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17:01:4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航空航天概論重點,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航空航天材料;專業英語;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0-0092-02
航空航天材料是指飛行器及其動力裝置、附件、儀表所用的各類材料,是航空航天工程技術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材料科學中富有開拓性的一個分支。飛行器及其裝置的設計,不斷地向材料工程提出新的課題,推動了航空航天材料科學的進步。各種先進材料的出現也為飛行器及其裝置的設計提供更多的可設計性,極大地促進了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因此,先進航空航天材料的開發、研究與應用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與航空航天技術,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與國際影響力。因此,各國都把先進材料的研究和開發放在重要地位。盡管我國近年來在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發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仍然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斷學習和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而國外相關資料都是英文出版,這就需要航空航天材料方向的學生具有較高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完成獲取專業所需信息等任務。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是一門語言應用與材料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的課程。它不但涉及英語科技文體的語法特征和材料專業技術文獻的語言特點,而且涉及一定的專業技術內容及科技信息交流。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專業文獻的閱讀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聽、說、寫、譯能力,使學生能夠熟練應用英語交流、獲取知識。同時促進學生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航空航天技術進步的需要。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掌握一定量的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有關的常用單詞和常用詞組,并掌握一定的構詞法知識,具有識別生詞的能力,能順利閱讀專業相關的英文原版教科書、參考書及專業論文。但現行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管理與培養方式中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目前也沒有針對航空航天方向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教材。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改編教材,以全面提高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的教學質量。
一、改編現有專業教材,擴展學生專業視野
瀏覽現有大部分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教材可發現,內容基本是《材料科學概論》或《材料科學基礎》的英文版本的改編,實際是英文版的專業教材,不具專業英語教材特點。而且教材內容的更新速度慢,與國際上材料科學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學生閱讀起來單調、枯燥。因此,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急需編寫新版實用性教材。新版教材需兼顧英語的語法特點和材料專業技術知識,既強調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又涵蓋國際研究前沿趨勢。
從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及翻譯的綜合能力著手,按照從難到易的教材內容順序,突出航空航天行業背景及新技術特點,完成《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外語》教材的設計與撰寫。從教材章節編排上,按照先介紹語言知識后介紹材料專業的順序布局。可以在開始的章節介紹科技英語的構詞、語法的特點以及專業學術文章的撰寫規則。隨后的幾個章節,簡單介紹材料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生可以結合以前學習的材料專業知識進行這部分的學習。目的是給學生介紹英文專業詞匯,讓學生逐漸熟悉專業英語的閱讀。隨后,在材料學的專業知識內容上,結合專業基礎課程,著重介紹和航空航天技術緊密相關的材料研究內容,例如飛機結構復合材料、高溫材料、隱身材料、非晶材料、太陽能材料等。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專業文獻資料的能力,提高學生從專業文獻中獲取重要信息和跟蹤學術研究前沿的能力,教材還可以向學生介紹利用互聯網站和相關的學術期刊網站獲取最新專業文獻的方法。并且,從材料專業高質量的國際期刊上精心選取一些難度適中的綜述性和研究型的論文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由于這些論文內容新穎且緊密跟蹤本領域的研究前沿,學生也易于接受。這樣,既提高了教學效果,也使學生對專業英語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地認識和理解。
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夯實學生基本功
調研各高校材料專業的本科生教學計劃,發現專業英語課程設置在第七至第八學期,大四學生對英語學習逐漸變得陌生,如果直接面對專業英語的學習,勢必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困難。因此,教師除了教授教材的內容外,可以適當拓展相關內容的英語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知識結構設置上,可以根據學生畢業后學習、就業及工作的實際需要,突出對學生專業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為了突出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及常用交流,可按照先讀后寫,先聽后說的思路,來對學生進行專業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訓練。通過由學習模仿到實際應用的教學模式,重點培養撰寫英文摘要、寫推薦信、求職信、會議常用發言以及模擬求職對話等能力。除此而外,還可以就學生即將面臨的畢業設計論文撰寫,展開介紹和講評。“學以致用”,而實際應用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一旦體會到能從專業外語的學習中獲益,便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專業英語的教學。
為了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增加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最新外文視頻。材料科學與工程是一個大專業,其中又有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及陶瓷材料等二級專業,因此除了完成教材的教學內容外,還應針對不同專業分門別類地介紹材料的最新的實際應用。介紹時,可以從互聯網上搜索最新的文字資料,也可以搜索最新的視頻資料,其中視頻資料更生動,因此受到學生們的歡迎。比如在講解金屬材料和復合材料時,可以給學生播放波音、空客等制造飛機發動機及機身結構的最新技術視頻。還可以通過播放如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技術及3D打印技術等視頻,加深學生對陶瓷材料、功能材料及復合材料在新能源及新技術領域的應用認識。因此,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的視頻資料,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擴充學生的詞匯量,還可以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了解相關技術的應用前沿,深化在學生對航空航天材料科學與工程的認識。
三、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材料專業英語是一種正規的書面體,專業詞匯多詞形復雜、句子長,且與專業知識結合緊密,相對于基礎英語來說,缺少文學作品中的韻律、節奏感,讀起來抽象、枯燥,造成教師講授、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如果采用傳統的專業課程的講課為主的教學方法,勢必不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應該結合英語課堂教學和專業課的教學特點,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
可以采取英語課堂的教學,讓學生隨堂朗讀教材內容,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既熟悉了教材內容,又對英語的“說”有提高。隨后,對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分析教材內容,或者也可以提出一個小話題,學生可進行問題的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口語技能,也加強了學生分析專業問題的能力。課后布置適量的課后翻譯作業,可以是對教材內容的翻譯也可以是對課堂增補內容的翻譯,通過英漢互譯的環節,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在課程結束前,還可以穿插學生就自己的畢業設計方向,做一個簡短的英文講座,既可以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測試,也可以提高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加同學們英語交流的信心。
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如前所述,可以圍繞課堂教學時的內容,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補充國際上航空航天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進的應用實例,可以是文字資料也可以是視頻文件的學習。進行文字資料的學習時,可以采用先朗讀后分析、翻譯的方法,逐步分解。進行視頻資料的學習時,教師應提前將語音資料轉換成文本資料,課堂上可以進行邊視聽邊進行講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進而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四、結語
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對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人員必須及時關注國際發展,密切和國外學術交流,才能保障材料領域的不斷進步,這就對科技人員的專業英語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通過對航空航天材料專業英語教材、課堂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與優化,來全面培養學生的讀、聽、說、寫、譯的綜合能力,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力,為航空航天材料技術領域輸送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成功.航空航天材料[M].國防工業出版社,2002.
[2]魯紅典,邵國泉,謝勁松.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的思考[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04).
[3]馬彥青,魏忠,陳凱.《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探索――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5(21).
[4]陸江銀,王春曉.化工專業英語教學方法探討[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01).
[5]孫麗麗,畢鳳琴,張旭昀.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改革實踐的認識與思考[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05).
[6]徐征,陳利生,余宇楠.關于高職院校冶金工程專業英語教材建設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
[7]董世艷.石油相關專業研究生專業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研究[D].長江大學,2013.
關鍵詞:“工程材料學”;航空航天專業;教學改革
“工程材料學”是航空主機類專業(包括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和機械工程等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該課程雖然僅有48學時,但承擔著為未來的航空工程師構建材料知識體系的重任,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本文結合近年的工作實踐,對該課程在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進行研討。
一、高度重視航空和材料領域發展對“工程材料學”課程教學的影響
材料學既是基礎科學,也是應用科學。材料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解決了很多工程領域的關鍵問題,有力地推進了相關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使得材料科學成為最活躍的科學領域,材料產業也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工程材料學”以物理學、化學等理論為知識基礎,系統介紹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和實驗技能,著重培養學生把這些知識應用于解決工程實際中提出的對材料結構、性能等方面問題的能力。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基礎課程,“工程材料學”具有較長的開設歷史,在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對工程技術人員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對工程類課程建設的需求更加迫切,有必要以新的形勢為背景反思該課程的教學改革。航空以眾多學科知識、先進研究成果為基礎,已發展成為一個由多個分系統組成的大系統,需要工程技術人員采用系統工程的方法進行綜合設計。現代航空技術一百多年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探索天空,也使得飛行器的工作條件更加惡劣,工作環境更加嚴苛。現代飛行器不僅要具有速度快、航程大、載重多等特點,還要滿足節能低碳等要求。材料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解決航空航天領域的諸多難題提供了可能,“一代材料,一代飛機”已成為飛行器發展公認的規律。這對航空航天工程技術人員的材料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飛行器及其主要部件的設計、制造和維護工作中,要全面認識材料的性質和特點,才能挖掘材料的潛能,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滿足工作需要。面對航空航天迅猛的發展形勢,僅了解和掌握已有材料的知識是不夠的。具有創新素質的工程技術人員,要了解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分析材料領域的發展對航空航天領域的影響,同時要認真研究具體工作對新材料、新工藝的要求,明確材料發展的需求。在新型飛行器的研發過程中,要綜合考慮用戶對飛行器總體性能的多種要求,對各項技術參數進行統一的優化。在落實對飛行器性能的要求時可以發現,很多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比如飛機的航程和機動性就存在著較大的矛盾。為了獲得較好的綜合性能,需要對飛機進行一體化設計,要及時掌握各種設計方案對飛機主要材料和工藝的要求,對飛機整體結構進行綜合優化。在此過程中,各部門工程師都需要和材料系統密切配合,才能實現信息和資源共享,降低全系統的風險,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綜合性能。材料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也對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材料科學與技術是研究材料成分、結構、加工工藝與其性能和應用的學科。在現代科學技術中,材料科學是發展最快速的學科之一,在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耐磨材料、表面強化、材料加工工程等主要方向上的發展日新月異,促使“工程材料學”課程內容的不斷充實。“工程材料學”課程要系統講授材料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實驗技能,使得學生掌握工程材料的合成、制備、結構、性能、應用等方面的知識。早期的航空工程結構以自然材料為主,如在美國萊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飛機上,木材占47%,普通鋼占35%,布占18%。隨后,以德國科學家發明具有時效強化功能的硬鋁為代表,很多優質金屬材料被開發出來,使得大量采用金屬材料制造飛機結構成為可能,也使得研究者們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于金屬材料的探索。相應地,這一時期“工程材料學”課程內容也以金屬材料為主。上世紀70年代以后,復合材料開始在航空領域應用。復合材料具有較高比強度和比剛度的優點使得工程技術人員對其抱有很大的希望。航空工程師首先采用復合材料制造艙門、整流罩、安定面等次承力結構,而現在復合材料已廣泛應用于機翼、機身等部位,向主承力結構過渡。復合材料因其良好的制造性能被大量應用在復雜曲面構件上。復合材料構件共固化、整體成型工藝能夠成型大型整體部件,減少零件、緊固件和模具的數量,降低成本,減少裝配,減輕重量。復合材料的用量已成為先進飛行器的重要標志。相應地,復合材料必然要在“工程材料學”課程中占重要地位。鈦合金的開發和應用使得飛行器具有更好的耐熱能力,提高了發動機、蒙皮等結構的性能,有效解決了防熱問題。“工程材料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及時反映材料科學在提高飛行器性能方面的新應用與新進展。與此同時,其他相關學科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使得主機專業教學內容大幅度增加,“工程材料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學時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
二、認真分析專業教學對“工程材料學”課程的不同要求
“工程材料學”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基礎課,是基礎課與專業課間的橋梁和紐帶,在航空航天主機類專業培養學生實踐動手和創新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該課程對主機類各專業采用同一標準教學。雖然主機類各專業人才培養有其共性要求,但隨著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差異化特征也越來越明顯,因此“工程材料學”課程應該充分考慮不同專業的具體需求,結合各專業的課程體系安排教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和機械工程等主機類專業根據航空領域中的分工培養學生,畢業學生的工作要求有所不同,對知識結構的要求也不一樣。就材料方面知識而言,不同專業學生也會有所區別,應按照專業特點縱向劃分對“工程材料學”課程的要求。不同專業主要服務對象的材料特點是確定課程要求的主要依據。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要全面統籌飛行器產品及各部件的設計和制造,主要從事飛行器總體設計、結構設計、飛機外形設計、飛機性能計算與分析、結構受力與分析、飛機故障診斷及維修等工作,要求了解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發展對現代飛行器設計技術的影響,因此要較全面地掌握主要航空材料的性能、制造等方面的知識,了解輕質高強材料的發展動態和發展趨勢。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要求學生學習飛行器動力裝置或飛行器動力裝置控制系統等方面的知識,主要培養能從事飛行器動力裝置及其他熱動力機械的設計、研究、生產、實驗、運行維護和技術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飛行器動力的重要部件對抗氧化性能和抗熱腐蝕性能要求較高,要求材料和結構具有在高溫下長期工作的組織結構穩定性。因此,材料在高溫下的行為、性能和分析、選擇方法應該是該專業“工程材料學”課程的重點。飛行器制造工程和機械工程等專業要針對現代飛行器工作條件嚴酷、構造復雜的特點,采用先進制造技術,實現設計要求,并為飛行器維護提供便利。該專業要求學生理解飛行器各部件的選材要求,掌握材料的制造工藝。飛行器零部件形狀復雜,所用材料品種繁多,加工方法多樣,工藝要求精細。很多新材料首先在航空航天領域得到應用,其制造技術具有新穎性的特征,設計、材料與制造工藝互相融合、相互促進的特點非常明顯,這就要求學生在“工程材料學”課程中把材料基礎打好,適應工藝和材料不斷發展的要求。雖然各專業對“工程材料學”課程的要求有所不同,但課程基礎一致。該課程名稱為“工程材料學”,即明確其重點在于將材料科學與技術的成果運用于航空航天工程,把材料基本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工程材料學”是相關專業材料學科的基本課程,學生要通過該課程了解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微觀和宏觀基礎知識,學習材料研究、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材料結構與性能等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材料的制備、加工成型等技術,為更好地學習專業課程創造條件,為將來從事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等打下基礎。由此可見,在明確了各專業對該課程的個性化要求的基礎上,更要明確共性要求。“工程材料學”課程要培養學生材料方面的科學概念,提升材料方面的科學素質,扎實的材料科學與技術知識基礎是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創新能力的必備條件,是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因此,“工程材料學”課程采用“公共知識+方向知識”的模式比較合適,即把教學內容劃分為每個專業均要求了解的材料領域知識和根據各個專業特色需要重點介紹的知識兩部分,既滿足了寬口徑、厚基礎的教學需要,又注重了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和能力培養的要求,促進了基礎理論和專業應用的融合滲透,較好地滿足了材料、設計、制造、維護一體化發展的需要,增強了跨學科、跨專業認識問題、思考問題和研討問題的能力。
三、多管齊下建設豐富的教學環境
作為一門學科基礎課程,“工程材料學”課程要根據學校人才培養創新目標和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標準、方案,結合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要求,注重與專業課程體系的融合,注重與工程實踐教育的結合,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及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在充分調研與分析專業人才培養對課程教學要求的基礎上,要對課程的教學大綱和內容進行修訂,與相關教學環節有效整合,拓展教學活動的空間,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加強與后續課程及實踐活動的聯系,解決學科基礎課的教學與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的脫節或不銜接等問題。“工程材料學”在第四學期開設,是一門承前啟后的課程。在前期開設的課程中,“大學物理”和“航空航天概論”是兩門直接相關的課程。“大學物理”提供了學習“工程材料學”的科學基礎,認真分析“大學物理”知識點在“工程材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概念。“航空航天概論”以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為主線,介紹飛行器的組成及工作原理。如果在“工程材料學”課程講授之初讓學生重新回到機庫,從材料發展的角度再次審視航空航天的進步,結合材料學的概念研究飛行器的組成及工作原理,會使得學生對該課程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在相關專業的后續課程中,有好多課程與“工程材料學”密切相關,如“飛行器總體設計”、“發動機原理”、“先進制造技術”等,如果在“工程材料學”中對有關知識點作簡單介紹,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綜合分析相關概念,加深理解。在主機類專業培養方案中,“工程訓練”是集中式的工程能力培養環節,其教學內容與“工程材料學”密切相關。“工程訓練”教學內容以機械制造工藝和方法為主,包括熱處理、鑄造、鍛造、焊接、車削加工、銑削加工、刨削加工、磨削加工、鉗工、數控加工、特種加工、塑性成型等,每一種制造工藝和方法都與工程材料密切相關。在以前的教學工作中,材料是加工對象,對材料的性能等的介紹很簡單,學生的認識較淺。如果在“工程訓練”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加工工藝和方法對材料作較深入的介紹,從應用的角度分析不同材料加工工藝和方法的適應性,可以促進學生把材料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工程實際聯系起來。通過讓學生分析研究實際材料在加工過程中的表現來認識材料的性能,通過感性認識來體會材料變化的規律,把深奧的材料科學理論知識和生動形象的加工過程結合起來。這樣不僅強化了工程訓練效果,還能讓學生把材料的知識學活,留下更深刻的影響,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潛力。航空航天主機類專業的課程設計是重要的綜合學習環節。課程設計任務一般是完成一項涉及本專業一門或多門主要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應用性的設計工作,通過一系列設計圖紙、技術方案等文件體現工作成果。很多主機類專業的課程設計涉及材料的選用、處理等方面的問題。按照教學計劃,“工程材料學”先行開設。因此,在相關課程設計中,有目的地提出材料問題,引導學生在更廣的范圍里選材,在更加深入的層面上分析材料性能,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自主探究材料科學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把材料知識轉化為初步的工作能力,克服課程知識的碎片化傾向。
四、結語
航空航天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集大成者,該領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材料科學技術的進步。材料學是航空航天工程技術人員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材料學”要按照現代大工程觀的要求組織教學,才能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培養質量。航空航天領域和材料科學技術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工程材料學”的教學內容。要根據學科領域的發展需要選擇教學內容,按照理論實踐結合、突出工程應用的要求構建知識體系。在教學工作中,應根據不同專業的培養要求,深入研究材料學的基本要求和各專業的發展方向,形成“公共知識+方向知識”的“工程材料學”課程結構,提高教學效率。統籌考慮專業教學與其他課程的聯系,以及課程設計、工程訓練、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以“工程材料學”課程為中心,注重課程的縱向推進和知識的橫向聯系,不斷加深對材料學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多角度研究分析、跨專業交流合作、多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汪濤 周克印 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朱張校,姚可夫.工程材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周風云.工程材料及應用[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3]王少剛,鄭勇,汪濤.工程材料與成形技術基礎[M].國防科技出版社,2016.
關鍵詞:“工程材料學”;航空航天專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4-0124-03
“工程材料學”是航空主機類專業(包括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和機械工程等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該課程雖然僅有48學時,但承擔著為未來的航空工程師構建材料知識體系的重任,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本文結合近年的工作實踐,對該課程在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進行研討。
一、高度重視航空和材料領域發展對“工程材料學”課程教學的影響
材料學既是基礎科學,也是應用科學。材料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解決了很多工程領域的關鍵問題,有力地推進了相關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使得材料科學成為最活躍的科學領域,材料產業也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工程材料學”以物理學、化學等理論為知識基礎,系統介紹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和實驗技能,著重培養學生把這些知識應用于解決工程實際中提出的對材料結構、性能等方面問題的能力。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基礎課程,“工程材料學”具有較長的開設歷史,在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對工程技術人員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對工程類課程建設的需求更加迫切,有必要以新的形勢為背景反思該課程的教學改革。航空以眾多學科知識、先進研究成果為基礎,已發展成為一個由多個分系統組成的大系統,需要工程技術人員采用系統工程的方法進行綜合設計。現代航空技術一百多年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探索天空,也使得飛行器的工作條件更加惡劣,工作環境更加嚴苛。現代飛行器不僅要具有速度快、航程大、載重多等特點,還要滿足節能低碳等要求。材料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解決航空航天領域的諸多難題提供了可能,“一代材料,一代飛機”已成為飛行器發展公認的規律。這對航空航天工程技術人員的材料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飛行器及其主要部件的設計、制造和維護工作中,要全面認識材料的性質和特點,才能挖掘材料的潛能,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滿足工作需要。面對航空航天迅猛的發展形勢,僅了解和掌握已有材料的知識是不夠的。具有創新素質的工程技術人員,要了解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分析材料領域的發展對航空航天領域的影響,同時要認真研究具體工作對新材料、新工藝的要求,明確材料發展的需求。在新型飛行器的研發過程中,要綜合考慮用戶對飛行器總體性能的多種要求,對各項技術參數進行統一的優化。在落實對飛行器性能的要求時可以發現,很多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比如飛機的航程和機動性就存在著較大的矛盾。為了獲得較好的綜合性能,需要對飛機進行一體化設計,要及時掌握各種設計方案對飛機主要材料和工藝的要求,對飛機整體結構進行綜合優化。在此過程中,各部門工程師都需要和材料系統密切配合,才能實現信息和資源共享,降低全系統的風險,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綜合性能。材料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也對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材料科學與技術是研究材料成分、結構、加工工藝與其性能和應用的學科。在現代科學技術中,材料科學是發展最快速的學科之一,在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耐磨材料、表面強化、材料加工工程等主要方向上的發展日新月異,促使“工程材料學”課程內容的不斷充實。
“工程材料學”課程要系統講授材料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實驗技能,使得學生掌握工程材料的合成、制備、結構、性能、應用等方面的知識。早期的航空工程結構以自然材料為主,如在美國萊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飛機上,木材占47%,普通鋼占35%,布占18%。隨后,以德國科學家發明具有時效強化功能的硬鋁為代表,很多優質金屬材料被開發出來,使得大量采用金屬材料制造飛機結構成為可能,也使得研究者們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于金屬材料的探索。相應地,這一時期“工程材料學”課程內容也以金屬材料為主。上世紀70年代以后,復合材料開始在航空領域應用。復合材料具有較高比強度和比剛度的優點使得工程技術人員對其抱有很大的希望。航空工程師首先采用復合材料制造艙門、整流罩、安定面等次承力結構,而現在復合材料已廣泛應用于機翼、機身等部位,向主承力結構過渡。復合材料因其良好的制造性能被大量應用在復雜曲面構件上。復合材料構件共固化、整體成型工藝能夠成型大型整體部件,減少零件、緊固件和模具的數量,降低成本,減少裝配,減輕重量。復合材料的用量已成為先進飛行器的重要標志。相應地,復合材料必然要在“工程材料學”課程中占重要地位。鈦合金的開發和應用使得飛行器具有更好的耐熱能力,提高了發動機、蒙皮等結構的性能,有效解決了防熱問題。“工程材料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及時反映材料科學在提高飛行器性能方面的新應用與新進展。與此同時,其他相關學科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使得主機專業教學內容大幅度增加,“工程材料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學時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
二、認真分析專業教學對“工程材料學”課程的不同要求
“工程材料學”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基礎課,是基礎課與專業課間的橋梁和紐帶,在航空航天主機類專業培養學生實踐動手和創新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該課程對主機類各專業采用同一標準教學。雖然主機類各專業人才培養有其共性要求,但隨著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差異化特征也越來越明顯,因此“工程材料學”課程應該充分考慮不同專業的具體需求,結合各專業的課程體系安排教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和機械工程等主機類專業根據航空領域中的分工培養學生,畢業學生的工作要求有所不同,對知識結構的要求也不一樣。就材料方面知識而言,不同專業學生也會有所區別,應按照專業特點縱向劃分對“工程材料學”課程的要求。不同專業主要服務對象的材料特點是確定課程要求的主要依據。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要全面統籌飛行器產品及各部件的設計和制造,主要從事飛行器總體設計、結構設計、飛機外形設計、飛機性能計算與分析、結構受力與分析、飛機故障診斷及維修等工作,要求了解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發展對現代飛行器設計技術的影響,因此要較全面地掌握主要航空材料的性能、制造等方面的知識,了解輕質高強材料的發展動態和發展趨勢。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要求學生學習飛行器動力裝置或飛行器動力裝置控制系統等方面的知識,主要培養能從事飛行器動力裝置及其他熱動力機械的設計、研究、生產、實驗、運行維護和技術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飛行器動力的重要部件對抗氧化性能和抗熱腐蝕性能要求較高,要求材料和結構具有在高溫下長期工作的組織結構穩定性。因此,材料在高溫下的行為、性能和分析、選擇方法應該是該專業“工程材料學”課程的重點。飛行器制造工程和機械工程等專業要針對現代飛行器工作條件嚴酷、構造復雜的特點,采用先進制造技術,實現設計要求,并為飛行器維護提供便利。該專業要求學生理解飛行器各部件的選材要求,掌握材料的制造工藝。飛行器零部件形狀復雜,所用材料品種繁多,加工方法多樣,工藝要求精細。很多新材料首先在航空航天領域得到應用,其制造技術具有新穎性的特征,設計、材料與制造工藝互相融合、相互促進的特點非常明顯,這就要求學生在“工程材料學”課程中把材料基礎打好,適應工藝和材料不斷發展的要求。雖然各專業對“工程材料學”課程的要求有所不同,但課程基礎一致。
該課程名稱為“工程材料學”,即明確其重點在于將材料科學與技術的成果運用于航空航天工程,把材料基本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工程材料學”是相關專業材料學科的基本課程,學生要通過該課程了解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微觀和宏觀基礎知識,學習材料研究、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材料結構與性能等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材料的制備、加工成型等技術,為更好地學習專業課程創造條件,為將來從事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等打下基礎。由此可見,在明確了各專業對該課程的個性化要求的基礎上,更要明確共性要求。“工程材料學”課程要培養學生材料方面的科學概念,提升材料方面的科學素質,扎實的材料科學與技術知識基礎是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創新能力的必備條件,是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因此,“工程材料學”課程采用“公共知識+方向知識”的模式比較合適,即把教學內容劃分為每個專業均要求了解的材料領域知識和根據各個專業特色需要重點介紹的知識兩部分,既滿足了寬口徑、厚基礎的教學需要,又注重了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和能力培養的要求,促進了基礎理論和專業應用的融合滲透,較好地滿足了材料、設計、制造、維護一體化發展的需要,增強了跨學科、跨專業認識問題、思考問題和研討問題的能力。
三、多管齊下建設豐富的教學環境
作為一門學科基礎課程,“工程材料學”課程要根據學校人才培養創新目標和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標準、方案,結合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要求,注重與專業課程體系的融合,注重與工程實踐教育的結合,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及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在充分調研與分析專業人才培養對課程教學要求的基礎上,要對課程的教學大綱和內容進行修訂,與相關教學環節有效整合,拓展教學活動的空間,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加強與后續課程及實踐活動的聯系,解決學科基礎課的教學與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的脫節或不銜接等問題。
“工程材料學”在第四學期開設,是一門承前啟后的課程。在前期開設的課程中,“大學物理”和“航空航天概論”是兩門直接相關的課程。“大學物理”提供了學習“工程材料學”的科學基礎,認真分析“大學物理”知識點在“工程材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概念。“航空航天概論”以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為主線,介紹飛行器的組成及工作原理。如果在“工程材料學”課程講授之初讓學生重新回到機庫,從材料發展的角度再次審視航空航天的進步,結合材料學的概念研究飛行器的組成及工作原理,會使得學生對該課程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在相關專業的后續課程中,有好多課程與“工程材料學”密切相關,如“飛行器總體設計”、“發動機原理”、“先進制造技術”等,如果在“工程材料學”中對有關知識點作簡單介紹,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綜合分析相關概念,加深理解。在主機類專業培養方案中,“工程訓練”是集中式的工程能力培養環節,其教學內容與“工程材料學”密切相關。“工程訓練”教學內容以機械制造工藝和方法為主,包括熱處理、鑄造、鍛造、焊接、車削加工、銑削加工、刨削加工、磨削加工、鉗工、數控加工、特種加工、塑性成型等,每一種制造工藝和方法都與工程材料密切相關。在以前的教學工作中,材料是加工對象,對材料的性能等的介紹很簡單,學生的認識較淺。如果在“工程訓練”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加工工藝和方法對材料作較深入的介紹,從應用的角度分析不同材料加工工藝和方法的適應性,可以促進學生把材料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工程實際聯系起來。通過讓學生分析研究實際材料在加工過程中的表現來認識材料的性能,通過感性認識來體會材料變化的規律,把深奧的材料科學理論知識和生動形象的加工過程結合起來。這樣不僅強化了工程訓練效果,還能讓學生把材料的知識學活,留下更深刻的影響,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潛力。
航空航天主機類專業的課程設計是重要的綜合學習環節。課程設計任務一般是完成一項涉及本專業一門或多門主要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應用性的設計工作,通過一系列設計圖紙、技術方案等文件體現工作成果。很多主機類專業的課程設計涉及材料的選用、處理等方面的問題。按照教學計劃,“工程材料學”先行開設。因此,在相關課程設計中,有目的地提出材料問題,引導學生在更廣的范圍里選材,在更加深入的層面上分析材料性能,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自主探究材料科學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把材料知識轉化為初步的工作能力,克服課程知識的碎片化傾向。
四、結語
航空航天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集大成者,該領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材料科學技術的進步。材料學是航空航天工程技術人員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材料學”要按照現代大工程觀的要求組織教學,才能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培養質量。航空航天領域和材料科學技術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工程材料學”的教學內容。要根據學科領域的發展需要選擇教學內容,按照理論實踐結合、突出工程應用的要求構建知識體系。在教學工作中,應根據不同專業的培養要求,深入研究材料學的基本要求和各專業的發展方向,形成“公共知識+方向知識”的“工程材料學”課程結構,提高教學效率。統籌考慮專業教學與其他課程的聯系,以及課程設計、工程訓練、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以“工程材料學”課程為中心,注重課程的縱向推進和知識的橫向聯系,不斷加深對材料學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多角度研究分析、跨專業交流合作、多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張校,姚可夫.工程材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周風云.工程材料及應用[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3]王少剛,鄭勇,汪濤.工程材料與成形技術基礎[M].國防科技出版社,2016.
[4]閆康平.工程材料[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5]于永泗,齊民.機械工程材料[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Discussion on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urse Teaching for Aeronautic Majors
WANG Tao,ZHOU Ke-yin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 210016,China)
關鍵詞 飛行技術 飛行學員 課程建設 課程考核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f Flight Technical Profess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Abstract Fligh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high-quality flight talent to improve China's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For student pilots training mode,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 pilots and flight career, reasonably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planning, curriculum-building measur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tandards, effectively rationalize flight technology courses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asonable course construction assessment mechanism.
Key words flight technology; student pilots; course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0 引言
目前,在國內、外,針對普通大學生進行的課程建設研究較多,但是,就飛行技術這個特殊專業而言,可行、有效的,符合我院實際的課程建設研究比較少見,主要是因為,飛行技術專業所培養的大學生是為民航系統輸送高素質的飛行員,①其特殊的身份就決定了這方面的研究資料較少。
研究飛行技術專業課程建設改革的原因在于,通過近幾年的飛行學員的教學工作可知,來自這兩種模式的飛行學員的基礎參差不齊,學習興趣②不是很濃。分析這些學員的專業特點,據統計,來自“2+2”模式的飛行學員的原學專業大多不相同,他們的飛行基礎知識相對短缺,由此,會造成學員的學習興趣不濃,其根源在于缺少一個比較完善的課題體系建設,因此,開展這方面的研討,使得任課教師具有一個完整的課程建設目標,從而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盡管國內外存在一般大學生的課程建設等方面的研究資料,但是,對行員的特殊大學生來說,已有的研究不能夠完全照搬到飛行技術專業的理論課程的教學之中,這就需要我們自己的飛行技術專業教師,根據自己學生的專業特點,研究適合行員教育的課程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為我們的民航運輸業輸送高素質的飛行人才。
1 飛行技術專業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飛行技術本科專業是一個綜合性、跨學科的技術應用型專業,其主要任務是為航空運輸業培養航線運輸機職業飛行人才。飛行技術專業既為學歷教育,又要符合行業對飛行員的職業要求,同時由于民航是一個高新技術應用日益廣泛的行業,因此,對飛行員這種專業技術人才在知識結構、技術應用能力、綜合素質、身心素質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要求。為此,在飛行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基礎理論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教育和實踐訓練之間的關系,不斷完善符合本科層次人才培養要求、滿足行業規范和與國際接軌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驗設施和人才培養模式。
課程建設是保證教育質量最基礎的工作之一,也是教學建設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根據飛行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構建與培養高素質飛行技術專業人才相適應的富有特色、水平先進、整體優化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目前飛行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特色不夠鮮明,課程體系需要進一步梳理、規范,課程內容與行業執照考試內容銜接不夠緊密,有必要進一步優化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為任課教師指出明確的教學目標。
2 飛行技術專業課程建設的實施過程
2.1 課程建設規劃
飛行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知識課程、專業知識課程、專業實踐課程。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以飛行技術專業規范為指導,根據學科領域、知識點以及教學內容和方法,不斷優化課程體系,梳理課程內容的銜接,構建涵蓋飛行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知識課程、專業知識課程的五個課程群。
(1)飛機基礎知識(理論)課程群:飛機結構與系統、航空動力裝置、民航飛機電氣儀表及通信系統、飛行氣象學及其應用。(2)飛行基礎知識課程群:航空醫學、航空運輸地理、飛行技術概論、基礎飛行模擬訓練、飛行員職業素質與能力概論、民航概論、民航運輸系統概論、航空公司的經營與管理、航空公司機隊規劃。(3)航行基礎知識課程群:空中領航學(I)、空中領航學(II)、儀表飛行與航圖、空中交通管理基礎、現代導航技術。(4)飛行理論與管理課程群:飛行原理、飛行性能與飛行計劃、安全飛行原理與事故案例分析、飛行法規、飛行心理學與人為因素、駕駛艙資源管理、飛行運行與安全管理基礎、飛行資料與手冊(5)飛行英語課程群:飛行英語(I)、飛行英語(II)、飛行英語(Ⅲ)、飛行英語(Ⅳ)、英語無線電陸空通話、ICAO英語。
2.2 課程建設措施
重點建設幾門核心課程,建成校內、行業內有影響力、有特色的優質課程、精品課程。以提高培養質量為重點,加強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實現課程建設的整體優化。同時,加強教材建設,在參考國、內外優秀教材的同時,不斷加強高質量自編教材的比例,爭取五年內具有鮮明特色的、符合行業和國際化需求的高質量的自編教材比例不低于60%。實踐教學資料齊全、科學、實用,實驗項目全部具有指導書。
課程建設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學過程等諸多方面內容,課程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手段改進、實踐教學改革、教學文件與資料建設、教材選用與編寫等幾個方面。考慮到飛行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培養模式多樣性等特點,課程群內的課程之間以及不同課程群的課程之間必須相互關聯、緊密銜接,保障課程建設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2.3 課程建設基本標準
每門課程以局方執照考試大綱、執照題庫、相關規章、飛行技術專業規范等為依據,學習借鑒國內外相關院校的經驗。
2.4 特色課程的建設
重點圍繞核心課程加強雙語課程、模塊化課程建設。為適應飛行技術專業培養模式的不同,加強模塊化課程建設。為了適應民航發展的要求和與國際接軌,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開展雙語教學課程。③
3 飛行技術專業課程建設的考核
課程考核是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所特有的評定、檢測、診斷、反饋和激勵功能,是其他環節難以替代的,可以檢驗課程建設的成功與否。課程考核工作的質量是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并對教學質量、教風和學風產生直接的重要影響。為使課程考核更加綜合化、制度化、科學化,需制定相應的考核管理辦法。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自己課程特點和教學風格采用多種恰當的課程考核方式,針對飛行學員的自身特點,加強對飛行學員日常學習過程的考核,改變課程結束時“一考定成績”的做法,防止“考前突擊”的行為,促進學生的研究性學習。
注釋
① 劉星. 高校教師如何應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挑戰[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增刊:66-67.
依稀記得小學時。英語老師讓我們在作業本上寫出自己的理想,我歪歪斜斜地寫上了“doctor”一詞,老師微笑著說我要做博士,志向遠大。其實,當時的我會用英文寫出這一個職業,僅僅是因為它的“醫生”這一個詞義。
后來,我真的走進了北京協和醫學院,離“醫生”和“博士”兩個夢想都非常接近。多少次夢見大學城秀美的校園,真正走進協和。卻感受到了大學的另一種內涵。協和醫學院的校園很小,幾乎位于北京市中心,在東單三條,距王府井非常近。在這樣的鬧市當中,協和醫學院卻算是個非常安靜的地方。在這片不大的校園里,處處可以看見學生夾著書本匆匆走過的身影。我喜歡走在寧謐的校園里,看著大家奮斗的身影。
協和醫學院有悠久的歷史,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于1917年創辦,是我國最早設置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本科教育的重點醫學院校。同時,她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為學校提供了雄厚的師資力量和科研條件。此外,協和還與清華保持著緊密的聯合辦學關系,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和研究生畢業證書、學位證書會蓋上“清華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一清華大學醫學部”兩個公章。
回首近百年校史。多位醫學大家從協和走出,成為各個專科領域的棟梁。黃家駟、吳階平、巴德年、林巧稚……一個個輝煌的名字書寫著協和的歷史,而年輕的我們,將帶上青春的熱忱與醫者的責任,在醫學史上寫下新的一筆。
中國地質大學 屈霜琳
中國地質大學為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共建,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強勢專業,是一所理、工、文、管、經、法多學科共同發展的“211工程”重點大學。
仍然清晰地記得接到地大通知書的那天,喜悅之外,還感到了一種壓力。地質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時普遍被認為將從事比較艱苦,常年外出的工作。作為女生,我的壓力尤其大。好在,后來幾年的大學生活改變了我原有的想法。
其實,在地大像我這樣的女生并不少,有些在文科院系,當然也有典型的工科女。而我們,并沒有太多地去想將要面對怎樣的艱難旅程,更多是抓住現在的夢想。我在大二的時候決定了要考研,并希望將來能從事礦物學的科研工作。而每年,也都有很多畢業生去到國內外各大科研機構和高校,在地質科研領域走得更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立于建國后的1952年,現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兩個獨立的辦學實體。地大(北京)有博士生導師13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7名,俄羅斯外籍院士4名。他們作為學科帶頭人,為地質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使得各個實驗室的實力日益雄厚。目前,學校擁有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實驗室。兩個國家級專業實驗室――礦物巖石材料開發與應用實驗、地質超深鉆探技術實驗室,以及兩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四個國土資源部開放實驗室等,這些并不僅僅是榮譽的光環,更體現了學校雄厚的科研實力。
轉眼,我在地大已經度過了四年的時光,未來的三年,我仍然會在地大延續我的夢想。作為地道的地大人,總理提出的“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訓將時刻鞭策我們,走向更遠的未來,更努力地去追求我的夢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陳卓
喜歡在初夏溫暖的早晨,拿上一本外語書,在晨讀園的一個角落里讀課文,陽光灑在身上,那一刻,我是幸福的。喜歡和同學坐在湖邊,談談現在,還有未來,看著眼前秀美的校園,那一刻,你會覺得過去所有的努力都值得。喜歡一個人坐在籃球場邊,看男孩們賣力地打球,汗水浸透了他們的衣服,那些帥氣的臉龐綻放出年輕的光彩,那一刻,恍若回到了中學時代。
在北航,帥氣的男生是一道風景,從圖書館、教學樓到體育場、航空館,處處都有他們的風采。作為國內航空航天領域的最高學府,北航每年都是報考熱門,承載著一代代年輕學子的夢想。
北航現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重點高校。自1952年建校以來,北航一直是國家重點建設大學,為國家航空行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學校現有在校本科生1.3萬人,共有26個學院,54個本科專業。14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4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研究生教學質量居國內前列。為有志于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為以航空航天為特色的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吸引了無數學子的目光,分數線年年居高不下。
如果你有邀游藍天的夢想,北航一定是你的最佳選擇。1993年,北航飛行學院成立并第一屆招生。飛行學院由北航與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辦,旨在培養高素質民航飛機駕駛人才。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參加飛機構造、發動機、航空氣象等專業理論課學習,還要赴澳大利亞南航西澳飛行學院進行為期12個月的實際飛行訓練,在高年級返回北航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和理論執照考試,之后再到南方航空公司各分公司進行實習。
作為工科見長的大學,北航學生的業余生活也毫不遜色。我們不僅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同時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校現有一百余個學生社團,緊張的學習之余,我們奔波于各個社團之間。不僅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還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作為曾經的文學小青年。我加入了凌云文學社,在北航的校報上留下了自己的青春記憶。
這就是我的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這里,夢想起航。
北京化工大學 丁健東
仍然記得去年入學時的興高采烈,是的,我終于來北京了。
走在北化的校園,第一次體會到了真實的成就感。這一年,我十九歲,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北京化工大學。聽學長說,在北化的四年,我們要在兩個校區生活,大一大二在北校區,位于昌平東關,離市里較遠,這里遠離都市的喧囂,環境不錯,交通也比較便利。清靜的環境非常容易使剛剛進人大學的我們靜下心,開始大學的專業基礎學習。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則住在東校區,處于東城區與朝陽區的交接處,校門口就有地鐵,交通十分便利。
在北化這一年,我對北化人勤奮刻苦的精神有了越來越深的體會。從早上的晨讀,到晚自習圖書館的奮筆疾書,校園里處處都有我們奮斗的身影。
北京化工大學建校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屬的“211工程”大學。學校的工科實力十分突出,文、法、管、經濟等人文學科也獨具特色。學校設有化學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等11個學院,涵蓋42個本科專業。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學和化工過程機械作為3國家級重點學科,學術水平處于國內一流,國際前列。
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有人性化與多樣化的特征。考生入學時按大類招生,方便后期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做好專業選擇。此外。學校還建立了優秀生重點培養模式。優秀學生可自主選擇專業并實習導師制,享受優秀生獎學金。
大學之大,還在于大師。北化現有博士學位教師484人,兩院院士9人,他們中的多人從北化走出,如今又將汗水灑在這片熱土。他們書寫了北化的歷史篇章,而未來,還需要我們這代年輕學子去拼搏。
北京印刷學院 李薇
如今。國內以傳媒見長的大學并不少,而將印刷作為特色的高校,北京印刷學院則是唯一一家。這正是我選擇她的原因――地處北京這個文化中心,專業設置獨樹一幟。
北京印刷學院是由新聞出版總署與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前身是1958年文化部所屬文化學院印刷系,可見其良好的歷史傳統。如今的北印,工、文、管、藝多學科齊頭并進,為印刷、包裝、出版等媒體與傳播業培養了無數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1+1=2,這一點地球人都知道,但我要說,在材料領域,一加一可能會等于三甚至無窮,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材料一旦進行復合,就會產生新的材料,這種新的材料在性能上能夠避免合成它的材料的缺點,同時也兼具它們的優點,在當今,人們無休止地開采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因此復合材料的研發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材料發展的新趨勢之一。
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所要解決的就是了解復合材料的發展歷程、組成特點、主要應用領域、復合原理、主要制備工藝、復合材料的研究熱點與最新進展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培養同學們的創新精神以及把所學的理論應用到實踐過程中的能力,從而解決資源短缺的問題,“術業有專攻”,復合材料與工程分為復合材料設計與加工和復合材料工程兩個專業方向,這樣可以使同學們在成為本專業通才的同時又是某個方向的專才。
本專業畢業生可成為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的工程師,各類體育用品、汽車、建筑、工業用品等涉及復合材料制造企業的設計師與工程師,高分子合成與加工、化工等相關企業的生產研發、營銷人員,相關科研院所的研發人員等,總之,本專業就業面比較廣,就業前景一片看好,此外,本專業畢業生的薪酬也不會很低,剛
轉貼于
剛畢業一年你的月薪就有望達到3000元,即使算上地域、單位等因素,平均薪酬基本上也能在2000~4000元/月。
專業課程
高等數學、材料復合原理、復合材料學、復合材料工藝設備、材料學概論、復合材料的實驗技術、離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等。
就業方向
本專業畢業生主要到國防、航天航空、汽車、化工、能源等復合材料與工程的相關領域從事相關工作。
推薦院校
重點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
1.南航金城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建設現狀
南航金城學院旅游專業成立于2011年,在做好各方面準備工作的基礎上,2012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因此,整個專業建設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專業依托管理系的教學資源開展各方面的教學工作,目前已形成比較完善的教學體系。經過不斷努力,旅游專業建設逐漸走上正軌,并計劃逐漸擴大招生名額。目前,旅游專業建設現狀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培養目標定位方面,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為主,力求培養具備旅游管理和企業管理及經濟學、法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旅游行業及其他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或科研教育機構從事經營管理及教學、科研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
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按修讀類型分為必修課、實踐性教學環節與選修課三部分;按課程結構體系分為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及實踐教學環節四部分。專業課程涉及到旅游學概論、旅游心理學、旅行社經營管理、導游業務、旅游景區管理、酒店管理、前廳與客房管理、餐飲管理等核心專業課程,基本符合市場化人才需求的發展要求。
在實踐教學方面,依托經管實驗室建設,學生有專用的實驗教學設備。在課程設置方面配有課程設計環節,如旅行社經營管理課程設計模擬軟件,酒店管理課程設計模擬軟件,便于學生全方位的了解現代旅行社及飯店的經營管理系統;在專業實習方面,學生可以在大三時到相關單位進行專業實習訓練。目前,已建立的專業實習基地主要集中于旅行社,后續將會逐漸拓展到酒店、景區等相關行業部門。
2.南航金城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發展瓶頸
雖然南航金城學院旅游專業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進步,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導致專業發展還存在一些不足。
2.1缺乏母體學校的依托關系
南航金城學院旅游專業是新成立的專業,沒有母體學校的專業依托關系。因此,在專業建設的各方面都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開展,需要不斷的去摸索探討。同時,多年的實踐經驗也表明:獨立學院不能照搬母體學校的辦學模式和理念,也不能把母體學校的辦學定位作為自身辦學的依據,必須從自身擁有的教學資源、生源基礎和靈活管理機制的優越條件出發,直面社會現實,找準定位,突破發展瓶頸。
2.2旅游專業師資力量不足
旅游專業剛剛起步,因此師資力量相對欠缺,目前缺少相關專業帶頭人,在專業建設方面,難免凝聚力不強。同時,旅游專業實踐性、涉外性較強,教師除了必須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外,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實踐技能,和必要的外語技能。而目前大部分旅游專業教師都缺乏在企業工作的實踐經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
2.3基礎設施設備特別是實踐教學設備有待完善
目前,旅游專業擁有的實踐教學設備還有限,雖然擁有自己的實驗室,相關的課程模擬實驗軟件,但是還有一些課程實踐教學設備還未到位,例如導游業務課程,缺乏導游模擬軟件或者是導游實習基地。校外實習基地方面,目前只限于旅行社方面,其他飯店、景區實習基地還有待拓展。
2.4教育教學體系的摸索階段
獨立學院的教育教學體系既不同于一類本科院校,又不同于大專職業院校,因此,獨立學院的教育教學體系要符合自身的發展特色,要立足于市場的現代化需求。目前,旅游專業培養目標重點放在了培養理論性人才和高層次管理人才的目標上,培養目標定的過高,結果會是學生畢業找工作時造成“理論知識不如一本、二本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不如專科學生”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因此,旅游專業的教學體系也在不斷摸索階段,需要進一步完善。
3.南航金城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發展之路
3.1充分依托學院特色,發展專業新方向
南航金城學院要充分發揮本校航空特色,將旅游專業與航空服務相結合,走特色化專業發展道路。旅行社、飯店、交通是旅游業的三大支柱,目前便利的交通條件促進了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隨著交通的發展,高鐵,航空服務人員逐漸緊缺,而旅游專業可以為其提供這方面的人才,旅游專業的學生在服務營銷、禮儀修養、公共關系等方面都經過系統的培訓,因此可以更好的開展相關服務工作。
3.2塑造“雙師型”教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作為新成立的專業,在專業建設方面,離不開專業帶頭人的領導作用。因此,要積極尋找領導者,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旅游教育作為應用型教育,不僅要求教師要有系統的旅游專業知識,而且還必須具有相關的閱歷和經驗。鑒于此,在師資建設上一要走出去。即每年有計劃地派教師外出進修,到全國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景區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也可以鼓勵教師在不影響正常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到實踐基地或其他企業兼職,從而提高自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二要引進來。即聘請一些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管理人員或一線操作人員做兼職教師或實踐指導教師,從而彌補專任教師實踐能力不強的缺憾。努力塑造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旅游專業建設未來的發展出路之一。
3.3開拓實踐基地建設, 完善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基地是學生開闊視野、培養專業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熟練掌握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場所。基地建設既包括校內各種實訓室的建設,如模擬導游、模擬中西餐廳、模擬前廳、客房、形體訓練等實訓室;也包括校外實踐基地,通過和旅行社、賓館、餐飲企業及旅游景區簽訂協議,由這些單位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滿足學生頂崗實習機會。目前,南航金城學院旅游專業要不斷完善強化課堂實踐教學、校內模擬實訓、校外參觀調研、校外頂崗實習等一系列實踐教學環節。學校要為學生建立穩固的校外實訓基地,學生通過帶薪實習,在工作中強化專業技能,企業也緩解了旺季的人才急需,獲取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從而通過校企合作、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實現三方共贏。
3.4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塑造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獨立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上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根據自身背景、運行機制、培養層次、受教育對象等特點,以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較強實踐能力和應變能力,符合社會需要、綜合素質高、既有本科生的專業理論、又有高職生操作技能的應用就業型旅游管理高級專門人才。因此,應以旅游業的前沿動態作為教學課程設置的重點發展方向,在完善理論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加強應用性課程的設置,加大實踐性強的專業課和選修課內容,以便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和技能的基礎上,有更多知識拓展課程的選擇。
總之,獨立學院在旅游專業建設中,要注重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實習實訓環節的建設改革。面對旅游業的突飛猛進,社會的技術發展和人才需求的變化,獨立學院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專業建設研究將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沒有止境的教學研究課題,有待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鄭敏、程國華.論獨立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學體系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2(8)
[2]張楚珊、林文龐.基于獨立學院的旅游管理專業特色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7)
[3]馮麗.獨立學院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文化經濟,2012
[4]王中利. 獨立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11)
[5]羅越富.論獨立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建設[J].中外企業家,2011(8)
關鍵詞:軟件工程;基本架構;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B
1概述
隨著我國現代化和信息化建設的快速發展,計算機軟件產業已初具規模,并呈現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社會對軟件工程人才有著旺盛的需求,并要求高校培養出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復合型軟件工程人才。他們需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先進的軟件工程化管理方法和最新的軟件技術,同時,面對新挑戰要善于鉆研、勇于創新,以便能夠很快地成為軟件企業的技術中堅和引領軟件企業發展的領導者。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軟件工程”課程便已經成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現為計算機學院)的研究生學位課,隨后又成為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程。九十年代,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體系又逐步增加了“軟件測試技術”、“個人軟件過程”、“面向對象技術”、“人機用戶界面設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軟件過程管理”、“軟件體系結構”、“軟件需求管理”、“軟件項目管理”等系列課程,不斷強化對軟件工程技術和管理方面專業知識的講授,以及規范化軟件工程方法的訓練。2001年以來,我們將量化的軟件過程控制思想和一些日趨成熟的工程訓練方法引入到軟件工程課程實踐中,并指導“軟件工程”課程實踐,進一步強化對學生軟件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然而,面對不斷涌現出來的軟件工程新概念、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工具,如UML、CMM&CMMI、構件化開發等,“軟件工程”課程體系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依然是一個嚴峻的課題:
(1) 從課程設置和講授方法上看,“軟件工程”學科特有的工程性,技術與管理的綜合性,新興學科的快速發展和變化等特點,使得“軟件工程”課程體系設計面臨一系列突出問題,包括培養目標的確定、授課內容的遴選、課程系列的設計和組織、講授的方法、實踐環節的設計、考核的方式、學習效果的評判、課程體系的評估與持續改進等。特別是在課程設計和軟件開發實踐環節中,由于缺乏對過程的有效指導和控制,難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軟件工程能力,包括在軟件過程管理、軟件項目管理、軟件配置管理、軟件質量管理,以及需求分析、體系結構設計、規范的模型構建與分析、文檔撰寫等方面的基本訓練。
(2) 從教學效果上看,來自學生、教師,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反饋表明,“軟件工程”課程系列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認可,然而實際效果與期望之間還存在著顯著差距,突出表現在“軟件工程”課程大多屬于“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概論”加上部分“新技術的講座”。這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普遍存在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的理解含混在后續課程、畢業設計和軟件開發實踐中無法自覺有效地運用成熟的軟件開發方法。
此外,由于“軟件工程”相關課程的設置和內容的選擇主要取決于任課老師的個人觀點,缺乏整體和系統的設計及論證。
針對上述問題,北航軟件工程研究所對“軟件工程”課程體系開展了長期的研究。自2001年以來,以“軟件工程”課程系列的主講教師為主體,我們分別從“軟件工程”課程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指導思想、課程體系的總體框架、每門課程的講授內容、彼此之間的銜接和課程實踐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反復探討,重點開展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體化“軟件工程”課程體系研究與建設,進一步凝練了軟件工程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和目標,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2指導思想和目標
北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是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本學科確定的建設目標是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學科,培養高素質、高層次人才。作為本學科的骨干課程,“軟件工程”課程體系的基本定位是面向軟件行業發展的基本需求,培養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并具有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軟件工程復合型人才。
為此,我們確立了“軟件工程”課程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即從多個層面向學生系統地和漸進式地介紹日漸完善、成熟的主流軟件工程化方法、技術和工具,并強化規范和基于統計過程控制的軟件工程訓練,同時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最新的研究領域,及時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培養學生在軟件工程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基本思想和方法,進而逐步培養學生在大型軟件系統開發過程中自覺運用軟件工程化方法的能力、組織管理與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對于軟件工程化方法的持續改進與創新能力。
3 “軟件工程”課程體系的基本架構
軟件工程領域的新問題、新概念、新方法、新技術、新工具層出不窮。一方面,軟件工程領域的知識爆炸向課程的設置提出了挑戰;另一方面,其知識結構的相對穩定性和發展規律也提供了構建“軟件工程”課程體系的基本架構的基礎。通過對軟件工程知識體系的深入剖析以及我們20多年軟件工程課程成功教學實踐的凝練,對照軟件工程知識體系SWEBOK、ACM和教育部頒布的本科生軟件工程方向專業規范,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軟件工程技術和管理雙主線,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兩個層級的“軟件工程”課程體系基本架構,簡稱為指數型(2n)組合架構,如圖1所示。在這個架構下,我們將課程體系的總體目標、講授內容和實踐要點等進行適當的分解,以確定各門課程的目的、主要內容以及相互之間的關聯,并幫助學生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的課程組合。
該架構包括如下基本要素:
(1) 兩條主線:軟件工程技術和軟件工程管理;
(2) 兩類學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3) 兩個層次:面向本科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面向研究生的系統化方法與綜合實踐;
(4) 兩種能力:規范化的工程實施(包括開發和管理)能力和持續改進與創新能力;
(5) 兩類課程:軟件工程技術類課程、軟件工程管理類課程;
(6) 兩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課堂講授、小型項目實踐的過程追蹤與指導;
(7) 兩方面的考評: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考試、小型項目實踐的過程結果。
在這種架構下,要素之間彼此交叉支撐,各類課程系列得以分層細化,并具有以下特點:
(1) 主線清楚,面向技術和面向管理的兩類課程的劃分有助于突出各自的側重點,避免教學內容的偏頗和重復,強調彼此的關聯與支撐。
(2) 層次分明,界定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各自的學習重點和對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
(3) 分級細化,明確專業課程及其定位,優選各類選修課程。
(4) 易于調整,在基本結構保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可以針對新近的技術發展動態,分層級地對各門課程的內容進行調整,或增減課程。
(5) 易于評估,基于該架構,有助于直觀地評估課程的增減或者課程內容的調整對整個課程體系的影響。
4 “軟件工程”課程系列的設計
上述“軟件工程”課程體系的基本架構可以用來指導課程系列的設計和組織以及對課程系列講授內容的重點、覆蓋面等進行評估。
對于“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而言,應當學習課程包含了三條課程主線(或稱三類課程),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是公共專業課程體系,而軟件工程技術和軟件工程管理這兩類課程構成軟件工程課程系列。表1中扼要地列舉了軟件工程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應當選修的課程系列(其中陰影部分為重點課程),包括:
(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專業公共基礎課程:奠定計算機專業基礎,擴寬知識面。
① 公共課:數學分析/高等代數、大學英語、工程訓練、大學語文、第二外語等。
② 基礎課:
a) 計算機基礎:計算機導論、算法和數據結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1、2);
b) 計算機理論:數理邏輯、集合論和圖論、組合數學、概率統計(A);
c) 計算機硬件:數子電路和數字邏輯、計算機原理和匯編語言、計算機接口與通訊、計算機體系結構、計算機網絡;
d) 計算機軟件:編譯技術、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原理。
(2) 軟件工程專業課程,包括:
① 軟件工程技術類課
a) 必修課:面向對象技術;
b) 選修課:
i. 軟件代碼開發技術、軟件質量保證與軟件測試技術、軟件工程工具與應用;
ii. 相關選修課:嵌入式軟件開發技術、Web應用軟件開發技術、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
② 軟件工程管理類課
a) 必修課:軟件工程導論;
b) 選修課:
i. 個體軟件過程、軟件項目管理、軟件配置管理;
ii. 相關選修課:團隊協作與社會實踐、軟件經濟學基礎。
5結論
本文簡要介紹了本學科“軟件工程”課程體系建設中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給出了一種“軟件工程”課程體系基本框架,分析了其主要特點,并在此基礎上,給出了一個基本的“軟件工程”課程系列。
如前所述,課程體系建設涉及多個要素,“軟件工程”課程體系更受到軟件工程這一新興學科發展的影響,因此,其基本架構應當能夠很好地組織軟件課程系列,并適應軟件工程的發展和變化。在這樣一個基本框架下,能夠比較清晰地判斷課程及其內容的覆蓋面和取舍是否恰當,為課程系列的構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教學方法的改革,特別是與之配套的教學實踐的設計和對實踐過程的指導,是一項艱巨的、富有挑戰性和長期性的研究課題。多年來,我們針對本科生的軟件工程課、研究生的高級軟件工程課等課程各自的要求和特點,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積累了重要的經驗。實踐證明,參考這樣的架構,有助于相關課程的組織和協調以及持續的改進。
參考文獻: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十一五”發展規劃[Z]. 2006.