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然環境的保護8篇

時間:2023-10-12 09:32:2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篇1

摘要:《自然保護概論》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本文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總結了該課程的特點,分析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總結前人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探討了改進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方法與建議,為相關專業的教學管理部門和授課老師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環境科學與工程;自然保護概論;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9-0062-02

一、課程開設的目的和意義

《自然保護概論》基于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研究地球各圈層生物與環境發生、發展過程中涉及的自然干擾、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影響,調控與保護自然環境及減少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一門綜合性課程。作榛肪晨蒲А⒒肪徹こ套ㄒ檔謀匭蘅緯蹋對豐富學生的基礎生態學知識意義重大,促進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關注環境領域存在的資源環境問題,理解與掌握人類在資源開發利用與自然環境問題的相互關系,自覺主動地把“自然保護概論”的課程知識與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的其他課程聯系起來,增強環境保護的基礎理論與宏觀管理意識。

二、湖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特點與現狀

目前,湖南農業大學“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的教學環節主要是理論教學。在課程教學環節存在一些弊端,如下:

1.教材選取未突出專業特色。根據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及查閱的課程相關教材發現,相關教材偏少,知識內容略顯陳舊。大部分教材主要側重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自然資源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自然保護區和國際自然保護事業等內容。這些課程內容很適合生物學、生態學等專業學生,而環境科學或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可能會覺得以上內容跟自己所學專業關系不大,自然而然的降低了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2.課程內容與專業其他課程有一定重復。本校環境科學專業在第二學期和第四學期分別還有《環境科學導論》和《環境生態學》等專業基礎課。上述兩門課程的授課內容與《自然保護概論》有較大的重復度。例如,《環境科學導論》教學大綱中包括生態破壞、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全球環境問題;《環境生態學》教學大綱中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等教學內容;上述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在《自然保護概論》課程教學大綱中均有涉及。這必然引起知識點重復教學,導致學生的惰性心理。

3.實踐教學環節缺失。目前,自然保護概論課程并未開設實踐環節。課程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水土流失、生態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等專題,如果能夠在理論授課結束后開展相關專題的野外實踐,必將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的積極性。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為出發點,根據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特點及環境科學專業對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的培養要求,我們針對自然保護概論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探索,以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理論教學的改革

1.明確專業特色。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要結合環境專業的特色,在遵循專業培養方案的前提下,重點闡述合理開發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遏制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內容設置不同的專題,如:生物多樣性銳減、海洋石油污染、水土流失與沙漠化、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入侵和全球氣候變化等,每個專題授課2-4個學時。通過對相關環境問題的深入剖析,讓學生明確人的和諧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觀,認識到環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牢固樹立科學的人口意識、消費意識和文化意識,充分發揮資源的多重功能和資源的利用效率。

2.不斷優化教學內容。由于自然保護概論的教材主要傾向于自然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等基本原理與知識,因此不能過多地依賴教材,需要補充環境科學的相關知識。這就需要授課老師查閱學科相關的資料,掌握行業最新研究成果并整合,在理論教學中做到深入淺出,詳略得當。在講述全球氣候變化的時候,可結合氣候監測數據和古書記載,闡釋近年來頻發的洪水現象、厄爾尼諾現象、臭氧層空洞產生的原因與可能的解決辦法。并可適當介紹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與非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NIPCC)兩派學者關于全球氣候變化模型模擬的可靠性及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對氣溫上升的貢獻性大小問題的爭論。

3.采用專題化合作討論教學模式。鑒于“自然保護概論”的學科交叉性及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專題多且相互獨立等特征,可構建“選題-導學-自學-小組討論-演講-反饋”的專題化合作討論教學模式(圖1)。授課教師在導學前應高度重視“選題”過程,增加案例切入式選題方式,將小組討論和自學過程安排在課堂外,靈活安排學生的討論形式與內容,扮演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環境的創造者和合作的協調者的角色。

4.改革課程考核方式。“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取決于授課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敬業精神,另一方面則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而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又與課程的考核方式密不可分。授課教師應當重視創新能力的考核,考察學生是否能夠對于某個問題提出與已有觀點相悖的觀點,敢于提出并能用已有的資料去證明的行為就應該鼓勵。并通過采用案例、專題等形式教學,激發學生思考,授課教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課后鉆研。對于出勤率高、課堂表現積極、作業按時完成的同學應該得到更高的平時成績分數。為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授課教授可采取課程論文的期末考核方式。幾個學生共同完成一個題目的課程論文,每個人分別查閱資料撰寫,完成自己的部分,最后綜合成稿,教師根據每個同學在論文撰寫過程中的貢獻給出成績。

四、增設實踐教學環節

1.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及相關經費投入。為加強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建議在理論教學結束后增設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可開設一個周,重點考察典型的生態破壞、水土流失、濕地生態系統等地形或生態系統。同時,為保障基本教學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需增加必要的經費投入,主要為野外實習經費。給野外實踐教學以經常性投入,才能解決目前的問題。

2.選擇多方式實踐教學途徑。為克服實習經費短缺帶來的限制,同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然保護概論的實踐教學可打破原來的統一組織安排的模式,采取多方向、多課題、多時段、多地點進行。首先,授課教師可根據教學大綱框架列出幾個大的方向,如參觀水土流失、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荒漠化等,由學生選題?;蛘哂蓪W生自主擬定方向,呈報授課教師審查和批準。如此一來,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方向。

實習場所也可以安排在學生家鄉周邊、課余活動場所、郊游場所或其他課程實習場所等,由學生自主選擇。合理安排實習時間,教學實習安排在理論課程結束后,距學期末有1-2個月的時間,學生還可以結合所選實習地點的情況,利用周末或假期,在完成其他活動的同時關注周邊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狀況以完成實習。

總之,筆者認為《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學過程要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調整。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增加最新研究進展等內容,突出教學過程的專業性、趣味性和互動性。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昆蟲;氣候

中圖分類號:Q9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9-4667-05

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境內有森林、亞高山草甸、溪流濕地等多樣的生態系統。該保護區森林茂密、物種豐富、生物區系復雜,保護區以其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昆蟲資源。20世紀80年代初,對該保護區進行了初步的昆蟲資源考察,但到目前為止對于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昆蟲種類、數量、分布還不十分清楚,有關詳盡的內容尚需進一步研究。

從全國來看,目前已有學者對徐州泉山、興隆山、壺瓶山等自然保護區內昆蟲分布及多樣性與海拔、植被類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定研究[1-3],并且對三峽庫區昆蟲分布格局與生境的關系進行了相關研究[4,5],表明昆蟲的分布及多樣性與生境之間存在密切關系。但對昆蟲分布與生境間關系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本研究對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同生境條件下的昆蟲多樣性進行初步研究,對該保護區環境因素對昆蟲分布格局的影響進行初步探討,以期為保護區昆蟲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1 試驗地概況

2 調查方法

2.1 樣地設置

按海拔梯度選取樣地,每100 m設置一個海拔梯度,總計設置5個海拔梯度(海拔1 200~1 700 m),同一海拔梯度分為陰坡、陽坡。

2.2 調查方法

2.2.1 昆蟲群落調查 于2011年7~9月進行調查,每隔30 d調查1次。對草本層、灌木層及地表層昆蟲群落分別進行調查,根據試驗地布局采用平行5點法選取試驗點,每個標準地選取5個1 m×1 m的樣方。詳細調查取樣范圍內所有昆蟲的種類和數量,未知種類采集標本帶回實驗室進行鑒定并作記載。

2.2.2 環境因子調查 此項調查環境因子包括坡位(山脊、上坡、中坡、下坡、谷地)、坡向、坡度、海拔、濕度及溫度。

2.3 群落結構特征指數的分析方法

統計分析各個處理昆蟲群落的結構與組成,在系統收集數據的基礎上計算各處理昆蟲群落、群落多樣性、均勻性、豐富度、優勢集中性指數,昆蟲群落特征指數計算方法如下,以上參數使用Excel軟件進行計算。

3 結果與分析

3.1 環境因子調查記錄

7~9月環境因子記錄情況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各月份陽坡溫度高于陰坡溫度,8月各海拔的溫度明顯高于7月,且除去生境X總體表現為隨海拔升高溫度降低的趨勢,而8月的濕度明顯低于7月;9月溫度低于7、8月,而濕度(除生境Ⅰ外)大于8月。

3.2 7月不同生境昆蟲群落特征指數

7月對不同生境草本層、灌木層及地表層昆蟲群落的調查情況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生境對昆蟲群落的各項指標都有一定影響,對個體總數、豐富度的影響較對優勢集中性指數、均勻度指數、多樣性指數的影響大。

綜合表1與表2可知,陽坡昆蟲數量、豐富度、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都明顯大于陰坡。草本層在陽坡生境中,低海拔(1 200~1 450 m)表現為隨海拔升高昆蟲的數量及豐富度上升的趨勢,在海拔1 445 m處達到高峰后突然下降,而在較高海拔昆蟲數量及豐富度又表現為隨海拔上升而上升的趨勢。多樣性指數及均勻度指數隨海拔的變化規律不明顯,但總體表現為低海拔偏高,高海拔偏低。在陰坡生境中,低海拔(1 200~1 500 m)表現為隨海拔升高昆蟲的數量及豐富度下降的趨勢,而在較高海拔昆蟲的數量及豐富度表現為隨海拔上升而上升的趨勢。溫度大體表現出隨海拔上升而下降的趨勢,較高海拔生境X溫度較高,可能受小氣候環境影響,但昆蟲群落的各項指標隨溫度變化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規律性。濕度在低海拔表現為陽坡濕度小于陰坡,在高海拔陽坡與陰坡的濕度沒有明顯差異,且濕度對昆蟲群落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影響。生境I群落的穩定性最高。

灌木層昆蟲群落的種數和豐富度都較高的是生境Ⅰ和Ⅵ,物種數較高的是生境Ⅲ,海拔分別是1 200、1 500、1 300 m,表現為低海拔物種數及豐富度偏高;物種數和豐富度較高的生境溫度分別是26、21、27 ℃,在溫度因素上沒有呈現出明顯的規律性;物種和豐富度較高的生境濕度都偏低;昆蟲物種數量及豐富度的高峰大多出現在陽坡。在群落穩定性方面,生境Ⅵ表現出了較高的穩定性。

地表層低海拔昆蟲豐富度低于較高海拔昆蟲數量,在低海拔(1 200~1 500 m)陽坡生境中昆蟲的數量大于陰坡生境昆蟲的數量,在較高海拔(1 500~1 700 m)陰坡生境中昆蟲的數量大于陽坡生境中昆蟲的數量,綜合分析可以看出物種數較高的在1 400 m以下及1 600 m以上,物種豐富度較大的在1 600 m以上。在溫度因素及濕度因素上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規律性。且相對于草本層及灌木層物種豐富度,地表層的物種豐富度較小。

3.3 8月不同生境昆蟲群落特征指數

8月對不同生境草本層、灌木層及地表層昆蟲群落的調查情況如表3所示。

綜合表1和表3可以看出,在8月生境對草本層昆蟲種群的個體總數、豐富度都有一定影響,對優勢集中性指數、均勻度指數、多樣性指數的影響不大,與7月的研究結果大體相似。在同海拔陽坡生境中昆蟲的數量及豐富度大于陰坡生境中昆蟲的種類及數量。陽坡生境和陰坡生境,在海拔1 500 m以下昆蟲的物種數量以及豐富度都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規律性,在海拔1 500 m以上物種豐富度及物種數大體呈現隨海拔上升而升高的趨勢。對溫度因素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海拔1 500 m以上溫度偏低,而物種數量和豐富度偏高。海拔1 500 m以下溫度偏高,而物種數偏低。對濕度因素進行分析可以看出,8月濕度較7月普遍偏低,且在濕度因素上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規律性。

生境對灌木層昆蟲的群落特征參數的影響表現為:生境Ⅰ(海拔1 200 m)昆蟲個體數量及豐富度最高;溫度偏高的生境昆蟲的數量及豐富度更高一些;濕度偏小的生境昆蟲的數量及物種豐富度偏高;表現為陽坡生境昆蟲數量及豐富度偏高;生境Ⅲ的群落穩定性最高。

生境對地表層昆蟲的群落特征參數的影響呈現出在海拔1 600 m以上昆蟲數量及豐富度最高,其次是海拔1 400 m以下;在高海拔溫度偏低的生境中,物種的數量以及豐富度偏高,而在低海拔溫度偏高的生境中物種的數量及豐富度偏高;從濕度因素、坡向因素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規律性。生境Ⅳ與Ⅸ的昆蟲群落穩定性較高。

3.4 9月不同生境昆蟲群落特征指數

9月對不同生境草本層、灌木層及地表層昆蟲群落的調查情況如表4所示。

綜合表1和表4可知,9月生境對草本層昆蟲的群落特征參數的影響:從海拔和坡向因素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位于陰坡的生境隨海拔升高昆蟲物種數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位于陽坡的生境的昆蟲數量呈現隨海拔上升物種數減少的趨勢。從溫度因素及濕度因素進行分析沒有表現出規律性,對群落穩定性分析發現位于陰坡生境中昆蟲的穩定性較高。

生境對灌木層昆蟲的群落特征參數的影響:從海拔因素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昆蟲個體數量呈現隨海拔上升而升高的趨勢,但豐富度在海拔1 500 m處最大。在溫度因素和濕度因素上也沒有呈現出規律性,生境Ⅲ、Ⅴ、Ⅵ的群落穩定性較高。

9月地表昆蟲的個體數量及豐富度較7、8月明顯減少,在陽坡生境中昆蟲的個體數量及豐富度隨海拔高度的升高呈現不斷增多的趨勢,在陰坡生境中昆蟲的數量及豐富度隨海拔高度的升高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而且在同海拔陰坡生境中昆蟲群落的穩定性高于陽坡生境。

3.5 昆蟲群落數量時間數量動態變化的影響

7~9月同一海拔草本層昆蟲的時間數量動態變化(圖1)。由圖1可知,在海拔1 200、1 500、1 600 m處,昆蟲的個體數量時間動態呈現一直上升的趨勢;在海拔1 300、1 400 m處,昆蟲的個體數量呈現下降的趨勢;在海拔1 600 m處,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在海拔1 500、1 700 m處,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梢钥闯隼ハx的數量除海拔1 700 m處,其他的都沒有在溫度較高的8月達到高峰期。

7~9月同一海拔地表層昆蟲群落的時間數量動態變化見圖2。由圖2可知,在海拔1 200、1 600 m處,昆蟲的個體數量時間動態呈現一直下降的趨勢;在海拔1 300、1 500、1 700 m處,昆蟲的個體數量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在海拔1 400 m處,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地表層昆蟲的個體數量動態變化與溫度的變化相關性不大。

4 小結與討論

1)對7~9月不同生境草本層、灌木層、地表層昆蟲特征參數分析結果表明:陽坡群落的穩定性大于陰坡群落的穩定性;但昆蟲群落的數量及豐富度在不同時間、陰坡、陽坡在較低海拔及較高海拔表現出的趨勢不太相同。但都以1 400~1 500 m為界,表現出不同的趨勢。對于昆蟲數量隨海拔梯度的變化曾提出過4種模式[5-7]包括:①隨海拔升高而減?。虎诘秃0胃咂脚_值;③中海拔單峰隆起;④隨海拔上升而增大。其中第四種情況比較少見,而本研究中草本層及地表層昆蟲群落隨海拔變化趨勢與這四種模式都不大相同。這也說明了生境與群落間互相影響的復雜性。

2)對7~9月不同生境草本層、灌木層、地表層昆蟲特征參數分析結果表明昆蟲數量及豐富度在溫度因素及濕度因素上都沒有表現明顯的出規律性。一般認為昆蟲的種群數量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與本研究結果不同,但已有研究表明昆蟲只有在適溫區才會呈現溫度與種群數量的線性關系[8]。

3)對昆蟲種群數量時間動態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海拔草本層昆蟲群落數量大部分在9月達到高峰,地表層昆蟲群落得數量大部分在8月達到高峰期,所以昆蟲群落的數量并不都是在溫度較高的8月達到高峰。

4)本研究僅對一年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而生境對昆蟲群落分布及多樣性的影響需要多年連續調查研究,故所得結論難免有不妥之處,其調查分析結果只是一個初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丁梁斌,胡長效.徐州泉山自然保護區昆蟲群落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9):62-67.

[2] 張紅勇,楊寶生.興隆山自然保護區海拔高度與昆蟲種類分布關系初探[J]. 甘肅林業科技, 2005,31(3):25-26,46.

[3] 皮 兵,袁 巍,程寧南,等.海拔高度對壺瓶山昆蟲群落物種多樣性的影響[J].湖南林業科技,2006,33(6):57-59.

[4] 劉 曄,沈澤昊.長江三峽庫區昆蟲豐富度的海拔梯度格局[J].生態學報,2011,31(19):5663-5675.

[5] LAWTON J H, MACGARVIN M, HEADS P A. Effects of altitude on the abundance and species richness of insect herbivores on bracken[J].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1987,56(1):147-160.

[6] RAHBEK C. The elevational gradient of species richness: A uniform pattern[J]. Ecography,1995,18(2):200-205.

篇3

一、引言

與傳統旅游相比,生態旅游具有生態、環保等優點。自然保護區具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以及獨特的自然景觀,是進行生態旅游活動的理想場所。但如果開發和管理不當,就會對保護區生態環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甚至造成環境和資源危機。因此,保護區在開展生態旅游時,首先要意識到資源環境對于生態旅游的重要性,采取嚴格的措施,才能確生態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旅游活動對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雖然生態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態環境的保育,但不少地方也存在利用保護區優良生態環境為“旅游”服務的現象,這加劇了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沖突,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一)對植物的影響

火災是植物最大的威脅,會對植物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煙頭、野炊等均可能導致森林火災的發生。旅游設施的興建和游客踩踏除了會直接導致植物的死亡,還會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和群落的演替,造成植物種類減少、種群結構變化。另外,游客的采摘也會對植物造成傷害,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掠奪式的采摘往往會使這些物種瀕臨滅絕。同時,游客的進入還增加了外來物種入侵的危險。

(二)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游客的進入,打破了野生動物的正常生活規律,增加了它們的精神壓力,影響了它們的繁育,導致動物種類和數量不斷減少。比如在四川王朗自然保護區,曾經在河灘灌叢常見的鳥類、獸類以及爬行動物等,有些如今已難覓蹤跡,一些物種甚至開始向外遷徙逃離。游客的投喂,改變了動物的覓食習慣,降低了物種野外生存能力。還有一些不法之徒,在利益驅使下,大肆捕殺野生動物,對物種的生存構成了巨大威脅。

(三)對土壤的影響

旅游設施的興建和游客的踩踏會引起地表、土壤板結、水土流失、土壤貧瘠化。土壤環境的破壞,會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降低土壤動物數量和活力、打破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對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四)對水體的影響

水體污染主要來自于區內酒店、餐館等場所排放的廢水以及水上娛樂項目產生的尾氣、燃油排放和游客丟棄的生活垃圾,這些污染物極易造成水質的污染,威脅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由于水體清理難度大、自我修復速度慢,因此很多污染是永久的、不可逆的。

(五)對大氣的影響

大氣污染主要來自服務設施和車船的廢氣排放。煤氣和液化氣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煙塵;汽車所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鉛化合物;固體垃圾堆積產生的惡臭等,都會對保護區大氣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個別保護區甚至開設了野炊項目,這不僅增加了火災隱患,也對空氣造成了污染。

(六)對景觀的影響

一些保護區完全不顧保護區環境承載能力,大量興建旅游設施,破壞了保護區自然景觀和原始風貌。由于旅游道路的開發建設,人為形成了很多干擾廊道,造成了生境的破碎化,降低了保護效果。有些保護區甚至違規建設索道,大面積炸毀山體,嚴重破壞了區內自然景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環境損失。

三、對策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

建議盡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納入法制軌道。各級政府要出臺相關配套措施,加大執法力度,任何項目都要堅持先環評再建設。對環境破壞大的項目,要堅決禁止;對環境保護者要給予相應的政策、資金扶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二)嚴控游客數量,加強環境監測

在旅游開發前,應先對保護區環境承載力進行評估,并在運營過程中嚴控游客數量。應定期對保護區的環境進行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開發對保護區環境的破壞。

(三)加大環保宣傳,倡導文明出游

利用一切媒體手段,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生態旅游資源不可再生的教育,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同時,保護區要精心策劃旅游線路,在游客游覽過程中融入環保講解的內容,幫助游客樹立環保意識,保護區內生態環境。

(四)加強部門協調,深化綜合治理

要加強旅游、林業、環保、建設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建立部門聯系和信息通報制度,以便形成合力,增強監管力度。建議成立由林業部門牽頭、其它相關部門和相關專家共同組成的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機構,全面負責管理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環境保護和治理等工作。

四、結語

篇4

2009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雖未形成具有法律約束性的文本,但大會的召開傳達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各國政府必須重視氣候環境問題,敢于或不得不承擔起生態責任;另一是各國政府如何承擔生態責任,合理分擔碳減排義務。

中國政府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在大會宣布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降低40%~45%,同時也強調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更是頭等大事,發達國家應該帶頭且更多地承擔碳減排的義務。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表明:保護自然環境具有普世價值,對世界各國來說屬于基本道義,各國政府一律擔當碳減排的道德責任;但由于各國人民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異,碳排放的數量也有多有少,因而各國政府也須有區別地擔當碳減排的義務,忽視各國經濟發展狀況和對自然環境破壞程度的差異,要求各國政府平均承擔碳減排的責任也是不公道的。

這意味著,各國政府不僅必須擔當屬于基本道德義務的生態責任,還須將政府生態責任置于公平正義范圍內,在不同政府之間合理分配生態責任,以保證政府生態責任的公正性。政府生態責任本身只有保持公平公正性,各國政府才有可能產生保護自然環境的共同行動。

政府生態責任的不可推卸性及其有差別的擔當

當生的且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危機,并不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出現了問題,而是全球性的自然環境遭受了污染和破壞。生態危機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并不是威脅著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人群的生存安全,而是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安全。生態危機的這一全球性質,勢必要求全人類共同行動起來,承擔起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地球的道德責任。

由于全球分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由此,全人類對地球應當擔負的生態責任就內在地轉化為各國政府的責任。由于保護地球是不分膚色和人種的全人類的共同行動和責任,那么,這就決定了政府生態責任是屬于政府的一項基本責任,各國政府必須代表人民的意志履行保護自然環境的義務。即使是對自然環境污染和破壞較少的國家,也應該吸取發達國家的教訓,在走工業化道路的過程中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做到不污染、不破壞自然環境,合理而循環地利用自然資源,這一生態義務屬于底線的或最低限度的義務,也屬于自然法則或自然環境惡化而強制給政府的義務,各國政府不能以各種理由推卸這一義務,否則,我們生存于其中的地球就會面臨毀滅的危險。

但是,我們也要現實地看到,在國際社會中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是不一樣的,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的國民生活水平存在著巨大差異,國與國之間存在著富有和貧窮的差別。在此條件下,各國政府保護自然環境的能力就完全不同。對發達富有的國家來說,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用于保護自然環境可能并不困難,而對發展中的貧窮國家來說,拿出同樣數量的資金用于保護自然環境就會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甚至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和國民的福祉?;诖耍趶娬{各國政府應當擔當保護自然環境的基本義務時,還必須考慮各國政府保護自然環境的能力差別和現實可能性。如果不顧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別,不辨別破壞自然環境的主要責任人和國家,籠統地把污染和破壞自然環境的責任歸結為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或每一個國家,并要求各國政府承擔同等的生態責任,那么,政府生態責任反而會有失公允,導致其由道德性走向非道德性,并成為發達國家對非發達國家、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工具。也就是說,政府生態責任在必須承擔的基礎上還需要有區別地對待,遵循差異性正義原則,并根據現實情況和歷史狀況,在不同政府之間合理分配生態責任的大小和多少。政府生態責任屬于各國政府的基本義務,但又需要有差別的對待和擔當,政府生態責任是基本義務與差別原則的統一。

政府生態責任的正義原則

在不同政府之間合理分擔生態責任的大小,牽涉到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利益,由此就使環境保護的倫理義務演變成為一個不同政府之間的政治博弈,并由此引出如何公正地分配政府生態責任的問題。進而言之,對政府生態責任的承擔需要進行正義性考量,以確保政府生態責任的正當性。政府生態責任的正義性主要表現為兩個維度:一是承認的正義,即承認每個政府或每個國家的公民享有平等的環境權利;二是分配的正義,即依據權利與義務的公平交換原則公正地分配不同政府之間的生態責任。

政府生態責任的承認正義的內容是:各個國家不論經濟發展的快慢,是貧困還是富裕,在享有公共自然資源和環境權利方面一律平等。不能因為財大氣粗就占有或剝奪他人或他國政府的環境權利,也不能因為貧困或不富裕就少享有環境權利。地球上的公共空間和公共自然資源是屬于全人類的,每個人或每個國家政府都享有其中的一個份額,誰也不比誰多一個,誰也不比誰少一個。根據承認的正義原則,在不同政府之間分配生態責任時發達國家必須惠顧發展中國家,環境利益應該向發展中國家傾斜,幫助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并提供相應的資金和技術解決發展中國家的高能耗和污染問題。同時,發達國家還要給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和資源,允許發展中國家盡各種努力消除本國的貧困,不能以環境保護為由阻礙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剝奪發展中國家的公民享有應得的環境權利。因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貧富不均現象本身就已經昭示,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享有了更多的環境權益。如果追究歷史的話,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是因為它們通過殖民統治更多地侵占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權益。

政府生態責任的分配正義主張,一個國家政府負有多少環境義務,就享有多少環境權利;它享有多少環境權利,也就負有多少環境義務,在環境權利和環境義務之間實現公平的交換。具體到政府生態責任的合理分擔上,發達國家應該比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的生態責任,為保護我們的地球盡更多的義務。因為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并不是全人類的事情,而是發達國家的事情。發達國家在幾百年的工業化過程中嚴重污染、破壞了自然環境,這種污染和破壞經過歷史的逐步累計而最終超過了自然環境所能承受的極限,結果引發了溫室效應和生態危機。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中屬于晚近的事情,甚至很多發展中國家還沒有步入工業化道路。因此,發展中國家對生態危機的發生所應該擔負的責任幾乎微乎其微。就拿造成溫室效應的碳排放來說,發達國家從工業化開始至今的幾百年間,其碳排放的總量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而且,從目前碳排放的人均數量來說,發達國家人均碳排放量是發展中國家的幾倍、幾十倍,甚至有些發展中國家所排放的碳數量根本不會危及氣候的變化。生態危機的發生是自然環境不斷遭受污染和破壞的歷史累積的結果,它不屬于當下問題,而屬于歷史問題。

從對自然資源的占用和使用這一向度來分析,發達國家也同樣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消費了更多的自然資源,而發展中國家卻尚處在脫貧、解決溫飽或者僅僅步入小康的狀態。據有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的人口約占全世界總人口的20%,而消耗的自然資源卻占全世界總消耗量的80%。就某些自然資源而言,發達國家的消耗是發展中國家的幾十倍,甚至有的國家掠奪和占用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并把污染性的工業和垃圾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發達國家遠比發展中國家消耗了更多的自然資源,理應分擔更多的生態責任。即各國政府在分擔生態責任時也要遵循差異性公平原則,享受了更多的環境權利和環境權益者,應當為保護自然環境盡更多的義務;環境受害者或享有較少環境權利者,應當承擔較少的生態責任,使它們能夠有經濟實力更好地發展本國的經濟,提高本國國民的福祉。如果在分配政府生態責任時不遵循差異性公平原則,不辨別造成生態危機的主要責任人而一味強調全人類要對自然環境負責任,那就綁架和劫持了發展中國家,即發達國家破壞自然環境,卻讓發展中國家買單;發達國家在消費自然資源中受益,卻讓發展中國家受害。如果這樣,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極其不正義的。

篇5

關鍵詞:歷史文化;整體保護;自然環境;蓮花山

Abstract:Embarks from the historical culture whole protection idea, divides the near modern history cultur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to the monomer to the block, the block to the cities,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s three times. Take“the Guangzhou Panyu area Lianhua history culture protectorate plan”as the example, the discussion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ion idea and the method practice application.

Key words:historical culture;whole protection;natural environment;lianhua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10-47(4)

引言

歷史文化保護區,是指經國家有關部門、省、市、縣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的文物古跡比較集中,能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鎮、村、建筑群等。對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思路,大體經歷了從文物古跡本身的“博物館”式的保護、歷史街區或地段的協調保護、歷史城鎮與周邊地區自然環境的整體保護三個階段。本文以廣州市番禺區蓮花山歷史文化保護區規劃為例,探討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整體保護的理念與方法,認為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整體保護理念可以為我國其他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提供新的思路。

1 歷史文化整體保護的理念與方法

從歷史文化整體保護的理念來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由文物建筑向歷史地段、街區不斷拓展,保護與城市規劃開始走向結合;對歷史環境越來越強調和保護范圍的日益擴大:從單體到街區,由街區又擴大到城鎮。又進而兼及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遺產區域(heritage area)”(李偉,2004)。由此可見,整體保護理念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單體到街區時期、街區到城鎮時期、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的整體保護時期。

1.1 單體到街區時期

1933年,《雅典》提出保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地區”,對“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均應妥為保存,不可加以破壞”,強調對文物建筑的保護。1962年法國率先頒布了保護歷史地段的《馬爾羅法令》,又稱《歷史街區保護法令》。歷史地段,尤其是歷史街區的性質和文物建筑有所不同,保護的原則方法也起了相應的變化,意味著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涉及物質實體環境,還進一步包含了人文環境,使之同城市社會經濟生活的關系更加緊密。1964年,《威尼斯》擴大了文物古跡的概念,提出保護“不僅包括單個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夠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 從《雅典》到《威尼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完成了從文物建筑單體的保護到歷史街區保護的過渡。

1.2 街區到城鎮時期

1976年,《內羅畢建議》指出歷史地段的保護包括“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老村莊,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跡群”等廣泛內容,維持歷史或傳統地區及環境,并使它們重新獲得活力。擴展了歷史地段的范圍,提出了歷史城鎮的概念。從《威尼斯》到《內羅畢建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完成了從歷史街區的保護到歷史城鎮整體保護的轉變。

1.3 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整體保護時期

1968年,“世界遺產保護”白宮會議,開始重視自然和文化保護相結合,呼吁保護世界的自然風景區和文化遺產,這是公開發表的官方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合二為一的最早聲音之一。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正式把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一起作為具有普遍價值的遺產加以保護。1987年,《華盛頓》在總結《威尼斯》二十多年來各國環境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基礎上,確定了歷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圍的歷史城鎮、城區的保護意義與作用、保護原則與方法等,提出“一切城市,社區,不論是長期逐漸發展起來的,還是有意創建的,都是歷史上各種各樣的社會的表現。所涉及的歷史地區,不論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鎮以及歷史中心或居住區,及其自然、人工的環境”。在歷史文化整體保護方面,我國起步較晚。2007年,國務院頒布《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提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應當整體保護,保持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明確了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環境的整體保護理念,為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規劃編制、實施管理提供了法定依據。

篇6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綠色會計;關系;問題;措施

一、可持續發展與綠色會計的關系

1.可持續發展是綠色會計的前提和理論基礎

(1)可持續發展決定綠色會計的目標體系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綠色會計的目標體系由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決定。而綠色會計的目標體系包含了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其中,綠色會計的基本目標是以自然環境和大自然的物質循環規律為基礎,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用會計的方法核算和監督社會、自然環境資源,最終合理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協調并改善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促進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會計的具體目標是以基本目標為基礎,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企業與自然環境發展的具體有關資料。

(2)可持續發展決定綠色會計原則

為了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相適應,綠色會計原則需要在傳統會計原則的基礎上進行調整與改進。綠色會計原則中所包含的客觀性、及時性原則的內容與傳統會計原則的內容基本相同;而重要性原則的內容則與傳統會計有所區別,其主要指的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按重要性有序排列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以及資源等因素,進而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相關的會計資料;此外,還應明確一些特有的原則,如社會性原則、政策性原則等。

(3)可持續發展決定綠色會計基本假設

綠色會計的基本假設主要有三個:會計主體、可持續發展以及貨幣計量。綠色會計的會計主體主要指的是會計主體的經濟行為。通過核算與監督會計主體的經濟行為所產生的環境收益以及環境成本,從而達到促進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綠色會計的可持續發展假設,是指社會資源、自然資源良好,資源可以永續利用,經濟、社會、自然可持續發展。而綠色會計的貨幣計量,則和傳統會計的貨幣計量假設一樣,綠色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以貨幣進行計量。

(4)可持續發展決定綠色會計要素

為了達到與可持續發展戰略一致的目標,綠色會計的會計要素需要在傳統會計要素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完善,并且與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相呼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對會計主體進行核算與監督,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綠色會計支持、促進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人類需要從自然環境中取得資源進行發展,同時也會產生廢棄物、污染物,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因此,對于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我們不能只是從自然中索取,也需要采取措施來保護自然環境。企業在謀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從長遠的角度考慮,也需要考慮自然環境的可持續問題。企業因自然環境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大小、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嚴重與否、以及保護自然環境所進行的投資多少,都可以通過綠色會計進行準確、及時的計量。只有精準核算自然環境效益和自然環境成本,才能真正地把會計“綠色”化,以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會計存在的問題

1.綠色會計相關理論尚不成熟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綠色會計的相關理論還是不成熟的:首先,綠色會計理論的研究不夠深入。目前,我國綠色會計理論研究者忽視了對實用性綠色會計理論的研究,從而導致了綠色會計在我國具體的實踐應用中缺乏理論基礎;其次,綠色會計信息的披露方式不規范。我國綠色會計的相關理論結構與法律體系都還不完善,由此導致綠色會計的具體信息披露方式缺乏統一,并且在披露時還存在不主動或者披露內容不全面等問題。

2.綠色會計的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

我國的會計制度主要是國務院財政部根據《會計法》制定的關于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以及會計工作管理的準則、制度、辦法等。但是,關于企業所涉及的社會、自然環境問題,財政部所制定的法規很少涉及;即使有些法律法規涉及了企業的社會、自然環境問題,但也只是限于理論層次,可操作性不高。這些都導致企業在具體的綠色會計計量、確認方面缺乏統一的準則。目前,我國綠色會計的監督體系也不是很健全。綠色會計是通過核算與監督會計主體的經濟行為所產生的環境收益以及環境成本,從而達到促進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督審計組織,企業所披露的綠色會計信息的內容與質量不能得到有效的監督,也很難對其進行評價。

3.政府和企業等對綠色會計尚不夠重視

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當前的經濟雖然在高速發展,但很大程度上是在過度索取自然資源和破壞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公眾沒有形成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家園的認知,人們對于自然環境以及自然資源的保護意識還是較差的;政府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力度以及重視度也有待加強和提高;社會環保意識的缺失給企業帶來了以破壞自然、浪費資源為代價,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機會。由于企業最終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他們對于環境保護的態度也是不積極的。在環境保護與企業自身發展之間,大多數企業更側重于破壞自然環境來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

4.綠色會計相關專業人才稀缺

綠色會計是發展時間較短的新型學科,它是會計、管理、成本、經濟、環境保護等多個學科交互融合而成,因此,綠色會計的從業人員需要較高的專業技能素質。目前,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素質也大多數僅限于傳統會計。另外,我國高校也尚未開設與綠色會計有關的專業課程,由此缺少了綠色會計相關人才輸出的途徑。

三、推行綠色會計的措施

1.推動綠色會計理論發展與創新

首先,實用性綠色會計理論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加強。目前,我國學者多是側重研究理論性較強的綠色會計理論,只有加強研究實用性理論,才能推動綠色會計的應用與發展。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綠色會計信息、環境檢測報告等使用者偏好進行研究,以便為綠色會計準則制度建設提供相應的信息數據支持。其次,綠色會計信息的披露方式需要規范化?,F階段,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愈加激烈。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和監督企業對環境的影響,推行綠色會計,加強企業綠色會計信息披露內容的質量,規范他們披露的行為是必然途徑。

2.建立與完善綠色會計制度

建立完善綠色會計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環境資源保護立法。作為會計學分支的綠色會計,應當在《會計法》中有相關的法律規定,國務院財政部也應根據《會計法》制定綠色會計具體的準則、制度、辦法等;環境法也需要增加完善與綠色會計有關的法律法規,并且加大力度對于企業和個人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相關處罰。只有在法律上確定綠色會計的地位,才能促進其在我國快速的推行與發展。建立環境審計制度,強化對綠色會計再監督。國家有關部門以及會計師事務所需要對企業的綠色會計信息進行嚴格的監督與審計,并且加強企業自身的綠色會計監督職能。只有從內外同時監督,才能保證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應負擔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責任,進而保證綠色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斷完善,逐漸滿足社會公眾對綠色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

3.加強教育,增強國民的環保意識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理念進行廣泛的宣傳,加強對社會公眾的環保教育,向企業普及綠色會計知識,得到國家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使綠色會計逐步被公眾、企業和政府理解與接受。同時,在企業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之間,企業也要改變傳統觀念,樹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觀念。

4.加強綠色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

為了推動綠色會計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全面、具體地培訓會計從業人員的綠色會計知識。我國高校也應當開設與綠色會計有關的專業課程,旨在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學生環保意識,培養綠色會計專業人才,為國家綠色會計的研究與發展增加力量。

參考文獻:

[1]金瑩.基于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綠色會計新探[J].財會研究,2010(23).

[2]周守華,陶春華.環境會計:理論綜述與啟示[J].會計研究,2012(2).

[3]劉道旭.綠色會計與可持續發展初探[J].商業會計,2011(12).

篇7

一、人和環境的關系

什么是環境?所謂環境,是指人類和生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它是指周圍事物的情況。人類環境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

一是指自然環境。它是由巖石、土壤、水、空氣、陽光、動物、植物等各種自然要素組成的綜合體,自然環境是人類和其他一切生物體賴以生存、發展的植物基礎。一切生命物質時刻不能脫離環境,只能在一定的環境下生活。人類的進化發展,與自然環境的變遷是緊密相關的。

二是社會環境。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所創造的人工環境,叫社會環境。比如城鎮、工礦區、農場、療養地、風景游覽區,等等。

廣義的地理環境,是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共同組成的。人類和環境息息相關。為了維持生存,人類從環境里索取物質和能量,同時又向環境輸出廢物。人類和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縱觀幾百萬年人類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人類對自然的影響程度和改造能力,千百年來,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建立了豐功偉績。人類從開墾荒地、采伐森林和興修水利,到開采礦藏、興建城市、發展工業,創造出大量的物質財富和光輝燦爛的文化。

我國的孟軻是環境保護理論的鼻祖。早在二千三百多年前,他回答梁慧王問政時曾說:“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北彼沃祆浣忉尀椤斑す潗垧B”“天地自然之利”。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要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保護國家資源。孟軻認為,只有這樣老百姓才會安居樂業,才能使后代賴以繁衍生息,才能使國家不斷發展壯大,既“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人類作用于環境,環境對人類又有反饋作用。在正常情況下,環境具有調節和自凈能力。由于人類向自然所取得物質和排放到環境中的廢物都與日俱增,已達到大自然無法容忍的程度。當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遭到破壞,超過自然本身的調節和自凈能力的限度,達到致害的程度時,就產生了環境問題。

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

引起環境的問題很多,可分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兩大類。自然原因主要是指自然界發生變遷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作用,或者是自然環境中本來就存在的對人類和生物有害的因素,例如火山爆發、地震、臺風、海嘯、水旱災害、地方病等災害。人們一般把這類破壞作用稱為原生環境問題或第一環境問題。人為原因主要是指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比如盲目開發資源所引起的環境退化、工業三廢對環境的污染、城市人口膨脹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等。人為原因造成的環境問題又叫次生環境問題或第二環境問題。

現在,隨著工業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人口的過快增長,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

據聯合國兩市基農業組織統計,地球上每分鐘有20公傾森林被破壞掉。從1950年到現在,全世界的森林面積一減少了一半。土壤的侵蝕日趨嚴重,世界耕地不斷退化。全世界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達250億噸,大大降低了土壤的生產能力。從70年代至今,地球上每年因沙漠化而喪失的土壤,由2000萬公頃增加到2100萬公頃。有35℅的世界陸地受到了沙漠化的威脅。目前,非洲有30多個國家遭受到了旱災,有幾億人面臨饑餓和餓死。 轉貼于

幾千年來,沙漠化使我國被吞沒的良田沃土達12 萬平方公里,半個世紀以來,它又以平均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蠶食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使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我國有13個省、區的200多個縣、市、旗的5000萬人口受到沙漠化的影響。我國的沙漠化面積已達到132萬多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積的13.8℅.我國的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每年因大氣、水、固體廢物等污染釀成的經濟損失達700億元,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污染排放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當前,環境問題已引起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不安和關注,普遍加強了對環境的管理。進了憲法。保護環境已成為我國的國策。中學地理課是闡述人與地理環境系的學科,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要在教學中加強環境保護。

三、搞好環境教育的措施

環境學是一門涉及到自然科學與社會各部門的綜合性學科。在中小學開展這一科目困難很大,目前只能把環境保護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各門相關的課程中去,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現行的教材中一些和環境保護相關的內容,沒有從環境的角度去闡述、深化,指導思想不夠明確。

筆者認為,中學地理課搞好環境教育的方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備課是要注意發掘教材中直接與間接環境教育有關的內容。教師要講清楚自然環境的概念,還要講解這些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讓學生對防止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使環境朝著有利于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向發展,有一個初步認識和了解。學生更具體地理解人類活動同地理環境的關系,明白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意義。地理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建立起較全面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

比如,蝙蝠是撲捉蚊子的能手,在英國它已瀕臨滅絕的邊緣。為了保持生態平衡,英國通過了一項法律,禁止撲殺蝙蝠,保護蝙蝠巢穴。違者罰款1000英鎊。這就是有名的蝙蝠法律。當今之世,各國都在采取種種措施,限制人們對環境的破壞,然而人們依舊以傳統的“消費心理”對環境,保護環境的法律往往效果不佳。

講述《高中地理》生態平衡破壞時,可結合學校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如歷史上的定西的區,森林、草原廣布,土地肥沃,自然環境優越,為畜牧業發達的《膏腴之地》。由于人為的原因,在二三百年前,森林、草原的破壞達到了災難性的程度,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系統失調,林草變荒漠,長期干旱多災,三料俱缺,人們生活貧困。晚清時就已“隴中苦天下”了,定西地區成了甘肅最困難的地方。用這樣的資料來說明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所造成的惡果,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是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

篇8

由于現代經營活動客觀存在著內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的矛盾,而自然環境中的許多要素,如空氣、水體、綠地、森林等又不能分割使用和等價交換。因此,為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有權也有義務用收取環境保護費的方式,抑制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加強自然環境的再生機能和保證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

環境保護費是指政府為了維護、治理和保護人類社會的自然環境而對有污染、損害、侵蝕環境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所取的費用。

(來源:文章屋網 )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粉嫩高清AV |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 欧美啊v手机在线观看 | 日本字幕有码中文字幕 | 永久免费国产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