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產業發展8篇

時間:2023-09-25 11:18:5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漁業產業發展,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漁業產業發展

篇1

關鍵詞:大數據產業;產業結構;轉型發展

一、 貴州大數據產業與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一) 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現狀

2014年,貴州通過開展“大數據商業模式大賽”,并進行大規模的大數據招商引資活動,共簽約項目160多個,簽約投資總額已超過1700億元。電子信息企業共1721家,較2013年底增加400余家,新增大數據及關聯產業注冊企業263家。年底,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1460億元,市場主體也有了較快發展,同比增長62%。與此同時,相應的就業機會增多,全省電子信息產業現有從業人員數約7萬人,2015年貴州省從業人員可實現同比翻番。

(二) 貴州產業結構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相關政策的實施,貴州產業結構有了較大的調整,即第一產業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逐年增加;2013年三次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5.3%、46.8%和47.9%,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逐漸由第一、二產業到第二、三產業轉變,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但貴州的產業結構仍存在產業結構層次低,三次產業發展不平衡,與全國的平均產業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1、 第一產業發展現狀

在第一產業結構中,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的比重為60s4s29s2s5,貴州第一產業仍以農業為主,林業、畜牧業、漁業和種植業的經濟產量逐年增加,但其發展優勢不明顯,所占比重仍小于農業。而在貴州大部分地區,其農業發展主要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農業經濟較為閉塞。

2、第二產業發展現狀

在第二產業中主要以工業為主,工業不僅是第二產業,也是整個貴州省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2013年,重工業和輕工業占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比重為53s47。由于貴州礦產資源豐富,以采礦業、原材料加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在工業中所占比重較大。近年來,隨著農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輕工業有了進一步發展,與重工業間的發展差距在逐漸縮小,但貴州仍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與全國的工業化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

3、 第三產業發展現狀

第三產業是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產業,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金融業、旅游業、教育科技和文化產業等。近年來,隨著貴州旅游業、交通業的迅速發展,加之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的崛起,其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以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第二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但自2010年開始,第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有所下降,教育、科技和文化產業發展仍較為落后,第三產業整體與中、東地區仍存在較大的差異。

二、 大數據產業對產業結構轉型的推動作用

(一)大數據產業對農業轉型發展的作用

長期以來,貴州農業經濟一致采用粗放型的發展方式,生產效率低下,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投入產出不成正比,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而大數據產業是一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興產業,為農業轉型發展提供了契機。

大數據產業通過對農業數據的收集、運用和分析,幫助農民隨時掌握農作物的生產狀況、天氣的變動以及對農作物的影響,農民據此來決定農作物的種植,實現精準化作業,減少農民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時根據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以往農產品的價格走勢等數據分析,開發不同類型的農產品,提高的農業生產的附加值,并進行精準化銷售,進而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業的轉型發展。

(二)大數據產業對工業轉型發展的作用

目前,貴州仍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主導產業仍以礦產、化工、煙草行業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其生產效率低下,科技含量低,長期依賴自然資源,經濟效益低,難以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大數據產業通過對工業生產過程中相關數據的收集、分析,并從這些數據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為傳統工業設計、生產方式的選擇提供了數據支持。并通過回饋客戶的產品體驗,改變傳統的產品營銷模式等方式提高工業生產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促使工業生產的主導產業向科技、創新型轉變,進而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三)大數據產業對第三產業轉型發展的作用

近年來,貴州第三產業雖然發展速度很快,但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教育業、金融業、科技文化衛生事業發展較為滯后。大數據產業可以利用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來幫助企業對客戶進行個性化服務,降低成本,提高運營效益。在教育方面,基于在線課程、電子教科書的數據、信息反饋,教育者可因材施教,并為不同的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提供學習效率;在金融業方面,大數據通過分析客戶交易數據、行為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提高服務質量;通過分析金融企業的歷史交易數據,為其發現企業的創新機會,同時提高企業運營的透明度。在醫療衛生業方面,大數據通過對居民以往的健康數據以及疾病治療的數據分析,可以為其提供個性化醫療,提升醫療價值,創新醫療模式。通過發展大數據產業,創新第三產業發展模式,優化內部結構,進而實現轉型發展。

三、 發展大數據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的建議

(一)加強政策扶持,完善投融資體制

貴州省政府要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要基于云計算創新服務模式,為大數據企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同時健全相關投融資體制,加大對大數據產業的投資,逐漸把大數據產業打造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不僅增加的就業機會,而且促使其他產業由資源、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提高產業的附加值。

(二)完善大數據產業鏈,推進產業結構轉型

發展大數據產業,構建多層次的生態產業體系,不僅要延長大數據產業鏈,而且要完善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在此過程中,大力引進關聯企業,也要鼓勵本地企業的創新發展。在大數據產業生態基礎層和分析層中要加強技術攻關、搶占技術前沿:在大數據產業生態應用方面,通過數據挖掘的應用,提高產業附加值、加強配套產品生產。推進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引領和推動全省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三) 加強大數據產業與其他產業的互動合作

在產業結構轉型中,其中最基本的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轉型。大數據產業擁有海量的數據存儲,先進的數據挖掘、分析技術,較為安全的數據應用等特性,企業發展可以利用這些特點來進行轉型發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而企業發展的歷史數據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實時數據也為大數據產業提供了最基本的要素―數據,是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注明文章屬于“貴州財經大學2014年度在校學生科研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1]趙國棟,大數據時代的歷史機遇:產業變革與數據科學[M],清華大學出社,2013.

[2]貴州省統計局,貴州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3]蔡書凱.大數據與農業:現實挑戰與對策[J],觀察,2014(01),4-5.

[4]李社.積極發展大數據產業[J].理論與當代,2014,8(10).

篇2

一、樹立憂患意識,增強水產加工業發展的緊迫性

水產品加工是漁業生產活動的延伸,只有發展了水產加工業,提高了水產品的附加值,才能帶動整個水產行業持續穩定發展,為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加快發展水產加工業,既是滿足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又是加快水產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增強水產業發展后勁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入世貿組織,參與國際競爭,增強出口創匯的要求。更是充分利用資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國盡管是漁業大國,但水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很弱,其主要原因便在于精深加工不夠、品牌少、質量低。面臨著國際化程度不高、質量保證體系滯后、出口市場單一等諸多不利因素。加之信息體系落后、進出口組織化程度較低,使水產加工業發展之路更加"山重水復"、坎坷不平。目前我國水產品加工量約占水產品總量的10%左右,且95%以上為海水魚,淡水魚加工量不足5%,其他大多只能鮮銷。因此,我們要樹立憂患意識,抓住入世之機,從推進漁業產業化發展的高度,大力加強水產品的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這不僅符合國際水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潮流,也符合我們自身的發展要求。只要我們能夠創造性地利用漁業大國優勢,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發展水產加工業,就一定會迎來"柳暗花明"的那一

天。

二、加強技術創新,促進水產品加工業向縱深發展

當前我國水產食品的深度加工發展仍然較慢,出口品種仍以速凍品、魚類罐頭、干品及鮮活品為主,加工增值不明顯。因此,加強水產加工的技術創新,是發展的必然要求。據專家研究表明,當前國內外水產品加工發展趨勢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加快低值水產品的綜合開發利用;二是開發合成水產食品;三是開發水產保健食品;四是提高優質水產品深加工的品位和檔次;五是開發美容食品及新型水產飲料食品和調味品,這也是當前水產加工業的發展方向。相對于我國來說,要根據行業特點,立足市場,開發和生產適應不同消費層次需求的水產加工品,重點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優質傳統加工品,如利用銀魚、鱭魚、沼蝦等小型魚、蝦采用干、熏、糟等加工技術,生產鹽制、干制、熏制、糟制水產品;系列冷凍保鮮品,如凍全魚、凍魚塊、凍魚片等;保健食品和模擬食品,如魚糕、魚丸、魚卷、魚餅、魚香腸、仿蝦仁、仿蟹肉、仿扇貝等魚糜制品;罐頭制品,如將傳統的荷包鯽魚、豆豉鯪魚、熏魚、爆魚、茄汁魚、鳳尾魚等按需要制成硬罐頭或軟罐頭;還有水生植物加工品及綜合利用制品等等。

圍繞這個方向,可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突破:第一,要聯合科研院所,實行產、學、研結合,不斷開發出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加快高精水產品的加工;第二,在大眾化、現代化、方便化、快捷化方面做文章,發展科技含量高的休閑食品及快餐水產食品;第三,重點研究解決淡水魚加工綜合利用及加工過程中的蛋白質冷凍性、魚肉中泥土異味和脫腥、海水中上層魚類深加工、貝類產品的凈化加工等難題;第四,加快技術成果轉化,不斷提高水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如開發海洋藥品、保健品和功能食品等;第五,要重視發展產業化經營。一方面要抓好加工龍頭企業建設,組建龍頭企業集團,帶動水產加工業發展;另一方面要開辟生產基地,以基地帶農戶,以基地聯市場,走漁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之路。

三、借鑒國際經驗,全面提升水產加工業運行質量與效益

1.建立完善水產品加工質量保證體系水產品加工向深度發展,產品質量標準要求越來越高。國外,美、日等國早已開始實施haccp質量保證體系,凡進入這些國家的水產加工品均須符合haccp質量要求。目前,我國已成立了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和認證中心,農業部漁業局已組織制定了《水產品加工質量管理規范》,今后,水產加工企業應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建立自身的質量保證體系,將質量認證的范圍逐漸擴大到養殖領域以及飼料和魚藥等生產領域。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要會同水產、環保等部門及有關水產科研機構,逐步對水產養殖環境進行全面臨控,以全面提高水產品質量,應對入世挑戰。

2.加快健全水產品市場信息服務系統水產品的國際貿易迫切需要及時、可靠的國際市場動態信息作為保證。為此,我們要以中國的漁業貿易信息咨詢機構為中心,強化信息咨詢體系建設,以提供及時、可靠的國際市場動態信息。既要抓好信息網絡系統建設,又要注重信息的質量,爭取的信息能引導漁農以銷定產,并有利于出口企業捕捉國際商機,生產適銷對路水產品,保證水產品貨暢其流。這一方面需要研究國際市場的商品供求信息、出口政策及衛生質量法規、標準等內容;另一方面需要搜集國內特色水產品、水產產業化龍頭企業信息,促使雙方及時、快捷地進行交流。

3.創造性地開拓新興水產加工品出口市場要努力開拓新興水產加工品出口市場,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要在穩定現有市場的條件下,致力于多元化市場的建設。盡管我國水產加工品出口已逐步走向市場多元化,但日本、美國、歐盟、韓國等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仍然是我國水產品出口的主要目標市場。近年來我國對上述五大市場出口的水產品占出口總量的90%左右。出口市場的過于集中,極易產生市場依賴性,從而影響出口效益。因此,我們應在提高水產品質量的同時,針對各地區市場分布的特點,因地制宜開發出符合當地消費者口味和時尚的水產品,選擇和開發多國市場,以減少個別市場波動給水產品出口帶來的影響。

4.盡快建立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要采取優惠政策,大力開展招商引資,鼓勵私人資本和外資進入水產領域。進一步開放水產品市場,鼓勵各類資本直接進入水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領域;積極培育大中型現代化漁業企業,以承接大規模的外商投資;鼓勵私人資本和外資參與中西部地區的生態漁業建設和水產產業化經營,特別是水產品的深加工。

5.積極推進漁業標準化各級漁業管理部門和漁技部門要把漁業標準化作為從傳統單一漁業向規?;a業化漁業轉變的重要技術條件,圍繞優勢水產品和特色水產品,精心制定適應國際國內市場的水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要以加強產品質量管理為重點,努力提高我國水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必須高度重視水產品食用衛生安全,嚴格按照國際規范對水產品生產加工進行控制和管理。目前應當以水產養殖和加工為重點,加快建立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重點搞好haccp、iso9000等國際質量認證、綠色食品認證和國際環保認證,切實加強對漁業生產、加工、出口各個環節的質量控制,確保達到國際標準。

6.提高水產業組織化程度我國近年來水產品出口綜合單價持續下跌,且出口屢屢受阻,這與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有關,但也與行業競爭無序及行業自律欠缺是分不開的,它充分暴露了行業組織化管理落后的弊端,更為重要的是落后的行業管理將很難贏得未來的水產品國際競爭。在面臨反傾銷、反補貼以及所謂的緊急限制進口措施的情況下,行業組織的協調和管理就顯得更為重要。一方面,應建立多種聯合經營組織,采取松散型或緊密型的契約合同方式,形成集生產、加工出口于一體的組織群體。同時,應建立行業協會、商會,調節進出口,維護行業利益和國家利益。另一方面,應培植龍頭企業,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將小規模的生產經營與大市場聯結起來,充分發揮行業自律和經濟互補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市場風險。

四、抓好引導調整,促進水產加工業快速健康發展

1.政府要高度重視,增加水產加工業的投入一方面要給水產加工業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對其研究、試驗等攻關項目要提供經費;在土地使用、城建規劃、稅費減免及外貿扶持等方面努力創造條件,扶持其發展。另一方面,在資金投入上要發揮導向作用,并且引導金融部門及社會資金廣泛投入,爭取多元化投資發展水產加工業。如解決出口水產加工品收購資金,對出口水產品各項稅費征收標準進行清理,做好出口退稅工作,對大宗水產加工品出口提供信用擔保等。

2.要放開搞活水產加工企業,發揮其龍頭帶動作用要以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提高漁業生產、加工、流通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按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以提高經營效率為中心,進一步盤活水產加工企業,更好地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

篇3

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我省水產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現代水產產業強省,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建設現代水產產業強省為目標,以保障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維護生態為中心任務,以深化水產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轉方式調結構為實現路徑,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健全全省現代水產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增強水產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產業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生態良好、產品安全、資源節約、平安和諧的現代水產產業發展格局。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嚴格保護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科學有序利用漁業資源,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大力發展健康養殖和稻漁綜合種養。積極推進減船轉產,嚴格控制捕撈強度,促進節水減排,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

堅持宜漁則漁。立足全省農業發展全局,根據漁業資源稟賦、市場需求和生態環境狀況,積極利用適宜發展水產養殖的水域、灘涂、稻田等資源,科學確定養殖模式、產業規模和發展重點。積極推進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發展,促進水產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加強現代水產產業技術創新,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水產產業,用新技術、新模式等創新成果推動現代水產產業發展,用新型經營主體、現代科學管理優化水產產業,用品牌建設、市場開拓提升水產產業,推動水產產業邁入創新驅動、品牌帶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堅持依法治漁。推動完善漁業地方法規體系,用法治破解發展中的難題、用法治護航產業發展,依法維護漁業生產秩序、保護漁業資源、保障質量安全,為漁業穩定健康發展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三)主要目標。

加快發展現代水產產業,努力實現水產產業“一降低,二增長,三轉變,四安全”?!耙唤档汀奔唇档徒硬稉茝姸?;“二增長”即促進水產產業的量質同步增長,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份額同步增長;“三轉變”即由注重產量增長轉變為更加注重質量效益,由注重資源利用轉變為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由注重物質投入轉變為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四安全”即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安全、水生生物衛生安全和漁業船舶作業安全。

到2020年,全省水產養殖區域布局更加優化,養殖面積達到25萬公頃,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20萬公頃,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80萬噸。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560億元,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涉漁一二三產業比例調整為6∶1∶3。全省農民人均漁業收入達到840元以上;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550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省、市(州)、縣(市、區)質檢體系更加健全,水產品產地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建立2個省級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力爭創建7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立4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增殖放流站和馴養救護中心10個,年均增殖放流苗種1億尾以上。建設內陸漁港5個,捕撈漁船數控制在1.15萬艘以內,總功率不超過4.9萬千瓦。

二、重點任務

(四)完善養殖水域灘涂規劃。按照轉方式調結構要求,制定、修訂完善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并向社會??茖W劃定養殖區域,明確限養區和禁養區。將宜養水域、灘涂納入養殖區域,穩定基本養殖水域。嚴格控制限養區養殖規模,科學確定養殖容量和品種。將法律法規禁止養殖以及水域環境受到污染不適宜養殖的區域劃入禁養區,撤出和轉移禁養區內的養殖設施。

(五)優化水產區域布局。推動水產產業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生態類型相匹配,水產產業要素投入與產業可持續發展相銜接,水產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任務相結合。平原地區以池塘為基礎,以名優品種為重點,打造水產產業的優勢和集中發展區。丘陵地區以池塘及大水面為基礎,以地方特色品種為重點,打造特色水產養殖基地。攀西地區發揮光熱資源優勢,打造特色苗種繁育基地。盆周山區及西北高原地區發揮冷水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特色冷水魚產業基地。稻田資源豐富的地區,注重差異化發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一鄉一品”“一村一品”養殖基地。

(六)優化水產養殖方式。因地制宜發展池塘健康養殖、大水面生態養殖、稻漁綜合種養、流水養殖、工廠化養殖。穩定池塘養殖規模,確保綠色生產用水,加快推進老舊池塘標準化改造,提高養殖生產能力,到2020年改造池塘3.33萬公頃。合理確定湖泊、水庫等水域內養殖規模,積極發展大水面生態養殖與增殖,堅決取締施肥養魚和超標準網箱圍欄養殖,到2020年建設百萬畝江河庫區生態漁場。積極利用低洼地、下濕田、冬囤水田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到2020年建設6.67萬公頃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

(七)優化水產養殖品種結構。穩定發展大宗水產品。積極引進國際優良水產種質資源,加強新品種選育和推廣,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名特優品種、高附加值品種、低消耗低排放品種,提高養殖綜合效益。實施漁業種業提升工程,構建現代化良種研發繁育體系,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提高良種覆蓋率。加強水產原種保護,強化水產苗種和種質資源進出口監管。

(八)促進水產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漁業新型業態,推動水產養殖、加工、物流、休閑等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提高綜合效益。積極引導水產加工業轉型升級,促進加工保鮮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支持開展水產品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平臺建設。鼓勵發展訂單銷售、電商等新型營銷業態。積極發展餐飲、垂釣、水族觀賞、漁事體驗、科普教育等多種休閑業態。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傳統漁文化為根基,以捕撈及生態養殖水域為景觀,建設美麗漁村,打造休閑漁莊。深入開展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創建活動,到2020年創建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30家。完善多渠道漁業產業融合服務,鼓勵社會組織、工商資本開展漁業產業各環節服務,全面提高漁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九)加強品牌及經營主體建設。挖掘水產品生產區域特質、工藝特點和文化底蘊,加強漁業品牌建設,支持區域性公用品牌、重點企業自主品牌、重要水產品品牌培育壯大;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水產品,加強“三品一標”產品防偽標識使用和發證后監管。加強現代漁業園區建設,促進主導產業集群發展。以培養養殖大戶和家庭漁場為重點,扶持壯大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產業聯合體,加快發展多元化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漁業組織化程度。

(十)深入推進漁業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品種培育、生態高效養殖、病害防控、營養與飼料、精深加工等產業技術研發,構建現代水產產業技術體系;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組建漁業科技創新聯盟,加快搭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水產科技創新轉化平臺(基地)。加強新型職業農漁民培訓、官方獸醫(漁業)培訓、水產從業人員職業技能鑒定,增強農漁民技能水平,全面提升漁業從業人員素質。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推進機械化、智能化設施設備和現代信息技術在漁業領域中的應用,推進水產養殖節水減排,推動水產產業發展逐步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

(十一)扎實開展水產技術推廣。推進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推行以推廣機構為主,教學科研單位、企業、專業合作社共同參與的一主多元服務模式,形成以公益性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科研單位、協會、合作社、市場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技術推廣體系。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組織開展科技下鄉、農漁民技術培訓等活動,加快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推廣,打通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

(十二)強化水生動物衛生安全監管。加強水生動物防疫站能力建設,完善漁業官方獸醫制度,推進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和監督執法。做好漁業鄉村獸醫備案和指導工作,壯大漁業執業獸醫隊伍。加強重大水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完善疫情報告制度,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

(十三)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堅持產管結合,強化產地監管職責,落實生產者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大力推廣水產健康養殖技術,鼓勵和引導養殖節水減排改造,開展養殖水質監測和養殖用水農業灌溉綜合利用,支持養殖循環用水設施設備升級改造。深入開展健康養殖示范場和示范縣創建活動,到2020年新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00個以上、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5個以上。加強質量安全監督執法,加大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和風險隱患排查力度,擴大監測覆蓋面。推進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加強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水產品檢測能力建設,在涉漁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站配備水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設備,加快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制定、修訂。嚴格監管養殖用藥,針對重點養殖品種,開展硝基呋喃、孔雀石綠等禁用藥物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查處養殖過程中違法用藥行為。加強市場銷售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督促市場開辦者落實水產品市場準入、信息公示、監督抽檢及快速檢測等責任,監督水產品銷售者和餐飲服務提供者嚴格履行進貨查驗記錄、不合格水產品退市等義務。

(十四)加強漁船安全生產監管。深入開展“平安漁業示范縣”創建活動,加快漁船安全監管平臺建設,開展安全生產交叉大檢查,最大限度減少漁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推廣使用漁業標準船型,加快老舊漁船更新改造,強化漁船安全設施配備,提高抗風險能力,促進漁船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十五)強化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強化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監測,完善水域突發污染事故快速反應機制,健全漁業水域污染事故調查處理制度,科學評估漁業損失,依法進行調查處理。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誰損害誰修復”原則,建立健全漁業生態補償機制。涉水工程應開展漁業影響專題評價,制定漁業資源補救方案,嚴格落實補救措施。

(十六)加強漁業資源保護。嚴格執行禁漁期制度,嚴厲打擊電、毒、炸魚和使用“絕戶網”等非法捕撈行為。根據我省水域和水產資源實際,新建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夯實漁業資源保護基礎。大力開展魚類增殖放流,加強增殖放流管理,完善增殖放流效果評估機制。大力開展水生野生動物科普宣傳,嚴格水生野生動物的馴養、捕撈、運輸和經營利用行政許可,強化“三證”(人工繁育證、特許捕獵證、經營利用許可證)管理。強化涉水工程建設項目涉漁影響專項執法檢查。積極推進天然水域捕撈漁民轉產轉業,逐步降低江河捕撈強度。

三、保障措施

(十七)加大財政支持。各地要統籌現有資金渠道,加大對水產產業的投入力度,支持加快建設現代漁業園區、原良種體系、質量安全體系、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等。按規定落實漁政執法、漁業資源保護和無公害認證、水產品質量監管經費等保障政策。

篇4

關鍵詞:水族;現狀;發展對策;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4-130-02

水族產業屬于休閑漁業范疇,具有產業鏈條延伸廣、產品附加值高、生產要素集約型強等優點。近幾年,隨著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徽省水族產業發展速度加快,包括水族用品銷售,水族產業總產值超過3億元,水族產業已成為安徽漁業經濟發展新的亮點。

1 安徽水族產業發展現狀

1.1 觀賞魚產業分布區域化 2015年,安徽省觀賞魚養殖基地80多個,年產觀賞魚商品魚1億多尾。觀賞魚養殖基地區域化特色明顯,主要分布在合肥市、阜陽市,淮北市、滁州市、六安市、銅陵市等市也有少數基地分布,合肥市、阜陽市已成為安徽觀賞魚產業發展的聚集地。目前安徽生產的觀賞魚主要是金魚、錦鯉,金魚的品種100多個,主要品種有草金、五花、虎頭、鳳尾、蝶尾、泰獅等,錦鯉品種有10多個,包括紅白、大正、昭和、黃金、秋翠、黑金等。安徽紅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標準化觀賞魚專業生產基地集種苗繁殖、養殖、研發為一體,年觀賞魚繁殖能力達到2億尾,2015年省農委認定為省級水產良種場,養殖觀賞魚出口英國、德國等國家。

1.2 觀賞魚養殖生產標準化 安徽省大力發展觀賞魚健康養殖,推進生產標準化,提高觀賞魚產品品質。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阜陽市潁州區水產站等單位先后制定了草金魚繁殖、草金魚養殖、紫蝶尾龍睛金魚繁育、蘭壽金魚繁育等4項觀賞魚養殖省級地方標準。阜陽市全州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獲得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稱號。

1.3 水族市場發展專業化 安徽每個地級市都形成了從事觀賞魚、水族用品、專用飼料銷售的專業水族市場或者集散地。觀賞魚銷售主要品種包括金魚、錦鯉、龍魚、熱帶魚和觀賞龜類,水族用品主要有水族缸、觀賞魚專用飼料等。銷售產品中金魚、錦鯉、觀賞龜類主要來自本省養殖基地,龍魚、熱帶魚、水族缸、專用飼料等都來自廣東、上海、浙江等經濟發達和觀賞魚產業發展較好的省份。合肥市較大的水族專業市場有裕豐花市、海匯花市、清溪路花市等,其中裕豐花市有水族經營戶50多戶,年銷售額近億元。

1.4 水族產業形式組織化 在省漁業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安徽省于2012年成立了安徽省水族協會,現有會員100多個。安徽省水族協會的成立,為推進觀賞魚健康養殖,為協調、規范發展以及服務行業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徽省水族協會于2013、2014年連續2a在合肥市成功舉辦水族展暨觀賞魚大賽,宣傳展示安徽水族產業發展成就,為全省各地從事水族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士建立同行之間的聯絡,交流研討新思路新經驗,溝通推廣新技術、新產品,為廣大水族消費者普及水族知識,擴大安徽水族產業社會影響,推動了安徽省水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 安徽水族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水族產業總體規模還不大 安徽水族產業與廣東、上海、北京等省市相比,總體規模還不大,安徽目前還沒有水族用品、專用飼料研發和生產的專業企業。

2.2 水族產業品牌意識不強 安徽觀賞魚生產單位品牌意識不強,全省觀賞魚注冊商標很少,也沒有區域性特色品牌。

2.3 水族產品銷售模式有待創新 安徽水族產品銷售還以傳統的批發、零售市場銷售為主,網上銷售量較小,拍賣銷售基本沒有。

3 安徽省水族產業發展對策

全國“十二五”漁業規劃提出要鼓勵發展文化多元的休閑漁業,省政府關于加快現代漁業發展的意見也提出要加快發展休閑觀賞漁業。安徽是內陸水產大省,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交通便捷,發展水族產業條件優越。

3.1 推進生產發展 觀賞魚繁殖、養殖是水族產業發展的基礎。漁業部門要把觀賞魚養殖基地建設作為現代漁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依托資源條件,推進觀賞魚養殖向多品種、規?;?、產業化方向發展。要指導觀賞魚養殖基地根據實際確定健康養殖模式,制定執行生產操作規范,建立生產投入品采購、保管和使用規章制度。養殖基地要做到場區內環境整潔,道路平整通暢,養殖生產設施現狀良好,養殖用水符合無公害水產養殖用水標準,養殖廢水達標排放,確保觀賞魚品質優良。

3.2 加快品種研發 品種是觀賞魚養殖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發展觀賞魚產業,必須加強新品種的研究與開發。安徽現有觀賞魚生產單位多數是從養殖食用商品魚轉產而來,其研究開發新品種的技術能力和經濟實力都十分有限。要充分利用觀賞魚產業發展科研資源,建立科研團隊,加大資金投入,大力開展觀賞魚的品種研發,在維護好傳統觀賞魚品種特有品質的同時,不斷推出大眾喜愛的新品種、好品種,促進觀賞魚消費的時尚化。引導觀賞魚生產經營單位開展觀賞魚品種研發,形成萬眾創新的局面。

3.3 強化品牌建設 水族產業發展的方向是高檔化和大眾化,品牌建設至關重要。要通過強化品牌建設,加大宣傳力度,以品牌贏得市場。要支持觀賞魚生產經營單位注冊商標,打響企業品牌。觀賞魚生產聚集地要打響區域品牌,根據安徽觀賞魚生產區域布局,阜陽市可以主打“阜陽金魚”、“阜陽錦鯉”品牌;合肥市主打“合肥金魚”品牌。要創新觀賞魚銷售方式,大力推廣網上銷售、拍賣銷售等方式,提高產品價格,提升產品知名度。通過舉辦展會和評比活動,宣傳推介安徽觀賞魚和水族產品,向消費者普及觀賞魚養殖知識,推動觀賞魚進千家入萬戶。

篇5

關鍵詞:生產業;制造業;關系

一、生產業與制造業

眾所周知,制造業是指對原材料、設備、資金、技術等制造資源,按照市場要求,通過各種制造環節、工藝和過程,改變原材料的用途,將其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工業品與生活消費品的行業。制造企業的主要業務活動是經過加工、制造生產的可移動的各類產品。制造業主要包括產品制造、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等業務活動。在主要從事產品制造的企業中,還包括為產品銷售而進行的機械與設備的組裝與安裝等活動。其分類主要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紡織業、造紙和紙制品業、石油加工及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其他制造業等。

制造業現已成為沈陽市乃至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沈陽市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的基礎;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成為就業的主要渠道和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不僅如此,制造業的全面發展和優化升級使得我國確立了“制造大國”的地位,為實現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生產業也稱生產者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服務業被稱為第三產業,其范圍包括除一(農、林、牧、漁業)、二(工業、建筑業)產業以外的其他所有行業。生產業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而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其本身并不向消費者提供直接的、獨立的服務效用。它依附于制造業企業而存在,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引進制造業,是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

生產業包括金融、保險、法律、會計、管理咨詢、研究開發、工程設計、房地產、工程和產品維修、運輸、通信、廣告、倉儲、人事、行政等等。生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黏合劑”和“引擎”,已成為現代服務經濟體系中最有活力和增長最快的部門。生產業除了具有服務業的一般特點以外,還具有自身的顯著特征:一是中間投入性。二是人力和知識的高資本密集性。三是技術和產品創新性。四是產業關聯性。

二、生產業與制造業的關系的幾種流行觀點

一是制造業是服務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服務業則是制造業的補充。以Cohen和Zysman,(1987);Rowthorn和Ra

maswamy,(1999);Klodt,(2000);Guerrieir和Meliciani,(2003)等的觀點為代表。認為制造業是服務業(生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服務業發展處于需求的遵從地位,因此服務業發展附屬于制造業發展。我國學者張世賢也認為工業化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難以跨越“卡夫丁峽谷”。他認為,只有工業化和城市化都達到了一定水平,才能形成對于服務業的需求和市場,服務業才有可能獲得高的要素投入回報。江小涓、李輝的研究指出,雖然過去20多年里服務業沒有取得預期的高速增長,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沒有顯著提升,但我國卻能在這段時期保持幾乎是全球最高的增長速度,服務業發展滯后并沒有成為增長的障礙。劉培林、宋湛認為,目前我國生產業部門從其內在屬性上看,是一個相對“昂貴”的產業,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之下,將大量資金投入生產業的機會成本大于投入制造業的機會成本。

二是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業是制造業生產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發達的生產業,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制造業。以Pappas和Sheehan,(1998);

Karaomerlioglu和Carlsson,(1999);Eswarran和Kotwal,(2001)等的觀點為代表。認為生產業的發展可以提高社會分工程度、延長產品的生產鏈條、降低社會經濟運行的交易成本,從而有助于經濟增長。我國學者江小涓和李輝指出,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后、效率較低,已成為制約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他們對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進行的一項調研表明,服務業發展滯后已成為影響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三是服務業和制造業部門表現為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互補性關系。以Park和Chan,(1989);Bathla,(2003)的觀點為代表。其機理是:隨著制造業部門的擴大,對諸如如貿易、金融、交通、社會服務等生產業的需求會迅速增加,這將提高制造業部門的生產率;反之,生產業部門的增長也要依靠制造業部門中間投入的增加。而且隨著經濟發展,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彼此依賴的程度加深。我國學者顧乃華在我國特殊的體制轉型環境中,進一步考察了生產業和制造業部門之間的互動關系。他認為,在經濟轉型期,除了應關注生產業通過提供中間投入品發揮的對制造業的“外溢生產效應”外,也應重視生產業發揮的“外溢改革效應”。我國在經濟體制的轉軌――這個特殊的階段中,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的服務業正承擔起破除制造業體制改革“瓶頸”、減輕改革陣痛的功能。

四是傳統意義上的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兩者出現了融合趨勢。以Lundvall和Borras,(1998)的觀點為代表。該觀點認為,隨著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生產業與制造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兩者出現了融合趨勢。我國學者周振華對這方面的文獻做了比較全面的綜述。

關于上述四種論述生產業同制造業之間關系的比較流行的觀點,目前我國學術界總體看法是:“遵從論”和“主導論”都過于偏激,只看到了問題的一面,缺乏對問題全面、深入的剖析;“互動論”比較切合實際;“融合論”反映的是未來的產業演變趨勢。

三、生產業與制造業的關系分析

(一)生產業與制造業相互促進、共生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 生產業的作用不斷增強,特別是進入新經濟時代后,生產更加全面地滲透到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相應地,經濟活動也由以制造為中心轉向以服務為中心。隨著產品生產與服務功能的不斷融合,生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系也越來越緊密,特別是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呈現出逐漸融合的趨勢:一方面, 制造業不斷服務化。另一方面,服務產業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傊?,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服務業與制造業邊界相互交叉和部分重疊。這種產業融合通過產業鏈上不同環節之間功能的互補,提高生產的集約化程度和產業之間的關聯程度。

(二)制造業和生產業的互動關系。一是發展制造業是生產業發展的前提。制造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主要標志,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近年來隨著國際制造業轉移的發展趨勢,以及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演進的客觀需求,必然要求我們在一些制造行業和區域建設盡可能多的產業規模、創新能力、出口規模的制造中心和產業基地,以期更好地使制造業全面融入世界現代制造業體系,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高附加值加工制造業與現代裝備制造業協調發展的國際性先進制造業基地,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這就必然要求制造業的經濟產業鏈向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進而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產業聯系密切的諸多企業以及相關機構在空間上的集聚,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產業集群除了包括生產銷售部門、相關產業部門,還包括教育培訓、研究開發、金融等服務業企業與機構,它們是產業集群的支持機構,是產業集群重要的構成要素。可見,先進制造業基地不應僅僅是針對制造業,而是應該形成特定地理范圍內多個產業相互促進、眾多類型機構相互聯結的共生體,強化產業特色和專業化協作配套。制造業對生產業發展的作用,一方面體現在制造業內部不斷將一些非生產性活動逐步外包,進而促進服務業比重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是制造業的結構轉型,使得生產過程中對中間投入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建設先進制造業是生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可以促進生產業水平的不斷提升。

二是生產業的發展是制造業產業升級的有效依托。目前,在我國制造業發展依然面臨著許多問題。而生產業的發展和創新,能有效加速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集聚化趨勢形成后,生產業能夠與高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等其他產業形成良好的融合與互動,對高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等產業的發展產生滲透作用,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三是發展生產業是促進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基礎。制造業只有借助先進生產業特別是高水平的研發和市場營銷能力,才能取得生產網絡和價值鏈中的支配權,獲取動態競爭優勢。發展生產業不僅能夠降低制造業的交易成本、優化制造業發展的制度環境,而且能夠提高制造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和效益,優化制造業的增長方式,強化價值鏈的核心環節,更好地實現產出的服務功能,打造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結論:實踐證明,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生產業的支撐,而制造業的發展也為生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生產業的發展是隨著勞動分工深化、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業與制造業的關系并非是一種簡單的分工關系,二者之間更多地表現為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內在聯系。制造業與生產業是并行發展的關系,制造業的發展會拉動生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而生產業的發展會促進裝備制造業結構的升級優化,二者缺一不可;制造業與生產業之間是動態的互動發展關系,國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二者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海洋經濟;海洋產業;新興海洋產業;海洋主導產業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7)02-0007-06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alian’s marine industry

WANG Ai-xiang1, BAI Yuan-yuan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2. Management School,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Dalian is an important port city in the Circum-Bohai Sea Region. Marine industry in Dalian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competitiveness of coastal regions and its weaken competitive in the traditional superior industries;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new ideas fo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onfronting problems of Dalian’s leading industries, such as marine fishery, marine shipping industry, marin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coastal tourism industry, the potential of ma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Dalian can be effectively put to good use as long as it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its marine industry, formulate sound polic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industry,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marine industry, and strengthen the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marine economy; marine industry; emerging marine industry; marine leading industry

一、引言

大B市地處遼東半島南側,南鄰黃海與渤海,北依東三省,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是東北地區和內蒙古東部的重要出海口,東北亞地區經濟的重要連接點。全市海岸線長1900余公里,可管轄海域面積2.3萬平方公里[1],約占遼寧省管轄海域面積的80%[2]。其島嶼眾多,氣候宜人,海洋產業種類齊全。

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是全國海洋經濟總量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占全國海洋經濟總量的36.9%。大連市是環渤海地區的重要城市,理應為環渤海地區、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起到示范帶動作用。2014年大連市實現海洋經濟生產總值2773.7億元,占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的12.5%,占全國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的4.6%[3]。發展大連市海洋經濟,對振興東北經濟具有巨大推動作用。

孫才志等對環渤海地區產業布局進行了分析,對環渤海地區海洋產業進行了綜合指數評價,認為大連市在資源稟賦基礎及社會結構基礎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在生態環境基礎及科技智力基礎方面發展不足[4]。覃雄合等對環渤海地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測度,認為大連市可持續發展度處于中度可持續發展水平,生態環境是制約大連市海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5]。喬翔對大連市海洋經濟進行了分析,認為大連市海洋經濟在經濟價值補償、社會價值補償、自然價值補償、海洋經濟增殖方面存在壓力,并提出了對策思考[6]。鄭德鳳等建立了海岸帶生態足跡模型,設立了海洋生態壓力指數,從海洋生態壓力方面對大連市海洋經濟進行了分析,認為大連市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空間受到了限制[7]。李飛認為,大連市海洋經濟面臨的機遇主要有海洋產業基礎堅實、外部環境推動、國家政策支持等[8]。

狄乾斌等通過對大連市1998―2007年海洋產業結構的分析,認為各類海洋產業產值按比重大小排前5位的為海洋漁業、海洋船舶工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鹽業[9]。宋欣茹對大連市港通運輸業、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鹽業以及海洋產業結構等進行了分析,認為大連市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從2006年的27.3:17.5:55.2演化成為2009年的26.0:19.7:54.3[10]。林原認為,大連市未來具有發展前景的海洋產業主要有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與高技術船舶業、海洋風能利用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洋高端服務業、濱海旅游業[11]。包特力根白乙論述了大連市海洋經濟發展歷史,將大連市海洋經濟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恢復發展階段、傳統產業鼎盛發展階段、多元格局發展階段和陸海經濟互動階段,并分析了1998―2010年三次海洋產業結構的變化,認為大連市海洋產業結構由“啞鈴型”向“橄欖型”轉型,并向“倒三角型”結構優化[12]。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選取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四個海洋主導產業對大連市海洋產業發展現狀與問題進行分析。

二、大連市海洋產業發展現狀

(一)海洋漁業經濟總量平穩上升

大連市漁業資源豐富,漁港眾多。海水養殖、海水捕撈產業在環渤海地區占有較大比重,具有明顯優勢。近年來,大連市漁業經濟總量平穩增長,2008―2014年漁業經濟總產值年增長率為15.1%,漁業產值年增長率為13.8%。2014年大連市實現漁業經濟總產值893.1億元,占大連海洋經濟總值的32.3%,占遼寧省漁業經濟總產值的56.7%,較2013年增加6.6%,漁業產值442.1億元,較2013年增加6.5%(見圖1)。2014年水產品產量237.5萬噸,占遼寧省水產品總量的46%,海洋捕撈產量77.7萬噸,其中近海捕撈66.4萬

(二)濱海旅游業區域特色凸顯

大連市地理位置優越,海岸線長,有170多個島嶼,海洋旅游資源豐富,是東北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旅游城市,被譽為“北方明珠”“浪漫之都”。大連市濱海旅游特色顯著,東部以金石灘、老虎灘海洋公園、黃金海岸等海岸沿途觀光為特色,西部以海岸海水浴場、溫泉等休閑度假為特色,西南以旅順抗戰歷史紀念為特色,東南以長海各大海島旅游為特色。2015年,大連市旅游經濟收入1008.7億元,占遼寧省旅游總收入的27.1%,較2014年增長12.8%;全年接待海外過夜游客人數98.5萬人次,較2014年增長2%,創外匯收入5.16億美元,較2014年增長2.1%;接待國內游客6828.1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977.2億元,較2014年增長13.2%[14]。“十三五”期間,大連市逐步健全旅游產品體系,堅持“1+3”發展模式,即優先發展濱海旅游產品,將其作為建設東北亞國際濱海休閑旅游城市的核心產品,形成“海島-海岸-海港”的濱海旅游結構。2016年,大連市與丹東市依托丹大快鐵,聯手打造“北黃海旅游新干線”,實現了優勢互補,合作發展。

(三)港口運輸業出現波動

大連市港口資源豐富,有港口30多個,是中國北部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東北地區連接國內外的最大出???。雖然大連市港口吞吐量每年在增加,但是環比增長速度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見圖2)。2015年,大連市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4.15億噸,占遼寧省全省的39.6%,較2014年下降2%;外貿吞吐量1.3億噸,較2014年增加3.9%;集裝箱吞吐量944.9萬標箱,占遼寧省全省的51.4%,較2014年下降6.7%。2015年,大連市擁有海運航線111條,其中外貿航線86條,內貿航線25條;開通航線188條,覆蓋13個國家,109個國內外城市,與2014年基本持平。

(四)船舶工業集群效應初步形成

大連市是我國重要的船舶工業制造基地,造船歷史逾百年,擁有國內先進的船舶設計技術。2014年大連船舶重工集F有限公司位居大連市出口100強企業第2。通過一系列政策扶持,大連灣、旅順以及長興島三大造船基地集群效應初步凸顯。2014年,大連市船舶擁有量26713艘,總噸位42萬總噸,功率79.8萬千瓦;投資民用鋼制船舶產量107.8萬載重噸,船舶及相關裝置制造85.5億元,金屬船舶制造15.63億元,船用配套裝備制造45.5億元,船舶改造與拆除8.2億元,娛樂船與運動船制造16.2億元;船舶出口18億美元,機動船出口265艘,較2013年增加3.1%,凈船重量766.7萬噸位,較2013年增加2.6%,總功率114.9萬千瓦,較2013年增加2.6%[15]。

三、大連市海洋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傳統優勢海洋產業競爭力減弱,新興海洋產業發展緩慢

濱海旅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是大連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大連市傳統海洋產業不斷受到擠壓。以濱海旅游業、海洋漁業和船舶工業為例。濱海旅游業方面,廈門市以打造高端旅游產品諸如郵輪、游艇為特色,不斷擴大旅游市場;青島市以獨特歷史、人文為特色,消費市場龐大。除此之外,三亞、煙臺、威海、天津等城市的濱海旅游業都各有特色,發展迅速。由于濱海旅游產品具有較強的替代性,大連市的濱海旅游業發展受到國內同類城市競爭的挑戰。

大連市雖然漁業資源豐富,但是在開發利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首先,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連市海洋捕撈業進入快速增長時期,近海捕撈規模過大,造成漁業資源衰退,部分捕撈品種瀕臨滅絕,傳統作業漁場急劇縮小,一些漁場已經形不成漁汛。其次,由于相關單位積極性不高,項目審批程序繁瑣,致使建設工作無法及時展開,導致漁業基礎設施薄弱,規模能力不足,公共安全基礎能力難以保證。大連市受漁船落后、核心技術掌握不夠、船員素質低等因素制約,相比山東、江蘇、浙江等省份的沿海發達城市,遠洋漁業發展有待提高。再次,環渤海海域污染日趨嚴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質富營養化、赤潮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大連市水產品養殖品種主要以貝類和藻類為主,對生存環境要求較高,使水產品總產量和質量雙雙下降,給大連市海水養殖漁業帶來巨大損失。

船舶工業方面,2014年,上海外高橋有限公司、江蘇揚子江船業(控股)有限公司、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和青島北海船舶重工位居全國新承接船舶訂單前4,加之世界造船業市場訂單的持續下降,大連市船舶工業傳統優勢逐漸減弱[16]。青島市、上海市擁有發達的海洋科技資源,眾多的涉??蒲袡C構,涉??蒲型度肴珖I先,青島市已形成高新區、西海岸新區、藍色硅谷核心區三大海洋產業基地[17],為青島市新興海洋產業發展提供了保障。大連市雖然在海洋生物醫藥、海水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產業基礎,但相比青島市,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和海洋現代服務業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的上海市遠超大連。大連市作為國內老牌的船舶工業基地,擁有較好的海工裝備制造基礎,尤其是可以依托腹地縱深的沈陽和鞍山等全國著名的裝備制造基地,具備了打造全國一流的海工裝備基地的基礎。但是,除船舶工業外,在其他海工裝備制造領域,大連市的知名度并不高。雖然大連市擁有我國較為發達的海洋科技支撐,海工裝備制造業是其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高新技術、高附加值、人才為一體,但是大連市在海工裝備制造領域的設計能力不足,缺乏海洋科技人才隊伍的支撐與對核心技術的掌握。

(二)海洋主導產業資源依賴嚴重,產業結構升級面臨壓力

區域性主導產業的多樣化是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從海洋產業比重來看,2007年大連市海洋漁業、海洋船舶工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比重為33:30:27:9[9],大連市四大海洋主導產業占據主要產業比重超過99%。由此看出大連市海洋產業發展呈現出一種失衡狀態。從產業結構來看,大連市海洋產業第一產業比重過大,近些年雖然海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有所提升,但是總體來看,大連市海洋產業還是以海洋漁業、海洋船舶工業、濱海旅游業三大傳統海洋產業為主,海工裝備制造業、海洋新能源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淡化業等新興海洋產業比重很低,l育遲緩?!笆濉睍r期,大連市海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面臨巨大的壓力。

(四)港口運輸市場被分割,濱海旅游功能亟待完善

長期以來,大連市一直是東北地區的主要出???,港口運輸是大連市海洋經濟的重要支撐。近些年來,隨著周邊營口港與丹東港的發展,尤其是營口港的港口貨物吞量及集裝箱吞吐量的迅猛發展,對大連港的擠壓效應不斷增大,大連港的腹地箱底資源被分割,大連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比較優勢正在被削弱,影響到了大連市港口運輸業的穩定發展;大連港的主要經濟腹地是我國東北地區,由于東北三省經濟不景氣,市場規模小,出口能力有限,對大連港的助推作用明顯減弱。

濱海旅游業是大連市的傳統優勢產業,但是相比青島、廈門等國內濱海旅游城市,大連市的旅游景點較少。雖然大連市海島資源豐富,但在海島資源管理與開發方面相對滯后,特色海島資源開發不足。全市的旅游周期較短,季節性明顯,旅游最佳時期集中于夏季,淡季長,旺季短,旅游產品單一,游客數量不足,停留時間短,旅游收入較少,加之近海海域污染嚴重,致使大連市濱海旅游業的優勢逐漸減弱。大連市雖被譽為“北方明珠”,定位于“國際旅游大都市”,但是相比香港、上海等發達旅游城市,除了旅游功能不完善外,在城市開放程度、城市文化底蘊、對國內外先進文化吸收等方面均相對落后。

(五)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迅速,區域間競爭不斷增強

世界各國包括我國許多沿海城市都十分重視海洋經濟的發展,紛紛制定了各種鼓勵海洋產業發展的政策,在海洋科技、海洋治理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投入了巨額資金,海洋經濟競爭力不斷提升。例如美國制定了《世紀海洋藍圖》,日本制定了《海洋基本計劃》《第二期海洋基本計劃》等[18],確立本國新興海洋產業的發展規劃;浙江“舟山群島新區”、青島市“西海岸經濟新區”等重大國家戰略項目的獲批及落實,增強了地區海洋經濟競爭力。

從大連市與青島市的對比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大連市的總體經濟狀況都好于青島市,在開發區建設和城市規劃建設等方面也優于青島市。但是近些年,大連市和青島市的差距逐漸拉開。在經濟總量和地方財政收入方面,青島市已經反超大連市,2016年青島市成為全國第12個萬億城市,大連市僅為8150億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 青島市較早地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例如電子家電產業),工業名牌產品也遠多于大連市。2. 青島市縣域經濟比較發達(包括整個山東地區),這主要得益于實施“全域統籌”發展戰略,即墨、膠州、平度、萊西都進入了全國百強縣之列。3. 隨著青島西海岸新區、紅島經濟區、城陽區、即墨市的快速崛起,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等重大戰略的實施,青島開發區與大連開發區的經濟發展差距逐漸消除。

(六)海洋生態環境約束日益增大

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經濟發展的自然基礎。2014年大連市工業廢水排放總量40150.3萬噸,僅次于上海;直排入海27086.4萬噸,居全國首位[16]。相比上海、深圳、寧波等港口城市,大連市在港口基礎設施、海洋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不足,海洋產業發展與海洋環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海洋環境治理亟待加強。大連市船舶工業和港口運輸業在海洋產業中的比重較大,由于大連長興島、甘井子區等地的不斷開發,海洋交通運輸業、船舶工業產生的污染物直排入海,不少海域如大連灣、營城子、莊河新港、普蘭店灣等附近海域中的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等污染物嚴重超標。每年環境污染導致的生態災害對大連漁業經濟產值影響較大,直接影響到大連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大連市海洋產業發展潛力分析

依托黃、渤海地區,大連市海域面積較大,深水岸線長近300公里,海洋資源豐富,養殖空間大。大連市東部海域海水交換能力強,適宜推廣海洋牧場,實現漁業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近些年,大連市依托豐富的海島資源,借鑒國內外海洋牧場成功經驗,發揮獐子島、長海海洋牧場示范作用。在近淺海養殖基礎上,離岸深水養殖業發展迅速,深水網箱養殖技術得到大范圍推廣。另外,大連市擁有眾多天然優良港灣,適宜海洋生物資源生長,可以引進適宜大連水域的國外海水養殖新品種,如鮑魚、刺參等。

海工裝備制造業是我國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重點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制造。大連市船舶工業制造基礎深厚,擁有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大連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產業發展環境優越。近些年,世界船舶制造業市場不容樂觀,面臨產能過剩困境。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十三五”時期大連船舶工業實現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今后,大連市發展海工裝備制造業要注意向腹地縱向延伸,加強跨地區產業合作,搞好地域技術協作,加強自主研發、自主設計核心配件,依托沈陽、鞍山等裝備制造業基礎較好的城市,打造高端海工裝備制造業發展基地。以新型集裝箱船、大型鉆井平臺等高附加值、高技術型海工裝備為主,共同建立國內一流的海工裝備制造基地,將大連市打造成全國重要的海工裝備基地。

大連市在沙灘浴場、近海、海島、城區旅游方面可挖掘的潛力很大,潛在競爭力很強。目前,全市旅游主要以觀光旅游為主,根據2016年中科院公布的《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大連排第4位。今后大連市濱海旅游業應以度假旅游為主要發展目標,合理規劃旅游開發項目,制止無規劃盲目式的旅游開發。開發新的反季節性旅游產品,緩解淡旺季旅游反差。加強游輪、游艇碼頭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休閑漁業,海底、海上觀光項目,涉海體育,郵輪、游艇旅游。加強城市文化建設,加大文化事業投資,打好旅順歷史文化牌、口岸優勢牌。完善劇院、主題公園、廣場、特色美食、教堂、主題旅店、星級酒店、會展、節慶旅游設施建設,辦好國內、國際主流文化旅游節慶活動。

大連市島嶼眾多,沿岸潮汐能充足,灘涂遼闊,海洋生物資源豐富,海洋科學技術有一定的積累,資本條件充裕。另外,在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大連市起步較早,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大連市在海洋新興產業領域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如海洋能源開發產業、海水綜合利用、海洋食品加工業與海洋藥物產業、港口物流、海洋風能等領域。大連市應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進行海洋產業布局,特別是要完善大連長山群島、長興島以及黃海海域的海洋產業布局,盡快形成新的海洋主導產業體系,加快全市海洋經濟發展步伐。

五、大連市海洋產業發展策略選擇

(一)做好海洋產業發展劃,協調三次產業發展

從海洋三次產業發展序列看,今后大連市海洋發展的策略選擇是:一要優化提升海洋第三產業。從產值比重看,今后一個時期,大連市的海洋產業以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為主要支撐。在鞏固提升傳統海洋服務業的同時,要大力發展現代海洋服務業,如涉海金融保險、涉海法律服務、海洋科技教育、海洋信息服務等。二要大力發展海洋第二產業。以發展海工裝備制造業、海洋新能源開發、海水綜合利用為主攻方向,努力尋找海洋第二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尋求海洋制造業的新突破。三要努力拓展海洋第一產業發展的戰略空間??刂平pB殖規模,通過建設海洋牧場,發展離岸深水養殖,壯大海洋食品加工,發展遠洋漁業等,努力提高海洋第一產業的技術含量?!笆濉逼陂g,大連市發展海洋產業應以科技創新和環保低碳為主要理念,精準施策,嚴把項目用海準入關,提高用海生態門檻和產業準入門檻,整體推進海洋三次產業發展,促進全市海洋產業逐步向戰略性新興海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過渡。

(二)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強地區間經濟合作

大連經濟一直是一種典型的“腹地經濟”模式,作為東三省和內蒙古東部的重要出??冢筮B經濟與東北地區經濟息息相關。因此,任何時候大連市都要重視依托東三省腹地經濟,重視跨區域經濟合作。對此,在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濱海旅游業以及海工裝備制造業等產業領域,應努力加強跨地區經濟合作。大連市是一個港口貿易城市,開放程度比較高,有百年以上的開放歷史,同時大連市經濟也是一種開放型經濟模式?!笆濉逼陂g,大連市要進一步鞏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地位,深化對外開放,努力提升城市的國際競爭力。深化對外開放,要突出觀念意識和商業規則意識,強化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主動與國際規則、國際慣例接軌。在開放型經濟發展中,要積極利用外資,尤其要大力引進技術含量高的大項目,以推動地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三)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著力打造“環黃渤海藍色經濟帶”,加快推進大連灣、大小窯灣、金州灣、普蘭店灣四大海灣海洋經濟圈發展,依托現有的城市產業基礎,努力建設具有地方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如船舶和海洋工程設備制造、臨港產業集群等,盡快形成產業國際競爭力。面對激烈的國內港口競爭,大連市港口轉型升級應適應國際形勢發展的要求,增強大連市港口競爭力,提高港口產業的經濟效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東三省、華北地區的經濟嚴重下滑,而深圳、杭州、重慶乃至青島等城市經濟表現不俗,主要原因是上述城市較早實現了產業轉型尤其是服務業轉型,特別注重超前進行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逐步打造出了國內一流且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近年來,通過持續的努力,大連市正在形成以軟件產業和服務外包為主體的服務產業集群,并依托口岸經濟,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實施“海洋+”戰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加快建設大連市藍色優勢產業集群。

(四)注重海洋資源科學開發,推進海洋生態修復工程

在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大連市應十分注重海洋生態保護,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合理規劃一、二、三產業。應注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加大對稀缺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護力度,逐步加大對污染治理項目的投入,科學合理開發海岸帶資源、海島資源、灘涂資源;加強海域監管力度,不斷完善海水質量檢測體系、污染物入海排放量達標指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相關海洋環境監管方面的地方法律;擴大海洋生態紅線制度范圍,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大海洋生態受益補償力度,完善環境污染賠償機制。應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原則,合理開發海島資源,保護好海洋生物資源;明確管理主體,防止管理重疊以及管理盲區,避免資源過度使用或浪費;推進無居民海島、海岸、沙灘、灘涂、海岸線、重點污染海域修復工程建設;統籌兼顧長山列島漁港群、北黃海岸漁港群和東渤海沿岸漁港群,實現全市海岸線漁港均勻分布;加強基礎服務功能建設,為漁船提供安全回港避風、停泊休整等良好服務,提高漁港防災減災能力。

(五)夯實海洋科技基礎,營造利于海洋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現代城市競爭本質上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目前,大連市海洋科技已經具備一定基礎,擁有大連海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國家海洋局大連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等海洋科研院校。但與青島、天津和上海等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海洋科技支撐力較弱。大連市應采取切實措施積極引進海洋科研院所,諸如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技術等的研發單位,努力提升大連市海洋經濟發展的科技支撐力。海洋產業尤其是海洋新興產業發展離不開政策引導,為此,大連市政府應制定和完善新興海洋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口岸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大對海水養殖業、遠洋漁業、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等產業的補貼力度。推進實施科技興海戰略,搭建好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平臺,加強產學研結合,促進海洋高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參考文獻]

狄乾斌,王小娟,劉東元.金融危機對大連海洋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 2010(9):91-95.

張耀光,劉鍇,劉桂春,等.基于定量分析的遼寧區域海洋經濟地域系統的時空差異[J].資源科學,2011(5):863-870.

2015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EB/OL].(2016-03-16)[2017-02-10].http:///gongbao/nrjingji/nr2015/.

孫才志,楊羽E,鄒瑋.海洋經濟調整優化背景下的環渤海海洋產業布局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10):83-95.

覃雄合,孫才志,王澤宇.代謝循環視角下的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測度[J].資源科學,2014(12):2647-2656.

喬翔.大連海洋經濟發展中的若干問題及對策思考[J].遼寧經濟,2011(7):76-79.

鄭德鳳,臧正,蘇琳.大連市海洋生態壓力及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分析[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4(1):94-98.

李飛.統籌資源突出特色推進大連海洋經濟科學發展[J].大B干部學刊,2012(3):47-49.

狄乾斌,王小娟.大連市海洋經濟協調持續發展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0(10):887-891.

宋欣茹.大連海洋產業發展分析及結構優化升級對策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1(11):112-116.

林原.淺談大連市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思路[J].遼寧經濟,2012(1):79-83.

包特力根白乙.大連地區海洋經濟發展歷程、產業結構和推進方略[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411-415.

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2015中國漁業年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2015年大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6-03-25)[2017-03-12].http:///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2&id=11193.

2015大連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中國海洋年鑒編纂委員會.2015中國海洋年鑒[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篇7

一、耀州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及特點

銅川市耀州區地處陜西中部渭北高原南緣,是關中通向陜北的天然門戶。全區總面積1617平方公里,總人口30萬人(含新區),其中非農業人口10萬。2011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82.7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6620元、5307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7.1%和20.3%。區內資源豐富,交通便捷,是陜西省優質外銷果、加工專用果、奶牛、肉牛、強筋小麥、飼料飼草和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等七大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

近年來,耀州區以將農業產業化做精、做大、做強的總體原則,按照“穩糧、優果、興牧、擴藥、增菜”的思路,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生產基地基本形成。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從實際出發,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原則,調整耀州區農業產業結構。以蘋果為主的特色果業基地基本形成,以奶牛為主的畜牧業迅猛崛起,以黃芹、柴胡為主的藥材業穩步發展,以大棚菜為主的設施農業初具規模。目前,全區蘋果、干雜果等特色果業面積發展到82.5萬畝,實現了農民人均4畝果目標。其中:水果20.3萬畝,產量11萬噸,干雜果62.2萬畝,產量6200噸。農民人均果品收入占到果農人均收入的70%以上,以“兩牛一羊”為主的畜牧業迅速崛起,規?;?、標準化養殖步伐加快。全區肉牛、奶牛、肉羊穩定發展到7萬頭、1.3萬頭和8萬只;生豬發展到7萬頭。發展各類養殖專業村到21個,建成畜牧業養殖小區8個,建成機械化擠奶站15個;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1萬畝,蔬菜發展到5萬畝。耀州區已經發展成為全省七大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

二是龍頭企業得到發展。目前,全區形成了科技支撐、龍頭帶動主導產業發展的良好格局,圍繞果、牧、藥、菜等主導產業,培育了綠想集團、祥云公司、陜西農發乳業公司、銅川鹿苑公司等一批產業帶動型企業,這些龍頭企業堅持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走產業化之路,有力的促進了主導產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專業協會不斷涌現。圍繞農業主導產業生產和銷售,全區各專業村已經建立果業協會、奶農協會、藥材協會、蔬菜協會等協會28個。這些規范運作的專業協會,及時為農戶提供信息,幫助農戶解決生產和銷售的問題,成為上連市場、下連千家萬戶的“橋梁”和紐帶。同時,一批跑市場、跑銷售的農村“能人”應運而生。

四是農產品品牌建設有了新突破。耀州區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快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不斷實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生產,農產品質量和農產品知名度穩步提升。嘎啦、秦陽蘋果分別榮獲第28屆奧運會推薦果品一等獎和三等獎,被授予“中華名果”稱號,公權牌蘋果榮獲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專業合作社品牌,耀州成為全國出口蘋果標準化示范區。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是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依然突出。耀州區農業還處于小規模經營狀態中,農戶受自身經濟實力限制,投入能力很低。加之大部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很強,把土地當作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對承包的土地寧可廣種薄收,粗放經營,也不愿轉讓經營權或從事二、三產業,導致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難以擴展。

二是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目前,耀州區產業結構第一產業比重較大,二、三產業比重過小,75%的勞動力被捆綁在農業上,而二、三產業所占勞動力數量較少。從農林牧漁結構上看,2011年農業總產值74839萬元,種植業產值49411萬元,林業產值6413萬元,畜牧業產值14665萬元,漁業產值287萬元,可以看出,種植業比重偏大,養殖業比重偏小,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

三是龍頭企業少,產業鏈條短。全區鄉鎮企業總戶數為5927戶,而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不到300戶。目前,產值超千萬元以上的企業只有綠想集團1家,產值為7838萬元。可以看出,耀州區的農業產業化程度遠遠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四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低。果、牧、藥、菜等產業面面俱到,人有我有。農業主導產業競爭力不強,名、特、優、新農產品地位不明顯,產品知名度不高,缺少名牌產品,難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產業鏈條短,不能形成多層次、多環節增值。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

五是現行的農村體制不能滿足產業化發展的要求。大部分農村基層干部抓農業一直局限在抓種、抓收的工作狀態,普遍缺乏經營農業生產的理念。農民在農業生產經營和市場競爭中信息不暢,而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和廣大農民的需求。

三、對耀州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 抓龍頭企業培育,為農業產業化打造強勢主體。龍頭企業是“龍型”經濟體系有效高速運轉的“火車頭”,它上聯國內外市場,下聯千家萬戶,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配套服務的功能,是農戶通向市場的橋梁與紐帶。因此,抓好龍頭農業產業化發展意義重大。耀州區的當務之急:一是要以市場需求和營養消費趨勢為導向,加強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推進深加工生產規模化、產品多元化、經營集約化。二是要加快龍頭企業科技進步,搞好技術改造。特別是祥云公司和綠想集團公司要更進一步加快產品研發,增強創新能力。三是要按照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要求,強化企業內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求生存,帶動農業產業走向良性循環發展軌道,使龍頭企業真正成為農業產業化的穩定器、動力源、輻射源。

(二)抓農業產品基地建設,為產業化建好“第一車間”。按照區域化、專業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的要求,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托龍頭企業,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加快培育和建設有龍頭企業帶動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就耀州區而言,要以建設農業大區為目標,大力實施“果業富民”戰略,繼續按照“穩糧、優果、興牧、擴藥、增菜”的農業發展思路,突出抓好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

(三)積極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加快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不斷實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生產,穩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和農產品知名度,重點做好‘“嘎啦”、“秦陽”“公權”牌蘋果品牌的培育,創建最具有影響力的專業合作社品牌,使耀州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出口蘋果標準化示范區。

(四)繼續抓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為產業化架起堅實橋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連接市場、龍頭企業和農戶的橋梁,要大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注重引導和提供服務,抓一批典型,示范、引導農民依托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切實改變我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規模小、素質低、散而亂的局面。

(五)圍繞生產與市場,不斷壯大專業協會。圍繞農業主導產業生產和銷售,積極發展和完善農民專業協會和合作組織,各專業村建立的果業協會、奶農協會、藥材協會、蔬菜等協會要充分發揮作用,及時為農戶提供信息,幫助農戶解決品種選擇、苗木供應、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和銷售的問題,使其真正成為上連市場,下連千家萬戶的“橋梁”和紐帶。積極培訓、培育一批產業技術骨干和懂市場、跑銷售的專業人才隊伍,帶領農民創市場,降低市場風險,提高產業的組織化程度。

(六)要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化奠定堅實基礎。耀州區目前農村設施建設薄弱,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采取多種形式籌資,鼓勵企業、個人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在農田水利建設上下功夫,在爭取并實施好以工代賑、甘露、西部解困,抗旱應急等小型水利項目的同時,積極爭取并實施好鄉鎮集中供水項目。積極發展節水措施,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二是圍繞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以此帶動全區生態環境建設。三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推廣秸稈還田,多積多造、多施多用有機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篇8

關鍵詞:支柱產業;產業結構;產業集群

一、四川支柱產業現狀分析

1.現階段支柱產業遴選結果

考慮到各個經濟部門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本文選擇利用《2012年四川投入產出表》數據計算以增加值占比為權重,加權感應力系數與加權影響力系數都大于1的雙高產業作為四川的支柱產業。得出四川省目前的支柱產業,有11個,分別是:農林牧漁產品和服務、煤炭采選產品、食品和煙草、化學產品、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品、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建筑、批發和零售、住宿和餐飲、金融業。其中第一產業1個,第二產業7個,第三產業3個。

2.四川支柱產業總體狀況

2012年,四川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872.8億元,其中支柱產業增加值為13735.16億元,支柱產業增加值占四川全部產業增加值的57.53%,具體見下表。

從支柱產業內部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比為24.01%,第二產業為50.42%,第三產業為25.57%。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三產業比重過低,反映出四川支柱產業具有產業結構高度化不夠的特點。

3.四川支柱產業發展水平分析

(1)農林漁牧業發展水平分析

農林漁牧業內部來看,農林牧漁業發展主要依靠農業和牧業,2013年四川農業和牧業的總產值依次為2903.48億元和2267.56億元,占比高達92.07%,其中2006-2014年平均增速最高的是農業,高達22.49%,比四川農林漁牧和服務業年平均增速高6.4個百分點。見圖1。

由此可見,第一產業中的農業和漁業對四川經濟增長貢獻率較大,而農業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農業的機械化現代化程度較低,第一產業內部結構可以適當調整,其生產效率和增加值有待提高,從而提高產業結構高度。目前來看,四川第一產業其內部產業規劃不夠合理,導致產業集聚效應不是很明顯,產業群規模不大,產業與產業間的聯系不夠緊密,產業鏈較短,產品附加值低。

(2)第二產業支柱群發展水平分析

第二支柱產業群內部來看,就工業總產值水平方面,總產值最高的是建筑業,第二位的是食品制造和煙草加工,化學產品排第三位,通訊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緊隨其后,接下來依次是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煤炭采選產品總產值最低。2013年,建筑業總產值高達7277.41億元,煤炭采選產品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為934.51億元。從增長速度來看,年增速最高的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年增速為44.49%。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增速排第二,煤炭采選產品增速排第四,建筑業和化學產品增速相當,排在第四位,增長最慢的是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建筑業總產值高居首位,其增速排第四位,是七大支柱產業中支撐力最強的產業。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最快,總產值排第四,是其中最有增長潛力的產業。食品制造和煙草加工總產值排第二,增速排第二,其總產值水平具有穩步提升趨勢?;瘜W產品其總產值排第三,增速排第四,其發展動力有待提升,見圖2。

由此可見,四川現在階段第二產業中的支柱產業較為傳統,多為勞動密集型與資源消耗型,新興產業正在發展但發展動力不足,產能過剩產業正在淘汰,但淘汰過程經行緩慢。

(3)第三產業支柱群發展水平分析

從第三產業支柱群內部來看,支柱產業中的批發和零售、住宿與餐飲皆屬于傳統服務業,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只有金融業符合選擇標準,像旅游業、信息服務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等都沒有達到此標準,導致第三產業中的支柱產業結構單一,不能形成關系牢固的產業群,價值鏈,經受不起經濟危機的考驗,也不能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搶占全球價值鏈中上游的優勢位置。技術創新力度不夠,現代服務業相關規劃及基礎設施跟不上,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太大,導致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

二、四川支柱培育與發展中的不足

產業結構高度化不夠與戰略化新興產業發展不足

從整體看,四川省產業結構高度化不夠。本文選出的這些支柱產業中,傳統產業居多,低效率、高能耗是其基本的表現。既不像重慶市積極提高工業技術水平,努力打造新興產業和環保產業,也不如上海市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與多樣性,形成較大較集中的產業群聚,發展現代服務業。選中的支柱產業中大部分的GDP占比雖符合國家隊支柱產業的標準,但都屬于傳統的產業。四川的六大戰略新興產業很多都尚未成為四川的支柱產業,目前的支柱產業中第三產業占比較小且多為傳統產業如批發零售、餐飲等。傳統的工業產業仍然在支柱產業中占據主導地位。其主要表現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四川省的產業結構形式依然是“二三一”模式,第二產業不僅占據了國民經濟的大部分份額,而且第二產業的發展水平相比于上海較低,產品加工程度低下。2012年,四川省地區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占比13.8%,第二產業占比51.7%,第三產業比重為34.5%;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從選擇出的支柱產業看,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占比為24.01%,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占比為50.42%,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占比為25.57%。在對四川省國民經濟的支撐力中,第三產業支撐力明顯不足。第二產業中,煤炭采選業、金屬加工以及建筑業這些相對更加傳統的老工業的增加值較高,對第二產業增加值的增長貢獻相比其他支柱產業較大,這表明四川省工業化水平進步緩慢,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略顯不足。

2.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成為主體是四川省產業結構的長期態勢,新興產業的發展勁頭不足。在所選出的7個第二產業支柱產業中,大部分的產業都屬于傳統型的工業。提出需要培育的新興產業中,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尚且支撐不起四川省經濟的發展,多數不在支柱產業行列。而與四川省毗鄰的重慶,早在2007年,在支柱產業的選擇方面,就逐步開始淘汰傳統產業;實施一系列的財政優惠舉措、行政法規等等,到2013年,重慶市支柱產業主要圍繞著新興產業和環保產業展開。

三、四川支柱產業培育及發展建議

1.提升產業結構高度

對于第一產業,四川省應該大力發展農業服務業,調整產業內部結構,從原來重農重牧到同時注重發展農業服務業。利用技術創新,帶動農業發展,加快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對于第三產業,要注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大力發展金融業,打造區域金融圈,只有搞好金融業才能搞活經濟,實施創新驅動,大興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旅游業,信息服務業及其他高附加值現代服務業。對于第二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實施創新推動,大力發展高技術、新能源、環保產業,利用技術進步倒逼產業轉型,產業升級推動技術進步。對于一二三產業,政府應該有針對性引導、扶持,充分利用好金融行業的資源配置功能,加快實現產業結構由“二一三”到“三二一”的優化升級。

2.加強培育新的支柱產業

支柱產業的選擇和培育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調整改變的,每個時期國家和省內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目標都不一樣,但不變的路線是要不斷培訓新的支柱產業。在加強和做大做強傳統和特色優勢支柱產業的同時,為了適應經濟新元素的出現,及時抓住經濟增長點,必須結合區位情況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培育新的支柱性產業,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1)加強高新技術投入

不管是生物技術、新能源還是新材料產業,甚至是生態健康和環保產業,都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運用高新技術才有發展的動力。企業自身要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有目的有計劃性的引進發達地區和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政府加大高新技術人才的定向培養,引進和發展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促進金融網絡完整,完善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建設。

(2)拓寬融資渠道。

培育新的支柱性產業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以及資金的快速周轉。單純依靠政府的財政支持或者稅收優惠是很難長期發展的,企業成長會愈加困難。可以采取以政府組織領導、企業出資融資的形式,運用不同的更加新穎的融資方式,向社會各部門招商引資,同時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產業園區,吸引外資的入注。根據企業發展需要向銀行貸款,對于回收期短、回報高的項目來說,融資容易,而回收期長、投入大的長期項目,如水利工程、新能源工程等項目,銀行部門會考慮到資金回收的安全性,不輕易放貸給企業,政府部門應該起著擔保的作用,為企業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出力。

參考文獻:

[1]肖廣嶺.集成相關資源培育特色產業――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的主要特色與機制[J].中國農村科技,2008(4).

[2]四川勞動保障.根植信息產業培養技能人才建設省級示范――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技能人才培養之路[J].風采,2015(6).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 | 婷婷丁香五月天永久在线 | 免费国产精品自产拍 | 日本aⅴ一本97视频 性做久久久久久 | 日本中文子幕亚洲乱码 |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