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的發展前景8篇

時間:2023-09-22 15:04:4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休閑農業的發展前景,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休閑農業的發展前景

篇1

關鍵詞:伊通縣;休閑旅游農業;經驗;做法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08-05-1

1 伊通縣發展休閑農業的主要經驗

伊通縣在發展休閑農業上,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廣泛參與等措施,使休閑農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伊通縣發展休閑農業的主要經驗,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1 高度重視休閑農業工作

伊通縣委政府都特別重視休閑農業發展,把其擺在了縣域發展重中之重的位置,提出了“旅游強縣”戰略,即使主要領導工作變動,但發展戰略不改,幾任班子堅定不移地抓下去。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出臺了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決定、辦法和措施,鼓勵支持客商、企業和個人發展旅游業。出臺了加強行業管理的辦法、條例,規范旅游業發展。鄉鎮和部門按照縣委政府的要求,把旅游工作作為重要工作,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形成了強大發展合力。

1.2 堅持規劃先行

伊通縣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堅持規劃先行,先規劃好,再發展,而且規劃的起點高,標準高,品位高,幾十年不落后。既制定了全縣旅游總體發展規劃,又制定了鄉鎮和景區發展規劃;既有遠景規劃,又有中期和近期發展規劃。在旅游規劃上做到了大氣魄、大手筆、大力度,促進了休閑農業大發展。

1.3 加大旅游投入

沒有投放就難有發展。幾年來,伊通縣在旅游業上投入了大筆資金,用于旅游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宣傳推介、人員培訓等,累計投入達到3億元,均用于景區景點建設。在資金籌集上,堅持多條腳走路,多渠道投資,多元化發展,做到國家投資、政府投資、企業投資、個人投資、招商引資相結合。通過整合資金,盤活資產,推進了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

1.4 加強宣傳推介

伊通縣把宣傳推介作為提升人氣、擴大影響、拓展客源、招商引資、推動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大力宣傳推介。通過媒體宣傳。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宣傳報道。通過圖冊宣傳。制作畫冊、圖片、導游圖等出版物,印制圖冊、宣傳頁,進行廣泛推介。通過節慶活動進行宣傳,如牧情谷景區經常舉辦薩滿風情旅游節等。通過促銷活動宣傳,組織新聞單位、旅行社到縣內采訪觀光,組織開展旅游風光攝影大賽等系列活動,提升旅游業整體形象。

1.5 強化旅游管理

伊通縣出臺了旅游管理條例和旅游管理辦法,加強對旅游行業規范和管理。注重對旅游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旅游人才隊伍。充分發揮職教中心作用,有計劃地培訓旅游從業人員,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不論是在景區景點,還是乘車、購物、住宿,都做到熱情、周到、滿意服務。可以說,隨著休閑農業的不斷發展,伊通縣的文明程度和群眾的文明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

2 伊通縣發展休閑農業的主要做法

2.1科學定位,明確伊通縣休閑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首先,伊通縣把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做為推動民族文化名縣建設的先導性戰略,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富裕的民族文化名縣的戰略目標,并把發展休閑農業做為實現這個目標的一項重要措施。其次,立足資源、文化區位等優勢,面向長春市,力爭把自身打造成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的長春市“后花園”。

2.2 突出特色,構建伊通縣休閑農業發展的總體框架

伊通縣對休閑農業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勾劃出脈絡清晰的休閑農業發展主線,建設一個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內容豐富、優勢互補的休閑農業發展體系。著力發展地域文化休閑農業。開展以展現東北各民族衣、食、住、行特點為內容的東北民俗活動,打造伊通縣東北地域文化休閑農業。著力發展以農耕休閑度假為內容的綠色生態休閑農業。在開發建設了一批休閑度假村、餐飲娛樂等場所的同時,開發開展玩嘎拉哈、吃滿族火鍋和豆包、栽種綠色農副產品、滿族狩獵、篝火晚會等活動,進一步豐富綠色生態旅游的內容,增加農耕休閑度假活動的吸引力。

2.3 加強運營,加快推進我縣休閑農業的深度開發

伊通縣加強了滿族民俗休閑農業的深度開發。開發生產以體現滿族特色的服飾產品、餐飲用品、小工藝品等。加強了農副土特產品的深度開發和包裝。著重開發生產了一批具有伊通特色、富有滿族特色的農副土特產品,精心包裝和打造,創出了品牌。如伊通縣生產的滿族服飾,在上海世博會進行了展示,產品已經銷往國外。還重點解決了“游”“娛”“吃”“住”“行”的問題,不斷加強休閑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

2.4 統籌協調,建立休閑農業與其他產業聯動機制

篇2

休閑農業也稱觀光農業、旅游農業,是以農業資源、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農耕文化、農業設施、農業科技、農業生態、農家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為資源條件,為城市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教育、娛樂等多種服務的農業經營活動。從農村產業層面來看,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三產業(旅游及服務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也是具有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多功能的現代農業。

休閑農業是在城市化高度發展和人民經濟收入較高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休閑農業的意義是,有利于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二、三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因為休閑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需要生產、管理人員,而且還需要從事住宿、餐飲、交通、商業等服務人員,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條件;休閑農業有利于城鄉人員、信息、科技、觀念的交流,不僅使城市人了解和體驗農業,而且也使農民轉變觀念和提高素質,加強城鄉互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休閑農業有利于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保護農村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休閑農業的功能特征

1、觀賞性

是指具有觀光休閑功能的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副業和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的品種繁多,特別是那些千姿百態的農作物、林草和花木,對城市居民是奇趣無窮。這種觀奇活動,使游人獲得綠色植物形、色、味等多種美感。

2、休閑性

指依某些作物或養殖動物,構成多種具有觀光、休閑和娛樂性產品,供人們欣賞和休閑。在不同類型觀光農業區設計修建娛樂宮、游樂中心、表演場;在樹林中設吊床、秋千;在海濱灘涂區踩文蛤、跳迪斯科舞;在水塘垂釣、抓魚、套鴨子、;在草原區設跑馬場,開展騎馬、賽馬等娛樂活動。

3、參與性

讓游人參與農業生產活動,讓其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學習農業生產技術,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比如對其有趣的觀光農業項目,讓游人模仿和學習,如嫁接、割膠、挖薯、摘果、捕撈、擠奶、放牧、植稻、種菜等,還可以開展當一天農民的活動,游客可以直接參與農業生產的過程,從而了解農業生產,增長農業生產技術知識。

4、文化性

觀光休閑農業主要是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農業和農村的城市人服務的,因此觀光農業的目標市場在城市,觀光休閑農業經營者必須認識這種市場定位的特點,研究城市旅游客源市場及其對觀光休閑農業功能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按季節特點開設觀光休閑旅游項目。

三、休閑農業發展的態勢

近年來,國家旅游局和農業部對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十分重視。我國休閑農業發展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一是1980-1990年是萌芽和興起階段,在少數改革開放較早和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首先發展觀光采摘農業;二是1991-2000年是初步發展和成長階段,在大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開始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三是2001-至今是較快發展和規范經營階段,觀光農業、休閑農業、休閑農莊和鄉村旅游均發展起來,而且制定評定標準,走向規范化經營。回顧我國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過程,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休閑農業已從初期自發發展,進入有組織的規范性發展;2、休閑農業從小到大,從少到多,逐步向規模化發展;3、休閑農業產品從最早的采摘、農家樂發展到現在的休閑農莊、生態農園、休驗農園;4、休閑農業功能從單純觀光,擴展到觀光、休閑、體驗、健身等多功能;5經營理念從單純的生產經營,擴展到休閑與體驗,增加了文化和生態內涵。

四、休閑農業發展的主要類型

休閑農業發展受資源環境、區位交通、市場需要、農業基礎、投資實力等多方面的影響,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發展態勢。

(一)按區位可分為4種類型:

1、城市郊區型。一般農業基礎較好,生態環境好,農業特色突出,市場需求大,交通便利,發展休閑農業條件優越。

2、景區周邊型。一般靠近旅游景區,農業產品豐富,農村環境好,農民經營意識強,有利于休閑農業發展。

3、風情村寨型。一般具有民族民俗風情,地域特色鮮明,農村土特產品豐富,可吸引游客體驗民俗文化,參與農業生產活動。

4、基地帶動型。農業種養基地,特色農產品基地,農業科技園區等,可以讓游客采摘、品嘗農產品,參與農業活動,購買農產品。

5、資源帶動型。農業資源有森林、湖泊、草原、濕地等,可以發展森林休閑、漁業休閑、牧業休閑、生態休閑等休閑旅游業。

(二)、按產業可分為7種類型:

1、觀光農園。利用花園、果園、茶園、藥園和菜園等,為游客提供觀光、采摘、拔菜、賞花、購物及參與生產等活動,享受田園樂趣。

2、休閑農園。利用農業優美環境、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農耕文化、農家生活等,為游客提供欣賞田園風光、休閑度假,參與體驗生態及文化等活動。

3、科技農園。以現代農業生產為主,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水耕栽培、農技博物館等項目,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學習、體驗等活動。

4、生態農園。以農業生態保護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發展的休閑農業經營形態,如生態農園、有機農園、綠色農園等,為游客提生態休閑、生態教育、生態餐飲等活動。

5、休閑漁園。利用水面資源發展水產養殖,為游客提供垂釣、觀賞、餐飲等活動。

6、市民農園。農民將土地分成若干小塊(一般以一分地為宜),將這些小塊地出租給城里市民,根據市民要求,由農業園人員負責經營管理,節假日城里人去參與農業生產活動。

7、農業公園。利用農業環境和主導農業,營造農業景觀,設立農業功能區,為游客提供觀光、游覽、休閑、娛樂等活動。

五、發展休閑農業效益、問題與措施

1、發展效益。發展休閑農業的效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建立了一、二、三產業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產業體系;2、帶動了運輸、餐飲、旅館、商業及相關服務業,有利于農民的轉移和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3、促進了城市和鄉村的聯系和交流,推動了城鄉互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4、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民的居住環境;5、提高了農民的生態觀念,促進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6、有利挖掘、保護與傳承農業文化;7、增強了農民的市場觀念,提高了農村資源和農產品的價值;8、加深了城市人對“三農”的認識,開辟了城市支援農村的新途徑。

2、問題與措施。幾年來,我國休閑農業發展雖然取得明顯成績,但由于缺乏經驗,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1、產品雷同,特色不明顯;2、規劃滯后,業態單一;3、基礎設施不配套、不健全;4、經營管理粗放,服務水平不高;5、功能單一,文化內涵和生態內涵不強;4、法規不健全,管理不規范;7、農民缺乏資金,發展受到限制;8、宣傳力度不夠,市場客源不足。為此,建議采取積極措施,促進休閑農業健康、有序地發展。主要措施:1、提高認識,積極引導和扶持;2、做好規劃,突出特色;3堅持以農業經營為主,防止城市化和商業化;4、加強規范化管理,提高服務水平;5、調整產品結構,樹立品牌;6、加強營銷,擴大市場客源;7、制定法規,完善行業標準。

六、休閑農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

1、發展機遇

目前,我國發展休閑農業具有良好的時代背景和有利時機,這要以下幾個方面來看。1、隨著城市化發展,城市人口規模擴大,交通擁擠,空氣污染,環境惡化,生活和工作壓力增大,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希望在假日里到郊區鄉村觀光旅游、休閑度假,以改變環境,放松自己,恢復精力和體力。2、廣大農村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二、三產業,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3、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城市居民經濟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水平達到較高程度以后,就會產生精神生活的追求,外出休閑旅游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城市在崗人員有了雙休日,又有私人汽車,這也為外出旅游提供了可能條件。4、廣大農村一般遠離繁華的城市,具有優良的農業自然環境,美好的田園風光,多樣的農業生產活動,悠久的農耕文化,豐富的農家生活,這些都為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2、前景廣闊

篇3

1、目前我國流行的休閑農業模式

傳統型 包括農產品直接利用型和農作過程利用型兩類。由于很多農業和農作的生產過程不為城市人所知,因此,展示農產品生產和農作過程(特別是一些特色農產品生產過程)可吸引相當的城市人。可由農民進行那些傳統和現代的農作過程表演,供游客觀賞;也可由游客親自采摘果實或在農民指導下直接參與一些簡單的農作過程勞動。

農村文化利用型 可利用的是兩種形態。一是地域文化,二是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即具有山區特色的農業文化和農家生活文化;歷史文化,即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融進旅游休閑農業,讓游客在田園風光里既得到物質享受,又獲得文化享受,可以成為旅游休閑農業的一大特色。

科技型 是將現代高科技手段和農業結合發展的休閑農業。科技型休閑農業的類型和內涵都相當豐富,隨著高新技術滲入農業,科技型休閑農業將是最吸引人的。例如,基因農業是很多人不熟悉的,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理,用基因方法生產出的馬鈴薯、番茄又大又好,同時還能普及基因科學知識。

2、我國休閑農業的經營類型

根據上文表述的流行模式,我國休閑農業大致可分為下列經營類型:

觀光農園 包括成熟的果園、花圃、菜園、茶園等經營范圍,提供給游客入內摘果、拔菜、賞花、購買及參與生產等活動,享受田園樂趣。

科技農園 以農業生產為主,向游客展現農業科學技術、把高科技引入農業并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新型休閑農業經營,如農技博物館、基因農場、生物工程、溫室栽培、陽光農園等。

生態教育 以自然生態保護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發展的休閑農業經營形態,如生態農園、有機農園、戶外渡假住宿、戶外野餐活動等。

鄉野畜牧 以圈養或畜牧方式飼養牛、羊、馬、雞、鵝等家畜,規劃放牧、擠牛乳、剪羊毛、捉小豬、抓土雞、坐牛車、騎馬等活動。

農莊民宿 在農村地區規劃具有農村特色的建筑物供游客休息、住宿,并且提供具有鄉土特色的餐飲,讓游客體驗農民的生活形態,并享用新鮮農特產品的經營,如一般農莊、自然修養村、漁村、民俗村等。

民俗旅游 利用農村特有的文化和風俗作為休閑農業活動的內容,如農村民俗文化館、鄉村博物館、農產品生產作坊、民俗古跡、地方人文歷史、鄉村居民建筑、體驗農家生活等。

漁業風情 把漁業資源和休閑、旅游、觀光及海洋知識的傳授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水域資源發展休閑漁業等活動,如溪邊垂釣、岸釣、船釣、體驗漁村生活、讓游客直接參與捕撈作業。

3、我國發展休閑農業的意義

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縮小城鄉差別 休閑農業對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農業科技的工程技術人員,更需要高層次、復合型的管理人才。同時,通過其示范和推廣作用,能夠帶動整個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別。

有利于吸納、接收和傳播科學技術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媒介招來八方賓朋不僅為本地區帶來大量服務收入,而且會帶來經濟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合作機會,有利于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接收。由技術變革所產生的新的生產要素已成為農業增產增收的主要源泉。休閑觀光農業廣泛地采用各種高新技術,可以大規模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大幅度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由于休閑農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且投入不多,就業成本低,因此,開發旅游農業資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方向。因此能帶動農村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能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有利于實現農業生產的高附加值 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生產和消費、流通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交叉產業,是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通過對農業資源的旅游開發為旅游者提供了觀賞、品嘗、購買、習作、娛樂、療養、度假等系列服務,可獲得高額經濟收入。它不僅能提高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而且能把農業的生態效益和民俗文化等無形產品轉化為合理的經濟收入,從而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附加值和農業的經濟效益。

篇4

關鍵詞:休閑農業;生態農業;科學農業;傳統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6-0032-2

1 休閑農業的特點

當前,我國許多地方農業發展的現狀為:人均耕地資源短缺、農業生產功能單一、農產品商品價值低廉、農民增收比較困難等。而休閑農業是農業生產、人文景觀、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融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新模式。和常規農業相比,休閑農業具備以下主要特點:

1.1 生態效益明顯

休閑農業區的綠色植被覆蓋率遠遠大于常規農業區,具有山水相依、氣候宜人、瓜果飄香、田園風光秀麗的特點。其自然資源整體協調,生態結構比較合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所以休閑農業能改善農業區的生態環境,使生物多樣性能充分發揮。

發展休閑農業,是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業的轉變和跨越。傳統農業過度依賴農藥、化肥的現象非常明顯。為了提高農業生產的短期效益,造成化學投入品的過量使用,使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成為“無安全保障”的食品。而休閑農業的生產則按照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或綠色農業的要求,限量甚至禁止使用化肥和農藥,而采用有機肥料、生物防冶手段進行生產和管理,所生產的產品為安全、營養和保健食品。

1.2 多功能性、高效性

休閑農業能解決農業生產(或產品)功能單一、產業鏈短、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發展休閑農業,可以使農業生產不僅能解決吃飯問題,還能發揮保護生態、提供旅游觀光和各種現代服務等功能。

休閑農業能夠把分散農戶和分散土地進行整合、集中并加以合理配置,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農業經濟。所以休閑農業也是一種集約化、規模化、高效化的農業經濟。

1.3 市場導向性強

與常規農業相比,休閑農業的生產、流通和消費與城市人群的需求有更加緊密的聯系。休閑農業與城市需求之間有著更為明顯的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休閑農業的市場導向性是比較突出的,其產品的商品轉化率比較高,而常規農業的生產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易造成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1.4 明顯的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自然、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發展條件的差異造就了休閑農業具有很鮮明的地域色彩。首先是自然氣候差異所形成的作物和生態差異。如南方有四季常春、花團錦簇,北方有棉田麥浪,林海雪原;東部有荷塘水鄉、稻田河網,西部有草原戈壁、羊肥馬壯。其次是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的差異。如西部有草原牧歌,東部有漁舟唱晚;北方有二人傳,南方有秧歌。

1.5 明顯的休閑性

休閑是人類永遠的需要。隨著市場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人類處在嘈雜、擁擠、污染和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工作緊張、身心疲憊,需要休息和調整。而休閑農業所提供的新鮮的空氣、淳樸的民風、優美的自然環境、傳統的農耕文化,恰好能滿足人們向往農村、回歸自然的這一需求,能使消費者的快樂、愜意以及休身養性的追求得以實現。

2 開發休閑農業的優勢

與常規農業相比較,開發休閑農業對發展農村經濟具有明顯的優勢:

2.1 休閑農業的綜合效益明顯

休閑農業在生產糧食和其它農產品的同時,還發揮著防止洪澇災害、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的作用。還具有處理廢棄物、凈化空氣,為人類提供綠色自然景觀,以及發揚傳統民俗、農耕文化的功能。休閑農業既體現農業的生產功能,也突出農業的生態和生活功能,是集生產、生態和生活于一體的復合產業。

發展休閑農業能更好的發揮農業在塑造良好鄉村風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潛在作用。休閑農業不僅能解決就業,還能通過對農業資源的旅游開發,為消費者提供觀賞、品嘗、購買、娛樂、療養及度假等服務,從而獲得比傳統農業高得多的經濟回報,是傳統農業向服務業的轉型和過渡。

和傳統農業相比,休閑農業不僅能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和附加值,還能把農業的生態效益、民俗文化、地域風情等資源轉化成經濟收入。發展休閑農業能加快傳統農業改造升級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使農村經濟、社會、文化全面進步的重要舉措。

2.2 發展休閑農業,是縮小城鄉差距、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的有效手段

休閑農業為城鄉經濟社會的交流架設了平臺,拉近了農民與市民的距離,有利于城鄉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休閑農業能將農業發展、旅游開發、生態保護及農村規劃設計結合起來,能為農民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廣大農民朋友通過給城市游客提供服務,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經營理念會逐步受到城市先進文化和市民現代意識的影響和熏陶。農民兄弟的思想覺悟、綜合素質能逐步得到提高。城市居民在體驗休閑農業、回歸自然的同時,也帶來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促進了城市資源向農村的轉移,充實了農村發展的基礎。

總之,休閑農業是以不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永續利用的農業,是既能滿足當前需求又能創造人類長遠生存條件的科學農業。實踐證明,休閑農業不論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都遠遠超過常規農業,其經濟效益高于常規農業許多倍,其社會、生態效益則無可估量。所以,休閑農業是一種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生命力,代表了農業發展的前進方向。

3 發展休閑農業應該做好的工作

3.1 做好規劃、統籌開發

首先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基本做到起點要高、內容豐富、特色突出。必須做到特色鮮明、功能到位,要將農業產業規劃和旅游規劃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當地田園美景、自然生態、民俗風情和農耕文化等多種資源。要充分表現農村生活風貌和豐富的鄉土文化,盡可能深入挖掘特色風土人情,多推出城市游客參與性強的農事體驗活動項目。要始終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把生產、科研,生態和市場需求相融合,把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最終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2 特色突出,主題鮮明

特色是休閑農業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休閑農業的魅力所在。要認真摸清可開發的優勢資源狀況和周邊地區休閑農業項目的特點,用差異化的農業生產和農村文化資源來營造自己的特色。要對其地域性、季節性、景觀性、文化性和傳統性等特色加以科學的利用。休閑農業項目的主題選擇一般要考慮以下特點:

3.2.1 要新鮮 要用清新的空氣、美麗的田園風光,使游客悠閑放松,滿足其回歸自然,陶冶情操的追求。

3.2.2 要奇特 要充分展示現代農業的最新成果。奇花異草、優良品種、珍稀動植物和高技術手段,能滿足游客獵奇、探密及求知的心態。

篇5

【關鍵詞】格林生態休閑莊園;模式特點;發展前景

一、生態莊園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都市化進程的加快,久居城市的居民對于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強,返璞歸真,親近自然,重返自然已逐漸成為現代人的休閑方式。位于城鄉結合部的郊區,既有現代都市的便捷,又不失鄉村的閑適與野趣,這里的農家樂和生態農莊為游客體驗幽靜的田園生活,感受鄉村寧靜的生活環境、清新的空氣和淳樸的民風提供了可能。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對于旅游的投入加大,自我國假期改革后,消費者的旅游方式基本以三天的短期旅游為主,選擇城市的近郊旅游尤其是生態莊園,逐漸變成了一種趨勢。

來自于中國旅游網的一項調查數據:選擇短途旅游的消費者人群占旅游總消費人數的比重如下:39.3%的人選擇市內公園和游樂園,24.2%的人選擇郊區景區,27.2%的人選擇鄉村游和農家樂,只有3.03%的人選擇去外地。上述調查結果顯示了度假休閑、鄉村游及農家樂的市場份額所占比例較大,僅次于市內公園和游樂園的消費者比重。可以看出,消費者更加看重放松身心、親近自然的消費方式。選擇假日農莊游樂的消費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而且還將呈現上升趨勢,這就預示著諸如這樣以自然環境、農業景觀、農事活動和民俗風情等農業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為基礎,以發展農業生產、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為前提,以市民休閑、度假、體驗、求知和探索為目的新型旅游方式正應運而生,而農家莊園正是這種休閑生態旅游的典型代表。

隨著居民對生活水平要求提高,傳統的的旅游模式有著日趨冷淡的趨勢,而短途休閑旅游在市民的旅游消費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有著田園生活般莊園文化和生態休閑的休閑農莊能帶給游客頤養身心,物我兩忘,回歸自然的感覺。可見,創建一所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特色化,最終面向大眾的生態休閑莊園已經顯得尤為必要了。

二、生態莊園的模式與特點

目前,我國傳統的旅游品種大致分為如下幾類:自然景觀旅游模式,四川九寨溝,龍門石窟,湖南張家界;文化名勝旅游,如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西安秦始皇兵馬俑;異域風光,購物體驗式,如新馬泰、香港等大城市;此外,還有以民族風情為主的旅游模式等。

與傳統的旅游方式相比,城郊休閑農莊,地處郊區,位于城鄉結合部的樞紐位置,同時具有便利的交通,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著大批的城市居民,引導游客來到郊區,吃農家樂,住民家房,耍農家樂,做農家活,無形之中向消費者倡導一種低碳、環保、綠色、健康的出游方式。

格林生態休閑農莊選址于生態環境好,自然資源豐富,污染小和風光旖旎的城郊,這里有優美的鄉村自然景觀,有難得的鄉村野味,還提供一定的娛樂設施,如室外溫泉,游泳館、水上樂園、桌球、臺球廳、兒童樂園、馬場、垂釣、自助燒烤和療養場所,以滿足人們的觀賞、休閑、度假、娛樂、游玩等需求;莊園還設立專供商務休閑娛樂的場所,如展廳,以供大型公司舉行年會和半年會;還有豐富多彩的節目,如篝火晚會和舞會等。此外,莊園通過建立生態果蔬園、科學培育生態花園,讓游客體驗到農家自助恬淡閑適的生活情趣,即發展了生態觀光旅游,又愉悅了游客的身心,更為莊園實現了創收,體現了名副其實的多贏。

三、格林生態莊園創建的目的

與傳統的農家樂相比,格林生態莊園的創建旨在打造一所環境優美服務完善的生態休閑農莊,它及采摘、園藝、旅游及景觀園林于一身,便于消費者享受到假日觀光、賞花品果、采摘游樂,體驗甜美的鄉村樂趣。其次,這樣的休閑農莊使大型企業商務活動的舉行從城市酒店過渡到近郊環境優美的生態莊園,使人與自然近距離接觸,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與調整。同時也為戶外婚禮項目如婚紗攝影、婚禮儀式提供天然的環境;不僅如此,它對現有的農家樂資源進行整合,使其服務水平得到一個整體提升。通過充分利用空間和自然資源,建立素拓場地、生態園以拓寬消費者市場。

四、格林生態莊園創建的意義

格林生態莊園的創建旨在為消費者提供一個休閑度假、怡養身心的理想場所。

首先,生態休閑莊園的建立是對當地本土美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的人文底蘊、特色的民俗風情的一種傳播。它讓農村特有的本土文化、民俗風情和技藝得以延續和傳承;還可以增進城鄉居民的交流,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同時使消費者有機會體驗農村生活,增長農業知識。

其次,格林生態莊園的建立有利于對當地自然資源實施最大限度的開發與保護。在有目的的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維護的基礎上發揮最大的經濟收益。

再次,休閑農莊的建立可以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提高農民的收入,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亦增加了國家稅收。而且將帶動和延長綠色產品等環保產業相關生產鏈條和消費鏈條的發展,促進了城郊“生態經濟帶”的形成。

此外,大量的客流將被吸引至此,可以刺激當地的消費,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相關產業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

五、格林生態莊園創建的市場前景

以“農家樂”為例,2006年五一期間,西安市八個縣區接待游客64萬人,實現收入1450萬元;2007年與上一年持平,2008年十一期間,西安農家樂接待游客55萬人,實現收入1350萬元,2009年五一三天假期,接待游客61.2萬人,實現收入1986萬元。由此可見,休閑農莊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傳統的農家樂規模小,管理不善,衛生健康方面不能保證,其休閑娛樂方式單一,而莊園揚長避短,將農家樂帶入莊園進行統籌管理,在規模上適當擴大,衛生及管理上相應改善,做到規范經營,把服務質量放在第一位,為休閑農業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

現如今,更多企事業單位更愿意到一些設備齊全服務完善的休閑農莊去放松,而莊園的目標消費者以短期休閑的旅游群體為主,如商務群體,青少年等閑散旅游群體,外景拍攝群體,戶外婚禮群體等。由此可見,格林休閑農莊的建立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市場價值。

參考文獻

[1]鄒統釬,齊昕.大都市郊區休閑“莊園”發展模式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1,(5):104-109.

[2]郭煥成.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態勢與前景[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2,(2):40-43.

[3]戴美琪,游碧竹.國內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0(4):144-148.

[4]郭煥成,韓非.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2):1597-1605.\

作者簡介

李凡,(1992―)男,漢族,陜西延安人,專業:財務管理。

篇6

>> 蘇州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 休閑觀光農業可持續發展探討 天津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 法國:探尋農業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 青奧會對南京體育休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 農業水利建設可持續發展探析 休閑農業如何持續發展 株洲市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PEST分析及建議 關于我國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 我國觀光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探討 礦冶城市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與建議 民生新聞可持續發展路徑 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可持續發展新形式 淺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分析 為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淺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 謝莉.湖南觀光休閑農業開發模式探析[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26(1):45-48.

[4] 袁勝軍,黃立平,王寧,等.對上海休閑農業旅游的調查與對策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2006(1):7-9,12.

[5] 史佳林,張蕾,賈鳳伶. 天津休閑農業區域類型劃分與發展前景展望[J]. 天津農業科學,2012,18(4):58-61.

[6] 蔣亞杰,石正方.臺灣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出路[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91-96.

[7] 姜太碧.成都市近郊觀光農業調查報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4):152-154.

[8] 賈鳳伶,李瑾,黃學群,等. 天津都市休閑農業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J]. 天津農業科學,2011,17(5):93-97.

[9] 張定,陳宗元.江蘇觀光農業新觀察[J].江蘇農村經濟,2005(10):20-21.

篇7

1.種植業發展現狀

沈陽沈北新區的水稻是新區種植業的特色名片之一,目前水稻種植面積為20萬畝,主要有鹽粳48、遼優7號等十幾個種植品種。曾先后獲得“沈北清水大米”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商標和“北霸”中國馳名商標等榮譽稱號[2]。除此之外,新區還發展其它特色種植業,合計占地面積0.33萬公頃,包括花卉、蔬菜、五味子、其中五味子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五味子種植基地。

2.畜禽養殖業發展現狀

沈北新區畜禽養殖業占農業比重持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畜禽養殖業已逐漸成為新區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努力,沈北新區畜禽養殖業具有如下突出特征:一是規模化養殖比重逐年升高、養殖種類繁多。二是投資規模大、養殖面積廣。四是建設標準高、輻射程度強。

3.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現狀

沈北新區是全國最大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之一,目前沈北新區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聚集在遼寧輝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內,占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現已擁有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300余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如中糧集團、百事可樂集團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遼寧禾豐牧業、雨潤食品等——這些企業共同構筑了玉米、小麥、水稻、大豆、果蔬(飲料)、(奶牛)乳品、生豬、肉雞等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心[2]。

4.休閑觀光產業發展現狀

休閑觀光產業是沈陽沈北新區的新興產業,目前沈北新區休閑觀光農業具體項目包括:愛琴谷莊園,占地700畝,其致力于打造陽光度假、花卉果園、觀賞采摘、休閑運動等多層次觀光園區;萬畝遼河花海,依托遼河七星濕地公園,占地面積達6000畝,主要以種植油菜、蘆葦、萬壽菊、荷花等為主題的休閑觀光農業帶;薰衣草莊園,占地面積5000余畝,核心區域1600畝,被農業部、國家旅游局正式認定為沈陽市首家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等榮譽稱號;稻田藝術畫,占地面積280畝,它是現如今中國擁有的最大的水稻田藝術畫;水稻開心農場項目,占地面積300畝,是以綠色有機水稻為基礎,集學習、觀光、體驗、遠程監控于一體的水稻觀光項目。

二、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潛力分析

波士頓矩陣四象限法是由三個指標構成:(1)橫坐標:生態農業發展市場占有率;(2)縱坐標:生態農業發展市場增長率;(3)生態農業發展情況。即相對市場占有率同市場增長率形成一個四象限的矩陣圖。其理想模式是要重點突出和發展明星類和金牛類的優勢與機遇,引導問題類向明星類和金牛類方向發展,盡量規避瘦狗類中可能出現的劣勢與威脅。通過波士頓矩陣圖中的四象限法,將其延伸到生態農業發展的潛力研究中,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發展中的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對本區生態農業發展中的四大突出產業的潛力情況做出如下具體分析:

1.劣勢與機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問題類產品,其發展特點是市場占有率低,但市場增長率高。可以看出,其市場前景廣闊,處于成長階段,只是發展優勢尚未突顯,在持續發展過程中,有望成為明星類也有可能退化成為瘦狗型市場。因此發展方向取決于對問題類的正確引導。可以通過采取加強型發展戰略來增強發展優勢,把握發展機遇。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潛力分析,其休閑觀光產業屬于問題類產品。休閑觀光產業屬于新興產業,擁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也是該區現代農業對外展示的窗口,但由于此類產業剛剛興起,在管理體制和發展理念上仍存在不成熟之處,需要在發展中不斷壯大及完善。因此針對此類情況,適合采用加強型戰略逐步引導發展,提高市場占有率,成為明星類產品。

2.優勢與機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明星類產品,其發展特點是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由于增長勢頭良好,為了繼續保持較高的市場占有率,需要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強化其主導地位。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潛力分析,其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屬于明星類產品。農副產品深加工業是該區的主導產業,現已擁有完善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及數百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它在增長勢頭和贏利水平上都有著長遠的發展前景,可以通過采用穩定型增長戰略和創新型戰略逐步成為金牛型,成為該區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收入來源,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保持良好勢頭,充分發揮競爭優勢特點,利用發展機遇使沈北新區的生態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3.優勢與威脅并存型

此象限是金牛類產品,其現狀特點是,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但市場增長率已經飽和,因其具有市場成長率低的劣勢特征卻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及享有較好的規模經濟優勢特點,因此不必對其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但該金牛類產品需要在發展中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發展理念,突出支柱產業優勢,加強政策引導才能不斷保持其優勢地位,逐漸提高其市場增長率。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潛力分析,其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屬于金牛類產品。這兩類產業是該區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時在發展中不斷壯大發展規模,發展模式也日趨成熟,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由于市場增長率逐年趨于穩定,因此可以通過采用創新型戰略逐步向明星類轉化,以提高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的市場競爭力為目標,更好的發展本區的生態農業。

4.劣勢與威脅并存型

此象限是瘦狗類產品,其發展特點是市場占有率和增長率都很低,因此沒有發展前景,但此類產品,并不是盲目地采取全部放棄戰略,而是盡可能規避發展此類產品的過程中遇到的風險,對有市場潛力的產品仍要不斷開拓發展機會。因此針對瘦狗類產品,要采取減少和剔除戰略,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劣勢和威脅,要在政策的正確引導下,合理的選擇避開威脅,消除劣勢。

三、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戰略設計

1.生態型種植業發展戰略

1.1發展壯大種植業優勢產業戰略。

優化水稻品質結構和生產布局,并從耕地保護,土壤改良等多方面著手,切實加強水稻生產綜合能力,更在急需時,保障全區仍至全市的糧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產能力;通過重點建設三大種植業基地,即集種植、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蔬菜花卉產業基地、以五味子、沙參等種植、加工、銷售為主體的特色中草藥種植基地、以果品采摘觀光、特色種植觀光、農家院休閑為主線的生態林果產業基地,挖掘特色種植業潛力,大力營造各具產業優勢的生態型農產品生產區域。

1.2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戰略。

采用工廠化育秧、全程機械化作業、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使農民更好的掌握優質良種及配套的種植業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建立農業推廣區域站及發展農業科研培訓體系,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以農業信息化技術引領農業產業化發展,以適應新區農業快速發展的生態化進程。

1.3創新生態農業生產模式戰略。

稻田養魚是利用稻田養魚、魚養稻的一種高效的種植業與養殖業組合一體化的立體種養模式。技術上,通過在稻田中養魚,水稻可以為魚遮光蔽日,魚可以為水稻除草、除蟲、疏松土壤,提供養分。這種稻魚共生模式,綜合效益是單純種稻的2~3倍。通過大力推廣適合沈北新區的稻田養魚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可以改變粗放型農業作業方式,以實現對各種農業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從而促進生態型種植業可持續發展[3]。

2.生態型畜禽養殖業發展戰略

2.1提升政府職能戰略。

在政策引導上,政府基于對畜禽養殖業市場的準確調控,需及時做出政策調整并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養殖戶的優惠政策;在政策落實上,要做到落實政策不打折,確保按時、足額發放良種補貼等各項財政扶持資金,提高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通過加強與招商局、國土局、農林局、鄉鎮政府等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為生態型畜禽養殖業項目選址、簽約、落實和實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導。

2.2優化產業布局發展戰略。

按照沈北新區總體發展規劃,優化產業布局,狠抓三大養殖基地建設:即北部生豬養殖示范基地、中部奶牛養殖示范基地和東部肉雞養殖示范基地;通過打造萬畝生態型畜禽養殖基地,不斷完善畜禽養殖的產業鏈條,實現全區畜禽養殖業的經濟良性循環,提高畜禽養殖產業化水平,推動生態型畜禽養殖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3推行保障體系建設戰略。

建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長效機制,完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監測預警、檢疫監督和應急體系;完善畜禽養殖業保障體系,提高綜合防控能力和應急能力,確實保障畜禽產品安全衛生。

3.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戰略

3.1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戰略。

發展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在選址與布局方面,要事先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遵循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城市旅游業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等原則的同時,將旅游資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態農業生產中,從而實現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的和諧發展。

3.2強農興旅的發展戰略。

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是一種高效的生態農業模式,在強調生態農業發展的同時,更要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從而實現休閑娛樂意義,增強參與互動意義。未來,沈北新區應立足“大旅游”戰略,其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應重點按以下三種類型發展:即林果基地采摘型、農業生態觀光型、休閑旅游度假型,全力打造東北最大的“現代體驗式旅游基地”。

3.3規范服務強化宣傳戰略。

相關管理部門應健全統一、全面的關于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務標準,使從業人員在工作中有標可依、有章可循;通過建立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各行業間的行業協會等自律型行業監督組織,增強行業間各企業的互相監督、互相約束,促進共同發展;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行業中各企業也要對從業人員定期開展農技知識、服務技能、誠信意識、生產及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訓,從而全面提高從業者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與此同時,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展示沈北新區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的風采,擴大其市場占有率,從而實現休閑娛樂、旅游觀光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強農興旅的戰略意義。

4.生態型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戰略

4.1產業集群發展戰略。

就沈北新區現有的中小型加工企業分析,大部分的發展現狀較為分散且規模尚小,沒有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以至于在激烈的優勝劣汰中,難以保持競爭優勢。因此應通過中小型企業間的優化整合,加強分工與協作,最終實現產業間的集群化發展。在以市場為基礎,政府為媒介的前提下,利用沈北新區現有的一大批知名度高、加工水平先進、市場空間廣闊、具有裂變擴張實力的優勢龍頭企業,通過鼓勵龍頭企業不斷將一些特定的生態型農產品加工環節分離出去,形成一批專業化的生態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幫助協作龍頭企業做好相關銜接的質量、標準、管理等工作。可以說,企業集群效應不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還能增強企業間的整體競爭優勢。

4.2自主創新發展戰略。

篇8

關鍵詞:天津;休閑農業;區域類型;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5

Regional Typ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vided leisure agriculture into different regional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ianjin rur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prospec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Key words: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regional types; development prospect

天津休閑農業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經歷了一個由自發興起到規范管理的過程。2008年,天津市農委和市旅游局共同成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領導小組”,并提出“百千萬”建設工程,即用4年時間,建設200個特色旅游村(點),發展2 000個鄉村旅游經營戶,鄉村旅游實現30 000人就業[1]。隨著天津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轉變,休閑農業發展迎來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機遇。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160個特色旅游村(點),形式上既有觀光農業園區,又有生態農業莊園,還有農家樂、漁家樂,以及特色村等。全市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234家,直接從業人員2.45萬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1.67萬人,占總人數的68%,帶動農戶3.41萬戶。年接待游客近400萬人次,年利潤總額近4億元,年利稅超過3 000萬元(根據2011年天津市農委轉發《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休閑農業摸底調查的通知》所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調查表,收集全市各區縣統計資料匯總數據)。薊縣被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認定為全國32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西青區水高莊園、津南區松江鄉村俱樂部和塘沽諾恩漁業生態園被評為全國100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靜海縣西雙塘村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10個最有魅力的休閑鄉村之一。

1 天津休閑農業區域類型劃分

天津10個有農業區縣根據各自不同的區域位置、資源類型以及現有休閑農業景區類型和分布情況,大致可分為4種休閑農業發展類型區域,分別為:環城休閑農業區、濱海休閑農業區、遠郊休閑農業區和薊縣休閑農業區。

1.1 環城休閑農業區

包括東麗、西青、津南、北辰4區。該區在地理位置上緊緊圍繞中心市區,交通路網發達,由最邊緣地帶到市中心的距離均不超過35 km,行車時間不超過1 h,對于吸引市區游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農業規模相對較小,第一產業產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僅為1%~2%[2]。但農業產業類型多樣,特色明顯,已形成以花卉、觀賞魚、淡水魚、果品、特色蔬菜以及農產品物流配送和農業休閑觀光等為主導產業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體系。

環城四區重要的休閑農業資源包括以天嘉湖、東麗湖、鴨淀水庫、永金水庫等為主的生態水域資源,以小站練兵、崇文尚武、天穆清真、楊柳青年畫、葛沽寶輦等為主的民俗文化資源,以及以眾多農業園區為主的特色農產品資源。目前,該區已建成休閑農業項目38個,類型以現代農業園區、休閑度假莊園和花卉交易市場為主,突出農業的科技展示、文化傳承和休閑觀光功能。

未來發展中,該區應進一步發揮區位交通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依托花卉、觀賞魚、小站稻、特色蔬菜和優質果品的產品資源,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展示、市民農事參與、休閑度假娛樂和鄉村民俗文化等休閑農業模式,形成以采摘體驗、休閑垂釣、花卉觀賞、科普教育、文化創意、市民農園和休閑莊園為主的休閑農業體系。

1.2 濱海休閑農業區

包括濱海新區塘沽、漢沽、大港3個區域,其核心區是與天津市中心城區并列的城市發展核心。該區地處東部沿海,戰略地位顯要,交通路網發達,最遠端距離天津市中心約75 km,行車時間不足2 h。該區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已占天津市GDP的55.2%,引領天津市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該區農業增加值僅占地區生產總值的0.16%[2],但農業資源特色鮮明,特別是海域灘涂資源豐富,為發展特色農業和休閑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該區已形成以海水養殖、耐鹽堿植物、葡萄、冬棗、蔬菜、食用菌以及農業科技創新等為主導產業的特色農業體系。

濱海新區重要的休閑農業資源包括以海水養殖池塘、淺海灘涂、北大港水庫、北塘水庫等為主的生態水域資源,以媽祖文化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資源,以及以冬棗、葡萄、食用菌、蔬菜、海珍品等為主的特色農產品資源。目前,該區已建成休閑農業項目14個,類型以農業科技園區、休閑漁業園區、漁家樂型特色村為主,突出農業的科技展示、休閑觀光和生態保護功能。

未來發展中,該區將依托便捷的交通條件、特殊的海洋資源條件、特色鮮明的農產品條件以及良好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展示、生態旅游觀光和休閑度假娛樂(漁家樂)等休閑農業模式,形成以海上垂釣、漁家餐飲、采摘觀光、創意展示、科技示范為主的休閑農業體系。

1.3 遠郊休閑農業區

包括靜海、武清、寶坻、寧河兩區兩縣。該區在地理位置上處于天津、北京與河北省的交界處,雖距天津市中心距離相對較遠,但對北京和河北等地游客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該區目前已構建起完善的交通路網體系,距天津市中心最遠約95 km,行車時間約2 h;最西部距北京市中心僅45 km,最東部距唐山市中心僅23 km,1 h車程即可抵達,對于吸引周邊區域游客具有天然優勢。該區人口眾多,農業資源豐富多樣,規模相對較大,第一產業產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約占9%~12%[2],是天津地區大宗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和供應基地,已形成以水稻、林木、果品、蔬菜、食用菌、特色糧食作物、畜禽養殖、水產養殖以及農產品加工等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體系。

該區重要的休閑農業資源包括以七里海、大黃堡、團泊洼為主的生態濕地資源,以港北森林公園、靜海林海、青龍灣固沙林、青南萬畝生態林等為主的生態林地資源,以寧河天尊閣、《紅旗譜》影視基地、寶坻玉佛宮、秦城遺址等為主的民俗文化資源,以及以津沽小站米、七里海河蟹、田水鋪蘿卜、金絲小棗、寶坻三辣、黃莊洼稻米等為主的特色農產品資源。目前,該區已建成休閑農業項目39個,類型以特色旅游村、現代農業園區和溫泉度假莊園為主,突出農業的產品供給、文化傳承和休閑觀光功能。

未來發展中,該區應進一步發揮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和農村傳統文化優勢,依托濕地、林地、農田、地熱等特殊資源,重點發展生態旅游觀光、鄉村民俗文化和農家生活體驗等休閑農業模式,形成以農事參與、生態觀光、文化傳承、農情體驗為主的休閑農業體系。

1.4 薊縣休閑農業區

薊縣地處天津市最北部,是天津唯一的有山地的區縣,南距天津市區110 km,西距北京65 km,東距唐山80 km,津薊、薊平高速以及即將啟動的京秦、塘承高速使薊縣融入了京津冀1小時經濟圈。薊縣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地總面積的2/3為山區和庫區,土壤肥沃,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水質優良,氣候宜人,被列為全國生態示范縣和全國首家綠色食品示范區。同時,薊縣境內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現已形成盤山風景、黃崖關長城,翠屏湖度假、縣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標準地層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護區等六大旅游景區,積極打造特色中等旅游城市,為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薊縣已被國家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32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其重要的休閑農業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六大旅游景區以及豐富的山野資源和特色農產品。目前已建成休閑農業項目128個,類型以農家樂為主,還包括民俗村、生態莊園和現代農業園區,其中農家樂、民俗村和生態農莊分布在北部山區和庫區,現代農業園區多集中在南部平原地區,突出農業的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和休閑觀光功能。

未來發展中,該區應以休閑農業發展作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在現有發展基礎上努力提升水平和檔次,以農家生活體驗和生態旅游觀光為主要發展模式,深挖文化內涵,完善公共設施,著力提升品質,推進“一家一戶”式農家院旅游向全景式鄉村旅游轉變,形成“一村一品,一域一俗”的發展格局,開發主題農莊、鄉村俱樂部、鄉村營地、企業會所等休閑產品,撬動高端客源市場。

2 天津休閑農業發展機遇與前景展望

隨著天津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轉變,休閑農業發展迎來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機遇[3]。主要有: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為休閑農業發展搭建了平臺;實施“三區”聯動協調發展等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為休閑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建設國際性、現代化宜居城市定位為休閑農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動力;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了條件;交通網絡的日益完善為休閑農業發展帶來了機遇等。在這樣的背景下,休閑農業已成為天津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與此同時,天津休閑農業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為了進一步提升休閑農業層次和水平,“十二五”期間休閑農業發展將力求做到以下幾個轉變。

2.1 由資源低效利用向資源整合和要素聚集轉變

休閑農業發展初期通常以對資源的消耗和低效利用為特征,由農戶自發形成的以特色農產品、農家餐飲、農家住宿等為主要形式,對特色農業資源的深度開發和經營理念缺乏[4]。“十二五”期間,休閑農業應擺脫對資源的依賴和初級利用,通過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休閑農業基地等途徑,將多種農業資源高度集中、統一規劃、深度開發,通過挖掘農產品和資源與休閑度假、康體養生、文化創意、科普教育、體驗參與等休閑娛樂活動的內在關聯,提升原有資源的附加值,從而在資源整合、要素聚集、價值提升等方面實現突破。

2.2 由初級休閑產品結構向發展創意產品體系轉變

休閑農業發展初期常常存在初級休閑產品所占比重較高、產品開發同質化嚴重、產品布局單體化明顯、產品標準體系不完整等問題,休閑活動主要局限在“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自然景、賞民俗情、享田園樂”等幾個方面。“十二五”期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休閑度假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休閑農業的產品結構也必須進行調整與升級,深度挖掘景區所屬地區的文化內涵,將創意的內容加入到休閑農業產品開發中,培育參與性、休閑性、體驗性和學習性強的休閑項目,并通過開發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打造休閑農業產品體系[5]。

2.3 由分散化小規模經營向產業化、組織化經營轉變

休閑農業發展初期多以農戶自發經營為主,經營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產品類型單一,重復建設情況嚴重,對市場信息的把握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都較低,影響了產業效益和競爭力的提升[6]。“十二五”期間,休閑農業的發展將更多的依靠產業化龍頭組織,通過龍頭組織的帶動,將農戶與市場緊密聯系。在具體建設中,應根據不同地區資源特點,探索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企業集團型、龍頭景區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培育休閑農業企業,鼓勵農戶成立休閑農業合作社,積極擴大經營規模,從而打造休閑農業產業集群。

2.4 由單一功能開發向產業功能體系建設轉變

休閑農業景點或項目在發展初期往往集中于開發某一單一功能,如餐飲住宿型、果蔬采摘型、風景游覽型等,休閑活動內容單一,與其他產業的橫向聯系較少,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使游客失去新鮮感,從而影響產業的持續發展。“十二五”期間,休閑農業也應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與地區二、三產業緊密結合,通過建設要素聚集和產業聚集的休閑農業園區和基地等形式,拓展休閑農業在特色產品供給、生態資源保護、民俗文化傳承、康體養生醫療、度假接待服務等多個領域的功能,從而形成完善的由一產延伸至三產的產業功能體系。

2.5 由面向天津市民向打造環渤海旅游目的地轉變

天津休閑農業目前主要服務于天津市區居民和極少數北京、河北省地區市民,市場潛力還未被完全開發。天津地處環渤海地區核心位置,與北京和河北省接壤,城市定位于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隨著其外向度的不斷提升,休閑農業的目標市場也應發生改變。“十二五”期間,充分發揮天津便捷的交通路網優勢,以打造環渤海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將休閑農業融入天津旅游業整體發展中去,通過與北京、河北等地的錯位發展,以獨特的海洋資源和民俗文化吸引周邊地區游客;以高端的服務和富有民族品味的產品吸引國際游客,從而打造天津外向型經濟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 天津市旅游局, 天津市農村工作委員會./wenku.baidu.com/view/3d80b6bc960590c69ec376.ab.html.

[2] 天津市統計局. 天津統計年鑒2011[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1.

[3] 賈鳳伶, 李瑾, 黃學群. 天津都市休閑農業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J]. 天津農業科學, 2011(5):93-97.

[4] 俞史正. 休閑農業的功能及發展前景[J]. 青海農林科技, 2001(4):37-38.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婷婷丁香五月天在线免费视频 | 日韩欧美另类一区精品在线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中文字幕 | 色婷婷久久久swag精品 | 久热香蕉在线视频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公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