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對策8篇

時間:2023-09-24 10:36:1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地質災害防治對策,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地質災害防治對策

篇1

1.1地形地貌漢臺區境秦嶺南麓316國道沿線為中低山地貌,褒河由北向南通過,主河及其支溝老丈溝、沙河溝、蔣家溝、潘家河、瀝水溝呈“V”字型溝谷,切割深度大,一般在200~400m,山坡陡峻,坡度角一般在35°~50°之間,山背狹長,陡坡處基巖,緩坡處殘坡積土覆蓋。區內植被較發育,但在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如316國道沿線或礦山開采區植被欠發育。

1.2地層巖性國道沿線出露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層,第四系地層廣布于地表。震旦系地層分布于老莊基—土罐子溝一帶,呈NEE向展布,巖性為絹云綠泥石片巖、千枚巖夾灰巖;其余大部分區域為寒武系地層,與震旦系呈沉積不整合接觸關系,受復式褶皺構造與震旦系呈南北向間隔出現,巖性主要為黑云母石英片巖、二母云石英片巖夾大理巖。分布于河道或溝道第四系物質為沖洪積物,斜坡體上為坡殘積碎石土;漢臺境萬年橋附近316國道沿線兩側有萬年橋花崗巖枝出露,屬印支期中粒花崗巖,巖石塊狀構造,侵入于寒武系地層中。

1.3地質構造國道沿線位于揚子板塊與秦嶺板塊結合帶之秦嶺板塊之上,屬康縣—略陽—勉縣華力西褶皺帶。褶皺、斷裂及次級節理裂隙構造發育。褶皺構造總體為軸向北東東的復式緊閉褶皺,可進一步分為沙河溝口次級向斜和老莊基次級背斜,地層傾角大,50°~80°,褶皺緊閉,軸面劈理發育。斷層主要為次級順層走向斷層,規模較大的老丈溝斷層展布于寒武系地層內部。

1.4巖土體類型地層巖性決定了區內巖土體類型。巖體主要為堅硬塊狀花崗巖類;較堅硬中厚層狀碳酸鹽類;較堅硬—較軟黑云母石英片巖類、較軟中淺變質巖類等;土體為坡殘積碎石土和沖洪積粘性土等。

1.5人類工程活動國道沿線與地質災害有關的人類工程活動主要有道路建設、礦產開發、削坡建房。(1)秦嶺南麓漢臺境316國道沿褒河左岸前行,工程建設對原始坡體進行了大面積的開挖、削坡,致使基巖邊坡穩定性較差。另外,區內近年來通村公路基本建成,開挖的邊坡大都沒有防護,不穩定邊坡在降水、自重作用下常常發生滑塌等。(2)漢臺區礦產豐富,目前沿線正在開采礦種有石英礦、磷礦,涉及6個礦權。礦產資源礦的開發利用破壞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同時形成大量的棄渣,部分棄渣沿溝道散布,前緣未做有效的攔擋,成為泥石流隱患,一方面威脅礦山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威脅下游耕地、國道的安全。(3)受地形條件的限制,北部中低山區削坡建房現象普遍存在,村民一般在屋后坡體前緣用石頭碼坎砌筑,不穩定邊坡大都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區內降水充沛,坡體臨時空失穩后,形成滑坡,威脅村民的安全。

2地質災害類型

2.1地質災害概況根據地質災害詳細調查,316國道沿線地質災害類型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圖1、表1),其中崩塌數量最多,為23處;其次為滑坡13處;泥石流隱患4處。威脅最嚴重的災害類型為崩塌。

2.2地質災害類型

2.2.1崩塌316國道工程建設過程中,對原始坡體進行了開挖,大部分地段未進行工程治理,形成不穩定邊坡,近乎直立或負坡,開挖地段植被覆蓋率低,在各類誘發因素的作用下,極易發生崩塌。(1)分布特征崩塌是指受重力作用的巖土體從高陡邊坡突然加速崩落或滾落(跳躍)的現象[3]。崩塌的往往突發性強、危害大,特別是在公路沿線頻發。漢臺境316國道沿線崩塌主要發育在褒河左岸斜坡體中上部,多因構造抬升、河流下切和人類工程活動相互作用形成陡崖,加之巖體節理裂隙發育,在暴雨等作用下易形成崩塌,對道路的安全暢通造成極大隱患。另外公路邊坡開挖形成的高陡斜坡,由于巖體差異風化,下部軟弱巖層抗風化能力弱,形成凹巖型,使上部堅硬巖石突然失去支撐,在重力作用下,也易形成崩塌。316國道沿線共發育23處崩塌,均為巖質崩塌。其中,中型崩塌居多,共16處,占崩塌總數的69.6%,其余7處均為小型崩塌,占崩塌總數的30.4%。按穩定狀態分,目前穩定性差的12處,其余11處為穩定性較差。(2)發育特征①斜坡類型通過調查分析,316國道沿線崩塌發育的坡面形態可分為三類:直立型、凹型和凸型,其中直立型和凸型屬于正向類,而凹型屬于負向類[4]。發育的23處崩塌中,直立型15處,占崩塌總數的65.2%;凹型5處,占21.7%;凸型3處,占崩塌總數的13.1%。②斜坡坡度斜坡的坡度是影響崩塌發育的一個重要的因子。23處崩塌坡度均大于60°(表2),隨道地形坡度的增大,崩塌的數量也隨之增多,當坡度達到80°~90°時,崩塌的數量達到10處,這主要是因為坡度變陡,臨空面變大,巖土體內的應力就越集中于坡腳或軟弱結構面部位,使邊坡的穩定性大大降低,容易產生邊坡變形破壞,崩塌發生的數量也就越多。③斜坡厚度崩塌厚度分布范圍為1~5m,主要集中在3m和5m(見圖2)。23處崩塌中有10處厚度約3m,8處厚度為5m,而厚度為1m和2m的崩塌個數分別為3處和2處。由此說明:漢臺境秦嶺南麓316國道沿線基巖理裂隙切割塊體深度或厚度介于3~5m間。④斜坡坡高斜坡坡高也是影響崩塌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坡高不能改變斜坡應力分布狀態,但隨著坡高的增大,坡體內應力大小將發生變化。對316國道沿線發育的崩塌的坡高進行統計(見圖3),由圖3可以看出:坡高在10~20m區間的僅發育1處崩塌,占崩塌總數4.34%;而20~30m和30~40m這兩個區間均發育崩塌9處,分別占崩塌總數39.13%,共占78.26%;40~50m區間內發育3處崩塌,占總數13.06%;坡高大于50m有崩塌1處,占崩塌總數4.34%。由此可知:崩塌主要發育在坡高為20~40m區間內,隨著坡高的增大,崩塌的數量有所減少。⑤斜坡寬度崩塌寬度分布于50~400m間。寬度在100~150m的崩塌最多,有10處,占崩塌總數43.50%(見圖4);其次是50~100m的有6處,占崩塌總數26.08%;200~250m的有4處,占崩塌總數17.40%;250~300m、300~350m和350~400m這三個區間內都僅發育崩塌災害1處,分別占崩塌總數4.34%。由此可知:該段發育的崩塌寬度主要在50~150m之間。崩塌的寬度受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說明工程建設過程中邊坡開挖的長度集中分布于50~150m間。⑥斜坡坡向斜坡坡向也是影響崩塌發育的一個因素。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統計(表3)可以看出:發育于0°~90°坡向的崩塌數量1處,占崩塌總數的4.35%;發育于90°~180°坡向的崩塌數量6處,占崩塌總數的26.08%;發育于180°~270°坡向的崩塌最多,為12處,占崩塌總數的52.17%,而發育在270°~360°坡向的崩塌數量為4處,占17.40%。這里把90°~270°坡向的坡稱為陽坡,把270°~90°坡向的坡稱為陰坡,可以看出陽坡發育的18處崩塌數量遠大于陰坡發育的5處崩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朝向的不同,山坡的氣候和溫差可能存在差異變化等。陽坡比陰坡受日照時間長,氣溫與巖土體溫度在白天的溫度比較高,所以在同等條件下,陽坡的晝夜溫差比陰坡大,同時陽坡一般都是人類居住地,工程活動比較強烈,這也是造成陽坡崩塌災害發育的原因。

2.2.2滑坡漢臺境秦嶺南麓316國道位于中低山區,第四系坡殘積層廣布,厚度一般3~5m,下伏寒武系和震旦系片巖灰巖,由于地形陡峻,汛期土巖接觸面含水量較大,在自重作用下發生滑動,個別地段由于國道或通村公路建設開挖,坡腳臨空失穩,上覆土體發生滑動。滑坡一般順坡向長20~50m,垂直于坡向寬度60~100m,厚度與坡積層等厚,一般3~5m,滑坡后壁周界不清,拉張裂縫大都斷續出露,長度、深度、寬度不等,滑體上常見粒徑不等的塊石散布,前緣剪出口附近可見地下水呈點滴狀滲出。316國道沿線共發育13處滑坡,均為殘坡積層滑坡。小型滑坡9處,中型滑坡4處;按穩定狀態分,穩定性差5處,其余8處穩定性較差。

2.2.3泥石流316國道沿線溝谷為褒河水系,其支溝為“V”字型溝谷,溝谷縱坡降大,兩岸谷坡坡度較陡,開采石英礦在溝腦形成大量廢渣,具備泥石流的形成物源和地形條件,在降水作用下發生泥石流災害,沖洪積物所到之處如有重要設施必致災,即對老316國道已造成影響。有些泥石流溝短,形成區、流通區、堆積區界線不清,沖洪積物沿整個溝道散布,最終堆積于褒河支溝潘家河內;而有些泥石流溝較長,形成區、流通區、堆積區界線可辨,如大東溝和小東溝泥石流隱患,形成區位于溝腦的礦區集中開采區,如圖4所示,廢渣規模較大,流通區位于溝的中游,狹窄且長,下游主溝與支溝交匯處為堆積區,對316國道和耕地形成威脅。綜上,316國道沿線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崩塌以中型基巖為主,穩定性較差;滑坡以小型殘坡積層滑坡為主,穩定性較差;泥石流以小型中~低溝谷型泥石流為主。

3地質災害成因

漢臺區地質災害多分布在公路、居民區、礦山企業附近,而人口稀少的高山或深山處,地質災害的發生率相對較低。這種分布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為地質災害的發生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密不可分,人類活動往往使已經應力平衡的坡體發生應力集中和應力重分布現象,必然導致穩定的坡體向不穩定狀態發展,從而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316國道沿線災害多發的原因,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3.1陡峻的地形地貌是地質災害發生的前提316國道地貌單元為中低山區,“V”字形溝谷發育,切割深度大,一般在200~400m,山坡陡峻,坡度角一般在35°~50°之間,山背狹長,陡坡處基巖,緩坡處殘坡積土覆蓋,植被較發育,一般在人類活動強的地區,地形坡度較大,植被欠發育,在降雨充沛時上覆松散層易沿下伏基巖面發生滑動;在坡腳遭開挖的中上部地段,因存在臨空面易發生崩塌災害;而在深切的溝谷中且上游有采礦活動的可能形成泥石流。316國道沿線地質災害均與這些地形地貌條件有關,因此陡峻的地形地貌是地質災害發生的前提。

3.2地層巖性及其巖土體是地質災害發生的物質基礎通過現場調查并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316國道地質災害多發生在構造活動強烈、巖性軟弱、巖體破碎的順向結構邊坡的千枚巖、片巖地層中。尤其在316國道沿線地質災害高發段,由于修路、人工開挖切坡形成具有一定高度差的臨空面,導致邊坡體內的應力差異及應力重分布,造成局部應力超過巖體自穩條件,發生邊坡失穩破壞。而這個區域出露的主要是寒武系和震旦系軟弱變質巖,變質巖體結構由于在巖漿巖和沉積巖,甚至是原有變質巖的基礎上經歷了高溫、高壓下的變質-變形過程[5],形成了定向的劈理結構,并且在形成后還不斷受構造活動改造,以至于巖體相對比較破碎,體內存在大量的節理裂隙,巖體內結構面極為發育,使其強度降低,表層巖體在雨水、溫度等影響下易發生風化,邊坡內、外巖體的風化程度和巖體力學性質也存在較大差異,當風化層不能滿足自身穩定時也會出現失穩,發生崩滑現象;而316國道沿線災害發生不僅具有發生數量多、范圍廣的特點,而且具有連帶性,如316國道周邊崩塌群,主要是由于一定范圍內的邊坡結構、地質條件、應力分布基本相同,加之已滑(崩)邊坡對相鄰邊坡不但起不到支撐作用,反而會產生向下拖拽等不良影響,所以地質災害易成群、成片發育。根據區內地質災害點的巖性分析,316國道沿線崩塌堆積體除有2處災點發生在萬年橋附近的花崗巖出露區外,其他多為堅硬—較軟黑云母石英片巖類。由此可見,地層巖性及其巖土體是地質災害發生的物質基礎。

3.3降水、地震和人類工程活動是地質災害發生的誘發因素降水是316國道沿線各類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大氣降水尤其連陰雨季,遇殘坡積層下滲在土巖接觸面形成浸潤面,進而產生滑坡;當遇暴雨時段時,雨水在地表形成匯水,對表層浸潤沖刷,在動水壓力的作用下產生崩滑,而深切溝谷中上游廢渣在遇暴雨后易形成集水盆地向下游傾瀉形成泥石流。因此每年汛期,316國道沿線地質災害頻發。地震本身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災害,而且還可以誘發滑坡、崩塌等次生災害[6]。而地震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主要是[7]:①直接破壞公路設施;②地震的發生使得坡體裂隙增多,對災害的發生起到加速的作用。本次調查表明2008年汶川8.0級大地震對本區的影響較嚴重,導致本區域山體松動、巖體破碎[8],造成多處滑坡活動加劇,出現新的裂縫等現象,部分房屋開裂,地質災害易發。人類工程活動都不同程度地改變了(或正在改變)區域地質環境,已經成為地殼表面(含淺部)不可忽視的巨大營力,而各種地質災害是人為營力反饋效應的直接體現[9]。316國道沿線溝谷與兩側斜坡人類工程活動頻繁。如褒河左岸及其主要支溝老丈溝左岸、沙河溝右岸、蔣家溝左右岸、潘家河左岸、瀝水溝左岸等切坡建房、斬坡修路等人類活動強烈,削坡挖腳,一方面改變坡形和坡角,使斜坡應力重分布并出現應力集中;另一方面,坡腳開挖,使坡體前緣臨空,同時邊坡開挖時,采用不合理爆破方式,使得巖體結構破碎,地質環境惡化,從而導致斜坡的變形與破壞,易產生崩滑災害,另外公路上車輛運輸對坡體也起到一定的振動作用,也加劇了災害的發生;另外采礦活動為泥石流的了發生提供了豐富的物源。316國道沿線發育的地質災害皆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

4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和防治對策

4.1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研究316國道沿線地質災害類型、發育特征、成因型等,對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以便提前防范,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地質災害防治之根本[10]。316國道沿線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為:夏秋季節因降雨集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發生的概率增大,而冬春季節因降雨量較少,災害發生的概率較小;非雨季過往車輛較多,震動對沿線的危巖體有一定的影響,崩塌發生的概率較大;陽坡比陰坡發生地質災害的概率較大。公路沿線應禁止開挖、采礦等有人類工程活動,從誘發因素上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

4.2防治對策地質災害的防治應本著“以防為主、避讓與防治相結合”的原則,掌握時機,及早治理,強調災前以防為主,而不是等災害發生以后再治[11],目標是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實現因災傷亡人數減少[12],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保證現行公路的安全運行等。316國道沿線地質災害的防治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阻止地質災害作用與受災對象相遇,即避繞措施[13];致災地質作用的防治,即防止災害發生、減少其災害損失,進行工程治理。

4.2.1監測預警地質災害防治相關部門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1)對已經發現的地質災害點和不穩定邊坡,建立地質災害避險工作明白卡,落實監測人、責任人、監測方法及監測時間、防搶撤預案等,發現災險情即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2)對崩塌、滑坡災害重點監測后緣裂縫和前緣是否有小崩小落現象,如K2191km+800m處(河東店鎮麻坪寺村)麻坪寺崩塌目前后緣山體上仍有一條4m多長、30cm寬、2m深的裂縫,汛期雨水入滲貫通裂縫后,很有可能再次發生災險情。對類似的地質災害要落實“汛前排查、汛中檢查、汛后核查”制度;對沿線泥石流隱患的采礦活動應限制開采,已經形成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按相關的制度加強恢復治理[14],防患于未然,進一步開展氣象預警等[15]。(3)立警示牌對地質災害危險情大的區域,不能及時采取防治措施的,分段立警示牌,提醒過往行人及車輛注意安全。

4.2.2搬遷避讓[16]盡可能避免致災體與受災對象相遇,主要方法是搬遷與避讓。(1)對國道坡腳附近的村民,如平安村三組王二灣滑坡等坡腳的村民,應結合陜南移民搬遷政策[17]盡快實施搬遷避讓。(2)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情況,尤其是在汛期,前期降水量充沛時,沿線坡腳如有規模不等的松散堆積體,應采取兩端禁止通行或繞行。

4.2.3工程治理沿線地質災害和工程地質問題類型多,成因復雜。針對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工程防治措施。(1)崩塌的防治措施對于表層巖體破碎且容易發生墜落的高陡邊坡地段,應對其表層破碎物質進行清理,邊坡削方減載后利于坡體的穩定;對節理裂隙發育且危巖體相對較大,或者存在負地形的高陡邊坡地段,應對坡面進行防護,坡面防護是保護坡體不受水軟化的重要措施[18],如安裝柔性防護網等。同時,應在危巖區域外側修建截排水溝,將地表水和地下水排出崩塌危巖區以外。(2)滑坡的防治措施在滑坡的后緣設置截水溝,在前緣和兩側設置排水溝,減小或者消除地表水誘發滑坡的可能;316國道沿線滑坡為殘坡積層滑坡,對于中小型滑坡實行削方減載,使坡體趨于穩定;對于滑動面積較大、危害較多的大型滑坡,先清理坡體的殘坡積層,然后設置抗滑樁、修筑擋墻、格構加植被防護等。(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316國道沿線4處泥石流均為采礦棄渣引發。建議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部門規范沿線的采礦活動,限制地表開采,已經形成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加強恢復治理;同時礦產開發應遵循“誰開發誰治理”的原則,對廢渣的堆放提出嚴格的治理要求;對已存在于溝內的廢渣必須進行有效的攔擋;從治理泥石流的長遠角度考慮,工程措施應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目前,316國道運行多年以來,地質災害頻發,公路管理門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在部分危險地段已經設立警示牌,不穩定的崩塌、滑坡邊坡已經采取了不同的治理工程。由于地質災害的動態變化,地質災害防治的壓力尤其汛期十分嚴峻,新近增加的隱患地段應盡快實施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保證過往車輛和行人的安全,確保316國道南北大通道時刻暢通,促進我國南北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5結論

篇2

[關鍵詞]地質災害現狀防治

我縣位于青海省的東部門戶,全縣總面積1893.82平方公里,全縣共有八鎮,十四個鄉政府,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又是地質災害高發區,每年汛期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嚴重威脅著人民生民財產安全。因此,認清我縣地質災害現狀,正確處理現實條件下地質災害防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是各級領導和社會公民面臨的新任務,也是實現社會穩定,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先決條件。

一、我縣地質現狀

2001年省水堪院派專家對我縣地質災害情況進行了區劃與調查,共查處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63處。2004年我局對109國道泥石流做了調查,發現泥石流隱患點2處。2005年因峽門地區突降暴雨,發現2處滑坡隱患。目前全縣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67處,涉及全縣18個鄉鎮,47個行政村,其中滑坡49處,泥石流15處,崩塌3處,重大地質災害點達8處,主要分布在官亭鎮,杏兒鄉,隆治鄉,新民鄉,巴州鎮,李二卜鎮,古山鎮等7個鄉鎮,10個行政村、263戶,2728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直接受到危機。

二、地質災害的成因

我縣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較為復雜,總體上表現在地質條件、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三個方面。

1.地質條件。我縣地質災害多發生在侵蝕剝離避低山丘陵區,依據其成因和形成機制,分為黃土丘陵、洋山剝離丘陵:(1)黃土丘陵:分布于黃河湟水河兩岸VI階級以上地帶,頂級為風級及黃土狀況,一般海拔在24002500米,切割深度為200—500米,溝岸壁陡橫斷面為V型坡面上落水洞屢見不鮮是滑坡、泥石流的主要發育區,在溝底可見紅色碎銷巖出露。(2)淺山剝蝕丘陵,分布在黃土丘陵與山丘之間過渡地帶,多由第三系紅層構成,局部上覆冰水堆積的卵、礫石層海拔在24002500米。紅層表面部分風化強烈,也是我縣地質災害最為集中的區域,危害最為嚴重的區域。

2.自然條件。我縣屬典型的山區縣,山高坡陡,不少村民就居住在坡度為30—40度的山坡上、破腳下或陡砍下,如果受暴雨影響,極易形成滑坡或崩塌。

3.人為因素。主要因修公路,修水庫,開砂取礦及村民挖宅基地而引起的,這些地方很大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程度的穩定性,增加了自然坡度的臨空面,從而形成了崩塌和滑坡隱患,一旦條件成熟,極易整體下滑或崩塌,這種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很難預料,是人防不勝防。

三、當前防災存在的問題

我縣對地質災害工作是十分重視的,成立了地質災害防災領導小組,編制了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確定了重要地質災害點,明確了各鄉(鎮)責任人,制定了地質災害責任制、動態巡查制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這幾年雖發生了多次地質災害,但無人員傷亡事故,但縱觀全局,我縣地質災害防災工作仍存在以下問題:

1.地質條件差,地災隱患面大。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系黃土層是我縣地災的多發層,我縣大多數地災點都分布在該地區,由于第四系土質松散,村民建房大多數選擇這類容易平整宅基地的地層,而這類土層一旦穩定性被破壞,增加臨空面,極易形成危害較大的滑坡和崩塌。

2.通信條件差,交通閉塞,信息傳播和抗災工作很難及時到位。由于我縣地質災害隱患點大多數在交通較為閉塞,通信設施較為落后的山區,對于地災方面的天氣預報和上級有關指示精神無法快速、準確的轉達到隱患點或災害點上,給防災抗災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3.部分村民對地質災害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存在聽天由命的思想,一部分村民心存僥幸心理,愿秉家舊業,雖經鄉(鎮)府多次做工作并限期搬遷,然遲遲未動,寧可簽訂生死狀,也不可搬遷;還有一部分群眾愿意搬遷,但由于生活困難和難以選擇合理的宅基地搬遷難以實現。

4.地質災害檢測的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全縣各鄉(鎮)國土員為地質災害聯絡員,但真正對地質災害的常識了解很少,更缺乏相應的知識培訓地災常識缺乏,但沒有經過專門培訓,對如何避災了解不夠,還有個別村級干部夏季外出打工不在崗現象存在。

四、防災對策

1.突出重點。對地質災害威脅大,面積廣的地災點政府應撥出專款,在汛期進行專人檢查,易便在制定預案、落實責任人、簡測人以及搶險時做到有的防失盡量減少意外損失。

2.加大宣傳力度。牢固樹立防范意識,做到家喻戶曉,各級部門要把地災防災的宣傳當做一項長期任務來抓,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使防災意識深入到每個村民心中。

3.著眼于長遠,防患于未然。凡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應進行建設用地地災危險性評估,必要可提前進行防災治理,減少隱患發生。

4.增加財政收入,添屬必要的裝備和增設隱患點標志。警示牌上標明災害地點、災情類型、規模和危機范圍,標明安全撤離路線等。

篇3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TP8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1-0105-01

1.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

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從初期的慢慢摸索,到現在可以及時、有效地進行防治工作,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上,依然可以做到:及時周密地部署,相關工作人員及時進行災后抗戰,領導深入災區進行指導,盡量減輕災害影響;健全應急支撐體系,應急反應迅速,出臺很多相應的災害防治條例,穩步快速進行防治工作;預警能力提高,預案啟動堅決,減少損失,降低人員傷亡率;開展隱患防治工作,我國已經認識到災害防治工作重在“防”上,重點突出資金安排,技術給予支持,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等

2.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2.1 地質條件導致災害頻發,工作量大

我國的地質條件復雜,多山區、丘陵等地形條件,不穩定的地質區域較多;從2010年的四川地震來看,我國的地震強度與發生頻率都較高;另外,受經濟與科技的影響,居住在山區的農民受地質災害的影響更加嚴重;還有,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國的地質災害的發生率更是高于上個世紀。受到種種原因的影響,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工作量大,工作人員還要受到交通不便的影響,更加加大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量。

2.2 地質災害防范意識不強

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的力度不夠,致使一些普通的群眾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沒有概念,防治地質災害的意識淡薄,缺少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另外,居住在落后山區的居民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更是落后,甚至還有相信神佛之說的封建思想,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基本沒有。另外,在山區建立廠房、開發煤礦、修筑隧道等,在不規范的劈山開路、攔水造壩等行為中,無形中增加了地質災害的發生率。

2.3 防范工作某些環節薄弱

我國南北地區、城鄉之間,經濟、技術的差異性大,致使在不發達的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無論是在人員配置上,還是在技術的支持上,都達不到有效防治地質災害的標準。另外,一些城鄉建設工程企業,只注重效率,忽略質量。相關部門對這些違章的、不合格的工程沒有給予嚴格的管理,致使一些建筑在地質災害中坍塌,嚴重影響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影響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3.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應對策略

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的損失,從2008年以來,單是汶川、玉樹、雅安三場地震就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一個個和諧美滿的家庭被拆散,同時也給國家的經濟帶來重要影響。由此可見,地質災害的危害性,也由此說明,做好地質災害的治理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3.1 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

①成立專門的地質災害治理小組在地質災害的治理要在兼顧全局的基礎上進行重點的治理,既要明確治理的目標,又得遵守相關的政策法規。為此,成立專門的地質災害治理小組進行全局的統籌規劃,其他各部門配合好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將預防地質災害治理的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此外,國土資源局等相關部門要在地質災害的治理小組的規劃下,加強地質災害工作的餓監督治理工作,并且積極從國家爭取地質災害治理的專項資金,保障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物質基礎,為突發性的地質災害監測、治理及調查等做好保障工作。②編制地質災害治理的方案相關的部門可以編制地質災害治理的方案,下發到各機關以及鄉鎮等貫徹、執行。對于已經發現的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地方,做好密切的監督與調查,設置相應的管理負責人,編制一些關于地質災害發生時需要注意的事項的小冊子,將其發到該地區人們的手中,并將發生危險應采取的撤離方案及路線等記錄其中,幫助人們在地質災害發生時,做好有序的撤離。③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有助于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有序高效開展。規章主要內容應具體體現為:明確地質災害在防治汛期的值班制度,地質災害在汛期危險點的巡查制度、地質災害的險情速報制度、地質災害治理的監測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度、監測資料匯編上報制度、異變危險點應急調查制度、地質災害的預防預報制度、以及地質災害的預警告示制度和地質災害治理的獎懲制度,將地質災害治理工作進行明確的劃分,讓地質災害的工作人員做到有章可循,對于表現好的工作人員給予獎勵,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

3.2 積極做好宣傳工作

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相關工作人員要積極做好人們的宣傳工作,利用每年的土地日、地球日等特殊的日子,積極進行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宣傳,可以通過網絡將地質災害的相關信息進行宣傳,可以制作一些小動漫或者小漫畫,吸引大家的眼球,從而達到宣傳的目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在電視上播放公益廣告的方式,進行宣傳,將地質災害的嚴重性,以及地質災害的預防治理的意義通過網絡或者視頻告知公眾。此外,地質災害治理的工作人員還可以深入到地方,地方的人們對于地質災害的知識非常匱乏,并且在日常的活動中,可能會為地質災害的發生留下安全隱患,因此地質災害的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開宣講會等方式,為一些基層的民眾講解地質災害的相關知識,并告知其如何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治理工作,向廣大群眾進行積極的宣傳,做好地質災害預防知R的普及,降低地質災害的人為誘發的幾率。

3.3 經費、科技的有效管理

①建立地質災害治理專項資金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小組要積極向國家財政爭取地質災害的治理資金,并且還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或者拉贊助等方式增加地質災害治理的專項資金,交由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將其作為地質災害的治理資金,其他部門或事項都不得挪用,避免地質災害治理過程中因資金不足而導致被迫停工問題的出現。此外,對于國土資源的調查費用要進行合理的控制。地質災害的頻發,致使地質災害的治理工作也越來越重要,對經濟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因此,必須調整原有的工作模式,加大對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投入,發揮其積極的作用。②加強科學技術水平的投入科學技術是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研究的技術保障,在地質災害的研究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的高科技設備,這些設備對于地質災害的監督和研究預防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科技水平差,就不能準確地對地質地貌進行檢測,不能有效地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治理工作。因此,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相關部門必須重視對科技的投入,看到科技在地質災害的預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強化地質災害工作的預防治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宣傳教育中心.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M].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3 .219-223

[2] 殷躍平.中國地質災害減災戰略初步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4, 15(2):1-7.

篇4

【關鍵詞】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防治對策,從宏觀方面提出和探討了適合我市的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及保障措施。

重慶市位于我國西南地區,西連四川,南接貴州,東鄰湖北,北部與陜西接壤,海拔高度懸殊,氣候條件多變,山體構造復雜多樣,是全國地質災害最嚴重、受威脅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數高達40~60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高達3~4億元,占全市災害損失比例高達20%以上,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嚴重的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1]。

由于地質災害預報的的滯后性,給防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的要求。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各項社會保障措施也在不斷地完善,也給地質災害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檢測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對地質災害的不斷了解,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員已經逐步摸清了地質災害發生的類型,也會根據不同的發生情況及時制定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主要地質災害類型以及防治措施

1.1滑坡、崩塌

山體滑坡(landslides)是指山體斜坡上某一部分巖土在重力(包括巖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動靜壓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結構面(帶)產生剪切位移而整體地向斜坡下方移動的作用和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是常見地質災害之一。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較陡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

重慶市山地形勢復雜,極易發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華瑩山—巴岳山以西為丘陵地貌;華瑩山至方斗山之間為平行嶺谷區;北部為大巴山地區;東部、東南部和南部屬巫山大婁山山區。2001年5月1日20時30分左右,重慶市武隆縣縣城江北西段發生山體滑坡,造成一幢8層居民樓房垮塌。造成79死亡,數人受傷。2004年重慶萬盛山體垮塌事件死亡人數為15人,2009年重慶武隆山體滑坡事故造成26人死亡,并且造成63人失蹤。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隱患。地質工作者統計了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發生的滑坡災害(見表1)。

表1 重慶市滑坡統計表

1.2防治措施

做好預防工作,是有效降低災害水平的最有效措施,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特點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加雨的預報工作,暴雨天氣容易引起小型的滑坡災害,發生比較突然,對山腳小村莊威脅較大。對滑坡多發區進行不間斷地巡視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匯報,提前做好群眾疏散工作,撤離危險區域。在滑坡的根本治理上也要下大力氣,在多發區要植樹造林,減少濫砍濫伐事件的發生,在相關區域減少開山采石行為,加大山區保護力度退耕還林。

1泥石流的發生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不良地質現象,它是由暴雨或上游冰雪消融形成的攜帶有大量泥土和石塊的間歇性洪流。它具有突然發生、來勢兇猛、歷史短暫、破壞力強的特點[2]。它可以沿途沖毀道路橋梁,淹沒房屋農田,阻塞河道,在頃刻間造成巨大災害。泥石流的流域可劃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排泄區。發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甚至村鎮等.危害人類生命,應該要注意躲避。重慶市是泥石流多發地區, 重慶市開縣、云陽、梁平等9個區縣72個鄉鎮前天都遭暴雨和大風冰雹襲擊。特大暴雨引發了泥石流,彭水縣一輛由縣城開往龍射鎮的客車,在中途的漢葭鎮青龍村被泥漿石塊壓埋,車上8名乘客7死1傷。

2.2泥石流的防治

防治泥石流,要從根本上積極治理,積極地預防,做好疏導工作。要積極的改善多發區的地理環境,做好水利,欄壩的修筑工作,合理修筑梯田,增加多發區域的植被面積。在居民聚居地進行勘測,盡量減少危險地區居住人口數量。在山體修建排水工程。一般來說,生態環境好的區域,泥石流發生的頻度低、影響范圍小;生態環境差的區域,泥石流發生頻度高、危害范圍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蓋率,在村莊附近營造一定規模的防護林,不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發生頻率,而且即使發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的屏障。

3.1人為的過度開采的綜合災害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加大,礦業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改變也越來越大,市場需求的加大,造成多樣性的粗放型的生產模式,生產工藝及設備落后,逐步加劇了環境的惡化,是上述兩種地質災害越來越頻發的根本所在[3]。成片的林木被砍伐,山體被不加規劃的隨意開挖,造成巖石與土壤,遇到暴雨的發生極易產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3.2健全與完善法律法規

隨著公共意識的不斷加強,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深刻認識,保護環境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否能夠堅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要下大力氣建設和完善現有法律法規。強化礦業發展的管理措施,堅決取締非法、不合理的開采模式,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大國有礦業集團的管理與技術革新。

結語

重慶市山體繁多,地質條件復雜,在有效利用好現有科學技術外,要并不斷的創新,學習習新的技術,在地質災害發生前做好預防預報工作,降低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對地質災害多發區進行巡視,做到早發現早預防。市縣各級政府制定災害防治策略,把災害防治效果列入政績考核中去。在全市做好宣傳工作,讓大家了解地質災害發生的本質原因,在遇到災害時掌握自救措施。

參考文獻

[1] 劉長禮.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D ]. 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 2007.

[2] 趙源,劉希林.泥石流災害損失評價[ J ].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5, 16 (3) : 42-48.

[3] 林玉山,張衛.尾礦庫地質災害與危險性評估[ J ]. 桂林工學院學報, 2006, 26 (4) : 486-490.

篇5

關鍵詞 煤礦;環境;地質災害;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3)14-0119-02

大荔縣是渭南市一個農業大縣,隨著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新十年規劃的落實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逐步推進及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城市供水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通過對洛北育紅一帶水文地質特征研究,對供水工程的可行性進行分析。

大荔縣地處陜西關中平原的東部,東西長約42.5 km,南北寬約39 km,面積1776 km2。東隔黃河與山西永濟縣相望,南臨渭河與潼關縣、華陰市、華縣相鄰,西以洛河與蒲城縣接壤,北倚黃土高原南畔與澄城、合陽縣毗鄰。

縣內地形北高南低,北部塬區最高高程533.5 m;中部洛灌區地形平坦,高程在340 m~370 m之間,洛河以南沙苑區和黃河灘區為沙丘和沙灘地,高程在333 m~365 m之間。大荔縣屬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陰雨連綿,冬季干燥寒冷,雨雪稀少。年平均氣溫13.4℃,一月平均氣溫-2.5℃,七月平均氣溫26.8℃,年降雨量495.02 mm,蒸發量1261.03 mm,最大凍土深度21 cm,無霜期212天,主導風向為東北風。

擬建的育紅水源地位于縣城北23 km的洛河一級階地,據狀頭水文站觀測,洛河最大流量4420 m3/s,最小流量3.0 m3/s,平均流量20 m3/s,年逕流量6.0億m3,最高洪水位373.8 m,最低水位365 m。

1 地質概況

高石崖聯辦礦、孤山二礦位于井田東南的沙溝岔溝內,出露地層為侏羅紀延安組二段,巖性以灰、深灰色粉砂巖、泥巖為主,細粒砂巖少之,含煤層數較多,細粒砂巖和粉砂巖中變形層理、水平層理、波狀層理和互層層理發育,砂巖分選中等,磨圓度較差,泥鈣質膠結,具板狀交錯層理及交錯層理。上述二礦均開采4-3煤層,厚度3.80 m~4.15 m,頂板基巖厚度

5.10 m~8.10 m,巖性為粉砂巖、泥巖,上覆地層:新近系上新統保德組(N2b)巖性為鈣質結核層與棕紅色、淺紅色塊狀粘土、亞粘土,底部常有3 m~5 m的底礫巖,成份復雜、分選差,大小不等,礫石直徑2 cm~15 cm,厚度5 m~18.30 m;第四系中上更新統(Q2+3)巖性主要為淺黃色、褐灰色亞粘土、亞沙土、粉砂、細砂夾鈣質結核層,垂直節理較為發育,底部常見1 m~2 m的沙礫石層,厚度17 m~25 m。

2 工程地質特征

對上述二礦的煤層頂板均采集巖石力學樣品,并進行力學性質測試。4-3號煤層厚度為4.10 m、4.15 m,煤層傾角2~4度。頂﹑底板巖性多以砂質泥巖﹑泥巖為主,次為粉砂巖細粒砂巖。砂巖多為泥質膠結,少部分為泥鈣質膠結,粉砂巖的抗壓強度為27.08 Mpa,泥巖的抗壓強度為25.01 Mpa;軟化系數粉砂巖為0.60,泥巖為0.57;聲速測井確定的強度指數粉砂巖為

19.06 Mpa,泥巖為15.90 Mpa。綜合分析煤層頂板巖石均為軟弱巖類,抵抗變形的能力較差,穩定性差。中、上更新統黃土,結構疏松,垂直節理發育,多不具濕陷性,承載力差。第三系保德組紅土,結構較致密,可塑性強,承載力低,穩定性差,加之其上下界面常有地下水活動,附近土體吸水膨脹后變軟,塑性增強,結構減弱,力學性質降低。

考慮到巖體結構面以層面為主及基巖上部的風化帶等因素,煤層冒落帶和導水裂隙帶計算采用《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GB-12719-91中的中硬巖類(抗壓強度20 Mpa~40 Mpa)冒落帶﹑導水裂隙帶最大高度經驗公式計算。

冒落帶計算公式:

Hc=(3~4)M

導水裂隙帶高度計算公式:

Hf=〔100M/(3.3n+3.8)〕+5.1

式中:Hc-冒落帶最大高度(m)

Hf-導水裂隙帶最大高度(m)

M-累計采厚(m)

n-煤分層層數

注:1)冒落帶計算公式中系數取4。2)因上述二礦煤厚均大于3.5 m時,導水裂隙帶計算公式中n取1。冒落帶、導水裂隙帶計算結果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上述二礦冒落帶均大于煤層上覆基巖厚度,可直達地面。說明開采此煤層時導水裂隙帶使地表水和淺部地下潛水直接補給礦井采區,會增大礦井涌水量,必然引起地表不均勻沉降等工程地質現象。

3 環境地質現狀

3.1 水資源破壞

煤礦的開采破壞了原有的地層結構,使其圍巖產生大量的裂隙,加速了地下水的下滲,使原本含水較弱的巖層變成不含水巖層。煤礦生產又必須長期疏排礦坑水,使得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改變了礦區原有的自然水文地質條件,引起水資源的嚴重短缺。

3.2 地面塌陷

隨著礦井開采規模的擴大,形成大面積的采空區,使煤層頂板失穩下沉,產生冒落和塌陷。被采掘的煤層越厚,冒落和塌陷高度越大。因上述二礦的煤層頂板基巖較薄,冒落帶直接影響到地表,使房屋倒塌,道路、通訊等公共設施遭到破壞。地表水及大氣降水直接順裂隙帶流入礦井,給礦井生產及人身安全帶來極大危害。高石崖聯辦煤礦和孤山二礦在開采4-3煤層時造成地表大面積塌陷,致使守口墩村部分房屋開裂、坍塌,甚至危害村民的生命,地裂隙位于村北黃土塬區,塌陷區面積0.30 km2,裂隙靠近塌陷區邊緣處,縫距3 m~4 m,中心密集處每米3條,縫深可達1.5 m,發育兩組,主要一組走向118°,傾向208°,次要的走向為125°,傾向35°,縫寬一般

0.05 m-0.30 m,最寬1.30 m。

3.3 環境污染

小煤礦開采引起的房屋破壞 小煤礦開采引起的地面裂縫

煤礦生產出的煤隨意堆放、運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粉塵、煤塵、噪音等,都可危害人體的健康,礦井生產過程中堆積的煤及矸石堆等,也將大量占據土地資源。據化驗資料,煤及矸石含有多種有害元素,經風吹、日曬、雨淋后再通過氧化、溶解、擴散等作用,可直接污染空氣、水體、土壤等,使周圍環境逐年惡化,煤礦附近溝谷地表水體污染嚴重,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3.4 破壞植被

上述環境地質問題直接導致植被枯死,農作物無法種植,也加劇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的速度。

4 防治措施

1)樹立局部與全局、近期與長遠、開發與保護相統一的觀念,尊重自然規律,實行科學發展。

2)執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機理、災害評估、災害預警機制系統的綜合研究,最大可能地降低環境地質問題的影響范圍和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防治預案,使環境地質保護工作有條不紊地得以順利實施。

3)針對煤礦的采礦生產活動,應及時了解采空位置的地形地貌狀況,對坡形較陡、表層巖石松軟的地段應及時人工卸載,改造坡形。對產生裂縫的地段,采取拉土回填,并修筑擋土墻和截水渠,減少誘發因素的影響程度。

4)綜合利用合理處理采礦中形成的固體廢棄物,填溝造田并復墾,不僅防止泥石流的產生,又可節約土地資源。同時在封存時應設置粘土墊層,以防降水淋濾對地下水的污染。

5)采取有效的退耕還林、還草、峁梁梯田化改造工程阻截水土流失等措施,合理墾殖,增加植被覆蓋率,防風固沙,控制水土流失,建立新的生態平衡。

6)在開采過程中做好保水采煤工作,采用一切可利用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節水,制定行之有效的節水措施;嚴格控制地下水的開采,做到無補給不開采或有限地開采,對于過度開采地帶,還需采取措施逐步補給地下水,使其達到植被能夠自然生長的合適水位。落實水資源的統一分配和使用,并按水蝕荒漠化發展程度進行科學的區域治理規劃。另在采煤中要注意監測地面裂縫和塌陷。

7)加強水資源的管理,選用水質良好,便于防護的水源地作為生活用水。對礦井排出的水應清污分流,未受污染的水可直接排出作為工業用水,也可進行農業灌溉。受污染的水經過處理后進行綜合利用。

8)在礦井建設中應提前編制水土保持預案,加強管理力度,完善管理機構。

參考文獻

[1]彭蘇萍,王金安.承壓水體上安全采煤[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1.

[2]范立民.論保水采煤問題[J].煤田地質與勘探,2005,33(5):50-53.

[3]葉東生,屈永利,杜飛虎.煤礦底板巖溶水水害防治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0.

篇6

【關鍵詞】地質災害;現狀;危害;防災減災;山西省呂梁市

1. 引言

呂梁市地處晉西黃土高原,北、北東部與忻州市接壤,東南部與晉中市為鄰,南接臨汾市,西隔黃河與陜西省吳堡、佳縣相望。總面積21158Km2。呂梁市地形高差起伏大,降水量集中,水動力條件充分,地質構造復雜,自然地質環境脆弱,加之區內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煤炭資源歷來是當地支柱產業,且近年來發展迅猛,帶動煤炭加工、運輸、建筑、鐵路、公路修建等也發展迅速,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對環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與地面塌陷,黃土濕陷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據不完全統計:已造成188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3635.0719萬元;有114716人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潛在經濟損失59278.025萬元,且呈發展之勢,目前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2. 地質環境背景

呂梁市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391.0mm,年際變化懸殊;年內差異大,70~80%集中于夏秋兩季。地處黃土高原,地貌類型多樣,有中山、低山、丘陵、及河谷區等,最大相對高差1300m;大地構造位于燕山期內蒙古斷塊西端、呂梁――太行斷塊中部、燕山斷塊西南端,地質構造控制著山川水系、地形地貌及礦產資源的分布;水系屬黃河流域,主要有黃河、北川河、湫水河、三川河、文峪河等;地震烈度為Ⅶ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0.15g;植被覆蓋率具不均衡性,平均17%左右,生態系統結構差。

3. 地質災害發育狀況

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1764處,災害類型比較齊全,崩塌849處、泥石流87處、滑坡389處、地裂縫309處、地面塌陷128處、黃土濕陷2處。地域上看離石區171處、汾陽市171處、孝義市132處、柳林縣132處、中陽縣198處、臨縣91處、興縣207處、方山縣99處、嵐縣153處、文水縣58處、交城縣61處、石樓縣148處、交口縣143處。規模以小型居多,為691處;中型次之,為373處;大型有181處,巨型13處。已發生的869處中有786處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純自然地質災害僅83處。

3.1 崩塌。

是境內主要的災害類型,共發現849處,其中有16處基本穩定,703處穩定性差,主要分布于興縣~中陽縣~汾陽市~離石區~嵐縣~方山縣~柳林縣,其它縣較少;規模以大中小型為主,小型133處;中型143處;大型130處;巨型9處;在地形坡度較大或采區邊緣等地帶較明顯。

崩塌地質災害造成較大危害的有:1970年離石區西屬巴辦事處上則焉崩塌,體積0.1萬m3,毀窯2間,造成16人死亡;1975年離石區棗林鄉三山集崩塌,體積400萬m3,毀窯1間,造成5人死亡;1984年7月,中陽縣暖泉鎮桔槔村崩塌,造成4人死亡等。

3.2 滑坡。

調查發現389處,其中有27處穩定;208處穩定性差;規模以小中型為主,小型229處;中型121處;大型11處;巨型1處。地質環境背景是滑坡形成的基本條件,它控制了滑坡的分布、發育狀況,對滑坡的影響表現為固有的、靜態的,一般順向坡易滑動,斜向坡次之,逆向坡不易滑動;自然與人為因素是滑坡形成的動力條件,表現為動態的、隨機的,其中降水是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一方面使巖性分界面或軟弱夾層軟化,大大降低其粘聚力,另一方面增大滑體自重,當其超過抗滑力時便開始滑動。

滑坡地質災害造成較大危害的有:1980年5月,興縣固賢鄉固賢村井溝滑坡,死亡16人,直接經濟損失68.73萬元;2003年離石區紅眼川鄉霍家坡煤礦滑坡,毀房8間,造成9人死亡;1980年3月,嵐縣普明鎮小赤土滑坡,死亡8人,直接經濟損失23.6萬元。

3.3 泥石流。

調查發現泥石流溝87條,其中巨型3條,大型12條,中型27條,小型45條;根據調查情況以反映其發育狀況的15項代表性因子[2]劃分等級對其易發程度進行綜合評判:高易發7條,中易發38條(其中20條為潛在發生),低易發36條。溝域形態大部分呈樹枝狀,部分呈樹冠狀、狹長型;形成區、流通區、堆積區界線不明顯;汛期是泥石流的高發期,發生頻率差異較大,多數每年汛期都有發生,具有同一溝谷多次重復發生的特點。

境內山區面積達2/3,山高坡陡,溝谷發育,為泥石流匯水、運移創造有利地形條件;大面積分布的殘坡積物及大量的采礦棄渣堆積,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源,區內森林面積僅13%,且集中分布于測區東部;中西部以灌木、草本植物為主,溝域內植被覆蓋率為3~12%,滯水性能極差,有利于水流匯集;該區降雨集中在6~9月,多暴雨,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源和強大的水動力條件。

造成較大危害的泥石流災害主要有:1988年,汾陽市杏花村鎮小相村泥石流,造成13人死亡;汾陽市杏花村鎮黃沙溝泥石流,造成8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974.4萬元。

3.4 地裂縫與地面塌陷。

共發現309處地裂縫、128處地面塌陷,其中有23處穩定;規模以小中型為主,小型282處,中型82處,大型28處。危害較大的地裂縫與地面塌陷災害有:2005年,嵐縣梁家莊鄉萬泰鐵礦地面塌陷,造成13人死亡;方山縣峪口鎮韓家山村地裂縫,造成3人死亡,900間房屋、600眼窯洞損壞,13眼水井干枯,直接經濟損失530.6萬元;孝義市兌鎮郝家寨地裂縫毀壞房屋、農田,直接經濟損失387.56萬元;方山縣大武鎮則山村瓦窯嘴地裂縫損毀農田,直接經濟損失375萬元。

3.5 黃土濕陷。

共發現2處,均為小型。濕陷性黃土在呂梁市13個縣(市、區)分布廣泛,因黃土濕陷造成的房屋損害和道路損毀較為常見。黃土濕陷一般產生緩變地質災害,自然降水引發的黃土濕陷危害程度一般較輕,由人類不合理的工程活動引發的危害程度相對較重。如2004年,嵐縣白家莊村村民打井,4眼水井自流引發黃土濕陷,37戶居民住宅地基下沉,直接經濟損失52.25萬元,受威脅人數137人;1983年,嵐縣樓坊坪村修壩攔水引發黃土濕陷,造成30多間房屋出現不同程度裂縫,直接經濟損失7萬元。

4. 地質災害的防治對策

已發生的869處地質災害中,有786處是采煤、修路蓋房等人類工程活動引發,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工程活動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可見地質災害與其所處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和人類的工程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地形地貌、巖土體條件、水文地質條件、結構面特征等是產生各類地質災害的內因,氣象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等是誘發各類地質災害的外因[3]。為此,建議采取以下防治對策:

4.1 加強地質災害宣傳工作,增強廣大群眾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觀念,提高人們防災減災的意識。

4.2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行政管理,建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協調各方工作,實行行政負責制,責任到人,層層負責,制定明確的獎懲制度。

4.3 兼顧資源開發、工程建設,合理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根據地質災害的發育情況、危害程度,分輕、重、緩、急進行防治,做到重點先治,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效益。

4.4 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將地質災害的防治納入法制化軌道,做到以法促管、以法促治,特別是礦山開發一定要規范管理,嚴禁私開亂挖,同時國家、地方政府進一步完善相關的環境保護、資源管理和生態建設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

4.5 運用現代高技術和設備快速、準確地預報地質災害,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增強各類地質災害的防御反應、應急救援能力。

4.6 針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廣泛性、不易預測性及系統性等特點,建立群專結合的防治體系,準確及時預測地質災害的發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7 本著最優化的原則,堅持工程、生物措施并舉,實現綜合科學治理。

4.8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制定相關政策,吸引多方面資金、技術、人才,保障工程順利進行。

5. 結論

呂梁市自然地質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與地面塌陷及黃土濕陷等地質災害不斷發生。這些地質災害沖毀農田、交通干線、毀壞橋梁,造成人員傷亡,嚴重阻礙了當地經濟發展,威脅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應充分認識災害的嚴重性,積極做好各項防治工作,統一規劃,采取各種有效防治措施,完全可以避免、減少各類地質災害發生,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提高人們生產、生活環境質量,促進當地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地質災害 易發分區 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F416.1 文獻標識碼:F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4025201

1 概述

樺甸市位于吉林省中東部,是我國著名的黃金產地,礦業經濟發達。近年來,人類活動加劇,地質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2 地質災害現狀

3 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形成條件

3.1 泥石流

泥石流是樺甸市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長期風化剝蝕作用形成相對較厚的松散固體物質,地形地貌有利于降水匯集,泥石流易于發生。加上近年來開荒種植較為普遍,植被覆蓋率降低,當遇有強的降雨時,極易產生泥石流。

3.2 滑坡

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區,集中發育在坡積裙(帶),多為斜坡相層狀土滑坡,規模較小。一般坡體上部植被稀少,多為耕地,便于降水滲入,其下為較堅硬巖石,相對隔水,且界面較陡,降水入滲極易觸發滑坡的發生。

3.3 崩塌

分布在鐵路及公路沿線陡坡地段。巖石經風化剝蝕和構造影響,節理裂隙發育,經差異風化形成陡坡或懸崖;降水的入滲及凍融,直接破壞了巖體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人類工程活動是崩塌形成的外在因素。

3.4 地面塌陷

由采礦引起,分布在煤礦及金礦采礦區。受科技條件的限制以及業主短期行為影響,礦山開采造成較為嚴重的地面塌陷隱患。

4 地質災害防治對策

4.1 避讓搬遷工程

地質災害穩定性差、危害嚴重、危險性大,不適合居住、生產和生活,治理工程難度大、費用高,而搬遷費用遠小于治理費用的,宜選擇搬遷避讓工程。

4.2 工程防治措施

4.2.1 泥石流防治措施

在泥石流形成區增加地表植被;在溝谷中修建攔擋工程以削弱泥石流的下泄總量和能量;對流通區和堆積區修建防護建筑物,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對建筑物的沖刷、沖擊、側蝕、淤埋等危害。

4.2.2 滑坡災害防治措施

消除或減輕地表水、地下水對滑坡的誘發作用;改善斜坡、增加滑坡平衡穩定條件;加強監測預報;搬遷避讓。

4.2.3 崩塌、不穩定斜坡防治措施

清除危巖;削坡減載;排水防滲;加固斜坡;修建落石平臺、落石槽、擋石墻等對落石進行攔截;加強監測預報。

4.2.4 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進行采空區回填;加強監測工作;加強開采管理,對重要建筑物以下禁止開采,一般建筑物合理預留保護礦柱;嚴重沉陷區應進行搬遷。

4.3 生物工程防治措施

通過增加植被覆蓋率來穩固斜坡,減少泥石流的固體物源,消減泥石流的下泄流量,起到降低泥石流規模和發生頻率的作用。

5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建議

地方政府應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各級監測人員進行必要的地質災害知識培訓,制定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巡回檢查計劃;加強礦山開采管理,對地面塌陷區進行監測與防護;加強地質災害知識宣傳,做好防災避災工作。

參考文獻

[1] 劉永貴,林景胤,蔡福順,等.吉林省樺甸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R].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吉林總隊,2001-2002.

[2] 吉林省樺甸市國土資源局.樺甸市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R].2012.

[3]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實施細則[R].2001.

[4]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空間數據庫系統建設技術要求[R].2001.

[5] 吉林省地質調查院.吉林省區域地質環境調查報告(1:50萬)[R].2000.

篇8

關鍵詞:赤城縣,地質災害,發育特征,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 A

1調查區概況

赤城縣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東與承德豐寧、北京懷柔接壤,南與懷來、北京延慶毗鄰,西與崇禮、宣化交界,北靠壩上沽源。國土總面積5288.66Km2,其中山間河谷地帶和盆地面積528Km2,中低山地面積4760.66Km2。赤城縣屬燕山西支余脈,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整個地形中低山起伏較大,平均海拔1000m。境內出露巖性復雜,地質構造復雜,在地層巖性、地質構造、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頻發。本文以赤城縣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為基礎,采用專業調查與地方政府部門參與相結合的方法,旨在查清工作區所有地質災害類型、分布、危害對象,為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依據。

2地質災害現狀

赤城縣地質災害有泥石流、崩塌、滑坡三種類型,共有地質災害點101處,其中泥石流73處、崩塌27處、滑坡1處。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其中大型1處,中型22處,小型78處。

赤城縣101處地質災害點危害對象主要為村莊、農田、公路。赤城縣地質災害共威脅776戶、2350人、財產3944萬元。地質災害險情等級多為小型-中型,險情等級大型的8處、中型38處、小型55處。

3地質災害分布規律

3.1 空間分布規律

赤城縣地質災害主要分布于侵蝕構造中山區、低山區:101個地質災害點中82處分布于侵蝕構造中山區 ,19處分布于侵蝕構造中低山區。赤城縣北部中山區地形切割強烈,溝谷發育,巖石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褶皺密集,斷裂發育,降水集中,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地質災害發育。南部低山丘陵區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地質災害較發育。

3.2 時間分布規律

從時間分布來看,區內地質災害的發生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尤其是7、8月,并具有與大雨、暴雨同期或略為滯后的特點。降雨、震動、凍融和削坡卸荷是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工程建設(如公路、水電施工)爆破震動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4地質災害發育特征

4.1 滑坡規模小,險情等級為小型,欠穩定。

本次調查發現滑坡1處,為赤城縣茨營子鄉千松臺大柵子滑坡,形態呈凹形,控制結構面為巖土結合面,巖土體有明顯蠕動,規模為小型,威脅2戶7人,險情等級為小型,欠穩定。

該滑坡后部為陡崖,為自然巖質,確定此處為滑坡后緣,陡崖下部為碎石土,構成滑體,坡度30°~60°,堆積體坡腳為前緣,堆積體兩側為基巖出露的斜坡。滑坡整體上呈長舌狀,縱向長約25m,橫向寬約100m,平均厚度約10m,體積約2.5萬m3。

4.2 崩塌規模小,險情等級中、小型,控制結構面為節理裂隙面,變性破壞跡象為剝、墜落、拉張裂縫為主。

赤城縣有崩塌27處,占全縣災害點總數的26.73%。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軸部、斷裂帶附近及河流溝谷兩岸陡峻斜坡上,崩塌主要發育在山體斜坡的中部、頂部、河谷兩岸,長期構造、侵蝕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的孤立山峰、陡崖上,在降雨、凍融、震動等作用誘發因素下,極易形成崩塌,對分散農戶造成極大隱患。除此而外,各級公路邊坡開挖形成的高陡斜坡,由于差異風化,下部軟弱巖層抗風化能力弱,形成凹巖腔,使上部堅硬巖石突出失去支撐,在重力作用下,被卸荷裂隙及層面,構造裂隙切割貫通形成崩塌。

赤城縣崩塌中自然土質崩塌6處、人工土質4處、自然巖質14處、人工巖質3處。現狀基本穩定或欠穩定,發展趨勢多屬欠穩定~不穩定。調查區崩塌以傾倒式和滑移式為主,崩塌運動形式多為崩落式和滾動式。

赤城縣崩塌主要發育于太古界變質巖基底、早元古界樣墩組、侏羅系、第四系地層中,巖性以變粒巖、變質斜長花崗巖、流紋巖、凝灰巖、白云巖為主,巖體呈碎裂狀,少量塊狀。

4.3 泥石流規模中、小型,險情等級中、小型,易發程度多為易發、低易發。

赤城縣泥石流規模以中、小型為主,中型泥石流17處、小型泥石流56處。險情等級多為中、小型,其中大型8處、中型31處、小型34處。易發程度多為易發、低易發,其中極易發1處、易發20處、低易發52處。

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松散物源及水動力條件控制。赤城縣境內溝谷發育,支溝較多,兩岸地形陡峭,橫剖面多呈“V”、“U”形,縱剖面呈階梯狀,溝床縱坡降較大;構造作用強烈,巖體較破碎,大量松散堆積物堆積于溝谷中,暴雨時容易誘發泥石流。據本次調查,泥石流一般沿區內河谷兩岸分布。

赤城縣泥石流多屬山區暴雨型泥石流;物質組成以泥石流為主,多屬稀性泥石流;從泥石流發展的階段劃分,多處于發展期;根據泥石流易發程度判定標準,易發綜合指數在64~129之間,易發程度多屬易發。

5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建議

根據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易發區特征,結合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對赤城縣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分區。赤城縣可劃分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

針對重點防治區和次重點防治區主要防治措施是:

(1)在潛在危險較大的地質災害點周圍要建立地質災害醒目標志;

(2)對存在潛在危險的地質災害點要統籌規劃,有針對性地分期分批進行工程治理;

(3)加強本區生態環境系統的建設,加強生物工程治理措施,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增加水土保持;

(4)對新建、擴建工程,要加強審批手續,統一規劃,合理開挖坡腳;不在泥石流溝谷流通區及溝口堆積區興建房屋等工程。

一般防治區主要防治措施是加強生態工程建設,減少水土流失,加強對國土資源綜合開發整治。

參考文獻

[1] 張雷,馬曉.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防治的研究[J].地球.2013(11).

[2] 褚宏亮.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J].中國城市經濟.2011(27).

作者簡介: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视品在线 | 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不卡无毒影院 | 一级性做久久久久久 | 欧美性爱在线免费观看 | 日本永久免费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