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09:43:1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開發區發展規劃,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中圖分類號:TU984.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5-0103-04
城市經濟開發區作為現代城市建設中的新生事物,是城市工業區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由于產業系統調整和技術改進而形成的一類特殊工業區類型。因此存在著如何滿足當地產業發展,發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功能等一系列問題。而在城市開發區的現行規劃中,產業研究恰恰是城市規劃專業的弱項,多偏于純經濟或工藝方面,或流于泛泛空洞的定性研究或概念解釋,導致出現產業發展與空間發展的規劃建設各自為政的局面,從而影響宏觀城市區域競爭力。因此必須突破常規,從總體規劃的層面,將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目標和空間綜合考慮,使開發區的建設更合理,同時也為城市經濟社會創造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1 望城經濟開發區簡介
1.1 發展背景
2007年12月,長株潭獲批“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8年,長沙大河西作為“兩型社會”先導區率先起步,望城納入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望城經濟開發區(以下簡稱經開區)成立于2006年,位于望城縣縣城南部,與省會長沙接壤,全區規劃建設面積100km2,作為省級開發區成為長株潭城市群經濟輻射和優質產業轉移擴張的首選之地。
1.2 產業發展現狀
經開區建區以來,先后吸引了140余家企業在此投資興業,初步形成以發展高科技食品藥品、新材料加工制造業、印刷包裝、高效農業等產業為主,房地產、現代商務、交通運輸功能為輔的先進產業發展格局。2008年,經開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25.3億元,同比增長52.4%,實現財稅收入5億元。
2 產業發展與空間布局的關系
2.1 競爭力與空間結構
新競爭經濟學認為,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繁榮取決于生產率而非出口或者自然資源的稟賦。政府所應創造的是一種可以支持日益增長的生產率的環境。正確的宏觀政策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對于競爭來講,微觀的經濟基礎將最終決定生產力和競爭力(M.E.Porter,2000)。
從空間的意義上講,微觀經濟基礎體現在地理的區位上。形成地理位置集中的企業和組織的集合,通過集中的方式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奠定關鍵性的規模基礎,推動集合內部的競爭和創新,為它們集中創造相應的綜合服務,將各種專業化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投資效用發揮到最大,由此來增進地區和城市的競爭力。
由于有專業化人才庫的擴大和投入物的深化,如果一家工廠從有1000名工人可供同一行業公司雇傭的地方,遷到有10000名這樣的工人的地方,產量平均增加15%(Herderson J.etal,1998)。
這個基本原理在于,相關經濟活動移居到同一地點要比把這些活動擴展到多個地點更為有利。集合內部的每一個成員之間廣泛聯結而產生的總體力量要大于其各個部分之和,它不僅僅適用于城市的傳統產業,也同樣適用于新興產業。要想在區域競爭中贏得勝利,必須有魄力對今后引進的產業進行強制性的空間整體布局和在將來對現有的企業布局進行整體調整,追求專業化的集中發展。
2.2 產業與空間的集聚發展
目前,望城經開區主要企業的發展還處在過多注重對單個企業規模擴大的階段,雖然它在短期內有較好的利潤和稅收,但地區內部企業與企業之間很少具有經濟活動中的協作性和互補性。旺旺路兩側分布各類型企業混雜,就足以證明這個問題,這是各企業對交通優勢和基礎設施競爭的結果。由于政府在鼓勵和扶持企業發展方面,過多注重宏觀的優惠政策,缺乏統一方向性的指導,忽視采取空間配置的手段來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高,企業的發展不可能產生特定領域中具有規模和特色的產業聚合,比如說長三角的食品加工中心或者珠三角電子產品加工的專業化基地顯然以現在的模式根本不可能在這里形成。
著眼城市經濟的長遠利益,特別是從望城縣經開區這類夾雜在大城市周邊,區域內存在其他優勢科技園區的情況來說,如果想要發展壯大成為在長沙大河西先導區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就必須拓展具有特殊意義和產業職能的區位。因此,本文在對望城縣經開區產業和空間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空間的集中發展”概念,對于以工業發展為重心的望城縣及望城縣經開區來說,這是產業策略和空間策略根本的契合點,其目標是大幅度提升望城縣經開區的競爭力,在大河西先導區開發的經濟戰役中奪取勝利。
2.3 工業污染與產業布局
經開區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省級產業基地,因此,在產業布局中,將對工業污染系數與生活區的關系進行總體考慮,由全國污染源普查工業污染源產排污系數可得以下內容,詳見表1。
3 各片區產業發展內容
3.1 黃金園村、桂芳村、桐林坳社區
3.1.1 產業跨越的平臺
黃金園村、桐林坳社區和桂芳村處于望城縣經開區與長沙高新區無縫對接的區域,是望城縣實現面向長沙高新區、承接長沙外放產業和技術支持的最前沿。望城縣經開區與長沙麓谷高新區的交叉相重產業,如生物醫藥、新材料和部分機械制造業可選擇在該區域集中發展。在不斷擴大該類型產業的產業用地面積的基礎上,以提升技術力量為手段,加強與麓谷同類企業間的技術合作和交流,打造產業集中、科技含量高的產業片區,實現經濟增長。
從《全國污染源普查工業污染源產排污系數》表可以看出,新材料的污染較高,其次為醫藥制造業,機械制造相對污染較低,產污和排污系數均在100左右。考慮經開區主導風向為西北風,而處于東南方向的桐林坳社區是以居住為主的生活片區,則新材料和醫藥制藥業應盡量布局在西、北部,機械制造業可選擇在相對靠近居住片區的地區(見圖5)。
3.1.2 印刷工業園
印刷包裝工業園現狀集中布置在經開區東南角,與公共服務用地緊密銜接,周邊是規劃的居住用地和部分建成的商業用地。從長遠考慮,印刷工業園周邊的發展空聞不足;從產業鏈考慮,印刷包裝工業園與其相配套的塑料制品、橡膠制品產業空間鏈接不夠緊密,將會阻礙其后期綜合競爭力的持續增長。
規劃建議將印刷包裝工業園在后期搬遷至望城大道桂芳村段,選擇望城大道兩廂用地整體布局,交通上可方便利用望城大道連接周邊區域,并通過集中布置配套產業,構成流暢的產業鏈,提升后期的綜合競爭力,成為區域內有重要影響的印刷包裝工業園。
3.1.3 黃金園――高新農業園
從地形來看,黃金園村大部用地坡度大于25。不適合作為城市建設用地。從尊重自然生態和控制投資成本出發,對地形進行大范圍改造也是不合理的。黃金園村位于望城縣高新區的西南角,其南面是長常高速和雷鋒鎮農產品工業園,因此如果利用山地地形打造生態公園綠地的服務半徑將受到限制,對城市的服務作用將收效甚微。
望城縣歷史上是農業強縣,農業基礎好,經開區南面是農產品園區,銷售渠道便捷,綜合考慮黃金園周邊環境和地塊內部影響因素,認為發展高新農業,創辦高效農業園區是最理想的方案。
3.2 蓮湖、喻家坡、仁和社區
3.2.1 食品工業園區
蓮湖、喻家坡、仁和社區位于旺旺路兩側,通過望城大道與望城縣中心區緊密連接,同時地塊南部的北橫線橫貫東西,是連接長沙市區和西部烏山鎮的快速路。該地區現以食品和醫藥制藥業為主,在整體布局上可通過遷出醫藥制藥業,并對食品和飲料加工進行局部調整,集聚周邊游離的產業資源,進行擴張式發展(見圖6)。
考慮到食品制造業和飲料制造業的排污系數,在布局上,食品制造業應盡量向西集中,飲料制造業可集中在東部馬橋河附近,并在該地塊東南部跨越馬橋河地段保留一定的生態綠地,形成防護綠化帶。
3.3 高沖村
3.3.1 第三方物流基地
高沖村處于望城縣經開區的幾何中心位置,也是交通的核心區。連接區域的金星大道和直達望城縣中心區的望域大道在該區相交,同時石長鐵路由東向西橫穿該地區,并已建成望域貨運站。該區可發展成現代型的第三方物流區,其功能除了傳統的儲存和轉運外,還包括物流活動組織協調、物流方案設計、物流信息搜集和處理等。從布局上,以貨運站為中心,南面布置信息管理和組織協調等機構的辦公大樓,通過集中的布局方式,加大信息與管理協調之間的聯系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倉儲用地主要布置在金星大道兩側,作為物流的中轉和臨時存儲基地,并承接本地區和本區域的公路交通流線(見圖7)。
3.3.2 教育研究中心
從戰略角度來講,經開區想發展成為以技術型工業為主體,并在區域內占領一席之地,與教育產業的聯系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經開區高沖村南臨普瑞大道,與望城縣經開區現有的高校聯系緊密,附近物流園的信息管理中心信息化程度較高,通過環境改造不難成為區域科研和技術改造的核心區域,并且由于接近經開區的核心位置,可以更方便地成為區域技術提升的“心”,向周邊擴散其影響帶動區域整體的技術升級。在布局上集中在普瑞大道附近,緊鄰物流園的信息管理區域布置,在策略上可通過與大學城的高校建立技術交流合作平臺,達到“以科興園,技術帶動經濟”的目的。
3.3.3 食品創業基地
該區依普瑞大道地區設計有一個功能完整的食品創業基地,功能以農副食品加工為主,同時在園區設計時考慮到集中留有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符合湖南產業發展的大局勢。可以該基地為中心,通過逐步擴大發展,形成具有區域競爭力的、以中小企業為主力的食品創業基地。
3.4 原佳村
3.4.1 機械器械制造區
原佳村臨黃金園村和高;中村,對于承接現有的機械制造技術和基礎設施,以及方便利用第三方物流實現資源購人和產品產銷都獨具優勢。
在此基礎上,將其打造為對區域產業鏈缺失的那部分器械制造業進行填補的集中區域,同時這也應作為經開區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集中力量進行建設的區域。原佳村北部和西部的遠景用地可考慮大部分作為該類型產業的備用地,通過區域對該類型產業缺失所帶來的廣泛市場條件和政府給予的各種優惠等政策,與這類型產業達成共識,集中快速地發展,努力走在區域的前列(見圖8)。
3.5
金坪社區
3.5.1 綜合服務中心
金坪社區是經開區內部與外面交通聯系最便捷的地區,聯系周邊區域東西向的普瑞大道和雷鋒大道在此交匯,同時長沙三環線也穿過該區。從現狀來看,區內已建有一定規模的商業服務設施和兩所高等院校。從環境來看,馬橋河南北橫貫該區,并保留有一定規模的自然生態林。在布局結構來看,金坪社區地處功能主軸普瑞大道的西側端點,是功能軸線的最重要節點。因此,該地區打造成為綜合服務中心,作為承接南北生活服務區的中心節點,和作為向西輻射服務產業區的起點是合適的。
在局部設計中,可更多考慮結合水系打造生態景觀,形成生態型綜合服務中心。
3.6 馬橋河村、金山橋社區
3.6.1 承接縣城中心區的支點
馬橋河村位于地塊最東北角,靠近望城縣中心區,作為生活服務區開發的先期區域,可以較好的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和與中心區便捷的交通聯系進行快速的開發建設。同時作為縣中心區與金坪社區的連接紐帶,在未來承北接南的作用將十分明顯。
3.6.2 高品質生態居住區
金山橋社區是經開區的最東南角,該片區通過雷鋒大道直接長沙市,在規劃中可以很好地利用東南部的風景旅游區及馬橋河的濱水景觀,打造高品質的生態居住區。
4 結語
關鍵詞:商業地產;業態;規劃設計;開發模式;發展趨勢
Abstract: through the to our country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design problems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ust chang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 we need a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vision to have more business perspective, the only real estate eye or only commercial vision is no good, designers from operation Angle, selection, commercial buildings formats planning position, space combination relations, traffic streamline strategy considering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the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necessary out of short line operation of the error, not just the traditional housing development model for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from the long term investment for business profits considerations, and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lanning design strategy, is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ful commercial real estate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commercial real estate; Type of oper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Development mode; Development trend
[中圖分類號] F407.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 商業地產的定義
商業地產(BusinessReal Estate), 顧名思義, 作為商業用途的地產.以區別于以居住功能為主的住宅房地產,以工業生產功能為主的工業地產等按照用途劃分是用于商業用途的物業,包括零售、餐飲、娛樂、健身服務、休閑設施及各類消費場所。商業形態包括百貨商場、大中型超級市場、小型便利店、專業產品賣場、品牌專賣店、倉儲型超市以及包含以上多種業態的商業步行街或城市綜合體。
商業地產,其發展過程不短也不長,有近百年的歷史。建筑從單一功能購物發展到現在的大型多功能的綜合性建筑,以頗具特色和風格的建筑設計、空間布局、環境營造、主題設置、運作理念等手法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在多功能的空間中,把購物場變成了娛樂場,把消費者變成了娛樂者,讓原本一次單一乏味的購買行為變成一場休閑、游覽、娛樂的“體驗式消費”活動。[1]
2 現階段商業地產開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商業地產開發總體上可以用“起步晚,發展快”來概括,在中國短短十余年的商業地產發展史中,商業地產的建造規模和體量已取得長足的進步并引起國際建筑業的廣泛關注。我國的商業地產開發起步于2000年前后,之后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2005年進入第一輪的高峰期,至今仍保持著較高的發展勢頭。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欠缺對商業地產項目的商業職能、交通職能、景觀職能、社會文化職能等高層面的認識,限于傳統地產開發觀念束縛、前期策劃和定位策略缺失、招商困局、資金及高級專業人才缺乏,尤其是專業商業地產建筑師嚴重不足,導致商業地產項目開發成功與否面臨諸多挑戰。在設計商業地產建筑時,建筑師和同業人士往往僅服從于業主的主觀意愿,未考慮(或考慮不周)建筑規模是否適宜,業態是否合理,建筑風格是否匹配,定位是否準確等諸多問題,從而導致了各地已開發完成的商業地產存在著招商乏力、人氣難以聚集、經營不善、空置率高等問題不斷涌現。
2.1 傳統地產觀念束縛
目前我國部分商業地產開發商認為商業地產跟住宅一樣, 抱著“賣完就走”的思路。還有的開發商采取“先開發后招商”的方式,沒有明確的目標,不僅不好招商,而且也增大了后期經營困難及投資業主的投資風險。
2.2 商業定位不準
商業定位是商業地產的核心,定位的準確與否關系到項目的成敗,一個商業項目定位內容包括業態定位、功能定位、商業服務對象定位、
盈利模式定位、產品定位、商業文化定位、營銷方式定位等多方面。每個環節相互關聯,一著不慎,可能會滿盤皆輸。目前我國商業地產定位仿效之風盛行,某個項目成功后,很多開發商紛紛復制該模式,根本不考慮因地制宜和與自身合理的結合點,從而導致失敗的結果。
2.3 招商困局
商業地產對招商資源的競爭將是未來商業地產發展的瓶頸。造成商業地產招商困局的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內部原因主要是由企業的戰略性管理所決定的,外部原因則是由宏觀社會、經濟環境所決定。目前造成商業地產招商困局的外部環境主要有: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商業地產的招商,國際商業連鎖投機行為給中國商業制造了“空前繁榮”,商業地產的過快發展加劇了商業資源的競爭等。
2.4 資金及高級專業人才缺乏
商業地產是資金密集型行業, 具有開發周期長、資金占用數額大、回籠資金緩慢等特點,而目前國內又沒有一個很好的融資渠道和
變現渠道,這導致商業地產面臨一個資金缺乏的局面。同時,商業地產
是一個集開發、經營、管理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但目前商業地
產從業人員一般是來自地產領域或是零售領域,對商業和地產都精通
的復合型人才十分稀少。
關鍵詞:山地 ,火車站,開發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railway, "the station economy" for city development have positive role, especially on traffic block mountainous regions development particularly driven,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es a mountain area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huge challen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city with mountain railway statio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mode.
Keywords: hill country, the railway station, the development mode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前言
隨著中國鐵路快速發展,一方面 “車站經濟”對城市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交通閉塞的山地地區發展帶動尤為明顯。另一方面面臨著山地地區城鎮建設與生態保護的巨大挑戰。為此,本文以遵義火車東站核心區規劃為例,探討山地火車站周邊用地開發模式。
2山地火車站建設概況
2.1中國山地城市概況
山地是地貌類型的一種,是具有一定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地貌類型。山地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山地包括低山、中山、高山、極高山;廣義的山地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中國陸地面積960萬km2,其中廣義的山地面積662萬km2,占全國陸地面積的69%。中國的山地城市分布及其廣泛,截止到2005年,全國有建制市661個,山地城市有231個,約占總量的35%。而全國1900多個縣城中山地型城鎮更是超過總量的一半。
2.2火車站地區開發與山地系統的矛盾
中國鐵路建設,正進入飛速發展期,現代城市中的火車站,不僅承擔了城市交通樞紐的職能,而是作為一個城市發展的新的增長極。使得火車站地區成為吸引各種城市功能聚集的場所,向多功能、全方位、立體化的方向綜合發展。火車站地區通常會成為城市重要的商業、商貿、公共服務的中心,是城市高密度開發地區,開發上往往為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忽略了山地地區建設與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和特殊性,輕則使得山地火車站地區 “平原化”的千城一面城市特色的喪失,重則導致山體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城市環境災害的加劇發生。
3遵義火車東站核心區規劃思路
3.1項目背景
規劃處于貴州遵義市,遵義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紅色旅游城市。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度實施,遵義贏來全新發展機遇。遵義火車東站是遵義渝黔-貴廣高速鐵路在遵義設置中間站,選址于遵義中心區東部禮儀,簡稱遵義東站。遵義渝黔-貴廣高速鐵路的建設將極大縮小我國西南地區與珠三角的時間距離,構筑新經濟走廊;加速成渝經濟圈融合,促進遵義與貴陽分工協作,共同構建貴州經濟隆起帶。同時東站規劃將有渝黔高鐵、昭通至畢節快鐵及城際鐵路通過,并考慮未來渝黔線改線,是一個集高鐵、城鐵、普鐵為一體的綜合樞紐站。遵義火車東站地區是城市東拓重要節點,將承擔“聯老城、拓新城”,打造現代服務業平臺,構建城市新標識,延續城市景觀脈絡的重要職能。
3.2基地現狀與存在問題
規劃區地貌屬于黔北低中山丘,湘江河與螞蟻河自西向東通過,為深切河谷。大部分海拔在800-1000m之間,最高海拔為955m。山體丘陵呈“T”型分布,部分山體渾圓秀麗,植被豐富,壩間分布有少量梯田耕地。遵義火車東站的建設,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3.2.1地形復雜,建設難度大
規劃區區別于平原地區,用地相對零碎,同時地形起伏較大,山頂與河谷高差達到200米,建設難度大。同時周邊被群山包圍,有高度、坡度和小氣候引起的各種變化,城市建設需要謹慎對待。
3.2.2基地投資費用高
山地城市建設投資費用普遍比平原城市高,如基建費用投資一般要增加15%-30%。而火車站周邊地區對場地平整度要求較高,又本地區山體多為巖質山地,平整場地費用更是大大的提高。
3.2.3交通聯系困難,聯系不方便
遵義市總體規劃中心城區用地集中在東西兩條發展帶中,中間被山體分隔,其中老城所處西發展帶發展成熟,東部發展帶尚未形成。遵義東站正是處在老城與東部發展帶交接的節點上。如何打破山體的壁壘解決火車站與老城的聯系,同時輻射東部各個發展組團;如何在狹小的空間范圍解決火車站復雜的過往交通是本次規劃的一大技術難點。
3.2.4生態環境脆弱
規劃區地形起伏大,生態環境脆弱,易發生地質災害問題。如水土流失、山洪水災、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危及人身和城市安全。鐵路站場及周邊地區的開發,將對本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避免山體地區災害的發生,有效利用山地地區生態環境和生態小氣候,引導城市與生態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也是規劃的要點。
3.3規劃主要理念
根據遵義東站基地特點,規劃在以下幾個方面解決山地火車站周邊地區開發問題:
3.3.1通過地形和生態脈絡分析,構建大生態格局。
一是在遵義市大的生態格局基礎上,分析本區在遵義市中生態系統中的功能,確定要保護生態功能結構,通過對基地復雜的地形、地貌、氣候的勘察和分析研究,評估該區建設對地區生態的影響。二是以GIS為技術平臺,開展規劃區建設用地適宜性分析。規劃從高程坡度、坡向、河流水系、等方面對規劃區及研究范圍山地利用進行生態因子分析;并將單因子評價結果進行疊加,與城市總體規劃生態控制進行銜接,考慮現狀用地情況,從而獲得本次規劃適宜建設用地的規模,劃出山體保護線,確定可建設用地范圍,構建大生態格局。
3.3.2緊湊的用地布局,合理的空間結構
山地城市空間結構主要以組團發展、串聯發展、環綠心發展和網絡發展幾種分散的空間模式;而火車站核心區多功能的積聚,著重考慮核心區的空間效益。分散和積聚是一對矛盾對立的統一體,兩者需要有機的結合,是應對山地火車站地區建設的趨勢。規劃對火車站站場300米半徑范圍內作為核心功能區,采用集中高強度的開發模式,在滿足火車站地區所賦予的功能基礎上,盡量保留出更多的山體綠地。核心功能區地區則可結合地形生態條件,圍繞生態節點組團式開發,滿足生態承載力、構筑生態安全的生態需求。
[關鍵詞] 貧困文化 滇桂黔民族地區 戰略選擇
在我國西南邊陲的滇桂黔農村地區,貧困問題仍如久治不愈的頑癥困擾著其社會經濟的發展。長期以來,人們大多傾向于從人口、資源、能源、土地、歷史條件等方面去尋找貧困的根源,因而在實施扶貧措施的時候總是習慣于對農村進行“輸血”或“造血”式扶貧。其結果是在“輸血”的同時,造就了一批“懶漢村”,“等、靠、要”的思想越來越嚴重。
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筆者根據自身長期的觀察與調查思考,發現造成這些地區持續貧困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農村長期固有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也就是所謂的“貧困文化”,決定性的因素是價值觀的貧困。因此,實施文化扶貧才是扶助農村貧困群體,幫助他們走出貧困的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的戰略選擇。本文將就此課題作以下粗淺探討。
一、貧困文化在滇桂黔民族地區的表現
“貧困文化”是指貧困群體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社會制度顯失公正及自身條件差等原因, 為了自我維護、適應貧困生活所形成的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的特定的文化體系。用“貧困文化”來詮釋這些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狀況, 能夠恰當地說明貧困長期存在的深刻根源。在滇桂黔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很多人生活在貧困的山區, 那里生態環境惡劣, 地勢崎嶇, 交通不便, 信息閉塞, 居住比較分散, 地理位置上的隔斷加上小農習性、民族習性、血緣性、地緣性使他們遠離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雖然人們勤勞、純樸, 但他們長期的拼搏依然無法改變現狀, 這就容易形成一種隨遇而安、惟命是從、與世無爭的貧困文化,其在民族地區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思想觀念上貧困文化表現為思想保守、觀念落后。主要體現在
1.1因循保守、聽天由命的人生觀
由于長期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飽受貧困的折磨,許多村民形成了很強的宿命感,他們已經習慣于過貧困的生活,面對貧困,他們奉行一種無為哲學,聽天由命,無可奈何的忍受貧窮。這種聽天由命的人生觀,缺少敢為天下先的開拓創新精神,嚴重束縛了這些貧困農村的經濟發展。
1.2滯后的教育觀
由于貧困等方面的原因,這些地區的人們普遍不重視教育,認為“讀書沒用”,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文盲、半文盲較多。一方面,基礎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導致學生學習成績差,入學率低。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學生到小學畢業已初步具備了勞動能力,基于勞動力的需要,過早的離開了學校。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將會使脫貧致富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1.3厚死薄生、非理性的消費觀
主要指在進行具體的消費選擇時,貧困群體依據的是感性原則,以直觀感覺、情感、主觀偏好等作為消費的標準與原則。表現在紅白事的大操大辦以及盲目購置生活用品、生產用具方面。在貧困的滇桂黔農村,人民的日常生活非常節儉,而在結婚、送喪的事上,他們的消費卻又表現出驚人的一反常態的鋪張浪費。人們往往為婚嫁耗盡他們一生累積的錢財,甚至債臺高筑,在婚后幾年、十幾年的勞作都是為了償還“結婚錢”。這種不合理的消費,破壞了積累與消費的平衡,致使農村發展資金的匱乏,延緩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1.4陳舊落后的婚育觀
這主要表現在婚嫁和生育兩個方面。“一方面,早婚早育”、“多子多福”、“養兒防老”、“重男輕女”等封建殘余思想大量存在且根深蒂固。由于那里的農業生產多是粗放型經營,需要大量的強壯男勞動力,再加上其它現實的原因,很多農民為了生個兒子甘愿冒傾家蕩產的危險,想盡一切辦法超生,結果是陷入“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中難以自拔,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潛在的障礙。
1.5不經濟的時間觀
在這些貧困農村,人們最不缺的就是時間,因而時間觀念差,生活節奏慢。而是將大量時間浪費到對來年耕作的等待中,這種甘于貧困的態度磨滅了他們對未來的追求,使農村勞動力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嚴重的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此外還有知足長樂的生活觀、老守田園、安土重遷的鄉土觀等等這些觀念都嚴重影響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人們的行為。
2.在心理狀態上貧困文化表現為心理消極
貧困文化在心理上的表現為安于現狀、自給自足、知足常樂、畏懼風險、滿足于現狀的安貧心理; 有人管更好,沒人管也死不了的“等、靠、要”心理;信仰缺乏、精神委靡、盲目拜仙求神的迷信心理;面子要緊的傳統文化心理等影響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人們的心態。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的人們已習慣于接受政府的援助和社會的救濟,并視其理所當然,逐漸形成一種靠救濟和援助度日的依賴心理,于是他們坐等救濟,坐吃救濟,吃光用光救濟再要救濟,“有自由,無主張,抱著膀子曬太陽,坐等上面救濟糧”,正是這種心理的生動寫照。因此對一些長期接受救濟的農民來說,“春等救濟糧,冬等冬令裝,夏炎秋雨不出房”的現象也便不足為奇了。
二、貧困文化對滇桂黔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產生的消極影響
貧困文化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多方面的,它不僅使個人的貧困長期維系,而且阻礙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影響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1.影響社會主義最終目標的實現,阻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幫助貧困農村的人口脫貧不僅是一項經濟任務,同時也是一項事關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任務。早在十六大報告就指出,中國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的指標不僅包括經濟指標,還包括政治民主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的指標,整體來講,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文化性貧困相對于結構性貧困的治理難度更大,勢必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2.影響社會安定團結
文化性貧困扭曲了一些農民的心理,削弱了他們昔日在困難中吃苦耐勞的生存意志和競爭意識,許多人為此走上了犯罪道路,構成嚴重的社會不安定因素 此外,陷入長期貧困的農民對于科學的認同和接受有限,迷信思想嚴重,容易受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引誘,成為一些擾亂社會的馬前小卒。
3.導致農村的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影響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滇桂黔黔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石漠化現象十分嚴重,生活在環境如此惡劣地區的貧困農民,在貧困文化制約下,在行為上表現出只顧眼前利益, 忽略長遠發展, 不能正確處理自身與生存環境的關系,對于生態系統本來就相當脆弱的自然環境的利用和開發在缺乏科學技術的指導下,大都采用粗放式經營模式,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而且,他們的生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又通過代際傳遞而在其子孫一代重復上演,人際關系嚴重惡化,可持續發展的鏈條被人為地阻隔,陷入災害、貧困、更大災害、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
4.阻礙農村教育的發展
首先,表現在貧困文化使農村教育缺乏必需的文化動力。這主要表現在,貧困文化不能形成農村教育發展所要求的人文環境,消極的思想和觀念因素時時處處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造成貧困經濟環境支持了貧困文化的獨立存在,而不能與現代文化產生直接的撞擊和交流,使得農村教育缺乏文化刺激和影響的推力。其次,表現在對農村教育評價的功利化價值取向上。由于貧困農村低下的生產力和低文化的勞動力互為條件,一方面農民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更多或更直接依靠的是體力和經驗,很少需要科學技術;另一方面由于生產力低下,小規模的簡單再生產無法升級換代,因而導致人們常用非常狹隘實用的態度對待文化和教育,認為供子女念書識字不合算,教育被許多農民當作無用之物。
三、文化扶貧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文化扶貧即是從文化和精神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以幫助,從而提高當地人民素質,盡快擺脫貧困。傳統的扶貧主要是從經濟物質上進行輔助,而貧困地區要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不僅要扶物質,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事實上,貧困的本質規定是一種惡性循環,貧困和貧困文化的惡性循環是影響當前滇桂黔農村發展、脫貧致富的主要障礙。這種貧困文化一旦形成,便使身處其中的人們因受其熏陶而缺少向上流動的動力,進而接受很少的教育,就業競爭力薄弱,只能從事低收入的職業,最后變得更加貧困。人類社會即將進人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在這種大背景下,貧困地區的智力水平的提升與文化素質的提高顯得更加重要,文化扶貧戰略迫在眉睫。
四、消解農村貧困文化、實現文化富民的途徑
貧困文化的價值觀念直接制約著貧困群體的脫貧致富。要解決貧困問題,首先要從貧困的主體——“人”的角度入手,走文化扶貧之路。為此,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1.堅持文化扶貧的持續性
文化扶貧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是對貧困文化的改造和創新,因此,要克服文化扶貧實際工作中表現出的“一陣風”做法。把文化扶貧當作改造貧困文化的活動,建設性的扶貧。“三下鄉”活動應該保持經常性、長期性;要加強對鄉村文化隊伍、科技隊伍的支援和培訓;做到村村通公路,廣播電視通住戶,有條件的地區最好能村鎮通互聯網,及時把外界的信息傳送給農民。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及時“走出去”,開闊視野,創造經濟效益;把科技人員“請進來”,在田間地頭手把手交給農民新的技能和知識,教會農民怎樣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
2.把轉變農民的價值觀念作為根本
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作風,本著“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人,扶貧先扶志”的理念,把文化扶貧作為一種精神改造和建設的工程。培育農民文化自覺的意識,轉變思想觀念。要用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充實他們的生活;借助圖書、大眾傳媒等文化載體,對貧困人群進行思想教育,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針對他們的“自我藩籬”,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確立他們的文化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使他們在健康文明的氛圍中轉變生活價值形態。
3.重視“三農”問題,切斷貧困文化的傳承渠道
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為貧困文化的產生與蔓延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只有打破這種結構上的藩籬,才能從根本上鏟除貧困文化滋生的土壤。只有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持才會更加切實有效。農民只有在思想上增強了“抗貧抗弱”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擯棄貧困文化,接受外界輸入的新文化。
4.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滇桂黔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種豐富、形式多樣,既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如風土人情、祭祖拜天儀式及宗教節慶活動等,又有口頭流傳的各種民間文學,如傳說、史詩、民間故事、謠言、諺語等。這些民間蘊藏的民族文化瑰寶具有不菲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整理和開發,既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利于文化自身的建設,更有利于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
5.打造文化產業,實現文化富民
“文化”與“產業”本屬2個概念。但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人們逐漸發現文化特有的經濟價值,嘗試著用經濟的手段來看待傳統文化的積淀,尋找文化活動與經濟活動的交接點。文化富民,就是要把根植于人民群眾中的歷史文化價值發掘出來,直接惠及人民群眾。對各地的地方性文化,進行深入而全面的調查與重估,做出能否開發、怎樣開發、如何實施等決策,讓群眾成為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參與者,推動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進入生產與消費的互動軌道,為增加當地群眾收入、改變地區貧困面貌、優化本地產業結構創造有利條件。
總而言之,貧困文化作為社會的產物在現代化的發展中缺乏活力和創造力。單純的物質扶貧不能從根本上醫治滇桂黔地區的貧困。 要堅持經濟扶貧與文化扶貧相結合的方針。真正實現從過去“輸血式”救濟、被動扶貧轉化為“造血式”、主動的扶貧。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的戰略選擇就是進行文化扶貧,以改變貧困文化模式。形成嶄新的、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文化觀念、文化模式, 實質性地推動這些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和反貧困進程。
參考文獻
[1]佚名.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年全獲獎論文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322.
關鍵詞:重力模型;增長極;點軸開發模式;新型城鎮化;區域經濟合作
中圖分類號:F127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0)06-0001-03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化,區域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統籌區域發展已放在突出位置,統籌就是強調要協調發展,因此區域調控成為政府引導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經濟區的劃分作為區域經濟空間組織的重要工具,是進行合理的地域分工和區際協作,引導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轉變的基礎,對于政府的宏觀調控、區域開發、經濟投資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1]。
一、環青海湖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一)區位條件分析
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咸水湖,地處我國西部干旱區、東部季風區和青藏高原區三大區域的交匯地帶[2],是世界著名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和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環青海湖地區地處青海省農牧結合部,距省會西寧市130公里,東接全省經濟重心河湟谷地,西連柴達木盆地,是青海進入新疆、的重要通道。環湖北岸有青藏鐵路、青新公路315國道,南岸有109國道通過,交通比較便利。該區域自然條件相對較好、自然資源相對富集,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草地資源;以青海湖為依托旅游資源更是得天獨厚,特色突出,在全省有著明顯的區位優勢。
1.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環青海湖地區四縣行政區域面積5.58萬km2,占全省面積的7.75%。2008年末人口22.8萬人,占全省人口的4.11%,國內生產總值553 411萬元,占全省的5.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4 272.41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0倍(見表1)。
環青海湖地區經濟發展既具有優勢和各種機遇,也面臨著很大的生態經濟問題。
(1)區域經濟總量小、質量低,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從三次產業產值比重來看,剛察縣和共和縣仍以農牧業為主。從三次產業就業比重來看環湖各縣絕大多數勞動力仍滯留在第一產業,產業偏離度很高,產業結構極不合理,區域城鎮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見表1)。地區GDP(萬元)人均GDP(元)人口(萬人)三次產業產值比重(%)三次產業就業比重(%)城鎮化率(%)
海晏縣141699416763.46.1∶67.9∶2640.8∶17.2∶41.938.2
剛察縣49449114994.341.3∶14.9∶43.870.4∶0.5∶29.134.9
共和縣1893981445713.118.8∶45.7∶35.562.6∶3.5∶33.934.4
天峻縣172065860322.09.1∶80.9∶1076.2∶2.2∶21.625
青海省961520017389552.911∶55∶3444.5∶21.3∶34.240.86
(2)區域內四縣之間社會經濟發展差距較大。
從表1可以看出海晏縣和天峻縣人均GDP分別達到41 676元和86 032元,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剛察縣與共和縣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共和縣總人口13.1萬人,天峻縣僅2萬人,人口分布極不均衡。從產業發展情況看,第一產業產值比重最高的剛察縣為40.8%,最低的海晏縣為6.1%,非農就業比重最高的海晏縣達到59.1%,最低的天峻縣僅23.8%。四縣城鎮化水平差距也很大,海晏縣城鎮化率為38.2%,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而城鎮化水平最低的天峻縣僅25%(見表1)。
(3)環青海湖區域缺乏經濟增長極。
城鎮是一個地區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支點和人口聚集的平臺。經濟區域需要有一個具有強大輻射力并對區域腹地發展有帶動作用的中心城市,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但是環青海湖地區沒有一座城市,只有11座城鎮,除共和縣恰卜恰鎮之外,其余城鎮規模過小,缺乏增長極導致區域的自我發展能力弱,缺乏與其他區域的競爭力和協作發展能力。
(4)環青海湖區域經濟區劃與行政區劃不協調,區域內缺乏有效合作。
環青海湖地區四縣毗鄰青海湖,縣域間相互接連,在資源稟賦方面既有相同點又有互補性,具備區域經濟合作的條件,因此青海省經濟區劃中將其劃分為一個經濟區,并于2007年成立了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以促進自然生態保護和旅游資源綜合利用。但是環青海湖經濟區四縣在行政區劃上分別隸屬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和海晏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由于經濟區劃和行政區劃不協調,流域各縣在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各自為政,低水平重復開發建設,沒有實現有效合作和多方共贏。同時由于青海湖開發主體與治理主體不一致,也難以保證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
環青海湖少數民族地區在西部生態經濟脆弱區域中具有典型性,因此根據地區現狀選擇合理的發展模式,不但對于促進環青海湖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保護青海湖濕地安全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對于西部同樣面臨生態經濟問題的其他區域也有借鑒作用。
二、基于重力模型的環青海湖區域經濟空間聯系實證分析
(一)重力模型方法介紹
重力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地區間的客貨流量是兩地區間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結果,從出行起點O到訖點D的客貨流量與O點的總出行發生量和D點總吸引量成正比,而與O、D兩點之間的距離成反比[3]。該法綜合考慮了影響出行分布的區域社會經濟增長因素和出行空間、時間阻礙等因素,是國內交通規劃中使用最廣泛的方法[4]。
基本重力模型(無約束重力模型)可表示為:
其中qij 指i、j分區之間的出行量預測值,O和D分別表示起止點間的交通出行量[5]。∫(Cij)為i區到j區的交通阻抗函數,它反映交通區之間交通便利程度的總體差異。由于不同目的或方式的出行分布特點存在一定差異,在實際應用中,往往需要根據出行調查的實際結果,選擇合理的阻抗函數,分別建立不同目的或方式的模型[6]。
(二)重力模型方法在區域空間關系和經濟區劃方面的研究成果
重力模型方法在我國區域空間聯系和指導經濟區劃方面有許多研究成果。顧朝林運用重力模型方法對中國城市間的空間聯系強度進行定量計算,刻畫中國城市體系的空間聯系狀態和結節區結構[7]。王鈺蘭等通過空間交互理論的重力模型對成渝經濟區內的城市的空間相吸引強度和吸引范圍進行定量計算,據此界定成渝經濟區的范圍,解析成渝經濟區的空間的內在結構[8]。冀俊、李少游通過重力模型,分析廣西城市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進而得出廣西可能形成的城市群[9]。曹紀偉、葉楨翔用重力模型分析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對圈內的小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提出小城市應依靠交通資源優勢積極對接大都市圈來發展自己這一戰略決策[10]。
(三)基于重力模型的環青海湖區域經濟空間聯系實證分析
重力模型以萬有引力為依據,用自然規律來反映經濟社會的復雜現象,顯然有一定的適用條件。對于一些確定存在很強吸引力的城市或地區,如經濟發達地區、旅游景點、政治文化中心,使用重力模型才會產生較好的效果[3]。針對包含4個縣域的環青海湖地區,采用空間重力模型來定量說明區域經濟中心所在以及經濟中心與其他地區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強度是可行的。根據出行需求調查結果并考慮計算簡便,選擇冪函數作為交通阻抗函數,重力模型表示為:
式中α,β,γ為待定系數,需要根據現狀 OD 調查資料,利用最小二乘法確定。由于環青海湖各縣之間出行主要是依賴公路客車,其單位時間出行費用基本相等,所以計算時用出行時間代替出行費用。另外,環青海湖地區四個縣中,天峻縣的經濟規模和人口數量過小,地理位置相對偏僻,離青海湖景區較遠,考慮到距離衰減規律的作用,所以在重力模型分析中不予考慮,只計算分析海晏縣、共和縣、剛察縣之間的經濟聯系強度,從中選取環青海湖地區的增長極。通過對三縣公交運管所和交通局實地調研,整理出相關原始數據(略)。
采用最小二乘法對樣本數據進行標定,得出α= 0.124 , β= 1.173 , γ= 1.455 ,即標定的重力模型為qij = Oi0.124Dj1.173 /Cij1.455
將所選地區的OD數據分別帶入到上式中,可以計算出共和縣對海晏縣和剛察縣的聯系強度分別為0.0103和0.0055,自身的經濟活力為0.1243。海晏縣對共和縣和剛察縣的聯系強度分別為0.0103和0.0037,自身的經濟活力為0.106。剛察縣對共和縣和海晏縣的聯系強度分別為0.0045和0.0037,自身經濟活力為0.106。各縣經濟聯系勢能總強度依次為q共和 =0.1234+0.0055+0.0103=0.1343,
q海晏=0.1060+0.0037+0.0103=0.1200,q剛察=0.1060+0.0037+0.0045=0.1142。
根據空間重力模型計算結果可知共和縣的空間聯系強度最大,目前具備成為環青海湖地區增長極的條件。從對環青海湖地區基本狀況分析也可以看出,共和縣無論從經濟總體水平、人口規模、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能力、鎮區面積等方面均居前列,實證分析結果與區域實際情況一致。另外,共和縣的區位不但是環湖南岸,同時也是省內黃河谷地的起點,離省會西寧較近,處于青海省東西發展軸上,共和縣的發展可以同時起到改善青海省兩大重要的發展軸線(沿青藏鐵路發展軸、沿黃河發展軸)的增長極分布狀況和提升經濟集聚、輻射能力的重要作用[11]。
三、環青海湖區域經濟規劃和開發戰略措施
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的特殊性,環青海湖區域經濟規劃和開發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保護青海湖濕地生態安全為基本出發點,倡導區域合作,點軸梯度推進,并且根據資源優勢,走特色經濟和新型城鎮化之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一)將產業規劃與城鎮規劃相結合,培育區域增長極
環青海湖區域經濟發展必須發揮增長極的作用,實施非均衡協調發展。根據增長極理論,增長極是一組推進型的產業以及這種優勢產業在特定地域上的集中。所以環青海湖區域經濟開發首先要重視特色產業發展,并以特色產業為支撐促進城鎮發展。
環湖地區四縣應抓住機遇圍繞青海湖這個國際品牌,進行產業規劃,協同整合產業優勢,培養特色產業集群以及合理分工和優勢互補的產業體系,通過產業鏈建立區域經濟聯系。
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鎮的作用,將城鎮化與特色經濟發展相結合。根據前述實證分析結果,綜合考慮環湖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經濟、生態環境等因素,可以在共和縣規劃建設一座環青海湖區域性中心生態城市,成為該區域對外交流的一個平臺。在大力發展特色經濟,逐步形成城鎮產業支撐的基礎上,促進農牧區人口到城鎮定居就業,提高城鎮規模經濟效益和集聚經濟效益。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使環湖地區的小城鎮建設與旅游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增強城鎮的經濟實力與吸引力,并以此促進環湖經濟區產業結構的高度化。(二)依托交通軸線,實施點軸開發,完善城鎮等級體系
點軸開發理論指出在重視“點”(增長極作用)的同時,還強調“點”與“點”之間的“軸”(交通干線)的作用。 “點―軸系統”反映了社會經濟空間組織的客觀規律,是一種最有效的區域開發模式[12]。環青海湖地區是天然環狀經濟區,地廣人稀,宜居地分散,城鎮如“飛地”,彼此不相連,只有通過交通軸線連接起來,才能相互發揮經濟輻射作用,所以環青海湖區域經濟開發適宜增長極培育基礎上的“點―軸”開發模式。借助環青海湖分布的交通干線作為軸線,立足本地豐富的畜牧業、能源、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優勢,把環湖地區發展成為現代畜牧業生態經濟圈、環湖旅游生態經濟圈、環湖城鎮生態經濟圈[13]。以特色產業和現有城鎮為重點,依據區位條件、交通條件、資源稟賦條件等,選擇培育有一定發展前途和潛力的次級“成長中心”城鎮。充分重視中小城鎮的定位與發展,優化區域的城鎮規模結構體系,促進城鎮體系的完善。
(三)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城鎮化與環青海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生態安全和現代化建設密切相關。只有提高環青海湖地區城鎮化水平,才能夠有效地將人口和經濟活動集中在少數生態極上,實現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轉化,收入水平提高,才能從根本上減輕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實現生態經濟良性循環 [13]。
筆者實地調查發現環青海湖地區少數民族人口進城的顧慮還比較多,鄉土情結很重,這也是該地區城鎮化水平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該地區生態環境承載力有限,也不宜大規模的開發。為此,結合青海湖濕地生態保護的長遠要求和區域社會經濟現狀,該區域最適宜的戰略選擇應是走健康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13-14]。要堅持以人為本,城鄉統籌,通過合理的城鎮體系規劃和牧區居民點規劃,促使人口和經濟活動相對集中于生態環境條件較好的宜居區域,改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保障水平,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集約化發展道路,并在規劃建設中堅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風貌。比如將生態畜牧業與生態旅游業有機結合,通過開發地方傳統特色的畜牧業產品,開展牧家樂等形式,使旅游業發展帶動畜牧業持續發展,不但促進地區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轉型,增加牧民收入,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也使區域少數民族傳統得以保留和發揚,有助于實現城鄉一體化。
(四)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推進流域經濟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
環青海湖地區具備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良好基礎,推進環湖地區經濟合作符合區域內各縣利益,是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必然選擇。環青海湖四縣應當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形成共榮共贏的整體合作理念,根據資源稟賦進行專業化分工協作,合理配置資源,避免區域內部惡性競爭。通過產業間優勢互補,以共創旅游品牌為突破口,打造極具競爭實力的特色農畜產品、加工產品和特色服務品牌。同時環湖地區應依托優勢資源和重點項目聯合對外進行招商引資,共同開展區際合作,加快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逐步形成協調發展、競爭合作的區域發展格局,引導區域從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轉變。通過環青海湖區域內產業分工與合作,建立區內利益協調機制也是推進流域綜合開發與治理的有效途徑,只有通過各級地方政府之間的相互協調,形成地方政府之間的合理分工合作關系,實現流域經濟一體化,才能為流域經濟發展和綜合治理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環青海湖區域規劃和經濟開發要堅持以人為本,政府主導,統籌城鄉,完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打造環青海湖少數民族特色生態經濟區,實現環青海湖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規劃基金項目(08BMZ-039)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唐娟,馬曉冬,朱傳耿,錢程.淮海經濟區的城市經濟聯系格局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09,(05):18―20
[2]劉青春.以小城鎮建設推動青海湖景區發展[J].青海經濟研究, 2009,(06)60―64
[3]劉世峰,趙洪武.重力模型的機理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01):56―58
[4]張蘭,彭國雄.重力模型標定方法的分析及應用[J].交通科技與經濟,2009,(01):106―108
[5]褚琴,陳紹寬.重力模型標定方法及應用研究[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3,(02):51―56
[6]都國報,廖勇,郭倩倩.空間重力模型標定方法與使用范圍的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09,(01):87―90[7]顧朝林,龐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國城市體系空間聯系與層域劃分[J].地理研究,2008, (01):1―12
[8]王鈺蘭,魏景賦.基于空間交互理論的成渝經濟區范圍界定的研究[J].特區經濟,2008,(12):194―195[9]冀俊,李少游.基于重力模型的廣西城市群雛形研究[J].資源與產業,2009,(08):121―123
[10]曹紀偉,葉楨翔.試用重力模型研究小城市空間結構規劃[J].經濟研究導刊,2008,(07),143―144
[11]丁生喜.青海省區域經濟差異與發展模式分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02),7―10[12]陸大道.關于“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機理分析[J],地理科學,2002,22(01):1―6
[13]丁生喜.環青海湖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的生態經濟效應分析[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0,(02)38―41[14]陸大道,宋林飛,任平.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城鎮化發展道路(一組)[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2):1―7
文/馮建雄
為了豐富服刑人員的文體生活,提升服刑人員文化素養,為服刑人員營造充滿活力和希望的改造環境。云南省楊林監獄于2015年1月16日在監管區廣場舉行第六屆“立新杯”服刑人員冬季運動會,2月10日圓滿結束。
開幕式上,運動會隊列比賽和拔河比賽相繼開始,在隊列比賽場上警察指揮員口令標準聲音洪亮,各代表隊衣著規范、步伐一致,隊列齊整,動作規范到位,精神飽滿,番號響亮;在拔河賽場上加油聲、吶喊聲此起彼伏,拔河隊隊員們攥緊繩子,腳抵腳,身依身,身子向后傾竭力奮戰。經過兩個小時緊張激烈的角逐,四、三、六監區分別榮獲隊列比賽第一、二、三名,三、二、六監區分別榮獲拔河比賽第一、二、三名。
據悉,此屆運動會是楊林監獄提升教育質量年活動,大力強化監獄文化建設以來的一次系統化、規范化、大范同參與的體育運動會。運動會共設10個比賽項目,有隊列、籃球、拔河、乒乓球、4×100米接力、六人七腳賽跑、立定跳遠、象棋、圍棋、撲克雙扣,共有600余名運動員報名參賽,獎項設置單項獎和集體獎。比賽中所有的裁判員、工作人員均由監獄的警官擔任。
如何更好地發揮開發區的產業優勢,我認為應該通過減少競爭、整合資源,從而實現優勢互補助推開發區逐步跨入良性發展軌道。
全面梳理,高點定位,促進特色產業園區科學發展。一是結合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戰略,對開發區的發展建設情況進行認真梳理,找出制約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癥結,對癥下藥。二是規劃先行,科學制定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總體規劃。三是準確定位開發區的主導產業和發展方向,圍繞要素集聚和產業升級的核心,將園區的建設與促進特色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避免園區之間產業結構雷同,做到各展所長、錯位發展,積極打造產業特色和集群優勢。四是圍繞本地支柱、優勢、特色產業,謀劃一批新項目和配套服務項目,拉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打造集群經濟。
出臺政策,扶持引導,不斷創造更加優越發展環境。一是突出園區產業配套,鼓勵園區圍繞主導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重點扶持發展產業特色明顯的工業園區,逐步形成產業集群的基礎和載體,精心打造產業鏈,加快形成產業集聚優勢和產業集群趨勢。二是實行差別扶持政策。通過土地價格差別,引導開發區向主導產業發展;通過財政分成差別辦法,引導開發區向開發區產業規劃調整的方向發展。三是貸款傾斜政策。國家開發銀行的貸款,要重點向開發區和特色產業園區傾斜,解決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四是利益分成政策。研究制定產業園區基礎設施與城市共建、利益分成的辦法;研究建立各開發區之間項目互引互惠機制,鼓勵開發區實行一區招商、異地擺放、利益共享。五是稅費返還政策。將開發區土地出讓金和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給予返還,專項用于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最大限度減少對開發區的企業收費項目;鼓勵開發區設立零收費區。
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傾力打造的重點園區之一,也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由原呼倫貝爾工業園區、呼倫貝爾經濟開發區、陳旗工業園區、海拉爾產業基地整合成立。開發區沿海拉爾河橫跨海拉爾區和陳巴爾虎旗,規劃面積105平方公里。
經過十年的建設發展,開發區已入駐企業232家,先后吸引云南馳宏、云天化、大唐、華電、神華、中煤、中航黎明、山東能源等央企、國企入駐開發區,引進香港金新、上海東方希望、沈陽同聯藥業等一批國內知名民營企業到園區創業發展。
在規劃建設發展方面,開發區正按照已獲得行政許可的《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發展規劃》,傾力建設煤電化產業、冶金加工產業、生物產業、裝備制造產業、農牧產品加工產業、新型建材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生產產業。全力構筑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基地、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對俄蒙經貿加工基地。緊緊抓住能源依賴型和資源延伸型產業主鏈條,打造全國最大的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褐煤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綠色生物科技基地。把開發區建設成為珍愛自然、共生互補、繁榮富強的全國生態最美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在體制機制方面,開發區實行“封閉式”管理、“開放式”運行、“一站式”服務。管委會由市政府授權對開發區的各項行政、經濟事務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管委會內設綜合辦公室、招商協作局、建設發展局、財政局、企業服務局,建立了副主任兼部門負責人的扁平式管理機制;下設公共事業管理中心和投融資管理中心兩個事業單位;派駐成立國土分局、地稅局、國稅局、工商分局、質監分局、規劃分局;建立了一級財政體制,設立一級金庫,與相關旗市區實行財稅分成。
多年來,開發區累計完成投資75.47億元,已形成了完善的主干道路、給排水、熱、電、通訊等“七通一平”的配套基礎設施條件,同時建設了行政中心、規劃展館、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科技研發中心以及孵化樓、標準化廠房等,形成了良好的招商引資硬環境。
二、開發區建設發展的幾點體會
(一)整合為開發區奠定了科學發展基礎
為杜絕區域共存而行政主體相異而產生的內耗,避免條塊分割造成的區域內資源的分散低效使用和重復建設,真正實現產業集中集聚集約化發展,經過政府批復,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2011年果斷地把分散在不同行政區域但相互鄰近的呼倫貝爾工業園區、呼倫貝爾經濟開發區、陳旗工業園區、海拉爾產業基地整合為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并于2013年3月經過逐級報批成功地晉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整合后開發區建立了分稅制度,即海拉爾區與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按照25%:75%的比例分成,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按照25%:75%的比例分擔,陳巴爾虎旗政府和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原有企業存量稅收征收渠道不變,企業增量按50%:50%的比例分成稅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按照50%:50%的比例分。這樣既解決了爭地、爭項目、爭資金的矛盾,又調動了不同行政主體積極性,真正實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
(二)必須堅持超前規劃原則
要強化規劃對園區建設的指導和管控,堅持規劃先行。我們結合全市城市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園區基礎設施、產業布局提前做出了統一規劃。特別在園區整合后,我們又對不同園區的總體規劃進行了調整修編,結合國家的宏觀經濟發展形勢和我們當地的實際情況,按照打破行政分割、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思路,由清華設計院重新做了總體規劃,請中資公司重新做了產業發展規劃。園區規劃堅持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執行實行制度化。在制訂園區規劃過程中,我們堅持把長遠發展與近期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園區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結合起來,做到產業功能分區和市政布局科學合理,嚴格按照規劃組織園區各項建設,確保園區規劃切實可行,建設有條不紊。
(三)積極探索創新園區管理體制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模式
為提高服務水平和辦事效率,開發區實行扁平式管理,領導班子成員直接兼任各局室的局長、主任,既做教練員又做運動員,以確保開發區的管理做到簡約、高效。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我們借助市場的力量,運作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在積極爭取和引導銀行資金投入的同時,以多種方式吸引民資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公用項目的產業化步伐,以解決工業園區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開發區的兩個污水處理廠都是通過BOT和BT-OT的方式進行開發建設的。
(四)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力度
我們始終把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作為工業園區建設的生命線。認真研究和對接國家、自治區的規劃和產業政策,建立工業園區項目庫。努力建立健全招商引資機制,通過與不同地區開發區的協作招商、建立招商協會、制定鼓勵招商政策和營造電力資源的低成本洼地優勢,不斷的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目前,我們按照產業規劃的行業類別和市場需求已儲備了200多個招商項目,下一步我們將圍繞招商項目庫,瞄準開發區現有產業集群、產業鏈中缺失的環節,有的放矢的開展招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