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6 09:59:0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培訓學茶藝,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1研究對象與方法
從2013年寒假開始,歷時一年多,采用文獻研究,問卷調查,專家訪談與實地考察等方式,通過在雅禮中學周邊地區、東塘商區、湖南省文化藝術培訓中心、湖南省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麗音藝術培訓學校等進行了人數總計為 300 人的問卷調查,以及實地考察和民眾訪談等。為獲得最廣泛有效的信息,問卷調查法針對學生群體設計,以選擇題呈現,采用辦公自動化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統計,以確保結果的準確。
2 調查結果
2.1學校藝術教育
經過統計分析,20%的學生認為可以在學校收到良好的藝術教育與熏陶,63%的學生學校教育較好,比較有效果,還有17%的學生認為學生幾乎不能在學校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和培訓。由于每個學生對于藝術教育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不盡相同,學生在學校中雖然受到了一定的藝術教育,但總的課時不夠多,內容相對單一,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藝術教育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2.2藝術培訓類別
不同的藝術培訓的受歡迎度存在很大的差異,熱門的如聲樂器樂類、繪畫手工類、舞蹈類都占了20%以上的比例,尤其是聲樂器樂類,更是有40%以上,深受人們的青睞。而冷門的如朗誦主持類、戲劇表演類都是不到10%,在藝術教育方面存在不均衡發展現象。
藝術培訓的選擇是和人們的價值觀念相聯系的。樂器、舞蹈、美術培訓所收獲的成果更加有利用價值。而且樂器、繪畫、舞蹈比賽比表演比賽頻繁,這就給了那些受培訓者一個展示的舞臺,甚至是通往名校的綠色通道,這樣的情況會更加刺激藝術培訓種類發展的不平衡。
2.3培訓目的與影響因素
人們參加藝術培訓的目的不盡相同,從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36%的藝術培訓者希望能夠擁有一門特長,26%的參與者則是希望通過參加藝術培訓來陶冶情操,23.5%的學生參與藝術培訓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升學,說明現在的藝術教育確實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在藝術教育不斷走進人們生活的今天,它的功利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應該更多地以修身養性為目的,避免過分的功利化。
2.4培訓方式與價格
現在為人們所選擇的藝術特長培訓方式多種多樣。有48%的家長或同學會選擇小型培訓班或者藝術工作室,選擇權威培訓機構的同學占28%,而選擇一對一授課的同學僅占18.7%,還有極少數的同學會選擇其他的方式進行藝術培訓。
關于藝術培訓的收費情況, 57%的中學生選擇了收費偏高,但勉強能接受,14.7%的中學生選擇了收費昂貴,難以接受,0.7%的同學選擇了不清楚。
因此,中學生選擇進行藝術培訓的方式跟價格不無關系,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是否參加藝術培訓和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參加藝術培訓。
2.5 藝術培訓時間
中學生參加藝術培訓的時間大部分都是在周末,一周參加藝術培訓的課時大約在1-2節課的占56.3%,3-4節課的占29.7%,說明大部分中學生在課余參與藝術特長培訓的時間較少,這與中學生較重的課業壓力和家長對孩子成績與藝術修養的不平衡認識有很大關系。另有7.7%選擇了5-6節課,6.3%選擇了六節課以上,這一部分學生應大多是藝術生或有意愿進入藝術學院學習的學生,
3 思考分析
藝術方面的培養與教育越來越受重視,而從教育內容來看,目前國內的藝術教育多以基礎技能為主,力求‘像、準’而缺乏創作性。其實技能和創作性是互相共存相互補充的,缺一不可。所以各種方式都有優勢也都有弊端,最好是將創作培養與技術培養相結合。
因材施教,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學美術、學表演,也不是每個學音樂的孩子經過努力就可以成為郎朗。要成為藝術家,需要天賦和努力,需要家庭的付出,需要精心的培養,家長切勿有“拔苗助長”的心態,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放手讓他們自己去畫、去唱、去跳,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只要順應著孩子的自然規律去成長,孩子遲早都會走上他最擅長的那條路。
4對策與建議
政府及學校應重視學生的藝術特長培訓,重視藝術培訓課程并加強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內藝術培訓的投入力度。使學生在學校能夠受到效果良好的藝術教育,有利于全體中學生藝術素養的提高,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培訓機構聘用專業水平以及綜合素質高的老師來保證教學質量,并加強對老師的教學質量考評,提升教學質量。進行分層次教學,使不同水平層次的中學生都能在藝術特長培訓上有所收獲。
藝術是一個長期積累與練習的過程,貴在自己的督促與堅持,學生應重視藝術教育,尤其是重視學校藝術課程,課余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一門至兩門藝術特長培訓,加強練習與積累,做到有所收獲,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
家長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多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多關心孩子,并能夠幫助孩子一起來辨別培訓機構的好壞,選擇合格的培訓機構和老師。
5 結語
[摘要] 目的 了解醫學生對臨床思維能力培訓的認知情況,探討臨床思維能力培訓的基本與必備條件。 方法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選擇2013年及2012年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實習的216、189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學生,對其臨床思維能力培訓的認知進行實習前、后問卷調查,結果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臨床思維能力培訓基本條件中定期教學查房、臨床教學講座、醫療糾紛防范實習前后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必備條件中醫患溝通技巧、專科會診查體、疑難病例討論實習前后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 結論 對醫學生進行臨床思維能力培訓非常重要,培訓的基本與必備條件有待進一步研究、探索和完善。
[關鍵詞] 醫學生;臨床實習;臨床思維能力;認知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3(b)-0105-0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gnitive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in medical students
SUN Qinghu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ichuan Provincial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th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by understanding the cognitive situation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in medical students. Methods The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216 and 189 clinic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in 2013 and 2012 for survey. Cognitive of clinical thinking skills training before and after internship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SPSS 19.0 software.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fore and after internships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including regularly teaching rounds, clinical teaching seminars and medical malpractice prevention (P < 0.01).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fore and after internships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including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specialist consultation examination and difficult cases internship discussion (P < 0.01). Conclus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rain th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The basic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training need further studying, exploring and improving.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Cognitive
醫學生臨床實習是我國醫學教育必經的一個關鍵環節,是醫學基本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過程[1]。臨床實習是把醫學生培養成為醫學合格人才的必然途徑。臨床思維能力訓練是貫穿實習的全過程,注重包含醫患溝通能力與臨床技能訓練的綜合培訓。為了幫助醫學生盡快適應從學生到臨床實習生的角色轉變,四川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教育培訓部通過對醫學生實習前后臨床思維能力培訓認知的問卷調查分析,以期改進培訓系統模式與內容,更好地為臨床實習服務。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并以自愿參加為原則,選取來自不同院校的2012年進入并在2013年在我院即將結束臨床實習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189人,其中男80人,女109人。隨后選取來自不同院校的2013年剛到我院進入臨床實習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216人,其中男89人,女127人。在臨床實習前后對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實習前后醫學生來源、年齡、性別差異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調查方法
參照其他相關研究[2-5],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院校來源、性別、年齡、臨床思維能力培訓基本條件及必備條件等方面。調查前,向醫學生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和意義,所有調查對象在臨床培訓老師的指導下,采用現場發放調查問卷、匿名調查的方式,當場回收問卷。
1.3 調查指標
臨床思維能力培訓需求:分為非常需要、相當需要、一般需要、有一點需要、絕對不需要五級。
臨床思維能力崗前培訓認知情況:基本條件:安排帶教老師、日常普通查房、定期教學查房、臨床教學講座、醫療糾紛防范、標準診療視頻;必備條件:臨床技能訓練、醫患溝通技巧、專科會診查體、醫療文件書寫、典型病案分析、疑難病例討論。
1.4 統計學方法
將調查結果采用雙人輸入Excel工作表,確認無誤后再進行數據統計,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問卷回收情況
實習前共發放問卷216份,均為剛參加臨床實習的本科臨床專業學生,回收有效問卷21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實習后共發放問卷189份,均為即將結束臨床實習的本科臨床專業學生,回收有效問卷189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2.2 實習前后醫學生對臨床思維能力培訓認知情況比較
醫學生實習前對臨床思維能力培訓的認知不夠重視,實習前僅有16.67%的學生認為非常需要,尚有6.94%的學生認為絕對不需要;而實習后認識則有很大變化,認為非常需要的學生比例提高到51.85%,比實習前提高了3倍多,同時認為絕對不需要培訓的學生則降低到0.00%;實習前后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97.353,P < 0.01)。見表1。
表1 實習前后醫學生對臨床思維能力培訓認知情況比較[n(%)]
2.3 實習前后醫學生對臨床思維能力基本條件認知比較
實習前后定期教學查房、臨床教學講座、醫療糾紛防范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安排帶教老師、日常普通查房、標準診療視頻實習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這表明醫學生基本條件認知發生了根本變化,實習后的醫學生認識到理論與臨床的差距,醫療安全也非常重要,這是在學校學習時無法體驗到的內容。
2.4 實習前后醫學生對臨床思維能力必備條件認知比較
實習前后醫患溝通技巧、專科會診查體、疑難病例討論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臨床技能訓練、醫療文件書寫、典型病案分析實習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這表明醫學生必備條件認知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實習后的醫學生認識到醫患溝通技巧的重要性,同時也認識到臨床思維能力是一個綜合能力培養的過程。
3 討論
醫學生臨床實習是醫學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生鞏固和加強所學理論知識,并將其運用于臨床實踐的重要學習過程,是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初步具備臨床醫師基本素質的關鍵階段。
3.1 臨床思維訓練是貫穿臨床實習全程的重要環節
臨床思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要通過跟帶教老師及自己從業后的逐步摸索,心領神會才能達到一定高度。查房制度尤其教學查房是目前醫學實習普遍采用的一種教育形式。通過教學查房,結合臨床病例使醫學生將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系統化,掌握臨床工作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用“一元化”的觀點來解釋疾病的表現,而且要學會從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來分析病情,從而對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和鑒別診斷,形成診斷、檢查和治療方案,系統養成科學的臨床思維習慣。積極參加專科會診與疑難病例討論,引導醫學生養成觀察、質疑、比較的良好習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6-7]。
3.2 醫患溝通能力是順利完成臨床診療的基本手段
臨床實習后的調查結果表明:現今的醫生不僅要具有扎實的醫學專業技能,而且也要具有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才能更好地為病患者服務。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患關系的現狀決定了必須加強醫學人文教育,與患者溝通是每名醫務工作者都必須面臨的問題,醫患真誠有效的交流是醫學活動人性化的具體體現[8]。在臨床實踐別需要培養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能力和交流技巧。學會知道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避免“過度熱情”,以免為以后的醫療糾紛埋下伏筆[9]。同時鼓勵學生主動交談,關注每例患者的心理需求。學會用言語和行為給患者以關愛和尊重。使實習生在掌握臨床技能的同時,掌握以患者為中心的溝通方法。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不僅能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而且也是順利完成臨床診療活動的基本手段。
3.3 加強實習教育管理,逐步完善臨床思維能力培養條件
醫學生臨床實習效果的好壞和實習教育管理模式密不可分。要以學生為主體,建立臨床實習教學醫院、臨床科室、帶教老師三位一體的系統管理模式[10-11]。醫院要承擔起實習生管理教育的主要職責,臨床科室要成立以臨床和教學經驗都比較豐富的專家組成的教學小組,負責制定本科室實習管理與教學計劃,帶教老師除完成實綱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和實習目標外,還應根據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地充實、改進符合實習生學習提高規律的內容和教學方法。從而在教學醫院內形成管理有序、運轉高效的教學管理網絡,促進臨床實習教學質量的提升[11]。逐步使之從臨床實踐技能以及臨床思維能力等方面達到一名合格醫生的標準。
[參考文獻]
[1] 孫琳.醫學生臨床實習管理[J].中國病案,2011,12(12):28-29.
[2] 何志成,楊妮.醫療活動中醫患關系的人文思辨[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4,20(8):474-476.
[3] 李雪梅,歐陽小琳,譚柳春.加強實習生崗前培訓,提高臨床實習質量[J].華夏醫學,2009,22(3):524.
[4] 符黃德,黃海能,鄧元央,等.外科臨床實習帶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索[J].右江醫學,2012,12(5):744.
[5] 毛啟剛,李志仁.試論臨床醫學實習生管理與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27 (9):704.
[6] 范玲,鄒麗穎.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12):470-471.
[7] 羅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探討[J].大理學院學報,2011,32(8):97-99.
[8] 鄒湘才.醫學生見習階段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探討[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2):161-163.
[9] 范慧,徐援.醫學生實習過程中臨床思維的培養與提高[J].中國病案,2012,13(3):60-62.
[10] 吳照明,高素珍,崔東濤,等.專科醫學生臨床實習質量的影響因素與對策[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32):159-160.
關鍵詞:干休所醫生;培訓;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一、問卷調查的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為2012-2013年參加學校干休所醫生培訓班的12期學員,共發放問卷1210份,回收有效問卷1179份,問卷有效率97.44%,數據采用SPSS17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合對于開放性問題答案的整理,得出軍隊干休所醫生培訓與學習狀況的調查結果。
二、調查結果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年齡與軍齡情況:平均年齡39.60歲,平均軍齡19.7年。學歷分布情況:第一學歷:本科生38.5%,大專生60.1%,中專生1.4%;第一學歷專業:臨床醫學93%,衛管3.4%,藥學2.8%,護理0.8%;最高學歷:碩士研究生9%,本科生77.6%,大專生13.4%;最高學歷專業:臨床醫學69.9%,衛管9.1%,藥學1.4%,護理1.4%,麻醉0.8%,中醫2.1%,其它15.3%。職稱分布:高職13.9%,中職64.3%,初職21.8%。工作年限:平均16.16年,干休所任職年限平均為7.75年。
(二)培訓和學習需求
1.培訓與學習的必要性
對于能否完成本職崗位的工作,68.5%完全能夠勝任,30%經過努力、提高后能勝任,1.5%不能勝任。
影響干休所醫生工作熱情的因素主要有:進修學習機會少(60.8%),對前途發展沒有安全感(49%),職稱解決困難(37.8%),缺乏職業認同感(28.7%),轉業壓力(25.9%)。
2.培訓次數與形式
對于參加各種培訓和進修的次數,9%參加過5次以上,32.9%參加過3-5次,44.1%參加過1-2次,14%沒有參加過。
提高個人業務素質的合理方式依次為:醫院進修(69.9%),院校脫產培訓(44.1%),崗位培訓(18.9%),學歷教育(9.8%),自學(0.7%)。
3.院校脫產培訓的時間
合適的時間依次為:6個月(30.7%),3個月(16.8%),1個月(16.8%),2個月(15.4%),一年(16.7%)。
4.院校脫產培訓的內容
培訓的專業知識包括:全科醫學(81.8%),急診急救醫學(76.2%),老年醫學(59.4%),心理保健(58.8%),合理用藥(50.3%),臨床用藥新進展(47.6%),康復醫學(44.1%),臨床醫學(41.9%),健康教育(34.3%),臨床檢查技術新進展(34.3%),預防醫學(26.6%)。
培訓應臨床輪轉的科室包括:心內科(95.1%),呼吸內科(74.1%),急救科(72.7%),急診科(70.6%),神經內科(69.2%),內分泌科(60.1%),消化內科(54.5%),急救中心(39.2%),皮膚科(39.2%),社區醫院(25.2%),普外科(24.7%),血液內科(22.4%),骨科(20.3%),傳染科(9.1%)。
5.院校脫產培訓的質量
影響培訓質量的因素為:教員水平(52.4%),授課內容(42.7%),臨床輪轉科室與學習內容(35%),臨床輪轉安排與管理(30.8%),培訓時間長短(30.8%),課程安排(11.2%)。
(三)當前培訓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參訓學員不分類,從剛參加工作的年輕醫生到工作多年的老醫生都在一個班培訓、學習,大家需求不同,但學習內容相同,培訓效果不理想。
第二,培訓內容豐富、先進,但與實際工作需要有一定差距,對于解決干休所實際問題不是很實用。
三、結果分析與對策建議
(一)豐富培訓形式,拓寬培訓途徑,擴展培訓工作深度與廣度
調查顯示,參加培訓與學習是提高醫生業務素質的主要手段,參加培訓與學習次數較少,且培訓形式較為單一,成為最影響醫生工作熱情的因素(60.8%)。
從培訓形式上看,醫院進修著眼于臨床技能培訓,實用性強,各干休所距離體系醫院近,人員調配、時間安排上較靈活;院校脫產培訓包括理論學習和臨床輪轉,培訓內容全面,并具一定前瞻性,但培訓時間長、培訓地點較遠,常與干休所工作任務繁重、人員有限產生矛盾;崗位培訓緊貼干休所實際,人員與時間安排更為靈活。目前,制度、文件均對院校脫產培訓做出明確、硬性規定,但對干休所醫生到體系醫院進修、干休所內部崗位培訓,沒有規定與要求,有必要將此兩種培訓形式納入培訓機制,并將其制度化、常規化,進一步拓展干休所醫生培訓工作的深度與廣度。
干休所內部的崗位培訓內容要符合干休所發展實際,如干休所基本情況、本所工作職責、工作方法、本所保障對象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與保健等知識。各干休所可根據本所實際情況、特點,考慮保障對象需求和醫生業務素質,將本所培訓制度化,并對培訓內容作出合理安排。醫院進修培訓主要是提高臨床技能,各干休所根據干休所和醫生個人情況,根據就近原則,分配醫生到醫院進行旨在提高專項技能的短期培訓與進修,培訓時間較短,重在針對性和實用性。院校培訓主要是系統學習一些知識,偏重于理論培訓,重點在于對理念和知識的更新,培訓時間相對長,重在系統性、前瞻性和開拓性。
除了豐富培訓形式外,有必要進一步拓寬干休所醫生的培訓途徑。一是充分利用軍隊、地方的教育資源進行在職學歷教育、執業資格培訓,并利用各級各類學術活動開闊醫學視野,發展本級特色。二是發揮軍兵種、軍區醫學培訓機構的職能作用,在本系統范圍內建立醫學教育培訓網絡,組織實施針對基層部隊工作特點的規范化培訓。三是考慮基層工作現狀,鼓勵靈活方便的自我學習方式,積極發展遠程教育、計算機網絡教育,形成形式多樣、方法靈活、渠道暢通的基層繼續醫學教育模式。
(二)區分培訓對象,開展分層培訓,增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調查顯示,參加培訓的學員不分類、“一刀切”,使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不同工作年限的干休所軍醫,處于不同的專業發展階段,任職需求存在差別。為增強培訓工作的實效性,有必要對干休所醫生進行分類,以確定側重點各異、針對性不同,符合干休所軍醫職業生涯發展規律、貫穿軍醫專業發展歷程的分層、分期培訓機制。
對新醫生或青年醫生而言,培訓內容以了解干休所基本情況,軍醫工作職責、工作方法,巡診、急診等工作程序,并進行內科、急診科等重點臨床科室的輪轉培訓,使之熟悉臨床工作方法與流程,培養臨床思維,同時,系統掌握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相關基礎知識,臨床用藥基本知識,為健康教育基本知識等。對中級職稱的醫生,培訓重點疾病的防治與保健、配發設備器材的使用等,同時選擇1-2個科室進修,鞏固臨床知識與技能,提高老年常見病診治能力,提高獨立處理臨床問題的能力,對老年醫學相關知識要從疾病預防、診治等向縱深拓展,如學習飲食營養、心理疏導、臨終關懷等知識。對高級職稱的醫生,其專業發展可能出現分化,一部分仍然以業務工作為主,一部分開始承擔管理工作。對于前者,培訓要注重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更新,對于后者,培訓內容要逐步涉及溝通、協調、領導力等管理領域的知識。
(三)加強教員素質,建立授課評價機制,提高培訓質量
調查顯示,教員水平是影響培訓質量的重要因素(52.4%),一些教員理論功底深厚,教學內容豐富、先進,但對干休所實際情況不甚了解,培訓內容與實際工作需要有差距,對于解決基層實際問題不是很實用。
首先,加強教員的代職鍛煉,豐富教員的實踐經驗。在代職渠道上,各院校都有自己的干休所,可以組織教員到干休所進行短期代職,協調與工作都比較便利。針對當前培訓任務緊迫的情況,可以組織教員到干休所進行調研,了解當前干休所的實際情況,了解干休所醫生的需求,提高教學針對性和有效性。
其次,開展集中培訓,使教員轉變教學理念。要把握學員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合理設計教學內容,適當運用教學方法,提高教員教學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內容的更新、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使培訓工作落到實處。
再次,對于培訓的過程和效果,應有一套完善的評價機制,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系統,以保證培訓質量。其中,對于教員,可采用專家督導、學員評價、教師自評等多種評價方法,提高教師授課質量。
參考文獻
[1]田麗麗.軍隊基層衛生技術干部繼續醫學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醫院管理雜志,2004,(5).
根據地區分院、林業局政法委的安排和部署,全區檢察機關從今年五月份開始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在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中,我院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定社會主義法治信念,提高執法能力,促進影響我院檢察事業發展和不符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實際問題,不斷增強檢察機關干警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努力實踐“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檢察工作主題,落實“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執法水平和辦案質量”的總體要求,進一步端正執法思想,增強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為構建林區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林區提供堅強的法治保證。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實施方案》的要求,院黨組積極組織全體干警參加學習教育活動,現將學習情況總結如下。
全院共有干警19名,活動參與率達到100%。在學習培訓階段,院黨組組織全體黨員認真通讀中央政法委編發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讀本》;學習同志關于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重要講話;學習、同志在全國政法機關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以及地委政法委副書記朱洪祥、地委政法委書記郝敬江同志在全區政法機關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電視電話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鼓勵干警積極參加省院、分院和林業局組織的培訓活動。按中央要求采取靈活多樣的有效方式,組織全體干警分五個專題進行大學習、大討論。并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穿整個學習培訓階段的始終。
一、領導重視,機構健全。版權所有
我院黨組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是在分院領導小組的正確領導下開展工作,院領導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活動的開展,并做了周密安排和部署,隨即抽調人員組成“十八站林區人民檢察院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并下設辦公室,指派專人負責此項工作,在學習培訓階段全院干警認真參加每一項活動,把每一項活動的開展都作為提高自己政治素質、法律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和執法能力素質的一次機會,真正做到了“內化于心、外鑒于行”,達到了省院提出的“六個進一步”。
在開展“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的專項討論中,每名干警均認真撰寫發言提綱,在五次專題討論中都做了專題發言。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中院領導親自抓日常工作、親自撰寫理論文章、親自記學習筆記、親自總結心得體會,并把“三個到位”和“四個帶頭”的每一項工作認真落實到位。
二、認真學習,初見成效。
[關鍵詞] 慢性蕁麻疹;中西醫結合;穴位注射
[中圖分類號] R758.2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3(c)-082-02
2008~2009年來,筆者應用中西醫結合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蕁麻疹,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共100例,均為門診患者,按抽簽法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齡16~75歲,平均32.5歲;病程6周~5年,平均13個月。對照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16~75歲,平均33.8歲;病程6周~5年,平均13個月。兩組患者年齡、病程比較,P>0.05,無顯著性差異。
1.2 診斷標準
參照《廣東省常見病基本診療規范》[1],治療前均無心、肺、肝、腎等器質性疾病,非妊娠和哺乳期婦女,能遵醫囑按時服藥并可追蹤隨訪。中醫辨證分五型[2],風熱偏盛型:皮疹色赤,瘙癢無度,得熱加重,得冷減輕,苔薄黃,脈浮數;風寒偏盛型:皮疹色白,遇冷或風加劇,得熱減輕,苔薄白而膩,脈濡緩;腸胃實熱型:發疹時伴有脘腹疼痛,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氣血兩虛型:風疹塊反復發作,尤以午后或入夜后加重,舌質淡,脈濡細;沖任不調型:常于經前發疹或經期加重,經后漸消失,常伴有月經不調,舌淡苔薄,脈弦細。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中藥治療基本方:川芎、赤芍、當歸、熟地各15 g,地龍、蟬蛻、僵蠶、蒺藜、荊芥、防風各10 g。風寒偏盛型加桂枝、白芷各15 g;風熱偏盛型加紫草、牛蒡子、薄荷各10 g;腸胃實熱型加生大黃、生首烏各10 g;氣血兩虛型加黃芪、白術各15 g;沖任不調型加仙茅、仙靈脾、巴戟天各10 g,每天1劑,水煎服。西藥:服賽庚定每次4 mg,每日3次,氯雷他啶每次10 mg,每日1次。穴位注射取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以上穴位均雙側取穴,每次選取2個穴位進行皮膚常規消毒,用5 ml注射器配6號針頭吸取苯海拉明注射液10 mg(20 mg/支)、維生素C針0.5 g(0.5 g/支),垂直進針,提插得氣,回抽無血后注入藥液,每天1次。以上治療10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1.3.2對照組服賽庚定每次4 mg,每天3次,氯雷他啶每次10 mg,每天1次,療程同治療組。
1.4療效評價標準
1.4.1 近期療效兩組比較方法均按0~3分的標準對臨床癥狀進行評級,瘙癢:無,計0分;輕度,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計1分;中度,可忍受,對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響計2分;重度,不能忍受,明顯影響生活和睡眠計3分。風團數目:無,計0分,25個計3分。風團直徑大小(最大風團):無,計0分,2.5 cm計3分。每次發作持續時間:0 h計0分,12 h計3分。
1.4.2遠期療效療效標準參照《廣東省常見病基本診療規范》[1],治愈:皮疹和癥狀全部消失;好轉:皮疹部分消退,癥狀減輕;無效:皮疹和癥狀均無好轉。治愈+好轉=總有效。
1.5統計學方法
近期療效評分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近期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者癥狀積分治療前為(8.53±1.27)分,治療后為(3.60±3.18)分;對照組患者癥狀積分治療前為(8.53±1.27)分,治療后為(4.60±4.18)分,兩組患者的積分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P
2.2 遠期療效比較
對兩組患者均于治療結束1個月后進行隨訪,隨訪結果見表1,治療組的治療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80.0%、98.0%,對照組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42.0%、84.0%。治療組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療效比較,P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n(%)]
2.3 安全性評估
治療期間,治療組和對照組各有3例出現輕度嗜睡、乏力癥狀,均可耐受。兩組治療前后分別檢測血壓、血常規、大小便常規、心電圖、肝腎功能,均未發現異常。
3討論
慢性蕁麻診是一種病因不明、病程長、治療困難的常見皮膚黏膜過敏性疾病,以局部毛細血管炎癥、出血及水腫為其病理基礎[3]。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生是患者具有某種敏感體質,在一些因素作用下產生的變態反應,慢性者常反復發作,可歷數月至數年。中醫稱之為癮疹,本病多因稟賦不耐,營衛虛弱,風邪與寒或熱相搏于肌膚,風邪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故治療此病采用中西醫結合[4-5]配合穴位注射治療[6-7],應用中藥四物湯[8]為基本方,活血養血,取其“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配伍地龍、僵蠶、蟬蛻、蒺藜、荊芥、防風止癢祛風,并根據中醫辨證分型的不同進行加減。足三里、三陰交、曲池、血海為治蕁麻疹的要穴,通過穴位注射,起到針刺與藥物的雙重治療作用。中藥針刺治療具有調節免疫力、抗變態反應及抗過敏作用,氯雷他啶、賽庚定及穴位注射藥物能較好地控制風團和瘙癢癥狀。通過觀察,中西醫結合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蕁麻疹,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且能明顯降低復發率。
[參考文獻]
[1]黃慶道,鐘南山.廣東省常見病基本診療規范:第一冊[M].2003:476.
[2]顧伯康.中醫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43-144.
[3]石學敏.針灸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17.
[4]劉愛民.中西醫結合治慢性蕁麻疹55例[J].中醫雜志,2008,49(11):978.
[5]陳文華.桂枝湯治療蕁麻疹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1):92.
[6]韓春玉,王福勝,于德茹,等.自血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蕁麻疹[J].中國針灸,2004,24(8):568.
[7]魯新明.自血療法配合藥物血海穴注射治療慢性頑固性蕁麻疹12例[J].中國當代醫藥,2008,17(22):92.
一般依據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以及飲水超聲波試驗、X線鋇餐檢查較易確診。胃下垂程度以胃小彎切跡低于髂脊連線水平1~5厘米為輕度,6-10厘米為中度,11厘米以上為重度[1]。
本病好發于老年人、瘦長體型者、經產婦、因病長期臥床少活動者、患慢性消耗性疾病而體質虛弱以及先天性胃下垂者。但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加大,加上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勞累過度,致使很多年輕人也出現了胃下垂。許多患者往往是簡單的服用西藥(如嗎叮啉、普魯苯辛、阿莫西林、阿托品等)進行治療,效果不佳且容易復發。筆者在基層醫院工作,近年來采用中藥補中益氣湯配合穴位埋線艾熏治療胃下垂3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30例患者均已確診為胃下垂患者,其中女性18例,男性12例,年齡為 24-70歲,中度胃下垂26例,重度胃下垂4例。
1.2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進食量宜少(6~7成飽),但次數可適當增加,有條件者每日可進食4~6次。應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瘦肉、粥、發面餅和豆制品等。進食后平臥,可減輕胃對食物重量所承受的負荷,能減輕癥狀,重癥患者食后最好平臥30分鐘。切忌食后立即散步,否則可加重胃下垂的癥狀。
(2)中藥內服:①補中益氣湯:黃芪30g、人參10g、當歸10g、陳皮8g、升麻10g、柴胡9g、白術10g、炙甘草6g。②隨癥加減:肝氣郁結者加白芍、郁金;惡心嘔吐者加姜半夏;納差者加神曲、山楂;便秘者加麻子仁;夾濕痰者加砂仁、厚樸;久病夾瘀者加桃仁、川芎。③煎服法:清水煎服,首煎加水300mL,煎至20min,取汁150mL;二煎加水250mL,煎至30min,取汁150mL,兩煎相混勻,分2次空腹服用,15天一療程。
(3)穴位埋線治療:①取穴:中脘、胃俞、脾俞、內關、足三里、上脘、關元、氣海。②方法:采用注線法,以0/2或0號腸線,預先剪成2~2.5毫米長,穿入12號腰穿針內。刺入穴內,至得氣后,注入腸線。透穴時,腸線長度不夠,宜作接力注線,或改用大號三角皮膚縫合針穿線。注線完畢,將針孔用小塊消毒敷料覆蓋。15天治療一次。
(4)艾熏治療:①取穴:神闕。②方法:用鮮姜切成直徑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患者平臥,將姜片置于神闕上,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每日一次,每次約15分鐘,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15天一療程。
2 結果
30例患者痊愈10例(臨床癥狀消失,X線復查胃下極回升至正常位置),顯效14例(臨床癥狀明顯減輕,X線復查胃下極回升4厘米以上),有效5例(臨床癥狀減輕,X線復查胃下極回升1厘米以上;或臨床癥狀顯著減輕,但X線復查未見改變),無效1例(癥狀略有改善或無改善,體征無改變),總效率96.7%。 轉貼于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5歲,個體戶,確診胃下垂中度5年余,多次服用西藥,療效不佳,給予中藥補中益氣湯配合穴位埋線艾熏治療2個療程后,復查X線鋇餐,胃下極回升至正常位置。
4 體會
祖國醫學無胃下垂這一病名,但由其癥狀和病機,早在《內經》里就有記載。《靈樞本藏篇》“胃不堅,肉胭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此“胭”字只有《康熙字典》中可以查到,《集韻》巨隕切,音窘。《廣韻》釋義“腸中脂也”。就是因營養不良,缺乏脂肪,使胃不堅實而下。
現代醫學認為該病的發生多是由于膈肌懸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韌帶功能減退而松弛,腹內壓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加上體形或體質等因素,使胃呈極底低張的魚勾狀,即為胃下垂所見的無張力型胃。
中醫學認為年老體弱,久病體虛或飲食不節,勞累過度致脾胃損傷,脾胃氣虛,清陽下陷,中氣不足,攝納不力,升舉無能,故見胃下垂。而中藥補中益氣湯以黃芪益氣為君,人參、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為臣,共以收補中益氣之功。配陳皮、當歸補血,均為佐藥。升麻、柴胡升舉下陷清陽,為補氣方中的使藥。諸藥結合,一是補氣健脾以治氣虛之本;二是升提下陷陽氣,以求濁降清升,于是脾胃和調,水谷精氣生化有源,中氣不虛,則升舉有力,故下垂之胃可以自復其位。
中醫學認為,中脘為胃之募穴,任脈與手太陽、少陽、足陽明經交會穴;上脘為任脈與足陽明、手太陽經交會穴;胃俞為胃之背俞穴;脾俞為脾之背俞穴;內關為手厥陰經絡穴;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交會穴,小腸之募穴;氣海、足三里均為滋補強壯穴位,為保健要穴。刺激以上諸穴,能溫通經絡,補中益氣,健脾強胃,滋補固陷。神闕穴位于任脈,為經絡之總樞,經氣之海,通過任、督、沖、帶四脈而統屬全身經絡,內連五臟六腑、腦及胞宮,艾熏該穴,可達到回陽、溫臟、固脫、提升、保健、補益之功效[2]。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腸線作為一種異體蛋白,埋入穴位后,腸線在體內軟化、分解、液化和吸收時,對穴位產生的生理、物理及化學刺激長達20天或更長時間,從而對穴位產生一種緩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長效針感效應”,長期發揮疏通經絡作用,達到“深納而久留之,以治頑疾”的效果[3]。
中藥補中益氣湯配合穴位埋線艾熏治療,不僅減少了胃下垂患者服西藥的副作用,又減輕了患者的醫療負擔,而且療效確切,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方便實用的治療方法。
參 考 文 獻
[1]顏少敏.針灸治療胃下垂102例[J].陜西中醫,1994,07:030.
[關鍵詞]信陽;茶藝師培訓;現狀;對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049
茶藝師是指具有一定的茶葉專業知識,并具有較高茶葉泡制表演技術的人員。隨著茶行業的蓬勃發展,以及人們追求豐富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茶藝師的地位和需求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茶藝師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廣闊前景的新興而時尚的職業。
1信陽茶藝師培訓市場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信陽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具有2000多年的種茶歷史,信陽毛尖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色綠”的獨特風格而享譽中外,早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就榮獲金獎,1959年被譽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但在茶藝師培訓方面的普及度和推廣度卻不能夠與信陽悠久的茶文化相匹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起步較晚。信陽正式開設茶藝師資格考試始于2007年,當時僅有一家機構――原信陽農業高等學校(現信陽農林學院)組織中級茶藝師資格考試,且僅限于本校茶學專業學生參加考試。二是培訓人員少。目前市場上參加茶藝師培訓的學生和學員來自不同的社會群體,年齡不一、職業不同。大致上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職業需求型”,他們多來自茶行業的銷售、服務和管理領域,既有茶藝師持證上崗職業門檻的要求,也有專業知識與技能提高的需求;另一類是“興趣愛好型”,他們對茶學、茶藝感興趣,希望通過專業機構的培訓,增加知識,提高素養,繳納幾百到上萬元不等的學費參加培訓。但目前信陽參加茶藝師培訓的社會學員較少,培訓規模也小;現有的茶藝師培訓以中級茶藝師為主,高級茶藝師較少;現有的培訓機構主要是以公辦院校辦學為主,其規模和知名度仍在不斷提高中,且目前尚未開展針對社會學員的茶藝師培訓。三是經信陽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批準的職業技能鑒定機構中僅有1家(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能夠進行中級茶藝師、高級茶藝師的職業資格評定。
2信陽茶藝師培訓市場發展對策研究
21大力弘揚信陽茶文化
信陽地區產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考證,陸羽在《茶經》中評價信陽茶為淮南地區數一數二的好茶;北宋時茶葉的集散地十三茶場,信陽就占有其三:光山、商城、子安。以信陽茶為載體的信陽茶文化,千百年來始終根植于茶區人民心中,融入普通百姓的精神世界,在日常飲茶習俗中得到充分體現。據《重修信陽志》記載,信陽古風,除夕祭祖要“并陳果實酒茗”并“祀土地神、灶神、中溜神、門神、行神、井神”。茶的地位與酒并論,成為敬神祭祖的必備物品。據《茶德》載:“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足見信陽茶區,以茶忠君、敬父母早有傳統,且已融入尋常百姓日常生活當中。
但是,如今的信陽已經很少見到如此茶風茶俗,以前的茶館變成茶會所、茶餐廳,飲酒、打牌成為習以為常的聚會活動之一,喝茶、泡茶似乎已變味許多。年輕一代的信陽人接受的更多是咖啡、紅酒、可樂、果汁、奶茶等飲品,對茶的認知程度很低,對飲茶、泡茶、喝茶的耐心缺失,這不僅是形式上的沒落,更多的是意識上的淡化。因此,弘揚信陽地區茶風茶俗,讓年青一代逐漸樹立飲茶風尚,是目前推廣信陽茶文化工作的當務之急。從政府層面,以信陽市茶葉辦公室為政策實體,大力開展“全民飲茶日”的推廣活動,同時深挖信陽古老的茶民俗,通過現代多元化的媒體和渠道向大眾傳播,從精神層面讓新一代信陽人關注茶、了解茶文化;從企業層面,開展豐富多彩的茶文化、茶藝活動,樹立信陽茶文化品牌,讓茶更加深入人心。比如茶葉企業在春茶上市期間開展“信陽毛尖開放日”活動,帶領年輕消費者參觀茶園、茶葉加工廠,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茶葉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從而重視飲茶;茶館企業可開展帶有信陽特色的信陽毛尖茶藝表演活動,優美的茶藝表演通過獨具特色的茶藝解說詞、信陽民俗曲調為背景的音樂,將更好地展現信陽茶文化的特色。
22開展特色茶事活動
近年來,信陽茶文化、茶事活動逐漸豐富起來,除了常規每年舉辦的信陽國際茶文化節、茶業博覽會之外,信陽毛尖春茶開采活動、茶文化進校園、小學生茶藝表演比賽等活動也都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活動舉辦規模、頻率和水平逐步提高,通過以茶為媒的各種茶文化活動的高水平展示,良好實現了信陽茶文化產業的升級發展。但目前信陽現有的茶事活動主要是經濟發展層面通過茶葉帶動農業、商業發展,茶葉和教育行業的結合只是最近幾年剛剛興起的活動,茶文化與民風民俗的融合、茶文化與具體藝術形態的結合等領域的茶事活動尚未開展。因此,開展更多以茶興文、以茶育人、以茶入藝、以茶作禮等具有特色的茶事活動,讓更多的年輕信陽人深刻感受到茶文化、茶藝的吸引力,推動茶葉與經濟、文化、商業的共同繁榮發展。
23拓寬茶藝師培訓渠道
目前信陽市茶藝師培訓機構有兩種,一種
是社會培訓機構,主要針對社會人員開辦;另一種是高等院校(以信陽農林學院為典型代表),主要針對在校學生開展茶藝師職業資格評定活動。但隨著社會對茶藝師職業需求的增加,一方面,現有的茶藝師數量尤其是高級茶藝師數量遠遠不能滿足茶葉企業、茶館、茶會所、酒店、旅游企業的需求;另一方面,信陽現有的茶藝師社會培訓機構數量較少,其培訓內容、培訓形式與社會需求的匹配程度也不高,企業的認可程度、學員的實際工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對于茶藝師培訓行業,培訓機構的資質、師資水平、教育經驗等條件決定了茶藝師培訓的效果。結合信陽市現有資源來看,整合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的教學資源匹配社會化學員的需要,將是解決目前信陽市茶藝師培訓渠道問題的關鍵。高等院校開展茶藝師的培訓工作,以多年的茶學專業教育為積淀、以雙師雙能的教師資源為主導、以職業素養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為獨特優勢,可以有效保障茶藝師的培訓水平;同時,這種結合將有利于學校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大大拓寬了教師社會實踐的渠道,提升了應用型本科教學團隊服務社會的能力,更是高等院校服務社會重要功能的體現。
3結論
綜上所述,信陽作為國內綠茶主要產區之一,茶葉產業發展迅猛,已逐漸成為信陽市支柱產業、特色產業之一。在經濟繁榮帶動下,信陽茶文化在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的復蘇發展,但是還是難以滿足消費者日漸增加的實際需求。因此,加大弘揚茶文化的力度、開展豐富多彩的茶事活動、拓寬茶藝師培訓渠道,進而促進茶藝從業人員專業素質的提升,從而推動信陽茶文化、茶產業的聯動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月琴,王榮華茶藝師培訓現狀與對策研究[J].讀書文摘,2015(12):87
[2]盧祺義上海茶藝培訓工作的回顧和現狀分析[J].農業考古,2005(2):78-81
[3]公劉子茶藝師職業培訓之由來[J].中國茶葉,2012(7):32-33
[4]程善蘭蘇州茶藝師培訓現狀與對策研究[J].農業考古,2013(5):98-100
卦卦:隨著當下研習茶藝之風日漸強盛,許多的人都開始接觸、學習茶藝,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群體主要有哪些?
Echo:其實目前有很大一部分人學習茶藝是出于工作的需要,在茶藝方面的部分技能是很多企業對員工的基本要求。我目前就在一家茶企工作,一般情況下,我們只簡單地接受企業的安排,接受定期的培訓和考核,但身邊的同事也不乏自己去單獨接受培訓班的情況,有的是出于自己的興趣,有的則是出于對自己的高要求,有點則是因為在事業上有更高的打算。
天上客:現在國內其實也有不少行業都涉及到茶,比如茶行業的媒體工作者,一些從事設計方面的人員等,雖然他們的工作并沒有對他們在茶藝上作出硬性要求,但是為了能夠得到對茶更為深刻的領悟,她們也有很多從了解茶文化走上了學習茶藝的道路。
吳雅真:20年前,我便從事茶藝培訓方面的工作,在當時,許多都市的白領都已經開始對茶藝培訓產生興趣了,在她們看來,這樣的培訓不僅可以提高精神文化素養,陶冶情操,還可以拓寬個人的交際圈。后來隨著茶文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將茶藝作為一種技能學習,許多學校也都添加了茶藝作為一門專業來學習,而其中職專的學員占了很大的份額。現在許多非茶企業也會為職工報名參加我們的茶藝培訓班,茶藝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
卦卦:不同的人對茶藝的培訓肯定也有不同的需求,那么根據不同的需求,目前茶藝培訓主要有哪些模式?而不同的模式主要又有哪些不同的特點?
Echo:現在很多茶企都在逐漸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茶藝培訓模式,這些專門針對企業員工開設的課程,一般都有定期的培訓和考核,而其相對應的考核制度也相對完整。茶企的茶藝培訓模式通常是建立在企業的文化背景上的,不同的企業會根據不同的情況,形成專屬自己企業的茶藝。另外,茶企的茶藝在性質上往往也會分為兩種:一種為實用型。這種往往服務于企業各大門店的茶水試品,是一種較淺顯的茶藝,通常簡單易學;另外一種為表演型。這種往往服務于企業文化展示的茶藝隊,很多是結合舞蹈動作進行展示的。
天上客:師傅帶弟子,這是中國比較傳統的一種教授方法。這種模式的教授往往強調因材施教,能根據不同學生不同的水平進行相應的調整教學,而這種教授模式也相對深刻,能夠最大限度地把技藝傳承下去。與此同時,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也存在無法大量教學、學習時間相對長的問題。此種教授模式目前在中國還比較低調,并未形成較為清晰的茶藝流派。另外,當茶文化在一個地方的普及率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茶藝就變成日常生活的技能,形成民間處處有工夫的現象,就好似潮汕和閩南一帶的人。幾乎人人都懂得泡茶。
吳雅真:隨著茶文化的普及,茶業市場的擴大,茶藝培訓班已日益成為培養茶藝方面人才的重要模式。茶藝培訓班的教學往往是幫助學生獲取茶藝師資格證,所以許多正規的茶藝培訓班也具有相應的門檻。隨著高校茶藝課程的逐步增多,每年不同的學校都會舉辦相應的茶藝大賽,許多職專學校也會對學生的茶藝技能進行強化,于是便誕生了許多專為高校而設的師資班。這些班級往往也會像高校一樣設有不同級別。現階段,許多高級茶藝師也逐漸成立了屬于自己的工作室。通過工作室,茶藝師可以與政府、企業、個人進行直接的合作,所以茶友們也可以通過工作室直接跟隨茶藝師進行學習。
卦卦:既然存在如此多的學習模式,那么學習者又該如何根據自身的情況正確地選擇培訓的方式呢?
Echo:我覺得在學習前,自己要清楚參加培訓的目的。就像之前說的。茶企所開設的課程都已經足夠應付日常的工作需求了,而人來人往的工作交流也能豐富很多茶文化方面的知識。但總會有一部分職員出于興趣、升職、加薪等各個方面需求特意報名培訓班,由于目標清晰,加上自身的基礎,他們往往能很好地進入學習狀態。所以我覺得自身的需求是學習的最大動力。不要只是因為一時興起,或者隨波逐流地因為別人在學而開始一段學習的旅程。
天上客:這種選擇確實要因人而異。我認為一方面如果作為一種職業需求去學校,最好選擇應聘的企業的茶藝培訓,在商言商。但另一方面,如果把茶藝作為個人興趣愛好的話,我建議采用師徒制的學習法比較好,可以學習一輩子。所以在選擇前,一定要對自身的情況作出充分的評估。因為只有對自己的情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效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有些初學者在學習茶藝之前對相關的了解是處于相對空白的階段,而部分學習者在學習茶藝前其實對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非常高的領悟,那這些不同情況在學習模式上的選擇肯定是不同的。另外,茶藝很多時候就是茶文化的一種載體,所以在學習茶藝的時候,也應該對各大茶類進行充分的了解。
吳雅真:我覺得培訓班的正統正規性是茶友要重點考慮的要素之一。只有正規的培訓班,才具備真正雄厚的師資力量,才能為學習者提供正確的茶藝引導。而隨著網絡日益的發達,很多資料都可以通過網絡搜索或對培訓班有所了解的人進行充分了解,繼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另外,不同的老師也會有自己的茶藝風格。所以不同的培訓班也都有屬于自己的教學內容,比如范增平有其獨創的“三段十八步”行茶法,而我在泡茶表演這方面的教學則是以自己創建的“閩氏功夫茶泡茶程序”為主。不同的內容一定會存有風格差異,所以茶友們在面對眾多的培訓模式時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卦卦:當下茶藝流派也日漸增多,其中有的流派對茶藝培訓要求非常嚴格,許多動作姿勢都要嚴格按照規定進行,而有些流派的茶藝培訓則較講究隨性,大家是如何看待這種區別的呢?
Echo:在我看來,規模化的內容就意味著相對簡單。因為規定較為嚴格,很多內容并不需要學習者過多的專研。固定的要求更有利于規模化,特別是企業培訓這一塊,在這個講究效率與速度的時代,這也是藝術與時俱進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