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6 15:19:3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網絡語言文化探索,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前言
網絡掀開了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新視域,網絡交際是當代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由于網絡的便捷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匯聚在這個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又由于交流語言、交流手段、交流語境的差異性,為了方便交流,一些新的漢語語言表達方式由此產生。本文將主要從漢語普通話、漢語方言和外語的角度闡述網絡語言中的跨文化特征,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網絡語言與跨文化交際
網絡語言,所謂全新的語言媒介日漸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按照社會語言學的術語來說, 屬于一種社會方言/變體。網絡語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語言不僅包括網絡文化中人際交流的語言,還包括各種各樣的計算機編程專業語言(毛力群,2002);狹義的網絡語言是指網絡文化中人際交流的語言/信息符號,本文主要關注后者。
跨文化交際學作為一門學科,除研究文化、交際的定義、特征以及相互關系外,還著重研究干擾交際的語言、非語言手段、社會準則、社會組織和價值觀念等;其基本目的是培養人們對不同文化持積極理解的態度、 跨文化交際的適應能力和技能??缥幕浑H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包括跨種族交際、跨民族交際和同一主流文化內不同群體間的交際??缥幕浑H的過程主要是語言交際的過程,那么網絡語言的發展和特點必然會對跨文化交際產生影響(付林林,2008)。
二、網絡語言的跨文化特征
網絡語言的跨文化特征主要體現在漢語普通話、方言和外語的相互結合來表達意義方面,其中有的促進了跨文化交流,有的給跨文化交際帶來沖擊。
(一)方言特征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語中涉及到的方言的數量不計其數,由于網絡交流的廣泛性,某些方言如閩南話、四川話等由于發音有趣新奇而受到萬千網友的追捧,進入網絡語言系統。
具體來說,語音和詞匯方面,由于某些方言中“h”與“f”,“n”與“l”等的發音混淆不清,因此詞匯“否定”變為“吼定”,“南京”變為“藍京”。港臺等地的方言有合音和反切現象,合音指的是兩個音節詞匯由于快讀而拼合成一個音節,而這個音節代表原來的兩個音節的意義者,如“知道”合音為“造”;反切指的是當聲母為zh、ch、sh、r、z、c、s,韻母為i的音節,在與零聲母字組詞快速連讀時,就會出現合為一字的現象,如“丑”反切成“吃藕”,這其中也蘊含委婉意義。語法方面,粵方言中有一種倒置的語法結構影響著語言的標準結構,如“賓語+謂語”(飯吃好了),“副詞+賓語”“別說話先”。
方言特點與普通話的結合使得網絡語言更加豐富有趣,也促進了各方言使用者之間的語言和文化交流,加深了相互間的感情。
(二)外語特征
網絡語言中的外語特征主要表現在對英語的應用,但日語、法語、泰語中的日常用語在網絡語言中也擁有一席之地,如對日語“我回來啦”(ただいま)的音譯為“他大姨媽”。
語音方面,漢語中把英語獨有的語音吸收進來,如漢語中沒有“th”,故而把/?/吸收進來(康忠德,2011)。詞匯方面,主要有首字母縮略。如:GF指女朋友。語法方面,網絡語言中應用最多的一類是進行時的改用,構成“×ing”表達形式,表示 “×”進行中, “×”的詞性主要涉及形容詞和動詞。如:“不開心ing”表示正處于不開心的情緒當中。
網絡語言中很大一部分都和英語相結合,可能會導致網絡文化帝國主義,影響跨文化交際中語言與文化的平等和平衡發展(李婷,2006)。
(三) 綜合特征
所謂綜合特征指的是對漢語普通話、外語和方言之間的關系做進一步處理或在交流中幾者共存的現象。
將漢語普通話、英語、方言等多類語音混合使用以及相互代用的的現象有很多,例如數字諧音代替外語:比如88(byebye);諧音與常態組合:I服了U(我服了你);方言與外語組合:What are you 弄啥嘞?
網絡語言中很多交流的語言都是漢語普通話、外語和方言的雙重處理體,如“你真是史努比的弟弟”是對“你真是stupid” 的再次處理。
此外,表情符號幾乎通用于所有語言使用者,包括標點組成的表情如“^_^”表示“微笑”,聊天軟件里系統的表情如 “”表示“好的”。
由于這些跨文化特征的出現,網民更加自由地投入網絡交流中,交流時使用的漢語句子中經常夾雜著方言和其他外國語言,這表現出對其他民族的包容性與熱情。但這些語言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交流的障礙,如對于上面提到的雙重處理,無論英語使用者還是漢語使用者,若沒有對跨文化特征的了解,就會阻礙跨文化交流。
三、成因分析
網絡語言的語言變異的原因大致為內因和外因,前者是語言本身發展的需要,外因是國際間的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因為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語言的產生與變異必然受社會經濟、文化與科技發展的影響(曾利娟,2007)。
四、結語
漢語普通話、方言、外語和符號并用的跨文化網絡詞匯的出現預告一個新時代的語言變革(李進喜,2008)。在應用跨文化語言時,使用者要充分了解其反映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促進其向有益的方向發展,降低網絡文化帝國主義的可能性,以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的相互交流與學習機會的平等。
參考文獻:
[1]付林林.(2008).網絡交流與跨文化交際.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J]:漢文綜合版,28(4),104-105.
[2]康忠德.(2011).網絡語言的社會語言學考察[J].
關鍵詞 社會語言學 網絡語言 特點分析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1網絡語言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已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絕大多說的人都是這個網絡時代的收益者,每個人也都是這個信息時代的大眾傳播者。他們通過網能夠實現即時的不分地域的與朋友、家人聯絡。通過網絡可以共享資源,這就產生了相應的一種網絡語言。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那種網民根據某個契機或者事件創造出了的某一個新詞匯,甚至簡單的一言一語。并且這些詞匯引起了廣大民眾的共鳴,成為焦點,并一時間在網絡上大肆流行的一種語言,我們稱之為網絡語言。網絡語言顧名思義,就是在網絡上的語言,是網民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是在特定的語言社區里出現的一種新的語言現象,也是一種值得關注和研究的社會文化現象。語言和社會的這種關系被語言學家稱之為“共變”。網絡語言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其獨特的特點,它也正為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型的語言現象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們應該對網絡語言進行了解和研究。本文通過社會語言的視角來分析網絡語言的特性以及產生網絡語言的原因。
2網絡語言的特點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來說,網絡語言屬于一種社會方言。社會方言與其他方言不同,他是特定社會群體的約定俗成的,是特定群體之間使用的交際工具。由于網絡語言是一種新生的語言現象,目前的語言學家對網絡詞語的研究尚在探索之中,對網絡詞語的性質和特點也各有千秋,就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主要將網絡語言的特點規范為以下三點:
2.1公共性
公共性語言“不僅是語言使用者個人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也是一個語言社區所有成員共同約定的語言知識,因此它有助于語言使用者根據交際目的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選擇適當的話語?!庇捎谏鐣木W絡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們都開始選擇在這個新興的網絡語言社區中進行交流和娛樂。網絡語言也開始慢慢地發展并成為了一種約定俗稱的語言體系。如:“手慢無”、“然并卵”等簡略性語言,已經不僅僅只局限于網上聊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反復被使用,很多人覺得在日常溝通中的一句網絡語言不僅能夠讓話語平添幾分幽默,也會使溝通變的更具有親和力。網絡語言正在慢慢地演變成了一種公共的語言。
2.2簡略性
簡略性語言就是用語非常簡化,讓網絡交流的雙方能夠通過一個詞匯,或者幾個字就一目了然地知道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提到簡略性語言的產生,其實可以上溯到更早的時期。早期很多品牌會用自己產品名字的首字母來代替整個公司的名稱。就像我們經常見到的“CK,BMW”等家喻戶曉的名稱。還有通過一句簡單的話語或者符號來表達一層意思的現象,比如“duang!”、 “no zuo no die” 等常見到的網絡性語言。
3網絡語言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網絡語言就是網絡媒體廣泛運用下所產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是在互聯網時代語言發展的必然現象。經過調查研究,不難發現網絡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有以下幾個原因:
3.1社會外部原因
社會的進步,經濟發展、信息技術的飛躍提供了產生網絡語言的物質載體。當今社會,各種文化現象百家爭鳴,給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和發展也提供了一個寬松的氛圍?;ヂ摼W最早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繁榮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互聯網被譽為是20世紀末最激動人心的事情?;ヂ摼W在1989年開始進入我國,從而揭開了中國網絡時代的序幕。
3.2群體內部原因
網絡語言的產生還有網民這一特殊群體的內部動因。這種動因突出表現為對后現代主義思想的接受和認同,他們張揚個性,蔑視傳統、崇尚創新。這種追求個性道德心理使得他們敢于挑戰傳統文化語言。人們生活在一個以信息為中心的網絡時代,更加追求生活的高效性,有時人們在網上為了更快地傳達某種信息,簡單地按幾個字母,大概意思就能表達出來,方便快捷,因此網絡語言也受到絕大多數網民的歡迎,并逐漸傳播開來。
4網絡語言存在的問題及影響
現今,網絡語言已成為廣大網民們在網絡上交流時的信息載體,為網民們的交流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深刻影響著整個社會的語言使用。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網絡語言自身還存在這較為突出的問題。由于網上交流受時間的限制,網民們只注重速度,導致網絡語言存在錯字、別字,存在著“濫用諧音、數字符號、歪用詞義或受方言影響,或受外語影響,或為了求快任意縮略詞語,或為了追求表達效果有意無意地違背語法規則等現象。目前應該盡早找到適合的規范方案來規范網絡語言,正如學者們所倡導的“規格的網絡語言有利于維護網絡語言的健康,倡導網絡文明,并將提高網絡傳播的質量,使之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p>
5結語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的發展進步,網絡語言的發展空間也正在逐漸擴大,今后還會產生大量的網絡語言、網絡詞匯。網絡語言是語言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語言恰恰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這種新興的語言現象,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
參考文獻
[1] 常晨光.公式性語言功能[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2).
[2] 王丕承.網絡語言與當前社會文化發展的新趨勢[J].浙江學刊,2004(6).
[3] 李鐵范.網絡語言研究綜述[J].語文學刊(高教版),2005(9).
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興起于發展,信息化時代已經來臨,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影響社會的各個角落,對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網絡文化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在當今的高校中,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教育產生深刻影響,網絡語言對大學生的語言系統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對普通話教學提出了新要求,面臨新挑戰。
一、網絡語言對普通話產生影響的主要原因
1.實用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逐漸增強
在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更多的追求“有用”和“簡約”,網絡的虛擬性使得行為和責任相對分離,給了人們更多的自由空間,激發了創造力,從而導致他們對傳統語言進行大膽的改造,以方便使用,創造出了隨性而又簡約的網絡流行詞。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行為有很強的導向作用,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繁榮,外來的語言文化對傳統文化也形成沖擊,多元化的表達成為一種新趨勢,作為傳統的普通話語言教學,應該結合這種時代特點做出相應改變。
2.網絡語言的傳播媒介具有特殊性
相比于傳統語言依靠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以口耳相傳作為傳播手段不同,網絡語言的轉播媒介具有特殊性。網絡交際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不同地域文化的距離,來自不同省份甚至不同國家的人實現了實時交流,由于看不到對方表情、手勢,因此喪失了傳統交際中許多語用優勢。但是與此同時,也提供了傳統語言交流所不具備的資源和新的表達手段。例如,通過創造非常規的疊音詞、諧音詞有效的彌補了語音優勢的缺失,通過大量的縮略詞、縮略句的使用彌補了輸速度慢的不足,通過使用形象而幽默的表情包,有效地彌補了不能看到表情的缺憾。
3.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決定語言使用習慣
首先,當代大學生追求自身思想獨立,自由,以自我為中心。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富足,90后大學生的生活環境比80后更加優越,他們大都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一出生就是家庭的中心,社會環境的開放化,加上家庭教育的大量投入,90后大學生喜歡展示自我,喜歡彰顯個性,喜歡通過與眾不同的方式獲得關注,因此流行語言最先在這一群體中開始普及。對于傳統的語言習慣他們并不盲目遵循,而是獨立探索,創造屬于自己這一群體的語言習慣。
其次,易于接受新事物,思想開放。90后大學生生活在網絡普及、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使得大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更加快捷,知識更加豐富,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對于新事物,他們的態度比較開放,在精神上他們追求新鮮的、時尚的、多元的。通過網絡,他們的表現欲、想象力與自我意識都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與書寫,于是精彩紛呈的網絡語言便在這樣的條件下應運而生,形成了不同于傳統語言的鮮明個性。
二、教學中針對網絡語言的解決策略
第一,用正確的態度對待網絡語言
很多人認為:網絡語言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會對規劃的現代漢語形成沖擊。這種觀點忽視了語言作為一種完整的生態系統有著很強大的自我恢復、自我發展的能力,網絡語言作為語言的一種,其發展也必然要遵循“語言要被大多數人認可和使用”這一規律。如果網絡語言不符合規律,其注定被淘汰,反之,如果某些網絡語言被大多?等巳峽珊褪褂茫?也是語言的發展規律,不可逆轉。網絡語言不受傳統書面語言的規范約束,給學生帶來了創造性的思維空間,豐富了漢語的詞匯量,增強了漢語的表現方式,作為普通話教師,我們要用正確的態度去對待網絡語言,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更新、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貼近90后大學生的生活實際、滿足他們的語言學習需求,尊重他們的語言使用習慣。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于優質的網絡語言加以鼓勵使用,盡量減少不規范網絡語言對學生的影響。
一、什么是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是在虛擬空間的一種“方言”,它的類型有:數字型,88(拜拜);諧音型,蕩=download(下載);字母型,MM=妹妹;符號型,“O.O”表示“驚訝”的表情;同音型,圍脖=微博;新造類,如“神馬都是浮云”。
二、網絡語言對語言文學的影響
對于網民來說,網絡語言有著獨特的魅力,對于專家來說,也由原來的不認同到逐漸重視。網絡語言以及網絡文化的迅速發展受到了教育界、語言學界的廣泛關注,伴隨著對網絡語言的深入研究,產生了一門新的語言學科—網絡語言學。由此可見,網絡語言是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的。語言和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兩者互相影響又互相包容,語言研究其中一個熱門話題便是網絡語言,雖然它的理論體系以及研究方法還不夠完善,但是從深層次上來看,網絡語言是對語言文學的一場革新,對漢語言文化的影響是無法估計的。在虛擬網絡以及網絡外部環境的雙重磨合下,現在的網絡語言已經與前幾年的雜亂無章大不相同了。網絡語言在逐漸地形成一種語言系統,其傳播媒介是網絡,網民是語言社團的主體,在網絡語言系統里,沒有人是權威專家,任何人都可以暢所欲言,任何人都可以表達創新的想法,任何人都可以創造新的詞匯、新的語言,而且一旦大家認可了就會很快的在網上傳播,當流行起來又會從網絡進入到現實生活,這樣就豐富了漢語系統,是現代漢語的創新和發展。通過網上搜索,我選出兩個最具特點有代表性的兩個字來分析,總結一下它們特點以及為什么受到網民的追捧,進而能夠深入研究網民的使用心理,也來分析一下網絡語言對現實生活的影響。這兩個字就是“囧”和“槑”。
1.囧讀音:jiǒng。其實是由“冏”衍生而來的,在現代字典里根本查不到。兩個字是相同的讀音。冏的意思是“光明、明亮”,也可以解釋為“鳥飛的樣子”。“冏”在古代常用,對現代來說是個很生僻的字。網義:悲傷、無奈、悔恨、無力回天,窘迫或者特別尷尬的心情。乍一看到“囧”字,大家先想到的是什么呢?第一感覺是不是像一張方臉,眉毛是“八”字形的,下面是一個張開著的嘴,像是一個人悲傷地表情,讓人感覺到了悔恨卻又無可奈何。再仔細觀察呢,好像還有點搞笑的樣子,給了人們想象的空間。網友們單獨使用的時候,它就是“無奈、尷尬”等類似的意思,如“期末考試數學得了59分,差一分啊,囧!”這個“囧”字代表了傷心或是無奈的意思,卻又比單純的傷心更加形象,就好像是看到了當事人當時的表情似的。這是“囧”字最開始使用的時候的意思,隨著“囧”字使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一個方面的意思已經滿足不了網友們的需要,于是又有了新的含義“拜服、欽佩”,如“囧!史上最搞笑圖片”,這是網友在BBS上發的帖子的標題,根據帖子的內容就能體會到發帖人所要表達的是對圖片的拜服。網友們可以根據在不同場景中判斷“囧”字的含義,更加體現了網絡語言的魅力。
2.槑讀音:méi。原義:同“梅”,是梅的異體字,同樣是個生僻字。網義:形容一個人很呆,很傻,很天真。其實,“槑”的本義跟“呆”是相差甚遠的,因為“囧”的流行啟發了很多的網友,使“槑'成為了又一個深受網友喜愛的網絡新詞語,像是兩個“呆”,意思便是比呆還要更呆,網友們豐富的想象力使一些生僻字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對于像“囧”“槑”這些字在網上的流行,大家也由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這是對漢字的不尊重,屬于惡搞,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損害;也有的人認為,這樣的方式提高了人們對于生僻字的關注,是利于漢字文化傳播的。其實,文字的意義本來就是用來便于人們交流的,我認為網絡語言是對漢字意義的豐富和創新,這應該是一種積極的發展和文化傳播。網絡語言的形成和發展是在不斷深化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起初網友們是為了節省時間,因為五筆輸入法并沒有普及,網上交流的時候為了方便就出現了一些縮略語或者是諧音詞。比如,88(拜拜)。這樣交流起來速度得到了很大提升,這算是網絡語言的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網友為了在保證速度的同時更加體現自身個性,所以出現了很多的表情符號,如“O.O”表示“驚訝”。網絡語言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伴隨著網民數量的迅速增加,網絡應用更加廣泛,人們更加喜歡追求新鮮事物,網絡語言得到了豐富。比如,前面提到的“囧”“槑”。這些網絡詞語的流行,從文化高度上來說是這個傳統文化的另類創新,是一種新文化的誕生———網絡文化。就漢字來說,它本身就已經形成了一個文化系統,漢字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等,而網絡文化則是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和視頻等表達觀點的一種文化成果。以“囧”作為例子,它是網民對文字意義的擴展,因為它的頻繁使用,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古漢字,人們對古漢字的熱情被激發了,挖掘出了更多的生僻字和古漢字。每次出現一個有趣的漢字,網友們都積極表達自己的創意,與此同時也會感嘆先人的偉大,也增加了人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所以說,網友們根據文字的字形創造出新的含義,不但使文字的表達更加生動形象充滿趣味,而且網友之間交流方式也變得獨特,滿足了現代年輕網民追求個性的心理,使網絡語言更加有特色。網絡語言的這些特征符合了網民的心理需求。但是,如果不對這些網絡語言進行規范的話,容易造成對我們現在的語言文字體系有消極的影響,甚至造成文字應用上的混亂。比如,一些廣告語亂改成語,“一見鐘情”被“箭牌口香糖”改為一箭鐘情;某品牌的摩托車打出的廣告語騎樂無窮,等等。青少年網民在網絡上習慣肆無忌憚地使用這些網絡新詞語的同時,要注意加強規范,否則不可避免的將出現類似問題。人們之所以關注這些網絡新詞語,一方面,是因為新奇有趣;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出現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了網民們的社會文化心理。
網絡語言的形成是兩面性的,下面就以這兩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1)網絡語言帶來的積極影響。世界上的每一種語言的更新和發展,都是在使用之中不斷進步的。從文字本身來說,網絡語言對漢語言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如同英語,每年都有很多的合成詞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所誕生。網絡語言通過縮略、符號、借用一些外來詞或者將傳統的漢語賦予新的意義等手法來創造新的詞匯,不但形式多種多樣,使用起來更是靈活多變。網絡語言的語法打破了常規語法的規則,既改造了傳統的漢語語法系統,又將英漢語法的規則融入其中,使人們文字語言表達更豐富,不受傳統語言的制約,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樂趣,增加了色彩。文化交流也隨著網絡文化的盛行達到從未有過的自由和繁榮。比如,之前提到的“囧”這個字的流行,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也使語言的表達更加形象。就拿一部非常受歡迎的電影名字為例“人在囧途”,如果電影名字是“旅途的尷尬”,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不言而喻。另外,很多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也是由于網絡文化帶來的樂趣激發的。從另外的角度看,流行起來的網絡語言大多數是來自于社會的熱點人物或者事件,從側面體現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和一部分趨勢,因此人們對某一社會問題的注意可能就是因為某一網絡詞語的頻繁出現。網絡語言很多都體現了一個具體事件,如“我爸是李剛”,這句話很流行,在網絡以及現實社會的迅速傳播,引起了人們對事件本身的高度關注,由此看來,網絡語言之所以流行,也是因為人們對這些詞匯的出處非常關注。如今,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每一個人在網絡上都可以暢所欲言,網絡不僅成為大眾表達看法,參與社會生活最普遍最便捷的方式,甚至成為信息傳播的最主要方式。也正是因為這一現象,網絡語言才能如此迅速的發展起來。
(2)網絡語言帶來的消極影響。首先來說,一部分網絡語言偏離了漢語規范。網絡語言普遍是為了追求新奇和方便,在很多方面都沒有遵循漢語規范。有些詞語的詞義被曲解,還有很多刻意的錯別字,這些都會在語文教育方面有負面的影響。網民的主要群體之一,就是青少年,他們喜歡新鮮事物,而且樂于并且善于接受新鮮事物,他們情感非常豐富,卻沒有很強的辨別是非的能力。青少年正處于語言的學習和培養的階段,大量的使用、接觸網絡語言,接受了其中不規范的特點,容易不規范表達的壞習慣,這對語言學習必將造成不良的影響。我就看到過有的學生在試卷上答死亡的反義詞為“掛了”,這很明顯是在網絡游戲中形成的錯誤觀念。與此同時,我們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對語言的鑒賞能力在慢慢下降。網絡是虛擬的,它打破了現實生活中的界限,營造的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大世界。網絡語言因為其豐富多樣和巨大的張力建造了一種新的語言模式。這種直白的文字和特殊的表達方式,迅速滲透到了傳統的語言文化中,使得傳統語言的功能變得淡化。隨著全球經濟化的到來,國際之間的溝通交流也是愈加頻繁,這不單單是說國際之間的經濟貿易,文化產業的交流發展也隨之而來。語言作為交流的重要載體,人們也是越來越重視。新的時期,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人們對漢語也有了更高的關注,漢語言的發展也有了更為廣闊的前景。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在積極倡導學習漢語,外國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古老,體會到漢語言文學是魅力無窮的,在世界范圍內都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中國是一個語言文字起源大國,漢語經過長期的發展,歷史積淀很深厚,做好漢語言文化的傳播是文化的需要,更是搭建國際友好關系的橋梁,漢語言對于國際交流來說意義重大。在新的時期,漢語言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所以對于漢語言文化的傳播要大力度開展,擴大漢語言的影響力,逐步實現漢語言的產業化好國際化發展。當然,想要實現漢語言文學的產業化和國際化這一目標還要走很長的路,漢語言文學如何發展,怎樣實現更大范圍的發展,這需要梳理一個長期發展的目標。要積極有效的探索實現產業化和國際化的需要。在這一點上,漢語言文學要注重樹立本身的特點,與此同時提高自身的影響力,擴大影響范圍,實現進一步的突破和提升。
關于漢語言文學產業化和國際化發展的探討和分析有以下幾點:
(1)樹立產業化發展理念,逐步實現產業化發展目標。對于發展文化產業來說,產業化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向產業化發展對于文化本身是有重要意義的,而且對其長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就這一點來說,大家都知道一種文化要想有好的發展就必須要提高自身的影響力。根據這一問題,人們就非常關注產業化的發展模式。關于如何實現漢語言文學的產業化、國際化,首先要針對漢語言文學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從而找到一個可行有效的發展策略制定發展規劃。所以,就根據目前漢語言文化的現狀我們就以漢語言文化本身的特點來進行研究。漢語言文學的基礎是古漢語,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也為漢語言文學提供了非常付的素材。
(2)漢語言文學的國際化。關于如何實現漢語言文化的國際化,需要一個詳細的分析和全面的規劃。對于發展漢語言文學來說,要想實現它的國際化,實現漢語的國際化,讓漢語被更大范圍的接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而且中國文化想要走向世界,一個重要代表就是語言。語言其實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記憶和沉淀,而漢語在這一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就為發展漢語言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然而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是有很多差異的。在中國的文化傳統里,龍是象征高貴、權威的,有著吉利的含義;而在西方神話中,龍(dragon)卻被認為是兇殘的。另外,狗在古代是一種比較卑微的動物,成語中與狗有關的大多都有貶義。而在英語的用語習慣里,大部分都可以比喻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個幸運兒)。文化的差異,決定了要想實現漢語言文化的國際化必須要認真研究制定科學的規劃。中國的文化產業包括很多方面,實現漢語言的國際化要把漢語言文學當做中國文化的代表。這就要求人力、物力、財力等各個方面針對這個問題有所準備、支持。最后,想要把漢語言文學發展到世界各地,不能只看重暫時的成效,要以長遠的眼光著眼全球的發展規劃,逐步建立起屬于漢語言發展的系統。
(3)我們需要有意識地樹立漢語言文學的品牌來加強其影響力,從而促進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樹立品牌也是符合市場化發展的需求。產業化和國際化是互相聯系的,兩者應該同時進行。發展漢語言文學不是獨立的,它與中國的經濟和產業發展是一體的。
三、結語
關鍵詞: 網絡語言 高職語文教學 影響 應用
隨著電子計算機和移動上網介質的廣泛使用,以及互聯網服務的不斷發展,人們每天花在網絡上的時間越來越多,人們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學習、購物、休閑娛樂、獲取資訊等活動?;ヂ摼W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由此產生了花樣繁多、良莠不齊而又應用廣泛的網絡日常用語或網絡流行語。網絡語言廣泛融入生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特別是年輕學生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
1.網絡語言及其特點
1.1網絡語言的界定。
狹義或者原始意義上的網絡語言主要是指計算機網絡編程和編輯語言,是一種計算機網絡行業專業術語或名稱,如HTML(超文本語言)、Visual Basic(一種編輯語言)、Script(腳本語言)、Perl(實用摘錄和報告語言)等。這種意義上的網絡語言更確切地說是一種邏輯結構,其專業性強,應用范圍較小。
廣義或者日常意義上的網絡語言是指人們在計算機互聯網上進行交流溝通、休閑娛樂等各種活動而形成的具有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語和書面用語特征的表達方式,如用“偶”表示“我”,用“88”表示“再見”,賣家稱買家為“親”,等等。這類網絡語言種類繁多、方式各異、充滿活力。隨著網絡的普及,其應用日益廣泛,已不僅僅局限于在互聯網上使用,在報刊媒體上,甚至在人們的日常對話中也屢見不鮮。本文所指的網絡語言,主要是這個層面上的。
1.2網絡語言的特點。
網絡語言主要有以下特點:(1)網絡語言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除傳統漢字形式外,還借助符號圖形、數字、諧音、英文縮略簡稱等形式,如用“1314”表示“一生一世”,用“3Q”表示“謝謝”等。(2)網絡語言一般較為生動形象,如“T…T”形象表現了流淚的模樣。(3)網絡語言一般較為詼諧幽默,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多樣性,人們可以自由地運用各種語言符號表達自己,由此催生了夾雜各方、舉一反三、幽默詼諧的表達方式,如由“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對應造句“不要迷戀姐,姐讓你吐血”等,令人忍俊不禁。(4)網絡語言較為簡約明快,如用“GG”表示“哥哥”,“B2B”表示“企業對企業”,便于在鍵盤上書寫。5.網絡流行語具有很強的擴散效應。如“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一句以病毒傳播的方式在幾個小時之內傳遍整個互聯網,而某小學生作文里的一句“累了,感覺不會再愛了”引發了無數人熱捧,并催生出了諸多造句,成了娛樂現象。6.網絡語言從虛擬走向現實,如曾因某而迅速躥紅的“俯臥撐”一詞,催生出類似“房價不是在跳水,而是在做俯臥撐”等廣告流行語。
2.網絡語言對高職語文教學的利弊
2.1網絡語言對高職語文教學的有利影響。
第一,網絡語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網絡語言幽默詼諧、隨意性強、簡單明了的特性契合了現代高職學生展示個性的心理需求,迎合了他們叛逆而追求時尚的心理和接受性強、敢于創新的性格特征,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網絡語言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更激發了他們探索語言現象和規律的興趣。
第二,網絡語言為高職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作為一種正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語言現象,網絡語言形式靈活多樣,傳播迅速,廣泛使用,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語言創造和應用熱潮,為高職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如網絡上的“凡客體”、“淘寶體”、“咆哮體”、“甄嬛體”等各種流行文體,還有經常在網絡上上演的造句熱潮,都成為高職語文教學課堂中生動有趣的例子。
第三,網絡語言有利于拉近師生距離。嚴肅性的報刊媒體偶爾使用網絡流行語時,常常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廣泛討論,并因此贏得大多數網民的好感,這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網民對網絡語言的認同感需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網絡語言舉例或分析,容易被學生認為是對他們所熟知的語言的認同,拉近了師生距離。
2.2網絡語言對高職語文教學的不利影響。
第一,網絡語言不利于學生對語言規范性的學習。網絡語言中存在大量的不合語法規范和語法變異的現象,如“很man”、“激動ing”等表達方式。此外,網絡語言還存在用圖形和符號充當語法功能的現象,不利于學生對語言規范的學習和掌握,這給高職應用型語文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第二,網絡語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網絡語言中的隨意替代容易引起誤解和語言混亂,為顯示個性或出于方便輸入考慮,網絡語言中存在大量的別字或錯字,給人們的理解帶來困難,如“杯具”對“悲劇”的替代,“醬紫”對“這樣子”的替代,“神馬”對“什么”的替代,等等,把錯別字當正確詞語使用,造成語言混亂,給人們的理解造成了困難,不利于學生的語言學習和運用。
第三,網絡語言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品位。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流行文化,既有精華更有糟粕,在網絡中,同樣存在大量的暴力語言或污穢語言,如“腦殘”、“2B”等,這類粗俗語言的流行和廣泛使用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品位。
3.網絡語言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3.1運用網絡語言活躍課堂氣氛,拉近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距離。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恰當使用網絡語言,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得到學生的認同,從而起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如教師為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引用網絡語言“每個人都要積極‘跟帖’,不能只是‘打醬油’”,對學生的表揚以“給力”代之。教師對網絡語言信手拈來,運用自如,不但能贏得學生的喜愛和敬佩,而且能給學生樹立靈活運用語言的榜樣。
3.2借助網絡語言增強學生的語言規范意識。
各類公文和應用文寫作教學是高職語文教學的側重點和重要部分。公文和應用文詞句表達要準確,對語言規范性要求很高。網絡語言的隨意替代、錯字別字、有意曲解、語法混亂與此剛好相反。教師可以借助對網絡語言的分析對比,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規范語言,增強語言規范意識。
3.3運用網絡語言激發學生的語言創新熱情。
創新是網絡語言最大的特點,不管是符號創新還是組合創新或舊詞新用,都能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或使人忍俊不禁,或令人對其妙用贊嘆佩服,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教師可通過對網絡語言創新分析,引導學生探索語言的創新和使用。例如對“囧”字熱潮的分析,對各類造句熱潮的解讀和跟蹤,等等,都可從多個角度分析語言運用,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總之,網絡語言已經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語言的流行對高職學生語言學習的影響不斷深入,網絡語言既對高職語文教學提出了挑戰和沖擊,又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意規避網絡語言的不利影響,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語言為課堂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張曉蘇.當代網絡語言的特點及流行的文化原因[J].學術探索,2012(5).
當前,隨著我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入,我國已逐漸進入網絡時代。互聯網在我國居民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及時性來從網絡上獲取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以及進行其他多種網絡活動。但隨著當前我國網絡活動的增多,我國的網絡語言也得到空前的發展。為了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更好的生存,我國的漢語言也處于不斷地發展變化中,漢語言的語法、詞匯及構成等多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異。
關鍵詞:
網絡文化背景;漢語言;變異
語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是人類進行交流溝通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隨著時代的變化語言文字也在發生著變化,當前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漢語言的變化速度也隨之增加,一種嶄新的語言形式由此形成——網絡語言。網絡語言的形成不是一種偶然,而是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中的一種必然趨勢,所以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我們不應當全盤的否定我們的網絡語言,而是應該積極地研究網絡語言,引導其健康發展。
一、網絡語言的相關概述
1、網絡語言的含義
網絡語言主要是指在互聯網發展中興起的一種新型的語言形式,包括文字、圖標、符號、英文字母及標點等多種組合,在網絡媒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人們為了滿足精神需要及提高聊天的效率對我國的漢語言采用了替換、簡化的方式,并隨之約定俗成?,F階段,隨著我國傳播媒介、社交軟件等的不斷發展,網絡語言得到空前的發展,在我們得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網絡語言的特征
當前,在我國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我國的漢語言在變異時具有符號化、數字化及字母化等顯著的特征。符號化主要是指網民在計算機上輸入文字時經常會發送一些符號語言,如:-C代表撇嘴的樣子。數字化主要是指網民之間在進行交流溝通時為了提高效率來采用數字的諧音,如88時英語單詞bye-bye的諧音。和數字化的作用相同,字母也常常被用于網絡聊天中,如+U代表著加油的意思。
二、網絡文化背景下漢語言的變異
1、網絡文化背景下漢語言詞匯的變異
詞匯的變異是當前我國漢語言在網絡文化背景下的最為明顯的變異。詞匯的變異主要包括了詞形的變異和詞義的變異。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漢語言的詞形發生變化主要包括詞語的拼音化、詞語諧音化、疊音詞的大量使用及詞綴化新詞的大量運用等。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漢語言詞匯使用的過程中呈現出詞語拼音化這一趨勢,人們在利用互聯網進行聊天時為了提高聊天效率創造出了縮略詞,它不僅豐富了我們在聊天中的語言環境,有效地縮短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將文字具象化,加強了網友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如MM是妹妹的意思,BT則是變態的縮寫。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漢語言在使用的過程中詞語逐漸的諧音化主要是因為在網民在輸入法輸入的時候由于錯誤等多種原因形成的,如神馬等。此外,包括如3344、837等類似的數字詞語諧音化。人們在網絡聊天時應用疊音詞可以更加生動形象的表達出自己的意圖,例如將吃飯說成飯飯、將東西說成東東等。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疊音詞會給人們一種矯情弱智的感覺,所以使用的頻率較低,但在網絡虛擬世界中人們為了得到別人的關注使用這種疊音詞可以幫助實現更深入的溝通和交流。隨著時代的發展,詞綴化的新詞在不斷地發展繁榮,詞綴化的新詞或詞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現代人們在當前網絡文化背景下對個性化的追求及對新鮮事物的新鮮感。高素質、高品位、高富帥、月光族、手機組、追星族等都屬于詞綴化的新詞。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漢語言詞義發生變異主要是指人們在使用詞語的過程中會對詞義進行一定的聯想或是重新給老詞賦予新義,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們對新鮮事物和創新的追求。例如神童被聯想為“神經病兒童”、偶像被聯想為“嘔吐的對象”、樓主則是指第一個發帖子的人等等。
2、網絡文化背景下漢語言語法上的變異
網絡文化背景下漢語言語法上發生變異主要包括人們在聊天中簡化省略用字、詞性活用及縮略語等多方面。現階段,人們在互聯網上進行聊天時會忽視漢語言的語言根據自身需求對詞語進行簡化,即在進行網絡聊天時用盡可能少的文字來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信息。雖然這樣方面了人們的聊天,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網民自身的文化程度及知識背景[1]。詞性活用主要是指網民在聊天時將名詞作動詞用、形容詞作動詞用、形容詞作副詞用等。例如,網民在聊天時經常會說今天你谷歌了嗎、我對你嚴重支持等等。新構詞、新縮略等是網民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法律的許可范圍之內為了簡化交流創造出的一些新詞,如當代表下載,取英文單詞down的諧音,瘟都死是Windows的諧音。
3、網絡文化背景下漢語言語用層面的變異
由于我們在互聯網上大都是與陌生人進行交流,所以我們在自我保護意識會高于平常。例如當有人在網絡上問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等這一隱私性較強的問題時我們一般會采取迂回的方式進行回答,拒絕透漏自己的真實信息。同時,我們在利用互聯網與他人進行交流時也存在著運用詞語夸大化的現象,如跪求答案等,這樣不僅能夠更形象的表現出自己的心理活動,同時也會增添別人的新鮮感,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但是經常使用這些詞語也會給人們帶來一種膚淺、浮躁的認識,所以我們在應用這些詞語時要慎重。現階段,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及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進行網絡交流的頻率也更加的頻繁,所以漢語言在這種環境下會形成一些新的固定用法,詞義也更加的豐富和明確[2]。
三、結束語
總之,網絡語言的產生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夠推動的,它是在絕大多數人在探索與磨合之后形成的一個統一性的結果,所以網絡文化背景下的漢語言充分的展示了我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為促進我國漢語言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要加強對網絡文化背景下漢語言變異的研究,在發展網絡語言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時刻的保持著我國漢語言的純潔性。
作者:彭倍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字:網絡語言 不文明 大學生
作者簡介:王保輝(1979―),男,河北保定人,保定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杜君楠(1982―),男,河北蠡縣人,保定學院助教,從事學生管理工作。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是這個國家與民族的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和文化基石。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保留至今,其中規范的、科學的語言文字,是維系這種文化的紐帶。語言的純潔,不僅僅意味著文化的純潔,更意味著價值觀念的純潔。沒有對自己母語深沉的熱愛,就不可能有對自己國家歷史的尊重和對自己民族價值觀念的操守。
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曾說過:“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圍墻,更深刻地講,是一個民族的心理,直接關系到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情感和下意識等?!?網絡語言是語言的一個小的群體。它盡管是人們在網絡交流中所運用的工具,但是它與現實語言也有著共通性,它們都應該遵守社會公共道德,互相尊重各自的人格、以誠相待、傳播健康向上的信息。這些都是應該遵循的普遍的道德規范。然而,“現在我們網絡語言最大的問題是有些網民在聊天室等場合語言使用不夠文明”,2如今的網絡充斥了不少粗俗、輕佻的語言。例如:
TMD(他媽的)、WBD(王八蛋)、NND(奶奶的)、QNNND(去你奶奶的)、SB(傻逼)、NQS(你去死)、SJB(神經病)、東方不?。ú荒胁慌?69(死老狗)、0748(你去死吧)、0487(你是)、BT(變態)、@%&$$%&(罵人的話),還有嘲諷人的神童、天才、蛋白質、太平公主,等等。
從上文的統計調查中,我們看出,在大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的過程中,語言垃圾和語言暴力現象層出不窮。網絡語言的制造者只求一時的痛快,不顧及歷史積淀和詞義關聯,對詞語進行隨心所欲的無原則的聯想或縮寫(這并不是創新),其結果是生產了一大堆的語言垃圾。TMD,NND,(太刺耳,不便多舉),這些濃縮的罵言,是標準的語言垃圾,是正常語言中垃圾的異化,如果讓這樣的語言不停的跳躍在屏幕上,或者是掛在大家的嘴上,進而再成為印刷品,那簡真是語言的災難,世界真的會讓人愕然了。那么大學生在使用網絡語言時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不文明現象呢?
一、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是引發網絡語言不文明的主要根源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上網群體,在心理特征、知識結構、學習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他們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但也是人生一個最為脆弱和危險的時期。一方面,由于大學生認知能力不強,主觀自控能力較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擾,加之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和學習壓力增大,許多大學生當遇到個人心理問題時,不愿同親朋好友傾訴、更不愿與陌生人面對面談。另一方面,大學生的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滯后、生理心理需求與現實、生理心理發展與社會環境教育往往會產生矛盾,從而使大學生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這使得他們產生遠離現實社會,尋求壓力的擺脫而逃進虛擬的網絡社會的傾向。當今社會發展迅猛,各種信息鋪天蓋地,學業競爭異常激烈,不同文化相互撞擊,使大學生的成長面臨更大的困惑與挑戰,他們非常需要有效的支持與幫助。但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家長等的引領作用相對滯后,他們不僅不能成為大學生的貼心朋友,反而給大學生施加了更大的壓力,使他們遭受更多的挫折,這些都使大學生不得不去尋求其它的出路,互聯網的形成與發展為此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選擇。
二、網絡的隱蔽性、平等性、虛擬性等特點是大學生語言不文明的客觀因素
網絡空間使現實與虛擬世界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ヂ摼W對個體心理的影響取決于網絡空間這一特殊的虛擬情境的特征。在網絡的虛擬社會中,個人的身份是虛擬的、想象的、多樣的和隨意的,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準則和社會規范的約束力削弱或失效了,上網者可以創造虛擬的人物角色,獲得某種權利和認同感,使某種被壓抑的個性得到釋放。
由于網絡的隱蔽性、平等性、虛擬性,使現實中人成為“無標識”的網絡主體,現實社會中的姓名、年齡、個人身份、及社會地位等都被淹沒,人自身也成了數碼存在。因此,網絡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片沒有國界、沒有傳統藩籬、沒有師長約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標新立異的自由空間。使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制約因素喪失殆盡,極易把人性深處的各種丑陋和罪惡因素誘發出來并恣意張揚。
三、家庭、學校與社會在面對網絡語言沖擊反應的滯后性也是大學生語言不文明的重要因素
面對網絡的沖擊,他們的反應顯得蒼白無力。有不少的教師不理解學生文章里出現的網絡語言,還有許多父母對網絡知之不多,對待新鮮事物接受程度不高,許多家庭沒有承擔起對大學生指導與監督的責任,而且有些家長在電腦、上網方面還得向孩子請教,至于網上傳播的什么內容,孩子們交流什么主,如何進行交流,怎樣有效監督他們的網絡語言,他們無法及時全面掌握。而在大學生品德形成過程中充當重要角色的學校,其傳統的德育則顯得滯后與低效,在傳統德育模式的主導下,學校基本沒有或很少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個體道德的形成要經歷一個從無律到他律的發展階段,他律的道德規范與自律的道德原則,都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尤其是學校德育傳輸給大學生。
語言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表現形式,語言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當前我們把以德治國提到與依法治國并重的地位,各地區、各單位也都在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但是無論哪種道德建設,都應該以語言文明為前提。
參考文獻:
[1]于根元.中國網絡語言詞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戴昭銘.規范語言學探索[M].上海:三聯書店,1998.
[3]荊莉.新新人類和他們的流行語[J].語文建設,2000,(5)
[4]朱萍.網上聊天語言的特殊語境和交際特色[J].語文建設,2001,(8).
[5]徐峻蔚.青少年創造和使用網絡語言現象[J].當代青年研究,2005,(9).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8年1月17日的《第2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摘要:30歲以下的網民占網民總數的69%,因此,青少年是網絡語言的創作主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民的增加,網絡語言也日益豐富和復雜。其背后隱含的當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既有人本主義、存在主義的合理成分,也有懷疑主義、虛無主義和現實主義的隱憂。本文通過網絡語言的特征揭示其背后隱含的當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旨在喚起社會、家庭和學校對青少年心理需求的關注和引導。
一、對網絡語言的熟悉
(一)網絡語言的界定
網絡語言是隨著互聯網的產生和發展而誕生的一種新的語言現象。一般認為,網絡語言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網絡語言可以分為三類摘要:一是和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如硬件、軟件、界面、鼠標、寬帶、瀏覽器等;二是和網絡有關的非凡用語,如網吧、網民、黑客、虛擬空間等;三是網民在網絡交流(如網絡聊天室、電子郵件、BBS、BLOG、ICQ、MSN等)中所使用的文字、符號、數字、圖形等語言形式,是在現代漢語的基礎上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產生的一種語言變異。如青蛙、美眉、==、OUT、886等。狹義的網絡語言僅指第三類,本文只討論狹義的網絡語言,即網民們為了方便交流、加強溝通而創造的網絡用語。
(二)網絡語言的特征
1.兼容性
多元文化交匯的社會環境和網絡開放性的特征賦予網絡語言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性質,它集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群體和個體的表達方式于一身,形成了“三明治+泡菜”式的語言風格,其兼容性主要體現在網絡語言里出現了大量漢字、漢語拼音、英語、數字、符號、方言等混雜使用的情況。如“5555,7456,TMD,半天都找不到一個MM聊聊,郁悶ing,摘要:(”,短短一句話,竟出現了漢字、數字諧音、漢語拼音縮略、英語正在進行時、象形符號等多種表達方式。
2.不穩定性
網上交流以青少年為主體,注重的不穩定性和豐富的無意想象使他們不斷地創造新詞,在網絡上,每時都有新的網絡語言誕生。但這些新出生的網絡語言能否為其他的網民接受,能否生存和流傳下來,就不得而知了。那些沒有為其他網民接受的網絡語言,只能在網上曇花一現,便壽終正寢。創造的隨機性和非規范性導致網絡語言極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得這一系統處于極不穩定的狀態。
3.簡約性
人們利用網絡交際時,總是希望在速度上能盡量接近口語交際。為了提高信息傳播的速度,減少對話的延遲脫節,許多網民便使用了簡化的網絡語言,體現在數字諧音、縮略語、字母的使用方面。比如用“9494”表示“就是就是”,“520”表示“我愛你”,用“886”表示“再見了”,不僅方便而且快捷。再如“E我”,意思是“給我發電子郵件”。為了省時省力,網民見面不會采用這樣的問法摘要:“請問您現在在哪兒啊?”而代之以“那”,甚至連“?”都省略了,而“thankyou”在網絡上則成了“(三)Q”。在網上,語言的簡短明快代替了冗長晦澀,用詞簡單成為造句的基本規則。
4.形象性
網絡語言具有很強的形象性,如“大蝦”表示資深網蟲或樂于助人者,因為長期坐在電腦前,腰彎如蝦而得名;“菌男”、“霉女”、“青蛙”、“恐龍”是形容相貌丑陋的男女,這些詞摹外形態有頗濃的諷刺意味;“很S”形容的是說話拐彎抹角,形象生動。另外,五花八門的象形符號也充分體現了網絡語言的生動性,如“摘要:O”表示恍然大悟“,摘要:D”表示大笑,“@%26gt;%26gt;--%26gt;-”表示一朵漂亮的玫瑰,“Zzzz%26#8943;%26#8943;,”表示等待得睡著了。這些符號摹外形態、形神兼備,使網絡語言呈現出形象直觀的特征。
5.非規范性
自由隨意是網絡語言另一突出特征,為了達到快速交流的目的,網絡語言大量使用了縮略詞語、縮寫字母,或以數字、符號和圖形替代,甚至用錯字、別字表達意思。從漢語言的規范表達方式來看,這些漢字、英文、數字、符號、圖形混在一起使用,還有類似方言、別字白字和病句的使用,使得網絡語言變得非語法化。如“寒ing,泥素芥末286,泥太out,偶稀飯滴8素醬紫滴!”這段話翻譯過來是“天啊,你是這么老土,你太外行了,我喜歡的人不是這樣子的!”,“大蝦,泥好油墨,粉S,偶倒”的意思是“大俠(高手),你好幽默,(說話)很會拐彎抹角,我笑倒了”。網絡自由安閑的氛圍和青少年自由隨意的心態造成了生造別字和語法雜糅的大行其道。但很多網民因其簡單、時尚、詼諧和隨意而紛紛認同,使該類語言在網絡中得以推廣流行。
二、網絡語言的心理歸因
筆者認為,輸入障礙、開放性、虛擬性等網絡特征是網絡語言產生的直接原因,經濟主義、實用主義、后現代解構主義等社會思潮是網絡語言產生的社會原因,而青少年發展進程中固有的特質是網絡語言產生的心理原因。只有當青少年群體用他們特定發展階段固有的特質反思社會文化并面對網絡傳播特征的時候,網絡語言才得以產生。
“青少年特質”這一概念是Copeland于1974年提出的,指的是青少年對發展壓力的反應所導致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的特異性。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們正在完成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在這一過渡階段他們會面對許多來自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需求,如何解決好由這些需求引發的心理壓力是青少年在這一發展階段面臨的主要任務。海文赫斯特1951年提出了一個非常經典的青少年發展任務表,該表能夠幫助我們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他們所面臨的壓力。這些發展任務包括摘要:接受個體的生理和性別角色;建立起和異性和同性的新的同伴關系;從情感上獨立于父母;獲得經濟獨立的保證;選擇職業并為其做預備;發展合格公民所需要的智力技能和概念;獲得社會公認的責任行為模式;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預備;建立和個體環境相和諧的價值觀。根據青少年的發展任務反映出的心理需求,我們可以對網絡語言的產生做如下心理歸因摘要:
1.自我意識
從心理歸因分析,筆者認為,自我意識是網絡語言產生的根本原因。自我意識是個體在和環境相互功能過程中隨著身心成長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個體對自己和四周世界關系的熟悉。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的高漲時期,這一階段他們的思想表現為強烈地卷入自我甚至自我中心。他們認為自己和眾不同,他們有異常強烈的被人關注的需求,這種需求以至于使他們相信摘要:別人的目光和思想總會集中在自己身上,因此他們長時間在鏡子前留連,每一顆青春痘,天天的發型,每一件衣服,都如此重要。當網絡的交流環境剝離了現實交往的這些物質外殼的時候,他們便在網絡交流的唯一工具網絡語言上進行個性化創造,以引起別人的注重,昭示自我的存在,滿足自我意識高漲的需求。網絡語言內容和形式上標新立異、直觀形象、自由叛逆、委婉含蓄、幽默詼諧等特征無一不是青少年高漲的自我意識在網絡交際中的表現。
2.性意識
性意識的覺醒和發展和自我意識的高漲是影響青少年時期行為最重要的原因。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摘要:“里比多”(性能量)是人行為的源動力。伴隨著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識開始覺醒并迅速發展。他們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變得關注外表和穿著,熱衷妝扮,在虛擬的網絡交際中,他們張揚個性、標新立異、推陳出新,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網絡語言。從性心理的角度對青少年的這些行為進行歸因,我們不難看出,他們是想通過自己和眾不同的表現,達到引起異性注重的目的,而這個目的并不一定是青少年自己所清楚意識到的。
3.豐富的想象
由于神經系統的調控功能尚不完善,青少年體驗到的沖動和情感往往比其他年齡段豐富和強烈,對立的情緒反應可能會忽然甚至幾乎同時發生,情感變化很快,也很強烈。青少年時期豐富的想象正是源于這種豐富而強烈的情感體驗,他們通過想象控制沖動,也給自己帶來某種程度的滿足。再加上青少年時間自我意識的高漲所特有的叛逆心理,使這一時期的想象具有很強的遷移性和創造性特征。網絡語言的兼容性、形象性、創造的隨機性以及內容的豐富性等特征是網絡交際中青少年網民豐富想象的體現。
4.從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