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生命的態度8篇

時間:2023-11-06 10:07:0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對待生命的態度,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積極情感的生長能促進學生的自我感、自尊和自我悅納。生命情感教育就是要促使積極情感的生長,避免消極情感的生長。積極的生命情感是個體對自我生命的確認、接納和喜愛,是對生命意義的肯定、欣賞和沉浸,以及對他人生命乃至整個生命世界的同情、關懷和珍惜它能引人振奮、富于愛心,成為幸福人生的動力和光明之源。消極的生命情感則意味著對生活的麻木、對生命意義的無望、對他人生命價值的漠視。生命情感教育就是要涵養積極的生命情感。

1提升自我意識。“人的生命及其意義,是要靠人自己尋找和發現的;而人尋找和發現自己生命及其意義的過程,也正是人的生命及其意義得以生成和覺解的過程。”所以,生命情感教育就是要促進大學生不斷地提升自我意識,積極、主動地“創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達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華自我,守住生命的熱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和廣度—從而形成整體的人文自我,凸現人文情懷,讓生命走向豐富、充盈、絢麗、深刻”。

2激發責任感。目前,部分大學生責任意識淡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個人在為社會、為集體盡責任時,以索取回報為前提;(2)將本屬于個人責任內的事情視為高尚的行為;(3)將為他人、為社會盡責任視為傻瓜的選擇。這種責任意識淡漠的現象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是對他人對社會的不負責,是一種漠視生命的態度,所以,激發大學生的責任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

堅強意志,生命態度教育

1培養堅強的意志。生命意志是人們根據一定目的支配和調節自己行為的心理機能,它鮮明地體現著生命的主動精神。意志力強的人能夠克服困難走向成功,意志力弱的人最終成為不幸的人。在人才培養和人才需求不斷得到強化的今天,大學生面臨的學業、人際、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而且,大學生的人生經驗還不足,心理承受力相對比較弱,一點小挫折都可能引起心理的巨大波瀾,甚至產生一些極端的想法和做法。因此,我們加強對大學生的挫折教育,引導大學生學會在生活的挫折中磨煉自己的生命意志,增強抗挫折能力,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挫折,學會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失敗,引導他們建立起執著的信念、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在面臨挫折時,能夠迎難而上,能夠經得起生命的各種考驗。

篇2

宇宙中不僅任何生命有從生到死的周期,其實任何事物也都有個存在周期。小至細菌,大至星球,概莫能外。如果把生命從生到死的老化過程畫一條直線,雖然這條直線有長短,但是,他們永遠不會相交。就是說,在生命老化這一點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事實上,由于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在如何看待自己生命老化的問題上,存在著另一條直線。就是說每個人在生命老化上有兩條線,一條是客觀的,一條是主觀的。這條直線有時是相交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會慢慢地老化。科學家甚至發現人體一些器官的老化時間,如肺活量從20歲開始下降,大腦神經細胞也從20歲開始減少。這都是生命老化的開始。雖然每個人老化的速度可能不同,但是,老化的過程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一個客觀的過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人如何對待老化過程的認識,無非是消極悲觀的態度,或者積極樂觀的態度。積極樂觀的態度往往使人超越自身體能過度使用生命,而消極悲觀的態度往往使人限制了生命的彈力。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對老齡持消極態度的人聽力下降更快。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對衰老持積極態度的老人壽命可延長7.5年。這表明關于老化的消極態度影響人的感覺器官,而那些“不服老”者才不易老。消極悲觀的態度弱化了生命彈力,使生命的諸器官萎縮速度加快。但過度使用生命導致的不服老,也容易忽視生命老化帶來的諸多限制,給生命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對待不斷老化的自己,既不服老,又服老,拿捏的準確,才有利于健康。

如果把自己對待生命老化的認識畫一條直線,這條直線和生命的客觀老化過程不是平行的。醫學研究證明,人要有一種超越老化狀態的積極的不服老的思想有利于健康。但是,不服老要有一個“度”。媒體上有人不斷地在討論服老和不服老的問題,由于這個認識問題不和生命老化客觀過程完全平行,所以,就事論事永遠也不會有答案。養生學家認為,由于個體差異,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來制定兩條線相交的角度,也就是那個“度”。找到自己兩者相交的角度,才能正確地制定既不低于生命活力又有所超越的個性化的養生方案。

篇3

關鍵詞 生命教育 人生價值 生命情感 生死觀

生命教育已經成為我國大學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越來越受到重視。對自我生命的熱愛,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始終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然而,這僅僅是生命教育的低層次階段,培養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體會生命的情感,掌握生命的真諦,才是生命教育高層次目標之所在。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及內涵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所提出,他1968年在美國加州創辦“阿南達村”時,率先提出了生命教育這一理念。并且設立了“生命教育”的課程,使學生關注自我的成長以及生命的價值。自此,世界各國都逐步開始關注這一主題,并且在德育教育、價值教育中不斷實踐。1979年,澳大利亞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標志著“生命教育”從其他學科中獨立出來,其研究逐步成熟化。生命教育引入我國是在20世紀末期,臺灣學者開始關注生命教育,旨在研究生命的過程和生命的價值。近年來,大陸學者也從各個角度,對生命的價值、意義,以及對待生命態度等方面展開了探索。

生命教育是關于人生活、生命與人生問題的教育,幫助人們認識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且主動思索生命的意義,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及其定位,培養自我生命情感,提升生命的質量。“生命教育即是關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標在于使得人們學會如何積極地應對人生過程及生死的挑戰,學會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義,進而培育人們對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體的責任感,從讓人們從小就知曉生命的可貴,懂得如何去創造人生的價值,從而獲得身心的健康,事業的成功,生活幸福”。國內目前對生命教育基本上達成了一個共識,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然而,對大學生生命教育更多的停留在生命的自然屬性上,也就是不能隨意剝奪自我和他人的生命這一較低的層次,對于較高層次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探索較少。

生命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方面,自然屬性體現為人和其它動物一樣是一個活著的有機體,吃、穿、住、行是其基本的需求;社會屬性體現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人的生命的價值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一方面,社會價值體現在為社會做貢獻上,其貢獻越大,社會價值就越得到認可;另一方面,個人價值體現在社會對個體生命的認可和滿足上。生命教育從層次上講,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熱愛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這是生命教育的最低層次。生命權是人最基本的權力,任何人沒有權力剝奪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目前,我國大學生命教育中主要針對部分大學生漠視他人生命,輕視自我生命的現象,更多強調不能自殺,傷害他人生命;第二,生命價值教育,主要強調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實現自我價值,這是生命教育的第二層次。個體生命更加具有尊嚴,更加燦爛多姿,始終是生命教育的終極目標,然而,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樹立一種觀念,只有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實現生命的價值;第三,生命情感教育,這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層次。生命不僅僅是活著,更主要的是活出生命的意義來。通過教育使得個體體會到生命的美妙、崇高,自發的對自我和他人的生命產生敬畏、熱愛之情。生命教育的三個層次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尊重個體的生命是基礎,實現生命價值是保障,提升生命情感是升華。

二、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

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要開展生命教育,必須對一些基本理念進行澄清。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死觀、生命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以及生命情感和生命的升華。這些重要的理念都影響和制約著生命教育的展開。

(一)生死觀。生與死即是生命的兩極,也是人生之經緯。死亡是個體生命的一個必然過程,是保持生命活力、進化的重要一個環節。只有領悟死亡,才可以感受生命的意義。死亡是人生終極關懷的重要問題之一,對待生死的態度始終是生命教育關注的核心理念之一。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海德格爾曾經說過:“死亡是最本己的、不可逾越的、確知的、不確定性。”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任何人不可以替代的。每一個人死亡都是必然的、確定的,然而,什么時候死、怎么死,這都是不確定的。正是由于這種不確定性,每一個人對待生死的態度也不同,主要有三種觀點:其一,對死亡漠視,就像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所言:“當我活著的時候,我還沒有死去;當我死去的時候,我已經毫無知覺”,死亡與活著的人無關;其二,懼怕死亡,死亡始終困擾著,對死亡戰戰兢兢;其三,從死亡中領會到生命的價值。死亡體現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怎樣在有限的生命內實現自我超越。“因為生與死構成了不可分離的一體兩面。生命的意義必須假定死亡的意義,才會彰顯出它的終極深意,反之亦然。”當人站在死亡一端的時候,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自己怎么度過,想成為生命樣子。生死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在理解和領會死亡的過程中,把握生命的意義。“不同的對待死亡的態度,影響著個體生存的價值,這是生命教育必須把握的。如果把生命教育分為肉體和精神兩個層次的話,生死觀教育僅僅屬于肉體這一低層次階段,而生命的價值教育、生命的情感則屬于高層次階段。

(二)生命的價值。價值是指事物對人的有用性。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事物本身的屬性;其二,人對事物的需要。事物是否有價值,必須具有一定的功能,并且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生命價值也體現為兩個方面:首先,體現為一種關系,換言之,“關系型”、“工具價值”,價值在他人中得到體驗;其次,價值存在于自身性質之中,價值主體自身具有價值,也就是“自足型”、“內在價值”。 生命的價值的這兩個方面表現為: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它具有自身的特性,它必須滿足社會的需要的同時得到社會的尊重。社會價值是指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個人價值指社會對個人的尊重,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社會價值是個人價值的前提,個人價值是社會價值的保障。個人只有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才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滿足,換言之,就是實現個人價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內,是追求個人的物質享受、生活滿足,還是為社會多做貢獻,是生命價值教育必須澄清的核心內容。

(三)生命情感和升華。生命之偉大不是來自于外在的要求,而是來自生命本身的崇高。生命教育的最高層次是使受教育者感同身受,體會到生命“真、善、美”的統一。人的生命是易逝的、一次性的、不可逆轉的。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這一過程是不可逆轉的,充滿了坎坷、苦難,不管是勇敢面對,還是逃避,都充滿了沉重之真。生命之真代表理智,“理智”就意味著人不僅僅和其他動物一樣擁有生命,更重要的是像帕斯卡爾所講的一樣,人是一種有思維的動物。生命之善則代表著道德,“善”指道德上合乎道德規范,善也包括使人在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中各方面需要得到滿足的實際價值。善不是體現為“實然”,而是體現為“應然”,對生命價值的合理性、公正性的關懷。生命教育的善,貴在培養受教育者關愛自然,關懷他人,胸懷社會,領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使個人與他人和睦相處,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生命之“美”是真和善的基礎上,對生命領悟的更高層次。生命不僅僅是活著,而且要活出生命的意義來。審美是生命的最高層次,生命的美不僅體現在生命自然之美上,而且體現在這種美是一種責任之美、創造之美。從自然屬性上講,人體的新陳代謝、氣血運行和氣機升降無不遵循著陰陽消長轉換,并與大自然和諧一致。從社會屬性上看,這種美是一種責任之美、創造之美。生命體現為一種責任,不僅要對自己負責,而且要對他人負責。同時,這種美也是創造之美,它用人類的聰明才智不斷創造著各種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正是這種創造性,才使得生命自我升華,體現出生命之美。對生命“真、善、美”的領悟,體現了對生命情感的認知和升華。

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生死觀念的認知僅僅是其最低層次,生命價值的體會是中層階段,生命情感領悟才是生命的升華。生命教育中,不能僅僅強調生命的寶貴,更應該讓受教育者自身領會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情感,使得生命更加燦爛多姿。

三、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理念革新

我國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已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是社會普遍達成的共識。然而,理念普遍滯后嚴重的影響著生命教育的層次和水平。過分的強調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本身也無可厚非,然而,僅僅停留在這一層次上,不僅難以實現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而且生命情感也難以發揮,應用全新的理念展開生命教育是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當務之急。生命教育的理念革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樂生不怕死。生命對于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十分寶貴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生命的價值,甚至延長生命的存續時間始終是人類思考的一個問題。當代大學生中存在著少數悲觀厭世、逃避現實、漠視自我和他人生命的現象。高等院校出現的極端事件,諸如自殺、殘殺他人等問題,無不是由于錯誤的生死觀所導致。生命是短暫的、一次性的、不可逆的。客觀上要求我們始終以一種積極的、樂觀的態度對待生命本身。無論是在人生的順境,還是在人生的逆境,都賦予我們生命以不可剝奪的權利,大學生應該學會自我調節,應該用一種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時,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一樣是寶貴的,不可剝奪的。

(二)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不斷奉獻社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內實現人的價值,是每個人的希望和追求。“生命價值教育是以生命促進人們對生命價值的體驗、認知與實踐的教育,是幫助人們在其過程中反思、構建生命價值觀念、態度與行為方式等得教育。”生命的價值包含了兩個方面,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無不在大學生中產生很大的影響。生命的價值到底是追求自我為中心的享受,滿足自我身體、心靈的欲望,還是從社會價值的角度出發,為社會奉獻自我,兩種相對立的價值觀始終困擾著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從社會整體性出發,強調人是社會的人,個人生命價值的實現離不開社會,個人生命價值的認可主體只能是社會,而不是自我。個人生命價值只有不斷的為社會奉獻自我,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實現生命的自我價值。大學生應該適應學習型社會的要求,樹立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提高自身服務社會的水平和能力,將來更好的為社會奉獻自我,在實現生命的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生命的自我價值。

篇4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維度 醫學生生命觀 教育

生產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對生命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醫學生將要承擔為人類生命健康服務的工作,如何加強醫學生生命觀教育,提高醫務工作者的素質是當前醫學教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所謂生命觀是人們對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對醫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就是教會醫學生接受和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價值,使醫學生樹立為醫學事業奉獻終生的崇高理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醫學生從小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接受了大量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品德的養成上和學業的精進上,不自覺的接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維度下解讀醫學生生命觀教育,對醫學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貴生”的思想。教育醫學生樹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識

1.1醫務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業是建立在對生命敬畏的基礎上,醫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基礎是樹立敬畏生命的意識。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類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綜合” “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實踐對自我、他人和社會所產生的意義的自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周易·系辭下傳》,因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四十二章)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萬物之靈“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尚書·泰誓》)。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貴性“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黃帝內經》),“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長也,而尊且貴”《太平經》。由于生命的尊貴和神圣,對待生命就有一種本然的敬畏。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礎上,當代法國哲學家保羅·里克爾在《惡的象征》中指出:“經由害怕而不是經由愛,人類才進入倫理世界。馬克斯·韋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現了一種倫理制度,而禁忌則為其最終保護。’只有戒忌才會從內心對生命產生敬重,由敬產生畏,形成對生命的崇敬畏懼和終極關懷。醫學生將要成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責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對生命懷有一種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論遇到什么樣的病人,從內心自覺形成一種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從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醫學生未來從事拯救生命事業的基礎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維和社會活動的基礎,生命在人的價值體系中有著最高的地位,沒有生命一切就無從談起。生命的最大特點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過,萬古無輪回之時;形神一離,千年無再生之我”(呂坤<語》),“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復生”《太平經》,對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寶貴“名與身孰輕!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若“舍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莊子·讓王》)。況且,個體的生命承載著家庭和社會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對得起養育自己的父母,熱愛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會熱愛自己未來所從事的事業,才能回報社會承擔起拯救生命的責任。作為醫學生將來要經常面對死亡和重生,對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會影響作為拯救生命的醫務工作者對待自己生命的態度,醫學生生命觀教育要捎除醫學生對生命的淡漠,學會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醫學生將來要承擔的是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在學校接受教育期間醫學生就要學會珍惜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以應對未來艱苦的工作。最后,做為醫學生將來工作的對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無助、處于死亡恐懼中,外界任何一點觸動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脅。醫務工作者對待自我生命的態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響病人對待生命的態度,醫務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發病人珍愛生命的欲望,所以,培養醫學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對病人生命的極大負責,也體現了醫學拯救生命的終極意義。

2培養醫學生崇尚“仁愛”的思想,學會善待生命

2.1培養醫學生仁愛的思想情懷,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愛思想是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義是“心中想著人的身體”,孔子講“仁者,愛人”,“唯仁人,為能愛人”《大學》。我國古代著名醫者扁鵲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亂于和氣者,病也;理于煩毒者,藥也;濟命扶危者,醫也”(《要方·食治》),“醫乃仁術”,醫家應為“仁人之士”。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推崇的仁愛思想與醫學的最高宗旨仁愛救人,赤誠濟世是相通的。

仁愛的思想對于醫學生生命觀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醫學生未來工作的對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處于痛苦甚至危機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給醫務人員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種利益來喚起醫務人員的情感,作為“仁人之士”的醫者,能做到“仁者,無不愛也”(《孟子.盡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對自身生命與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醫務工作者身上,如果醫務工作者無視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醫學教育中培養醫學生大仁大愛的思想情感,“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誠善的感情給予病人無限的關愛,把患者看做自己的親人,把自己對親人一樣的愛給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顆仁愛之“大慈側隱之心”(孫思邈《大醫精誠》)善待病人。醫學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識,充分認識到“醫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應該愛人,不僅愛護、救治病人,還必須通過治病,將仁愛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將來在醫療工作中,才能對患者一視同仁,普同一等,極端負責,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龔廷賢《醫家十要》)。

2.2培養醫學生博愛的思想情感,善待珍愛實驗動物的生命

篇5

摘要:大學生施暴以及大學生自殺事件彰顯出當代中國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問題。文章對當代中國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現狀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解決既有問題的可行性措施。文章特別指出,應當重視紅色教育在正確塑造當代中國大學生生命價值現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所謂生命價值觀,即個體對待生命及其價值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理想,它包括對生命的認知、情感,它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社會價值、道德價值、理想價值實現的可能性。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感情的唯一載體,也是建構和諧社會的基礎。因而,本文嘗試對當代中國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做一些思考,同時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及研究提出一些可行措施,以引導大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二、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缺失、異化的原因

有報道與研究表明,當代中國部分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存在缺失、異化等問題。為何當代中國大學生命價值觀之缺失、異化達到如此嚴重的程度?筆者以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大方面。

1.淡化生命的表達、言說及行為誤導了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這種對待生死的回避策略使得青少年很難深刻地理解生與死。不當的教育策略還可能傳遞出有關生死的不正確信息,進而妨礙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無庸置疑,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期,各種生命意識的信息都有可能對他們的觀念造成影響。淡化生命的教育策略乃至錯誤的生命觀念教育對大學生生命觀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尤其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社會文化對生命的不當宣揚。如現在很多影視作品對死亡的理解脫離實際,其對生命的漠視使得青少年很容易看輕死亡,且無法意識到死亡本應具有的含義。其二,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宣揚。當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時,學生容易失去生活和奮斗的目標,對自身生命的價值認識出現盲區,造成自身定位不準,從而引起失望和無助,喪失安全感,不排除產生自殺、他殺等極端現象的可能。

2.“重視才智,輕視情商”的教育模式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影響甚大。生命情感是人們從生命認識出發,遵照內心的生命觀念和價值標準,在對現實的生命行為進行評價時產生的內心體驗,它是生命行為的支持力量。從對那些輕生的學生調查資料中,可以發現他們的生命情感大多處于缺失狀態。教育是因生命而存在的,生命的成長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內容。高校無疑是豐富個體生命的最佳課堂,當有人選擇自殺這種毫不負責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時,這說明高校教育在生命教育和個體歸屬感方面還存在著不足。“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里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傾吐衷腸”已經成為許多大學生的生活軌跡,這就是一個佐證。這真實地折射出大學生在生命觀上的迷茫。在一定程度上講,大學生的知識增長是以忽略了情商教育為代價的,這也最終導致個別學生對人生價值、生命意義感到迷惘、質疑。

總體而言,淡化生命的表達、言說及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同時“重視才智,輕視情商”的教育模式對當代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塑造同樣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兩大方面對作為個體而存在的大學生而言,構成了影響、制約其行為方式的結構,而作為行動者的大學生所采取的各種失范行為(自殺、施暴等)正是受制于該行為結構。因而,“行動者/結構”的分析框架既利于深入分析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失范之深層的社會原因,同時也給正確塑造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提供了有益的啟發。

三、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培養方略:兩個宏觀視角

淡化生命的表達、言說、行為以及“重視才智、輕視情商”的教育模式構成了影響和制約大學生行為方式的結構性要素。形塑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就需要加強教育和引導,即通過教育來承擔拯救和喚醒大學生的生命意識之責。無庸置疑,可選方案很多,本部分將從兩個宏觀視角探討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培養。

1.通過生命教育促使大學生正確認知生命、理解生命價值。誠如意大利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人類活動的本質在于維系生命的延續和發展,而作為生命傳承的教育實質上是個體生命依賴教育不斷提高生命質量的過程。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教育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在于生命的充盈、完滿。有觀點指出,教育的終極目標應當是幫助教育對象塑造健全的人格與完美的生命,現代教育的一項迫切要求就是開展生命教育。因此,有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主要載體,將生命教育與人生觀教育、人生理想較好地結合起來。教育學生科學、正確地對待生與死,熱愛生命,體現生命價值。讓大學生了解生命知識、生命現象和規律,用客觀、科學的態度看待死亡;讓大學生在生命發展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展的、愉悅的、健康的生命,培養其珍惜、尊重、熱愛生命的態度;引導大學生科學地認識生命哲學,認識人性,在理解生命的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性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2.通過人性化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積極生命情懷。情感對人的行為具有重要作用。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曾言:“人用以與死相對抗的東西就是他對生命的堅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性,不可毀滅的統一性的堅定的信念。”積極的生命情感能使人振奮、樂觀、向上、豁達、寬容、奉獻;相反,則會變得沉悶、孤僻、極端、自私、冷漠。開展人性化教育,把教育與人的幸福、自由、尊嚴、終極價值聯系起來,改變重才智、輕情商的教育模式。除了要對大學生進行強化生命情懷教育之外,我們還需要開展相應的校園文化活動及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存感受與生命情感。通過課堂教育與實踐體驗兩個方面的努力,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生命。

參考文獻

[1]恩斯特·卡西爾[德],《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2]朱虹,《淺談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之生命價值觀教育》,《知識經濟》,2009年第15期

篇6

關鍵詞:師德素養 學生 審美情趣 科學觀念

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災禍——非典又在世界范圍內肆虐。因為恐懼而自殺的事又一次傳入耳畔。又有多少人因此而輕視生命,或“視生命如草芥”呢?一位同學在日記中寫道:“人的生命這樣渺小,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生命是可貴的。年輕的人們因著種種的原因產生浮躁、失望,而放棄生命走向死亡。青春的花朵因此而凋零,將希望付之徹底地毀滅,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呢。

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一再發生,減輕課業負擔,提高師德素養,關注學生心理等等都很重要。而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意識。在語文學習中有意識地進行生命意識的培養也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的職責。新《語文課程標準》“前言”部分關于“課程的基本理念”載明:“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總目標”明確規定:“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對學生生命意識的培養也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

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呢?

一是有效地利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活動。在初中課本中有許多這一方面的教材,如張曉風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熱愛生命》、畢淑敏的《提醒幸福》等。充分利用課本資源,使學生在學習中感悟生命的神奇、偉大與頑強;又如學習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讓學生懂得,有時磨難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戰勝了磨難,就會“曾益其所不能”。

二是作文教學中積極引導。非典肆虐時,有同學恐懼得不敢上學,流露出生命渺小的思想,對生活感到失望、悲觀。針對這一點,通過查找資料了解人類疾疫流行的歷史,重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使學生認識到非典并不可怕,人類有史以來就一直在與疾疫作頑強的斗爭,關鍵是要以一種科學的態度引導正確對待,消除恐懼心理,樹立熱愛珍惜生命的人生觀。在作文中有正確的觀點。

三是貫穿在各項語文活動中。如開展“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主題讀書活動,與班主任配合進行相關的主題班會、演講活動。搜集偉人名人對待生命珍惜生命的軼事,摘抄熱愛生活為內容的名人名言。開展“什么才是幸福”、“怎樣活著才有意義”、“中學生為壓力而輕生是否值得”的大討論。開展“互贈激勵語”活動,相互鼓勵,相互促進,相互勸勉。

四是在課外讀書活動中有意識地指導。如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學習保爾的關于人生意義的名言:“人的生命僅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又如高爾基的《童年》,學習阿廖沙堅強、勇敢、善良的品質。再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被打敗。”從而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樂觀面對生活的精神風貌。

五是與化學、生物等教師配合,開展“認識生命,向生命致敬”的講座活動。讓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千萬種生命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客觀規律,人的生命的誕生過程、自然賦予人類的責任等,以加強學生對生命的珍視。樹立科學觀念,破除迷信思想。

有人說:“中學教育應當為學生建立起一種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亮色。人文教育能給生命一種亮色,有了這么一點亮色,當他遇到沉重黑暗的東西時才不致于走向絕對虛無。”林語堂在他的《生活的藝術》中寫道:“我以為從生物學的觀點看起來,人生幾乎是像一首詩。”他認為我們應當“你欣賞大交響曲那樣地欣賞人生的主旨,欣賞它急緩的旋律,以及最后的決定”。這樣詩意人生的態度正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那些對生活失望、對生命輕視的中學生,他們一個個處在花季的年華,如果因為教師、家長的不平等的對待,因為教師在學業上的斥責,在精神上的漠視不關心,不尊重他們的人格他們的思想,我們又怎能不自責呢?

參考文獻:

1.謝敏;轉變教材觀念 提高語文素養[N];潮州日報;2010年.

2.鄧軍; 體驗式學習——語文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轉變[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5期.

篇7

多少年來,不少家長習慣如此,又豈知這會在幼小生命的心里種下不平等相待的種子,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認為,自己也可以這樣對待他人。

“人人生而平等”,在生命成長過程中,這話更有現實意味。社會生活中,鮮有家長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有個孩子不愛擠公交車,細問之下才知道,公交車上大人的胳膊、背包,總會不斷碰撞孩子的眼睛或頭部;有位家長訓斥孩子,責罰她為什么媽媽就在身邊卻總是喜歡跟陌生人跑。詳細了解后才發現,孩子在人叢中無法靠仰視去識別父母,而習慣看家長的褲子顏色來跟從,一旦衣服相似就難免跟錯。對于家長來說,只有改變總是站著說話的習慣、彎腰教誨的形象,蹲下來和孩子平等對話、用眼神平視交流,一起看世界,才能讓孩子從小就獲得生命平等的感性認知。

對生命最好的饋贈,是那種從涉世之初就獲得的無所不在、無微不至的平等心理、平等態度、平等方式。這種平等的教育理念,對生命的成長至關重要。一個人從小就生活在平等、尊重的環境中,長大了就會更平等地對待人和事。反之,從小就生活在棍棒、居高臨下的訓導或者寵物般的溺愛中,就很難養成健康的人格,容易變得偏執,甚至容易走極端。在這個意義上說,平等教育不僅是對生命的最豐厚饋贈,也是對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性滋養。

法國學者阿利埃斯在《兒童的世紀》一書中考證,歐洲一直到17世紀末之前都沒有“兒童”的概念,兒童在經歷了短暫的嬰幼兒期之后迅速進入成人社會。直到學校教育普及,兒童才被成人社會隔離出來,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對待。在中國,“小大人”早當家,曾經是一個懂事的孩子的標志。需要被“額外照顧”的兒童,哪怕在同齡人中也常遭鄙視。今天,未成年人作為法律主體受到諸種限制,法律規定了家長、學校等主體的監護、教育責任,這恰恰是從平等保護而非管制出發。

篇8

“向死而生” 存在主義死亡教育 死亡課程

一、引言

生與死如影隨形是客觀存在,也是一種人生智慧,知死方能知生,存在主義的核心理念在于“向死而生”。海德格爾強調“對死的必然性領悟,可以促使人從沉淪、異化中醒悟過來,積極籌劃自己、設計人生,從而更好地實現自己。”庫爾勒?羅絲認為,死同生一樣,是人類存在、成長的一部分。她說,“死亡可以說是成長的最后階段,也就是說你是什么以及你所作為的一切,都在死亡中達到了。”奈勒認為,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與死是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他認為,乍看死亡和教育無關,其實,“只有死亡的思想才使我們真正理解生活的價值”。死亡是我們生命整體的一部分,賦予人類存在以意義,迫使我們重新審視生命。“死亡教育強調‘向死而生’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追求生命的價值”,從而認清生命中重要事物,抓住生命中的所有時光,做出自由選擇并承擔其后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利用自己的自由創造生存的價值,使之得以充實,不讓自己墮入不健康的幻想之中。因此,學校死亡教育要“幫助學生在成長與學習過程中,逐步認識到生命的可貴,進而尊重生命,關懷生命與珍愛生命”,并領會到死亡不可避免,還要引導學生審視自己的生命質量,要作為一個自由人而充實的存在著,而不是只滿足于生存著,能夠在現實中自由選擇,自為的處在自在的世界中。

談生論死,也就是存在主義者們主張的“向死而生”,談死是為了張揚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但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對死亡有著強烈的禁忌,人們對于死亡諱莫如深,然而,近年來呈增長式出現的青少年學生對生命漠視而導致自殺、他殺的現象時有發生,促使死亡教育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并被逐步重視,死亡課程應運而生。本文試從存在主義死亡教育視角淺析死亡課程的開展的必要性及其開展,以期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死亡觀,提高生命質量。

二、死亡課程

Bensley(1975)認為,死亡教育是一個探討生死的教學歷程。這個歷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對死亡及瀕死的看法與態度,希望藉著對死亡課程的探討,使學習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賞生命,并將這種態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死亡教育使人明白死亡是人的必然歸宿,知死方能明確生的意義,死亡課程把死亡教育就是生命意義的教育,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的這種理念傳授給學生。廣州大學胡宜安教授也指出生死學課程不是美化死亡,而是解除死亡的神秘性,賦予死亡神圣性,讓學生更加珍惜生命,心理更加健康。

(一)死亡課程

死亡教育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現代教育不能忽視死亡教育。死亡課程是學校開展死亡教育最好的、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死亡課程的缺席,導致一些青少年不了解死亡,不知道什么是死亡,對自己生命不重視,也漠視他人生命,常以尋求死亡來解決問題,對生命沒有敬畏感。任何民族的延續與發展都是通過生命的延續與發展來進行的,因此,死亡課程的開展迫在眉睫。死亡課程的目的在于松開學生心靈深處的枷鎖,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待生死問題的平衡點。在死亡課程實施中,適時適度地教給學生一些死亡常識,逐步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應對死亡的挑戰以正確的死亡態度來克服對未知死亡的恐懼,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死亡觀,熱愛生活,珍視生命,正視死亡。

(二)死亡課程開展的必要性

在西方發達國家,死亡課程涵蓋整個學校教育階段,也涉及普通民眾教育。相對而言,我國的死亡教育發展比較遲緩,死亡教育對于廣大民眾來說還只是陽春白雪的概念,并沒有在我國學校教育以及廣大普通民眾之間廣泛開展。正如內爾?諾丁斯所言:“死亡問題在學校里也基本上不被重視,除非有悲劇事故發生了。”傳統教育對死亡教育的忽視容易致使學生形成消極的死亡態度,失去生的動力,認為人生灰暗,對生命絕望,消極對待生死,使得許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劇,諸如自殺、兇殺等頻繁發生。因此,實施死亡課程乃大勢所趨。

1.引導學生建立健全積極的人生觀

傳統教育長期以來對死亡教育的忽視,人們習慣只談生不談死,造成了我們知識結構中生死知識的嚴重缺位,使得人們對生命的的思考缺乏深度。各級各類學校過于重視智力學科的教育,忽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死亡課程的實施,致使很多學生誤認為死亡是最無意義的東西,是對生的一種威脅,容易導致學生形成灰暗心理,忽視生的希望形成對死亡的偏見,消極對待生死。死亡課程引導學生消除不良心理,增加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建立健全積極的人生觀,促進我國死亡教育廣闊深邃的開展下去。

2.死亡教育是完整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教育即生活,教育不是為將來做準備,而是當前的生活就是內容。死亡是人類生命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囊括于現代教育之內。只有了解死亡,理解死亡對人生的價值,學生才能正確積極的看待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自由選擇,努力創造精彩的生活。學校死亡課程不是針對將死者的臨終教育,而是針對所有學生個體生命的通識教育,涉及各個年齡階層的學生。因此,死亡課程是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學生來說是必需的。

3.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生命的意義

馬克思曾經說過“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生命是有限的,并且最終都會面臨死亡,人生的意義在于使這唯一的生命活得有價值、有意義。死亡課程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死亡賦予生命存在以意義,并給人類生命加以的期限,催促學生在生命的期限里實現生命的價值,讓死亡不是走向寂滅的虛無,而是最終實現個體生命的。

三、死亡課程的開展

我國是一個避諱談論死亡的國度,雖然在一些有識之士的大力推進下有了一定程度的開展。但是,死亡課程的實施仍是相對滯后,普通民眾對于死亡還是忌諱如深。因此,死亡課程的開展一定要審慎,注意形式上的循序漸進,適時適度地在相應年齡階段展開相應的課程內容,避免操之過急產生不良的影響以形成真正的認識,并且將西方死亡教育課程實施經驗與我國本土傳統結合因地制宜進行折中教育,不要增加學生的成長負擔。以下從循序漸進的三個程度談論死亡教育課程的逐步開展。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死亡觀

只有正確了解什么是死,才能夠更好地生。學校死亡課程應引導學生消除和緩解對死亡的恐懼,使得心理相對脆弱的學生擺脫懸掛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正確認識死亡,科學把握死亡的本質和內容,形成正確的死亡觀念,了解死亡并不可怕,明白存在的時候死亡就不存在,當死亡存在時我們就不存在,才能夠積極地思考死亡,從心靈深處解放自我,從而獲得自由,健康全面地成長,也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抓住生命中的所有時光,使之得以充實,活出意義與品質,獲得幸福感。

(二)培養學生的死亡悲劇意識

悲劇給人帶來一種厚重感、悲壯感、崇高感,通過對死亡的悲劇意識而給自己的生命帶來啟示和意義。存在主義哲學家們認為世界沒有意義,現實充滿荒謬,生活毫無目的,世界的荒謬性導致了個人存在的荒謬性。對人生悲劇性認識并不意味著存在主義哲學家們主張遁世、逃避、沉淪。相反,他們強調人們應在對現實的不正義、壓迫、殘酷的反抗中來彰顯自身生命的價值,以積極的、創造性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使生命更富有意義。因此,死亡課程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悲劇意識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學生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從容應對死亡這種悲劇性事件。

(三)引導學生進行死亡體驗

杜威認為:“從做中學”是兒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現。死亡課程應對學生的這種天然欲望加以引導和發展。引導學生進行直觀的死亡體驗,即不逃避死亡,在學生的承受能力之內直觀面對死亡,參與到與死亡有關的各種活動中去。死亡課程就是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正面體會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自然規律。在實施過程中要注重死亡體驗活動的形式與過程,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內心體驗,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獲得直接的感性經驗,親身體會到死亡的殘酷,明白生命和死亡就一門之隔,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意識到要重生又要順死,不能舍生也不能忘死,達到“向死而生”,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

四、結語

蘇格拉底曾說過,人類重要的問題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好好生活。存在主義教育哲學家們也主張:“教育應該向學生展示生活的悲劇性”然而在我國,“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都是人們忌諱卻又不得不談的敏感話題。死亡課程就是通過學校課程教育的方式幫助學生明白死亡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利于學生理解有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有“生”必有“死”,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撼動的事實,才能夠很好地了解生死,明白生的意義與死的價值,進而坦然面對生死,從而樹立科學健康的死亡觀,從心靈深處解放自我,獲得真正的自由,以便能夠更好的理解生命的強大和脆弱,深刻地了解生命的有限性,使學生能夠思索各種死亡問題,重新審視生命的分量。

作為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死亡課程的開展完整了現代教育體系。實施死亡課程,要以“向死而生”原則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與死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生死觀,面對死亡要處之淡然,使他們能夠正確看待死亡并認真思考如何生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幸福觀,進而能夠尊重和熱愛生命,以理性看待死亡,然后珍惜生命、珍惜感情、珍惜生活,從而在超越死亡中提高生命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黃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軌跡:國際教育思想縱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37.

[2][美]庫布勒?羅絲著.孫振青譯.成長的最后階段[M].臺北:光啟出版社,1993.7.

[3]秦贊,賀澤海.以死亡教育為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J].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2010.

[4]鄭曉江,鈕澤成.解讀生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02.

[5]吳仁興,陳蓉霞.死亡學(第1版)[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219.

[6][美]內爾?諾丁斯著.于天龍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05.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综合色区国产亚洲另类 | 亚洲日韩首次亮相在线 | 一区二区日本精品理论片 |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