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0:36:0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骨科醫院治療關節炎,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在中華醫學科技獎頒獎禮上,張英澤教授低調而謙虛,但實際上,他在骨科領域做出的很多原創性的貢獻已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和關注,并于2015年入圍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輪評選。
2015年歲末,中華醫學會2015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授予7個項目,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張英澤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骨折微創復位固定核心技術體系的創建與臨床應用》榮膺榜單之列。2011年,張英澤教授就曾榮獲過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時隔5年,他再度獲此殊榮。
針對我國缺乏骨折流行病學大數據的現狀,張英澤教授帶領科研團隊歷時12年,開展全國骨折流行病學調查,跑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83所醫院,收集了各種骨折病例43.18萬例,建立了中國創傷骨科流行病學體系,以及全世界樣本量最大的骨折樣本數據庫。2009年張英澤教授出版《臨床創傷骨科流行病學》一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骨折流行病學專著。該書版權被德國Thieme出版社購買,成為人民衛生出版社建社以來第一部被國外購買版權的西醫專著。2012年德國Thieme出版社面向全球發行該書英文版。2014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臨床創傷骨科流行病學》中文版進行了修訂再版,2016年英文第二版即將發行。
雙反牽引,微創復位“優勢明顯”
在2015年朝陽國際醫學大會骨科高峰論壇上,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張英澤教授介紹了他發明的“雙反牽引器”微創復位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技術。
他首先介紹了脛骨平臺骨折的基本情況。脛骨平臺骨折是創傷中常見的膝部損傷之一,脛骨平臺的致傷原因包括外翻應力、垂直壓力、內翻應力和高能量創傷。造成的后果包括單側平臺塌陷,由于膝關節向該側傾斜,導致外翻或內翻畸形;平臺骨折劈裂下陷致關節面不平整,可繼發創傷性關節炎;伴有側副韌帶或交叉韌帶損傷,易造成膝關節不穩定;關節內出血,出血與髕上囊粘連,使膝關節屈伸功能發生障礙。因脛骨平臺骨折系關節內骨折,對治療要求也較高。
脛骨平臺的解剖特點為內側較外側大,關節面為凹形,承受60%至80%的體重;而外側較內側高且小,形似馬鞍,呈凸形,只承受20%至40%的體重。脛骨平臺從前向后大約有10。的傾斜角度,平臺正中的髁間嵴為交叉韌帶附著點。脛骨平臺的關節軟骨下骨較股骨髁薄弱,外側骨皮質較內側薄弱,因此脛骨平臺外側骨折較為多見。
脛骨平臺骨折分類多種多樣,以x線表現為分型依據,分為Moore分型、Sehatzker分型、AO分型、三柱分型等。最常用的為Sehatzker分型,是奧地利裔的加拿大醫生Schatzker提出的一種簡單實用、應用方便的分型。
Schatzker分型把脛骨平臺骨折分為6型:Ⅰ型外側平臺單純劈裂骨折;Ⅱ型外側平臺劈裂合并塌陷骨折;Ⅲ型外側平臺單純塌陷骨折;Ⅳ型為內側平臺骨折,可表現為單純劈裂骨折或塌陷骨折;Ⅴ型為累及雙側平臺的骨折;Ⅵ型為平臺伴干骺端骨折。前3型都在外側平臺,第4型在內側平臺,第5型是雙側平臺,第6型是粉碎性。每一型都有相對應的手術入路和固定方法且預后各不相同。
張英澤教授強調,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有5個主要目標――關節面平整、良好的關節穩定性、正常的下肢力線、恢復膝關節活動范圍和避免繼發性創傷性關節炎。其治療方法主要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僅限于非塌陷性骨折,采用骨牽引和手法復位,石膏、支具固定。常規手術治療包括切開解剖復位,螺釘或螺釘、接骨板內固定;外固定架治療。由于常規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切口范圍大、軟組織破壞嚴重,術后易出現切口感染、骨折延遲愈合等并發癥。
近些年隨著影像學技術和內固定材料設計的發展,接骨板的使用越來越多,隨之出現的手術并發癥,如切口裂開、感染、骨髓炎等情況也日益增多,影響了治療效果。
經過多年的臨床、基礎研究,張英澤教授自主設計研發了雙反牽引快速復位器和精準微創植骨術,結合小切口接骨板植入技術,使脛骨平臺骨折手術實現微創化――雙反牽引微創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手術臨床療效良好,大大降低了手術并發癥發生率。
雙反牽引。如何定義?
張英澤教授詳細解釋了“雙反牽引”的定義:通過自制牽引復位器,一側向膝關節遠端牽引,一側向膝關節近端牽引,形成以平臺為中心,上下相反的兩個牽引力。雙反牽引利用膝關節周圍軟組織擠壓、復位作用可達到以下三個目標――糾正力線,復位膝關節脫位;擠壓、復位分離骨折塊;如有塌陷需頂起骨塊時,防止骨折塊向周圍分離。最主要的目的是微創復位骨折,不暴露關節面,不破壞關節囊。
既往使用牽引床進行骨折復位的最大缺點是――牽引的力線與下肢的機械軸線不一致。普通牽引床以會擋桿作為反牽引臂,容易造成會擠壓傷,且牽引力量小,難以滿足臨床需要。張英澤教授研制的雙反牽引復位器,可微創復位脛骨平臺骨折。將兩根牽引針分別置于股骨遠端和脛骨遠端,牽引力線與下肢機械軸線完全一致,真正實現了骨與骨之間的牽引,且牽引力量大。
張英澤教授介紹,應根據骨折位置調整進針角度,導針指向塌陷部位的中心。對于Schatzker分型前3型伴有塌陷的骨折,可不進入關節腔,利用牽引器牽開關節,恢復力線,自脛骨結節下方2~3cm處經皮置入導針,方向指向塌陷骨塊。導針可在脛骨結節下方偏內側進針,斜向塌陷部位鉆入,采用階梯鉆沿導針方向逐級擴大針孔,以骨塊頂起器多角度頂起塌陷部位。經皮置入接骨板,并以加壓螺栓糾正平臺寬度。對于脛骨結節內側骨折,進針點應在脛骨結節下方的外側。對于雙側脛骨平臺骨折,應在內外側各鉆一孔,采用頂起器復位塌陷骨折,并植入自體骨填充骨缺損。
病例介紹
病例1:
Schatzker Ⅱ型脛骨平臺外側骨折患者,在脛骨結節偏內側打進一個導針,用階梯鉆擴出一個直徑1.5~1.6cm的孔,用打壓器頂起塌陷的部位,然后進行接骨板的固定。如果脛骨平臺變寬,則應使用加壓螺栓糾正平臺變寬。
病例2:
Schatzker Ⅱ型外側平臺劈裂合并塌陷骨折患者,術前CT顯示外側關節面劈裂塌陷,通過雙反牽引器恢復力線,使分離的骨折塊部分復位,通過軟組織鉸鏈的張力擠壓作用,使打壓時骨折塊不易分離。患者是外側平臺劈裂,經皮于脛骨結節下方植入導針。進針點是脛骨結節偏內側,離脛骨結節約6cm,不進關節腔。我用階梯鉆將針孔擴大,用打壓器打壓塌陷的部位,術中應用O形臂和CT檢查復位質量,將髂骨條植入骨隧道中,在外側放置鋼板,脛骨平臺變寬,在對側使用加壓螺栓復位骨折。從CT三維重建圖可以看到,骨折塊復位理想。術后患者自感無疼痛,45天后下地活動。
病例3:
Schatzker Ⅵ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應用雙反牽引后力線恢復較好,通過頂起器復位塌陷骨折,缺損處植骨,加壓螺栓恢復寬度。術中CT檢測關節面恢復較好,使用雙鋼板固定Ⅵ型骨折。
張英澤教授最后總結了目前應用雙反牽引復位器微創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所有病例,包括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完成的31例,中國人民總醫院完成的2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完成的1例,山東齊魯醫院完成的2例,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完成的2例,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完成的2例,總體來看患者預后良好。
他表示:“有人問,如果沒有O型臂,是否就無法進行術中牽引?事實并非如此,我們在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等幾家醫院治療的幾例脛骨平臺骨折,術中并沒有使用O型臂,拍攝正側位X線片即可。”
微創治療能降低出血和感染率,有利于促進骨折愈合和早期活動,是醫生、患者及家屬共同追求的目標。骨折微創手術的關鍵是閉合復位,臨床常規使用的牽引床價格昂貴,從數十萬元到數百萬元不等,由于經濟、使用率等原因,在縣鄉級醫院不能普及。
張英澤教授發明的雙反牽引復位器幾乎可以用于所有下肢骨折類型,如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上骨折、脛骨平臺骨折、脛骨干骨折、脛骨遠端骨折和踝關節骨折等。
采用雙反牽引治療下肢骨折的優勢是:閉合復位創傷小;不暴露關節,關節感染率低;打壓植骨,骨折愈合快;可以早期不負重離床活動。“雙反牽引快速復位器”價格僅為5萬元左右,縣鄉級醫院都能用得起。目前這一發明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的兩三百家醫院普及應用,并在微創復位和微創固定中均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專家小傳
張英澤,著名創傷骨科專家,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院長、河北省創傷急救中心主任、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1975年畢業于河北新醫大學(河北醫科大學前身),畢業后留在河北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從事創傷骨科臨床和科研工作,歷任骨科主任、院長、副校長。
從醫40年來,為了給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骨科醫學新成果,張英澤教授始終致力于手術創新,先后建立了6項原創性手術技術,以第一發明人或專利權人獲得100多項發明專利,其中3項通過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證,多項專利已經成功轉化為實用產品,其中鎖骨骨折和肩鎖關節脫位復位器等3項專利已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成功注冊。
為提高骨科領域的創新能力,他在醫院成立了醫療技術創新工作室,為臨床醫生提供專利申請、實驗設計、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服務,以便將他們在臨床工作中形成的新思路、技術,快速地轉化為專利和產品。據了解,這種以醫療技術創新為目標的工作室在我國醫院系統中還是頭一個。
張英澤教授帶領團隊歷時12年,建立了中國創傷骨科流行病學體系。他還主持、參與了30余項科技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先后獲得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他帶領團隊不斷開展科技攻關,獲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在世界上首先發現脛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一種有規律的骨折類型,國內骨科權威專家將其稱為“張氏骨折”。
他自主研發出W型髖臼安全角度接骨板和導向器,解決了髖臼粉碎骨折需多塊接骨板固定、損傷大、費用高且難以有效固定的難題;發明了骶1椎弓根軸位像x線投照技術指導骶髂螺釘植入,降低了手術難度,顯著提高了手術安全性,該通道被國外專家譽為“魔幻式通道”、“骶骨椎弓根的終結投照角度”;在國際上最早發現并報道了骨盆后環損傷新類型――“骶髂關節前脫位”,闡明了其損傷機制,制定了損傷分型等等。
過敏性紫癜是侵犯皮膚或器官毛細血管及細小動脈的一種過敏性血管炎,多發生于3~10歲的男性兒童。近來研究證明,藥物、食物、病毒感染、蟲咬等都能引起本病。患者毛細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滲后出現皮膚出血點和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則表現為皮膚水腫、蕁麻疹等其他過敏表現。
冬春季是發病高峰期。患兒一般先出現針尖或者綠豆大小分散的瘀斑或蕁麻疹樣的風團,一天之內就會變成出血性的鮮紅色或紫紅色,多對稱地發生于下肢脛前。常伴發有發熱、頭疼、食欲不振,偶有腹部絞痛和關節痛。隨著病情發展,小的紫癜可以融合成大片瘀斑。3歲以下的病兒常有頭皮、手足及眼眶周圍組織水腫。嚴重者胃腸道絞痛、嘔吐、出血、腸套疊甚至穿孔,腎功能嚴重受損易致腎衰竭。所以此病千萬不可小覷。
做好檢查,避免誤診誤治
關節痛是最常見的伴發癥狀。當紫癜的出血點尚不明顯,或有少量出血點在臀部等不易被發現的部位,初發并無瘙癢疼痛的局部癥狀,僅關節出現疼痛或腫脹時,易被誤診為骨病。到醫院骨科當作關節炎治療,可使疼痛癥狀減輕。但是,治療關節炎所用的抗生素和解熱鎮痛藥會誘使過敏性紫癜暴發全身,延誤病情,加重并發癥。
另外,過敏性紫癜患兒會有發燒、頭疼等類似感冒的癥狀,有些家長盲目地給孩子吃諸如銀柴胡、雙黃連等感冒藥物,而忽視了孩子皮膚上的癥狀,一段時間后,紫癜可泛發全身。因此,懷疑小兒是否感冒時一定要到醫院治療。但是,醫生所開的血常規檢查等化驗單,很多家長都不理解,認為是多余環節。殊不知,這正是醫生為孩子負責,很多過敏性紫癜患兒正是由此被檢查出來的。
如果發現孩子有臍周、下腹或全腹疼痛,或伴有嘔吐、嘔血或便血的癥狀時,也一定要到醫院做檢查,排除過敏性紫癜引起的并發癥。少數患兒還可累及眼部、腦及腦膜血管,出現視神經萎縮、虹膜炎、視網膜出血及水腫,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家長不要盲目的自我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尋找過敏原,增強體質
過敏性紫癜一般6~8 周可好轉,預后良好,但部分患兒可反復發作達數年之久。本病無特效療法,急性期應少活動(因活動可加速血液循環,加重出血)、多臥床休息;尋找致敏因素,對可疑的藥物應暫停使用,可疑食物應在密切觀察下慎食。在盡力找出過敏原因的同時,可使用抗過敏藥物。有發熱或關節炎癥狀的患者,可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但藥物不能阻止腎臟損害,且停藥后易使病情反跳加重。對頑固的慢性腎炎患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劑。藥物治療應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緩解期應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預防感冒。平時多給孩子補充維生素C和鈣劑,忌辛辣油膩油炸食物,多吃蔬菜。本病臨床常用驗方為紫草根25~30克,槐花5~10克,每日一劑,煎水服。
【關鍵詞】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鹿瓜多肽; 中藥外洗; 臨床療效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并常好發于中老人的骨關節疾病。女性發生率常多于男性,以關節疼痛反復發作,關節腫脹并且僵硬,活動范圍受限,嚴重者可導致膝關節變形[1]。臨床上并沒有明確的發病原因,其病理是以因關節軟骨軟化、破壞等而引起骨質增生為主的關節病變。現筆者采用鹿瓜多肽注射液膝關節腔注射配合中藥外洗治療,臨床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2011年筆者所在醫院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齡39~77歲,平均年齡(59±10.3)歲。其中單側膝患者35例,雙側膝患者13例,所有患者病程均大于3個月,將4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各24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疾病性質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透明質酸鈉注射液(由常州藥物研究所生產)膝關節腔注射,2 ml/次,7~10 d/次,5次/療程,一般1~2療程。治療組鹿瓜多肽注射液(由哈爾濱譽衡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膝關節腔注射,4 ml/次,1次/7~10 d,5次/療程,一般1~2療程,注射間隔期間外洗自擬軟堅溫經湯,藥物組成:靈仙30 g、烏梅60 g、沙姜15 g、制川烏15 g、制草烏15 g、細辛15 g、防風15 g、羌活15 g、寬筋藤20 g、乳香15 g、沒藥15 g、紅花15 g、當歸尾15 g、赤芍15 g、香附15 g,上藥加水3000 ml首煎至2500 ml,溫洗患部,復煎外洗3~4次/d,外洗2 d/劑。停藥后30 d進行隨訪,觀察患者恢復情況并進行比較。
1.3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恢復正常,并且膝關節活動自如。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膝關節基本可以正常活動,并不影響工作生活。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膝關節活動仍受限,還不能正常生活工作。無效:臨床癥狀并無改善,或有所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病例數+ 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取 字2檢驗,P
2 結果
所有患者在停藥30 d后進行隨訪,對照組治愈16例,顯效4例,有效2例,無效2例,治愈率66.7%,總有效率91.7%。治療組治愈18例,顯效3例,有效2例,無效1例,治愈率75%,總有效率95.83%。治療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關節軟骨退行性、繼發性的骨質增生[2],其實際并非炎癥,現臨床常用方法是激素注射及消炎鎮痛等方法,但并未達到滿意效果。骨性關節炎屬中醫“痹癥”范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稱為“膝痹”。《素問·痹癥》曰“痹者,各以其時外感于風寒濕氣也。”痹癥內因:勞累過度,飲食不當,跌撲損傷等。外因:外感風寒濕。痹癥日久則氣血瘀滯,脈絡閉阻不通,則關節部腫脹刺痛,又由于多發于中老年人,其肝腎虧虛則筋骨受損不易恢復,所以治療原則為散寒止痛,祛風除濕,溫經通絡,行氣活血。
現臨床常用透明質酸鈉治療骨性關節炎,透明質酸鈉是關節液的主要成分[3]。常用于治療關節性疾病,可以增加關節功能,防止摩擦,雖然可以有效改善關節疼痛,但并不能完全治療骨性關節炎,也不能改善骨關節增生問題。
鹿瓜多肽是一種水溶液,從梅花鹿骨骼肌葫蘆種植物甜瓜的干燥種子中提取制成,并且具有滅菌性質[4]。臨床常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的治療,它可以很好地修復創傷。骨誘導多肽類生物因子包括骨形態發生蛋白、β-轉化生長因子及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骨形態發生蛋白由于可以誘導新骨的形成,所以可以修復骨損傷。β-轉化生長因子是一種蛋白多肽,其具有雙重作用,不僅可以促進成骨細胞及成軟骨細胞分化,又可降低分化,是一種調節劑。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可以使細胞更好的增殖及分化,是一種肝素粘合多肽,可以增加骨鈣素的合成。甜瓜籽提取物,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并且具有很好的止痛作用,因為它可以提高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并且抑制前列腺液的分泌與釋放。甜瓜籽提取物和骨誘導多肽類共同作用可以促進骨損傷的愈合并且促進骨源因子的合成。
中藥外洗治療選藥靈仙、沙姜為治療骨鯁要藥,有軟化之功,配上性酸之烏梅可軟化骨刺;制川烏、制草烏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止痛,可消除關節疼痛,加上細辛、防風祛風散寒止痛,羌活擅治痹癥尤治肢體活動不利,寬筋藤舒筋通絡,可加強消除關節部腫脹刺痛之功;乳香功擅活血伸筋,沒藥擅散血化瘀,是外傷及骨科要藥,紅花、當歸尾、赤芍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香附行氣行血,氣行則血行。藥物君臣佐使配合共同達到軟堅止痛,祛風除濕,溫經通絡,行氣活血。使用中藥外洗時注意藥的溫度,不要過涼或者是過熱。鹿瓜多肽注射液膝關節腔注射配合中藥外洗共同促進血液循環,促進骨損傷的修復,達到徹底治愈的效果。通過研究分析臨床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膝關節腔注射配合中藥外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滿意,可以達到更好治愈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宏,熊小明,呂剛,等.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2):17-18,22.
[2] 楊利光.獨活寄生湯治療膝關節增生性骨關節炎138例[J].光明中醫,2012,27(5):956-957.
[3] 賈奉禹.透明質酸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嚴重反應1例[J].中國水電醫學,2001,15(3):161-162.
由于創傷、遺傳、感染和可能與不良生活習慣及環境污染的影響,人類深受骨關節病的困擾。在我國,骨關節炎多發于中老年人群,5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50%,關節炎患者總數已超過1億。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椎柱炎及骨質疏松、先天性畸形以及交通事故、工傷、骨腫瘤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關節損傷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在出現人工關節之前,治療上述疾病的方法通常是采用藥物治療、骨融合或者截肢等手段,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輕則喪失運動功能,重則導致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失去生命。隨著人工關節在臨床上的大量使用,大大避免了上述癥狀,從而使得骨科植入物的臨床地位越來越重要,社會需求也出現逐步上升趨勢。
骨科植入物屬于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產品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用于聯結和固定斷骨的,如各種鋼板、骨釘和螺釘等內固定器械;一類是用于制造人工關節,用來置換由于病變或創傷而失效的人體骨關節;第三類是用于人體脊椎、頸椎部位的植入器械。骨科植入物的特點是價位高,用量多,風險大。一個小小的螺釘"身價"上百元,一款進口陶瓷頭人工全髖關節的招標價在2萬元左右。質量有問題或醫務人員操作失誤,都會對人體造成危害。2002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將骨科植入物列入《國家重點監管醫療器械目錄》,對外科植入物關節假體,金屬直型、異型接骨板,金屬接骨、矯形釘,金屬矯形用棒,髓內針、骨釘,脊柱內固定器材等器械重點監管。2003年9月17日,SFDA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對骨科植入物試行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制度。
2影響骨科植入物安全性的問題
近年來由于骨科植入鋼板、螺釘變形、斷裂等引發的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頻頻發生。湖南1例患者因右腿骨折在某醫院植入鋼板固定。3個月后,患者突然出現了傷口劇疼、局部紅腫厲害、全身高燒等癥狀。后經檢查發現植入的鋼板斷裂。以上出現的癥狀全是因斷裂鋼板刺破組織引起皮下于血化膿所致,對骨折愈合非常不利。另1例患者因左脛骨骨折到醫院治療,醫院對其實行鋼板內固定術后,3個月后確定臨床治愈。患者出院后1個月,到醫院拍片復查,X線檢查報告顯示鋼板斷裂,脛骨畸形愈合。經查實是該院使用了質量不合格的鋼板為患者實施手術,導致患者脛骨畸形愈,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手術失敗,患者在承受疼痛和經濟損失的同時,還要承受著無法估量的精神痛苦,嚴重的會導致終生殘疾甚至失去生命,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繁榮安定。
目前,影響骨科植入物安全性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產品質量堪憂,不容樂觀 1998年第一季度在對骨科內固定器材的金屬直型接骨板、金屬接骨螺釘、髓內針、金屬異型接骨板、金屬矯形用釘和金屬矯形棒等六類產品的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中產品抽樣合格率為78.6%。2000年第三季度對部分骨科固定器材進行的產品質量國家監督中抽查中,雖然產品在外觀、包裝、標志、原材料質量控制與管理方面有了明顯改觀,但是尚存較多的質量問題,產品抽樣合格率僅為60%。不合格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部分產品表面有微裂紋。表面微裂紋項目是外科金屬植入物的安全性能指標之一。在應力集中部位出現微裂紋的產品一旦置入人體,易出現斷裂,使患者受二次手術之苦。②材料的化學成分不符合標準要求。國家標注規定植入物產品使用的不銹鋼材料必須達到醫用級,有的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使用了非醫用鋼。有些產品材料在碳、鎳元素含量等化學成份上達不到標準要求。③產品出現銹蝕現象。耐腐蝕性能是外科金屬植入物產品的另一安全性能指標。按國家標準的規定,植入物產品經耐腐蝕試驗后,表面不應有銹蝕。④產品無標志。國家強制性標準規定,外科金屬植入物在每件產品低應力區,要打永久標志,要求有材料、廠名和生產年代號。
2.2患者沒有遵從醫囑,使用不當造成自身傷害 骨科植入物采用的材料大多為不銹鋼、鈦及鈦合金和高溫合金,這些材料都存在著無法避免的金屬疲勞問題,并且不具備人體骨骼的韌性和再生力,其抗彎、抗折、抗壓性能都是有限的。很多患者以為鋼板、鋼釘足夠結實,沒有遵從醫囑而隨意活動或做一些持重運動,要知道肌肉的牽引力可達幾百公斤,這樣做很容易造成骨內固定器材的意外斷裂,最終往往會導致骨折愈合失敗甚至骨畸形愈合,對自身造成了傷害。
2.3因人而異,大多數患者術后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并發癥 對于體內植入骨科內固定器材的患者。動完手術后,由于內固定物和骨頭共同分擔力量的傳導,內固定物不必承受全部的力量。所以,很快就可以在部份負重下走路了。但是約有80%~90%的患者,臀部及膝部會有疼痛感或不舒服,必須拔除固定物后,疼痛感才會得到部分緩解。其它的并發癥如感染、愈合不良、腔室癥候群及神經損傷,因為個人體質差異,也都可能發生。
2.4缺乏必要的生物學評價和術后臨床 我們評價骨科植入物歸納為三個方面:與人體的生物相容性、材料的力學性能以及在人體環境中的耐腐蝕性能要求。生物相容性是指骨科植入物與人體二者之間互相都沒有不良影響;優良的力學性能則是為了保證植入物材料能滿足人體生活和功能的要求。此外,在人體復雜的動態環境中,材料的點腐蝕、縫隙腐蝕、晶間腐蝕、應力腐蝕和疲勞腐蝕能使強度再好的材料的力學性能下降,最終導致植入物在人體內損傷、斷裂和失效。
目前骨科植入物大多采用金屬材料,人體內材料的磨損和腐蝕作用會產生磨屑、磨粒和腐蝕產物,像金屬離子的遷移就可能對人體產生干擾和毒性。另外,這些材料生成的產物的產生速率和沉積的積蓄量也是生物材料科學研究的重點,例如植入鈦及鈦合金的人體周圍組織體液會產生"黑水",就是與此相關的有待研究的課題之一。由于植入材料是在人體內使用的,人體內特定環境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決定了必要的生物學評價尤其是金屬材料的研究和應用在實驗室條件下幾乎是無法再現的,所以目前還沒有比較突出的研究成果。這還需要我們通過大量的充分的試驗、臨床研究以及生物學等安全性評價尤其是術后的臨床和生物學評價來對骨科植入物進行正確客觀的認知。
3避免出現不良事件的合理化建議
如何合理地規避手術風險和應對術后出現的不良反應事件,都是我們積極關注的。在此,我們建議骨關節病患者在接觸骨科植入物相關產品時,應注意以下幾項:
3.1學會挑選合格產品 患者在接受手術前,應該有選擇合格產品的意識。合格的接骨板、接骨釘都具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產品注冊證,并且在每件產品的低應力區有永久性的標志,標明了生產材料、廠名和生產年代號。同時,注意觀察產品表面的粗糙程度,應該沒有微裂紋。專家表示,目前國產骨科內固定器材的質量還有待提高,進口骨內固定器材的產品質量明顯優于國產產品,但進口產品價格十分昂貴,是國產產品的10倍左右。
3.2謹遵醫囑,避免使用不當。植入人體后,3個月內應嚴格禁止持重運動,3個月后也必須嚴格按照醫生指導活動。
3.3提高警惕,做好術后復查。治療過程中如感不適,應馬上到醫院就醫,防止造成骨骼畸形愈合。應定期到醫院復查,及時了解骨骼愈合情況。
3.4出現質量問題,可依法向醫院或制造商、經銷商索賠 消協認為,如果出現因骨科內固定器材質量問題而發生斷裂的情況,消費者可以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六章第三十五條規定向醫院進行索賠,如屬于制造商或經銷商的責任的,還可向制造商或經銷商追償,保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
3.5只要出現了醫療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應及時向當地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或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上報,引起社會公眾關注,以便防止和減少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的蔓延和再次發生。
【關鍵詞】距骨骨折;療效;影響因素
距骨骨折在臨床上屬于比較少見的骨折類型,在足部骨折中所占的比重為5%左右。但近些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交通業的日益發達,多種形式的高能量損傷明顯增多,距骨骨折的發生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由于關節面較復雜、解剖結構特別及血運較少等特點,使得其成為骨科臨床醫師在治療時有些麻煩的病癥之一[1]。本文旨在分析距骨骨折手術療效及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9.5-2012.6間我院收治的87例距骨骨折患者,年齡9-68歲,平均(36±6)歲,其中男性50例,女性37例。骨折原因有高處墜落、重物砸傷、交通事故及斗毆等,創傷處包括開放性骨折和閉合性骨折。距骨頸骨折依照Hawkins分類法分為:I型骨折0例,II型骨折51例,III型骨折11例,其余25例為距骨體骨折。
1.2方法對于創處無骨缺損發生,骨折呈滿意復位者,采用可吸收螺釘或空心螺釘行加壓固定治療;對于創傷處污染較重且為開放性骨折的患者,應先徹底清理創口,之后用克氏針固定;為避免骨折短縮,行相應的復位內固定術對合并周邊骨折的患者進行治療;對于復位較差者,用克氏針對距骨的長度和外形進行維持,再將非加壓普通螺釘擰入;對于粉碎性重度骨折的患者,應最大限度地使骨折線完美對線,平行相對關節面,以達到解剖復位的效果。此外在完成復位固定后行C臂機透視檢查復位效果是否理想。術后選擇短腿的非負重石膏穩定7周左右,基本愈合后拆除并行踝部功能恢復鍛煉。定時行X射線或CT復查愈合情況,若骨折線依然存在,需繼續維持3周左右的石膏固定,至骨折線徹底消除,即可進行一般負重訓練,一旦出現異常應立即就診。
1.3療效評定標準[2]手術療效評定采用美國足踝外科學會的踝后足評分系統(AOFAS評分),共100分。其中50分用來判斷足部功能的限制程度,40分用來評價疼痛劇烈程度,10分用來評定踝后足的對位情況,得分在90-100分之間記為優,75-89之間記為良,50-74分之間記為中,0-50分之間記為差。
1.4復位標準[3]采用Lindvall等推薦的臨床診斷標準來評價復位情況。解剖復位:位于距骨頸部或體部的骨折端無向前的成角畸形,無移位;滿意復位:骨折端有較輕的內翻成角或1-3毫米的空隙存在;復位不良:骨折端間分離移位大于3毫米或對位較差。
1.5術后護理措施為防止發生感染,持續使用一定量抗生素1-3天,并施以消腫鎮痛相關治療,此外拆線后給予患肢非負重短腿石膏管型固定7周左右。
2結果
本組87例患者經治療后,解剖復位60例,滿意復位22例,復位不良5例,總體優良率為75.9%(66/87)。在解剖復位的60例患者中,療效為優41例,良11例,中8例,差0例,優良率為86.7%;滿意復位的22例患者中,療效為優8例,良6例,中5例,差3例,優良率為63.6%;復位不良的5例患者中,療效為中3例,差2例。術后出現創傷性關節炎8例,距骨壞死5例,骨折愈合不良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4%。骨折部位、骨折復位情況、入院時間及骨折粉碎程度對手術療效有顯著影響。
3討論
距骨是足部的主要負重骨之一,對踝關節的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上無肌肉附著,超過65%的面積都由關節軟骨包覆,主要連接跟骨、踝、舟骨等,共同承擔足的多種功能,是足的支持與活動中心。距骨上每單位面積承重超過其它任何部位的骨骼,基本上所有類型的距骨骨折都與關節面有密切聯系。所以,距骨骨折治療中重建關節面及精確復位十分重要,關節面畸形愈合及留有不規則殘余物均可引發關節炎或其他并發癥。距骨的血供很奇特,主要由距跟骨間韌帶、距舟韌帶和內側三角韌帶提供,距骨體主要由從距骨頸部進入的血管供血[4]。假如距骨頸發生骨折,就截斷了距骨體部的血液供應,再加上脫位的不利影響,使得距骨頸骨折易引發缺血性壞死。
一旦發生距骨骨折應及早治療,但需要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I型骨折多表呈非移位骨折,通常采用保守方法治療。治療時,若骨折部位骨折片的分布仍大體符合解剖關系,可選擇短腿的非負重石膏穩定7周左右,經影像學檢查提示骨折已開始恢復時,建議患者行非負重的功能鍛煉以增加關節的活動性,同時選擇移動式的短腿行走石膏持續40天以上,并隨時通過CT檢查骨折愈合程度。II型和III型骨折一般選用急診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基于兩點理由:一是移位的距骨體擠壓皮膚和神經血管,若不及時給予復位消除壓迫作用,可引起血管神經損傷和皮膚壞死。二是閉合復位有時難以達到解剖復位的效果,反復操作加重了血管神經和皮膚的損傷,有時整復不恰當甚至使骨折變得更加嚴重。而急診復位內固定術在很短時間內就可達到解剖復位,能大大降低移位的距骨體對周邊組織和血管神經的擠壓,最大限度保留殘存的血供,最終促進骨折的愈合并避免發生缺血性壞死[5]。III型骨折盡管有可能發展為骨壞死,但并不一定預后較差。即使距骨有輕微的關節炎和小部分塌陷,有時仍可保留較為完整的功能,故無需行距下關節融合。當發生嚴重關節炎或缺血性壞死時,則需行關節融合術。手術前應先清理創口,有效止血后再進行,盡量不要用電凝等劇烈措施,防止殘存血供的繼續損傷。術后加壓包扎切口和抗菌處理,以避免血腫及感染的發生。手術時切口宜盡量少且有效,可在單一切口內完成者不應多處開口[6]。本組解剖復位有60例患者,優良率為86.7%;滿意復位的22例患者,優良率為63.6%;復位不良有5例患者。術后出現創傷性關節炎8例,距骨壞死5例,骨折愈合不良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4%。分析臨床資料我們發現,患者在骨折后24h內送入醫院治療,復位情況越好,手術療效越顯著;骨折粉碎程度越大,對周邊血管、神經的壓迫越重,療效越差;位于距骨體部位的骨折易發生關節炎,術后應精心護理。
綜上所述,距骨骨折的治療應按照骨折類型的不同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術中應把處理關節脫位放在第一位,之后再行復位和內固定。對于患者來說,骨折發生后應盡快送入醫院,避免骨折程度加重影響預后,同時,術后進行適當強度的功能鍛煉可加快足部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歐陽少明,饒放萍,高勇.距骨骨折22例手術治療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2,14(26):94-94.
[2]李淑芩.距骨骨折手術療效的影響因素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0):98-98.
[3]馬志平,王洪,管孟芹.影響距骨骨折手術療效的因素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12):104-105.
[4]周升新.距骨骨折29例的臨床治療[J].臨床醫學,2008,28(5):98-99.
[關鍵詞] 兒童; 髖關節滑膜炎
[中圖分類號] R339.31[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7-007-01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ip Synovitis for 59 Case of Children
Zhang XianbingZhang LijunWang JingWang WeihongLi WanshunTangqia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ip synovitis of children. Methods To retrospective an analysis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ip synovitis for the 59 cases, hospitalized children from January 2007 to December 2009. Results Except that 1 case goes to other hospital, 58 cases are cured .Conclusion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 the key to hip synovitis.
急性髖關節膜炎,是小兒常見的髖關節疾病,自1982年Lovett 等首次報道以來, 逐漸受到重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急性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59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59例,男39例,女20例,年齡 3~ 14歲,平均年齡5.3 歲,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史15例;發病前較平時運動量增大10例,外傷史6例,扁桃體炎1例,無誘因27例。 全部病例為單側,左側33例;右側26例。
臨床癥狀與體征 主要癥狀是髖關節疼痛、活動不能,跛行11例,雙下肢不等13例,患肢假性怎長在2.0cm之內,少數伴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主要體征髖關節屈曲、內收、外展活動受限,“4”字實驗均陽性,少數病例伴有髖關節壓痛,但表面皮膚無明顯紅腫,局部皮膚溫度不高;體溫均無明顯升高。
2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2例WBC升高,以淋巴細胞為主,其中一例有扁桃體炎病史,其余血常規無明顯異常,抗“O”及血沉無明顯異常。X線6例關節囊腫脹,骨盆輕度傾斜, 20例CT有關節積液,其中一例單側關節痛,雙側關節積液,一例股骨頭關節面粗糙。25例MRI檢查顯示髖關節積液,關節內側間隙增寬,未見明顯骨性異常。
3 治療方法 嚴格臥床休息,仰臥中立位,患肢持續皮牽引,牽引重量1~2.5kg,牽引期間囑患兒進行患肢肌肉收縮以防肌肉萎縮,輔以抗炎、抗病毒、補充維生素C等補液治療,有關節積液病例予遠紅外線理療,牽引3~5天臨床癥狀好轉,患肢疼痛減輕,牽引7~14天癥狀消失,髖關節恢復正常活動,雙下肢等長,“4”字實驗陰性。有髖關節積液病例復查MRI積液減少,沒完全消失。
4 轉歸 住院時間2~14天。一例考慮髖關節結核性滑膜炎,轉上級醫院治療,58例痊愈出院,臨床癥狀好轉,髖關節仍有積液,二月后復診,關節積液均吸收,隨訪6月~12月,一例發病2周住院者轉為慢性,其他未出現股骨頭壞死病例。
5 討論 急性髖關節滑膜炎是兒童髖關節疼痛和跛行的常見原因,病因尚不明確,臨床上有兩種學說:感染學說與單一動作超量運動學說[1]。部分患兒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其他感染史。余希臨[2]等研究證明柯薩奇B組3 型病毒感染可能導致急性髖關節滑膜炎。唐紹興[3]等總結病例指出發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瞿南初[4]也認為呼吸道感染是急性髖關節滑膜炎的一種誘因。另一部分患兒有過度勞累或扭傷史[5-6]。該病好發于3~10歲,5歲左右多見,發病率男孩多于女孩。預后較好,早期治療兩周可痊愈,但有積液病例病程長,治療恢復慢,并且積液越多恢復越慢,要一個月左右治愈,關節積液完全吸收約2個月,極個別病程反復遷延成慢性,胥少汀[7]認為急性髖關節滑膜炎可導致股骨頭壞死,但盧小虎等通過動物模型試驗發現急性髖關節滑膜炎與股骨頭壞死并無明顯相關性[8]。
通過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該病臨床診斷并不難,值得重視的是應該排除化膿性髖關節炎和股骨頭上端骨髓炎、髖關節滑模結核、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等疾病。所以必要時應做血常規、血沉、抗“O”及X線、CT等檢查,MRI能夠更清晰的觀察到髖關節內的積液及軟組織改變情況,為判斷病情提供更好的依據,近幾年來隨著B超檢的快速發展,為急性髖關節滑膜炎診斷及預后評估提供了一種經濟、無創無痛的有效檢查方法,董忠麗[9]等通過109例病例研究認為超聲聲像能夠準切的該病的病變變化,可以客觀的診斷髖關節滑膜炎。
該病治療關鍵的是休息、制動,患肢皮牽引制動,可以有效的解肌肉痙攣,促進腫脹及關節積液的吸收,減輕髖關節囊腔內壓力,以達到減輕對關節血供影響的目的,有利于炎癥的吸收的和損傷滑膜的修復,防止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發生,及時采取皮牽引能夠提高治愈率并縮短病程,減少臥床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0]。抗生素雖然不能縮短病程,可以預防關節積液發生感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有上呼吸道感染病例予抗病毒治療,同時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防氧化等功能。遠紅外線理療也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腫脹及關節積液的吸收起到皮牽引異曲同工的作用。
總之,兒童急性髖關節滑膜炎治療簡單,早期診治預后較好,值得重視的是要早診斷早治療。
參考文獻
[1] 楊文博,柳樹英,康開彪等.兒童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診治進展[J].甘肅中醫,2009,22(2):123-133.
[2] 余希臨,孫志勤,桂彤.兒童急性暫時性碗關節滑膜炎與柯薩奇B組3型病毒感染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1,8(5):455-457.
[3] 唐繼興,遲耀武.120例小兒急性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治療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5,14(3):198.
[4] 瞿南初.兒童急性髖關節滑膜炎的診斷與治療[J].交通醫學,2001,15(6):678-198.
[5] 楊文博,柳樹英,康開彪等.兒童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診治進展[J].甘肅中醫,2009,22(2):123-133.
[6] 何本祥,檀亞軍.單純皮膚牽引治療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J].四川醫學,2002,23(8):797.
[7] 胥少汀.實用骨科學[M].第2版.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094 .
[8] 盧小虎,肖德明,林博文等.兒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與髖關一過性滑膜炎的實驗觀察[J].中國康復,2004,19(4):204-208.
【關鍵詞】脛骨;Pilon骨折;外固定架;內固定;有限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043-02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選擇本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Pilon骨折患者50(男39,女11)例年齡17―1度4例,69(平均46.3)歲;開放性損傷15例(按照Tscherne Gotzen軟組織分度,1度4例,2度8例,3度2例,4度1例),閉合性損傷35例(軟組織分級:0度2例,1度10例,2度18例,3度5例);外傷原因:高速交通肇事傷27例,高出墜落傷20例,跌倒傷3例,合并其他骨折的患者11例,大多數合并腓骨骨折。僅2例未合并腓骨骨折,均為收住院治療。
1.2 方法
1.2.1 手術時機
1.2.1.1 閉合性骨折 閉合性骨折軟組織損傷2度的患者,因軟組織損傷較重,抬高患肢,必要時給予跟骨牽引,同時給予消腫藥物治療,促進軟組織條件改善和恢復,待軟組織條件改善后再給與手術治療,,軟組織損傷分度0―1度的盡早手術治療,軟組織損傷3度患者應損傷較重并多伴血管損傷或骨筋膜間隙綜合征,需盡早手術挽救肢體,同時給予骨折固定手術[1]
1.2.1.2 開放性骨折 所有開放性骨折均需急診手術,軟組織損傷在3―4度的,應需急診手術挽救肢體,同時給予骨折固定手術.
1.2.2 手術方法
1.2.2.1 麻醉方法 硬膜外或全麻。
1.2.2.2 手術方法 患者多采取平臥位, 術前常規驅血后止血帶止血。①恢復下肢對位對線:取腓骨外側切口,顯露腓骨骨折斷端,在牽引復位后安裝1/3園腓骨遠端鋼板內固定。②恢復脛骨遠端關節面的平整和完整:根據累計脛骨遠端關節面主要骨塊的位置,兩切口之間的皮膚寬度至少在7cm左右,以免皮膚壞死。脛骨切口取前內側切口,切開關節囊,盡可能有限剝離脛骨骨膜,清除嵌入關節間隙的軟組織,判斷關節面位置,在脛骨遠端壓縮骨質中盡可能找出大的關節面,以距骨關節面為復位參考,必要時可行跟骨牽引。往往內踝和脛骨遠端外側帶有大片關節面并移位明顯,因此先予手法復位這兩個主要的骨塊。需注意后踝旋轉移位的復位,觀察遠端關節面后踝平整后,在用數枚細克氏針多角度有限固定。如骨折缺損部位需取髂骨植骨,經C臂透視無誤后或改用松質骨螺釘或空心螺釘或可吸收螺釘固定。③安裝外固定架穩定骨折斷端:于骨折近端垂直脛骨前內側面縱向安裝間距合適的2枚5mm骨釘,再于跟骨及距骨各安裝1枚5mm骨釘,必要時跟骨同時安裝2枚骨釘,安裝多功能外固定架,骨折遠、近端骨釘間安裝的連接桿均具有縱向加壓和延長功能。
1.2.2.3 術后處理 術后抗感染治療。常規予以促進消腫藥物。對疑有創口感染、皮膚壞死的患者加強換藥。術后第2天即開始足趾的主動屈伸;術后4周骨折遠、近端骨圓針間安裝的連接桿縱向加壓刺激骨折斷端利于骨折愈合。3個月后如局部無疼痛,骨折斷端穩定,可開始部分負重;X線片顯示有連續性骨痂形成,骨折線模糊時,可去除外固定架,注意釘道護理,骨折完全愈合后取出內固定。
2 結果
2.1 閉合骨折軟組織損傷程度分級和術前處理時間 本組35例閉合骨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軟組織損傷,為避免軟組織損傷可能導致的手術失敗,軟組織損傷2度以上的患者給予抬高患肢、脫水醫務治療,患肢跟骨牽引,軟組織恢復期為4―10d,平均7d。
2.2 隨訪 本組50例全部患者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8--24個月(平均16月),所有骨折均最終愈合,5例踝關節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出現間歇性跛行,但能耐受;1例嚴重C3.3.型患者因肺部距骨骨折出現踝關節僵直;5例因出院后護理不善發生不同程度的釘道感染;釘道周圍軟組織紅腫、膿液分泌物自釘道排出。
2.3 踝關節主觀評分,根據美國骨科協會足踝外科分會(AOFAS)提出的踝關節主觀評分標準對50例患者進行了評分[2],其中優25例(50%),良16例(32%),差8例(16%).
3 討論
累及脛骨遠端關節面的工作稱Pilon骨折,Pilon骨折內固定的原則包括:a)固定腓骨,恢復腓骨的長度;b)暴露、復位重建脛骨遠端關節面,c)干骺端缺損者行植骨治療;d)脛骨支撐固定。腓骨下端10cm以內的骨折移位,特別是側方移位將導致踝穴增寬,踝關節繼發不穩,此外腓骨的解剖復位對脛骨重要骨塊的復位提供了良好的支撐和參考。干骺端的骨移植以自體髂骨為佳,先用骨塊結構性植骨構建關節面下堅強的支柱,再用顆粒狀植骨填充骨折斷端間隙,有利于骨折愈合。
脛骨遠端缺少肌肉組織,脛骨干骺端周圍主要為肌腱組織和皮膚所覆蓋,在外力作用下,軟組織的緩沖空間非常有限而容易造成骨折和軟組織損傷。高能量損失常引起關節內復雜骨折、干骺端壓縮、粉碎和骨缺損。在外翻剪力作用下還常合并腓骨工作。實際上處理Pilon骨折時主要包括兩大難點:a)軟組織的處理;b)脛骨關節面的重建及骨折穩定性的恢復。Pilon骨折伴發的軟組織損傷的程度直接影響手術方式的選擇。在軟組織損傷的情況下使用鋼板進行內固定時可能存在以下問題:①軟組織腫脹控制不好的情況下,一旦進行開放復位、鋼板內固定,由于個別的占位、軟組織張力高,可能導致刀口無法縫合,勉強張力縫合又可能造成皮緣壞死;②脛骨遠端骨質軟組織覆蓋本身較差,外傷使骨折端血運破壞,開放復位、鋼板內固定軟組織剝離范圍廣泛,進一步破壞了殘留的一點血運,加重了局部血運惡化,容易導致骨折延遲愈合或骨不連的發生;③當發生骨折延遲愈合時,為增加骨折斷端應力刺激而進行完全負重鍛煉時鋼板能產生應力遮擋作用。脛骨脛骨遠端骨折開放復位能獲得更滿意的對位、對線和關節功能恢復,鋼板內固定是骨折斷端更加穩定而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但上述缺點限制了該技術在伴有軟組織損傷的復雜脛骨遠端骨折的應用[3]。近年來出現了采取微創的方法植入鋼板,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骨折斷端不必要的暴露,更注重周圍軟組織的處理,保護骨折斷端的血供,提高了骨硬化能力。避免切開復位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損害軟組織血運及不良部分骨膜,造成軟組織缺血壞死、傷口愈合不良或者骨折延遲愈合甚至不愈合,但是鋼板所帶來的張力增加等問題無法避免。另外由于經皮內固定等微創技術術式可接受軟組織并發癥的方式,提供手術的安全性,但操作有一定特殊性及技術要求。對于Pilon骨折,骨折塊往往碎裂嚴重,移位明顯,關節面翻轉,閉合復位的難度極大,且難以保證關節面的平整性病恢復脛骨干骺端的生理長度。因此,對于嚴重粉碎性的Pilon骨折,特別是關節面破壞嚴重、移位明顯的病例在某種程度上不適應微創技術的原因。單純采用外固定架進行固定,雖然能更好的保護軟組織和避免不了骨膜,但是由于Pilon骨折關節面破壞嚴重,關節面碎裂翻轉,很難通過手法復位恢復關節面的平整性。另外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的牢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骨折斷端的力學穩定性[4],如果骨折斷端間緊密接觸,軸向壓力97%由骨折斷端傳遞,否則軸向應力幾乎全部由外固定架承擔[5]。因此如果只利用外固定架固定,骨折斷端常留下一個極不穩定的界面,這樣就增加了骨不愈合/斷釘等并發癥發生的危險。因此通過數個克氏針、空心釘的有限內固定,能使松散的骨塊初步形成一個整體,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減少了外固定架的松動、斷釘及骨不連的可靠性牢靠,對碎骨塊的把持力更強,能有效的支撐關節面,對脛骨牢固的支撐固定那個早期功能鍛煉并獲得良好的遠近其治療效果。對于涉及關節面的Pilon骨折,手術核心內容是最大限度恢復脛骨遠端關節面的完整性以挽救踝關節的功能,外固定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技術在盡量破壞現有血運的同時,采用有限切開的方法整復影響關節面平整的骨折移位,并給予牢固固定,最大限度的恢復了脛骨遠端的關節面的完整性,同時手術時間端,骨折斷端的固定不是絕對固定,而是彈性固定,比較符合生物力學固定的理念。當出現骨折延遲愈合時,可以通過外固定架連接桿的縱向加壓功能和完全負重鍛煉來增加骨折斷端的應力刺激,促進骨折的愈合。因此外固定結合有限內固定技術對于伴有一定程度軟組織損傷的脛骨遠端骨折具有一定的優勢。
Pilon骨折使用有限切開內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因其牽拉可恢復關節間隙,恢復了小腿的長度和肌肉的張力,發揮了肌肉的軟組織夾板作用,能有效的避免軟組織進一步損害,較好的重建并維持脛骨的對位對線,恢復關節面的平整性及脛骨遠端的力線,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盡管如此,但也有其明顯不足之處,如長期固定導致固定強度明顯下降,針孔感染、護理不方便、跨關節的觀點將不可避免的動作踝關節的僵硬、關節功能障礙的并發癥。有限切開內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技術的主要渠道是釘道護理不當可能導致的軟組織感染。本組有5例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感染。因此,患者出院前應詳細向孩子及其家屬說明釘道的護理的方法,每日用碘伏棉球將釘道口的分泌物清理干凈3-4次;避免用不潔紗布纏繞固定釘根部;一旦具有出現紅、腫、熱、痛等炎癥表現時應及時到醫院治療。伴有發熱等上述患者均給予抗生素靜滴,及其釘道護理和換藥等措施直至痊愈。
參考文獻:
[1] 俞光榮,汪文。 Pilon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和療效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149-155.
[2] Kitaoka HB,Alexander IJ,Adelaar RS,et al. 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dfoot, midfoot, hallux, and lesser toes[J]. Foot Ankle Int, 1994, 15:349-353.
[3] Koulouvaris P, Stafylas K, Mitsionis G,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various therapy concepts in severe pilon fractures[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7, 27:313-320.
G骨科醫院創立于2000年3月,是經衛生主管部門批準建立的一家以骨科為主的中西醫結合醫院,以腰椎間盤突出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頸椎病、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肩周炎、骨質增生癥、骨、關節損傷等為研究診療對象的大型特色專科醫院。
建院以來,G骨科醫院一直把實現病人價值最大化作為醫院的戰略核心,充分落實到每位專家和員工的行動當中,經過10年的積淀和提練,G骨科醫院總結出了病人最關心的六大價值主張:安全、痛苦、療效、價格、時間、再發!
1狠抓剖析微創的方法及手段,確保病人安全
10年來,醫院率先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堅持以無創傷閉合性治療――針刀加中藥治療特殊疑難骨病為特色,發揮傳統醫學優勢,使廣大的骨病患者重獲健康。建院以來,共收治來自成都市、四川省、全國及世界各地20余個地區的股骨頭壞死、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病人達20萬余人次,無一例安全事故發生,治愈好轉率達到97.61%,深受患者好評。其中像頸椎病、如果手術治療屬高危手術,其后遺癥和致殘的可能都相當大,為什么廣大患者會選擇康骨?就在于奧斯迪康骨醫院“以人為本”,在保障病人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確保最好的療效。正是基于此,2003年的一個冬天,醫院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奧運會冠軍孔令輝。為備戰雅典奧運會,孔令輝悄悄來到G骨科醫院接受頸椎病治療。因在法國世乒賽結束之后,孔令輝就時常覺得自己的頸部左側頸椎很不舒服,近1個月來甚至出現過突然暈眩的癥狀,并因此缺席了幾站歐洲巡回賽和即將在廣州開始的年度總決賽,孔令輝非常擔心這個小毛病會釀成“大禍”――影響雅典奧運會的備戰。國家奧組委經過多方調查論證,最終選擇了G骨科醫院。在骨康醫院的專家的細心的治療下,孔令輝的頸椎病得到了很快的康復,為孔令輝在雅典奧運會上獲得獎牌做出了積極貢獻。
2以人為本,關心病人,切實降低病人痛苦
電影《刮痧》中,居住在美國的中國人采用了中醫的手法為兒子治療感冒,卻被美國鄰居誤認為是虐待兒童。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中,中醫療法是最難被外國人理解的,利用草藥湯劑和銀針的醫療方法很難讓外國人相信它的療效。而康骨醫院把所需要手術治療的變為非手術治療,把有創性治療變為無創性治療,2005年應邀國際頻道中央電視臺-4做客《讓世界了解您》欄目――中醫“針”行,節目一播出后,來自美國、法國、泰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近20個國家的病人紛至沓來,欄目組收到一封來自美國西雅圖的電子郵件,郵件中提到了一個美國人萬里求醫的故事。
一位來自美國西雅圖的美國人――拉吉爾,因長期受椎間盤突出的困擾,同時患上了腰椎、胸椎和頸椎的間盤突出的復雜病況,病情嚴重到生活都無法自理。在近三、四個月的時間里后背疼的很厲害,有段時間甚至臥床不起,也不能開車了,必須進行治療,但不知道該如何去治?美國醫生建議拉吉爾進行手術,切除突出的椎間盤,但是他不想做手術,這種手術的傷口很大,手術風險很大,拉吉爾不愿接受。拉吉爾的妻子是中國人,她通過這期電視節目了解到:在中國80%的椎間盤突出患者不需要手術就可以痊愈。所以在中國妻子的推薦和鼓勵下,聽從了太太的建議,從美國飛到中國,來到G骨科醫院,而賴志剛院長成為了拉吉爾的主治醫生。拉吉爾接受相關的檢查后,同意了針刀治療。經過治療后,他的腰不疼了,能夠在床上翻身了。他明顯的感覺到了手術的效果。賴志剛院長使用了同樣的針刀療法,很快就完成了胸椎和頸椎的手術,手術后的拉吉爾康復的很快!
3強化技術,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狠抓療效
任何一種治療手段都不能達100%,具權威醫療專家介紹“股骨頭壞死、頸、腰椎疾病患者即使在接受最先進手術治療后,一般也只能保持5―10年的優良率,因生活習慣不良、日常行為不好而導致復發的患者有10―15%,根本無法做到一勞永逸”。在G骨科醫院每年都要接診在其他醫院手術后效果欠佳、再發的患者達300多例。每年有20%省外患者,不遠千里來到G骨科醫院,尋求更好治療。
來自深圳的57歲患者劉世清因右側的骨頭,髖關節特別的疼痛,一站起來就頂的痛,頂疼的那種感覺,一步路都不能邁開,然后腳跟著就分不開了,活動都受限了。住進了當地醫院,因考慮到患者年齡較大,醫院建議她采取開放式療法,即鉆孔減壓法進行治療。但因為恐懼,劉世清沒有接受醫生的建議,而希望采用傳統的保守療法。
出院后的劉世清去了幾家醫院就診,院方都建議她進行髂骨移植手術,否則后果將更加嚴重,而在這時,她得知自己的另一只腿也患有股骨頭壞死癥,股骨頭已經出現塌陷。她感覺天都塌掉下來了,可能將來就是一個殘疾人,一個坐輪椅的殘疾人。而一再堅持傳統療法的劉世清還是不肯接受院方提出的治療方案,于是她便開始四處尋醫問藥,雖然奔走四方,但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就在劉世清絕望的情況下,有一天她看了中央四臺《人物》這個欄目,介紹G骨科醫院用針刀的方式治療股骨頭壞死效果非常良好。“因為有了針刀以后,可以不去做這個開放性手術了。”當時她非常欣喜,終于可以找到一個不做手術的方式來解決治療問題了。
欣喜之余,劉世清還是對針刀治療有些疑慮,在南方醫療條件較好的地區都不能解決的難題,到了成都能像電視里說的那樣:針到病除嗎?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她從深圳來到了成都。到了醫院一了解,像她這種病,來醫院治療的病人很多,通過與其他患者了解后,她決定留下來接受針刀治療,在開始接受治療的時候很害怕,當她躺在病床上時,經消毒以后,感覺進針的速度非常地快,讓她還沒完全感覺到疼的時候,扎針就結束了。短短幾分鐘,手術快的連劉世清都不敢相信,但一個療程以后,劉世清的病情就有了明顯的好轉,骨頭的酸脹感覺就好像釋放了很多。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她的病情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緩解。
4堅持“價值大于價格”的理念,減輕病人負擔
看病貴,看病難,是當今社會的通病和現實,而對于老百姓來說,那難度可想而知。而我院本著“救死扶傷,實行革命人道主義”的前提下,堅持病人“價值大于價格”的理念,時刻為病人作想,在證療效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降低費用,減輕病人的經濟和心理負擔,這無疑是給患者注入了一劑治病的良方。
提高療效,節省時間,力求使病人在對短時間康復
過去治療頸、腰椎病的手段,一是采用西醫的外科手術,但外科手術風險、創傷很大,都不愿意接受這樣的治療方案,二是采用傳統的針灸、推拿、按摩雖然能暫時緩解病癥,但花費的時間保守治療需要住院30―60天,手術臥床6個月,而現在采用中西結合,針刀加中藥治療,提高療效,節省了時間,一般住院治療10天左右。
5再發免費治療,保障質量,解決病人后顧之憂
再次復發率達15%,推出“會員制終身免費治療”(解決塔基到塔尖)
在現代工作生活環境下,城市精英、上班族以及學生人群的頸、腰椎疾病發病率正呈急速上升階段。而頸、腰椎一旦出現問題,在目前的醫療技術手段條件下,幾乎是無法完全根治的,會伴隨著大部分人終身,讓人痛苦不堪。
據權威醫療專家介紹“頸、腰椎疾病患者即使在接受最好的手術治療后,一般也只能保持5―10年的優良率,而因為生活習慣不良、日常行為不好而導致復發的患者有10―15%,根本無法做到一勞永逸”。在G骨科醫院每年都要接診手術后效果欠佳、再發的患者300例左右。
“患上頸、腰椎病后,需要長期而系統的治療,這會伴隨患者一生。”醫院回訪在院接受過治療的2800多例名患者中,其中有超過50%的患者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再次受傷,過度勞累、受涼等因素)而每年到醫院進行康復治療,這些患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原來的疾病復發。
醫院經過10年的打造,可為患者提供從塔基到塔尖的個性化治療方案,既從最基本的牽引、推拿、按摩到安全有效的針刀、臭氧、射頻、椎間盤鏡等微創治療,直到代表現代醫療先進技術的椎間盤摘除術、椎間盤置換術和椎體內固定術等。
“正是這些每年都會回來復診的非復發患者給了我們靈感,醫院推出“會員終身免費診療”服務。”
僅接受頸椎病治療為例,每次大約需要花費少則數千元,如病情較重,甚至最高可花費數萬元;每年到醫院做定期康復理療,視病情不同,長期下來,患者的花費大概還會花費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治療費用。
為此我們開展“會員終身免費診療”服務。“這對個人而言是一種節省,迫使醫院提高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質量,減少患者來醫院,還會節約大量的社會資源。”據國外醫療機構統計,僅在英國,每年因腰腿疼痛病癥導致的間接勞動損失就高達200億英鎊,“我們的患者中,有一位是某鋼鐵集團的老總,他就曾經因為在商務談判即將簽約之前腰椎間盤突出癥發作而耽誤簽約,后因鐵礦石漲價,給集團造成數十億的損失。”
6最具專業的檢查設備、最有特色的微創骨科專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