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7 14:40:0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人體工程學的意義和目的,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人機工程學;設計的實踐性;實踐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J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49-0209-02
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一切的一切皆賦予了設計“以人為本”的理念,設計從產生到發展始于人類生活的開始。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等都產生于設計,在此,設計所進行的是一種文化活動,借設計把人類社會推向未來。那么,設計學科如何全面適應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類交流及思維方式……這些無疑對設計及設計教育學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探索設計基礎課程――人機工程學的教學模式之時,首先,應明確設計的性質、目的,即設計的兩個方面:一是創造;二是改良。所謂:“創造”是從無到有,根據人的需要,創造某種具有真正功能、全新方式的“物”。如果只是對“物”的外觀、形態、材質、性格等方面進行改變,那只是借創造之名,實為“改良”;其次,應全面掌握人機工程學學科的性質、特點及內容,并與設計相融,有針對性地構建人機工程學的知識結構、教學內容、課程設置體系、教學模式等。
1 人機工程學理論知識
1.1 人機工程學基礎理論
人機工程學又叫人體工程學、人間工程學、工效學等,是一門抓住人、物、環境的聯系,以人體生理學、心理學為基礎,結合各類相關學科知識,研究“人―機―環境” 三者之間協調、一致性關系的學問。其中,以人體科學中的人類學、生物學、心理學、解剖學、人體力學、人體測量學等為其一;以環境科學中的環境保護學、環境心理學、環境監測技術等學科為其二;而以技術科學中的工業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系統工程、交通工程等學科相互整合,構成了本學科的體系,其目的是為設計和科學研究提供理論指導與依據,為人類社會建立一個舒適、安全、良好的工作與生存環境。其內涵包括:
(1)為設計中考慮“人的因素”提供準確人體尺度參數
人體工程學應用人體測量學、人體力學、生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與方法,對人體結構特征和機能特征進行研究,為設計提供準確人體尺度數據。如人體感知特征、反應時間、各部分的尺寸、體重、重心以及人體生物學等人機學參數。
(2)為設計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學依據
設計中如何解決人與物相關的各種功能的最優化,創造出與人的生理和心理機能相協調的“物”,這將是當今設計中,在功能問題上的新課題。而人體工程學可提供操作簡便、省力而又準確的依據。
(3)為設計中考慮“環境因素”提供設計準則
人體工程學研究各種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反應和適應能力,分析聲、光、熱、電、振動、塵埃和有毒氣體等環境因素對人影響程度,確定了人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所處的各種環境的舒適范圍和安全限度,從保證人體的健康、安全、合適和高效出發,為設計提供了設計方法和設計準則。
(4)為設計中提高工作效率作出理論指導
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成果是將人―機―環境三要素作為一個系統來指導具體設計,這就為設計中提高工作效率提出理論依據。
1.2 設計與人體工程學
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人體工程學發展至今也不過四五十年的歷史,其基本指導思想與工作內容與設計有很多的相關性。如:人機工程學的基本理論“設計要適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與設計的基本觀念“創造物,應同時滿足人們的物質與文化需求”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二者的相同點,即同樣都是研究人與物之間的協調關系;反之,由于設計在歷史發展中更多的融入美的探求等文化因素,包括視覺傳達設計、飾品設計等,而人機工程學則在勞動與管理科學中有廣泛應用,這是二者的區別。
設計邁入當代之際特別強調“設計的人本主義”,其意義在于提倡設計的人性回歸,而人體工程學更加重視“以人為本”,講求一切為人服務,強調人類的衣、食、住、行,從人的自身出發,在以人為主體的前提下考慮其他因素。誠如日本千葉大學小原教授所言:“人體工程學是探知人體的工作能力及其極限,從而使人們所從事的工作趨向適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各種特征。”人體工程學已廣泛應用于當代設計,通過對人體計測、人體力學與運動測量、人的視覺與顯示系統設計、人的行為與操縱系統設計等人體諸因素的研究,在設計領域,如:工業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系統工程設計、交通工程設計等的應用已日臻成熟。
2 人機工程學教學模式探索
2.1 基礎課程教學實踐性特點
基礎課程教學――人機工程學是專業設計基礎教學的必修課之一,針對其社會性、實用性及與人的需求相互依存的特性,在教學的主要目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著重強化學生設計的創造性思維、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尋求理論知識與具體的設計課題相互轉換、虛擬與現實共生的教學方式,要求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傳統工藝與現代化表現手段的統一。在對人―物―環境感知、認知、理解、分析、重構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專業設計的培養目標、特點及教學目的,注重借鑒、消化、融合國內外有關人機工程學教學的方法與經驗,更重視與中國設計教學結合,為設計提供設計的依據,同時,所創造的“物”,能夠使人―物―環境三者之間相互協調,其特點是由基礎教學通向專業設計的橋梁。
總之,人機工程學以基礎課程教學的實踐性為主線,更強調課程設置的針對性。
(1)教學內容與形式結合
在人機工程學教學中,注重理論教學與動手能力的互動性,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強化計算機輔助設計在教學中的作用,通過二者的教學整合,從而掌控著當代設計的脈搏。
(2)思維方式的培養
人機工程學以抽象思維為主線,具體的形象思維作為輔助方法;以理論知識為指導,強化工藝技能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的理念。通過實踐,培養學生視覺反應力,增強視覺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開發想象能動性及對未知領域自覺探索,即創新能力;培養分析能力、思維能力、鍛煉對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礎課教學適應專業課的需要。
(3)基礎課程教學實踐性
一種理論只有用于實踐才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如果不能指導實踐,那便是毫無意義的空話。人機工程學的實踐性,依專業教學特點,強調基礎教學理論的實踐性,著眼于培養綜合素質、技術全面設計人才。在“初步實踐―理論與實踐并行―系統實踐”的模式中,通過人機工程學實驗性特征,以實際課題或模擬課題的形式,采用講、做(操作)結合,在做(操作)中,強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的交替滲透。
2.2 人機工程學教學模式
(1)任務引領式課程模式
即按照課題任務的相關性原則進行課程設置,它不同于以學科界限進行課程設置體系,是通過以課題任務為中心引領知識、技能和態度,讓學生在完成課題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融“教、學、做”為一體,借生產性實訓、實習等教學改革措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理論與具體課題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2)人機工程學任務引領式課程模式的形式與特點
在整個藝術設計教學體系中,理所當然地將整個體系劃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大類。教條式的劃分使三者嚴重脫節,成為設計教與學最突出的滯后點。任務引領式課程模式是以某一具體的設計任務及設計課題貫穿基礎、理論及技能三者之間的系統框架,加大三者之間課程結構的轉換,形成以服務于社會需求、突出設計的實用性、強調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新型“媒介”式課程模式。如:設計的思維訓練、命題設計的程序與方法、人機工程學與實踐教學等。
3 結 論
設計學科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變著其存在的形態。我們在探討人機工程學教學模式的同時,必須明白人機工程學邊緣學科這一本質,在人類科學與文化不斷進步、創新的時代,對于作為藝術與科學、物質與精神、人―物―環境三者和諧之紐帶的設計基礎學科“人機工程學”,變是永遠不變的原則,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姜紹華.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改革初探[J].江蘇高教,1999(6):105-106.
[2]尹定邦,吳寄.實踐就是我的設計哲學[J].美術學報,2005(1):2.
[3]李文彬,朱守林.人體工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4]劉佳,李宏偉.人體工程學今昔研究[J].山東輕工業學院學報,2000(2):3.
[5]許其春,蘭鳳崇.人體工程學及其在采運系統中的應用[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1987(4):94-101.
(一)人體工程學綜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增長,如何滿足人們的需求變得尤為重要。人體工程學作為一門較為先進的學科,對人、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綜合的考慮和評估,從而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在工程學的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隨著人們對設計要求日益提高,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始終將人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不但要加強室內的視覺效果,還應注意對物理環境以及人們的心理環境進行研究和設計。
(二)室內設計綜述
室內設計主要是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能不同,按照相應的設計標準,考慮到建筑所處的環境和功能,利用建筑美學的有關原理和一些技術手段,設計出功能合理、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以此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室內設計的空間環境不僅要滿足建筑使用要求,還應該體現出建筑的使用價值,在此基礎上盡量設計出具有一定的建筑風格、歷史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環境氛圍的室內設計方案。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精神功能以及室內設計的實用功能兩個方面。人們的心理環境的變化會受到室內環境的影響,好的室內設計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程度。另一方面,室內設計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使用要求,所以在設計時必須控制好建筑的實用性。
二、室內設計教學中人體工程學的運用
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教學中的應用就是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
(一)室內設計教學中生理計測的運用
人體在活動的過程中,其生理變化的狀況是不同的,采用生理計測的方式能夠科學、客觀的測量出人體在活動時的負荷情況及能量的消耗狀況。通常的計測方式有能量代謝率法和肌電圖法。因為人體在消耗能量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耗氧量,活動時的耗氧量和平時的相比,強度狀態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通過能量代謝率公式進行計算就能計算出人體在不同情況下的代謝率。肌電圖法是利用活動過程中電流圖和肌肉伸縮的情況來確定人體的負荷和活動強度的。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生理計測的結果,使學生提高室內設計中對人體活動情況的注意力,盡可能保證設計的合理性。
(二)人體工程學的基礎數據在室內設計教學中的運用
人體工程學中的基礎數據有三個方面:人體尺度、人體構造、人體的動作域。這些方面在室內設計教學中都會被運用。其中,人體工程學研究的基本數據之一就是人體尺度,加強室內設計教學中對人體尺度的研究對保證設計方案的實用性具有深刻的意義。其次人體構造是和人的運動系統聯系最緊密的部分,如人體的肌肉、關節和骨骼,分別通過神經系統的分配,使人體各部分順利的完成運動。骨骼是人體的支柱,通過四肢骨、軀干骨以及顱骨這三個部分進行運動,再通過骨關節的連接加強活動,最后由神經系統向骨骼肌傳遞信號,形成肌肉的舒張或收縮,從而協調人體的工作。人體活動的區間以及生活的空間范圍就是人體的動作域。人體的動作域的大小和人體的活動情況息息相關,所以,準確的動作域的分析對確定室內空間的尺寸十分重要。在室內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盡可能的采用多種計測方式測定出人體的動作域,為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提供基礎的數據。
(三)室內設計教學中心理計測的運用
心理計測的方式主要有尺度法和精神物理學法等。尺度法主要是在心理學中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劃分。精神物理學測量的方式就是采用物理的方式測量出最小的人體神經刺激量,以保證在設計中加以注意。在室內設計教學中,應該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踐、合作,組織相應的團隊,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通過自評、組評、互評以及團體評的方式進行教學,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前言:工程機械的主要功能是施工、建筑、起重、運輸等,它可以替代人力完成超大負荷的任務,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需要大量人力花費大量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因而其應用具有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意義。但是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不是十分理想,各種惡劣的情況經常發生,因而提高工程機械駕駛室的舒適程度對于工作的順利進展很有意義。
1.人機工程學概述
國際的權威機構IEA對人際工程學的描述為:它是一種學科知識,主要研究對象是針對人在一些特定的工作環境中的表現,涉及的其他領域學科為解剖學、心理學等,目的是探索一個人如何在工作、娛樂、健康中尋找平衡[1]。
但是針對這個學科的研究多種多樣,各種名稱和定義充斥著這個學術領域,但是各種研究內容并沒有太大的差別。這也為研究工作提供了諸多便利,有利于理論知識的應用[2]。
人機系統是進行人機工程研究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任何機械在生產活動中因為某些特定的因素而聯接在一起形成的綜合統一體。人機系統在尺寸上的限制較小,比如人和汽車、人格桌椅等。人機系統的三個組成要素是環境、人和機械。三者之間互相聯系,產生交互作用。
2.工程機械駕駛室人機工程學發展現狀
國外已經在工程機械駕駛室人機工程學的應用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隨著信息化進程的推進,計算機的仿真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體模擬已經取得深入的發展,許多公司都已經開展了研發活動[3]。
在德國,許多大型汽車生產廠商已經開始研發三維人體模型,使得傳統的二維人體模型得到較大的改進,讓人體工程的發展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這個模型能夠實現的功能較多,可以實現對汽車舒適性等性能的測試,因而被廣泛地應用于汽車的新產品研發之中。美國的工程機械駕駛室的主要特點是自然流暢,實現了經濟適用的原則,具備安全、舒適等特性,但是這個方面的最先進的技術集中在歐洲,設計出的工程機械室體現出各方面指標的高標準。美國已經在將設計參數進行了明確的確認,并代表了高水準,但是我國國內的相對研究相對薄弱[4]。
由上述描述不難看出,國外在人體工程方面的探索和應用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國家層面的重視,企業方面也大力投入研發資金。但是對于我國國內而言,這種在汽車領域的人體工程設計,如果的在符合中國發展的現實情況下進行設計,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當前,在世界范圍內,對于人體工程學研究歷史較長的國家是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它們已經將其視為機械設計的有效助力,但是在其發展的初期,并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因為存在很多的缺陷,而目前的三維類型彌補了這些不足[5]。
3.工程機械駕駛室人機工程學發展趨勢
工程機械駕駛室的發展趨勢必然圍繞著智能化、人性化等方面開展。駕駛室在工程機械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人體和機械的有機結合,在對它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是否符合科學原理,會直接影響到其使用性能。針對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惡劣的情況,舒適感和降疲勞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人體工程學在工程機械駕駛室中的應用,使得其所需具備的安全、舒適等性能早已代表了其具體的發展動向。國際上的研究組織已經開發出針對性的產品,在這些組織的努力下,工程機械駕駛室的大體框架已經形成,具體包括:駕駛室的部件、座椅以及操作系統等。一些廠家已經確定了發展方向,要求駕駛室內部的設計必須圍繞人體工程學展開,各種設備必須具備安全舒適的特點,應該將空氣彈簧應用在懸置系統之中。通過這些方面的完成,可以使工程機械駕駛室在滿足安全舒適功能之后,還可以具備一定的娛樂效果,實現了噪音的阻隔以及防止一些自然的振動,較為重要的是工作效率也會隨之提升。
當前,我國國內的許多工程機械駕駛室設計都是停留在人體工程學的理論層面,另外一些較為深入的也都是在操作上進行探索,而進行人體工程學實驗的情況較少。一項研究想要取得重大進展,應該在實驗的輔助下實現,讓現實實踐的信息促進這項工作的發展才是研究的根本依靠。而國家上許多從事工程學研究的工作都是在實驗室中展開的,實驗人員都會使用專用的生理測試儀器,對人體的電波、血壓、心跳等生理表征參數進行搜集,運用這些數據指導工程機械駕駛方面的人體工程學研究,可以實現為人體工程學現實需求的判斷提供數據支持的目的。
綜合以上種種因素,在對工程機械駕駛室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在人本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將人體工程學切實應用在其設計的過程之中,確保其能夠改變以往工作人員所處的惡劣的工作環境,使其具備舒適、安全等基本性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思路更是需要重視,我國需要制定這個方面的發展目標,讓國內在工程機械駕駛人體工程學方面取得良好的發展。
4.總結
我國正處于發展中國家的階段,各項基礎設施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工程機械的應用領域正在急速擴展。雖然它在我國的工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其工作人員所處的工作環境卻十分惡劣,因此對其進行改進十分必要。本文對人機工程學進行概述,分析了工程機械駕駛室人機工程學發展現狀以及趨勢。
參考文獻:
[1]高世杰.淺談機械的人機工程學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24):123 126.
[2]陳園.淺談人機工程學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20):145 146.
[3]殷彩玉.論人機工程學與機械工程[J].現代商貿工業.2010(06):179 181.
關鍵詞:人體工程學 室內設計
1在設計創新中尋找人的精神需求
由于現代生活節奏快,價值觀念更新快,風格時尚體現得更為強烈。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曾經說過:“藝術不是進化,而是不斷變化。”現代的室內設計個性化的構思往往會使設計以新奇制勝,所以在創新上要充分運用聯想、象征、借景等手法寄情于環境中。現代消費觀念的改變,使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觀念也不斷地發生改變,一方面重視高質量高技術,另一方面越來越重視人的情感和生存價值的需要,因此室內設計的高質量高技術與高情感的結合就形成了新的價值觀。對設計師而言,要熟悉室內裝飾材料的組合風格,力求從造型、色彩、質感方面滿足現代人的不同要求,給以精神上的平衡,從而使價值觀得以體現。
2現代室內設計已作為系統工程服務于人
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使用對象,相應地應該考慮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一些設計合理的公共衛生間,其洗手盆并不像我們在許多公共衛生間所見到的那樣,都是一個高度,而是分成高的低兩種。低的只有半米多高,即使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洗手也很方便。一些公共建筑顧及殘疾人的通行和活動,在室內外高差、垂直交通、衛生間盥洗等許多方面應作無障礙設計。這就要求設計師熟知人體工程學的知識。在室內空間的組織、色彩和照明的選用方面,以及對相應使用性質室內環境氛圍的烘托等方面,更需要研究人們的行為心理、視覺感受方面的要求。例如:教堂高聳的室內空間具有神秘感,會議廳規正的室內空間具有莊嚴感,而娛樂場所絢麗的色彩和繽紛閃爍的照明給人以興奮、愉悅的心理感受。室內環境的內容,涉及到由界面圍成的空間形狀、空間尺度的室內空間環境,室內聲、光、熱環境,室內空氣環境(空氣質量、有害氣體和粉塵含量、放射劑量……)等室內客觀環境因素。可以認為現代室內設計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系統工程,但是它的出發點和歸宿只能是為人和人際活動服務。現代室內設計不僅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還需要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等多項關系,需要在為人服務的前提下,綜合解決使用功能、經濟效益、舒適美觀、環境氛圍等種種要求。
3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意義
3.1體積
所謂體積,就是人體活動的三維范圍。這個范圍將根據研究對象的國籍、生活的區域、以及個人的民族、生活習慣的不同而各異。所以,人體工程學在設計實踐中經常采用的數據都是平均值,此外還向設計人員提供相關的偏差值,以供余量的設計參考。
3.2位置
所謂位置,是指人體在室內空間中的相對“靜點”。個體與群體在不同的空間的活動中,總會趨向一個相對的空間“靜點”,以此來表示人與人之間的空間位置和心理距離等,它主要取決于視覺定位。人體工程學在室內環境設計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有待于進一步認真開發,目前已有開展的應用方面如下:(1)確定人和人際在室內活動所需空間的主要依據。根據人體工程學中的有關計測數據,從人的尺度、動作域、心理空間以及人際交往的空間等,確定各種不同的功能空間的劃分和尺寸,使空間更有利于人們的活動。(2)確定家具,設施的形體,尺度及其使用范圍的主要依據。家具設施為人所使用,是室內空間的主體,也是與人接觸最密切的,因此它們的形體,尺度必須以人體尺度為主要依據;同時,人們為了使用這些家具和設施,其周圍必須留有活動和使用的最小余地,這些要求都由人體工程科學地予以解決.室內空間越小,停留時間越長,對這方面內容測試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車廂,船艙,機艙等交通工具內部空間的設計。(3)提供適應人體的室內物理環境的最佳參數。室內物理環境主要有室內熱環境,聲環境,光環境,重力環境、輻射環境等,室內設計時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學的參數后,在設計時就有可能有正確的決策。
4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4.1辦公空間設計
早期辦公空間還沒考慮那么多人體工程學的因素,附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現在的辦公空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辦公空間的功能要素:一般規模的辦公室最起碼應該滿足的功能要素是:前臺或文員、工作區、經理室、會計出納室、廁所、會議室、文印室、休息室。大型的辦公空間功能會更加復雜,如專門的接待室,資料室,展示室等。所以在平面規劃時應根據不同的功能的要求,有目的有意識的進行設計。
4.2家居空間設計
我覺得營造一個品位高雅、格調不俗的家居氛圍,不是簡單的把自己喜歡的沙發、茶幾、電視柜、餐桌椅擺進家里,而是要從科學與藝術的角度,在空間的規劃、色彩、光線、個性等方面巧妙構思,才能使你進入家的環境時,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滿足。現在提倡的“人性化”家居、“健康家居”等是人體工程學設計。
5總結
以上我主要講的是人體程工程學在室內設計當中的辦公空間和家居空間的應用。其實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當中的很多方面都還有應用。比如說(在商業空間中的設計和應用;在餐飲空間中的應用和在展示空間中的設計與應用)。在這里我就不一一說明了。我們在室內設計當中要紿終堅持以人為中心,“為人而設計”的原則,運用人體測量、生理、心理計測等方法,研究人體的結構功能、心理等方面與室內空間環境的合理協調關系,創造出適合人活動需求的室內空間。在室內設計中,要營造出各種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舒適環境,主要采用科學的手段,包括“關于人體尺度和人類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這兩方面。除此之外,人體自身的空間構成的相關問題的重要性也顯現出來。只有在室內設計當中處處考慮到了人體工程學的話,那樣所設計出來的室內空間肯定是非常人性化的。符合人們生理和心理各個方面的需求。真正意義上的做到了人—機—環境三者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張月.室內人體工程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9.
【關鍵詞】《人體工程學》 展示設計專業 融合創新
“人體工程學(Human Engineering),也稱人類工程學、人體工學、人間工學或工效學(Ergonomics)。工效學Ergonomics原出希臘文“Ergo”,即“工作、勞動”和“nomos”,即“規律、效果”,也即探討人們勞動、工作效果、效能的規律性。人體工程學是由6門分支學科組成,人體測量學、生物力學、勞動生理學、環境生理學、工程心理學、時間與工作研究學。
人體工程學作為獨立學科有40多年的歷史。它誕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歐美,主要產生于工業社會大量生產和使用機械設施的情況下,探求人與機械之間的協調關系。早期的人體工程學主要研究人和工程機械的關系,即人機關系。其內容有人體結構尺寸和功能尺寸,操作裝置,控制盤的視覺顯示,這就涉及到了心理學、人體解剖學和人體測量學等,繼而研究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環境關系,這又涉及到了心理學、環境心理學等。至今,人體工程學的研究內容仍在發展,并不統一。在迅速發展的設計行業里,人體工程學發展速度非常快,特別是室內設計行業,未來則將向著多元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人體工程學是展示設計藝術專業教學中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之一。設計師必須具備人體工程學方面的知識和修養,并且能妥善地解決和處理人體工程學問題,才能取得設計上的成功。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和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人們更追求空間的舒適和愉悅。按照人體工程學基礎而進行的展示設計是舒適愉悅的前提。本課程通過對人在某種工作環境中的生理、心理學等因素的研究;培養學生樹立一種科學態度,達到人―使用物―環境的相互結合;通過設計使得在展示空間中提升信息傳遞的效率,確保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適等問題,使設計真正地服務于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得到人體基本形體構造的知識,同時使學生懂得人體一些重要尺寸在展示設計專業中的應用,為展示設計的后續課程及今后實際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由此,我們的課程教學就不能泛泛講解《人體工程學》中的基礎內容,我們要將該課程的基礎內容與展示設計專業進行改革與融合創新,使之成為為我專業所用的專業基礎課程。
2013年,由北京印刷學院設計學院會展方向陶海鷹老師主筆,根據專業特點,形成了《人體工程學》課程的本專業教學大綱。成果如下:《人體工程學》通過對人在某種工作環境中的生理、心理學等因素的研究;培養學生樹立一種科學態度,達到人―使用物―環境的相互結合;通過設計使得在展示空間中提升信息傳遞的效率,確保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適等問題,使設計真正地服務于人。
基本要求如下:第一章,展示中的尺度問題。了解人體工程學的發展與應用,并熟悉展示空間環境中人的各種尺度關系。了解人體工程學在展示設計中的意義。第二章,展示的通道分布于陳列設計。了解展示的觀眾通道分布是按人流股數計算的,大型展示活動一般采用多線通道;了解和熟悉展示設計的陳列密度,以及與展廳空間跨度、凈高的關系;了解閱讀心理及閱讀習慣并能設計視覺流程;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分析展示中的陳列高度,以及與參觀者視線的相對位置;了解展示設計與視覺特征的關系。第三章,展示信息傳達效率的提升。了解展示信息傳達的有效途徑;熟練運用展示設計語言來更好地傳遞信息。第四章,展示設計的色彩與照明。了解并掌握展示空間環境中的色彩與照明設計原則,研究展示空間中色彩與照明對人的心理作用。了解掌握展示設計中的色彩應用規律。了解掌握在展示設計中對光源、光照的要求。
關鍵詞: 人機工學 以人為本 協調和諧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engineering to the design not only provides a stro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the guarantee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uman engineering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receive a kind of furniture-shoes worn design theory analysis, sums up the human engineering can not only effective guidance design in appearance, the fun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is in "the man-machine perfect combination" under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realization and satisfy people for the design requirement.
Keywords: man-machine engineering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人機工程學是設計環節中必不可少的理論指導。本文通過人機工效學在收納類家具―鞋架設計過程中的應用,證明該理論的實際可操作性,更有效的帶動了設計理念的系統化和科學化,深化人機工效學的理論體系改革與發展。順應市場需求,使得設計與發展相輔相成。
1.1 人機工程學
設計理念伴隨設計產業發展
設計是什么。即“有目的的創作行為”。所有的設計都圍繞著一個目的進行,人類通過勞動改造世界,創造文明,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最基礎、最主要的創造活動是造物。設計便是造物活動進行預先的計劃,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動的計劃技術和計劃過程理解為設計。[1]
設計總是根據這個目的結合環境和使用者的情況來協調各方,從而達到最平衡和諧的狀態。由此在設計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便形成了許許多多的設計理念,根據這些設計理念,來創造更好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2]
隨著機械化、自動化和電子化的高度發展,人的因素在生產中的影響越來越大,人機協調問題也就越來越顯得重要,人機工程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立和發展起來的。
1.1.2設計活動的理論指導――人機工程學
人機工程學為設計中考慮"人的因素"提供人體尺度參數:應用人體測量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提供人體各部分的尺寸、體表面積、比重、重心以及人體各部分在活動時相互關系和可及范圍等人體結構特征參數。這些數據可有效地運用到設計中去。
與此同時也為設計中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學依據:是解決"產品"與人相關的各種功能的最優化,創造出與人的生理和心理機能相協調的"產品"的重要準則。
人機工程學為設計中考慮"環境因素"提供設計準則:通過研究人體對環境中各種物理因素的反應和適應能力,分析各個環境因素對人體的生理、心理以及工作效率的影響程序,確定了人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所處的各種環境的舒適范圍和安全限度,為設計方法中考慮"環境因素"提供了設計方法和設計準則。[3]
1.2 設計理念的具體應用
1.2.1收納類家具為研究目標的必要性
人機工程學作為一項科學合理的設計理念,被廣泛運用于現代設計生活當中。
為了了解當下市場中小型家居空間的市場占有率和收納類家具在小戶型空間中的需求,從而確定主要研究目標。根據抽樣調查訪問的方式,我們對浙江杭州下沙地區的小區選擇性得進行了關于小戶型居室中主要的收納家具的調查。
人們住房偏向小戶型的趨勢比較明顯。根據調查數據指出,有46%的人所居住的住房面積在90平方米及以下,屬于小戶型家居空間。人均居住空間和活動空間的縮小正在給人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圖一:
圖一
與此同時,跟小戶型居住空間息息相關的收納類家具的設計與改進也顯得尤為緊迫。環境的改變,要求市場必須及時作出應對措施與變化與之相協調,面對小戶型居住空間數量的激增,與此相適應的高空間利用率收納家具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提高。根據調查數據分析,有72%的被調查者表現出急需收納類家具來增大空間利用率的要求。而50%的被調查者提出對于鞋類儲存的需求,所以提高現有鞋架的空間利用率及儲藏量也是十分迫切的。如圖二:
圖二
如上圖分析可知,小戶型住宅空間中對于收納類家具提高空間利用率有著迫切的需求。所以本次調查以收納類家具―鞋架為例,進行人機工程學設計理念的應用調查。
1.2.2 人機工程學在鞋架設計中的主要應用
人機工程學針對不同的作業中人、機器及環境三者間的協調,使得作業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適等幾個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人體的生理尺度和心理尺度是人類工效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具尺寸,主要以人體的基本尺度為依據,同時還應該照顧到性別及不同人體高度的要求,對于鞋架而言,應該根據人體的高度要求,合理設計其外部尺寸。更重要的是要具體考慮人體的活動尺寸。根據人類的基本生理尺寸,鞋架的高度由人體的腿長和臂長決定,一般在90CM~130CM之間。這個高度合理的考慮到了人體在彎腰脫鞋和換鞋過程中的各項生理尺度。鞋架的隔斷寬度由鞋子的尺寸來決定,基本控制在20CM~25CM 。
在收納類家具的設計中,除了要使其外部尺寸滿足人機工程學的要求以外,還需要根據人機工程學對其內部空間進行合理的科學性分割,以方便人們的使用。[4]對于鞋架而言,應該根據不同鞋類合理劃分存放的區域和存放方式。可以在鞋架內部進行分隔,在隔斷分區上進行可調節式設計,摒棄傳統的固定間隔設計,將可拆卸式的組裝隔斷取而代之,一則實現了滿足不同鞋類對間隔高度的需求;二則達到了小戶型居住空間對于收納家具的尺寸及空間利用率的高要求。
收納家具除了使用價值以外,也是室內陳設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收納類家具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其造型,在滿足了生活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人們精神上的審美要求。
鞋柜通常是多層式設計,以風水角度來說,鞋柜以五層高為佳,皆因這代表五行并存。鞋柜少于五層問題不大,多于此層數則屬大忌,因為鞋屬土,應該“腳踏實地”,將鞋放得太高的話,便會影響穿者。走路時容易扭傷、跌倒。再者,鞋子代表“根基”,根基打得穩,有助事業發展理想。[5]
1.3 人機工程學――“以人為本”
1.3.1創新鞋架再設計
為了了解現行鞋架的主要缺陷和使用者的主要需求,我們在下沙的各個高校進行了市場的抽樣調查分析和數據統計。其主要情況表現為傳統鞋架在材質上的缺陷----木質易臟、易受潮,鐵質笨重、易銹,塑料材質不穩固;傳統鞋架在空間利用率上的缺陷---固定的間隔無法滿足不同鞋類對間隔高度的需求,從而造成空間浪費;傳統鞋架在移動靈活性上的缺陷---固定的外觀形態無法滿足不同空間結構使用的要求。
根據人機工程學需要在鞋架材質、儲藏量、空間利用等方面對現有鞋架進行重新設計,以更好的滿足人機關系需求,從而滿足人們的各類生活需求。該新型鞋架利用新型復合環保材料,創新設計了可提供兩層隔斷旋轉的連接裝置,利用可旋轉的隔斷不僅提高了鞋架的儲藏量,也使得該鞋架可以很好的利用在不同角度的墻角中,厚實的底座提供了小物件的儲藏功能。如圖三:
圖三
此鞋架根據人機工程學的設計原則,根據人體尺寸進行外觀設計的同時,也兼顧了造型的美觀。可拆卸式的鞋架隔斷可以自由調節間隔高度以適應不同鞋類對間隔高度的不同需求,旋轉式的層片設計不僅解決了居住空間中小墻角的空間利用問題,更大大提高了鞋子的儲藏量。簡約的組合造型提高了家具移動的靈活性,新型的復合材料不同于傳統制作材料的局限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協調各方達到最佳效果。
人機工程學在鞋架設計中的實際應用,說明了人機工程學對產品進行人性化的科學合理設計,對產品能夠最大限度的滿足操作的舒適性、方便性、安全性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設計中只有充分考慮人與環境,環境與產品,產品與人三者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才能實現設計最原始的意義,更合理更科學的服務于生活。[6] 社會發展,技術進步,生活節奏緊張,這一切必然導致"產品"質量觀的變化。人們將會更加重視"方便"、"舒適"、"可靠"、"價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評價,人機工程學在設計環節中的良好利用,并為設計提供了獨特的設計方法和理論依據。人機工程學的發展和應用,也必須會將設計的水準提到人們所追求的那個嶄新高度。
參考文獻:
[1] 謝慶森,黃艷群;人機工程學[J];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1-1;22~30.
[2] 楊力斌;建筑科技(重慶)[J];中文
科技期刊數據庫;1994第2期.
[3] 柴文剛,穆亞平;人類工效學在收納
類家具設計中的應用[A];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機電學院;2006,21(3);130~133.
[4] 呂杰鋒;人機工程學[J];清華大學
出版社;2009-7;63~72.
[5] 何曉昕;風水探源[M];東南大學;
社會文化;1990-6.
[6] 趙江洪;人機工程學[M];高等教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 人機工程學 探索 實踐
一、任務驅動法的認識
任務驅動法就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以任務為主線,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讓學生在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任務”的驅動下,緊緊圍繞既定的目標,學習和運用相關的知識和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知識的脈絡。任務驅動法教學一般過程:教師根據當前教學主題設計并提出“任務”,針對提出的“任務”,采取演示或講解等方式,給出完成任務的思路、方法、操作提示及結果,然后引導學生邊學邊練,并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法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對獨立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任務驅動法人機工程學教學中的探索
工業設計人機工程學主要涉及人機工程學的四個主要方面:人體測量與數據應用、人體感知與運動特征、人機的信息界面設計、人機系統設計。所有這些方面都體現了“以人為核心”的設計價值觀,在人機工程學課程教學中引入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帶著“解決實際任務”的目標去學習,讓學生在“做”中學,這樣的教學方法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再由“興趣”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主地去探求知識、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另外,通過這種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的教學形式,可以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智力,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掌握和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設計了任務驅動教學法下的人機工程學課程的基本操作流程:
1.授課前分析教學目標,結合學情,設計整合任務;
2.從任務中引出人機工程學課程目標;
3.學習人機工程學課程相關知識點;
4.任務評價,突出人機工程學應用目標。
三、任務驅動法在人機工程學教學中的實踐
1.設計任務
任務必須有鮮明的現實意義,能實現學習的情景性設計,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任務的目的是為了引出將要學習的知識,反過來學習知識則是為了解決現實中的任務。因此,任務必須能驅動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并能讓他們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同時,為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設計任務時還必須兼有趣味性和實用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學。
現代家具的設計要可靠、耐用、安全更需要的是要滿足它的使用功能與舒適度。無論是靜負荷類家具或動負荷類家具,都應根據人機工程學的基本法則,結合人體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設計出合理的家具尺度和空間距離,給使用者設計與制造出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動空間以及更多的方便和安全感、視覺美感等。家具的尺度要符合人機工程學,家具設計時不能只考慮其美觀性,還要使用起來舒適方便,即要滿足其功能要求,因此現代家具設計首先要與人機工程學相結合。人機工程學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應用,特別強調其在使用過程中對人體的生理及心理反應,并對此進行科學的實驗和計算,在進行大量分析的基礎上為家具設計提供科學的依據。良好的家具設計處處體現人性化設計,人性化設計是指設計中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設計始終以人為中心。它主要運用人機工程學的原理,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圍繞使用者的需求來進行設計。首先,要滿足使用功能,也就是從物質上來滿足要求,如座椅,就是最大程度上使人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柜類家具則要滿足儲藏的功能。在家具設計時除了滿足靜態功能要求的同時,還要注意在動態條件下對生理狀況的滿足,其次,從精神功能的角度上講,要從造型、色彩、材料的搭配等方面,要給使用者心理上帶來愉悅,以達到“人—家具系統—環境”相互和諧,筆者分析現代家具的設計流程幾乎涵蓋了本課程的全部四個教學方面。因此選擇家具設計作為教學任務。
2.分析任務
提出任務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先讓學生討論、分析任務,提出疑問。教師最后對任務進行總結、歸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很自然地帶出了一個個新知識點,并將大任務細化成子任務和小步驟,從而幫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內容和目的。根據現代家具設計的特點,對任務進行分解,并確定各個子任務在坐具設計中的歸屬。在現代家具設計的這個大任務中,又分五個子任務:任務一,數據測量與應用,任務二,設計基礎與依據,任務三,環境與界面設計、任務四,造型設計,任務五,模型制作。
3.任務處理
這是一個全開放性的教學環節,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完成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在人機工程學課程中,學生通過教師引導來完成本課程任務。例如在家具設計教學任務上,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采取三個遞進層次教學過程。一是“示范”,即教師通過各種測量工具、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演示等方式進行教學示范,讓學生在示范中加深對任務設計的理解。二是“應用”,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或同學們適當的幫助下,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務。三是“創新”,即在完成上述任務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探索、創新,運用不同方法完成相同任務。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加強引導,啟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間也可以互相討論、互相協作。
4.交流討論
這一環節教師要查漏補缺,講解一些共同的重、難點知識,給出大量應用家具設計實例,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5.評價
評價采取動態評價的方式,達到激勵學生完成任務、創新進取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旦發現學生有創新思想,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從而激勵學生積極探索。
四、總結
任務驅動法在人機工程學教學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改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心態轉變,進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達到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的。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備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特點來設計出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活動的教學任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丁玉蘭.人機工程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2.
人機工程學與設計結合運用的研究的必要性在21世紀具有重大的意義。21世紀,科技、文化的發展變化迅速,設計趨勢中巨大的變化已經發生,在理性的東西越來越多轉換到情感需求的需求轉化。如何處理與被服務的人的需求變化;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治療高情緒問題;需要如何適應一個日益突出的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的設計趨勢等等理性上的需求,并在一個主要的人體工程學應用問題,都是設計師自身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國家的設計領域正在走向世界這個大舞臺,設計本土化這個問題,是需要我們去正確看待它,即設計必須融入各個地區的地域文化才會有可能會有藝術與設計的持續性發展,從而使我國的藝術設計更加的具備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色。它還有特別強的民族性以及地域性,所以,在中國當下的人機工程學必須開展,必須要讓人機工程學在設計領域的運用更加早的符合自身國家地域的民族性格和地域文化特色。人機工程學,從不同的設計角度來看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就從產品設計這一設計方向來看一下人機工程學在這個方向所需要研究的幾個方面:人體特征的分析與研究,在與人體的設計分析與研究的設計里面,包括用戶組成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問題;用戶的分析,生理狀態的分析;用戶的行為分析。各種形式的數據,包括人類,人體運動參數,對人類的感知的響應特性等。提供了基礎產品設計數據的可靠的科學依據。人機系統的整體設計的研究,是由人機系統的整體設計決定了人機系統工作績效水平的優劣。工作性能取決于系統性能和人自身的智慧,把它們協調好了,就可以達到很好的功能,若未能協調好,那么它們之間就會出現問題。人的工作及行為方式的研究,是人有一定的范圍的工作空間,這個空間的設計是否合理是直接關系到人的行為的。因此,我們研究人的行為和人的工作空間活動,用以滿足行動的人的定向運動方式和生活習慣,使設計所利用的空間更有效的方便人類行為,兩面配合,能起到良好的工作效益。人機工程學應用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1984年開始正式決定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機工程學研究,最初是為了用于安全和增強效率的,符合人機工程學設計領域中的應用才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一一解決。在產品設計和人機工程學相結合發展的應用里,有幾個方面有如下問題:研究人機工程學的研究在一些邊緣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特殊人群如殘疾人,老齡化人口方面的可供研究的數據資料很少;在設計問題的正確定位,過分強調依賴了人體工程學的人機工學設計,會影響創新的設計的發揮,并會導致機械的設計思想,僵化,缺乏活力,從而喪失這門設計的目的;人機工程學的應用應該容易流于一個形式,僅僅是對人的生理大小的簡單運用,而對于人的精神層次(意識形態差異和需求,心理,情感和人性)上的心理,行為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和經驗沒有深入研究特性,如行為的特點就未能全面在產品設計以及相關設計領域中應用廣泛。
2盲人主題餐廳的設計
2.1盲人的用餐需求
對于視覺障礙者的用餐,大多是因為沒有盲文菜單以及無障礙設計的因素導致盲人或障礙人士無法安心和便捷進入餐廳用餐,從心理上的需求來說,我們不僅僅只是在針對某個群體而開創一項商業需求,我們更多的,是給予障礙人士一個能夠得到發自內心的尊重和不歧視的態度和心愿的設計。我們都屬于社會,而又為社會做著自己的建設,為什么因為種種障礙,而得到差別對待,甚至于歧視,冷漠?殘酷的言語不光在攻擊他們的心,更是彰顯攻擊者本身的道德水準和其有色眼光的刺眼光亮。盲人的用餐需求,更是對于社會本身對待弱勢群體的拷問,從進入餐廳的引導到入座,用餐等一系列正常人方便至極的行為舉止來說,我們要多方面考慮弱勢群體的心理感受以及安全性舒適性。既然盲人無法從視覺上去感受,那我們可以從聽覺以及嗅覺上來提示或通知,消除盲人對于陌生黑暗的不安和抗拒。
2.2盲人主題餐廳的意義
盲人主題餐廳,其靈感源于法國巴黎的黑暗餐廳,這家黑暗餐廳與這里的盲人主題餐廳不同,黑暗餐廳的侍者均為盲人,它也可以間接提供給盲人就業機會,解決了一小部分盲人的生計問題。相對于盲人主題餐廳,黑暗餐廳顯得過于黑暗,當然這里僅僅是指的光線,而盲人主題餐廳的燈光依舊,只是引導和使用餐具能很好的解決盲人和非盲人以及障礙人士的用餐問題。黑暗餐廳則是提供以顧客一次模擬盲人用餐的體驗,也可能會加深正常人對于盲人以及其他障礙人士的關懷“,原來他們的困難這么嚴峻”。我想這是一個正常人進入黑暗餐廳后對盲人以及其他障礙人士的感受。而盲人主題餐廳追求的則是盲人或其他障礙人士進入用餐的感受是“吃飯方便多了”。
2.3盲人主題餐廳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