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6:43:2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高考文史常識試題的分類
1、姓名稱謂類
(1)(2007年全國卷第12題)帝王謚號主要住所其生前行為而定。下列各項中屬于謚號的是( )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此題考查古代帝王的謚號和年號及廟號,是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和讀書看報上網中接觸到的。
(2)《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更名民曰黔首”。秦始皇31年下令“使黔首自實田”。黔首之稱,在戰國時廣泛使用,含義與當時常見的“民”、“庶民”相同,下列選項中屬于對百姓稱呼的是( )
①黎庶 ②蒼生 ③優伶 ④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此題考查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天文歷法類:
(2008年寧夏卷24題)中國古代用12種動物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組成成十二生肖,相傳唐太宗因屬雞而熱衷斗雞。唐太宗出生之年應該是( )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申辰年 D、乙酉年
3、古代地理類
(2010年新課標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下列省、自治區中,其簡析來自西周封國國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東、山西 D、廣東、廣西
此題通過地名來考查古代分封制。
4、風俗禮儀類
(2007年全國卷12題)古人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睆娬{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這一主張屬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此題考查古代的傳統文化對世俗禮儀的影響。
5、官職科舉類
關于中國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說“氏于國,則齊魯秦吳;氏于謚,則文武成宣;氏于事,則巫乙匠陶。”由此類推,王、侯、公孫等姓氏應源自( )
A、族名 B、邑名 C、爵號 D、官名
6、文史典籍和史學理論類
(2011年全國卷12題),唐初編訂《隋書·經籍志》,確立了中國古代四部分類著錄圖書的原則,漢代的樂府民歌應著錄于( )
A、經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7、古代建筑類
中國古代常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表示不同的方位。唐初,秦王李世民在宮城玄武門發動,殺死太子李建成,得立為新太子而登皇位,史稱“玄武門變”。玄武門應位于宮城的( )
A、東門 B、北門 C、西門 D、南門
8、五行類
(2010年全國卷12題)中國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釋朝代更替,稱作“五德”,每個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應的次序。漢代被定為“大德”,通過“禪讓”漢代的曹魏應為( )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二、歷史高考中文史常識知識的儲備
1、姓名稱謂類
(1)帝王的稱謂
①謚號。謚號是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有褒貶之分
②廟號。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此張功德。一般開國者稱“祖”,后繼者稱“宗”。
③年號。它是皇帝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
2、天文歷法類
(1)農歷。中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歷法,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以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故稱農歷。
(2)四季.指春夏秋冬四季,分別用孟、仲、季來表示每季度的三個月。
(3)二十四節氣。古人用節氣來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
(4)天干地支。古人用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對,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
3、古代地理類
(1)關中。古人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之。
(2)西域。古指新疆及以西地區。
(3)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以后曾將地此封給秦朝三個降將,故名。
(4)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4、風俗禮儀類
(1)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遞食物時要舉案齊于眉,示相敬。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
(3)生辰八字。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干支相配,共八字。
5、古代官職類
(1)丞相。是封建國家中協助皇帝處理政事的人。
(2)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
(3)樞密使。樞密院的最高長官,管軍事。
(4)太尉。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朝稱大司馬。
(5)士大夫。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和地位的知識分子。
(6)提轄。宋州郡武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
6、選官制度類
高考語文中,文學常識和古詩文默寫最有希望得滿分,原因在于其考點具有范圍性,答案具有客觀性,屬于考查“積累·整合”能力的范疇。筆者總結近年高考命題規律,為同學們提供實用的備考策略,并預測今年考查的重點。
文學常識
對于高考語文文學常識而言,《語文課程標準》和各考區考試大綱(說明)是依據,但通常表述簡略,不夠具體;而同學們所學教材成為文學常識命題和備考的主要載體。新課標語文課程增加了學生文學常識積累的比重,各版本教材引入了更加廣泛的作者及其作品。古今中外、不同領域作家的作品進入課本,既重名家經典,又重新^新作。
1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常識是文學常識考查的主體。命題側重于考查高中階段學習過的重點課文的作者國別、時代、作品及其成就等。這是文學常識最基本的要求。
例1 下列文學常識相關內容的搭配,不正確的一組是( )
a 劉蘭芝-《孔雀東南飛》-《玉臺新詠》-敘事詩
b 林沖-施耐庵-《水滸》-章回小說
c 《小狗包弟》-冰心-現代-散文
d 《奧賽羅》-莎士比亞-英國-悲劇
解析 c項中《小狗包弟》的作者是巴金,不是水心?!缎」钒堋氛n標教材新引入的課文,在大綱教材中是沒有的。答案為c。
2 對文學體裁常識的考查依舊是文學常識考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針對常見的文學體裁,即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側重考查體材概念、分類、歷史發展、藝術特點等。
例2 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雜劇和明清
解析考查內容并非課文表面最基本的作家、時代、作品等,而是課文背后包含的文學體裁常識。答案為:傳奇。
3 文學名著、文化經典閱讀成為文學常識考查的拓展內容?!墩Z文課程標準》擴大了建議同學們文學閱讀的范圍,提高了閱讀量、閱讀水平的要求,因而不少考區也拓展了文學常識考查內容。借文學名著、文化經典命題是近兩年出現的創新新題型。
例如,2012福建卷讓同學們從5個選項中選出“作品故事情節的表述不正確的兩項”。試題涉及《紅樓夢》《子夜》《家》《巴黎圣母院》《復活》,考查文學名著的故事情節,要求同學們判別故事情節的正誤,檢測課外閱讀的積累情況。
古詩文默寫
高考語文對同學們古詩文默寫的考查一般都會在考試大綱(說明)中以附錄的形式列出命題范圍。具體篇目在不同地區有所差異。凡是考試大綱(說明)列舉的背誦篇目或段落,同學們必須一落實。從各考區劃定的背誦默寫范圍和命制的高考試題來看,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1 篇目絕大部分來自必修教材。少部分出自選修教材。前者為必修教材中要求背誦篇章中的句子,但不一定是名篇名句;后者雖來自選修教材,但多為名篇名句,難度不會太大。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論語)(孟子)選讀》《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選文重點。
例3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論語》
(2)愛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韓愈《師說》)
答案:(1)言之必可行也 無所茍而已矣本文由收集整理
(2)擇師而教之 則恥師焉
2 名篇名句、佳句是考點。同時檢測正確、工整書寫漢字的水平。這些名篇名句或解釋人生哲理,或反映生活真諦,或描摹事物情貌,語言精美,含義深刻。一些考區在考試大綱(說明)中對古詩文默寫限定了“常見的”,則說明重點考查名句,難度不大,但書寫時須小心謹慎。
例4 (1)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青青子衿,________。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答案:(1)常在于險遠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悠悠我心
3 考查范圍不僅限于名篇名句。全文背誦篇目考查較細。近幾年來,考試篇目每年都有適當增加,考題從過去的只考名句逐步改變為深入背誦篇目中的其他語句。抽查全文背誦的水平,難度上有所增加。
例5 莫春者,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答案:春服既成 浴乎沂
4 考查篇目中列舉的初中課文也可能出現在試卷中。不少考區都在考試大綱(說明)中增加了初中階段學習過的背誦篇目,通常為名篇,命題時亦以考查名句為主,難度不大。但考
生需要在精準背誦的基礎上,認真仔細地辨識形近字和易錯字。
例6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________。(陶淵明《挑花源記》)
(2)親小人,遠賢臣,________。(諸葛亮《出師表》)
答案:(1)有良田關池桑竹之屬(2)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2013備考策略
1 嚴格依照考試大綱(說明)的范圍,依托所學教材進行復習。功夫下在平時,要將考綱中規定的背誦篇目對照教材,逐個落實。
2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文學常識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識除最基本的作家作品外,還有作品所涉及背景材料、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統文化等。一輪復習中,應該全面顧及,避免出現知識盲區。
3 對于要求全文背誦的古詩文篇目,一輪復習時決不能投機取巧,只背名句,而要按照要求識記全文。因為我們看到,有些考區古詩文默寫題中的句子并非全部都是名篇名句。
4 注重提高復述、書寫的能力,尤其要特別識記復習中遇到的重難點字詞、通假字,做到既能準確背誦,也能規范書寫。如2012遼寧卷需要在默寫中寫出的“晦朔”“蟪蛄”(《逍遙游》)、“頻煩”(《蜀相》)這類重難點字詞,容易出現錯別字。同時,切忌出現漏字、字跡不清等情況,否則該題將會被判錯。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閱讀;技巧
翻閱2014年與2015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不難發現,文言文閱讀的選材是均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傳記。其選文的長度均為650字左右。題型有:文言實詞、斷句、文意概括、文句翻譯等。所以,在平時的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從高考中著眼,去探索高中文言文閱讀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去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識,其中這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人的稱謂、官吏任免、科舉制度、古代地理等知識。在古代人的稱謂有很多,比如:直稱姓名、稱字、稱號、稱謚號、稱齋名、稱籍貫、稱郡望、稱官名、謙稱和敬稱等等。讓學生了解這些古代稱謂,有助于學生解答文言文閱讀中的選擇題,在很多選擇題中,命題者往往在稱謂上設陷阱,謙稱用作敬稱或敬稱用作謙稱。在2015全國語文高考試卷中,文言文閱讀的選擇題中就有這樣一道題目:
例題: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政成為進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C.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D.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當看完選項之后,我們能快速的選出答案,那就是D。因為太子又稱皇儲、儲君或皇太子,是我國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繼承人,而不能指其他兒子。本題就考查了一個稱謂的問題。
還有,我們可以通過拜、除、謫、遷、擢、黜等詞來了解官吏的任免,以提高學生的推測與翻譯的能力。其實,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識,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提高做題的效率,以找出準確的答案。
二、掌握常見的文言語法
文言文中常見的文言語法有:實詞、虛詞、一些句式和用法。
1.掌握實詞的用法
其中在實詞中我們應指導學生掌握兩方面的知識:掌握文言實詞的基本知識。在這舉個詞義擴大的例子,曹操… …將順江東下。文言文實詞的考查是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內容,其難度也比較大,所以在平時的授課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積累、理解和運用。比如,在2010年的全國高考題中有這樣一道考查實詞的題目:
例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禾酵?B.不審于何得此絹 審:知道C.自放驢,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信:使者
C項中“樵”應為名詞,指柴草,充當“取”的賓語,而答案卻是“打柴”,成了動詞,與“取樵”中“取”重復,故C選項錯。
2.掌握虛詞的用法
高中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但《考試大綱》列出了18 個常見的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下面舉個虛詞特殊情況用法的例子――虛詞連用:如: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焉”、“耳”、“矣”三個語氣詞連用,起到了加強語氣的作用,語氣的重點落在最后一個“矣”上。
3.掌握句式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許多固定的句式,像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以及一些特別固定的句式。下面舉幾個例子:
關于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的例子就不多贅述了,下面舉幾個固定句式的例子:①表疑問。“……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②表反問?!安灰唷酢?、“何以……為” 等格式。③表感嘆?!昂纹洹?、“一何”等格式。④表測度等?!暗脽o……乎”、“與其……孰若……”等格式。
這些固定句式都有自己固定的翻譯方法,如:“無以……”、“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如: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其實,在高中文言文閱讀中,學習文言句式,固然要辨認某句是何種句式,因為這是基礎;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會正確翻譯。從高考的角度講,了解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閱讀的材料中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具有識記與辨別的能力,進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記憶到底有哪些種不同于現代漢語的句式,以及各種句式的具體用法如何。在2015全國語文高考試卷中,文言文閱讀閱讀中就有這樣兩道翻譯的題目: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之。②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所以,在平時的積累中,我們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參考文獻:
一、熱愛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我們把豐富多樣的中華文化變成了數千條枯燥、單調的背記題目,學生日日讀、夜夜背.豈不是和我們設題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嗎?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我盡自己所能,力爭將一個個知識點變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讓學生不僅記住一個點,還能了解一個人,走進一段歷史,進而能自己主動地捧起一本書,走進我們的文化。
如在講到“太上皇”這個點時,我就聯系《馬嵬》這首詩,談到了歷史上那位既開創了“開元盛世”,又造成了“安史之亂”的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唐玄宗,講到他的政治,他的情感,他的被迫退位,順便也講到了漢高帝劉邦之父劉太公,這個歷史上未曾為帝王,而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講到“烏紗”時,我告訴學生它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相傳中國第一頂烏紗帽就是南朝劉宋王休仁設計出的。再介紹了三位皇帝與烏紗的關系:隋文帝楊堅喜歡著烏紗帽,推廣了烏紗: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了烏紗帽的樣式: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了規定,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
講到“配饗”時介紹了被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的曲阜孔廟肼到“五伯”時回憶了春秋五霸的那段精彩紛呈的歷史:講到“上供綱”的“綱”字時,說起了“生辰綱”,說起了梁山好漢。
這種引導是隨時隨地的,是興之所致的。漸漸地,學生查找歷史文化資料的人越來越多,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大。
二、方法讓人事半功倍
當學生有了學習的濃厚興趣時,老師必須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有法,學有得。我找尋到幾種有效的方法。
1.注意語文各知識點的關聯性、互動性
(1)成語和文化常識
成語也是需要海量記憶的知識考察點,同時成語又是古文化保存最好的一類知識。當我們孤立地進行一個知識點的復習時,為何不將它們統一起來,在了解成語的同時補充文化常識,既生動有趣又能快速記憶。
“無出其右”這個成語表示沒有能超過他的,與天下第一近似。其中“右”的解釋是上,漢代以右為尊。我在這個時候就給學生講到了古代左右為尊的衍變。周、秦、漢時以右為尊,故皇親貴族稱為右戚,世家大族稱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現在建筑上,豪門世家必居市區之右,平民百姓則居市區之左。至于在交際場合,其座次則以左為尊。因為古人坐北朝南,則左為東,右為西,故座次上以左為尊。再推而廣之講到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征為失敗、臣服。宮殿和廟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當上皇帝稱“南面稱尊”:打了敗仗、臣服他人為“敗北”、“北面稱臣”。
“紫綬金章”講到歷代官服文化,“綠衣黃里”講到顏色的尊卑,“素車白馬”講到喪葬文化,“鳳冠霞帔”講到古代婚禮習俗。這樣的成語很多,學生也在這樣的學習中獲得進步。
(2)詩歌和文化常識
詩歌的內容會涉及到較多的傳統節日、民俗和生活常識,反過來,文化常識又能幫助到詩歌的解讀。學生在學習詩歌時不妨讓他們多留意.做到兩者的融合。
很多詩歌標題出現了節日,如《元日田家》《除夜》《九日齊山登高》等,通過對節日的了解,就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躊歌中出現了“漏聲”,就能根據古時計時工具想到詩人輾轉難眠的情緒:出現“參商”等星宿,就能體會詩歌中的分離之苦。
2.從一到十,完成體系建構
文化常識內容多,顯得繁蕪叢雜。引導學生縱向聯系,由一個點到一個面,再到一張網.形成知識體系。官職的變化是比較復雜的,那就讓學生不依賴參考書,自己動手,進行類的梳理,授官、罷官、升官、調動、兼任、、辭官。稱謂也是復雜,同樣一條線的縱向梳理,基本稱呼、特殊稱呼、個性稱呼、群體稱呼。這樣的例子太多,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把散沙凝聚,把體系建構,學習會成為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三、跳出來,實現學習的根本目的
學習知識本身不難,難得是怎樣使滿腹詩書能為己所用。我覺得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學以致用,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使我們能幸福地生活。因此,每個知識點的學習,都應該爭取達到這樣的目的。
1.學習文化常識,促進人格的優化
了解了“會試”延伸開來的科舉制度,明白了層層選拔的應試艱辛,就能調整面對高考的態度,更能體會努力務真、踏實探索是實現高考成功的法門。了解了“丁憂”延伸開來的孝文化,反思當下的生活,小到自我對親人的態度轉變,大到對老人的關注體貼。了解了“稽首”延伸開來的古代禮節,就能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體現禮儀之邦的風采。了解了“謚號”“立生祠”等延伸開來的古人對身前身后名的重視,才會更加珍惜自己的聲譽,不隨便行事,不茍且生活。這也是小語文和大語文的真切體現。
2.學習文化常識,尋找學習和生活的平衡
【關鍵詞】農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文化常識
一、引言
對文化常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常識,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常識,有利于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以及增強學生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伴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全面開展,文化常識作為考查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內容之一,實現語文教學中對文化知識的滲透,促使學生透徹了解民族精神,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對學困生人格的培養,促進學困生身心健康發展,成為現階段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當前農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縱觀現階段語文教學現狀可見,理論教育重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沒有落實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國卷出現對文化常識的考查的題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的考核內容。受考試制度的影響,語文教師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理論文化知識教學,以期通過理論知識訓練,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素質教育的忽視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也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教師“重講授輕體驗”占主導地位
語文教學中健全學生人格,需要著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各項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普遍習慣重理論教學,“重講授輕體驗”占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夠深刻,就會對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形成不利影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的學生――年輕一代真正深入體會,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從內心深處真正熱愛我們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遺成功的“二十四節氣”,我們的學生可能都記不全,更不知節氣的由來,更難主動去了解它,認可它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的深層意義?,F今,我們的學生,我們的社會興起過洋節,如圣誕節、復活節……但對于我們的傳統節日卻毫不關心,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更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農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課本教材展開教學活動,堅持應試思想,注重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對課本教材利用度比較低。高中課時比較緊張,教師為了在有限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盡可能壓縮課堂教學,省下更多的時間進行復習。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快速學習課文內容,對于古代文言文僅以原文翻譯、串講、重點詞解釋等形式展開,對于現代文教學則是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生僅僅理解課本教材呈現的內容,而且只是了解課文內容大體含義和其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平時的授課中,教師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識這個知識點,或是照本宣科一語帶過,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著重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對課本教材內容的深入了解,學生對文化常識理解程度不深,學生認識不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和樂趣,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對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形成了不利影響。同時,學生無法從文化常識中汲取營養,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對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形成了嚴重的阻礙。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的基本途徑
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諸多文化常識相關內容,例如豐富的優秀文化典籍,《史記》《漢書》《后漢書》《詩經》等等。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常識,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高中語文教學對文化常識進行滲透,必須深層次發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特點,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真正實現文化常識滲透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深入發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
深入l掘高中語文教材可以發現,語文教材中蘊藏著非常多的文化常識。例如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學生的體驗、領悟,學生停留于表面的認識,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識的真正滲透與傳播。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的了解,可以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文化常識進行深入剖析,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文化常識。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蘇軾的作品為例,選其作品《赤壁賦》展開討論。這篇文章蘇軾以獨特的筆觸,將其人生觀娓娓道來,既包含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也包含隨緣而安的人生態度和忘情塵世的灑脫。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層次發掘漢語文化的豐富內涵,提煉出促進學生情感認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確保學生真正理解教學語文教學內容表達的深刻內涵和感情,不斷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同時,教師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優美的句子。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飲酒樂甚,扣舷而歌”等,通過鑒賞這些富有畫面感的句子,能夠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和鑒賞能力。同時,學生在鑒賞審美時,還能夠深刻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從而實現語文教學中轉化學困生和學困生人格培養的重要目標。除此之外,通過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識,還要求學生對其語言進行了解。例如《赤壁賦》一文先后呈現出了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種變化體現于課文的字里行間,這就需要學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和魅力。所以,讓學生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常識,既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
(二)增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農村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要求教師必須深層次發掘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識的基本內涵,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通過在實際生活中滲透文化常識,不斷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理解,實現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目標。為此,教師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學生學習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工作,讓家長充分認識到文化環境和氛圍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到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中來。首先,營造舒適的家庭氛圍,形成家庭閱讀的良好氛圍,由學生閱讀包含人文精神的課外讀物和語文教材內容,不斷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進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標。挖掘《蘭亭集序》《赤壁賦》中的干支紀年法,地支與十二生肖之間的聯系,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些日歷上也標有干支和生肖,這可加深學生對我們古人的聰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犊兹笘|南飛》中“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黃昏”“人定”是古時十二個時辰計時法中天色計時法,對應十二地支計時法。其次,通過學生家長及時反饋學生家庭學習態度,家長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理解,從而真正實現文化常識滲透于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如《鴻門宴》中項羽高居尊位,在現實生活中宴請賓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為尊。而在工作會議的安排當中,也有上司和下屬位置之分。文化常識,古已有之,延續至今,無處不在。學習和積累文化常識,在現實生活中做有一個素質有文化的人。
(三)讓學生自主嘗試挖掘文化常識
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不斷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認識和理解,必須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利用自己對文化常識的認識和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真正實現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理解的重要目標。高中語文教材中優秀傳統文化常識,蘊藏的知識量比較多,而且都需要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試中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有“科舉制之前如何選拔官員?”“科舉制的名稱”“古代節日習俗”等等,要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學生就必須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如“科舉制之前通過察舉、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選拔官員”,古代節日習俗中春節要貼春聯、燃鞭炮、掛年畫、耍龍燈,元宵猜燈謎、吃元宵,中秋賞月、吃月餅等。天文歷法當中的有干支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關系,申遺成功的二十四節氣等,如《蘭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又如《赤壁賦》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紀年法在現在還在使用。古代對人的稱謂有多種情況,其中可稱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故稱“王右軍”;也可幾項兼稱,如先稱籍貫,再稱姓、名,后稱字,如《游褒禪山記》中的“廬陵蕭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的說法,這與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和中原地區地理及太陽照射有關,被太陽照射為陽,反之則為陰?!队伟U山記》中的“華陽洞”即在華山的南面。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就可以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的了解,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讓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常識形成深刻的了解,學生自發將這些文化常識應用于寫作中,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學生在寫作中將蘇軾《赤壁賦》中關于人生感悟的描寫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強作文的可讀性,實現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的重要目標。所以,對作文教學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認識,通過對課本教材內容的學習,教師可以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布置寫作任務,仔細檢查學生寫作情況,總結出學生語文知識常識性錯誤,同時有計劃地向學生講授文化常識,使得學生充分認識到文化常識的重要性,積極參與文化常識學習活動,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目標。
四、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學改革中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重視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出語文學科的重要作用,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適當滲透文化常識,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學生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困生的發展――淺談對學困生的轉化[J].新課程(小學),2015(01):24.
[2]劉江.玉璞需雕琢鐵杵可磨針――數學“學困生”的人格矯治[J].中學教學參考,2011(10):67.
[3]穆占財.如何提高農村初中學困生的語文水平――以威寧縣保家中學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4]李祖惠.淺析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培養策略[J].速讀(中旬),2016(08):336.
一、不熟悉修辭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用典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意譯方式。
1.如果需翻譯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采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
例: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陳情表》)
透析:該句采用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口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采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2.如果需翻譯的句子采用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采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
例:金就礪則利(《荀于?勸學》)
透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敖稹笔墙璐?,代指“金屬制成的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制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
3.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并到一起意譯。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國卷)
透析:此句采用互文的修辭方式。
誤譯:不以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以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
正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4.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用典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翻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透析:“桃源”,用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事典。桃花源與世隔絕,這是一個遠離污濁社會的人間樂園。作者身在湘南之郴州,而桃花源――武陵遠在湘北,問關千里,杳不可尋,象征人生理想的破滅。
二、不掌握特殊句式
文言文殊句子有“判斷句、使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等。翻譯此類句子,應譯出句式特征。
例:暉剛于為吏,見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廣東卷)
透析:此句的“剛于為吏”屬介詞結構后置,“見忌于上”屬于被動句式。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再進行翻譯。即:朱暉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處,他都被人彈劾。
三、不掌握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我們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后據此判斷其意義。
例:可晨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2005年高考重慶卷)
透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詞用作狀語,可譯為“在早晨”、“一大早”。此句應譯為:侯可一大早騎馬直奔富人家,打開木櫝拿出田契歸還他的主人。
四、不知曉古今詞義不同
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注意文中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不可以今譯古。
例: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陌上?!罚?/p>
透析:此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美麗,令義指事物具有好的性質。在翻譯時,稍不注意就容易翻譯成:秦家有位品質好的少女,她的名字叫羅敷。此句應譯為:秦家有位美麗的少女,她的名字叫羅敷。
五、不清楚固定培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
例: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透析:此句中的“……孰與……”是固定格式,應譯為“與……比,哪一個……”。即此句應譯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誰更漂亮?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么……”)、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么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
六、不識通假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也是較為普遍存在的一種語法現象。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一定也要加以注意。
例:今毆民而歸之于農,皆著于本。(《論積貯疏》)
透析:此句中的“毆”通“驅”。如果在翻譯時不能識別通假,就很容易翻譯成“現在毆打百姓使他們歸附農業,都從事于農業這個根本。”正確的翻譯為:現在驅使百姓使他們歸附農業,都從事干農業這個根本。
七、不懂古文化常識
在文言文中,經常涉及古代社會的典章制度、禮儀風俗、官職升降、器物用具、天文歷法等文化常識,如不能了解就不能準確理解與翻譯文言文。
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軾《赤壁賦》)
透析:此句中的“既望”指農歷十六日。”望”指農歷十五日,既望指經過了望日。此句應譯為: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
【例釋】這首律詩共有幾聯對仗?回答正確的一項是( )。(文本略,例釋部分所選例子沒有特意標出者均出自于2013年秋季高考題)
A.一聯 B.兩聯 C.三聯 D.四聯
答案:C。
細解:對仗要求上下句字數相同,結構相同,平仄相對,內容相關。律詩要求頷聯、頸聯對仗,這首詩首聯也對仗,是比較特殊的一首詩。需要注意的是頸聯:“鵲乳”中的“乳”是生育的意思,與“啼”相對;“先”是“走在前面”的意思,與“過”相對。其它兩聯都不難判斷。
【指要】近兩年命題者都在試圖改變以往文學常識題即為送分題的現象,強調真的“懂”。這就要求我們:⑴扎實理解包括格律知識在內的古代文化常識、文學常識;⑵將相關知識聯系起來記憶,努力實現知識的網絡化;⑶學會使用這些常識解決古詩文閱讀中出現的困難,讓知識真正成為工具。
【訓練】對本詩分析正確的一項是()。(文本略,訓練部分例子沒有特意標出者均出自于2012年上海秋季高考試卷)
A.本詩用典與寫實相結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詩以詠物為題材,脈絡清晰而且順暢。
C.頷聯、頸聯對仗工整,符合律詩的要求。
D.全詩的語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樸實之風。
答案:D。
二、詩歌理解分析題
【例釋】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用典貼切,反映了詩人的精神追求。
B.頷聯流露出詩人因家貧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詩將寫景、敘事、抒情三者融為一體。
D.全詩的語言清晰流暢,不見雕琢的痕跡。
答案:B
細解:首聯“松菊”句語本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鳖h聯,烹煮葵藿邀請貴客到寒舍看竹,“貧家”是謙稱,并非真正的貧窮,更談不上“待客不周的歉意”。頷聯敘事,標題也是敘事(“見過”,是來拜訪的意思),頸聯寫景,尾聯抒情,“全詩將寫景、敘事、抒情三者融為一體”。詩句近于散文化,不見詩歌慣常的顛倒語序、字詞活用、跳躍省略等技法,“語言清晰流暢,不見雕琢的痕跡”。
【指要】一個詞語、句子變成“詩家語”,它區別于一般散文的地方在哪里?掌握了“詩家語”的特征與讀法,才談得上理解詩句的內容與表達,也才能夠分析思路、結構、表達技巧、語言風格。
【訓練】與詩歌題目中“江”字直接照應的詞語有“江林”、“ ”和“客船”。
答案:津亭。
三、詩歌詞句賞析題
【例釋】賞析“鶯啼過落花”中“過”字的表達效果。
答案:“過”字看似平實自然,實則巧妙,它將黃鶯、啼叫聲、落花組合在一起,給讀者帶來多重想象空間,如黃鶯啼叫著飛過落花,黃鶯的啼叫聲穿過落花等,進而引發詩人傷春惜時的感慨。
細解:這里有聲音,有形象,有相對靜止、常態的“落花”,有飄逸不定、先聞其聲的黃鶯。聲音與形象的傳播速度還不太一樣,一個“過”字將之聯系起來,到底是如何“過”的?每個讀者腦子里的畫面可能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一種非常高超的藝術技巧:高超的技巧不在于真實地再現了什么,而是你可以讓讀者感受到多少。
【指要】主要是兩種考法,一是情感把握,一是煉字的效果。這就要求:⑴熟悉古典詩詞曲的基本特征與章法;⑵熟悉古人情感的常見類型以及抒感常見的方式。
【訓練】從情景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前兩聯是如何表達作者情感的。
答案:本詩首聯描繪了樹木繁茂、落霞與夕陽交相輝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艷麗,含蓄地傳達出作者喜悅的心情,頷聯則直接抒發作者在征路上見到美景時喜出望外的心情。兩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四、文言實詞解釋題
【例釋】寫出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詔書疾人 (2)乃豫敕斷絕書屬
(3)明府摧折虐臣 (4)九死不恨
答案:(1)憎恨 (2)預先 (3)打擊 (4)遺憾
細解:“疾”字的義項有:病,痛苦,憎恨,快。根據語境(后有“厭惡”,并帶賓語“黨人”),可以判斷出,這里是“憎恨”的意思。“豫”,除作為河南省的簡稱外,還有“安閑”“歡喜”,及“同‘預’,預先”等,從語境看,前有“弼知多權貴請托”,事先做些應對的策略,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應該是“預先”的意思,后來“中常侍侯覽果遣諸生赍書請之”?!按菡邸?,原意是毀壞折斷,引申作“折磨,打擊”,根據語境(“命左右引出,楚捶數百”,“遂付安邑獄,即日考殺之”),應該指的是“打擊”(明府,漢代對“太守”的尊稱;虐臣,指前文的“諸生”)。“恨”的義項有:仇視,怨恨;后悔,遺憾。根據語境(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昔人刎頸,九死不恨),應該是“遺憾”。前面有“其甘如薺”,所以不悔。
【指要】⑴對于300實詞的基本義項要十分熟悉,要結合例句記憶(也可以結合現代漢語中的成語記憶);⑵依據古代漢語知識進行推斷,涉及的語言現象有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多音節詞、通假字等;⑶隨文釋義,要結合上下文,在語境中解釋加點字。
【訓練】寫出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使者以聞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歲余,羊肥息 (4)上過其羊所,善之
答案:(1)使……知道(2)穿著布衣(3)繁殖(4)認為……好
五、文言語法、句讀題
【例釋】第③段畫線句的句中應有兩處停頓,請用“/”加以標出。(2分)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習心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1)06-0063-01
一、最為完備的語文學習心理解讀
高考語文大綱是中學語文科目考試的最高綱領性指導文件,對高中語文教學復習具有權威性的指導作用,本人從心理學角度,對語文考試大綱進行闡釋,突出了高中學生語文學習心理最完美的品質。
(一)就“考試能力要求” 突出“語文智力水平”
智力在心理學多指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維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智力的中心,對以語言為媒介承載祖國文化的語文學科來說,語文智力指的是“高考語文要求測試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應用和鑒賞評價五種能力,這五種能力表現為五個層級?!边@五種能力構成語文的智力結構,其中突出中心的是“表達應用”能力,閱讀的“鑒賞評析”,這就突出語文的性質特點,即自己要善于利用語言媒介來表達思想,又要利用語言閱讀來弄別人表達的思想。將語文智力水平擺列出來,這樣語文教育的能力目標更加明晰,更加凸顯語文學科的學科特點,把語文質的概念用心理學來表達,為語文教學奠定了學科目標方向。
(二)就考試內容:突出“語文知識”及語文心智技能“語文閱讀技能”“寫作表達技能”“語言技能”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考試內容分為五大類,“第一,語言知識和
語言表達:能識記基本的語言知識,掌握常見的語言表達技能。 第二,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能識記文學常識,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第三,古代詩文閱讀: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第四,現代文閱讀: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第五、寫作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其他常見體裁的文章?!备爬ㄟ@五項考試內容,就心理學角度來說,分為語文知識和語文心智技能,語文知識包括語文陳述性知識能識記基本的語言知識,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能識記文學常識,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這些語文知識需要基礎的記憶和理解,更多的需要學習的汗水,特別是語文學習的習得。當然語文其他能力也對語文陳述性知識產生一定的影響??荚噧热莘矫?,現代文閱讀和古代詩文閱讀和寫作就屬于語文心智技能,涉及到語文思維核心,突出語文思維能力,既然語文技能的提出,那么就打破語文神圣天賦說,更加突出語文學科特點,這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訓練的心理學依據。語言技能,作文技能,閱讀技能就可按照技能訓練的方式,按照科學的方法,而不是憑空所想,隨意模仿或刻意追求某種模式,大搞題海戰術,或部隊訓練高強度的疲勞訓練,應該以語言為媒介,按照認識,理解,表達應用,語言技能要規范,閱讀技能要閱讀,積淀文化素養,充分概括和總結,寫作技能要勤練,多思,講求技巧。由于口語考試的不易操作,高考語文教學大綱并沒有對口語做出考試規范。但口語交際卻每時每刻都在運用著,不可偏廢。
(三)就語文實踐:突出語文“智力”“與非智力”因素
高考語文一半是知識,技能和智力的考查,同時也是對考生,情感、意志、體力的挑戰。一個臨事不懼,從容不迫,做事大膽,仔細的良好心態,不是教師、學校、家庭過分溺愛,萬事都事先考慮好,而應該是自己敢于經歷風雨,接受生活磨礪,從生活中,從汗水中尋找生活的真諦,探尋成功的捷徑。語文大綱提到的能力,實際上能力指的是一種個人的個性心理,這就承認語文繽紛多彩的內容和形式,為語文教學實踐和學習開闊了視野,為語文實踐開拓走出課堂奠定了心理學依據。語文智力水平提高,應在各種非智力條件下,即社會文化生活,個人生活背景,和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和領悟條件下,來訓練自己語文技能,語文不是圉于象牙之塔的,而是走進廣闊的社會生活實踐,為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
二、高中學生語文學習心理概況
通過實踐調查,高中生年齡大多在十七、八歲,正值風華正茂的黃金歲月。身體生理活動緊急集合,身體發育的拔節,第二性狀的出現,致使高中學生心理發生了巨大的波瀾,高中學生社會閱歷擴展繼思維方式的變化,成長的煩惱,表現在學習也較突出,而語文又是一門承載社會文化比較豐厚的實踐科目,最能反映高中學
生心理的靈光。
為此我們制作一份調查表,主要通過語文學習的動機,語文學習的興趣,語文學習的基礎知識,閱讀,寫作,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等來分析。通過對我們學校的學生的打點取樣,仔細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高中學生語文學習心理有其共性:對語文興趣稍減,語文動機不明確,語文閱讀難以向深發展,對閱讀作品不感興趣。寫作文缺乏哲學的思辨,課外語文學習時間較少,對作品鑒賞缺乏應有的力度,普遍對語文教師專業素質要求較高。語文學習的逆反心理,自我封閉心理,閱讀的懶散心理,消遣性閱讀的成癮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