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8篇

時間:2023-12-28 11:50:0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棉花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棉花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篇1

關鍵詞:灰色系統;“十二五”時期; GM(1,1);棉花需求

河北省是產棉大省也是用棉大省,棉花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明顯。棉花需求是棉花生產和經營的晴雨表,是棉花流通的關鍵環節。①紡織用棉的數量在其中占據絕大部分并且比重進一步提升,成為推動河北省棉花需求的主導因素,因此,本文以紗產量來推算出對棉花的消費需求。同時考慮棉花需求量受到若干不可控因素影響,②而采用能夠弱化棉花產量隨機性的灰色預測模型對河北省“十二五”期間的棉花需求進行預測。

1、灰色系統理論

灰色系統理論1982年由我國學者鄧聚龍提出,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已經建立起集系統分析、評估、建模、預測、控制、優化技術于一體的一門新興學科的結構體系。它以“貧信息”、“小樣本”不確定性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已知信息的提取、開發、生產等有價值的信息,實現對系統運行、演化規律的描述與監控。其中灰色預測模型通過灰色生成或序列算子的作用弱化隨機性,挖掘潛在的規律,經過差分方程與微分方程之間的互換實現了利用離散的數據序列建立連續的動態微分方程的飛躍。③其中,GM(1,1)模型是得到最普遍應用的核心模型,在此不做贅述。

2、河北省棉花需求預測

棉花需求詳細可分為紡織用棉、民用及其他用棉(包括軍工、醫藥、損耗等),正常年末庫存、出口、化學纖維產量、紡織纖維耗用量、紡紗件數、紡織品消費支出、布產量等。④通常考慮的是紡織用棉、民用及其他用棉、正常年末庫存及出口四大部分。民用棉所占比例不高,1998年以來只占到需求的10%左右,并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⑤本文以紗產量換算河北省紡織用棉的需求。河北省紗產量2000年—2010年數據來源于2001—2011各年度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度數據來源于“中國產業信息網”。⑥

3、建立GM(1,1)模型:根據2000年-2011年數據建立模型及檢驗年份 紗產量

2000 437

2001 4599

2002 483

2003 4923

2004 4988

2005 6859

2006 8638

2007 9296

2008 9567

2009 10509

2010 12391

2011 14757

表1 河北省2000年—2011年度紗產量(萬噸)

年份 實際

產量 模擬

預測值 絕對

誤差 相對

誤差 年份 實際

產量 模擬

預測值 絕對

誤差 相對

誤差

2000 437 4370 0 0 2006 8638 7664 974 11%

2001 4599 4121 479 10% 2007 9296 8677 619 7%

2002 483 4665 165 3% 2008 9567 9824 257 3%

2003 4923 5281 358 7% 2009 10509 11122 613 6%

2004 4988 5979 991 20% 2010 12391 12591 200 2%

2005 6859 6770 089 1% 2011 14757 14255 502 3%

表2 據2000年—2011年數據建立GM(1,1)模型后的模擬產量值與實際產量(萬噸)比較

3.1 關聯度檢驗:

經過計算,X∧(0)(i)與原始序列X(0)(i)的關聯系數為09962,滿足當ρ=05時,關聯度需大于06的要求。

3.2 后驗差檢驗:

A:樣本標準差S1=∑X(0)(i)-X(0)2n-1=3443,

B:殘差標準差S2=∑Δ(0)(i)-Δ(0)2n-1=323

C=S2S1=323/3443=00938

S0=06745S1=06745*3443=2322

ei=|Δ(0)(i)-Δ(0)|={43725,04175,27225,07925,55375,34825,53675,18175,18025,17575,23725,06475}

所有ei均小于S0,所以,P=1,C=0098

3.3 殘差檢驗:

絕對誤差序列為Δ(0)={0,479,165,358,991,089,974,619,257,613,200,502}

相對誤差序列為:

Φ={0,10%,3%,7%,20%,1%,974%,619%,257%,613%,2%,3%}

相對誤差序列中有些相對誤差較大,所以要對原模型進行殘差修正以提高精度。X∧(1)(k+1)=(X(0)(1)-ba)e-ak+ba=311848e01241k-268148進行查查修正以提高精度。

3.4 模型修正

e(0)={479,165,358,991,089,974,619,257,613,2,502}

e(1)={479,644,1002,1993,2082,3056,3675,3932,4545,4745,5247}

B=-5611

-8231

-149751

-203751

-25691

-336551

-380351

-423851

-46451

-49961

BT=-5615-823-14975-20375-2569-33655-38035-42385-4645-4996

1111111111

BTB=1042804105-28537

篇2

為了幫助解決新疆棉花遠離內地銷區運輸成本較高的問題,促進新疆棉銷售,保護新疆棉農利益,國家財政部出臺了關于新疆棉鐵路運輸補貼政策。在新疆生產并通過鐵路運輸移庫到內地銷區的棉花,不分長度、品級給予每t400元的補貼。擁有出疆棉所有權的棉花加工和收購企業、經營企業、和紡織企業均可享受政府補貼,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新疆棉的市場競爭力,使得鐵路運輸成了新疆棉外運的主要渠道。

一、目前的現狀

自去年12月以來,鐵道部優先安排新疆運棉車皮,加大了國儲棉的運輸力度,而商品棉的運輸步履維艱,據不完全統計新疆地區目前尚有10萬余t已簽訂合同的商品棉不能及時外運造成合同不能按期執行,形成合同違約;當前國內外棉花市場一片低迷,棉花價格極不穩定,由于新疆棉通過鐵路運至內地紡織廠存在一定的周期,所以紡織企業采購棉花都是就近買貨、隨用隨買,來疆采購棉花的紡企少之又少。因此,將棉花移庫至內地銷售成了當前眾多棉企的首選,因棉花價格很透明,棉企、紡企利潤微薄,所以在運輸上只能選擇相對便宜的鐵路運輸。由于裝運棉花的車皮數量有限,而大量的棉花又要集中發運,這勢必會產生棉花運輸車皮的階段性緊張。在運輸高峰期,全疆日裝車數量不足百車,這遠遠不能滿足紡織企業的用棉需求,所以運輸問題成了制約棉花市場正常發展的一個主要的“瓶頸性因素”。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1.鐵路運力緊張

在近幾年國內外經濟發生大的起伏下,棉花價格也經歷了幾次過山車式的較大波動,棉企及紡企的恐慌心理也逐年加劇,都不愿意將棉花在新疆站臺積壓過久,因為積壓時間過長不僅要承擔高額的財務費用,還要面對價格波動風險,于是大家都蜂擁搶著運輸,大批待運的棉花積壓站臺導致新疆棉外運壓力更進一步加大。好多企業都眼看著僅有的一點點利潤讓長時間積壓站臺產生的財務費用耗費的一干二凈,甚至還產生不同程度的虧損。再加之國家根據國內需要,煤炭、石油、天然氣、化工被鐵路部門調至運輸的重要位置,棉花運輸則從“一級運輸物資”調到“二級運輸物資”,這更使得大量棉花積壓,運輸問題更是雪上加霜,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國內棉花供給出現階段性緊張。

2.公路運輸價格高昂

由于鐵路運輸緊張,小部分企業迫于定單的壓力,在原料庫存急缺而鐵路運輸又不能及時發運時只好采用公路運輸,但公路運輸費用相比鐵路運輸要高出很多。現以阿克蘇農一師某團場團的棉花發到南京某紡織廠為例:從阿克蘇發到南京通過正常的鐵路運輸成本大概是880元/t(軋花廠至阿克蘇發運站55元/t、發運站收取的倉儲費175元/t、鐵路運費530元/t、南京站下站至紡織廠120元/t,計:880元/t),而通過汽車直接從軋花廠運至南京紡織廠倉庫運輸成本約為1300元/t,這樣二者相差420元/t,再加上通過鐵路運輸還可以享受400元/t的補貼,因此,通過鐵路運輸實際要比公路節省820元/ t,這對勞動密集型的紡織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還有的企業為了加快發運速度,把南疆站臺的貨短倒至北疆站臺來發運,這樣不僅要多支付一份倉儲費,還要多支付兩發運站間的公路運費,但折算下來通過公路運輸仍比鐵路運輸的費用高出很多。雖然與鐵路運輸相比公路運輸比較靈活、方便、快捷,但高昂的運輸成本將直接影響企業的贏利水平甚至市場競爭力。

3.存在的其他問題

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人民幣匯率變動頻繁,紡織企業的訂單往往是數月以后的,如果原料不能及時供給,企業不僅要承擔因不能及時交貨而支付違約金的風險,還要承擔匯率變動所帶來的結算風險,因此這將直接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但是企業為了生存,為了長遠發展,考慮到機會成本,在庫存極度不足的情況下還是不得不選擇公路運輸以確保生產不受影響。自去年9月底新棉采購年度開始,部分企業采購的棉花在發運站存放數月,有的至今也沒發出幾車,他們不僅承擔長時間積壓而帶來價格變動的風險,而且也要面對不能及時回籠資金所支付的高額財務費用,所以棉花的發運問題成了所有棉花同仁們所共同牽系的對象。

三、鐵路運輸所衍生的經濟效應

紡織企業為了滿足正常的生產,避免因不能滿負荷生產所帶來的不必要的損失,棉花貿易企業為了避免價格頻頻變動帶來的經營風險,各企業紛紛在為發運問題絞盡腦汁,隨之一系列的經濟問題自然產生了。

1.扭曲市場競爭機制的正常運行

棉花快速發運出去是很多企業目前急需解決的難題,所以各企業為了及時將棉花運出,往往會通過各種渠道、各種措施,想辦法發貨,這難免會發生金錢等形式的黑幕交易。而發運站和鐵路相關部門也會乘此機會為自己謀利,相應的各種亂收費也會隨即產生。在這種金錢和物質的誘惑下,勢必會有一部分人經不住誘惑,從而引起各種商業腐敗現象的產生,這嚴重削弱了市場競爭機制能有效避免社會資源低效率配置的功能。

2.壓縮了棉花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

為了有效防止棉花在鐵路運輸途中的火災事故,鐵路運輸安監部門要求:凡通過鐵路運輸的棉包水分一律不能超過10%,而且加工企業必須用塑鋼打包代替原來的鐵絲打包方式,否則一律不準上站發運。棉花企業為了及時發運,不得不改換打包絲,淘汰鐵絲打包設備,對于水分超過10%的棉包進行重新加工,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大幅度抬升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降低企業的總體利潤率。

3.對棉花品質造成一定損害

棉包一般是通過夾包機進行裝運的。通過鐵路發運往往要經過數次的裝卸,在裝卸過程中難免會對棉包有一定的損傷,導致棉花外漏,往往會引起油污、煤污等。由于棉花自身的特性,整包棉花有部分污染后加以分離是比較困難的,但企業又不忍心丟棄。這樣棉花好壞相混,必然損害棉花的總體品質。有時候棉包從加包機脫落時還有可能發生繃包,這樣的棉花更容易受到污染,不僅損害棉花的品質,嚴重時還會影響到下游產品的質量。

4.對棉花產業鏈的波動產生放大效應

由于新疆棉花在全國棉花總量中所占份額較大,采用單一的鐵路運輸方式,在運力緊張時如果不能及時將棉花運至內地,往往會造成棉花市場短暫的市場供求失衡。這樣一來,棉花的實際到貨價格在短期內將大幅提高。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企業判斷棉花價格上漲的原因主要在于供給能力不斷降低,企業預期后期棉花采購更加困難成本更高而紛紛擴大現階段棉花采購,從而新一波棉花價格波浪式上漲不可避免。棉花作為紡織產業鏈的上游商品,其價格上漲對企業利潤空間的壓縮將被逐級轉嫁到下一級產業鏈上,而該級產業鏈上的企業會在“蝴蝶效應”的驅動下快速放大。

四、針對當前棉花運輸存在的問題的對策

1.積極推動新疆棉花供需信息平臺建設,避免棉花短期內蜂擁外運

棉花是新疆“一白一黑”經濟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長遠和全局考慮,要想長期發展新疆農業必須緊緊抓住棉花戰略不放松。而棉花作為一種行業公共物品,政府負有責無旁貸的供給義務。因此,政府應建立棉花供需信息平臺,這可有效避免棉花需求企業的盲目采購,使棉花市場健康快速發展,從而帶動新疆棉花的種植和生產,同時也可消除棉花需求企業的無序競爭,防止棉花短期內蜂擁外運。

篇3

[關鍵詞]棉花;栽培技術;農業生產;農村經濟

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棉花在帶動國民經濟增長與農業經濟產出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農業生產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棉花栽培技術的改良與優化對提高其產量與質量也有著重要意義。當前情況下,要進一步提高棉花的產量,使其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群體日益增長的需求,就必須從技術層面上進行創新,及時發現種植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出推動棉花生產的關鍵環節所在。

1新形勢下棉花栽培技術存在的問題

1.1專業人才嚴重不足

在科技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傳統的種植方式不斷發生改變,靠天吃飯的現狀正逐漸被技術改造生產所取代。簡單來說,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行業變化,而新技術的應用則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這種情況下,棉花栽培工作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也需要更多專業技術型人才參與到日常生產過程中。然而,國內高校在這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專業設置上尚未涉及棉花栽培技術培訓,這使得棉花栽培工作很難獲得高素質知識型人才。另外,由于很多人對農業生產的認識還停留在以前,認為應該通過學習來脫離農業,只有進入城市發展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種情況下,長期專門從事棉花栽培的人員數量較低,無法滿足生產需要與市場要求。

1.2科技資金投入不足

科技農業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在棉花種植領域,想進一步提高棉花的品質與產量,除了需要專業人才的指導,還需要資金與基礎設施方面的扶持。當前情況下,地方政府對棉花企業及私人棉農的重視程度不夠,較少將資金投入栽培和種植環節,導致該產業始終處于資金缺乏狀態,無法擴大生產范圍。在資金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棉花種植者很難通過單純的棉花種植來獲得穩定的資金收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他們的種植熱情,甚至導致了棉花種植面積的減少。

1.3棉花市場波動性較大

作為世界最大的棉花種植與生產國,我國每年都會對外進行棉花出口,因此,國際棉花市場的消費行情將對國內棉花栽培種植產生直接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一定限制。鑒于人民幣的貶值與物價水平的整體上漲,國內的棉花市場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另外,作為原材料出口的棉花所蘊含的經濟附加值較小,受國際市場的影響較大,這使得棉花的出口價格及市場對棉花的需求量都很不穩定。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棉農的生產積極性,也削弱了農民創新棉花栽培技術的欲望。

2新形勢下棉花栽培技術創新發展的意義

首先,棉花產量與整體質量的提高對促進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創新對行業發展有著極大地促進作用。重視技術創新,能夠促進棉花栽培行業的良性發展,保證行業的發展速度與發展規模。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國家質檢的經濟聯系與貿易出口變得更加頻繁,此時,為了保護本國出口產業的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國產品傾銷給當地市場造成的影響,應通過創新技術和行業競爭力的整體提升來實現對國內相關行業的保護。創新棉花栽培技術,提高棉花產量與質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作物的產量,使其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處于市場領先地位。另外,大力發展棉花栽培技術還能夠促進我國棉花產業的產業升級,帶動農業的技術化發展。其次,栽培技術創新是我國棉花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隨著新技術農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發展,很多從事棉花生產的企業都開始了內部管理方法的改革與栽植技術的提升。落后的棉花栽培技術會對行業發展起到遏制作用,并影響這一行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在棉花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國從事相關生產加工及貿易銷售的企業都開始改革自身管理機制,通過優化企業內部管理及種植技術來提高其在行業當中的競爭力。

3新形勢下棉花栽培技術發展的創新建議

3.1推廣無土栽培

棉花栽培技術無土化發展不僅是棉花種植水平的直觀體現,同時也是技術創新的一個縮影。由于該技術對人員的專業能力及操作水平都提出了較高層次的要求,所以在操作過程中,必須不斷深化對無土栽培技術的研究,以提高棉花的整體產量與質量為目標,逐漸提高我國高質量棉花的產量。另外,還需要培養一批專業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農業技術型人才,由他們指導農民開展無土栽培,從而規避栽培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不斷改良無土栽培中所使用的營養液成分,進一步提高棉花種植的水平。

3.2選取優良品種

適宜的溫度、土壤與氣候條件能提高棉花的產量,保證棉花的產出質量。在實際種植過程中,由于棉花對種植環境、光照及溫度條件有著較高的要求,且容易發生病蟲害等現象,對農民的種植活動與經濟收入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在栽培前選擇優良的棉花品種,選擇比較優質的品種進行培育,進而從根源上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使其對多數病蟲害產生免疫力。在棉花栽培技術的培養和提升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優良品種進行選中雜交,從培育品種中選擇一些優質的品種進行二次培育,以此來優化棉花的纖維品質,保證棉花綜合質量的提升。

3.3創新地膜栽培技術

地膜栽培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節約棉花種植的成本,為棉花生產創造更好生長的條件。受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進行棉花種植,但自然條件的限制會導致不同地區的種植成本存在較大差異,種植難度也有所不同。在棉花苗的培育過程中,地膜技術的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幼苗成活率過低的問題,提高其成活率與種植品質,提高棉花產業的經濟效益。

4小結

新形勢下,應繼續努力提高棉花栽培技術,大力促進行業發展,實現農業生產技術與農村經濟的進步,提高棉花種植者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陳剛.新形勢下棉花栽培技術發展探討[J].山西農經,2014(05):111-112.

篇4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點概況

試驗于2010年安排在新疆石河子大學試驗站(44o18′50″N,86o03′33″E)。試驗站海拔399.2m,年日照時數為2721~2818h,無霜期為168~171d,≥0℃的活動積溫為4100℃,≥10℃的活動積溫為3650℃,年平均氣溫為6.9℃,年降水量為125.0~207.7mm。土壤質地為壤土,pH7.56,有機質15.31g•kg1,全氮1.05g•kg1,有效氮54.80mg•kg1,有效磷19.12mg•kg1,有效鉀196mg•kg1。

1.2供試作物及品種

供試棉花品種為“新陸早13號”,花生品種為“豫花15號”,大豆品種為“新大豆10號”,鷹嘴豆品種為“88-1”,洋蔥品種為“寶紅A號”,蘿卜品種為“壽白光”,線辣椒品種為“改良8819”。

1.3試驗設計

試驗設6種間作組合和7種作物單作,分別為:棉花/花生、棉花/大豆、棉花/鷹嘴豆、棉花/洋蔥、棉花/蘿卜、棉花/線辣椒6種間作組合和花生單作、大豆單作、鷹嘴豆單作、洋蔥單作、蘿卜單作、線辣椒單作和棉花單作。播種前試驗小區施磷酸二銨300kg•hm2,折合純氮(N)54kg•hm2、純磷(P2O5)138kg•hm2。棉花現蕾后增施滴灌肥230kg•hm2,折合純氮(N)36.8kg•hm2,純磷(P2O5)46kg•hm2,純鉀(K2O)34.5kg•hm2。試驗設3次重復,共計39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于4月28日統一播種。在棉花/大豆間作處理中,每個小區種植3個間作組合帶。每個間作帶寬1.50m,種植2行棉花、2行大豆,棉花行距為0.45m、株距0.1m,大豆行距為0.30m、株距0.15m,行長5m。小區面積(1.5m×3)×5m=22.5m2;棉花/花生、棉花/鷹嘴豆、棉花/線辣椒間作處理的田間安排同棉花/大豆間作處理。在棉花/蘿卜間作處理中,每個小區種植3個間作組合帶。每個間作帶寬1.50m,種植2行棉花、3行蘿卜,棉花行距為0.45m、株距0.1m,蘿卜行距為0.20m、株距0.2m,行長5m。小區面積(1.5m×3)×5m=22.5m2;棉花/洋蔥間作處理的田間安排同棉花/蘿卜間作處理。單作作物都是等行距種植,株、行距都與間作時相同,小區面積:3m×5m=15m2,單作棉花每個小區種植7行;單作花生、大豆、鷹嘴豆、線辣椒每個小區種植10行;單作洋蔥、蘿卜每個小區種植15行。養分吸收量按間作中兩種作物各自所占凈面積計,單作和間作作物播種密度相同。采用滴灌方式,棉花整個生育期灌水14次,總灌水量5625m3•hm2。

1.4取樣及測定方法

于每種作物成熟時按一定面積分別取植株樣;植株地上部氮、磷和鉀的含量分別用凱氏定氮法、分光光度比色法和火焰光度法測定,并根據生物學產量折算為作物的氮磷鉀吸收量。當比較間作與單作養分吸收量時,均以可比面積為基礎。

1.5計算方法

1.5.1單位面積產量的分解[14]

產量/單位面積=(產量/養分吸收量)×(養分吸收量/單位面積)(1)式中,(產量/養分吸收量)為養分利用效率,(養分吸收量/單位面積)為養分吸收(捕獲)效率。

1.5.2養分吸收量的比較

采用文獻[14]給出的公式,比較間作系統養分吸收量相對于單作養分吸收量的變化。這里單作養分吸收量不是指某一種作物的,而是體系中兩種作物單作時的養分吸收量以間作比例為權重的加權平均值。以磷為例,間作磷吸收量相對于單作的變化用ΔPU表示。

1.5.3養分利用效率的比較

間作的養分利用效率是成熟期間作作物地上部生物學產量之和除以間作作物地上部某養分的總吸收量,即單作體系單位養分吸收量所能生產的生物學產量;單作作物養分利用效率是單作作物成熟期地上部生物學產量除以單作作物地上部某養分的累積量;單作加權平均是單作作物按間作比例為權重加權平均的養分吸收效率。仍以磷為例,這里定義磷利用效率的概念為單位磷吸收量所能生產的地上部干物質量。間作磷利用效率相對于單作的增減(ΔPUE)用如下公式計算[14]:氮(ΔNUE)和鉀(ΔKUE)的利用效率用相同方法計算。

1.5.4養分吸收和利用效率對產量優勢的貢獻

土地當量比(LER)經常被作為間作優勢的指標:以磷為例,定義棉花在間作和單作中的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分別為Aic、Asc和Eic、Esc;相應間作的另一種作物的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分別為Aic1、Asc1和Eic1、Esc1。式(4)變為:氮和鉀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對產量優勢的貢獻用相同方法計算。數據分析用SAS軟件完成。

2結果與分析

2.1間作養分吸收量與單作養分加權平均吸收量的比較

2.1.1氮

表1結果表明,棉花分別與花生、洋蔥、蘿卜間作后,間作體系氮吸收量分別高于相應作物單作按照間作比例加權平均吸氮量38%(P=0.0130)、54%(P=0.0789)、74%(P=0.0362);棉花與大豆或者鷹嘴豆間作后吸氮量變化未達到顯著水平(P=0.2425和P=0.5341)(表1)。棉花與線辣椒間作后間作體系作物吸氮量相對于單作棉花與單作線辣椒按間作比例加權平均的氮吸收量降低34%(P=0.0008)。

2.1.2磷

棉花與洋蔥、蘿卜間作體系中作物吸磷量分別高于單作按間作比例加權平均的吸磷量71%(P=0.0585)和104%(P=0.0181);而棉花與大豆、鷹嘴豆、花生和線辣椒間作體系中作物吸磷量與單作加權平均吸磷量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P=0.7562,P=0.8241,P=0.3532,P=0.3432)(表1)。

2.1.3鉀

棉花/花生和棉花/洋蔥間作的鉀吸收量相對于單作加權平均值的增加未達到顯著水平(P=0.1127,P=0.1121,P=0.0384);棉花與蘿卜間作體系中吸鉀量相對于單作增加58%,達顯著水平(P=0.0384);相反,棉花與大豆、鷹嘴豆、線辣椒間作體系中吸鉀量比單作按間作比例加權平均的吸鉀量分別減少21%(P=0.0673)、22%(P=0.0850)和19%(P=0.0063)(表1)。

2.2間作與單作體系中作物養分利用效率的比較

2.2.1氮

從表2可以看出,棉花與洋蔥間作后氮素養分利用效率比單作加權平均高35%(P=0.0066);棉花與鷹嘴豆、花生、蘿卜間作后間作體系氮素利用效率相對于單作加權平均并未發生顯著變化(P=0.7966,P=0.3881和P=0.0915);棉花與大豆、線辣椒間作后間作體系中氮的養分利用效率比相應的單作按間作比例加權平均的氮素利用效率降低34%(P<0.0001)和44%(P<0.0001),達到極顯著水平。

2.2.2磷

從表2可以看出,棉花與洋蔥、鷹嘴豆、花生間作后間作體系中磷的養分利用效率相對于單作棉花、洋蔥、鷹嘴豆和花生按間作比例加權平均的磷素利用效率的變化未達到顯著水平(P=0.1017,P=0.8947,P=0.6584);棉花與大豆、蘿卜、線辣椒間作體系中磷的養分利用效率顯著降低29%(P=0.0034)、19%(P=0.0039)和32%(P=0.0028),達到極顯著水平。

2.2.3鉀

從表2可以看出,棉花與鷹嘴豆間作體系中鉀的養分利用效率比單作按間作比例加權平均顯著增加高64%(P=0.0591);棉花與花生、洋蔥間作體系中鉀的養分利用效率沒有顯著變化(P=0.2757,P=0.9882);相反,棉花與大豆、蘿卜、線辣椒間作體系中鉀的養分利用效率降低11%(P<0.0001)、22%(P=0.0016)和29%(P<0.0001),達到極顯著水平。2.3土地當量比及養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貢獻間作優勢的主要原因是養分吸收量的增加,而并非是利用效率的提高。從公式(6)可以看出,LER的大小,取決于養分吸收量項(1+ac+ac1)、養分利用效率項(ec+ec1)和交互項(ac×ec+ac1×ec1)的相對大小[9]。從表3可以看出,棉花與鷹嘴豆、花生、洋蔥、蘿卜間作時氮、磷、鉀的土地當量比分別為1.02、1.30、1.12和1.68,都大于1,說明棉花與鷹嘴豆、花生、洋蔥、蘿卜間作體系具有間作優勢。氮、磷、鉀養分吸收因子的貢獻是正的,利用效率的貢獻有正有負,吸收和利用效率交互作用的貢獻也有正有負,說明棉花與鷹嘴豆、花生、洋蔥、蘿卜間作時,間作優勢主要來源于養分吸收量的增加。棉花與大豆、線辣椒間作時氮、磷、鉀的土地當量比為0.91和0.99,都小于1,說明棉花/大豆體系無間作優勢;氮、磷、鉀養分吸收因子的貢獻、利用效率的貢獻、吸收和利用效率交互作用的貢獻有正有負。棉花與花生、洋蔥、蘿卜間作體系氮、磷、鉀吸收效率對土地當量比的貢獻分別為0.41~0.82、0.25~1.04和0.15~0.59,利用效率的貢獻分別為0.35~0.04、0.03~0.14和0.16~0.01。間作優勢在營養方面的基礎主要來自于間作相對于單作吸收效率的增加,而不是利用效率的改變。

3討論

3.1間作體系中養分吸收量增加的機制

間作優勢的主要機制之一是間作體系相對于單作能夠更多地獲取養分。通過本試驗可以看出,棉花和花生、洋蔥、蘿卜間作后氮、磷、鉀養分吸收量分別高出相應單作38%~74%、16%~104%、20%~58%。李隆等[13]對小麥/大豆的間作研究發現,小麥/大豆間作后間作優勢主要表現在作物氮、磷、鉀養分吸收量的增加,其作物的養分吸收量分別高出相應單作24%~39%、6%~27%、24%~64%,而間作氮、磷、鉀的利用效率分別比單作低5%~20%、5%~7%、6%~32%[15],這與本研究結果相吻合。研究已經明確,小麥大豆間作中小麥競爭氮的能力比大豆強[16],一方面使間作小麥能吸收到更多的氮;另一方面,使大豆根區土壤氮素水平下降,甚至造成缺氮。缺氮會有利于豆科作物固氮能力的提高[1718],從而使整個系統的吸氮量明顯增加。這可能是具有豆科作物的間作體系氮吸收增加的機制之一。在本研究中的棉花和豆科作物的間作體系,其氮素養分吸收量的增加機理可能與其他作物和豆科作物間作的機理相似。另外,在棉花與非豆科作物的間作系統中氮素吸收的機制可能主要是由于這些體系存在著補償和恢復機制。例如,小麥/玉米和小麥/大豆間作條件下,兩種作物共生期小麥的生長和養分吸收量相對于單作大幅度增加,而間作玉米和大豆的生長和養分吸收量相對于單作受到明顯抑制。但當小麥收獲以后,玉米和大豆在生物量和養分吸收上有明顯的恢復和補償作用[19]。小麥/玉米共生期玉米對氮的吸收速率低于單作玉米,到玉米生長后期,小麥收獲后間作玉米氮的吸收速率明顯增加,而單作玉米氮的吸收速率很低,甚至為負數;在小麥/大豆間作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特點,表明生育期不同的作物間作,晚熟的玉米和大豆均有明顯的恢復和補償作用[20]。在棉花分別與鷹嘴豆、花生、洋蔥、蘿卜間作時,棉花的配對作物均是生育期較短的作物,因此本研究中的鷹嘴豆、花生、洋蔥、蘿卜與棉花間作體系對氮素吸收的增加機制可能也是這種競爭恢復補償機制[20]。Li等[21]通過低磷土壤上玉米/蠶豆間作作物根際對磷的吸收利用研究發現,間作后玉米增產43%,蠶豆增產26%,間作不僅促進了蠶豆對磷的吸收,而且也改善了玉米的磷營養,更加會對作物產量產生顯著影響。和豆科作物的間作中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也能酸化豆科作物的根際土,進一步活化土壤中的有機磷,從而提高另一作物對磷的吸收量[22]。這可能是間作中磷吸收量增加的機制之一。在本研究中棉花和豆科作物間作體系中磷吸收量增加的原因也可能是豆科作物活化了土壤中的有機磷,從而提高了作物磷的吸收量。另外,在小麥/玉米和小麥/大豆間作中發現的磷素吸收的競爭恢復機制[20]也可能同樣適用于本研究中棉花與鷹嘴豆、蘿卜、洋蔥等間作體系中觀察到的磷吸收增加。

3.2間作體系中養分利用效率的變化

間作相對于單作養分利用效率有增加也有降低。本研究中棉花與鷹嘴豆、花生、蘿卜間作氮和磷的養分利用效率分別比單作時低5%、10%、17%和2%、6%、19%;棉花和蘿卜間作體系中鉀的養分利用效率比單作時低22%。在小麥/大豆的研究結果中得出,間作體系中氮、磷、鉀的養分利用效率分別比單作時降低5%~20%、5%~7%、6%~32%[13],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在棉花/洋蔥間作中氮和磷的養分利用效率分別比單作高35%和19%,棉花/鷹嘴豆與棉花/花生間作中鉀的養分利用效率分別比單作增加64%和15%。Morris等[14]整理總結了玉米/大豆、玉米/水稻、木薯/豇豆、木薯/花生、高粱/大豆等間作體系的養分利用效率變化,發現間作時磷、鉀的養分利用效率比單作時都增加了。這些結果與本研究結果類似。

3.3間作優勢的作物營養吸收和利用基礎

間作體系是否存在優勢,在作物營養方面的基礎主要取決于養分吸收因子、利用因子和交互因子貢獻的大小[14]。本研究中棉花和花生、蘿卜、洋蔥間作體系都具有間作優勢,即LER1。棉花與花生、蘿卜、洋蔥間作時氮、磷、鉀養分的吸收因子對間作優勢的貢獻為正;盡管這些體系氮的養分利用貢獻為負,但磷的養分利用因子貢獻都是正的,整體間作優勢表現為正。這與小麥/大豆間作中的結果[13]一致。棉花/大豆和棉花/線辣椒間作體系沒有間作優勢,即LER<1。棉花/大豆間作時氮的養分吸收因子貢獻是負的,磷、鉀的養分吸收因子貢獻都是正的;氮的養分利用因子貢獻是正的,磷、鉀的養分利用因子貢獻是負的。表明在這一體系中,種間相互作用降低了體系的氮素吸收量,但增加了磷、鉀的吸收效率,相應地氮利用效率增加,而磷、鉀利用效率下降,最終導致間作劣勢。棉花/線辣椒間作氮、磷、鉀養分的吸收因子貢獻都是正的,但利用因子的貢獻都是負的,且利用因子的下降超過了吸收因子的變化,最終表現為無間作優勢。

篇5

關鍵詞:烏茲別克斯坦;優勢和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29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3-68-03

近年來,烏茲別克斯坦分階段、穩步推進市場經濟改革,實行“進口改造替代”和“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戰略,同時對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和非國有化,積極吸引外資,大力發展中、小企業,逐步實現能源和糧食自給,基本保持了金融形勢的穩定和宏觀經濟的較快發展。 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8.3%,其中工業增長9.3%,農業增長6%,投資增長12.4%。

一、烏茲別克斯坦優勢和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1、農牧業現狀

烏茲別克斯坦是中亞古老的灌溉農業國,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30%,出口創匯額占60%,從業人員占全國的30%左右,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幾年經濟結構的調整導致糧食種植面積減少,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現有農業用地2237萬公頃(3355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403.4萬公頃(6051萬畝),牧場面積1285萬公頃(19275萬畝)。糧食產量基本保持在600-650 萬噸左右,主要產品有小麥(約占糧食作物產量的90%)、大米。[1]2010年烏茲別克斯坦糧食總產值達695.2萬噸。烏茲別克斯坦還是中亞重要的水果和蔬菜產地,2010年產瓜果334萬噸,各種蔬菜634.64萬噸。[2]畜牧業以生產毛、肉為主,生產和出口大量羔皮,年產量占世界第二位,粗羊毛年產量約2萬噸。養蠶業發達,年產蠶繭約1.6萬噸,占世界第六位。烏茲別克斯坦是世界第五大產棉國,第二大出口國,平均棉花(籽棉)年產量為350萬噸,棉花種植業是農業的支柱產業,產值約占農業產值的40%左右。每年加工生產原棉約100-120萬噸,75%出口。據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統計委員會數據,2010年種植面積134.3萬公頃(2014.5萬畝),與上年持平。全年產籽棉340萬噸,加工皮棉112.5萬噸,比2009年增長7.5%。受益于國際市場棉花價格的上漲,2010年棉花出口額近1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46%。棉花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2009年的8.6%上升到了11.3%。2011年前三季度,皮棉產量68萬噸,同比下降6.3%。皮棉加工率為33%,計劃到2016年達到70%。在2011年10月12―13日烏茲別克斯坦國際棉花博覽會期間,簽約成交60萬噸皮棉和紡織品,交易額達5.5億美元。有來自38個國家330家公司的660名代表出席了此屆交易會。從2011年1月1日起,烏茲別克斯坦稅務部門不再接收棉紗出口企業的出口商品增值稅退稅申請。

2、石油、天然氣開發現狀

烏茲別克斯坦石油、天然氣資源比較豐富,總儲量在原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中占第3位,天然氣儲量與荷蘭和印度尼西亞的天然氣儲量相差無幾,屬于世界上15個擁有豐富天然氣資源的國家之一。石油預測工業儲量53億噸,已探明5.84億噸,天然氣儲量54.3億立方米,已探明20.55億立方米,居世界第14位。截至2010年底,烏茲別克斯坦石油儲量為1億噸,比2009年增長0.05%,天然氣16億立方米,增長0.8%。2009年開采石油450萬噸,日均10.7萬桶;2010年開采石油370萬噸,日均8.7萬桶;石油消費從2009年的480萬噸增長到2010年的500萬噸,增長2.8%,國內日均消費石油10.4萬桶;2010年開采天然氣591億立方米,比2009年下降1.5%,國內消費天然氣455億方,比2009年增長4.6%。2010年,天然氣出口272億立方米。2010年,石油產量比上年下降17.8%,天然氣產量比上年下降2.1%。2011年1―9月,石油產量為144.3萬噸,同比下降5.2%,天然氣產量472.6億立方米,同比下降4.3%。[3]目前,烏茲別克斯坦已發現的油氣田共有190處,其中已開采88個,準備進行開采的有58個,正在勘探中的有35個,另有9處油氣田處于封存狀態。油氣資源產地可劃分為五大區域,即烏斯秋爾特油氣區、布哈拉-希瓦油氣區、吉薩爾西南部油氣區、蘇爾漢河油氣區、費爾干納油氣區,各區域內油氣田數量不等,最多的是布哈拉-希瓦油氣區。為鼓勵和吸引外資參與油氣資源開發,烏茲別克斯坦還在部分區域內劃分出了19個“引資區塊”,供外國投資者選擇。包括俄羅斯、日本、韓國、馬來西亞、中國、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均與烏茲別克斯坦開展合作。

3、鈾礦開發現狀

烏茲別克斯坦是中亞地區的第二大產鈾國。國際原子能機構( IAEA ) 統計,目前對約40座鈾礦床進行勘探, 其中有27座為大型礦床。2007年共產鈾2338 噸, 居全球第7位。據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地質和礦產資源委員會數據顯示,境內這27個鈾礦產地均分布在克孜勒庫姆沙漠地區,已探明和評估的鈾儲量為18.58萬噸,其中13.88萬噸為砂頁巖礦,4.7萬噸為黑頁巖礦;預測的鈾遠景儲量為24.27萬噸,其中砂頁巖礦18.88萬噸,黑頁巖礦5.39萬噸。上世紀90年代初,在烏茲別克斯坦擁有鈾礦開采、加工及出口專營權的“納沃伊礦山冶金聯合體”(以下簡稱“聯合體”)每年生產3000-3500噸貧鈾。2005年因“聯合體”硫酸生產出現技術問題而導致鈾減產;2006年鈾減產到2260噸,下降1.8%;2007 年產鈾2270 噸,同比增長0. 5%;計劃在2010年前將年產量提升至3000噸。烏茲別克斯坦沒有自己的核工業,鈾原料全部出口。隨著國際鈾價的高漲,日本、韓國、中國、俄羅斯、美國等國家的能源企業也紛紛向烏茲別克斯坦提出合作開發鈾礦的意向。鈾礦業成為烏茲別克斯坦提高國際地位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4、有色金屬開采和冶煉

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蘊藏著儲量可觀的鈦、錳、鉻、鉛、鋅、鎢、鉬、錫、汞、銻、鈾、銅以及金、銀等金屬。其中黃金已探明儲量2100噸,前景儲量3350噸,居世界第4位,年產量80多噸,居獨聯體國家第2位、世界第8位;銅勘探儲量30多億噸,居世界第10位,年開采量約5000-6000噸,居世界第11位;鉬儲量占世界第8位;鎘開采量占世界第3位;鋅、鎢砂、鎳、鋇等有色金屬產量均占原蘇聯40%以上。黑色金屬礦藏較為貧乏,因而在采礦冶金工業中,有色金屬工業相對發達。2010年有色金屬總產值37839億蘇姆①。已發現的41處金礦床中33處礦石品位較高,9處正在開發。納沃伊冶金聯合體、阿爾馬雷克冶金聯合體和黃金生產聯合公司是烏茲別克斯坦三大生產黃金和其它稀有金屬的企業,其冶金工業和生產能力在中亞地區位列第一。銅礦主要分布在烏塔(塔吉克斯坦)交界處的庫拉明山脈,目前開發了卡爾馬克爾銅礦、薩雷-切庫銅礦和達利涅耶銅礦。“聯合體”為烏茲別克斯坦黃金主要生產部門,現年開采黃金80噸,生產黃金57-59噸。阿爾馬雷克冶金聯合體生產全國90%的銀、20%的金,是烏茲別克斯坦唯一的銅生產商,有權開采銅鉬礦和鉛鋅礦,生產精煉銅(陰極),金屬鋅、鉛精礦等產品,2009-2013年阿爾馬雷克公司將投資1.8億美元改造銅選礦廠。[4]同時烏茲別克斯坦與俄羅斯、美國、英國等國展開有色金屬的開采和冶煉方面的合作。

5、機械制造業現狀

烏茲別克斯坦的機器制造業是在衛國戰爭時期隨著蘇聯中部地區機械制造廠疏散而建立起來的。經歷了從修配到制造、從仿制到自行設計的發展過程,成為部門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經過調整產業結構,植棉和軋棉設備制造業具有優勢。國內有300多家機械制造企業,其中大型機械廠94家。機械制造業占工業總產值的14%,固定資產比重為16%,從業人員占全國工業就業總人數的25%左右。2010年機械制造業和金屬加工業總產值54326億蘇姆。農業機械、軋棉機械、紡織機械、電機、石油化工機械、飛機制造、汽車制造、無線電通訊、電器產品、日用技術等機械制造業主要集中在塔什干、撒馬爾罕、安集延等城市。喀什干為機械工業的中心,許多大型機械制造工業企業設在該市。中亞地區三分之二的機器制造產品是在烏茲別克斯坦生產的,也是中亞地區唯一生產絲織和紡紗機械的國家。目前,烏茲別克斯坦已經成為中亞地區汽車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領跑整個中亞地區的家用汽車制造業。作為汽車制造業的領軍企業,烏茲別克斯坦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去年的純利潤增長了51.5%,將近159.4億蘇姆,約合924萬美元。該公司和美國通用公司2004年組建了通用烏茲別克斯坦公司,烏方控股75%,通用公司控股25%。2010年通用烏茲別克斯坦公司的汽車銷售量大約是14.3萬輛。[5]除滿足國內市場外,烏茲別克斯坦生產汽車還出口到俄羅斯和烏克蘭等獨聯體國家,2011年1―9月,“通用烏茲別克斯坦”公司向俄羅斯市場銷售汽車71623輛,銷量同比增長31%,在俄汽車供應商中位列第十,占據烏克蘭汽車銷售市場3%的份額。[6]

二、影響烏茲別克斯坦優勢和特色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1、水源不足,生態脆弱

烏茲別克斯坦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干燥少雨。降雨地域分布極不均勻,有些地方甚至不超過70―80毫米,只有山區多達500―600毫米。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 而年蒸發量高達1350―2200毫米。全境內的年總降水量約80―100立方公里, 其中1/3以上趨于沙漠,不能形成徑流,難以利用。隨著人口增長、水資源需求增加、大規模墾荒、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常年少雨干旱, 致使咸海面積急劇縮小、土地沙化加劇,生態極其脆弱。以棉花種植為主灌溉農業,耗水量大,灌水與排水系統不完善, 破壞水質,使綠洲的肥沃土地嚴重鹽漬化,致使農作物產量下降。以棉花產量為例,與非鹽漬化相比, 弱鹽堿土減產16%, 中鹽堿地減產50%, 重鹽堿地減產83% 。同時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都很大,用水分配不合理等,都會造成水源浪費和污染。近年來烏茲別克斯坦雖然極力倡導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但是由于資金短缺等各方面原因,水資源短缺、生態脆弱這些問題在短時間內都很難解決。因此,對于烏茲別克斯坦產業發展的消極影響還會繼續。

2、經濟結構單一,產業布局不合理

長期受前蘇聯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 工業較側重發展采礦業、天然氣、有色金屬等重工業部門,加工業、采購、儲存、運輸業發展滯后。蘇聯解體以后,經濟困難使這些企業多數失去了活力,資金的匱乏使這些設備老化的企業無法進行更新改造,產品沒有競爭力。2006年烏茲別克斯坦政府不得不關閉了200家虧損的紡織廠,非常老舊的設備將高價值的棉纖維原料加工成沒有市場需求的低品質紗線,浪費了高品質的原料。過于片面強調種植棉花, 而對其他一些農作物, 尤其是糧食作物缺乏應有的重視,本國可耕地有限,農村人口過剩,致使就業壓力很大。近年來加強了國際間的合作,主要還是涉及采礦業、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重要工業部門。烏茲別克斯坦出口商品中能源類占出口總額的34.2%,皮棉占8.6%,黑色和有色金屬占5%。進口商品中機械設備占56.5%,化工產品及塑料占11.1%。[7]可以看出烏茲別克斯坦的對外貿易主要以原材料和能源輸出為主,國內整個經濟體系不完善,這樣使得經濟領域會受到外國的影響。正如趙常慶先生指出:“一方面,烏茲別克斯坦經濟體系脫胎于蘇聯時期的計劃經濟體系,形成了以資源和原料開發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經濟自主性差,在經濟改革方面既缺乏資金也缺乏技術和經驗,在交通、通信、市場等方面形成了對俄羅斯等外部勢力的傳統依賴關系。另一方面,一些大國和跨國公司為了在中亞獲取經濟利益和達到政治目的而相互競爭,利用各種渠道干預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經濟。”[8]由于國內經濟體系不完善,經濟總量小,抑制了對烏茲別克斯坦優勢和特色產業的發展。

3、經濟改革緩慢,產業發展活力不足

烏茲別克斯坦的改革沒有最大程度的破除發展障礙。秦放鳴教授認為,獨立初期烏茲別克斯坦依據本國國情的漸進式的經濟改革,使得在經濟轉軌時期的發展降幅最小、回升最快, 避免了類似于獨聯體其他國家雪崩式的大幅度經濟衰退。但是進入21世紀,其經濟發展不再是一枝獨秀, 與哈薩克斯坦相比差距很大,明顯落后。烏茲別克斯坦經濟改革是在強調保證國家宏觀經濟穩定的大前提下進行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政策層面上卻不斷得以強化, 這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不相吻合, 從而使其經濟改革進入21 世紀后, 出現了經濟發展沉穩有余而活力不足的滯后局面。[9]烏茲別克斯坦為了保持進出口順差,人為制定政策限制進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外貿未能成為其經濟增長的動力。由于其國內政策多變,致使引進外資方面表現乏力,投資短缺和技術設備落后,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政府對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合資企業經營中的各類檢查名目繁多,行政審批程序復雜,苛捐雜稅繁亂紛雜,不僅影響了企業的贏利的能力和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同時也使政府有關部門滋生腐敗。如何突破這種經濟發展沉穩有余、活力不足的滯后局面,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走。

三、小結

自2005年以來,烏茲別克斯坦經濟總體上保持繼續增長的勢頭,2007―2011年,GDP增長率一直保持在8.1%―9.0%之間。在全球經濟顯著衰退的大背景下,獨聯體其他國家經濟均出現了迅速下滑的趨勢,烏茲別克斯坦優勢和特色產業發展較為良好,仍然保持了較高經濟增長率,得益于對內需的拉動。政府加大了對固定資本投資的力度,大力進行生產企業和交通等基礎事業設施改造,同時積極發展國內商業,增加就業崗位。雖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小,但產業結構不平衡使其容易受到外部市場環境和需求的影響。2009年烏茲別克斯坦總統提出了六項優先發展和完成的任務。在確保特色優勢和特色產業繼續發展的同時,努力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經濟結構多元化。烏茲別克斯坦經濟發展中一直堅持“五項原則”,即經濟優先、國家調控、法律至上、社會保障、循序漸進。效果到底如何,還有待于時間的證明,預計2012年仍將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進一步擴大內需和投資政策的實施、出口原材料商品價格的高位運行將有助于其經濟增長。今后主要任務是采取有效的宏觀經濟和財政政策降低通脹水平,提高生產率和居民人均收入。

注釋:

① 1美元=1660.7蘇姆(2011年2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經濟商務參贊處[EB/OL]./1,2012-03-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歐洲司.中亞五國優勢和特色產業介紹[EB/OL].,2007-09-26.

[3]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概況[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11-01-27.

[5] 烏茲別克斯坦領跑中亞汽車制造業[EB/OL].國際在線,2011

-11-21.

[7] 吳宏偉.中亞地區發展與國際合作機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82.

篇6

[關鍵詞]普法戰爭 ;法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 ; 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于19世紀七十年代,在20世紀時得到完成。在時間的橫向軸上,我們可以發現同一時期,即1870年,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并以法國與普魯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法蘭克福》和約而告終。在19世紀六十年代末法國剛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僅居老牌工業國家英國之后的第二大強國。19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法國迎來第二次工業革命,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法國并未維持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優勢,在19世紀的最后三十年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它的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在1870~1890年為2.1%,1891~1900年為2.6%。[1]普法戰爭后,法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是比較慢的。被后起的美、德新牌資本主義國家超過。那么,我們試著探究在同一時期發生的普法戰爭與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之間的關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法國為什么第二次工業革命進程緩慢,更有助于我們對法國史的學習以及對工業革命規律的把握,并得到啟示更好地迎接接下來的發展。

一、資金上

普法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法國,1870年8月,德軍進行反攻進入法國,占領了法國三分之一的領土,德軍在法國境內進行燒、搶、轟炮等,使得防御戰爭轉為不正義的進攻掠奪戰爭,對法國國民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民房、財物、糧草、村莊等,能運走的就運走,不能運走的則進行摧毀破壞。德軍還在占領區內進行強行征集政策。據普軍一個軍官供認,他的部隊在十二天內疚燒毀了五個村莊。[2]巨額的資金外流,使得法國經濟發展資金嚴重不足。

《法蘭克福》條約第四款中所述,“所有德兵留存之地,不許取兵餉,收地租,法國供其日用”[3];第六款中所述,“法營被獲之兵,尚未放還,俟允定合約后,急行解送,法當預備火輪車前往德國,議定接送法兵之費,應按法國定例”[4];第八款中所述“條約定后,各省德兵占據之地,盡交本地法官料理,所有德兵食用,均照德軍總軍辦理,德軍住留之地,德軍派員往收稅糧與法國互相清算”[5]。以上條約表明,法國境內的德軍占領區,不能收取德軍的兵餉,占領區內的地租法軍也不能收取。而這一財政收入很顯然落入到了德軍手中,且德軍占領時間多久,法軍就得支付他們多久的日常開支。在普法戰爭中,僅戰爭本身就使法國遭受了130億法郎的損失。

清朝使臣張德彝在他出使法國歸來所著的《三述奇》一書中,詳細記載了《法蘭克福》合約的十項條款,第二款所述“法應賠償德軍費50萬萬(億)方,分為兩次,每次五千萬,余歸三年分還,由換約日起。”[6]即法國應根據合約在三年內向德國賠付50億法郎的巨額資金賠款。本應分為三年還清單賠款,法國卻在戰后不到三年的時間內提前把賠款償清。法國被德國俘虜的士兵,法國還要出資贖回。

戰時經濟損失和賠款導致資金的缺乏勢必讓花在科學研究上的資金匱乏。眾所周知,科研需要經費,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大特點就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并運用于生產中。科學技術需要運用于實際當中,而資金在其中充當著重要的紐帶作用。資金的缺乏使得發明無法投入生產,繼而無法轉入商業運作使之帶來利潤。不僅使法國元氣大傷,同時也中斷了法國自1867年危機之后出現的暫時繁榮局面,使工業生產急劇縮減,進出口貿易猛烈下降,造成了法國經濟發展的長期相對緩慢和在世界工業中的比重迅速下降。[7]而工業革命的發展和進行,又需要雄厚的資金來購買原料、購置機器和建造廠房。不僅如此,后面勞動力工資的發給也需要資金。

二、資源上

在法國與德國簽訂的《法蘭克福》和約中,明確規定,將法國的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的大部分割給德國。失去阿爾薩斯省和洛林對于法國來說是個巨大的損失,對于德國來說擁有這兩個省卻是筆巨大的財富。這也是兩個國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進程區別極大的一個重要原因。阿爾薩斯省有豐富的煤礦資源,洛林大區是法國的第一大棉花和煤產區,第二大鋼材產區,全年生產的電量達到460億千瓦電,生產的煤占了全國的四分之一。法國從十五世紀開始產煤,采煤業長期以來是法國最重要的能源生產部門。[8]在十九世紀最后三十年,法國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雖然有三個較為集中的中心地區。但是,煤礦在各地卻形成較為分散的工業區。在法國,除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其他區也有煤礦,但是沒有這兩個地區的資源相對集中。而且地理條件不優越,開采相對困難,能夠煉焦的煤更是少,運輸也很困難。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法國鋼鐵產量從1870年的118萬噸增加到了424萬噸,而同期美國卻由12萬噸增加到了1035萬噸。[9]下列統計表可以說明法國工業發展速度的緩慢程度:[10]

一個國家鐵、鋼、煤電產量直接反應了這個國家資源的擁有量。由上表可知,法國無論在鋼、鐵、煤產量中都屬于少的。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最為重要的資源就是鋼、鐵和煤。其作用尤其體現在重工業和交通運輸業上。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到了“電氣時代”。電力工業的發展需要性能更加優良的動力機械,電力的廣泛使用帶動了舊工業部門鋼鐵行業的發展,使鋼鐵迎來了新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各種大機器的生產制造都需要鋼鐵作為原材料,鋼鐵工業的飛速發展,在機器制造工業、軍事、鐵路運輸等廣泛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類開始進入鋼鐵時代。而冶煉鋼鐵煤又是必須的,進而引發了采煤業的發達。煤資源的被掠奪會造成國家發電量的不足,也將給很多電氣化應用普及帶來阻礙。煤、鐵都是重工業所必須的資源。相對比,德國因普法戰爭的戰果阿爾薩斯及洛林的資源,使得資源增長,經濟發展迅猛,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更是發展飛速。所以失去阿爾薩斯省和洛林這兩個區的資源,導致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源的嚴重短缺,制約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

三、人口勞動力上

根據《法蘭克福》和約,法國將失去160萬阿爾薩斯-洛林人。[11]戰爭造成人口的減少及對其增長速度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是它的普遍特點,法國也不例外。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使法國在戰場上喪失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在普法戰爭中法軍共派出500,000人,而傷亡人數卻達到了150,000人。因普法戰后梯爾也政府的賣國行徑,促使了巴黎無產階級為此而進行了斗爭,并隨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巴黎公社。最后巴黎公社被法國政府消滅,成員大多被處決,法國無產階級為此付出了約十萬條生命的代價。[12]《法蘭克福》和約第一款中規定:“法國愿讓與德東邊一半省地,計6府,1763村,1580474丁口,一切法例契券皆去,永歸德國。”[13]法國人口在1871年僅為3610萬,1886年增至3852萬,平均每年增長不足九萬[14]。這與同期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人口的高速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參見法、英、德三國人口增長對照表[15]:

法國人口基數本來就不大,人口出生率也有了下降的趨勢:1872~1875年間為26.2‰,1896~1900年間為21.9‰,每個家庭平均只有子女2.2人。[16]發展速度還很緩慢。在1750~1900年間,人口平均年增長率不到3.7‰。[17]

勞動力的缺失,導致工廠后備力量不足。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重化工業取代了輕紡工業,重化工業生產規模都很大,沒有充足的自由勞動力,無法擴大生產規模,制約著大企業的發展。而同一時期的美國和德國,卻都在發展大工廠大企業。法國的工業企業絕大多數仍為中小型企業。據1896年的統計,雇傭工人50名以上的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1.3%,(這些企業的工人占總數的45%)雇傭5~50名工人的企業占13.57%,雇傭1~4名工人的企業則占83.93%。[18]

四、總結

法國從第一次工業水平僅次于英國而居世界第二位的大國地位,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落后為第四位,且在世界工業中所占的比重也下降了。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法國還是個大國,而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卻降到了后面。這與普法戰爭有著很大的關系,上面所提的一系列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法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這次戰爭對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總的來說還是負面的,起著阻礙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程的負作用。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普法戰爭,那么法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成果將更加突出,工業水平也將更高。從普法戰爭對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沒有雄厚的資金來投資科學技術運用于工業生產,工業水平難以得到提高。經濟的發展同樣需要雄厚的資金,沒有充足的資金,各個生產鏈不能正常地運行。而人才,不僅在當時,對今后的影響也是越來越大。人口的減少,無疑也減少了高素質人才和科學家的數量,也減少了工業所必須的自由勞動力。自由勞動力的減少,制約著大企業的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化。要是沒有資源的拮據,法國將是個資源大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也不用受到資源的制約。由普法戰爭帶來的這些因素及其產生的影響,都阻礙著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吳于謹,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黃尊嚴.試論普法戰爭的影響[J]齊魯學刊,1988.

[3]張德彝.三述奇[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張德彝.三述奇[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張德彝.三述奇[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6]張德彝.三述奇[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7]黃尊嚴.試論普法戰爭的影響[J]齊魯學刊,1988.

[8]張懷亮.法國概況[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5.

[9]薛暉.清朝使者記載的普法戰爭與巴黎公社[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10]亞?德?柳勃林斯卡婭,達?彼?普里茨克爾,馬?尼?庫茲明.法國史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78.

[11]皮埃爾?米蓋爾.法國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2]張芝聯,法國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13]張德彝.三述奇[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4]張芝聯,法國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15]張芝聯,法國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16]保爾?貝爾多等.當代法國史1789-1980[M].巴黎,1977-1981.

[17]連玉鑾,張運城.普法戰爭以后歐洲格局的重組[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天天 | 午夜福利中文字幕有码 | 最精品中文字幕亚洲日本 | 无遮挡高潮国产免费观看 | 日本激情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在线a免费线上看 一级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