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5 14:36:3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積極心理學主要觀點,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4-0057-02
美國心理學史家Shultz在《現代心理學史》(2004)第八版中稱:積極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之一[1]。西方心理學界近來出現了一種新的心理研究取向——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強調心理學的研究要以人現實的、潛藏的力量為起點,改變過去只關注心理問題進而研究人類積極的力量,對人的心理現象主張用一種積極的方式進行解釋,從而可以幫助人們在現實中獲得幸福快樂的各種因素。積極心理學主要是在個體水平上對人格進行了研究,它主張人格研究應關注影響人格形成的積極因素和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質。我們把研究人積極的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在個體良好人格特質形成或發展中的作用,稱為積極人格研究[2]。
一、積極人格研究的主要理論觀點
1.研究人的內心所存在的積極力量
關于積極人格的研究,積極心理學是以批判和反省傳統人格心理學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來進行的。積極心理學認為任何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一對對立的力量。一方面力量是消極的——它代表悲傷、侵害、懼怕、貪婪等;另一方面力量是積極的——它代表愛、責任、仁慈和幸福等。這方面的力量誰都可以戰勝對方,主要是看個體本身是在給哪一方面的力量不斷加入新的能源,給哪一方面的力量提供適合生存的心理環境。因此,培養和增加人本身所存在的積極能力,才能克制或去除人性的消極方面。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格心理學研究應當研究人本身所存在的積極能力,只有積極力量得到培養和增加,才能克制或清除人性的消極方面。如果說人格心理學只是以幫助消除人性中的人格問題或者所存在的人格消極面為主,那么,即便全部的問題都被去除后,人自身所存在的積極能力也不會得到相應的提高,一個完美的自我實現的人也不會就此誕生。所以,積極心理學一直強調人格心理學要均衡人格心理學的研究,既要在研究克制和削弱各種人格消極問題的同時,更要研究有助于優秀人格的積極方面。
2.反對人格完全是先天遺傳因素決定的
當前人格心理學的研究是忽視人的潛在能力,強調人的不足、缺陷。部分心理學家認為,人格是先天遺傳基因所形成,不容易發生變化,即使有,也只是些微的變化;另外一些心理學家則說,環境影響即便能使人的生理構造機制發生變化,但人格仍是由那些主要由進化而形成的、不變的機制所組成。這種觀點表明,人格的形成主要由先天的基因所決定。
積極心理學對人格是主要由先天基因決定的觀點,持反對態度,該理論認為人不是按照遺傳基因的固定模式來發展自己,人格是在人與環境社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個復雜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內在基因、外部行為、社會環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3]。先天基因不完全決定著人格的發展模式,但也對人格形成有著極大的影響。然而,人格應該是先天基因、行為活動和社會環境共同影響而形成的一個綜合體。Magnusson等人的研究發現,部分女生的生理成熟較早,在她們的發育初期會出現非常多的行為異常問題。再一次的研究證明,這種現象是她們在一定社會世界觀、文化價值觀的人際交往關系影響了自我形象和自我評價,從而導致了她們出現不合適的行為——問題行為,而不是完全由先天的基因所決定的結果[2]。
3.社會文化環境的后天影響人格形成
積極心理學強調,人格首先不是一種內在的社會活動,而是外在的、在一定的先天素質的作用下轉化為個人不變的心理活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人格是個體將外在活動轉變為內化的結果。一旦,外在的社會活動被轉化為個人積極的內在素質,積極體驗在這轉化中起了非常重要的銜接作用,換句話說,是可以通過積極體驗的增加來形成積極人格。
積極心理學家指出,人格是由人的生理機能、外部行為和社會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是為表明他們自己的理論觀點:人格心理學不只是要研究人們的不同心理行為問題,也同樣研究人的積極能力,研究人的積極人格的形成條件。因為,積極人格形成的主要來源包括好的外在行為活動和外部環境,個人的外在行為活動和社會環境條件會對人的生理機能發揮影響作用,這樣就可以經過改變影響人的行為活動、社會環境來達到建構個人的積極人格。反之,我們通過提高個人的積極行為活動,來推動人的良好行為活動和建構社會的良好環境,擁有了積極活動行為能力的個人,他就能夠做到對自己的內心感受和行為舉止進行有意識地改變,從而促進自己的人格成長。如此這般,個人的現實力量就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并且這種現實能力成為人格形成的主要力量之一。這種互相影響的觀點把人的各種積極潛在力量都被加入了個體的人格形成之中,人的潛在能力如果被個體認識到,它就有著與現實能力一樣的影響作用。
可見,積極心理學這門學科中的人格心理學已不再只是對個體的不同做出表述,也不是只從理論上修正一些人格問題,它是要通過分析人格來引起研究心理學的學者們對積極力量的關注,幫助人們形成積極的人格,擁有積極力量,推動積極人格的形成。
二、積極人格的形成
在1989年和1994年,Kenrick等人做了一個系列的研究,他們發現當男性多次見到更有魅力、性感的女性后,讓他評論原先身邊的女性,他們提高了自己的要求;而當這些男性多次見到沒有魅力,非性感的女性后,再讓他評價原來身邊的女性,他們降低了自己的要求。同樣,女性多次見到地位高、穩重的男性后,她們對身邊男人的評論、喜愛降低了;在多次見到地位低、邋遢的男人后,她們提高了對自己身邊男人的評價、喜愛。所以,積極心理學認為,先天的生理條件不能缺少,但人格主要是依賴于后天的社會生活體驗而形成的。積極心理學培養個體積極人格的最主要方式是增強個人的積極體驗。
積極心理學設想,所有的個體都有一條不是后天形成的積極的基準線,這是先天遺傳的。在社會文化生活的后天環境中,個體若是參與了更多的積極體驗之后,他就會提出比以前更高的要求來要求自己。在積極體驗條件下人所表現的要求主要是他自身的內心深處,是個體覺知和體驗到的內在動機,所以積極體驗和個體的先天特質比較容易發生相互影響而形成某種人格特征。
回憶過去個體比較滿足,對現在感覺幸福、愜意,憧憬未來的這樣一種心理狀態就是積極體驗。積極體驗主要有兩種狀態:第一種是感官快樂;第二種是心理享受,即個體所做的超越了自身的原有狀態后所帶來的一種體驗。同感官快樂相比,第二種積極體驗通常與個體的創新和開創有關,它具有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也有助于個人的成長和幸福感的提高,培育個人的心理享受是積極心理學培養積極體驗的核心。但是現實的生活中,假如對感官快樂和心理享受做出一個選擇,多半人會選擇前者,所以,積極心理學在培養積極人格的發展中也要關注個體的感官快樂,感官快樂在一定意義上能推動個體心理享受積極體驗的獲得。
在個體積極體驗的培育方面,積極心理學找到了影響積極體驗的因素:首先是個體追求積極的內在動機因素。人是可以創造自己的,人的成長有來自于外在的生存壓力和環境適應,也有個體的內在動機,他追求有快樂體驗的、積極的動機。不管是什么樣的情況,人們都愿意選的行為是使自己感到快樂體驗的,比如開創性、有擔當、與周邊環境關系愜意等。再者是外部的社會文化環境。人的積極體驗一方面受個體本能的推動,另一方面受到特定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文化觀等的影響。從這方面來看,個體的積極體驗不是一種客觀體驗,但是一種夾雜著客觀的主觀體驗。個體的積極體驗總扎根于一定的社會文化,所以說,積極體驗是一種社會層面的體驗,而不只是快樂體驗。
三、積極人格研究的展望
積極人格研究建立在過去的人格研究的基礎之上,重點強調在人格的發展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積極能力和積極人格,積極心理學擁有著大量的事實和實驗材料,首次提出從人的積極潛能研究人的人格,這也提出了早期的人格研究所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也為心理學的人格研究開拓了新的方向,豐富了人格心理學理論。在積極人格形成中情感所起的作用是積極人格理論所強調的,這也給心理學之外的其他行業的運用奠定了一個開端,如在學校教育、心理咨詢等行業的應用。積極人格理論主張積極人格是人的生理機能、行為活動和社會文化環境等各種因素交互影響形成的,是符合目前人格心理學的總體研究趨勢。然而積極心理學以成人為被試研究積極人格,研究對象大體上是一個社會化的完全體,研究結果中外在的行為和環境的影響因素就會變得比較明顯。積極人格理論在研究人格時模糊了概念,它把能力、潛能等都歸入人格的范圍,有待商討。
總之,積極人格的研究在心理學中還處于開始階段,積極人格理論的系統性還有待心理學家進一步研究深化。
參考文獻:
[1]任俊,葉浩生.積極人格: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4).
[2]任俊.積極心理學思想的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
一、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和主要觀點
一般對于國內的學者對消極心理學了解很多,而對于新興的積極心理學了解甚少,但是積極心理學從誕生到現在的幾十年里,對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于心理學的完善意義重大。
(一)積極心理學的內涵。積極的心理學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它和之前的消極心理學有著本質的不同,它主要是通過利用心理學等方法和手段來發現人類的積極方面的特點,并加以發揚,使人們形成積極的、健康的人格,讓人們的認知和情緒都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當前的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包括對人們的幸福感、樂觀主義等一系列的主觀層次進行詳細的研究,研究人們的幸福指數和快樂指數等;然后就是對人們的個人的性格進行研究,主要就是個人層次方面,其中可以包括人們的工作能力、工作中中的人際交往、生活中的體驗幸福等的能力;最后一個就是人類群體a的組織性的研究,研究人們的家庭、學校、社會等,主要包括人們的公德意識、人們的職業道德,社會的風氣等方面。當然,這些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還不是很完善,需要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
(二)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由于積極心理學誕生較晚,因此各方面的理論和研究還不是很完善,但是就現在的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來看,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主要有兩點:積極心理學的價值追求和用積極和欣賞的眼光來發現每個人的積極人格。第一點的價值追求,積極心理學認為要將每個人的積極方面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注重對人類的積極方面的培養,包括積極的心理,積極的素質,積極的思想等方面,這和消極心理學的價值追求是有區別的。第二點就是用積極的眼光來發現每個人的積極人格。積極心理學就是用積極發展的眼光來關注人類的情緒和幸福感,當然這還包括人類的積極人格,因為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人格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和根本,只有積極的人格才會有健康的心態和心理,才會對社會、對他人有積極的態度。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積極心理學指導大學生的人格塑造
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擁有積極人格的人才能夠更容易取得成功,更有利于自我價值的體現,這也是我們提倡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來指導當代大學生的人格塑造。
(一)積極的學校指導環境。進入大學后,大學生的生活變得自由,學校對學生的關注度開始下降,但是由于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應試教育,使得進入大學的大學生身上存在很多的問題:當代的大學生對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在乎,對自己的人格和今后的發展模糊,經常出現一些消極的思想和心理。為了更好地塑造大學生的積極人格,就要對癥下藥。學校可以組織一些課外的講堂來幫助大學生認清自己的問題,并且定期的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指導,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積極的人格的積極影響。通過這些心理的訓練來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識,通過心理的指導和學校的努力,一定會改變大學生消極的生活態度,塑造當代大學生積極的人格。
(二)積極的社會指導環境。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也可以說是進入了半個社會,因此,積極的社會指導環境對大學生的積極人格塑造也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當前的社會,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度不高,社會上的心理咨詢室也剛處在萌芽的階段,并且我國的心理咨詢師數量很少,這導致我國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供不應求,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的社會可以在以后多組織一些心理咨詢的活動,來對當代的大學生進行心理和生活上的指導,讓大學生感覺自己生活的環境是積極向上的,讓大學生積極的向社會上的良好風氣看齊,提升自己的人格。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圖書館心理學 圖書館制度建設 心理教育
[分類號]G252
“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世界著名作家博爾赫斯如是說。可見人們對圖書館期望之高,因為天堂可以理解為幸福的代名詞。圖書館是這樣的地方嗎?圖書館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幸福是什么?
1 積極心理學概述
1.1積極心理學的定義
幸福是一種主觀精神層面的情緒體驗――一種稱心如意的主觀體驗,這是積極心理學給幸福下的定義。積極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幸福的科學。它通過定量定性的研究幸福、快樂、滿意等人類一切積極情緒體驗產生的生理機制及人類積極品質和社會制度的形成過程,來探索人類獲得幸福的途徑,最終目的是幫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獲得幸福。
在20世紀,許多心理學家發現傳統心理學研究中忽視了對個人的積極品質的研究,其研究的焦點過分地集中于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故而被稱為消極心理學。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些心理學家開始探索人的積極層面。繼之大量的研究發現,對幸福、發展、快樂的追求是人類成就的主要動機。“人類的積極品質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學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優點與價值,發展人性的優點比修復疾病更有價值。為了區別于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把這門學科命名為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
1.2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積極心理學提倡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人,并著力研究每一個人所具有的積極方面,主要研究三個方面的內容①主張心理學要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主觀體驗。在對待過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滿足、滿意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現在方面,主要研究了幸福、福樂(flow)和身體愉悅等積極體驗;在對待將來方面,則主要研究了樂觀和希望等積極體驗。②主張心理學研究積極人格。人格研究是積極心理學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積極心理學重點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積極方面和積極特質,并對它們的形成過程作了具體的實證研究。③主張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了家庭、學校和社會等組織系統,提出這些系統的建立都要以人的主觀幸福感為出發點和歸宿點。
雖然積極心理學的歷史極其短暫,但科學家卻在該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結果開始被應用到管理、教育、臨床醫療等多個領域,而且效果顯著,潛力巨大。筆者通過學習和研究,欣喜地發現積極心理學對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2 積極心理學與圖書館心理學
圖書館有自己的心理學,眾所周知的是讀者心理學。讀者心理學作為圖書館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于20世紀70年代出現,80年代成為研究熱點,90年代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但至今沒有重大突破,已處在邊緣化的狀態。筆者認為讀者心理學的發展之所以停頓,原因有三:①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尚處在初級階段,工作的重點主要放在圖書館硬件及圖書館技術的建設上,對人的作用重視不夠,因而以人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心理學便自然得不到應有的關注;②讀者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被運用到實際工作中較少,致使人們覺得用處不大,所以漸漸被淡忘,這是宣傳問題;③從事讀者心理學研究的人員數量太少,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人更是有限,使得讀者心理學的研究不夠深入,較難取得重大突破。另外,近年來人們的目光轉向了對圖書館員心理的研究,即分析館員心理現象、闡明其心理特征、心理活動、心理發展對圖書館工作的依存關系,引導館員在心理上與圖書館工作在更高層次上的相互協調。然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零碎分散,尚未形成體系,但在圖書館領域,讀者心理學卻因此擴展成為了圖書館心理學。
2.1 圖書館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與進展
圖書館心理學是研究圖書館文獻資料交流中人們的各種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內容包括:讀者閱讀需求心理的研究、館員的心理對策研究、領導者心理研究和圖書館環境與心理研究4個方面。目前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館員的心理與圖書館環境心理兩個方向上,特別是圖書館員心理研究方面,近期取得了重要進展,代表性的成果是南開大學徐建華教授的“當代圖書館員‘快樂指數’研究”。這是近年來圖書館界第一次從實證角度,運用心理測量手段,大樣本量地探究圖書館員主觀生活質量,測算我國當代圖書館員“快樂指數”的嘗試,得出了一系列極具說服力的調查結論,科學而準確的描畫出當代圖書館從業人員的心理狀態。筆者認為這是中國圖書館心理學里程碑性的研究成果,它使圖書館心理學擺脫了純感性推導的初級階段,對圖書館心理學今后的研究方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2.2積極心理學對圖書館心理學的啟示
圖書館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急待發展與壯大。而積極心理學作為現代心理學的重要力量,既反映著時代的要求,又代表著心理學發展的方向,通過研究與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與主要觀點,圖書館心理學可以從中獲得以下啟示:
?圖書館心理學應該吸收積極心理學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人的觀點,相信每一個人天生便具有許多優秀品質。著力研究每一個圖書館員和讀者所具有的積極方面。
?圖書館心理學應該吸收積極心理學強調對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或是看到問題的積極方面來使自己獲得積極意義的觀點,因為積極的理解能充分調動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會更有助于問題本身的解決。
?圖書館心理學應加強對傳統經典心理學的研究和吸收,以提高自己的理論深度,并關注現代心理學的最新成果,并及時的運用到自己的研究領域,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圖書館心理學應該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驗證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并把積極心理學的具體成果創造性地應用到圖書館工作中,從而形成圖書館心理學自己的理論,使圖書館心理學的理論得到豐富和發展。徐建華教授的“圖書館員快樂指數研究”,正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之一,徐教授的工作實際上是在圖書館領域驗證著積極心理學的思想觀點,即通過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主觀體驗,來發現影響主觀幸福感一即快樂指數的主要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影響權重與形成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目的是使圖書館從業人員在工作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受。
隨著整個社會對“人”的作用的認識與關注,心理學越來越多的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圖書館心理學也將迎來黃金的
發展時期。只要我們以滿足人們的需要為研究出發點,以為人們創造幸福生活為最終目的,圖書館心理學將擁有美好的明天。
3 積極心理學與圖書館制度建設
在開篇提到的名言中,博爾赫斯為什么愿意把圖書館比做“天堂”呢?這是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圖書館有豐富的館藏信息資源可以自由獲取;有秩序井然、幽雅舒適的環境可以安坐;有熱情周到的服務可以享受;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權利得到有力的保護,身臨這樣的“仙境”,怎么會沒有“一種稱心如意的主觀體驗”呢?所以圖書館應該成為天堂,必須成為天堂,否則就會在網絡時代遭受淘汰的命運。
3.1圖書館員的從業狀態
讀者的需求我們已經了解,圖書館員的感覺又如何呢?那就要看圖書館的工作是否發揮了館員們的才干,圖書館的收入是否令館員滿意,圖書館的同事關系是否溫暖團結,一句話――圖書館員們是否體驗到了幸福感?這對提高圖書館的工作質量,實現圖書館的即定目標,保持圖書館員隊伍的穩定性方面意義重大。但實際情況不容樂觀,2004年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在全國開展了一次“工作滿意度指數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0%的人認為自己所在單位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合理,超過50%的人對直接上級不滿意,超過50%的人對自身的前途缺乏信心,接近40%的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40.4%的人對工作環境和工作關系不滿意。圖書館又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
徐建華教授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當代圖書館從業人員快樂總指數為7.34,這表明當今圖書館從業人員的整體快樂水平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然而被調查者自我評測的結果卻只有7.07,自評結果低于客觀測量結果,這表明整個圖書館行業人員的自我評價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這與圖書館行業公眾關注度不高,行業形象不明晰,社會評價偏低的行業特征密切相關
3.2積極心理學對圖書館制度建設的啟示
那么圖書館應該怎樣做才能既達到讀者對圖書館的期望,又使員工在工作中保持愉快與自信呢?答案是建立積極的圖書館制度。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社會制度非常重要,它不僅是建構積極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個體不斷產生積極體驗的最直接的來源。積極的社會制度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國家、工作單位、家庭、學校等是幾個重要的方面。
圖書館本來就是一種制度產品,即國家及其政府為了保障公民平等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自由權利而提供的制度產品。圖書館制度又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國家層面上的圖書館制度(宏觀制度),是國家及其各級政府的圖書館制度安排;行業層面上的圖書館制度(中觀制度),是圖書館行業制定的有關規則;機構層面上的圖書館制度(微觀制度),就是各實體圖書館自己制定的管理與服務規則。我國圖書館界對微觀制度的研究已形成了較完備的成果,但對宏觀和中觀制度的研究卻很少,而目前圖書館在這兩個方面的缺位卻比較嚴重,表現在圖書館立法缺位、職業自律制度缺位、職業權益保障制度缺位、職業準入制度缺位等。制度的缺位已經嚴重制約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因為制度缺位必然帶來職責的缺位和功能的缺位。
積極心理學認為,國家層面的積極社會制度的建立,需要國家在各種方針政策的制定、社會輿論的營造、在國家發展計劃等方面體現出積極的意義,即要以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為核心。然而我國長期存在的“GDP崇拜”現象,把國家發展理解為一種物質的堆砌,造成了國家公共事業投入不足,與廣大民眾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圖書館作為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其發展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造成了目前制度缺位的嚴峻現實。要想徹底改變這種狀況,政府必須加強對圖書館行業的重視,繼續增強對圖書館事業的投入,從根本上提高整個行業的社會地位。在行業層面,主管部門與行業學會應該加強責任感與凝聚力,完善行業的制度建設,加強公共關系意識,展現當代圖書館的明晰形象,爭取更多的社會關注與認同。在機構層面,一個單位或團隊的工作制度是否積極,則是通過員工的工作滿意度來反映的。首先,員工的被期望成功的需要和與工作有關的物質設備的需要是否滿足;其次,員工在團體中的重要性是否滿足,第三是員工的歸屬或參與的需要是否滿足;最后是員工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是否滿足。當員工有了較高的工作滿意度,工作任務的目標也就自然地達到了,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圖書館只有在宏觀、中觀、微觀都建立了積極的制度,圖書館的事業才會走上健康發展的快車道。所以加強制度研究已是圖書館界時不我待的任務,而在這個領域蔣永福老師提出了制度圖書館學的概念,韓繼章先生呼吁建設包括技術圖書館學、人文圖書館學和制度圖書館學內容在內的完整的新圖書館學理論體系。這充分反映了圖書館人的使命感和時代感。然而,現實情況不容樂觀,圖書館人在制度建設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
4 積極心理學與圖書館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質量的生活不僅僅只是指健康的身體和豐富的物質,還包括健康的心理。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體會到更多的幸福感。然而在世界范圍內,心理健康的情況令人擔憂。以美國為例,20世紀末美國患抑郁癥的人數是40年前的10倍多,而且心理疾病有低齡化的趨勢,國內調查顯示,大學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礙比率約為10-40%,主要表現為焦慮、強迫、恐怖、抑郁、神經衰弱等癥狀。這些消極情緒在心中久居不散,勢必形成嚴重的心理疾病。
4.1積極心理學的主觀幸福感研究
積極心理學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快樂和不快樂的情緒是相互獨立的,也即快樂情緒的增加并不意味著不快樂情緒的減少,快樂情緒的減少并不意味著不快樂情緒的增加;反之亦然。所以傳統的診療性心理學把研究重點放在問題的研究上,期望通過解決問題來獲得幸福,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人類不能借助去除社會所存在的各種問題來建設一個幸福社會,同樣,人類也不能通過消除人類自身存在的問題而獲得幸福,幸福的獲得必須踏上獲得幸福的正確途徑。只有通過培養積極力量才能真正阻礙和預防個體心理問題的產生。
4.2積極心理學對圖書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啟示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于美國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其主張以人固有的、潛在的力量以及美德為出發點,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解讀人,激發人的優秀品質與積極力量,從而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能,使人們能夠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意義。作為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取向,積極心理學并不是憑空產生的,一方面“二戰”以來消極的疾病心理學模式禁錮了心理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人本主義理論也為積極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西方心理學史上一次重大變革,把人的本性與價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學研究對象的首位,極大地開拓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豐富了人類精神生活研究的內涵。人本主義的發展為積極心理學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積極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淵源。
1 積極心理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繼承與發展
1.1 人性觀上的繼承與發展
心理學是關于“人”的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從人出發又歸結到人,每一位心理學家都有一種關于世界和人的限定概念,并以此作為研究工作的一項指針,一種人性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心理學研究的觀點、證據的收集和解釋,以及心理學理論的建構。劉華甚至提出,人性應該成為心理學統一范式的邏輯起點。筆者深以為然,故而從人性觀出發探討積極心理學對人本主義的繼承與發展。
人性觀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大理論基礎,人性觀居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核心地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廈是在其人性觀的基石上建立起來的。人本主義學家非常重視人性的研究,總體來說,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人性持樂觀積極的態度,認為人性是人的內在本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并不是一個靜態固有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范疇;有機體內部有積極成長傾向,驅使著有機體向著完滿發展,人性具有自主性、內發性、選擇性、形成傾向和實現傾向的特點;人性中具有善良性、道德性、建設性、積極性、向上性、可信賴性的價值定向。積極心理學繼承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性觀,其最基本的假設就是,人們的美好和卓越,與疾病、混亂和悲痛同樣都是真實存在的。積極心理學呼吁心理學不僅要關注疾病,也要關注人自身的力量;不僅要修復損傷,也應該努力構筑生命中美好的東西;不僅要治愈創傷,也要致力于幫助健康的人實現其人生的價值。
無論是人本主義還是積極心理學都反對把人看作是受本能驅使的動物或被環境決定的有反應的有機體,反對悲觀主義人性觀和消極心理學,把心理學的研究視角從各種心理疾病、行為拉回到對人自身的探索中來,人本主義提出人是有尊嚴、有價值、充滿潛能的獨特個體,認為人有積極成長的傾向,人可以自由選擇、自我實現,使自身趨于完滿,沿著這一思路,積極心理學進一步挖掘人的積極品質和優點,相信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獲得幸福,幫助人們探索生活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是一脈相承的,但是筆者認為,積極心理學對人本主義最大的繼承就是人性觀的繼承,他們先后舉起了心理學研究人性的旗幟,使心理學在當代歷史條件下回歸于人性的科學,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一起為人性繪制了一幅宏偉藍圖,共同詮釋了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積極心理學與人本主義都對人性有著積極樂觀的看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研究對象、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因此,筆者認為可以把人性觀視為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的邏輯起點。
1.2 研究對象上的繼承與發展
因為人本主義強調研究人的內在本質,研究人的尊嚴與價值,所以其堅持把健康的人作為研究對象。與此相似,積極心理學強調人性的優點與價值,致力于使正常人生活得更好、更有意義,所以其研究對象自然是普通人。
1.3 研究內容上的繼承與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弘揚人的尊嚴、價值,探索人的動機、愿望,提出人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人可以進行自由選擇。積極心理學也在努力構建一幅關于人類優秀品質、美德的宏偉藍圖,既研究人的積極主觀體驗,如幸福感、愉悅、滿意、感激等,也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如興趣、創造力、審美力等,除此之外,積極心理學還研究積極的機構。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存在著共同的研究主題,兩者都強調研究人的需要、積極情緒和積極人格等。
筆者認為,積極心理學在研究內容上表現出更為開放的視角。人本主義心理學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人自身,馬斯洛建構了以似本能論、需要層次論、自我實現論、高峰體驗論為主要內容的自我實現思想體系,羅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論和人格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方法,羅洛?梅主要探討人的現時存在價值、自由選擇,提出了存在本體論和存在人格理論。以存在主義與現象學為主要理論支柱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主體性與主觀性,重視自由、價值、選擇、責任、自我、潛能等方面的研究,其始終關注著人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社會環境和社會實踐在形成和發展現實人性中的決定意義。而相比較而言,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就開放得多,其主要包括三個研究主題:積極的主觀體驗、積極的人格特質以及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在個體層面,積極心理學研究人的愉悅與積極體驗、主觀幸福感、個性、價值、興趣、能力、成就與健康等;在群體與社會層面,積極心理學也致力于研究能夠承載美好生活的社會構成――友情、婚姻、家庭、教育與宗教,它十分重視人際關系的研究。由此可見,積極心理學關注人類自身的性格力量、美德,同時,它也跳出了個體自身,在更為廣闊的社會與群體層面研究人類的幸福與生活的意義,更加重視社會環境的作用。因為積極心理學相信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不僅是建構積極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個體不斷產生積極體驗的最直接來源。可見,積極心理學也表現出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其致力于使人們生活得更好,同時重視對群體與社會機構的研究,重視人際關系,這一切不僅有利于個體的發展,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關乎著人類的命運。
1.4 研究方法上的繼承與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以存在主義哲學為其主要觀點的理論根源,以現象學為方法論基礎,以整體分析、現象學方法和個體特征研究法等為具體研究法。人本主義心理學方法論促進了心理學方法論的變革,它反對方法中心主義,主張研究對象決定研究方法;反對科學主義,堅持科學方法與人文科學方法的統一;反對原子主義方法論,堅持整體分析法。誠然,人本主義提出的方法論構想是好的,但在實際中,其仍然過分強調主觀經驗的重要性,重視描述和經驗性的分析,這是因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大多推崇存在主義和現象學,過分強調內在的自我,過分強調理論假設、推演或類推而忽視實證研究,這就給人本主義打上了思辨哲學的印記。人本主義在后來的發展中甚至成為一種反實證主義傾向的心理學,從而走向了主流心理學的對立面,限制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
相比之下,積極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表現出了十分包容的態度,它一方面繼承了人本主義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實證研究方法為主,另一方面又不拒絕非實證研究方法,既用實驗、測量和分析,也重視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積極心理學創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就認為,獲取有意義的證據可以有多種渠道,科學不應該只崇尚其中的一種渠道而忽視另外的渠道,科學的心理學可以從嚴謹的實驗室實驗中獲取數據,也可以從對獨特個體的個案研究、訪談,以及大眾的普查,歷史資料的分析等渠道中獲得實證。積極心理學對研究方法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2 總結與展望
關鍵字:積極心理學;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 積極心理學
(一)、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理念
所謂積極心理學是這幾年在心理學領域的一種比較新型的模式,是在傳統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對于心理學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領域,第一個領域就是用于治療心理疾病,而第二個領域就是用于使所有人的生活都變得更加美好,心情變得更加愉悅,而第三個領域就是對于一些少數的天才兒童的生長過程進行識別以及不斷地訓練[1]。而從目前來看,心理學的視角似乎只是集中在比較消極的層面上,過分的關注人們的心理問題,使整個心理學的領域都開始陷入到了一種非常消極的狀態當中。心理學對于人的積極層面缺乏比較深入的挖掘,因此就缺少了一些向上的動力。因此,當積極心理學一提出來的時候就開始在心理學界產生了非常大的反響,并得到了非常迅速的推廣。從積極心理學的觀點看來,心理學不僅要為人們解決心理上的疾病,更把關注點放在了人性的積極層面上,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看待人類的潛力,致力于讓人類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快樂,能夠對自己更加肯定,對未來充滿了自信和希望。同時心理學的工作者也應該對人的潛能持更多的肯定態度,通過人的積極方面起到促進人類發展以及心理健康的作用。
(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對于主觀方面體驗的研究,這其中包括幸福感、成就感的快樂。重點就放在了對于幸福感的研究方面,要讓人們學會滿足,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多想到人生當中積極的層面。要學會愛,既要愛自己,也要學會珍惜身邊的人。時時都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這樣人生才能變得更加精彩,每天才能過得更有希望。
二、 積極心理學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從正面以及積極的角度對心理健康起到積極作用
從之前的心理學研究方向來看,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是把重點放在了消極的方面,主要是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一些研究。將心理學的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檢測是否患有心理疾病上。而這樣的情況不僅將心理學的研究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圍之內,同時還將心理學的研究向消極的方面推進,忽略了心理學應該帶給人的幸福感和滿足感這些比較積極的方面[2]。因而積極心理學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種缺陷,積極心理學將主觀產生的幸福感作為了考量人們的心理狀況的一個首要標準,認為心理學的一個非常主要的功能,就是能使人們看到生活中非常積極、向上的一面。讓人們能夠真正感到生活當中的美好,從而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這種非常積極的態度,對于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并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拓寬了新的思路。心理學不再只是針對消極的一面,更重要的作用是兼顧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心理學真正意義的所在[3]。
(二)、對學生進行正向的關注,突出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有了積極心理學的引導,對于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局限于解決學生的困境以及處理一些心理疾病。更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培養高職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首先要讓他們對待生活有一種積極的心態,這樣他們才能對周圍的人和事有一個正確的判斷,能夠客觀的面對過去和未來。在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培養他們美好的理想追求、和諧的人際關系、比較強的社交能力[4]。這些對于他們以后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好處。當他們從學校走入社會到時候,能對自己有更多的自信,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當他們在生活當中遇到挫折的時候,也能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能夠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將其化解。從積極的層面上對于高職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僅能夠幫助他們解決當下的心理問題,并且還能夠幫助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更多的勇氣,增加他們的幸福感。
(三)、以預防為主,為他們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以及輔導
對于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要以預防為主,不要等到了問題發生的時候才去想辦法解決。積極心理學認為,對于一些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以及心理現象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完善做到合理的預防以及解決,而不是等到問題發生甚至是非常嚴重的時候才通過外界的方法進行彌補。積極心理學對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如何樹立學生的積極心態上面,教會他們如何積極樂觀的看待事物。這樣,就算他們遇到了一些困境,他們也能夠通過積極的心態進行很好地調節,最終度過低潮期。這樣他們就不會出現,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被隨便的擊垮。因為他們自身已經有了非常強大的防御體系。因此,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高職學生樹立自信,培養他們堅強樂觀的心理狀態,讓他們更加勇敢的面對未來。
(四)、改變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關系
應該改變傳統心理學教育當中的觀點,明確的區分出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在積極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不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的對象都是正在成長中的平等的個體,因為他們之間的交流應該是平等的,更是心與心的交流。教育者更應該用自己積極的心態幫助高職學生樹立起自信以及積極的心理,為他們營造出一個健康、輕松、愉悅的環境。通過這樣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他們健康積極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馬甜語:積極心理學[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4):3-4
[2] 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9,(3):3-4
[3]傅勇.積極心理學的作用[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2-14
[4]趙玉林 朱曉海:積極心理學的探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6(8):11-12
姓名:王麗紅
籍貫: 山東菏澤
出生年月:1968年1月
性別: 女
單位: 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102200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潛能積極情緒積極品質
一、引言
我們怎樣才能幸福、快樂?為什么今天的我們不快樂?怎樣才能使我們保持最佳的狀態來迎接每一天,迎接每一個挑戰?積極心理學為我們揭示了與傳統心理學完全不一樣的心靈世界。相信在我的一段介紹后,你一定能超越自身的不快樂、狹隘、憤怒、嫉妒、恐懼、焦慮等消極心態,以更積極的、建設性的情緒來面對生活的挑戰。
積極心理學就是指對人類行為中積極地、具有適應性和創造性的、令人情感滿足的因素所進行的研究。斯里格曼等人編輯并攥寫導言的一組關于積極心理學的論文在2000年美國心理學會所屬的《心理學家》雜志上的發表,標志著積極心理學的誕生。
積極心理學作為新的心理學思潮,運用了心理學中較為經典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通過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來使人類更加了解自我和他人,并以此來使人類更加幸福和健康。
二、積極心理學產生背景
(一)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現狀。
首先,在積極心理學不斷發展的這些年里,有關積極心理學的學術會議定期舉行,出席者非常踴躍。例如,在美國,2004年華盛頓所舉辦的第三次積極心理學國際高峰年會,就有390多名來自23個國家的心理學家的參加。在中國,2006年5月香港舉辦了亞洲積極心理學學術討論會。在歐洲,意大利舉辦了歐洲積極心理學第二次會議。
其次,積極心理學也很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在美國和歐洲有十多所大學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兩個層次上開設了積極心理學的課程。包括教育工作者、醫療工作者、人事經理、咨詢心理學家等參加的由斯里格曼和本?迪安開設的“真正的快樂訓練”的48小時電話課程。2005年9月,賓夕法尼亞大學開始授予應用積極心理學碩士學位,這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第一個碩士學位。
另外,新聞媒體也相當關注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在2005年1月17日,著名 的美國《時代》周刊就用大量篇幅來介紹積極心理學的科研進展和它對人們時常生活所起到的實踐作用。
很顯然,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關注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的蓬勃發展讓人們相信積極它的未來是美好的。
(二)積極心理學產生的現實背景。
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的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志著現代心理學的開端。從哲學中脫離出來的心理學肩負著兩個任務。第一,治療人們的精神方面的疾病。第二,使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生活的更加快樂、幸福,每個人都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使自己更加具有創造力。
自1879年心理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到現在,人類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面對殘酷的戰爭人類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創傷,人類需要一種方法來治愈這種傷痛,因此在那時心理學就責無旁貸的肩負起這個重任了,因此心理學家們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從病理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以傳統的外科醫生醫治病人身體疾病的模式來對待人的心理疾病。這種心理學也就是現在的主流心理學――消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把這種以矯治社會或人存在的問題為中心的心理學稱為“病理式”心理學,也稱消極心理學)。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我們需要消極心理學來為我們治愈心靈上的創傷。但如今世界和平社會穩定快速發展,致力于使人類幸福快樂的生活、使人類更加具有創造力的第二個任務便成為時代的主題。這也就促進了積極心理學的產生。
(三)積極心理學產生的理論背景。
Terman在20 世紀30代關于婚姻幸福感和天才的研究和榮格有關生活意義的研究可以說是最早涉及到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二戰時期這種研究被迫中斷,隨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以及后期后現代建構主義的提出,其觀念對現代心理學的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學家對積極的心理品質的重視。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馬斯洛、羅杰斯等人本主義心理學者及其支持者都非常重視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之間的深遠的關系。另一方面,雖然在積極心理學剛誕生之時斯里格曼否認積極心理學和人本主義的關系。但在2002年以后, 隨著積極心理學理論研究的不斷地深入,積極心理學的相關學者也改變了自己原來的態度,也開始承認它們兩者之間具有相互的聯系。
在后現代建構主義心理學看來,在人類自身發展的過程和自身能力的開發方面積極心理學和后現代建構主義心理學的觀點是一樣的。受到維果斯基、皮亞杰等學者的影響,后現代建構主義心理學者認為“建構”是指主體從自身出發主動積極地使客觀事物與自己頭腦中的相關信息進行聯系的過程。而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中, 相比于治療精神疾病的學者,心理學家更應該被看作是積極建構人類潛能的促進者。并且,積極心理學還從建構主義心理學那里吸取了很多新理念。
三、積極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一)快樂的內涵。
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標準的核心是具有快樂的能力;快樂不僅是結果,而且是原因;快樂的人在各個領域都將得到相當的好處。因此,積極心理學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是真正的快樂。
斯理格曼指出,快樂包括積極情緒、專注和意義。或者說,快樂的生活包括愉悅的生活、專注的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它們是組成快樂的三個要素,也是通向快樂的三條道路;對這三種生活的研究,構成積極心理學的主旨。
這三條路分別是:
1.增加關于我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情緒。并且,斯里格曼還指出過去、現在、將來的積極情緒是不用的三種。
2.專注的生活。接近于亞里士多德所稱的幸福或好的生活。其關鍵的特征正是使人們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并感到安適、自在。
3.把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才能與知識、美德、家庭、團體、政治、正義或更高的精神力量等聯系起來,并運用其為之服務。
如果一個人能夠遵循這三條道路追求快樂,那么,他將得到的便是“快樂、完美的生活”。
(二)積極的體驗和品質與消極的體驗和品質之間的關系。
積極心理學的一個基本假定就是,積極的體驗和品質并非必然地,隨著某種消極體驗和品質的消失而產生。曾經有很多心理學家認為,一旦消極的體驗和品質消失了,則取而代之的則是積極地體驗和品質。但經過多年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當我們消除消極的體驗和品質時,積極的情緒體驗并不必然隨之產生。實際上,在消極情緒消失后,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是處于中性的情緒狀態。這是因為,僅僅消除―個人的消極情緒并不能自動地創造人格力量、美德和成功等積極情緒。
(三)快樂能夠持久的增強。
積極心理學的目的是讓人們長久的獲得快樂。大量關于積極心理學的實驗證明,快樂是能夠持久地增加的。積極心理學通過對快樂的構成要素的研究也告訴我們,我們可以生活在自身一定的的快樂范圍的內。
(四)人性的優劣。
積極心理學家如斯理格曼、謝爾登和勞拉?金對人性持較為樂觀的看法。當然,與斯理格曼一樣,謝爾登和勞拉?金也認為人性包括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并非僅有積極的方面。他們認為,如果心理學家能夠既看到人的最好的方面又看到最壞的方面,那么,他們就有可能獲得對人的性質和命運的重要的新的理解。
四、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
(一)積極的人格特質。
1999年Hillson和Marie對人格特質做出了劃分,提出了積極的人格特質和消極的人格特質。并且,他們認為積極地人格特質有兩個維度,即正性的利己特征(接受自我、具有個人生活目標或能感受到生活的意義、感覺獨立、感覺到成功或者是能夠把握環境和環境的挑戰)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當自己需要時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幫助,看重與他人的關系表示滿意)。隨著對人格特質的劃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積極的人格特質產生了興趣。最新的研究顯示,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景時,積極的人格能使我們采取更加有效地策略來處理,從而減輕這些情景對我們的影響。
(二)積極的社會環境。
五、對積極特質心理學的評價
(一)積極意義。
1.測量和評估方面。
相比于早期的心理測量與評估所圍繞著的種種我們存在的心理疾病而展開的量表,積極心理學則考慮從相反的方向即人們的積極的品質、積極的力量和積極的潛力為核心而展開。例如作為積極心理學實證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心理健康的源泉”量表,是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用來測量個體、集體甚至一個國家全體民眾心理健康程度(不作為程度)的量表,它總共有107個條目組成。積極心理學所提出的這個量表相比較與其他量表的優點在于:與傳統的量表告訴我們我們所具有哪些消極品質不同,心理健康的源泉量表,它能告訴我們已在幸福的道路上走了有多遠,我們已經具有了多少積極品質。
2.在心理或行為干預方面。
積極心理學在心理或行為干預方面的集中體現主要表現在積極心理治療上,積極心理學主要是用自己所具有的積極力量、積極潛能和優秀品質來解讀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問題并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使自己重新成為健康快樂的人。也正因為這點所以積極心理學更能體現出它的人性的意義來。
3.在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方面。
迭納作為主觀幸福感研究代表人物認為:主觀幸福感是一個人對自己生活的認知和情感的評價。通過他的研究他了解到,主觀幸福感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主觀性,即評價所參照的標準是自己;二是穩定性,評價的穩定性很高,很少會受情景情緒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三是不可分割性,即主觀幸福感不是關于某一方面的評價而是把各個方面的情況都綜合起來考慮的評價,它由正性情感、負性情感和生活滿意度三個維度的情感反映評估和認知判斷。隨著研究的深入,迭納修正了他的一些觀點,似的主觀幸福感的理論更加完善。他認為,幸福感的關鍵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和目標如何在外部事件與生活質量之間找到平衡點,也就是人們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件的解釋決定了人們的幸福感。
(二)存在的問題。
1.心理學和早期的一些相關研究存在著一定的脫節。
相當一部分的觀點諸如原始預防、主觀幸福感等的研究成果就沒有很好地被融入到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之中。這種情況的出現既顯得積極心理學的基礎單薄,又顯得內容不夠豐富。
2.缺少良好的理論框架。
由于積極心理學的誕生時間不長因此出現了研究還不成熟,缺少完整的理論框架,理論不成體系等缺點。與傳統的主流心理學相比,積極心理學尚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大量的實踐研究,說服力與其他主流心理學相比差了點。
3.研究對象不夠全面, 缺少令人信服的縱向研究。
從研究對象的取樣方法上來看取樣還不夠全面,主要是美國社會的成年人,只用橫向研究,表現出典型的成人化價值取向,忽略了兒童和老年人這兩個重要的群體的材料,以致科文(Cowen)等人稱積極心理學是“紐約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地圖”。另外,由于其發展的歷史較短,缺少有重要影響的縱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否認消極的價值與功能。
斯里格曼等一些著名的心理學家一味地宣揚積極心理學的作用, 而對傳統心理學進行批判、指責,忽視了消極本身作為一種防御機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與功能。
5.積極心理學在中國發展的困難。
因為東西方在社會、歷史、文化、觀念等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差異,例如,中國提倡的是集體主義,個人的快樂和幸福感都應該和整個集體、社會聯系在一起。相反,在西方,因為人們長久以來的個人主義觀念的根深蒂固,所以在他們眼中的快樂、幸福勢必和中國的不同。因此這些方面的不同將會是積極心里學在中國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三)積極心理學對其他學科的影響。
積極心理學倡導探索人類的美德,如愛、寬恕、潛能、智慧、控制和樂觀等,這可以給其他諸如咨詢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以啟發,可以通過培養和調動人性中的潛能而使教育、培訓等效果更加有效。
六、總結
由于積極心理學產生的時間還不是很長,所以它出現的不足與缺點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隨著心理學家們的不斷關注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它的這些不足將會得到改正。作為對傳統主流心理學的補充,它將傳統心理學長期忽視的問題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使得心理學由原來具有片面性而變得全面、完整。積極心理學為心理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使心理學的許多領域轉向人的積極層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場積極心理學的思潮,改變了人們在傳統意義上把心理學僅僅認為是解決精神疾病的片面的認識。我相信積極心理學的未來是美好的,希望通過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來使人類更加了解自我和他人,并以此來使人類更加幸福和健康的目標實現。
參考文獻:
[1]Ruark J . Redefining the Good Life : A New Focus in the Social Sciences.APA online See : Http :/ / apa. orgied/ good life. htm/
[2]Fredrick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 The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18-226.
[3]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 Psycho,2000,55,(1):5-14.
[4]Sklar A,Gilmore D.Are You positive[J].Interactions,2004,6(3):28-33.
[5]Snyder CR, Lopez SJ1 Handbook ofPositive Psychology1 London: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2,1:745-750.
[6]Resnick S, Warmoth A , Selin IA1T2he humanistic p sychology and positivep sychology connection: Imp licationsfor psychotherapy1 J Humanist Psy2chol, 2001, 41, (1):73-1011.
[7]Huppert FA , Baylis N 1Well2being: towards an integration of p sychology, neurobiology and social science1 Phi2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04, 359 (1449) :1447 -14511.
[8]Diener E,Suh EM , Lucas RE, etal1 Subjective well2being: Three dec2ades of p rogress1 PsycholBull, 1999, 125 (2) :276-3021.
[9]宛容.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及其意義[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學院),1002-6983(2008),05-0006-05.
[10]李金珍,王文忠,施建龍,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321-327(同8).
[11]嚴標賓,鄭雪,邱林.自我決定論對積極心理學研究的貢獻[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25,(3):94-99.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寬恕;樂觀;善良;仁慈;利他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142(2013)04-0151-06
一、引言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類力量和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理論觀點是:人類的各種心理特質本質上都是積極的。在過去十多年的研究中,積極心理學也緊緊圍繞這一觀點對人類的積極心理特質開展了三方面的研究:在主觀層面上,注重積極的主觀體驗:幸福感和滿足(對過去)、希望和樂觀(對未來),以及快樂和幸福流(對現在);在個人層面上注重積極的個人特質: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對美的感受力、毅力、寬容、創造性、未來意識、精神性、天賦和智慧;在群體層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個體成為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有教養、寬容和有職業道德的公民的社會組織。積極心理學認為,這些普世性的心理特質猶如打開人類幸福大門的鑰匙,只要有效地干預和塑造這些心理特質,就能有效地促進人類的幸福。
然而,近年來一些心理學家在研究實踐中卻發現,積極心理特質并不一定總是導致積極的結果,積極心理特質也有其消極影響的一面,一些被認為是積極的心理特質,如寬恕、樂觀、仁慈、善良、利他等在有些情境中不但不能增進個體的幸福感,反而還削弱了個體的幸福感,從而他們提出了心理特質沒有積極與消極之分,心理特質的效用有賴于其發生的關系情境的與積極心理學相異的觀點,并在心理學界引起了心理學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爭論。
鑒于積極心理特質的積極效應已在以往的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得到了有效證實,故不再作具體闡釋,本文將主要依據后一種觀點,從寬恕、樂觀、仁慈、善良、利他等方面人手,重點對當前心理學領域有關積極心理特質消極效應的研究結果進行梳理與總結,以方便人們更好地理解心理特質的本質,并以此為基礎,對積極心理學的未來研究提出有益的思考。
二、積極心理特質消極效應的相關研究
從1998年積極心理學研究伊始,積極心理學家就提出了最雄心的計劃,即通過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特質和潛在力量以幫助人類獲得美好生活。然而,正當積極心理學家為發現了人類的多種積極心理特質,并通過實證研究檢驗了積極心理特質的積極效應而欣喜時,另一些心理學家卻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與證據,即積極心理特質在有些情境中存在著消極效應。
(一)寬恕的消極效應研究
寬恕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心理特質之一。研究顯示,更寬恕的個體顯示出更好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如Witvliet,Ludwig和Vander Laan研究發現,寬恕對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都有著有益的影響。Toussaint,Williams,Musick和Everson采用全國性的美國成年人樣本研究發現,寬恕與心理壓力呈負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呈正相關。其他研究也顯示,寬恕與更好的關系幸福感聯系緊密。如Fincham,Beach和Davila研究發現,妻子的寬恕與丈夫自我報告的情感交流的提升呈正相關。
然而,來自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證據顯示,寬恕并非總是積極有益的。Gordon,Burton和Porter對家庭暴力避護中心婦女的研究發現,更寬恕的婦女報告更有可能回到施虐的丈夫身邊去,從而更可能遭受新一輪的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McNulty研究發現,在結婚的最初五年中,更少寬恕的夫婦經歷與他們的配偶對其施加的心理和身體上的虐待在頻率上有所下降,而更多寬恕的夫婦在那幾年中所經歷的心理和身體上虐待的頻率呈穩定或是逐漸上升的趨勢。在臨床心理治療中也發現,在治療過程中,咨詢師與來訪者探討寬恕時會引導來訪者與其具有虐待傾向的配偶重新建立關系,從而使來訪者可能受到進一步的傷害。Stover在研究了家庭暴力現象后指出,在這些家庭中,往往存在著“傷害-道歉-和解-再傷害-再道歉-再和解”的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此外,McNulty采用72對新婚夫妻作為樣本研究發現,雖然寬恕最初與婚姻滿意度呈正相關,但是,夫妻的寬恕與他們婚姻滿意度變化之間的關系主要取決于他們的配偶對其直接的、不友善行為的發生頻率(如諷刺,侮辱,詛咒等)。在那些配偶很少出現不友善行為的夫妻之間,寬恕能夠幫助他們保持較高的婚姻滿意度;但是在那些配偶頻繁出現不友善行為的夫妻之間,寬恕則與他們婚姻滿意度的下降有關。Luchies,Finkel,McNulty和Kumashiro的一項實驗研究還為寬恕的情境影響提供了因果證據。在該項實驗中,被隨機分配到相信他們已經寬恕了一個已經改過自新的犯法者的實驗組的被試,報告其體驗了自我概念清晰性(Self-Concept Clarity,SCC)的增加;而隨機分配到相信他們已經寬恕了一個沒有改過自新的犯法者的控制組的被試,則報告體驗了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減少。寬恕對配偶施虐后的自我辯護的影響似乎也取決于配偶的心理特質。McNulty和Russell的研究顯示,夫妻雙方對配偶的寬恕傾向與配偶之間合適程度的相互關系,能夠有效地預測在最初的兩年婚姻中配偶是否會繼續心理上虐待的改變程度。對滿意配偶進行寬恕,與配偶繼續采用心理虐待的下降存在相關;而對不滿意配偶進行寬恕,則與配偶繼續使用心理虐待的增加存在相關。
(二)樂觀的消極效應研究
樂觀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另一核心內容。研究顯示,樂觀與個體幸福感和人際幸福感呈正相關。如Brissette,Scheier和Carver研究發現,樂觀與壓力和抑郁的減少有關。Srivastava,McGonigal,Richards,Butler和Gross研究發現,更樂觀的夫妻比那些較少樂觀的夫妻能夠從他們的配偶那里感知到更多的心理支持。積極心理學將對現在的樂觀解釋也看作是積極的,如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認為樂觀是一種解釋風格,并把解釋風格分為兩種:樂觀解釋風格(Opt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和悲觀解釋風格(Pess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研究顯示,對不愉快的經歷作出相對樂觀的解釋能夠提升個體幸福感和人際幸福感。如Golin,Sweeney和Shaeffer研究顯示,傾向于將不愉快事件的原因看作是較少整體的和較少穩定的大學生,兩個月后經歷了更少的抑郁癥狀;Karney和Bradbury研究顯示,已婚夫婦對他們配偶消極行為的歸因更加外部化,更少整體性和更少穩定性,這則與夫妻之間保持更加滿意的關系存在相關。
然而,一些心理學研究顯示,樂觀和對理想結果的預期可能會產生有害的結果。如Gibson和Sanbonmatsu研究顯示,樂觀主義者更少遠離賭博――即使是在預期的賭博失敗之后,他們還會繼續投入到下一輪的賭博之中。Isaacowitz和Seligman研究發現,與年輕人和中年人的樂觀性積極心理暗示相比,老年人的樂觀則與過去一段時間內不斷增加的抑郁體驗相關,即樂觀越多,由失望產生的抑郁癥狀也越多。研究發現,采用樂觀的方式解釋消極經歷產生的原因也并非總是有益的。如Steele,Spencer和Aronson研究指出,對個體自己消極行為的樂觀解釋可能損害了個體尋求改進的動機。Truman-Schram,Cann,Calhoun和Vanwallendael有關夫妻關系的研究表明,那些對配偶的消極行為進行外部歸因的婦女,具有再次遭受心理或身體上虐待的危險。研究還發現,樂觀和對理想結果的預期對幸福感的影響取決于問題發生的情境。如McNulty和Karney采用82對新婚夫婦作為調查樣本,研究顯示,對理想結果的預期(即提升婚姻滿意度)與滿意度的高水平有關,這些對婚姻滿意度變化預期的影響取決于夫妻證實他們能夠改善夫妻關系的能力。雖然對理想結果的預期會幫助那些試圖在思想與行動上看起來是滿意的夫妻保持滿意,即多為對方做出積極的貢獻,抑制批評對方,但是,同樣的預期卻導致了那些缺乏這些關系改善技巧的夫妻滿意度的下降。
(三)善良的消極效應研究
積極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證實了個人內部和人際間友善的好處。如Buchanan和Bardi研究顯示,與控制組被試相比,實驗組的被試每天做出各種善事,連續10天,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會顯著提高。Pasch和Bradbury對親密關系的研究也顯示,夫妻之間的友善行為與更高的關系滿意度呈正相關。研究還發現,即使是對自己友善也能顯著地提升幸福感。如Leary,Tare,Adams,Allen和Hancock研究發現,具有自我憐憫傾向的人,或是對自己很友善的人,在做了錯事之后,比那些具有較少自我憐憫的人報告更少的消極情感。
然而,另有研究顯示,善良也具有不利的影響。例如,有關大多數人利益決策的研究顯示,當進行囚徒困境的游戲時,隨著游戲的發展,更善良的游戲者(即那些更傾向于合作的人)經歷了更多的心理競爭。其他研究顯示,不友善反而能夠為關系提供利益。例如,Karney和Bradbury采用成長曲線模型顯示,在問題解決的討論期間(如拒絕、批評),妻子越是傾向于采用不友善的行為,在4年中經過8項婚姻滿意度的評估后,在丈夫和妻子之間預測了更加穩定的婚姻滿意度。Maisel和Gable報告,夫妻一方對另一方關系滿意度影響的人際支持取決于接受者對人際支持的回應程度。當該人際支持被看起來是對另一方需要的即時回應時,人際支持與關系幸福感有著正相關;當該人際支持看起來不是對那些需要的回應時,它與關系幸福感存在著負相關。縱向研究顯示,不友善的行為是有害于還是有益于人際關系,都取決于這些人際關系的性質。如McNuhy和Russell研究顯示,即使是在問題解決的互動期間,不友善行為與起初的婚姻滿意度存在負相關,夫妻之間的不友善行為(如批評配偶,拒絕配偶)與婚姻滿意度變化之間的關系取決于夫妻在他們的婚姻中所面臨的問題的嚴重程度。在面臨相對較小的問題時,夫妻之間的責備、支配以及拒絕他們配偶的傾向能夠有效地預測夫妻之間婚姻滿意度的較大下降;而在面臨更加嚴重的婚姻問題時,那些同樣的不友善行為能夠預測夫妻之間更加穩定的婚姻滿意度。McNuhy,O'Mara和Karney的研究認為,這種關系的出現是因為在具有更加嚴重問題的婚姻中,消極行為反而促進了那些問題的有效改進。
(四)仁慈的消極效應研究
積極心理學將仁慈視為個體重要的心理特質。例如以一個遭受身體虐待的婦女為例,在接受積極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要想讓她們從夫妻關系中獲得利益,咨詢師的基本治療策略是:(1)將配偶的消極行為歸因為外部因素,而不是配偶本身的性格特質;(2)對未來關系保持樂觀態度;(3)寬恕配偶的虐待行為;(4)記住與她們夫妻關系的積極經歷而忘記與她們夫妻關系的消極經歷;(5)仍然深信她們的配偶。實際上,這種治療策略在婚姻治療中被稱為“關系增進”,即試圖通過反復教育夫婦這種仁慈的方式從而有效地促進夫妻關系的一種治療方法。
但是其他研究表明,仁慈的效用也是情境化的。例如,針對臨床心理治療中常用的仁慈喚起的方法,一些心理學家認為,仁慈的策略可能會傷害這些遭受身體虐待的婦女。如果不采用這種仁慈的思維方式和行動策略,這些婦女反而會從中獲益,如:(1)將配偶的虐待行為歸因為他們的性格特質而不是外部因素;(2)預期虐待還可能會繼續發生;(3)不寬恕虐待者;(4)記住虐待行為;(5)不再深信他們之間的婚姻關系。McNulty,O'Mara和Karney采用一項以82對新婚夫婦為被試的縱向研究以及另一項以169對新婚夫婦為被試的縱向研究顯示,即使對配偶的不愉快行為的仁慈與婚姻滿意度有著正相關,但是這些仁慈品質對婚姻滿意度改進的影響取決于配偶們在他們的婚姻中面臨的問題的嚴重程度。更具有仁慈品性的夫婦(即認為配偶不應該為不愉快的行為負責),在面臨相對較小的問題時,較大地削弱了他們的婚姻滿意度。相反,具有較少仁慈品性(即認為配偶應該為不愉快的行為負責)的夫婦,在面臨更加嚴重的問題時,反而增進了他們的婚姻滿意度。究其原因在于,這種交互影響被通過改變問題的嚴重性而得到緩解了,在嚴重問題的情境中,具有較多仁慈品性的夫婦經歷了婚姻滿意度的下降,是因為他們的問題仍然保持嚴峻;在嚴重問題情境中,具有較少仁慈品性的夫婦經歷了更加穩定的滿意度,是因為他們的問題得到了有效改善。
(五)利他的消極效應研究
積極心理學認為利他是一項關鍵的積極心理特質。個體的利他行為不僅能夠獲得來自社會的、他人的和自我的獎勵,而且能夠避免來自社會的、他人的和自我的懲罰;社會交換理論認為,利他行為本質上是個人試圖盡可能獲得最大利益,同時又盡可能少地付出代價的社會交換過程;進化論還為利他行為提供了神經生理依據。當目睹他人陷入困境時,旁觀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人的焦急、痛苦,這種情緒上的自動喚起會激活大腦中的一類神經元,導致“共情”體驗,而當看到受助者脫困后如釋重負、歡喜慶幸時,“共情”機制又會讓助人者感到好像是自己轉危為安的輕松與滿足,這些正是人們感到幸福的情緒基礎。
但是并非所有的證據都指向利他是有益的,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利他動機和行為反而會損害集體的幸福感。如Batson研究發現,當被試為該組的一個成員感到深切同情時,其情緒促進了利他行為,從而使他分配了更多的資源給那個成員,而損害了作為整體的集體利益。Batson,Klein,Highberger和Shaw研究表明,利他動機能夠引導人們違反他們自己的道德原則而損害其他人的利益。在一項實驗中,實驗組的被試被隨機分配的任務是為身患絕癥的兒童感到同情,這些兒童正在候診名單上排隊等待接受藥物治療,而接受治療后他們的生活質量將會大幅度地提升,結果發現,即使被試知道這樣做是錯的,但是他們仍然更可能允許這些身患絕癥的兒童在候診名單上跳到其他兒童的前面而率先接受藥物治療。
總之,從以上研究結果來看,許多積極心理特質確實有其消極的一面。寬恕、樂觀、善良、仁慈和利他這些積極心理特質雖然對增進個體的幸福感方面有著積極的效用,但是在有些情境中,如果不善加干預和應用,它們也確實存在著消極效應,為個體或他人的利益帶來損害,這也為一些心理學家提出反對積極心理學的觀點提供了有效的實證依據。
三、評析與展望
(一)評析
綜上來看,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觀點是人的心理特質都是積極的,都能產生積極的效應。積極心理學也正是利用人類這些內在的積極心理資源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以此獲得美好的生活。人類的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要素。不能否認,積極心理學的積極主張對于心理學從消極模式轉向積極模式,從關注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轉向關注人類的幸福與尊嚴起到了歷史性的推動作用。但是從以上眾多的研究證據來看,積極的心理特質并不一定總是導致積極的結果,在某些情境中,積極心理特質能夠有效地增進個體的幸福感,但在某些情境中,積極心理特質卻會損害或削弱個體的幸福感。究其原因在于,積極心理學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個體長期生活的關系情境,忽略了情境因素對積極心理特質的調節作用,倘若將心理特質置于相互作用的關系情境之中并多加以長時期的縱向追蹤研究,那么可以發現,這些所謂的積極心理特質并非都是積極的,反而會造成負面的影響。畢竟,人的行為不完全是由人的心理意識所決定的,相反,它是由心理意識與人們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所共同決定的。與之相似,人的幸福感不僅僅是由人們的積極心理特質所決定的,相反它還由積極心理特質和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所決定的。不能否認的是,積極心理學在其研究過程中,過于強調心理學的積極取向,而忽略了消極取向的影響,過于重視積極心理特質的積極價值,而忽略或回避了積極心理特質的消極價值,造成了心理學研究中的“積極性偏差”。這也告訴我們,當討論積極心理特質是否是積極時,積極心理學研究者還應該更理性地思考這些心理特質所發生的關系情境因素。
(二)研究展望
雖然以上這些研究結論尚不足以動搖積極心理學在當今心理學研究熱潮中的主流地位,但其作為一種不同的聲音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偏差起到警示或是補充的作用卻有著另一番意義,對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未來走向也提供了一種新的看問題的視角。
首先,積極心理學研究應該重視情境因素對積極心理特質的調節作用。心理特質并非生來就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它們對幸福感的影響取決于個體所處的環境。反觀之,當前積極心理學對心理特質研究的重要缺陷之一是,過多關注心理特質情境影響的主效應,而較少考查心理特質情境影響的交互作用。正如Gable和Haidt所言,“積極心理學必須超越對主效應(樂觀、幽默、寬恕、好奇)的描述性研究,注重大多數心理學者所認可的復雜交互作用的研究”。在有些情境條件下,積極心理特質可能不但不會促進人們的幸福感,反而會削弱他們的幸福感。如果僅停留于心理特質對幸福感影響的主效應研究,只能發掘積極心理特質的單方面效用,造成“積極性偏差”。因此,在進行積極心理特質的干預研究時,應該設計多種任務情境,考慮多種干擾變量;在進行積極心理治療時,應該考慮被試的多種具體生活環境;在進行相關研究結果的處理時,應該考查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只有將積極心理特質置于不同的情境中,考查多因素的交互作用,檢驗潛在情境的調節作用,才能有效地促進心理學家對心理特質效應的完整理解。
【關鍵詞】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學生工作;啟示
中圖分類號:B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4)03-0071-02
華生把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把客觀法作為心理學的方法。這是一場破主觀心理學、立客觀心理學思想的革命,但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也有其極大的局限性。本文客觀評價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將能有效促進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
一、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觀點
1.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發展史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 B.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創立了行為主義心理學。1908年,華生開始形成行為主義方向的信念;1913~1919年,華生先后出版了三部著作:《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言》、《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的觀點看心理學》。這三部著作,系統闡述了行為主義的觀點,開始了心理學上的“行為主義革命”,確立了行為主義心理學流派的發展方向和學術地位;1920年,華生退出來了他長達12年的校園學術生涯。1921年~1947年,華生不斷普及、應用、傳授他的行為主義于商業領域中。1957年,華生被美國心理學會授予榮譽,他的工作被褒揚為“現代心理學的形式與內容的極其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變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線的出發點”。[1]此后,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不斷得到后來者的續存和發展,且廣泛應用于教學領域。
2.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行為主義的直接推動因素是:邏輯實證主義思想發展、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實驗研究、達爾文進化論:人和動物的同源關系,動物被試代替人。從華生的《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言》等著作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主要觀點:
(1)個體的行為是后天環境決定的,不是先天遺傳所決定。華生將行為分解為“刺激―反應”(“S-R”)單元,刺激來自于客觀,是可調控的因素,而不是決定于遺傳,因此論證行為也不可能取決于遺傳。相反,華生認為環境和教育是行為發展的決定條件,只要控制好環境,就能有效控制到行為。
(2)心理學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傳統的心理學對象是心理或意識,而行為主義心理學將行為取而代之。華生把有機體在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都稱之為行為。他把心理或意識歸結為內隱而輕微的行為,把思維和情緒看成是內隱和輕微的身體變化,也歸為行為的一種形式。華生作為徹底的機能主義者,認為心理學可以丟開意識去考察行為,但不能丟開行為去考察意識。
(3)心理學的任務在于預測和控制行為。華生說到:“人和動物的全部行為都可以分析為刺激與反應”(《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他把個體最基本的刺激―反應聯結定義為反射,認為無論什么行為歸根結底是一套反射而已,這便形成了刺激―反應(S-R)的簡化行為公式。因此,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就可以有效預測和控制行為,成了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所在。
(4)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采用客觀法而不是內省法。華生擯棄傳統的內省法,主張采用條件反射法、客觀觀察法(無幫助的觀察和借助儀器的觀察兩種方法)、測驗法和言語報告法四種方法。其中,條件反射法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它使華生掌握了一種完全客觀的分析行為的方法。華生因懷疑傳統內省法的精確性,從而強調客觀法來研究心理學。
3.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進步意義與局限性
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矛頭指向傳統心理學的兩個中心思想,即意識心理學和內省主義,它是西方現代心理學史上的第―次革命,有其進步的意義。但華生行為主義的革命也有極大的片面性,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
(1)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進步意義
首先,華生行為主義奠定了“行為科學”的方法論基礎。華生反對傳統的內省法,主張客觀化的研究方法,推動了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科學化進程。它的許多實驗技術,如行為矯正技術和定量刺激技術都是卓有成效的研究人類行為的實驗手段。
其次,行為主義心理學為學習理論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華生重視學習過程的研究,認為行為的改變和塑造都是通過學習過程實現的。學習就是通過條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應(S-R)聯結。華生的這一觀點對后期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家斯金納和班杜拉等給到了很好的啟示,他們對反射式學習過程的研究相當深入。
(2)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局限性
首先,華生的行為研究抹煞了人類行為的本質性特征,而忽略了對行為的整體性、目的性和認知性特征的考慮。
其次,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最大缺陷是將意識及認知等中介過程排斥在心理學研究的范疇之外,使人的心理過程成為不可知的“黑箱”。[2]也因為這一點,使當代的認知心理學取代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霸主”地位。
二、行為主義心理學對學生工作的啟示
1.以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個體的行為表現
將華生的“環境決定論”結合到學生思政工作中:個體所處的環境(如班風)是否緊氣,是否積極向上,是否有良好的行為模式為榜樣等,均直接而明顯的影響到個體的行為表現。譬如,學院內一對雙胞胎學生,學習態度和工作表現大不一樣。老大選擇的是汽修專業,由于汽修專業重實操,且班中多為男生,大家比較的是學習能力的高低。老大整天跟汽車打交道,在班中逐漸養成刻苦鉆研的精神,一門心思的專攻于看似“枯燥”的汽車維修中,不喜與人交流。而老二則不同,父母為培養倆人能成為今后工作上的“搭檔”,就指定他讀營銷專業。因營銷班女孩子多,老二進了學校不久就被 “熏陶”了,整天愛“包裝”,同學間相互攀比名牌,并很快談起戀愛,不求學業。相比較,汽修專業的班級管理比較嚴格,強調操作一絲不茍;營銷班則比較開放,班風活躍,學生想法新潮,培養出的營銷生也追求時尚,趕潮流。由此可見,個體雖為同卵雙生子,但在不同的班風影響下,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工作表現和學習態度。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對個體行為起決定作用的不是遺傳因素,相反,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大。
塑造良好的班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個體的積極表現和努力程度;而一個管理松散、班風消極的學習團隊,自然很難成就學生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因此,華生的“個體的行為是后天環境決定的”這一理論給予了廣大教育者很深的啟示:想要培養一批進取奮發的學生,我們可以從改善環境做起,從建設班風做起,進而促進個體的積極表現。
2.以改善授課方式來促進學習狀態
行為主義心理學為學習理論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例如華生的恐懼學習理論對學校教育的啟發:在有他人存在的情境中,人們由于害怕被人評價而引起了激起,并進而對個體的心理或者行為造成一定的影響。結合實際工作,學生的行為態度很多時候就是通過經典條件反射而學到的。比如說,一些學生可能就喜歡實訓課,不喜歡理論課,因為他們將理論課的學習方式跟枯燥乏味這樣的形容詞和不愉快的生活經驗聯系了起來。在課堂上被提問難題(CS)引起了焦慮(UR),形成了對理論課焦慮厭煩恐懼的條件反射,可能泛化他們對其他課程或對學校環境等的厭煩恐懼。華生的這一理論研究,啟發了改善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即教師可從改善課程的上課形式及課程內容拓展等方面,來強化學生的行為和學習狀態。
三、結語
從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任務、研究方法來評論,行為主義心理學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的積極意義,可以說,這是一場破主觀心理學、立客觀心理學思想的革命。雖然,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有其極大的局限性,但它對于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尤其是實驗心理學和學習心理學都給予了很大的啟發,它使心理學從主觀的唯心主義的科學向客觀的唯物主義的科學發展道路上邁進了―大步。[3]在學生工作中,結合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觀點,從中受到教育教學的啟示,并合理運用,將能更為高效的開展教育事業。
參考文獻:
[1]沈德燦,孫玉蘭,滕桂榮.西方心理學史簡編[M].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260.
[2]于述民.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初步批判[J].心理學報,1957(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