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3 09:56:1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建筑的文化內涵,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殷商文化作為河南早期的文化體系,對河南建筑環境的影響更多體現在宏觀層面上,是對建筑環境的一種審美觀、價值觀的體現,是之后具象化表現的根源。因此對兩種文化的研究更多關注其主要特質,一種精神層面的把控。
所謂商文化,及殷商文化,指商王朝時期內商族所創造的文化遺存,商滅夏之后至商王朝滅亡這時期內商族人創造的文化,重點指以殷墟文化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它以今鄭州、安陽地區為中心的中原腹地。商代文化分為以二里崗期商文化為代表的商代前期文化和以殷墟文化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鄭州、安陽地區屬于殷商文化的中心地,自然其建筑也深受殷商文化的影響。
殷商文化具有西漸的特點,其西漸的區域是指商文化在中心地區確立以后向西方地區傳播所到達的區域,包括河南西部、陜西中南部、甘肅東部等所在的區域,基本位于商王朝前期統治中心——鄭州地區之西部,也是商文化傳播的重要地帶,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二里崗型”分布范圍包括了豫西、關中東部和陜西中南部。因此,在山東東部及陜西部分地區的建筑形式與河南西部地區的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相似和傳承性,其聚落民居的形式也最具地域文化的展示性。
神權獨尊和“征服自然”
殷商文化具有很強的原始宗教性和娛樂性,尚武“征服自然”,以祭祀等功能的場所為居住中心。在其宗教觀念中,除具有原始宗教的一般特點之外,還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如鳥崇拜、山崇拜、太陽崇拜、桑林崇拜等,這使其成為原始社會眾多地域文化中別具一格的文化。殷商的直接統治區,隨著鄭州和安陽等中心地域從豫東到沂泰山區一代,對豫西、關中東部和陜西中南部等建筑形式具有深遠的影響。
殷商人的思想觀念中,帝王宗教觀是一元的,先王和統一于對祖先神的崇拜中。因此,祖先神和天神,人和神靈,在殷商文化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通過商族的祭祀歌詩《商頌》,我們也可看出商族子民對上帝的絕對宗教性,注重在建筑格局上面,更注重中心建筑群的集中,將祭祀、拜祖等功能的祠堂、寺院等建立在建筑群的中心,作為所有原著居民的思想活動中心,在建筑布局上充分表現,體現出“重神道、輕人事”商人宗教思想的特征,體現出一種商人隆祭祀、盛巫風的宗教迷狂以及帶有原始意味的尚武尚勇的精神。
在出土的眾多器皿中,其桑樹、太陽鳥、山體等形象的符號常出現,特別是商人一起祭祀的場面也被工匠以極為概括的手法描繪出來,人們熱情奔放、鮮亮艷麗的畫面被符號化記錄,并發展為不同形式的語言使用在建筑構件和建筑紋樣、建筑色彩上,重赭石的厚重色彩代表了對大地的臣服和對火及生命的渴望。
農耕文化和“天人和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商時期農耕的興起和發展,確定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固定,選址對風水的注重,祈求風調雨順以得來年莊家的好收成,人們居住的場所和建筑形式等方面自然注重“天人和諧”。這從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現上均可窺視一二。三代考古遺物所顯示的衣食住一類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樣的,以農耕為主要生業,以粟黍為主要作物,衣料所知的有麻絲,房基的構造都是規矩型,以長方形和方形見多,坐北朝南。
商代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由游牧等最原始的自由生活狀態轉變為以農耕為核心的固定文明的穩定生活狀態,農耕的生活方式必然改變人們的思想意識,所有的生活、經濟、政治等活動均以土地為中心,建筑形式逐漸規?;?、中心化。黃河流域的居住形式從穴居到半穴居,進而發展為地面建筑。農耕文化使人們已經過著定居的生活,擁有一定規模和布局的聚落多分布在近水的臺地上,主要建筑形式為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圓形或方形房子。河南安陽后崗、三門峽廟底溝、澠池仰韶村等具有體現。建筑環境也更加科學和合理,如確定了坐北朝南的建筑坐向和橫向為主的建筑形式等,建筑布局已逐漸由散落的自由形制逐漸發展到規矩化、條理化、中心化的聚落群體。
崇尚自然宗法的和諧觀
一、磁器口古鎮廟宇建筑特征
磁器口廟宇眾多,有史可查,以中國傳統四合院建筑風格為主,多采用抬梁、穿斗等木結構形式,其余的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民居建筑風格,利用木板、竹條編織夾泥、石灰等作為墻體,木料部分多涂黑色、淺褐色或棗紅色,屋頂多使用小青瓦,主要是以深色調為主??v觀古寺廟選址情況,依山傍水是風水最佳地點,高山上離神更近也能更好地與神進行溝通,傳達愿望。寺廟建在山上可以遠離是非,這便是寺廟多選在山上的原因。佛教寺廟能得以保存下來,也證明當地政府和民眾對佛教特別重視。磁器口現今保存較好最大的古廟是寶輪寺,其建筑主要是明代修復的寶輪寺大殿,也是唯一香火鼎盛的寺廟;此外,還有文昌宮的寨門和寨墻等古建筑遺跡;道觀寶善宮是古鎮中最大抬梁式穿斗結構四合院的古建筑;禹王宮、萬壽宮也是穿斗結構,雕花駝峰雀替四合院。古代廟宇建筑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符合中國傳統建筑模式,全木木榫卯穿斗式結構,佛教建筑廡殿式屋頂,屋頂檐角上有一仙十獸。建筑模式采用傳統一進或多進院落形式修建。主要特征之二,寺廟建筑大都面向嘉陵江。此鎮位于嘉陵江邊,來往船只較多,很多貨物在此地集散,是相當繁榮的碼頭。雖然河壩寬闊,水深且流速緩慢方便堆貨物和停泊,但礁石的存在造成很多船只觸礁,特別是在河流的拐彎處暗礁較多,所以此鎮的廟宇建筑都面向江面,也是為了祈求平安,為民消災解難。主要特征之三,本地地理環境與外來移民建筑相融合。湖廣移民帶來建筑風格及文化,如禹王宮中的雕花駝峰雀替就融入了本地的建筑之中。主要特征之四,廟宇建筑中佛、儒、道教元素融入在里面,體現了三教合一相互融合的建筑模式。如寶輪寺雖然是一座佛教寺廟,但建筑結構及方式是中國建筑模式,中軸對稱是儒家禮制的體現,廟宇建筑選址是道教的經驗和理論的總結,充分體現了道家學說中的風水。
二、對磁器口古鎮廟宇建筑保護及建議
上世紀60年代之前交通方式改變,水路不再是主要的運輸手段,碼頭文化也逐漸萎縮;隨著附近工廠破產,經濟蕭條,當地大多數人都向外遷移,1998年,磁器口被國務院確定為重慶傳統文化歷史街區,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2002年重慶市政府把磁器口列為重點旅游景區后,磁器口的變化很大,首先是交通道路,濱江路,附近的樓房全部重新裝修得古香古色,原著民把自家房子和門面出租給商人,商業氣息濃厚。因為經濟的改變,人口增加,此地早已老化的電線導致火災,燒過的房子,現已經重修,雖然修得也仿古,但早已經失去當年的風貌。許多危房拆了又重修。寶輪寺當初只有大雄寶殿和幾間破房子,如今也重新修建了許多附屬配殿,新修了大門,除寶輪寺外,其它一些原沒有佛像的地方也新添了佛像。古鎮已經變味了。所以我們的保護不能停留在文字上面,要到實處,不能光讓人看到古舊的外表,卻早已不見了文化的內涵。目前對磁器口有一些保護規劃及措施。如1998年,沙坪壩區政府撥??钪朴喠恕洞牌骺诒Wo建設規劃》,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寶輪寺大雄寶殿進行了維修,搬遷了寺內的民居、校舍,保留了古鎮原貌;2000年又對《磁器口保護建設規劃》進行了修訂,劃分了核心區域,對核心區域嚴格保持不變。事實上,制定的規劃與實際情況不符,經濟與保護存在很大的矛盾,經濟上引進了一些不屬于本地古鎮的東西,如蜀繡、蘇繡、字畫、古玩。對傳統的碼頭文化及茶館文化沒有延續及推廣,現在雖然也有茶館,但早已沒有當年小時候幾十百把人聽說書的場景了,古鎮的保護對此地的古代宗教建筑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對磁器口宗教建筑的保護及建議:
第一,盡量保持建筑的原狀,控制參觀人數,禁止任意添加新的建筑。雖然規劃明確規定保持原貌,但實際上寶輪寺也重新修了許多附屬配殿及大門。
第二,解決旅游經濟與古建筑保護之間的矛盾。古鎮商業氣息深厚,所以需要重塑古鎮的文化氛圍,建筑保護不受商業氣息的影響。由于中國建筑木結構的獨有特性,所以要更加小心保護。
第三,重塑宗教建筑文化———靈魂建筑。許多宗教建筑都已經失去原有的功能,但是該建筑應有的功能應該繼續維持下去,不得任意添加其它功能。
第四,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中國公眾的環保意識并不高,需要加強宣傳,保護建筑。不能在這些建筑上面隨便亂劃亂畫,破壞周邊環境。
第五,借鑒國內外保護措施。學習他們保護的方法、態度和意識。
文化資本就是基于文化表現出來的有形的或者無形的財富的積累。有形的文化資本為物質文化遺產和有文化價值的文化產品,包括建筑、遺址、雕塑等,而無形文化資本可以包括思想意識、傳統價值觀等。從以上對文化資本的定義可以看出我國著名的徽派建筑也是文化遺產,是我國遺產的瑰寶。
從徽派建筑的表現形式來看,首先它是有形的文化資本,這是徽派建筑的文化資本的主體,徽派建筑包括古民居、牌坊、祠堂等古建筑,它也包含了其他的建筑實體,如園林景觀的設計工藝品等。其次它是無形的資本,它體現在建筑主體上的文化價值,是通過建筑主體表達出來的民眾的認知文化價值、審美文化價值以及歷史價值等,這是徽派建筑的文化資本核心所在。
從徽派建筑的分類來看,一是不可移動的實體型的文化資本,主要是徽派建筑的實體以及徽派建筑相聯系的徽州自然風光,具有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價值的。二是可移動產品型文化資本,這是主要根據徽派建筑文化派生出來的創造品,像普通的紀念物品、圖書、影視作品等,這是對徽派精神的在創造。三是意識形態型文化資本,這主要是指依附在徽派建筑上的文化資本上的思想意識以及價值觀念等,這是徽派建筑最大的資本文化。它具有歷史的影響力的。
從徽派建筑的文化資本來看,一是多樣性的,在徽派建筑中,充滿了生機盎然形態各異的文化遺產,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和研究價值。二是效應的強大性。在徽派建筑中,表現出來的和建筑風格相同的道德觀念、傳統文化價值等,這種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具有長遠的效用性。
關鍵詞:敬修堂 建筑雕刻 文化內涵 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5)09-0094-02
敬修堂(亦稱錦繡堂)位于蘇州洞庭西山(今金庭鎮)東村,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商人徐聯習開始修建,歷時5年而成,是該村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個建筑群共有四進,坐北朝南,占地1886平方米,其中的雕刻裝飾多姿多彩,木雕、石雕、磚雕三者皆備,不僅題材豐富,而且手法多樣,工藝精巧,是研究明清江南地區建筑雕刻的極好素材。
一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背景
日益繁榮的商品經濟為敬修堂建筑雕刻奠定了經濟基礎。明清時期,蘇州已成為中國的商業重鎮,也逐步形成以洞庭東、西山商人為主的商業團體――“洞庭商幫”。洞庭商人精明能干,“謀生不遠千里,荊湘之地,竟為吾鄉之都會,而川蜀兩廣之間,往來亦不乏人?!瘪T夢龍在《醒世恒言》中也描述到:“洞庭兩山之人,善于貨殖,八方四路,去為商為賈,所以江湖上有個口號,叫做‘鉆天洞庭’”商人們在經商致富后,便購買土地、置辦房產,以致帶動了這個時期蘇州地區建筑行業的興盛。其宅院開始追求樓廳廊軒、彩繪雕刻,形成“無雕不成屋,有刻斯為貴”的風尚,作為建筑裝飾的磚、石、木“三雕”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特色鮮明的文化藝術為敬修堂建筑雕刻提供了豐富的養分。明清時期,眾多的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薈萃于蘇州,吟詩度曲,逐古今風流。在這種氣氛的激發下,吳地藝術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峰。吳門畫派、吳門書派以及昆曲類的吳江派和蘇州派等都盛極一時。同時,許多特色鮮明的手工藝門類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如版畫、琢玉、宋錦、緙絲等。不同藝術類型的創作方法、技藝特點、審美情趣影響和推動了蘇州建筑雕刻藝術的發展,并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面貌。
源遠流長的建筑技藝則是敬修堂建筑雕刻的技術支撐。蘇州建筑技藝的發展離不開香山幫這一建筑流派。香山幫的歷史淵源可以上溯到兩千年前的春秋時期,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規??捎^的工種體系。香山幫以木匠領銜,是一個集木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等傳統建筑全部工種于一體的工匠群體。明初,蘇州人蒯祥主持北京故宮的建造,香山幫工匠被征召進京承擔這一工程,從此聲名鵲起,香山幫逐漸成為做工精良、巧奪天工的代名詞。通過該時期南北工匠的技術交流,香山幫形成了兼具南北方秀雅雄健的技藝風格。明代《長物志》和《園冶》均對香山幫建筑(造園)技藝進行了記錄和總結。
二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圖案主題與文化內涵
1祈吉納福的傳統主題
敬修堂建筑雕刻中不少是明清以來廣泛應用的吉祥題材,如喜鵲、蝙蝠、魚、猴、麒麟等。這些雕飾不僅使建筑面貌更加細膩精致,而且通過這些圖案,借助象征、諧音等方式,表達出人們趨利避害、喜慶祥和的祈愿。如敬修堂建筑雕刻有不少“魚”的題材,魚與“余”諧音,象征財源廣進,且魚就有水,江南地區有“遇水則發,以水為財”的諺語,用“水”來隱喻財富;在“鯉魚躍龍門”的圖案中,則寓意登科仕進,則功名成就、福祿俱得;又因為魚屬卯生動物,繁殖力強,有時也象征家族門丁興旺。又如蝙蝠、綬帶和銅錢組合在一起,喻為“福壽綿長”;蝙蝠、鹿、桃一起喻為“福祿壽”;蝙蝠和銅錢的組合喻為“福在眼前”等。這些雕刻畫面生動形象,祈吉納福的含義清晰豐富,是明清時期廣泛使用的傳統裝飾題材。
2賈而好儒的人文寫照
在敬修堂建筑“三雕”中讀書仕進的裝飾題材也有相當的比重,如“四時讀書樂”、“四藝”等。這類題材出現在商人宅院似乎有附庸風雅之嫌,但這種現象與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及人們的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系。
對于賈和儒,洞庭東山、西山人有著自己的看法。在傳統社會中,讀書出仕,光大門楣是許多民眾信奉不移的準繩。洞庭商人家族也有通過科舉入仕之人,然而該地仕進之風遠不如近在咫尺的蘇州府城一帶?!读治菝耧L》載:“有明之時,山中科舉蟬聯。國朝以來,漸乃稀少,蓋洞庭之讀書者,大概以粗知句度,稍識禮儀為常,舉子之業習而不精也。若富貴之家,聰俊子弟,未嘗不延師就傳,篤志藝文,然必待文理精通,方許應試。一試不售,即廢焉改業。所以讀書者多,而成名者少?!奔囱赃@里讀過書人雖多,但不少人只以粗識幾字,懂得儀理常識即可。即便家庭殷實的人,科舉不利也轉而經商謀生??婆e考試不僅耗費財力,且制舉一路,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得中者能有幾人?經商致富相比讀書仕進似乎更易實現,這一現實使得大多數人自覺地選擇了前者。
雖然人們充分認同經商的價值,但在儒家思想居于主導地位的社會中,他們也不主張完全放棄科舉。由此,經商與科舉也就成了洞庭人迭相為用的生存法則。這也使不少洞庭商人有著讀書的習慣,敬修堂的主人徐聯習就是一個典型。他在楚地經商時,“行篋常以書自隨……以故貨殖數十年,恂恂儒雅?!背蔀楫敃r有名的儒商。除了讀書養性外,洞庭商人也樂于同文人結交,以詩酒唱和為常事,清代康熙年間東山人汪琬的《堯峰文鈔》卷十五記載:“萬歷以來,山中高貲者推許氏、翁氏兩姓為甲。其人率以文雅相高,喜結納四方賢士大夫,非僅纖嗇擁財自衛者也。故凡春秋佳日,遠近籃輿畫舫爭集其門。如華亭董尚書(御名)宰、陳征君仲醇、常熟錢尚書受之、嘉定李進士長蘅、太倉張內翰天如、儀部受先之屬,類推翁、許為湖山主人。一切管弦歌舞之娛,牲宰酒醴供張之盛,所費殆將不貲,絕無分毫顧惜。”歷史上,洞庭商人結交的名人包括董其昌、翁方綱、劉墉、紀昀、錢謙益等。為擴大聲望,在商業經營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洞庭商人不惜錢財與之結交。凡此種種,究其原因還是體現了洞庭商人在賈和儒之間復雜而矛盾的價值抉擇。
3文雅閑適的風尚習俗
自明代中期以后,蘇州經濟日益富足,市井生活漸趨繁華。各種節俗、游冶以及歌舞、雜技、戲劇等活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就連婦女也走出戶外,參與其中。袁宏道在《荷花蕩》一文中曾記錄當時的盛況:“其男女之雜,燦爛之景,不可名狀,大約露幃則千花競笑,舉袂則亂云出峽,揮扇則星流月映,聞歌則雷輥濤趨。蘇人游冶之盛,至是日極矣?!睘榱擞掀胀ㄊ忻耠A層的趣味,大量反映市民日常生活志趣和愛好的題材被納入到藝術創作中,如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或是現實生活中節俗、游冶等情景。同時,蘇州文人的藝術創作也開始涉及市井民間。如以唐寅、仇英為代表的吳門畫派開始把視角轉向普通市民生活,創作的仕女人物畫、花鳥畫充滿了濃郁的世俗氣息。為配合居室陳設的需要,原本屬于文人士大夫聊以自娛的畫作此時也以不同的形式流入民間。特別是到了明代晚期,蘇州出現了專門從事這類繪畫的職業畫家,他們的作品又通過民間匠人轉化成為版畫和建筑雕刻,這一現象也體現在敬修堂的建筑雕刻中。在敬修堂建筑隔扇門的絳環板中,就有不少描寫世俗生活的場景,其內容主要涉及游園、郊游、耕讀、趕考等方面。各個場景的描繪細致入微,情節豐富,生動地記錄下當時活躍的社會生活。
三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藝術特色
1主題鮮明的布局構思
敬修堂的建筑雕刻在總體規劃上層次清晰且主題鮮明。這在敬修堂一系列門樓的雕刻中尤為明顯。敬修堂建筑群共有四進,依次需經過五道大門。除了,入口比較樸素,僅以青磚砌成一個簡單的門罩外,其他每進均有一座雕刻精細、主題明確的門樓。如進入院宅后左轉,可見一座雕飾精美的木構門樓。門樓額枋上有四個圓柱形門簪,雕刻四季花卉。前檐枋正面中部以包袱錦的形式,將一對麒麟、兩只喜鵲雕刻在有亭、橋場景的背景上,寓意“喜臨門”。前檐枋下沿兩端飾以壽桃雀替,上沿承四組斗拱,斗拱上托連機和前檐檁。四組斗拱之間采用透雕的技法,從左至右依次雕刻三組動、植物圖案。第一組的內容為松鼠、喜鵲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第二組是柿子樹、獅子和喜鵲,寓意“事事如意”;第三組為獾和喜鵲,寓意“歡天喜地”。整個門樓的雕刻都以“喜慶”為主題,寓意開門見喜。
2形式多樣的構圖
敬修堂“三雕”往往會根據施雕的構件、部位和表現主題的不同來進行位置經營,因此構圖形式豐富多樣。在單一畫面中,較為常用的方法是通過改變主體物和其他陪襯物之間的比例、簡化陪襯物的形象來突出主題。而最有特點的是在表現人物故事時,注重對情節的選擇,布局時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一時間不同空間、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題材均置于同一畫面。如大廳磚雕門樓的上額枋有一組表現人物故事的雕刻,描述的是游園的場景。其構圖采用手卷畫的格局,畫面從右至左徐徐展開,不同場景以樹木進行分隔但又氣韻連貫,人們在不同區域的活動描繪生動,主次分明。又如敬修堂正廳前的磚雕門樓,其雕刻圖案根據門樓構件形狀進行布局,斗拱上施以花卉雕刻,棹木、拱墊板雕飾蝙蝠和壽字紋,上枋和兜肚飾為人物故事,垂蓮柱上端為如意和龍紋,下端為花籃。中間字牌為乾隆進士蔡書升所書“世德作求”。下枋則是以漁樵耕讀為主題的雕飾。整個構圖在局部上既結合了各個門樓構件的形制,精心布局單一構件的畫面構成,又充分考慮了所在區域構件系統的整體效果,疏密有致,張弛有序,形成一種整體的畫面節奏。敬修堂建筑構圖還借鑒了江南建筑彩畫的做法。如大廳前檐枋的雕刻裝飾,就有彩畫圖案的特點。前檐枋兩端的找頭以對稱的形式,飾以淺浮雕卷草軟卡子,在枋中部的包袱心位置雕刻夔龍壽字團。
3精巧傳神的雕刻技藝
蘇州地區傳統的建筑雕刻做法包括陰刻、平雕、浮雕、透雕和圓雕等,同時施以剔、鉆、勾、鏤等工藝。在進行創作時,工匠們常常會因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裝飾部位,將這些技法或單獨、或相間、或組合地加以運用。在敬修堂的建筑雕刻中,入口門樓的門簪即是雕刻技藝一次充分的體現。門簪為圓柱形,長0.28米,直徑0.17米,以四季花卉為主題,其側面以高浮雕的技法勾勒出花卉的枝干、葉片及花瓣,再以陰刻加以修飾。門簪正面的花頭采用透雕表現,花瓣層層包裹,層次豐富。而門簪正面與側面的交接圓潤精巧,正面花瓣與側面葉片在形態上過渡自然、井然有序。敬修堂的磚雕門樓上有大量磚雕人物故事,民間藝人的刻刀如同畫筆般在磚材上施展各種刀功技藝,或提頓按挫,或鉤回曲直,或剛柔疾徐,生動地刻畫出各種形象。這些人物雕刻不僅刻畫精細,而且神態也活靈活現,充分反映出高超的雕刻技藝。
4清雅靈秀的藝術面貌
關鍵詞:建筑文化;內涵;創新
中圖分類號:[TU761.6]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在現代城市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城市化建設與傳統建筑文化保護的關系極為重要。依據現實建筑文化的現狀,充分吸收建筑文化工程內涵,結合建筑文化工程存在的問題進行積極創新是重要的使命。
一、建筑文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國家文化產業政策的積極引導和文化體制改革的大力推動下,我國文化產業已經由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開始步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在近幾年的文化博覽會上,國內眾多文化建設、創意公司紛紛嶄露頭角。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顯露出一些建筑文化工程的弊端與問題,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些客觀問題的危害性,合理的改善,唯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方能使建筑工程文化有序創新的傳承下去。
二、建筑文化的內涵
1.建筑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綜合產品,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表達與傳遞。除了構筑生活空間外,還在人類歷史中承載著社會發展與轉變的敘述作用。而建筑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建筑物質和建筑精神財富的綜合。恰如美國文化雪茄克羅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D.Lluckhohn)所言 ,“文化由明確和含糊的行為模式組成,這些行為模式通過符號來獲取并傳遞。”《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建筑文化的本源正式人居生活方式以及實際生活本身的外顯形式,人居行為模式決定了建筑文化,建筑文化的本質核心由傳統建筑思想(即院子歷史和由歷史選擇的人居思想)及其符號,意義組成,在“時間連續統”中形成了傳統與歷史的觀念,而在“空間連續統”中形成了場域與族類的觀念
2.建筑是科學,科技與藝術的合體,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模式與思維習慣。誠實的建筑雖為客觀存在的實體,卻象征著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反映著時代的科學發展,科技水準,審美精神,文化特色,記憶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審美指向。建設是生活的舞臺,人在一生中總是穿梭于無數的建筑之中,高的,矮的,壯觀的,有沒的,形形,光怪陸離,無論是那種建筑空間,已不僅僅作為人居的單一功能存在,同時亦比承載著更多更高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元素,在不經意間傳遞出文化的意味與感知。換而言之,建筑不只是一個技術空間的構架,也意味著文化空間的延展。建筑在中國從來就不單是一個工具,更作為一種具象的象征性文化符號,承載著社會功用,并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文化魅力。從遠古的“左祖右社”,到富有威武之勢的皇宮寶殿,以及小橋流水式的文人園林,都體現了建筑是人生的藝術空間,是文化演示的舞臺。他們能在“潤物之間”改變著人類的思想與行為。這就是建筑文化的魅力,也是其所具有的影響力。因此,《中國城市建筑文化影響力排行榜》的適時出現,是當前城市建設的一個必然選擇。
3.文化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成為衡量城市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標準之一。從文化,意義上來說,當代中國建筑文化的培養,不僅代表了城市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也代表了城市文化新的追求與探索,這必將對建筑創造與民眾審美導向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城市建筑文化影響力排行榜》的出現將會體現城市建筑之間的文化差距,推動與促進城市建設者清楚自身的情況,使之形成良性競爭的氛圍。而對于與城市建筑有直接關系的社會公眾而言,則可以獲得一個較準確的城市建筑文化之間的比較,將其作為總結哦投資決策與思維感受的參考依據
4.城市建筑文化以其承載的內容與相應的功能,成為城市文化主要的代言者之一,而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信息載體,其承擔著記載城市歷史淵源,反應城市未來理想的雙重作用。因此,在城市建筑文化的確立過程中,務必在地標簡直,居民住宅。公共薦椎,遺產保護,風景園林,建筑創意,等多方意見,方才能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們常說某一建筑是某一個城市的窗口。但是城市的建筑文化并不是只要求我們關注極少數的標志性建筑,同時也要和與城市肌理共呼吸的居民建筑相聯系,去關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影響著人們思想與行為的建筑文化,這也是中國城市建筑文化影響力排行榜的特色與特點之一
三、建筑文化客觀存在的問題
1.城市建設過于簡單化,雷同化.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城市道路延長寬闊,促進了樓群誕生與樓房長高。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展讓老百姓享受了國家建設的好處,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最近,國內不少有識之士十分感傷地呼吁:中國的600多個城市基本沒有個性!這就是說,在過去20多年的城市建設中,我們的建筑師、管理者、決策者過于重視經濟發展,忽視了在大規?,F代化城市建設中的特有的文化建設與保護,造成了城市失去特色,建筑文化缺位,建筑師處境尷尬,城市建設責任不清。沒有民族文化特點的城市,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修正與割裂,如果讓這樣的不良現象持續下去,將會給我國延續了5000年的歷史文化造成沉重打擊或者有形成文化斷層的后果。
2.盲目的崇洋陋習
看華南板塊,歐式和中國傳統風格的樓盤都有,這些歐式建筑在我們看來都不是歐洲的東西,從來沒有見過的,他們只不過把外表的東西搬過來,但并沒有把歐洲的元素融入到里面,而花費很多錢去搞一些形式的模樣,這樣的鋪張浪費是沒有必要的。對于沒有掌握歐式建筑的基本元素的著搬照抄也是沒有意義的浪費資源。我們造出了連外國人都沒有的所謂歐式建筑,我們的心情是喜?是悲?是滑稽?是荒唐?抑或是其他?一些國內的研究者也發出“在中國看不到好的中式建筑”的感嘆!
可見,沒有借鑒的生吞活剝式的所謂“創造”,既脫離了國情,也沒有實踐基礎,是沒有活力的。這樣的建筑盡管有一時的眩目閃光,但是轉瞬而泯,帶來的只能是遺憾和無奈。還是那句被無數人重復了無數次的話:無論什么藝術形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離開了民族的特色或者叫血脈,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不要侈談世界的了。建筑也離不開這個藝術發展與繁榮的宿命。
3.過于注重建設的表面化
回顧我們過去在城市改造和建設中的做法,城市老城區改造多沒有經過認真論證,大拆大建、獻禮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首長工程等。造成重速度輕細節,重實際輕文化,重表面輕內涵的現象,建筑文化在其他要求下被忽視被淹沒。
四、繼承傳統建筑文化,實現當代建筑創新
1.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建筑文化
傳統建筑的美學原則、建筑形態、注重環境和崇尚自然等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都是傳統建筑中的精華,中國傳統建筑是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獨特魅力是任何別的建筑藝術形式所無法取代的。我們不能割斷歷史,拋棄民族傳統,去追求那種沒有傳統文化根基的建筑形式,而是從傳統建筑中汲取其精髓。同時,對我國獨特的歷史文脈和文化傳統的繼承和追求,決不能僅僅停留在形式剪輯的設計層次上,而應在追求精神和內涵方面有更深層次的表現,抓住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本質內涵,將傳統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與現代方法、現代要求相結合靈活運用。
2.創新發展建筑文化
立足傳統,創新發展建筑文化是現代建筑新形態的出現和發展是必然的,新的使用要求,新的建造技術,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現,使建筑整體而言是新的。但如果離開了我們生長的土地,離開了人們固有的傳統,一時的“新”就無法永遠“新”。不尊重傳統、吸收傳統的做法,最終只會迫使建筑創新喪失生存的土壤和空間,迷失方向。創新不是根除傳統,而是要從傳統的建筑中汲取其精髓,尋找其新意。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但是只能稱作建設大國,而不是建筑學大國,建筑設計從質量到創新都未達到繁榮興旺的局面。我國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是一種經驗的傳承與模仿,很難形成開闊的思維。雖然國內各大理工科高校開設了傳統文化的教學課程,但是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最為表面的層次,設計建筑時大多采用的也是片面直觀的想象。而國外采用的是一種體驗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多去體驗生活,多討論、多思考,這樣人的思維才能越來越活躍。不重復別人就是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表達建筑師個人的特質,每個人的特質不同就形成了多元化,只有多元化,才能形成豐富多彩的建筑設計環境,形成和諧的、多元化的建筑文化環境。
五、結束語
建筑作為凝固的音符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伴,其文化價值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而不斷創新的建筑設計又賦予了建筑時代的靈魂,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存,使人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得到空前提升。人們對建筑文化的關注需要我們按照科學發展的規律辦事,從我國的文化實際出發,設計出符合中國人審美觀念的建筑作品,發揚建筑文化的內涵精神。
參考文獻
[1]關于建筑文化學的研究?高介華?重慶建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03
故宮是各個歷史時期建筑藝術和建筑技術成就的集中體現。通過宏偉的建筑表現至高無上的皇權一直是故宮的首要指導思想。
故宮繼承了傳統的宮殿建筑思想,根據《周禮》和古代“禮制”中規定的法則進行規劃,通過空間的整體布局和裝飾材料等諸多手段,完美地表達出了宮殿建筑中所蘊涵的君權神授、天子至尊的核心思想。布局完整、規模宏大、氣勢雄壯的故宮,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一個完整典型。
(來源:文章屋網 )
藝術文化內涵在主題餐飲空間中的營造
餐飲室內設計空間除了要滿足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作為一種文化審美創造活動,同時還具有表達功能目的與意義,及其他多方面特性含義。對于具有創造性因素文化內涵的餐飲空間,文化是表達餐飲室內空間的視覺效果與思維內在關系和規律主要表達手段。 這些規律把人們與室內空間從自然形態、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等不同方面巧妙的融為一體。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餐飲空間設計是特定歷史的文化語境影響下的選擇性創造。
主題餐廳氛圍塑造強化方面,要通過空間的形貌、軟裝飾、色彩、色調、背景音樂等來控制協調出與眾不同的氣氛環境。比如選用的背景音樂要與餐廳主題相符,充分彰顯餐廳文化,突出獨具匠心的韻味氛圍,并且音樂播放的時間更要配合當時的情境,以給消費者最優的感官體驗。為了更好的將無形的文化內涵有形化,可借助物化基本元素表現主題,如體現餐廳主題的紀念物,不但可以提升主題文化的層次,還可以讓消費者享受在餐廳的體驗。所以,餐廳在主題塑造方面,不僅要體現出主題的差異性,更要有文化內涵,才能歷久彌新。
主題餐廳的定義,就是以一個或多個文化主題為吸引標志,向顧客提供滿足其需要、需求的餐飲及相關產品的體驗場所。通過營造特定文化主題的餐廳,給消費者與普通餐廳不同的感官體驗。結合國內外學者觀點,主題餐廳應具備三方面本質特性:特色差異、文化核心、消費者體驗。
藝術文化內涵在主題餐飲空間中的設計方法
在主題餐飲空間的營造中,設計師通常采用某種文化形態符號作為設計的主題。這些形態符號與人們的傳統文化、 社會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業文化相關;也可以對于個人情感因素的體驗。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等特點。其營造手法有如下幾種:
1.借用某種形象原有的意義來營造主題餐飲空間中藝術文化內涵
借用某種形象是一種較為直露的意義表達方法,對于使用者來說較為直觀,可讀性強。眾多的圖形結構,時而直露,時而隱喻地表達出室內的文化氛圍。利用一些獨特的形象作為裝飾,既點明了文化主題又豐富了空間的裝飾效果。
2. 利用主題產生的視覺形象來營造主題餐飲空間中藝術文化內涵
主題學的理論認為,人對環境的感知是通過特定信息來傳遞的。運用命名主題所產生的視覺形象,能夠喚起人們的知覺與想象,并暗示某種不同的意蘊,設計者也可以利用者對主題的聯想和移情,傳達深層次的文化信息。形象性的意義在于它能啟發人們特定的情感反應,當客人進入主題餐廳,餐飲空間的視覺形象會直接啟發人們對該意境的特定情感反應。讓建筑空間構造、裝飾、室內陳設都與主題融為一體,使人觸景生情產生聯想。當人們處于這樣一個環境中時,此時帶有某種文化主題的視覺形象所產生的心理與命名代表的意義之間達到契合。
3.利用裝飾形態符號來營造主題餐飲空間中藝術文化內涵
餐廳中的裝飾形態對文化內涵的表達起著關鍵性作用,裝飾形態的造型常常反映著餐飲環境的某種風格特征??梢岳眠@個特點在基本相似的空間中體現出迥然不同的環境氣氛。整個設計應該充分注意到人在餐飲環境中的心理特征,并利用陳設的空間組織段來表達出某種設計文化意念,如通過陳列架、陳設品以及燈光、色彩等元素來渲染文化主題。這樣的主題無需過分修飾已別具特色。整個空間豪華而富有生氣,進而引起情感、意境及文化的內涵體驗。
4. 利用情景形態符號來營造主題餐飲空間中藝術文化內涵
室內的景觀在一定條件下能使人觸景生情產生聯想,要餐廳內部環境設計中應有意識,有目的地重視景觀設計。用現代材料創造出自然情趣,由此感受到內在文化主題的含意。
在進行餐飲的主題營造中,設計師常常采用某種形態符號作為設計的主題。這些形態符號可以與人們的社會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業文化相關;也可以是個人情感因素的體驗。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的特點。室內的景觀在一定條件下能使人觸景生情產生聯想,比如,在餐廳內部環境有意識、有目的地營造自然景觀,如一些水景、植被等,用現代材料創造出自然情趣,能讓人感受自然清新的自然氣息。
5.照明形態營造主題餐飲空間中藝術文化內涵
照明形態是創造餐飲環境氛圍、營造文化內涵的重要手段,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光影變化,如利用光的色彩、光的調子、光的層次、光的造型等構成有層次及結構的光影效果,使環境氣氛豐富起來,利用照明的形式以及裝飾的形式來反映場所文化內涵的。
6.色彩關系營造主題餐飲空間中藝術文化內涵
色彩在視覺印象上給人直觀而鮮明的情感表達方式。色彩效果初步規律分析餐飲色彩環境對人的感受,使用的色彩變幻能夠引起人們的回憶與聯想,依據色彩氣氛把握人類心理從而達到喚起人們情感的目的。通過空間整體形態、材料色彩、燈光布置、色彩色調及陳設擺件等元素表達文化主題餐廳,利用空間組織手段表達設計主題,充分注意人物在文化主題餐飲環境中的心理特征,構成別具特色的文化空間。
色彩的協調性就如同音樂家的節奏與和聲。在主題餐飲空間中,和諧對比關系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如何恰如其分地處理室內色彩的和諧與對比關系,是塑造主題文化餐飲空間色彩氣氛的關鍵。對于不同地域而言,不同的民俗風情、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周邊環境等,在色彩關系的使用上都有所不同。對于主題餐飲空間而言,色彩主題要明確清晰,色彩搭配講究合理性與高級性,色彩變化具有高度統一性,使色彩與人的聯想緊密相關,整體色彩環境生動且協調,活潑且穩重,使消費者具有更統一的感官體驗。
7. 利用材料與肌理來營造主題餐飲空間中藝術文化內涵
由材料的肌理組織所構成的表面產生的視覺感受來營造主題餐飲空間。餐飲環境總實體的材料都有著固有的視覺及觸覺。不同肌理有不同的感官體驗,材料的綜合又會產生新的心理體驗,充分融合調動材料肌理的特性,可使主題效果與文化內涵表達的別致新穎、淋漓盡致。如具有原始力量感的粗糙的毛石墻、粗獷雕塑感的水泥表面等,設計者往往將這些視覺感受與語境的形成聯系在一起,共同表達某種文化環境的氛圍。全新的設計理念,富含民族特色的文化內涵,使偌大的餐飲空間增添一些深受藝術熏陶的品味空間,也使酒店空間的主題得以拓展。
藝術文化內涵在主題餐飲空間中的意義
形式語境及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對環境主題氣氛形成起著決定作用。作為餐飲空間的形式語境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它可以是單一的要素,也可以是多種要素的組合,它們通過某種形象原有的意義、主題產生的視覺形象、裝飾形態符號、情景形態符號、照明形態、色彩關系、材料與肌理等因素來控制整體環境氣氛。并通過一個占主導地位的視覺形態來統一格調,形成整體文化氛圍的表達。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文化內涵對環境主題氣氛形成起著決定作用的結論:將文化藝術融入到餐飲空間中去,主題立意決定著表達方式多樣,由文化內涵的營造共同完成對主題的演繹。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有”教師;文化內涵
一、做有理想的教師
理想是一種信念,是一種追求,是支持我們前進的不竭動力。理想如雨露滋潤著心田,蘊含著生機。如果說遠方是輪船的夢,寬廣是雄鷹的夢,那么教書育人始終是教師的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需要堅定理想信念,具有愛國主義情懷、集體主義情感、社會主義信仰。這應該成為教師一生的追求,以志存高遠點綴三尺講臺,以崇高信仰書寫平凡人生,詮釋“玉壺存冰心,朱筆寫師魂”的人生誓言。作為一名高職院校教師,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肩負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的重任,敬業愛崗,樂于奉獻,用師者平凡的一生唱響共筑中國夢的時代強音[1]。
二、做有學識的教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講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苯處熓遣ト鑫幕R的種子的勞動者,那么,若想將文化種子有效傳播,教師必須具備堅實的文化基礎,作為新時期的人民教師,我們有義務以科學的態度、發展的視角、執著的精神傳播文化知識,堅信只有做一名學習型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感受到三尺講臺帶給我們的快樂,實現培養優秀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崇高理 想[2]?!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箴言,向一線教育工作者深刻詮釋了“不斷學習才是創新的基礎,不斷創新才是教育的靈魂”的深刻道理。
三、做有道德情操的教師
道德情操是個人價值訴求、意識形態、品德修養的集中體現,是成為合格人民教師的先決條件,是保證思想進步、態度端正、行為得當的支撐。人民教師是一門頂著巨大光環卻收入微薄的職業,選擇教育意味著一生的平凡?;蛟S我們沒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情,但是我們可以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詮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溫情,或許我們不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但是我們可以以師德書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倡導觀敬業,作為人民教師,我們敬業是教書育人,敬業是傳道授業解惑,敬業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誠信,人民教師的誠信是關愛每一位學生,講好每一堂課,做好誠信的典范。作為新時期人民教師,我們應該時刻謹記使命與責任,不被利益所誘惑,堅守精神家園,弘揚傳統美德,以實際行動帶動學生,影響學生。
四、做有仁愛之心的教師
愛是生命長河上最為絢麗的彩虹,是人生舞臺上最美的音符,是教師職業生涯中最需要的因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和諧、自由、平等”,這些都是仁愛之心最深刻的寫照[3]。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在工作中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用寬容的心態愛學生,用真情、用愛心書寫“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一生,培育誠信友善、合作進取的人才,實現民主、文明的中國夢。
五、結語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成敗,系于教師?!苯處熕刭|直接關系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關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號角全面吹響的偉大歷史時期,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樹立教書育人的崇高理想,豐富自身學識,以仁愛之心面對教育,面對學生,面對課堂,甘于奉獻,勇于創新,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畢生精力。
參考文獻:
[1]汪 釧,付 維,程宇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眾文化建設探析――馬克思主x人學視角[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