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5:44:0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經營合作模式,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國內學者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農民合作社的現狀。蔡榮(2011)的研究發現制約農戶參與“合作社+農戶”模式的主要因素是其收益達不到預期標準和農戶缺乏經營決策權。蔡榮(2012)認為當合作社由企業牽頭領辦時,應當充分考慮到農戶利益,提高農戶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孫亞范、余海鵬(2012)的研究表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存在多種制約因素:社員規模小、合作社服務不完善、股權過于集中和盈余返還制度不健全。劉潔、祁春節(2011)表明要解決傳統合作社存在的問題應通過產權結構明晰、股權合理化等創新路徑。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將重點放在解決這些問題上。二是農民合作社的經營模式研究。鄧衡山、王文爛(2014)通過界定合作社的本質得出:合作社應是為實現潛在規模經濟而產生的,并認為合作社必須實施“所有者與惠顧者同一”,才能發揮其獨特優勢。薛天橋(2012)通過對發達國家農民合作組織模式進行總結,概括其治理模式的特點和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啟示是:政府應組織培訓具有經濟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個人,增強自主參與合作社的積極性和解決資金問題的能力。還有一些學者針對不同經營模式做了對比分析,白選杰(2012)從風險與效果等方面考察“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民”“企業+專業協會+農民”兩種經營模式,認為兩種模式皆具可行性,政府需要在財政與信貸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苑鵬(2013)對比分析了四種“公司+合作社+農戶”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不同的農戶和企業地位關系對農戶福利情況、經濟收益以及社會聯系的影響,并且指出政策扶持重點應偏向農戶自主創立的合作社和由合作社組成的加工企業。三是合作社的機制創新研究。李永山(2009)在目前農民合作社優缺點的基礎上,提出“期貨市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新模式,分析實施的可行性以及相關的政策建議。趙佳佳、劉天軍、田祥宇(2014)選取120個采用“農超模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研數據,對影響其組織效率的因素進行分析,得出結果:提高參與主體的合作意向及合租能力有利于提高“農超對接”模式的效率。孫才仁等(2014)通過實地調研山西農民合作社,分析其發現現狀和在獲得金融支持上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結果針對性地提出金融創新與合作社結合的模式,并在最后提出相應政策建議。針對農業企業和農戶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的情況和效率,國內學者進行了廣泛的規范和實證研究。湖北省期貨市場服務“三農”聯合課題組(2011)通過對“期貨農業”的分析,針對湖北省農業發展探討了“期貨農業”實施的迫切性、可行性以及可能面臨的問題,并相應提出發展建議。
二、“農戶+合作社+涉棉企業,期貨點價+基差”經營模式透析
(一)“農戶+合作社+涉棉企業,期貨點價+基差”經營模式的理論基礎
傳統套期保值的做法是,在期貨市場上賣出與其未來在現貨市場上出售的現貨商品數量相等、交割日期相同或相近的該品種期貨合約,然后在現貨市場交易的同時,將期貨合約進行平倉,以對沖后的盈利彌補現貨市場上的虧損,從而達到規避現貨市場價格下跌風險的目的。但套期保值者一旦采用這種方式,就意味著放棄了現貨價格上漲時獲取更高利潤的機會。除此之外,套期保值的效果還受不同月份的期貨合約選擇、期現貨交易地點差異、標的商品的質量和規格以及期現貨交易的數量等方面因素影響。要想實現完全套期保值還有一個前提假設:在建倉和平倉時,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呈現相同的變化趨勢和相同的變動幅度,才能保證現貨市場的虧損能由期貨市場的盈利完全彌補。盡管隨著期貨合約到期日的臨近,期現貨價格變動趨勢相同,呈收斂特性,但套期保值者建倉時,期現貨的價格一般不同,并且二者的變動幅度可能出現不一致的情況,這將導致無法完全實現套期保值。但是,基差交易可以避免這些弊端,實現完全的套期保值。因此,有必要對基差進行分析。基差指同一商品在特定時間地點的現貨價格與期貨合約價格間的差價:基差=現貨價格-期貨價格,用來表示期現貨價格相對變化,衡量市場所在的狀態。在“期貨點價+基差”模式中,基差指期貨合作社與涉棉企業實際交割的棉花現貨價格與期貨合作社進行套期保值的期貨合約的價格之差。根據基差數值的正負,市場可分為正向市場和反向市場。在正向市場中,基差為負,表現為現貨價格低于期貨價格,因為期貨價格中包含倉儲費、保險費和利息費用等持倉費。但當市場對某種商品的需求急劇上漲,或者預期商品供應量大幅增加,將導致現貨價格上升同時期貨價格下降,從而形成反向市場。目前我國棉花期現貨市場就屬于反向市場,由于目標價格政策的實施,棉花價格完全由市場供求雙方形成,政策托底的高價將與國際棉價接軌,從而市場預期棉價下行,導致現貨價格高于期貨價格。
(二)“農戶+合作社+涉棉企業,期貨點價+基差”經營模式操作流程分析
該模式主要包含涉棉企業、期貨合作社和農戶三大主體,其中農戶在合作中占據主導地位。由代表農戶成立的期貨合作社,積極參與期貨市場,利用期貨市場價格信息作為經營決策參考,并與農戶簽訂棉花合約,通過期貨市場賣出相應月份的套期保值管理價格波動風險。另外,期貨合作社代表農戶與有意愿的涉棉企業簽訂基差交易,即約定在相關月份的期貨價格的基礎上加上雙方協定的基差進行現貨交易。在此模式中,合作社作為連接企業和農戶的橋梁,促成雙方基差交易,并且可以向農戶提供期貨市場價格信息,指導其經營決策,完全實現套期保值;同時,在目標價格政策出臺后,棉花價格呈下降趨勢的大背景下,涉棉企業既能夠在種植期鎖定貨源,保證生產經營的穩定進行,又能夠享受價格下降的好處。其中三方具體操作如下:
(1)棉花種植期(2月份—9月份)。棉花播種前,合作社向所有社員發放問卷調查表,調查棉農的意向種植面積和估計相關產量,向農戶講解“期貨點價+基差”的優勢,同時了解農戶與期貨合作社簽訂合同的意愿和意向規模。期貨合作社根據期貨價格的走勢,向棉農提供價格信息,指導其改善種植結構和規模;種植過程中,期貨合作社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建立高產優質棉花示范基地,建立短信平臺,發送在不同生長時期棉花的特性、田間管理技術要點、病蟲害防御等信息,以及期現貨市場價格走勢和期貨的基礎知識普及,促進棉農標準化規?;a。通過合作社和農戶簽訂合同,收取棉農2%的保證金。根據期貨市場套期保值計劃,期貨合作社在期貨市場賣出相應月份套期保值,此時的現貨價格-期貨價格,即基差記為B1;并且分批建倉,從而保證現貨合同和期貨建倉的同期性和有效性。期貨合作社與涉棉企業進行協商,確定目標月份期貨合約,以此期貨合約的價格為基礎,協定基差為B2(基差B2應大于基差B1),從而確定現貨交貨價格為期貨價格加協定基差B2,并且約定企業向期貨合作社繳納3%的保證金。這種買方叫價基差交易給涉棉企業更大自,促進雙方交易。
(2)棉花收獲期(9月份—12月份)。棉花成熟后,期貨合作社指導棉農按級分摘、分曬、分儲、分售,在交貨日期前按約定數量、等級交到合作社,按約定價格成交,期貨合作社返還其繳納的保證金。購買方企業對期貨價格點價,由涉棉企業對合約到期前的一個月內任一交易日的期貨價格進行點價,選擇企業認為對自己有利的期貨價格,在當天的期貨價格基礎上加協定基差B2確定現貨價格,與期貨合作社進行現貨交易。期貨合作社在與涉棉企業進行現貨交易的當天,對相同數量的期貨合約進行平倉,若棉價下降,則期貨市場的盈利可以完全彌補現貨市場的虧損,并剩有盈余;若棉價上升,則現貨市場的盈余也大于期貨市場的虧損,從而實現完全的套期保值。
(3)合作社盈余返還(年底)。期貨合作社根據“期貨點價+基差”模式的盈利情況,對棉農實行利潤分配,完全依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六成利潤作為盈余返還,四成用作股金分紅,具體份額按照與棉農簽訂的合同的數量進行分配。通過分配利潤,提高棉農參與合作社的積極性,提高履約率。
(三)“農戶+合作社+涉棉企業,期貨點價+基差”經營模式效果評價
1.降低波動風險和銷售成本
基差交易能夠降低價格波動風險,保障套期保值的效果。套期保值目的是為了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基差交易可以將期現貨價格波動風險轉化為基差波動風險。一般來說,由于期現貨價格走勢具有收斂性,因此,基差波動通常小于期現貨價格波動。套期保值不僅能夠完全實現,還會有盈余。通過期貨合作社的基差交易能夠降低涉棉企業和棉農雙方的價格談判成本,保障棉花銷售、企業采購的連續性。
2.提供價格信息指導經營,保障棉農穩產增收
我國棉花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聯動性已被國內學者證實,并且現貨市場的信息來源于期貨市場,所以作為現貨市場的主體,棉農更應充分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信息。通過期貨合作社,棉農可根據價格信息調整種植結構、面積和品種等生產經營決策,預測棉價走勢,提高議價能力,保證在銷售棉花的交易中與涉棉企業平等的地位。在棉花市場中,每年年初價格較高,新棉上市時供給量增加導致價格有所下降,棉農賣棉往往隨行就市,無法以有利的價格出售;另外,在目標價格政策下,棉價持續下跌,等到棉花收獲時售賣,比較不利。但通過參與期貨合作社,實施“期貨點價+基差”合作模式,能夠提前鎖定棉花的售價,穩定棉農收入,節約了棉農的銷售成本,棉農只需按約定數量和等級交貨,履行義務,年末便可享受利潤分配。
3.有助于企業穩定生產經營,以較低的成本預定貨源
“期貨點價+基差”合作模式中,采取買方叫價交易方式,企業能夠按照自身對市場的研究判斷和自由選擇特定日期的期貨價格作為計價基礎的權利,賦予涉棉企業更大靈活性,促成涉棉企業與期貨合作社的基差交易。除此之外,企業直接與期貨合作社交易,節約了涉棉企業與市場上大量農戶交易成本。由于棉農在此模式中獲益,因此履約率較訂單模式有所提高,從而給企業的經營更大的保障。另外,企業通過繳納10%的保證金,即可預定貨源,有利于企業安排生產經營,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4.促進期貨農業發展,利用期貨市場提高效率和收益
在期貨農業的時代背景下,此合作模式進一步提高了棉農利用期貨市場的程度,不僅使期貨市場的主體構成更加全面,還有利于棉農規范化標準化生產,提高棉花質量。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小,小生產與大市場特征明顯,借助此種創新模式,有效發揮期貨市場功能,解決企業與農戶地位不平等問題,對市場經濟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期貨點價+基差”經營模式的建議
“期貨點價+基差”經營模式的建立與實施,需要合作社制度構建合理、完善的期貨市場支撐、農戶對期貨市場認知與需求增強,需要從社會各方面做好廣泛的配合,提供較好的支撐。
(一)增強農戶對期貨市場和套期保值功能的認知
對期貨市場和套期保值的認知能夠保證創新模式的迅速開展。目前,棉農對期貨市場和其功能的認知遠未達到要求,農戶對期貨市場聞所未聞的現狀需要盡快改變。相關政府部門應積極組織期貨市場功能等講座,培育基礎期貨知識和相關概念;新聞媒體在提供棉花產業信息的同時,加大對期貨市場的宣傳力度,正確引導農戶的認知,激發其參與期貨市場的積極性;涉棉企業應重視相關金融專業人才的重用,展開自身期貨市場業務,同時帶動農戶參與套期保值業務,參與到專業的期貨合作社中。
(二)加大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與保護力度
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政府仍然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為了維護農業合作組織健康持續公平地發展,政府應當為其創建良好的政策與法律環境,促進農民合作組織創新發展。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中,完善合作社融資的相關法律支持,方便合作社開展“期貨農業”相關的創新模式探索;加大財政稅收優惠,針對期貨合作社的盈利減免其稅收負擔,留給其更多的利潤分配給入社農戶;出臺相關人才引進政策,給予最大程度的扶持優惠政策,以促進合作社快速發展。
(三)充實農村金融機構,保障三方資金運轉流暢
在整個創新模式中,資金的充足性是模式運行的前提條件之一。無論是棉農預繳的保證金、涉棉企業基差交易的保證金還是期貨合作社參與期貨市場參與套期保值的保證金,任何一個環節的中斷、資金滯納都將給模式運行帶來阻力。因此在法律規范的基礎上,大力引導民間金融健康發展,促進各金融組織開展對農業務,向棉農和涉棉企業提供較為實惠的信貸服務;鼓勵資本市場向農民合作社等提供資本投入,創建涉農扶持基金等,為其提供資金支持。
(四)努力發揮期貨市場的作用
銀行保險即為一種整合金融服務,這種整合不是停留在形式層面,而是銀行和保險公司將各項業務聯系在一起,通過各種資源的整合共享以及優勢互補來實現價值的最大化。目前銀行保險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種。
1.1分銷協議模式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基礎是雙方的協議,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需要和銀行的分支機構簽訂協議,約定由銀行代為銷售保險產品,而保險公司向銀行需要支付事先約定的手續費。
1.2戰略聯盟模式銀行與保險公司為了實現更大的利潤,雙方逐步開始結成戰略性合作關系,從而實現優勢互補和風險共擔。戰略聯盟的結成往往伴隨著雙方資本紐帶的建立,銀保雙方互相間的參控股以及合資企業的建立成為了雙方合作長效機制的保證。
1.3合資模式合資模式即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二為一,在整個合作過程中,雙方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共享利潤,從而形成連帶利益關系以尋求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這種合作模式使銀行業務與保險業務形成直接融合。
1.4金融控股模式金融控股模式是一種在金融綜合經營下的模式,即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建立金融集團,往往以銀行或保險為主要業務,然后建立金融控股的初步架構,在整個系統內,存在銀行、保險以及其他業務的交叉銷售,金融控股是銀行保險合作的一種特殊形式,更多的不是兩個相互獨立主體之間的合作,而是同一主體下的深度合作。
1.5銀行保險一體化模式隨著銀行與保險公司間的交叉持股、相互收購日益普遍,二者的產品設計、生產、銷售以及管理運作平臺合作逐步完善,二者的組織結構也會逐步走向融合,最后銀行與保險公司會以金融集團形式出現,多元化金融集團是指主要業務涉足銀行、保險、證券當中的兩個領域,并接受兩個以上監管部門的監管,需要滿足不同資本充足率要求的集團。
2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的合作模式概況
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的合作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01年開始,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的高層領導就銀行保險合作事宜互相溝通,雙方的合作想法達成一定的共識,簽署合作協議框架,并且進行基礎性的業務合作。這一階段是雙方介入對方領域的開端,也是銀行保險業務的開始。雙方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新華人壽只負責保單后期工作,農業銀行只負責柜臺銷售,互相之間較為獨立,沒有很強的利益關聯。第二階段是從2002年開始,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開始深入合作,正式簽署分銷協議,較之前雙方合作的覆蓋面更廣,雙方的營銷隊伍有參與合作模式當中,銀行保險渠道的產品也有所升級,銀行保險業務已經可以有序地開展。這一個階段是農業銀行與新華人壽合作的中期階段,二者在合作過程中已經總結出一些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合作的層面越來越寬,合作的層次也約來越深。第三階段就是從2005年開始,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簽署戰略協議,此階段屬于分銷協議模式下高層次的合作,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的合作已經不是單純體現在銀行保險業務的方面,雙方實現了多層次多角度合作,雙方除了在保險銷售方面合作,也在資金托管、銷售人員管理模式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合作。這其中就包括2005年新華人壽董事長承諾將新華人壽的所有資金交由農業銀行托管,同時農業銀行方面也表示要對新華人壽銷售團隊的建設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這一階段已經屬于分銷協議模式下相對成熟的階段,雙方形成戰略伙伴關系,在資金托管、團隊建設方面已經成為“1+1”的模式。
3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現行合作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現在全國的銀行保險市場中,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的合作模式已經相對先進,二者的合作模式已經屬于分銷協議模式下的最高層。雙方的合作已經到達了很高的深度,而且分銷協議模式在農業銀行與新華人壽的銀行保險起步階段發揮了突出作用,新華人壽的銀行保險業務穩步攀升,但是在此種模式下,由于農行和新華人壽沒有建立起深入的利益紐帶,仍然存在著以下問題。首先,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很難建立長期的可持續的合作關系,很容易出現合作短期化的問題。目前雙方的合作依舊采用的是“1+多”的模式,也就是新華人壽不只是和農業銀行合作,也可以和其他銀行合作,同樣農業銀行除了可以和新華人壽合作也可以和其他的保險公司合作。在這種模式下銀行更多的是處于優勢地位,而新華人壽的競爭壓力較大,承受著來自多家與農業銀行合作的保險公司的競爭壓力,導致保險公司之間陷入關于手續費的惡性競爭,此外這種模式對新華人壽推出多元化的銀行保險產品設置了障礙,新華人壽為了使自己的產品更加吸引客戶,更多采用儲蓄分紅型產品,不能設計并推出銀保結合的特色產品,因為這些產品短期內不容易被接受。新產品的推出更多的是關注眼前利益,并不能為雙方的長久持續發展提出一系列的產品設計方案。其次,由于現有模式下雙方的合作仍處于淺層次的合作,導致雙方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夠,特別是對于銷售人員。比如農業銀行方面,對于銷售人員關于銀行保險的業務技能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農業銀行銷售的保險產品大多數為躉交型產品,而對相對復雜的對保險公司業務結構調整有突出作用的期繳產品則銷售較少。最后,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的合作缺乏后臺信息技術支持,雙方之間不能通過聯網而實現資源共享,這種情況下雙方共享的資源就會缺少時效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一部分客戶的需求,從而削減了業務量。
4金融混業經營趨勢下我國銀行保險合作模式的重新選擇
國家現在采用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金融制度,金融、保險、證券之間的關系較為獨立,但是金融業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在這種外部政策環境下,分銷協議模式難以適應其發展,而且因其固有的缺陷也給銀行保險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成為制約銀保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突破這個瓶頸將要求重新選擇銀行保險合作模式。目前中國以銀行保險為切入點的合資公司和金融控股集團的整合正在加快發展步伐,首先已有先例的就是金融集團,平安集團、中信集團、中國光大集團已經逐漸建立起將銀行、保險、證券為一體的金融性集團。雖然金融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金融控股集團也將成為金融混業經營背景下我國銀行保險發展的突破口,但是暫時我國實行的依舊是分業經營,這種模式下銀行與保險之間監管嚴格,有著明確的分界線,短期內難以實現金融集團,而合資公司要求合作雙方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共享利潤,也就要求雙方地位平等,但是暫時從我國銀行保險所處階段與發展水平來看,合資公司不能作為我國可以普遍采用的銀保合作模式,因為我們國家是大銀行、小保險的模式,所以在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過程中,保險公司處于弱勢,在合作過程中雙方在多方面難以達成共識,造成成本提高,導致最終雙方難以達到預期收益率。
在眾多農民合作社中,農機合作社是最初典型的服務型合作社,其不僅是農機部門聯系農民的橋梁和紐帶,更是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推廣的重要載體。但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農機合作社最初表現出的服務功能,并不能完全滿足農民和土地規模經營的需求,效益難以提高。以黑龍江省方正縣安樂村格潤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例。合作社2011年組建,占地面積2.3萬平方米,其中場庫棚及維修間建設面積4800平方米,辦公室630平方米??偼顿Y1600萬元,其中場庫棚投資760萬元。合作社共配備大型農機具109臺,其中水稻插秧機12臺,大中馬力拖拉機19臺(套),激光平地儀2臺,收割機27臺,油槽車1臺,旋耕機10臺,育苗播種機1臺,等離子種子處理機1臺,筑埂機1臺,三輪運輸車2臺,打捆機1臺,摟草機1臺。設備總價值80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720萬元,合作社自籌80萬元。合作社最初是在農忙時將各類農機集合起來,統一聯系調配業務,只提供農機服務。然而這種方式沒有實現農業機械利用的最大化,造成了資源浪費,而且處于負資產運營狀態。為了改善這一現象,當地相關部門與合作社主要成員進行了服務模式的探索創新,提出了“土地入股型”和“土地轉包型”經營模式?!巴恋厝牍尚汀苯洜I模式以農作物種植為主,農民帶地折股入社,參與合作社收益分配。以這種方式入社土地1030畝,成員29戶?!巴恋剞D包型”主要是針對外出打工和勞力不足的家庭,將土地轉包給合作社,合作社提供從種到收全程管理和服務。合作社轉包了60多戶的耕地,總計3200畝,轉包期1年,均價800元/畝。轉型后的合作社經營面積達4000多畝,通過規?;?、大機械化生產,為合作社帶來良好收益,與傳統種植方法相比,畝均節約成本240多元。2013年,合作社土地經營收入634萬元,代耕作業1.3萬畝,代耕收入78萬元,總經營收入712萬元,扣除成本純收入116萬元。合作社將當年全部收益的60%多按照折股比例直接分配到戶,比成員分散經營增加收入20%以上,證明了由服務型合作社向經營型合作社轉變的必要性。
二、專業合作社向聯合合作社轉變
專業合作社一般以專業種植大戶、技術能手、技術干部為核心,規模較小,面對市場的快速發展和產業鏈的逐步延伸,無法實現規模效益、經濟效益的持續增長。所以,無論從發達國家合作社發展的實踐來看,還是從我國當前合作社發展的形勢來看,合作社之間的聯合是必然的結果,是進一步激發生產能力、增進成員利益的有效路徑。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金京稻米合作社為例。阿什河農民合作社1996年成立之初僅8戶參與,逐漸發展到106戶,但仍然生產規模小、產量低,無法滿足大客戶長期簽訂供應合同的需求,收益能力十分有限。2008年,在哈爾濱市農委的支持下,阿什河農民合作社組織5個鄉鎮內的8個村屯水稻專業種植合作社,聯合成立了金京稻米合作社,涉及農戶1280戶,固定資產達580萬元。2009年,金京稻米合作社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并且建造了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的大型大米加工基地,實現了八統一,即統一提供種植品種,統一銷售有機肥,統一購買鴨雛,統一生產技術,統一收割,統一倉儲,統一加工包裝,統一銷售,做到了從田間到餐桌全程質量跟蹤服務,確保產品的品質。2012年,金京稻米合作社投資1000多萬元,新建了17萬平方米的育苗基地與智能催芽中心以及210棟大棚,拓展蔬菜、瓜果種植等,增強了發展后勁,使農民年均增收千余元。
三、農民合作社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 “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制的理想模式及功能 “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制創新的理想模式及其功能分析 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組織新模式 “家庭農場+合作社”的合作經營機制探析 解析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關系問題 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政策 慈溪市家庭農場合作社發展的優勢與風險分析 農技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在農業機械發展中的作用 王寨鎮農機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家庭農場舞活農民合作社 關注新農人,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中國家庭農場及合作社發展大會盛大開幕 合作社模式興起 團員不要脫離家庭單獨參加互助或農業生產合作社 蒙城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問題調查研究 完善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促進家庭農場發展 了不起的合作社 農業合作社生產經營的流程及作用 超市農業與專業合作社 再造農業合作社 合作社領航都市農業發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31016。
⑦此處提出的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是一個理想的數字,實際上各地的人地關系緊張程度不同,農場經營規模也可以有較大的不同。陳錫文認為,家庭農場的規模適度非常重要。他認為中國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是幾十畝到上百畝的規模,東北地區土地條件好可以發展上千畝的家庭農場。參見陳錫文:《發展家庭農場不能硬趕農民走》,,20131020。
⑧與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相比,合作社的糧食增產能力則飽受質疑。據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糧食生產合作社559萬個,入社社員513萬,經營耕地7218畝,占全國可耕地總量的40%;這些合作社產量971億公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82%,平均畝產為545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92公斤。然而,賀雪峰認為應辨證看待糧食生產合作社的增產能力,并提出了兩點質疑:第一,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社所經營耕地在全國糧食作物種植總面積中的比重不是1/10,應是17%,全國1826億畝耕地中應有大約7%的耕地種油菜作物,6%的耕地種棉、麻、糖、茶及藥材,13%的耕地種蔬菜瓜類,另有45%的耕地種其他作物,實際上只有大約68%的耕地種的是糧食作物;第二,全國土地是分級的,其中一類土地的單產可以達到800公斤/畝,甚至更高(含雙季),三類地則只有300公斤/畝,甚至更低。種糧大戶與合作社經營的土地絕大多數都是一類地和二類地,幾乎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會用三類地種植糧食作物。受此兩大因素的影響,種糧大戶與糧食生產合作社的增產能力并不如想象的那樣突出。參見賀雪峰:《種1/10的地,產1/5的糧?》,,20131020。
⑨參見《去年農民家庭收入差距超十倍》,http://.cn/html/201208/22/content_366342.htm?div=1,20120822。
參考文獻:
[1]陳曉華.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2012,(11).
[2]任強.論合作社的組織基礎[J].浙江學刊,2012,(5).
[3]張士杰.專業合作社:糧食產業化經營的現實選擇[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4).
[4]趙曉峰,何慧麗.農村社會階層分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影響機制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2,(12).
[5]黃勝忠,徐旭初.成員異質性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結構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6]黃宗智.三大歷史性變遷的交匯與中國小規模農業的前景[J].中國社會科學,2007,(4).
[7]朱學新.家庭農場是蘇南農業集約化經營的現實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06,(12).
[8][美]羅伊?普羅斯特曼,李平,蒂姆?漢斯達德.中國農業的規模經營:政策適當嗎?[J].中國農村觀察,1996,(6).
[9]陳潔,劉銳,張建倫.安徽省種糧大戶調查報告[J].中國農村觀察,2009,(4).
[10]王德福,桂華.大規模農地流轉的經濟與社會后果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2).
[11]趙泉民,李怡.關系網絡與中國鄉村社會的合作經濟[J].農業經濟問題,2007,(8).
[12]趙曉峰.重讀稅費改革:國家、集體與農民關系的視角[J].人文雜志,2010,(3).
>> “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制創新的理想模式及其功能分析 “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制的理想模式及功能 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組織新模式 “家庭農場+合作社”的合作經營機制探析 解析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關系問題 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政策 慈溪市家庭農場合作社發展的優勢與風險分析 農技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在農業機械發展中的作用 家庭農場舞活農民合作社 關注新農人,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中國家庭農場及合作社發展大會盛大開幕 合作社模式興起 蒙城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問題調查研究 完善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促進家庭農場發展 了不起的合作社 團員不要脫離家庭單獨參加互助或農業生產合作社 王寨鎮農機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家庭農場融資分析 超市農業與專業合作社 再造農業合作社 合作社領航都市農業發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⑦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0》和《中國統計年鑒2011》。
⑧數據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0》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1》。
⑨本文此處提出的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是一個理想的數字,實際上各地的人地關系緊張程度不同,農場經營規模也可以有較大的不同。陳錫文認為,家庭農場的規模適度非常重要。他認為中國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是幾十畝到上百畝的規模,東北地區土地條件好可以發展上千畝的家庭農場。見陳錫文:《發展家庭農場不能硬趕農民走》,。
⑩與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相比,合作社的糧食增產能力則飽受質疑。據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共有糧食生產合作社5.59萬個,入社社員513萬,經營耕地7218萬畝,占全國可耕地總量的4.0%;這些糧食生產合作社產量971億公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8.2%,而糧食生產合作社的平均畝產為545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92公斤(參見《全國種糧大戶和生產合作社首次摸底:種了1/10地 產出1/5糧》,《人民日報》2013年3月24日)。然而,賀雪峰認為應辨證看待糧食生產合作社的增產能力,并提出了兩點質疑:一是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社所經營耕地在全國糧食作物種植總面積中的比重不是1/10,應是17%。全國18.26億畝耕地中應有大約7%的耕地種油菜作物,有6%的耕地種棉、麻、糖、茶及藥材,13%的耕地種蔬菜瓜類,另有4.5%的耕地種其他作物,實際上只有大約68%的耕地種的是糧食作物;二是全國土地是分級的,其中一類土地的單產可以達到800公斤/畝,甚至更高(含雙季);三類地則只有300公斤/畝,甚至更低。種糧大戶與合作社經營的土地絕大多數都是一類地和二類地,幾乎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會用三類地種植糧食作物。受此兩大因素的影響,種糧大戶與糧食生產合作社的增產能力并不如想象的那樣突出(賀雪峰:《種1/10的地,產1/5的糧?》, ,2013.5.6)。
11《中國農民經濟狀況報告》,http:///20120822/n351212151.shtml。
參考文獻:
[1]陳曉華.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2012,(11).
[2]任強.論合作社的組織基礎[J].浙江學刊,2012,(5).
[3]張士杰.專業合作社:糧食產業化經營的現實選擇[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4).
[4]趙曉峰,何慧麗.農村社會階層分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影響機制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2,(12).
[5]黃勝忠,徐旭初.成員異質性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結構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6]黃宗智.三大歷史性變遷的交匯與中國小規模農業的前景[J].中國社會科學,2007,(4).
[7]朱學新.家庭農場是蘇南農業集約化經營的現實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06,(12).
[8]羅伊?普羅斯特曼,蒂姆?漢斯達德.中國農業的規模經營:政策適當嗎?[J].中國農村觀察,1996,(6).
[9]陳潔,劉銳,張建倫.安徽省種糧大戶調查報告[J].中國農村觀察,2009,(4).
[10]王德福,桂華.大規模農地流轉的經濟與社會后果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2).
[11]趙泉民,李怡.關系網絡與中國鄉村社會的合作經濟[J].農業經濟問題,2007,(8).
[12]趙曉峰.重讀稅費改革:國家、集體與農民關系的視角[J].人文雜志,2010,(3).
[13]武廣漢.“中間商+農民”模式與農民的半無產化[J].開放時代,2012,(3).
[14][15]吳震.2010年中國合作經濟年度發展報告[J].中國合作經濟,2011,(6).
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創新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重點。在農業發展日趨市場化、國際化的今天,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并推進農民合作社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對于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進農村現代化和建設新農村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競價銷售模式。競價銷售模式一般采取登記數量、評定質量、擬定基價、投標評標、結算資金等方法進行招標管理,農戶提前一天到合作社登記次日采摘量,由合作社統計后張榜公布,組織客商競標。競標后由合作社組織專人收購、打包、裝車,客商與合作社進行統一結算,合作社在競標價的基礎上每斤加收一定的管理費,社員再與合作社進行結算。合作社競價銷售模式有效解決了社員“銷售難、增收難”問題,以福建建甌東坤源蔬果專業合作社為例,通過合作社競價銷售的蔬菜價格,平均每公斤比鄰近鄉村高出0.3元左右,每年為社員增加差價收入200多萬元。
二是資金互助模式。資金互助模式則有效解決了社員結算繁瑣、融資困難等問題,目前福建省很多合作社成立了股金部,開展了資金轉賬、資金代儲、資金互助等服務。規定凡是入市交易的客商在收購農產品時,必須開具合作社統一印制的“收購發票”,貨款由合作社與客商統一結算后直接轉入股金部,由股金部劃入社員個人賬戶,農戶憑股金證和收購發票,兩天內就可到股金部領到出售貨款。金融互助合作機制的創新實實在在方便了農戶,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其優點在于農戶銷售農產品不需要直接與客商結算貨款,手續簡便,提高了工作效率;農戶不需要進城存錢,既省路費、時間,又能保障現金安全;農戶憑股金證可到合作社農資超市購買化肥、農藥等,貨款由股金部劃賬結算,方便農戶;合作社可把社員閑散資金集中,供給資金困難種植戶、經營戶,起到很好的調劑互助作用。
三是股權設置模式。很多合作社屬于松散型的結合,利益聯結不緊密,尚未形成“一贏俱贏,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梢栽趯嵭挟a品經營的合作社內推行股權設置,即入社社員必須認購股金,一般股本結構要與社員產品交貨總量的比例相一致,由社員自由購買股份,但每個社員購買股份的數量不得超過合作組織總股份的20%。其中股金總額的三分之二以上要向生產者配置。社員大會決策時可突破一人一票的限制,而改為按股權數設置,這樣有利于合作社的長足發展。
四是臺灣產銷班模式??梢越梃b臺灣農產品產銷班模式,發展農產品產銷服務組織,如農產品產銷合作社,將傳統農業生產擴展到加工、處理、運輸,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一方面,生產前做好規劃,生產規劃迎合消費者的市場需要,做到產供銷一體化。農業是弱質產業,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故應重視危機管理和預警體系的建立,生產前有完善的規劃,對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市場風險或其他意外,預先采取防范措施。另一方面,拓寬信息來源渠道,了解市場動態需求。通過多種渠道調查市場動態信息,并將信息靈活運用,選擇有利的銷售渠道。不僅將產品轉型為商品,更要提升為禮品或者藝術品,賦予農產品新的價值,凸顯新的文化特色,科學闡釋養生功能,提升農業的文化層次和綜合價值。
五是全程輔導模式。當前許多合作社帶頭人缺乏駕馭市場的能力,有了項目不懂運作,對市場信息缺乏科學分析預測,服務帶動能力不強。可以依托農業科研單位、基層農業服務機構、農業大中專院校等部門,開展從創業到管理、運營的全程輔導。以對接科研單位為重點,開展創業輔導,建立政府扶持的農民合作社“全程創業輔導機制”。結合規范化和示范社建設的開展,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農民合作社進行資質認證,并出臺合作社的資質認證辦法,認證一批規模較大、管理規范、運行良好的合作社。在此基礎上,依托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建立健全全程輔導機制,進行長期的跟蹤服務、定向扶持和有效輔導。
關鍵詞:大白茶(Koilodepas hainanense);凈光合速率;間作模式;影響因子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9—4299—03
我國茶葉主要分布于亞熱帶地區,茶園建設以純茶園為主,多建于丘陵、山地地帶。由于自然環境的破壞,水土流失、氣候失常等,常易受到冷、熱、干旱及病蟲等災害的影響[1]。安徽是我國茶葉主產區之一,但安徽省現存茶園中,解放前遺留的衰老茶園和20世紀60~70年展的低產茶園竟達81%,致使安徽茶葉生產陷入窘境。改造低產茶園是安徽茶葉生產再上臺階的必由之路。
林農復合生態系統可以利用種群之間存在著良好的生態位關系[2],多維、高效、穩定地循環利用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資源,特別是在人口劇增、糧食短缺、資源危機、環境惡化的今天受到眾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普遍關注[3—6]。研究就是利用茶樹能防止水土流失,板栗為茶樹適當遮陰的互利關系進行栗茶間作的經營模式,對不同生長時期的大白茶(Koilodepas hainanense)凈光合速率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凈光合速率的影響因子,為選擇適合安徽省大別山地區的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試驗地概況 安徽省大別山區金寨縣油坊店鄉的栗茶間作園,海拔400~600 m,年平均氣溫11.6~13.5 ℃,極端最低氣溫—22.5 ℃,年均降雨量1 500 mm,年無霜期161~176 d,土壤為山地黃棕壤,質地輕壤至輕沙壤,pH 6.5左右。
1.1.2 茶樹的選擇 選擇坡向、坡度近乎一致的栗茶間作林中的健壯大白茶茶樹3株。在選中的樹梢上掛牌做標記,并在每棵樣株的隨機選擇功能葉4片[1]。
1.2 凈光合速率及相關數據的測定
1.2.1 測定時期 分別于茶樹的生長初期(5月)、生長盛期(6月)和生長末期(10月)進行測定。
1.2.2 測定方法 自然條件下選擇晴好相似的天氣,每天8∶00到18∶00用光合作用儀對已經選好的茶樹的4片功能葉進行光合性能跟蹤測量,每隔1 h測量一組數據,循環測量,每次測量重復5次,所需測量指標包括凈光合速率(Pn)、光合有效輻射(Par)、氣孔導度(Gs)、胞間CO2濃度(Ci)、空氣溫度(Ta)、大氣CO2濃度(Ca)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間作模式下茶樹凈光合速率的日變化
從圖1可以看出,5月間作模式下茶樹凈光合速率日變化為單峰曲線。最高峰出現在13∶00,為5.48 μmol/(m2·s)。6月間作模式下茶樹凈光合速率日變化為單峰曲線(圖2),最高峰出現在14∶00,為21.75 μmol/(m2·s)。8∶00~10∶00上升明顯,但在10∶00~13∶00上升變得緩慢;而14∶00~15∶00急劇下降,15∶00后雖然也在下降但幅度趨緩。10月間作模式下茶樹凈光合速率日變化為單峰曲線(圖3),最高峰出現在12∶00,為11.70 μmol/(m2·s)。
2.2 間作模式下光合有效輻射的日變化
間作模式下茶樹凈光合速率日變化都呈單峰曲線,具體見圖1至圖3,間作茶樹除了生長盛期,其他時期光合有效輻射的日變化與凈光合速率日變化幾乎一致,5月的10∶00~11∶00光合有效輻射的日變化與凈光合速率日變化相反,變化幅度不大,這可能與當時山區氣候多變,給測量帶來誤差的原因。而6月的11∶00~13∶00、15∶00~16∶00光合有效輻射的日變化與凈光合速率日變化相反,變化幅度較大,總體上6月光合有效輻射比5月小,說明間作茶樹通過板栗對茶樹的遮陰改變茶園環境,有利于茶樹光合能力的提高。10月光合有效輻射日變化與凈光合速率日變化一致,說明光合有效輻射對光合作用有影響。
5月茶園光合有效輻射變化是不太明顯的雙峰,6月的光合有效輻射變化是三峰曲線,10月光合有效輻射變化為明顯的單峰曲線,總體上,光和有效輻射從大至小為5月、10月、6月,具體見圖1至圖3。間作茶園在不同季節表現出的光合有效輻射呈現不同的變化趨勢,可能與季節太陽輻射變化有關,也有可能與板栗遮陰對間作茶園的光合有效輻射產生影響有關。間作茶園光合有效輻射普遍低于單作茶園[7],說明間作茶園因為良好的遮陰有效地防止了強光導致光合能力的下降。
2.3 其他環境因子對凈光合速率的影響
從圖4可以看出,胞間CO2濃度的日變化比較穩定,變化趨勢為早晚高午間低。總體上,胞間CO2濃度從大到小為5月、10月、6月,與凈光合速率季節變化幾乎相反,說明胞間CO2濃度對凈光合速率是有影響的。
同時又對氣溫(圖5)、氣孔導度(圖6)、大氣CO2濃度(圖7)的日變化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茶園氣溫5、6月差別不大,都高于10月。6月凈光合速率大于10月,10月凈光合速率又大于5月。5月氣溫最大值出現在15∶00,而凈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現在13∶00。從對光合有效輻射的分析可以看出,遮陰使茶園氣溫最大值出現較晚,避開中午強光高溫,通過氣孔的調節,胞間CO2濃度先升后降然后一直上升。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是氣孔和非氣孔因素共同限制的結果。
6月氣溫最大值出現在14∶00,凈光合速率最大值也出現在14∶00。氣溫與凈光合速率同步達到最大值,14∶00后氣孔導度逐漸增大、胞間CO2濃度升高,而大氣CO2濃度先降后升,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是氣孔和非氣孔共同限制的結果。但高溫并未引起光合作用下降,是因為間作茶園良好的氣候環境有利于氣孔調節進行光合作用。10月氣溫最大值出現在13∶00,而凈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現在12∶00。
10月氣溫在20~30 ℃,低于5月,氣溫適宜所以凈光合速率高于5月。12∶00后胞間CO2濃度持續增加,但氣孔導度逐漸減小,大氣CO2濃度時高時低,所以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是氣孔和非氣孔因素共同限制的結果。另外,10月山區已經有明顯降溫,說明茶樹可能通過調節自身氣孔和胞間CO2濃度減少光合能力的降低。
3 小結
間作模式下的茶樹生長末期的光合能力強于生長初期,而單作茶樹生長初期的光合能力強于生長末期,通過對茶園的生態指標平均值比較分析發現,氣溫、光合有效輻射與茶樹光合能力大小排序不完全一致,試驗表明間作茶園氣溫和光合有效輻射變化緩和,茶園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有利于提高茶樹的光合能力。就整株樹和群體的季節變化還應考慮內膛葉片光合作用強弱、葉片的數量以及葉片的分布情況等,所以用什么指標如何分析光合作用的季節變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由于地理條件[8]不同和使用儀器[9]的不同,茶樹凈光合速率的觀測數值差別很大。茶樹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是外界生態環境與茶樹內在生理機能相互影響的結果。這些內外因素是緊密聯系的,有時促進,有時抑制,千變萬化,十分復雜,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目前尚只能用對比法進行研究和分析。
參考文獻:
[1] 饒 軍,袁風輝,李 江.復合生態茶園建設及其效益評價[J]. 江西林業科技,2000(1):35—38.
[2] 劉桂華,李宏開.桕茶間作立體經營模式的生態學基礎[J]. 安徽農業科學,1996,24(2):145—148.
[3] BUCK L E. Agroforestry policy issu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US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insights and challenges from recent experience[J]. Agroforestry Systems,1995, 30(1—2):57—73.
[4] HERZOG F. Streuobst: a traditional agroforestry system as a model for agroforestry development in temperature Europe[J]. Agroforestry Systems,1998,42(1):61—68.
[5] SCHULTZ R C, COLLETTI J P, FALTONSON R R. Agroforestry opportuniti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 Agroforestry Systems, 1995,31(2):117—132.
[6] 張勁松,孟 平,尹昌君.果農復合系統中果樹根系空間分布特征[J].林業科學,2002,38(4):30—33.
[7] 李庚飛,孫 磊.單作模式下大白茶光合午休現象的影響因子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0):5843—5844,5897.
關鍵詞:丹麥 合作經濟 農產品營銷渠道 啟示
丹麥的農業體系是包括初級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和行銷乃至出口業務在內的大農業觀念。在這種觀念下,丹麥農產品營銷體系突破個別企業的單個環節的限制,形成了按農產品價值增值和價值實現為主線的、覆蓋面廣泛的垂直營銷系統,在丹麥的農產品營銷渠道中,合作社起到牽頭作用,貫穿于渠道的上游和下游。
丹麥合作社經濟發展現狀
丹麥素有“專業合作社的搖籃”之稱,98%的農民都是專業合作社成員。傳統的農民合作社最早可追溯到約150年前,之后部分合作社通過逐步合并和整合的過程,進入丹麥全國最大規模的企業之列,并躋身于全球最大的安全優質食品的出口商之列。2011年,合作社的銷售總額占整個國家GDP的近10%,以合作社為主要載體的農產品和食品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的20%。合作社主要農產品的市場份額是:豬牛肉98%、乳制品92%、谷物57%、油菜籽53%,合作社成為貫徹國家農業安全、食品安全政策的核心實施者。
丹麥農業的范疇明確地涉足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概念范圍。丹麥農業產業鏈的延長,在農業產業內部創造了大量的脫離土地的就業機會,并反過來又促使土地經營的集中和農業生產規模逐步擴大。丹麥合作社是丹麥農民在從事同類產業的基礎上,自愿結合組成的經濟組織,通過合作形成了競爭優勢,合作社會員從中獲益。20世紀90年代以來,合作社數量急劇下降,超過農場減少幅度。全國農業合作社從1992年的112家減少到2009年的22家。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農資供應合作社,在成員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從83家驟降到8家。合作社成為大型經濟組織,業務規??焖偬嵘H绲淒LG集團擁有2.8萬丹麥農民,飼料銷售收入居全球飼料公司第16位,2011年銷售收入達到55億歐元。
合作經濟下丹麥農產品營銷渠道模式分析
(一)丹麥合作社與農產品產業鏈縱向協調
丹麥農業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以養殖、種植和加工為重點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鏈,有其獨特的產業優勢和特色。丹麥模式的農業產業化實質是農場主與市場的連接,其特點是合作社與農業經濟上、中、下游的完整的“縱向集成”。在丹麥的整個農產品產業鏈中,合作社既可以充當中介,為農場主提前、產中、產后服務;也可以接受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的委托,為其提供農產品收購,減少農場主與加工企業之間的交易費用;合作社還可以向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高附加值環節延伸,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的比較收益。丹麥合作社與產業鏈的縱向關系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在丹麥的農業產業化體系中,合作社嵌入到整個農產品產業鏈中,對農產品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發展合作社縱向一體化,通過對供應鏈的前向、后向整合,延長產業鏈、縮短流通環節,提高農民的市場地位和談判力量,節約交易費用和改善市場失靈。
合作社為丹麥農民提供諸如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加工銷售,乃至農業信貸和保險等一系列產前、前中和產后的服務,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組合,實現了大規模的專業化分工生產, 把分散的家庭農場經營融入一條龍的生產經營體系, 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整體效應和規模效應。合作社在農產品產業鏈中的縱向協調作用如下:
合作社基于產業鏈上游的產前服務。丹麥農業合作社的產前服務包括農業機械的合作社、肥料合作社以及咨詢服務部門。丹麥農業合作社的最大特點是擁有龐大的咨詢和培訓體系,它們構成農業合作社充滿活力的“兩翼”。
合作社基于產業鏈下游的產后服務。丹麥農業合作社的產后服務包括農產品收購和農產品加工。丹麥合作社產后服務的重點也是畜牧業。大多數合作社的業務都是圍繞著畜牧業產品的收購、加工及銷售等環節展開的。
合作社自身的縱向一體化。丹麥合作社不僅從事傳統的農資供應、農產品營銷服務,而且興辦實體成立公司,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以求獲得食品鏈各個環節的價值增值。
(二)基于產業鏈縱向協作的丹麥農產品營銷渠道模式
1.丹麥農產品營銷渠道中的重要環節——合作社企業。合作社是丹麥農工商協作體的主要組織形式,幾乎所有的丹麥農民都在自愿的基礎上參加了一個或幾個股份制合作社。通過參加不同的合作社,丹麥農民不僅涉足與農業相關的加工工業和流通領域,分享應得利潤,而且還成為一些食品行業大型企業的擁有者。如丹麥最大的屠宰合作社——“丹麥皇冠”合作社。屠宰合作社規定,社員必須把自己的全部產品賣到合作社,合作社有義務收購社員生產的產品,進行加工、銷售,但堅持市場定價,不為社員承擔價格風險。丹麥皇冠合作社的屠宰場,有一套KC體系,主要用來檢測豬肉以及豬肉脂肪含量,根據檢測結果來確定豬肉等級,確保達到客戶所期望的標準。作為一個集屠宰、加工于一體的國際化公司,皇冠合作社還根據市場和客戶的需要對豬肉進行分割加工,以滿足不同國別的需求。
2.丹麥農產品出口貿易的門戶——農理會。農產品和食品出口是丹麥國民經濟的重要收入來源,農產品出口額占到丹麥出口總額的20%以上,主要出口產品有奶制品和豬肉等。丹麥還是貂皮出口大國,每年出口約1400萬張貂皮,出口創匯約5億歐元(約合6.5億美元)。丹麥的農產品流通主要通過合作社進行,各類合作社組成不同的專業會,如農民協會、小麥協會等。
“丹麥農業理事會”是丹麥農業主要行業協會的傘型組織,丹麥三大農民協會:農場主聯合會、家庭農場主聯合會、合作企業聯合會是農理會的主要支柱。它在丹麥和世界農業組織之間就貿易政策起著協調作用,并在出口促銷、信息交流、職業培訓、資產管理、資金調配等方面向農民提供各種服務。農理會下設9個專業出口公司,控制全國農產品的出口。
3.批發市場和零售終端。農場主生產的初級農產品通過合作社進入到批發市場和終端,合作社負責談判成交條件和價格。20世紀90年代,丹麥的食品超市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在生鮮農產品流通中占主導地位,前5大食品超市占有生鮮農產品零售的多數市場份額已達到64%。在食品超市的強大競爭沖擊下,傳統的專業食品店在丹麥全面萎縮,門店數量大幅減少,市場份額也有很大程度下降。
從1970年到2000年,丹麥的食品超市和專業食品店的門店數量都呈下降趨勢,但食品超市門店數量減少是因為集中度提高的緣故,而專業食品店數量減少則應歸因于該業態與食品超市在競爭中的失利。而且,普通超市已經向折扣店或大賣場等更高級的業態發展。由此可以看出,生鮮農產品流通超市化是農產品流通的發展趨勢,農產品流通終端通過超市進入消費環節,有利于促進農產品的包裝化、標準化,建立食品追溯制度,切實保障消費者食品消費安全。
丹麥農產品營銷渠道模式的經驗與啟示
(一)營銷體系社會化
丹麥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在觀念上破除了把農業限定在第一產業,即種植業和養殖業范疇內的狹隘概念,樹立了包括初級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和行銷乃至出口業務在內的大農業觀念。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牽頭,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專業化組織與相應的農民在地區發展空間上緊密結合起來,垂直發展,使農產品收購、加工、儲運、銷售系統通過合作經濟組織控制在農民手中,形成農工商一體化產業鏈條。丹麥農業產業鏈的延長,不僅在農業產業內部創造了大量脫離土地的就業機會,并促進了土地經營集中和農業生產規模的逐步擴大。
而且大農業的觀念也使丹麥農業產業內部得以有效協同,它既兼顧了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初級農產品生產方式,又能保障加工流通領域的社會化專業化和大規模經營。這種由傳統糧食食物觀念向現代食物觀念的轉變,也使丹麥農產品營銷體系突破了個別企業的單個環節的限制,形成了按農產品價值增值和價值實現為主線的、覆蓋面廣泛的垂直營銷系統,實現了農產品營銷體系的社會化和高效率運作。
(二)合作社的國際化
由于合作社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外環境,經營活動的國際化在農業合作社部分被認為是贏得市場進入機會和持續的經濟成功最有發展前景的戰略之一。丹麥地理規模較小,尤其是在競爭性法案規定較嚴格的情況下,合作社已在當前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巨大份額,同時國內市場對食品的消費增長空間有限,這些環境變化使農業合作社在減少農產品成本和開拓產品銷售市場方面面臨更大的壓力,開拓國際市場成為農業合作社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而丹麥的合作社修改章程也是為了便于其他國家的成員進入。2001年底,丹麥皇冠合作社與瑞典拉奧合作社之間實現了跨國合并。2003年,丹麥的MD Foods與瑞典最大的奶產品合作社Arla合并建立Aria Foods。這可以解釋合并整合達到的合作與聯盟、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改進市場地位和立足整體戰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農民合作社而言,規模經濟帶來的利益往往意味著更高的生產價格。另外,支持合作社對外發展的另一原因還涉及到合作社企業對市場影響力的增長。通過重組并購其他企業,行業之間競爭可能會減少,這也潛在地為這些合作社提供了提高市場銷售價格和利益的機會。
跨國合作已被視為克服由于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缺失而產生的種種困難、發展規模經濟的一種有效手段,而這一趨勢也仍將持續下去。在歐盟內部持續的市場融合趨勢也有助于合作社走向國際化這一過程。對丹麥合作社跨國聯盟的推動與發展,既會在將來對合作社成員帶來利益,也會使丹麥農業產業更具競爭能力。
(三)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管
農業在丹麥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丹麥的一些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知名度很高,有很強的競爭力。根據《經濟學人》雜志的2012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丹麥、美國、挪威和法國的食品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丹麥上榜的關鍵原因在于其擁有嚴格的食品安全保障體制和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嚴格限制農藥和化肥的使用。
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丹麥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由三部分組成:負責政策制定和全面管理的家庭與消費者事務部、負責具體監管工作的獸醫與食品管理局及其下屬的10個地區分局以及負責技術支持的丹麥食品獸醫研究所。丹麥農理會所屬的各個行業協會是行業性技術規范和標準宣貫、 推行的主體。按照歐盟和丹麥法律,企業必須實施自我檢查計劃,確保遵守有關動物福利、動物安全和家畜健康等規定。
參考文獻:
1.LEI.Facts and Figures of the Dutch Agrisector 2008[R].The Hague:Ministry of Agriculture,Nature and Food Quality,2008
2.侯淑霞,鐘敏,潘斌.縱向組織關系與營銷渠道:基于乳品產業的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3.常青,張建華.丹麥與中國農業合作社之比較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