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論文8篇

時間:2022-08-06 22:20:1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非物質文化遺產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非物質文化遺產論文

篇1

一、茂名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

茂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6年底成立了茂名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完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2010年出臺了《茂名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申報評審管理暫行辦法》。2011年茂名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成立了非遺科,開展非物質文化行政管理工作;成立了茂名市專家委員會和市際聯席會議制度,規范了項目和傳承人申報體系。此外,各縣(市區)也相應成立了非遺保護中心和相關制度。茂名市已經建立了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和傳承人保護體系,非遺保護工作逐步全面、規范、細致。木偶戲、信宜鎮隆飄色、八音鑼鼓、小良橫堂班等項目往往與年例“捆綁”在一起。在每年的年例期間,這些表演穿家走巷,是老幼耳熟能詳的助興節目。這些民風民俗已經深入人心,是群眾心中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化州合江梧村廟會和合江龍舟也類似,成為了當地人民群眾的一種生活習俗。當習俗成為一個地方人民群眾的精神寄托,一種生活習慣,這些習俗也就容易相互依存地代代相傳。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有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立法保護等方式。茂名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保護的方式也因具體種類的不同而不同。玉雕、傳統中醫藥文化(化橘紅中藥文化)、化州拖羅餅制作技藝、信宜竹編技藝、笪橋黃瓜干制作技藝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依靠企業,有的依靠個體戶經營,在經營利潤的支持下,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傳承。高州木刻畫和緬茄雕刻利潤微小,習學時間較長,市場需求較小,精通此技藝的人并不多,但是由于在省內享有一定名氣,經常應邀參加省級、市級的工藝大賽,在名譽和微薄利潤的支持下,也得到保護和傳承。但一些傳統舞蹈,在保護傳承方面需要更多的關注?;萏ㄅ锸菄壹壌硇皂椖浚矊掖卧诒硌葜蝎@得嘉獎,榮譽的光環很好地保護和傳承了這一民間藝術。而其他的傳統舞蹈很難產生經濟效益,而且很多時候需要年輕力壯的青壯年去表演。在毫無經濟利益驅動的情況下,表演純粹成為了一種興趣,難以持久激發年輕人表演傳承的積極性。山歌民歌也存在這種狀況,目前,愿意學習山歌民歌的年輕人較少,而保護傳承這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的方法是后繼有人。

二、茂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設想

茂名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類目繁多,各具特色,保護措施應該“因類施護”,根據不同的類目,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就茂名市目前的非遺文化的保護現狀,我就非遺文化的保護提五點建議:

(一)文化部門應該多挖掘、多發現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的非遺文化散落民間,在沒有被發現之前,非遺文化只是默默無聞地存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或者是一種民風習俗,或者是藝人賴以生存的手藝,或者是家喻戶曉的表演,或者是具有地方特色傳統小食的制作技藝,或者是民間傳說,或者是民間故事……有發現,才有閃光,才有未來。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只有社區,群體或個人才能決定什么是他們的遺產”,這句話實際上指出了人民群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作用。一種文化要成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承認、認可、擁護。只有多下基層,多調研,多與群眾溝通,多思考,精心挑選,細致辨別,才能真正掌握茂名市非遺文化的發展實況和脈絡,擦亮茂名文化這張名片。

(二)完善非遺項目保護機制。各級文化部門應該完善非遺項目的檔案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生在過去,活在當下的文化。非遺的根源和傳承狀況需要各級文化部門深入基層探索、整理、建立檔案資料。在分析非遺的實際狀況后,各級文化部門還應該建立科學的保護規劃,有效地指導當地非遺傳承和發展。

(三)社會各界應該多為非遺項目提供展示平臺。一個地方的文化,是這個地方人民生活軌跡的間接體現,是地方人民群眾的精神糧食。優秀文化傳統是地方人民群眾的榮譽。歷史痕跡需要保護,非遺文化需要展示。政府部門、社團組織和社會大型活動等應該多關注非遺文化,為它們提供展示平臺。特別是表演類項目,有展示平臺,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如果沒有社會各界的支持,沒有展示平臺,單純地靠文化部門的保護,猶如有條件的“救濟”,勉強填飽肚子就不錯,長高長大恐怕就是天方夜譚。

(四)非遺項目應該多參加比賽。每年相關權威部門總會舉辦一些國家級、省級的文化比賽。茂名市的非遺項目應該踴躍參與這些比賽,通過比賽走出茂名,讓外地人深入了解茂名文化。一種文化,享有了本地以外的聲譽,反過來也會激發了傳承人的創作激情,也就容易傳承。文化部門也應該支持非遺文化項目多參加有分量的比賽。例如表演類節目,電白的人龍舞、高腳獅舞和麒麟舞,信宜的春牛舞、跳禾舞等等,跳這些舞蹈的人并不是專業舞蹈演員,他們或是農民,或是打工仔,或是做小本生意的村民。這些人練習舞蹈,需要放下生計一段時間,集中時間全心盡力地排舞,然后去參加比賽。排舞、比賽純粹是一種喜愛,一種對地方榮譽的自豪感,一種對地方深厚的感情。在這個情況下,文化部門的鼓勵也就變得很重要。

篇2

誠如學者們研究所示,從人類學角度界定的文化空間,其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向云駒認為,文化空間的自然屬性表現為:文化廣場、廣場文化、宗教場所、古村落、海島、集鎮中心、“大房子”、廟宇寺觀教堂、神山、圣山、湖泊等形態;其文化屬性表現為:歲時性的民間節日、神圣的宗教聚會紀念日、周期性的民間集貿市場、季節性的情愛交流場所、娛樂性的歌會舞節、盛大的祭祀禮儀及其場所、語言、族群的各種獨特文化、獨特的歷史傳統等形態。①大致而言,江南城市休閑型文化空間的形成是商品經濟長足發展和城市消費風尚轉移的必然結果。王锜(1433-1499)就描述過他的親身感受:正統、天順間,余嘗入城,咸謂稍復其舊,然猶未盛也。迨成化間,余恒三、四年一入,則見其迥若異境,以至于今(弘治),愈益繁盛,閭簷輻輳,萬瓦甃鱗,城隅濠股,亭館布列,略無隙地。輿馬從蓋,壺觴罍盒,交馳于通衢。水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載妓之舟,魚貫于綠波朱閣之間,絲竹謳舞與市聲相雜……珍羞奇異之物,歲有所增,若刻絲累漆之屬,自浙宋以來,其藝久廢,今皆精妙,人性益巧而物產益多……此固氣運使然,實由朝廷休養生息之恩也。②由此,筆者認為江南都市中的文化空間大約從明弘治年間開始興盛至晚明愈益發達,經清初數十年戰亂,城市生活一度蕭條零落,并在清初高壓統治和思想鉗制下,人們生活往往循規蹈矩,迨至乾嘉時期,江南城市休閑生活和通俗文化的發展才又興盛起來。晚清江南上海開埠,西風東漸,城市生活風尚發生重大變化,一些文化空間甚至帶有殖民色彩(如晚清上海英法公共租界的四馬路,見下文———筆者注)。其間雖有蕭條與繁榮的起伏變化,但城市文化空間的內涵和特征在變化中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其類型大致可分為廣場型、廟會型、水體型(湖泊、內河)、街區型以及園林型等,并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試詳述之。

(一)江南都市文化空間的類型

1.廣場型。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界定的廣場型文化空間在國際上較為普遍,典型的如摩洛哥馬拉喀什老城的吉馬•埃爾弗納廣場的文化空間。千百年來,吉馬•埃爾弗納廣場就是音樂家、說書藝人、舞蹈家、魔術師、行吟詩人等活動的場所,形成獨特的民間文化展示地。明清江南城市中的此類場所并不鮮見。蘇州府城在明清時代不止一處廣場,比較著名的城市廣場就有三處:一是虎丘千人石,二是玄妙觀前廣場,三是閶門外朱家莊廣場。虎丘千人石,其范圍略似城市廣場,這里不僅是外地游客必到之地,也是當地居民、文人士子、青樓艷妓、歌舞藝人等舉行游藝活動的地方,某種程度上,其游憩主體的文化程度、身份地位相對較高。晚明公安派著名作家袁宏道曾運用夸張的筆墨記述道:“每至是日(指農歷八月中秋———筆者注)……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①嘉道間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載,玄妙觀內廣場“雜耍諸戲,各奏其技,以資謀食。如繩伎走索、狡童緣橦、舞盆飛水、吞刀躡蹻、傀儡牽絲、猴猱演劇,或隔帷象聲,圍場撲打、盲叟彈詞……靡不畢至,以售其藝?!遍嬮T外朱家莊廣場“新年百戲競陳,觀者麕集。貨郎蟻聚,星鋪雜張,酒爐茶幔,裝點一新,其熱鬧與元都(指玄妙觀———筆者注)相埒?!雹谝簿褪钦f,朱家莊廣場與玄妙觀前廣場相比,其熱鬧程度毫不遜色。據甘熙《白下瑣言》記載,南京夫子廟貢院前的廣場每逢正月,“有賣雀戲者”,嘉慶間“有賣戲法者,為北省人設場于泮宮前”。③2.廟會型。烏丙安認為:“遍布在我國各地各民族的傳統節慶活動、廟會、歌會(或花兒會、歌圩、趕坳之類)、集市(巴扎)等,都是最典型的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間。”④它是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周而復始地進行某些綜合性民間文化活動的場所,而明清江南都市中的廟會則具有類似的特征。杭州西湖香市是晚明文學家張岱一直津津樂道的文化盛事。他說:“至香市,則殿中邊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門內外,有屋則攤,無屋則廠,廠外又棚,棚外又攤,節節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經典木魚,伢兒嬉具之類,無不集?!雹菝髑鍟r代,民眾普遍具有城隍信仰,在城隍誕日,香火最盛。于是城隍廟及其廣場便成為民眾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袁景瀾所記嘉道間蘇州府城隍廟,“牲醴酬獻,笙歌演劇,廟無虛日……或稱神誕日,會首鳴金號眾,威儀雜遝,百戲羅列。金錢玉帛,川委云輸”⑥。3.水體型。江南為水鄉,城市居民親水文化典型地表現在城市內河和湖泊中的游憩活動及其所衍生出來的休閑文化上,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水域文化空間。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河流型線性文化空間,如南京的秦淮河、蘇州的山塘河、無錫的惠山河塘;二是湖泊型面狀文化空間,如杭州西湖、蘇州葑門外荷花蕩、嘉興的鶯澤湖等。晚明南京秦淮河,“三月即開水關,畫舫次第而進,下浮橋、陡門橋、上浮橋……通心橋、蓮化橋,各歸一浜,無能紊亂”⑦。同時期張岱的《西湖七月半》描述了杭州各階層民眾的西湖游憩行為特征是,“杭人游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⑧形成獨特的地域休閑文化習俗。嘉興鴛湖(又名鶯澤湖)早在明代就是風景名勝區,特別是湖邊的煙雨樓更是觀賞風景的絕佳場所?!昂嗑常廊撕街?,載書畫茶酒,與客期于煙雨樓??椭羷t載之去,艤舟于煙波縹緲?!雹崆 对涂h志》載,蘇州“虎邱山塘,吳中游賞之地。春秋為盛,冬夏次之。每花晨月夕,仙侶同舟,佳人拾翠,暨四方宦游之輩,靡不畢集”①。晚清秦錫光稱,常州府無錫縣“湖船俗稱花船,客集,例開惠山河塘,晚歸泊醬園浜,邀月納涼,笙歌徹夜”。②4.街區型。明清時代,江南中心城市如江寧府、蘇州府、開埠后的上海等大城市中一般都有相對集中且長期演變形成的“歷史街區”,如南京夫子廟貢院街、蘇州山塘街、上海英法租界的四馬路等。前兩者實際上是一種河街混合模式;后一種是所謂的“十里洋場”,它是晚清政府內外交困、戰爭陰霾籠罩下的特殊產物,帶有濃重的殖民色彩。南京的傳統休閑游憩地分布于夫子廟附近的秦淮河兩岸,俗稱“河房”?!扒懊骱臃?,為文人宴游之所,妓家則鱗次,舊院在鈔庫街南,與貢院隔河遙對,今自利涉橋至武定橋,兩岸河房麗姝櫛比”。③此外,蘇州南濠上下塘、開埠后上海的四馬路,都是公共游憩空間。“蓋英界據滬上之勝,四馬路又據英界之勝……而四馬路為會歸焉。大抵游滬者有七事:戲園也、酒樓也、茶館也、煙間也、書場也、馬車也、堂子也”④。以四馬路為中心的十里洋場是晚清滬上娛樂文化消費的公共空間,曾經盛極一時。5.園林型。論者多認為江南私家園林多為士大夫個人私密休閑空間,但在江南還存在形式各異的公共游豫園林,并形成了不同于私園的文化個性。杭州西湖自古以來就是一處公共游憩空間,每逢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都會有豐富的文化休閑活動。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余》記載:“蘇堤一帶,桃柳陰濃,紅翠間錯,走索、驃騎、飛錢、拋鈸、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筋斗、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⑤隨著時代的變遷,江南某些私家園林逐漸對外開放,并形成當地居民固定的游樂場所。在蘇州的“南園、北園之間,虎阜、靈巖之畔”,“寶榭朱樓,紅妝按曲。畫橋烏榜,詩客傳觴。歌舞百戲,樂聲嘈雜,數里并無闃境”⑥。晚清以后,江南私家園林的公共游憩功能逐漸加大,杭州“西湖名園鱗次,多茂林修竹、花卉之饒。方春士女遨游,連肩接衽”。⑦同治《蘇州府志》記載,蘇州“諸園皆于清明日開,令人輸錢入游,立夏日止,無虛日。妖姬、靜女、游俠、貴介踵相接也”⑧。在康雍乾時代,松江府園林功能就發生了轉變,從原初的小眾精英分子的“雅集”到乾嘉時代的園廟結合后的大眾“市集”的轉變,也即從私人休閑之所向公共游憩空間的轉變。⑨“今造城隍廟于其中(指豫園———筆者注),為市估所占,作會集公所。游人雜遝,婦女如云,醫卜星相之流,亦無不畢集”瑏瑠。開埠后上海的豫園“競設茗館及各色店鋪,竟成市集,凡山人墨客及江湖雜技,皆托足其中”瑏瑡。晚清上海張園成為觀光旅游、展覽、購物,甚至公共集會之所。

(二)江南都市文化空間的特征

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上的文化空間特征,國內學者眾說紛紜。向云駒認為,文化空間往往具有綜合性、周期性、神圣性、族群性、娛樂性等特點①。但總體來看,空間性、時間性、文化性是學者們公認的文化空間特征。②通過史料的爬梳鉤沉,筆者認為,明清江南都市文化空間大致具有公共性、周期性、娛樂性、地域性、文化性等特征。1.公共性。文化空間的公共性是指游憩主體不分貧富、貴賤、男女,任何人都可以在這個空間中以自己喜愛的方式活動。晚明時代的蘇州虎丘中秋夜,“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民間好女、崽子孌童及游冶惡少、清客幫閑、傒童走空之輩,無不鱗集”③。清代中期的蘇州玄妙觀前廣場,“五方群估叢萃”;雜耍賣藝者“各奏其技,以資謀食……貴賤相還,貧富相貿易,人物齊矣”。即使深處閨中的婦女也不甘寂寞,“婦女之容飾妖邪者,游人環集之,謂之打圍”④。2.周期性。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上演文化事件,這是“非遺”文化空間的典型特征。蘇州虎丘山塘、千人石,南京夫子廟前廣場、杭州西湖、無錫惠山河塘等公共文化空間都是一年中重要節事活動的舉辦地,特別是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這種周期性也可以說是歲時性、季節性,它是農業文明的體現。張瀚的《松窗夢語》云:“杭俗春秋展墓,以兩山逼近城中,且有西湖之勝,故清明、霜降二候,必拜奠墓下……且二時和煦清肅,獨可人意。闔城士女,盡出西郊,逐隊尋芳,縱葦蕩槳,歌聲滿道,簫鼓聲聞。”⑤南京夫子廟前廣場,每當新年“醫卜星相之屬紛列于道。彈者、唱者、舞者、跳者以及魚龍曼衍”⑥。端午節龍舟競渡一般固定在傳統文化空間中進行,比如秦淮河、虎丘山塘等水體類文化空間。張岱說:秦淮河房“年年端午,京城士女填溢,競看燈船……舟中鏾鈸星鐃,燕歌弦管,騰騰如沸。士女憑欄轟笑,聲光凌亂,耳目不能自主”⑦。在蘇州,“每歲競渡市”,“雜耍之技,來自江北,以軟硬工夫、十錦戲法、象聲、間壁戲、小曲、連相、燈下跳獅、煙火等藝擅長”⑧。中秋節也是江南民眾最為重視的節日,虎丘“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⑨。3.娛樂性。江南文化空間中的民眾休閑活動體現出極強的娛樂性,形成民眾普遍認同的文化娛樂方式,數百年不易,且深入骨髓。正如葉權所言,“大家墳墓俱在兩山,四方賓旅渴想湖景,若禁其游玩,則小民生計絕矣。且其風俗華麗,已入骨髓,雖無西湖,不能遽變”?,伂姠炦@種全民狂歡性活動也多發生在這些公共文化空間中。“吳門競渡,盛于山塘,土人于四月梢,即起龍舟開演……至端陽前后十余日,觀者傾城,萬船云集。遠郡士女,結伴紛來,鬢影衣香,霧迷七里”瑏瑡。至夏日,則“游閑子弟爭攜畫舫,載酒肴,招佳麗,呼朋引類,艤棹于胥江萬年橋谾或虎阜十字洋邊……佳人雪藕,公子調冰,隨意留連,作牙牌、葉格、馬吊諸戲,謂之斗牌,或習清唱……或即涼亭水榭,招盲女琵琶,彈唱新聲綺調。更有游士滑稽,演說稗官野史,雜以科為河上大觀,水鴨、水鼠、滿天星、遍地錦、金琖、銀臺、賽月明、風車、滴滴金,不一其名,不一其巧。曾憑紅板橋闌,望東水關及月牙池前,燈影燭天,爆聲濺水,升平景象,圖繪難橅”②。杭州西湖歷來是各階層民眾休閑娛樂之地,汪汝謙謂:“大抵游觀者,朝則六橋看花,午余理棹湖心亭,投壺蹴踘,對奕彈琴,象板銀箏,笙歌盈耳。”③4.地域性。江南都市中的文化空間是長期歷史積淀的產物,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晚明文學家張岱長期寓居杭州,在其晚年的記述中往往會將本地域的休閑活動和文化表現與其他地域相比較,從而突出其所描繪對象的特征。西湖香市,趕廟會者“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撲不開,牽挽不住。數百十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擁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閱月方罷,恐大江以東,斷無此二地矣”。④虎丘千人石競歌,袁宏道、張岱都曾對其極盡夸張性的描繪?;⑶鸢嗽掳?,“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鐃鈸,漁陽摻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讓人更為驚異的是,千百人同唱一首歌,其場面之宏大,令人瞠目?!半s以歌唱,皆‘錦帆開、澄湖萬頃’同場大曲”,“席席征歌,人人獻技”⑤?!笆狗翘K州,焉討識者”,在張岱看來,這樣頗具地域特色的節日文化,也只有蘇州才有可能存在。即使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江南人在這些公共文化空間中的表現也讓外來者不可思議?!皡撬?,清明前后出祭祖先墳墓,俗稱上墳。大家男女,炫服靚妝,樓船宴飲,合隊而出,笑語喧嘩……趨芳樹,擇園囿,游庵堂、寺院及舊家亭榭,列座盡醉,杯盤酬勸。踏青拾翠,有歌者,哭笑無端,哀往而樂回,以盡一日之歡”⑥。所謂墓祭,某種程度上是吳越之民借此游覽這些公共文化空間的一次機會,“哀往而樂回”是其生動寫照。正如謝肇淛所言,“北人重墓祭,余在山東,每遇寒食,郊外哭聲相望,至不忍聞……南人借祭墓為踏青游戲之具,紙錢未灰,舄履相錯,日暮,墦間主客無不頹然醉倒”⑦。南北方的清明節俗有較大差異,體現出明顯的地域性色彩。除了上述主要特征之外,江南都市文化空間還具有文化性、服務性等內涵。這些內涵在上述特征的表述中或多或少地有所涉及,此處不贅。

二、明清江南都市文化空間的休閑服務功能

(一)歌舞競技

從休閑文化生產者角度而言,江南都市中的文化空間是雅俗文化共有的表演場所。比如中秋節蘇州虎丘千人石競歌。萬歷以降,著名作家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和文學家張岱都不約而同地對此作了生動的描述。“布席之初,謳者百千,分曹部署,競以新艷相角,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扒迓暳翉?,聽者魂銷”。⑧千人石歌詠比賽已成為游客和當地居民必看的節目和成為蘇州府城的一個文化符號和地域品牌,引起無數文人墨客的贊嘆?!爸星锴耸牳杓毴绨l”①。江南都市文化空間的歌舞表演更多地表現為江湖藝人的演藝展示場域,體現出明顯的世俗化色彩。南京夫子廟貢院廣場,“值晴明日,百戲具陳,如解馬、奇蟲透飛、梯打筋斗、吐火吞刀、掛跟旋腹、三棒鼓、十不閑、投狹相聲、鼻吹口歌、陶真撮弄”②。蘇州虎丘山塘河也是民間藝人的歌舞演出的主要基地?!傲暻宄獮楸苁钣嬚?,白堤青舫,爭相斗曲,夜以繼日,謂之曲局?;蛘忻づ袕棾侣暰_調,明目男子演說古今小說,謂之說書”③。文學家往往以夸張的筆調描繪其所見所聞,但也可從中體會出江南城市中公共文化空間的文化休閑游憩活動之盛。杭州西湖“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④

(二)休閑娛樂

從休閑游憩者的主體角度而言,江南都市中的文化空間也是市民休閑游憩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休閑娛樂的必要條件。崇禎《吳縣志》載“吳人好游,以有游地,有游具,有游伴也。游地則山水園亭,多于他郡”⑤。這些“山水園亭”就成為市民們休閑游憩的公共空間。夏日江南水體型文化空間在居民的休閑生活中扮演著特別重要的角色。在蘇州,“豪民富賈,競買燈舫,至虎丘山浜,各占柳陰深處,浮瓜沉李,賭酒征歌。膩客逍遙,名姝談笑,霧縠冰紈,爭妍斗艷……酒炙紛陳,管弦競奏,往往通夕而罷”⑥。在秦淮,“當夫序屆天中,日逢竹醉,游船數百,震蕩波心,清曲南詞,十番鑼鼓,騰騰如沸,各奏爾能。薄暮須臾,燭龍炫耀,簾幕畢鉤,倩妝倚欄,聲光亂亂”⑦。

(三)旅游服務

民間貿易集市某種程度上也是“非遺”意義上的文化空間。在明清江南,無論是廟會型,還是城市廣場型、私家園林型,甚至城市內河、湖泊等水體型文化空間,往往都成為旅游服務、旅游商品的銷售場所。清明時節的西湖蘇堤上,“買賣趕趁,香茶細果,酒中所須。而彩妝傀儡、蓮船、戰馬、餳笙、鼗鼓、瑣碎戲具,以誘悅兒曹者,在在成市”⑧。另一處規模更大的休閑消費市場則是西湖香市,其宗教朝圣意義似乎被休閑娛樂、商品貿易的噪雜聲所掩蓋。張岱說:“西湖香市,起于花朝,盡于端午。山東進香者日至,嘉湖進香天竺者日至,至則與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三代八朝之骨董,蠻夷閩貊之珍異,皆集焉?!雹嵬砻饕詠?,宗教世俗化色彩越來越濃,宗教僧侶在這種廟會型公共文化空間中積極參與旅游服務活動。清梁紹壬記載:“西湖昭慶寺山門前,兩廊設市賣木魚、花籃、耍貨、梳具等物,皆寺僧作以售利者也。每逢香市,婦女填集如云?!爆伂姠瀼V場型文化空間在傳統節日中所售之物也多是日用消費品和娛樂之物。比如蘇州玄妙觀前廣場,“更有地鈴、絲鷂、太平簫、西洋鏡諸玩具,以玻璃瓶盛朱魚,轉側其影,大小俄變……以悅兒童”①。江南水鄉,水體型文化空間在特定時節也往往成為娛樂消費市場?!盎⑶鹩未?,有市有會。清明、七月半、十月朝為三節會,春為牡丹市,秋為木犀市,夏為乘涼市”②。

(四)節日慶典

周期性地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舉行盛大儀式慶典,是文化空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特征。明清江南都市中的文化空間往往也是周期性地舉行傳統節事活動的集散地。陳建勤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幾大傳統節日為考察對象,較為全面地梳理了廣泛存在于江南社會中的節令游俗。③陳建軍則將筆墨集中于蘇州山塘河街中一年四季所舉行的重大節慶活動④,說明江南都市節慶活動的豐富多彩。這些節日周期性地發生于江南都市中的公共文化空間中———虎丘山塘、西湖、秦淮、惠山河塘、嘉興南湖,以及蘇州玄妙觀廣場、江南各市城隍廟、杭州昭慶寺等地。以虎丘山塘為例,據陳建軍的研究,明清蘇州山塘河街最主要的節日活動分“官方”和“民間”兩大類。官方節慶有“三節會”“百花生日”“山塘競渡”;民間節會主要有“燈會”“廟會”“花市”和商賈集市等。所謂“三節會”,實際上是在本地官府主持下年年都要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時間在每年的清明、農歷七月半和十月初一,逐漸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定制的官方儀式。“吳郡無祀厲壇在虎邱山前,附郭三邑統祭于此。清明賽會最盛,十鄉城內外土谷神咸集,游人群聚山塘,名三節會,謂清明、中元、十月朔三節也”。三節會期間,“家窺則朱欄綺席,水覽則白舫青簾。觀者填溢衢巷,臂倚肩憑,袂云汗雨,不可勝計,是名看會”⑤。此外,筆者查閱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一書發現,僅蘇州一城,一年四季與節事有關的活動就有“放煙火”“鬧元宵”“燈節”“百花生日”“觀音山香市”“山塘清明節會”“虎阜花市”“山塘競渡”“元都醮會”“七月半中元節”“山塘桂花節”“盂蘭盆會”“十月朝”等,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動,而這些節事活動無疑都是所在城市文化空間的重頭戲。

(五)文化生產

明清江南都市文化空間的文化性還表現在它是不斷地生產和再生產文化的空間。晚明時代的夫子廟秦淮河房,“曲中狎客有張卯官笛,張魁官簫,管五官管子,吳章甫弦索,盛仲文打十番鼓,丁繼之、張燕筑、沈元甫、王公遠、宋維章串戲,柳敬亭說書,或集于二李家,或集于眉樓”⑥。在康熙時代的杭州西湖,一些女中精英往往將游湖與創造性的文化活動聯系在一起。清初杭州的“蕉園七子”,就是顯例。“是時武林風俗繁侈,值春和景明,畫船繡幕,交映湖漘,爭飾明珰翠羽,珠鬚蟬縠,以相夸耀。季嫻獨漾小艇,偕馮又令、錢云儀、林亞清、顧啟姬諸大家,練裙椎髻,授管分箋,鄰舟游女望見,輒俯首徘徊,自愧弗及”⑦。此外,歷代文人墨客都為江南都市文化空間留下了無數的名篇佳什,成為所在城市文化空間的文化資本。因為這些文化空間往往是文人雅士送往迎來的重要場所,這就為其文學藝術創作提供難得的素材。萬歷十年,屠隆赴京述職,路經蘇州,夜游虎丘,蘇城士大夫為其置酒餞行,“主公布席千人座,飛觥促膝,聯韻賦詩,邑士民千人環而視之如城比”①。文人士大夫對這些“有意味”的空間或書之于游記,或行之于歌詠。景因文傳,境緣人勝。

三、幾點啟示

篇3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的合作者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如何在法律保護仍不健全的情況下,發動社會力量來促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私力救濟,值得研究。筆者對河南省武陟縣某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鄉鎮的調研資料整理后發現,當前社會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三種力量: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外力保護人。國家制定相應法律、法規,頒行相應政策,成立相應機構,投入大量財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廣泛演出,廣收學徒(但作用、效果有限),以達到傳承、保護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外力保護者鼓勵、引導傳承人進行傳承活動,不斷發掘處于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爭取政策、財政支持,同時為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言獻策,向國家切實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保護需求,為政策導向提供相關現實依據,外力保護者扮演著溝通國家和傳承人的橋梁作用。這三種力量相互作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袄碚摰某尚г谟诶碚撃軌蛑笇嵺`、解疑釋惑、指引未來方向,并轉化為廣大群眾改造客觀世界的現實力量?!盵1]理論研究的不足可能對實踐保護產生消極影響。目前,我國大多數學者對“為什么要保護”的理論研究不足,只停留在“因為要保護,所以要保護”的基礎層面,沒有給出保護的具體理由,亦沒有給出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家、學者等外力保護人介入的充分理由。例如,國家作為保護主體之一,其保護義務源于職責使然,自不待言;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外力保護人同處于保護主體行列,不禁令人心生疑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或基于其傳承地位(身為傳承人,自然不能令其在本代失傳)或基于其生計需要(混口飯吃)?但筆者經調查發現:75%①的傳承人生活殷實,年收入大約為兩萬元,其并不靠賣藝為生;某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只有5人,平均年齡為75歲,由兒女供養,不用為生活而發愁。②外力保護人大多為高校學者,這與他們的工資或者職稱評定關系不大,他們為什么會介入,似乎個人英雄主義還有些道理。[2]顯然,一句“因為要保護,所以要保護”根本無法解答上述問題。從博弈理論看,世界上任何兩者之間都存在著博弈,任何兩者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意義。顯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多方合作中,國家、傳承人和外力保護人之間存在著相互博弈的關系。通過博弈論,我們可以數學建模的形式,將三方主體之間的合作問題給予清晰的解答,幫助我們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協調三方保護者的合作關系,達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佳效果。

二、博弈論下的合作原因分析

(一)博弈論概述

博弈論又被稱為對策論,它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恫┺氖ソ洝分袑⒉┺恼摱x為:“是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意義。”博弈論研究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環境中主體如何行動,預測博弈者在特定博弈情況中的行動選擇,為分析人類行為提供了一套有力的工具。同時,博弈論堅持理論選擇的均衡分析思路,“運用理性行動者模型,設定博弈者希望最大化其個人收益”。[3]博弈結果由所有人的行動共同決定,既然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會運用他所有的知識和信息追求效用最大化,則他選擇行動時就會考慮別人同樣為理性的。博弈論的經典案例“囚徒困境”體現了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上文中提到,國家、傳承人和外力保護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都以合作者的姿態出現(國家出于責任而合作,傳承人出于傳承而合作,外力保護人出于學識及研究而合作),他們都基于不同的期望,在平等的對局(指保護的準入)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以期待達到均衡效果,從而實現自己的期望。可見,國家、傳承人和外力保護人圍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因和互動,可運用博弈論做出恰當的解釋。他們之間存在著相互博弈的關系———國家與傳承人之間、傳承人與外力保護人之間和國家與外力保護人之間的理性博弈。據筆者調查資料顯示,影響三者間博弈均衡路徑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傳承人不合作的預期成本,包括可能受到的財產損失,名氣衰落,歷史負罪感等;二是保護的可執行性,這又取決于國家的倡導力度,外力保護人(專家、學者、社會團體等)圍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的信息構成以及信息搜索和檢驗成本等。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依據他們在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掌握的信息,將博弈分為三種形態: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國家和傳承人之間)、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的博弈模型

1.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國家與傳承人的博弈)在完全信息條件下,國家與傳承人之間的博弈類似于斗雞博弈。假定兩人舉起火棍從獨木橋兩端走向中央火并,各有兩種戰略:前進或后退。都前進則會兩敗俱傷;一方進一方退,進者勝退者丟面子;若都退,雙方皆丟面子。[4]數字表述見表1。這個博弈有兩個納什均衡:一方進一方退。國家和傳承人的博弈與此類似。雙方目的明確,國家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發揚文化,提高國際影響,傳承人為了該技藝被開發而獲得財政補貼,兩方目的明確。可以假定他們在法律中債權債務關系明確,B(傳承人,下同)欠A(國家,下同)100,金額可以協商。若合作,A可以獲π=90,減免B債務10,B可獲π=10;如果一方強硬一方妥協,則強硬方π=100,而妥協方π=0;如雙方強硬,發生暴力沖突,A無法收回債務,損失-100,則A的收益支付是π=-200,B的收益支付π=-100,支付關系如表2所示。A、B各有兩種選擇策略:合作或不合作;選擇自己的最優戰略時都假定對方的戰略給定:若A合作,則B不合作是最優戰略(100>0);若B合作,A不合作將獲得較大收益(100>0);于是雙方都不合作,企圖獲得100的收益,卻不曾考慮這一行動會給自己和對方帶來負效益的100。即國家和傳承人為達到利益的最大化,會選擇不合作,因而陷入囚徒困境。就上述博弈而言,須外力介入(如引進可協調的推動行為)才有可能改變博弈支付,走出囚徒困境。

2.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在上述博弈中,究竟哪方應合作,需要通過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來解決。盡管形式上有兩個納什均衡,但由于當今我國保護機制不佳,故B首先會選擇不合作,因此,這是一個動態博弈。A在B選擇不合作后,不會再選擇不合作,因為收益支付為-200<0,故A只能選擇妥協(合作)。上述結論也得到了田野調查相關資料的印證,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地區)多次召開專家論證會議,其目的正在于通過這種途徑加強與專家、學者的聯系,與上述外力保護人合作,達到共同保護的目的。而在雙方不合作的情形下,B雖然收益-100<0,但B會預期,他選擇不合作時A必然會選擇合作,故B的理性戰略為不合作。因此,這一博弈的納什均衡實際上是:B不合作A合作。但在這一博弈中,傳承人即便是實力相對弱小,但可選擇抵賴,其可視為另一種意義上的不合作。故即使B實力相對弱小,上述納什均衡仍成立。公權力如需打破上述均衡,須引進第三者:外力保護人(專家或學者,當然還可以引進民間社團,聲望紳士)。該條件下外力保護人和傳承人的博弈可以如圖1所示。設外力保護人(專家、學者等)成本為10,保護成功則在收益中扣除,不成功則自行承擔,保護成功后專家或學者的收益是全部收益的40%。外力保護人介入后,傳承人可選擇合作與不合作。若傳承人選擇合作,有完全合作和部分合作兩種情況,前者外力保護人與傳承人收益支付為30,0,后者收益支付為26,10。傳承人選擇不合作后,外力保護人也有合作與不合作兩種選擇形態:如雙方都不合作,學者無法完成學術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亦得不到保護,故收益支付為-110,-100;若傳承人合作,雙方皆耗費成本10,收益支付分別為-10,90;90>-100,-10>-110,說明外力保護人不合作,傳承人亦不合作、此后外力保護人的最優戰略選擇則應當是合作。而與其介入獲益-10,還不如不介入??梢?,在完全信息條件下,外力保護人難以達到保護和研究的效果,這一點也得到田野調查結果的支持。

3.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外力保護人與傳承人的博弈如圖2所示。N為自然,外力保護人可調度資源分為豐富和欠缺兩種情況,Χ代表外力保護人可調度資源大小的概率。假定外力保護人介入保護的成本為10,保護成功則在收益中扣除,保護不成功則自行負擔,保護成功后外力保護人的收益可設定為40%,傳承人不合作需承擔成本10。若傳承人不合作,外力保護人合作,則收益支付分別為90、-10。本論文中所調查的專家或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個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保護行動開始階段,受保護傳承人不知道外力保護人的社會可調度資源,外力保護人也不知道傳承人的信息。如外力保護人的社會資源可調度力度不及,則雙方可能各導致損失-100,因而可能發生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得到及時、有效地保護至使其衰敗、沒落甚至滅絕。此時,外力保護人,傳承人收益支付分別為-110,-100。如果外力保護人的社會資源可調度力度強大,無論如何必定要比傳承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思考,因為外力保護人作為外來力量,不能“坐吃空山”、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需付出一定努力方可啟動保護行動,故雙方都不合作將導致外力保護人損失-5,傳承人損失-200。在該博弈中,Χ值可通過如下不等式計算:-200•Χ+90(1-Χ)<10Χ>0.276,即當外力保護人的社會資源可調度力度大于0.276時,傳承人的最優辦法是選擇合作。而外力保護人基本上都是專家、學者或者財力強大的人士,所以其社會資源可調度力度通常會大于0.6>0.276,故傳承人為避免更大的損失-200,最優策略選擇只能是合作。此時,外力保護人、傳承人的收益支付分別為26、10,傳承人的收益是通過達成一定意向協議,爭取到收益是剩余(90)的40%再扣除成本10,國家收益為(100-10)60%=54。因此,國家發動公權力之外的外力保護力是合適的,也是合算的,大多數情況下達到了保護的目的。但個別情況下,外力保護人不合作,傳承人不合作,國家最后放棄,外力保護人、傳承人的收益支付分別為-10、90(減少即失敗,因沒有將手中的資源轉化為財產)。至此,從博弈論—納什均衡理論角度分析國家、傳承人和外力保護人的合作關系完畢。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博弈論清晰地解讀了為什么國家、傳承人和外力保護人會相互合作,同時致力于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究竟該如何解決合作問題,筆者在此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議。

(一)傳承人的發展

針對傳承人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后繼無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的問題,傳承人首先應該對自己所掌握的技藝進行整理和完善,加強自身的儲備。其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錄音、錄影,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完整保存,不至于某傳承人去世后他人再無從知曉該遺產內容。再次,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場”的保護,[5]傳承人可自發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社團(例如戲曲可成立劇社等)使其處于活態的演繹當中。同時配合外力保護人的采訪和幫助,在申報國家項目過程中展現自身的特點。但是,傳承人也會遇到自身無法克服的事項:沒錢維持該藝術的繼續存活;工具破爛不堪,無法使用;外出匯演沒有經費,吃住行全都要自己掏腰包;由于自身小農的局限性,傳承人沒有高度的紀律性;不服領導者安排等。劇社運作逐漸困難,沒有成績,效率很低,且該運作弊端自身無法解決,劇社運作處于惡性循環之中。①這時就需要外力保護人的介入和幫助。

(二)外力保護人與傳承人的合作

外力保護人在傳承人自身無法解決困難的情況下介入,幫助傳承人成立劇社,并與同行進行交流。同時外力保護人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以及其他方法幫助他們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期得到國家或者財團的資助,使劇社能夠良性運行。同時,外力保護人需要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鄉村文化,它無法離開生它養它的地方存活,應將其置于“適宜的生活場、自由的生存場、給力的藝術場”中才能不斷發展[6]。因此,外力保護人應暫時退出運作行列,將該社團組織置于鄉村的自治狀態之中(雖然鄉村自治仍會有很多弊端)。但由于傳承人普遍具有的局限性,沒有高度的紀律性,不服統一管理,致使該社團組織處于不良的運作狀態。這時,外力保護人需再次介入,采取一系列措施,盤活該劇社,使其回到良性運作中。

(三)國家與傳承人、外力保護人的合作

篇4

為非遺傳承在高職校有一個長效機制,特別成立了“蘇扇技藝傳承研發教學基地”?;叵碛袑S媒虒W場地,三個功能教學區。同時行業企業成為了學校實訓的校外基地,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成為了蘇扇傳承教學的合作伙伴,同時也是學生參觀學習的基地。本基地的主要功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收藏展示、交流合作、聚集示范、展示展覽、研發孵化、教育培訓、創新探索。此外,組建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機制。有《基地建設目標和內容》、《基地管理辦法》、《基地管理人員及職責》、《旅游工藝品實訓室基地規章制度》、《基地教學研討記錄》、《基地活動手冊》等。從日常細節到宏觀組織,都有嚴謹的制度并認真執行,使基地真正成為一個校內外合作交流的良好平臺。

2實施高職課程教學,專業課程凸顯地方特色

高職課改從未停下腳步,各專家學者對高職課改有眾多的認識和研究。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無不體現出現代教育對職業教學中的人才培養的重視。高職課改的人才培養從技術型人才到技能型人才的模式轉變。蘇扇藝術的課程落實,主要采用單元化課程設計模式在課堂教學實踐。高職校采用項目化模塊式的課程體系,把蘇扇藝術課程在藝術專業的各個有關課程中進行了教學目標、教學課時、教學計劃、教學教案、教學反思的各個環節的課程設計。蘇扇藝術的教學在主要是在corelDRAW課程、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線描課程、工學一體畢業創作設計課程等進行了項目化教學實踐。從專業教師的集體備課,對校本的教材分析、課程性質和重難點、學生情況分析、使用的教學模式和策略、引發興趣、深化思維、學法指導和重難點解決的方法等等,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中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真落實。課程的單元化研究性學習要求有嚴格的教學設計,重點難點,不同課程嵌入的時間長短根據本課程的總體要求來進行設計。通過本地高職校開展蘇扇課程,彰顯了地方文化和高職辦學特色。

3編寫蘇扇校本教材,落實理實一體高職課改

教材的編寫是為了適應高職教改的前提下進行的一套全新的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理實一體化”的教材,確定了教材編寫與出版的宗旨。蘇扇教材的編寫要突出本地傳統文化的深厚沉淀,力爭在非遺繼承與傳揚上有所突破。教材主要是參考了原有企業編制的論文集以及網絡資料,其次是通過訪談求教學習,對多位行業專家的意見整理。通過對蘇扇行業專家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蘇扇傳承人的訪談,進一步了解和掌握目前蘇扇的狀態。然而現有關非遺蘇扇前身今生后世的資料并不多,所以編著相關教材難度特別大。再次,通過收集和整理其它地方的非遺項目的著作,例如《杭州像景》、《南京云錦》等平行項目的研究進一步指導蘇扇的教材編制。校本教材中還附有一張蘇扇教學輔助的光碟。這本教材的編著填補了目前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

4建立蘇扇名師工作室,加強行業交流與探討

篇5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雕花剪紙主要以鄂州雕花剪紙、沔陽雕花剪紙為代表,雕花剪紙中的審美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形象簡潔夸張,具有荊楚特色,鄂州雕花剪紙處理形象時采取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抓住這些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膽舍去次要部分,使主體形象一目了然。沔陽雕花剪紙多有鳳凰為主體的花樣,其神態和造型,保持了楚文化的風格。二是陰陽線條,斷連互襯,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鄂州雕花剪紙作品講究線條,它采取鏤空的辦法,形成了陽紋的剪紙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線線相斷,千刻不落,萬剪不斷。沔陽雕花剪紙運用“散點透視”,在平面上表現立體人物,點、線、面有機結合。三是造型裝飾圖案化。鄂州雕花剪紙花樣剪紙靈活巧用“月牙紋”、“鋸齒紋”使作品很具刀味紙感,用“層層壘高”、“隔物換景”等形式,在造型上夸張變形,使用圖案形式美的一些規律,作對稱、均齊、平衡、連續等處理,并采用平視構圖形成自己獨特的裝飾風格。鄂州、沔陽雕花剪紙藝術和包裝設計,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呈現出來的結果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從剪紙的審美形態和包裝設計的運用元素分析,它們之間卻有著不可分割的依存關系。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雕花剪紙題材豐富,表現手法多樣,意義具有象征性,雕花剪紙豐富的審美形態對包裝設計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包裝設計追求文化性,力求以鮮明的民族形象特色,展示產品的文化特征,而剪紙藝術這種傳統文化又可以通過包裝設計這個載體得以繼承和發揚。從這一點看來,傳統剪紙藝術與包裝設計之間存在著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雕花剪紙藝術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現代的包裝不僅僅代表了一個承載商品的容器,更是代表了一種引導消費的手段,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價值取向。消費者通過產品包裝設計中的內容和深刻的主題意境來了解其內在的產品,而能夠襯托出產品的價值與文化理念的包裝設計才能夠稱得上是成功的包裝設計,雕花剪紙藝術和包裝設計的巧妙結合能將產品的價值和文化理念發揮到極致。

(一)繁瑣與簡約造型表現

在包裝設計中將“疏可跑馬,密不透風”的藝術特點結合起來,可實現繁瑣與簡約造型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鄂州雕花剪紙中采取鏤空的辦法,形成了陽紋的剪紙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線線相斷,這種“繁瑣”的形式,結合表現手法上重復或漸變等多種形態的組合,以底紋的方式出現在包裝盒的側面或上下面,造成繁瑣豐富的畫面效果,形成“密不透風”之勢;簡約的造型表現應用在雕花剪紙中的重要位置,如正面、腰封等,這其中可采用與特殊的包裝材料相結合的方式,藝術貴在單純貴在簡約而不簡單,這是一個永恒的真理。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就在于面對繁復雜亂的自然形態有一種刪繁就簡的能力。將剪紙素材簡約到極致與標題設計組合放在包裝的正面,周邊全部用留白效果,形成“疏可跑馬”的藝術形態。

(二)鏤空技法營造空間層次

剪紙藝術具備的獨特的原發性思維方式與“鏤空”的視覺效果,給當代設計以無窮的啟迪,能夠極大的激發和豐富設計的靈感與創作的想象力。“鏤空”是剪紙創作者進行思維后所設計出的獨特視覺效果。它被應用到包裝設計中,設計師依據所要包裝產品的特性、功能、特征,選用適當的材料進行合理的鏤空可營造立體空間層次,一方面,包裝產品的造型得到相應的改觀,提高包裝設計的質感和檔次,同時,配用剪形夸張手法創造出具有個性化的商品包裝。另一方面,有目的地透視外包裝,看產品,其形象具有很強的可識別性,方便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使商品與人的視線統一,使商品的形象得到明確推廣。

(三)利用數字技術實現“裝飾性”意象表達

鄂州、沔陽雕花剪紙本身的象征圖形是剪紙最具特色、最能表達人們視覺思維的表現形式,是虛與實、抽象與具象的統一。在包裝設計中,抽象性地再現是“裝飾性”意象表達的一種方式,如市場上酒、茶葉、月餅的包裝設計,很多都是為了文化意蘊,大篇幅地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圖形作為其歷史的淵源和視覺審美的沖擊力。隨著時代的發展,雕花剪紙自身形式和表現手法不利于推陳出新,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雕花剪紙在新的時代能延續和被更多人認可,怎樣設計出一些有市場有品位的剪紙作品更好的運用到包裝設計中,為了推進并使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有更強的生命力,我們必須結合數字技術,創造出符合時代需求的新的設計手段,創造出一款既能滿足設計需求,又能滿足傳承與創新的嶄新設計軟件。建立一個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綜合型數字化虛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揚的框架;構建了一個應用于現代設計的雕花剪紙藝術符號數據庫,包括:剪紙基礎元素庫、剪紙常用符號庫、剪紙寓意紋樣庫。利用數字技術實現雕花剪紙豐富的直白與隱喻手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雕花剪紙的傳播和發揚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可以使包裝設計的外觀“裝飾性”別具特色。

三、結論

篇6

總結我國幾年來非遺保護工作現狀:全國性的非遺普查工作正在進行;一個覆蓋全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名錄體系正在籌劃;非遺傳承人正在傳承學習中;專門的非遺保護區和非遺博物館,已經被有關方面所重視。我們要利用非遺資源,促進非遺發展。必要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有利于非遺文化的交流,擴大非遺影響力。2004年,我國加入《非遺公約》,在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雖然,我國民間不少文化藝術種類被忽視,出現消亡現象。但是,最近幾年,按照保護和搶救的方針,逐步建立非遺保護體系。2006年,少數民族非遺產保護的活動上,對我非遺學科建設提出了發展日程。將非遺“有形化”和“以人為本”,等十項保護原則,作為非遺保護的具體手法。在具體保護手段的引導下,積極開展非遺文化理論研究,加強非遺宣傳教育。

2非遺和音樂課程結合的意義

我國高校對非遺文化的保護的重視程度,直接關系著千萬學生成長中,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藝術是一種文化,藝術教育是人文化藝術傳承。優秀藝術作品表現著,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進步。是人類智慧結晶的沉淀。應該學習和傳承的。大學生,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人群,在傳承優秀文化藝術遺產方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由此來看,高校地方音樂課程有種子意義。不僅對學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有著啟發作用。當學生走進社會,參加工作,將更加深遠因想到本專業課的教學。高校地方音樂課程的具有特殊性。他們所掌握的知識,能通過對學生的反復傳授,以幾何裂變擴散。使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地方音樂課程的設置,應該以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流,在高校的地方音樂教育中,大力推廣。激發學生傳播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促進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傳承。隨著工業社會影響,傳媒技術迅猛發展。在多元文化并存下,保持民族音樂文化,就成一項嚴峻的課題。但是,當前的學生音樂課程設置,主要以歐洲音樂文化為重點,古樸的民歌、器樂對學生的影響力較小。非遺中的地方音樂設置更是寥寥無幾。優秀的傳統音樂,可以增強民族感情,增強民族內聚力,擁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世界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把本民族音樂放在重要位置。例如,柯達伊音樂教學體系,在民族民間音樂基礎之上,親自為孩子們創作具有民族特點的民歌。鼓勵學生使用民族器樂。具有濃郁地方音樂課程教學,將民族音樂扎根于心田。開設以非遺題材地方音樂課程,一方面滿足了音樂審美需求,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發揚和光大。

3進入地方音樂課程途徑

加強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地方特色的因為課程為載體,具體的操作途徑使什么呢?

3.1重視地方音樂課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用。

最普通的教育手段,是最簡單最有效的傳承效果,可以使學生明白,傳統音樂的內涵。當前,大學的專業音樂課程,主要是西洋音樂理論,高校音樂課程教學中,西洋樂課程比較多。對于傳統音樂概論課程的開設,可以填補我國在傳統音樂,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上的空白。但是,在這種音樂課程需要逐步擴大推廣,如果作為可有可無的選修課,那么就遠遠忽視了這種音樂課程設置對非遺保護作用。應當把它上升為與樂理。成為聲樂,鋼琴等同等重要必修課。除此之外,還應開設中國傳統樂理課程,配合民族樂器的教學,在多個方面,使民族音樂知識在學生中充分掌握,傳統音樂欣賞水平得到提高。

3.2主修課程中設置傳統音樂欣賞。

如果將這門課程的設置中,中國傳統音樂歷史就會在廣大學生群體中的得到更廣泛的普及。在民族音樂豐富的內容中,通過多彩的形式,感受民族音樂獨特的風格。在傳統音樂感受中,培養熱愛我們的傳統音樂的民族自信心。

3.3開設地方特色的音樂課程。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每個地區都有傳統音樂品種。例如,我國每年的青歌賽中,不少來自我國偏遠地府的原生態歌手,進行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演唱,獲得了強烈的反響。在傳統文化的保護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如果只是政府專門機構努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遠遠不夠。這時候,就需要大學研究發揮作用。不少地方大學開始本地音樂研究。但是,大部分只停留在學術層面。如何傳承、發展,沒有效的辦法提出。如果,本地大學擁有本地音樂課程,在全國就形成一個保護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在傳統音樂的保護、研究中意義重大。

3.4傳統音樂學習模式的打破。

傳統音樂的學習,因為內容上的特殊性,需要學生進行現場觀摩,跟隨文化的傳承人進行傳授接受。傳統音樂的保護,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應該在教師的帶領下,走下講臺,走出教室。讓學生親自去發現、整理。美術有寫生課,在大自然中去發現美。音樂教學也應該有一種采風的制度,就是收集民歌。每學年抽出一定的時間,指導學生去搜集傳統音樂資料。組織現場觀摩。在劇場,在廟會,在傳統音樂品種中傳播。通過傳統藝人學習。在這樣的教學措施下,廣泛了解傳統音樂的博大精深。實現自覺地保護傳統音樂。

3.5發展學生社團,為傳承的平臺。

大學的社團在大學中普遍尋在,是傳播傳統音樂的良好舞臺。例如,民樂社。、加入社團,就相當于參加票友組織,學生集體感受傳統音樂,接受熏陶和訓練。發揮學生傳統音樂能動性,促使學生去關注音樂,保護推廣傳統音樂。社團中,專業教師的輔導,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傳統音樂知識的時候,不會迷失方向。在傳統音樂知識傳播的時候,能夠有序傳播。使文化的傳承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

4結語

篇7

(一)山東大鼓的衰落二十世紀30年代,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山東大鼓由盛轉衰,也難與新興的“趟口”等曲種競爭。至40年代末,山東境內已經基本沒有大鼓的演出了。1958年,為了繁榮曲藝藝術,第一屆全國曲藝匯演在京舉行,謝大玉應邀參加演出,演唱了經典唱段《草船借箭》,風采不減當年,震撼人心。但是這沒有阻擋住山東大鼓衰落的步伐。十年的摧殘,對山東大鼓的搶救和保護也停止了。山東大鼓是個古老的曲種,有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歷史底蘊,發展到今天卻無人問津,還需要我們大力的搶救和保護。這使得我們不得不思考,大鼓的發展必定出了問題,不僅僅是時代的發展造成了這種局面,更應該從藝術門類自身的發展規律來尋找原因。從客觀上講,首先,不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變化。農耕文化的意識形態基本消失了,經濟的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就算是在農村,人們也是享受著電視、網絡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方式所帶來的快餐式的愉悅,土氣味兒十足的山東大鼓無法跟上人們的腳步,無法適應觀眾的審美需求。其次,商業文化的沖擊。文化與經濟相結合,追求商業利潤的最大化,無人問津的山東大鼓自身的生存都成為問題,更別提商業利潤了,沒有經濟的支持,大鼓的發展真是舉步維艱。從主觀上講,曲種自身的固步不前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內容、形式與時代脫節甚至可以說是格格不入,在唱腔上又難以把握,拖沓冗長,與現代快節奏的娛樂方式相比,觀賞度娛樂性都不具備可比性。家族式、師徒式的傳承模式也造成了人才的斷層。

(二)山東大鼓的現狀與傳承2006年山東大鼓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謝大玉的弟子左玉華成為山東大鼓的繼承人,至此,山東大鼓才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近年來國家推行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在經濟上,給與財政支持。在政策上,倡導地域文化進校園,發展特色教育,在教育行業甚至整個社會形成了一股重視和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2010年至2012年,山東省藝術研究所先后與藝術單位合作,通過大鼓進高校,研究所與劇團相結合等多種途徑,確立了濟南市曲藝團、濟南藝校、山東管理學院等機構成為山東大鼓的傳承基地,通過人才培養和演出實踐,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規律,探索研究相應的傳承模式和途徑。高等學校是傳承文化和知識的重要樞紐,因此在傳承地域文化這方面既是它的責任,也是它的義務,而且高校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完善的教學設施,專業的科研教師隊伍,嚴謹的教育教學體系,寬泛的傳承對象等是高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堅實有力的客觀條件。

二、山東大鼓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的發展探索

在高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山東大鼓作為教學資源融入到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建設中是非常切實可行的方法。通過培養大量高素質的欣賞者、熱愛者、接班人和傳承人,來提高整個社會的關注程度,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發展。我們分別從教材、課程、教學科研,校園文化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加強教學材料建設中國很多民間音樂都沒有正規的曲譜,只是依靠師傅口傳心授的方式,經過若干年的累積,才能出徒。山東大鼓亦是如此。很多曲目已經失傳,而流傳下來的少數曲目或是音響資料或是個人傳唱,曲調旋律模糊不清,根本不具備大眾傳唱學習的基本要求。山東藝術研究所王力主任根據自己多年從事民樂演奏的經驗以及對于民間音樂的深入了解,對山東大鼓進行了曲目的搜集和整理。現存曲目大略統計下來有200多首,有《草船借箭》《古城會》《寶玉探病》《西廂記》《包公案》《昭君出塞》等經典的段子。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完全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整理分類曲目,由易到難,按照專業課程和公共知識的兩個方向來整理編輯教材。這是實現山東大鼓進行傳唱最基本的條件。要真正實現山東大鼓便于傳唱,樂譜的精簡、分節和創新也是非常需要重視的環節。對于長篇曲目,可以效仿音樂家對于名曲的精簡方式,提取主要音符,縮減冗長拖腔,明確主旋律?;蚴遣捎眯祟}分節的形式便于大眾接受。山東大鼓內容和藝術形式的陳舊也造成了人們對它的放棄。這需要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和高校音樂工作者通過不斷地交流、教學、磨合,去糟粕留精華,掌握山東大鼓發展的藝術規律,舊曲譜新詞,逐步成就山東大鼓的內容創新和曲調創新。實現山東大鼓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課程內容的優化組合1、專業課程的設置。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納入專業課堂,作為技能課的訓練項目。由于音樂專業的表演和情感的個性化特征,音樂技能課都采取“一對一”的小課形式,這與山東大鼓自身的教學模式不謀而合,學生對于這種授課方式也非常適應。同時,聲樂、舞蹈和視唱練耳等課程的學習為山東大鼓提供了堅實的專業基礎。高校的音樂技能課形成了比較科學完善的教學體系,音樂專業的學生也具備了基本的音樂素養,對于山東大鼓的學習必將是事半功倍。2、相關課程內容的調整。山東大鼓歷史久遠,在曲藝發展史中其地位不可小覷。全國統一的教材包括中國傳統音樂、音樂美學,中國音樂史、音樂賞析等都因為各種原因,只是輕輕帶過,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比重,幫助學生熟悉山東大鼓的發展脈絡和流派風格,了解山東的文化概貌,刻不容緩。

(三)教學科研團隊的建設1、高校音樂教師專項曲種的培養提高。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師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和敏銳的音樂嗅覺。對于他們而言,學習專項曲藝種類遠比普通人要學得快,學得好。但是受到傳統西式教育的影響,對于民族音樂的教學能力和傳承意識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高校應該加強師資培養的意識,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比如進行民間采風、藝術培訓、學術研討、與劇團合作獲得實踐經驗等,形成傳承文化良好的學術氛圍。2、教學科研的發展需要專業人才的帶動。研究人員和表演藝術家的引進給高校的非遺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首先,專業人才進入一線教學,有助于推動正常的教學秩序,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其次,引領學術方向,形成研究氛圍,建立研究中心,創新課題,推動科研方面的發展。在豐富研究成果的同時,也促進了非物質文化的發展。作為山東大鼓傳承基地的山東管理學院,與濟南市曲藝團合作,聘請山東大鼓的傳承人閆雯和山東琴書的傳承人姚忠賢等藝術家作為音樂教育的專業教師。既保證了高校音樂教育對山東大鼓的學習和研究,也推動了整個社會對山東大鼓的關注。

(四)非遺特色的校園文化有意識地將山東大鼓的傳承融入校園活動中,加強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課和選修課,成立社團,舉辦文化節、藝術演出,進行采風和社會演出實踐等,將地域音樂文化的價值觀、審美特點和精神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讓更多的學生來認識和接觸山東大鼓,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三、結語

篇8

(一)網店本身的優勢

8848的老總王俊濤曾經說過:“如果錯過了互聯網,與你擦肩而過的不僅僅是一個機會,而是整整一個時代”。這充分說明了電子商務發展的緊迫性。網店正是適應這一發展的產物。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2011年上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截止2011年6月,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已達2.95萬億,同比增長31%,中國網購的用戶規模達1.73億,同比增長33.1%。2013年1月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2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截2012年12月,實際運營的個人網店數量達1365萬家。以上數據表明電子商務其本身具有極大的優勢,網店已經成為消費者日常購物的一種重要組成渠道。

1、開店成本低

建立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實體店是比較困難的,資金、人工、裝潢、營銷、管理等基本條件缺一不可,對于客戶、環境乃至時機的要求也不小,面臨著競爭壓力,經營風險較高。網店可以大大降低開店門檻的限制,使銷售和管理工作相對簡單。網上開店綜合成本較低,許多電商平臺提供租金極低的網店,有的甚至免費提供。店家可以根據顧客的訂單進貨,減少庫存。網店的宣傳可以直接在網絡上進行,資金雄厚的店主可以選擇付費的網絡宣傳,而資金薄弱的店主將網店裝飾好,就是產品最好的宣傳了。網店對于門面的要求也很低,不用當街的商鋪,有一些安全、方便的貨物存放空間即可。許多網店甚至是在店主家中開設的,基本不需要另外付店面租金、水、電、管理費等。網店經營不需要專人時時看守,節省了人力方面的投資。這些優勢和實體店相比都大大降低了開店的成本。

2、經營方式靈活

網上開店不需要實體開店那樣必須要經過嚴格的注冊登記手續,省去不少精力。網店對于經營者的要求也比較低,既可以全職經營,也可以兼職經營。開店者只要會打字,會簡單的電腦操作,即使不善言辭,也不會受到過多的影響。同時,網店營業時間也比較靈活,既可以在白天上班時間,也可以在晚上和周末休息時間做生意,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都可以不停地運作。即使店主有事離開,消費者可以直接登陸網站進行購物,只要店主可以及時對瀏覽者的咨詢給予回復一般不會不影響經營。網店經營也基本不受空間限制,只要經營者愿意,可以在網店中擺上成千上萬種商品。

3、影響范圍廣泛

網店開在互聯網上,只要是能上網的人群都有可能成為商品的瀏覽者與購買者,這個范圍可以是全國的網民,甚至全球的網民。只要網店的商品有特色,宣傳得當、價格合理,經營得法,網店每天將會有不錯的訪問流量,大大增加銷售機會,取得良好的銷售收入。而普通的線下商店經常要考慮到地段、人流量,考慮到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擴大宣傳的范圍,并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提高自己店鋪和產品的影響力。

(二)非遺類網店的優勢

1、是非遺最直接的宣傳方式

非遺類網店的建立其實也就是非遺最直接的宣傳方式。消費者購買的決策過程包含大量信息收集獲取過程,是一種高度卷入的消費行為。網店對非遺產品的介紹被消費者主動獲取、比較、購買和使用的過程是對非遺最好的宣傳和介紹,相比和消費者沒有直接關系的非遺新聞報道和展覽宣傳更能達到深入人心的目的,可以說非遺類網店是營銷方式,更是宣傳手段。2013年5月,有126年技藝的非遺項目“吳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在天貓商城上的官方旗艦店正式開業。在短短6個月,其在天貓、京東、1號店、亞馬遜、當當等電商平臺線上擁有近10萬人的網絡顧客,銷售額近400萬元,產品已遍及全國所有省份。在吳裕泰網店,傳統窨制工藝制作出的茉莉花茶銷售占比超過40%,顧客的年齡更是以25歲至35歲的年輕人為主。利用網店,吳裕泰將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給了更多的人,并使這項非遺的傳承有了更多的保障。玉屏簫笛通過網店傳播的案例也較為成功。玉屏簫笛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致而著稱。但是,隨著西洋樂器在我國的盛行,玉屏簫笛的雕刻工藝似乎已經不再讓人熟知。作為簫笛傳承人劉澤松老人在女兒的幫助經下開始在網絡上做生意。通過網店圖文結合的介紹、相關鏈接的推薦和購買者熱情洋溢的評價等,更多的人了解了這個產品。目前其淘寶店鋪級別已經升到四鉆,好評率百分之九十九點六,客戶范圍不但在國內各地都有,甚至還有不少海外的客人。

2、幫助傳承人解決生活和生產經營問題

由于手工藝的獨特個性,很多非遺的傳承人依靠家庭作坊生產經營,同時也要兼顧銷售,往往勢單力薄、顧此失彼,生活也較困難,更加不利于非遺技藝的傳承。網店是傳承人解決生活和生產經營問題的好幫手。它是一個隨時開放的平臺也簡化了銷售環節。傳承人可以專心生產,將展示銷售交給網店,省去了開店的資金、看店的精力和來回奔波的勞苦。借助網上銷售,玉屏簫笛傳承人劉澤松老人從銷售困難到年收入達10多萬元。2013年,有著長達160歲的技藝年齡的非遺技藝--內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通過尚履商城(由內聯升開辦的獨立域名網站)、淘寶、京東、1號店、天貓、亞馬遜、QQ網購、當當、蘇寧易購等平臺,線上銷售額超千萬元。上海非遺江灣面花淘寶店中,一個面人藝術品的價格可以高達千元,并成為買家們認為值得收藏的藝術品,使傳承人完全可以依靠非遺技藝生存,并專心從事非遺生產。

3、提升網店的品牌和文化魅力

雖然不少非遺被現代社會所遺忘,但是其人類文化瑰寶的屬性不能改變其文化的價值。非遺類的產品是歷史的產物,其質量、功能都經過了多年的考驗,產品本身具有較高的價值,和市場一些偷工減料的假冒偽劣產品區別很大。“一雙內聯升布鞋的棉花可以做棉被,制鞋的線是用麻繩蘸著水搓的,就連粘鞋底用的材料都是高筋粉調制的糨糊,可食用”,“一雙‘一’字底布鞋每平方寸不多不少正好81針,整雙鞋至少2100針,納成后還要放到沸水中浸泡再以棉被包嚴熱悶,而后捶平、整電子商務形、曬干”。這樣的品質使內聯升在清朝是官員的必備,在近代是名人的摯愛,在當代也是名流的選擇。一個具有龍泉寶劍非遺傳承人稱號的網店和眾多寶劍網店在崇尚品質和文化的消費者眼中是不一樣的。這樣的歷史和品質為網店的品牌和文化內涵打下了基礎。非遺的金字招牌是網店提升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武器。

二、非遺網店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專業銷售商少,商品種類不齊我國是非遺大國,非遺的種類眾多。但是在通過對淘寶網、京東、一號店等為代表的電商店鋪進行搜索時,我們能夠找到有非遺店鋪標志的相關店鋪并不多,產品數量也非常有限。在可以找到的非遺類網店中,它們一般建立時間短,銷售量較低,店鋪的級別不高,市場消費氣候尚未充分形成。位于淘寶網中搜索結果榜首的一家“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店鋪做得算是較為專業與文化氣息的,但是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的專業店鋪在電商平臺上非常稀少,相比較于我國數量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絲毫不能匹配。同時,還有大量的非遺產品由于傳承人的意識問題、精力問題、電商操作能力問題等而難以尋覓到相關網店,非??上?。

(二)商品分類無針對性、檢索困難

搜索引擎是網站建設中針對“用戶使用網站的便利性”所提供的必要功能,同時也是“研究網站用戶行為的一個有效工具”。高效的站內檢索可以讓用戶快速準確地找到目標信息,從而更有效地促進產品/服務的銷售。通過考察,我們發現在淘寶網等一系列電商平臺上,大多非遺商品不但不具有自己的專門網店,連特有的搜索分類都不規范。除了少數在專門的非遺類店鋪或標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標簽外,大部分分布在各種類型的店鋪里,與普通工藝品、家居飾品以及書刊/雜志/報紙等混合銷售。這種缺乏針對性的分類不但使消費者很難準確搜索到想要購買的非遺商品,甚至不能識別哪些是非遺商品。從網絡營銷的環境看,搜索引擎營銷的環境發展為網絡營銷的推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向終端客戶傳遞信息的重要環節,而硬件設備、檢索工具的不夠完善與缺失,阻礙了非遺商品的展示和銷售。

(三)缺少品牌、難辨真偽

從各大電商平臺網店看,非遺商品的來源與出處并不詳細,有的還與之不符。這對于非遺來說,既不能保證商品的真偽,同時也將不利于其宣傳。網店不光是銷售的工具,更是宣傳的平臺。品牌是人們對一個企業及其產品、售后服務、文化價值的一種評價和認知,是一種信任。消費者或用戶通過品牌,通過對品牌產品的使用,形成滿意,就會圍繞品牌形成消費經驗,存貯在記憶中,為將來的消費決策形成依據。被國家和各地認可的非遺本身就是品牌及精品。很多網店雖然是項目本身的機構或傳承人建立,但是卻忽視了非遺這個“品牌”,將手工精品當普通產品賣,和那些依靠機器生產的現代產品一起競爭,不但沒有宣傳非遺的精髓,還可能因為價格和精細程度等問題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一些非遺類的網店,由于地域原因,不被廣大顧客了解,但是店主也缺乏品牌傳播意識,使產品的銷售范圍只能局限于附近較小的范圍,不利于非遺產品的品牌化發展。而一些網店中原本不是真正非遺產品,卻看到了非遺的巨大價值,打著非遺的招牌,讓消費者分不出什么是真正的產品,什么是類似產品,上過一次兩次當后,對網店就不再信任了。這種情況也使非遺的宣傳遭到破壞。缺少品牌導致了非遺網店難以突出,真假難辨。

(四)商品介紹簡單粗糙、缺乏文化底蘊

從搜索到的非遺類網店中可以發現不少非遺商品信息的編寫簡單,沒有深入說明非遺的歷史、特色,缺乏文化內涵,和普通產品無法區別,不能夠有效宣傳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屬性是非遺類網店的核心內容,如果不能突出其特點,不能充分體現其巨大的魅力,不但不能為非遺的宣傳和發展出力,還難以為提升產品銷售。

三、非遺網店的建設建議

(一)完善介紹,提升產品內涵

通常消費者在意識到自身需要某種商品時,也是消費者購買行為的開始,這種需求可能是由于外界某種刺激而導致的結果,也可能是由于自身生理活動而引發的結果,還可能是內外兩種條件共同作用引起的結果,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于基本生活產品的需要,更將目光投向精神文化的需求。而承載著人類歷史、智慧的非遺類產品不但質量上乘,外形獨特,而且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網店具有較好的空間優勢和多媒體傳播手段,可以利用圖片展示非遺精美的作品、復雜的工藝,利用文字介紹傳承人高超的技藝,利用非遺項目產生和發展中發生的動人故事打動消費者。同時網店的風格和整體氛圍也要符合不同的非遺產品特點。網店的介紹也要設法找到歷史和現代的結合點,貼近現代生活,引導消費者了解非遺、熱愛非遺,進而購買產品,使用產品,最后達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

(二)強化分類,優化升級檢索

開展電子商務需要按照互聯網的特定手段展開,產品的定位、關鍵詞的選擇等異常關鍵。詳細的分類將商品“對號入座”,不僅能夠方便消費者們更好的選購,同時也優化了工作效率。優化“關鍵詞”檢索可使消費者能夠輕松、容易檢索到相關的非遺商品。網店經營者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軟件運用能力,充分運用平臺和特定的軟件幫助自己收集用戶資料、用戶偏好、提升對信息進行組織和處理的能力,全面提升非遺類網店的經營技能。

(三)打造“非遺”品牌

非遺類網店從建立到成熟,品牌的作用將是不可忽視的。非遺類網店的經營者要積極加強“非遺品牌網店”的建立,一方面提升非遺項目本身的形象,一方面提升網店的知名度,從而提高銷售效率。同時,在弘揚傳統技藝的同時還要結合創新發展,努力提高非遺對消費新生代的品牌吸引力。

(四)整合非遺類銷售商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一级a在免费线看久久 | 在线观看黄V免费网站免费 亚洲视频在线香蕉 | 日韩中文精品在线 | 尤物网亚洲综合在线看黄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性爱女色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