中獲得好處,造成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收益的巨大反差。

面對經濟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挑戰,處于主權弱勢的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地參與全球化進程,爭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國際體系結構的力量分布狀況,以此緩解全球化進程對國家主權的壓力,從而更好地維護和實現主權。

作為一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民航業本身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據航空運輸行動組織(ATAG)統計,2006年世界民航業對全球GDP的貢獻達到4 080億美元,其中,民航運輸部門為3 360億美元,民機制造部門為720億美元[2]。因此,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的擴大,要建設民航強國,就要努力在民航領域獲得超過他國的國際收益,為國家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從而更好地維護國家的經濟主權。

(二)對爭取國際貿易機遇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國際產業轉移的規模迅速擴大,使各國的產業發展及結構調整之間的互動性顯著增強,各國之間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為世界各國帶來了更多的分工效益,擴展了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以及獲得外部資源和先進技術的渠道。按照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是國內貿易發展的結果,其市場容量取決于交易效率的高低。因此,僅僅具有比較優勢并不是得到貿易好處的充分條件,一個國家即使對另一個國家有比較優勢,但如果其交易效率很低或對其他潛在的貿易伙伴并不都具有比較優勢的話,它將被排除在貿易之外[3]。

目前,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主要是依靠國際比較優勢,即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要素價格,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較完整的工業基礎與產業集群、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較高的勞動生產率。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價格逐漸攀升,自然資源利用受到很大限制,這一比較優勢正不斷減弱。與此同時,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顯現,與我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形成強有力競爭。在此情況下,提升交易效率對我國對外貿易而言顯得尤為迫切。

作為一種高效率的運輸方式,民航運輸是影響交易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大約18%的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認為空運連接直接影響到它們的投資選擇。因此,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發展和國際比較優勢的變化,建設民航強國,就要創建優于他國的國際運輸條件,加強我國與主要貿易國的經濟一體化發展,從而更好地爭取國際貿易機遇。

(三)對加強國際服務貿易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專業化分工進一步深化,不但體現在某個特定產業或某項特定產品上,還體現在同一產業或產品的價值鏈中[4]。價值鏈一端是研發設計,一端是品牌和營銷,中間是生產和加工,價值鏈上下兩端在原來意義上都是生產業,具有附加值高、利潤率高的特點,是工業生產環節中不可缺少的增值活動。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分工專業化的日益深入,生產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進而決定了一國在國際競爭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參與國際經濟交往的收益情況[5]。

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利益更多地流向發達國家,我國直接獲益相對較少。其原因在于發達國家憑借其先進的生產業特別是高水平的研發和市場營銷能力控制了價值鏈,取得了市場支配權。我國應盡快提升生產水平,逐步進入和占領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從而在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中獲得最大化利益。

作為生產業的一種,民航運輸是其它生產發展的基礎依托。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大約50%以上的企業認為航空服務對于開展商務活動和提高生產效率具有很強的重要性。因此,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國際服務貿易的擴大,建設民航強國,使生產要素空間流動效率高于他國,為本國生產業的發展提供平臺,從而增強我國的價值增值能力。

(四)對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的影響

提升國際分工地位也就是從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價值較小的經濟活動轉向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價值較大的經濟活動[6]。作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最重要的國家之一,產業轉移促進了我國制造業生產能力的提高,但也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一是資源和能源消耗較大,對外生產要素依賴程度增強;二是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三是高素質勞動力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四是對外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貿易摩擦持續增多[7]。這些問題充分反映出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迫切性。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當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一方面,可以通過擴大市場容量提升勞動分工水平,主動爭取發達國家加快產業轉移和技術轉讓;另一方面,為國內具有一定品牌與技術能力的企業擴大規模提供便利,降低技術創新的市場風險。

作為交易環節的構成要素,民航運輸是擴大市場服務范圍的有效工具。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70%的企業認為航空運輸使他們能夠在更大范圍的市場進行銷售和投資,30%的企業認為航空運輸帶來的市場潛力從根本上影響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因此,隨著我國生產能力的增強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建設民航強國,在擴大國際市場規模上強于他國,為本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提升我國的國際分工地位。

三、結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為了在統一的國際市場上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建設并成為經濟上的“強國”是必然的要求。反過來,能否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也是衡量一國是否為“強國”的唯一標準。

作為一項具有國際性特征的產業,民航業是國家對外經濟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從外部獲取經濟收益的渠道之一,因此,“民航強國”概念的提出具有現實合理性。衡量是否為民航強國的標準就在于一國的民航業在國際市場上所取得的收益是否超過了相關國家,這也是建設民航強國最基本的現實意義。要成為民航強國,獲得更多的利益,須要做到三點:一是市場份額多,即承擔的國際航空運輸業務多;二是價值比重大,即投入的生產要素自主比例大,尤其是民用飛機,作為航空運輸活動最主要的生產工具,在生產制造上的自主能力是影響價值比重的關鍵因素;三是負外部性低,即造成的外部環境不利影響低。

作為國際客貨運輸的重要載體之一,民航運輸與國家整個對外經濟活動的發展息息相關,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交易效率,因此,民航運輸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能否占據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國在爭取國際貿易機遇、增強價值增值能力和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等三個方面的發展水平,從而進一步關系到國家在其他相關產業領域的國際經濟收益。可以說,民航運輸是影響整個國家“強國”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這是建設民航強國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最突出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 Air Transport Action Group. The economic & social benefits of air transport[R].2006.

[2] Air Transport Action Group.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ir transport 2008[R].2008.

[3] 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超邊際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4] 范云芳.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特征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5] 丁勇,朱彤. 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7,(3).

[6] 金芳.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變化、內在矛盾及其走向[J].世界經濟研究,2008,(5).

篇7

>> 淺析我國民航空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及應對策略 我國民航安全管理體系建設探討 我國民航安全管理體系建設探討 我國民航安全管理發展問題研究 論我國民航飛行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特征 淺析我國民航飛行員的激勵問題 我國民航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改善對策 芻議我國民航空管系統的安全問題 對我國民航導航技術應用與發展問題的分析 我國民航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淺析我國民航發展的前景及就業 我國民航空管信息現狀的分析 對當前我國民生支出優化的探討 探討我國民航機場建設集團檔案管理的重要性 我國民航業競爭格局和運行效率研究 我國民航飛機維修故障分析和管理改進措施 我國民航業和GDP關系實證研究 我國民航航空租賃資產證券化業務探討 我國民航HF AOC話音通信系統組網設計 對我國民間金融發展問題的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孫少婕.東航航線網絡優化研究[J].空運商務,2012(17):12-15.

[4]吳桐.國航樞紐航線網絡建設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9.

[5]竇榮.基行需求的空域動態管理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

[6]董睿.我國西北地區民用航空業發展研究[D].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2015.

[7]王婷.蛛網式航線網絡優化設計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

篇8

關鍵詞:民航;政策扶持

一、研究背景和目標

民航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其發達程度對內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水平、經濟結構和開放水平等狀況,對外則是衡量國家、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航空運輸不再僅是一種交通運輸方式,而且成為區域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載體和通道。從世界各國的經驗看,航空運輸越是發達的地區,往往也是外向型經濟比例越高的地區和以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醫藥、精密儀器等高附加值新興產業越發達的地區。

研究明確民航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為爭取各級政府加強對民航業發展的高度關注和支持、加快出臺民航業發展扶持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和支撐。

二、研究內容

(一)民航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

在對民航業基本構成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國際民航組織292 號文件所確定的基本框架,民航服務對地區經濟與社會文化的四類影響和貢獻。1、直接影響。主要是民航運輸業本身創造的產出、增加值和就業進行分析,包括航空公司和機場運營、飛機維修、空管和直接為乘客服務的各類單位影響進行測算分析其貢獻價值。2、間接影響。主要是民航運輸業提供服務的相關行業,如航空燃油供應商、建造附屬設施的建筑公司、機場零售商店商品的制造商有聯系的工作,以及商業服務部門中各種各樣的活動等影響進行測算分析其貢獻價值。

3、誘發影響。主要是民航運輸業從業人員(包括直接和間接)本身消費需求而引發的服務環節,如在零售商店、銀行、住宿、餐飲等影響進行測算分析其貢獻價值。4、催化效應。主要是我省民航運輸業指航空運輸對整個經濟鏈中其他行業發生的影響,如促進對外貿易、促進旅游業發展、吸引投資等影響進行測算分析其貢獻價值。以鹽城為例:2003年9月,韓國現代起亞集團決定在鹽城投資建設“汽車城”,條件之一就是必須開通鹽城至韓國的航班。2004年4月,鹽城市政府財政補貼3000萬元開通鹽城――首爾國際臨時包機航班。2005年總投資68億元的“汽車城”項目落戶鹽城。2010年,汽車年銷售量33.3萬輛,實現銷售收入390億元,上繳稅收29.73億元,帶動就業近 5萬人。與此同時,到2010年底,600多家韓資企業落戶鹽城,一個現代化的韓資密集區正在形成。另外,以2009年6月開通的鹽城―香港航線為平臺,鹽城市的日韓港臺招商突飛猛進,僅落戶鹽城的臺資企業就有近700家。鹽城市委市政府利用機場和航線資源,助推地方經濟發展的做法,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成為依托機場的催化效應,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

(二)民航發展政策扶持現狀

三、民航扶持政策措施與建議

在以上研究基礎上,結合我省目前民航業扶持政策現狀,研究提出促進我省民航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措施與建議,研究重點是財政、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與建議。

(一)財稅扶持政策

民航業的公益屬性,以及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先導性和引領性作用,決定了其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的財稅支持。在研究過程中,將重點對設立民航發展專項資金、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開展研究。

(二)投資融資政策

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民航業既是國家相關政策引導的主要方向,也是我省目前民航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因此,需要對民航業投資主體多元化和融資渠道多樣化的政策措施進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三)用地供地政策

土地是機場及其設施構成要素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機場的建設和發展必須以一定范圍的土地為依托。為保障機場建設項目和航空運輸服務企業新增建設用地需求,需要對土地資源的獲取、使用、經營等問題進行研究,提出相關保障措施和建議。

(四)綜合配套政策

主要從航空業發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輸市場開拓、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臨空產業發展等方面提出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建議。

參考文獻:

[1]常露.民航企業集團的財務集中控制.中國民用航空,2002; 3

[2]潘億新.歐洲民航組織的財務管理.中國民用航空,2003; 7

[3]何超凡, 周峰, 于淑香等.航空企業財務公司模式和發展戰略.中國民用航空, 2005; 5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婷婷色五月中文在线字幕 | 亚洲v日本v欧美v综合v | 午夜色福利视频 | 日韩女同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