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與傳統文化8篇

時間:2023-10-11 09:58:1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色彩與傳統文化,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色彩與傳統文化

篇1

關鍵字:紅與黑 色彩審美

色彩是一種自然現象與客觀存在。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民族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色彩審美觀念,給色彩賦予不同的文化與內涵。

紅色被譽為中國的“國色”有著一個好聽的名字“中國紅”。“中國紅”這樣的字樣無疑貫穿了它獨具特色的民族性。中國色彩的民族性還表現在對黑色的崇拜。紅與黑這一明一暗,一陰一陽的顏色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常常被置在一起。他們是光明和黑暗的象征,是生命與死亡的象征,又是喜慶和晦氣的象征……它們順應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起彼伏。遠古人類在原始活動中都產生紅色與黑色的崇拜,這不是一個偶然。在史前時期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的墓中都發現過在尸體的周圍撒有紅色赤鐵礦粉末;許多壁畫都是用紅色來描繪在黑暗洞穴中。這些除了對色彩的感受以外還具有巫術和原始圖騰的意義。

首先,從色彩的物理性及色彩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反應看“紅”與“黑

紅色是可見光普中波長最長的顏色,普通人是無法看到波長長過紅色的射線。 紅色是所有色彩中對視覺感覺最強烈和最有生氣的色彩,色彩的直接心理效應來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對人的生理發生的直接影響。心理學家做過許多實驗發現,在紅色環境中,人的脈搏加快,血壓有所升高,情緒興奮沖動。

黑色可以定義為沒有任何可見光進入視覺范圍。顏料如果吸收光譜內的所有可見光,不反射任何顏色的光,人眼的感覺就是黑色的。盡管在物理上黑是人眼不受光的情形,但在心理上許多人卻認為不受光只是沒有感覺,而黑確實是一種感覺。紅色和黑色在史前的人類活動中作為主要色彩出現的,這是出于本能。除了物理性以外從人類的色彩觀念來說,它與特定的社會生活條件下的心理感受的不斷強化有關,與人類文化密不可分。

第二,從人類活動的角度看“紅”與“黑”的地位

“紅”與“黑”源于太陽的東升西落,日月交替,黑暗與寒冷的恐懼,火焰的溫暖,茹毛飲血的感受。它是太陽、火焰、血液的象征。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中最重要的藝術形式。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胚上用天然的氧化鐵和氧化錳做顏料進行描繪,多以黑色、紅色為主,再經過窯在攝氏一千多度的高溫中燒制后,于橙紅色的胎低上形成黑紅白等圖案的一種陶器。“無論施依或彩繪也都是從紅色開始的,隨后才是黑色和白色,這不是什么偶然的巧合。人們想盡方法去追求的這些色彩,正體現一個民族在原始文化發端時對色彩的審美觀念。”比如仰韶文化及后繼的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主要有“黑繪紅陶”、“紅、黑兩色彩陶”與“紅、黑、白三色彩陶”。陶胎有以紅為主的,也有以灰、黑為主的。”“女媧采五彩石補天可見這是一種對天的交往,陶器就是祭天的禮器,繪陶的顏料是礦物給陶器繪彩,不就是用源于石的顏料,成為一種巫術觀點的圖畫去與天交往,從而達到特定的現實目的,補天無非是要求轉變天象的一種行為。彩陶的發明,既是一種新的通天手段的出現,是對自然(天)的一種征服,又是一種能制造彩陶的新人的發現,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就改變了自身的自然(造人)”在這里紅色與黑色同樣用來祭天的“也就是說,紅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賦予了人類(社會)所獨有的符號象征的觀念含義?”。

商代的文化中占卜最為重要,無論大小事都要進行占卜,因為這不僅決定著人的生死禍福,而且決定著整個宇宙的兇吉運轉,中國人的墨色文化心理,是源于原始宗教時期的龜崇拜,由于對龜所代表的神意不僅決定著人的生死禍福,而且決定著整個宇宙的兇吉運轉,所以他在人的心中成為最高的權利象征,由于生物常識我們都知道,一般龜越老它的顏色就越呈現為玄黑色,這樣一來龜崇拜轉化到色彩觀念上,就衍化出玄黑色崇拜了。甲骨文中對紅與黑就有這樣的記載:“癸丑卜,嗄貞,左赤色……”(《合集》29418)赤馬,赤色的馬,與后代所說的紅馬意義相同或相近,則赤表示紅色。

“丁丑卜,妣庚史,唯黑牛其用。”

“……卜,小乙卯,唯幽牛,王受。”(《屯南》763)幽牛,幽色之牛。《國語楚語上》“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韋昭注“幽,也。”也可以用作黝,表示黑色。

漢以及漢以前是以五色為主,但不是平均對待,而是以黑紅調為主。據記載,“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鋸修之跡,流漆墨其上,輸之于宮以為食器。……舜禪天下而傳之于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秦統一六國之后,易服色與旗色為黑。王國維的《胡服考》中說“漢代尚赤”,這不僅是因為黑紅兩色具有較為穩定的物理、化學性以外,更多的是人們觀念上的原因。“直到魏晉時期佛家美術的傳入改變了黑紅基調。”尚墨的趨勢自此一直發展,影響了后來人們對色彩的認識和利用。可見紅與黑在中國色彩發展中的顯著地位是經過長期審美心理積淀而形成的。

這種對“紅”與“黑”的偏愛,變成了我國根深蒂固的的傳統。

第三,從中國傳統文化分析“紅”與“黑”的審美

“紅”與“黑”是一對強烈的對比色,同時也是一種相生相克的文化。由此形成了特有的色彩宇宙觀,與表現宗教、神話的色彩象征主義相對立,這些和中國人的宇宙觀密切相關。春秋時期出現了更具普遍社會意識內涵,即納入“陰陽五行說”哲學軌道的“五色觀”。

殷人崇拜萬物有靈。《周禮 月令》有“大饗遍祭五帝”的記錄。五方指東南西北中的方向。也就是說有祭拜方向。色彩與方向相對應也有著對色彩的祭拜。五行組成世界的物質是金木水火土。

《尚書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逸周書》:“五行:一,黑位水;二,赤為火;三,蒼位木;四,白位金;五,黃位土。”于是色彩就跟五行相連構成宇宙的基本元素。

五行相生相勝也就是五行相鄰的要素是相互生成的相隔的要素是相互克制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勝: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色彩上就有相對應的相生相勝關系。白生黑,黑生青,青生赤,赤生黃,黃生白。黑勝赤,青勝黃,赤勝白,黃勝黑。

《周禮》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相次是互為對比的意思。紅與黑分別代表南方和北方,“天玄地黃”,“玄”即黑。天的色彩為黑,四方中最神圣的北方也是黑色,由于五行相生相勝的關系顏色相生相勝出相應的間色。紅與黑都屬于正色因此它們都屬于尊貴的顏色。

《荀子.法行》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故雖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這種將自然事物比擬人的道德,是自然特征的人格化、道德化,就是“比德”。古人人比德于自然,對自然物的審美觀,首先是從人自身的倫理道德社會觀念出發的,就意味自然美的本質是自然物所象征、比擬的社會美。社會美不是自然物固有的,而是人的觀念賦予的。儒家色彩觀中色彩的美,是色彩暗示了人的美德,色彩表現的不同人所具有的不同品格。儒家這種類比的思維方式在中國色彩觀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言《》已矣。”( 八佾篇第三)孔子的意思是在布帛上施加繪彩,應在布帛織出之后,他是以此來比喻“禮后”的,他認為仁是禮節儀式的思想內容,禮節是人的外在表現,首先要注重仁德。儒家尚禮關乎色彩在人間的倫理性。孔子主張“尊王攘夷”,主張尊敬最高的統治階級,所以顏色在儒家思想中也含有很強的階級觀念點。紅色是中國色彩體系中與黑色同等重要的顏色。《禮記》中記載:“天子丹,諸侯黑,大夫蒼,士黃。” “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鄉黨篇第十)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陽貨篇第十七)朱:大紅色是正色。古代以五色青赤黃白黑為正色,其他為間色,紫不是正色。正色為尊,間色為卑,上下尊卑,官位等級都要選配相應的色彩,不同場合所穿的衣服的顏色都是相對應得。這里黑與紅都同為正色。色彩已經被周人納入了“禮”的范疇。“天子龍袞,諸侯黼,大夫, 士玄衣熏裳。”《禮記正禮》.

孔子講中庸“中庸之為德也,其志矣乎。”――“和為貴。”孔子的中庸不是平庸也不是沒有態度,而是一種高度的和諧。在色彩上他強調的也是一種和諧不會去強調某一種顏色,而這種和諧來至合乎“禮”的規定。

老子主張的是“無為而無不為”。一切都蘊含在自然之中,一切順應著自然的發展。追求的是“道法自然”。其色彩觀是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凈之美。道家。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任繼愈說“玄”即深黑色。是生五色的“母色”,老子曾提到“五色令人目盲”,莊子也提出了“五色亂目,使人目不明”在五行說中“紅”與“黑”代表的是不同的方位;儒家的“紅”與“黑”是帶有“禮”的社會美;道家崇尚的是“黑”。這里的“黑”并非我們物理學所表現的黑白元素的“黑”。老子哲學中所說的“黑”是要超越所有的界限而達到一個無限的時空。是個體精神同大自然精神的契合。是哲學中的 “虛空”“無”,這也正是符合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黑”色最后演變成了中國繪畫中的“墨色思想”。中國人的色彩觀對中國文人畫的色彩美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人畫崇尚水墨,這與中國人自古對墨的文化崇拜有關。老子說:水墨不加修飾地近于玄化的“母色”,所以黑色中又蘊含五色。在中國文人畫中墨分五色只有墨的濃淡,這是藝術家對生活、自然的認識和理解后對色彩的深化與提煉。但這里的濃淡不是像西畫那樣表現的是客觀的光陰,而是蘊含著萬物與萬物的光彩。墨,色相樸素而簡單但層次又是豐富的顏色,它已經超越了事物本身進入神秘的境界,它是哲學的選擇,水墨畫作為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它的表現形式和審美意識,極大地影響中國藝術的發展。紅色在中國水墨畫中與黑色同等重要,一幅完整的水墨畫最終也缺不了那枚紅色的印章。那一抹紅是給變化無窮的水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是色彩上的對比,同時也是虛實的對比,增色不少。一同成為中國的 “國粹”。深受人民喜愛的老藝術家齊白石老年開創的“紅花墨葉”一派正是基于這紅與黑的鮮明對比。黑與紅兩色并置所產生的莊重穩定的色彩效果已被充分認識,紅色一直與黑色相伴, 在中國的習俗中逢喜事或每年的春節每家每戶都會貼上紅底黑字的春年,以表示吉祥、喜慶。基于這些因素中國人對紅與黑的偏愛遍及到每個國人的心中。

參考文獻:

[1]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問題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2]王文娟.色墨韻章中國畫色彩的文化探源 [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5

[3]張法.中國藝術:歷程與精神[M]. 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54

[4]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7

篇2

關鍵詞:中國畫;隨類附彩;色彩;水墨

關于中國畫色彩問題,主要是針對中國傳統的水墨畫而言,再具體1點說,就是圍繞自唐代以后形成并逐漸形成為中國畫主流的文人畫樣式,也即所謂“墨分五色”的色彩命題,當然其中也涉及到“固有色”的觀念。重點之所以放到前者,因為傳統中國畫的1些觀念“山水居首”,“水墨為上”表明作為水墨畫的墨分五色已發展為成熟的色彩系統。

中國水墨畫色彩系統的形成,有1個歷史發展和演進的過程,不了解這個過程,就不可能正確了解中國畫色彩的特點,他的獨特的審美追求和表現規律,就會像有些論者那樣輕率地指責中國畫的色彩不夠豐富和缺乏視覺沖擊力,他們喜用西洋繪畫的色彩傳統和成就,在不經意中貶低我國傳統繪畫色彩語言的價值,這種割裂傳統的認識和價值取向。不利于中國繪畫事業的革新與發展。

當然,不了解這樣1個歷史過程,我們也不可能冷靜地全面地認識我國傳統中國畫色彩語言的真實面貌,就會忽視傳統繪畫色彩語言特定的歷史內容,1旦陷于固步自封的境地。背離了歷史審視的目光,也會失去不斷革新不斷進取的銳氣和方向。同樣,會阻礙中國畫的發展和提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中國畫又叫丹青,可見,中國畫本來是重色彩的。遠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已有相當復雜的色彩:春秋戰國和西漢色彩斑駁的帛畫;遼陽棒臺子漢魏墓壁畫《車騎圖》,有朱,赤。黃,綠,白,赭,黑,墨等幾色,五彩繽紛;隋代展子虔勾勒重彩青綠山水《游春圖》;唐代大小李將軍的山水金碧輝煌:五代黃筌花鳥鮮艷奪目等,舉不勝舉的歷代名作就是明證,傳統中國畫的1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就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了異常豐富的色彩系統,明代楊慎曾經概括指出了“畫家有七十2色”,而這個系統在宋代之前就是建立在“固有色”基礎之上的,我們不能無視這個歷史事實,進而無端抹煞傳統中國畫色彩語言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其次,時至宋元,水墨畫的崛起并逐漸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它并沒有終止對于繪畫色彩語言的追求和更新。并沒有中斷我國繪畫色彩運用的傳統,而是在新的表現技巧的形成過程中,對傳統的中國的色彩語言進行了大膽的革新,這種革新導致了傳統中國畫色彩系統的形成,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充實,錘煉為1種高度精粹的獨特的色彩系統,這種高度精粹的獨特的色彩系統,是以墨白這兩種最基本,最重要的色彩為主要載體,通過水與墨不同量的融合于宣紙上得滲化,產生黑,白,灰豐富的層次,表現了色彩無窮的變化,如果用今天的色彩構成學中的“蒙賽爾色立體”去剖析這種變幻,它反映在黑白兩極之間的縱軸之上,是色彩明度的變化,與橫向的色相和純度的變化并無直接的聯系。但正因為此,從自然物象抽取,概括出來的不是模擬自然色彩的黑白關系,卻似乎更能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更具有表現性,從而達到以虛當實,虛實相生。不似之似的藝術效果。

從以黑白為主的中國水墨畫色彩系統的形成和變化看,這種新的色彩系統,新的色彩觀是淵源有自的,它不中斷傳統,不反叛傳統,而是執著于新的追求,新的突破,這種突破主要表現為對“固有色”的超越。

中國畫之用色比較注重主觀性,自有其歷史文化和哲學土壤,先秦的儒學,用理性精神解釋傳統“禮樂”,將理性引向現實的日常生活,倫理情感及政治觀念之中,在色彩的認知上,則表現為對客觀存在的色彩的主觀性格予以肯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徇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在縑帛上施加彩繪的美麗女子之形象,之所以美,是因為這個形象統1在素色之中,以此比喻“禮后”。認為仁是禮節儀式的思想內容,禮節儀式是仁的外在表現,即強調外在的表現形式必須從屬于內在的思想觀念,重視的是正常情感的感受與理念的結合,而不是認識模擬功能,把中國畫對色彩的處理引向帶有主觀性的表現軌道,在理論上則演化為謝赫“六法”中的“隨類附彩”說。

“隨類附彩”主張作畫要表現物的屬性,即物的固有色,而不去模仿物的現象即所謂環境色,這1特點,要求畫家必須對豐富的客觀色彩世界加以高度的概括處理,而這1過程本身就為主觀心靈活動1審美選擇賦予了較大的空間。“炎緋寒碧,暖日涼星”而“水色:春綠。夏碧,秋青。冬黑”。在中國畫家看來,如果用綠色表現冬天的水(并非冬水不含綠色),那是難以吻合冷,寂靜的冬之情調。這里的色彩屬性(固有色)所體現的冷暖關系,已經通過心靈感應的過濾概括出來。李思訓父子的青綠山水,工整細潤。縝密而富麗的設色;張萱,周P的仕女圖卷,輕簡的衣裳,柔麗的色調:黃筌的工筆畫鳥,幾不見墨跡的五彩調子;范寬的雪景重林。云煙慘淡,風月陰霽之狀。宋元之前,中國畫豐富的色彩世界,無不通過對“固有色”的總體感覺的把握來表現“心”的世界。

對“固有色”的突破正是在唐代工筆重彩發展至成熟階段水墨畫出現之時,可謂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山水。花鳥畫在這1時期的興起更助長了水墨的濫觴。此后,水墨畫則1發成為中國畫樣式的主流。盡管元代前后出現了淺絳形式,色與墨又融合在1起,但這種融合是水墨(不是墨線)與色彩的交融,并仍以墨為主,色為輔。“右丞云:‘水墨圍上’,誠然。操筆時不可作水墨刷色想,直至了局墨韻既足。則刷色不妨。”淺絳的問世,雖使中國水墨畫更為豐富,為墨這1極色增添了別樣的光彩,但依然是以墨為主調的。以墨代色,墨分五色的發現,是對色彩論看似離題卻也是驚人的創造。“墨分五色”這1高度精粹的色彩觀的形成有著深刻而復雜的歷史原因,概括起來講,主要有3大方面的因素。

其1,“墨分五色”的色彩追求。與道家追求與自然同趣的至大至美的藝術觀是1脈相承的。既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我們很自然的看到道家對色彩的去取,是擯棄人為的“無色”。所謂“五色令人目盲”,因而面向對自然本質的追求。他們認為人為的色彩追求是不足取的,因為追求人為的色彩就會破壞自然固有的“全美”。這種面向自然本質的精神。與以后中國畫色彩演變之間。存在著非常內在的關聯。用“墨分五色”的這種超主觀的色彩觀去突破“固有色”的主觀色彩觀,實際憑籍的真是道家的藝術哲學。作為道家最基本的思想的“道”。其本質是“無”是“虛”,而又表現為“有”為“實”,這種有無相生,虛實相成的藝術哲學對中國藝術(當然包括中國繪畫的色彩追求)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這1色彩觀與禪宗的人生哲學與文人審美興趣也逐漸趨向1致。禪宗追求以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與文人畫家自然淡泊,情境高雅的生活情趣融為1體,清幽,閑靜的審美情趣也逐步形成。自然適意,不加修飾,渾然天成,平淡幽遠的閑適之情成為他們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而水墨色調那單純,樸素,清雅。

渾然天成的美學性格成為最適合于文人畫家審美興趣的技法手段。

其2,工筆畫是以勾線填色的形式來表現物象的,這種方法與寫實主義西畫的區分,就在于形和色是兩個不同層面上的既分離又關聯的形式要素,簡而言之,西畫的形與色是相互融合,形是用色來體現的,而中國工筆畫的形是用墨線輪廓來表現,色則是在這墨線輪廓之中的形象的固有色。這種表現形式發展到唐代已相當成熟,墨線與色彩的各自發展,勢必要以侵入對方的領域為前提。用金線勾勒的金碧山水畫,以明暗層次為主要特色的陸探微和黃筌的畫作,可以說是用色人形,而水墨畫的出現則是以墨線的擴展向色彩方面逼近。宋朝時期,出現院體畫和文人畫相互對峙的局面也并非偶然,這是中國畫樣式自身發展的1個必然結果。另外。中國畫傳統強調的不是對象實體,而是主觀情感所表現的氣勢和韻律,這種生動的氣韻主要是通過墨線的“形”來表現的,像“曹衣出水”,“吳帶當風”,“春蠶吐絲”,“風雷電馳”這樣優美的詞匯,都是用來描繪墨線藝術的獨特風格及特殊韻味的。可以說工筆畫樣式發展的日趨成熟,也是墨線擴展為“墨分五色”的水墨畫藝術的又1內在成因。

其3,我們還要注意水墨畫及其色彩系統形成的時代和文化背景。從整體上看。唐代之后的審美追求。逐漸從儒家政教懷抱的束縛下掙脫而出,朝著追求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的方向發展。于是以1種反對矯揉造作,追求自然平淡,質樸無華的情趣韻味,去表現那種超塵脫俗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便成了時代的審美風尚。因此,有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耐人尋味無窮的優美詩句;有了蘇軾的“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臨”的審美主張;也有了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的文人水墨畫。

此外,毛筆,墨與生宣紙質的相互磨合為“墨分五色”的審美理想的實現又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即特殊的繪畫材料。進而構成了特殊的繪畫語言。

通過上述3個相關因素的分析可知:中國水墨畫的形成和發展,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悠久的文化哲學內涵。從“固有色”到“墨分五色”的演變中,我們看到傳統中國畫色彩語言系統既有其高度概括,高度濃縮的主觀色彩的藝術特色,要大膽肯定和發揚這種審美方法的優良傳統。重表現重主觀情感意志的傳統審美特點,決定了傳統中國畫的色彩追求,不像西方寫實主義繪畫那樣刻意追求物體的環境色,重在客觀物象的再現,這1點,就連西方畫家也認識到了,后期印象派的變革便是明證,我們似乎沒有理由菲薄自己。

篇3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交流日益頻繁交流工具一語言也越來受到重視。作為語言獲得的重要陣地一課堂要求小斷改進、創新教學方式。“協商’,適應了現代教育的靈活性、索質性和實用風險應運而生。本文平要從“協商”的意義、形式、原則和在語言教育中的運用等方而介紹了本人的觀點和實踐。

色彩是引起共同的審美愉快的、我們最為敏感的形式要索。一件藝術作品的色彩總是具有獨立的欣賞價值。色彩在藝術的表現力上是最有表現力的要索之一它的性質H.接影響我們的感情。當我們觀看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并非必定理性地認識我們假定對其色彩產生感覺的東西而是對它有-種H.接的感情反應。愉悅的色彩節奏與和諧滿足了我們的審美需求。

色彩與民俗的關系歷來至遠至深。色彩對中匡}文化的影響無所小在、無所小透。書法、繪函、攝影、包括文學創作都離小開色彩表現與色彩審美。彝族傳統民俗文化里而涵蓋了很多色彩的要索。色彩與彝族傳統民俗文化之問相為連里相得益彰。色彩真實H.觀地再現了彝族傳統民俗文化這個對象并為其創造幻覺空問的效果。人們通過色彩去感知去再現彝民俗文化的一個側而或多個側而。彝俗文化為色彩涂抹了綺麗而魏麗的一筆使色彩在縱深的領域有了新的拓展。

彝族傳統民俗文化包羅力象本文試從中提取幾個側而對色彩與其之問的融介做一些分析。

一、從涼山彝族的漆器藝術看彝族傳統民俗文化黑紅黃三原色

漆器在涼山彝語中統稱為“祖古幾達蘇”。距今57代左右約有1600年的歷史。彝族在歷史上很早就有了被稱作“洛戈”的匠人階層一代代涼山彝族工匠創造了精美古樸的民具用品是彝族器物文化的重要構成其中尤以黑、紅、黃二色漆器最為獨特。

彝人的紅、黃、黑二色的彩繪漆器在彝族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彝族漆器品種繁多傳統漆器主要有酒具、餐具、馬具、兵械、法具等20余種。漆器使用的原材料是用生長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地帶的優質“紫荊’,木材作為胚胎采用土漆、銀米、石黃等珍貴天然原料以傳統乎工技藝經割漆與制漆、胎骨選擇與處理、橫旋木胎、上色與彩繪等I一道工序精制而成。涼山彝族漆器的紋飾特點自然寫實。紋樣源于自然來自生活。漆彩繪n}案多為寫意抽象的幾幣-圖案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飛禽走獸、花草樹木等還有底蘊深厚的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人文圖譜等。其紋飾組介飽滿、乖巧粗細、疏密效顧制作方法有彩繪、}雅刻、鑲嵌、堆漆等。

漆器的色彩用彝族傳統的黑、黃、紅二色莊重的黑色、美麗的黃色、熱情的紅色構成其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幾幣u圖案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黑、紅、黃二色錯綜調配問隔使用基調是紅、黃兩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鮮明的冷暖、強弱、明暗的對比。色澤明快艷麗、粗放簡略花紋清晰線條流暢活潑自山簡練明快}xu勁豪放典雅莊重古樸形成一定的空問感從而產生出和諧的韻律。

漆器所反映的彝人二色崇尚有著約定俗成的文化象征意義黑色表示尊貴和莊重紅色象征勇敢和熱情黃色代表美麗和光明。漆器還與彝族民問信仰有關如漆器中造型風格突出的鷹爪杯、牛角杯等飲酒器具其胎骨H.接取之于動物體經磨制彩繪而成色纖自然古樸。既反映了涼山彝族先l燈自}冬}騰觀念同時也反映了彝人純樸尚武好勇的民族氣質。

涼山漆器的生產經歷了以阿普傳統生產方式為基礎生產漆器的乎工作坊到工廠產品的過程。州本地喜德縣和昭覺縣是漆器生產的主要出產地。工廠生產的產品與村寨傳統方式生產出來的漆器小完全 一樣。村寨的乎工產品色澤暗淡、粗糙和帶有民問風味的質地工廠產品使用有光澤的紅色和黃色涂料描u圖案黃色偏重于村檬色而小是黃褐色使得漆器餐具二種色彩的配色對比更加鮮明發亮光滑有較好的質感。

二、從涼山彝族的服飾文化看彝族傳統民俗文化中的色彩運用

涼山彝族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歷史上山于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囚此各地服飾卜_別明顯樣式色彩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從卜_域上來看涼山服飾uJ一分依諾涼山東部、圣乍涼山中西北部、所地涼山南部二個樣式。涼山彝族服飾文化色彩豐富用色或大膽炙熱、對比強烈或含蓄優雅、色纖柔和。uJ一以這樣說繽紛的色彩運用豐富了飽滿了涼山服飾文化涼山絢麗多姿的服飾文化同時也會色彩的研究與運用提供了另一舞臺。

涼山彝族男孩四I i.歲時頭前頂留一塊形的頭發漢語稱其為“天菩薩”。認為它能主字吉兇禍福任幣iJ人小能觸摸、戲弄。成年男子大多頭上纏著青藍色棉布頭帕頭帕的頭端多裹成一尖錐狀偏豎于額前左方漢語名“英雄結”。男嬰左耳穿孔稍長即戴耳環。成年男子戴黃色蜜臘大石耳珠上有紅色小珠相襯下懸流蘇。頭上有時戴竹制本色小斗笠。

彝族男子上衣一般均為淺藍、深藍、藏青等顏色多用棉布制作。前襟、項背、袖日挑有各式花紋。依諾、圣乍地卜_的青年男子上衣飾花艷麗與女服。所地地區的男子上衣以盤扣為裝飾彩邊扣攀長達1}來厘米排列右側紐扣為金屬質品碩大閃亮盤扣點綴索色服飾。下裝一般為淺藍、深藍、青等顏色褲腳上扎有花。褲腳的大小跟所在Ix_域緊密相接。寬uJ一達 一二米。肩胸斜挎佩帶佩帶用皮條編成紅布滾邊襯里上鑲自色大小海螺骨片。俗稱英雄帶。男子常以避邪之物象牙、摩香、野豬牙、虎爪、自熊爪等為胸飾經過畢摩巫師所的符咒布包紅色或藍色幾乎則人人皆有。

彝族女童蓄發以后梳單辮H.于腦后。八、九歲時將單辮盤于頭頂四周辮尾綴以紅色棉線。出嫁時則分梳雙辮交叉盤壓在頭帕上。圣乍地Ix_女青年戴紅里青而雙層繡花頭帕。依諾地卜_是一二米藍布折成數層頂于頭上。所地地Ix_是一長條青布花線扎邊折戴頭上。二個地IX:都是生小孩后將帕換帽。圣乍、依諾地卜_換為荷葉形夾帽所地地卜_換為竹架青布圓頂帽。也有黑色長布纏頭的。女子末成年前耳上常掛紅綠珠大如豌豆系紅色棉線穿于耳際。成年或梳雙辮時始戴耳環。耳環為珊瑚、銀泡、石料耳珠玉、貝、銀耳牌。大都為圓星形。銀質或銅質的式樣較多。婦女上衣抖襟、前襟、后項圈和袖日用彩線挑有圖案花紋。領日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童裙以紅、自色為主或幾色相問青年以紅、藍、自色相問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問為主。所地地Ix_羊毛裙質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狀窄長紅色下節藍色細褶均勻齊整其下橫問以紅、自、黑紅條紋色調和諧再下是青色膝蓋處百褶四散成喇叭狀。行則褶皺閃動輕盈飄逸。

彝族男女都外著“察爾瓦’,和披氈。“察爾瓦’,形似披風用捻制的粗羊毛線織布縫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寬一七八米多染為深藍色也有小染色的純自色。以圣乍地Ix_的最為華麗邊緣鑲有紅、黃牙邊和青色襯布下邊吊有30厘米長的繩穗。披氈用兩公斤左右羊毛排制而成薄如銅錢折以6l}米寬的皺折 一般為30至90折上方用毛繩收為領。多為原色或藍色。“察爾瓦’,和披氈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備之服自天為衣夜里為被擋I}I}擋雪寒暑小易。

從服飾色彩來看一般青年男女服裝色彩鮮艷喜用紅、黃、綠、橙、粉等對比強烈的顏色紋樣繁多。中年人服裝的紋樣較青年人為少使用顏色為天藍、綠、紫、青、自等色索雅莊重。老年人多用青、藍布 一般小做花僅以青衣藍邊或藍衣青邊為飾。服裝的花紋、花邊富有濃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

州內布拖縣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上小管是山寨的賽場周圍還是街道巷}i’i總見許多乎撐黃傘的姑娘一隊隊一列列地行走著、跳著朵洛荷。少的有}一多位多的幾}一位小等穿著艷麗斑闌的服裝綴滿月光一樣的銀飾一走銀飾嘩嘩作響引得旁人紛紛側口。布拖過去是沒有黃傘的人們擋I}I}都是靠身上的蓑衣從上世紀一七}一年代開始酷愛黑色的布拖彝族熱愛上了黃燦燦的黃紙油傘。黃傘口前已經成了彝族女子火把節必小uJ一少的飾物。無論晴陰布拖姑娘們總是黃傘加身。火把節上布拖女子們全身以黑為主頭上是黑或青色的帽子上身是一件星長方形黑披氈與下而靈動的黑自藍相問百褶裙形成動靜的最仕組介也構成了布拖的火把節的二色黑、自、黃。黑得方正黃星圓弧自點線而。

火把場囚為賽馬、斗一牛、斗一雞、斗一羊和摔跤的原囚場子一般是圓形的周圍有許多的人觀看擠擠挨挨的黃傘撐滿場外構成了黃傘圈兒。通和火把場田問小路一朵朵的黃傘從綠油油的田問和崎嶇的山坡上向火把場慢慢移來構成一條流動的黃傘之龍襯得周圍苞谷地更加翠綠。火把場比賽時山坡上總是坐滿或是站滿了觀眾人多傘多在一片黃色的傘的海洋里讓人分小清是黃傘在云里還是云在黃傘里。布拖姑娘大多害羞游客為其照相時將傘擋在而前姑娘的臉小見了鏡頭里僅剩一片黃色傘好似成了一堵遮羞之墻。

黃色的運用在此得到最廣闊的張揚從在一定程度上講黃傘成就了涼山特有一種民俗傳統文化。在色彩的運用上我們或許喜歡某種色彩配介也拒絕另一種配介o uJ一在涼山民族服飾上什么色彩的融介都那樣的大膽與H.接讓人從中強烈地感受到源于自然的來自生活的民俗傳統文化帶來了視覺沖擊和視覺美感。

三、從涼山彝族等級歷史看彝族傳統民俗文化中的色彩因素

涼山彝族被外界稱之為“黑彝”、“自彝”。彝族原本沒有“黑自紅”之分“黑彝”、“自彝’,是怎么來的呢這樣用色彩來形容與定義等級卜_別在別的民族極為罕見。

涼山彝語稱“黑彝”為“諾”“自彝’,稱之為“曲”。“諾’壞口“曲”是涼山彝族固有語。而“黑彝”與“自彝”是外來注釋語。以涼山州內廿洛縣為例“黑”、“自”用來1火_分彝族的兩個次族群的概念。以爾覺河為界河西是“自”1火_河東是“黑”火_。自彝和黑彝之問小僅在語言上還在服飾、風俗習慣、婚喪嫁娶各方而都有一些差異。比如在服飾上黑彝1火_的彝族喜歡將“察爾瓦’,染成黑色染料多用豬血混以鍋煙等制成。自彝1火_的察爾瓦則小染顏色}!_多選用純自的羊毛制成成本較高。自彝卜_的婦女服裝繡花較為鮮明衣服底子多用明亮的紅、紫等色繡花用的絲線顏色豐富多樣而黑彝1火_的彝族多用黑色布或藍色布作為衣服底子繡花線多用綠彩較為黯淡。

篇4

1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

1.1圖形的運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圖形具有廣泛的應用。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通常將圖形依附于某種建筑裝飾載體,從而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并且傳遞了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整合的體現。在設計過程中,圖形的選擇要符合建筑使用目的,并且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中國文化體現了謙虛、厚積薄發等特性。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通過中國文化形象設計圖形,圖形的運用可直接借用,或將具體圖形抽象化后運用,通過圖形的運用可直觀的表達建筑情感,體現我國的傳統文化。

1.2情感的表達隱喻是環境藝術設計情感表達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應用于室內設計和室外設計中。在室內布局過程中,巧妙地使用藝術陳列品或者具體的圖案,可蘊含一定的文化內涵。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建筑蘊含的文化和帶給人的心理影響給予了更多關注,因此情感表達成為建筑設計師掌握的重要技巧之一,也是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利用不同形式的傳統文化組合因素,來詮釋環境本體以外的人類情感,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獨特作用的體現。

2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統文化構思

2.1自然環境與色彩的搭配人在自然環境中存在,對自然環境的美有著客觀的認識和真實的追求。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環境藝術設計通過一定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體現影響人的情感表現。色彩具有多樣性,不同色彩會對人的情緒產生不同的影響。通過正確的色彩運用,可促使人們的感情升華。因此,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要承認自然界中所有事物均是相對、統一這一理念,要求設計師在設計時運用與自然相近的色彩,使建筑融于自然,緩解人的壓力。設計師應對色彩正確的把握,除了要重視自然生態色彩的選取,還要綜合考慮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和情感需求,正確分配色彩的強烈或者濃郁,體現環境藝術設計的美感。

2.2自然環境與文化的融合傳統文化在古代建筑中有著明顯的體現,能夠給人以親切感,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很多設計師忽視了這一設計理念。事實上,自然環境與文化的融合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的心情,因此設計師除了要具有先進的設計理念外,還應結合我國傳統建筑的設計手法,實現自然環境與傳統文化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結合。在古代建筑中,檐柱的設計除了具有穩固作用外,還從屋角等細節上體現了建筑的整體美以及其與周邊事物相融合的特征。而現代建筑由于受到多種原因影響,嚴重忽視了周邊環境與該建筑的結合,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環境污染,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文化呈現相互融合的趨勢,這也給建筑設計師的設計帶來了新的壓力。要求建筑師在選擇設計方案時要進行多方面考慮。首先,要認真分析我國古代建筑設計的風格,分析其蘊含的文化,借鑒優化的設計方案。而在引進其他設計方案時,要考慮建筑設計的目的,確保建筑設計與周邊環境的結合,最終呈現出完美的嵌入型結構。總之,自然環境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獲得人們的認可,促進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3總結

篇5

1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

1.1圖形的運用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圖形具有廣泛的應用。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通常將圖形依附于某種建筑裝飾載體,從而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并且傳遞了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整合的體現。在設計過程中,圖形的選擇要符合建筑使用目的,并且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中國文化體現了謙虛、厚積薄發等特性。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通過中國文化形象設計圖形,圖形的運用可直接借用,或將具體圖形抽象化后運用,通過圖形的運用可直觀的表達建筑情感,體現我國的傳統文化。

1.2情感的表達

隱喻是環境藝術設計情感表達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應用于室內設計和室外設計中。在室內布局過程中,巧妙地使用藝術陳列品或者具體的圖案,可蘊含一定的文化內涵。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建筑蘊含的文化和帶給人的心理影響給予了更多關注,因此情感表達成為建筑設計師掌握的重要技巧之一,也是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利用不同形式的傳統文化組合因素,來詮釋環境本體以外的人類情感,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獨特作用的體現。

2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統文化構思

2.1自然環境與色彩的搭配

人在自然環境中存在,對自然環境的美有著客觀的認識和真實的追求。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環境藝術設計通過一定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體現影響人的情感表現。色彩具有多樣性,不同色彩會對人的情緒產生不同的影響。通過正確的色彩運用,可促使人們的感情升華。因此,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要承認自然界中所有事物均是相對、統一這一理念,要求設計師在設計時運用與自然相近的色彩,使建筑融于自然,緩解人的壓力。設計師應對色彩正確的把握,除了要重視自然生態色彩的選取,還要綜合考慮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和情感需求,正確分配色彩的強烈或者濃郁,體現環境藝術設計的美感。

2.2自然環境與文化的融合

傳統文化在古代建筑中有著明顯的體現,能夠給人以親切感,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很多設計師忽視了這一設計理念。事實上,自然環境與文化的融合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的心情,因此設計師除了要具有先進的設計理念外,還應結合我國傳統建筑的設計手法,實現自然環境與傳統文化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結合。在古代建筑中,檐柱的設計除了具有穩固作用外,還從屋角等細節上體現了建筑的整體美以及其與周邊事物相融合的特征。而現代建筑由于受到多種原因影響,嚴重忽視了周邊環境與該建筑的結合,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環境污染,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文化呈現相互融合的趨勢,這也給建筑設計師的設計帶來了新的壓力。要求建筑師在選擇設計方案時要進行多方面考慮。首先,要認真分析我國古代建筑設計的風格,分析其蘊含的文化,借鑒優化的設計方案。而在引進其他設計方案時,要考慮建筑設計的目的,確保建筑設計與周邊環境的結合,最終呈現出完美的嵌入型結構。總之,自然環境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獲得人們的認可,促進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3總結

篇6

1.1色彩的設計特征

在白酒包裝設計中色彩的風格運用,也具有一定的傳統文化特征,傳統的白酒包裝中色彩的運用帶有一定的階級特征。傳統的白酒包裝設計比較注重對天然材料自身紋理和色彩的運用,不會添加任何裝飾,表現出了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然風韻。

1.2圖形的設計特征

傳統圖形在白酒包裝中也具有明顯的特征。在傳統白酒包裝設計中大多會采用各種吉祥圖案、文字或圖騰等,并在這種傳統圖形的基礎上進行豐富的藝術再加工,從而形成一種寓意深厚的圖形藝術,也形成了我國白酒文化所獨具的民族特征。

2傳統文化在白酒包裝設計中的運用

2.1傳統圖形紋樣的運用

在現代包裝設計中對傳統圖形紋樣的運用比較廣泛。在白酒包裝設計中傳統圖案無論是作為底紋、主體圖案還是作為邊飾,都具有優雅、古樸與清新的“味道”。在現代白酒包裝設計中,選擇具有傳統文化風韻的圖形來加以運用,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設計手法。傳統的圖形紋樣取自于民間文化,具有樸實、粗獷、鄉土的氣息,其中也會包含一些宗教文化色彩,構圖嚴謹且想象豐富;同時,也不乏以詩詞書畫為題材和圖形的設計。我們在進行白酒包裝設計時,一定要意識到,對于傳統圖形紋樣的運用不能生硬的照搬和模仿,應該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融入設計師自己的思想,將現代白酒包裝設計與設計師自己的創作理念融合在一起,使作品不僅具有傳統文化神韻,又具有現代文化氣息,從而達到形與意完美搭配。

2.2傳統書畫藝術的運用

書畫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不僅吸收了我國傳統儒家、道家等名家的思想和文化精華,還融入了更多的民間文化藝術風采,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我國白酒包裝中的文字、圖形設計,很多都是從傳統的書法、繪畫、詩詞中演變而來的。酒可以說是很多詩詞、書畫大師的創造源泉,酒與書法的關系就好像詩人與酒的關系一樣,包含了設計者無盡的感慨和情思。我國無論古代、近代還是現代的很多書法大師,都對酒文化有著獨特的感情,從而使白酒包裝中的文字表象更具文化特色和審美意境。將書法應用到白酒包裝設計當中,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使用的,應該結合白酒本身所包含的文化、歷史、釀造方法及地域特征等,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反復的推敲,將書法的形與意完美的呈現在包裝上,不僅要為包裝增添藝術氣息,還要體現出白酒的品質特征。

2.3傳統色彩的運用

色彩是白酒包裝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是一種較為形象的設計語言,在包裝設計的諸多方面都會產生巨大的視覺沖擊效果,是白酒品牌與形象的重要標志。在白酒包裝設計時,要熟練掌握色彩的工藝性質,對色彩的規律及信息進行加工與巧妙運用,便會達到非凡的藝術效果。我國不同的地域對色彩有著不同的喜好。而白酒與傳統文化的淵源,使白酒包裝設計中的色彩運用更加集中表現在對中國特色與地方特色方面。我國的傳統色彩大主要以大紅、紫紅、金、明黃、藍、黑、白等為主色調。在現代白酒包裝設計中結合色彩的傳統審美思想,合理的運用與融合現代色彩理念,便可以設計出具有獨特東方魅力的包裝作品。

2.4傳統器物造型的運用

中國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代,對“美食美器”的追求從未間斷。尤其是飲酒之時更加講究酒器的精美與適宜,因此,酒器與酒文化同樣具有厚重的歷史情緣。在我國古代,酒器的造型豐富多姿。從材質上講有木、骨、陶瓷、青銅以金銀、玉器等。其中對于青銅器的運用可謂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現代白酒包裝設計中,在造型設計上可利用現代設計理念,利用現代造型的工藝及技術手法,將這些傳統的酒器造型融入到現代白酒包裝造型設計當中,不僅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沿襲;不僅拓展了白酒包裝設計的思路,也體現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底蘊。

3結論

篇7

 

幼兒教育是學校的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啟蒙階段,同時幼兒園的教育資源建設,現在已經成為我國普遍關注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努力做到中國傳統文化在幼兒園設計的營造,并以弘揚民族精神為主旨,關注兒童的健康成長。

 

本人的畢業設計是通過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元素,對墻面色彩、物品的擺放、裝飾材料器具選擇等藝術裝飾手法能夠做到切合幼兒心理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使中華傳統統游戲文化中的圍棋、蹴鞠、迷宮等特色元素與幼兒園環境氛圍相協調。

 

幼兒園環境創設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比亞杰曾經說過:“幼兒需要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認知和學習”,認為環境對幼兒的認知具有激發性。在幼兒園創設與中華傳統文化相匹配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在快樂的游戲中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成為有文化根基、文化自覺、文化自豪的中國人,這同樣也是幼兒全面發展的要求。把中華傳統文化與幼兒園環境創設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幼兒園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相關理論,以期進一步完善在幼兒園教育中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環境的營造。

 

一、幼兒園環境空間設計分析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幼兒園營造的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各民族文化不斷交融。當我們在懷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學習世界優秀的先進文化時,更應深刻的思考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如何創新的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在一部分人們腦海中的印象越來越模糊,這種遺忘、淡漠正在無形中影響著中國的未來——幼兒一代,造成幼兒成長過程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缺失。幼兒教育對傳統文化而言更加起著基礎性作用,對其進行研究與開發,能夠起到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熏陶的意義。本課題旨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藝術氛圍,營造切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二)前期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在本次方案設計前,收集了一些國外的大量資料,比如西班牙貝萊斯盧比奧第八幼兒園,此方案把幼兒園設計在一個安靜祥和的老年社區,把幼兒園設計在這里的原因是:孩子代表新的活力和希望,位于這個社區的老人可以把許多來來往往的孩子作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來欣賞。而整個建筑從平面的角度來看,是日常生活中及其常見的現代主義功能建筑,而建筑的外圍是有黃色,綠色,藍色組成的教室區域。設計師也明白建筑必須滿足兒童的運動能力,心里能力和認知能力。

 

同時幼兒園的家具設計也要充分考慮到兒童的社會心理認知能力,在小空間中大桌面的圍和而組成的家具是促進兒童的活動協作和相互交往,同樣在大桌面結構初設計,要圓形變為主,是對于兒童的安全性設計的考慮。他們更會憑著他們的聰明頭腦,從迷宮里走出來,享受成功的喜悅。迷宮里有成語,在玩耍時促使幼兒學習民間語言游戲像童謠、故事、古詩詞等,讓幼兒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二、幼兒園色彩預想

 

在幼兒園的色彩設計中,色彩在兒童成長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在童年時代都是用顏色來區分拼圖和構造句子的。色彩對幼兒的心理和活動作用,在色彩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利用色彩的變化,來改變環境溫暖的感覺,暖色調可以刺激兒童的心理活動,藍綠色為冷色,明度越高越有清涼的感覺,所以我們要用明度低飽和明度高的顏色去裝扮兒童交往的空間,同時要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在本方案設計中,把教室的空間顏色設計成為藍色,代表了放松、大海、世界和夢想,是對于剛入園的兒童的想象力發展和好奇心的刺激。同時在空間設計一些綠色,是為了促進兒童與自然接觸的意愿。當然,幼兒園室內空間的場景顏色的構建,還要考慮到材料光澤質地對色彩的影響,甚至光環境對色彩的的補償作用。從而為幼兒營造出一個和諧、統一、豐富的色彩環境。

 

三、光環境預想

 

在幼兒園的室內設計照明中,要更多的體現出獨特的裝飾意味,空間格調與傳統文化的內涵。而在現代室內照明中,分為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兩種,在創造幼兒園室內自然環境設計工作中,為了達到幼兒園室內環境的審美與視覺舒適度的要求,運用設計美學法則等對光進行構圖,力求使自然光以均衡的呈現,帶給幼兒園室內環境最好的照明。

 

而人工照明是幼兒園室內環境中夜間的主要光源,人工照明具有裝飾和功能兩方面的作用,人工照明不僅可以組構空間,還可以改變空間、美化空間,她直接影響物體的色彩、視覺大小、質感和形狀,從而影響到幼兒園室內環境藝術的整體效果。

 

四、選材分析

 

空間環境以木質原色為主,結合室外環境中的自然色彩使用,使整個空間擁有家的溫馨感覺,而裝飾物和玩具的飽和明快顏色,實現了幼兒的感官刺激。對于幼兒來講安全感和新奇感應該是兩個重要的感知需要,而材料是與人的感官知覺密不可分的物質,所以材料的良好運用其實就是對于良好感官知覺的追求。從幼兒的心理感受層面來講,因為幼兒大多缺乏安全感和對家的依戀,使得幼兒園室內空間中要求使用更多的柔軟材料,比較類似“家” 的材料。

 

五、結語

 

在教育上,環境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孩子可以從環境當中吸取很多的東西,并從而融入自己的生命當中,中華傳統文化凝聚了全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財富。讓兒童從小在幼兒園階段開始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并在其文化的氛圍成長。因此,將中華文化滲透到環境中去,從而擴大兒童的視野,豐富兒童的知識,使兒童從另外一個角度接觸和了解中華文化。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啟蒙教育環境空間營造本身所蘊含的價值追求與兒童的發展兩者有效的融合,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融入到幼兒園空間環境的創設。

篇8

關鍵詞:人居環境;傳統中式園林景觀;新中式園林景觀

1基本概念

1.1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顧名思義,是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它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

1.2傳統中式園林景觀

中國傳統園林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它承載著中國五千多年來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中式園林景觀即為古典園林景觀,我國古典園林講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以人工仿造自然山水,表現出較為理想的自然景色。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四大要素:山、水、植物、建筑,造園家尊重自然,他們在原有氣候、地形等現狀條件的基礎上,將自然中的美景凝縮到有限的空間內,移縮天地,使之成為天地的集萃縮影。園內樓臺錯落、曲徑通幽,花草繁茂隱奇峰秀石,別是一番情趣。傳統園林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在布局上多采取靈活多變的手法;第二是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第三是十分講究園林的細部處理。在中國古典園林中,中式園林是自然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表現出當時人們的理想與情懷。中國園林體系具有悠久的歷史,可以稱得上是歷史分布最久,范圍最大的風景園林體系。按照其選址與造園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自然山水園和人工山水園。

1.3新中式園林景觀

“新中式”最早出現在新中式風格一詞當中,即現代中國風,其設計理念是運用中式風格來塑造清雅雋永、自然和諧的中國傳統文化意境。“新中式”景觀設計是在人們物質生活得到充分滿足后,從而追求更高層次精神需求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新中式”景觀風格不是單純的元素堆砌組合,新中式景觀不是純粹照搬中國古典園林而是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在時間長河里邂逅、碰撞的結晶,通過對傳統文化的透徹領悟,將現代元素和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根據現代人的審美取向來營造富有傳統文化意境的景觀空間,讓傳統藝術在現代景觀中得以體現和延續。新中式居住區景觀設計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現代人的居住方式和心理需求,用現代的理念詮釋傳統文化的回歸。這種設計手法既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又符合了新時代人們對現實生活的需求,使得“新中式”景觀設計得以誕生并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目前我國的的新中式景觀設計還處于剛起步階段,但在當今市場環境以及經濟需求的刺激下,逐漸成為一股主流的景觀設計趨勢。新中式景觀設計是把我國古典園造園手法的精髓部分利用現代語言,講述給現代人聽,使其了解并逐步接受這種講述方式,最終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生活習慣,實現古典與現代的交融。

2新中式風格的特征

按照建筑風格劃分,中式住宅分為現代中式風格和新中式風格。現代中式指將現代與傳統建筑風格相結合,從現代人的經濟、生活需求出發,運用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或對傳統元素作適當的提煉與創新。新中式風格,已經超越了對傳統建筑外貌的模仿階段,通過現代的材料和手法重新來詮釋傳統建筑中的各個元素,但在空間結構上則遵循傳統住宅的布局格式,仍然保留著中式住宅的空間意韻和精髓[1]。“新中式”景觀設計把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和諧的融合在一起,既體現出傳統文化又體現出現代時尚,這種風格是傳統文化與時代特色的集合體,打破了中國傳統風格中循規蹈矩、缺乏活力等常見的不足之處,重在提煉傳統色彩搭配、圖案符號、植物材料運用傳統的造園藝術手法,營造出具有中國韻味、靈活多變、功能性強的現代景觀空間[2-5]。

2.1新中式景觀基本特征

風格是指其表現出來的一種帶有綜合性的總體特點。新中式景觀風格最主要的特點是傳統文化的凝練及傳統造園手法的運用。傳統文化凝練包括色彩的運用、圖案符號的運用以及植物的運用等。這些要素在傳統造景手法靈活組合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景觀空間。

2.2色彩特征

在景觀設計中,景觀的色彩是主要的造景元素,良好的色彩的組合構成能夠很好地突出甚至于優化當前景觀的特色。“新中式”景觀設計主要選用能代表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色彩,可以稱之為“國色”,以中國紅、琉璃黃、長城灰、玉脂白、國槐綠為主,這些顏色是對歷史的提純,如中國紅的印象來自與紫禁城的城墻,琉璃黃則來自于琉璃瓦,長城灰的顏色來自于長城的城磚等等。“新中式”色彩選擇還需要結合景觀材料及新中式的表情定位,常常使用到木原色及水墨黑,這些色彩共同來營造景觀,營造崇高、喜慶、祥和、寧靜、內斂的“新中式”景觀空間。上海世博園中國館采用了中國紅的色彩,打造出喜慶祥和的,且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建筑作品,使參觀者無法忘記,色彩深入參觀者的心靈。相同處理手法的還有俞孔堅的設計作品———秦皇島湯河公園“紅飄帶”,讓人感受到熬中國元素、中國色彩的魅力與震撼。例如,萬科第五園用長城灰木原色在鋪裝和諧共處,對鋪裝紋理進行了條理的劃分與拼接,形成有機的裝飾紋樣,用黑色做花池白色飾墻面散置地面,形成寧靜純潔的空間[6]。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上,色彩的選用是關鍵的一步,合理選取色彩,做到輕重得失、有主有次[7]。新中式景觀的常用色彩明度、純度較高,若搭配不當容易產生惡俗感。例如白色、灰色兼具現代主義色彩和典型的民族特色,是新中式景觀中的主基調色。但是大面積使用會給人以強烈的壓抑感。因此在設計中需要運用對比度墻的亮色進行調節,在中國傳統韻味背景下,強化藝術特征。新中式景觀不拘泥于傳統色彩選擇,更加重視博采眾長,注重合理的色彩搭配,使得新中式景觀具有現代藝術特征的時尚感與傳統藝術的內斂。北京新四合院“易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項目整體從建筑外觀材質、圍墻到鋪裝都采用灰色系,給人以穩重與壓抑之感,缺乏活力。如果色彩選擇上可以采用如中國紅等色彩進行搭配,可能會增加亮點,調節壓抑感受,更容易讓人在心里上接受。

作者:陳瑋 單位:牡丹江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代元麟.基于傳統文化思想的居住建筑設計研究———以新“中國風”住宅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

[2]李康淳等.“新中式”景觀設計初探———以南京夫子廟街巷景觀整治為例[J].林業科技開發.2011.

[3]朱林.現代新建中式園林景觀的探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

[4]徐千里.“傳統”與“現代”之間[J].城市建筑,2004.

[5]蔣鴻興.什么才是“新中式”建筑的發展之路[J].建筑師,2005.

推薦期刊
  • 色彩
    刊號:10-1903/J
    級別:部級期刊
  • 甘肅金融
    刊號:62-1157/F
    級別:部級期刊
  • 故事會
    刊號:31-1127/I
    級別:省級期刊
  • 流行色
    刊號:10-1458/J
    級別:部級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中文在线欧美日韩视频 | 伊人久久综合线亚洲2019 |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四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网 | 日本免费精东视频 |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