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重點8篇

時間:2023-09-28 15:27:2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茶文化的重點,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茶文化的重點

篇1

關鍵詞:英漢習語;特點;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31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1)04-0332-01

Abstract:Idioms is generated from the long. Long ago, people began to use some or humorous or ironic metaphor or method for example out their own idea, as time passes, having the idioms. Thus it fully reflects the other nations of the world cultural tradition, life custom, understanding, can understand idioms a history。

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differences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就其廣義而言,它包括成語(idioms)、諺語(proverbs)、箴言(mottoes)、俗語(colloquialisms)、俚語(slang)以及典故(allusions)等。它是民族風格的提煉與升華,是語言實踐的集中體現與結晶。英漢兩種語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豐富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折射出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莊嚴典雅,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傳統。

一、習語的產生與特點

習語的產生亦如人類語言的產生一樣,都是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等社會實踐,是勞動人們語言智慧的結晶。任何一種語言的習語,都無一例外的是人們在生產過程和日常生活中,通過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詞句,創造出一些生動活潑、耐人尋味的比喻,來表達與他們工作和生活有關的思想觀念。以下我們來做簡要的對比說明。

(一)語言的形象性

英漢兩種語言中有許多習語非常形象,用它們來比喻事物或說明事理,既生動,又達意。由于這些習語用詞簡練,言簡意賅,常能引起豐富的聯想。漢語中通常用“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來形容那些身強力大,頭腦空空的人,而英語中就有ThereismoreofSampsonthanofSolomoninhim這個句子來表達此意。Sampson是基督教《圣經》中力大無窮的勇士;而Solomon則是古代以色列賢明的國王,以智慧著稱。

(二)意義的整體性

習語的意義具有整體性,不能按字面意義來理解,因為很多習語的意義往往借助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約定俗成地構成整體意義。如漢語中的“開夜車”不可理解為“晚上開車”;“高山流水”不可能解釋為“高高的山,流動的水”。同樣,英語中的“theskeletoninthecloset”、“toputheadstogether”。不能將其對應地翻譯成“壁櫥里的骷髏”、“把頭放在一起”,而要將它們分別理解為“家丑(shamefulfamilysecrete)”、“大家一起商量(thinkoutaplanwithotherpeople)”。

(三)搭配的穩固性

所謂穩固性,指的是組成習語的各個部分(即單詞)是固定的,不可隨意拆開和調換位置。漢語中的“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可改為“八上七下”;“雪中送炭”不可變為“雪中送煤”;同樣,英語中的“atsixesandsevens(亂七八糟)”不可換為“atsevensandeights”;“fishintheair(海底撈月)”不可改為“fishmooninthewater”。

二、英漢習語中的文化差異

(一)文化背景差異

英漢兩種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反映在語言上,就產生了許多來自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歷史事件以及文學典故的習語。但由于兩種文化淵源和發展軌跡不同,這些習語均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蘊藏著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識,其比喻意義深遠,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

如漢語中常用“夜郎自大”來形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用“南轅北轍”來比喻“辦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結果必然與愿望相反”。同樣,英語中也有許多習語來自希臘神話、《圣經》故事、《荷馬史詩》和《伊索寓言》。如出自希臘神話中的“Sphinx'sriddle(比喻難題)”;出自《圣經》的“aJudas'kiss(喻可恥的背叛)”等。

(二)風俗習慣差異

英漢風俗習慣的差異是英漢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有關動物形象之指稱意義方面的習語。在這方面,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非常明顯。漢語說“身壯如牛”,英語卻說“asstrongasahorse”;漢語表示一個人大口大口地喝水,常說“像牛飲”,英語里卻用“drinklikeafish”來表示。

(三)差異

英漢兩個民族有著各自的。因此,不同的宗教文化就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英漢兩種語言中,于是就有了反映宗教文化的習語。中華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Buddhism)文化。佛教傳入我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人們相信人世間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因此,漢語中有許多習語是和“佛”、“廟”、“和尚”有聯系的。如“借花獻佛”、“立地成佛”、等。而在西方文化里,特別是在英美等國,影響最大的要數基督教(Christianity)文化了。因此,英語中有不少與“God”,“Devil”,“Hell”,“Church”等單詞有關的習語。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aspoorasachurchmouse(一貧如洗)”等等。

三、結語

本文探討了英漢習語的產生及其所具有的特點,并分析了英漢習語所體現的文化差異。然而語言是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的,文化交融是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英漢習語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知識,教學中或學習時經常將二者進行對比,既可以加深我們對兩種語言的認識和理解,也可以提高我們對民族文化和異國文化的敏感度。正因為豐富的文化知識為語言表達提供了大量潛在的可能性,所以在真實的語言交際中,我們就能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覺”。

參考文獻

[1]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中國翻譯.1999(3)

篇2

關鍵詞:動畫電影;建筑文化;比較

1建筑文化在動畫電影中的作用

1.1交代故事背景

作為人們居住的場所,以及人們娛樂的場地,生活場景是視覺呈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為影片中的人物提供活動的空間,另一方面觀眾可以從不同的場景來判斷故事發生的時間或地點。在《大魚海棠》中,椿所居住的地方在一個客家土樓,在一個土樓里所居住的一般都是一個族氏的家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影片中的人都是彼此的關心和照顧。而在《冰雪奇緣》中,輝煌的宮殿,精美的裝飾也突出Elsa的公主身份的高貴,這為Elsa加冕以及王子欺騙安娜打下了鋪墊。

1.2渲染影片的氛圍

場景可以引導人物的入場,渲染人物的情緒,或者在某個情節中,場景是情節展開的必要與關鍵,場景可以推動情節的發展,渲染觀眾和角色的情緒。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傳統的中國住宅的建模設計,能將觀眾迅速的帶入到故事中,古代的神話傳說便拉開序幕。哪吒被父親保護在一個庭院中,一個孩子的孤獨便形象的表現了出來,正是如此,渲染出哪吒與龍太子玩耍時的快樂。在《魔發奇緣》中,Rapunzel在一座高聳的塔上居住,一個人在諾大的房間里狂歡,渲染出她極度孤獨的氛圍,也凸顯出女巫的自私自利。

2中國建筑與西方建筑的差異

2.1選材不同反射出文化的差別

中國古代建筑一般是基于木結構系統的,這與中國的生活環境以及傳統文化有關。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合一,人與人的和諧。“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對自然美的鑒賞融揉成為傳統美學的核心。中國古代一般選擇生活在依近水源之處,地勢相對平坦,方便取材。在《白蛇緣起》中,捕蛇村的房子全部由木有制作而成,一根根木板清晰可見,就連棧橋和城門都是由木頭制作而成。西方的傳統建筑是一部石頭史書。磚石材質本身就具有堅硬、沉重和恒久的特點,這與西方文化的影響有著一定的聯系。在西方,人們追求建筑的永恒性以及威嚴性,其建筑多給人一種高大威嚴的感覺,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在《勇敢傳說》中,梅莉達將母親變成熊后,為了躲避父親的追殺便在城堡里找地方藏身。在這一過程中,由石頭而砌成的墻壁,石塊的臺階一展無遺,而她的父親被誘騙到城堡頂層時,眾多國王脫下自己的褲子系在一起當作繩子,一個搖鏡頭下來,可見高聳的圓形城堡亦是由石塊堆砌而成。

2.2縱橫布局差異反映文化觀念的不同

中國傳統的建筑講究移步換景,即是一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中國的庭院設計常以隔景來取得移步換景的效果,像一幅優美的的長畫卷。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與母親踢毽子時,從房子的結構來看,這只是院子的一部分。同時,中國人是以群落或是家族為一個整體,相互聯系。在《白蛇緣起》中,捕蛇村的房子建在一個個山頂上,但又彼此聯系,形成一個巨大的關系網。西方的建筑也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西方建筑多為城堡,少有庭院設計,即是一個獨立的建筑體,它的結構和高度是一目了然。這與西方人強調自我,張揚個性思想有關。體現在建筑之中,是多以一座座獨立的城堡或高聳入云的塔尖為主要特征。在《冰雪奇緣》中,克斯托夫騎著馴鹿護送安娜回家時,一路上可見獨立的小城堡在山上建立。而Elsa在山上建造的冰雪城堡,更是在懸崖峭壁上聳立,四周也是獨立的塔式建筑。

2.3造型差異所表現出的動與靜

中國傳統建筑設計具有動態感和生氣。中國傳統的房屋設計一般都有飛檐翹起,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所描述的那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四角飛檐翹起,曲線的造型給人以動態感,讓建筑物的沉重感有了生氣。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再次出逃時,一個上搖的鏡頭使大面積的建筑物顯于觀眾的視線之中,可清晰的看到近處和遠處的房屋的造型均是四角飛檐,雖都是建筑物,但畫面并沒有顯得呆板。西方傳統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其注重比例,平衡和高大,空靈的造型。就其外表的形狀而言,多是幾何形狀,比如圓柱的房體,錐形的房頂或圓形的穹頂,給人一種靜態美。在《冰雪奇緣》中,Elsa在山上所建造的冰宮,有著高聳的塔頂,從高高的冰吊燈便足以展現房子的高。在《魔發奇緣》里,Rapunzel所住的城堡,下為圓柱體形狀,上為圓錐體形狀,雖在山水之間,卻也不能表現出流動感。

篇3

關鍵詞:文化差異;中國文化;美國文化;刮痧

引言

      由于地域、歷史、政治等多種因素的原因,每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一種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對成員產生影響,于是生活在那種文化中的人會有特定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當兩種不同文化的人生活在一起的時候,難免會產生文化沖突,甚至無奈。中美文化屬于兩種不同的類型,各具特色。電影《刮痧》就講述了一個關于中美文化沖突的故事,中國人許大同為了追求美國夢來到了美國,經過多年奮斗,有了事業上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他的妻子簡寧,也是一個中國人。大同雖然在美國生活了多年,可小的文化差異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處處可見。影片主要圍繞刮痧這一事件將中西文化沖突引向了。價值觀的不同,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與沖突。

一、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之差異

      中國注重集體主義,在傳統價值觀念中反復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應該服從集體利益,強調犧牲個人利益去保全集體利益。而美國文化是一個強調個人主義的文化,認為個人的自由、利益不可侵犯,集體利益不該凌駕于個人利益之上,所以他們不會為了集體利益去犧牲個人利益。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差異電影《刮痧》中有所表現。當大同的妻子簡寧分娩時,大同因為開會而不在場。對于美國人來說這種“開會比他孩子出生更重要,”的事情是不能理解的,他們不能接受這種事情,所以接生護士在聽證會上情緒很激動,并且說這件事情會讓她一輩子都記得。

二、等級觀、倫理觀之差異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主張尊卑有序。中國幾千年來都是等級分明的皇權制度,不管是對于國家的統治,還是家庭的管理上面都強調等級和尊卑。所以在許大同,這個具有中國血統與文化的中國人身上,還是可以看出這種等級思想的影響,不管是對父親的那種尊重還是對妻兒的管教上都能看出,同時認為“我管教自己的兒子天經地義”。他父親那句“你當面教子背面教妻,”更是這一文化的反映。而美國文化中,他們沒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認為人人生而平等。

      在傳統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從來都強調“忠”、“孝”、“禮”幾字。認為對別人要尊重,禮數相待,對父母,講究孝順。在影片中,許大同為了父親,隱瞞了事實,一再承認是自己對兒子進行的刮痧,并且一再制止妻子說出事實。在美國人眼里,為了孝而說謊是不可理解的。同時在解讀中國經典英雄人物上面也能看出來,孫悟空偷吃仙桃、仙丹等行為在美國人眼里也不能理解,認為這不是道義,他們不能理解中國人所崇拜的道義與英雄行為。

三、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差異

      中國是一個在乎長遠利益的國家,要看長遠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等思想已經深入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在影片中,當妻子難產時,許大同選擇了保大人,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以后還可以生小孩。

四、“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之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在“天人合一”和“陰陽”學說的基礎之上,中醫基于人體的理解是一個陰陽調和的過程。中醫認為人體的結構可以用陰陽來形容,當陰陽失衡時,身體就會出毛病。而美國文化信仰的卻是天人相分,認為人和自然是分開的,人可以支配自然界。

      影片中最大的沖突就是在刮痧上,這個在中國流行了幾千年的治療方法,在美國卻被用來當做虐待兒童的證據。中西醫學完全不同,在他們的思想中,這種方式與他們西醫治療方法完全相背離,所以不能理解刮痧這種中國傳統治療法。在影片中,當許大同竭盡全力去對刮痧進行解釋:“這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中醫認為,人體的七經八脈,就像無數條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體是一個復雜的生命脈絡,氣在全身流動,氣沉丹田。”而在場的所有的美國人都認為許大同在胡說八道,不知所云,于是迎來了一系列的矛盾。

五、親情與法律選擇之差異

      在交往中,中國人注重情感。而美國人則信任法律,認為它適合于每一個人,人們應該按照法律規定辦事。中國人可以“法外開恩”,而美國人則信“法不容情”。

      在影片中,許大同送父親回國,父親因為牽掛自己的孫子,就問了起來,許大同看出了父親的心思,就跑了出去,把小孩接了過來。這已經違法了,看他認為他應該這么做。

六、朋友觀之差異

      中國人注重朋友情誼,認為真正的朋友應該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覺得朋友就該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站在自己的一邊為自己說話,應該講“義氣”。中國人強調朋友對自己的忠實,容不得背叛。在美國朋友之不愿意承擔過多的義務,交友處事的順序是法律、道理、人情。

      在影片中,許大同在面對第一次聽證會時請的律師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昆蘭這位知識產權法,僅僅因為昆蘭是自己的朋友,信得過他。他認為昆蘭肯定會站在自己這邊說話,肯定會為自己“赴湯蹈火”。可當昆蘭看到了孩子背上的“傷痕”后,感到很氣憤,不再為許大同辯護了。在聽證會上,昆蘭出席證人,承認了許大同確實因為小孩打架而打孩子。許大同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這樣對待自己,于是感到很氣憤,認為應該斷絕一切關系,甚至辭職,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而昆蘭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么,不能完全理解大同的朋友觀,于是感到很無奈。

      結論

      電影中的許大同,在解釋得不到理解的時候,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行事,比如接小孩、爬窗戶等。因為他的解釋,在他眼里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在不同文化的人眼里看來卻是“胡說八道”。當不同的文化碰面的時候,沖突難免。但是在結局中,當對方的文化得到理解的時候,一切誤會都化解開來。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該時刻記住文化的差異。一旦了解了對方的文化,也就能理解對方的行為,就像電影中最后的大團結。

參考文獻:

[1] 李麗虹,丹:淺析電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異[J]. 電影文學,2011(4).

[2] 馬櫻:從價值觀角度解析電影《刮痧》中的文化沖突[J]. 電影評介,2008(7).

篇4

[關鍵詞] 《 刮痧》;跨文化;差異

電影《刮痧》是一部以中美文化差異為主題,以刮痧為主線,演繹的一段段催人淚下的情節,令人時而悲傷心痛,時而感動不已,時而感慨萬千。故事發生在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電腦游戲設計師許大同與妻子簡寧在美國奮斗了8年,終于事業有成,一家人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行業的年度頒獎大會上,許大同獲得最佳設計大獎,他激動而又驕傲地說:美國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地方,我愛美國,我的美國夢終于實現!但是隨后降臨的一件意外卻使許大同從美夢中驚醒。一天,5歲的丹尼斯鬧肚發燒,大同父親看不懂藥品上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而丹尼斯后背刮痧留下的紫痕卻成為大同虐待孩子的證據。聽證會上,大同無法用解剖學為基礎的西醫理論向法官解釋口耳相傳的經驗中醫學,無法證明“刮痧”是療法而不是虐待。隨后,許大同由于無法忍受控方律師對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規范的“全新解釋”而情緒失控,最終被剝奪了對孩子的監護權,權宜之下又與妻子分了居,父親也帶著內疚感回國了。唐人街上,好友昆侖親身體驗了中國古老醫術“刮痧”,隨后找到福利院主任和法官,才破例取消了對大同的禁止令。圣誕之夜,許大同為了與孩子、老婆相聚,冒著生命危險從樓外排水管爬到九樓自己的家中。影片最后,大同在教丹尼斯中文的發音:“中國北京”。

就像簡寧在影片中質問的那樣:“為什么這一切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哪兒錯了?”大同回答說:“不知道”。其實他們什么也沒做錯,這一切都是因為中美文化的差異。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經濟環境導致中美文化差異很大。影片中,刮痧是傳統中醫療法,是根據熱脹冷縮的原理,造成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增加血容量和流量,有利于血液循環,重建人體自然生理循環。而在美國卻無論如何也解釋不明白了,大同在聽證會上用七經八脈來解釋,美國人完全不懂,因為美國沒有這樣的療法,所以引起了這樣一場悲劇。在中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可是到了美國就百口莫辯,成了違法的事情了。

文化差異也引起了道德觀和價值觀的不同。影片中,在聽證會上,對方律師有一場精彩的演講,即對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規范的“全新解釋”。大同根據中國傳統文化的英雄孫悟空設計了游戲主角的形象,因為在中國,孫悟空是個善良又有正義感的英雄,代表中國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規范。而對方律師卻把這說成是暴力文化,從孫悟空霸占桃園、毀掉桃樹、吃光長生不老藥的片面故事情節,把孫悟空說成是一只頑劣粗魯的猴子。這深深激怒了大同,是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無知才會做出這樣的“全新的解釋”。

中美文化差異滲透在方方面面。中國人的集體主義與美國人的個人主義;中國人追求家庭團圓與美國人崇尚獨立自主;中國人的感性與美國人的理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任何國家,孩子教育問題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孩子不但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而教育方式和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歷史背景緊密聯系。就拿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孩子教育方式來說,也是千差萬別。“一般而言,美國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權,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員對待,與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關系;而中國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當時相對欠缺,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與父母平等的人來尊重。”在影片中,丹尼斯和保羅打架后,大同并沒有追問什么原因,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了丹尼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是通過父親對孩子的威嚴和約束力來給對方面子,而在美國,美國人尊重人權,人人平等,無論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打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打人是違法的。當大同對昆侖說:“我為什么要打自己的兒子?我打他是出于對你的尊重,給你面子,懂嗎?”而昆侖卻說:“什么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你打孩子是出于對我的尊重?”于是兩人產生了分歧。在這一點上兩個人無法達成一致,彼此無法理解對方,而這并不是誰的錯,是中美文化差異導致的對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所引起的。中國有句俗話:“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也就是影片中大同父親所說的話,所以大同對于打了丹尼斯不以為然。

此外,中國家長多是封閉式教育,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就像許大同說的那樣,“丹尼斯是我的作品,我當然有版權。”中國家長認為自己有權管教孩子,孩子有出息是給父母爭光,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甚至把自己一切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因此往往過于溺愛孩子,什么事都幫助孩子做,以至于中國的孩子到二十幾歲還在向父母要錢,不能獨立。正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的那樣:“中國的教育制度從小把他們訓練得十分馴服,從小灌輸要聽大人的話的思想,不允許有獨立見解,更不允許像愛因斯坦自稱的‘離經叛道’,這種教育職能培養出守業型人才,但卻失去了中國的達爾文和愛因斯坦。”相反,美國家長多數是開放式教育,要求孩子獨立,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都讓孩子自己做,用來培養自信心和責任心。這也是導致中國人和美國人思維方式不同、處事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對待父母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孝,乃人之根,性之本,德之源,教之所。”孝順是衡量一個人人品的根本要素之一,也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中國幾千年來歷史文化沉淀下來的觀念。在中國,有中國孝順網,有許多關于孝順父母的故事和名言,如“父母在,不遠游。”古代中國 ,孩子結婚后是要和老人住在一起,孝順父母,甚至今天仍有很多家庭是這樣。中國人追求兒孫繞膝,幾代同堂。而美國人則不一樣,由于他們從小就鼓勵獨立,所以孩子成人后就會出去住,而父母也不會和孩子一起住,更不期望孩子們照顧他們,因為在他們看來,接受別人的照顧從某方面意味著自己的無能。他們獨立、自主,不依賴兒女,雖然有社會的良好照顧,有完善的醫療保障,但是沒有兒女的照顧和陪伴。有句話說:“美國是兒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地獄。”這也是因為,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而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美國人追求自我,而中國人則要個人服從集體。

在影片中,大同將不懂英語的父親接到美國一起生活,為了盡自己的孝心,讓父親過上更好的生活。而父親也明知自己去美國會有溝通障礙,卻義無反顧地去了美國,這都是因為他想和家人生活在一起。這正是中國人追求的晚年生活,享受天倫之樂,三代同堂。電影中,給丹尼斯刮痧的不是大同,而是大同的父親,可是出于保護父親,大同親口承認是自己給丹尼斯刮痧的。當大同父親知道這一切后,他不甘心兒子替自己承擔,主動找到昆侖,向昆侖解釋說給丹尼斯刮痧的是他而不是大同。昆侖向簡寧確認事實后,他不能理解為什么大同要這樣做 ,簡寧回答他說:“因為他是中國人。”這時昆侖看著正在攙扶父親上樓梯的大同,望著他們的背影,他明白了,這就是中國人,中國的傳統,中國的文化。由于事情解決不順利,大同父親雖然舍不得和家人分開,尤其是孫子丹尼斯,但還是帶著愧疚感和無奈,決定離開美國回北京。臨別時,大同想到父親都沒見到丹尼斯一眼,他便開車去將丹尼斯“偷”出來,及時在父親走前見了面。而大同在美國的遭遇使他痛苦不堪,他甚至想帶著孩子和父親一起回北京,但是父親卻反問他:“你想逃跑嗎?你這樣回去,你還是一個在美國虐待了孩子回到中國的逃犯。”父親還告訴他不要逃避現實。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就是這樣含蓄的、內斂的,不會像美國人那樣直接表達感情,不會親吻、擁抱,不會說我愛你,但是卻通過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中國人的父子情。

三、對待朋友

由于中美文化的不同,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朋友也是不一樣的。中國人是“為朋友兩肋插刀”,甚至可以為了朋友而犧牲自己的利益。中國古人就有關于朋友重要的名言詩句,例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人生所貴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親。”“壯心剖出酬知己。”由此可見,朋友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而美國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朋友雖重要,但是不會高于自己的利益。在這一點上,中國人顯得更感性,而美國人更理性,更尊重事實。正如影片中,當大同需要律師去辯護的時候,他找了自己的好朋友昆侖,一個版權法律師,而不是一個家庭法的專業律師。因為在他心里是出于感性,他相信朋友,相信昆侖了解他有多愛丹尼斯,即使是版權法律師,大同也相信他能贏這場家庭法方面的官司。相反,當昆侖看到丹尼斯后背的紫痕時,他沒有像大同那樣出于感情相信朋友,而是非常理智,相信眼前的事實,沒有為大同辯護。另外,當反方律師找來昆侖當證人,詢問昆侖大同是不是在公眾場合打了丹尼斯,昆侖回答說“是”。因為這個,大同很懊惱、很生氣,他和昆侖翻臉,說他不夠朋友,于是辭職了,還說出“道不同,不相為謀。”可是昆侖卻無法理解大同,他說大同不該打丹尼斯,而他只是說出了事實。就這樣,大同認為昆侖不夠朋友,而昆侖卻認為自己做的是正確的。就這樣,兩人的友情破裂了,可是兩個人誰都沒錯,都是中美文化差異造成的結果。中國人相信“患難見真情”,朋友有苦難應該出手援助,應該站在自己這邊,可是美國人注重事實,不能在法庭上說謊,不能違背法律法規,而不會感情用事。

四、結 語

隨著世界的全球化,各國之間的交往越加頻繁,包括貿易往來、商業合作等,因此文化的碰撞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正確認識文化差異的存在才能達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但有時誤解也是難免的,正如電影《刮痧》中,開始許大同認為美國是個充滿機會和希望的地方,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成功,可以過上幸福的日子。于是帶著他的“美國夢”來到了美國,他如愿地成功了,他高興地說他終于成為一個真正成功的美國人,美國是個充滿希望的地方。可是刮痧事件的發生,他從夢中驚醒,他的無奈和懊惱使他在聽證會上這樣說:“曾經很慶幸兒子出生在美國,而現在卻不這么想。”直到影片最后,大同在教丹尼斯漢語發音:中國北京。這說明許大同意識到了文化差異對生活的影響有多大,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是中國人,骨子里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他的道德觀、價值觀也是中國式的。由此可見,要想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就不能忽視文化差異。所以,當我們和外國人打交道時一定要先了解對方的文化,分析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不同,這樣才能進行最有效的交流和溝通。

[參考文獻]

[1] 徐行.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 戴凡,Stephen L J Smith.文化碰撞[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 郝薇薇.《刮痧》電影體現出的中美文化差異[J].才智,2009(29).

[4] 張莉.從電影《刮痧》看中美文化沖突與融合[J].電影文學,2009(11).

篇5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電影;中外文化交流;翻譯;文化差異

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不只是局限在市場經濟中,還滲透到人們的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作為一種世界性的藝術,電影在各國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日漸凸顯出來。而隨著西方電影的引進,尤其是美國電影的進入,讓我國的電影翻譯工作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電影是將多種藝術手段融為一體,傳播文化,抒發感情,展現出社會形形的文化生活,讓觀眾在精神上得到享受。隨著各國家地區人民文化交流的頻繁,電影翻譯起到的文化傳遞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由于每部電影都承載著原國家的民族文化內涵,因此在電影翻譯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文化差異的體現。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保持原國家的語言與文化,要盡量翻譯出原文的內涵,并且被我國觀眾更好地理解,而這些是我們翻譯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大挑戰。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審視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加強,許多研究學者都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國家相處原則,也就是說不同地區的民族可以堅持著自己民族的特征與習慣,但是又不能相互獨立存在。曾經以色列學者提出的社會多元化理論詮釋了這種民族文化共存的局面,認為全球的文化能夠相互交叉與部分重合,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

由于我國是一個具有多民族的文明古國,傳承著幾千年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被動的局面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頻繁交流。清政府通過翻譯來與西方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斯皮瓦克說過,“如今的后殖民評論家難以回避的兩大難題:既要去擺脫了傳統西方模式的影響,還需要達到非邊緣化的目標,那么西方國家的惟一選擇就是通過自身的語言與西方的解構策略來減少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文化霸權。

不管是各民族之間的邊緣文化抑或是中心文化,在如今的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都存在著互相交流與溝通的需求,這是發展民族文化的惟一途徑。新時期許多西方國家將自己的文化侵入中國,這對我國傳統民族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撞擊。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局面下,翻譯工作也成為兩種文化交換的重要途徑,例如漢語中出現的許多外來詞匯,可口可樂(Coca cola)、貓(modem)、模特(model)等,涉及各種領域。

美國文化學家Gutt的翻譯理論認為,翻譯能夠依靠“不同語言的相似性”,然而我們在翻譯中的許多語言并沒有太多的相似性,差異的地方偏多,所以研究學者認為,如果直接翻譯來保存源語言中的全部語言特征的結果就是“保存源語言特征來讓翻譯者為讀者引導原來交際者想表達的交流線索”。

二、電影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特征

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翻譯工作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翻譯的主要任務就是能夠忠實地去表達原來電影中的內容與內涵。而新時期中西方大規模的電影文化交流趨勢也讓我國的電影翻譯工作面臨了巨大的挑戰,電影翻譯是否恰當得體,能否讓觀眾們容易理解電影內容顯得十分重要。而中西方國家觀眾的不同審美觀念直接影響了翻譯工作的形式,電影的翻譯工作不只是普通的文學翻譯,而且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過程。我們要針對觀眾來再現原電影的審美效果,并且符合接受國觀眾的審美理念與文化特征,進而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讓觀眾流連忘返。

(一)電影中的審美價值及特征

人們的審美活動包括思維、情感等多種活動,而電影翻譯作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與審美也有著密切的聯系。翻譯工作就是審美活動,包含了一定的審美價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兩地區的受眾也存在著一定的審美差異。中國傳統文化是以無為本,認為一切美感都是與生活相聯系的,美學理念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人們在生活中就能提煉出美感。而西方國家是以有為本的,認為審美是要在生活之上,與社會生活具有明確的界限,而這種審美理念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的核心之處,我們應當去把握住這種精髓來研究電影翻譯工作。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期上映的英國電影Red Shoes被翻譯成《紅舞鞋》,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英國的一個跳芭蕾的女孩難以對事業與愛情做出正確的選擇,只得選擇結束生命的悲劇。雖然我國翻譯工作者翻譯成《紅舞鞋》,能夠準確地翻譯出電影名稱,但是卻難以看出深刻的寓意。到了80年代后期,人們將Red Shoes翻譯成《紅菱艷》,翻譯者將英國女演員的紅色的舞鞋比喻成為我國受眾都知道的紅菱,因為紅菱雖然生活在污濁的泥塘中,但是卻冰清玉潔,嬌艷動人,尤其是紅菱彎彎的角,就像是我國古代女性悲慘的三寸金蓮,而這與電影主題不謀而合,可以說《紅菱艷》比《紅舞鞋》更加能夠體現出這部電影的內涵與意境美。風靡一時的美國電影Home Alone被我國翻譯者翻譯成為《小鬼當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小鬼是大人對孩子的昵稱,表現出大人們對聰明伶俐、智勇雙全的小孩發自內心的喜愛,而電影中敢與歹徒斗智斗勇的小歐文正是符合小鬼的形象。“當家”指的是一個人能夠領導全局,而電影中的小歐文一個人在空蕩的房間中與兩個歹徒斗智斗勇,就像是一個勇敢的大當家的形象。所以電影《小鬼當家》將名稱與內容統一起來,并且蘊含了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

電影藝術是生活的再現,因此電影名稱也包含了許多民族文化元素,我們需要遵循審美原則與文化原則,在翻譯工作中盡可能地還原原國家的文化信息,并且用最為貼切的形式來對受眾傳遞。如今電影翻譯工作作為新的文學藝術形式,用自身獨特的審美理念讓更多的優秀的電影跨出國家的界限,讓全世界的觀眾享受了視覺的盛宴,推動了全球的電影藝術發展。

(二)翻譯工作的表達差異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人們的表達與思維方式方面,中國人注重句子之間的意合,靠詞語的順序來表現內容;而西方國家的人們注重句子的形合,語句的結構嚴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曾經著名的翻譯學家傅雷說過,“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形式具有基本的分歧,中國人習慣綜合考慮問題,重視語句的暗示、歸納與含蓄,而西方人注重分析,唯恐語句中缺少邏輯性”。雖然中西方的語句中都是基本的主謂賓結構,但是由于不同國家的思維差異性,所以在基本的句子結構形式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到英文語句的結構緊湊,詞語之間的關系都會明確地表達出來,會使用較多的銜接詞語。而漢語的句子多數簡單明了,句子松散。動畫電影《花木蘭》詞就具有這些特征:

1.Guard:Were under attack!Light the signal!有人偷襲,快點烽火。

2.Guard:Now all of China knows youre here.全中國馬上傳遍了警報。

電影中的臺詞十分簡單,表現出故事情節的緊迫感,句子中“我們遭到了襲擊,馬上點信號!”被翻譯成“有人偷襲,快點烽火。”翻譯成這種四字的短語,并且加上了“快”字,突出了現在情況的緊急,并且讓詞句節奏對稱,而且將信號翻譯成烽火,讓我國觀眾迅速理解。在句子2中,如果我們按照英文直譯成“現在全中國都知道你來了”就顯得力度欠缺,并且難以符合士兵堅毅勇敢的特點與形象,所以翻譯成“全中國馬上傳遍了警報”就顯示出果斷的語氣,并且符合電影表現的內容,還符合漢語的特征。

(三)電影翻譯中不同文化的差異性

不同的語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與背景,承載了這個國家地區的民族文化,許多地區的語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信息,而不同地區的人們很難去理解其他地區的語言,所以我們正確翻譯帶有地區文化的語言信息就成為電影翻譯工作的核心任務。由于不同國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習慣,而這些不同的習慣都直接影響到語言的使用方式,中西方觀眾存在著文化方面的差異,所以我們翻譯工作者要盡可能地幫助觀眾去理解電影中蘊涵的文化元素。英國電影《魂斷藍橋》在片頭出現這樣的配音:

Announcers Voice: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翻譯1:廣播員聲音:在今天上午十一點一刻,首相在唐寧街十號對全國群眾發表了講話,宣布了英國與德國正處于交戰的狀態。

翻譯2:廣播員聲音:在今天上午十一點一刻,首相在英國首相府邸唐寧街十號對全國群眾發表了講話,宣布了英國與德國正處于交戰的狀態。

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個翻譯能夠翻譯出原來電影畫外音的表面意思,但是對于唐寧街十號并沒有進行背景性的補充說明,許多中國觀眾不了解英國文化就會莫名其妙。而翻譯者在第二個翻譯中對唐寧街十號進行了地理文化的補充,讓觀眾們了解到唐寧街十號指的是首相府邸,就能夠更方便地理解電影內容。

三、結語

由于不同國家社會文化的差異,所以在電影翻譯中必定會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約,因此在電影翻譯中會深深印上社會文化的烙印,凸顯出中西方文化差異。而在這種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記錄了社會的變遷與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當前我國電影事業也在不斷地發展,西方諸多優秀電影也不斷引入我國,因此會帶來更為激烈的文化差異的撞擊。我們翻譯工作者要融合兩種不同的文化,立足于我國民族的獨特思維方式,在理解外國電影中的文化后與我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才能夠做好具有藝術性的電影翻譯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穎,劉軍艷.淺談電影字幕翻譯策略——以電影《臥虎藏龍》為例[J].電影文學,2010(20).

[2] 蘇玉霞.分析《紅樓夢》回目中兩個譯本的歸化與異化[J].文教資料,2010(02).

[3] 王登文.改寫·批判·重構——從“硬譯”看轉型期魯迅對中國新文化建構的探索[J].作家,2010(06).

[4] 楊苗苗,趙玉閃.電影字幕中文化因素的翻譯[J].中國電力教育,2008(19).

[5] 汪瑩.試從“歸化”和“異化”論《必須重視城市街道商店和單位名稱的翻譯》和《再談城市街道商店和單位名稱的翻譯》的翻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10).

[6] 楊惠瑩,劉蔚馨.從翻譯的審美體驗角度談詩歌翻譯中文化形象的轉換——兼評李清照《聲聲慢》英譯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12).

[7] 秦楠.淺析《京華煙云》中的異化翻譯策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4).

[8] 許建平,張榮曦.跨文化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問題[J].中國翻譯,2002(05).

[9] 劉輝修,王衛利.電影字幕翻譯中文化過濾現象探析[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07).

篇6

關鍵詞:文學 中泰文化 對比

一、中國南宋時期

南宋時期(1127―1279)是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巔峰,也稱作 “東方文藝復興時代”。

新儒學,即理學思想的誕生,使得南宋成為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新巔峰,繼孔孟以來最杰出的儒家學者朱文公朱熹便是此時期的代表。南宋時期維持了近百年學派間互爭雌雄、欣欣向榮的景象,形成了繼春秋戰國時期之后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百家爭鳴的盛況,同時也達到了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鼎盛時期,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宋代婉約詞派女詞人李清照、“小李白”陸游、“詞中之龍”辛棄疾、姜夔、文天祥等著名詞人的出現,使得宋詞在南宋時期達到空前的興盛。

2.唐宋家囊括了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六位散文家。其中,歐陽修、三蘇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新浪潮,使得宋代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日益繁榮。

3.話本小說是古代漢族小說體裁名,隸屬于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流行于宋元時期,又稱宋元話本。話本是宋元間“說話”藝人的底本,是隨著民間“說話”技藝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形式。當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城市人口的劇增,通俗的漢族民間文學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話本小說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4.戲文是中國戲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文藝戲劇,是在漢族民歌、小曲和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地方戲。南戲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日漸成熟,同時也為中國戲劇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南戲的存在,使中國的古代戲曲與古希臘戲劇和古印度戲劇并列為世界三大古代戲劇體系。

5.中國宋代期間的繪畫作品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繼續得到發展,民間繪畫、宮廷繪畫、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彼此間又互相影響、吸收和滲透,構成了宋代繪畫豐富多彩的面貌。

宋朝文學藝術主要涵蓋了宋代的詞、詩、散文、話本小說、戲曲劇本、宋代繪畫等,其中詞的創作成就最高。南宋時期,中國文學處在一個承前啟后的階段,即中國文學從“雅”到“俗”的轉變時期。

南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古代科技發展最迅速,對外貿易開放程度較高的一個王朝,并與金朝、西遼、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紀初興起的蒙古帝國為并存政權。在思想方面,理學被欽定為封建正統思想和官方哲學,奠定了理學在封建正統思想中的主導地位。在社會風氣方面,南宋社會朝著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趨勢發展,科舉考試也面向社會各個階層,官民身份能夠相互轉換。南宋期間,少數民族政權深受南宋先進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的影響,其從文字到思想、從典章制度到風俗習慣紛紛呈現出漢化的趨勢,推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在文學方面,南宋文學繼承與延伸了北宋文學的文統與政統,特別是南宋對東亞“儒學文化圈”和世界文明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南宋儒學文化傳承至東亞各國,與各國的學術思想和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東亞特色的“儒學文化圈”。 “儒學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對現代東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泰國素可泰王朝

素可泰王朝(1257―1377)中“素可泰”的含義是“快樂的開始”或“幸福的黎明”,中國古代稱之為暹羅國。在素可泰王朝建成之前,湄南河流域的泰國民眾被真臘王國(今柬埔寨)的吉蔑人所統治。13世紀之后,柬埔寨的吳哥王朝日益衰落,泰族部落首領坤?邦克O刀羅鐵(尊號為“室利?膺紗羅鐵”),聯合周圍其他部落,驅逐了吳哥王國的統治勢力,于1238年取得獨立,成為了這個新興王國的第一任統治者,建立了以泰族為主體的素可泰王朝,也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朝第三代國王蘭甘亨大帝(1275-1317年在位)統治期間,疆土不斷擴大,當時的素可泰王國已然是印度支那半島上的一個強國。在蘭甘亨逝世后素可泰王朝開始由盛轉衰,之后的幾代國王大多懦弱無能,一昧沉溺于佛教,國內各城邦和附屬國紛紛脫離中央的控制。與此同時,素可泰王國的經濟實力遠不如羅斛(今泰國華富里府)強大,于1349年被羅斛所滅。

在政治方面,素可泰王朝的建立標志著泰國社會由部落聯盟向封建國家的過渡,實行了比較原始的民主政治。由于素可泰王朝剛從部落聯盟脫胎而出,因而很大程度上帶有部落社會的軍事民主成分,地方勢力較大,而中央權力較弱。當時的素可泰王國不僅僅是一個強大的軍事強國,而且蘭甘亨國王還創立了一整套軍政合一的政治制度,規定國中成年男子皆為士兵,平時各自務農,戰時便應征入伍。除此之外,素可泰王國的各地貴族首領既是各地方的行政長官,又是各地方武裝部隊的統領。依照慣例,國王擔任軍隊統帥,下設萬夫長、千夫長、百夫長、棚目等級別。和平時期,民眾各自從事生產勞作,一旦國家發生對外戰爭,各地成年男子便迅速組成軍隊,聽候國王調遣。

文化方面,素可泰時期的文化相對而言較發達,表現出了兼容并蓄的風范,使得佛教在素可泰王朝非常盛行。素可泰文明還吸收了鄰近國家文明的優點,如從柬埔寨借用了政治組織、書法和相當數量的詞匯,還從孟人和緬人那里接受了來源于印度的法律傳統。為適應已形成的獨立、統一的國家體制,蘭甘亨國王創立了統一的文字,作為團結人民和維護國家獨立的手段。在對高棉文字進行改造的基礎上,蘭甘亨國王發明了泰文字母表,奠定了泰國以文字記載歷史的基礎。公元1292年所立的著名的蘭甘亨碑銘,就是采用新創造的泰文書寫的第一塊泰文碑銘。這一文字經過改造、發展,一直沿用至今。此外,泰國的寺廟機構是重要的文化教育場所,一般聘請知識淵博的僧侶擔任教師,主要教授巴利文和泰文,學生主要是王室貴族子弟,平民極少有受教育的機會。

素可泰王朝是泰國文化與藝術的搖籃,主要表現在:

1.文學方面,在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初,佛教和婆羅門教就已在素可泰王朝流傳,祭祀典禮上誦念的經文,歌頌國王仁政和佛績的贊詞等,都曾鐫刻在石碑上。因此,素可泰王朝的碑文是至今為止泰國最早的歷史記載以及文學作品,著名的代表作即《蘭甘亨碑文》。另外,素可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文學作品稱為《三界經》,為素可泰王朝的里泰王根據30部佛經編纂而成的文學巨作,專門在宗教節日和儀式上朗誦。《三界經》用平淡而優美的散文筆觸闡述了泰國人的宗教觀、哲學觀,描繪了眾生所在的三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講述了佛教的創世說和天堂的美好情景,勸說人民棄惡從善,以免受三界輪回之苦。《三界經》流傳甚廣,對泰國社會宣揚佛教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在文化方面,素可泰王朝也表現出了兼容并蓄的大家風范。蘭甘亨國王及其繼承者們十分熱衷于上座部佛教,既派人去錫蘭學經,又聘請錫蘭高僧到國內傳教布道,因此,建立了泰國佛教的錫蘭教派,并使其在泰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蘭甘亨國王還邀請中國工匠來到國內,使中國古代陶瓷文化和冶煉造船等先進技術在泰國生根、開花并且結果。值得一提的是,素可泰王國的制陶技術先進,產品精美,曾銷往許多國家和地區。當時的素可泰王國與中國、印度、錫蘭、波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目前蘭甘亨博物院收藏了不少素可泰時期的出土文物和雕刻,其中包括極負盛名的宋加洛陶瓷器。現在宋加洛一帶還可以見到當時制陶作坊的遺跡。

三、結語

理學,又名為道學,是宋朝思想文化發展最顯著的特色。理學作為中國古代最為精致、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另外,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早期儒家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的古典儒家文學巨著《論語》《孟子》《大學》以及《中庸》,通過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朱文公朱熹的整編,再加以新的解釋和發展,這四種著作合編成了獨具理學特征的《四書》新經典體系。而佛教在傳入泰國后,已成為泰國最為流行的宗教,它是泰國代代相承的傳統宗教,也是泰國人的生活重心。素可泰王朝統治期間,就已視佛教為主要宗教,從古至今,佛教對泰國有著舉足重輕的影響,不僅推動了泰國文化的發展,而且直至今日,泰國民眾的日常作息仍與佛教息息相關。無論是早期的文學作品,還是國內的建筑、雕刻、繪畫,無一不源自佛教。

由此可見,中泰兩國此時期的文化大有不同:政治方面,南宋時期是封建君主制,封建社會制度成熟;而素可泰王朝卻是類似于中國以往的分封制,君主之下以郡國為主,封建制度化較為簡陋。思想方面,南宋時期以理學為主,主張“存天理,滅人欲”,而素可泰王朝則是以佛教思想為主,教導民眾行善積德。社會氛圍方面,南宋時期經濟繁榮,奢靡之風盛行,但社會結構調整變動,讓社會更加平民化、人文化與世俗化;素可泰王朝仍是受佛教影響較深,社會氛圍平和,但較之南宋的開明而言卻更顯落后,特別是南宋時期的科舉制度尤為突出。因此,時代的不同、歷史的演變以及文化的發展進程存在差異,導致了南宋王朝與泰國素可泰王朝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出現巨大的差異。

參考文獻:

[1]王國平.南宋文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田禾,周方冶.列國志――泰國[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史慶明.理學文化與南宋詩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篇7

一 、現象分析

在中國最大的電影數據庫豆瓣電影[1]的用戶評分信息(中文)[2]和全球最大的電影數據庫imdb[3]的用戶評分信息(英文)[4]中,綜合每部影片看過的人數以及該影片所得的評價等綜合數據,產生最受歡迎的前250部(top250)電影。如下表所示:

中國大陸 美國 香港 臺灣 日本 法國 英國

豆瓣 11 111 20 6 28 22 17

imdb 0 165 3 0 15 13 20

交集(共88部) 0 55 1 0 8 5 10

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發現:

1、中國人最喜歡看的電影的首要來源是美國,其次是日本,再次是法國和英國。

2、豆瓣最受歡迎的前250部電影(top250)中,中國大陸出產的電影只有11部,僅僅是美國出產電影(111部)的十分之一。這說明中國電影,雖然數量龐大,但少有高質量的內容,遠遠無法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從imdb的數據看,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出產的電影沒有一部進入imdb的最受歡迎的前250部電影(top250)中。中國香港出產的電影僅有3部進入imdb的top250中,說明中國香港出產的電影雖容易被大陸地區所接受,但是并未取得國際觀眾的核心認同。這種現象可以反映出中國電影的劣與優。中國電影的劣處在于,從整體來說,在國內和國際的影響力都甚弱;但福禍相依,中國電影的優處恰恰在于,其在國內和國際的影響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提升潛力。

3、美國電影不僅在中國國內占據了絕對主流地位,在國際上也是如此。在豆瓣和imdb前250的交集中,共有88部相同的電影,其中55部為美國電影。

4、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厚的日本出產的電影遠遠高于中國,其出產的電影在豆瓣和imdb的top250中,與英國、法國出產的電影不相上下,他們在電影方面的文化國際影響力遠高于中國。

為反映數量上的差異,進一步分析豆瓣電影數據庫與imdb電影數據庫中的交集[5],數據分別為:中國香港電影為2521部、中國臺灣電影為379本文由收集整理部、中國大陸電影為1024部,中國電影共計為3924部,美國電影共計為9946部。中國大陸電影輸出西方的數量只有約美國輸入中國電影的10%,從數據可以看出中西方在輸入到對方觀眾中的電影數量的明顯不對等性。我們用幾個圖標來說明問題。

如figure 1所示,橫坐標為每部電影的得分(0-100,為imdb實際加權評分的十倍),大陸的電影的得分在imdb數據庫中的得分普遍低于美國電影,其中高于80的只有約2%。

figure 2不同國別電影在imdb的用戶評價數的累計分布函數(cdf)

從每部電影的用戶評論數角度。如figure 2所示,中國產電影的用戶評論數遠低于美國電影,不足10%的電影超過1000評論。相對的,美國電影中評論數大于1000評論的比例是74%。

如果在考慮絕對值只有1025部,也就是說中國大陸產電影在imdb上評論超過1000的只有100部左右。這說明中國電影在海外特別是美國觀眾中的不論是內容的數量和受歡迎程度都與中華文化應有的國際影響力是不相符合的。

而反觀美國電影在大陸的受歡迎程度,如figure 3所示,評分高于80的比例甚至高于國產電影。

figure 3 每部電影在豆瓣評分的累計分布函數(cdf)

二、原因探討

以上出現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造成這種現象是多方面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中國電影的審查制度和引入機制的原因,這些美國電影(9946部)多數沒有通過合法渠道引進版權。

沒有合法版權的電影,為何在中國如此風行?首要的原因應該是,這些電影在中國有市場,盡管政府監控的比較嚴格的時候,依然能夠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市場。

雖然從2010年開始,國家版權局加強了對視頻網站的監管力度,一些大的視頻網站被列入了監管范圍。在國內排名靠前的盜版bt網站被大量關閉,大型視頻服務網站的盜版行為由于受到版權所有者的起訴和高額索賠要求,盜版率明顯下降。2011年12月30日,國家版權局通報了視頻網站主動監管的情況,優酷網、樂視網、酷6網、土豆網等18家重點視頻網站影視節目正版率在70%左右[6]。然而,與之相應的,數以萬計的中小型盜版影視網站卻因此得到迅速發展。這些網站沒有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的《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甚至連基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icp)也沒有,網站的域名注冊通常不通過國內的域名注冊商,他們即使被發現,也不能夠輕易地確定處罰對象。

其次,這些中小型網站由于自身的限制,沒有足夠的技術實力以實現內容的高效能、低成本的傳播,也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以提供視頻的存儲和帶寬。他們往往通過與qvod、xunlei等合作的方式,中小型網站可以獲得網站的廣告收益,而qvod可以通過客戶端獲取客戶端廣告收益或如xunlei獲取會員收益。這種新型的商業模式,由于當前法律的空白,版權所有者根本無法通過法律手段解決。一些法院甚至將之稱為“為保護軟件開發商自主創新確立的司法范例”[7]。這些沒有獲得版權的影視網站為數眾多,一些網站的alexa流量排名相當靠前,如人人影視(yyets.com的國內流量排名為221),分為片源、字幕翻譯、轉碼、上傳到bt/emule/迅雷快傳/qvod的一系列分工明確的團隊。

轉貼于

由于中國從初中甚至小學就將英語作為主要的課程,客觀上國內存在大量的優秀外語翻譯人才,打擊盜版的不力和政府對引進國外影視作品的限制。例如:中新網2月13日電 廣電總局日前下發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境外影視劇引進和播出管理工作,境外影視劇不得在黃金時段(19:00-22:00)播出。各電視頻道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視劇,不得超過該頻道當天影視劇總播出時間的百分之二十五。

這些反盜版的舉措,在某些方面,反而促進了盜版網站的發展和壯大。中國電影市場“欲抑之,反而揚之”的現象,不能不引起重視和反思。

三、建議對策

中國電影的現狀警策我們,中國電影要走的路還很長。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9]的電影文化核心價值體系,落實和踐行電影文化核心價值體系。

首先,中國電影要找尋電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大眾電影文化興趣的契合點。中國五千年的民族優秀文化,契合點不僅僅只是后宮,應該面向更廣闊的空間,諸如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智慧與不屈不撓的意志和開拓創新的精神等。

其次,中國電影要努力把握觀眾的內心情感和精神需求。“誰真正掌握了大眾的內心情感與精神需求” [10],誰就真正掌握了觀眾的興趣點,誰就占有絕對的市場份額,誰就有了至高的文化影響力。而電影的影響力是個變數,是隨著觀眾的興趣點改變而改變的。應該是堅持正確的創作方向,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思想和精神,力求構建能絕對吸引眼球的、適合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的、有自我特色的“中國模式”電影。

篇8

一、 故事題材和來源不同

(一)以歐洲文學和希臘神話為基礎的美國魔幻電影

美國的魔幻電影具備著強烈的西方文化特征,電影中的情節設置都有著讓人過目不忘且似曾相識的感覺。從《驚情四百年》到《暮光之城》《夜訪吸血鬼》;從《哈利波特》到《指環王》;以及從2005年的《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和魔衣櫥》到《龍騎士》《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都將西方的特征和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

歐洲文學史上曾多次出現魔幻電影的主人公和影片主題思想,目前美國的影片在繼承和發展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創建了一個具備濃郁歐洲文學氣息的環境,即美國的魔幻影片中經常出現歐洲文學的影子。[1]歐洲文學來源于“希伯萊―基督文學”和“希臘―羅馬文學”,統稱為“兩希文學”。例如《指環王》里面的中土世界,就代表了荷馬史詩中的人神之戰,也就是古希臘―羅馬文明;而在《哈利波特》里面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就代表了希伯萊―基督文明。

“兩希文學”在電影《哈利波特》和《指環王》中互相滲透和影響,一會兒對立,一會兒交匯。例如在電影《指環王》中,中土世界被分割成多個種族,分別有霍比特、精靈、人類、奧克斯、矮人以及樹人等,就好像古希臘大神一樣被分割,再加上電影中也出現了“龍”,龍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特征;又例如電影《哈利波特》我們從中認識到了斯萊特林、赫奇帕奇、拉文克勞和格蘭芬多這四個魔法學院,斯萊特林和格蘭芬多是兩個相對的學院,也就體現了“兩希文學”的相互對立;同時斯萊特林學院表示的是滑行的蛇,蛇象征著基督教惡魔撒旦;格蘭芬多代表半獅半鷹的一種生物,這種生物象征著基督教的耶穌,這就體現出了“兩希文學”的再次融合。

(二)以傳奇、神魔、志怪小說為基礎的中國魔幻電影

中國的魔幻故事,自古代就盛行。唐朝的傳奇小說和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都極具魔幻色彩,其中《穆天子傳》《山海經》等都屬于中國優秀的魔幻題材。古代還有很多優秀的神魔題材的小說作品,例如明朝的《封神演義》和《西游記》;宋朝的《太平廣記》;清代有李百川的《綠野仙蹤》,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和李汝珍的《鏡花緣》。

現在的電影素材大都來源于古代神話故事小說,電影《畫皮》就改編于《聊齋志異》中的《畫皮》一段,在原小說中故事敘述很簡單,寓意我們要透過外貌看本質。在電影《畫皮》中,雖然把原文改編的面目全非,但其寓意卻沒有發生變化,電影中把簡單的道士救人、冤魂害人的故事改編成多角戀的悲慘故事。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的《聶小倩》和《畫壁》片段也被翻拍成了電影《新倩女幽魂》和《畫壁》。魔幻小說《聊齋志異》曾被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上評價說:“聊齋志異雖不同于當時同類小說,但其所記乃神仙孤鬼之事,后敘其冤屈,寫法獨特,其變幻、志怪之狀猶現眼前。”總的來說,魔幻小說《聊齋志異》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傳奇經典之作。撇開聊齋故事這一系列的電影,有巨大影響力的長篇小說《西游記》也被改編成了電影《齊天大圣之大鬧天宮》和《西游降魔篇》。[2]

中國的魔幻電影,大都取材于大家熟悉和喜愛的小說故事,然后稍微地把人物故事和情節設計加以深化和改造,讓電影在保留原有故事寓意和魔幻色彩的基礎上,再往電影里加入大量的現代元素內涵,也就是說,中國魔幻電影離不開中國的志怪、傳奇和神魔小說。

二、 中西文化影響下表現出的不同魔幻氣質

(一)在騎士文化和巫術文化熏陶下的美國魔幻

巫術文化對西方作家的影響非常巨大,很多作品的創作靈感都來自于巫術和魔法師。對于西方巫術文化,電影作品通常以惡毒的大型蜘蛛、聰明的精靈和沖天的掃帚形式來展現;魔法師一般指的是智者和老人,這類型的人往往會在主角遇到挫折和迷茫的時候為其指點迷津。

中世紀的騎士精神為現代歐洲的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培養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西方傳統的文化中,騎士精神也被稱為“紳士精神”,是西歐民族中象征個人地位和身份的標志。騎士精神是公平、公開、公正競爭和比賽追求的高尚精神品質;是婦女向往浪漫氣質的精神理想;是人們對外表、禮節和風度的追求。騎士精神使得歐洲人民在性格特征方面,既具備樂于助人、信守承諾、敢于奮斗和犧牲的爽快性格,也附有端莊、優雅的貴族氣質。

例如,在電影《納尼亞傳奇》中,半人馬將軍將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來遵守和實施自己的諾言,這種騎士精神就意味著“護教”和“忠君”,也就是說騎士敢于遵守自己的諾言,不惜奉獻自己的生命來保護自己的君主;同時在電影《指環王》中,護君隊伍為了向弗羅多表達自己的忠心,即使千難萬險也要摧毀魔戒來獲取君主的信任。

(二)在俠義文化和仙術文化熏陶下的中國魔幻

在中國,俠義文化有著獨特的氣息,其文化以敬天為核心,即指的是“替天行道”和“天人合一”,俠義文化在敬天的基礎上,不斷進步和發展,最后就成為了舍生取義以及追求天道。這種俠義文化在中國的魔幻電影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例如《白蛇傳說》中白素貞、許仙和法海的戀情和矛盾,《新倩女幽魂》中寧采臣、小倩和除魔衛道的燕赤霞之間矛盾的“人鬼之戀”,人與狐妖、人與蛇之間有著深情的愛,只是因為人妖殊途的原因讓他們終究無法在一起。因此,觀眾對這些具備俠義精神的道士和降魔者有了很大的意見,會責罵和批判他們多管閑事和不懂得愛情,強烈要求這種沒有情感和仁義的降魔者和道士們就應該趕下圣壇,成為平凡之軀。[3]

中國的法術文化被人們推崇和信仰,法術文化來源于古人對大自然的尊敬和懼怕,中國人把天崩地裂、日食、地震或者火山爆發等現象都歸類為仙人的警告。中國的仙術文化同時對中國的魔幻小說題材電影也有了深刻的影響。就拿《畫皮》中的降妖師、狐妖等都被看作仙術文化的經典人物。

(三)中國魔幻電影中角色“自我”的相對缺失

中國電影的制作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都非常有吸引力,編劇對劇本的改造十分全面,五千年來傳承和熟悉的神話傳說也可以改編的有聲有色,這也給導演和編劇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從而導演一般會把電影的立意選取為對現實的反映上。例如,從一開始《畫皮1》的正房和小三的勾心斗角愛情悲劇到《畫皮2》面貌與心靈的糾結選擇,從《無極》里人們不斷的談論欺騙與誠實的關系到《西游降魔篇》的一念成佛和一念成魔,這些魔幻電影都給人們很大的寓意,讓我們自己主動去思考好與壞。中國的魔幻電影是結合自己生活的年代和特點來對電影進行分析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原有簡單的故事發展情節和人物價值審判。

在《畫皮》這一系列的電影作品中,將蒲松齡文筆下的極具魔幻色彩的小說進行大幅度的改編和想象,最終展現給觀眾一個個把愛情和倫理道德相結合的悲慘愛情故事。電影《畫皮》中小唯為了愛情,選擇了犧牲自己,拯救他人。編劇在一定意義上將小唯比作現實生活中的邊緣人物,就是為了給大家展現一個深刻的寓意,即對現實生活中的邊緣人物,如果我們持有偏見、刻薄和無視的態度,最終會使得這類人們走向消極和挫敗,也讓觀眾不斷去反思和領悟。

三、 中美魔幻電影差異分析

中國電影大片是中國當代人們的心靈凈化之地,也代表了中國的文化和形象。中國和美國不同內容和風格的魔幻電影,讓我們體會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讓我們不斷去反思民族文化的建設事業,認識和完善民族文化現狀,并不斷尋求完善自我民族文化的方式和捷徑。[4]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完善:

第一,為魔幻電影的想象給予靈魂和生命。在魔幻電影中加入更多人性化的內容,例如具備鮮明文化民族特點的價值觀、更加深刻的人文精神觀念等等,讓中國的魔幻電影變成有強大號召力的影像巨作。

第二,注重觀眾的培養和市場的開發。不斷研究和發展魔幻電影,讓電影產業成為一個關鍵的經濟大戶。

第三,在素材中不斷發展和現代人審美和精神相符的內容,讓電影適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第四,尊重魔幻電影,重視魔幻電影的魄力所在,不斷發掘魔幻電影的魅力,努力為魔幻電影提供更好更全面的素材。

第五,使魔幻電影和現實之間相聯系結合,處理好想象和現實之間的關系,讓現實人生不斷超越想象。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中文字幕首页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 亚洲步兵片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偷国产精品三区 | 亚洲午夜福利久久 | 日本韩国视频高清一道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