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09:34:0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對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因此,不論是在家庭教育方面,還是在學校教育方面,對于孩子的教育一直都被特別關注著。現如今的音樂教育方式跟以前大不相同,這種新的方式使孩子能夠主動喜歡上了音樂。孩子們不僅在學校能夠學音樂,家長們為了讓他們的孩子跟上流行趨勢,不被其他孩子落下,在假期還會為孩子報很多輔導班。這種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對孩子的培養,關鍵還是在于教育的程度大小;一旦出現與其相對比的教育方式,且與其教育的方向相反,不僅會使孩子學習音樂能力下降,還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拒絕學習音樂。從當下的幼兒園教育方式來看,絕大多數的幼兒教育方式都是區域大眾化,無法體現教育特征。一些幼兒園會在課后創建特長班,這也是孩子家長所要求的,因為他們的工作繁忙,想讓孩子有些特長。這種教育方式有利也有弊,一方面能夠提升孩子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大量的灌輸會使孩子感到厭煩。家長之所以想要在課外為孩子報輔導班,原因是他們認為學校的大眾式教育無法給予孩子全面細致的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教育方式也是十分普遍的,長此以往,家長不顧及的讓孩子參加音樂輔導班,不考慮音樂培養的目標和方針,會影響到孩子的整體音樂水平。對于幼兒園來說,如果其不經常與家長溝通,家長就不會了解孩子的狀況,這樣也不利于授課的效果。這樣類似的矛盾必須被解決,這樣才能促進幼兒在音樂方面的綜合能力。
二、家庭和幼兒園培育幼兒音樂能力的有效策略
由于家庭和幼兒園在培育幼兒音樂能力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矛盾,我們通過以下的幾個方面來分析有效的處理措施:
(一)家庭和幼兒園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在幼兒園中,他們所給予幼兒的音樂知識要與家庭中給予幼兒的音樂知識相符或者是相互補充;并且,幼兒園老師和家長之間要做到良好的溝通,同時做到對孩子的情況進行的及時反饋,這樣才能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幼兒園可以用多種方法將家庭和幼兒園融入一體,并且開設各種活動讓家長參與到幼兒的音樂教學過程中,使其與自己的孩子共同參與到音樂方面的活動中,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一些孩子在學習音樂方面是很有天賦的,有時卻因為家庭環境使他們在家很少展現音樂方面的能力,甚至連唱一首歌都會扭捏半天,這樣就會使家長懷疑幼兒園教學的能力。相反,有些孩子在家庭和幼兒園以外的場所都表現的十分活躍,就是不愿意加入幼兒園的音樂活動中,這種情況讓幼兒園老師特別為難,最終就會造成老師不關注孩子的狀況,嚴重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因此,家庭與幼兒園之間進行共同的音樂活動是必不可少的,活動的形式也可以是各式各樣。
(三)根據實際的情況來定,例如,可以讓家長觀看一場幼兒的音樂會,使其根據孩子在音樂會上的表演來進一步的了解孩子在音樂方面的能力。家長也可以加入到親子音樂活動中,并且以家庭為單位參加各項活動,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感受音樂帶來的樂趣,還能夠加深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感情。對于幼兒園,可以采用將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一節課錄制下來刻成光盤然后讓孩子帶給家長觀看的策略,這樣可以讓孩子家長充分了解孩子的課堂情況,這樣也有利于孩子家長在課后根據孩子的情況來報選輔導班,然后進行有效的培養。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家庭和幼兒園共同培育孩子的整體音樂能力主要是為了激發孩子對生活的興趣和熱愛,不是進行音樂家式的培養,目標要明確,力度要適中,不可盲目培養。幼兒音樂能力主要是來源于幼兒園的培養,所以,在幼兒園教師的責任相當的重大,尤其是在家庭和幼兒園教育的合理對接過程中,教師則是家庭和幼兒園關鍵的連接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要合理的調動好孩子的想象能力以及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解歌詞時可以利用合理的教學手段使孩子能夠徹底的懂得課堂內容,情境再現法、幼兒模擬表演法等都是可以被運用的。這樣不僅讓孩子能夠在玩的過程中記住歌詞,而且還會覺得唱歌十分有趣,內容又和生活密切相關。只有將每一個方案靈活的運用起來,才能使其充分的發揮實際效用。
三、總結
關鍵詞:家庭;教育;規范性;啟蒙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人口基數越來越大,教育事業也蒸蒸日上,早在1986年通過《義務教育法》,2008年小學入學率就高達99.5%,一直到今天,全面普及九年義務制教育已經有了顯著效果。很多學者在教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和總結經驗,完善中國教育,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從我國中小學生的生活結構來分析,可以簡單分為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兩方面,而從孩子成長過程中來看,家庭是孩子的啟蒙導師,并且能成為影響孩子未來的中重要因素。
據各地方教育局的相關要求統計,小學生在校時間不超過8小時,在校學習時間不超過5小時,在這短時間內所受到的則是校園環境的熏陶,而一天當中卻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家庭環境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就一份《關于家庭教育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66.11%的家長都認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家長選擇的教育方式則是以請家教、送補習班兩種方式為主。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認為自己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最大,這些結果都顯示了家庭教育已經逐步被重視起來。但在最后一項調查中,91.53%的家長都認為很有必要規范家庭教育,可竟有62.63%的家長不知道該如何規范家庭教育,盡管在思想上的對此重視的,行為上卻毫無頭緒。
陶行知先生在《現代生活與現代教育中》中總結道:現代教育應主張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要反對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做法,提倡教學做三合一,以做為中心,在做的基礎上教,在做的基礎上學。三合一的教育方法是很有必要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實踐的,其中的教和學就是校園生活的理論體現,而“做”正是將校園生活中的學和教在家庭生活的運用,“學以致用”這一詞,不僅是說將學用在科技文化上,而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早在1990年3月的世界全民教育大會上,就提出了全民教育,全民教育在我國一直在全力以赴的實現中,不少家長認為家庭教育是單指課后作業輔導之類的“工作”,需要在特定的條件下或是時間內進行,例如孩子的在校老師規定家長任務之類。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發現,每每要求家長對孩子家庭作業進行檢查,總是有一些家長完全不檢查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以及完成質量,只是“機械性”的在孩子家庭作業的最后簽上自己的姓名,以表示有進行過“家庭教育”的環節。這樣的“家庭教育”不僅沒有任何的意義,反而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一旦孩子習慣了這種教育模式,對家庭作業以及學業都會變得不重視。
著名教師王開東在《教育,非常痛、非常愛》一書中寫道,他認為整個中國教育至少缺少了四個東西,一是缺少了哲學支撐,二,缺少了夢想牽引,三是缺少了智慧澆灌,四是缺少了教育情懷。這四個觀點僅代表他的個人看法,而作者王開東是從教師的角度去闡述這四點的,啟示教師應該從這四點出發,進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我認為這四點,也能夠成為規范家庭教育的起點。第一是哲學支撐,現今很少有人知道何為哲學,但哲學卻是基本的母體般的存在,是意識性的領導,而我們的家庭教育最缺乏的也是一種以基本的價值判斷為樞紐的思想觀念,并不能把中華傳統文化最優秀的精神品格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從日常的各種行為習慣上都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第二是夢想牽引,夢想從某一角度來說是動力般的存在,如今,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已經逐漸轉變為培養家長的興趣愛好,很多小學生在日常放學后和周末需要同時上主持人,舞蹈,樂器,武術,音樂等多個興趣班,但是不下學生在這些興趣班中并沒有真正釋放自己的夢想,很顯然,這種糲肭R是錯誤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真正讓孩子做他想做和適合做的事,夢想才能轉化為動力。第三是缺少智慧澆灌,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智慧不等于知識,學到知識并不是學生學習的最后目的,成為有能力運用學到的知識人才才是最終目標,智慧教育應該是有靈魂的教育。第四是缺少教育情懷,小學家長中,極少數還認為教育應該只是教師的工作,與家長本身無關,不少人對家長這個角色的理解還有距離感,缺少做家長這一角色的能力、素質、水平,家庭教育就是所有家長應盡的義務。
對于規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這一問題,雖然不是像“精準扶貧問題”一樣迫在眉睫,但也確實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家長自身難以意識到的一個詬病。家庭教育缺乏規范性,缺乏理論性的指導,守著陳舊、落后、錯誤的教育觀念,依然保持原始自然的教育方式。因此,家庭教育更需要用新觀念來引導,使家庭教育成為民族的希望,魯迅在80年前呼喊著,“救救孩子”,同樣,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救救家長”。
參考文獻:
[1]湖北教育學院現代遠程教育教材編委會 組編,現代教育理論[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79,84.
進一步明確教育子女是家長的神圣社會職責,極大的愛心與熱情關心熱愛孩子,培養教育子女,充分認識到子女不僅是自己的后代,更是國家和民族的后代,因此,教育子女既是自己的職責,更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認真學習黨的教育方針,按照教育科學的規律辦事。家庭處在教育子女的第一線,必須了解教育是科學,家庭教育也是一門科學,只有教育好子女的愿望和責任心是不夠的,還必須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每個家長除學習政治、文化知識外,還必須學習教育科學,明確教育的本質,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等,從而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經常了解子女們所在園、校情況和子女在園、校的表現。家長應多抽時間到校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情況;了解教師怎樣教,孩子怎樣學,全面掌握子女在學校各項活動中的表現。
注意總結和交流家、校教育相結合的經驗。我國家庭教育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可以說建國以來的家庭教育實踐是現實的家、校教育結合經驗的主要部分,是千千萬萬家長心血的結晶,是千千萬萬的家長為建設四化,在家校教育的結合上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因此廣大家長當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務就在于總結和交流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學校教育的經驗,進一步促進家長們在家、校教育的結合上繼續作出共同的努力。
二、“家訪”“校訪”“師訪”是家、校教育結合的基本途徑
1.“家訪”
這通常是學校和幼兒園教師對孩子家長分別進行的訪問,通過這樣的訪問,了解學生的家庭條件和他在家里的表現,與家長交換教育學生的意見,與家長一起分析學生犯錯誤的原因,研究教育方法,叮囑家長不能采用不正確的教育方法,通過家訪,教師和家長共同做工作,使得學生感到教師和父母都是愛護他的,因而易于接受教育。教師家訪是,家長要細心傾聽教師的詢問和對學生優缺點的介紹、分析,對孩子在家中的表現,也要如實告訴老師。家長對教師的來訪,要熱情接待,無論職務大小、地位多高都要抽出時間,熱情接待教師來訪。
2.“校訪”“師訪”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要主動進行“校訪”“師訪”,即家長訪問學校,訪問老師,主動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孩子,下面向家長提供幾種常用的方法:書信往來,定期不定期的由孩子帶給老師,讓孩子體會到這是正常現象,是對他的關心和信任;直接和教師面談、交換具體意見時,可以適當讓孩子參加,這樣,不僅有助于孩子家長和學校教育配合,同時也益于孩子的社交成熟;有準備地參加家長會;特殊聯系,家長針對特殊的具體問題和老師直接取得聯系,以期謀求妥善解決的辦法,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如孩子在家里有異常表現、發生不軌行為、學習不努力、好習慣被破壞、成績下降等,家長要處處留意,抓住孩子在事態變化中的思想、情感波動及時和老師聯系,才有助于做好孩子的工作,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三、召集家長會議是家、校教育結合的基本方式
家長會通常是在學期的開始或期中、期末進行,主要是向家長匯報學校教育教學的一般情況,介紹學校在貫徹全面發展教育方針上的具體措施和要求,以及聽取家長對辦學的意見。家長會開得好,可以促進廣大家長關心學校協助學校教育孩子,可以使整個社會重視教育。
(一)幼兒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經常出現一些錯誤理念,比如說認知錯誤、虛榮心和情緒心理等。首先,家長在認知方面經常將孩子把孩子“聽話與否”作為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實際上這并不科學;其次,家長對教育孩子有虛榮心,主要體現在對孩子的吃穿的問題上的無限制的給予,這也是欠妥當的;最后,家長在教養孩子時有情緒心理,殊不知家長對待孩子的情緒化是導致家庭教育問題的重要原因。
(二)幼兒家長沒有科學的教育方法
據調查當前比較多的家庭教育方法集中在兩端,即溺愛和專制。一方面,家長有補償心理,想將自己童年時代的缺憾,用完整的享用來對自己加以補償;另一方面,家長自己父輩教育的影響,認為孩子不管不成才,因此時刻管制孩子,使其不能放開自己的手腳。前者容易導致孩子的驕橫心理;后者容易導致孩子的懦弱心理。實踐證明這兩種教育方法都是不科學的。
(三)幼兒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從孩子的身上能找到父母的影子,這不僅指長相及外形,更重要的是行為和心理上,這就是父母烙在孩子心理的痕跡。沒有父母愿意讓的孩子從的父母的生活中學不好的東西,但不好的東西往往被孩子學的最徹底,且給他們今后的人生帶來重大影響。特別是父母關系不和且經常爭吵對孩子的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因此,作為父母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心理環境是至關重要的。
二.解決幼兒家庭教育問題的相應對策
(一)家庭教育中應該有規則
教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幼兒教育中之所以會出現“5+2=0”的現象,從很多程度上說明家庭教育2天的教育,沒能為5天的幼兒園教育提供很好的輔助條件。因此幼兒在家也應該制定、執行一個符合科學生活常規或制度,培養幼兒有規律、有規矩的生活,避免其在集體生活中出現問題。
(二)家庭教育中應該體現正面教育
一個人的人格、性格定性就是在其人生的前10年內,而幼兒家庭教育就是這10年的中間階段。在這個時段中,特別是在飯桌上,父母盡量不要談論工作帶給自己的辛苦、無奈和悲慘的人生,因為這會不經意的刻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直至難以抹去。作為父母要談就要談論工作帶給我們的成績感和幸福感,或者要以正面的心態、積極地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領導對自己的不公正。注意,這不是讓家長跟孩子撒謊,而是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堅持正面教育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但這跟孩子一生的影響來比,還不算什么。
(三)家庭教育中應該教育方式一致
關鍵詞:家庭教育;國際經驗;兒童成長
家庭是影響兒童成長與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美國的《科爾曼報告(1966年)》明確指出,家庭及其周圍文化環境對兒童的成長影響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態。在我國由于家庭教育問題導致的社會事件接連發生,因而,亟需探索我國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之道。借鑒優化家庭教育的國際經驗是為之有效的路徑之一,取長補短可以進一步完善我國家庭教育措施,發揮家庭教育作用,保障與支持兒童的健康發展。
一、優化家庭教育的國際經驗
世界各國依據國情制定實施保障教育發展政策。這些政策不乏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并論述實施家庭教育的原則和措施。
(一)優先保障兒童權益
兒童身心尚未成熟,優先保障兒童權益在發達國家得到廣泛認同。1989年,聯合國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明確將“兒童利益最大化”作為公約的四大基本原則之一,即關于兒童的一切行動及涉及兒童的所有事務,均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首要考量原則。瑞典明確在兒童福利、兒童教育及兒童監護等制度中最大限度的體現“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瑞典政策規定瑞典兒童每月享受兒童津貼,以及通過資助家庭,為有兒童的家庭提供母親懷孕津貼、撫養補貼、住房補貼等多種形式的支持,使子女享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強調的瑞典夫妻離婚在解決子女撫養問題時,法院首先考慮的因素是未成年子女的意愿和利益。[1]
(二)政策立法明確家長教育職責
家庭教育政策是保障兒童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保障,各國紛紛制定政策法規規定家長教育職責,也充分顯示出各國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如,瑞典制定了家庭法、教育法、兒童津貼制度、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兒童照顧法、學前教育法、反體罰法等法律法規保護兒童接受家庭教育的權益。在1989年至1991年,美國開始實施“平等起步家庭讀寫項目”(EvenStartFamilyLiteracyProject)旨在提升父母的讀寫等方面的基本素質,促使其更好的成為孩子家庭教育的“老師”,強化和發揮家庭的教育職能。二戰后,日本形成以《教育基本法》和《社會教育法》為核心及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為補充明確了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職責,特別在2013年《熊本家庭教育支援條例》強調家長對子女教育承擔首要責任,同時強調家長自身應注重自身的成長,要求家長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為子女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條件。[2]
(三)援助家庭教育無力或者不力的家庭
發達國家政府還實施直接干預貧困家庭的兒童教育。如,美國經濟事務辦公室自1965年起按照《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授權,了一項向貧困家庭兒童提供教學與衛生保健的為期八周的暑期計劃,后來擴展為“開端計劃”(ProjectHeadStart),主要面向3-4歲少數民族和低收入家庭兒童,免費提供教育、營養和衛生保健等綜合。英國政府于1997年實施“確保開端”(SureStart)計劃,通過向家庭提供家庭育兒咨詢服務、兒童保育和教育的服務、兒童健康服務,幫助家長理解和支持幼兒的游戲,來確保讓所有的兒童都擁有一個盡可能好的生活開端。現達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救濟、保險和福利等層次,其中大都有針對弱勢群體家庭所作的社會照顧,包括直接的各種家庭補貼,住房補貼等照顧,和利用減征或免征個人所得稅或其他稅收辦法給予的間接照顧。[3]這些措施保護弱勢群體家庭的基本教育職責有著重要意義。英國的各種家庭津貼項目包括:單親兒童補貼、多胞胎補貼、殘疾兒父母額外費用補貼、收養補貼等。
(四)非政府組織或相關公益組織為家庭教育提供服務
美國和歐洲發達國家各地方社區的基層非政府組織、學校以及教育協會積極參與和開展家庭教育工作,為政府實施相關職能起到了相當的補充和協助作用。有的發達國家較為注重發揮基層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如美國有近150萬個左右的基層非政府組織,實施的服務包括家庭心理咨詢、犯罪兒童預防等。一些影響較大的教育協會,如家庭與學校研究協會、全國家長參與教育聯合會以及全國幼兒教育協會等,都旨在幫助家長在家庭開展教育活動。在英國,1989年《兒童法》(ChildrenAct1989)頒布后,各地方政府開始組建家庭服務機構,主要職能之一是為需要幫助的兒童、家長、家庭照顧著或任何承擔家長責任者提供兒童保護和照顧的指導。還有發達國家秉承“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如瑞典建立了政府主導、多機構協作的國家機制,組織各類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并推動兒童保護工作。瑞典從事兒童保護工作的非政府組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救助兒童會,其日常工作包括研究分析兒童狀況及其需求、向兒童直接提供服務和支持、傳播知識和信息、宣傳倡導等,重點關注有特殊困難的兒童群體,與政府有關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
(五)家校協作為家庭教育提供專業指導
為全方位促進兒童的發展,國外十分重視學校與家庭的合力協作。家校合作不僅包括動員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還包括學校解答和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并對家長們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指導和建議。一般來說主要包括三種途徑與方式開展家校協作。
1.建立家校協調機構。英國、日本有“家長教師聯合會”,美國有“全國性家長教師聯合會”,加拿大有“家庭學校聯盟”,丹麥有“家長顧問委員會”等。這些機構負責協調家庭與學校的關系,使學校和家庭在教育過程中同心同德。
2.設置家庭指導教師。美國在幼兒園和中小學校設置專職的家庭指導教師這一職位。家庭指導教師通過家長教育活動(編制簡報、舉辦教育論壇、開設“家長指導夏令營”等)、開辦家庭教育指導網站、家訪等形式提升家長教育能力。
3.建立家長學校。美國的家長學校是傳授家長家庭教育知識與方法、提升家長教育水平、提高家長素質的成人學校,包括普通家長學校、智障孩子家長學校。家長學校通過短訓班、教育輔導班和家長會等形式,積極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在加強兒童營養保健、樹立孩子自尊自信、構建和諧家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二、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
我國社會結構大變革,越來越多的家庭被卷入經濟生產之中,家庭結構隨之發生嬗變。由于工作原因,家長與兒童長時間處于分離狀態,兒童生活的家庭環境發生深刻的變化,家庭分裂、隔代教育或親子關系淡薄成為兒童家庭生活常態。我國家庭教育面臨著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隨遷子女家庭教育不足以及普通家庭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凸顯等主要問題。
(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乏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外出務工,兒童在家由祖輩和親朋照看或者兒童獨居無人照顧。據全國婦聯的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達6102.55萬,其中獨居留守兒童已達205.7萬。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主要體現在,兒童往往缺少父母的關愛照顧和正常的家庭生活環境,心理健康問題突出,負面情緒多,孤獨感強;缺乏父母的監護,兒童基本生活難以得到保障,并且易產生不良行為習慣。[4]祖輩和親朋由于年紀大身體不好,或者沒有精力,或者由于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業上對兒童進行輔導,致使兒童學業成績不理想。同時,由于缺乏教管,兒童易產生厭學情緒,甚至逃學行為。
(二)隨遷子女家庭教育不足
隨遷子女跟隨家長從家鄉來到城市,與家長生活在一起,可以接受城市里的學校教育,在應然層面,會有助于他們的學習與發展。然而,在實然層面,家長一方面由于忙于生計,沒有充足的時間給予兒童家庭教育,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有限,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方式簡單而粗暴。此外,由于進程務工人員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的限制,隨遷子女享用家庭教育資源條件不足,如圖書的購買、社區公共教育資源的利用、學習場所的欠缺、學習環境的不良等方面都有較大提升空間。
(三)普通家庭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凸顯
普通兒童家庭教育主要包含核心家庭教育和主干家庭教育兩類。核心家庭教育問題表現在教育過程中,家長一方面由于工作繁忙無暇或全面進行教育兒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經驗,從而面對兒童的家庭教育時會力不從心。主干家庭教育問題往往由兒童接受祖輩和父輩不同的家庭教育而引發。當今社會快速發展,教育觀念不斷更新,對于兒童接受怎么樣的家庭教育在祖輩和年輕父輩之間易產生一些沖突,甚至會演變為家庭矛盾,使兒童面接受著沖突的家庭教,這將不利于兒童養成良好個性和行為習慣。
三、完善我國家庭教育的對策
依據分析國外優化家庭教育的各種舉措,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保障兒童健康全面成長。
(一)建立“家庭教育幫扶會”
我國社會結構中與每個家庭接觸最直接的社會組織是基礎組織中的村委會或居委會,因此,在幫扶家庭教育時,需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中基礎組織的力量和作用,建立以村委會或居委會為主體的“家庭教育幫扶會”。對農村留守兒童,村委會有組織、有計劃地走訪這些兒童家庭,關心他們的生活與受教育狀況,及時預防或制止兒童生活與教育問題惡化;對城市家庭教育條件不足的兒童,居委會及時了解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和生活,并進行教育幫扶。幫扶會活動經費,可以向政府申請一些,村委會或居委會自籌一些,兒童家庭入分擔一些,但經費使用必須用于家庭教育的幫扶救助并且公開透明。
(二)開辦家庭教育進修班
開辦家庭教育進修班,組織家長參加關于兒童家庭教育的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課程學習,既可以是有關家庭教育方法的課程,也可以是有關家庭教育理念的課程。這樣,家長可以樹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并意識家長的教育對兒童的健康快樂成長有著重要作用,也可以習得教育方法,避免使用簡單粗暴的不恰當的教育方法。
(三)設立家庭教育指導師
學校通過家長委員會設立家庭教育指導教師,集中學校的優質資源幫助學生家長們進行家庭教育時排憂解難,這樣既可以避免因為學生缺乏良好家庭教育而需要學校老師耗費大量精力來彌補,還可以促進學校與家長之間相互合作,并為兒童的健康發展形成合力。
(四)加大政府救助力度
1我國農村地區兒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觀念淡薄,認識不足。不少農民家長不能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的作用。他們要么期望不高,孩子自己能發展到哪個層次就到哪個層次,或者因為經濟原因,覺得即使孩子將來考上了大學家里也是供不起,又見現在大學生就業不太容易,所以就對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問。甚至希望子女快點長大,初中畢業了就可以外出打工掙錢,養家糊口了。
(2)家庭教育的知識匱乏,方式不科學。有些家長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這些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與此同時,另一些家長則溺愛孩子嚴重。祖輩溺愛孫輩是常見之事,關鍵是有部分家長也太嬌慣孩子了,這樣的結果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任性、懶惰、自私、脾氣暴躁。另外,農村家長們在對子女教育觀念、方式方面意見有時不統一,尤其是祖輩和父輩之間。如果雙方沒有達成共識的話,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時,父母就以他們認為對的方式教育孩子,而當孩子在祖輩面前時,祖輩就以他們認為對的方式教育孩子。這樣無視孩子心理發展特點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困惑。①
(3)不注重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有些夫妻會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有的父親常常喝酒、打麻將等,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想讓他不會這些不良行為都難。還有就是言行不一,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信任缺失。父母答應孩子的事情沒有做到,這樣孩子難免就會失望,次數一多,孩子就對父母失去了信任。
2對我國農村地區兒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原因分析
(1)農村地區孩子的家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現在農村小學生的父母大多屬于初中畢業甚至沒有畢業就去沿海打工的一代,結婚較早,由于文化底蘊差,素質不高,面對養兒育女重任,他們也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他們家庭教育知識缺乏,Hotspot熱點又限于經濟條件和信息的不流通等因素,也沒有及時的補充家教知識。
(2)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使得一些家長認為讀書無用,對孩子的學習放任自流。在農村,很多家長由于文化水平低,不能輔導孩子家庭作業就算了,更要命的是一些家長直接對孩子說:“讀書多有什么用,學習好又怎么樣啊?讀了大學還是找不到工作,讀個初中畢業就去打工好了。”
(3)現在每家的孩子都較少,長輩大都比較溺愛驕縱。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都是兄弟姐妹好幾個,父母農活又忙,跟不都顧不上孩子,大多任其自由發展了。現在孩子少了,一家就一個,最多兩個,幾個大人就只有那么一個小孩,對其溺愛嬌慣就在所難免。往往父母省吃儉用也要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需要,造成孩子任性、自私、虛榮心強,殊不知這樣照樣會害了孩子的一生。
3提高我國農村地區兒童家庭教育的一些對策
魯迅先生曾說過:“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古諺中也有“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都說明家庭教育更應從娃娃抓起。家庭教育的成敗決定孩子的一生。那么如何提高農村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呢?
(1)作為家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必須要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為農民家長,在物質方面,我們提供給孩子的沒法也沒有必要去跟城市相比。然而在家教方面,我們不能讓孩子落后太多,輸在起跑線上。作為父母,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在農閑時多學一些教育類,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看電視時也多關注一些教育類的節目。其次,父母要注意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應該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關系一定要融洽,尊重子女的意見,對于孩子的學習,要多加鼓勵,也不能把靠高分當作唯一目標。另外,對待孩子的成績或其他方面有好的表現時要有適當的獎勵,而對待孩子的錯事或表現不好也應有相應的懲罰。再次,家長要為孩子做好榜樣,注意言傳身教的影響。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兒童談話,或教育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家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議論別人,怎樣歡樂和發愁,怎樣對待敵人和朋友,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兒童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父母是孩子仿效的模板,一舉一動都在孩子眼里。②最后,家長一定不能溺愛孩子,要激發子女去奮斗。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是農家子弟,要保持農家子弟的本色,要有農民吃苦耐勞的精神。適當地讓孩子去田間勞作,讓他們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感受農民的勤勞和豐碩果實的來之不易,從而體恤父母的艱辛與不易,體驗親情的可貴,學會感恩,他們就會努力學習,為了自己美好的明天去奮斗,而且也增加了他們對農村的感情。
(2)作為學校,一定要起到傳播知識的作用,不僅向學生,也要向學生家長。首先,加強家校合作,學校應該定期開展家長會,通過家長會向廣大家長宣傳新的教育理念,提供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其次,學校還應開設家庭教育熱線,方便家長隨時咨詢。③另外,可以利用大學生寒暑假時間向鄉親們傳授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也是值得參考的。這些大學也可以考慮給這些做了社會實踐的學生增加學分,給以倡導和鼓勵。
關鍵詞:農村 小學生 家庭教育 重要性
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強調指出:“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一起來關心和支持。”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為孩子們創建一個文明安靜、奮進和諧、健康向上的學習和成長環境。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處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我認為家庭教育是小學生成長的奠基石。
而農村小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是我從教10多年來最頭疼的問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和農村的差距不斷拉大,尤為突出地表現在教育上,無論從教育方式還是教育設備來說都是無可比擬的。這些都是物質方面的差別,而我覺得最最關鍵也是最最影響城鄉教育差別的還不是物質條件,而是人們的思想。
經濟越是發達,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越重視;相反,農村的大部分家長送孩子讀書仿佛是在完成一種任務,把孩子交到學校以后,至于孩子能學到多少知識,他們一概不理會。即使關心孩子的學習,也只是在乎孩子考了多少分數,而不是孩子學到了什么知識。他們也從不思考孩子應該怎樣學習和發展,認為那都是老師的問題。在孩子們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只是一個旁觀者。他們明明也知道孩子的學習會影響到孩子的前程,可是就是沒辦法,也從來不會主動想辦法幫助孩子學習。
可是城里的家長卻大不一樣,他們總是想著方兒要為孩子創造學習條件,變著法兒參與孩子的學習,所以他們的孩子在學習上總是比鄉下的孩子優秀。這一點在這學期我們班從城里轉來一位新同學后,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們每次給孩子布置家庭作業,要求家長檢查并簽上名字。可是每次檢查家庭作業的時候,孩子們都哭著鼻子說:我媽媽沒時間看我作業;我爸爸在外面忙,天黑了才回家;我奶奶不會寫字……于是我就想不明白了,就是再怎么忙,抽一兩分鐘時間看看孩子的作業都不行嗎?其實這都不是理由。家長會上我語重心長地跟家長講,要重視孩子的家庭輔導,要參與孩子的學習……家長們都點頭說沒問題,可真正落實起來又那么的難了。可是剛轉來的這個孩子,她的媽媽跟我談起了在城里的學習。每天還沒放學,家庭作業已經以短信的形式發到了家長的手機上。特別是家長該給孩子準備什么學具便于第二天的學習,都在短信里說明白了。家庭作業家長也會監督完成。
現在整合教育資源以后,每個學校都是大班教學,少則四五十人一個班,多則七八十人一個班。在學校的上課時間畢竟有限,老師要照顧到全體學生也不容易,所以要在大班教學中保持優秀的學習成績,沒有家長的輔導跟進是很不容易的。很多孩子就是這樣在大浪淘沙中被埋沒,他們是被家長“遺棄”了。這些家長沒想過要給孩子進行教育投資,他們只要結果而不重視栽培。城里的孩子放學后在家長的陪同下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而農村孩子放學后背著書包在田野、山谷游蕩,也許天黑了才到家。
我們學校從去年開始實行一、二年級學生每天放學家長到校門口接孩子的制度,可是每天老師領著孩子排著整齊的隊伍、唱著動聽的歌曲來到校門口,卻只見寥寥無幾的家長等候在那里。學校規定家長不來,孩子不能走,于是孩子臉上掛著淚珠,老師臉上躺著汗水,頂著炎炎烈日等著孩子們那些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有時候要等上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家長滿臉不高興來接孩子,沖著孩子嚷嚷:這么點路自己回不去呀?對老師更是充滿了抱怨,好象老師是故意在跟他們家過不去似的。直到現在,家長們接孩子仍然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高興則來不高興就不來。至于孩子們,就由老師慢慢陪著等吧!
班上有個孩子家里條件比較優越,父母很會賺錢,可是這個孩子的學習卻是一塌糊涂,每次跟家長溝通,他們都表示愿意為了孩子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可是孩子的學習問題是他們最關心的也是從不參與的。每次家庭作業都是空白,問及孩子時,眼淚先下來,帶著哭腔說:“我爸爸媽媽都不在家,作業我不會寫。”我也去過很多孩子家里家訪過,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外出打工,爺爺奶奶帶著孩子,他們沒文化,自然無法輔導孩子。也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留一人在家看孩子,這個看孩子的家長在街道上租著一間房,領著孩子上學。平日里打著小麻將消磨時光,孩子要家長輔導,家長一邊摸著麻將一邊不耐煩地說:“你們老師怎么教你的?這么個題都不會!”難不成孩子放學后還要跑到學校問老師該怎么做題嗎?
一、家長額外布置過重的家庭作業。
隨著“減負”的推行,學生書包的重量在減輕,各類作業在減少,在校時間在減短,孩子自主選擇的空間也越來越大。問題也由此而生,一些孩子沉溺于網絡游戲,乃至逃學去網吧,令家長擔心不已。
為了讓孩子沒有時間接觸這些,家長不自覺成了“減負”運動中的阻力。他們讓孩子參加各種活動課、興趣班,買各種各樣的資料給孩子做,以此來控制孩子。有個學生曾經向我訴苦,說他在家除了要做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外,還要應付爸媽規定的三套語文試卷、兩套數學試卷。家長上有政策,孩子下有對策。這位學生在家便先完成爸媽布置的作業,應付其檢查,老師那邊再想其他辦法。結果他的作業由遲交,到不交,后來上課時都不敢正視我,整天憂心忡忡,成績下降很快。
家長這樣做,害處顯而易見。
首先會造成孩子的厭學情緒,繁重的作業令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學習成了負擔,孩子就可能破罐子破摔,放棄學習。
其次,束縛孩子身心。在孩子的天地里,他們想做、想看、想說的沒有機會去實現,智力怎能發揮。給予孩子自由時間,教會孩子支配時間,擴展學習內容,讓知識本身產生強烈吸引力,是家長當務之急。
二、家長為孩子輔導、檢查家庭作業。
許多家長覺得輔導孩子學習、檢查孩子家庭作業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卻不曾想過,這樣做可能會扼殺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我認識的一個家長,從孩子一入學起,就對孩子采取“三不政策”,即對孩子的作業堅持不輔導、不檢查、不負責。目的是迫使孩子從小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事實證明,效果不錯。
有些家長喜歡陪孩子一起做作業,甚至一題一題給孩子講解,這樣做出來的作業,有多少屬于孩子自己的思考?還有些家長幫孩子檢查作業,他們是否想過,這樣容易助長孩子馬馬虎虎、不求甚解的心態,還可能養成上課不專心聽講的習慣――不會不要緊,回家問爸爸媽媽。我的孩子剛上學的時候,老師要求家長在作業本上簽字,對錯還得由家長負責。有一次,孩子作業沒有得滿分,一到家,他就對我說:“媽媽你害苦我了,我的作業錯了,老師還罰抄三遍。”我后來改變了教育方式,對我的孩子說:“媽媽相信你做完作業自己可以檢查。”從此孩子的責任心強了,作業不再依賴我。
三、多批評、少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