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異體現8篇

時間:2023-10-17 09:34:3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中西文化差異體現,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

篇1

1、價值觀的區別西方文學著作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就對主人公阿喀琉斯的個人英雄主義進行了極大的渲染,并特別歌頌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戰爭中所展現出來的偉大英雄精神。但是在東方國家,阿喀琉斯的行為是無法被人理解的,尤其是阿喀琉斯由于個人的尊嚴遭到挑戰而拒絕參戰并導致軍隊在戰爭中受到重創。因而這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將會影響到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并會造成錯誤的文學導向。在進行文學翻譯時,翻譯者應該對這類問題進行巧妙處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降低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難度。

2、風俗文化的區別風俗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風俗習慣,因而風俗文化有著歷史的味道,是對一個民族內涵的具體再現。同時在這些風俗文化的影響下人們的審美意識、個人價值取向以及處世態度等都受到了一定的約束,從而共同形成了一個民族風格。例如,對于中國而言,“紅色”是一個富有喜慶意味的顏色,代表著吉祥、歡快等褒義含義。將“紅色”翻譯為英語時就是“red”,然而“red”一詞在英語背景下就有一些負面含義,如“seered”表示的是一個人大發雷霆的樣子。因此,中文的“紅色”與英文的“red”在內在含義上不是對等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其實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而這些內涵的差異化將會影響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理解,從而增加了閱讀的難度。之所以要做文學翻譯就是為了便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化。但是如果不能夠將文學作品中的深層內含有效地剖析出來,那么將會與原來的宗旨背道而馳。

3、的區別信仰是人們實體化的一個精神支柱,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主旨,而這些主旨又在潛意識里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規范。在西方,是自由的,很多人都有著自己的信仰,其中很多人信奉上帝。而在東方國度,有的人不多,且大多數以信仰佛教和道教為主。在西方作品中常見到引用《圣經》中的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而在東方作品中常展現的“超然物外”以及“普度眾生”等態度則是借鑒了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而這些東方思想文化對于西方讀者而言是十分晦澀難懂的,他們甚至很不理解這種思維想法。與此同時,每一個人對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都有著一種神圣的心理,是他人所不能夠褻瀆的。因而,在做文學翻譯時,應該巧妙地處理對的理解,針對不同的民族應該采用不同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沖突。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雖然文化是一個民族意識形態的承載體,但是它也可以在世界各個角落里流傳,并且應該如此。但是由于語言以及地域理解等多個因素的影響,文化的傳播受到了一定的阻礙。現在翻譯打破了這層阻礙,加速了文化的流傳,并且也讓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借鑒、相互影響。面對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化,文學翻譯其實深受影響。第一,文學翻譯受限于文化。翻譯其實是對文學作品的一次再創造過程,只是這個再創造的過程要“因地制宜”。“文化”是一個抽象概念,它涵蓋了許多領域,其中就包括文學。其實文學是文化的一個紙質體現,將文化用文字的形式展現出來。因而文學里面流淌著文化的血液,那么文學翻譯也應該遵循文化的發展模式。從而,現在的文學翻譯受限于不同的文化體制,根據不同的文化內涵而再創造出合適的文學作品。第二,文學翻譯中目的語言信息的完整性。原作品與原文讀者之間是存在一種天然的默契的,而這種默契的形成是由于兩者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但是這種默契是不會存在于原作者與譯文讀者之間的,因為兩者在文化交流上存在障礙。為了越過這些障礙,翻譯者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需要針對文學作品中的信息進行相關的處理。例如,在譯文讀者難以理解的、風俗習慣等處加上相關的詳細信息,便于讀者理解;同樣地,對于譯文讀者而言有些信息是不必了解的,可以有意地刪除,或者通過一定的語境加以詮釋。

三、在中西文化背景差異下文學翻譯的要點

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同時這也是在“跨文化”現象中所必須面臨的一個難題。而翻譯者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巧妙處理這一沖突,減少譯文讀者與原文作者在理解上的出入,增強文化傳遞的作用。尤其是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如何處理兩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是一個難題,同時也會影響到文學思想的傳播與交流。因而,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應該重點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注重雙方的優勢互補

之所以要做文學作品的翻譯,是因為每一部文學作品中都記載著一個民族文化,傳承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因而,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深刻的文化底蘊,而這也是讀者真正需要汲取的營養成分。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時候,應該首先確定該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從而保證在翻譯的過程中意思傳達的準確性,降低思想傳遞的誤差。然而作者思想的表達是蘊涵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上的,因而要保證將文化背景植入到翻譯過程中,從而確保文學作品的原汁原味。然而,原文作者與譯文讀者之間是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所以在翻譯的時候應該恰當把握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通過運用語言的力量充分發揮兩種文化的優勢,從而體現出文化交融的魅力,并且加快讀者對文學作品內容的準確把握。對于譯者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不是一個攔路虎,而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個閃光點。借助于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運用語言的魅力,根據讀者所處的文化環境對原文作者的文化進行有效的傳遞,而這個傳遞的過程就依賴于譯者的再創造過程。

2、注重不同文化特征的體現

篇2

花木之喻體現的中西文化內涵差異

摘要: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有著豐富的比喻用語,它們源于各民族文化并充分反映著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花木習語的比喻形象進行對比研究,探討英漢兩種語言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差異。加深我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從而使語言更好地發揮文化交際的功能。

關鍵詞:花木 比喻 文化 內涵

作者簡介:夏金蘭(1979--),女,遂寧人。四川大學文新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傳播系教師,助教。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篇3

[關鍵詞] 貿易談判 中西文化差異 談判風格

一、引言

全球經濟一體化給加入WTO后的中國帶來無數的機遇和挑戰。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商務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往日益增多。我們所面臨的國際商務談判越來越多。如何實現成功談判,影響因素眾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貿易國對彼此文化習俗的了解和認同。文化作為一種民族與國家的代代沿襲所積淀的特殊事物,其多樣性與復雜性日益被各國貿易人士所認同,研究一國或一民族的文化習慣與文化背景往往決定了一項貿易的成敗,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交往時獲得成功的機會就會多一些。

二、貿易談判中體現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1.稱呼上的差異

稱呼作為人際交往中重要的語言信息符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或國家的文化傳統、社會變遷、民族心態和風俗習慣,是其文化的一部分,東西方文化差異很大,了解并理解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所可能造成的障礙,對增進相互了解是有益的。中國是個文明古國,禮儀之幫。文化是以社會為本的整體文化,古代封建社會的官僚機構十分龐大,家庭和家族成員間的關系錯綜復雜,這就使得人際關系較復雜,稱呼也顯得較復雜, 始終貫穿著等級觀念,綱常倫理和男尊女卑觀念也滲透到經濟交往之中。西方的人文主義精神和個人主義使稱呼較為籠統。西方人奉行尊重自己、考慮別人、相互平等的準則,初次見面或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人們在姓(Surname) 或姓名(full name) 前面冠以Mr/ Miss/ Miss 的稱呼就夠了,為了親切的緣故,熟識的人可以直呼對方的名字( name/ given.name) 。除非特殊必要,一般不稱呼頭銜。歷史上西歐人對君王有“Your majesty”“sire”(陛下) 等稱呼,但在現代,即使在仍保留著君主的國家人們認為這類稱呼只具有社交禮儀的價值,并非體現等級尊卑。但另一方面,以往主要用于稱呼有爵位的人并兼做對一般人尊稱的sir 一詞,現代社會的英國人則認為在一般交往中使用起來表現了一種自卑態度,有失自己的尊嚴,也會使得對方尷尬,所以如今只用于學校、軍隊稱呼和商業往來的客套話。英美人稱呼自己時不用謙詞,現代英語中“I”是對自己的惟一稱呼,書寫時大寫。第二人稱代詞“You”沒有相當于漢語“您”的詞或詞形,“You”即是對人的尊稱。在貿易交往中,中西稱呼習俗的差異有時便造成理解障礙。中國人喜歡稱呼別人的職務,前面加上他的姓,如“某局長”、“某經理”之類。但是,按照美國人的習慣,只有少數職業和職務可以用稱呼,如醫生和有博士學位者可稱Doctor. . ,主持審判的法官可稱J udge. . . ,州長和市長可稱Governor. . . . 和Mayer...。國人這種稱呼習慣包含著要明確表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的文化心態,但在談判中應理解對方的習慣和心態,不然會因別人沒稱呼自己的“官職”而發生誤會。

中國人極少把姓作為對人的稱呼,這與英美人的習慣也不一致。美國兒童天天真呼父母的姓名:中國人則認為直稱人的姓氏對人不尊重。對日本人要注意各種級別的稱謂不同。英漢語言中稱呼差異反映出文化的差異。在商務談判中, 了解、理解并尊重對方的稱呼習慣才能消除稱呼差異所造成的障礙和誤會

2.時間概念上的差異

西方人的時間觀念非常強,雙方約定是幾點到達會面場所,他(她) 必定準時到達。不遵守約定時間,姍姍來遲,會被認為是嚴重的失禮,并且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為借口,在拉丁美洲和巴基斯坦,人們常常不按時赴約,而瑞典人則要求人們準時到達。我方時間觀念較淡漠,如果確實因為特殊情況而不能準時赴約,一定要在第一時間通知對方。

3.貿易談判中的禁忌語

在貿易交往時,與英國人打交道有三條禁忌: (1)忌系有紋的領帶(因為帶紋的領帶可能被認為是軍隊或學校校服領帶的仿制品);(2)忌以皇室的家事為談話的笑料;(3)不要直呼其為英國人(英國由英格蘭、愛爾蘭、北愛爾蘭組成)。與美國客人洽談交易時,不必過多的握手與客套,貿易談判可直截了當地進入正題,甚至從吃早點時開始。

4.語言上的差異

語言不僅受到社會習慣,文化因素的影響,而且語言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忽視語言差異,商務談判就會產生阻礙。“authority”一詞在英語中不含任何貶義,指政府官員或學校領導。而相應的漢語為“當局”通常含有貶義。由此可見不同的文化背景為“authority”語言符號提供了不同的內涵。也就是說,一個單詞的內涵如果不具備對使用該語言國的文化的合諧理解是不能完全被欣賞的。不同的文化特征產生不同的語言特征。不同的國家進行貿易談判時,涉及不同國家的語言。消除語言上的障礙可以保證談判順利進行。不同的文化因素,如階級、家庭結構、職業、信仰、價值觀、宗教等,均會影響語言的使用習慣。例如“,在漢譯英中有人把“馬戲撲克”譯成(maxi puke :在英語中表示“嚴重的嘔吐”),其根本原因在于談判人員忽視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以致出現失誤。文化差異易造成談判障礙,應將漢語思維轉換成英語思維。因而,商貿談判工作者要充分認識不同語言的不同的文化因素,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使談判順利進行。

5.面對不同對象時談判方式、談判風格的差異

國際商務談判要面對的談判對象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各民族間有著迥異的歷史、文化傳統,各國客商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也有明顯的差異。在商務談判中的風格也各不相同。如果不了解談判風格,就可能鬧出笑話,產生誤解,既失禮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成功的契機。如欲穩操勝券,就必須熟悉世界各國商人不同的談判方式。面對不同的對象以變應變。因人而異,見機而變,同時,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對手談判,應使用不同的對策。因此,對各國各地區貿易伙伴的談判特點應有所了解,要懂得“入國問禁,入境問俗”道理。美國人是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性格開朗、自信果斷,辦事干脆利落,事事處處以成敗來評判。直爽,直接了當,重視效率,追求實利。十分精于討價還價,智慧和謀略取勝,有理有據。同美國人談判,就要避免轉彎抹角的方式,是與非必須清楚,如有疑問,要毫不客氣地問清楚,否則極易引發雙方的利益沖突,甚至使談判陷入僵局,他們一般也請客送禮。日本人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儒家思想道德意識已深深地沉淀于日本人內心的深處,并在行為方式上處處體現出來。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缺乏,人口密集,具有民族危機感。這就使日本人進取心強,工作認真,事事考慮長遠影響。慎重、禮貌、耐心自信,講究禮節,彬彬有禮地討價還價,注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重視商品的質量。所以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時,有必要在客人抵達時到機場接機,在談判后與客人共進晚餐、交朋友。客氣話很多,原則問題寸步不讓,擅于打“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精通兜圈戰術,善于打“蘑菇戰”。實施拖延戰術的過程中,會想方設法地了解對方真正的意圖,在回答問題時常用“可能”、“或許”。當日本“蘑菇戰術”與美國的“速決戰”對陣時,往往弄得美國人哭笑不得,窘境難安。韓國人:近十年我國與韓國的貿易往來增長迅速。韓國以“貿易立國”,韓國商人在長期的貿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常在不利于己的貿易談判中占上風,被西方國家稱為“談判的強手”。在談判前總是要進行充分的咨詢準備工作,談判中注重禮儀,創造良好的談判氣氛,并善于巧妙地運用談判技巧。與韓國人打交道,一定要選派經驗豐富的談判高手,做好充分準備,并能靈活應變,才能保證談判的成功。德國人的談判特點是準備工作充分,喜歡明確表示希望做成交易,準確地確定交易的形式,詳細地規定談判的議題,然后準備涉及所有議題的報價表。這份報價表一旦提出,就沒有討價還價的可能性,因為他們不太熱衷讓步的方式。法國人在貿易談判中有三個主要特點:立場極為堅定;堅持在談判中使用法語;明顯地偏愛橫向式談判。這就是說,先談原則再談具體問題,先為協議勾畫出輪廓,然后再達成協議,最后確立協議上的各個方面。英國人在業務上有些松松垮垮。談判往往準備不充分,但談判人和善、友好、好交際容易相處。對建設性意見反映積極。印度人喜歡討價還價,而中東地區的人,具有沙漠的傳統風格,在他們的眼里,信譽第一重要,來訪者必須先贏得他們的信任。他們特別重視談判的開端,往往會在交際階段花費許多時間,經過長時間的、廣泛的、友好的會談,增進彼此之間的敬意,在一般的社交場合,做成一筆生意。

6.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差異

對于從事商務談判的人員來講,要調研國外的政治、法律、經濟形勢,市場行情,還要了解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差異。例如到美國搞貿易,應了解美國的基本國情。在埃及,一些微不足道的服務也要給小費,而日本是一個不收小費的國家。在墨西哥,客人詢問主人的配偶或家庭的情況,被認為是友好的表現,但在阿拉伯這樣做是犯忌的。你要與阿拉伯人談生意,二郎腿一翹,生意準告吹。因為翹腿,腳底朝天就觸犯了“”。在顏色、圖案方面,各國的喜好與禁忌也不一樣。印度視白色為不受歡迎的顏色。而羅馬尼亞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征,最令人喜愛。巴西認為紫色表示悲傷,黃色表示絕望;黃色在西方國家是令人不快的、討厭的顏色,含有卑劣、膽小等意。而秘魯對紫色倍加喜愛。伊拉克討厭藍色,視為魔鬼,在日常生活中諱忌使用;圖案也是如此,東南亞諸國對大象有好感;而英國人則不喜歡。北非、利比亞視狗為不潔之物;而法國人養狗成風,視其為忠實可靠的朋友。新加坡人愛用雙喜組成圖案。伊朗人喜愛獅子。港澳新馬地區和日本人喜歡把十二生肖的形象使用在商品造型和包裝裝潢的畫面圖案上。瑞士忌貓頭鷹圖案,認為那是“死人”的象征。意大利和法國忌。阿聯酋忌十字架和六角型。法國人很少喝開水,所以保溫瓶很難推銷。與外商打交道,要送些禮品或紀念品。比如千萬不能送手帕給意大利人,因為手帕是親人離別時擦淚用的不祥之物。如果改送絲綢頭巾,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不能贈送帶圖案的禮品。

注重民族差異,尊重對方文化,是談判順利進行的前提,談判雙方應相互體諒和寬容因不同文化而各自獨立存在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尊重對方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更要使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與雙方文化相沖突,在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民族形象的同時,尊重談判雙方文化風貌,應了解熟悉不同國家和地區商人之間談判風格的差異,在實際的談判中隨機應變,適當地調整自己的談判方式以達到預期的目的,使談判在友好、和睦、平等、尊重的基礎上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Wang Zhengyu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lture[M].Shenyang:liaoning Education Press, 2001

[2]ZhangXuemei: The Differences of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 Styles[J].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2006,(05)

[3]王洪陽:淺析中美商務談判風格[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07)

篇4

關鍵詞: 中西文化差異 原因 教授方法

對于英語的學習,傳統看法是只要學會語音、語法和詞匯,就算掌握了這門語言。但是,隨著國家的經濟的發展和WTO的加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必須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交際。有的英語學習者雖然能夠講出一口語音標準、語法結構正確的英語,但在與外國人交流時不能正確理解對方的語用意義,聽不懂對方話語中所表達的思想或看不懂文字層面背后的東西,以致在語言交流中產生誤解。究其原因,就是在英語教學中忽略了文化素養的作用或對文化素養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創新和社會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意味著對人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對他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操乃至創新能力都有巨大的影響。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化素質,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實際教學中,必須向學生傳授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比較中英文化差異,使學生對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與習俗有一定的了解,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英語的理解能力及運用能力。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英漢詞語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我國很不相同,作為語言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詞語,它的產生、發展、豐富和詞義的演變與其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所以對詞匯的理解就涉及有關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理解時就會出現文化錯誤。

比如說,“dog”和“狗”這兩個詞,在語言意義上兩者是相同的,表示一種動物。由于文化差異,它們在實際應用中含有不同的意義。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有厭惡、鄙視狗這種動物的心理,所以常常用狗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如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等。在漢語中用狗指人就是罵人,如狗腿子、走狗、狗頭軍師、落水狗等。但是在英美國家,他們非常喜歡狗,并且認為狗是人類忠誠可靠的朋友,常常把人比作dog,卻沒有絲毫的貶義。英語中dog一詞很受歡迎,并且往往含有褒義。例如:lucky dog表示“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表示“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人人皆有得意日”。

2.英漢結構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漢表達的結構差異體現在排列信息內容的順序、表達中各環節間的關系、話語發展的趨勢等方面。比如,英語中的時間、方位、地點表達的排列順序往往是由小到大的,而漢語則相反。例:

英:at two o’clock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28th of May in 1998

漢:1998年5月28日下午2點鐘

另外,英語的修飾要求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的開頭,即“中心詞”往往放在首位,然后圍繞“中心詞”逐步發展,形成先正后偏的現象。而漢語的表達習慣則是由表及里,先交代旁枝末節,最后點明主題。英語的定語和狀語往往放在所修飾的詞語后面,漢語則反之。

英:This is the book that she gave me.

漢:這就是她送給我的書。

二、形成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當然,詞序與漢語大體一致的句子在英語中也有相當大的比例,這好理解,無需比較。這些差異存在的原因如下。

1.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及觀念上的和心理上的差異會帶來語言使用上的差異。

如英美人交談忌談年齡、收入、信仰等有關的話題,他們認為那是個人隱私,不容侵犯。而中國人見面則問對方:“你多大了?”“你收入多少?”等。

2.不同文化的人對事物的表達方式也存在差異。

如英語國家對家庭及親屬關系的概念較籠統,但漢語中非常明確具體。如英語中的uncle在漢語中分別表示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而cousin則涵蓋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姑表兄、姑表弟、姑表姐(妹)、姨表兄(弟)、姨表姐(妹)等12種親屬關系。

三、中西文化的教授方法

為了培養學生對中西文化的敏感性,我們在平時應多向學生講述中西文化差異,如習俗文化、思維文化、心態文化、歷史文化和體態文化,這樣才能對中西文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加自如地運用英語。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把中西文化差異的掌握及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始終貫穿于英語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好閱讀課的教學。

篇5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通常被看作是世界上兩大主要的文化體系,在方方面面的差異中,最為主要的還是在中西方思維方式上的體現。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做過這樣的概括“:東方人與西方人在表達習慣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東方人喜好含蓄且委婉的表達,講求意境和深層含義;西方人,喜好全面且直接的表達方式,講求事實和分析。曹世潮對此也有詳細的描述:“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追求思維的延伸、擴展,注重內向的、精神的、意境的,它的特點在于情感的舒展和收縮,在于對內在心靈的把握,關乎心胸……而西方的思維方式與中國文化截然不同相,它更理性,更注重依靠事實、論據來闡明對事物的認知和推理……”因為文化差異的關系,產生了不同民族對相同的客觀現象和社會存在產生不同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很多時候是通過言語交際表現出來的。僅從詞匯方面就可以體現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例如,在中文當中,關于父輩女性長者的稱呼有“姑姑,姨媽,嬸嬸,舅媽”,而同樣的稱謂表達,在英文中都可以用“aunt”一詞概括。相對比之下,中國文化在表達時更加注重長幼有別和親疏遠近,而西方文化則寬松許多。當然,這些血緣關系并非“我有人無”,其實英語國家也存在,只是英語對此不加以詳細區分罷了。中西方文化在稱謂表達上的這些差異是有其原因的:宗法等級社會在中國歷史上延續的時間較長,宗親、等級、尊卑觀念在漢語文化中比在英語文化中牢固得多。

中西方文化的種種差異簡單并直接地通過漢英兩種語言就體現了其對應關系。從語法學方面來看,漢語是隱性(convert)語法的語言,而英語是顯性(overt)語法的語言。詳細而言,漢語更講究語感,重意境和引申意義,即一句話表達的內在含義,句式多為主動句,強調內容和情感;而英語注重邏輯思維,更重形,講究說話“有憑有據”,“有一說一”,強調所說內容的規范嚴謹,句式多用被動,語調相對平直。此外,文化差異也受客觀因素的制約,如:地理位置、國體政體、歷史、宗教等。如英國多面環海,英語中很多詞和海洋有關。說“揮金如土”,英國人說spendmoneylikewater。而英文當中drinklikeafish,翻譯成中文就可以是“牛飲”,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重視農耕和畜牧業的文化傳統。

二、文化語境影響交際過程

文化語境的不同使得同一語言在表達時形成不同的交際意義。由于文化語境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價值觀以及歷史背景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提升對文化差異的了解并在跨文化交際中有意識的作用到表達當中,對于跨文化交際順利、有效地進行將起到良性的促進作用,了解雙方文化語境,并將其滲透到交際行為當中。其具體作用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要想更好的熟悉不同語言的語用規則就必須了解不同的文化語境。例如“沒關系”在英語中就有多種表達:“You’rewel⁃come.”“,Don’tmentionit.”“,That’sallright.”,“Notatall.”以及“Mypleasure.”等。如果了解了這些表達相互之間存在的細微區別,就不會再把“Notatall”與“Nevermind”混淆起來,而避免再用“Nevermind”去回答類似“Thankyouverymuch.That’sverykindofyou.”的句子。因為“Nevermind”(沒關系)一語是用來回答“道歉”的。另外,中文和英文分別處于不同的語言模式當中,中國人習慣將所要表達的核心論點或總括性陳述放于所表達內容的最后,以示總結或結束,并且在闡釋自我觀點時常用“也許”“、往往”等表示程度的副詞字眼。而英文表達尤其是較為正式的場合基本不出現此類現象,總括性陳述一般位于表達內容的開始,同時修飾限定類詞語很少見。以此認識為前提,才可以為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篇6

關鍵詞:影片;中西喪葬文化;不同

中圖分類號:J90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5-0122-01

任何一種文化和文明在如何處理逝者的問題上都各不相同。本文旨在從反應中西喪葬文化的兩部影片中分析中西文化的差異。

《伊麗莎白鎮》這部影片展示了一種與我們平常所見完全不同的喪葬文化。我們在影片中會看到:在德魯父親的追悼會上會場布置的張燈結彩,與會的每個人都笑容滿面,德魯的母親在主席臺上翩翩起舞,臺下還掌聲雷動。最后的搖滾樂隊的演奏,實實在在的將追悼會變成了一次家庭大聚會。在這電影里面,西方的喪葬讓人幾乎感受不到像我們這般鋪天蓋地般的、讓人無法喘息的悲傷,而將這種悲傷轉化成了對逝者的懷念中。另一部影片《黃石的孩子》,則完全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這部影片中有兩個體現喪葬的場景。一個是石凱,周潤發在掩埋石凱后,朝天打了三槍,而中國傳統下葬時有“放鞭炮”的風俗,是送行的表現。另一個是下葬何克時的情景,給掩埋尸體的深坑一個大大的特寫,反映中國人“入土為安”的安葬理念。描述死者長逝時,親朋盡在左右,但不管是妻子也好,學生也罷,感情都非常內斂,默默的哀悼。這和中國傳統是相悖的。中國傳統的喪葬禮俗是在下葬前眾人必嚎啕大哭,以示悲痛欲絕。整個影片讓大家感受到肅穆。由這兩部影片我們可以中西喪葬文化的不同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點, 顏色,在傳統的喪葬中,中西方國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顏色。在中國,喪禮以白色示悼念。死者臉上的面衣是白色的,孝子的孝服是白色的,喪停的房間窗戶鏡子等都要用白色來遮封,祭幛也是白色的棉布等,整個喪葬是以白色為主色調。在《黃石的孩子》中,石凱和何石去世時都看到空中飄著的白色的風箏,而同時又有漫天遍地的白雪。而西方國家采用的是黑色, 西方的喪葬禮儀中,所有的靈車一律為黑色,車窗遮有黑紗。送葬人一律身著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領帶。參加者身著黑色的衣服或佩帶黑紗,以示對逝者的哀悼。而《伊麗莎白鎮》中的色彩卻有打破傳統的意思。

第二點, 宗教,在喪葬中,西方國家基本上屬于宗教式的喪葬禮儀。西方喪葬禮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基督教的喪禮更多的是為死者祈禱,祝其靈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脫生前痛苦。按照中國古代的喪俗,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佛教認為,人死后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中國人視死亡為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有輪回之說。這顯然也是受到佛教思想影響。佛教認為眾生的存在是非斷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身心相續不斷的無窮無盡的流轉過程,人必有前生后世,死后必受生前行為的規定,輪回于天、人、鬼、畜、獄“五道”中。由此可見,佛教思想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死觀。

第三點,倫理,西方的倫理道德觀,用著名的倫理學專家黃建中的話來說就是:遠西倫理是宗教倫理、個人本位、利權平等、崇尚親愛等。崇尚個人與自我是西方倫理價值觀的一個基本取向,我們可以把西方的倫理價值觀稱為“重個人”的價值觀。所以在《伊麗莎白鎮》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其體現的重個人的思想。儒家倫理學中以“孝”為核心,并將其提升到最高范疇的地位。

第四點,風俗。中國厚葬,西方簡喪薄喪。所以中國喪葬有停尸儀式,報喪,做‘七’儀式 ,入土為安。在停尸儀式時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后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石凱去世時,周潤發的三槍即報喪。中國喪葬風俗中,靈堂桌上擺供品、香爐、蠟臺和長明燈等。在沒有收殮之前,這盞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讓它熄滅,這盞燈就是死者的靈魂,所謂“守靈”。《黃石的孩子》中,何克病重,麗在他的病榻前擺放著一大盆蠟燭,何克身旁也有一支。何克死,蠟燭滅。蠟燭成為人生命的象征。所以在中國人的生死觀中,既寄希望與輪回。西方的葬禮比較簡單,多采用宗教形式,通常在教堂舉行。葬禮前,與中國一樣,靈柩要放在教堂中由親友們輪流守靈。據學者們分析,守靈習俗是由古時人們心理上的原因所導致:一是死者親屬始終抱著死者會重新蘇醒的幻想;二是他們曾在死者生前盡心竭力地加以看護,雖然這種看護現在已不需要,但他們仍不忍輕易放棄自己的責任。天長日久,守靈便成為對死者表示尊敬的一種習慣作法。

小結:一部影片,了解了一種文化。兩部影片,兩種文化對比。通過對中西喪葬禮俗的對比分析,文章認為中西文化雖然經過數百年的沖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經不是特別明顯,但中西方文化的主導地位還是自身文化脈系的傳承,仍具有明顯的文化差異。

篇7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豐富的內涵。本文首先闡述了當前的中學英語教學狀況,并分析跨文化交際的內涵,探討跨文化交際意識在中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關鍵詞:中學生;跨文化交際;策略

一、 當前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狀況

隨著語言與文化研究的深入及跨文化交際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英語教育工作者意識到了英語教學與文化密不可分。近幾年的中考和高考命題就給我們這樣的一個信息:中考和高考試題所負載的文化信息量不斷增加,由側重單句理解、側重語法知識的認知與記憶轉到側重整體語篇理解,側重交際能力的實際、有效運用上來。著重考查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是語言知識。但文化教學卻始終不能在課堂上得以真正、長期地實施。因此,廣大中學英語教師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師作為教學法活動的組織者和開發者,必須首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理論水平,探索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使學生認識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更應教給他們“本領”,培養他們“良好的跨文化意識”,在課堂文化教學中做到得心應手,應對自如。

二、跨文化交際的內涵

所謂跨文化交際,指的是具有不同民族傳統文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社會的各種交往中涉及到的文化生活的各方面。跨文化交際的含義也可以推而廣之,用以指大眾傳媒等方面所涉及到的文化及其相關的問題。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二字,包括的內容很廣泛,包括目的語所在國的歷史、地理、習俗、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含義。各民族的文化有其產生的土壤、發展的歷史和群體,不同的現狀、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背景決定了不同的文化現狀,不同的文化現狀意味著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際障礙,有利于拓寬視野,促進文化交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靠語言來儲存和傳播,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三、跨文化意識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任何語言都不是孤立的符號系統,而是一定意義的載體,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因此,我們只有從文化的層面上去理解、去學習,才能真正地掌握好該語言。現在的中學生雖然有里一定的語言能力,但是因為他們對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習俗、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等缺乏一定的了解,導致他們在實際應用中詞不達意,表達不恰當,嚴重影響了正常的交際效果,也阻礙了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把中西文化差異現象有機地穿插到課堂教學中。結合實際的授課內容,講授與教材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不僅掌握語言知識,而且擁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廣大中學英語教師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四、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策略

1. 更新教育理念,改變教學方式

跨文化交際的內涵極其豐富,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當就相關內容進行文化的導入和探討,選擇多樣的教育方法,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有時候,教師僅僅靠傳統上的嘴巴和粉筆來介紹活生生的異國文化現象,會讓學生失去對該文化現象的興趣,覺得索然無味了,導致學生沒有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因此,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充分挖掘各種教學資源,使這種文化導入呈現其本來的實質。

2. 營造英語語言環境,培養學生英語思維習慣

我們都知道,我們非本族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最大的困難是缺乏英語語言環境,學生難以形成英語思維習慣,阻礙了英語學習。因此,教師應該積極營造英語語言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用英語授課,同時也要求學生在課堂中盡可能多地用英語表達和談論。當學生的表達遇到困難或者出現錯誤時,教師應當先鼓勵再給予糾正,讓學生有成就感。此外,可以辦英語黑板報,在墻上張貼英文名人名言;在校園里掛上各種關于保護環境的英文用語;舉辦校園英語角和各種英語競賽等,使學生從良好的語言氛圍中主動地去接觸英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英英詞典,學會以英語思維去理解用英語解釋的單詞和詞組。

3.充分挖掘好教材資源,比較中西文化差異

篇8

關鍵詞:中西文化;語言;差異;英語教學

語言與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教學不再是單純的基礎知識的教學,英語的學習也不單純是學習一門語言,而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所以語言所體現的文化直接影響著交際中信息的傳遞和交流。

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作為語言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對于語言的學習,掌握以及熟練的應用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了解并學習該語言所蘊含的文化,才能對語言的使用得心應手。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脫離了語言的學習也就無從談起文化的學習。

1.1語言的作用

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一種工具,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基本手段。由于語言的存在,人類社會中的思想,文明等才能得到有效的傳承與發揚,才能使社會的文明和人類的進步得以發展。正如美國當代作家和評論家CleanthBrooks和RobertPennwarten在合編的ModemRhetori(《毗現代修辭學》)一書中第一章所指出的:只有借助語言。人才能產生并繼承構成文明的整體概念、態度和技藝;只有借助語言。人才能繼承過去,理解現在,預計未來;也只有借助語言。人們才能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概念;也只有借助語言。人才能團結起來形成社會。[1]230

1.2文化的內涵

文化則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在日常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它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甚至烹調技術等方面,當然也包括承載文化的語言。所以,語言被認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的七大語系中包括很多種語言,無論何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并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得以體現,同時制約著語言的發展。

2中西文化差異對比

由于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的不同,再加之人們的生活環境,,政治制度等的不相同。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之間較大的差異。文化差異的內容極為豐富,涵蓋范圍及其廣泛,可以說文化差異體現在了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面。今天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具體討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2.1中英文化禁忌的差異

不同的文化,在禁忌方面當然也是不相同的。這樣的禁忌表現在各個方面。例如隱私,中國文化中人們對隱私的保護和禁忌向來沒有西方人那么強烈。很多在西方人眼里認為是隱私的信息在中國人這里卻不是如此,所以中國人喜歡問別人的年齡,職業,婚姻狀況等,被問者如不回答,則會被認為是不友好或者不坦誠。這些問題在西方人的觀念里屬于個人隱私,不能隨便問及。顏色方面,中國人一般忌諱在別人的婚禮上穿白色,認為不吉利,而西方的新娘都穿白色的婚紗,象征純潔。

2.2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上的表現

不同的文化,在語言的表現方面當然也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這種差異體現在各種不同的語言場合。1)問候和寒暄的方式不同。中國人見面最常用的問候語就是“最近忙什么呢?”“去哪里呀?”等,這些都是中國人打招呼的口頭語,并不一定就是中國人好打聽或者不尊重別人的隱私。西方人見面都會說“hel⁃lo”“hi”或談論天氣,體育。這一切不同都是受不同的文化影響而產生的不同的語言交流方式。2)稱謂的不同。中國作為禮儀之邦,中國人很強調尊卑長幼。這一點在稱謂中得到了很明顯的表現。雖然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國人已經不像古代那樣講究,但還是沿襲了傳統文化中的規范。比如是對家族,家庭成員的稱謂,一定要有理有據,而且繁復多樣,直系與旁系,血親與姻親,長輩與晚輩,近親與遠親等都嚴格規范,逐一區分。例如在中國農村的有些地方,一個年齡較大的人可能會稱呼一個年輕人叫“叔叔”甚至“爺爺”。還有“堂兄,表姐”等這些稱呼,在英語中可能一個簡單地單詞“cousin”就可以表達。在漢語中,中國人出于禮貌,見到年長的陌生人,也會稱呼為“爺爺,奶奶,叔叔或者阿姨。甚至對于一些具有明顯的標志性身份的人也會冠以禮貌的稱謂。比如”警察叔叔,叔叔”等。這些都是中國文化中所獨有的,也難以讓西方人所理解的文化現象。漢文化對于稱謂系統如此細密的語言分割,是和強調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封建宗族制度緊密相關。而英語稱謂的粗疏模糊則與他們簡單地核心家庭結構有關。

2.3中西文化在審美觀和價值觀念上的差異

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中西方人對于自己的精神圖騰的認識也不相同。例如在漢文化中,“龍“是權利的象征,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龍”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指“皇帝”。寓意“高貴,強大及不同凡響”。皇帝的身體稱之為“龍體”,穿的衣服稱之為“龍袍”。中國人總是自豪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很多象征吉祥,幸運的成語也和龍有關,例如:龍鳳呈祥,望子成龍。在英語中,“龍”則被認定為一種兇猛,邪惡的動物,多指“兇惡,殘暴,狡詐的人”。例如在英國的史詩《貝奧武甫》中,貝奧武甫為了他的人民,和邪惡的火龍進行戰斗。“狗”在西方國家被喻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此狗在英文中常用作褒義或中性詞。在中國人的印象中,“狗”并不是好的形象,與狗有關的貶義詞不計其數,比如狗頭軍師、狼心狗肺等。由此可見,不同文化下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念也是不同的。

3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體現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密切和頻繁,跨文化的交際也日益增加。在英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國家里,英語的教學側重于應試,而非應用。所以英語教學偏重于基礎知識而不注重文化的學習。為適應發展的需求,我們應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

3.1文化差異在詞匯學習中的體現

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會認為每個英語單詞都會有一個完全對應的漢語釋義,事實上這種理解并不準確。周玉忠先生在《英漢對譯中的不可譯現象》一文中指出:“語言這種詞匯空缺是一種自然現象.”[3]267受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起源的影響,英漢詞匯具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熟悉并認知和漢語詞匯釋義對應卻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的英語詞匯,以及這些詞匯折射出的文化內涵。例如"intellec⁃tual’*一詞,在英語釋義中指有知識,有文化并在學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但它和漢語中的“知識分子”在內涵上卻指代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國學生的英語課本中“peasant”一詞的中文對應詞為“農民”指專門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人。但是peas⁃ant在英語中卻是貶義。《美國傳統詞典》的定義是“鄉巴佬,教養不好的人,粗魯的人”。[4]316由此可見,英語詞意的多重性使詞匯的使用變得復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基于教材的基礎上分析對比英漢詞匯的內涵意義,糾正在實際運用中所產生的錯誤。使學生真正掌握詞匯并正確運用。

3.2在語法結構與句子的構成方面

在語法結構與句子構成和語法方面,英語也與漢語不同,比如漢語從嚴格意義來講沒有形態的變化,語法是通過語序和虛詞兩種手段完成的。英語動詞形式有人稱、單復數的分別和時態的變化。漢語主要通過語序、虛詞等語法手段來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法意義。在日常的英語學習中,有些學生由于對英語語法及句式學習和掌握不足,在漢語句式表達習慣的影響下,出現了漢語結構的英語句子,如Ispent2hourstofinishmyhomework.這樣的句式顯然不符合英語的表達要求。不難看出這是中國學生在中國式思維影響下,所組合書寫的句子。因而,在具體的英語教學中,老師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擺脫中國式思維的影響,掌握正確的英語語法及句式結構,正確使用英語進行表達。

4如何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文化滲透

作為第二語言,我們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傳授英語基礎知識,教學偏重于應試,而不進行文化的專門學習。但是語言和文化是密切相關的,脫離了文化,純粹進行語言的教授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合理地利用資源,進行適當地文化滲透。1)在傳統課堂教學占主導地位的今天,英語教學仍然以課堂學習為主。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們要有意識地傳授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例如擔任《新視野大學英語》教學的老師都知道,在第三冊課本中,第五單元課程設置為“FiveSymbolsofAmeri⁃canCulture.”這為學生們的文化學習提供了很好地素材,我們可以在學習課文的同時,輔助以圖片,視頻。使學生對美國的文化有了深刻地了解。2)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課外材料。利用多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現外國文化。英語的學習不僅是課堂的知識傳授,更需要學生在課外付出很多的努力,而課外大量的閱讀則是語言學習的不二法寶,老師可以建議學生多讀一些和文化文學相關的書籍材料,看一些電影視頻等,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有效減少漢語言文化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影響,加深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的理解。3)充分利用外教資源。由于文化知識涉及生活中的各方面,有些內容中國老師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外籍教師的作用也是相當重要。可以定期邀請外籍教師做一些和文化相關的講座,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幫助學生了解文化傳統,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

5結束語

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不僅反映了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的活動方式,而且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上至社會價值觀念,下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語言作為思維和交流的工具,它和文化相輔相成。中西文化的這些差異,導致了中英文在表達上的明顯差異.這些差異會對我們的學習,交流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乃至于造成障礙。教師們要認識到文化的核心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語言學習的同時,更要積極地將文化知識及差異融入其中。英語教學必須實行語言教學與文化知識學習相結合的原則,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何小清.淺析英漢語言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的關系[J].大家,2010(9):230.

[2]馮麗娜.英漢稱謂文化差異研究[J].才智,2010(3):129.

[3]程洪金.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及對策[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17):267.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你懂的视频 | 午夜在线播放免费人成年 | 特级婬片女子高清视频国产 |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色9 | 日韩欧美自拍中文字幕 | 五月天在线精品老司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