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骨折的護理8篇

時間:2023-10-09 10:47:4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新生兒骨折的護理,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新生兒骨折的護理

篇1

方法:回顧性剖析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筆者所處醫院510例通過陰道分娩的新生兒資料,當成對照組;把自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筆者所處的醫院的1115例通過陰道分娩新生兒資料當成研究組。在這當中只有研究組助產士接受過助產專業技能培訓,并針對這兩大組的新生兒鎖骨骨折的出現幾率進行對比。

結果:在研究組內,有2例新生兒在助產過程中出現鎖骨骨折的情況,而對照組則有12例。

結論:加大助產士專業技能培訓的力度,提升新生兒接生技術,從而有效地防止新生兒鎖骨骨折的出現幾率。

關鍵詞:新生兒 鎖骨骨折 助產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46-02

作為一種產科時常出現的產傷性骨折,新生兒鎖骨骨折的治療盡管簡便,且治愈后較好,但是依舊會給新生兒父母以及助產人員形成很大的心理上的壓力。從2008年2月份開始,筆者所處的醫院的助產士就開始接受專業接生技能培訓,從而有效防止新生兒鎖骨骨折,下面是詳細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在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的通過陰道分娩的510例新生兒當中,有260例初產婦,250例經產婦,新生兒的體重約在2210g至4290g的范圍內,26例肩難產,12例臍帶繞頸,2例產鉗助產,把這510例新生兒當成對照組。而在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間,筆者所處醫院的1115例通過陰道分娩的新生兒當中,有610例初產婦、505例經產婦、體重約在2100g至4370g的范圍內,23例臍帶繞頸、35例肩難產、3例產鉗助產,把這1115例新生兒當成研究組。在產程、孕周、性別以及別的有關一般資料方面,研究組與對照組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值超過0.05,因此,極具可比性。

1.2 方法。①助產技能培訓:派遣分管產房的護士長去擔任助產士培訓的培訓員,由她教授并指引助產士掌握骨盆軸、產軸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接產的注意事項、分娩機制以及胎兒出肩的時候的受力作用狀況。所謂娩出力,其實就是指產力,它涵蓋了宮縮腹壓力與助產士壓迫胎兒頸向外的牽引力;而阻力則涵蓋了對骨盆底與會陰進行保護的阻力。作為一個助產士,其對分娩機制、產軸、產力、骨盆軸與分娩阻力之間的相互關系必須得清楚,并且要對助產技能和接產要領進行熟練掌握;②處理肩難產:等到胎兒頭部均分娩出來之后,如果出現胎兒頸部緊壓著產婦的會且胎頸出現回縮的現象的話,那么就應當馬上緊壓前肩、使大腿彎曲。同時,還應當改善娩肩的技巧。從而促使胎兒能夠被順利分娩出來;③改善娩肩技術:等到胎兒的頭部分娩出來,且呼吸道被清理干凈之后,助產士應當幫助胎兒的身體旋轉,確保其肩膀的直徑與骨盆出口處前后直徑相同。與此同時,助產士還應當對產婦的會陰進行保護,在宮縮間隙指導產婦對腹部壓力進行合理化地運用。接生者則應當用左手下壓胎兒的頸部,慢而輕地牽引胎頸讓前肩往恥骨弓下娩出,一直到靠近胎兒頸部,再托起胎兒頸部向上使得后肩從會陰的前端慢慢分娩出來;④處理臍帶繞頸:通知產婦不必實行腹壓。而那些繞頸時間短暫且短于1周而又輕松的,接生者能夠以手順著胎兒肩上推臍帶,也能夠自抬頭推出。那些繞頸不小于2周的可以拿著止血鉗將它的一段夾住,然后往中間處剪斷臍帶;⑤處理出生時體重過重陰道難產:應當加大對新生兒的監測力度。在檢查的時候應當選取仰臥位,把新生兒放置在正中位置,而檢查人員則站在新生兒的腳端,并且和新生兒的臉部相對,從外往內沿鎖骨診斷,確定新生兒雙側鎖骨輪廓的清晰程度以及對稱狀況。如果雙側不是對稱的,那么在觸摸鎖骨的時候會感到增厚模糊感,因此,一定要對新生兒施以緊密的觀察。

1.3 統計學原理。采取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而計數資料則運用X2進行檢驗,當P值小于0.05時,則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在新生兒助產過程當中,有12例出現鎖骨骨折,發生概率大約是2.35%,并且都是在陰道難產當中發生的。而在研究組內,只有2例新生兒出現鎖骨骨折的現象。相較而言,對照組與研究組的差異明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大助產士專業技能培訓的力度能夠十分有效地防止新生兒鎖骨骨折的狀況出現,詳細的情況可參照表1。

3 討論

新生兒鎖骨骨折CF是產科經常能夠看到的產傷,其原因主要包括:①陰道難產、胎位不正;②接生方式不恰當;③在助產的時候不對產力進行充分利用,只是靠接生者實施的外旋轉,且在保護會陰時,過度用力。為此,在接生時,千萬不要暴力牽引,要正確看待并處理好肩難產情況。如果發生肩難產時間則應當馬上選用屈大腿的方式,把接生臺拉開,1名助產士對會陰進行保護,另外一名助產士則負責娩肩,再讓1名助產士負責在產婦的恥骨上方碰觸到新生兒前肩部往下施加壓力,選用娩肩技巧,引領產婦恰當應用腹壓娩出前肩。此次探討的12例新生兒鎖骨骨折當中有10例是由于直接從助產過程當中處理不當而引發的。所以,實施助產士的接生專業技能培訓,促使接生技術得以不斷提升,有利于預防新生兒鎖骨骨折的現象的出現。但是,倘若出現了新生兒鎖骨骨折的情況,應當做到:①喂養:在母乳喂養新生兒的時候,對于鎖骨骨折的新生兒而言,喂養的姿勢十分關鍵;②進行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由于新生兒的身體健康狀況會影響到新生兒的家長的心理狀態及經濟水平,且一旦出現新生兒鎖骨骨折的情況,勢必也會影響到產婦與醫療之間的糾紛,所以,應當加大對新生兒家長及產婦的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的力度;③出院指引:加大患兒喂養、沐浴等護理知識的指引,及時與患兒家長聯系,使其按時來醫院復診。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護理干預;助產; 恥骨弓; 宮縮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1-0105-01

分娩中發生新生兒骨折是一種意外,多發生在助產手術過程中,多見于難產產婦;骨折部位多見鎖骨骨折、肱骨骨折、股骨骨折及頸骨骨折等。新生兒骨折后經過治療愈合率秀高,但是容易給產婦造成巨大心理壓力,因而要采取有效預防措施降低新生兒骨折的發生率[1]。為了探討分娩時預防新生兒骨折的助產護理措施和護理效果,本文選取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進行陰道分娩的產婦16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分折

1.1一般資料:資料來源我院產科,隨機分組。觀察組在常規助產護理基礎上采用護理干預,年齡在22-3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3±2.2)歲,孕周在37-42周之間,平均孕周為(39.8±2.0)周,初產婦124例,經產婦16例;對照組僅采用常規助產護理,年齡在22-3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8±2.5)歲,孕周在36-42周之間,平均孕周為(39.6±1.9)周,初產婦120例,經產婦20例。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產次等一般資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助產護理,觀察組在常規助產護理基礎上采用護理干預。

1.2.1常規助產護理: (1)臨床觀察:密切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和胎心情況,如血壓、心率、脈搏、呼吸、面色等,如果胎兒分娩異常或產婦出現呼吸困難、面色蒼白等,及時進行搶救,并通知醫生。(2)協助分娩:對產婦進行協助分娩護理,如果恥骨弓偏低或者胎兒體型較大時,產婦容易發生肩難產,護理人員要知道產婦采取半臥位,并且彎曲下肢抱大腿,雙腳貼近腹部兩側,雙手抱住大腿并且雙肘同時進行彎曲,與產婦宮縮頻率一致用力向后拉;如果胎兒為頭位,護理人員要指導產婦采取膀胱截石位;護理人員在進行助產護理時要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并且熟練掌握分娩技巧,從而使胎兒頭部有效復位,或者進行向外旋轉,以達到肩部下降的效果;如果出現異常情況,如肩難產,要采取延長會陰切口等措施,而且整個過程中動作要輕柔,避免用力過猛和對腹部進行加壓[2]。

1.2.2護理干預:(1)產前干預:在產婦分娩前要進行各項評估,掌握胎兒大小與產道產力、恥骨弓情況的關系等,并且及時發現胎兒的異常情況,指導產婦選擇正確的分娩方式,進行屏氣用力方面的練習。(2)心理干預:由于分娩給產婦帶來的疼痛,而且產婦容易受到周圍人群的影響,使產婦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因而護理人員要加強對產婦的心理干預和心理支持,及時與產婦進行溝通,通過向產婦講解分娩的相關知識,詳細講述分娩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解決辦法,對產婦進行心理安慰,從而緩解產婦的不良情緒,提高產婦分娩的信心,以減少難產等的發生,并且使產婦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進行分娩,以降低新生兒骨折的發生。(3)產后干預:在胎兒娩出后進行全面檢查,及時發現新生兒的骨折情況,如果出現骨折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有效治療,防止并發癥的出現。

1.3觀察項目:新生兒骨折發生率,包括鎖骨骨折、肱骨骨折和股骨骨折。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結果

觀察組新生兒骨折發生率為1.25%,對照組為7.5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新生兒骨折嚴重影響著新生兒的安全,也容易給產婦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相關研究表明,新生兒骨折與陰道難產、胎兒大小、助產技術等因素有關[3],因而在產婦分娩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加強對產婦的指導,避免難產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劉亞波,薛燕.產傷致新生兒骨折12例臨床保守治療的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27):95-96.

篇3

關鍵詞新生兒;股骨干骨折;懸吊牽引;Pavlik挽具;護理

新生兒皮膚嬌嫩,長時間的雙下肢垂直懸吊皮牽引易導致皮膚潰爛、感染發生,后期的石膏固定,更易導致石膏內皮膚感染、壞死的發生,不利于皮膚的護理,拆除石膏也易于損傷患兒的皮膚。因此在垂直懸吊皮牽引的基礎上配合Pavlik挽具固定治療新生兒股骨骨折,成為一種新的治療手段。目前Pavlik挽具已廣泛應用于治療6月內嬰兒的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并取得了肯定的療效[1]。根據相近的治療原理,本科將Pavlik挽具用于治療新生兒股骨骨折中,在這些病例的治療中獲得了一些護理經驗,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12例,為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本院治療的股骨骨折患兒,其中男7例,女5例,年齡為出生后2h~8d。產科情況:臀位產8例,頭位產4例,產道分娩3例,剖宮產9例。骨科情況:左側5例,右側7例;橫形骨折8例,斜形骨折3例,螺旋形骨折1例;股骨上1/3段骨折6例,中段骨折6例。

1.2結果

本組無1例發生骨折不愈合,無病例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所有病例均能依從醫囑,家長護理方法正確,能定時間進行隨訪,均獲得滿意治療效果。

2護理方法

2.1暖箱內懸吊牽引

2.1.1具體方法

選擇合適的嬰兒暖箱,其高度以患兒雙下肢直腿抬高、屈髖90°時,足底離暖箱頂的距離為5~8cm為最適宜,調節暖箱內的溫度為30℃~31℃,濕度60%左右,除去患兒所有衣物,先用肥皂水擦拭患兒雙下肢皮膚,然后用溫水清洗干凈,擦干。牽引時,將新生兒平臥于新生兒輻射臺上,雙下肢向外。將約4cm寬的橡膠布貼于新生兒雙下肢兩側,長度為骨折斷端處至足底,雙側對稱,足底處膠布墊一方形木塊,木塊與足底相距5cm,在木塊中間鉆一小孔,繃帶由小孔穿過,繼而固定在新生兒輻射臺上方烤燈架上。膠布周圍用繃帶繞圈固定。繞圈固定的繃帶松緊適宜,過松會影響牽引效果,過緊則會影響血液循環。內外踝骨突處墊以棉墊或紗布,避免壓瘡的發生。保證雙下肢同時牽引,如果只牽引患肢,不牽引健肢,容易造成患肢的外旋畸形。為確保牽引效果,懸吊時注意高度,以臀部離床面約2~3cm為宜,要求雙下肢所在平面與床面垂直,與中線約30°夾角。如果是上1/3骨折,患側下肢應較對側高1~2cm,使患肢加大屈曲和外展位牽引。[2]

2.1.2護理注意事項

每日護理查房,檢查暖箱的溫度、濕度;雙下肢的高度和外展度數;臀部與床面的高度;皮膚有無水皰,皮膚破損處予以紅汞或碘伏消毒;膠布、繃帶松緊度;雙下肢的末梢血運,用手觸摸足背動脈的博動情況,應特別注意踝部繃帶和膠布的纏繞,注意觀察足趾的顏色、溫度情況,避免發生足部血運障礙;飲食的護理,新生兒的胃腸功能尚不完善,在患兒處在頭低足高位時,常出現胃腸不適、納差、消化不良、甚至嘔吐等癥狀, 喂哺后嬰兒頭部稍墊高并稍偏一側,避免發生吸入性肺炎;二便的護理,每次二便后要用潔凈的溫開水清洗會,保持床鋪平整干燥及膠布干燥,使患兒舒適。牽引2-3周,每周垂直懸吊牽引狀態下攝片復查一次,根據骨折斷端對位對線情況,調整牽引姿勢,待骨痂生長后行Pavlik挽具固定。[3]

2.2Pavlik挽具護理

2.2.1Pavlik挽具使用的基本原理

Pavlik挽具固定可使患兒髖關節與膝關節在挽具內保持自然的屈曲位,使髖關節周圍的肌肉很快容易疲勞,從而使患兒雙下肢外展,保持外展屈曲,被動拉長股直肌,克服肌肉的收縮力對骨折移位的影響,在Pavlik挽具的固定下,保持肌肉一定的張力,類似于夾板的作用,保持姿勢,克服肢體的重力,有利于骨折端的愈合。

2.2.2固定方法

固定時患兒可著內衣、毛衣及薄棉衣,將挽具平鋪于床上,將患兒抱放至挽具中,依次將挽具各固定帶固定于患兒雙肩、腰部,小腿處應固定在窩下方處,位置太低起不到固定作用,雙足固定于足套中,足底粘貼帶應粘牢固,防止患兒蹬腳時將固定帶蹬松脫落。固定位置保持外展

2.2.3固定期間護理

應用Pavlik挽具固定期間應根據患兒下肢腫脹程度和活動情況等作不定時的調整至固定適宜,1周以后患兒疼痛明顯減輕,可輕柔清洗,2周后可間斷應用支具,至3~4周,X檢查顯示骨折愈合并連續穩定即可拆除挽具。固定期間應仔細觀察末梢血運,固定過緊影響血運,過松達不到固定的效果。

3討論

對于穩定的近1/3或中1/3新生兒股骨干骨折,可直接采用Pavlik挽具固定5-6周;對不穩定骨折,短縮超過2cm或成角超過30°,可先采用雙下肢垂直懸吊皮牽引2~3周,改用Pavlik挽具固定3~4周。[4]

雙下肢懸吊牽引法是治療新生兒股骨干骨折的常用方法。由于新生兒骨骼具有其特殊性,塑形能力強,愈合快,所以不強求解剖復位。應用雙下肢懸吊牽引法來治療新生兒股骨干骨折,是利用持續牽引使骨折斷端穩定,起到了固定的作用,利于骨痂的生長。

Pavlik挽具固定,克服了傳統石膏固定帶來的一些問題,如因尿液浸濕石膏或腫脹消退等原因需要重新更換石膏。這對股骨骨折的新生兒來說是困難的。夏季使用石膏固定受限制,患兒汗液浸漬石膏和石膏內嬌嫩的皮膚,清潔護理不方便,Pavlik挽具易于拆除且方便清潔,解決了這一難題,更換尿片等日常護理非常方便,挽具包扎在衣服外面,不損傷皮膚肌肉;可24h連續使用,熱天可取下洗澡,使用方法很易掌握,除固定最初幾日患兒不習慣外,不久即能適應,家長樂于接受。使用Pavlik挽具固定后,可允許髖關節有一定的自主活動,這種生理性刺激對髖關節的發育更為有利,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發生率極低,同時為患兒提供了一定范圍內的膝關節主動伸屈活動條件,有利于膝關節發育。[5]

新生兒股骨干骨折的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住院期間雙下肢垂直懸吊皮牽引的臨床護理和出院后Pavlik挽具固定的家庭護理是兩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其中對家屬進行心理護理、懸吊牽引中的護理、皮膚護理、注意保暖、積極抗感染、母嬰生活指導、并發癥預防及護理、功能鍛煉等可影響治療效果及預后,是整個治療成敗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朱葆倫、董馥榮. Pavlik挽具治療新生兒及嬰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 1994, 15(5):315.

[2] 中華醫學會編著. 臨床技術操作規范-小兒外科學分冊[M].第1版.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5:95~96.

[3] 杜克,王守志主編. 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414.

[4] 潘少川主編. 小兒骨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版社, 2005:497~505.

[5] SeamusM, Noelle C, Michael S, et al. Birth-associated femoral fractures:incidence and outcome[J]. Journal Pediatric Orthopaedics, 2002, 22(1):27~30.

篇4

[關鍵詞] 產傷性新生兒;鎖骨骨折;臨床分析

產傷性新生兒鎖骨骨折是一種較常見的產傷,是產傷性新生兒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本文對36例新生兒鎖骨骨折進行分析,并對其分娩過程中引起新生兒鎖骨骨折的產科因素和防治進行探討。

1.臨床資料

1.1產婦資料 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兒15086例,其中剖宮產5612例,陰道分娩9474例。新生兒鎖骨骨折36例(0.38%),全部發生在陰道分娩。產婦年齡23~37歲;初產婦33例,經產婦3例;孕周38~41周;急產3例,肩難產21例,恥骨弓低3例,第二產程延長6例。總產程最短2h15min,最長15h50min(平均11h45min)。胎方位和分娩方式:LOA21例(58.33%),ROA9例(25.00%),LOT6例(16.67%),除3例為低位產鉗助產(8.33%)外,其余33例均為自然分娩(91.67%)。會陰及骨盆情況:36例骨盆外測量均在正常范圍,但3例恥骨弓低。

1.2新生兒資料 男嬰19例,女嬰17例,體重3100~4250g(平均3865g)。體重<3800g新生兒發生骨折15例(0.20%),體重≥3800g新生兒發生骨折21例(發生率1.17%)。左側鎖骨骨折6例,右側鎖骨骨折30例。3例為后肩鎖骨骨折,33例為前肩鎖骨骨折。外1/3段骨折15例,中段骨折21例;線形骨折無錯位27例,青枝骨折6例,骨折錯位成角3例。無明顯癥狀及體征21例(58。33%);單有癥狀9例(25.00%),主要表現為移動患側上肢時啼哭,患肢活動障礙等;同時有癥狀和體征6例(16.67%),有骨摩擦音、壓痛、隆起、雙側鎖骨不對稱、擁抱反射消失。骨折于產后1~13d(平均4.3d)發現,27例助產時發現異常情況或聽到異常響聲,可疑鎖骨骨折,進一步作X線檢查確診;9例無明顯癥狀及體征者因其它疾病行胸部X線檢查時發現。

1.3治療及隨訪處理原則 為減少患側上肢活動,一般無需非凡處理,骨折有明顯錯位者用酒精擦拭患側腋窩并墊以紗布或棉墊,將上臂與胸壁用繃帶包扎固定或繃帶做“8”字固定(7~10d拆除),骨折多能愈合。注重哺乳姿勢和,讓患兒平臥,避免患側受壓,采用抱球式或健側側臥式姿勢哺乳,洗澡護理時盡可能使患側肢體少活動。穿衣時先穿患側衣袖,注重動作輕柔,脫衣時先脫健側衣袖,避免頻繁搬動患兒。出生3周以后X線復查,均有多量骨痂形成。33例隨訪4~12個月,骨折已完全修復。

2.討論

2.1新生兒鎖骨骨折的發生率文獻報道新生兒鎖骨骨折的發生率差異較大,美國Parkland醫院經陰道分娩的新生兒發生率為0.4%[1],馮瓊等[2]報道為0.84%,王玉環等[3]報道為0.24%,本組發生率為0.38%。造成發生率差異較大的主要原因是診斷方法不同,多數研究者以新生兒住院期間臨床查體為主,但如常規對新生兒進行X線檢查或新生兒出院2周后復查,則發生率更高,而且青枝型骨折及骨折部位無移位者因癥狀和體征輕或無體征,臨床上易漏診,故實際發生率應高于以上統計數據。

2.2產傷性新生兒鎖骨骨折發生原因

2.2.1內在因素:鎖骨的解剖特點有兩個生理彎曲,內半段向前凸,外半段向后凹,略呈“S”形,內2/3段較粗略呈三棱形,外1/3上下扁平呈扁圓形,中外1/3交界部相對較細故易發生骨折[4]。同時新生兒骨質含礦物質少,骨強度低易發生骨折。本組36例骨折均發生在中段和中外1/3交界處。

2.2.2產科因素:頭位產時兒頭娩出后,當前肩未充分娩出時過早地上抬后肩,勢必造成前肩壓于恥骨弓下受力過度彎曲造成骨折。另外不利用產力而靠接生者進行外旋轉,另一手又過度保護會陰使鎖骨壓在母體恥骨弓下造成骨折。本組發生在前肩骨折33例。另外肩難產時較易發生鎖骨骨折,肩難產發生時為了搶救新生兒,助產者牽拉肩部,強使胎兒娩出骨盆出口時兩肩劇烈向內側壓造成骨折。本組發生肩難產21例(58.33%)。本組3例急產者發生鎖骨骨折考慮由于子宮過強收縮,胎兒迅速下降、肩部擠向骨盆的恥骨聯合處,使脆弱的鎖骨極度彎曲而發生骨折。隨胎兒體重增加,新生兒產傷性鎖骨骨折發生率也隨之增高。本組新生兒體重≥3800g的鎖骨骨折21例。巨大兒經陰道分娩對母嬰均有較大危害,除引起新生兒產傷性骨折、臂叢神經麻痹及顱內出血外,還可引起母體軟產道損傷等各種并發癥。以剖宮產結束分娩能最大程度上減少母嬰損傷。本院剖宮產分娩5612例中無一例發生鎖骨骨折。因此產程中嚴密觀察,及時發現難產因素,估計可能對產婦及新生兒造成損傷時,不可強行陰道分娩,應該行剖宮產結束分娩。

2.2.3新生兒鎖骨骨折的診斷、治療及護理新生兒住院期間仔細查體,注重觀察臨床癥狀以及X線檢查相結合是診斷鎖骨骨折的基本方法。新生兒鎖骨骨折的臨床癥狀常不明顯,本組僅15例有癥狀。X線檢查,雖對診斷有幫助,但要作為常規檢查不切實際。故認真體檢是及時發現鎖骨骨折的關鍵,尤其是對有難產史及體重較大的新生兒或接產時聽到異常響聲者,如有懷疑時可再作X線檢查。近年有應用B超診斷新生兒鎖骨骨折的報道[5]。新生兒鎖骨骨折愈合快,通常不需要解剖學復位或做非凡處理,預后大多良好,7~10d形成骨痂,2~3周達臨床愈合,塑型能力極強,即使有縮短成角畸形,經塑型后可以完全恢復正常的外觀,但旋轉畸形塑型能力差,在治療時要注重給予矯正,防止日后殘留旋轉功能障礙[6]。對斷端嚴重移位病例,為避免骨折斷端損傷神經及血管,應予以外固定。新生兒鎖骨骨折的治療重點在于加強護理,應注重哺乳姿勢和,有外固定時,應注重加強腋部皮膚的護理,可用紅霉素外敷,以防皮膚糜爛。

正確估計胎兒體重,選擇恰當分娩方式,不斷提高助產技術,加強醫護人員的責任心,是防止產傷性新生兒鎖骨骨折發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FGaryCunningham,編.郎景和,主譯.威廉姆斯產科學.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446.

[2]馮瓊,卓樂雯.產傷性新生兒鎖骨骨折121例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9,10(1):61.

[3]王玉環,鄭力.產傷性新生兒鎖骨骨折醫療爭議剖析.溫州醫學院學報,2006,36(5):482-483.

[4]張惜陰,編.實用婦產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39.

篇5

關鍵詞:產傷;陳舊性;新生兒;鎖骨骨折;肩難產

    臨床也已表明,新生兒鎖骨骨折均是在出生過程中發生的骨折,多為產傷性。陳舊性鎖骨骨折大部分是因為助產手法不當所造成,出生后因無明顯癥狀往往易被漏診,卻在生后20 d~3個月發生肺炎時做X線拍片時發現骨痂被確診為陳舊性鎖骨骨折。筆者對16例陳舊性鎖骨骨折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8年10月~2011年9月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兒3 568例,其中剖宮產1 075例,陰道分娩2 493例,產鉗助產63例,肩難產31例,陳舊性新生兒鎖骨骨折16例,其中剖宮產2例,產鉗1例,肩難產2例,自然分娩11例,產婦年齡22~36歲,平均29歲,初產婦10例,經產婦6例,第二產程超過1 h 8例,不足30 min的4例,胎方位LOA 9例,ROA 7例,前肩15例,雙肩1例,會陰及骨盆情況,3例恥骨弓底,5例會陰體高,剖宮產2例均為胎兒窘迫急診手術,麻醉不滿意,肌肉不松弛。

1.2  方法: 新生兒出院后因患肺炎到醫院就診行X線檢查發現骨痂而確診。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不同分娩方式陳舊性新生兒鎖骨骨折發生率比較見表1。不同出生體重陳舊性新生兒鎖骨骨折發生率比較見表2。不同胎方位陳舊性新生兒鎖骨骨折發生率比較見表3。不同第二產程時間陳舊性新生兒鎖骨骨折發生率比較見表4。

表1  不同分娩方式陳舊性新生兒鎖骨骨折發生率比較

分娩方式

例數

鎖骨骨折(例)

發生率(%)

自然分娩

2 493

11

0.4

剖宮產

1 075

2

0.2

產鉗助產

63

1

1.6

肩難產

31

2

6.5

表2  不同出生體重陳舊性新生兒鎖骨骨折發生率比較

體重

鎖骨骨折(例)

發生率(%)

<3 000 g

3 000~4 000 g

14

87.5

>4 000 g

2

12.5

表3  不同胎方位陳舊性新生兒鎖骨骨折發生率比較

鎖骨骨折方位

鎖骨骨折(例)

骨折發生率(%)

前肩

15

94

后肩

雙肩

1

6

表4  不同第二產程時間陳舊性新生兒鎖骨骨折發生率比較

第二產程時間

鎖骨骨折(例)

鎖骨骨折發生率(%)

>60 min

8

50

30~60 min

4

25

<30 min

4

25

3 討論

3.1  新生兒鎖骨骨折的發生率:文獻報道,新生兒鎖骨骨折的發生率差異較大,美國parkland醫院經陰道分娩的發生率為0.33%[1]。本組發生率為0.4%,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學者以新生兒住院期間臨床查體為主,但如常規對新生兒進行X線拍片則發生率更高。而本組研究的正是被漏診未在統計范圍內而實際發生的一組病歷。

3.2  陳舊性新生兒鎖骨骨折發生的原因:①Roberts認為,新生兒鎖骨骨折是分娩中極有可能發生的并發癥[2]。本文結果表明14例新生兒鎖骨骨折發生在體重在3 000~4 000 g的新生兒中;②內在因素:鎖骨的解剖特點有兩個生理彎曲,內半段向前凸,外半段向后凹,內2/3段呈三棱形,外1/3呈扁圓形,中外1/3處較易發生骨折,另外新生兒骨質礦物質含量較少,骨強度較低發生骨折的可能性大,本文結果表明16例均發生在中外1/3交界處;③產科因素:助產技術,頭位產時胎兒頭娩出后,未等到胎頭自行復位便急于幫助行外旋轉,使肩徑還未處于骨盆出口的前后徑上,助產人員牽拉胎兒肩部用力過猛,至骨盆口時,兩肩向內劇烈擠壓易造成骨折,骨折發生位置大部分在前肩,說明鎖骨骨折的發生與胎肩娩出的接產方式存在一定的關系。巨大兒肩難產時較易發生鎖骨骨折,本組2例急產者發生鎖骨骨折,剖宮產發生的2例考慮剖宮產時,因胎兒窘迫急診手術,孕婦進食后麻醉效果欠佳,兩側腹直肌緊張未松弛,在娩出頭后又急牽胎頭,使胎兒雙肩急速向內擠壓而致鎖骨骨折。

    新生兒鎖骨骨折的診斷:對于有難產史,出肩困難的新生兒應進行細致的體格檢查。鎖骨骨折時,觸摸雙側不對稱,患側鎖骨有增厚模糊感覺,當觸到骨折處時患兒會哭鬧,兩上肢活動度不一致,移動患側上肢而呈現假性麻痹,痛肢緊貼胸廓,移動上臂小兒哭鬧不安。局部軟組織可能有壓痛,X線拍片可確診。

    新生兒鎖骨骨折的確診和護理:保持安靜,不完全骨折時不需要外固定,護理時注意勿壓迫傷處或牽動患肢;完全性骨折或骨折有錯位或畸形時,可將患肩上抬,上肢與胸部固定,也可用“8”字繃帶,固定于胸前,2周復查若骨痂形成,可去除繃帶,隨著小兒的生長發育,肩部增寬,錯位及畸形均可自行消失,愈后良好,不留后遺癥。

    新生兒鎖骨骨折的預防:預防在于提高助產質量與技巧。正確估計產道,胎兒大小之間的關系,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認真系統地觀察整個產程變化,掌握正確的分娩機轉,胎肩娩出按正規操作規程。正確掌握熟練的助產手術和注意動作輕柔是防止鎖骨骨折發生的關鍵,不斷提高助產技術,加強醫護人員的責任心,是防止陳舊性鎖骨骨折的關鍵,更是避免醫患糾紛的重要手段。

4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新生兒鎖骨骨折;助產;預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490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783-01在臨床上,新生兒鎖骨骨折在分娩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1]。在助產的過程中,胎兒出現迅速下降而使得其前肩胛部擠向產婦的骨盆,由于胎兒的鎖骨很容易發生彎曲,同時助產士在牽拉時用力太猛而使得胎兒兩肩受到壓力而發生骨折。患者所發生的骨折一般在中段,并且橫行骨折最多,并且還會出現移位情況[2]。由于患者的癥狀并不是很嚴重,并且事后患者恢復比較好,因此常常被醫生忽略。但是,當新生兒發生鎖骨骨折情況后會使得其出現不停地啼哭,此時家屬也會心里十分焦慮。為了降低新生兒鎖骨骨折發生幾率,我院對此次所分娩的新生兒應用專業助產士進行護理,取得顯著效果,以下是詳細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此次研究的對象為85例新生兒,收治時間:2013年1月――2013年12月。新生兒體重在2104-4521g,平均為(3210.2±152.0)g;孕周在38-42周,平均為(40.5±0.5)周;產程在3.3-16.7h,平均為(9.0±3.1)h。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分成試驗組45例和對照組40例。比較兩組新生兒的體重和產程以及孕周等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助產士進行護理。

1.2.2試驗組采用經過專業培訓的助產士進行護理:

1.2.2.1助產技能的培訓由護士長組織對助產士進行專業的技能培訓,讓其掌握好產軸和骨盆軸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同時掌握相關接產的要領等。

1.2.2.2改進娩肩技巧在分娩時,當胎兒胎頭娩出時,需對呼吸道進行及時地清理,之后,助產士則協助胎兒進行身體旋轉,然而使得其肩徑和骨盆出口的前后徑保持一致。同時還對產婦的會陰進行必要的保護,在宮縮間隙,對產婦實施合理地腹壓。接生人員要利用其左手下壓胎頸部,同時要輕盈和緩慢地牽引其胎頸,讓其肩能夠順利地通過恥骨弓下而娩出。在其娩出到胎兒的頸部時,然后托住胎頸向上,其肩就會從會陰前緣緩慢地娩出[3]。

1.2.2.3肩難產的處理在胎兒頭部全部娩出后,如果胎兒的頰部緊壓產婦會時,則需及時地壓住其肩,并進行屈大腿。

1.2.2.4臍帶繞頸的處理告訴產婦不要進行腹壓。對于繞頸時間比較短且2周,則可以使用止血鉗夾住其中的一段,然后再從中間將臍剪斷。

1.2.2.5體質量大,陰道難產的相關處理在對其進行檢查的過程中,要保證胎兒處于仰臥的位置。將新生兒的頭部放置在正中的位置,檢查人員要站在新生兒腳端處位置,同時要與新生兒的面部相對,并從外向內沿著胎兒的鎖骨進行叩診。

1.3評價指標對兩組新生兒發生鎖骨骨折和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統計。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對護理滿意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助產士的護理技術和態度等10項內容,總分為10分[4]。滿意:>80分;一般滿意:60-80分;不滿意:

1.4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處理。滿意率和骨折發生率采用%表示。采用X2檢驗,P

2結果

試驗組和對照組發生新生兒鎖骨骨折幾率和護理滿意度分別為4.4%(2/45)、97.8%(44/45);22.5%(9/40)、90.0%(36/40);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導致新生兒發生鎖骨骨折的原因主要為陰道難產和接生手法不當以及胎兒過大等。如果胎兒的前肩難以充分娩出就將其后肩抬高,則會導致其前肩鎖骨壓在趾骨弓下方,此外,由于受力太大而導致其發生鎖骨骨折。如果不善于利用產力而只是單單依靠接生人員來進行外旋轉,其的另外一只手出現保護會陰過度,此時會因為粗暴而導致新生兒發生鎖骨骨折。

經過此次護理研究發現,試驗組和對照組發生新生兒鎖骨骨折幾率和護理滿意度分別為4.4%(2/45)、97.8%(44/45);22.5%(9/40)、90.0%(36/40);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在臨床助產過程中,采用經過專業技能培訓的護理人員進行助產則能夠有效地降低新生兒發生鎖骨骨折幾率,同時還能夠提高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張春芳.助產過程中預防新生兒鎖骨骨折的護理[J].中國醫學工程,2012,08:129+131.

[2]田冬梅,李華麗.新生兒鎖骨骨折37例產科相關因素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01:64-66.

篇7

新生兒鎖骨骨折是分娩中常見的一種產傷,由于癥狀輕、預后良好,常被臨床工作者忽略,但發生后可造成新生兒疼痛、哭鬧及家屬不安,嚴重的可導致相關并發癥及后遺癥,造成醫患糾紛,影響社會穩定,因此減少新生兒產傷性鎖骨骨折發生率意義重大【1】。本文對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2年間活產嬰兒中發生的鎖骨骨折回顧性分析,并對其發病因素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選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產婦共1547例,年齡23-36歲,平均29.5歲。其中剖宮產668例,剖宮產率為43.20%;自然分娩879例。自然分娩率為56.80%。發生鎖骨骨折28 例,鎖骨中段19例,鎖骨中外1/3處6例,鎖骨外側段3例。橫斷骨折20例,斜行骨折4例,青枝骨折4例。

1.1 患兒體重、母親年齡、產程、分娩方式及胎位 骨折患兒體重在2 900-4 550 g之間,平均3730 g,其 中3500 g≤體重≤4000 g者18例,占64. 28%,t>4 000 g者9例,占35.72%;孕婦年齡≤30歲者11例,占39. 29%,年齡>30者17例,占60.71%。分娩時因產程停滯人工破膜者7例, 占25%;縮宮素靜滴加強宮縮者2例,占7.14%;自然分娩中發生25例,占89.29%,剖宮產中發生3例,占1.81%,且均為橫斷骨折。娩肩困難者5例,占17.85%。第一產程在150 min-1060 min之 間。第二產程在5 min~131 min之間。平均21.6 min.其 中

1.2 臨床表現及診斷

鎖骨發生骨折的新生兒在出生后次日在沐浴更衣或常規檢查時哭鬧不安,多數可見患側鎖骨局部腫脹,上肢活動受限,肌張力差,擁抱反射降低或消失。兩側鎖骨對比性觸診不對稱,病側有增厚模糊感,骨擦音或成角隆起。骨折病例均經X射線平片檢查確診,其中左鎖骨骨折12例,占42.86%;右鎖骨骨折16例,占57.14%。胸片提示骨折多數位于鎖骨中段,其他為遠端向下移位或成角畸形或與近端重疊。

1.3治療及愈后 采取局部制動、保持功能及加強護理等措施后,患兒隨母親出院,4周后復查,臨床愈合,患兒患肢功能正常。

2 結果

根據上述資料分析發現,自然分娩中發生骨折胎方位正常者25例,占89. 28%,其中3500 g≤體重≤4000 g者18例,占64.28%;胎兒娩出自覺順利者24例,占85.71%;初產婦分娩側切助娩者19例,占67.86%。隨著產科手術指征放寬,許多易發生難產可能的情況均于產程開始前或產程開始不久即被阻斷。因此。鎖骨骨折發生在正常產的幾率相應增高。但其發生仍與出生體重有關,當患兒出生體重≥3 500 g時需警惕鎖骨骨折的發生;同時有肩娩困難時更易出現鎖骨損傷。骨折發生與分娩時胎兒體重及助產方式關系密切,產后常規體檢早期發現并及時處理.可減少并發癥。

3 討 論

3.1 新生兒鎖骨骨折的相關因素:新生兒產傷均是因自然分娩、手術助產過程中產生的意外傷害,由各種機械因素所導致,難產是產傷發生的基礎,助產方式不合理是導致產傷的重要原因【2】。本組顯示新生兒鎖骨骨折與分娩方式有密切關系,陰道難產骨折率最高,且多發生在分娩過程中:如產力不足 ,可造成肩難產,助產者勢必加大外力牽引致骨折;母嬰情況危重:母親年齡過大,高齡產婦發生嚴重合并癥幾率較高,胎兒官內窘迫急于使胎兒娩出,當前肩未充分娩出時,過早地抬后肩,增加徑線,容易造成前肩骨折【3】;胎方位異常在新生兒鎖骨骨折中所占比例很大。產程中因胎方位異常造成產程停滯,行產科干預,改變,或手轉兒頭 ,手轉兒頭后,有部分胎體未能完全轉至與胎頭方位一致 ,助產者如不了解胎兒軀干的位置,盲目用力進行外旋轉及牽拉 ,分娩機制異常,易造成鎖骨骨折。過分懼怕會陰切口的延裂,過度保護會陰,減少了出口后徑,使鎖骨在恥骨弓下娩出受阻,從而發生鎖骨骨折。從骨折發生側 ,前肩多于后肩,更能說明鎖骨骨折發生機制與胎肩娩出的接產方式是有關系的;另有報道,胎兒未娩出時,胎體在宮內轉位幅度過大,使胎肩在恥骨弓處受到擠壓,亦可致骨折。本組資料的發生率與收治的高危妊娠及新生兒大夫的全面查體亦有一定關系。

3.2 新生兒鎖骨骨折的預防策略

預防新生兒鎖骨骨折的方法有以下幾種:①若產程進展正常,不能人為地催產、手法擴張宮頸及陰道。②助產時要充分娩出前肩,使肩鎖關節部娩出后再抬后肩,否則可因鎖骨受力于恥骨弓下起杠桿作用而發生骨折。⑧娩肩時不要在宮底加壓,加壓只能使胎肩嵌頓,尤其沖擊式加壓使鎖骨與恥骨弓相撞易致骨折。④助產時手法一定要輕柔,充分利用產力。待胎頭自然復位和外旋轉,順著胎兒自然旋轉的趨勢娩出,不要強行旋轉。⑤一旦出現了肩難產的情況,切忌暴力牽拉。可采用屈大腿法、壓前肩法、旋肩法和牽后臀娩后肩法等助產方法來幫助胎兒前肩順利娩出【4】。

參考文獻:

[1] 賈和慶.66 產傷性新生兒鎖骨骨折36 例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08,10(5):26-28.

[2] 甘峻檸,郭芳芳.產傷性新生兒鎖骨骨折相關因素分析[J].全科護理,2008,10(5):473-479.

篇8

【關鍵詞】新生兒股骨骨折處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0-0219-01

新生兒股骨骨折是新生兒常見骨折,據資料統計發病率為0.13‰. 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垂直懸吊皮牽引、連衣挽具治療、夾板固定、腹部固定等。2004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接產新生兒10024例,其中股骨骨折2例,發病率約為0.19‰。我院采用暖箱內垂直懸吊引治療新生兒股骨骨折2例,獲得滿意效果,現將經驗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介紹

例1,為G3P2 孕38周雙胎,第一胎頭位自然娩出后第2胎為橫位用手牽引娩出一男嬰,體重2150g,旋轉胎兒肢體娩出時聽到骨嚓音,出生后發現左下肢活動畸形,第2天出現患肢腫脹,攝片示左股骨中段斜形骨折。行患肢軀干固定法同時吸氧,預防感染營養支持治療,4天后攝片示“斷面有錯位”,遂改用暖箱內患肢肢垂直懸吊牽引治療,住院20天(2010年9月9日―2010年9月29日)攝片示“左側股骨骨折原發骨痂形成,對位可”,予辦理出院。2011年3月1日復查,患肢對位對線良好,已無骨折線,也無縮短畸形。 例2,為G1P1孕39周橫位臨產足先露剖宮產分娩,男嬰,體重3300g,Apgar評7分,術后第2天發現左下肢腫脹畸形,攝片示左股骨中上段斜形骨折,行暖箱內患肢肢垂直懸吊牽引治療2周,攝片示“左側股骨骨折處大量骨痂形成,骨折端稍有錯位,患肢活動可,予辦理出院。半年后復查骨折線已消失,骨折對位對線良好,患肢較健肢縮短0.5cm。

1.2 治療方法

我院用寧波戴維生產的嬰兒培養箱,調節暖箱適宜溫濕度,除去患兒所有衣服,穿紙尿褲,于患肢腳踝處放置棉墊,用繃帶包裹懸吊,從暖箱頂部一小孔拉出固定,調整患兒臀部離開箱內床面約2cm,。期間觀察患兒下肢軸線與軀干軸線之間的角度不大于90°,固定二周后攝片復查,骨痂形成后報出院,半年后復查。

2 結果

我院兩例新生兒股骨骨折經垂直懸吊法在暖箱內懸吊2-3周,骨痂形成后順其自然生長,3個月后復查,骨折對位良好,6個月后復查骨折線消失,骨折對位對線良好。

3 討論

2.1新生兒骨骼的特點

新生兒骨骼特點是水分較多而固體物質的無機鹽成分較少。骨骼柔韌,富有彈性,硬度較低,骨折時不易折斷,受壓后易變形。而且骨組織的新生和吸收過程均較成人顯著旺盛,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均比較豐富,血管較豐富,骨膜較厚。因此,新生兒骨組織再生能力很強,當發生骨折時,骨組織迅速生長形成骨痂及新骨,骨折愈合時間遠比成人短。

2.2 新生兒股骨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

新生兒股骨骨折的治療方法很多,垂直懸吊皮牽引對新生兒來說容易造成皮膚損傷;連衣挽具治療和腹部固定不利于護理,因為容易引起尿布疹;夾板固定松了起不到固定作用,緊了易損傷皮膚及肌肉組織,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點和局限性。為此我們選用單側患肢懸吊固定法,主要基于如下考慮:(1)該為嬰兒宮內,可減少嬰兒的不適和痛苦;(2)操作簡單,便于護理。不易損傷嬰兒皮膚

3小結

生長發育旺盛,骨折愈合快,自我塑形能力強,具有一定的過度生長能力是新生兒骨折愈合的特點[2],新生兒對骨折復位的要求沒有成人那么嚴格,復位后骨折短縮,重疊2 cm以內者,在日后的生長發育中將得到充分的矯正,不遺有畸形或跛形。因此,我們認為:對新生兒股骨骨折,不要刻意地為追求解剖復位或以成人的治療標準而采取多次的手法復位或切開復位,治療應以簡單易行、損傷小、痛苦小、減少并發癥為原則的保守治療為佳,選用懸吊固定法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有一定優點能滿足新生兒股骨骨折的治療要求。

參考文獻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精品 | 日本免费人成网视频免费看 | 亚洲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国产在不卡在线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