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09:24:1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高血壓患者的心理,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已成為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一種以動脈壓升高為特征,可伴有心臟、血管、腦和腎臟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長期高血壓會影響重要器官如心、腦、腎的功能,最終可導致這些臟器的功能衰竭[1]。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對高血壓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越來越有必要,本文故對高血壓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實施心理護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心理護理及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我院自2013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確診為高血壓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實施心理護理,其中男96例,女72例,年齡42歲―76歲,60歲以上90例,經過合理的治療和精心的心理護理后,出院時98%患者血壓恢復正?;蜻_到穩定的理想的程度。
高血壓患者的主要心理問題
精神緊張、焦慮 患者剛剛入院時,對醫院周圍的環境及人群不熟悉,加上對自己疾病病情不了解,往往產生精神緊張、焦慮的心理。入院后測量血壓高,更加加重患者緊張和焦慮的心理。高血壓受飲食習慣、心理因素、環境以及遵醫性等多種因素影響,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血壓忽高忽低,病情會反反復復,短期內治療效果不明顯,外加經濟緊張,病人極易產生煩躁心理。
抑郁、不遵醫行為 很多患者入院后,對環境的陌生和對疾病的不了解,病人往往會想像的比較悲觀,血壓稍微增高后就會表現的悲觀、抑郁、情緒極其不穩定,失去信心等,覺得自己給家庭帶來負擔,成為累贅。甚至不愿服藥、治療,不愿配合治療。也有部分患者認為,血壓控制正常后就不用堅持服藥,擅自減藥、改藥、停藥,以至于發生不良后果。
對疾病知識缺乏,導致患者對高血壓不重視,不去正規治療,以至于延誤病情及治療。
高血壓患者的心理護理
2環境介紹
護理人員在接待新入院患者后,首先要與患者及家屬交流,介紹病區住院環境、自我介紹、介紹主管醫生、同病房的患者、物品擺放等,態度和藹,消除患者進入陌生環境的緊張心理。
到患者病房多于患者交流,詢問患者的病情,多關心患者、安慰患者、尊重患者,觀察患者的心理反應,有針對性的給予生活上的照顧,精神上的安慰,保持患者情緒穩定。一個人的心理情緒和行為習慣對高血壓控制有著重要作用[2]。
多與患者及家屬交流,了解患者生活環境、習慣、文化背景等等,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評估后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適合患者的心理護理方案。要及時、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屬簡單地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飲食、生活中的注意事項,語言通俗易懂,也可以舉出同病區一些成功的病例來開導患者及家屬,消除患者及家屬的顧慮,提高她們的積極性,并及時準確的回答她們的問題,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隨后再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治療等,并講解配合治療的重要性以及疾病對人體損害的長期性、危害性,引起患者及家屬的重視,以取得患者密切的配合。
根據不同心理問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導,護理人員在與抑郁患者談話時,密切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選擇合適的話題,給病人做好安撫工作,也可以與家屬溝通,要多陪伴患者、關心體貼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經濟支持,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對于急躁型患者,在談話時要注意談話技巧,避免外界打擾及不良刺激,讓患者感受到你的真誠,要關心患者、安慰患者,使其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并指導患者學會自我心態的調整,為治療和護理提供依據。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藥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項,使患者能夠完全明白藥物的作用,不得私自改藥、停藥,使患者能夠認識到高血壓疾病的特點,使其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及護理。
向患者講解放松訓練的主要原理、特征以及其主要作用,幫助患者掌握一些簡單的放松方法,每天可以通過聽舒緩的音樂、散步、深呼吸等保持心情平靜,分散其注意力使之淡化患者的角色,給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使其身心壓力得到緩解[3]。
3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心身疾病,需要長期的治療、長期堅持服藥,定時監測血壓,治療過程中血壓忽高忽低,反反復復,加上經濟負擔,這些都會導致患者心理上的障礙。作為護理人員,應該認識到心理社會因素是高血壓患者發病的不容忽視的因素,藥物治療加以心理干預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壓。通過對患者的細心觀察,對家庭背景的了解以及環境中的緊張因素分析,為每個患者制定出適合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加上患者家屬的協助與支持,消除患者緊張刺激,維持患者血壓穩定,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尤黎明,吳英,內科護理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62
關鍵詞高血壓心理特征心理護理
高血壓不僅能造成以血管受累為代表的各種臟器的進行性損傷,而且還是引發冠心病、腦卒中等嚴重的高危因素[1]。同時很多患者由于機體的衰老以及其離退休后生活范圍縮小,生活變得以家庭為中心,易產生抑郁、焦慮孤獨與不安的心理狀態,可直接影響血壓,導致不良預后[2]。因此,有針對性地深入研究心理社會因素在高血壓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作用對于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促進其早日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高血壓患者的心理特征與心理護理效果。
資料與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高血壓患者200例,男102例,女98例,平均病程2.36±0.23年。高血壓診斷標準依據2005年中國高血壓聯盟公布的《中國高血壓治療指南》中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及危險分層,無冠心病和腎臟合并癥或其他嚴重合并癥;危險度在Ⅰ期以下,填寫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根據入院順序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100例,兩組一般人口學特征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治療與心理護理:兩組都給予固定藥物治療,依那普利10mg,2次/日口服。在此基礎上治療組給予積極的心理護理,心具體措施:①對患者進行認知干預。講解高血壓的病因、危害以及治療的重要性。同時發給患者有關高血壓知識方面的宣傳手冊,讓患者對自己所得疾病有正確的認識。②講授行為模式與高血壓病之間的關系,消除或減輕患者對疾病的緊張與焦慮,使患者意識到積極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行為模式,有助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③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為模式,如節制煙酒、低鹽、低脂飲食等,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選擇各自喜愛和適宜的方式運動。
[關鍵詞] 老年高血壓;心理護理;健康指導
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高血壓已成為臨床上常見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成為嚴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疾病,是許多嚴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和病理基礎,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傳統的單純藥物治療雖然能在短期內迅速降壓,但其綜合有效率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心理護理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我科對收治的73例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分析其心理狀態,展開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護理和健康指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我科于2009年9月~2010年9月共收治73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男44例,女29例。年齡63~76歲。所有病例均符合WHO高血壓診斷標準,其中,I期33例,Ⅱ期21例,Ⅲ期19例。
2 患者的心理特點
2.1恐懼、焦慮心理患者人院時多情緒低落、緊張,他們對自己的病情及預后普遍不了解,注意力集中在對自己身體的不適和疾病一知半解地自我分析。這些不良情緒,都可作為心理負性因素,引發恐俱、焦慮,使病人身體產生應激反應。
2.2藥物依賴心理患者人院時對藥物依賴的心理較重。病人的這種對藥物的依賴心理有時可提高藥物療效,有時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療效。
2.3情緒不穩定患者人院后,因環境因素易誘發壓抑心理,表現出憂郁性格,憂愁、悲觀、失望,繼而引發失眠、食欲降低等癥狀。
3 心理護理
3.1一般性心理治療:指導患者正確、科學認識疾病,詳細向患者介紹病情,并傾聽患者介紹病史,耐心回答問題,向患者提出健康向上的建議,從言行、感情上親近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心理顧慮。
3.2個別心理指導:根據每例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的心理疏導,耐心聽取患者的傾訴,鼓勵和誘導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以樂觀、豁達的胸懷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解除思想上的顧慮、增強抗病信心,使他們主動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3.3身心放松訓練法:向患者講解放松訓練的作用原理、特點和注意事項,并使他們了解高血壓與心理社會因素、認知因素、情緒反應及個性缺陷的密切關系,同時使患者保持心境寧靜,分散其注意力以使之淡化患者角色,給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緩解其身心壓力。
4 健康指導
4.1指導患者合理用藥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適合其服用的藥物。老年人降壓不宜使用強降壓藥物,以免血壓大幅度下降,導致重要臟器供血不足發生缺血癥狀,危及生命。用藥應從小劑量開始,緩慢增量,減少用藥的種類,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盡可能選用控釋、緩釋制劑或長效制劑,避免多次用藥的麻煩。使用價格適宜的藥物,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便于長期服藥。告知家屬藥物的毒副作用以及相應的解救處理方法。
4.2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高血壓患者應以清淡、易消化、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為主,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及蔬菜,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戒煙、酒。因積極預防便秘。平日多吃粗糧和含粗纖維多的食物,適量飲水,保持大便通暢,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不可進行劇烈活動,防止血壓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臟負擔,但適當的活動鍛煉,如體操、太極拳、散步、慢跑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合理的鍛煉應根據患者的興趣、體力、病情具體情況量力而行,注意勞逸結合,保證足夠的睡眠,不可過度疲勞。
4.3指導家屬關心患者作為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家屬,要充分認識高血壓病的特征,積極幫助就醫治療,體貼照顧病人,減輕患者精神上的壓力,減少影響病人情緒激動的因素,保證患者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使患者心情愉快。提醒患者定期查血壓,按時服藥,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促進患者的恢復。
5 討論
從效果可見,心理護理和健康指導對患者病情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心理反應可使患者血壓升高,心率減慢,嚴重者甚至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因此對患者開展心理干預是十分必要的。
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護理應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負擔。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提高整體素質。對患者應采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針對性心理護理和健康指導,對患者改善和控制病情非常重要,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麗軍,沈敏.心理護理對老年高血壓病病人降壓效果觀察.老年醫學與保健,2005,11(3):179―180.
[2]王瑩,王金萍.老年高血壓病的心理護理及體會[J].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7,4(9):861.
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增高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是全球范圍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不僅患病率高,而且可引起嚴重的心、腦、腎并發癥,據推測,我國現有高血壓病人約1億人,但在高血壓人群中,血壓正常率并不高,目前,高血壓的控制仍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國外九項前瞻研究結果顯示舒張壓為105mm汞柱者比75mm汞柱患者腦卒中的危險性增加10倍,患冠心病的危險性增加5倍,美國另一項多因素干預研究隨訪15年結果顯示收縮壓較基線水平增加10mm汞柱時患終末期腎臟疾病的人數增加65%,研究還證明:①心、腦、腎并發癥發病危險隨高血壓水平的升高而增加;②同一血壓水平的高血壓患者伴有其他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脂、糖尿病等,越多得并發癥的危險性越高,高血壓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研究表明,高血壓是多因素疾病,除遺傳因素外,肥胖、高鹽攝入、飲酒、缺乏運動,及社會心理應激等是其重要的易患因素,其中,心理因素有重要的影響。
高血壓屬于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對其發生,發展,療效,預后均起著重要作用,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心理疏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對高血壓患者根據心理特點進行心理疏導和生活習慣的修正,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對高血壓的認識和自我控制力加強,以預防腦卒中,心力衰竭,腎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
1 高血壓患者的心理特征
1.1 誤解和懷疑 患者早期往往不能接受這一事實,或自認為高血壓無非就是血壓高點對身體不會造成多大影響,不接受治療,情緒不穩定、苦悶、壓抑,經檢測,經常處于壓抑狀態的人的血液中的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比正常人高30%,而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是導致血管收縮心排出量增加,加重了高血壓。
1.2 緊張、焦慮和恐懼 高血壓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終身性疾病,加之平常血壓高帶來的頭暈、頭痛,失眠等不良癥狀,還有對病情過分擔憂,擔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和致殘,又因此而可能出現的多種并發癥,再者患者對高血壓知識知之甚少,這些不良心理狀態易引起血壓的波動,身體更易產生應激反應:交感神經興奮、內分泌紊亂,實驗研究,當人處于緊張、焦慮、恐懼等應激狀態時,可導致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分泌同時增加,導致血管收縮,心排出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進一步加重高血壓,同時反過來,也影響了藥物的吸收和利用。
1.3 煩躁和失望 患者一旦被確診為高血壓,就意味著要終生依賴藥物治療,還要飲食注意,否則可能導致高血壓心臟病,高血壓腦病,高血壓危象,腦出血等的出現,且高血壓的發生漸趨向年輕化、復雜化、多樣化,因此患者常有煩躁易怒的情感,又因為感到沒有特效治愈的方法,對治療失去信心,情緒低落,這更加重了病情。
2 心理疏導及措施
2.1 宣傳教育有關高血壓知識 健康教育是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病的基礎和前提。根據《1999WHO/ISH高血壓處理指導》確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為:未服用抗高血壓藥物的情況下,收縮壓大于等于140mm汞柱和/或舒張壓大于等于90mm汞柱即確診為高血壓,讓患者對疾病的形成、發展、預后有一個正確認識,把出現癥狀進行解釋,高血壓病是一種慢性病,病程長,發展慢,需長期治療,本病是可防、可控的,叮囑患者定期檢測血壓,根據血壓情況,確定用藥,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降壓藥,按醫囑服藥,不擅自加量,停藥,減藥等,尤其是初次使用降壓藥的要警惕“低血壓”反應和突然停藥導致的“停藥反跳現象”。
2.2 穩定情緒,保持良好心態,克服心煩氣躁,悲觀失望的不良情緒,在護理過程中,要注意及時調節患者的情緒,告訴患者每發一次脾氣的后果是吃幾次降壓藥可能都無法使血壓恢復正常,為了自己的血壓,盡可能學會自我調節克制自己的情緒,患者一般對自己的血壓數值較敏感,而我們要以豐富的醫療護理知識,合理提供治療信息,對病情變化,檢驗結果主動向其做科學的、保護性的解釋,再者病人情緒直接影響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各個環節,病人愉快、樂觀,藥物易發揮治療效果,反之血壓難以下降,所以保持穩定的情緒,對控制血壓至關重要。
2.3 合理膳食 低鹽、低脂飲食,WHO建議每日食鹽量不超過6g,減少烹調用鹽及含鹽高的調料,少食各種咸菜及鹽腌食品,控制動物脂肪的攝入不吃動物內臟及其制品,避免高膽固醇食物,如蛋黃、雞皮、鴨皮、魚子、腦等,多食含鈣高的食物,以素食清淡為主,輔以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紅薯、山楂、洋蔥、魚類等營養降壓食物,不吃油炸、辛辣、脂肪高的食物,多食新鮮水果、蔬菜、豆類、牛奶等清淡無刺激食物為宜,同時應改變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等。
2.4 保持大便通暢,保暖防感冒,多食粗糧和粗纖維較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注意大便時不宜過分用力,特別是老年人,以免引起血壓升高,病情加重,甚至腦血管意外,必要時可服一些緩瀉劑。
【關鍵詞】高血壓;心理護理;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148-02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9年10-12月份,我院確診高血壓住院患者20人,社區高血壓患者30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0人,女20人。年齡30-70歲,平均50歲,病史最短2年,最長40年。50例高血壓病的診斷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建議的診斷標準[1]。
1.2 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心理干預前患者的心理狀況
2.2心理干預后患者的心理狀況
2.3心理干預前后心理狀況的差異
心理干預前后有明顯的心理狀況差異,各項心理癥狀均有不同層次的減輕和消失。見表3
3 討論
3.1高血壓患者的心理護理對策
護理人員應掌握心理學知識與技能,實施心理護理。護士不僅要有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護理技術,還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學會分析患者心理的技能。同時護理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尤其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通過自己的態度、語言、行為等有意識地影響患者的感受和認知,改變其不良的心理狀態和行為[2]。
3.1.1恐懼型護理 恐懼型的病人護理人員應主動熱情的與病人交談,解除病人的恐懼心理,使身心得到全面的照顧及醫治。
3.1.2憂郁型護理 憂郁型的病人,護士應給與患者充分的理解,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并對其進行有效地疏導,鼓勵說出內心的痛苦與煩惱、顧慮[3]。
3.1.3急躁型護理 此類病人情緒容易激動,常無故發脾氣,多見于中年患者。護理人員應認識到急躁情緒是誘發血壓升高的重要因素[4]。
3.1.4焦慮型護理 此類病人對高血壓知識有粗淺的認識,對環境不熟悉及與親人分離,對血壓增高缺乏承受能力,擔心高血壓會引起中風等并發癥,表現為心神不寧、頭痛、失眠、乏力[5]。對此護士應多關心患者,使患者縮短與醫護人員的心理距離,建立信任感,鼓勵患者接受現實。
3.1.5樂觀型護理 樂觀型的病人,護士應向他們介紹高血壓病研究的最新發展,特別是病因治療、保健、新藥等,根據病人的性格,介紹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事宜以及遇到緊張情況如何處理等知識。
3.1.6麻痹型護理 麻痹型的病人,護士應耐心的介紹高血壓病的發病機制,以及可能引起的并發癥,說明堅持長期正規服藥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定期檢測血壓,由淺入深的讓病人接受,增強患者對高血壓病的認識,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減少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王瑞芳,白建樂.高血壓[M].河北:科技出版社,2004:23-30..
[2] 宋燕華.精神障礙護理學[M].長沙市: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5-48.
[3] 計惠民.心理護理臨床問答[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25-29.
【關鍵詞】高血壓個性化心理護理心理障礙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2-246-02
老年人高血壓是危害人類健康的最常見疾病,高血壓病是多種腦血管病特別是腦卒中及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也是加劇心力衰竭[1]、腎損害的常見病因,全球大約54%的腦卒中,47%的缺血性心臟病都歸因于高血壓。高血壓患者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負擔,有醫學實踐表明,患者能否保持良好的心態,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本文介紹我院對高血壓患者進行系統性心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84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觀察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55~76歲之間;對照組男25例,女性17例,年齡在54~72歲之間。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照常規口服降壓藥,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治療組患者進行系統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降壓效果,應用SCL-90量表對各因子分進行評定,主要包括軀體化、強迫、焦慮、抑郁、偏執,比較兩組患者心理障礙改善情況。具體心理干預措施如下:
1.2.1 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 高血壓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終身性疾病,患者常感到不順心的事易急躁、發怒,而強烈的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往往是血壓增高的誘因,并且單純的降壓效果不理想?;颊唛L時間患重病并發癥較多,對治療產生敵對情緒[2],認為遲早會死亡,自暴自棄,不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經濟條件差的患者認為自己需要終身服藥,成了家庭的累贅,背上了經濟的負擔,導致心情抑郁、寡言少語,血壓控制不理想。
1.2.2 系統性心理干預 護士要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了解焦慮緊張產生的原因,對已經出現的癥狀進行解釋,針對發病原因耐心開導,安撫患者的情緒,指導患者必須改變暴躁脾氣,學會沉著冷靜,自我控制情緒,放松心情,從而緩解焦慮緊張情緒。對于抑郁的患者要鼓勵患者多參加社交活動,與別人聊天,避免孤單、寂寞、空虛進行適當的運動,科學的用藥,盡量選用最基本的降壓藥物,解決患者的實際困難,寬慰患者的心理,調整患者的抑郁狀態。對于悲觀厭世的患者要主動與此類患者進行交談,向患者介紹高血壓病的治療方法[3],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向患者展開病情分析,制定治療方案,指導患者遇事多從換了愉快的方面考慮,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悲觀厭世的情緒。
1.3 療效評定 根據衛生部《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草案》中標準進行高血壓療效判定,顯效:SBP下降≥10mmHg,并降至90mmHg或下降20mmHg以上;有效:SBP下降<10mmHg,并降至90mmHg或下降10~19mmHg;無效:SBP無下降甚至升高。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使用X2,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組患者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血壓控制好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SCL-90量表各因子分評定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CL-90量表各因子分評定比較
兩組高血壓患者的心理障礙改善程度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及死亡率隨年齡增加而逐漸增加,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是全球范圍內重大的衛生公共問題,高血壓發病機制與心理社會有密切關系,高血壓患者普遍存在不良的心理狀態,如焦慮、抑郁、強迫等,通過心理護理能增進護患關系,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利于患者對高血壓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糾正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部分患者雖然能認識到高血壓疾病的嚴重性,但是不能進行科學的治療,因此幫助患者正確認識高血壓病[4],掌握相關的防治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改善其治療依從性。此外考慮到患者不良情緒發生原因的個體差異,應從發病因素出發,給患者多方面的支持,采取家屬、患者、醫務人員共同參與的多方面護理模式,讓患者感受到多方面的關心與支持,強化護理干預效果。針對性地根據高血壓患者的心理障礙情況給予個性化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控制血壓變化,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祁惠容,黃潔貞,李海英,等.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3):306.
[2]龔仆.高血壓家庭自療康復百科[M].第1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224.
【關鍵詞】高血壓;心理特點;健康教育
高血壓疾病是人類常見病、多發病,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無聲殺手。高血壓疾病病程長,發展不平衡,大部分是良性的緩慢過程,但高血壓疾病本身對心、腦、腎是一個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積極控制血壓可制止或逆轉高血壓所造成的靶細胞損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人生存質量的要求也在提高,高血壓疾病的健康教育在治療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在護理上有針對性地制定適合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可收到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收集長期居住于本部門的高血壓患者31例,其中20例為女性,年齡71-92(歲),平均為81歲;11例為男性,年齡55-83(歲),平均為72歲。診斷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壓處理指南》的高血壓標準。
2資料分析
在這31例高血壓患者中合并腦梗塞9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2例,雙眼壓高1例,慢性腎衰竭1例,有長期吸煙史9例,易于激動煩躁7例,2種藥物聯合使用10例,2種藥物以上聯合使用21例。主要聯合服用:①卡托普利+雙氫克尿噻;②卡托普利+維拉帕米。這31例患者存在著缺乏高血壓疾病的預防、治療有關知識,不能有效地穩定控制血壓的問題。
3健康教育
3.1方法
3.1.1座談式教育在給患者進行治療、護理或巡視病房時均可針對性進行指導,如給患者講解藥物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項、服藥方法;進行小講課,分期介紹相關知識,并用黑板報宣傳教育。
3.1.2書面教育分發圖文并茂的高血壓健康指導手冊,人手一冊,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
3.1.3咨詢患者健康咨詢,對患者提問給予解答,確定教育目的。護士通過與患者、家屬交談、觀察、體檢、收集病人的一般情況,如:姓名、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個人日常生活方式、飲食、體重、二便、夜間睡眠狀況、心理狀態、社會情況、家庭關系以及患者對高血壓疾病的認知情況,掌握患者的有關資料在制定可行性的宣教方法與內容。
3.2高血壓患者的心理特點我們只有了解高血壓患者的心理特點,才能對其實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達到治療的目的。其心理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3.2.1恐懼、焦慮、抑郁、煩躁的心理部分患者對自己的病情過分憂慮,對終身治療不理解。多要求能根治,對治療藥物的不良反應較為恐懼,治療的依從性差。時常擔心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和致殘,疑慮程度不等,這些不良心理狀態易引起血壓波動,甚至誘發心腦血管急性事件?;颊咭蚴懿涣夹睦頎顟B的支配,身體更易產生應激反應,如交感神經興奮、內分泌紊亂、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血小板凝聚、血液粘滯性升高,其結果必然影響藥物治療療效,甚至可誘發或加重病情[1]。
3.2.2情緒不穩定有的患者受疾病的折磨變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動,有的可為一點小事發脾氣,有的固守己見,有的變得郁郁寡歡,苦悶壓抑,情緒低落,注意力總是集中在自己身體不適和對疾病的一知半解上,反復思慮,如能否完全治好,是否會引起心腦血管意外和遺留后遺癥等,疑慮重重,內心充滿了擔心。這些不良情緒,都可作為心理負性因素,亦使血壓波動,藥物難以控制。
3.2.3對藥物信心不足的心理由于上述心理因素存在,血壓控制不理想,血壓頻繁波動極不穩定,降壓藥物療效必然受影響,使患者對藥物治療信心不足,導致患者隨意增減藥物劑量,不遵醫囑,導致血管收縮功能進一步紊亂,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減少臟器的血液灌注,高血壓難以控制。此時一定要穩定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情緒,助其樹立對治療藥物的信心,遵從醫囑,合理用藥,全方位治療,使病情和治療達到最佳。
3.3健康教育內容
3.3.1心理指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憊與痛苦。情緒激動、精神緊張、精神創傷等可使交感神經興奮,血壓上升,要讓病人情緒穩定愉快地接受治療。應多與病人談心,隨時解除患者的心理問題。鼓勵患者增強信心戰勝疾病。根據患者的個性職業修養及精神狀態,可給患者聽一些輕松的音樂,對高血壓患者的心理緊張起到一定緩解作用。
3.3.2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合理膳食是宣教的重點。要告知患者如長期過多地攝入脂肪和食鹽,是形成高血壓的一個危險因素。限制鈉鹽的攝入,每日食鹽攝入量低于5-6g以下,可減少水鈉潴留,減輕心臟負荷,降低外周阻力,達到降低血壓,改善心功能的目的。避免暴飲暴食,少食多餐。食物多樣以谷物為主,多進食富含鉀、鎂、鈣的優質蛋白質,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牛奶,多飲水。忌食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以進食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少吃動物脂肪,對肥胖者應限制總熱量,使其體重控制在理想范圍內,每日攝入脂肪的熱量不得超過總熱量的30%,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還需限制糖的攝入,每日總熱量控制在1600kcal。戒煙,限制飲酒與咖啡,告知患者吸煙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害
3.3.3生活方式指導告知患者不宜過多的興奮、激動,不要輕易發怒,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活動時間為20-40min,運動循序漸進,先從輕度開始,逐漸增加運動量,活動后無明顯不適為宜;寒冷的刺激可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冬天外出時注意保暖,室溫不宜過低;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劇烈運動和用力咳嗽,參加舉重物、俯臥撐等力量型活動,以免發生心腦血管意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休息環境要安靜,保證充足的睡眠,勞逸結合;臥位改變時應緩慢,防止性低血壓,讓患者了解性低血壓發生的臨床癥狀,如全身乏力、頭暈、心慌、出汗、惡心、嘔吐等。
3.3.4用藥指導在醫生的指導下正規長期堅持服藥,不能擅自停藥或隨便更換降壓藥物,應根據醫囑減用或改用降壓藥物。在服藥期間感覺不適,及時報告護理人員或醫生。還要將降壓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及副作用告知患者。如雙氫克尿噻主要的不良反應是水、電解質紊亂、低血鉀,表現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長期服用還可以引起血尿酸、血糖增高、血膽固醇增高,所以要定期監測。
3.3.5病情監測護士要定期測量血壓,做好教會患者及家屬測量血壓的方法及測量血壓時注意事項,測血壓時要做到四定:定時間,定部位,定人,定血壓計,測量前半小時不可進食,活動后休息10min再測血壓,袖帶不要裹得過緊或太松。
4教育結果
通過對31例高血壓患者的反復健康宣教,患者對高血壓疾病的預防、治療、保健方面的認識有所提高,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能主動進行自我保健,患者血壓穩定。但還是有一部分民族患者和老年人對相關知識未掌握,主要是語言溝通不便和年齡大,記憶力下降等有關,影響教育效果。
5討論
5.1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治療方法[2]健康教育通過從心理、飲食、生活、服藥等方面進行宣教其疾病的知識,使高血壓患者掌握了一定的預防和治療知識,血壓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控制,從而改善了高血壓患者的預后率,提高了生活質量,增強了其治療效果。
5.2健康教育能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通過多種形式反復宣教能有效糾正不良行為和生活習慣,提高了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和主動性,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6總結
加強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患者認清自己疾病狀態,有意識的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獲得治療,從而延緩病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要做好健康教育,作為醫務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心理學知識和護理素質,掌握正確的溝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按馬斯洛的人類基本需要層次論進行解決問題,科學地運用健康教育,才能得到完好的護理效果[3]。
參考文獻
[1]余振球,馬長生,趙連友,等.實用高血壓學.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1-14.
【關鍵詞】 心理護理;高血壓;臨床療效
高血壓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也是一種中老年常見病[1],也是心腦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死亡率較高,主要并發癥有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慢性腎臟病。高血壓的危害主要在于對心、腦、腎等器官的損害,嚴重影響老年高血壓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在本組研究資料中,我們對52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心理護理,觀察其臨床療效,取得了非常滿意的結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老年高血壓患者104例,隨機分成兩組,每組52例,分別稱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在60-82歲,平均年齡(70.5±3.5)歲;病程1-23年,平均病程(11.5±2.5)年;對照組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在61-81歲,平均年齡(71.5±4.5)歲;病程1-22年,平均病程(10.5±2.5)年;所有患者均經過檢查診斷,確診為高血壓。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情上無明顯的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常規降壓藥物治療,對照組對52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密切觀察患者情況,血壓升高要及時告訴醫生,由醫生處理,嚴格遵照醫囑用藥,控制患者飲食。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對52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老年患者多數都怕自己成為兒女的負擔,所以內心存在著焦慮、不安、矛盾等負面心理情緒,要多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共同開導患者,幫助患者樹立信心[2],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1.3 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評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種,顯效:老年高血壓患者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已經控制在正常水平以下,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改善。有效:老年高血壓患者舒張壓下降10mmHg以內,已經控制在正常水平以下,臨床癥狀均有改善。無效:老年高血壓患者舒張壓未下降或者升高,臨床癥狀均無改善或者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都是采用專業的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所有計數數據采用χ2進行檢驗,并且P
2 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老年高血壓臨床表現分幾種,多數老年高血壓患者以收縮壓升高為主,即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主要與老年人大動脈彈性減退、順應性下降有關,使脈壓增大。部分老年高血壓患者是由中年原發性高血壓延續而來,屬于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增高的混合型。部分老年高血壓患者心、腦、腎器官常有不同程度損害,靶器官并發癥,比如腦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腎功能不全等。部分老年高血壓患者壓力感受器敏感性減退、對血壓的調節功能降低,容易造成血壓波動及性低血壓,尤其是在使用降壓藥物治療時,需要密切觀察注意。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尚未闡明,目前認為是在一定的遺傳背景下由于多種后天環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壓調節機制失代償所致。高血壓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高而升高,所以造成中老年患病率最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是在更年期以后,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3]。根據本次實驗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對52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心理護理的臨床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對52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讓老年高血壓患者保持最佳心態,更好的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有效提高總有效率,降低無效率,療效顯著,且無嚴重的并發癥發生,更加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 戴秀菊,楊金娟,周志虹.老年高血壓患者心理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0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