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3 10:11:2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產后康復訓練培訓,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6月下旬,籌備兩年的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舉行落成儀式。
作為和睦家醫療集團的第一家專科醫院,該儀式吸引了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等重量級人物出席。其開業如此引人矚目,很大程度上因其是當前政策號召的最佳實踐者。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馬曉偉在今年全國康復醫療工作會議結束后,第一時間指出,要重視康復醫學發展,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尤其是康復醫療和高端醫療領域。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正是兩者的結合。
在中國成立15年來,和睦家醫療集團已在北京、上海、無錫等地設立了多家醫院和診所。康復醫院的落成,是和睦家在發展預防醫學、臨床醫學之后,進軍康復醫學的一次重要嘗試。至此,和睦家醫院的醫療服務已延展至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的全部環節。
據悉,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建筑面積16000平方米,設計床位數100張,總投資3600萬美元。醫院將秉承和睦家醫療的高品質和高標準服務理念,引進國際化康復團隊,提供伙伴式康復服務,采用一流康復設備。醫院提供全覆蓋的康復醫療服務,包括神經康復、骨科康復、心臟康復、孕期及產后康復、兒童康復和其他特色診療服務。
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由國際著名康復專家Joel A.Delisa教授擔任名譽院長,國際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學會候任主席勵建安教授領銜醫療團隊,國內知名神經外科專家凌鋒擔任首席神經康復醫學顧問,著名心血管專家胡大一教授擔任首席心臟康復醫學顧問。
國內康復人才欠缺,是Delisa教授最為擔心的問題。他指出,醫院的發展需要政策大環境的支持。勵建安表示,目前醫院正尋求具有國際工作經驗的康復醫師加入團隊。“相信在優秀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醫療團隊在兩年內能夠基本夯實。”勵建安希望,醫院能成為康復醫師的培訓基地,把高質量的醫療水平通過培訓的方式,擴散到更多的醫院。
康復治療需要團隊合作,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將為每一個個案建立有效的康復團隊。團隊成員包括:患者前期的治療或手術醫生、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護士團隊、營養師、心理治療師、志愿者等成員。
【摘要】目的探討產后盆底肌肉康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為產后保健指導提供臨床依據。方法選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分娩產后42d的產婦200例,均接受產后盆底肌肉康復治療,按照依從性評估結果分為對照組83例(依從性好)和觀察組117例(依從性差),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產婦遵醫行為依從性的影響因素。結果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對照組產婦康復認知率、醫務人員督促率、家屬監督率、文化程度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多元素Logistic回歸性分析:產婦康復認知、醫務人員督促、家屬監督、文化程度是產婦遵醫行為依從性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結論產后盆底肌肉康復治療依從性與產婦康復認知、醫務人員督促、家屬監督、文化程度等因素有關,臨床應積極加強對產婦的健康教育,醫務人員及家屬做好監督工作,提高其治療依從性。
【關鍵詞】產婦;盆底康復;依從性;影響因素
盆底功能障礙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婦產科疾病,以盆腔器管脫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和生殖道損傷為主,尤其產婦,產后常易導致盆底肌肉松弛,引發該病[1]。有研究表明,產婦產后通過接受盆底肌肉康復治療,有利于預防該病的發生,但多數產婦雖進行盆底肌肉測評,且結果顯示需接受治療,仍由于多種因素影響而拒絕治療,因此分析其影響因素對指導康復治療工作執行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旨在探討產后盆底肌肉康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為產后保健指導提供臨床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分娩產后42d的產婦200例,均接受產后盆底肌肉康復治療,按照依從性評估結果分為對照組83例(依從性好)和觀察組117例(依從性差)。本研究經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年齡20~40歲的產婦,且產后時間≥42d;產后盆底肌肉測評需盆底肌肉康復治療且可接受;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性疾病;存在盆腔急性感染、陰道異常出血者;有精神病病史者;④拒絕或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2調查方法
所有產婦產后42d均給予常規盆底肌肉測評,并對其進行相關盆底康復治療指導(如適當運動、自我訓練等指導),同時通過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自制的《產后產婦資料調查表》采用咨詢、問診、觀察等方式收集資料,包括年齡、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居住地等基本資料,附表包括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自制《產后盆底肌肉康復治療認知問卷》(評估盆底肌肉康復治療認知情況)等,記錄醫務人員督促、家屬監督等,在調查前開展預調查、調整部分問卷的內容等使其通俗、易懂且符合本研究的目的和需求,經統一培訓的調查員采用統一指導語向產婦講解調查須知,取得同意后指導其進行填寫,完畢后復查,確認是否填寫完成、有無缺失項、所填寫內容是否與問題相對應等,對缺漏或填寫不明確等及時更改或補全。
1.3觀察指標和判定標準
產婦在治療后采用電話、復診等方式隨訪3個月,采用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自制《產后盆底肌肉康復治療的遵醫行為調查表》評估遵醫行為依從性,統計分析所有產婦的臨床資料、遵醫行為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其中年齡分界值為30歲,分娩方式包括陰道分娩、剖宮產,居住地包括城市、農村,文化程度包括高中及以上、初中、小學;《產后盆底肌肉康復治療的遵醫行為調查表》采用5級評分法(1~5分),包括正確康復訓練動作、適當活動、定期復查等,共12個問題,總得分60分,得分越高代表依從性越高,>48分為完全依從,36~48分為依從,<36分為不依從,完全依從、依從者歸為依從組;《產后盆底肌肉康復治療認知問卷》采用5級評分法(1~5分),包括盆底康復基本知識、康復訓練動作、盆底肌肉危害等,共12個問題,總得分60分,得分越高代表依從性越高,≥36分為合格,<36分為不合格[3]。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珋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產婦遵醫行為依從性的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單因素分析
對照組產婦康復認知率、醫務人員督促率、家屬監督率、文化程度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兩組年齡、分娩方式、居住地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2.2多元素分析
產婦康復認知、醫務人員督促、家屬監督、文化程度是產婦遵醫行為依從性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
3討論
妊娠分娩是一種正常的人類生命活動,由于孕婦隨著妊娠其子宮不斷增大,會對盆底組織的結構及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孕婦在分娩后可導致的盆底功能降低或受損,易增加尿瘺、子宮脫垂等盆底功能障礙并發癥的發生,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有研究表明,盆底肌肉康復治療可通過有效鍛煉盆底肌肉以改善產婦產后的盆底功能,有利于預防該病的發生[4]。劉海靜等[5]研究表明,盆底肌肉康復治療雖可有效改善產婦產后的盆底功能,但在實際工作中,有較多產婦由于多種因素影響而未能有效接受或依從康復工作,導致該疾病的發生,嚴重影響產婦產后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對照組產婦康復認知率、醫務人員督促率、家屬監督率、文化程度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產婦康復認知、醫務人員督促、家屬監督、文化程度是產婦遵醫行為依從性的獨立影響因(P<005)。該結果表明多數產婦產后盆底肌肉康復治療的遵醫行為依從性較差,且與上述因素有關。考慮其原因可能為,康復認知、文化程度低的產婦對妊娠分娩對盆底功能的影響及其不良影響認知不足,不重視康復治療,且可能由于對康復治療相關知識不了解,未能正確有效地執行,從而導致依從性差。因此,應積極加強對產婦進行相關知識的知識宣教,增加產婦對盆底肌肉康復治療的認知和重視程度,并積極指導產婦掌握相關盆底肌肉康復治療措施,使其積極主動參與。缺乏醫務人員督促、家屬監督者可能是由于產婦剛經歷分娩,仍處于恢復期,且由于對盆底疾病緊張、焦慮或因康復治療涉及隱私部位而羞澀等,導致未能有效遵從康復治療工作的進行。因此,在康復過程中,醫院應努力給產婦提供一個安靜整潔、健康舒適的康復環境,并積極引導產婦調節自身心理狀態和加強對產婦的督促,同時應積極與產婦家屬溝通并取得其同意,指導家屬監督或陪同產婦進行相關康復治療,以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等情緒,使產婦積極配合康復治療。綜上所述,產后盆底肌肉康復治療依從性與產婦康復認知、醫務人員督促、家屬監督、文化程度等因素有關,臨床應積極加強對產婦的健康教育,醫務人員及家屬做好監督工作,提高其治療依從性。
參考文獻
[1]王曉陽,楊麗霞,覃愛開,等.66例初產婦產后盆底康復認知與需求調查分析[J].護理學報,調查研究,2013,20(9):35-37.
[2]張雪梅,譚清元.107例產婦對產后盆底康復認知與需求調查分析[J].重慶醫學,2015,44(16):2267-2268.
[3]鄭惠容,成金煥,王麗,等.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心理狀況及盆底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15):2306-2307.
[4]吳濤,王忠民,李海英.產后尿潴留高危因素及盆底康復技術對其療效的分析[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3,22(10):807-811.
【關鍵詞】 腦性癱瘓
摘要:目的:為了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腦性癱瘓(腦癱)康復模式,于2000年~2002年對腦癱實施了傳統醫學康復的臨床治療對照研究。方法:對6個月~7歲的150例腦癱患兒選用Bobath、上田正法的物理治療(PT)與作業治療(OT)、語言治療(ST),配伍針灸、按摩、水療、中醫辨證施治等傳統醫學康復措施,以《小兒腦癱家庭康復手冊》和《小兒腦癱家庭康復按摩VCD》為教材,對患兒家長進行定期培訓、指導。結果:傳統醫學康復組100例近期(3個月)效果顯著,大運動發育商(DQ)、精細動作DQ、運動發育指數(MQ)、小兒腦癱運動量表(GMFM)治療后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或P<0.01。遠期效果(9個月)穩定,傳統醫學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西醫康復訓練組,t=6.926,P<0.01。傳統醫學康復組頭顱CT腦萎縮、軟化、白質發育不良者,治療后有25.92 %好轉或正常,西醫康復訓練組有2.56 %好轉或正常,兩組有非常顯著性差異,t=4.106,P<0.01。結論 : 傳統醫學康復配合西醫康復訓練效果顯著,既改善了腦病損傷區的神經細胞功能,抑制了異常運動模式與異常姿勢反射,又實施了持久的家庭傳統醫學康復,提高了患兒的生存質量與生活自理能力。
關鍵詞:腦性癱瘓;物理治療;傳統醫學;康復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簡稱腦癱(CP)是指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而引起的非進行性的運動障礙與姿勢異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行為異常及感知覺障礙。隨著神經生理學的發展,物理治療可用更多的干預方法與輔助用具來改善及誘導腦癱患兒的動作發展,可使嬰兒腦癱各方面的功能趨向正常化。但對幼兒、學齡前腦癱患兒,單一的訓練或針灸、中藥、西藥等都難以完全康復。為了尋求更佳的康復方法,我們探討傳統醫學康復對腦癱患兒的治療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1988年全國小兒腦癱會議制定的診斷及分型標準〔1〕將2000年~2002年住院的CP患兒150例,隨機分為兩組。傳統醫學康復組(治療組)100例,其中男78例,女22例;6個月~3歲46例,3~7歲54例;痙攣型66例,手足徐動型13例,肌張力低下型10例,混合型11例;輕度CP 23例,重度CP 77例。西醫康復訓練組(對照組)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6個月~3歲17例,3~7歲33例;痙攣型30例,手足徐動型9例,肌張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5例;輕度8例,重度42例。治療組頭顱CT檢查有器質性病變者81例,以腦萎縮、局限性腦軟化灶、腦白質發育不良等為主要改變;對照組CT有器質性改變者39例。兩組病因的產前因素以宮內窘迫、早產、多胎、宮內胎兒發育不良等為主;產時因素以難產、妊高癥、產鉗或胎吸助產等為主;產后因素則以新生兒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期的顱內感染、顱內出血、核黃疸等為主。兩組的一般資料經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100例實施傳統醫學康復治療配合西醫康復訓練,對照組50例僅給西醫康復訓練與神經營養藥物治療。
1.2.1 西醫康復訓練與神經營養藥物治療
腦細胞功能代謝藥物治療:給予含小分子多肽、多種氨基酸的腦多肽4 mL加入10 %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20 d為1個療程,一般用60 d。療程之間休息15 d。部分患兒給予改善腦微循環藥物:東莨菪堿注射液,按0.03~0.06 mg/(kg・d)加入10 %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據患兒甲襞微循環異常程度適當調整用量,連用20 d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60 d。療程之間休息15~20 d。
西醫康復訓練:(1)物理治療(PT):對每一位腦癱患兒進行主要障礙分析,制定出近期、遠期康復目標。選擇性地應用Bobath、NDT的PT方法,制定出個體化康復方案。據患兒的體質、年齡每天訓練1~2 h,3個月為1個療程。(2)作業治療(OT):如有精細動作障礙的選擇OT,并制定出個體化的OT方案。(3)語言治療(ST):如有語言障礙的患兒進行相應的ST訓練,包括語音訓練、語言理解能力訓練、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認知訓練,每天30 min,3個月為1個療程。
1.2.2 傳統醫學康復療法
針灸療法: (1)頭針療法:自擬“腦癱頭部九針療法”,即頭部正中線三帶針區、雙運動區、足運感區、平衡區。進針后,快速捻針3次,留針4 h。隔日1次,治療10次休息15~20 d,30次為1個療程。(2)體針療法:如有明顯的異常姿勢或四肢肌力低下或肌張力增高者,選督脈十三針法、華佗夾脊針法、醒腦開竅針法等,每周2次,治療10次休息20 d,20次為1個療程。(3)水針療法:選用麝香注射液,維生素B1、B12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選穴啞門、腎俞;風池、足三里;大椎、內關。隔日1次,每次選一組穴,三組穴交替應用。每注射治療10次休息15~20 d,30次為1個療程。
中醫推拿按摩法:對腦癱實施循經點穴按摩法、足底按摩法、健脾益氣按摩法、捏脊療法、促進肌力恢復按摩法以及關節活動度按摩法等10種手法,每日20~40 min,3個月為1個療程。
中醫辨證施治法:①肝腎陰虛型(相當于痙攣型腦癱),選六味地黃丸加減。②脾腎兩虛型(相當于肌張力低下型),選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湯加減。③陰虛風動型(相當于手足徐動型)選大定風珠加味。服用15~20 d為1個療程,休息15 d,根據病情可再用1~2個療程。改善四肢肌肉及末梢神經的營養代謝:用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中草藥水煎進行中藥浴式水療,水溫34 ℃~37 ℃,每日1次,每次15~20 min,連用3個月。
1.2.3 家庭醫學康復
腦癱患兒經住院治療3個月后,出院后需進行家庭康復按摩與訓練。為家長提供《小兒腦癱家庭康復手冊》和《小兒腦癱家庭康復按摩VCD》,對患兒家長進行定期培訓、定期指導訓練,每周1次,連續2~3個月。定期隨訪,1個月1次,主要隨訪患兒生活自理能力(ADL)。每3個月進行1次療效評估。
1.3 療效評估方法
大運動功能評估(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2〕,該量表共80項評定指標,分5個功能區。Ⅰ:臥位運動及部分原始殘存反射、姿勢反射的建立。Ⅱ:爬與跪的運動。Ⅲ:坐位運動結合平衡反射的建立。Ⅳ:站立運動。Ⅴ:走、跑、跳及攀登運動。運動發育指數(Motor quotient,MQ),參照中國兒童運動能力發育年齡標準〔3〕,對大運動與精細動作能力進行測試。同時進行蓋什爾發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的大運動、精細動作測試。頭顱CT、腦電圖、微循環檢查也作為療效評價的內容。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的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進行GMFM、MQ、DQ的評測,該測量全部由專職評估醫師進行。CT及腦電圖在治療前及治療后6個月、12個月進行檢查〔4〕。
1.4 統計方法
所有資料均用SPSS 10.0統計軟件處理,兩樣本均數比較用t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顯效:MQ、DQ較治療前提高15分,GMFM相應功能區分及實際得分增加兩個標準差,伴有異常腦電圖的恢復或CT表現為腦萎縮、腦軟化灶減輕或轉正常。有效:MQ、DQ較治療前升高10分,GMFM相應功能區分及實際得分增加一個標準差,伴異常腦電圖有好轉或轉正常或頭顱CT器質性病變有改善。無效:MQ、DQ提高<10分,GMFM相應功能區分及實際得分無增加,CT及腦電圖無改變。
2.2 治療結果
治療6個月時,治療組顯效38例(占38 %),有效40例(占40 %),總有效率達78 %。對照組顯效6例(占12 %),有效15例(占30 %),總有效42 %。兩組比較t=5.302,P<0.01。出院后進行9~12個月隨訪,治療組顯效42例(占42 %),有效38例(占38 %),總有效率80 %。對照組顯效5例(占10 %),有效11例(占22 %),總有效率32 %,t=6.926,P<0.01。其頭顱CT片復查(治療6個月),腦萎縮、局限性腦軟化灶好轉或恢復者,治療組21例,占25.93 %(21/81);對照組1例,占2.56 %(1/39),t=4.106,P<0.001。
影響療效的因素有年齡、病情、腦癱類型等。1~3歲組有效率較3~7歲組高,t=2.757,P<0.01。輕度CP療效優于重度,痙攣型CP療效優于手足徐動型 、混合型。其兩組治療前后MQ、GMFM評定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MQ、GMFM量表評價(略)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
不良反應觀察結果,針灸治療后有3例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手足徐動癥狀加重,停止針灸后2周均恢復。靜脈點滴東莨菪堿后,絕大部分患兒可以耐受,僅有個別患兒有短暫的面紅、煩躁、口干、食欲差,停藥后自然恢復,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腦癱是繼小兒麻痹之后,影響兒童身心健康較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據報道我國小兒腦癱患病率為1.8 ‰~6.0 ‰〔3〕。腦癱康復的特點是見效慢、療程長、花費高。據我國國情我們選擇了醫院?家庭的中西醫結合康復方法,實施了醫院內的全面評估與診斷,找準患兒的主要障礙,制定切實可行的康復目標,短期住院,全面康復治療。然后轉為門診康復,對腦癱患兒家長進行康復訓練、按摩手法的定期指導、定期培訓。家長積極配合參與,堅持長期的家庭康復訓練,以保證臨床效果的鞏固。最終達到提高患兒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質量。
本研究結果表明,傳統醫學康復對腦癱患兒的康復效果優于單純現代醫學康復。治療組隨訪9~12個月時達生活自理及全面康復者占42 %,而對照組僅有10 %。令人樂觀的是腦癱患兒腦萎縮、局限性腦軟化灶在康復治療6個月就有25.92 %恢復或好轉,而對照組僅2.56 %,充分顯示了傳統醫學康復在腦癱康復中的重要作用及意義。配合家庭康復按摩訓練能明顯鞏固康復效果,中西醫結合發揮了優勢互補的功效。
據報道痙攣型腦癱患兒四肢因長期痙攣而發生肌肉的供血供氧障礙,營養代謝障礙,肌細胞的變性,四肢運動、感覺神經脫髓鞘變性〔5〕。這些障礙是影響腦癱患兒肌力恢復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們在正規的水療中加用了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中草藥,以加強對四肢肌肉、神經的營養改善,起到了良好的肌力恢復作用。康復訓練也是腦癱患兒康復的必要手段,以達到抑制異常姿勢與異常運動模式,促進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功能的恢復。
傳統醫學康復補現代康復之不足,通過針灸刺激神經系統,經大量、多次信息刺激傳遞促通了神經傳導通路,既加速了腦細胞的修復、發育,又抑制了異常姿勢反射,促進正常運動的發育。中醫的辨證施治,滋補肝陰以柔經通絡、補腎健脾以強筋壯骨助肌力恢復,通過調整人體氣血功能,達到陰陽平衡。中醫的推拿按摩手法與康復訓練不同,補充了訓練的不足,起到了很好的協同作用,在運動平衡功能恢復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家庭康復是療效鞏固的基本保證。患兒經住院治療3個月后,腦神經、肌肉營養代謝已得到顯著改善,運動功能明顯恢復。6歲以前兒童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庭中度過,腦癱患兒在家庭這個環境中進行康復訓練會感到安全、溫暖,有利于運動功能得到最大恢復。我國絕大多數腦癱患兒生活在農村,能進入醫院進行康復的患兒微乎其微,受到交通、醫療費用等客觀條件限制。因此家庭康復既保證了康復治療的長期性、廣泛性、實用性,又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時間。本研究結果也顯示了此項康復的重要性。治療組遠期效果穩定,總有效率80 %;對照組遠期效果不穩定,有效率由近期的42 %降低至32 %。
本研究結果還提示,腦癱康復要做到三早,則效果會更好。年齡越小效果越佳,病情越輕、并發證越少效果越好。隨著年齡的增大,若得不到及時、正規的康復治療,其肌腱攣縮、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等并發證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重,恢復的機會就越小。所以腦癱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國外報道若在6個月前被診斷并給予干預治療,96 %可達正常化〔6〕。
參考文獻:
〔1〕林慶.全國小兒腦癱座談會紀要[J]. 中華兒科雜志,1989,27(3):162.
〔2〕Russell BJ,Rosenbaum PC,Cadman DT,et al.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a Means to Evaluate Effect of Physical Therapy[J].Der Med Child Neurol,1989,31:341.
〔3〕吳同申,孟茜,周玉江.腦性癱瘓的手術治療進展[J].中國康復,1996,11(2):82.
〔4〕劉振寰,宋智華,杜乃強.后天性小兒智力低下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12):730-732.
【摘要】 目的: 探討腦性癱瘓早期干預模式對早產兒發育及預后的影響。方法: 早產兒434例(除外先天畸形和遺傳代謝性疾病)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干預組早產兒出院后于家中在早期教育的基礎上重點強化按摩、體操、動作和主動運動訓練,出現運動異常者早期進行綜合康復訓練;常規組只接受常規保健指導。結果: 1歲時干預組早產兒智力發育指數(MDI)和運動發育指數(PDI)均高于常規組(P
【關鍵詞】 腦性癱瘓; 早期干預; 嬰兒,早產; 智力; 運動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erebral palsy early intervention model on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premature infants.Methods: Four hundred and thirtyfour survived premature infants,excluding those with congenital deformity and hereditary metabolic diseases,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intervention group and routine care group. The infan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massageexercise and active motion training on basis of early education at home after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All infants with abnormal motion manifestations were given appropriat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In the routine care group,infants received routine care only. Results: At the age of 1, the average scores of 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 and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 (PDI)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routine care group (P
[Key words]cerebral palsy;early intervention;infant, premature;intelligenc; motion
早產作為腦癱、智力低下的重要高危因素已被國際公認。國外報道,早產、低出生體重對兒童智能和行為發育均有明顯的長期消極作用[1],存活早產兒中有7.8%的智力低于正常[2];國內研究提示,早產兒的傷殘率和腦癱患病率呈增加趨勢[3]。2001年4月~2004年12月,對早產兒實施以強化動作和運動訓練為主的早期綜合干預方案,創建了產科與兒科結合,新生兒科與兒童保健科結合,兒童保健科與康復科結合,醫院與社區結合的腦性癱瘓早期干預模式[4],以觀察早期干預模式對早產兒發育和預后的影響。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收集胎齡不足37周(除外先天畸形和先天遺傳代謝性疾病)存活早產兒434例,常規育兒組(常規組)家長無意愿參加早期干預指導的早產兒215例,早期綜合干預組(干預組)家長積極參加早期綜合干預的早產兒219例。
1.2 方法
1.2.1 干預組管理及運轉程序
1.2.1.1 孕期
開設孕婦學校進行產前教育,使孕婦了解孕期保健及相關醫學知識,減少和避免高危因素對胎兒的損傷。 產科開展胎兒生長發育監測和干預,對有先兆流產的孕婦進行促胎兒肺成熟治療。
1.2.1.2 新生兒期
新生兒科特設早產兒室,由專職醫護人員進行治療護理。每名早產兒出院前,由專職醫師向家長交代早期干預的目的和內容,取得家長同意的,發放家長信,介紹干預方法和資料,并發放早產兒復診卡,預約其于糾正胎齡滿40周時回新生兒科復查,再次進行新生兒行為神經測查(NBNA),填寫登記表,同時通知兒童保健科接診,轉入兒童保健科。
1.2.1.3 嬰兒期
由兒童保健科負責早產兒的隨診檢查及早期干預,并建立早產兒觀查記錄冊。預約每位早產兒定期返院進行生長發育、營養狀況和神經運動檢查。糾正月齡6個月前為每月檢查1次、6個月后基本正常者改為每兩月1次,異常者仍為每月1次。從出院后1~2周開始,在對早產兒進行全面早期教育[4]的基礎上重點進行強化運動訓練,包括撫觸、全身穴位按摩、被動體操,每天2次,每次5~15 min。并依據嬰兒運動發育規律做俯臥抬頭、拉坐、翻身、獨坐、爬行、站立、行走的主動運動訓練。在檢查中早期出現肌張力異常、姿勢異常、翻身異常及運動發育落后者及時轉康復科行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定期組織家長接受培訓,指導早期干預訓練內容,及時反饋家長意見,做好家長心理指導,并提供交流、咨詢場所。
1.2.1.4 康復及追蹤工作
康復科負責早期出現異常神經癥狀兒童的門診康復和家庭康復指導工作。腦癱兒童須經神經科醫生確診后轉入大連市兒童腦癱康復中心治療。社區服務中心(衛生防治站)協助早產兒的追蹤工作,定期對兒科醫務人員舉辦學習班,培訓早期篩查、診斷的知識,便于在新生兒訪視及預防接種體檢時早期發現問題,并填寫高危兒轉診卡及時轉診。
1.2.2 常規組管理及運轉程序
孕期和新生兒期 宣教、指導、治療方案與干預組相同,出生后接受相同的喂養、護理和嬰兒保健指導。3、6、9及12月做神經運動功能檢查,1歲時做智力測查。
1.3 神經運動功能檢查
采用AmiolTison方法[5]及Vojta神經反射檢查法[6]。
1.4 智力測查
采用中國標準化貝來量表,測定智力發育指數(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和運動發育指數(psychomotive development index PDI)。評價標準[7]:≥130分為非常優秀,120~129分為優秀,110~119分為中上,90~109分為中等,80~89分為中下,70~79分為臨界狀態,≤69分為智力缺陷。腦癱診斷按《實用兒科學》第7版標準[8]。
2 結果
2.1 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在男女比例、胎齡、出生體重、胎數以及圍產期孕母和新生兒情況的差異均無顯著性(P>0.5),見表1和表2。干預組和常規組各發生HIE 19例和15例,顱內出血16例和17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資料具有可比性。表1 干預組和常規組臨床資料比較(略)注:(1)為χ2值,(2)為t值;括號內為發生率(%)。表2 干預組和常規組孕母情況和新生兒出生后窒息情況比較(略)注:異常妊娠包括胚亡,習慣性流產,死胎、死產等;孕期并發癥包括妊高癥、糖尿病、其他內科合并癥。
2.2 1歲時MDI和PDI分值
MDI比較兩組差異有顯著性,干預組為(93.84±9.89)分,常規組為(91.4±12.34)分;PDI比較兩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干預組為(97.53±9.71)分,常規組為(88.1±11.20)分。干預組有向中上水平分布趨勢,兩組MDI在90~109分值段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表4);PDI兩組比較,110~119、90~109、80~89、70~79各分值段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表5)。干預組運動發育落后9例,常規組40例,差異有顯著性(P
2.3 早期異常神經征象及干預效果
干預組早產兒中,6個月前出現的異常神經征象按出現頻率排序為:頭豎立困難、足背屈角>70°(正常
2.4 腦癱發生情況
干預組發生腦癱2例,常規組為5例。7例腦癱患兒胎齡在26~35周,體重1 200~2 600 g,孕母妊高癥2例次,孕母多次妊娠5例次,其中合并孕母習慣性流產1例次,既往死胎1例次,新生兒重度窒息2例次,顱內出血1例次,雙胎4例次。干預組2例患兒在1月齡時即出現異常神經征象,經家庭早期干預后仍持續存在。
3 討論
3.1 家庭干預轉為醫院康復的時機
近年來,有關早期干預促進早產兒、高危兒智能運動發育的報告較多,且單純以家庭干預的方法不在少數。需要指出的是,在何種情況下必須改家庭干預為醫院正規康復是值得探討的,一方面要避免太重視治療的作用,對自然可愈的小兒積極給予大量治療,會給家長帶來嚴重的不安和負擔;另一方面是如何讓不可避免發生的腦癱兒及時得到正規康復治療,以達到正常化和最大化的功能恢復[9]。本研究結果提示,具有以下征象時需列為重點監測對象。(1)早期多項異常,包括主動運動減少、反射異常、姿勢異常、肌張力異常;(2)孕母重度妊高癥、多次妊娠,或既往有異常妊娠史等孕產期高危因素者;(3)出生極低體重胎兒,胎齡小于32周者;(4)非單胎,尤其是合并有同胞新生兒死亡者;(5)合并新生兒重度窒息、缺血缺氧腦病、顱內出血等損傷者;(6)腦電圖、頭顱B超、CT、頭顱磁共振明顯異常者;(7)家長述喂養護理困難、過分安靜或易激惹、3個月內反復驚厥者;(8)家庭正規訓練指導2個月無好轉,反而新增其他異常者。
3.2 強調運動訓練和異常姿勢的控制
以往報道中,對早產兒這一特殊群體的干預方法多延用足月兒的干預內容,但早產兒由于腦循環功能不成熟、腦白質易受損,從而影響小兒神經系統的功能,特別是導致運動發育障礙,表現出PDI指數低于足月兒[10],適用于足月兒的干預方法卻解決不了早產兒出現的問題。研究中采取的早期促進方案特別強化了早產兒早期動作和運動的促進,更多運用了早期康復的手段,解決一些早期出現異常神經征象的早產兒及中樞性協調障礙者,從促進結果來看,效果是滿意的。
目前認為,早產兒易發生腦癱的原因可能是[11]宮內缺氧引起早產及腦白質損害,早產兒的腦組織發育不完善,未成熟兒對產時、產后腦缺血更為敏感,腦癱是整個產前、產時、產后綜合高危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引起早產的高危因素如孕母重度妊高癥、宮內感染等,也是腦癱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組發生腦癱的7例患兒與以上研究吻合。由于本文樣本例數較小,腦癱的發生率無統計學意義,但是從干預組中部分非腦癱患兒出現早期異常神經征象看,1歲時雖然這些征象消失,但分析這些異常神經征象消失的原因,有些可能和神經系統成熟有關,有些卻可能因早期干預后使腦功能得到代償而異象消失。
腦癱早期干預在管理模式上運用了產科和兒科,臨床和保健,保健和社區的多專業、多學科、多部門相結合的管理模式,使宣教、篩查、干預、治療、追訪各環節能環環相扣,運轉程序暢順可行,真正做到了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康復[12]。表明早期干預可以促進早產兒智能發育,通過早期動作和運動能力的強化訓練,可以大大提高早產兒的運動發育,也提示通過早期干預可以有效康復早期可疑腦癱兒,從而降低腦癱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Yothy A,Raogn, Kumar KS,et al.Translocation Down Syndrome[J] . Indian Med Sci,2002(56):225-229.
[2]Daily DK,Ardinger HH,Holmes G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J].Am Fam Physican,2000(4):1062-1064.
[3]李燕春.腦性癱瘓的致病因素及防治[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4) :204.
[4]鮑秀蘭,孫淑英,虞人杰,等. 塑造最佳的人生開端[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2:1903-1906.
[5]Claudine AT, Ailbert Grenier.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46-95,182-191.
[6]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09-229.
[7]范存仁.嬰幼兒智能發育測驗手冊[M].北京:團結出版社,1988:38-164.
[8]林慶.腦性癱瘓.見:胡亞美主編.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03-177.
[9]胡瑩媛.小兒腦癱的早期診斷和康復治療問題[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9):777.
[10]周叢樂.早產兒腦白質損傷的發生、預后、及病因探討[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3(6):325-328.
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兩個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一)重要意義。殘疾人是一個人數眾多、特性突出、特別需要幫助的社會群體,是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重點人群。推進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
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幫助殘疾人改善基本生活條件、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實現殘疾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根本舉措。
(二)總體要求。全區要按照市政府關于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堅持把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加大投入
,加快推進,務求實效。堅持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與全區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保基本、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堅持普惠政策與特惠政策相結合的原則,把殘疾人事業納入全區社會保障和公共
服務體系并予以優先發展;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進一步提高殘疾人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
(三)目標任務。到2015年,殘疾人“兩個體系”更加完備,保障水平和服務能力大幅提高,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
二、建立完善的救助補貼制度,確保殘疾人享有生活保障
(一)加大貧困殘疾人生活救助力度。提高殘疾人專項生活補助標準,對低保家庭中一、二、三四級殘疾人專項補助標準由每人每月150元、100元、60元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150元、100元。城市
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標準50%以內的殘疾人參照我區城市低保家庭補助標準執行,今后貧困殘疾人專項生活補助標準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同步同比例調整。自2012年起,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一戶
多殘、無自理能力的重度肢體殘疾人、重度精神一級殘疾人、孤寡老年殘疾人,在享受現有殘疾人補貼基礎上,每人每月再給予50元的特殊生活補貼。
(二)加大對重度殘疾人的醫療救助力度。對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低保和低保邊緣家庭中的一、二級殘疾人,在其享受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之后,對其個人所負擔的醫療救助規定范圍內住院和大病
門診費用,再給予30%的救助,年救助金額累計不超過5000元。
(三)提高精神殘疾人免費服藥標準,擴大受益面。從2012年起,將低保精神殘疾人免費服藥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600元,并覆蓋低保邊緣精神殘疾人。
(四)加強貧困殘疾人住房保障。逐步落實貧困殘疾人廉租住房保障政策,今后規劃籌建的廉租住房要優先安排貧困殘疾人家庭。城中村改造對殘疾人應予以照顧,要優先解決貧困殘疾人家庭的住房困
難。
(五)落實殘疾人社會保險補貼和待遇。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參加社會保險按規定給予政府補貼;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按規定給予補貼。
貫徹落實重度殘疾人提前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的相關規定,加大落實城鎮殘疾人個體工商戶繳納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補貼力度。
(六)進一步提高殘疾人的福利水平。貫徹落實好殘疾人在享受稅收減免、生活用電、水、煤氣費用、就醫就診費用、盲人讀物郵件寄遞費用、聾人手機短信費用、聾人和視力殘疾人家庭數字電視初裝
費和收視費以及視力一、二級和下肢殘疾人免費乘坐城市公共汽(電)車等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七)做好困難殘疾人家庭的走訪慰問和救助工作。逐步加大重大節日走訪慰問困難殘疾家庭的經費投入,自2012年起,將重大節日走訪慰問經費增加到30萬元,基本實現重大節日困難殘疾人家庭的走
訪慰問全覆蓋。
三、建立完善的康復服務機制,確保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
(一)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機構建設。區級醫院及80%以上的街道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要設立康復科(室),充分發揮好區殘疾人康復訓練中心和街道康復中心對社區殘疾人康復服務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
開展殘疾人社區康復、功能訓練、心理輔導、康復知識普及和殘疾預防宣傳等工作。依托各級醫院和社會服務組織,確定一批殘疾人康復定點機構,承擔殘疾人康復服務工作。在殘疾人相對集中的地方
建設具有一定規模和專業水平的康復站,完善社會化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2012年實現基層殘疾人康復服務機構全覆蓋。
(二)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將各級康復機構服務人員納入政府教育和技術培訓計劃,將殘疾人康復技術服務納入全區衛生系統相關培訓內容,提高殘疾人康復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三)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規范化建設。推動康復服務工作項目化,進一步完善學齡前殘疾兒童康復訓練救助工作機制,逐步提高精神殘疾人康復醫療救助水平,積極推進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工作開展
。
(四)加強殘疾預防工作。加強對婚前醫學檢查和產前優生健康檢查及孕期、產后保健服務;強化安全生產、勞動保護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和監察,加強對出生缺陷與殘疾的監測和對7周歲以下殘疾
兒童的監測,有效控制殘疾發生。對0-7歲殘疾兒童實行搶救性康復,逐步提高康復救助標準。在定點機構康復的殘疾兒童達不到入學條件的,救助年齡可放寬到9周歲。
四、建立完善的托養服務機制,確保殘疾人享有身心關愛
(一)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托養照料。建立以機構托養為主、社區日間托管和居家照料服務為補充的殘疾人托養服務體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社會捐助等方式,實施多元化的托養服務支持,適時提高托
養補貼標準。逐步拓寬托養覆蓋面,將托養服務政策由低保家庭殘疾人向低保邊緣家庭殘疾人延伸。
(二)推動殘疾人托養服務規范化。開展托養服務規范化建設達標活動和“陽光家園”示范區創建活動,對規范達標的托養機構給予表彰獎勵。殘疾人托養機構中的醫療衛生室取得市基本醫療保險社區
醫療定點資格的,在該托養機構中入托的參保殘疾人納入社區醫療保險管理,享受社區醫療保險相關政策。
五、建立完善的教育就業制度,確保殘疾人享有公平發展機會
(一)進一步發展殘疾人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支持開辦0—3歲殘疾兒童早期干預、早期教育和康復訓練機構,滿足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需求。采取多種形式使重度肢體殘疾、重度智力殘疾、孤獨
癥、腦癱和多重殘疾兒童少年以及兒童福利機構適齡殘疾兒童少年享受到義務教育。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建設,保證適齡視力、聽力、智力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基本達到普通兒童少年入學率水平。保
障各類特教學校和康復教育機構的教師待遇不低于普通學校教師,并在專業技術資格評定、晉級評優以及繼續教育培訓等方面予以傾斜。貫徹落實殘疾人培訓的相關政策,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實施免費
職業技能培訓,殘疾人參加職業培訓并取得高一等級職業資格證書,按照每人最高1000元標準據實給予獎勵。
(二)積極實施“扶殘助學工程”。貫徹落實市級困難殘疾學生和殘疾人子女的教育救助政策,提高教育救助標準。在外地中等專業學校接受學歷教育的區低保家庭殘疾學生和低保殘疾人家庭子女,每
人每年給予2000元生活補助。考入全日制高等院校的低保家庭殘疾學生和低保殘疾人家庭子女,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標準給予生活補助(按照有關規定,享受國家助學補助的學生,高于補助標準的不再補
助,低于補助標準的補足補助標準)。對考入全日制高等院校的殘疾學生,按照大專生每人3000元、本科生每人4000元、研究生每人6000元標準給予一次性獎勵;對參加全國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廣播電視大學考試并取得相應學歷證書的殘疾學生,按照大專2000元、本科3000元標準給予一次性獎勵,同等學歷只獎勵一次。
(三)加大促進殘疾人就業扶持力度。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殘疾人就業條例》以及促進殘疾人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用人單位安排“就業特別困難殘疾人”就業,新簽訂1年或3年以上勞動合同,
每人每年按照上年度我市最低工資額20%或30%的標準分別給予崗位補助。鼓勵用人單位為殘疾大學生提供畢業實習和就業崗位,在實習期內,每安排一名殘疾人實習生,按照上年度全市最低工資額50
%的標準給予崗位補貼。對安排殘疾大學生就業一年以上的單位,在勞動合同期限內,按照每名殘疾人大學生應繳社會保險費的50%予以補貼。鼓勵用人單位超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在現有優惠政策基
礎上,每超比例安排一名殘疾人再給予2000元的一次性崗位補助。用人單位招用殘疾人員,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按規定給予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補貼。
(四)加強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強化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的公共服務職能,對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所需經費給予保障,保證人員、場所和設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公共就業服務場所
要設立免費為殘疾人提供就業服務的專門窗口和服務項目,將殘疾人就業信息納入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實施資源共享。
六、建立完善的文化體育服務機制,確保殘疾人享有健康快樂生活
(一)鼓勵支持殘疾人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將繁榮殘疾人文化體育事業納入文化強區建設內容;對獲得優異成績的殘疾人藝術人才、運動員及其教練員給予與健全人同等的表彰和獎勵。建立殘疾人文化
人才和優秀運動員的培養、選拔、輸送、激勵機制,妥善解決其就學就業問題。
(二)豐富殘疾人文化生活。充分發揮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文娛活動室、閱覽室、書畫室等功能作用,加大向殘疾人免費提供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的力度。區展覽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社會
公共設施和場所要向殘疾人免費開放并提供便利服務。
(三)開展殘疾人體育健身活動。城市公共體育健身場所要配置適合殘疾人特點的健身器材及健身路徑,殘疾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達到35%以上。
(四)為經常性殘疾人文化體育活動提供經費保障。設立經常性殘疾人文化體育活動專項經費,每年投入10萬元,用于開展適合殘疾人的趣味運動會、健身活動、各類文化藝術比賽等經常性殘疾人文化
體育活動,豐富殘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七、建立完善的維權服務機制,確保殘疾人享有合法權益
(一)全面落實《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規。對《市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規定》提出修訂意見和建議,加強法制教育和普法宣傳,提高殘疾人的法制觀念和維權能力,不斷增強社會維護殘疾人合法權
益的意識,確保殘疾人平等享有合法權益。
(二)積極開展殘疾人法律救助和工作。發揮殘疾人法律救助站作用,對符合條件并有救助需求的殘疾人實施法律救助。健全殘疾人事項督查督辦與突發應急處理機制,加大對侵害
殘疾人合法權益案件的查處力度。
(三)加快城市無障礙建設和改造。新建、改建、擴建的道路、建筑物、交通設施、旅游景點、居民社區等應當按照國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執行。嚴格把好無障礙設施建設規劃審批
關、設計審查關和竣工驗收關。積極推進信息和交流無障礙建設,政務信息要實現無障礙公開,公共服務機構要提供無障礙服務。組織實施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工程。
八、強化“三項配套”措施,為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一)組織保障配套
1、加強組織領導。把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區政府殘工委成員單位的職責范圍和目標管理。成立區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推進小組,研究決策殘疾人“兩個
體系”建設重大事項,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一體化和服務均等化。
2、加強殘疾人組織建設。進一步規范完善區殘聯的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標準,保證殘疾人事業發展需要。街道殘聯由在編人員主持日常工作,街道殘疾人專職干事和社區殘疾人工作聯絡員,其工作補貼
、誤工補貼、教育培訓經費納入當地財政預算并逐步提高。區殘聯機關干部隊伍中,殘疾人干部比例不少于1.5%。區殘聯理事長可按程序推選為同級人大或政協常委候選人。殘疾人組織要充分發揮作用
,確保各項社會保障和服務措施得到落實。
3、建立殘疾人社會工作者隊伍。在殘疾人工作領域引入社會工作機制,“十二五”期間,在殘疾入托養、康復、法律救助、心理疏導、就業服務等領域開發設置100個為殘疾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崗位,建
立一支專業化殘疾人社會工作者隊伍。
(二)資金投入配套
1、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建立財政資金投入殘疾人事業穩定增長的保障機制和長效機制,殘疾人事業投入隨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逐步增加,確保殘疾人事業發展需要。各級政府要加大購買服務的
資金投入,拓展購買社會化服務領域,增加殘疾人特需服務項目。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作用,積極組織開展殘疾人康復、就業指導、文體娛樂等活動。各街道根據實際情況建設和完善能夠滿足殘疾人需求“殘疾人之家”,為殘疾人提
供服務。
3、收足用好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執行好企業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由地稅部門代收制度,做到應收盡收;機關事業等用人單位要按規定主動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對應繳未繳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單位,由
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負責催交。加大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使用力度,實行統籌管理,充分用于發展殘疾人事業。
(三)發展環境配套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大力發展殘疾人慈善事業,不斷壯大助殘志愿者隊伍。倡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扶殘助殘慈善事業。加強信息統計管理,將殘疾人生存發展狀況和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納入社會事業
一、我市推進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的目標
到年,全市殘疾人基本生活得到切實保障,服務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基本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和康復服務,人人享有安全的住房,殘疾兒童少年人人享有義務教育。到年,殘疾人"兩個體系"更加完備,殘疾人生活保障和醫療康復服務更加完善,文化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就業更加充分,參與社會更加廣泛,與全市人民一道邁進全面小康社會。
二、圍繞目標,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九個方面的保障和服務
(一)進一步完善社會化康復服務網絡,逐步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
1.以專業康復機構為骨干、社區為基礎、家庭為依托,發揮醫療機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特教機構、殘疾人集中就業單位、殘疾人福利機構等的作用,形成社會化的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
2.全面開展康復醫療、功能訓練、輔助器具適配、心理輔導、康復轉介、殘疾預防、知識普及和咨詢等康復服務。
3.市級專業康復機構要建設成為當地殘疾人康復工作的示范窗口、技術資源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4.未建立專業康復機構的縣級殘疾人綜合服務機構要充實康復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能力,發揮對城鄉社區康復的輻射帶動作用。
5.大力開展社區康復,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要根據康復服務需求設立康復室,開展康復訓練、家庭病床、轉診隨訪、親屬培訓和健康教育等服務。
6.有條件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立康復醫學科室,開展康復治療與訓練、人員培訓、技術指導、臨床研究等工作。
7.制定完善聾兒語訓、腦癱、智力殘疾、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輔助器具適配等方面的專業康復機構建設標準和康復技術標準,推進康復機構規范化建設,提高康復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進一步完善殘疾人教育服務體系,不斷提高殘疾人受教育水平
1.貫徹落實《殘疾人教育條例》,完善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為主體的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體系。
2.將隨班就讀工作納入教師績效工資考核內容,建立完善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
3.以社區教育、送教上門等多種形式對重度肢體殘疾、重度智力殘疾、孤獨癥、腦癱和多重殘疾兒童少年等實施義務教育。
4.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舉辦專門招收重度殘疾兒童少年的康復教育學校。
5.依托各類殘疾兒童康復機構、福利機構和學前教育機構開展學前殘疾兒童早期干預、早期教育和康復。
6.做好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轉移銜接服務。
7.依托各類教育培訓、文化服務和殘疾人集中就業機構,大力掃除殘疾人青壯年文盲。
8.加快市特殊教育中心建設。
(三)進一步建立健全殘疾人就業服務網絡,促進殘疾人穩定就業
1.貫徹《殘疾人就業條例》,落實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安置殘疾人單位稅收優惠、殘疾人個體就業扶持、政府優先采購集中使用殘疾人的用人單位的產品或服務等殘疾人就業促進和保護政策。
2.完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等政策。
3.政府開發的公益性崗位要按規定安置符合條件的殘疾人。
4.用人單位招用殘疾人職工,應當依法與其簽訂勞動合同或服務協議,提供適合其身體狀況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在晉職、晉級、評定職稱、報酬、社會保險、生活福利等方面不得歧視殘疾人。
5.妥善解決殘疾人勞動爭議,依法維護殘疾人勞動就業權利,切實保障殘疾人享有平等就業機會。
6.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是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7.市、縣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的建設,將其納入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統籌管理,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指導和委托下,綜合管理殘疾人勞動就業工作,為用人單位提供就業信息等支持,為殘疾人提供職業指導、職業介紹、職業適應評估、就業和失業登記等就業服務。
(四)進一步加強農村殘疾人扶貧服務,促進殘疾人脫貧
1.政府有關部門要將農村貧困殘疾人作為扶貧開發重點對象予以扶持。
2.農村金融機構要向殘疾人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農村各種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要加強對殘疾人的幫扶。
3.依托政府有關部門、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農村各種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扶持農村殘疾人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家庭副業等多種形式的生產勞動,提前、產中、產后配套服務。
4.加強殘疾人扶貧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有效幫助殘疾人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五)進一步健全殘疾人托養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居家助殘服務
1.建立健全以市級和有條件的縣托養服務機構為骨干、鄉鎮(街道)和社區日間照料服務為主體、居家安養服務為基礎的殘疾人托養服務體系。
2.為精神、智力殘疾人和其他各類重度殘疾人提供生活照料、職業康復、輔就業和工療、農療、文化體育、心理疏導、娛樂等服務。
3.鄉鎮(街道)、社區依托社區服務設施、福利機構開展日間照料等服務,以多種形式支持殘疾人居家安養。
4.實施好"愛心家園"計劃。
(六)進一步加快推進無障礙建設,方便殘疾人生活
1.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提高無障礙設施建設質量。
(1)建設、規劃部門根據上級無障礙相關標準、規范,加快推進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居住區、公園綠地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
(2)教育、民政、交通運輸、殘聯等部門制定完善特殊教育學校、福利機構、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鐵路旅客車站、碼頭、城市交通設施、民用機場旅客航站區等行業無障礙標準并監督實施。
(3)公共交通逐步完善無障礙設備。
2.推進信息和交流無障礙建設,提高全社會無障礙意識。
(1)有關部門要將信息交流無障礙納入信息化建設規劃,制定信息無障礙技術標準,推進互聯網和手機、電腦等信息無障礙實用技術和產品研發。
(2)政府政務信息公開要采取信息無障礙措施,公共服務機構要提供語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語等無障礙服務。
(3)圖書和聲像資源數字化建設要實現信息無障礙。
(七)進一步發展殘疾人文化體育服務,豐富殘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1.鼓勵殘疾人廣泛參與基層文化體育活動,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專門協會、社區殘疾人組織要積極開展殘疾人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
2.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全民健身等政府重點文化體育工程要有為殘疾人服務的內容。
3.加強各級殘疾人文化藝術組織和團體建設,鼓勵殘疾人參與文化藝術創作。
4.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和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免費向殘疾人開放,并為殘疾人參加文化體育活動提供便利。
5.有條件的公共圖書館設立盲文和盲人有聲讀物閱覽室。
6.各地電臺、電視臺積極創造條件,開設殘疾人專題節目和手語節目。
(八)進一步健全殘疾人法律服務體系,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
1.建立以各級司法行政部門、法律援助機構提供的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為主導,以有關部門、殘聯、社會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為補充的殘疾人法律救助體系。
2.建立各級殘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協調機制,充分發揮縣級以上殘聯殘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的作用,鼓勵和扶持民間組織、高等院校等通過多種形式為殘疾人提供法律救助服務。
3.進一步完善殘疾人工作機制,暢通渠道,健全事項督查督辦與突發應急處置機制。
4.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規納入國家普法規劃,不斷增強全社會維護殘疾人權益的意識。
(九)進一步加強信息、服務設施平臺建設
1.建設殘疾人口基礎信息管理系統和殘疾人社會保障與服務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其與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管理信息平臺數據交換和資源共享。
2.加強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的統計工作。
3.新建、擴建、改建一批骨干服務設施,使殘疾人服務設施布局合理、條件改善、服務能力增強。
4.加快市殘障人康復中心建設。
三、緊緊抓住"兩個體系"建設的重點工作,開展五大專項助殘行動
認真抓好已有政策的落實,通過深入實施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穩步提高殘疾人基本生活、基本康復、基本照料的保障水平。要結合第八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的籌備和舉辦,積極開展"扶殘助殘愛心城市(區)"創建活動,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濃厚氛圍。針對殘疾人反映突出、需求迫切的康復醫療、教育就業、住房救助和無障礙環境等重點難點問題,著力保障殘疾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基本康復服務,健全殘疾人托養服務體系和殘疾預防體系;改善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居住條件,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政策,按規定落實殘疾人參加社會保險的有關繳費補貼政策,在促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中對農村低保和扶貧對象中的殘疾人提供重點幫扶;完善助學政策,發展殘疾人教育,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繁榮殘疾人文化體育事業;加快殘疾人基礎設施建設、無障礙建設和信息化建設,健全殘疾人法律服務體系。
積極開展五大專項助殘行動:
(一)"千名殘疾人就業創業幫扶"專項行動。采取低收入殘疾人就業創業資金補助,殘疾人創辦種養業、加工業、服務業貸款貼息,殘疾人扶貧示范基地輻射帶動等形式開展幫扶。各級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每年安排不少于10%專項用于殘疾人就業創業幫扶,其中市區每年扶持就業創業的殘疾人200名以上。爭取到年,低收入殘疾人就業創業補助幫扶對象和貼息幫扶的家庭人均年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創建100個市級扶貧基地,其中安置就業的殘疾人人均年收入達到當地人均年收入水平。
(二)"0-6歲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專項行動。從年起,為全市符合條件并有康復需求和適應指征的0-6歲殘疾孤兒及貧困家庭殘疾兒童提供免費人工耳蝸手術、康復訓練、輔助器具配置等服務,使殘疾兒童及時得到搶救性康復治療。
(三)"殘障人愛心家園建設"專項行動。建設"殘障人愛心家園",為智力、精神殘疾人和其他各類重度殘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庇護工場、工(農)療、職業培訓、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服務。年底前,建成10家市級"愛心家園"、10家省級"殘疾人小康·陽光庇護中心",并充分發揮示范作用,逐步擴大覆蓋面。
(四)"千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住房救助"專項行動。將貧困殘疾人優先納入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范圍,年底前解決全市現有975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的危舊房改造問題。建立健全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住房救助長效機制,確保"發現一戶、解決一戶"。
(五)"扶殘助殘法律援助"專項行動。有計劃地開展扶殘助殘相關法律法規的普法宣傳、培訓教育和執法檢查工作。加大對殘疾人法律援助和服務的力度,確保需要法律援助的殘疾人"應援盡援"。全面推進殘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建設,形成面向殘疾人的經常性法律援助機制。
四、切實加強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的各項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將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相關專項規劃和年度計劃,納入政府及其部門目標責任制管理。在編制殘疾人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要進一步突出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各級政府殘疾人工作委員會要切實加強統籌協調和監督檢查。各級殘疾人組織要及時掌握和反映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方面的困難與需求,積極主動會同和配合有關部門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一只被人遺棄的小狗,顫抖地搖擺著尾巴,游走在街頭巷尾。
這一場景,碰巧被重慶市兒童醫院心理科醫生賀小燕撞見。
“誰那么狠心,拋下了你。”賀小燕心生憐意。
平日里長期接觸自閉癥與智障患兒的賀小燕,心一直軟得很。
“別人拋下了你,我可不能坐視不管。”賀小燕將小狗抱回了家。
接下來的幾個月,在賀小燕細心照料下,這只小狗活力恢復、漸通人性。
這個經歷,讓賀小燕萌生了一個想法:我能幫助小狗,也能幫到自閉癥患兒。
2004年4月,賀小燕開辦了針對自閉癥與智力殘疾兒童的康復訓練班(2007年更名為樂一融合幼兒園),走上了特殊兒童教育的專業之路。
“躺著”上課
2006年,賀小燕從事特殊兒童教育的第三個年頭,女兒降臨人世。
賀小燕初為人母,喜悅之余,依然掛念幼兒園的孩子們。
特別是一名“倒退型”自閉癥患兒龍龍,讓賀小燕分外操心。
“龍龍剛學會說話,這時候如果不繼續引導,他可能倒退回去再不開口。”賀小燕憂心忡忡。
于是,產后第三天,賀小燕推著嬰兒車回到了幼兒園。
由于剛做完手術,賀小燕持續坐著都有些困難,更別提站著上課。
賀小燕于是急中生智,把課堂“搬”到休息室,躺在孩子們睡覺的矮床上給龍龍上課。
龍龍的婆婆來接送龍龍,見賀小燕如此拼,勸說道:“賀老師,你剛生完孩子,照顧自己身體要緊,不用急著給龍龍上課。”
“龍龍只跟我說話,換作其他老師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我必須親自給他上課。”賀小燕說。
賀小燕堅持“躺著”上課,換來的是龍龍的進步。
龍龍說話的速度逐漸變快,并且漸漸可以說句子了,到后來,理解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不過,幾個月高強度的用嗓,加上身體本來就孱弱,導致賀小燕聲帶嚴重受損。
此后,賀小燕連續做了兩次聲帶息肉手術。她的嗓子日漸沙啞,但看著孩子們一個個學會了說話,智力也得到改善,她依然感到欣慰。
社會助力
2010年1月4日下午,樂一融合幼兒園內。
賀小燕的手機突然響起。
“賀老師!快救救我家梅梅吧……我實在沒有辦法了。”
電話里,智力殘疾女孩梅梅的媽媽葉女士哭著說。
梅梅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和智力障礙,隨時面臨生命危險。但葉女士家庭拮據,有兩個孩子需要撫養,丈夫在外打工,薪水微薄。
巨額醫療費用讓葉女士一家人苦不堪言。
在得知梅梅家里的情況后,賀小燕明白,如果不盡快給梅梅做心臟手術,后果不堪設想。
此前,賀小燕為了維持樂一融合幼兒園的運營,把自己的全部家當基本都耗在了上面。
盡管自身已沒什么積蓄,賀小燕依然回復葉女士:“做好孩子手術的準備,梅梅的手術費我來籌!”
曾有一個愛心組織表示愿意為樂一融合幼兒園募捐資金,被賀小燕婉拒了。
“我覺得向別人伸手拿錢很難為情。”賀小燕說。
孰料,為了救助梅梅,賀小燕毫不猶豫地放下“面子”,決定通過募捐籌集醫療費。
第二天上午,“西經教育”年會現場,賀小燕向同學們講起了梅梅的特殊情況,號召大家為這個家庭捐款。
臺下,很多人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紛紛為之出力,賀小燕籌得了救助梅梅的善款。
手術當天,賀小燕早早地來到病房,陪伴和安慰著這對母女。
“賀老師給了我女兒第二次生命,她讓我們全家看到了希望!”葉女士流著眼淚說道。
愛的延伸
2010年4月初,32歲的賀小燕決定學習輪滑。
“運動康復是特殊兒童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小朋友喜歡玩輪滑,但很多教練不愿意教他們,我只好自己學會了再去教孩子們。”賀小燕說。
很快,賀小燕與輪滑教練見了面。
“姐,你多大了,來學輪滑?”教練一臉驚訝。
“32歲。”
“會摔跤哦,很痛的。畢竟你個子比孩子們高得多,體重也重很多。”教練一臉狐疑。
“沒事,我皮厚!”賀小燕堅定地說。
初步的訓練讓賀小燕吃盡了苦頭,由于身體不夠靈活,她一次次摔倒在地,又一次次忍痛繼續練習。
身體摔痛就罷了,賀小燕還要面對旁觀者的冷嘲熱諷。人們不理解,為何一個30多歲的女人還像小孩一樣學習輪滑。
旁人的挖苦在賀小燕看來都無關緊要,為了孩子們,她心中堅信自己能夠學會。
“怕了,還怎么當好特教老師!”她這樣激勵自己。
數月堅持下來,賀小燕終于學會了輪滑,但下一個緊要的問題是:怎么讓幼兒園的孩子們也學會呢?
賀小燕開始分解輪滑的每一個動作,每天花2―3小時對孩子們進行輪滑訓練,一步一步地拉著他們練習。
一個簡單的“安全跌倒”動作,普通的孩子可能一節課就學會了,自閉癥和智障兒童可能要學一周。
賀小燕和其他老師,像帶著蝸牛散步,堅持著一點點地前行,一點點地進步。
第一批孩子全都學會了輪滑,其他的孩子也立即加入進來。
訓練也從一開始的輪滑,擴展到自行車、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多種運動項目。
通過這些運動項目,自閉癥和智障兒童可以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同時,開展運動項目也成為“樂一融合”的特色教育形式。
2016年3月31日,自閉癥兒童的家長們陸續來到樂一融合幼兒園家長培訓室。
培訓家長有兩方面目的:一方面,倡導家庭和諧,從而對特殊兒童產生正面影響;另一方面,特殊兒童的家長容易陷入悲觀,需要幫他們樹立信心。
每次做家長培訓,賀小燕都感觸良多――這些孩子的家長總是抱頭痛哭,傷心欲絕。
“我們會對這些家長做心理減壓訓練,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孩子的世界。只有了解了,才能夠理解。”賀小燕說。
陳女士是這些家長中的一員,最開始她不愿對外人道出她兒子肖肖是自閉癥患者,對這件事總是躲躲藏藏,暗自神傷。
這天,陳女士也來到了家長培訓室,見到賀小燕后,立即泣不成聲。
賀小燕了解了她的家庭情況后,說:“我知道你們家庭很苦,你們苦,孩子也苦。”
賀小燕拿起眼罩,罩住陳女士的眼睛,逐步引導她緩解壓力。
“我們不理解,往往是因為我們不了解。”賀小燕輕言細語地對陳女士說,“要學會感恩生命的饋贈……”
經歷了賀小燕的家長培訓和心理減壓之后,陳女士的情緒有所改善。
關鍵詞:多元文化;重癥護理
隨著我國加入WTO,醫務人員不僅會聽到“多種語言”,醫療領域也將面對“多種文化”,即多種生活方式、多種為人處世方式和多種思維方式的沖擊,面對多元文化的環境,護理對象、護理內涵等均對護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 開展多元文化護理是當前的發展趨勢
面對具有不同文化底蘊的護理對象,提供具有不同內涵的多元文化護理是當前的發展趨勢[2]。多元文化模式對人的健康、疾病、治療、護理、保健、照顧的認識和需求有所不同。當患者從一個熟悉的文化環境來到一個陌生的文化環境時,因受到陌生文化沖擊會產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失衡。臨床護理涉及的文化沖擊常見于語言、、飲食習慣、倫理道德、價值觀等問題[3]。護士在提供護理服務之前應先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站在多元文化角度為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1.1 語言的多元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表達、傳遞、儲存、延續及社會交往的重要工具,語言交流和情感溝通是重要的護理內容。隨著文化交流的無國界化,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患者提供治療護理并不罕見。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夠減少心理上的驚慌和失措,可見,護士掌握2門以上外語是很有必要的。
1.2 生活習慣的多元化 了解患者的和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如患者信奉伊斯蘭教,每周都要做禮拜等。
1.3 倫理、價值觀的多元化 不同國籍患者的倫理觀和價值觀不同[4]。如患者患有惡性腫瘤,對于心理素質較脆弱者,應對其保密;對于性格開朗者,特別是歐美患者則認為有必要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對所患疾病有知情權。
2 護理的多元文化特征
2.1 護理學科理論體系的多元化 護理學是一門邊緣、交叉學科,是以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領域的知識為理論基礎的綜合性應用科學[5]。在各國、各地區與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社會,護理學引進人類學,已逐步形成以人為中心,更加強調“整體人”的概念;研究自然、社會、文化教育和心理等多種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從而進行整體護理學科的研究。理論體系涉及面廣,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而且呈動態變化,隨社會需求和醫學體系的不斷改變而改變 。
2.2 護理對象的多元化 隨著文化交流的無國界化和人口流動的日趨廣泛,護理對象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度。近代護理學創始人南丁格爾曾說:“人是各種各樣的,由于社會、職業、地位、民族、信仰、生活習慣、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輕重也不同,要使不同個體差異的人都能達到治療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狀態,本身就是一項最精細的藝術。”在護理實踐中溶入藝術,注重人本觀和人文精神,體現在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的關心。
2.3 護理職能的多元化 護理工作擺脫機械唯物論的束縛,克服只注意人的生物學特性而忽視人的社會性的弊病。護理職能的轉變要求護士角色向多元化發展,未來護士將成為健康的保健士、疾病的護理士、生活的助理士[3]。
3 開展多元文化護理的舉措
3.1 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 開展多元文化護理的前提之一是就醫環境的人文化,應該以“舒適、方便、安全”的就醫環境為宗旨。首先在建筑設計上以方便患者就診流程為原則,在環境布局上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恰當地使用裝飾物、背景音樂等,使患者有“家”的感覺。如產科可根據孕產婦不同階段制定產前、臨床分娩及產后的標準護理計劃,產前飲食文化、用于胎教及松弛情緒的音樂文化、產后修養區環境文化、形體康復訓練等,進行有的放矢的宣教。
3.2 從患者根本利益出發,提高患者滿意度 護患關系是一種專業性的互動關系,通常是多元化,不僅限于二者之間的關系。由于護患雙方都有屬于自身的知識、感覺、情感、對健康與疾病的看法以及不同的生活經驗,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相互的感覺和期望,并進一步影響彼此間的溝通和由此所表現出來的所有行為,即護理效果。只有成功的交往、掌握溝通藝術,才能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實現其工作目標。美國一項調查表明,文化護理是把方便讓給患者、把實惠送給患者、把溫馨留給患者,從而加快患者身心康復,縮短住院日,降低醫療費用,提高患者對醫療護理工作的滿意度[6]。如我院眼科一位傣族患者,對醫療護理效果非常滿意,療效也很顯著,病情很快好轉,通過觀察和溝通,護士得知因地區差異導致患者在飲食上難以習慣,進而產生焦慮、煩躁。其責任護士盡可能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從而滿足了患者基本的需要。醫學模式的改變要求護士具備整體觀念,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程滿意的服務和護理。管理人員接受新觀念,用新的思路解決管理中遇到的新問題,提高護士的工作能動性和積極性,從經驗型管理走向科學化管理。在院內實行“星級護士”評選,把“品牌意識”、“溫馨工程”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中。
參考文獻:
[1] 張洪君,王雯,蘇春燕.臨床護士多元文化護理培訓的探討[J].中國護理管理,2007, 7(12):88-89.
[2] 王怡君,陳靜,馬麗莉,等.多元文化護理理念在臨終關懷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2013, 19(11):112-113.
[3] 袁圓.淺談提高護理職能在社區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 2011, 02(12): 225-226.
[4] Barbaranne JB.Multieultural issues in home health care[J].Journal of Multieultural Nursing and Health,2011,17(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