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6:43:4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新生兒科護理綜述,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1 藍光照射的原理
膽紅素能吸收光線,以波長450~460nm的光線作用最強,由于藍光的波長主峰在425~475nm之間,故有人認為是人工照射的最好光源[3,4]。光療主要是使膽紅素光異構化[5],形成構象異構體(4Z,15E2bilirubin Ⅸα,簡稱ZE; 4E,15Z2bilirubinⅨα,簡稱EZ)和結構異構體(lumirubin,LR)。這些異構體屬水溶性,可經膽汁排泄到腸道或從尿中排出,從而使血清膽紅素降低。光療作用的部位是在皮膚的淺表組織,藍光照射是使體內的膽紅素不斷上升至皮膚表面后,使其分解,以達到降低血清膽紅素的目的。
2 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適應證及其不良反應
2.1 適應證 關于何時進行光療爭議頗多,鑒于核黃疸的高致死率和高致殘率,有些學者提倡早期行光療,但我國有些學者認為除非血清膽紅素異常升高,否則對患兒的神經系統并無顯著影響[6] 。同時Beutter等[7]研究認為膽紅素是一種強抗氧化劑,維持一定的膽紅素水平,可保護機體免于氧化的損害,就此爭議世界各國提出了不同標準。2000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提出,不能用一個固定的界值作為新生兒黃疸的光療標準,而應根據患兒胎齡、日齡、出生體質量的不同而改變。因此,丁國芳等[7]推薦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新生兒黃疸光療標準,見表1、表2。
表1
不同出生時齡的足月新生兒黃疸光療
標準(μmol/L)
時齡
血清總膽紅素水平
考慮光療光療
~24 h≥103≥154
~48 h≥154≥205
~72 h≥205≥257
>72 h≥257≥291
表2
不同胎齡/出生體重的早產兒黃疸光療
推薦指標
胎齡(周)/出生體質量(g)
總膽紅素界值(μmol/L)
出生~24 h~48 h~72 h
~28 周/
29~31 周/1 000~1 500 g≥17~103≥103~154≥154
31~34 周/1 500~2 000 g≥17~103≥103~171≥171~205
35~36 周/2 000~2 500 g≥17~120≥120~205≥205~239
2.2 不良反應 常見不良反應有發熱、煩躁、腹瀉、嘔吐、腹脹、皮疹、核黃素缺乏與溶血、青銅癥等。目前認為光療發熱與光譜中含紅外線而導致產熱過多有關;腹瀉與光療后膽紅素光異構體產生過多,腸道排泄時抑制腸道乳酸酶活性有關; 皮疹與光過敏有關[8] 。護士應了解這些不良反應,以便給予預防、護理和選擇恰當的光療方法。
3 藍光照射的儀器設備
常用藍光照射的儀器設備有單面藍光治療儀、雙面藍光治療儀、藍光毯、藍光床、藍光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s,LEDs)等。關于藍光照射儀器的選擇研究很多,袁曉路等[9]總結出臨床工作中可以首選BiliBed藍光床治療新生兒黃疸,不僅退黃效果肯定,而且方便、實用、不良反應少、不影響母乳喂養,同時又減少護理的工作量。李妮[10]發現Bilibed 嬰兒藍光床不僅在療效和護理方面優于傳統光療法,而且其治療方式也易被患兒及家屬接受。牟園芬[11]比較藍光毯與藍光箱對新生兒黃疸的療效及討論相應護理問題,得出結論輕中度黃疸以選藍光毯為宜,較重度黃疸則選藍光箱。孫金秀等[12]探討雙面與單面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療效及護理方法得出,雙面藍光照射在相同時間內使膽紅素異構化速度加快,對減少核黃疸有重要意義。張晨美等[13]探討藍光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s,LEDs)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光療效應,結果LEDs 在同樣的光強度下能起到普通單面藍光一樣的光療效果,可安裝在保溫箱內,有利于早產兒光療,且不良反應并不增多。目前國外主要通過HPLC 檢測膽紅素光異構體變化來選擇最佳光療光源。HPLC 應用薄膜層析原理,按照不同膽紅素光異構體具有不同極性將其分離,然后準確地測定每種膽紅素異構體量的變化,這種方法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擾[14]。因此臨床上要根據患兒的黃疸程度和科室現有儀器選擇藍光照射的設備。
4 藍光照射的時間
不同醫院采用光療的時間也有不同,通常有間歇光療8~12 h和連續光療24 h。有學者認為,光療開始時,光療反應隨光強度的增加而增強,隨后光強度繼續增加,但反應增加率下降,直到達到“飽和”狀態,即在此點以后,即使光強度繼續增加,光反應也不會增加,當膽紅素濃度下降至100 mol/L時,即使繼續光療,膽紅素亦不再降低;連續或間歇照射療效無差別,后者可減少不良反應,可用于預防和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光療效果并不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療效[15]。李華娟[16]、王金鈺[17]研究結果顯示間斷藍光照射避免了藍光持續熱效應對患兒體溫波動、生理節奏、生活環境的長時間干擾和影響,既能使黃疸消退,又不致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和患兒的發育成長。劉仁蓮等[18]研究表明間歇藍光照射對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不僅療效好,而且可使新生兒父母在新生兒煩躁哭鬧時用語言和撫觸安慰,避免新生兒“皮膚饑餓”現象,使新生兒安靜,達到心理上的滿足與身體舒適[19] 。鑒于間歇藍光照射的效果更好,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因此建議臨床上多采用間歇光療法。
綜上所述,藍光照射是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首選方法,藍光照射的時間首選間接光療,光療的儀器設備臨床上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 考 文 獻
[1] 陳金龍.中華新生兒學.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37.
[2] 陳吉慶,昊升華.實用兒科診療規范.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7-39.
[3] 金漢珍,等.實用新生兒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05-307.
[4] 楊羊珍.新生兒黃疸日光早期干預的療效觀察.中國誤診雜志,2002,2(5):411.
[5] Onishi S,Isobe K,Itoh S,et al.Metabolism of bilirubin and its photoisomers in newborn infants during phototherapy.J Biochem,1986,100:789-795.
[6] 李鳳英,陳自勵.新生兒黃疸診斷治療中的分歧與爭議.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14(2):831.
[7] Beutter E,Gelbart T.Demina A1 Racial variability in the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UGT1-A1)promoter:a balanced polymorphism for regulation of bilirubin metabolism.J Proc Natl Acal,Sci,1998,95(14):8170-8174.
[8]Moan J.Light therapy of newborn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Tidsskr Nor Laegeforen,1992,12:1459-1463.
[9] 袁曉路,洪洲.藍光床與傳統光療箱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比較.安徽醫藥,2007,11(7):632-633.
[10] 李妮.新生兒黃疸2 種藍光療法的臨床比較.實用護理雜志,2000,16(5):23-24.
[11] 牟園芬.藍光毯與藍光箱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比較.護士進修雜志,2001,16(11):814-815.
[12] 孫金秀,馮玉梅,呂守英.雙面與單面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比較.齊魯護理雜志,2007,13(3):24-25.
[13] 張晨美,杜立中,王玨.應用藍光發光二極管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研究.中華兒科雜志2001,39(6):323-326.
[14]Myaea A,Sender A,Valette V,et al.Early changes in cutaneous bilirubin and serum bilirubin isomers duing intensive phototherapy of jaundiced neonates with blue and green light.Biol Neonate,1997,71:75-85.
[15] 馬加宏,陳凱.臨床新生兒學.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61.
[16] 李華娟,劉月利.間斷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36例療效觀察.山東醫藥,2001,41(16):49.
[17] 王金鈺.多次短時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7,15(3):77.
關鍵詞:新生兒;二次斷臍;臍炎;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313-01
新生兒臍部是病原微生物人侵的特殊門戶,極容易發生局部感染,若處理不當,容易引起新生兒臍炎和出血。二次斷臍有預防新生兒臍炎、臍部出血和縮短臍部脫落時間的作用。我科對正常新生兒實施二次斷臍,防止臍部感染,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對2011年8月~2012年2月出生的187例新生兒二次斷臍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選擇2011年8月~2012年2月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兒,包括正常分娩和剖宮產分娩的新生兒187例,不包括轉科和轉院的新生兒。
1.2 時間:新生兒出生后,胎兒出生后1~2分鐘應用氣門芯在平臍輪處結扎,距結扎遠端0.5 cm處斷臍,擠除殘血,再用5%碘酊消毒斷面,以無菌紗布覆蓋,并用經環氧乙烷消毒的新生兒護臍帶包扎,出院當日新生兒體格檢查無異常,在晨間沐浴后,行二次斷臍。
1.3 方法:新生兒出生72小時以上,于哺乳后1 h進行,操作室室溫調節至28℃。在晨間沐浴后,用0.5%碘伏棉簽消毒臍部二次,左手拿無菌有齒鑷提起臍帶殘端,暴露臍根及周圍,右手持無菌組織剪(剪刀頭部有一月牙形缺口),剪刀與新生兒臍部皮膚角度呈15°~3°夾角,沿臍根部從不同方向環形剪除殘端臍帶,保持創面平整,減少臍帶組織殘留。然后用0.5%碘伏消毒創面及創面邊緣的皮膚,直徑5cm,再用一次性愈臍貼包扎臍部,如創面有少量滲血,用無菌棉球壓迫止血,如出血較多可用明膠海綿壓迫止血。二次斷臍時有滲血或出血的新生兒,要3分鐘、60分鐘,90分鐘,2小時仔細觀察臍部滲血情況,并常規告知家屬和產婦,注意觀察臍部有無滲血,避免新生兒大聲哭鬧。如發現有滲血及時處理。新生兒每日沐浴后用0.5%碘伏清潔臍帶殘端及臍周皮膚,更換愈臍貼,連續3天,注意保持臍部干燥、清潔。
2 結果
對187例新生兒二次斷臍進行觀察。家屬對新生兒二次斷臍的效果滿意率100.00%,無一例新生兒出現臍部感染、交叉感染和意外損傷等并發癥。99.33%的新生兒2次斷臍后5天~7天臍部創面完全愈合,效果佳。0.66%的新生兒臍帶創面愈合延長至第10天愈合。有約8%的嬰兒有哭鬧現象,隨著護理人員的細心呵護,哭鬧很快停止。0.5%的新生兒二次斷臍后有極少量出血,只需用無菌吸收性明膠海綿和愈臍貼加壓纏繞于腹部即可止血。新生兒二次斷臍前對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及健康宣教,制訂操作規范流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是保障新生兒二次斷臍效果的重要措施。
3 討論
3.1 新生兒出生后,常規氣門芯結扎臍帶,用一次性臍帶卷包扎臍部,次日晨間沐浴后,解除臍帶卷,使其暴露自然干燥,72小時后行二次斷臍,此時臍部殘端較干燥,剪除殘端不易出血,若過早剪去臍部殘端,由于臍部殘端暴露時間過短,還未干燥,剪除時易出血。因此出生72小時后行二次斷臍效果最佳。
3.2 新生兒出生后,臍部用氣門芯結扎,若未進行二次斷臍,臍帶殘端不易脫落,往往造成出院后由于臍部消毒處理不當而引起臍部感染,滲液,滲血。造成家屬擔心,沐浴時也不方便。二次剪臍法在預防新生兒臍炎,臍部出血和縮短臍部干燥所需時間等方面取得滿意的效果。
3.3 二次斷臍時嚴格無菌操作,無菌鑷及組織剪應每人一份,用后浸泡消毒,清洗擦干,高壓消毒備用,
防止交叉感染。
3.4 對住院新生兒觀察和出院新生兒的隨訪發現,二次斷臍后臍孔恢復良好、美觀,無1例發生繼發感染,家長滿意率100%。
4 小結
新生兒臍部是一個易感部位,臍帶斷面又是一個創面,是細菌入侵的門戶,若臍帶處理不當,容易引起臍部感染。通過正確評估臍殘端的性狀、干濕度、顏色的變化,適時二次修剪臍殘端,在預防新生兒臍炎,臍部出血和縮短臍部干燥所需時間方面取得很好的療效,由于操作方法安全,簡便易行,效果滿意,使圍產兒保健工作得以提高,因此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總之,二次斷臍推廣應用需遵循知情同意權,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制訂操作規程,加強培訓及考核,是保障二次斷臍安全的重要措施,對保證醫療安全、減少醫療糾紛也有積極的防范作用。
參考文獻
[1] 于海泉,韓全鄉,姜祖光.新生兒皮膚醫院感染淵查分析EJ3.中外健康文摘,2007,4(7):878-879
[2] 顏芳.新法剪臍預防新生兒臍部感染的臨床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0):955
[3] 王華英,胡婉珍,李樂華,等.新生兒剪臍時機的臨床觀察EJ3.中華護理雜志,1999,34(9)523-525
[4] 鄭小莉,熊仕富.二次剪臍法在產科中的I臨床應用EJ3.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8)86
[5] 張宏玉,蒙莉萍,謝春麗,等.臨床臍帶護理方式現狀綜述.中華護理雜志,2008,43(3):275.277
[6] 劉雪梅,袁秋云.新生兒一次斷臍162例臨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9,18(3)
[7] 沈惠琴,馬桂芹,齊玲.新生兒二次剪臍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5):512-513
[8] 林澤.圍產兒厭氧菌感染.新生兒雜志,1990,5(5):231
[9] 黃德珉,陳儉紅.新生兒疾病學.北京:人民衛士出版社,1988:354-355
[10] 王慕荻.兒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38
[11] 李海秀.新生兒臍炎合并敗血癥的護理[J].中華現代兒科學雜志,2004,1(3):275-276
[12] 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
[13] 王蘭華.新生兒剪臍時機的臨床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9):523
[14] 朱新群,賈殿舉,馬楠.婦產科感染基礎與臨床E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354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中醫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鞏膜及黏膜黃染的臨床癥狀。在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發病率高達
34. 94%[1]。新生兒黃疸包括生理性與病理性兩種。生理性黃疸多不用治療,而病理性則可能引起后果嚴重的膽紅素腦病即核黃疸,導致患兒出現死亡或神經系統后遺癥。我院對該病采取中醫治療、預防、護理,效果顯著,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臨床資料 選取2006 年1 月~2009 年10 月我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兒黃疸病例,,共27例。其中生理性黃疸16 例,病理性黃疸11 例。根據臨床表現,輕度黃疸15 例,中度9 例,重度3 例。患兒住院天數最短5天,最長10天。27例患兒中,足月兒19 例,早產兒8 例;女嬰12 例,男嬰15例。
1.2護理方法
1. 2. 1 一般護理 每天在護理時至少要測4 次體溫,觀察是否有發熱,若發熱說明有并發癥產生,應及時處理;囑產婦及時給新生兒供給奶水,注意患兒吮乳情況,若患兒吮乳有力,進食量亦可,并多喂水保證熱量供應。在護理時應注意臍部清潔,并每日勤換柔軟的尿布。
1.2.2重點護理 皮膚是重點觀察項目,應注意觀察其皮膚面目黃染的發生時間、顏色深淺,消退及加深時間等。若黃染的發生時間過早、過晚或時間過長,其顏色較深,或該退不退,均說明其黃疸為病理性黃疸,病情較重,應及早治療。觀察小便時,應注意小便的顏色深淺。
1.2.3 辨證施護 護理人員掌握好藥物的性能與禁忌,根據不同分型辨證施治施護,如濕熱熏蒸型選用茵陳蒿湯加味;感受邪毒型選用犀角散加減;寒濕阻滯型選用茵陳理中湯加味,瘀血內阻型常選用血腑逐瘀湯加減。
2. 結果
2. 1 護理結果 全部病例均痊愈,無一例發生膽紅素腦病。隨訪患兒均生長發育正常,無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生。
2.2 護理療效判定
依據高等醫學院校4 版教材《兒科學》新生兒黃疸診斷標準[2] ,足月兒血清膽紅素> 205/ umol/L ,早產兒> 256umol/ L 為病理性黃疸;如小于以上數字則為生理性黃疸。痊愈:辨證施護后黃疸消失,血清膽紅素降至正常( ≤17. 1umol/ L) ; 好轉:肉眼觀察皮膚黃疸消退,血清膽紅素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 ≤17. 1umol/ L) ; 無效: 黃疸未消退,血清膽紅素持續不降。
3. 討論
中醫認為:黃疸的出現多由孕母感受濕熱或寒濕傳入胎兒,或小兒出生后感受濕熱邪毒所致。無論孕母懷胎,還是小兒出生后,感受濕熱或寒濕之邪而致病發病,皆有濕在其中。其治法為熱則清之,寒則溫之,濕則化之、祛之。臨床常將其分為濕熱熏蒸、感受邪毒、寒濕阻滯、瘀血內阻四個證型進行治療。
祖國醫學的精髓在于辨證施護,而中醫護理的關鍵也是辨證施護,在本組患兒的治療中,中藥茵陳至為關鍵。茵陳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是治療黃疸的主藥。由于其作用突出,故可配伍用于各型黃疸。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茵陳有明顯的利膽作用,在增加膽汁分泌的同時,也增加膽汁中固體物、膽酸和膽紅素的排出量。因此,茵陳在治療黃疸時,是必不可少的藥物。在辨證治療新生兒黃疸要注意小兒年少,用藥時宜輕宜小,中病即止[4]。雖然用藥是醫生的職責,護理人員也要掌握好藥物的性能與禁忌,對臨床觀察病情、判斷疾病的轉歸和預后很有幫助。
新生兒黃疸主要表現為: 皮膚黃、目黃、小便黃,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出現發熱、拒食、精神不好、嗜睡、兩眼呆滯等癥狀。因此在新生兒黃疸的護理中,皮膚是重點觀察項目。應注意觀察患兒皮膚面目黃染的發生時間、顏色深淺,其顏色是逐漸加深,還是逐漸消退,加深及消退的時間等。如果黃染的發生時間過早、過晚或時間過長,且顏色較深,或該退不退,均說明其黃疸為病理性黃疸,病情較重,應及早治療。觀察小便時,應注意小便的顏色深淺,聞尿味臊淡或重,如顏色深黃,尿味臊重,說明濕熱較重;如顏色淡黃,尿味不大,說明其濕熱不重。患兒大便的顏色為黃色味大,說明其熱象較重;若為灰白,說明有瘀血內阻[3]。
總之,新生兒黃疸除給以及時積極治療外,臨床護理也非常重要,特別是辯證施護,更能有效地促進黃疸嬰兒的康復,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本組27 例新生兒黃疸經合理的護理,收到很好的療效,說明辨證施護在本病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高桂娥,綜述,吳曙粵,新生兒黃疸的中醫藥治療概況,廣西醫學,2007,11月,29(11):1732-1734
[關鍵詞] 嬰兒;新生;肺出血;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2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1-0026-02
新生兒肺出血發生在許多嚴重原發疾病的晚期,是一種嚴重綜合征,發病率約占活產嬰兒的1‰~5‰,尸檢的1%~40%[1]。如何預防肺出血的發生及改善肺出血的預后,了解肺出血的危險因素并針對危險因素進行早期干預是其關鍵。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肺出血患兒的臨床資料,分析肺出血發生的危險因素,為臨床預防新生兒肺出血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6年1月~2011年12月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收治的符合新生兒肺出血診斷標準[2]的肺出血新生兒105例。男65例,女40例;胎齡
1.2 方法
參考文獻資料[3,4],記錄肺出血組和無肺出血組新生兒的性別、胎齡、出生體重、母親妊高征、前置胎盤、分娩方式、胎兒宮內窘迫、出生時重度窒息(至5 min Apgar評分仍≤5分)、胎膜早破、臍帶繞頸、羊水異常、低體溫、低血糖、嚴重酸中毒(動脈血pH≤7.15)、嚴重低氧血癥(經吸氧FiO2>0.6仍PaO2≤50 mm Hg)、呼吸暫停、吸入高濃度氧(FiO2>0.6超過24 h)、肺表面活性物質應用、肺部感染、肺透明膜病、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動脈導管未閉等臨床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經SPSS 11.5 統計學軟件處理,對潛在危險因素采用χ2檢驗行單因素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行多因素分析,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新生兒肺出血潛在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對23個可能的潛在危險因素經單因素分析發現,胎齡
2.2 新生兒肺出血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在單因素分析基礎上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胎齡
3 討論
新生兒肺出血的發生與早產、低出生體重有關[4],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由于其特殊的發育特點和生理狀態是肺出血發生的高危群體[5]。蔡琍璇等[6]報道新生兒肺出血在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發生率為58.93%、71.43%。本研究結果表明,胎齡
嚴重低氧血癥、嚴重酸中毒是肺出血發生的重要病理性危險因素。嚴重缺氧時,心肌缺氧使血管痙攣、肺血管瘀血,血管尤其毛細血管缺氧使滲透性增加;缺氧導致的嚴重酸中毒更增加血管滲透性,因而發生肺水腫、肺出血[1]。本研究結果顯示,嚴重低氧血癥、嚴重酸中毒患兒肺出組為66.7%、52.4%,明顯高于無肺出血組的40.0%、20.0%。及時改善缺氧、糾正酸中毒對預防肺出血的發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肺透明膜病、動脈導管未閉是新生肺出血發生的又一重要病理性危險因素。蔡琍璇等[6]報道新生兒肺出血在肺透明膜病、動脈導管未閉發生率為14.29%、7.14%。本研究結果顯示,肺透明膜病、動脈導管未閉患兒肺出組為50.5%、49.5%,明顯高于無肺出血組的25.0%、26.0%。肺透明膜病、動脈導管未閉的本質是嚴重缺氧,對肺透明膜病、動脈導管未閉等原發疾病的積極治療是肺出血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母親妊高征、前置胎盤、宮內窘迫、出生時重度窒息等能導致胎兒或新生兒嚴重缺氧以及吸入高濃度氧與肺出血的發生有關,是不容忽視的危險因素。妊高征孕婦一氧化氮生成減少、血內皮素-1異常升高,引起胎盤血管強烈收縮,胎兒發生缺血缺氧,導致新生兒肺出血[7,8]。新生兒吸入高濃度氧可損傷肺吞噬細胞,并激活粒細胞產生“呼吸爆發”,釋放氧自由基,從而發生肺出血。通過預防或積極處理上述危險因素,對減少新生兒肺出血的發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低體溫、肺部感染也是新生兒肺出血的原因[9],但本研究結果顯示,低體溫、肺部感染與新生兒肺出血的發生關系不大,這可能與本組新生兒的低體溫、肺部感染及時得到控制有關,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積極處理原發疾病對預防新生兒肺出血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 實用新生兒學[M].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43-447.
[2]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新生兒肺出血的診斷與治療方案[J]. 中華兒科雜志,2001,39(4):248.
[3] 郭紅苗,呂勤. 新生兒肺出血高危因素與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9,32(22):55-57.
[4] 李秋平,黃俊謹,陳佳,等. 極低出生體重兒肺出血的臨床轉歸及其高危因素[J]. 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1,14(10):627-630.
[5] 趙有為,游楚明,傅萬海. 新生兒肺出血49例臨床分析[J]. 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1,26(4):252-254.
[6] 蔡琍璇,展愛紅,趙奕懷,等. 新生兒肺出血高危因素及早期診斷的臨床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6):2211-2214.
[7] 趙寧,夏紅衛,劉紹基,等.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新生兒肺出血的關系[J]. 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08,15(6):534-536.
[8] 杜惠妍,崔其亮. 水通道蛋白在肺的表達及與肺出血的關系[J]. 醫學綜述,2007,13(20):1537-1539.
[關鍵詞] 新生兒;呼吸機相關肺炎;機械通氣;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5(c)-103-02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指新生兒在氣管插管時,并不存在肺炎,但是在進行機械通氣(MV)后發生的獲得性肺炎,屬難治性肺炎,機械通氣患者多數會發生VAP,該病目前尚缺乏快速理想的病原學診斷方法,治療主要依賴于經驗用藥,VAP是MV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同時也是患有呼吸衰竭的新生兒發生再次感染、致死率高和治療費增多的重要因素[1-2]。臨床如何預防新生兒VAP的發生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下面根據目前國內外防止新生兒VAP的護理現狀及進展做以下綜述。
1 VAP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據國內各種研究報道[3],新生兒群體中VAP的發生率一般為16.8‰~50‰機械通氣日。根據美國國家醫療感染監測機構2000~2009年的公開資料顯示,美國新生兒VAP的發生率為2.8‰~5.9‰機械通氣日。引發新生兒VAP的常見病原細菌以G-桿菌為主,其別是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桿菌、腸桿菌屬四種最為常見;G+球菌以金葡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三種最常見。眾多研究表明,引發新生兒發生VAP的各種因素非常多,其發病機制復雜,是各種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交叉、綜合作用的結果。根據目前的研究,早產、出生兒低身體素質、反復插管、機械通氣時間較長、頻繁氣管內吸引、服用中樞抑制藥劑等,是引發新生兒VAP發生的危險因素。
2 新生兒VAP的預防干預及護理
2.1 制訂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嚴格的管理制度
加強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管理,嚴格控制病房內人員的流動,要求工作人員入室帶鞋套,換無菌衣;每日病房堅持開窗通風2次,每次至少30 min;每日加強空氣消毒、監測、登記工作,使用專門的空氣消毒機器對空氣進行全面消毒,若空氣質量較差時,可增加每日空氣的消毒次數;每月對醫院病房進行專門的空氣培養,控制細菌數,使其低于155 CFU/m3;必須特別加強醫院病房內,對所有易感染病原菌的監測控制工作,為患者用藥提供可靠依據。
2.2 嚴格規范醫護人員無菌操作規范
已得到廣泛認識到,手衛生在預防醫院感染防治中的重要性。臺灣大學第一附屬醫學院經過多年研究表明,醫護人員提高手衛生的質量,則可顯著降低醫院呼吸道類疾病的發生率,所以手衛生是一種預防醫院NICU內發生感染的簡單、經濟、有效的舉措;美國洛杉磯嘉惠爾醫院Garfield MD的研究顯示,提高手衛生程度、減少對患兒觸摸次數,可以使NICU中的患兒VAP的發生率從19.1‰機械通氣日下降至7.9‰。由此,要必須嚴格監督、堅持倡導醫務人員護理患者前后必須按要求嚴格清洗雙手。由此可見,勤洗手是預防新生兒感染VAP的第一道防線,醫院的每位醫務工作者必須正確對待,嚴格按照具體要求實施。
2.3 對嬰幼兒采取正確姿勢
各種研究及實踐表明,防止誤吸的各種方法中,將嬰幼兒放置在具有恒溫條件的搶救臺上,使嬰幼兒始終處于恒溫環境,由此就保證了患兒體溫的恒定;另一方面,恒溫搶救臺也為醫護人員提供了一個舒適、充足搶救空間,有利于對患兒的搶救。大量的經驗數據及研究表明,抬高頭部25°~40°可使嬰兒胃內所容納的食物及消化道賦存的病原體很難逆行,由此大大降低了幼兒VAP的發生率;反之,若嬰幼兒采用平臥,是引進幼兒誤吸的非常危險的途徑之一。另外,對幼兒鼻飼時,必須將使用的氣管中的氣囊充滿氣體,并且一定不要使鼻飼速度節奏過快;幼兒鼻飼后,必須提前抽吸胃管以確定基本排空,然后再釋放氣囊;在對氣囊釋放前,必須將氣囊周圍的分泌物清除,防止氣管分泌物會經過氣囊進入下呼吸道[4]。
3 口腔護理注意事項
氣管經口腔插入的新生兒,由于新生兒口腔一直處于開放狀態,很容易造成唾液減少、口腔黏膜干燥,使口腔的黏膜抵抗力、自潔作用減弱,將造成大量細菌在口腔內繁殖,使口腔成為各種病原菌的繁殖地。另外,危重新生兒非常容易發生誤吸,如果誤吸,通常將使口腔還有咽喉部的附屬病菌帶進入肺部,同時如果其肺部有很低的抵御能力,使之不能及時將病原菌清除,這就會造成感染。對于新生兒的口腔護理應根據情況每天2~5次,同時根據每位嬰幼兒的口腔pH值選擇合適的漱口液,當pH7時,則可以用2%硼酸水溶液;當pH中性時,則可以選擇2%~4%的雙氧水溶液;若新生兒口腔處有潰瘍,可以選擇無刺激的口泰液,減少口腔積咽部病原體的繁殖。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研究結果認為,對經口及氣管插管,口腔伴生大量的分泌物、且實施機械通氣的新生兒,實施口腔持續低負壓吸引,將能顯著、有效地清除嬰幼兒口腔內的分泌物,保持新生兒口腔清潔,從而明顯地減少病菌繁殖,從根本上減少了VAP的發生率。
4 呼吸氣道濕化
生理情況,嬰兒的呼吸道氣道把吸入的氣體加溫、加濕,通常達到37℃,并飽和水蒸汽,水分通常以水蒸汽的方式被5 加強營養補充
應該根據新生兒體質不同,積極適量地補充氨基酸、微量元素、脂肪乳,也可以通過大劑量注射各種必須的球蛋白,增強新生兒身體素質,提高抵抗力,減少嬰幼兒VAP的發生率[5]。
6 結論
綜上所述,醫護人員盡可能縮短嬰幼兒對呼吸機的使用,同時規范醫護人員的操作,不斷加強各級醫護人員對無菌防護操作的意識,改善新生兒病房的消毒條件,抬高頭部的臥位,注重新生兒的營養補充,防止誤吸等,此外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是有效減少新生兒VAP發生率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國尚未制定針對新生兒的、標準化的預防VAP的行業指南,若能研究制定相關指導性的行業指南,則可以指導醫護人員科學、合理、有效地開展醫療護理活動,全面預防新生兒VAP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葉良玉,徐效峰,吳小青,等.護理干預對ICU重癥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影響[J].護理學報,2006,13(7):1-3.
[2] 袁天明,俞惠民.新生兒呼吸機相關肺炎危險因素的對照研究[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4,13(4):257-260.
[3]游楚明,傅萬海,張志鋼,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高危因素及病原學分析[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8,23(5):296-297.
[4]陳勝蓮,譚育華,葉晴,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護理學報,2009,16(8B):45-47.
[關鍵詞]新生兒敗血癥;黃疸;腹脹;病原菌;孕婦圍生期
[中圖分類號] R722.1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0(c)-0082-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neonatal sepsis.Methods The hospitalization data of 131 cases of newborns were collected from July 2013 to June 2015 in the Neonatal Department of Bo-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all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data,and the clinical situ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neonatal sepsi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jaundice and abdominal distension in preterm infa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full-term infants,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Good care during pregnant women and perinatal to avoid complications,early identification of neonatal jaundice,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oth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blood culture done in time to early diagnosis and appropriate antibiotic treatment ar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neonatal survival.
[Key words]Neonatal Septicemia;Jaundice;Abdominal distention;Pathogenic bacteria;Perinatal period of pregnant women
新生兒敗血癥(neonatal sepsis/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進入新生兒血液循環內并生長繁殖而造成全身各系統的中毒表現[1]。致病菌通常為定植于母親產道的細菌,臨床分離到的最常見的細菌分別為B族鏈球菌、大腸埃希菌及凝固酶陰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等[2]。2006年,WHO新生兒及圍生兒死亡率報告指出,在750萬新生兒中,預計50%的嬰兒在出生4周內死亡,而其中98%的嬰兒來自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馬拉西亞每出生的1000個新生兒中,有3~4個會發生死亡[3]。2012年,WHO兒童死亡率水平及趨勢報告顯示,在新生兒死亡率最高的5個國家中,中國居于第三位[4]。在導致新生兒死亡的原因調查中,埃塞俄比亞的Kersa調查報告顯示,新生兒敗血癥在新生兒死亡原因中占31.2%[5]。2006年,Ganatra等[6]等通過分析2000年的400萬新生兒死亡病例的致死原因也發現,新生兒敗血癥占死亡人數的35%,因此,在我國新生兒死亡率仍較高的情況下,對于新生兒敗血癥的及時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中山市博愛醫院新生兒科收治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危險因素對于新生兒敗血癥的意義,為防治感染、提高新生兒存活率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7月~2015年6月于中山市博愛醫院新生兒科住院的131例新生兒的住院資料,根據2003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制訂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1]中的診斷標準對新生兒資料進行篩選,疑診及確診為新生兒敗血癥的入選病例有118例,其中男76例,女42例;胎齡為(37周±5 d);出生時間均≤28 d。住院資料也包括母親的孕期疾病及產時狀況,如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尿路感染、絨毛膜羊膜炎、產程延長等。新生兒的情況包括胎齡、出生后時間、出生時情況、起病時間、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包括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細菌培養及其藥敏結果、治療方案等。上述方案均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將新生兒分為足月兒組(胎齡≥37周)及早產兒組(胎齡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一般情況分析
將收集到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早產兒65例,足月兒53例,兩組的性別構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總體新生兒的臨床特點
在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表現中,黃疸最為常見,占發病總人數的57.6%;其次為肺炎相關癥狀[10],如氣促、發紺、咳嗽、嗆奶及肺部音等。此外,腹脹、發熱等也是常見的臨床表現,呼吸暫停等癥狀也會偶發。實驗室檢查項目顯示,CPR及PCT在大部分患兒中均有升高。分析母親的數據可發現,胎膜早破及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分別為14.4%及15.3%(表1)。
2.3敗血癥的致病菌分布
在患兒血中分離出的病原菌中,革蘭陽性菌比例為80.9%,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比例為67.0%;革蘭陰性菌比例為16.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比例為66.7%;真菌檢出4株,其中念珠菌3株,白假絲酵母菌1株(表2)。
2.4早產兒及足月兒臨床情況的比較
兩組的臨床表現如黃疸、腹脹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 討論
出生后28 d內的嬰兒稱為新生兒,由于新生兒的各個屏障結構如皮膚屏障、黏附屏障,免疫系統如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發育不完善,極易因自身結構發育不完善(如先天性畸形等,或感染、呼吸功能不全等)而發生死亡[11]。在國內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關注新生兒致死原因,探尋相應的解決辦法十分重要。在國內及國外的報道中,新生兒敗血癥占新生兒致死原因的第一位,因此尋找新生兒敗血癥的危險因素,及時診斷及治療成為臨床醫師提高新生兒存活率的關鍵[12]。
本研究的數據顯示,新生兒敗血癥的主要癥狀為黃疸以及肺炎相關癥狀如氣促、發紺,腹脹,發熱等。新生兒黃疸分病理性及生理性黃疸,出生后2~3 d后會出現黃疸,而新生兒法身敗血癥時也會出現黃疸,因此新生兒黃疸發生率較高。新生兒黃疸主要是由于患兒在發病時,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肝臟細胞攝取與處理膽紅素的功能受損,導致機體非結合膽紅素升高從而出現黃疸[13]。數據顯示,早產的敗血癥患兒的黃疸發生率均較高,因此患兒出生后應密切觀察其情況,根據出現的臨床表現如黃疸、肺炎等做出早期診斷,早期進行血培養等幫助診斷,可提高患兒生存率。
比較不同組別的實驗室檢查可以發現,CRP及PCT升高對于新生兒敗血癥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而足月兒或是早產兒的實驗室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有高達80%以上的患兒兩項指標均會升高。PCT是血清降鈣素的前肽物質[14-16],在正常機體中由甲狀腺C細胞分泌,正常人體中其含量非常低,而在敗血癥等感染性疾病中,多種組織和細胞均開始應激性地分泌PCT,導致其血清濃度升高,因此PCT也是感染發生的一項敏感指標。CRP作為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之一[17-19],在感染發生后6~8 h開始升高,24~48 h達到高峰,且其升高的幅度與感染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因此,作為患兒感染的一種報警指標,CRP應作為早期檢查項目,早期抽血化驗,檢查患兒的相關感染指標。
通過對母親相關情況的觀察發現,胎膜早破及羊水感染是發生新生兒敗血癥的重要危險因素,應密切關注孕婦圍生期的感染預防、疾病治療,這對于提高孕婦存活率、新生兒存活率均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發現,新生兒敗血癥的細菌分布以革蘭陽性菌居多,其中常見的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及腸球菌;革蘭陰性菌其次,常見的為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腸埃希菌,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相似[12],因此在患兒敗血癥的治療中,早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根據細菌及藥敏結果及時調整,對于患兒的存活具有重要意義。根據2003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提出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1],新生兒敗血癥的治療原則是收集標本后早期開始使用抗生素以控制病情,根據經驗選擇可用的抗生素,待藥敏結果出來后根據測試結果選擇敏感、有效的抗生素,除抗感染治療外,維持患兒生命體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加強營養,增強免疫力也是治療中不可或缺的步驟。在治療中根據病原菌檢測結果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夠有效治療患兒病情,同時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新生兒敗血癥在不同新生兒中的多數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細菌檢出中差異不明顯。對于新生兒敗血癥的診斷,要綜合臨床表現、血培養結果進行綜合評定。新生兒敗血癥的致病菌多為革蘭陽性菌,因此早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導致新生兒敗血癥的危險因素,在對孕婦進行管理時就加強預防措施,在產時避免醫療行為帶來的可能感染,采取綜合措施能夠提高孕婦、新生兒的存活率。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3,41(12):897-899.
[2]Manana MM,Ibrahim NA,Aziz NA,et al.Empirical use of antibiotic therapy in the prevention of early onset sepsis in neonates:a pilot study[J].Arch Med Sci,2016,12(3):603-613.
[3]Beck S,Wojdyla D,Say L,et al.The worldwide incidence of preterm birth:a systematic review of matern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J].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0,88(1):31-38.
[4]UNICEF,WHO,Worldbank,et al.Levels and trends in child mortality report 2015[R].2015.
[5]Lawn JE,Johnson HL,Cousens S,et al.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causes of child mortality:an updated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2010 with time trends since 2000[J].Lancet,2012,379(9832):2151-2561.
[6]Ganatra HA,Stoll BJ,Zaidi AK.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early-onset neonatal sepsis[J].Clin Perinatol,2010,37(2):501-523.
[7]查麗,武榮,朱紅利,等.101例新生兒敗血癥的病原學和臨床特點分析[J].醫學綜述,2014,20(18):3405-3407.
[8]韓晉麗,張小莉,王艷芬,等.早產兒及足月兒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征比較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6):1199-1201.
[9]陳昌輝,葉長寧,李茂軍,等.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臨床和免疫功能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3,41(12):884-888.
[10]王凌越.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1.
[11]唐曉娟,馮星.1606例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4,32(3):210-213.
[12]Dey AC,Hossain MI,Afroze S,et al.A survey on current practice of management of early onset neonatal sepsis[J].Mymensingh Med J,2016,25(2):243-247.
[13]劉嵐,蔡紹皙.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及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06,33(6),429-431.
[14]劉佩娟.綜述C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3),68-69.
[15]郭利美,秦微,譚稻香,等.降鈣素原和超敏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211-213.
[16]黃曉華,吳綺,陳健.降鈣素原檢測在新生兒敗血癥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科學,2014,4(5):189-191.
[17]邱淵,姚曼紅,朱艮苗.降鈣素原在臨床感染中的應用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13),1760-1761.
關鍵字:新生兒 窒息 兒科護理
新生兒窒息(asphysia of the newborn)是指胎兒因缺氧發生宮內窘迫或娩出過程中引起的以呼吸功能障礙為主的一組綜合征。新生兒娩出后無呼吸或呼吸抑制,出生時無窒息,數分鐘后出現呼吸抑制者也屬窒息。是圍生期嬰兒死亡和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病國內的發病率約為5%~10%,病死率2.3%~12.7%不等。下面將新生兒窒息的護理措施闡述如下。
1病因和發病機理
新生兒窒息的發生與宮內環境和分娩過程密切相關,凡能影響母體和胎兒血液循環和氣體交換的因素都會造成窒息。
1.1.母親因素 母親患糖尿病、嚴重貧血和心、腎疾病等全身性疾病;患妊娠高血壓、胎盤異常等產科疾病;吸毒、吸煙;母親年齡>35歲或
1.2.分娩因素 因臍帶打結、受壓、繞頸、脫垂等造成臍帶血流中斷;難產、手術產如高位產鉗、胎頭吸引等;產程中麻醉劑等使用不當。
1.3.胎兒因素 各種高危新生兒: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巨大兒、有嚴重先天畸形的新生兒、羊水或胎糞吸入者、宮內感染所致神經系統受損者。
窒息早期,因低氧血癥和酸中毒導致血流重新分布,胃腸道、肺、腎、肌肉和皮膚等器官血管收縮,血流減少,心、腦、腎上腺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得到保證。若嚴重窒息,缺氧持續存在時,發生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導致全身各重要器官受累,包括呼吸衰竭、循環障礙、腦損傷、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腎損害以及低血糖等生化和血液改變。同時,可引起括約肌松弛,胎糞排出污染羊水,若胎兒因缺氧出現真性呼吸,可吸入被胎糞污染的羊水。
2護理評估
2.1.健康史 了解孕母年齡,孕期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嚴重貧血、心、腎疾病、感染和胎盤異常等;了解患兒出生時是否臍帶打結、受壓、繞頸、脫垂;有無羊水吸入及羊水是否混濁和Apgar評分結果;母親產時是否用藥、是否有吸毒、吸煙史。
2.2.身體狀況 觀察患兒皮膚顏色、意識狀態,注意有無嗜睡、昏迷或興奮;注意呼吸、心率及肌張力的改變,原始反射是否正常存在,有無驚厥、呼吸暫停、瞳孔大小及對光反射情況;了解血氣分析、血生化及顱腦影像檢查結果。
2.3.心理社會狀況 了解患兒父母對本病的病因、性質、治療及預后的認識程度;評估家長對本病治療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
3護理診斷
3.1.不能維持自主呼吸 與羊水、氣道分泌物吸入導致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有關。
3.2.有感染的危險 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
3.3.體溫過低 與缺氧、環境溫度低下有關。
3.4.潛在并發癥 缺血缺氧性腦病。
3.5.恐懼(家長) 與病情危重及預后不良有關。
4護理目標
4.1.使患兒能維持自主呼吸。
4.2.住院期間患兒不發生感染。
4.3.患兒體溫保持正常范圍。
4.4.患兒不發生并發癥(HIE),或發生時能被及時發現。
4.5.家長情緒穩定,積極配合醫療和護理。
5護理措施
新生兒娩出后應分秒必爭進行搶救,按ABCDE復蘇方案進行。
5.1.A(air way)開放氣道 胎頭娩出后,不應急于娩肩,而應立即擠盡口、咽、鼻部的黏液。將出生新生兒置于預熱的開放式遠紅外搶救臺上,生后立即用溫熱毛巾擦干頭部及全身的羊水及血跡以減少散熱。患兒仰臥,輕度的頭低足高位,肩部以毛巾墊肩2~3cm使頸部輕微仰伸,用吸管吸凈口腔、鼻及咽喉中的黏液和分泌物,因鼻腔較敏感,受刺激后易觸發呼吸,應先吸口腔后吸鼻腔,如羊水混有較多胎糞,第一次呼吸前應立即吸凈氣道內的胎糞,每次吸引時間不超過10秒鐘,保持呼吸道通暢。
5.2.B(breathing)建立呼吸 彈足底或刺激皮膚以引起啼哭、建立呼吸,應在生后20秒內完成。經刺激后若出現正常呼吸,心率>100次/分鐘,給予保暖觀察。Apgar評分3~7分者,可面罩給氧。若評分在3分以下,無自主呼吸和(或)心率50%,至出現自主呼吸和皮膚轉紅后拔管。
5.3.C(circulation)維持循環 若心率慢,
5.4.D(drug)用藥心 率仍100次/分鐘停止用藥。同時,根據病情用藥以擴充血容量和糾正酸中毒。因母親在分娩前4小時用麻醉劑而致呼吸抑制的新生兒可用納洛酮0.1mg/kg靜滴或氣管滴入。
5.5.E(evaluation)評價 復蘇過程中,每操作一步的同時,均要評價患兒的情況,再決定下一步的操作,即評估決定操作再評估再決定再操作,如此循環,直到完成復蘇。
5.6.監護 復蘇后至少監護3天,注意病情觀察,監護體溫、呼吸、心率、血壓、尿量、皮膚顏色和神經系統癥狀等。并注意喂養、大小便情況、預防感染等問題。
在復蘇全過程中注意應做好保暖工作。在呼吸道分泌物未吸凈前不要刺激嬰兒啼哭或加壓給氧。給氧時壓力避免過高引起氣胸或肺大泡。技術動作要迅速、熟練,且操作須輕柔,避免創傷。
5.7.健康教育 孕婦要定期做產前檢查,教會孕婦自我監護測數胎動,及時處理異常情況。高危孕產婦可轉運至復蘇條件較好的醫院分娩。
參考文獻
1楊聰玲;新生兒窒息臨床原因分析[J];中外醫療;2010年10期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由于血中膽紅素濃度升高,主要是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引起皮膚及鞏膜的黃染。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一種常見的癥狀,新生兒黃疸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凡出生24小時內出現黃疸、血清膽紅素足月兒大于220.5umol/L、早產兒大于256.5umo1/L或黃疸持續不退均可診斷為病理性黃疸[1]。新生兒黃疸特別是病理性黃疸。如果不積極處理,導致血中膽紅素過高,易透過血腦屏障,引起核黃疸,導致嚴重后遺癥或死亡。因此,對新生兒黃疸的防治及護理是產科和兒科醫護人員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現就新生兒黃疸的護理綜述如下:
1. 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特點
由于胎兒時期血氧分壓低,紅細胞量多,出生后新生兒血氧分壓高,大量紅細胞破壞,血紅蛋白壽命短,分解速度快,肝臟和其他組織中的血紅素及骨髓中紅細胞前體多,使膽紅素生成增多;肝功能未完善,肝臟內Y、z含量少,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含量少、活性不足,使血中未結合膽紅素水平高;出生時腸腔內B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將結合膽紅素變成未結合膽紅素,加之腸道內缺乏細菌,導致未結合膽紅素產生和吸收增加;胎便中富含膽紅素,如果排泄延遲,就會使重吸收增多。
2.護理
2.1 重視圍產期護理 新生JLN紅素代謝紊亂由多種因素所致,非感染因素占首位,其次為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中圍產因素占有較高比例[2]。所以,做好產前檢查很重要,盡量預防早產和難產,做好產程觀察,提高接生技術,積極處理宮內窘迫和新生兒窒息,防止或減輕胎兒及新生兒因缺氧使參與膽紅素代謝的酶活性降低,導致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對產程長、早破膜、羊水混濁、胎兒窘迫、產婦發熱的新生兒,應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
2.2 預防感染的護理 出生時及時吸凈鼻咽部、口腔的分泌物和黏液,每次喂奶后豎起新生兒輕拍背部,使其排出吸奶時吸入的空氣,以免引起新生兒窒息及吸人性肺炎。勤換尿布,便后洗凈臀部,預防臀部感染,根據氣溫變化增減包被,預防呼吸道感染。新生兒臍部有創面,稍有不慎就會發生臍炎,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臍炎最常見的并發癥[3]。所以,應重視臍部護理,每天用75%酒精擦洗臍部2~3次,保持臍部干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一旦出現感染,應積極治療。通過以上干預,減少或消除感染因素所致黃疸。
2.3 促進乳汁分泌,保證營養供給初乳可促進胎糞的排泄[4],因此,新生兒出生后應早接觸、早吮吸,24小時母嬰同室。每天吮吸不少于12次,頻繁有效的哺乳可通過吸吮一結腸反射間接增加腸蠕動[5],促進新生兒消化吸收和排泄。人乳的分泌是由多種內分泌參與的復雜過程[6],產婦的情緒、休息、營養都會影響泌乳。保持病房安靜清潔,保證母親的休息與營養,促進乳汁分泌,教會母親哺乳的技巧。即使充分有效的母乳喂養,70%以上的產婦分娩后0—24小時母乳的分泌不足5ml,可見純母乳喂養兒中,尤其在產后3天內新生兒的水分和乳汁供應都存在相對不足的問題,尤其是攝入不足[7],熱量攝入不足者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高[8l。因此,母乳喂養后,新生兒仍哭鬧、尋乳、吸吮時說明母乳量不足。母乳量不能滿足新生兒需要時,適當采用乳旁加奶增加新生兒的攝入量,可促進腸蠕動,使含有大量膽紅素的胎糞排出加快,減輕黃疸[8]。
2.4 應用護理手段促進胎糞排泄。新生兒腸腔內胎便約含80—200mg膽紅素,這個含量相當于新生兒每日膽紅素產生量的5一10倍,如胎便排出延遲,膽紅索吸收增加,使血中未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9]。因此,早期應采取措施促進胎糞排出。
2.4.1 出生后的新生兒,經過一般處理后,溫度計前端涂石臘油后插入2cm,3分鐘后取出,既能準確測量新生兒體溫,又能起到檢查及刺激和直腸促進排便的作用。對出生后12小時仍未排大便的新生兒應用生理鹽水2ml加開塞露2ml灌腸,管直徑0.5cm,前端涂石蠟油,插入4~5cm,通過肛管的刺激和開塞露的作用,促進新生兒排便。
2.4.2 新生兒游泳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新生兒保健運動,由于新生兒游泳時手腳都在活動,實際上也是一項全身運動。通過游泳運動,新生兒攝奶量就會增加,腸蠕動增加,加速胎便排出,胎糞轉黃時間明顯提前[10],減少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發生率及核黃疸的發生危險性。新生兒游泳時注意保持室溫28℃,水溫36℃~37℃,檢查游泳圈是否漏氣,扣好保險扣,貼好防水護臍貼。游泳時間最好是喂奶后1小時、新生兒醒時進行,保證安全,一對一服務。游泳后測量體溫并做好記錄。
2.4.3 撫觸可增加迷走神經興奮,促進胃泌素和胰島素分泌,增加食物的吸收能力,奶量攝入增加,刺激腸蠕動,增加日排便次數和排便量,減少膽紅素肝腸循環,從而降低膽紅素的指數[11]。撫觸室室溫為28℃~30℃,播放優美音樂,撫觸最好是兩次喂奶之間、淋浴后及新生兒醒時進行,撫觸方法參照強生嬰兒撫觸手冊標準進行,每天兩次,動作輕柔,注意安全。撫摸過程中注意觀察新生兒反應,如哭鬧、嘔吐、膚色改變時暫停撫觸,撫觸后注意保暖。
2.5 口服西藥的護理 新生兒黃疸時常用一些口服西藥來預防和治療黃疸,如金雙歧,思密達等,喂藥前注意三查七對,口服金雙歧時用30~40℃溫開水溶解,水溫過高會殺滅藥中活菌,于吃奶后30分鐘畏服,喂藥時抱起新生兒,抬高頭部,減少反流和誤吸。
金雙歧含有雙歧桿菌、保加利亞乳酸桿菌、嗜熱鏈球菌,口服后種植于新生兒腸道內,有利腸道正常菌群的生長,可使結合膽紅素還原成尿膽原,糞膽原隨大便排出體外[12]。
2.6 中藥治療黃疸的護理 現代中醫藥治療新生兒黃疸顯示較強的優勢,部分患兒經早期干預治療后不需住院,減輕了家庭負擔。常用中藥治療新生兒黃疸方法有口服退黃散。中藥服用方法是中醫學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影響療效不可忽視的環節 [13]。口服退黃散時應重視中藥服法,退黃散宜每日一劑,濃煎成40ml藥液,分多次服用,宜喂奶前溫服,6天為一療程[14],服藥后注意觀察排便次數和顏色,大便次數多并出現水樣便時,應減少劑茸或暫緩服用。
2.7 光療的護理 藍光治療是目前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一種簡單易行且安全有效 的方法 [15]。光照的原理是未結合膽紅素在光的作用下,由脂溶性變成水溶性,然后經腸道或尿道排出。光源有藍光、白光、綠光,方法有單面光療、雙面光療、毯式光纖黃疸治療法,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的高膽紅索血癥普遍采用藍光療法。光療前做好家屬的宣傳教育工作及心理護理。使家屬真正理解光療的目的、方法、效果,從而取得他們的積極配合[16]。藍光治療室內配有空調,保持室溫24℃~26℃、濕度55%~65%。藍光箱消毒后接上電源,調節箱溫28℃,32℃。光療前洗澡,清潔皮膚,勿撲粉或涂油,以免影響療效。用黑棉布遮擋生殖器和眼睛,以免損傷生殖器和眼睛,用小紗布或棉質小手套包好小手,以免抓傷皮膚和抓脫輸液針頭或眼罩,注意觀察有無發熱、腹瀉等常見副作用,每2小時測T、P、R一次,若體溫38.5℃以上者,應暫停光療[15]。勤洗尿布,做好臀部的護理,及時擦干汗液,保持皮膚干燥。由于不顯性失水和腹瀉,光療時應在按需喂養的基礎上兩餐之間加喂水或靜脈補液。喂奶后取右側臥位,以減少溢乳、嗆咳和窄息的發生[17]。新生兒在開始光療時由于裸露在光療箱內,缺乏安全感,往往哭鬧不安,剛入箱時首先采用俯臥位,使新生兒腹部和四肢緊貼在溫暖的有機玻璃上,如同母親溫暖的懷抱,使新生兒有安全感而減少哭鬧,經一段時間適應后再改為仰臥位或側臥位[15]。在藍光治療過程中,新生兒哭鬧時施以撫觸,既可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又能滿足患兒被愛的需要[18]。藍光治療結束后,雙眼除去黑布后應消毒小紗布覆蓋3-5min,幫助眼睛適應光線,用皮膽儀測量新生兒皮膽并做好記錄,檢查全身皮膚有無損傷,洗澡后注意保暖。
2.8 換血療法的護理 換血療法是治療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母嬰血型不合的溶血癥,換血可換出血中的膽紅素、抗體和致敏紅細胞,減輕溶血和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防止膽紅素腦病,換血前做好家屬的解釋工作并簽知情同意書,做好換血前各項檢查,置于輻射臺,給予心電、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監護,換血總量為150-180mL/Kg,換血全程為2-3小時[19]記錄換血出入量,術后密切觀察病兒神志,全身情況,皮膚顏色及生命體征,術后禁食4-6小時,情況良好者可喂溫開水,如無嘔吐等異常情況可進行喂養,術后注意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出血,大小便顏色、腹部體征,注意黃疸程度及有無嗜睡,煩躁及抽搐等疸紅素腦病的癥狀。
3. 小結
綜上所述,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雖然很高,但大多數是可逆的,首先要加強圍產期保健,降低圍產因素引起的高膽紅素血癥;對所有的新新兒,不論是否出現黃疸,都應采取各種預防護理措施,促進排便,減少膽紅索的吸收;對出現高膽紅素血癥的新生兒都應積極對癥處理,促進膽紅素盡快排泄;對早產兒、高危兒、黃疽出現早、發展快的新生兒高度重視,以避免核黃疸的發生。做好健康教育,使家屬懂得高膽紅素血癥的危害,得到家屬的配合,是防止核黃疸發生的關鍵。
參 考 文 獻
[1]胡亞美,江載芳,主編.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37-444.
[2]伍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380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1):94-95.
[3]熊燕,石勝,彭圖元.新生兒臍炎及并發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1):87-88.
[4] 黃善球.大黃液直腸給藥佐治療重癥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觀察與護理[J].廣西醫學,2008,30(2):292-293.
[5]王惠良,鄧海松,趙曉靜,等.新生兒ABO溶血病的早期護理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1):1022-1023.
[6]李彩霞,王世愛.兩種喂養方式對新生兒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8):36-37.
[7]倪敏潔,徐小彬.探討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方法[J].上海護理,2006,5(1):10-12.
[8]湯文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00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學,2008,30(1):117-118.
[9]解中芬,康朝風.新生兒黃疸的整體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19):2966-2967.
[10]黃培紅,陳桂花,梁惠貞,等.游泳對新生兒發育和黃疸影響的臨床研究[J].護理研究,2007,21(2):396-397.
[11]朱天嬌,撫觸在新生兒黃疸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7):779.
[12],胡玉蓮,王品品,張家潔,于鳳琴,思密達和金雙歧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療效觀察,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4)828-829,
[13]張京,重視中藥的服用方法[J] ,中醫藥臨床雜志,2005,17(5):508-509 .
[14]范翠,王瑞芳.中西醫結合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的分析與觀察護理[J].中國醫療前沿(上半月),2009,4(9),104-120.
[15]邊文玲,薛情杰,牛慧君,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6),177-178,
[16]黃漫,曾國瓊.新生兒藍光照射治療依從性不佳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6A):23-24.
[17]王宇瓊.舒適護理在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治療中的應用[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9,7(2):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