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17:01:5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肩周炎的護理健康教育,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乳癌;康復訓練;圍手術期;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R5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0447-01
乳癌是嚴重危害婦女身心健康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近年來,它在我國發病率呈直線上升,在沿海大城市已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一位(2),手術治療是治療乳癌的首選方法(2)。由于手術切除了胸部肌肉、筋膜和皮膚,患側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制,隨時間推移,肩關節攣縮可導致冰凍肩,引致殘疾(3),影響生活質量。本研究通過前瞻性的對比研究,探討對乳癌根治術的患者開始進行康復訓練的時間對術后患肢功能恢復的影響,以更好地進行康復訓練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于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普外科行乳癌根治術的患者40例,納入標準:1.乳腺惡性腫瘤,術前未接受其他抗腫瘤治療,無遠處轉移。2.不伴有關節炎,風濕,肩周炎等影響肩部活動的疾??;3、手術方式為乳腺癌根治術。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為避免住院期間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之間相互交流而影響結果,根據納入標準先選擇2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待對照組全部出院后,再選擇20例作為干預組。兩組患者資料見表1。
1.2.2 干預方法
干預組患者在常規術前準備及心理護理的基礎上,術前一周進行由管床護士對患者進行患側肢體康復訓練的重要性講解及術后肢體活動方法(3)的詳細指導,包括:
1.2.2.1 術后24小時內活動手指及腕部,可作伸指、握拳、屈腕。
1.2.2.2 術后1-3日:進行上肢肌肉的等長收縮,可用健側上肢或他人協助患側上肢進行屈肘、伸
臂等鍛煉,逐漸過渡到肩關節的小范圍前屈、后伸運動(前屈小于30°,后伸小于15°)。
1.2.2.3 術后4-7日:可坐起,用患側手洗臉,刷牙,進食等,并作患側手觸摸對側肩部及同側耳朵的鍛煉。
1.2.2.4 術后一到兩周開始肩關節活動,以肩部為中心,前后擺臂。術后10日左右循序漸進抬高患側上肢,手指爬墻,梳頭。一般以每日三至四次,每次二十至三十分鐘為宜。
干預組術后的功能鍛煉指導與協助常規進行。
對照組術前僅僅進行常規的術前準備及心理護理,不進行額外的康復鍛煉指導。術后功能鍛煉指導與協助常規進行。
2 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的患者恢復程度及速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伴隨的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
3 討論
乳腺癌已威脅到發展中國家超過30%婦女的健康,而手術作為乳腺癌治療的主要方式,術后的康復鍛煉對于患者提高生活質量,預防殘疾,重返社會尤為重要,而護理人員及時有效的康復訓練的指導對康復的效果有著極大的影響,現代健康教育著眼于人們的改變,強調“知、信、行”的統一(6),知識是行動的基礎,因此在術前進行功能鍛煉重要性及方法的講解及指導,使患者在術前就能夠掌握患肢的康復鍛煉的具體方法,及鍛煉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有所了解并做好心理準備,健康教育學認為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能使人們對健康行為有正確的認識(7)。在術后才進行康復指導,患者在病痛中較難理解其重要性,并且遇到疼痛等困難時比較難以配合。使得術對照組術后鍛煉的效果不如干預組理想。
參考文獻:
[1] 歐陽晶.乳癌患者保健知識的認知調查及護理對側[J].護理學雜志,2008,23(18);32-33.
[2] 沈鎮宙,師英強.腫瘤外科手術學(第二版)[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42-144.
[3] 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4] 楊悅,尚少梅.功能性頸淋巴清掃術后患者肩部康復訓練的效果研究[J].2009,44(1); 36-37.
[5] 曾因明.麻醉學第二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1.
關鍵詞:骨關節炎 護理 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
各類骨關節疾病,包括退行性關節炎、滑囊炎、滑膜炎、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骨質增生、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等,患病的根本原因并非是骨骼發生了病變,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病根就在于軟骨等“關節保護系統”對關節保護能力的喪失!近幾年來,骨關節疾病多發,嚴重危及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骨關節病是一種以局部關節軟骨退變,骨質丟失,關節邊緣骨刺形成及關節畸形和軟骨下骨質致密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又稱骨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好發于50歲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不同程度的影響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
護理是診斷和處理人類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通過護理護士了解人類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同時護士運用護理理論對現象做進一步觀察和認識,并用它來解決這些問題,進行與人的健康反應有關的效果評價。可見,護理的作用十分重要。所謂健康教育,是指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在健康知識方面的教育,使他們在最大程度上配合醫生的診療和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這樣一方面能提高患者的參與意識,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對出院后患者的自我康復也大有裨益。心理教育是指對骨科病人進行心理上的安慰和引導,克服骨科患者在長時間住院治療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負擔和負面心理,確保他們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盡快康復。骨關節病人一般由于治療時間長,且伴有疼痛,護理人員通過耐心的心理疏導,使病人克服心理上的恐懼,樹立康復的信心,來配合相應的治療?,F階段基層醫院在骨關節護理方面的突出問題是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不足,這嚴重的制約了骨科護理水平的發展,也不利于患者的康復。因此,必須對骨科護理在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給與加強。
一、方法與數據及結果
本院對2012年1月入院天數大于15天的29名骨關節疾病患者進行調查問卷分析,統計他們護理過程中的情況及康復的情況,記錄再案,以備對比。數據顯示,這29人的康復出院率為百分之95,平均住院周期為22天,患者滿意率為百分之87.1。又于2012年4月對29名基本情況和病情嚴重程度差不多的患者在入院之初就對其在護理過程中加強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對相應的數據進行了對比記錄,結果顯示,康復出院率為百分之97,平均住院周期為18.5天,患者的滿意率達到百分之98。同時將存在的問題予以登記。通過對比發現,通過加強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29名患者的康復率提高,康復整體時間有所縮短,滿意率進一步提高,護理中存在的問題也很明晰,骨科護理水平進一步提升,醫患關系和諧融洽。
二、健康教育
(一)一般護理
首先,鼓勵、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輕關節負重。提東西最好不要超過3公斤,也不宜爬高、搬重物, 以免加重關節損傷;另外,肥胖加重了關節面的負擔,使得關節結構加速磨損、老化,引起變形性關節炎,因此適當減輕體重是必要的。當骨性關節炎疼痛時,要選擇合適的方法減緩疼痛,否則會造成不可恢復的后果。
普及相關知識,使患者重視自查和早期診療。當出現反復膝蓋疼痛、酸脹,下樓時腿疼,天氣變化時關節不舒服等癥狀,尤其是存在骨性關節病的典型癥狀如骨性關節炎疼痛、腫脹和關節運動功能減退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檢查。早期的關節病經過對癥治療、保護和鍛煉,能夠緩解癥狀、改善功能、延緩病程及矯正畸形。
飲食方面,多讓患者食用含膠原蛋白多食物。進入中老年,骨關節中的膠原蛋白成分大量流失,骨與骨之間的磨損加劇,極易引起關節疼痛,可多食用含膠原蛋白多的食物,如豬蹄。有條件的患者,也可補充膠原蛋白。膠原蛋白能減輕或避免骨與骨之間的摩擦,有效修復關節軟骨,從而預防骨性關節炎疼痛和骨性關節炎的發生。
在進行護理操作的過程中,向患者宣講疾病知識,既節約時間,效果又遠遠高于專門時間對患者進行說教。如在操作時講解該項操作的意義和注意的問題,通知檢查時告之該項檢查的目的、方法、如何做好檢查前的準備,出院前進行用藥指導、生活飲食指導、鍛煉指導、需要注意的問題等?;颊叩膶W習動力往往來自于自身病痛的需要,此時向患者進行必要的講解宣教,既會使患者得到相關知識,滿足他們對疾病知識的需求,也把護士對他們的關心及時傳遞給患者,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日常的護理操作時正是對患者進行教育的最好時機。同時要想做好健康教育,必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的醫學理論水平,加強與醫生溝通,不斷學習新知識,了解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通過多種途徑滿足患者的需求,才能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健康服務。
功能鍛煉可防止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及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并使患肢功能得以盡早恢復。鍛煉應循序漸進,速度由慢到快,次數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隨著刀口疼痛的減輕,改為半臥位或坐位,不可側臥,保持患髖屈曲45°,患肢外展30°中立位,窩下墊軟枕,使膝關節保持微屈狀態,可活動踝關節。術后1周指導患者床上進行直腿抬高訓練,翻身時兩腿之間放一軟枕,鼓勵患者扶雙拐行走;術后第10-14天可拆線出院。囑患者術后3周內不能將兩腿在膝部交叉放置,3個月內不能坐矮凳,更衣先患側后健側,穿襪時伸髖屈膝進行,患肢可逐漸負重,但避免屈髖下蹲。
(二)手術護理
術前準備 囑患者預防感冒,術前2-3天遵醫囑給予抗生素;完善各項檢查,如血常規、尿常規、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病毒聯檢、心肺功能、X線片及心電圖,訓練床上大小便,防止術后因不習慣床上排便而致尿潴留及便秘,術前備皮、備血,囑患者術前6小時禁飲食。
術后護理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宜,按硬膜外或全麻術后護理,6小時內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嚴密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等全身情況及刀口敷料滲出情況,保持各引流管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量、色、質。若生命體征異?;蛞髁慷嗲页术r紅色,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換藥或更換引流袋時嚴格無菌操作。鼓勵患者咳嗽及深呼吸,協助拍背,防止墜積性肺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并用墊枕墊高,膝關節微屈,足尖向上,以免形成足內翻。長期臥床容易引起肺炎、肺栓塞及泌尿系感染,應鼓勵患者主動咳嗽、咳痰,多做深呼吸,利用牽引架上的拉手抬起身體以促進呼吸及血液循環。留置尿管者需多飲水,常規擦洗外陰2天,呋喃西林250ml膀胱沖洗,2次/日,并每天更換尿袋,防止尿路感染。
三、心理教育
一般來講,因為骨性關節炎多是老年病人,往往在思想上懼怕手術,常導致病人在手術前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情緒,當反應過于激烈時會干擾病人對手術和麻醉的適應能力,影響手術效果及術后康復。因此我們在手術前一日探視病人時要給予關懷,耐心細致地講解有關關節鏡手術的優點,解釋患者提出的各種疑問,打消其思想顧慮,用疏導法解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增強其戰勝病痛的決心,以最佳的心態迎接手術。多與患者溝通交流,生活上給予關心照顧,使其增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克服對手術的恐懼。向患者講述術后效果并給予適當的暗示治療,激發患者的信心,提高同疾病作斗爭的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護理人員要積極、熱情、微笑來對待每一位患者,以優質的服務、春風般的愛心來體現護理人員的高尚情操,營造良好的護理環境。首先讓患者認識疾病,了解病癥發生發展、變化規律、治療方法,做到積極早治療、早控制。正確面對現實,去除恐懼心理,不要擔心發生殘疾、長期臥床或輪椅生活的問題,以精神力量去消除精神痛苦、焦慮、悲觀和失望,從思想上戰勝疾病。
做好心理疏導工作:護理人員平時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和心理狀態,與患者進行經常有效的溝通,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了解焦慮、恐懼的原因,利用語言技巧安撫患者的情緒,鼓勵患者并提供疾病的忠告,適時進行RA知識宣教,指導患者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學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正視自己的病情,堅持康復鍛煉,配合藥物治療,正確對待生活,從而緩解焦慮、恐懼的心理障礙。綜上所述,骨關節炎護理中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十分重要,它的完善是一項系統復雜的過程,需要整個醫院和全體護理人員的配合和努力?;鶎俞t院在這方面的努力還遠遠不夠,應該在給與充分重視的情況下,結合本醫院自身的特點,學習其他醫院的經驗和做法,形成具有本醫院特色的更有利于骨關節患者護理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模式,來造福廣大患者,營造良好的醫患關系。
參考文獻:
關鍵詞個性化健康教育處方外科門診
臨床診療過程中,除藥物治療外,施以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處方,圍繞患者發病因素進行日常行為及心理指導,對疾病的康復,對治療和預防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實用價值?,F將我院2011年8月~2012年3月外科門診實施個性化健康教育處方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外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組,對患者使用藥物處方的同時給予健康教育處方的為治療組,僅給予藥物處方或口頭交代者為對照組。治療1~2周復診,選取資料完整者,治療組258例,男182例,女76例。對照組245例,男163例,女82例。
入選條件:外科常見病如急性損傷(如外傷、扭傷、甲溝炎等)及慢性疾?。ㄈ珙i肩腰腿痛、肩周炎等)。
方法:針對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處方,既具有普遍適用性,適合各種患者,同時必須突出針對各種疾病的實際指導性,結合病情、病程、心理狀態、生活習慣、工作或學習環境、日常行為及對疾病了解程度、對診治的要求等情況,給患者提出具體的健康教育處方。
處方內容:大體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患者心理狀態如何,應該保持什么樣的心態。②家屬如何護理患者。③怎樣均衡飲食、戒煙限酒、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④如何用藥,如何堅持功能鍛煉,復診時間。⑤針對具體患者制定突出個性化。⑥要求患者達到的目標。⑦留醫師聯系方式。
評定方法:通過門診復診或電話隨訪觀察療效。
療效判斷標準:①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②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減輕。③有效。病情部分減輕;④無效。病情無變化。
結果
治療組258例中有效236例,總有效率91.47%,對照組245例中175例有效,總有效率71.42%。同時治療組在配合治療程度,掌握相關疾病的知識、社會滿意度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
討論
健康教育是所有衛生問題、預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初級衛生保健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對其他要素的必要支持[2]。
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處方針對每一位患者更加適宜,具有廣泛性同時具備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治療每位患者,治療效果非常顯著,更加人性化。
健康教育處方成為溝通醫患關系的橋梁:醫生在藥物治療患者的同時給以健康教育處方,體現了醫生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又體現出高尚的醫德,增強了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責任和義務。
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處方適應了患者的需求,絕大部分患者不具備一般醫學保健知識,患病時如何從心理上、行為上進行自我保健,促進疾病康復、維護健康認知不足,一般衛生宣教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受文化程度的影響,還有一些高齡患者記憶力差,或工作緊張、生活忙碌等原因,僅以口頭交代難以達到預期目的。因此向患者書寫健康教育處方,讓患者遵照去做或家屬督導實施,對病情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
應用個性化健康教育處方可調動患者自我防病治病的能力,補充藥物治療缺陷,提高治療效果,預防疾病復發,是臨床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劉紅敏,劉凌云.健康教育處方在ICU的應用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0,2:261-262.
2朱秋明,葉旭琴.健康教育處方-醫院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有效載體.中國健康教育[J],2000,16(3):150-151.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2蔡柏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處理和預防全球策略(2011年修訂版)解讀[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2,35(4):249-256.
3張德明,鄒霞英,辛達臨,等.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死亡危險因素分析[J].廣東醫學,2007,28(6):961-963.
4Dusser D,Bravo ML,Iacono P.The effect of tiotropium on exacerbations and airflow in patients with COPD[J].Eur Respir,2006,27(3):547-555.
5Calverley PM,Anderson JA,Celli B,et al.Salmeterol and fluticasone propionate and survival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N Engl J Med,2007,22(2):775-789.
6Minai OA,Chaouat A,Adnot S.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COPD:epidemiology,significance,and management:pulmonary vascular disease the global perspective[J].Chest,2010,137(6):39-51.
7楊慧,張二明,郭偉安,等.老年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預后研究[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2,11(5):213-217.
方法:對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152例患者進行分析,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6人。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對患者手術后的不良反應情況、心理反應、皮膚情況、心理態度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處理,執行相應的護理計劃。對照組則給予常規護理。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
結果:觀察組進行了預見性護理之后,患者的住院時間、滿意程度等方面都要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由于骨科病患者在手術后容易產生多種并發癥,對患者的情況造成嚴重的傷害,應該采取有針對性的預見性護理,從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骨科病人手術后并發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35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027-01
骨科又稱為矯形外科學,是醫學中的一個專業,它主要運用藥物、手術等物理方法維持人體骨骼的正常形態。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骨科學在治療方面有著非常大的進步,給骨科患者帶來非常大的希望。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對骨關節的治療能有效提高治愈率。目前,骨科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頸椎病、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病因、腰椎病、股骨頭壞死、手足外科、頸肩腰腿痛、腰肌勞損、創傷、網球肘、骨性關節炎、痛風、風濕類風濕、骨質增生、肩周炎、坐骨神經痛、骨質疏松、骨矯形、腱鞘炎、滑膜炎。本文主要對我院收治的骨科病患者進行治療,并進行護理,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152例患者進行分析。其中男79例,女73例,患者的年齡在23-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2±4.3)歲。其中骨折92例,腰椎骨折47例,股骨骨折13例。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人數各76人。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手術后護理方法,做好對患者的日常護理,包括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對患者的日常活動進行指導等。
1.2.2觀察組護理方法。觀察組手術后進行預見性護理,其護理主要包括:
1.2.2.1心理護理。由于骨科患者在進行手術之后,其身體的生理功能受損,再加上長時間臥床,導致手術后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等方面的情緒。在手術后應該要對患者做好各方面的心理指導工作。鼓勵患者加強健康學習,并進行及時的心理干預,如向患者介紹病情,加強健康教育等。對手術后的患者,要及時鼓勵患者盡早進行功能鍛煉,增加患者病情恢復的信心。此外,還應該多與患者進行交流,讓患者感受到舒適和溫暖。
1.2.2.2疼痛護理。由于手術后,患者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護理人員應該要對患者進行講解,讓患者了解到手術后出現疼痛是不可避免的。通過與患者進行心理交流,從而有效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當患者出現較厲害的疼痛時,要進行舒適護理,給予小劑量的止痛藥。
1.2.2.3預防感染。在手術后,患者容易出現各種感染現象。其中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由于患者的行動不便,因此很容易出現感染。在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及時為患者翻身,并進行扣背,讓患者更好地進行排痰,做好通風措施,從而保證空氣的溫度。此外,還要鼓勵患者多喝水,盡早進行排尿,保持尿道的通暢。
1.2.2.4預防壓瘡。在手術之后,由于患者進行長時間臥床,因此很容易出現壓瘡現象。因此,護理人員在患者手術后,要幫助患者轉身,并定期為患者更換床單、衣物、并保持患者的皮膚干燥。此外,醫護人員在交班的時候應該將患者的情況進行說明,從而更好地針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護理。
1.2.2.5預防患者靜脈血栓的形成。手術后患者的康復鍛煉是非常重要的,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進行被動運動,包括按摩患者的肌肉,幫助患者進行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以防止患者靜脈血栓的形成。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疼痛、住院時間以及滿意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5.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主要如表1所顯示:
2.2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滿意程度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并發癥和滿意程度情況如表2所顯示:
3結論
由于骨科患者在進行手術之后,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并發癥和疼痛感,這些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情況。因此,對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調動護士的積極性,針對患者的不同病情,對患者進行主動、積極的護理,從而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情況,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根據本次研究顯示,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通過對患者進行各方面的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并發癥以及對護理的滿意度均要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關鍵詞:優質護理服務模式;鎖骨骨折;功能恢復;并發癥
鎖骨因其生理解剖位置較淺,較易發生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有效的復位及固定對于鎖骨骨折的治療至關重要,手術能使骨折達到解剖或基本解剖復位,但術后仍會出現一定比例的術后感染、畸形愈合等,因而,圍手術期的有效護理措施也是影響術后功能恢復的重要影響因素[1-2]。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是一種新型醫療服務模式,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原則,規范臨床護理工作,本文筆者于2015年1月~12月對35例鎖骨骨折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模式,獲得良好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70例鎖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SPSS 19.0生成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5例,觀察組中男18例(60%),女12例(40%),年齡為20~50歲,平均為(36.4±9.2)歲,受傷原因為交通事故14例(46.67%),重物擊打10例(33.33%),摔倒撞6例(20%),骨折部位左側鎖骨15例(50%),右側鎖骨15例(50%),觀察組中男17例(56.67%),女13例(43.33%),年齡為22~50歲,平均為(36.5±9.5)歲,受傷原因為交通事故12例(40%),重物擊打12例(40%),摔倒撞擊6例(20%),骨折部位左側鎖骨15例(50%),右側鎖骨15例(50%),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按照優質護理服務模式進行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心理護理 患者入院后進行健康教育,耐心地講述疾病相關知識,消除患者疑問及顧慮,告知患者手術治療方法及必要性,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介紹手術成功案例,取得患者信任,樹立戰勝疾病信心。
1.2.2手術期護理 手術室的溫度和濕度調節在適合水平,配合手術醫師,準、穩、快地提供手術物品及器械,術畢切口縫合前需加強消毒及清理,減少感染發生,保證加蓋的敷料干燥,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立即報告醫師。
1.2.3功能鍛煉 術后不同階段進行不同關節的功能鍛煉,包括手指、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的相應功能恢復性訓練,麻醉恢復后可進行握拳、屈肘訓練,術后第3 d進行腕及肘關節的運動,術后第4 d進行肩關節被動運動,術后第7 d可進行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收縮訓練,術后21 d可進行肘關節及肩關節的功能訓練,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預防肌萎縮。
1.2.4疼痛護理 術后進行功能鍛煉時應工作輕柔,避免出現疼痛,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并發癥發生,必要時給予止痛藥物處理。
1.3方法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功能恢復情況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功能評定分為優、良、差,統計功能恢復優良率,術后并發癥主要觀察術后感染、肩周炎、預后畸形的發生情況。
1.4統計分析 將數據錄入SPSS 19.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進行χ2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鎖骨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優良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高空作業和交通事故等危險因素的增多,鎖骨骨折的發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3]。近年,護理干預對鎖骨骨折手術治療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和并發癥的積極改善作用進行深入研究,優質護理服務不同于常規護理,具有更加連續性、集中性、明確性等優勢[4],其護理要點主要是心理護理增加了患者和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手術期護理保證了手術的順利進行,功能鍛煉是促進功能恢復的必要措施,早期活動以被動活動為主,逐漸轉變為主動活動,骨痂形成后才可進行負重活動,能有效加快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疼痛護理避免了患者因疼痛而不敢呼吸、咳嗽及翻身等活動,致使肺炎、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康復,由此可知,優質護理服務較常規護理服務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陳玉芳等[5]對30例鎖骨骨折患者采用優質護理服務模式進行護理,并與常規護理進行對照,結果表明采用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鎖骨骨折患者實施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功能恢復優良率和護理滿意度,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是一種值得臨床應用的人性化護理模式。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鎖骨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優良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觀察組術后感染發生率、肩周炎發生率、預后畸形發生率均較對照組明顯下降,與文獻[6-7]研究相符。綜上所述,優質護理服務模式能夠促進鎖骨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及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黃嬌鴻,杜良宵.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于鎖骨骨折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2, 36(6):730-731.
[2]朱巧愛.綜合性護理干預對鎖骨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和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 2014, 11(7):117-119.
[3]朱向輝,李衛平,陳子杰,等.363例鎖骨骨折的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04, 18(04):275-276.
[4]鄭素敏.優質護理對促進鎖骨骨折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評價[J].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5, 28(23):3290-3291.
[5]陳玉芳,左霞,沈睿,等.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于鎖骨骨折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8(10):349-350.
【摘要】目的 探討電腦骨創傷治療儀在治療骨科疾病中的應用。方法 對100例骨折術后及腰椎間盤突出病人使用電腦骨創傷治療儀,做好皮膚護理,治療儀使用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 結果 100例病人中,7例病人感覺疼痛沒有改善,22例病人感覺疼痛輕微改善,71例病人感覺疼痛明顯改善。100例使用電腦骨創傷治療儀平均為7天,每天2次,每次20分鐘。結論 對骨科疾病的病人使用中頻脈沖電治療儀,有效緩解患者傷口疼痛、促進傷口血液循環,加速骨愈合,提高疾病治愈效果,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提高了護理質量,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 骨折 電腦骨創傷治療儀 護理
電腦骨創傷治療儀是新型治療骨折、骨創傷、骨關節疾病的醫療儀器。臨床適用于股骨、脛骨、腓骨、股骨頸、骼骨、尺骨、橈骨等的骨折、骨創傷、關節炎、肩周炎等疾病的治療。它有治療機理科學、無創傷、無副作用、使用安全、操作簡便、患者無痛苦的優點。我院創傷骨科中心D區于2011年11月-2011年12月使用濟南創博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電腦骨創傷治療儀,獲得良好效果,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100例患者中,男87人,女23人,年齡20-75歲。脛腓骨骨折術后10例,胸椎骨折術后30例,髓核摘除術后35例,肱骨骨折術后15例。
1.2 電腦骨創傷治療儀使用方法
1.2.1 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協助病人取合適。
1.2.2 治療儀水平安裝于治療床附近,保證耦合器能方便地放置于患者治療部位。
1.2.3 接通電源;連接耦合器;打開電源開關;按醫囑放置耦合器;選擇合適的頻率、工作方式(調頻/調幅)、磁場結構(順磁/逆磁);設定治療時間;按啟動鍵開始治療。
2. 護理
2.1 保持病室安靜、安全;床單位清潔、干燥。
2.2 協助病人取治療,注意病人的遮擋和保暖。
2.3 評估病人局部情況,治療期間定時巡視,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停止治療并給予對癥處理。
2.4 耦合器放置位置正確,防止耦合器偏位、壓迫傷口等。
2.5 加強營養,根據病情給予豐富蛋白質、維生素的飲食、增強抵抗力。
2.6 做好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
2.7 治療后,用2%戊二醛擦拭耦合器消毒,晾干后備用。
3. 結果
100例病人中,7例病人感覺疼痛沒有改善,22例病人感覺疼痛輕微改善,71例病人感覺疼痛明顯改善。100例使用電腦骨創傷治療儀平均為7天,每天2次,每次20分鐘。
4. 討論
4.1 電腦骨創傷治療儀治療骨科疾病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1、能增強組織通透性、促進水腫吸收,降低血液粘滯度,抑制炎癥介質的致炎作用,抑制纖維化過程,使創口不易形成硬結,手術刀口愈合良好。2、影響炎癥致痛介質的活性,降低神經末梢反應性,對中樞神經有鎮痛作用。3、能改善微循環,增加骨膜血流,促進成骨細胞的生成,加速骨愈合。
4.2 在治療過程中,如果出現局部皮膚潮紅、皮膚瘙癢、皮疹等不適情況,應立即停止治療。原因可能有三點:1.耦合器與皮膚接觸不緊密,導致局部形成電勢差,產生電離作用。2.耦合器的生物相容性不符合要求,導致產生過敏反應??蓪Ⅰ詈掀髦萌爰兠薏继缀髮嵤┲委?。3.耦合器的清潔消毒不夠。
4.3 中頻脈沖電治療儀使用注意事項有:1.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2.在通電前檢查各插頭是否正確牢固,輸出插頭是否擦緊,無誤后方可開機。3.啟動前進行各參數的選擇,治療開始后,各參數不能進行切換。4.機械手表、電子表、磁卡等對磁場敏感的物體、儀器應遠離耦合器。5.耦合器為易損配件,小心使用,防止摔碰。
4.4 治療時,病人的既要符合治療的需要,又不過分妨礙病人生理功能。禁忌將病人任意安置在超過忍受限度的強迫上,以免發生意外。
4.5 在治療區域內有創傷出血或出血傾向者慎用、心臟病患者,在治療心臟附近區域時應慎用、治療區域內有腫瘤的患者,謹慎使用、使用心臟起搏器的患者,嚴禁使用、遠離對磁場敏感的物品和儀器設備。
5. 小結
在治療骨科疾病的過程中,促進傷口愈合,減輕病人疼痛是醫護工作者的工作目標之一,應用電腦骨創傷治療儀有效地減輕了病人的疼痛,促進了病人傷口的愈合,提高了護理質量,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同時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拇指軟組織缺損;皮瓣移植;護理
拇指在手功能中占重要的位置,故對拇指軟組織缺損的康復要求較高。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我科對收治的118例患者采用5種皮瓣修復拇指軟組織缺損,通過術前、術后全面細致的護理,療效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18例,62例,女56例,年齡16~59歲,平均32歲。病因:機器傷78例,鞭炮炸傷12例,車禍傷7例,電鋸傷9例,燒傷6例,指端再植術后壞死3例,重物砸傷3例。急診手術91例,27例延期手術修復。分別采用5種皮瓣修復,即:食指背側順行島狀皮瓣74例,拇指側皮神經營養血管皮瓣28例,中和(或)環指動脈順行島狀皮瓣7例,腹部皮瓣6例,拇趾側皮瓣3例。
2 護理體會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患者因意外傷殘,易產生焦慮,恐懼心理,擔心手術預后效果,護士應多與患者溝通交流,使患者增強信心,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
2.1.2 病室要求 患者術后睡眠不足、休息不好、疼痛刺激、吸煙等可使患者處于緊張狀態或者發生血管痙攣,不利于移植組織的血運重建,故應將患者安置安靜的房間,室溫在22℃~25℃之間,濕度在50%~60%之間。
2.2 術后護理
2.2.1 術后一般取平臥位,抬高患肢10~20 cm,使略高于心臟,適當的患肢抬高有利靜脈回流,減輕皮瓣的腫脹;但忌太高,因易出現動脈危象,皮瓣壞死。禁止患側臥位,防止皮瓣受到壓迫性刺激。
2.2.2 加強術后心理護理 術后絕對臥床易引起情緒變化,導致兒茶酚胺分泌增多,使末梢血管收縮,從而使血運欠佳[1];因此術后要強調絕對臥床。巡視病房,及時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2.2.3 負壓吸引及引流管的護理 部分術后皮瓣深部保持負壓吸引48~72 h,可防止皮瓣下積血積液,利于創面血漿營養皮瓣和毛細血管長入皮瓣,以建立新的血液循環,促進皮瓣成活[2]。每日更換引流裝置時,應嚴格無菌操作,保持負壓恒定,無漏氣,注意觀察引流液的色、量、性狀及氣味,引流液在術后24~48 h應做培養及藥敏試驗。
2.2.4 重視夜間護理 皮瓣血管痙攣或皮瓣蒂血運障礙多發生在夜間,主要原因包括:夜間患者休息時,基礎代謝率低,血流減慢,易發血管栓塞;室溫較白天下降,冷刺激易導致小血管痙攣;夜間迷走神經張力增高,使小血管處于收縮狀態,管腔狹窄,加上血流緩慢易形成血栓;患者受到創作以及手術打擊,加上術后疲勞,或由于鎮靜、止痛藥多夜間熟睡后不易控制,易壓迫肢體,造成血液回流減慢,或使血管受牽拉出現反射性痙攣,易形成血栓。因此在夜間特別是凌晨需加強病房巡視,每20~30分鐘一次。
2.2.5 加強手功能康復護理 一般術后7d開始指導患者被動活動手的各關節,可作輕微的被動活動。促進血液循環,又可避免血管痙攣。術后14 d可以進行主動功能鍛煉,被動活動為輔,活動范圍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防止關節僵硬,后期可進行適當阻力訓練。
2.2.6 預防并發癥 ①肩周炎的預防:患肢制動容易出現肩關節和肘關節的僵硬、酸脹和麻木,故要正確指導其進行適宜的肩、肘和手指關節鍛煉和按摩。②骶尾部皮膚破損的預防:應用氣墊床,保持床單清潔干燥,定時按摩皮膚受壓部位。
2.2.7 出院指導 創面末梢神經有一個較長的恢復過程,一般術后6個月開始逐漸恢復。應將此現象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保護創面,防止外傷及冷熱性損傷,加強日?;顒泳毩?,盡量使手功能達到滿意的恢復。
3 結果
118例皮瓣均成活,隨診3個月~3年,拇指功能良好。其中吻合神經的70例,皮瓣兩點分辨覺在6~9 mm,沒有吻合神經的皮瓣由于受區神經的長入,也恢復了保護性感覺功能。
4 討論
皮瓣移植修復拇指軟組織缺損,療效滿意,護理成功的關鍵在于,以患者為中心,運用護理程序,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加強健康教育,多與患者溝通交流,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術后嚴密觀察,做好基礎護理,加強重點護理。及時發現及妥善處理并發癥,做好出院指導。不僅縮短康復時間,又提高了護理質量,由此可見,正確的臨床觀察及整體護理,對皮瓣成活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參 考 文 獻
[摘要] 目的 探討綜合性護理干預對鎖骨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和并發癥的影響。方法 選擇2009年1月~2013年7月杭州市蕭山中醫院骨科行手術治療的鎖骨骨折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護理干預組,每組各40例。兩組患者均給予相同的手術治療。常規護理組給予術后常規護理措施,護理干預組給予術后綜合性護理措施。對兩組患者隨訪6個月,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功能恢復和術后并發癥情況。 結果 隨訪6個月,護理干預組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5.0%,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的7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6,P < 0.05);護理干預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0%,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的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P < 0.05)。 結論 綜合性護理干預用于鎖骨骨折手術治療患者的效果較確切,可促進術后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鎖骨骨折;綜合性護理;功能恢復;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3(a)-0117-03
Influenc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compl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clavicular fracture
ZHU Qiao'ai
Department of Surgical, Xiaosh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1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influenc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compl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clavicular fracture.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lavicular fracture who were operated in Xiaosh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 from January 2009 to July 2013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of two groups were given the same opera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The patients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while the patients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given postoperative comprehensive nursing measures.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nd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complicatio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after the operation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6 months′ following up,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s of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atients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as 95.0%,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77.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16, P < 0.05). The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rate of patients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as 5.0%, which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2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11, P < 0.05).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has reliable curative effect on patients operated on clavicular fracture treatment, which can enhance the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reduce the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rate.
[Key words] Clavicular fracture; Comprehensive nursing; Functional recovery; Complication
鎖骨骨折是臨床較常見的類型,占全身骨折的5%~8%,骨折和移位較明顯,閉合復位很難達到解剖對位,易造成畸形愈合,嚴重影響其外觀[1]?,F鎖骨骨折的治療常采用手術治療,盡量使骨折達到解剖或基本解剖復位目的,但術后常出現切口感染、創傷性關節炎和畸形愈合等并發癥[2-3]。近年來,綜合性護理干預應用于鎖骨骨折患者的護理中,取得了滿意療效,也決定著患者術后功能恢復效果的優劣[4-5]。本研究觀察了綜合性護理干預對鎖骨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和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3年7月杭州市蕭山中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骨科住院手術治療的鎖骨骨折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表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護理干預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致傷原因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表1)。本研究方案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病例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手術治療,常規護理組予以術后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圍術期護理、飲食指導和出院指導等。護理干預組予以術后綜合性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包括:①術前心理護理:術前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采用針對性心理護理和心理疏導,消除其焦慮和恐懼等心理;同時應向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講解手術的目的、必要性及優點,消除其思想顧慮。②術后功能鍛煉護理:術后1~3 d囑患者嚴格制動肩關節,可進行簡單的握拳、屈肘活動,以促進血液流通,達到消除術后腫脹目的;術后4~7 d囑患者可逐漸進行肩關節的持續的被動運動,宜循序漸進,角度逐漸增大,直至骨折愈合;術后1~2周囑患者進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肌肉的長收縮練習,3周后可指導患者進行肘關節活動及肩關節被動功能鍛煉;加強肩關節被動活動的同時,配合適當的爬墻和環形運動促進肩關節的活動正?;山M患者隨訪6個月,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功能恢復和術后并發癥情況。
1.3 觀察指標
1.3.1 術后功能恢復情況[6] 優:骨折基本解剖復位,骨折端穩定,骨折愈合時間為2~3個月,局部無疼痛,患肢和肩關節活動無明顯異常,良:骨折復位達80%~ < 100%,骨折端穩定,骨折愈合時間為2~3個月,局部基本無疼痛,患肢和肩關節活動接近正常;尚可:骨折復位達50%~< 80%,骨折愈合時間為3~4個月,活動劇烈時局部酸痛,肩關節活動稍受限;差:骨折內固定不牢靠,骨折端不穩定,骨折移位,復位< 50%,需再次手術。優良=優+良。
1.3.2 術后并發癥 包括切口感染、創傷性關節炎、肩周炎和畸形愈合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隨訪6個月,護理干預組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5.0%,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的7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6,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注:與常規護理組比較,P < 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
隨訪6個月,護理干預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0%,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的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P <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比較(例)
注:與常規護理組比較,P < 0.05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交通事故、高空作業等因素增多,鎖骨骨折的發病率逐年上升[7]。傳統觀念認為鎖骨骨折采用保守治療可取得不錯的療效,功能恢復滿意。但近來研究發現鎖骨骨折的保守治療有部分患者出現骨折不愈合以及肩關節功能喪失,且大部分會出現畸形愈合,影響外觀[8]。目前鎖骨骨折常采用手術治療,但術后仍有少部分患者出現肩關節功能恢復不良,術后出現切口感染、創傷性關節炎、肩周炎和骨折畸形或不愈合等并發癥,從而加重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影響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9-10]。因此,對鎖骨骨折手術治療的患者如何盡快促進其早日康復,提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11]。
近十年來國內外對護理干預對鎖骨骨折手術治療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和并發癥的積極改善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12-15]。黃嬌鴻等[16]研究發現對鎖骨骨折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干預可有效減輕患者痛苦,明顯提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蒙文艷[17]研究發現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使鎖骨骨折術后患者的身心處于最佳狀態,促進患者術后功能恢復,提高手術治療的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本研究結果發現隨訪6個月,護理干預組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優良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提示綜合性護理干預用于鎖骨骨折手術治療患者的效果較確切,可促進術后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綜合性護理干預用于鎖骨骨折手術治療患者的效果較確切,可促進術后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Baner JR,Waterman B,Padalecki J,et al. Management of distal clavicle fractures [J]. Am Acad Orthop Surg,2011, 19(7):392-401.
[2] 王磊,王寶.鎖骨骨折不同治療方法療效觀察[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5,7(9):881-882.
[3] Jiang C,Wang M,Rong G. Proximally based conjoined tendon transfer for coracoclavicular reconstr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J]. J Bone Joint Surg(Am),2007,89(11):2408-2412.
[4] 奚瑒,朱春艷,關鳳琴.鎖骨骨折鋼板內固定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08,6(23):383-384.
[5] 朱秋梅,王芬.鎖骨骨折鋼板內固定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外醫療,2010,29(24):147.
[6] 王彬,文君,矯正宇.應用克氏針改良方法固定鎖骨骨折[J].中國醫藥導報,2008,5(1):150
[7] Eray KJ. Acute midshaft clavicular fracture [J]. J Am Acad Orthop Surg,2007,15(4):239-248.
[8] Canadian Orthopaedic Trauma Society. Nonoperative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plate fixation of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ular fractures.A muh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J Bone Joint Surg(Am),2007,89(1):1-10.
[9] 宋鎖行,劉祖政. 鎖骨骨折手術與非手術治療的療效觀察[J].實用骨科雜志,2006,12(1):48-49.
[10] 周淑平,石承瓚,范偉杰,等.鎖骨骨折的治療進展[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152-154.
[11] Lee KW,Lee SK,Kim KJ,et al. Arthroscopic-assisted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clavicular hook fixation for unstable fractures of the lateral end of the clavicle:a prospective study [J]. Int Orthop,2010,34(6):839-845.
[12] 張蘭珍,蒲小玲,陳海潮.不穩定性鎖骨骨折圍手術期的護理與康復指導[J].當代護士,2006,10(6):56-58.
[13] 應麗華.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促進鎖骨骨折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0):37-38.
[14] 陳效曦,賀金良,王家和,等.改良低位肌間溝臂叢阻滯在鎖骨骨折術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3,(3):383-384.
[15] 簡雪姣.功能鍛煉在鎖骨骨折患者護理的應用及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0):72.
[16] 黃嬌鴻,杜良宵.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于鎖骨骨折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6):7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