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電安全知識8篇

時間:2023-11-04 08:23:5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防雷電安全知識,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關鍵詞:閃電;靜電感應;等電位連接;易燃易爆

中圖分類號:TU8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3-0309-01

前言: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石化裝置儲罐迅速增多。大部分儲罐內的物料屬于易燃易爆物,容易發生火災和爆炸事故。雷擊、靜電產生的電火花都會引起儲罐著火或爆炸。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儲罐的安全運行。

一、引起火災的主要因素

(一)閃電。據調查,石化裝置內儲罐起火的主要原因是閃電。閃電主要由感應雷和直擊雷引起。在雷雨天氣,浮頂罐的罐體、浮盤、儲存介質及其它罐頂構件均被感應為正電,當發生雷擊放電時,云層底部的負電荷與其下面正電荷迅速“中和”放電,隨著放電結束,大地及與大地有良好接觸的構筑物立即同步轉換極性而處于零電位。但是,與大地接觸不良的構筑物,放電結束時會滯留束縛(正)電荷,此時與已處于零電位的大地及其與大地等電位的構筑物(浮頂罐罐體)形成電位差,以致發生二次放電,引起電弧,導致發生火災。

(二)靜電感應。靜電產生的原因是由于在油品的收發、運輸、灌裝等過程中,每個油品分子之間或者是其他的物質與油品分子之間會產生一定的摩擦,從而導致的靜電。儲罐內金屬構件較多,若各金屬構件接地不良,容易形成孤立導體,當孤立導體上集聚的靜電到一定程度時對地形成相對電位,在一定的條件下,極易發生火花放電而導致火災。

(三)等電位連接不良。很多儲罐因建成年限已久,接地體發生腐爛或銹蝕,接地線的連接已松動,或施工不合要求;接地設施等電位連接不良;浮頂罐浮盤與罐壁缺少足夠的等電位連接等等,都易產生電弧火花引起火災。1998年黃陂縣石油總公司橫店石油儲庫“7.13”特大雷擊火災事故分析中發現,罐底接地體已大部分腐爛,位于罐體周圍的接地體連接方式不符合斷接卡要求,同時4組地網間連接不良,存在明顯電位差,未達到等電位連接要求。

針對以上引起火災的幾種原因,對于儲罐需采用相應的預防和保護措施。

二、防雷保護

(一)預防雷電危害的基本原則。1、石油和石油產品應貯存在密閉性的容器內,并避免油氣混合物在容器周圍積聚。2、油氣可能泄露或積聚的區域,應避免金屬導體間產生火花放電。3、固定頂金屬容器附件(如呼吸閥、安全閥)應裝設阻火器。4、防雷、防靜電、電氣設備、保護及信息系統等的接地,宜共用接地裝置。

(二)防雷設計。儲罐不同,防雷措施也不同,根據相關規范的要求 :1、金屬儲罐應做防直擊雷接地,接地點不應少于2處。金屬儲罐的接地點沿儲罐周長的間距,不宜大于30米,接地電阻不宜大于10Ω。 2、裝有阻火器的地上臥式儲存易燃油品儲罐的壁厚和地上固定金屬頂儲罐的頂板厚度等于或大于4mm時,不應裝設避雷針。頂板厚度小于4mm的金屬儲罐,應裝設避雷針(網)。避雷針(網)應保護整個儲罐。 3、儲存易燃油品的浮頂儲罐或內浮頂儲罐不應裝設避雷針,但應將浮頂與罐體用2根導線做電氣連接。浮頂儲罐連接導線應選用橫截面不小于25mm2的軟銅復絞線。4、儲存易燃油品的覆土儲罐的罐體及罐室的金屬構件以及呼吸閥、量油孔等金屬附件,應做電氣連接并接地,接地電阻不宜大于10Ω。5、儲存可燃油品的金屬儲罐,不應裝設避雷針(線),但必須做防雷接地。

(三)防雷設施的檢查及應注意的問題。安裝防雷設施,必須對周圍的一切設備進行檢查,不允許有一切的金屬物品,電氣設施,以及一些架空的電線,這些都是雷電會發生危險的導火索。同時,對于防雷設施要定期的進行檢查和防范,必須時刻保持防雷設施的安全。1、凡裝設獨立或罐頂接閃器的防雷接地設施,每年雷雨季節到來之前應詳細檢查。要求安裝牢固,引下線接頭數要少,斷接卡接頭應卡密并無斷裂松動。最好用搭接焊接方式。如用螺栓連接必須擰緊,并且將軟絞線端口焊固在供螺栓連接的線夾內,其墊圈應鍍鋅。2、引下線在距地面2m至地下0.3m一段的保護設施要完好。引下線應短而直,避免轉彎和穿越鐵管等閉合結構,以免雷電流通過時因電磁感應而形成火花放電。 3、每年對接地電阻做定期檢測,雷雨季節到來之前必須測定,其獨立電阻值不應大于10歐姆,滿足不了要求或電阻值增大過快時,應挖開檢查,按不同情況進行處理或補打接地極。單純的防感應電接地,其電阻不大于30歐姆,如不符合要求,應作相應處理。

(四)對靜電危害采取的措施 對于靜電產生的危害我們主要有兩條對策:第一,靜電產生前我們要防止或者控制它的產生;第二,靜電產生后我們要對其進行中和或者是用其它措施將其導走,堅決控制它們的聚集。靜電的產生主要是一些物質材料的來回輸送,還有不同物質之間的來回運動,以及一些纖維衣物的摩擦產生。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必須采取一些控制措施,減少物質材料的輸送和不同物質之間的來回運動,主要內容如下:1、控制物料流速:液體物料在管道中的流速越高,接近管壁處的速度梯度就越高,產生的靜電量也越大。2、控制進料方式:液體經管道進入儲罐時應設防沖擊檔板。若油品從頂部進入儲罐,進料管應伸至罐底部,距底不大于100mm,以減少靜電產生。3、防止水等雜質混入油品物料:由于不同物質間的相對運動要產生靜電,因此,應盡力防止水等雜質進入物料系統。4、其它防靜電設施: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對大型罐區,在油品物料管線上還可設置靜電消除器等防止和減少靜電荷積聚的設施。

(五)加強等電位連接。等電位連接點的數量應根據儲罐大小設置,儲罐越大,要求的等電位連接點應越多,最大程度減小二者之間的阻抗,將產生電弧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為了確保浮頂罐浮盤與罐壁的等電位連接可靠性,需每年定期做以下檢查內容:1、二次密封導靜電片是否被罐壁的油膜絕緣;2、機械密封的靴板是否被罐壁的油膜絕緣;3、浮頂罐的扶梯與浮盤等電位連接是否完好;4、外浮頂及內浮頂儲罐的浮盤和罐體之間的等電位連接是否完好,軟銅導線有無斷裂和纏繞。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熟悉雷擊、靜電有關知識,認清其產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做好防雷擊、防靜電工作,消除火災和爆炸的各種因素,使石化生產裝置長周期平穩地運行。

作者單位:南京揚子石油化工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1]石油庫設計規范(GB50074-2002)

[2]石油與石油設施雷電安全規范(GB15599-2009)

篇2

關鍵詞:煤礦自動化;雷電安全;安全措施;防護辦法

雷擊的破壞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可以順勢細化出機械、熱、電效應等不同類型的破壞情況,特別是由此而滋生出電磁輻射,往往會令弱電設備出現嚴重的損壞跡象。煤礦礦區通常處于空曠或是山區地帶,引發雷擊事故的概率相對較高。因此礦井綜合自動化控制系統在現場安全生產活動中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1]。但是現實往往與之相悖,涉及煤礦雷電的設施安全卻未能得到合理重視。因而盡快探討出有效的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的雷電安全防護辦法尤為必要。

1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主動進行雷電安全防護的必要性

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歸屬于弱電體系行列,本身抵抗雷電的能力不足,即便進行相關屏蔽設備引入,滋生感應影響的概率也未必能快速縮減[2]。但是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在煤礦安全生產活動中又發揮著決定作用。因此,為了保證盡量減少雷電擊打帶來的消極影響,使得煤礦本身可以持續性地安全運營,進行自動化控制系統雷電安全防護方案的科學性規劃布置很有必要。

1.1有助于大幅度提升煤礦安全生產的績效水平

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可以說與煤礦現場安全生產中的諸多因素維持著極為縝密的關聯,包括礦區排水與通風條件的保障、現場環境危險程度的檢測、監控視頻的錄制和供應等,都必須利用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加以協調性處理。特別是經過雷電防護體系完善化構建之后,能夠令上述技術設備得到妥善性運作的前提下,切實地為整個礦井安全體系運行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支持服務力度。

1.2有益于全面保障煤礦生產的生產狀態

煤礦生產活動本身保留著較強的連續特性,而經過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創建與運營之后,則可以更好地控制這部分生產活動的連續性和最終的能效。特別是經過雷電防護體系日漸完善之后,則可以保證順利規避因為氣象風險造成的煤礦停工或停產狀況,進一步有機保障整個生產活動的連續性。

1.3有利于將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損壞風險降低到最小范疇

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始終屬于弱電系統,其本身的系統承載力可謂是極為有限。一旦說突發雷擊事件過后,因為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內部的數據存儲和處理設備,以及傳輸信號的網絡,都將無法全面承受過強的電壓或是電流沖擊,因此,非常容易導致熔斷熱效應和擊穿等消極狀況。如若長期放置不管,最終勢必令一切關鍵性設備陷于完全損壞的尷尬境遇,給生產企業造成難以想象的經濟損失。

2現代我國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進行雷電安全防護的科學合理性辦法

2.1直擊雷防護的措施

首先,督促有關技術人員在第一時間內將接閃線/網進行架空處理,否則就是針對單枝或是多枝獨立的接閃桿實施安置,之后配合這類相對獨立的接閃裝置來處理對應的接閃事務。其次,考慮引入和沿用與自然接閃器規格要求相互貼合的結構設施,進行必要的防雷設施規劃設計,畢竟接閃器只可以針對被三維空間包圍的區域實施保護。需要注意的是,接閃器的接地與引下系統也存在一定的可靠性,大多數狀況下有關技術人員選取沿用的沖擊電阻為穩定在10Ω以內,至于獨立性的防雷設施和處于被保護狀態的建筑物、井口、鉆孔、管道、電纜等金屬物間的距離,則要盡量保證超出5m,對應人行道彼此的間距則保證不小于3m。

2.2電源系統本身進行雷電防護的方式

因為煤礦電源線路主要借助地面和井下兩類結構單元布置拓展,因此,在處理這部分線路的雷電防護工作期間,理當結合上述兩類結構單元狀況加以研究論證。文章主要將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作為研究對象,針對當中電源系統具體的防護方式加以論證解析。首先,地面地緣設備雷電防護的技巧。通常狀況下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的電源主要利用TN-S接地制式,與此同時選取4級保護方案。電源一級防護結構中主要選取波形為8/20μs、通流容量為100kA每線的B級電源電涌保護裝置,其核心作用是盡量保證其感應雷擊過電壓維持在6kV以內;電源二級防護結構則是針對TN系統電源組織的第二級雷電防護方案[3],其間應該保證選擇波形為8/20μs、通流容量為60kA每線的電源電涌保護裝置,與此同時注意令線路殘余感應雷擊過電壓維系在4kV以下;電源3級保護便需要選取波形為8/20μs、通流容量為20kA每線的電源電涌保護器,同時規避感應雷擊過電壓超過2.5kV的現象;電源末級保護應該確保結合有關設備的實際狀況,進行波形為8/20μs、通流容量為20kA每線插座型電源電涌保護器選擇應用,并保證對應的感應雷擊過電壓不會超出1.5kV;至于不間斷電源(UninterruptiblePowerSystem,UPS),應該注意將對應的直流電源電涌保護器進行并聯控制,并在后背電源UPS線路的前端位置加以裝設。其次,井下電源設備雷電防護的辦法。由于井下供電系統電源線路保留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針對避雷器加以選取應用期間務必要進行各類狀況交互式驗證分析。如要將對應等級的避雷器在電源線路各級變配電系統的前端安裝,同時選擇將安置地面電源設備避雷器的要求作為參考;又如電涌保護器(SurgeProtectionDevice,SPD)的啟動電壓、漏電壓、殘壓、能量配合等不同類型參數的選取工作,要予以充分重視,包括660kV供電的電源系統不得針對常規啟動電壓560V的避雷器加以匹配,否則會令避雷器長期維持在導通的狀態之上,特別是在保護電器的過程中會出現跳斷電源的狀況,最終使得整個生產供電活動變得極為不正常;又如SPD保護要盡量做到多級控制,必要狀況下可以考慮將高壓防爆專用的避雷器,在采區、井下中央、礦井地面等等不同類型的變電所前端安置。如若礦區內部經常引發雷擊狀況,則務必要將專用的避雷器在礦井地面變電所工作面配電點前端和出線端安置。

2.3監控系統雷電防護的手法

負責進行信號傳輸的線路務必要保證選擇屏蔽線纜,與此同時線纜屏蔽層應該覆蓋在煤礦入井井口的區域之中并進行妥善的接地處理,目的是令接地電阻控制在合理的范疇之內。第一,在針對井下分站和主控接口進行連接的線路,務必要將對應分站接口形式的避雷器信號SPD1安置在分站總線進線的前端位置上;而在進行井下監控分站和主控接口連接的線路,務必要保證將對應主控端接口形式的避雷器信號SPD2安置在主控接口設備前端之上;面對于主控接口和計算機主機相互連接的線路,則需要將有關適應接口形式的主機避雷器信號SPD3覆蓋在主機的前端;最后基于各類服務器和交換機運行的必要性考慮,選擇將SPD4適當地在前端裝設。需要額外加以強調的是,有關SPD最好在沿用國際知名品牌的元部件的同時,保證其反應的靈敏性、防爆功能的優質性、通流容量的較大結果、插入損耗的狀態最小等。第二,務必要保證端口數目差距不大,并且接口類型號相同的多端信號浪涌保護器,在不同類型交換機的前端位置裝設,與此同時,更需要將SPD3和SPD4的頻帶范圍加以持續拓寬,保證和10/100/1000Mbps等傳輸速率相互適應之后,保留較為理想化的自動恢復和響應動作、相對不高的殘壓水平和插入損耗、布局相對緊湊的機構,以及安裝的方便快捷性等。另外,還應該保證和綜合布線的實際要求相互貼合,如此才能更為高效率地進行日后各類雷電沖擊和浪涌效應抵御,即便是經過較多次數的雷電沖擊過后,這部分防雷器始終能夠做到循環應用。需要注意的是,SPD連接之后,必須保證不會針對電纜的屏蔽效果造成任何消極性影響,具體做法是接地端的接地電阻不超過2Ω的同時,盡量維持連接線直和短的狀態。

3結語

綜上所述,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能夠保證在大幅度提升煤礦生產安全性的基礎上,極力削減有關安全事故的滋生概率,最終大幅度提升煤礦整體的生產能效。當然,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不單單進行強電系統整合,同時還需要進行完善化的弱電網絡創建。在該類環境之下,有關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只具備較低的雷電抵抗能力,如若不考慮將防雷電工作落到實處,勢必會對整個系統正常運作結果和現場安全狀態造成深入影響。希望本文能夠對有關煤礦施工和管理人員有所幫助,助力我國煤礦開采事業呈現出全新的競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先和.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雷電防護安全評價方法淺析[J].民營科技,2010(11):144-151.

[2]張軍利.淺析煤礦自動化發展現狀和應對策略[J].電子世界,2013(14):133-138.

篇3

關鍵詞:學校防雷 現狀分析 預防措施

引言:惠州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雷電季節從4月開始一直到9月才結束,雷電高發區為5月至8月,每年平均有雷電日87天,每年因雷擊災害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近10年來,每年均有發生雷擊死傷事故。惠州市全市共有中小學1000多所,其中登記完善防雷設施的僅有400多所。相當一部分學校的校舍沒有完善防雷設施,部分學校防雷設施檢查不合格,卻都因經費原因,一直沒有按規范要求對防雷設施實施整改。許多學校的防雷設施沒有按要求進行年度檢測。據統計,我市中小學校防雷設施的年檢率僅有20%至30%,絕大部分學校都不會主動要求對防雷設施裝置進行年檢,尤其是鄉村一級的學校,存在較大的隱患, 2009年6月11日,龍門縣平陵中學教學樓、門衛值班室、教師宿舍樓遭雷劈,導致教學樓四樓樓面被擊穿、教師宿舍樓大燈1盞被擊壞、門衛值班室的控制器被擊壞,以及教學樓風扇7臺,燈15個受損。雷擊原因:該中學教學樓、教師宿舍樓、門衛值班室均沒有安裝防雷設施。因此,加強學校防雷工作,意義重大。

1 教學樓防雷設計

1.1 學校選址

學校選址應避免雷擊氣象災害:為了確保安全在建校選址中,應該從哪些方面加以考慮,我們提出如下防雷建議?!耙讚衾讌^”最容易引起火災和人員傷亡,所以應該將房屋的位置選在“非易雷擊區”?!耙讚衾讌^”有以下主要特點:地形位置較高,突出于周圍地貌;鄰近潮濕和水草地區;處于上升氣流的迎風面;地下有金屬礦藏的地區;從以往經驗了解經常遭雷擊的地區等。房屋位置的選擇應避開上述“易雷擊區”,另外房屋位置的選擇還要避開高壓輸電線路和移動基站。

1.2 學校防雷的設計思路

一是裝有防雷裝置的建筑物,在防雷裝置與其它設施和建筑物內人員無法隔離的情況下,應采取等電位連接。

學校建筑物防直擊雷措施的接閃器,宜采用裝設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網(帶)或避雷針或由這兩種混合組成的接閃器。避雷網(帶)應沿屋角、屋背、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擊的部位敷設。學校建筑物宜利用鋼筋混凝土屋面板、梁、柱和基礎的鋼筋作為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其接地裝置宜與電氣設備等接地裝置共用,接地電阻不宜大于1Ω。防雷的接地裝置宜與埋地金屬管道相連。

二是突出屋面的物體其防雷保護應符合下列要求[2]:1、金屬物體可不裝接閃器,但應和屋面防雷裝置相連;2、在屋面接閃器保護范圍之外的非金屬物體應裝接閃器,并和屋面防雷裝置相連。磚煙囪、鋼筋混凝土煙囪,宜在煙囪上裝設避雷針或避雷環保護。

三是防雷電波侵人的措施,應符合下列要求:1、對電纜進出線,應在進出端將電纜的金屬外皮、鋼管等與電氣設備接地相連。當電纜轉換為架空線時,應在轉換處裝設避雷器;避雷器、電纜金屬外皮和絕緣子鐵腳、金具等應連在一起接地,其沖擊接地電阻不宜大于30Ω。2、對低壓架空進出線,應在進出處裝設避雷器并與絕緣子鐵腳、金具連在一起接到電氣設備的接地裝置上。

1.3 學校舊建筑物改造

對舊校舍改造我們提出采取以下防雷措施:一是建筑物有防雷裝置,應進行檢測,對不合規范要求的防雷裝置進行整改;二是對旗桿、金屬欄桿、金屬門窗要求接地;三是電教設備電源至少設兩級浪涌保護器,信號線路設信號浪涌保護器[3];四是對校園內路燈也要求接地。

1.4 學校防雷裝置維護

1.4.1 學校應建立各項防雷減災管理制度及應急措施,指定專人負責防雷裝置,落實防雷設施的定期檢測,做好檢查和日常的維護工作。防雷裝置存在隱患時,應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1.4.2 投入使用后的防雷裝置實行定期檢測制度。學校內防雷裝置檢測應當每年一次。已安裝防雷裝置的學校應當主動申報年度檢測,檢測應由取得氣象主管機構頒發的防雷檢測資質證的檢測單位進行。

1.4.3 具有防雷檢測資質的單位對防雷裝置檢測后,應及時出具檢測報告,學校對檢測報告指出的不合格事項應逐條整改,并將整改情況反饋給檢測單位以安排復檢。

1.4.4 是建立健全雷電災害報告制度,在遭受雷電災害后應及時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氣象主管機構報告災情,并協助氣象主管機構組織做好雷電災害的調查、鑒定工作,分析雷電災害事故原因,提出解決方案和措施。

2 學校防雷安全教育

政府安全部門、教育部門、氣象部門要加強溝通與聯系,通過發放《公共安全知識手冊》及電視、報紙、廣播、短信、電子顯示屏等多種手段,及時向學校雷擊等氣象災害預警。

利用報紙、電臺、網絡等媒體廣泛普及防雷安全知識,每年應通過地方主要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防雷減災公告、防雷安全科普等,做好面向社會公眾宣傳工作。

切實加強中小學生對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教育。教育部門應組織學校積極開展防雷安全教育,加大對中小學生防雷減災知識的宣傳力度,廣泛宣傳警示,科學指導預防。

學校應開設防雷減災知識講座(如中央臺的開學第一課),廣泛宣傳防雷安全知識,不斷提 高師生的防雷安全意識。教育學生避免在下面易遭雷擊區域停留:一是水面和水陸交界地區以及特別潮濕的地帶,如河床、低洼地區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二是土壤電阻率較小的地方,如有金屬礦床的地區、河岸、地下水出口處和金屬管線集中的交叉點等;三是土壤中電阻率不連續的地點,比如巖石和土壤的交界處、露出地面的巖層等;四是地勢較高和空曠處,如房頂、操場等;五是孤立、突出在空曠地帶的高聳物和金屬突出物,如大樹、旗桿、變壓器、廣播電視天線等;六是含有大量金屬構件的建筑物,如鋼結構體育館、風雨操場等。

3 雷雨天氣防雷基本方法

3.1 雷電天氣發生時,應遠離可能遭雷擊的物體和場所,迅速躲入有防雷裝置保護的建筑物內。

3.2 如在室外無法躲入有防雷設施的建筑物內時,應遠離樹木、電線桿、旗桿等高聳、孤立物體和墻根避雷接地裝置,不要在鐵欄桿、架空電線、變壓器附近停留,以防旁側閃絡、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

3.3 頭頂電閃雷鳴時,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避雷場所時,應找一塊地勢低的地方,盡量降低重心和減少人體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可雙腿并攏蹲下,抱膝,身向前屈,千萬不要躺在地上,如能披上塑料雨衣,防雷效果更好。

3.4 打雷時如在室外,切忌騎車、奔跑,師生不要集中在一起,或者牽著手靠在一起。

3.5 雷電天氣發生時,室內門窗一定要關閉,以防球雷進入室內。不要靠近、接觸金屬門窗、管線等。最好不要使用電器設備,尤其不能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應拔去電器設備所有的外接電纜插頭。

參考資料:

篇4

大興安嶺地區防雷中心在接獲事故報告電話后派技術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對現場進行了清理和調查,查找事故點,分析事故原因,并提出整改方案。

1 主要防雷設施基本情況

駕駛員考試基地的樁考儀占地約一畝,分成待考區、考試場和指揮控制中心等三個區域,考試場區是一塊全封閉場地,除漆劃的標線和樁桿之外,最特別的是場地四周安裝著的總共8組16個紅外線探測裝置,學員駕車考試時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這些紅外線的“眼光”,然后再傳輸給設在指揮中心的監控主機,并在電腦屏幕上顯示出來。

遠離市區位于曠野地帶,周圍幾無建筑物,附近有一變壓器,辦公室及工人宿舍用電均直接由此變壓器引入,在平房西側分別設有兩個小配電箱。廚房在工人宿舍的東側,爐灶采用電熱爐灶,電力線由變壓器直接引入。所有電力配線均架空入戶。公司辦公室和工人宿舍兩棟平房無任何雷電防護設施。

2 既往雷擊史

辦公室的西側會議室的配電箱內電表曾被擊壞,外殼碎裂,工人宿舍內的的配電箱內也有雷擊的痕跡,但無人員傷亡紀錄。

3 現場勘察,查找雷擊事故點

通過詢問既往發生的雷擊史和現場人員描述事故發生時的情形,清理現場后確認,廚房的電爐灶為雷擊事故點。

4 雷擊事故原因分析

根據大興安嶺觀象臺觀測資料和加格達奇新一代多普勒雷達圖顯示,16日在該區域上空有強對流天氣過程,雷達回波圖和閃電定位儀監測記錄當時有雷擊記錄,且現場人員描述當時有雷聲,根據該公司防雷設施情況和周圍環境分析,事故主要是由于電源線路有雷電波入侵或感應過電壓引起的,據現場勘察結果分析,有可能由下述原因引起:

由于該建筑物是兩棟平房,建設得較早,限于當時的防雷觀念淡薄,在設計上存在嚴重缺陷,施工又不按規程操作,且年久失修,沒有任何的防直擊雷措施,電源線由附近變壓器直接架空引入,且未采取任何防護措施,曾有既往雷擊史,安全隱患較大,造成此次事故的發生。

5 整改方案

按照《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要求,該建筑物屬于第三類防雷建筑物,在設計施工上存在缺陷,應作相應整改。

(1)第3.4.1條規定:“第三類防雷建筑物的防直擊雷的措施,宜采用裝設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網(帶)或避雷針或由這兩種混合組成的接閃器?!?。該公司建筑物為南北兩棟平房,為起脊的磚房,房頂未裝設任何防直擊雷設施,且該建筑物位于曠野,周圍無任何建筑物,且內部設有一些電子器材,極易遭受雷擊。應在該建筑物敷設避雷帶,并按要求設不少于兩根的引下線,引下線平均間距不大于每根引下線的沖擊接地電阻不大于30Ω。

(2)第3.4.9條規定:“一、對電纜進出線,應在進出端將電纜的金屬外皮、鋼管等與電氣設備接地相連。當電纜轉換為架空線時,應在轉換處裝設避雷器;避雷器、電纜金屬外皮和絕緣子鐵腳、金具等應連在一起接地,其沖擊接地電阻不宜大于30Ω。

二、對低壓架空進出線,應在進出處裝設避雷器并與絕緣子鐵腳、金具連在一起接到電氣設備的接地裝置上。當多回路架空進出線時,可僅在母線或總配電箱處裝設一組避雷器或其他型式的過電壓保護器,但絕緣子鐵腳、金具仍應接到接地裝置上?!?/p>

該建筑物的電源線均由附近的變壓器架空引入室內配電箱,且未裝設避雷器,廚房的電熱爐灶的電源也由變壓器直接引入,無任何防護措施,極易遭受雷擊。應在變壓器引入的電源處加裝避雷器,在辦公室西側的配電箱內加裝單相避雷器,在工人宿舍配電箱內加裝三相避雷器,并且在廚房電爐灶前端加裝避雷器,并將避雷器做可靠接地,其沖擊接地電阻不大于30Ω。

篇5

關鍵詞:農村 雷擊 損害 防護

中圖分類號:TU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2(a)-0064-01

隨著夏天的到來,雷雨天氣逐漸增多,由雷電造成的災害事故也越來越多,而防雷基礎相對薄弱的農村成為雷災多發地區。本文通過對馮浦村某茶廠配電箱遭雷擊損壞來分析農村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1 案例分析

(1)2010年7月4日傍晚,上虞市上浦鎮馮浦村,電閃雷鳴,雨下如注。晚上8點半左后,某茶廠老板結束一天的工作,關停設備,躺下準備休息,一個響雷,促使他起來檢查生產車間。檢查時發現一個簡易動力配電箱燃起了大火。他急忙跑到室外,先關掉總開關和斷路器,然后用水撲滅了明火。這次雷擊災害使茶廠損失2只閘刀開關和一些電線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大概500元,因停工一天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無法計算。因發現及時,采取的撲救措施得當,使得茶廠價值幾十萬的設備、原料及產品等得以幸免(生產設備和原料存放地離著火點僅1.5m遠)。

(2)2010年7月6日,收到該茶廠遭受雷擊的消息后,上虞市氣象局派出技術人員到現場進行調查了解。

①首先對茶廠所在的地形環境作了了解查看,該茶廠位于一個山坳的山腳上,后面是長滿竹子的小山,前面是平地上的水田和其他山坡上的茶園。

②查看茶廠的布線情況,生產車間和倉庫架空進來兩路電線,一路照明用電,一路動力用電,遭雷擊起火的是380V的動力用電配電箱(該配電箱比較簡易和原始,就是把閘刀開關等固定在一塊木板上,再把木板固定在墻上)。

③受損原因分析,根據現場情況確定起火點是配電箱,著火的是電線,由此可以判斷此事故是由感應的雷電流沿電源線進入室內造成的,即雷電波侵入。具體原因如下:

①茶廠建在山腳上,屬于曠野孤立的建筑物,易遭雷擊。當晚,茶廠所在村莊家電等設備損失頗多,所幸無人員傷亡。具體見(表1)。

②茶廠的生產車間和倉庫是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老房子,為磚瓦和木頭結構,未安裝任何防雷裝置。

③布線不合理,照明和動力電線全是架空線,在進線處未裝設避雷器,其絕緣子鐵腳、金具等都未做電氣連接和接地。

④防雷意識淡薄,防雷知識匱乏,雷雨天氣照常進行生產活動,并且生產結束后不切斷電源。

2 防護措施與建議

(1)根據計算,該茶廠生產車間和倉庫的年預計雷擊次數N為0.042次/a,小于0.05次/a,按照《建筑防雷設計規范》GB520057-2010第3.0.4條第三款規定可不劃為第三類防雷建筑物,即可不裝設防直擊雷裝置,考慮到此建筑物處在多雷的易遭雷擊區,另外遭雷擊后可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建議按三類防雷建筑物要求安裝防雷裝置。

農村建筑物多為自建房,建設時未考慮防雷措施,這也是造成農村成為雷電災害多發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強農村地區防雷減災安全知識宣傳,建議農村自建房建設時安裝防雷設施,優先考慮防直擊雷裝置,主要指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體,已建建筑物進行防雷設施改造,補加防直擊雷裝置。當地氣象主管部門應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支持。

(2)低壓架空進出線,應在進線處裝設避雷器并與絕緣子鐵腳、金具連在一起接到電氣設備的接地裝置上,接地電阻值不大于4Ω。

農村地區電線多為架空線,因而閃電電涌侵入成為嚴重安全隱患,據不完全統計,閃電電涌侵入造成的雷電災害所占比例大于80%,農村地區更加嚴重,因此相關部門應該行動起來,采取有效措施,以減少農村地區因閃電電涌侵入造成的災害,減少雷擊造成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

(3)合理布線,安裝規范的配電箱,更新電線(據了解,現有電線已使用15年左右,其絕緣層已老化,存在安全隱患)。農村地區亂拉電線隨意安裝用電設備現象比較嚴重,這也為發生雷電災害埋下了安全隱患,因此需要加強農村地區的用電安全知識宣傳,加強用電安全管理,亂拉亂扯電線的做法必須及時整改

(4)加強日常檢查,發現防雷裝置銹蝕或斷開,及時修補。

(5)及時收聽天氣預報,關注氣象部門的雷電預警,在雷雨天氣盡量停止一切生產及戶外活動,并且切斷所有電氣設備的電源。

(6)加大農村防雷管理力度,防雷主管部門加大對農村建筑物的防雷管理工作,多關注農村公共建筑物如學校等的防雷安全。

3 結語

目前由于各種因素造成農村的防雷工作相對滯后,農村的建筑物大部分未安裝防雷裝置,雷擊事故頻頻發生,從而使農村成為雷電重災區。從以上案例看出,對農村進行防雷知識宣傳和對農村建筑物進行雷電防護有很大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加強農村防雷減災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重視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有關方面和部門應采取多種措施,多管齊下。通過加強農村防雷知識宣傳,構建農村防雷減災工作體系,編制農村地區雷電災害防御規劃,開展農村地區雷擊風險區劃,制定適用于不同防御級別的技術標準,加快農村地區雷電監測預警設施的建設等多種方式大力推進從村地區的防雷減災工作。

參考文獻

篇6

市氣象局在這里舉行防雷科普材料捐贈活動,今天。向全市中小學校發放防雷宣傳掛圖及光盤,此,代表全市教育系統的廣大師生向市氣象局及關心青少年學生成長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中小學校認真貫徹落實《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工作規定》有關要求,中小學開設了系列安全教育專題講座,利用板報、手抄報、廣播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防雷電、防火、防煤氣中毒、防溺水、防震、防交通事故等有關知識,并配合有關部門在安全教育和安全宣傳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和正確領導下。

夏季是雷電災害的多發季節,雷電事故是嚴重的自然事故,大家知道。對人員、財產安全危害極大。隨著我市教育現代化的迅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電器設備不斷增加,雷擊隱患也隨之增加。今年月份縣小學遭雷擊事件為我敲響了警鐘。學校是人群較為密集的地方,防雷安全尤為重要,一定積極配合氣象部門做好防雷安全工作,把防雷安全知識教育作為學校夏季安全教育的重點,充分利用氣象部門贈送給我宣傳材料加大普及力度,努力提高廣大中小學生避險、自救、互救的能力,使防雷意識深入每一個學生心中,并努力向家庭、社會延伸。為此,市教育局要求全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中小學校要進一步提高對在校中小學生中開展防雷科普宣傳教育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并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廣泛深入地開展防雷科普宣傳教育工作。各旗縣區教育局、各中小學校要高度重視防雷安全工作,1要加大宣傳力度。本著“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結合創建“平安校園”活動,把防雷科普宣傳列入學校安全工作計劃中,充分利用廣播、墻報、宣傳欄等大力宣傳防雷的意義及雷電的危害。

讓學生了解雷電基本知識,2要通過專題教育和實地演習等形式。知道在室內外如何防雷,懂得雷擊燒傷如何急救,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護的方法。

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3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制定切實可行的年度教學計劃和具體工作安排,保證防雷教育做到經?;?、制度化、規范化。

篇7

山區農村防雷現狀分析

居住環境的特殊性。山區廣大農村地域廣闊,農戶居住分散,且因經濟條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大多數均居住在山坡、半山坡上,有的居住在風口上,房屋遭受直擊雷的可能性較大。大部分民房房前屋后又種植了大樹和竹子,這又增加了落雷概率,從而增加了事故發生的概率?!坝屑覠o防、有雷不知防”。造成農村雷電災害多發的重要原因是“有家無防”(即房屋缺少防雷裝置)和“有雷不知防”(即防雷意識淡薄、防雷知識缺乏)。農村高層建筑少,房屋低矮,基本上均未安裝防直擊雷裝置,一些住戶還在房屋頂放置不銹鋼水箱、太陽能熱水器等金屬物,又未做接地處理,這些金屬便成為雷電青睞的對象,存在嚴重的雷擊隱患。線路架設的不規范性。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電視、電話、冰箱等家用電器大量走進農村,這些家用電器所用的電源、信號線路大都是由線桿架空引入的,這些線纜不僅總線架空布設,而且各家各戶的入戶線路也架空布設,有的懸掛于樹木,有的直接固定在房屋頂或外墻上且不宜用木桿架設,另外,許多房屋還安裝了電視接收天線。在該條件下,線纜引入的雷電波在傳輸過程中分流渠道較少,侵入室內后強度較強,常常造成人員傷亡。根據對近年發生在岳西縣農村的雷擊事故調查,造成人員傷亡的雷擊事故主要在以下幾種情況下發生:①雷電當空時,在空曠地帶做農活、行走時遭受雷擊;②在臨時工棚、茅屋和大樹下躲避雷雨而遭受雷擊;③架空電源線、電話線等將雷電波引入室內。造成山區農村雷電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綜上分析,造成山區農村雷電災害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有:①地理環境復雜多樣;②建筑物選址和建設不規范;③農民勞作范圍廣泛且不固定;④防雷技術落后;⑤雷電防護設施欠缺;⑥供電線路鋪設不規范;⑦村民防雷和自救、互救知識匱乏;⑧室外電話線、天線等胡亂架設,太陽能熱水器的不規范使用;⑨村民無法及時獲取雷電信息[1-2]。

山區農村防雷的政策性建議

依法建立、健全農村防雷減災安全管理體系,增強防雷隱患排查農村防雷減災工作要想得到順利推廣和實施,應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和相關部門(如公安、消防、城建、林業等)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下,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結合農村的具體環境和特點,建立協調合作機制,實現防雷減災工作的良性循環,建立、健全防雷安全責任人和村級信息員制度、防雷減災責任制、防雷設施隱患排查制、雷電災害應急處理預案、雷電災害上報等制度,定期開展農村防雷安全排查工作,提前排除雷擊安全隱患,指導農民采用經濟和科學的防范措施避免雷擊災害的發生,是有效減輕雷電災害損失的重要措施。加強農村雷電災害監測預警氣象部門要做好雷電天氣、雷擊落區、災害等級等雷電監測和預報預警業務,充分利用電視、電話、廣播、網絡、手機短信、“96121”等手段,及時將雷電災害預警信息發送給政府和有關部門及廣大農民群眾,尤其對于偏遠山村,要進一步擴大氣象災害預警范圍,完善預警體系,提高政府、民眾和信息閉塞鄉村對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視,為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防雷減災工作、人民群眾增強防雷意識并采取避險措施提供支持。加強防雷科普宣傳工作,提高農村雷電災害防護意識據雷電災害資料統計,由雷電造成人畜傷亡的事故大多數發生在農村,而在農村室內、河邊、樹下、田間、山坡是雷擊人身傷亡事故的多發地,這也說明在農村發生的很多雷擊事件均由缺乏防雷知識造成的。因此,對于防雷措施薄弱的農村和缺乏雷電防范知識的農民而言,宣傳雷電的危害性和可預防性以及防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非常重要。加強農村雷電防御知識和防雷減災管理工作的宣傳,需要各級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參與,除利用手機短信、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進行防雷宣傳外,還可通過農村遠程教育系統定期開展防雷安全教育,對在校學生進行防雷知識普及;防雷主管部門定期組織防雷科普進農村活動,定期對鄉村的安全管理責任人進行防雷安全知識的培訓等。作為一個長期工程,將防雷安全知識納入基礎教育是一個較好的途徑,最終目標是實現防雷知識人人皆知、人人重視,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科學預防雷電災害知識的能力。規范農村建房防雷設計,消除雷擊事故隱患農村頻繁發生雷擊引發人畜傷亡事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建房防雷設計缺失、相應措施不到位。建房時應針對山區農村住房多數依山傍水或切坡而建的實際情況,改變其建房中不科學的選址觀念,讓農民建房時避開上升氣流迎風面方向、突出周圍地貌、土壤電阻率較低(如特別潮濕的河床、葦塘等,地下有金屬礦藏或巖石與土壤交界)、高大樹木等雷擊高發地段,并按有關規范進行防雷設計、安裝配套的防雷設施和做相應的防雷技術處理。在大規模的新農村建設、農村中小學校建設中更應考慮雷電災害因素,應聘請當地防雷主管部門進行雷擊災害的風險評估,否則需要安裝更多的防雷保護裝置,投入更多財力,并且也會大大增加雷擊風險[3]。

山區農村雷電防護的技術性措施

篇8

關鍵詞:農村;防雷減災;現狀;建筑物防雷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global climate warming, extreme weather disaster caused by frequent, have the strong convection weather lightning accompanied by increased. Lightning disaster in our country has become the harm degree after torrential rain and floo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ird majo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Most area of our country belongs to amine field or large area, lightning disasters, serious losses. So do mine be one's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In this situation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data of lightn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nd emergency measures put forward by several different ways.

Key words: rural;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current situation; build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P412.1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引言: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頒布實施,氣象部門依法履行防雷減災行政管理職能以來,防雷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防雷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防雷法規規章進一步健全,防雷規范標準進一步完善,雷電監測預警及防雷減災技術不斷走向成熟,防雷減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逐步顯現,為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做出了巨大貢獻[1-2]。然而,我國防雷減災工作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仍存在許多問題。

近年特大雷災事件據《全國雷電災害匯編》統計顯示,2002—2005年全國因雷災造成人員傷亡4 717人,其中死亡2 282人、受傷2 435人。2005年全國共發生雷擊災害事故6200多起,死亡530人,受傷504人。傷亡事件絕大部分發生在農村。同時雷擊導致農民的電視、電腦等家用電器損壞和引發火災的事例也很多。2004年6月26日,臨海市杜橋鎮杜前村發生了一起死亡17人、受傷13人的特大雷擊事故;2006年8月17日,溫州市平陽縣一個鄉村河渡亭子內,因雷擊造成4人死亡、1人受傷;2007年5月23日16∶00,重慶開縣義和鎮興業村小學學生被雷電集中,造成7名小學生死亡、44名小學生受傷,其中5人重傷;2007年6月25日16∶40左右,樂清市磐石鎮芝灣村小龍坪山坡一亭子遭受雷擊,造成5人死亡、1人受傷。通過對近些年全國發生在農村的雷擊災害進行詳細分析,發現農民遭雷擊傷亡事故多發生在田間或野外勞作時,在臨時避雨場所避雨時,或在自家房屋遭受雷擊。因此,做好農村防雷減災工作刻不容緩。

農村雷電災害現狀根據中國氣象局近10年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因雷擊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元,且平均每年約有1 000多人遭受雷擊傷亡,其中10%以下發生在城市,90%以上發生在農村,表明了城市防雷措施相對完善,而農村防雷措施很不健全,農民防雷意識相對薄弱,基礎設施防雷裝置有待完善。因此,我國防雷工作的薄弱環節主要在農村,從源頭上做好新農村建設的防雷工作非常關鍵。三、農村防雷工作開展建議 1、加強農村對防雷減災的科普宣傳,特別是加強對農村雷電防御知識時宣傳。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利用“科技周”、“氣象日”等載體,擺放一些生動形象的宣傳畫,并發送防雷科普小冊子,解答農民疑問。為解決農村和農民朋友獲取氣象信息渠道不暢、防雷安全知識和自我防護意識缺乏的問題,擬爭取相關部門的配合支持,在農村中小學校開設防雷安全知識普及課程。通過農村中小學生防雷知識的傳播,提高廣大農民的防雷意識,減少雷擊傷亡事故的發生。有條件的還可以把特大雷擊事件及其調查制作成防雷安全教育系列電影在農村巡回播出,在電視臺播放。

2、建筑物防雷很關鍵

2.1房舍選址應遠離雷電高發區雷擊具有選擇性,因此新農村建設選址前期最好請有防雷資質的單位進行雷擊風險評估,使新農村的選址遠離雷擊高發區。從地形上看,地形位置較高,突出于周圍地貌;從地質上看,土壤電阻率低的地方,如特別潮濕的河床、沼澤、葦塘等,或地下有金屬礦藏的地區和巖石與土壤交界處等地區;從地理位置上看,處于山區上升氣流的迎風面方向等都是雷擊的高發區。遠離雷電高發區是現代防雷技術中最先考慮的,也是非常經濟的重要措施。這樣能夠大大降低防雷的難度及成本,同時也大大減輕了雷電災害的威脅,避免雷擊事故的發生。2.2農村建筑物直擊雷防護農村建筑物的典型結構一般有2種:一種為1層尖頂或平頂房;另一種為2層或2層以上磚混結構的樓房。對于第1種房屋,由于其高度較低,遭受雷擊的概率較小,通常可不安裝防雷裝置;對于第2種類型的農村建筑物,凡采用水泥預制板結構的應做好接地處理,即用扁鋼或圓鋼將預制板中的所有鋼筋全部焊接在一起,沿房屋墻角做引下線(引下線間距不大于25 m),與防雷裝置做可靠連接,接地極可采用簡易做法,但接地電阻應不大于30 Ω。如果此類建筑物處于雷電多發區,應嚴格按照《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1]的要求設計施工,以提高安全系數,確保人身及財產的安全。2.3電源系統雷電防護措施首先,應按照《GB50054-95低壓配電設計規范》,從源頭上做好農村總低壓配電系統的雷電防護,這是確保農村用電安全和防雷的關鍵。其次,做好雷電波侵入的防護措施。由于農村電纜的進出線多為架空引入到戶,這些線路暴露在戶外,在雷電活動下極易產生感應雷電壓。如果雷電感應電壓沿電源線路傳入室內,極易造成電器設備損壞及人員的傷亡。據不完全統計,有1/3雷電災害是由進出線纜引起的。因此,對于電纜進出線,應在進出端將電纜的金屬外皮、鋼管等與電氣設備接地相連;接戶線上的絕緣鐵腳亦應接地。絕緣子鐵腳接地的意義在于以其沖擊閃絡放電電壓,可對過高的雷電電壓起到泄放保護作用。

弱電系統的防雷措施電話線、有線電視、網線等防雷最好由電力、電信、有線電視等部門在線路敷設安裝時統一實施較為完善的防雷措施,這是既經濟實用又安全可靠的解決辦法。如果無法采取此措施,也可采取與電源線路相似的辦法,即在線路入戶前,將其絕緣子(例如通信蝶式絕緣子)或金屬終端盒機殼接地[2-3]。不建議在農村采用SPD(浪涌保護器)來保護弱電系統,因為SPD價格較高,一般農民難于承受。但需要向農民宣傳,在打雷時,或看天色可能打雷時,一般不要打電話,并要將有線電視及網線拔掉。2.4室外電視天線及太陽能熱水器的防護許多農戶都喜歡在房頂架設室外電視天線,這是很不安全的。若確需架設天線,一定要在其旁邊架設金屬避雷針,用避雷針來保護天線。否則,當天線遭雷擊時,不僅電視機會遭雷擊損壞,而且還有可能傷及室內人員。太陽能熱水器作為節能環保產品,近年來逐漸在農村應用和推廣,但在雷雨天氣環境下,卻隱藏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因為太陽能熱水器通常安裝在屋頂高處,一方面使得太陽能熱水器在雷雨天氣里更容易遭受雷電襲擊,造成太陽能集熱板的毀壞;另一方面還會使大的雷電沿著電源線路、輸水導管等直接通入室內,使室內人員或家用電器遭到雷擊。保證太陽能熱水器防雷安全,最重要的是打雷閃電的時候不要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另外要將太陽能熱水器安裝在低處,并增加防雷裝置(包括避雷針或避雷帶、引下線、接地裝置),使熱水器處于避雷針(帶)的有效保護范圍內。針對具有自動上水、加熱等功能的太陽能,為防止雷電波侵入,對電源線路要采取接地、屏蔽等相應的防護措施。

制訂和完善農村建筑物防雷標準及防雷設施安全檢測標準針對實際情況,防雷中心應研究制定雷電區劃區域,制定和完善符合農村建筑物的防雷標準,以服務新農村建設。建立雷電災情收集調查和評估、農村防雷工作人員定期培訓制度;建立農村防雷設施的檢測制度;建立防雷裝置設計審核、施工監督和竣工驗收制度等。

總結

導致農村雷擊事件頻發的根本原因是農村防雷觀念的淡薄和防雷管理的不到位,其根源是農村防雷基礎設施薄弱和缺乏防雷宣傳教育。因此,在搞好農村防雷減災規劃、逐步完善農村防雷設施的同時,務必要加強農村防雷宣傳教育,要在廣大群眾中普及防雷科學知識,提升農民的防雷意識、防災避險與自救能力,從而遠離雷災。

參考文獻:

【1】楊東亮,高建文,李全景,等.農村防雷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0(8):400.

友情鏈接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本韩国偷自拍拍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高清 | 亚洲少妇毛多水多 | 日本免费观A视频网 | 亚洲欧美久久综合网站点击 |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