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09:24:0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孩子抑郁心理自我調節,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建立關系,真誠相待
兒童的情感心理問題,在很多情況下是由不良環境所引起的。如家庭不和睦、父母離異、雙親死亡等,這都會使他們常表現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不愿接近別人等。從而逐漸形成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我行我素的畸形性格特點。究其原因,就是從小失去了家庭的溫暖,缺乏“愛”的撫育。對此,要彌補他們的心理缺陷,教師應充當其母親、父親的角色,從保護、、友善、關心、熱情的立場出發,通過心靈安撫,心理引導等手段,用純潔的心靈、模范的行為、親切的態度去他們,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扉,使雙方心靈引起“共鳴”和“共振”。在這種環境下的教育,學生的可接受性最強,教育效果也最佳。例如,去年,有一個從二年級留級插入我班的孩子,我第一眼見到他時,穿著一件很花很艷的衣服,從服裝上看是個女孩子,但從容貌上看又是個男孩子。他的衣服上面的油漬斑斑,再看他的臉,鼻涕、眼屎讓人無法接受,第一天上課時我行我素,課堂上大喊大叫,隨意走動,有時自言自語,有時發脾氣摔東西,動不動就跟同學吵架。面對這樣一個有問題的孩子,想方設法,尋找機會與他談心。一方面,我多次與家長聯系,要求他們配合教育;另一方面,我從生活上、學習上關心他,每天提醒他換衣服,擦鼻涕,還讓班干部幫助他,使他感到同學和老師對他的愛。當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時,我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他,當他有哪怕只有細微的進步時,我會夸張地表揚他,一個月下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見,與有心理障礙的兒童建立良好的關系,對他們能掏出自己的愛心,真誠相待,既能化解他們的心理障礙,又能使他們看到進步的希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創造機會,促進參與
有心理障礙的兒童,一般是沉默寡言、孤獨自卑的,往往很少表現自己。其實他們和正常的兒童一樣,有長處也有短處,有成績也有過錯,只不過沒有機會讓他們認識自我,體會自我的價值罷了。因此,我們應根據兒童的不同心理障礙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如對于膽怯的學生,應多提問,有意地多讓他們在課堂回答問題。答錯了,不批評,不責備,而是耐心地引導啟發,更多地給他說話的機會;答對了,立即表揚,多方肯定,使他增強自信心,從而體驗到自我價值,感覺到“我能行”。對于有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的學生,應加強感情溝通,增強互相信任感。當他們犯錯時,要看時機,不要立即指責批評,應耐心地進行教育,與他們交朋友,分擔他們的煩惱,同時,還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其犯錯的原因、實質、危害,并要求他敢于承認錯誤,自覺進行自我教育,主動尋找自己的病因。對于品學較差而形成自卑的學生,應有意識的尋找其閃光點。這就要求老師注意觀察,留心他們平時的細微表現,一發現學生有閃光之處,就及時表揚或獎勵;對于進步較快的學生,還要多樹立典型、榜樣,使他們消除自卑的心理,以飽滿的情緒對待生活和學習。
三、了解個性,有的放矢
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出現偏差的表現為:1、抑郁孤獨,少言寡語。由于父母之間婚姻的破裂,孩子由其中一方撫養,孩子感覺父母已經不愛自己,尤其是父母一方重組家庭后,表現出來的孤獨感,很難融合。在學校甚至表現出:對同學冷談,不主動與老師同學溝通的抑郁心理現象。2、放任自我,叛逆粗暴:離異家庭的孩子在學習上心理上存在很嚴重的問題,表現為:行為懶惰、放任自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家長斥喝其問題時還會出現叛逆粗暴的現象。3、怯懦自卑、狹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常常感覺自己不如別人,感到別人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是多余的一個人,甚至有覺得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致使他們不信任別人,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滿悲傷和自卑的色彩。
第一,家庭原因。父母的爭吵、打罵,在子女的供養、教育等問題上意見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養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當成“出氣筒”,稍不如意就謾罵斥責,甚至拳腳相加。孩子失去家庭的溫暖,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愛。這樣的家庭不但對孩子的教育無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擊因而變得孤僻、性格憂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無進取心。
第二,社會原因。社會上極少數壞人的教唆、一些不健康文藝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會現象,對于單親家庭子女心比一般家庭的子女更有吸引力,在他們孤獨的心靈深處看來,社會上處處都有他們的“老師”:電視機、錄像機、游戲機等“老師”,比講臺前的老師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更大的影響和作用。只要社會上還存在一些消極的東西,而學校、家庭又缺乏及時地教育,學生就容易被這些消極的東西所影響和感染,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抵觸學校的正確教育,在學習上、品行上越來越差,這是造成單親家庭子女心單親家庭子女心的社會原因。
第三,學校原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對教師工作的評價出現偏差,考試成績的好壞直接與教師的名利掛鉤,給教師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而教師又將這種壓力遷移到學生身上,對部分單親家庭子女不能一分為二,看不到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對他們不能一視同仁。講課不照顧水平,使他們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時的關懷和幫助,反而使學生的缺點錯誤更加發展,最終成為“雙差生”。有的教師動輒埋怨家長,使家長不愿接近老師,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各行其是,互相之間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這是造成單親家庭子女心理異常的學校原因。
第四,自身原因。以上三方面是造成單親家庭子女心理異常而成為差生的外部原因。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學生自身。社會、家庭和學校是學生形成道德品質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但它們必須通過學生心理的內部矛盾起作用。造成單親家庭子女心理異常原因,還在于單親家庭子女心理由于受家庭影響,一般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難,不能用正確的觀念戰勝不合理的需求。在這些學生中,有許多人實際上仍知道怎樣做是正確的,怎樣做是錯誤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正確的觀念不能占上風,所以往往會產生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這些不良習慣又往往會使學生在采取不良行動時產生方便、自然,甚至舒適的情緒體驗,因而又成為實現類似不良行為的內部動力。如抄作業、曠課、不做作業、打電子游戲、偷東西等。這些習慣一但多次重復鞏固以后,要想一時來轉變,困難是比較大的。
第一,調正自我情緒和心態。單親家長因為夫妻恩怨總是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所以我們要做到的就是:調整自我情緒和心態,不要將夫妻之間的恩怨轉移到孩子身上。一般情況獨自帶孩子的一方總是千方百計阻擾對方接近孩子,甚至詆毀對方,損害對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有的孩子做錯事情,單親家長就會把怨恨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這些都是對孩子身心的傷害。也有個別單親家長因為家庭離異的關系對于孩子負有內疚感,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愿望,甚至有“贖罪”的心理。這樣無條件的遷就會培養出一個自私自利、不會體諒別人的孩子,甚至會導致他們走向另一個極端。
第二,在解決家庭內部的問題的同時,單親家庭的家長還要幫助孩子處理好孩子與學校、同學之間的關系。單親孩子比較不合群,所以家長可以求助孩子的班主任,請班主任對其進行心理輔導,或者鼓勵孩子多與同學和老師進行溝通,多鼓勵孩子參與學?;顒印?/p>
第三,單親家長在關心孩子的同時也不能夠過于溺愛。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承擔家庭責任,給機會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用一個堅強的外表引導孩子接受父母離異的現實。
父母離異是大家的選擇。已為現實的情況下,更是希望各位家長能夠多為孩子著想,不要把負面的情緒帶給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即使分開但還是很愛他的。
自尊心是一個人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一種表現。在學校,大部分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比較偏激,然而學校的關注度又不夠高。所以學校教師在培養單親家庭子女的自尊心時,為他們營造一個溫馨的班集體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第一,要引導健全家庭的學生嘲笑、挖苦單親家庭的同學是不對的。讓健全家庭的學生更多去關心關愛身邊單親家庭的同學,讓班集體這個大家庭潛移默化的功能變大。那么單親家庭子女感覺收到尊重后,學習能力也會相應變強,成績也會提高!第二,針對單親家庭的孩子制定階段性的目標,或者安排一些任務,鼓勵單親家庭的孩子獨自完成,讓他們有目標激勵,有榮譽感,看到自我存在的價值,逐漸建立自己的夢想和理想。第三,針對單親家庭的孩子要多家訪、多聯系。采取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時機要選準,如可利用“家長開放日”、“
勞動技能大賽”、“六·一兒童節”等活動邀請家長到校參與活動。不但讓單親家長與孩子共同比賽,增進家庭的團結協作氛圍,還可共同了解孩子在學校、在校外的一些活動現象,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談話一定要慎重,對孩子的評價要讓家長充滿信心、看到希望。爭取家長最大限度的配合,正確引導家長,不要把自己負面的情緒帶給孩子,啟發家長為子女作表率。對那些對子女不負責任,學習生活上不管理的家長,要通過學校發動居委會、行政機關給予幫助教育,讓他們承擔起子女撫養和教育的義務。認知自我就是不但在思想上可以正確的評估自己,同時可以準確的感受到自己。1、從他人看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鏡子,個體正是從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態度評價中,從認識他人與他人比較來反觀自己、了解認識自己的。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評價的影響,父母老師同伴等對個體的看法態度評價都會對個體的自我認知產生深刻的影響。2、從自我看我。即通過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考察活動的成效來認識、評價自我。通過引導單親家庭孩子客觀地剖析自己的內心活動和言行,有助于修正完善自我認知。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談心,讓孩子吐露真心,積極鼓勵青少年用寫日記的方式經常反省自己,不斷剖析和矯正自己的心理。
社會環境中任何一個人都會從不同方面影響單親家庭孩子。所以我們要從自身做起,讓他們在我們身上能夠看到自我的不足,自我的缺陷。也要通過一些心理活動啟發孩子能夠看清真正的自我,讓他們知道自身錯誤的存在,從而改變自我,糾正錯誤的心理。
自卑是單親家庭孩子自我意識在自我體驗方面的偏差,所以矯正單親家庭孩子自我體驗的偏差,就要激發其適度的自尊心和自信性。第一,老師要正確評價學生,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從心理學角度看,教師是學生生活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人,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對學生各項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一定的場合下。老師的一句話、一個鼓勵的眼神,有時候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學生的一生。第二,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學習和生活當中成功的體驗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求知欲和信心,如果屢次失敗就會挫落他們的自信心。所以為單親家庭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和條件非常重要!第三,營造和諧的環境氛圍。要善于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能相互理解與信任彼此尊重與關心,這種和諧的環境氛圍無疑有利于單親家庭孩子自尊心的培養與激發。
1.1社會環境因素
隨著社會發展,在人才培養、就業制度等方面,都給高校的大學生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由于大學生在思想方面還不成熟,同時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在理論豐富與實踐空白之間產生激烈的矛盾沖突,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學生感到自己的學習根本不能滿足生活的需要,這種失落感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悲觀厭世的心理問題。
1.2學校環境因素
當代大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從中學進入到大學,同高中階段的學習相比,學校管理模式和學習的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大學階段要求學生培養自學能力,不斷提高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而且還要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要求大學生們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獻精神。大學生還面臨著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因個性、習慣的差異大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容易發生摩擦與沖突,同時自行妥善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比較欠缺,進而影響了交往的進行。甚至一些大學生由于不具備交往技巧和能力,在人際關系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
1.3家庭環境因素
大學生肩負著家庭的眾望,它一方面為大學生們勤奮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大學生思想逐漸獨立化和成熟化,進而有了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大學生難以承受父母的期望反而成為心理負擔。源自家庭的基礎,孩子初步建立起世界觀和價值觀,所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因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的不同,進而產生很大的差異。同時,在教養方式上,粗暴、過分溺愛、放任不管等消極的教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慮、偏執敵對等心理問題。同時孩子的心理受家庭經濟因素的影響也逐漸變大。
1.4個人因素
在當代的大學生當中,一些學生因為相貌、身材、身高、胖瘦等方面存在先天的生理缺陷,進而影響自身的個性,比如出現性格內向、急躁沖動、固執多疑等現象。大學生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容易產生嚴重的心理負荷,如果出現惡性循環,那么這些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將不斷降低。由于缺乏自信心,大學生對于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嘗試,根本不敢接受挑戰;有的學生狂妄自大,過于自滿,研究分析問題出現嚴重不足,自己的心理難以承受造成的后果。這些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2建議
2.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自我調節能力
在健康教育課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學校通過組織心理知識方面的講座,組織學生觀看心理健康光盤,同時進行心理素質方面的訓練,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學會自我情緒調節,以及心理自救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修養。
2.2開設心理咨詢輔導室、重點輔導
以面向全體學生的預防性心理輔導為重點,學校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心理輔導活動。設立心理電子咨詢信箱,配備教師擔任心理咨詢教師,掌握學生心理變化,及時矯正學生的心理偏差,進行集體或個體輔導,排解心理困擾,幫助學生掃除成長中的障礙和煩惱。
2.3建立心理檔案、重點防治
對學生的心理動態情況,要及時準確地把握,有針對性地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變被動為主動,幫助學生正確全面認識自己。加強對于重要時段,特殊群體的關注,對于有心理健康疾病的同學加強管理,重點診治,運用有效的方法調節心理狀況。
2.4完善心理健康保障機制
近幾年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矛盾日益突出,高校頻繁出現大學生犯罪、自殺等案件,是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極端體現。學校要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運用科學心理教育理論和有效教育方法, 及時發現心理異常者并采取相應措施,預防惡性事件、突發性事件的發生,加強對心理障礙學生的治療和康復;增強挫折承受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學會自我調節,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積極的生活方式,發展自我、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從而促進全面素質的提高。
2 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所存在的問題
2.1 升學到新環境與理想中存在落差
高考后,對大學生活懷有各種美好的憧憬和預期,而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許多同學對于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心理很內疚,從而變得浮躁而產生情緒。同時進入新的環境,對陌生的環境、生疏的人際關系不適應,對周圍感到陌生而無所適從,出現的焦慮、不安、孤獨感超過限度時會產生心理問題。
2.2 專業學習與現實運用中的差距引起的困惑
進入高職院校以后,對專業的選擇居于迷茫,很多同學對專業課的學習都心存疑問,我學了能干什么?專業課程較多該學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尤其是在大一的時候比較突出;學校管理模式和學習的方式相對高中有了很大的轉變,更多的是以自主學習、各方面能力全面發展為主,學生對學習的適應常常會出現問題,表現為學習不得法、考試焦慮、不會安排學習時間和計劃,社會上的一些人員招聘要求專業熟練運用更加大了同學們的壓力,造成很多同學不能很好地處理這些問題,心理壓力過大,心態發生轉變,厭學、逃避、隨遇而安等情緒產生,對他們心理造成很大的困惑。
2.3 缺乏成就感導致情緒低落
現在的學生基本上步入90后,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過分溺愛使得孩子進入大學后依賴性極強,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缺乏自制能力。高職學校學生的主體是以中等水平學生為主,也不排除因高考發揮失常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往往缺乏成就感,進入大學相較于其他本科院校缺乏優越感,使他們逃離現實,在學習生活中心里煩悶,情緒低落。尤其是在互聯網盛行的年代,很多大學生也會用虛擬的網絡來找到成就感。而網絡恰好能直觀體現出那份成就感,在游戲中提升等級,能夠一呼百應,學生感覺很有成就。但是,真實世界和虛擬網絡必然存在差距,一旦回歸到真實生活中,這種缺乏成就感就會導致情緒低落。
2.4 對未來就業的迷茫而焦慮
現在的高職學生普遍自信心不足,缺乏自信心的表現十分明顯。很多同學在談論學習,以及今后工作方面都比較回避,經常患得患失。在求職過程、擇業過程中產生種種矛盾心態,感到迷茫和困惑,許多學生表現出社會經驗不足、依賴性強、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點,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極端之路。有幾次班上的學生去參加應聘,看見招聘處有很多人去面試,直接就回來了,后面問他原因,他們說:“那么多人,我這樣子的,多半沒有希望了”,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3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1 社會環境因素
隨著社會發展,在人才培養、就業制度等方面,都給高校的大學生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由于大學生在思想方面還不成熟,同時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在理論豐富與實踐空白之間產生激烈的矛盾沖突,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學生感到自己的學習根本不能滿足生活的需要,這種失落感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悲觀厭世的心理問題。
3.2 學校環境因素
當代大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從中學進入到大學,同高中階段的學習相比,學校管理模式和學習的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大學階段要求學生培養自學能力,不斷提高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而且還要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要求大學生們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獻精神。大學生還面臨著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因個性、習慣的差異大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容易發生摩擦與沖突,同時自行妥善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比較欠缺,進而影響了交往的進行。甚至一些大學生由于不具備交往技巧和能力,在人際關系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
3.3 家庭環境因素
大學生肩負著家庭的眾望,它一方面為大學生們勤奮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大學生思想逐漸獨立化和成熟化,進而有了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大學生難以承受父母的期望反而成為心理負擔。源自家庭的基礎,孩子初步建立起世界觀和價值觀,所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因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的不同,進而產生很大的差異。同時,在教養方式上,粗暴、過分溺愛、放任不管等消極的教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慮、偏執敵對等心理問題。同時孩子的心理受家庭經濟因素的影響也逐漸變大。
3.4 個人因素
在當代的大學生當中,一些學生因為相貌、身材、身高、胖瘦等方面存在先天的生理缺陷,進而影響自身的個性,比如出現性格內向、急躁沖動、固執多疑等現象。大學生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容易產生嚴重的心理負荷,如果出現惡性循環,那么這些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將不斷降低。由于缺乏自信心,大學生對于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嘗試,根本不敢接受挑戰;有的學生狂妄自大,過于自滿,研究分析問題出現嚴重不足,自己的心理難以承受造成的后果。這些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4 結論及建議
4.1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自我調節能力
在健康教育課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學校通過組織心理知識方面的講座,組織學生觀看心理健康光盤,同時進行心理素質方面的訓練,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學會自我情緒調節,以及心理自救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修養。
4.2 開設心理咨詢輔導室、重點輔導
以面向全體學生的預防性心理輔導為重點,學校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心理輔導活動。設立心理電子咨詢信箱,配備教師擔任心理咨詢教師,掌握學生心理變化,及時矯正學生的心理偏差,進行集體或個體輔導,排解心理困擾,幫助學生掃除成長中的障礙和煩惱。
4.3 建立心理檔案、重點防治
對學生的心理動態情況,要及時準確地把握,有針對性地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變被動為主動,幫助學生正確全面認識自己。加強對于重要時段,特殊群體的關注,對于有心理健康疾病的同學加強管理,重點診治,運用有效的方法調節心理狀況。
關鍵詞: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結構;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4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0829(2012)04-0059-05
情緒是一種被喚醒的狀態,代表著個體適應環境的生物動力。當情緒的表現與環境要求相一致時,有利于個體身心的健康發展;反之,則會造成消極的影響。因此,為了保證與環境要求相一致,必須進行情緒調節。Gross認為,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是指個體對具有什么樣的情緒、情緒什么時候發生、如何進行情緒體驗與表達施加影響的過程。[1]個體是否能對情緒進行有效調節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自我效能感便是其中之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由Bandura提出,它指個體以自身為對象的一種思維形式,是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觀自我感受。[2]自我效能與某一領域的更好的機能相聯系,如問題解決的有效性、對疾病的應對和學業成就。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能否有效調節自身情緒狀態的一種自信程度。[3]情緒機能的自我效能感是情緒勝任力的基礎,影響實際的情緒過程和結果。高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靈活運用情緒調節策略,適時地做出反應,以維持積極良好的情緒。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對個體具有重要影響,因而它已逐漸成為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筆者試圖從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結構、影響因素及相關研究等幾個方面進行梳理,并對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進行展望。
一、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結構
傳統的分類方法主要把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分為兩類:管理消極情緒的自我效能(NEG)和表達積極情緒的自我效能(POS)。Caprara又將管理消極情緒的自我效能信念細分為兩個維度,即管理生氣/憤怒的自我效能感(ANG)和管理沮喪/痛苦情緒的自我效能感(DES)。[4]他構建了一個二階因子模型,經研究,該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西方學者的二階因子模型在中國樣本上的擬合并不理想,文書鋒等人的研究支持將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劃分為三個維度:調節積極情緒的效能感(POS)、調節沮喪/痛苦情緒的自我效能感(DES)和調節生氣/憤怒的自我效能感(ANG)。[5]
由此可見,不同文化下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結構是有差異的,而且DES和ANG在內容上也有所不同,在做跨文化研究時尤其要注意到這一點。
二、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情緒作為一種獨特的主觀體驗,是需要個體不斷進行調節的對象,是個體的主觀動力過程。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執行某一行為操作的自我把握感和控制感。個體情緒調節效能感的雙重主觀性決定了影響情緒調節效能感高低的首要因素來自內部。
(一)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內部影響因素
1.人格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和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6]人格特質的兩個維度,即外向性和神經質與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關系最為密切。已有研究表明,外向性與表達積極情緒的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神經質與調節沮喪/痛苦情緒效能感、調節生氣/憤怒情緒效能感呈顯著負相關。[7]
人格對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可以通過情緒敏感性、特質一致性效應及特有的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來進行解釋。情緒敏感性是指對情緒信息的覺察性,彰顯情緒——認知關系中認知為主體、情緒為客體,表示情緒認知能力。[8]以往研究表明外向性對正情緒,如快樂、自我肯定等有較強的敏感性,因而會有較多的積極情緒;神經質對負情緒,如恐懼、悲傷、內疚、敵意等有較強的敏感性,因此會有較多的消極情緒。這些表現出人格特質對情緒信息加工的特質一致性效應,即個體會選擇性地注意、回憶及處理與他們內在人格特質相和諧的信息。另外,人格對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影響還要通過情緒調節策略這一中介變量發揮作用。人格的差異決定了情緒調節策略運用的不同,高外向型人格會增加積極應對策略的使用,減少消極應對策略的使用,神經質個體則與之相反。[9]
2.情緒彈性
情緒彈性是指個體在面臨消極情緒刺激時產生積極情緒的能力及從消極情緒體驗中快速恢復的能力,包括積極情緒能力和情緒恢復能力兩個維度。[10]目前在涉及情緒彈性的文章中,大多數把情緒彈性與心理彈性看作是同一種心理現象。
積極情緒是情緒彈性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分,是個體調節由壓力引起的消極情緒的重要資源。日常的積極情緒能調節壓力反應,使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聯系變弱,特別是在壓力增加的時候這種關系更加明顯。[11]心理彈性高的個體被認為具有高水平的積極情緒,幫助個體在面對持續的壓力時更好地控制消極情緒,提高情緒調節的效能感。與此相反,心理彈性水平低的個體積極情緒能力和情緒恢復能力較低,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靈活地適應環境的變化,具有低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
3.性別和年齡因素
性別和年齡對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已得到許多研究的證明。文書鋒采用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量表對1568名研究生進行了調查。研究表明,女生表達積極情感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于男生,而男生調節生氣/憤怒的自我效能感和調節沮喪/痛苦情緒的自我效能感要好于女生。[12]在年齡維度上,則因研究被試的不同而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以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發現,表達積極情緒效能感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得分呈現出隨年齡上升而下降的趨勢。[13]縱向研究則表明,男性以一種更加健全的調節消極情緒的自我效能感進入成年階段。但進入老年期后,男性反而表現出比女性更低的個人效能感。女性調節消極情緒的自我效能感,從成年早期到老年期呈現逐步升高的趨勢。[14]性別和年齡對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較為復雜,被試不同和研究方法不同,結論也不相同。
(二)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外部影響因素
1.父母因素
首先,父母對孩子情緒狀態的敏感性和言語溝通對其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對孩子情緒反應的方式是積極敏感的,并給孩子有效的言語指導,可以形成良好的父母控制模式,增強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15]同時,父母對孩子情緒調節的敏感性和關心,有利于培養他們對自身情緒有意識地注意和調節,從而促進良好情緒的保持。其次,重視父母的情緒調節能力及策略的使用。個體通過“社會參照行為”,從父母的情緒調節方式與策略的使用中得到自身調節的線索?!吧鐣⒄招袨椤奔磦€體通過了解他人對某一情境的解釋,并以此來形成自己對這一情境的理解的過程。[16]情緒調節效能感高的父母會起到榜樣示范作用。個體以父母作為良好情緒調節的社會參照,能夠獲取在何種情況下選用何種情緒調節方式的信息,這些行為會逐漸內化,最終成為個體良好情緒調節的重要組成成分。最后,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容忽視。提高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前提是使用正確的情緒調節策略,而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對個體的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產生影響,進而間接對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產生影響。情感溫暖與理解型教養方式與解決問題,即成熟型的情緒調節策略呈顯著的正相關;父母的拒絕、否認及過度干涉和保護則會導致子女采用不成熟的情緒調節策略,導致負面情緒水平提高。[17]
2.社會支持
支持性的社會關系可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進而影響情緒和行為機制的質量與效果。[18]因為高水平的社會支持為個體的情緒調節提供支持性的環境,促進積極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和消極情緒的排解,另外,個體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在應對消極情緒時積極尋求支持的可能性越大。彼此之間進行積極互動,能獲得有關自我的積極信念和管理消極情緒的樂觀信念。因此,高水平的社交效能感可以獲得高水平的社會支持??衫玫纳鐣С謺龠M個體采用積極的應對策略,提高個體在特殊領域的處理效能感。[19]
三、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
(一)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與認知
高情緒調節效能感與高情緒智力、高積極情緒和低消極情緒相關;低情緒調節效能感與低情緒智力、低積極情緒和高消極情緒相關??梢姡榫w調節自我效能感不同的個體在積極情緒體驗方面有顯著差別,而積極情緒是一種建設性資源,對個體的認知具有重要影響。Fredrickson提出的積極情緒的擴展和建設理論指出,積極情緒能擴展個體的瞬間思維活動序列,使個體沖破一般的限制而產生更多的思想,增強認知靈活性;消極情緒一般會縮小個體的瞬間思維活動序列和認知范圍。[20]同時,個體在積極情緒下表現出更高的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效率更高。
(二)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與人際交往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作為一般效能感的范疇,它通過作用于具體效能感——人際關系效能感對現實人際交往產生影響。高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人際關系效能信念的提高,從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21]因為個體越是相信自己能夠有效地處理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那么他就越有理由相信自己能夠有效地應對人際交往環境。而人際關系效能信念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和諧的、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因此,具有高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并采取適當的策略對情緒進行調節對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非常重要。
(三)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與社會適應
情緒調節效能感高的個體能夠以社會認可的方式對各種情緒做出反應,可以有效地適應社會情境。此外,他們通常具有較強的社會恢復力、樂觀的心態和較高的創造性。這些資源有利于個體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活動,為爭取更加廣泛的社會資源和密切社會聯系創造了條件,有利于個體的社會適應。在親社會行為方面,Caprara和Steca的研究表明,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通過作用于人際關系效能感和共情效能感而促進個體的親社會行為。[22]因為個體處理情緒和人際關系的效能感越高就越容易理解他人的行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做出親社會行為。
(四)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和身體健康
情緒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目前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抑郁、主觀幸福感和壓力應對。
調節消極情緒的自我效能感和抑郁存在高相關,低消極情緒調節效能感一定程度上直接引發抑郁情緒。Caprara和Pastorelli指出,低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還通過學業效能感和共情效能感間接引發青少年女性的抑郁情緒。[23]主觀幸福感是評價個人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和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可以通過人際關系的效能感來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壓力與焦慮、恐懼等消極情緒密切相關。當個體面臨帶來壓力的新任務時,是把它當作挑戰加以迎接還是當作困難加以回避取決于人們對具體行為取向的自我效能感的覺知,而具體行為取向的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效能感高的個體傾向于采用問題定向的積極應對策略,而效能感低的個體傾向于采用情緒定向的消極應對策略。[24]前者會促進壓力的有效解決,后者則會導致對消極情緒的過分注意與重視,容易引起抑郁。
心理因素如抑郁、焦慮等情緒與生物因素一樣可以導致慢性疾病。研究表明,對未來的積極預期總是與積極結果相聯系,而且會更好地保持健康和延長壽命。[25]另外,在情緒與癌癥的大量實踐研究中都證明了積極情緒不僅能有效預防癌癥的發生,而且對于癌癥的治療和降低復發率都有很明顯的作用。[26]
四、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未來研究展望
(一)增加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測量的多維度性
目前情緒調節效能感的測量只涉及數量有限的消極情緒,而其他一些以自身為對象的負面情緒,比如害羞、尷尬、恐懼等則沒有研究。積極情緒的觀測項目也很有限。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增加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多維度性。
(二)加強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干預研究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對個體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但目前對其干預性措施的研究很少。Mccra? ty設計了一套情緒自我控制的新程序,它包括兩項技術:Cut-Thru和Heart Lock-In。其中前者主要通過改變傳入感覺來調整情緒系統自動產生的消極情緒反應,后者則激發個體保持體內的積極情緒的水平、清晰度和有效性。[27]經過調查,這種技術有效減少了壓力帶來的消極情緒的水平,增強了個體的積極情感。以后應進一步加強干預方面的研究,提出更多有利于提高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措施。
(三)重視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對特殊領域工作績效影響的研究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會對工作領域的人際關系產生影響,進而間接影響工作績效。但目前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對特定領域的工作績效影響的研究較少。Heuven對154名乘務人員的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是情緒工作需求與情緒不協調之間的中介變量。同時,自我效能感是情緒不協調與心理健康或工作參與之間的中介變量。高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可以削弱情緒不協調帶來的負面影響,保證工作的熱情,而低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則會導致情感的耗竭和工作熱情的下降。[28]
參考文獻:
[1]Gross,J.J.Emotion regulation: affect,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equences[J]. Psychophysiology, 2002, (39):281-291.
[2]Bandura,A.(Ed.)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M].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10.
[3][18]Bandura, A.,Caprara, G. V.,Barbaranelli, C.,Gerbino, M.,&Pastorelli, C. Role of affective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on diverse spheres of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J]. Child Development, 2003,(3):769-782.
[4][14]Caprara, G. V.,Giunta,L. G.,Eisenberg, N.,Gerbino, M.,Pastorelli, C.,&Tramontano, C.Assessing regula? 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in three countries[J].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008,(3):227-237.
[5][12]文書鋒,湯冬玲,俞國良.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應用研究[J].心理科學,2009,(3):666-668.
[6]彭聃玲.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40.
[7][13]張萍,張敏,盧家楣.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量表在中國大學生中的試用結果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5),568-570.
[8]蔣重清,楊麗珠.情緒易感性辨析[J].心理科學,2006,(3):668-670.
[9]邵華,劉曉明,趙金波.大學生人格特征、社會支持對應對策略的影響[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135-139.
[10]張敏,盧家楣.青少年情緒彈性問卷的研究報告[J].心理科學,2010,(1):24-27.
[11]譚.大學生的心理彈性、積極情緒與壓力適應[J].教育心理研究,2009, (1):249.
[15]楊慧芳,劉金花.西方對父母控制模式與兒童自我控制關系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2):62-64.[16]董文,桑標,鄧欣梅.影響兒童自我調節的因素[J].心理科學,2009 ,(2):304-307.
[17]賈海燕,方平.青少年情緒調節策略和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4, (5):1095-1099.
[19]Bandura, A.,Pastorelli, C.,Barbaranelli, C.,& Caprara, G. V. Self-efficacy pathways to childhood depress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2):258-269.
[20]Fredrickson, B.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emotion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218-226.
[21]Caprara, G. V.,& Steca, P. The contribution of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beliefs in managing affect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to positivity and hedonic balance[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6, (25):603-627.
[22]Caprara, G.V.,& Steca,P. Self-efficacy beliefs as determina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conducive to life satisfac? tion across ages[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 (24):191-217.
[23]Caprara, G.V.,Pastorelli, C.,Regalia, C.,Scabini, E.,& Bandura, A. Impact of adolescents’filial self-efficacy on quality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atisfaction[J]. Jour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05, (15):71-97.
[24]劉霞,陶沙.壓力和應對策略在女性大學生負性情緒產生中的作用[J].心理學報,2005,(5):637-649.
[25]Caprara, G.V.,Steca, P.,Gerbino, M.,Paciello, M.,& Vecchio, G. Looking for adolescents’well-bing: self-efficacy beliefs as determinants of positive thinking and happiness[J]. Epidemiologia e Psichiatria Socile 2006, (15):30-43.
[26]郭小艷,王振宏.積極情緒的概念、功能與意義[J].心理科學進展, 2007,(5):810-815.
關鍵詞: 心理咨詢 強迫性 愛
小洋,男孩,16歲,中招考試成績某縣前十名,高一珍珠班學生。近半年來出現強迫性癥狀:眼睛余光會不停地注意衣服上的紐扣、?;?,或課桌上的臟點等,掩蓋、挪開仍受其影響;腦海中一直有臉上的那顆黑痣影像,揮之不去,分散注意力又控制不住,心情煩躁。讀題幾遍不知所以然,課文背多遍仍記不住,學習成績急劇下降,父母很擔心,自己也非常著急,故前來咨詢。
小洋的內心有一個“強我”,一個“弱我”?!皬娢摇钡奶卣鳎豪蠋熤v的都懂,沒有不會做的題,同學們都認為我很棒,家長為我驕傲?!叭跷摇弊员埃改笓?,別人看不起?!皬娢摇卑选叭跷摇蓖频搅俗稍兪易钸h的角落里(NLP心理咨詢技術中用空椅子代表二者,顯然這是極為排斥的做法)。意象中,“強我”穿著校服,坐得筆直,戴副眼鏡很神氣。“弱我”在同學和老師眼中是頹廢的,遭受別人的鄙視,甚至被視為異類。穿著黑衣服的“弱我”坐在地上哽咽,不敢哭出聲來(因為那樣別人會更看不起)。聽到這里,我心不由得一緊,淚濕了眼眶:“這是一顆多么受傷的心!”當我鼓勵小洋表達時,他猛地站起,拳頭捶在墻上,質問老天:“為何讓我受這些磨難?”此時再也禁不住倚墻抱頭痛哭。每一個深陷困境的人所體驗到的情緒感受,旁人實難感同身受。心理咨詢所要求的“共情”真正是一項技術,一種能力。
“強我”面對“弱我”,能熟練地背一大段:“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也會說:“你一定要考上北大清華,否則對不起父母,更對不起自己!”鏗鏘的名句、勉勵的言語鞭策著“弱我”。然而,誰又在真正地理解“弱我”:體會其感受,溫暖其心靈?不是嗎?小洋本人已把他推到最遠的角落,對“弱我”極為排斥。也罷,只有以“清高”、“玩世不恭”(小洋平時表現)的姿態示人,來掩飾內心的痛楚與自卑。
小洋的心理狀況是有代表性的,反映了尖子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特點。長期處于“金字塔尖”的尖子生,很少品嘗失敗和被冷遇的滋味,一旦遇到各種打擊,則往往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形成外表光亮堅硬、實則不堪一擊的“蛋殼心理”。進入高中的學生在初中期間大部分為各校的優秀生,但新學校尖子云集,大部分學生失去了小學或初中時的優勢。高一學習科目多,跨度大、難度偏高,課程學習中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有一部分學生從原來老師同學眼中的尖子生變成中等生甚至落后生,這時如果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差,沒有盡快適應變化,就會引起內心緊張、憂慮、恐懼等,甚至產生心理問題或疾病。蛋殼心理的本質就是脆弱。
隨著一天天長大,我們學會了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把自己包裝成堅強的模樣,但實際上內心深處總有一個脆弱無比的角落。脆弱會讓人有受傷、痛苦、恐懼、負罪等不舒服的感覺,于是我們準備了各種防衛武器(如逃避、壓抑、轉移)來遠離它,然而這些深埋于潛意識的陰影有一天終究會破繭而出,在我們的生活中創造出憤怒、批判、抑郁甚至疾病。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了解自我,接納自我,學會愛,前行的步伐才會更堅定、更有力量。通常我們似乎已習慣罵自己,鞭策自己,不習慣安慰自己,愛自己。在咨詢室里,我讓小洋嘗試著用愛的方式來面對“弱我”:“親愛的‘弱我’,我知道你承擔了很多,有很大的壓力,以前我沒有聆聽了解你的需要,現在我體會到了你的心情,我愿意開始學習照顧你!你心里很難過,你可以允許自己難過,不需要去隱藏或逃避它,就只是跟你的難過在一起,它會來也自然會走。你已經盡力了,你只是在面對別人優勢方面有些困難,我會愿意和你一起討論,找出一些健康的方法去應對。你值得我為你努力,善待你、疼惜你!”
前后十二次的心理咨詢,小洋成長的心路歷程跌宕起伏,最終也得以擺脫了強迫癥的困擾,期間小洋所展現出的悟性與才智,果不負縣前十名的驕人成績。我還留有第四次咨詢時,他列出的“弱我”給自己帶來的好處:1.使自己的心智更快成熟,好能肩負以后的重擔。2.學會理解別人,以后可能會交到很多好朋友,在自己踏入社會時,能很好適應。3.變得成熟,懂得感恩父母。4.對以后的工作學習也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5.學會腳踏實地,正視以后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面對問題會更想得開,更坦然。6.能挑重擔,能回報社會,回報祖國。7.豐富閱歷,懂得飽經滄桑的可貴。8.學會愛自己,懂得愛與被愛的重要。
“弱我”好比我們內心的孩子,當給予他全然的同理心,以全然的愛滋養他時,他便得以成長,并報以奇跡。
參考文獻:
〔關鍵詞〕青少年;自我評價;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3)06-0004-04
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是個體在參考他人的表現、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并在自我認識和自我體驗的基礎上,對自己有關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的看法和評估[1]。生理自我評價是指個體對自我生理屬性的評價,包括對自己的存在、行為、身體、外貌、體能等方面的認識;心理自我評價是指個體對自己心理屬性的評價,包括對自己的人格特點、人格傾向、心理狀態、心理過程等方面的認識;社會自我評價是指個體對自己社會屬性的評價,包括對自己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角色、地位、權利、義務、人際距離等方面的認識[2]。
一、自我評價的重要作用
以往許多研究表明,自我評價對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與行為反應具有重要意義,它控制著個體對環境知覺的意義,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個體對環境的反應,對個人行為起著自我調節與定向的作用。它在個體尤其是在兒童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自我評價有助于保持個體內在的一致性。個體行為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的關鍵是個體怎樣認識和評價自己。自我評價不僅為個體提供自我認同感和連續感,使個體的存在及其法則富有意義與價值,而且在個體面臨重要任務時,能夠調節和維持有意義的行為[3]。
第二,自我評價起著經驗解釋的作用。某種經驗對個體的意義,與個體對自己的評價密切相關。不同的個體對相同經驗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釋。比如,在一次考試中同樣得80分的不同的學生對此會有不同的表現和反應。一個對于自己學習能力評價很低的學生,會認為這是偶然情況,或是自己的運氣好,而不會認為是自己努力學習的結果;一個認為自己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會認為是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感到欣喜和滿足;而一個認為自己智力很高、學習能力很強的學生,會解釋為遭到了極大的失敗,并體驗到極大的挫折。人們有保持自己的行為與自我評價相一致的強烈傾向,同樣人們也強烈地傾向于按照與自我評價相一致的方式來解釋自己的行為。自我評價就像是一個過濾器,進入個體心理的每一種知覺,都會先經過這個過濾器,而后被賦予意義,所賦予的意義高度取決于個體已形成的自我評價。若自我評價是積極的,每一種經驗都會與積極的自我評價聯系到一起;如果自我評價是消極的,則每一種經驗都會被賦予消極的意義。改變個體已經形成的并正在發生作用的自我評價是很困難的[3]。因此,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一開始就引導兒童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三,自我評價決定著個體對自己的期望。人們對情境和自己行為的期望是受自我評價引導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人們對于事情發展的期待,對于其他人對自己反應的期待,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為都高度取決于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國內學者金盛華(1994)的研究發現,差生的消極自我評價導致自我期望、學習動機、外部評價與對待都偏低。成績落后是差生自己期待得到的結果,教師、家長和同學也認為他們應該得到那樣的結果[4]。這決定了他們對消極的行為后果有著接受的準備,因此不再愿意為學習做出更多的努力,也不再對學習產生興趣。
二、青少年自我評價的影響因素
從目前對青少年自我評價的研究來看,影響自我評價的因素既有內因又有外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接觸得最早、最多的社會環境,在兒童的社會化過程中位置獨特、作用突出。兒童對自己的評價是通過內化重要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而形成的。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對兒童自我評價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
1.父母關系
父母關系是影響孩子自我評價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內外大量有關父母關系以及父母行為與兒童自我評價之間關系的研究表明,父母之間的關系與兒童的自我評價存在積極的相關。相互關系良好的父母,其鼓勵、支持、期望以及參與和兒童的自我評價存在積極的關系;相互關系不佳的父母,其粗暴、消極的不支持行為對兒童的自我評價具有消極影響。臺灣學者張春興等人的研究發現,來自關系和諧家庭的兒童,越是感覺到父母用關懷、鼓勵、寬容、贊賞、愛護、溫暖和高期望的態度來管教他們,其對自己的評價就越高。林敏(2008)以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為被試,得到與以往研究一致的結果:父母關系的好壞與小學生的自我評價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融洽的父母之間民主、友好的交往方式對于孩子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良好的社會交往有利于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關系融洽的家庭中,親子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問題解決,有利于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反之,父母關系不佳,孩子的社交水平低,自我評價就會受到消極影響[1]。
2.父母的教養方式
父母的教養方式也會對兒童的自我評價產生影響,許多研究證實了這點。辛自強(1999)等人對小學學習不良兒童家庭功能的研究發現,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概念和目標定向,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父母情感上的溫暖和理解會促使子女在學業自我概念上取得較好的自我評價,從而影響學業成績[5]。張秀閣(2004)的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自我意識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民主、平等的家庭中,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與關愛對提高子女的自我意識具有促進作用??梢?,若父母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嚴厲拒絕,對孩子做事橫加干涉、保護過度,或者當孩子犯錯誤時懲罰過于嚴厲,則不利于子女自我意識的發展,容易使孩子感到被否認與貶低,從而降低自我評價[6]。孫海蓮等人(2005)在研究中發現不同家庭類型和父母養育方式對初中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有一定的影響。在單親和寄養型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容易出現行為問題和焦慮情緒,他們在合群、幸福與滿足等方面的意識和評價明顯地低于生長在三口之家的初中生。這可能由于學生處于單親家庭或從小寄養在父母以外的親人身邊,缺少父母的教育、關懷、理解與照顧造成的[7]。
(二)學校因素
學校是兒童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橋梁,兒童入學后,學校就取代了家庭而上升到對其社會化產生影響的首要位置。教師的期望和態度以及同伴關系都會對學生的自我評價產生影響。
1.教師的期望和態度
教師的期望和態度會影響學生對成功的期望以及自我評價。美國學者羅森塔爾發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表明,教師的評價和態度對學生心理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教師作為學校的權威,通過積極的暗示、密切的關注和鼓勵,把對學生的期待不斷地傳遞給學生,促成了學生對自己的重新認識和自我評價。學生會按照教師對他們的期望進行自我激勵,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最終達到預期目的。崔哲等人(2005)探討了中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其影響因素,該研究發現教師態度對中學生有關學習、人際關系和外貌等方面的自我評價都有顯著影響[8]。林敏(2008)的研究結果表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與他們的互動、對他們的接納程度,深刻地影響著他們對自己的意識和評價[1]。
2.同伴關系
詹姆斯認為,我們具有尋求被他人關注、被同類所贊賞的本能傾向。當自己沒有受到太多他人的關注時,可能會對自己的價值產生質疑。庫利也指出,人們都是按照自己在社會情境中的經驗來定義和評價自己的。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學生會通過直接交往或觀察其他人的言行來對同伴的相貌、身體素質、同伴關系、學習成績、口頭表達能力等作出評價。兒童受到這些評價后,對各種反饋信息加以整合、內化,從而形成自我評價。沙利文尤其重視同伴關系在前青年期和青年初期的重要作用。他認為,這一時期,充分良好的同伴關系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和正確的自我評價所必需的。一般來說,與同伴關系好、受同伴歡迎的青少年獲得的自我評價也更高,而與同伴關系差、難以融入同伴群體中的青少年其自我評價較低。
(三)個人因素
個性特征不僅決定一個人對外界事件的態度和評價,也影響個體對自我的評價。吳永華等人(1998)的研究發現,外向型個體的自我評價好于內向型[9]。葉明志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外向性格個體的自我評價水平明顯高于內向性格個體,在許多方面的自我評價也高于中間性格個體,內向性格個體自我評價較低。與外向性格相比,內向性格者顯得孤僻寡言、悲觀謹慎、未雨綢繆,他們往往自我評價過低,自信心不足[10]。
情緒穩定性對自我評價也會帶來一定影響。葉明志等人(2003)的研究發現,情緒穩定性高者其自我評價好,情緒不穩定者,自我評價較低。情緒穩定者沉著鎮靜,自控力強,不易憂傷,也不會人云亦云,他們能較理智地看待各種事物,包括對自我的看法,并能以積極主動的方式處理應激事件。因此,他們心理狀況好,易取得學業成就,從而增強自信心。情緒不穩定者多愁善感、易沮喪、焦慮不安,對各種刺激反應激烈,且多采用消極和不成熟的應對方式,因此他們易受到不良刺激的傷害,對導致學習和心理問題,從而降低個體的自我評價。此外該研究還發現,多血質個體自我評價最好,膽汁質次之,粘液質及抑郁質自我評價欠佳[10]。此外,良好的性格特征是促進自我評價形成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青少年自我評價的研究進展
(一)自我評價的性別差異研究
國內外許多研究證實,處于青少年期的女孩自尊比男孩的自尊低一些。Kling等人(1999)研究發現男孩的自尊總體上比女孩稍稍高一些,且這種差異在青少年后期最大。我國學者黃希庭等人(2005)從身體自我的角度來研究自我評價的性別差異,結果發現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現出對身體自我的不滿意情緒[11]。崔哲等人(2005)對中學生的自我評價研究發現,學習方面的自我評價存在性別差異,從整體上看女生的學習自我評價好于男生;而在人際關系和外貌方面的自我評價性別差異并不顯著[8]。任艷(2006)的研究發現,無論是在自我接納、自我評價的具體方面還是總體評價,男生的得分均高于女生[12]。錢雅琴等人(2007)的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學習自我評價還是人際關系自我評價或外貌自我評價,男生的得分都顯著高于女生[13]。
總體來看,青少年的自我評價存在著性別差異,男生的自我評價顯著高于女生。這可能是由于女生與男生有著不同的生理發展特點。與男生相比,女生較早地進入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現也較早,并且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身材體型的變化,身體自我對她們的總體自我評價影響較大。有研究表明,女生的自我評價主要是與其知覺到的身體魅力聯系在一起的,而男生的自我評價主要是與其對成就和能力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女生對身體自我的評價和滿意度結果會影響到她們對自己其他方面的評價。
(二)自我評價的年級差異研究
崔哲等人(2005)以中學生為被試,從學習評價、人際關系評價和外貌評價三個方面探討了中學生的自我評價。在學習評價方面,從初一到初三,女生的學習自我評價呈下降趨勢,初三到高二期間比較平穩,從高二開始上升。而男生的學習自我評價從初一到初二逐漸下降,初二到初三上升,初三到高一下降,從高一直到高三都在大幅上升;在人際關系自我評價方面,初一時中學生的人際關系自我評價處于最低點,以后呈緩慢上升的趨勢,從高二開始上升迅速,直到高三達到最高點;在外貌評價方面,高中生外貌的自我評價要遠高于初中生;高二時,男女生在外貌自信方面都有一個提升[8]。侯會玲(2007)的研究發現,初一和初三學生的學業自我概念要比初三高[15]。錢雅琴等人(2007)的研究表明,在學習自我評價方面,初中生得分顯著高于高中生[13]。
從以上的研究來看,青少年的自我評價存在著年級差異,具體而言,在學習自評評價方面,隨著年級的上升,學生的自我評價下降。這可能是由于與高中生相比,初中生的學業課程相對容易,學習壓力小,他們對自己的學業成績充滿自信。因此,高中生相應的滿意度可能會較低,從而降低了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自我評價。在人際交往自我評價和外貌自我評價方面,隨著年級的上升,學生的自我評價上升。這可能是青春期初中生生理上發生急劇的變化,自我意識高漲,對自己的身體過度關注;然而其心理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個體的身心處于不平衡的狀態,反抗心理強,情緒較不穩定,容易沖動,人際關系容易出現矛盾;進入高中階段后,各方面較為成熟,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客觀、辯證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
(三)自我評價與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
國內外關于自我評價與學業成績關系的研究表明,學業成績影響著學生的自我評價。國外學者Garazarel(1993)等人對自我概念和學業成績之間的相關研究發現,學業成績好的學生有更高的自我價值感,且自我評價更高。姚計海等人(2001)的研究發現,學業成績的高低反映出中學生對自身評價的高低,學業成績越高,中學生越傾向于積極地看待自己,對自己作出積極的評價[16]。李晶等人(2011)的研究表明,中學生的學業自我評價情況與學業成績間的關系密切,尤其是自我評價學業能力對學業成績的正向預測作用較大[14]。
從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到,學業成績好的學生,對自我的評價更高。這可能是由于學習優秀的學生與父母的關系融洽,在學校得到教師的更多關注,也為同伴所尊重和羨慕,這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評價;學業成績較低的學生不僅為自己學業成績差感到自卑,且很少受到教師的關注,為同伴所輕視,因而難以取悅自己,也難以對自己形成積極的評價。
四、教育啟示
德國著名作家約翰·保羅曾說:“一個人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夠認識自己?!比绻粋€人對自己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就能夠揚長避短,能夠根據周圍的環境和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恰當的目標,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潛能發揮和人格完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積極、正確的自我評價意識的培養。
首先,教師應無條件積極關注每一位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最敏感、最脆弱的階段,教師的某種行為,某種言語,甚至某個眼神都可能對他們產生消極的影響。教師的無條件積極關注和贊美使得青少年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利于學生肯定自我,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特別是對性格內向和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關注和贊賞。在教師始終如一的關注下,這些學生會重新認識自己、善待自己,學會用積極態度看待自己和他人。此外,教師應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主持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使之建立良好和諧的同伴關系。
其次,父母間的關系及其教養方式也會影響學生的自我評價。父母應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融洽的家庭環境。家長應以和平、民主的方式解決家庭矛盾,由此為孩子以后在學習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樹立良好的榜樣。對孩子的教養,不能過分溺愛,也不能放任不管,應以溫和、關心的方式對待孩子。父母鼓勵孩子爭取成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探索精神;此外,父母應正確地評價孩子,既要看到他的長處,也要看到他的不足。當他取得進步時,應適時贊賞和鼓勵,增強其自信心;當他失敗時,應給與支持,跟他一起探討失敗的原因,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歸因。
最后,學生應養成積極、樂觀、活潑、開朗的性格,踴躍參加班級活動,與同學建立良好、融洽的關系;遇到困難挫折,多向老師請教,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學會調節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遇事要冷靜思考,理智地分析問題。同時對自己要有個全面、正確的認識,了解自己的優點,也要正視接受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地完善自己。
參考文獻:
[1] 林敏.學校、家庭因素對小學六年級學生自我評價的影響[J].心理研究,2008,1(4):77-81.
[2] 劉倩倩.青年自我評價的教育策略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
[3] 林敏.小學六年級學生自我評價影響因素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
[4] 金盛華.角色理論與家庭兒童發展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4(1):38-43.
[5] 辛自強.小學學習不良兒童家庭功能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9(1):22-26.
[6] 張秀閣.初中生自我意識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 2004, 25(1):82-83.
[7]孫海蓮,楊艷杰.初中生自我意識與父母養育方式的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05, 21(6):28-31.
[8]崔哲,李育輝,張建新.中學生自我評價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14(2): 110-112.
[9] 吳永華,朱曉峰,周紹輝.典型內、外向大學生洛夏測驗的人格特點[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3):171-172.
[10] 葉明志,王玲,溫盛霖等.不同個性特征醫學生白我評價水平比較[J].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3, 11(5):342-344.
[11]黃希庭,陳紅.青少年身體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 2005, 28(4): 889-892.
[12]任艷.中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D].鄭州大學, 2006.
[13]錢雅琴,李育輝,張建新.中學生自我評價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1): 48-50.
[14] 李晶,張杰,朱莉琪.中學生自我評價的發展及其與學業成績的關系[J].心理科學, 2011, 34(3): 619-624.
[15]侯會玲. 初中生學業自我概念、成就目標定向與學業求助行為關系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
【關鍵詞】研究;心理問題;初中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被試來自宿豫區實驗初中、關廟初中、丁嘴初中、大興初中四所學校,共發放問卷400份,其中問卷回收總數為389份,有效回收率97.25%。
1. 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
我們課題組通過大量的理論學習,設計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診斷綜合測量》量表,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問題,對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本表由8個內容量表構成,包括: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共100題,每一問題有“是”和“否”可供選擇,凡是選“是”得1分;選“否”得0分。分量表分高于8分視為該方面有焦慮傾向;總焦慮分在65分以上,為高焦慮水平,視為存在心理問題。
(二)文獻資料法
搜集國內外同類研究信息,借鑒先進經驗,關注研究趨勢,參考或應用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以求實踐創新,尋找新的突破點。
(三)訪談法
通過對部分學生與家長的訪談,進一步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以避免問卷調查帶來的不全面性,在此基礎上科學分析成因。
2. 調查結果 從調查情況來看,19.2%的初中生存在心理問題,
(一)初中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
1.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當其情緒喜悅時,學習積極性高漲,與別人相處和諧;當其情緒煩躁憂郁時,學習積極性低落,與別人難以友好相處,甚至出現逃學、打架、斗毆等現象。
2.意志優柔寡斷、自制力差,易受暗示。當其情感沖動時,自制力較差;當外界誘因強烈時,容易動搖;耐挫力差。
3.性格方面:(1)自卑孤獨型。這類學生在交際中孤僻、驕傲、交往范圍小,不主動,不愿意同其他同學交朋友;(2)自大自負型,自以為是,瞧不起人,缺少對別人的欣賞與尊重,且抗挫折能力差;(3)自私狹隘型,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自我意識極強,易與人形成隔閡。在交際中十分看重自己的利益,把個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自身人格的不協調,不和諧。德、智嚴重分離。
5.青春期綜合癥。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隨著生理的發育發展,心理上也發生變化。一些初中生情感上有了糾葛,情緒變得不安和煩躁,有時感到孤獨、憂慮和苦悶,亦稱為青春煩惱;從某個時候起很快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聽課,稱為青春抑郁,還有青春期幻想與所謂的“早戀”問題等。
(二)初中生心理問題的歸因
1.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1)人際關系緊張。人際關系的好壞,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用。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和方法,他們在與同學相處時常遇挫折,或受到團體的壓制,或受他人的排斥,或失去朋友時他們會感到痛苦與煩惱,內心極度壓抑和焦慮,變得敏感、多疑和自卑,產生孤獨傾向。
(2)自我評價不客觀。初中生自我評價常受個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約。這種不能客觀評價自己的結果,容易導致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3)性生理成熟與心理相對不成熟的沖突。初中生產生對性知識的探索以及對異性的興趣和向往,在不良社會環境作用下,就容易過分追求性刺激,給心理健康帶來嚴重的傷害,使之處于悔恨、自責、自卑、焦慮不安等情緒狀態中,長期下去容易導致過敏傾向以及身體癥狀等問題的發生。
2.家庭因素的影響
(1)家長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學生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使孩子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和厭煩情緒。
(2)家長重錢輕學的思想。特別是個體經營的父母,時常有意無意的灌輸“拜金主義”的思想,宣傳學習無用,給初中生帶來消極的影響。
(3)家庭的溺愛。父母缺乏正確的,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孩子溺愛或不負責任的說教,或對孩子的行為聽之任之,都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
(4)家庭分裂的創傷。父母離異,孩子會因缺少家庭溫暖而造成心理傷害,是不容忽視的。
3.學校教育不足的影響
(1)學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教師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學成績,而忽視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造成一些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2)教育者缺乏對孩子必要的理解、寬容,在情感上缺乏與孩子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在情感上得不到青少年的認同和接納等。
(3)有些教師忽視學生心理特點,教育方法不當,不能夠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問題,對犯錯誤的學生缺少尊重,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與體驗。損害學生的自尊心,給學生造成心理傷害,使其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
(4)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表率作用差,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沒有做到,起不到應有的榜樣作用。
4.社會方面
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由于大眾媒體不恰當的渲染,忽視了對青少年受眾群體的關照,而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被學生負面的接受了。由此造成中學生長期接受的傳統教育與當前轉型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之間產生了嚴重的矛盾沖突。使處于成長期的中學生產生了心理問題。
3. 結果分析 我們依據調查結果,提出了實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營造良好教育氛圍,培養初中生健康心理
校園精神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環境,對初中生心理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對初中生道德人格的形成、發展有獨特的價值,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學校應該從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創造良好的條件,如良好的教風、班風、學風、校風,和諧的師生關系,民主寬松的教學方式、豐富的課外文化生活等。
教師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要與學生多進行溝通,深入學生心靈深處。只有近距離的接觸,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靈的深處,才能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影響和教育。
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培養其自信心和進取心。我們每一個教師要關注他們,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使他們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讓他們融入文明的社會大家庭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交往方式和心理品質,提高初中生的交際能力。
(二)抓好學科滲透,培養初中生健康心理
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學科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初中生進行心理輔導和教育,是預防和解決初中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目標觀,樹立現代教學目標觀,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養初中生健康心理,激發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如:課堂上面向大多數;給每個學生顯示才能的機會;鼓勵每一個學生的每一點進步;發現閃光點,目標定小點,活動多一點,反饋快一點;幫助學生消除焦慮,克服自卑,樹立信心,持以恒心。
(三)建立和諧親情,優化初中生健康心理
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員的言行舉止,教育方式對初中生心理品質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盡量與家長保持聯絡,共同討論如何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或情緒困擾。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為家長提供教育方法,并注意調查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也可組織家長相互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和經驗,以增強教育的效果。幫助他們建立正常的和諧的親情關系,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四)建立心理檔案,消除初中生心理障礙
為了及早發現初中生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問題,以利于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和教育,給特別學生建立了個人心理檔案。對個別心理障礙嚴重的初中生進行個別輔導,制定分階段的努力目標,目標實現情況及時載入檔案。
(五)學會心理自我調適,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